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完)作物育种学通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整理完)作物育种学通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整理完)作物育种学通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物育种学网上作业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栽培植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栽培植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都符合生产发展需要。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

人工进化:是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

二、填空题

1. 遗传、变异、选择

2. ?作物育种?

3. 矮化育种、生物技术

三、简答

1.作物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提高抗逆性,增强适应性和稳产性、有利于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扩大作物种植面积、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管理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论述

1. 遗传、变异和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

生物进化有三个基本因素即遗传、变异和选择,自然选择理论是其核心,而选择的基础是生物的变异和遗传,变异、遗传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一切生物都能发生变异,在众多变异中有的变异能遗传,有的变异不能遗传,只有广泛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才是选择的对象。

在生存斗争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会得到保存,对生存有害的变异会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在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不多地进行。

第一章育种目标

一、名词解释

1.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生产条件下,对所育成品种应具备一系列优良性状的要求指标。

2. 产量结构性状:是指直接构成作物产量的性状,不同作物的产量结构性状不同。

3.高光效育种:是指提高单位叶面积的净光合速率的生理生理遗传改良或育种。

二、填空

1.育种目标

2.单位面积穗数、粒重

3. 1%~2%

三、简答

1. 制定作物育种目标遵循的原则?

①国民经济需要和生产发展前景

②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

③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

④品种的合理搭配

2. 矮化品种的选育有什么优势?

矮化品种不仅抗倒伏能力强,而且可以加大密度,增进单位面积株数,提高收获指数和有效利用肥水,丰产潜力大。

3. 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应具备的性状?

株型紧凑、茎杆不倒、生长整齐、成熟一致、结实部位适中、不落荚、不落粒

四、论述

1.制订育种目标时应考虑哪些主要目标性状?

①产量性状:高产是植物育种的基本要求,具有丰产潜力的优良品种是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首先考虑结构性状的合理组合,不同品种产量结构性状不同,在不同自然、生产条件下,各个品种获得高产的群体结构和组成因素可以不同。各产量性状之间相互制约,常带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合理株型是高产品种的生育基础和形态特征。并达到高光效

②品质性状:某些品质特征与产量直接相关;改良作物品质,有利于保证人、畜健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加工工业产品的产量、品质与生产成本

③成熟期:生育期早晚在大部分地区和许多作物都是重要的育种目标性状。

④对病虫害的抗耐性:病虫害的危害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影响,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⑤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环境胁迫因素的抗耐性,是品种选育的重要目标性状,包括温度、水分、土壤矿物质、大气污染及农药胁迫等。⑥对耕作制度和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

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一、名词解释

1.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

2.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而繁殖后代的方式。

3.自交作物:由同一朵的花粉传播到同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由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的植物。

4.异交作物:通过不同植株花朵的花粉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的植物。

5.常异交作物:一种植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

6.营养体繁殖:利用营养器官再生能力,长成新的植物体。

7.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配子未发生核融合过程而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

8.纯系品种:生产上利用的遗传基础相同、基因型纯合的植株群体。

9.杂交种品种: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10. 多系品种:若干纯系品种的种子混合后繁殖的后代群体。

11.无性系品种:一个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

12.纯系:通过单株选择或连续自交产生的后代,在表现型和基因型上都表现相对一致。

13. 雌雄同花:雌、雄性器官在同一朵花内。

14. 雌雄同株异花:雌、雄花在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

15.雌雄异株:雌、雄花在不同植株上。

16. 自然异交:同作物不同品种间的自然杂交。

17.标志性状:简单遗传、一对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二、填空题

1. 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2. 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

3. 自然异交率、自花授粉或自交、异花授粉或异交

4. 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5. 雌雄同花、雌雄同株异花、雌雄异株

6. < 4%、4%—50% 、50%—100%

7. 遗传试验

8. 雌雄同花、雌雄同株异花、雌雄异株

9. 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

10. 营养器官

11. 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12.特异性、一致性

13.杂交种

14. 扦插、压条、嫁接

三、简答题

1.植物的繁殖方式有几类,如何确定植物的繁殖方式?

