2020年秋新新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八课声音的高低强弱

2020年秋新新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八课声音的高低强弱
2020年秋新新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八课声音的高低强弱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明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2.能说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

1.能从对声音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并作出假设。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实验。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产生兴趣。

2.能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体会声音的高低、强弱给人们带来的丰富感受,以及科学技术对声音研,究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叉、橡皮锤、铝板琴、小鼓、钢板尺、系有泡沫小球的细绳、纸屑少,许、长方形硬纸片、齿轮组、粗细相同的皮筋6根、长尾夹6个、相同的玻璃杯,7个、水槽、胶带、抹布等。

学生准备

硬板纸小纸盒、剪刀、笔2根、《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活动3和“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产生的声音是不同的,但即使同一个物体,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播放,高低、强弱不同声音的音频。)刚才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提问: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什么有关呢?

(二)感知声音,作出假设

1.演示:先轻轻敲击音叉,再用力敲击音叉,反复3次,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2.讲解: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大表示声音强,音量小表,示声音弱。

3.假设:你认为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声音的强弱可能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物体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就强;物体振动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就弱。)

(三)实验观察,获取事实

1、掌握方法。

出示:实验方法的幻灯片,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1)音叉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把系有泡沫小球的细绳用胶带固定在音叉叉股顶端。

②用橡皮锤轻轻敲击另一个叉股,观察泡沫小球振动的幅度及音叉发声的,大小。

③用橡皮锤使劲敲击叉股,观察泡沫小球振动的幅度及音叉发声的大小。

④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小鼓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在小鼓鼓面上放一些纸屑。

②轻轻敲击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高度及鼓声的大小。

③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高度及鼓声的大小。

④反复实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钢板尺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用手将钢板尺按在桌,边,让尺子伸出桌外15厘米。

②用手指轻轻向下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及发出声音的大小。

③用手指用力向下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振动的幅度及钢板尺发声的大小。

④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

(四)分析事实,得出结论

1.汇报:你是怎样实验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2.讨论:音叉、小鼓和钢板尺发出较强或较弱的声音时,它们振动的幅度,有什么相同点?

3.结论: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五)活动总结,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声音的强,弱。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演示:敲击铝板琴上不同的琴板,让学生观察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讲解:当敲击不同的琴板时,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表示,有的音调高,声音比较尖锐,叫做高音;有的音调低,听上去,比较低沉,叫做低音。

3.提问: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实验观察,记录现象,掌握方法。,出示:实验方法的幻灯片,指导学生理解、记忆。

(1)钢板尺发声高低的实验方法。

①将钢板尺按在桌边,让尺子伸出桌外15厘米。

②用手指向下拨动钢板尺,辨别音调高低,观察尺子的振动

③调整钢板尺的位置,使其伸出桌外的长度缩短为5厘米。

④用相同的力拨动钢板尺,辨别音调高低,观察尺子的振动。

⑤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橡皮筋发声高低的实验方法。

①把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长度相同的塑料尺上,用,铅笔把橡皮筋支起来。

②用手指轻轻拨动细橡皮筋,辨别音调高低,观察橡皮筋的振动。

③用相同的力拨动粗橡皮筋,辨别音调高低,观察橡皮筋的振动。

④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纸片发声高低的实验方法。

①用手拿住纸片的一端,把另一端搭在齿轮组的大齿轮上。

②转动手柄,使大齿轮转动并拨动纸片,辨别音调高低,观察纸片的振动

③用相同的速度转动手柄,使小齿轮转动并拨动纸片,辨别音调高低,观察纸片的振动

④实验反复进行3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

(三)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交流:你是怎样进行实验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2.讨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3.结论: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髙;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四)设计制作,巩固运用

1.明确任务。

引导:(播放音乐会视频)人们弹奏各种乐器就是利用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来演奏出动听的音乐。我们也做一个“六弦琴”或其他小乐器,来体会其中的奥秘吧! 2.设计方案。

(1)出示:六弦琴、吉他、排箫等乐器实物或图片。

(2)讨论:这些乐器由几部分组成?各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要求:可以设计一种或几种小乐器,把设计的方案用图和文字呈现出来。

(4)设计:学生分组设计。

(5)汇报:引导学生按种类分别展示小乐器方案,并相互补充与评价,,形成几种统一的制作方案。

3.制作乐器。

出示“六弦琴”等小乐,器的制作方法。学生根据制,作方法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弦琴”或其他小乐,并将制作好的乐器的照片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

4.展示评价。

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并从结构合理、造型美观、音调高低区别明显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引导:我们刚才在实验中观察到了物体振动的幅度和快慢会影响声音的,强弱和高低。计算机音频软件在播放声音时,则可以把声音转换成波形图来直,观表现。

2.播放:计算机音频软件播放声音时呈现的波形图。

3.讲解:波形图纵向的高度代表振动的幅度,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波形图横向的疏密代表振动的快慢,声波越,密说明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髙;声波越稀疏说明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 《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 (知识课)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在故事、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 【教学分析】 声音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强弱、长短、高低、音色。声音的强弱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但往往在说法上与高低相混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好音的强弱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律动、让学生寻找自己发出的声音,拍节奏、演唱歌曲、用声音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声音的强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理解、感受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能正确地运用到演唱歌曲中。 2、在音乐故事和乐曲中理解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及模仿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声音的强弱的音乐形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具准备】 钢琴、饮料瓶、塑料袋、沙锤、大鼓、碰铃、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韵律活动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有趣的音乐课,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律动吧——(教师播放课件《拍手歌》) 二、感受音的强弱 1、探索声音活动 师:现在请你们闭上小眼睛,老师给你们放两段音乐《铁匠波尔卡》和《摇篮曲》,在欣赏的过程中你们可以把自已的感受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总结:有的同学在欣赏《铁匠波尔卡》时,因为音乐很大声,同学们都动了起来,学着铁匠师傅们用力地在打铁。在欣赏《摇篮曲》时,因为音乐很轻柔,同学们都随着音乐进入了梦乡。 出示乐器——大鼓,请一学生敲——用力敲,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面大鼓,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敲一下,而且是用力敲。谁来形容一下刚才这位同学敲的声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声音的强弱与高低》教案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教学实录及简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够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什么有关提出假设。 * 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 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 知道声音的高低和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验到声音的奇妙。 教学准备 大小高低不同的杯子、长短金属管、长短粗细各不相同的橡皮筋、三角铁、大小镲、大小鼓、号、二胡、铝板琴等。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体验自然界中的声音是各不相同的 猜声音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猜声音”看你能不能猜出同学的声音。游戏规则:全班同学闭眼。教师走到一人身旁让他问大家:“我是谁?”大家回答:“你是某某某。” 王云:我是谁? 大家齐答:你是王云! 李平:我是谁? 大家齐答:你是李平! (大部分的同学都猜出了是谁在提问,显的很开心。) 猜乐器 师:同学们的声音你们挺熟悉的啊,老师这有几种乐器,你们闭上眼睛,老师演奏,这次看谁能猜对。(教师演奏鼓、号、镲、三角铁) 生:这是打鼓的声音。 生:这是吹号的声音。 生:这是打镲的声音。 生:这是敲三角铁的声音。 (学生依然很轻松的听出了乐器的声音。)