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主要授粉方式有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包括营养体繁殖和无融合生殖。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类型为有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而繁殖后代的方式为无性繁殖。

2.有性繁殖三种类型中常见的代表作物有哪些?

自花授粉:小麦、大麦、燕麦、水稻、大豆、豌豆、绿豆、马铃薯等

异花授粉:玉米、西瓜、南瓜、黄瓜、黑麦、向日葵、甜菜、大麻、蛇麻、菠菜等

常异花授粉:棉花、高粱、蚕豆、苜蓿等

3. 判断下列作物属于哪种繁殖方式?

自花授粉植物:小麦、水稻、大麦、大豆

异花授粉植物:玉米、甜菜、向日葵、黑麦

常异花授粉植物:高粱、棉花

4.试说明自然异交率的测定方法及在测定中需要注意什么?

测定方法:采用遗传试验方法,选择简单遗传的一对基因控制的某种相对性状作为测定时的标志性状,具有隐性性状的一个品种作母本,具显性性状的纯合基因型品种作父本,父母本间行种植或父本种在母本周围,任其自由传粉。收获母本种子,下年播种,从其产生的F1中统计显性个体出现的比率即为自然异交率。

注意影响因素:株行距大小、种植方式、风向、风力、温度、降水量。

5. 异花授粉植物的三种类型及代表植物?

雌雄同花:黑麦、向日葵、甜菜、甘薯、李子、葱、荞麦、洋葱、芹菜等。

雌雄同株异花:玉米、蓖麻、西瓜、黄瓜、南瓜、甜瓜、桑。

雌雄异株:大麻、蛇麻、菠菜、木瓜和银杏等。

6. 有性繁殖中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植株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具完全花、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缺乏自交授粉结实能力

表现:雌蕊排斥自花授粉行为、受精受阻碍

7. 营养体繁殖的利用部位及代表作物?

利用部位: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等;变态部分包括块根、块茎、球茎、鳞茎、匍匐茎等。

代表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甘蔗、苎麻等。

四、论述

1.植物品种几种类型的特点及育种策略?

(1)纯系品种

遗传背景相同的、基因型纯合的植株群体,又称自交系品种。

特点:同型同质

(2)杂交种品种

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特点:同型异质

(3)群体品种

特点: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不一致。

(4)无性系品种

一个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

特点:表现型一致,多数品种基因型杂合。

2.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表现?

(1)自交的遗传效应

杂合的基因型逐渐纯合;杂合基因型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个体内等位基因纯合和个体间基因型的分离使得隐性性状表现出来,表现型多样化;杂合基因型后代生活力衰退,表现为生长势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低。

(2)异交的遗传效应

形成杂合基因型,两亲基因型差异程度,决定后代基因型杂合程度;增强后代的生活力,表现为生长势、

繁殖力增强,抗逆性增强,产量提高。

第三章种质资源

一、名词解释

1.种质资源:供遗传育种研究利用且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能繁殖的生物类型。

2.地方品种:没有经过现代育种手段改进,在局部地区内栽培的品种。

3.本地主栽品种:经现代育种手段育成,在较多地区大面积种植的优良品种。

4.原生起源中心:最初使的起源地。

5. 次生起源中心:当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地区。

6.原生作物:人有意识地驯化成的栽培作物。

7.次生作物: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后被驯化成的作物。

二、填空题

1. 原生起源中心、次生起源中心

2. 直接考察收集、征集、交换

3. 本地种质资源、外地种质资源

4. 种植保存、贮藏保存、离体保存、基因文库技术

5. 基因的多样性、显性基因频率较高

6.原生、次生

7.8、中国-东部亚洲中心、印度中心

8.外地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资源、人工创造种质资源

9. 就地种植、迁地种植

10. 长期库

三、简答题

1.原生起源中心和次生起源中心的特点?

原生起源中心:有野生祖先、有原始特有类型、有明显遗传多样性、有大量显性基因;次生起源中心:有新的特有类型、有大量变异、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2.如何收集种质资源?

于起源中心、近缘种丰富区和本国不同生态区进行直接考察收集,根据作物表现、地理位置、农业差异、社会选择路线,在保证遗传变异性的代表性上决定群体量;通过通讯、访问和交换来进行征集;;育种者、单位间或种质资源机构互换。

四、论述题

1. 简述作物育种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利用价值)?

(1)地方品种没有经过现代育种手段改进,在局部地区内栽培的品种。

特点:缺点——产品数量或质量不符合市场需要;适应性不够广泛。

优点——对当地不利条件有特殊适应性(特殊生态环境,专抗某种病

虫);适合当地的特殊习惯;有一些当前并不重要的潜在有利性状。

(2)主栽品种经现代育种手段育成,在较多地区大面积种植的优良品种。

特点:有良好的经济性状,较广泛的适应性。

(3)原始栽培类型现代栽培作物的原始种或参与种,多与杂草共生。

特点:具有原始农业性状; 不良性状遗传率高。

(4)野生近缘种现代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及与作物近缘的杂草。

特点:常有栽培作物所缺少的某些抗逆性

(5)育种材料包括杂交后代、突变体、远缘杂种及后代、合成种

特点:具有某些缺点,但有一些明显改进的优良性状。

2.保存种质资源有哪些方法,各具有什么特点,应注意哪些问题?

(1)种植保存:每隔一定时间(1~5年)种植一次种质资源。特点保持种质资源种子和无性繁殖器官生活力,补充种质资源的数量。缺点:负担重,由于人为差错、天然杂交、生态条件改变和世代交替易引起遗传变异,导致某些材料原有基因丢失。要求:种植条件尽可能与植物原产地相似。

(2)贮藏保存:将种质资源保存在种质资源库中(干燥种子)

库类型温度℃湿度(%)

数量(万)

短期库20(10~15)45(50~60)10 2—5

中期库4(0~10)45 (<60、种子

含水量<8%)

25

长期库-10 30(真空300

粒/份)

75

(3)离体保存:试管保存、细胞或组织培养物。优点:空间少、省地、省人、繁殖快、无病虫害。注意:定期继代培养,重复转移,同时也增加工作量。

(4)基因文库技术:需要时,提取某DNA片段——某基因。基因文库不仅可长期保存该种类的遗传资源,而且还可以反复的培养繁殖、筛选,来获得各种基因。

第四章引种和选择育种

一、名词解释

1. 引种:从外国或外地区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以及为育种有关理论研究需要的遗传资源材料。

2. 选择育种:根据育种目标,在现有品种群体内出现的自然变异类型中,通过

单株选择或混合选择等方法,选出优良的变异个体,经过后裔鉴定,选优去劣而育成新品种。

3.生态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和直接为作物所同化的环境因素(图)

4.生态环境:起综合作用的一些生态因素的复合体

5.生态区:对于一种作物具有大体相似的生态环境的地区

6.生态类型:一种作物对一定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相应的遗传适应性,具有相似遗传适应性的一个品种类群。

7.单株选择法:以个体为单位进行选择。

8.混合选择法:选择目标性状基本上相似的个体并加以混合繁殖,使群体得到改良。

二、填空题

1.温度、光照

2.长日性、短日性

三、简答题

1. 气候相似论的基本要点

地区之间,在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上应相似到足以保证作物品种互相引用成功时,引种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2.试述重要生态因子、品种特性与引种的关系?

(1)温度: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生长与发育对温度要求不同。

(2)光照:包括光周期、光照强度、时间。对光周期反应不同作物分为长日性、短日性、中间性。

(3)作物的发育特征:根据植物对温度、光照的要求不同,可把一、二年生作物分成两大类低温长日性和高温短日性。

(4)纬度、作物的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

3.试述纯系学说的内容及意义?

论点:自花授粉群体,进行单株选择繁殖形成不同的株系;同一纯系内继续选择是无效的,环境引起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指导意义:是自花授粉作物纯系育种的理论基础,通过后代鉴定来判断、着重选择可遗传的变异

四、论述题

1. 请讨论大豆南北长距离相互引种的表现?