小结 师:你们怎么猜得那么的准呢? 生:它们的声音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粗,有的细。 师:你们说的很对,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声音有大小轻重的变化我们说声音有强弱,声音有粗细的变化我们说声音有高低。(板书: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评:以游戏的方式从学生最熟悉的同学的声音入手,提高他们对声音的兴趣,感知自然界中的声音是有变化的,为研究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作个铺垫。] 第二部分声音的强弱 师:那么声音的强弱和什么有关系呢?怎样能发出强音,怎样发出弱音呢? 生:如果你大声的叫你的声音就会变强的。 生:你用力的吹号。发出的声音也会很响的。 师:那你能不能用老师提供的这些东西中的一样制造强弱不同的音呢? (学生制造强弱不同的音。打鼓、敲锣等,全班用拍手的方式来制造强弱不同的音) 小结。 师:声音的强弱我们就叫音量,(板书:音量)那么什么场合下音量要高,什么场合下音量要低呢? 生:医院里说话的音量要低些,不要影响病人的休息。 师:是啊,那里一定要轻声,给病人一个良好的休息的环境。 生:在图书馆里要轻声,不然会打扰别人的看书。 师:对啊,以后在图书馆里可不能大声说话了。 生:在课堂上读书就要大声的,我们班有的同学读书的声音太小了我们都听不清。 师:音量是可以控制的,希望大家以后要能合理的控制音量。 [评:学生对音量比较熟悉,这里的教学比较轻松,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影响音量的条件,同时还进行了情感的教育。] 第三部分声音的高低 师:声音除了有强弱的变化以外,还有高低的变化,不过有的同学会有一种不正确的观点,认为声音很响那它就是高音,声音很低,那它就是低音,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现在就来研究声音的高低。老师来吹个号给大家听听好不好?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能通过一些辨识性强的声音辨别出发声物体。 【教学准备】小鼓、大米、音叉、水槽、水、气球、烧杯、空矿泉水瓶 【课前热身】 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拍手的游戏好吗?认真听,仔细看,老师怎样拍,你就怎样拍。同学们听得很专注,这节课我们就来个约定,听到老师拍手的声音,你就和老师做同样的拍手动作,然后迅速坐好,专注倾听。能做到吗?我们来试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欣赏一组声音,听一听,它们分别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课件展示:青蛙、笛子、海浪、古筝、布谷鸟。 (课件这组声音一并呈现,放完后问学生: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学生回答。 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 学生回答。 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用发现的耳朵去倾听,用科学的眼睛去观察,探索声音的产生。(板书:10.声音的产生) 二、实验探究 (一)提出猜想。 研究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你能利用桌面上你自己带来的物品,制造出声音吗?(能)谁来试一试?

音乐教案《声音的强弱》

音乐教案《声音的强弱》 马万红 教学内容: 1、听《大雨和小雨》声音片段 2、听《惊愕交响曲》 3、律动体验《大雨和小雨》《惊愕交响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大雨和小雨》片段,了解声音强弱变化;在声势动作体验过程中,感受声音强弱变化时力度的变化。 2、聆听音乐时感知音乐强弱变化,并作出合适的体态反应,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及情绪变化编创模仿简单的律动,动作与音乐吻合,感受领悟音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领悟声音的强弱 教学难点: 动作和音乐吻合,并能随情绪变化创编简单的律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桌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听《大雨和小雨》 听完说说声音的变化 生回答:弱,越来越强,强,越来越弱…… (渐强符号,渐弱符号) 2、声势动作体验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或者材料模拟大雨和小雨的变化 (分组加入,感受由弱到强力度越来越大或者越来越小的变化) 3、边听声音片段边模拟声势动作 4、观看强弱视频动画 进一步认识强(f)弱(p) 总结:弱音通常表现安静,祥和,强表现快乐兴奋,激动等 二、新授欣赏乐曲《惊愕交响曲》 1、听乐曲片段感受情绪

2、简单介绍曲名的来历 3、请学生边听乐曲边考虑用什么动作变现音乐 4、请学生用自己创编的动作随音乐做声势动作 提示学生在“惊愕”处做不同的惊吓动作停住 5、请学生说出第一小部分反复有什么变化 (p---mp) 师:小朋友们能让老师从你的动作让我看出来变化吗? 6、学生边听边做声势动作 师:小朋友们能哼唱出这部分的旋律吗? 7、请学生哼唱(啦) 第一遍学生哼唱,第二遍唱出强弱变化 三、拓展部分 师:这么了不起的音乐,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吧! 1、介绍作曲家海顿(观看图片) 海顿生于奥地利,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视频了解乐曲的写作背景 边欣赏边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声音的强和弱,知道了它们得变化时音乐力度变化的大小形成的,小朋友们在今后听赏音乐时要特别注意啊!

【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2.2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教学实录及简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什么有关提出假设。 *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知道声音的高低和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声音的奇妙。 教学准备 大小高低不同的杯子、长短金属管、长短粗细各不相同的橡皮筋、三角铁、大小镲、大小鼓、号、二胡、铝板琴等。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体验自然界中的声音是各不相同的 猜声音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猜声音”看你能不能猜出同学的声音。游戏规则:全班同学闭眼。教师走到一人身旁让他问大家:“我是谁?”大家回答:“你是某某某。” 王云:我是谁? 大家齐答:你是王云!