大豆属于高温短日作物,原产高纬地区的品种引入低纬地区时,低纬地区气温高于高纬地区,会缩短生育期,提早成熟,植株变小,产量降低。原产低纬地区品种引入高纬地区时,由于不能满足对温度和光照要求,表现生育期延长,延迟成熟。成熟期过迟,易遭受冷害。

2. 请讨论小麦南北长距离相互引种的表现?

小麦属于低温长日作物,原产高纬地区的品种引入低纬地区时,低纬地区冬季温度高于高纬地区,春季光照短于高纬地区,不能满足其低温和长日照要求,受到限制,表现生育期延长。甚至不能抽穗开花,产量降低。在由低纬地区引入高纬地区时,很快满足对温度和光照要求,表现生育期缩短,提早成熟,穗变小,产量降低。

第五章杂交育种

一、名词解释

1.杂交:遗传类型不同的生物体相互交配或结合而产生杂种的的过程。

2. 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并对杂种后代进行培育、选择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3. 杂交方式: 在一个杂交组合里用几个亲本,各亲本如何进行配置。

4. 单交:两个品种进行杂交。

5. 复交: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

6. 三交:三个品种间的杂交。

7. 双交:两个单交的F1 再杂交。

8. 聚合杂交:一系列杂交将若干个亲本品种的优良基因聚合在一次。

9. 系谱法:自杂种第一次分离世代(单交F2、复交F1)开始选株,分别种植成株行,即系统,以后各世代均在优良系统中继续进行单株选择,直至选出性状优良一致的系统升级进行产量试验,在选择过程中,各世代都予以系统编号,以便考察株系历史和亲缘关系。

10. 混合法:自交作物的杂种后代从有分离世代开始,不选单株以组合为单位,混合种植,只淘汰明显劣株,直到杂交材料基本稳定(F5~ F6)开始在混合种植,大量选单株,单株脱粒,种成株行,形成品系,选择优良品系,升入产量鉴定。

11. 回交育种:两品种杂交后,通过用杂种与亲本之一连续多代重复回交,把亲本的某些特定性状导入另一亲本的育种方法。

12.轮回亲本:在回交育种中多次被用作亲本,又是特定有利性状的接收者。

13.非轮回亲本:特定有利性状的提供者,只在开始作杂交时应用一次。

二、填空题

1.三交、双交、四交

2.组合育种、超亲育种

3.单交

4.原始材料圃、选种圃

5.轮回亲本

6.n、轮回亲本、非轮回亲本

7.双交

8. 最后

三、简答题

1.回交育种对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的要求?

轮回亲本:综合性状好,丰产潜力大适应性强,回交后适合当地生产需要,推广使用时间长

非轮回亲本:带有目标性状,不连锁,与轮回亲本互补

2. 根据下列杂交组合,分析各亲本在杂种遗传组成中所占比重并判断各亲本重要程度。A/4/D/G//A/H/3/G/C//B/E

A:9/16 B:1/16 C:1/16 D:1/16 E:1/16 G:1/8 H:1/16重要程度:A最重要,其次是G,其他亲本相同

3.根据下列杂交组合,分析各亲本在杂种遗传组成中所占比重并判断各亲本重要程度。

D/G//L/R/4/D/W//F/C/3/R/D/5/T

D:5/32 G:1/16 L:1/16 R:1/8

W:1/32 F:1/32 C:1/32 T:1/2

重要程度:T、D、R、G和L、W和F和C

4. 与其他育种方法相比,回交育种的特点有哪些?

遗传变异易控制,目标性状选择易操作,基因重组频率易增加,所育品种易推广;只改进原品种的个别缺点,不能选育具有多种新性状的品种。

四、论述题

1. 试写出杂种后代处理中系谱法与混合法的异同点?

①对于遗传力较高的数量性状、形态性状,用系谱法起到早期定向选择作用,育种者可集中精力于少数优良株系,早繁殖早利用。采用混合法前期要混合3~4代,评定取舍困难,延长了取选时间。

②对于复杂的遗传性状,系谱法选株少,入选率低,造成大量有用基因被淘汰。混合法在较高世代才开始选择,入选群体量大,可保留较多的类型和更具高产潜力的个体。

③混合法简单,系谱法工作繁琐。

2.杂交育种中亲本选配原则?

(1)优点多,缺点少,尽可能互补.基本亲本选择生产力高、适应性强综合性状好当地推广品种;补偿亲本应弥补基础亲本缺点,适应当地的推广品种

(2)亲本之一最好为当地优良品种。后代适应性强、丰产潜力大、推广面积大,尤其在自然条件严酷、气候变化无常的条件下。

(3)杂交亲本间在生态型和系统来源上应有所不同。选择遗传差异大、分离广的品种,可选育出超亲、适应性强的品种,易引进新种质,克服当地推广品种缺点。

(4)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优良品种并不代表优良亲本。考虑一般配合力及本身性状

3. 杂交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1)单交(成对杂交):两个品种进行杂交。特点:杂交育种中最简单的方法,两个亲本都是纯合体,F1 杂合体,F2群体分离规模小;一次杂交、简单易行、育种时间短、选择容易有时解决不了育种中提出的问题。(2)复交: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

特点:遗传基础复杂,杂交亲本至少有一个是杂种,F1 出现性状分离。与单交比变异类型多、性状稳定慢、育种年限长。分为三交即三个品种间的杂交;双交即两个单交的F1 再杂交;四交即四个亲本连续杂交;聚合杂交即一系列杂交将若干个亲本品种的优良基因聚合在一次。

(3)多父本授粉:将一个以上的父本品种花粉混合起来,给一个母本品种授粉的方式。

特点:分离类型丰富,利于选择。

(4)回交:个品种杂交后,子一代再和双亲之一重复杂交。

第六章杂种优势利用

一、名词解释

1. 杂种优势:两个性状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适应性以及产量、品质等性状方面超过其双亲的现象。

2.自交系:经过多年、多代连续的人工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

3.一环系:从地方品种、推广改良品种和品种间杂交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4.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5. 配合力:一个自交系和另外一个自交系或品种杂交后的F1产量表现。

6. 一般配合力(GSA):一个被侧自交系和其它自交系组配的一系列杂交组合的产量(或其它数量性状)的平均表现。

7. 特殊配合力(SCA):两个特定亲本系所组配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

8. 顶交法:选育一个遗传基础广泛的品种群体作为测验中,来测定自交系的配合力。

9.双列杂交法:用一组代测自交系相互轮交,配成可能的杂交组合,进行后代测定。

10. 多系测定法:用几个优秀或骨干系作测验种与一系列被测系测交。

11. 雄性不育系:具不育细胞质S(rfrf),不能产生正常雄配子,雌配子是正常的,无花粉或花粉无正常生活力,具这种特征的品种或自交系。

12. 雄性不育保持系:给不育系授粉,使不育系保持不育特性,这样品种或自交系。

13.雄性不育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使育性得到恢复,这样品种或自交系。

14. 单交种:两个自交系组配形成的杂交种。

15. 三交种:三个自交系组配形成的杂交种。

16. 双交种:四个自交系组配形成的杂交种。

二、填空题

1.人工强制自交、单株选择

2.一环系、二环系

3. 测验种、测交种

4. 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

5.繁殖田、制种田

6. 100%

7. 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

8. 纯合

9.杂合、整齐一致

10.玉米

11.单交种、三交种

12.测交、回交。

三、简答题

1.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

①复杂多样性

组合、性状、环境相关;自交系强于自由授粉品种,不同自交系有差异;综合性状强,单一性状弱

②杂种优势强弱和亲本性状的差异及纯度密切相关

亲缘关系、生态类型、地理距离、性状之间的差异决定杂种优势强弱

③F2及以后世代杂种优势的衰退

2. 杂种优势利用中杂交种的类别及特点?

(1)品种间杂交种:两个亲本品种组配的杂交种。

特点:增产有限5%~10% 性状不整齐

(2)品种-自交系间杂交种:自由授粉品种和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

特点:增产10% 性状不整齐

(3)自交系间杂交种

自交系作亲本组配的杂交种。

因亲本数目、组配方式分为:

①单交种:两个自交系组配

特点:增产幅度大、性状整齐、制种程序简单但制种产量低。

②三交种:三个自交系组配

特点:增产幅度大、产量接近或稍低于单交种;制种产量比单交种高。

③双交种:四个自交系组配

特点:增产幅度大、产量和整齐度不及单交种;制种产量比单交种高;制种程序复杂。

④综合杂交种:多个自交系组配。

3. 杂种优势利用的必需条件?