李平:我是谁? 大家齐答:你是李平! (大部分的同学都猜出了是谁在提问,显的很开心。) 猜乐器 师:同学们的声音你们挺熟悉的啊,老师这有几种乐器,你们闭上眼睛,老师演奏,这次看谁能猜对。(教师演奏鼓、号、镲、三角铁) 生:这是打鼓的声音。 生:这是吹号的声音。 生:这是打镲的声音。 生:这是敲三角铁的声音。 (学生依然很轻松的听出了乐器的声音。) 小结 师:你们怎么猜得那么的准呢? 生:它们的声音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粗,有的细。 师:你们说的很对,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声音有大小轻重的变化我们说声音有强弱,声音有粗细的变化我们说声音有高低。(板书: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评:以游戏的方式从学生最熟悉的同学的声音入手,提高他们对声音的兴趣,感知自然界中的声音是有变化的,为研究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作个铺垫。]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能借助别的物体来设计、观察物体的振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在对“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出问题、想法和建议,阐述自己的理由;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材料:鼓、小棒、音叉、杯子、钢尺、橡皮筋等 其他准备:音乐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播放音乐课件 师:你们听到什么了吗? 生:鸟叫声,流水声,蛙叫,风声…… 师:除了你们听到的,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声音 2、制造声音,感受声音,激发探索欲望。 师:既然声音在我们周围,那么同学们能用身边的东西发出声音么?(让学生感受声音就在自己的身边。) 生:同学可以唱歌、读文章、表演口技等,或用纸张、文具盒、笔等制造各种不同的声音。 师:同学们制造的声音这么多,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板书课题) 3、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看看你们桌上有些什么? (出示鼓、钢尺和橡皮筋) 师:要想使鼓、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如何制造声音? 学生作短暂讨论,汇报。(激发思考,参与探索) 生:敲、打、弹、拉……都可以产生声音。 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能发出声音。 生:物体运动就有声音…… 4、活动(二):这样做,怎么不发声了?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小学一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1、声音的强弱(在游戏、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 2、学习《小动物在唱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强弱并熟知力度记号强(f)和弱(p)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歌曲,并能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声音的强弱;通过游戏、 创编歌词等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及模仿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能通过歌曲的学习,学会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认识音乐的力度记号强(f)和弱(p)并能掌握运用。 教学难点:运用声音强弱的音乐形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学准备:教具,PPT和动画视频。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小老鼠图片。 今天有许多小动物想要和我们做朋友,最先来欢迎我们的是一只小老鼠,今天它要和我们做游戏。 2、教师宣读游戏规则。 一位小朋友找老鼠,一位小朋友藏老鼠,其余小朋友用拍手的声音提醒那位找老鼠的小朋友,当老鼠离他近时,拍手的声音要大;当老鼠离他远时,拍手的声音要小。 二、新授 1、小老鼠的这个游戏告诉什么? 2、出示课件: 离身体远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要小 离身体近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要大 在音乐当中:声音大用“强f”表示 声音小用“弱p”表示 3、听辩强和弱 (1)既然大家已经知道声音的强和弱了,那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手心表示强(f),用自己的手背表示弱(p) (2)出示三组图片及声音 那么接下来,老师会出示几组声音,若听到很强的声音,请把你们的手心举给老师看;若听到的是比较弱的声音,请把你们的手背举给老师看,看哪些小朋友反应最快? (3)启发学生想象,寻找生活中声音的强弱 小朋友们可真聪明!那么现在老师把难度加大,请仔细听好问题:请找找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强弱的声音? 三、学习歌曲 1、听《小动物在唱歌》,思考:在这首歌曲当中有谁来唱歌欢迎我们? 2、小猫和小狗这两处叫声有什么不同? 3、跟着旋律一起模仿小猫和小狗的叫声。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陈金林