(1)有纯度高的优良亲本品种或自交系

要求:农艺性状整齐一致、配合力高、抗病;亲缘关系不同、性状互补。

(2)有强优势的杂交组合

强优势表现在产量、抗性、品质、适应性、生育期、株型等方面。

(3)繁种与制种工序简单易行,种子生产成本低

具有简单易行的亲本品种(系)自交授粉繁殖方法、简单易行的配制大量杂交种子的方法、健全的体系和制度。

4. 试写出F1代超高亲优势和超标优势的计算公式,并加以说明?

超高亲优势=

%

100 1

?

-

HP

HP

F

超标优势=

%

100 1

?

-

CK

CK

F

其中F1 、HP、CK分别代表……

5. 选育自交系的基本材料有哪些,有何特点?

①地方品种和推广改良品种

地方品种适应性强、优良性状;产量不高

推广品种生产力高、优良农艺性状多

②自交系间杂交种

配合力高,具有优良农艺性状如稳定快、综合性状好、配合力高、遗传基础简单;适应性差。

③综合品种和人工合成品种

遗传基础复杂、变异广泛,适应期长。

6. 自交系选育的基本要求

(1)基因型纯合,表型整齐一致。

(2)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

(3)具有优良农艺性状

植株性状表现在高度、株型、生长势、叶片持绿性上,产量性状表现在穗大小、籽粒数、粒重、抗病性、抗倒性,花粉量大、散粉畅、花期协调、结实好、产量高

7. 杂种优势利用中测定配合力的时间?

(1)早代测定:分离S1-S2。应用:轮回选择法改良品种群体。不足:分离状态、不稳定。

(2)中代测定:选育S3-S4。分离至稳定比早代可靠,测定与稳定同步,缩短育种时间。

(3)晚代测定:选育后期S5-S6。自交系稳定,基因型纯合,测定可靠;低配合力系淘汰慢,增加工作量,延长时间。

8. 测定配合力的方法?

(1)顶交法:选育一个遗传基础广泛的品种群体作为测验中,来测定自交系的配合力。

(2)双列杂交法:用一组代测自交系相互轮交,配成可能的杂交组合,进行后代测定。

前提:配测自交系材料较少,优良、来源不同。

(3)多系测定法:用几个优秀或骨干系作测验种与一系列被测系测交。

9. 优良“三系”的标准?

(1)不育系不育度达到100%,不同环境下比较稳定;恢复系恢复能力玉米80%,高粱、水稻、小麦85~90%。(2)配合力高

(3)综合性状要好

10. 杂种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1)营养生长:出苗势旺,生长势强,枝叶繁茂,营养体增大,持绿期延长。

(2)生殖生长:结实器官增大,果实、籽粒产量提高,

(3)品质性状:有效成分含量提高,熟期一致,外观品质整齐度提高,

(4)生理功能:适应性增强,抗、耐性增强,光合能力提高,有效光合期延长。

四、论述题

1. 试述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有那些?

(1)人工去雄杂交制种

①异花授粉作物:主要是利用天然异花授粉的习性,将父母本采用合理的配置方式,依靠天然媒介进行传粉,以生产F1种子。

②自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作物:人工去雄、授粉配制杂交种子,较费工,杂交结实率高,播种量少,成本不高。

(2)利用苗期标志性状制种

标志性状需具有两个条件①这种标志性状在苗期就表现出明显差异,而且容易目测识别②遗传表现必须稳定

(3)利用化学杀雄剂制种

利用化学杀雄剂喷洒植株,破坏植物雄性配子形成过程中的细胞结构及正常生理机能,但不破坏雌性配子的形成,达到去雄的目的。

(4)利用雌株系制种

利用高度雌花性的雌雄同株系统的系统内杂交F1代为母本,与另一父本系统杂交生产杂种种子。

(5)利用雄株系制种

(6)利用雌性系制种

(7)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

用自交不亲和系做母本与其他自交不亲和系、自交系或正常品种杂交而成。

(8)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

利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配制F1种子既可省去人工去雄的用工,又可获得高品质F1种子。

2. 试用图解说明利用三系制种的方法?