目录 教学内容 (3) 教学目标 (3) 重难点 (3) 教学准备 (4) 教学过程 (4) 一、引入 (4) 二、准备阶段 (4) 三、假设阶段 (4) 四、实验阶段 (5) 五、验证阶段 (5)

教学内容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悦耳和嘈杂的不同。 2、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3、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使学生了解噪声危害身体健康,懂得要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个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做实验、查资料等方法验证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教学流程: 重难点 能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并了解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教学准备 1、能反映出各种各样声音的挂图或录音、录像 2、大鼓、哨子、竖笛、橡皮筋、二胡、盛有不同理水的烧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标题)看了标题,你能猜一猜这个单元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吗? 2.听一听,周围有没有声音,都是些什么声音? 二、准备阶段 1.利用周围的物体制造声音,把你制造声音的方法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 3.置身于这样一个声音王国里,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三、假设阶段 根据平时的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原因作出假设。

四、实验阶段 1.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2.汇报验证结论,通过再实验,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反思:说一说你的研究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五、验证阶段 1.提问:我们能“看见”声音吗?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第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2、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 学生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 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难点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 题。 导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问题生成 1.谈话:同学们请看它是谁?(出示带有音乐的小布熊)今天我们要和小布熊一起进行科学探究,你们高兴吗?那你们大声向小布熊问声好吧!(学生大声向小布熊问好,由于振动小布熊音乐响起。) 2.提问:当你听到小布熊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研究些什么呢? 3.学生提问题,教师根据情况板书。 4.选择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揭题,板书课题) 5.谈话: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 6.教师播放有多种声音的光盘。 7.汇报: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8.教师补充说明: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二、探究新知 (一)制造声音 1.谈话:你能想各种办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吗? 2.学生自行制造声音,把你制造声音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73页上。 3.汇报实验情况:你怎样使食品保鲜袋发声的? 4.小结: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来回绷紧袋子、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风吹、放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 5.教师注意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导学流程

6.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看谁制造的多,并认真观察发音物体有什么特点? 7.小结:能发生的物体其实很多,发声的方法也很多。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 三、巩固应用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放松一下,闭上双眼,认真地听!(播放唱歌声、说话声、咳嗽声录音) 2.汇报:你听到了什么? 3.讨论:人体是怎样发声的? 4.多媒体课件演示:人的发声器官。 5.学生手摸喉结,体会人体发音。 6.说一说:应该怎样保护声带?对待发音有障碍的人应该怎样做。 四、本课总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讨论:我们是怎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 3.教师小结研究方法: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到结论 五、课后延伸 谈话:你们在课外还想研究有关声音的更多、更有趣的问题吗?课后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好吗?同学们可以自己一个人研究,也可以组成研究小组一起研究。 板 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 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2课。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声音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音的强弱 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导致声音强弱不同。 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入主题: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联 系。通过观察鼓面振动与声音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为了巩固 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生声音 的强弱。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判断声音 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生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一定的观察基础。学生已经历过一些探究活动,学会了比较详 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

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 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 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 到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 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无法从根本 上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 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 2.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 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音。 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

教科版四上第一单元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上第一单元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教学设计

实验步骤:(1)用相同的力度去吹奏口琴,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2)反复试验3次,描述听到声音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簧片越长,声音越低;簧片越短,声音越高。实验结论:声音有高低的不同,口琴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簧片的长短。 钢尺实验。 1.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发出的声音的关系。 实验目的: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发出的声音会怎样改变。 实验猜想:随着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音高可能也会发生变化,伸出越长,音高越____;伸出越短,音高____。(填“低”或“高”)实验材料:钢尺、硬皮书。 实验步骤:(1)根据钢尺的长度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为5~6厘米、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2)将钢尺露出桌面5~6厘米,用硬皮书盖住余下部分,并用力压住(如上图)。(3)用力拨动钢尺,反复3~4次,仔细倾听钢尺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然后记录下来。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振动用快、较快、较慢、慢来描述。(4)把钢尺依次伸出桌面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重复以上实验过程。 钢尺振动实验记录表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厘米)音高振动 5~6 高快 10~11 较高较快 15~16 较低较慢产生的? 全班交流 汇报。 学生分小 组进行实 验,全班交 流,小组代 表汇报。 同的声音与 铝片的长短 有关。口琴 的簧片越 长,发出的 音量越低, 簧片越短, 发出的声音 越高。也就 是说,口琴 声音的高低 与簧片的长 短有关。

20~21 低慢 实验现象: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声音的高低就不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长,发出的声音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短,发出的声音高。实验分析:(1)通过对记录表的分析,可以发现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的频率有关。钢尺振动越快,声音越高;钢尺振动越慢,声音越低。(2)声音高低与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声音越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声音越低。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2.音高。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3.音高变化柱形图。 我们可以用柱形图表示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长度之间的关系。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观看视频资料《声音传播的特征》、《声音的高低变化》。 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实验的记录表和柱形图中,你能发现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吗? 音高的变化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出示各小 组的实验 记录表,各 小组汇报 实验情况 及本小组 得出的实 验结论。 柱状图使我 们科学活动 中经常用到 的,它可以 帮助我们对 实验数据进 行整理,便 于我们分析 数据,它可 以直观地表 示数据之间 的差异,从 而让我们找 出数据之间

2020年秋新新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八课声音的高低强弱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明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2.能说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 1.能从对声音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并作出假设。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实验。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产生兴趣。 2.能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体会声音的高低、强弱给人们带来的丰富感受,以及科学技术对声音研,究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叉、橡皮锤、铝板琴、小鼓、钢板尺、系有泡沫小球的细绳、纸屑少,许、长方形硬纸片、齿轮组、粗细相同的皮筋6根、长尾夹6个、相同的玻璃杯,7个、水槽、胶带、抹布等。 学生准备 硬板纸小纸盒、剪刀、笔2根、《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活动3和“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产生的声音是不同的,但即使同一个物体,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播放,高低、强弱不同声音的音频。)刚才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提问: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什么有关呢? (二)感知声音,作出假设 1.演示:先轻轻敲击音叉,再用力敲击音叉,反复3次,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2.讲解: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大表示声音强,音量小表,示声音弱。 3.假设:你认为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声音的强弱可能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物体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就强;物体振动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就弱。) (三)实验观察,获取事实 1、掌握方法。 出示:实验方法的幻灯片,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1)音叉发声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把系有泡沫小球的细绳用胶带固定在音叉叉股顶端。 ②用橡皮锤轻轻敲击另一个叉股,观察泡沫小球振动的幅度及音叉发声的,大小。

四年级科学上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目标: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尺、皮筋、记录表等。 教师演示用:锣、尺子、皮筋、音叉、水槽、水、米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声音 (1)谈话:今天我想考考大家的耳朵。 课件出示要求: 你听到了几种声音? 分别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你能学学它们发出的声音吗? (2)反馈 (3)合作指导:如果要一个同学一下子来回答这三个问题,的确有难度。要是请一个小组来回答,那这个小组的成员就可以分工合作,回答这三个问题就容易多了。 2.再猜声音 谈话:下面再请大家猜两种声音。 小结揭题:大家的听觉非常灵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有风声、雨声、歌声、笑声,还有鸟叫、虫鸣等等,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件出示课题) 二、实验感知 1.使物体发出声音 (1)猜想:你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使锣发出声音 谈话:让我们从能发出声音的物体中来找找线索。(出示锣)这是什么?(板书:锣)谁能上来使它发出声音? 教师评价

(3)实验:研究皮筋、尺子是怎样发声的? A.谈话:刚才我们已经能使锣发出声音了,现在我们换几种材料。(出示塑料尺)这是什么?(出示皮筋)这是什么?皮筋和尺子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你们能分别使它们发出声音吗? B.课件出示要求: 要求记录: 使皮筋、尺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皮筋和尺子发出声音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分别听到了怎样的声音?能模仿这种声音吗? C.开始实验 D.反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用了哪些方法使尺子和皮筋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时,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观察发声的物体 (1)观察皮筋和尺子发声时的情况 A.指出正确方法:刚才的小组用了很多方法使皮筋和尺子发出声音了,我有一个 疑问,这些声音真的只是皮筋或尺子单独发出来的吗?比如……所以我觉 得把皮筋拉紧再拨比较符合皮筋单独发出声音。而尺子则是把它压在桌 上,再去拨伸在桌外的部分。 B.教师示范:我也想试一下,大家要竖起耳朵仔细听,看看我能不能使皮筋发出 声音。先把皮筋拉紧,然后用手指拨皮筋,听到声音了吗?大家已经非常 安静了,可还是听不到,那我就要借助一个帮手(话筒),来让大家听清 楚。你看到了什么?(皮筋在快速来回地运动)我们再来看尺子,我把木 块当桌子。尺子发出声音的时候也是快速来回地动。 C.小结:科学上,我们把尺子和皮筋这样做来回、快速的运动的运动叫振动。(板书:振动)我们发现,不管我们采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它们在发声时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在振动。(2)观察锣发声时的情况 A.谈话:那刚才的锣发出声音的时候是否也会振动呢?(师敲锣)你们能看出来吗?你有办法让我们知道锣发出声音时在振动吗? B.提示:我给大家找了一些小帮手(展示米,把米放到锣上)请一生敲锣。 C.反馈:你们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D.小结:锣发出声音的时候在振动。 (3)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情况 A.认识音叉:(出示音叉)这是什么?(板书:音叉) B.使音叉发出声音:现在我手上有3个可以用来击打音叉的物体:铁棒、橡皮锤和布槌。我先用铁棒敲音叉,听到声音了吗?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我再用橡皮锤敲音叉,听到声音了吗?这是什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5.声音的强与弱》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5.声音的强与弱》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声音的强与弱》。 一、说教材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五、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北京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声音的高低和强弱教案

《声音的高低和强弱》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2、养成严谨的科学观察和思维习惯,尊重事实。 二、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三、教学难点 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或玻璃瓶(里面装上高低不同的水),排箫,铝板琴,各种长短、粗细、松紧不同的橡皮筋。 学生准备:自带几种小乐器,如:小鼓、三角铃、音叉等。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 课前小组长带领组员交流预习题。 二、导入新课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在表格内。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探究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及时记录。 3、分组实验一: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反馈交流。 4、分组实验二: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交流反馈。 四、展示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五、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 六、达标测评: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吧!老师相信这些问题是难不住你们的!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的高低强弱 冀人版2017

声音的高低强弱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3、通过观察,发现振动幅度和声音强弱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幅度在,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要求学生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能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 音叉、钢尺、塑料尺、橡皮筋、纸盒、硬纸板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科学课上,老师语音生动,声音抑扬顿挫,一会高,一会低 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听到的声音很大,有时候却很小,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讨论 汇报:这说明声音是有强弱之分的。 问题:你能听出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吗? (二)探究与发现 1、认识声音的强弱 用力敲击音叉,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再轻轻敲击音叉,倾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问:这两次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仔细倾听 汇报:用力敲击时,声音大,轻轻敲击时,声音小。 师: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大表示声音强,音量小表示声音弱。 问题: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一只手将钢板尺按在桌边,保持钢板尺位置不变,另一只手用力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振动幅度及声音的强弱;再轻轻拨动钢板尺,观察尺子的振动幅度及声音的强弱。记录实验结果。 我的发现:用力大,尺子振动幅度大,声音强;用力小,尺子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结论: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的。 2、声音高低的变化 用橡皮锤敲击铝板琴上不同的铝板,听一听它们发出的音调有什么不同?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什么有关提出假设。 ②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2、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②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声音的奇妙。 重点:知道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产生的条件。 难点:能提出假设并能选择方法验证假设。 关键:分组材料要备齐 二、教学准备: 教师:烧杯、瓶子、纸片、铝板琴、音叉、小锤、水、表格、小黑板 学生:各种发音物品 三、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振动) 2、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物体振动的速度都一样吗?(不一样) 3、怎么一个不一样法?(有的物体振动的快,有的物体振动的慢)(板书)

4、如果同一物体或多个物体振动快慢不一样,那么它们产生的声音又有何不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好) 5、我们今天先来研究一下(板书:声音的强弱和高低)(设计意图:从总体上认识自然界中声音是各不相同的,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 (反思: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导入,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科学探究的情景中来,能使学生奠定起良好的探究心理准备。由于提问到位,因此学生求知的欲望开始高涨起来。) 二)、新授 (一)、指导学生认识音量 1、出示音叉提问: 谁有办法让这个音叉发出(强音——板书)?(学生上前操做演示) 谁有办法让这个音叉发出(弱音——板书)?(学生上前操做演示) (反思: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很合理,它让我在教学行为上确立了“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也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了机会,激发了学生潜意识中的学科学的本能和欲望。) 2、提问:大家猜猜看为什么同一个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学生回答振动的快发出强音,振动的慢发出弱音) 3、小黑板出示并谈话: 同一个物体用两种不同的力量敲击,发出强音时,它振动的快;发出弱音时,它振动的慢。这是真的吗?(真的、假的) 4、我们先假设这是真的,你能收集一些证据来验证它的正确性吗?(能) 5、谁能先说一说这个假设最好采用哪种探究方法来验证它?(实验法) 6、(对)下面老师讲一下实验要求:这个实验必须采用同一个物体来做。 7、讲解表格的用法 8、学生实验,师指导 9、小组汇报、交流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在故事、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 教学分析: 声音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强弱、长短、高低、音色。声音的强弱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但往往在说法上与高低相混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好音的强弱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律动、让学生寻找自己发出的声音,拍节奏、演唱歌曲、用声音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声音强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理解、感受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能正确地运用到演唱歌曲中。 2、在音乐故事和乐曲中理解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及模仿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声音的强弱的音乐形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具准备: 钢琴、饮料瓶、塑料袋、沙锤、大鼓、碰铃、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韵律活动。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有趣的音乐课,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律动吧。教师播放课件《拍手歌》。 二、感受音的强弱。 1、探索声音活动。 师:现在请你们闭上小眼睛,老师给你们放两段音乐《铁匠波尔卡》和《摇篮曲》,在欣赏的过程中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总结:有的同学在欣赏《铁匠波尔卡》时,因为音乐很大声,同学们都动了起来,学着铁匠师傅们用力地在打铁。在欣赏《摇篮曲》时,因为音乐很轻柔,同学们都随着音乐进入了梦乡。

出示乐器——大鼓。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面大鼓,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敲一下,而且是用力敲。 谁来形容一下刚才这位同学敲的声音? 生:强、重、大。 师:同学们有三种答案,老师比较同意其中的一位同学的答案,他敲的声音比较强。 出示“强”,用音乐的标记来记强——“f”。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强”,请大家看大屏幕。“强”是我们音乐中的一种力度记号,在音乐中一般我们用“f”来表示“强”。以后你们在音乐中遇到“f”就知道它表示“强”。那么你能模仿我们生活当中强的声音吗? 师:你们知道“强”的反义词是什么吗?对,是“弱” 出示“弱”。 师:“弱”也是我们音乐中的一种力度记号,在音乐中一般我们用“p”来表示“弱”。 师:刚才老师请同学模仿很强的声音,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一下弱的声音。动作幅度小。 师:我们什么时候声音要弱一些呢?用肢体语言表示说悄悄话、跺脚声。 2、师:老师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中的几组图片,你们想象一下,其中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请你用“f”、“P”记号分别填写在方框内。 3、再次通过韵律活动,与学生复习强弱练习,引导学生分辨强、弱的声音。这一次的要求和第一次做的不同,这次教师拍强,学生就拍弱,教师拍弱,学生就拍强。 4、敲击节奏。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一条节奏。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擂起了大鼓咚咚,敲起了碰铃叮铃铃。 师:老师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f”、“p”放到节奏里,老师把它们移动,我把“f”放到了第2小节,“p”放到了第4小节,想一想我们怎样拍?老师拍一下,看看和你们刚才拍的一样吗?同学们再拍一次。 师:老师考考你们,如果把它们的位置调换一下,看看你们应该怎样拍?每个小组讨论一下,老师下去指导。 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并拍打节奏。教师在节奏谱上标明“f”和“p”,引导学生在节奏谱中运用强记号和弱记号。 5、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中的强弱。 (1)播放《小蘑菇》舞蹈其中的音乐片断,学生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