繁殖田不育系和保持系组成

过程繁殖和制种目的扩大不育系种子

制种田不育系和恢复系组成

目的获得商品杂种种子供大田使用

第七章诱变育种

一、名词解释

1. 诱变育种: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2. 半致死剂量:照射处理后,植株能开花结实存活一半的剂量。

3. 诱变剂:诱导植物发生突变的因素。

4. 剂量强度:受照射的物质每单位质量所吸收的能量。

5. 吸收剂量率: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剂量。

6. 半致死剂量:照射处理后,植株能开花结实存活一半的剂量。

7. 半致矮剂量:照射处理后,苗高降低到对照的一半所需的剂量。

8. 临界剂量:照射处理后植株成活率约40%的剂量。

9. 外照射:指被照射的种子或植株所受的辐射来自外部某一辐射源。

10. 内照射:将辐射源引入生物体组织和细胞内进行照射的一种方法。

11.植物空间技术育种: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植物育种新技术。

二、填空题

1.r射线、中子

2. 注射、熏蒸

3. 饱和吸收

4. 幼苗生长试验

5. 叠氮化钠、碱基类似物

6. 半致死、临界

7. 豆科、十字花科

8. 内照射

9.种子

三、简答题

1.诱变育种的特点和意义有哪些?

(1)扩大突变谱,提高突变率

一般诱变率在0.1%左右,多种诱变因素是突变率提高到3%,比自然变异扩大100~1000倍。

(2)改良个别的单一性状比较有效,同时改良多个性状较困难

有效改良推广品种的熟期、抗倒伏、矮秆、抗病等单一性状。

(3)诱发的变异较易稳定,可缩短育种年限

诱发的变异大多是一个主基因的改变,稳定较快,一般经3~4代基本稳定。

2.诱变处理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不同作物和品种对辐射敏感性差异很大。豆科最敏感,禾本科次之,十字花科最不敏感。

(2)作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发育时间和生理状况敏感性不同

(3)处理前后的环境条件。种子含水量是影响诱变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氧气含量,较高氧气条件下照射,增加幼苗损伤和提高染色体畸变频率,干种子(含水量12%~14%)放在充氮或近真空的密封玻璃容器内照射,或提高种子含水量,减少氧气的效应;照射后种子贮存时间长短影响生活力;照射剂量是诱变处理成败的关键

3. 化学诱变剂的类别

(1)烷化剂:活性烷基,置换碱基中的氧原子DNA磷酸烷化,甲基磺酸乙酯、硫酸二乙酯、乙烯亚胺、亚硝基乙基尿烷等

(2)叠氮化钠:呼吸抑制剂替换DNA碱基高且安全

(3)碱基类似物

4.化学诱变剂处理的特点?

①突变率高,染色体畸变少

②对处理材料损害轻,特定部位变异

③生物损伤大,生活力育性下降

5. 诱变育种中如何选择处理材料?

选择综合性状好、适应性良好的推广品种,高世代稳定的优良品系,单倍体、多倍体或原生质体,杂种一代。

四、论述题

1.物理诱变剂诱变处理的材料及特点?

(1)种子:有性繁殖植物最常用的处理材料。优点:操作方便、能大量处理、便于运输

和贮藏,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可以在极度干燥、高温、低温或真空以及存在氮气或氧气等条件下进行处理,适于进行诱变效应等研究。缺点:需要剂量大、强度大的放射源。

(2)绿色植株:整体照射即在r圃、r温室或有屏蔽的人工气候室内进行室内处理。局部照射即照射花序、花芽或生长点,可以在整个生育过程连续照射,也可只处理某个发育时期。

(3)花粉:优点:不会形成嵌合体,经照射一旦突变,雌雄配子结合为异质合子,由合子分裂产生的细胞都带有突变。

(4)子房:照射子房可以引起卵细胞突变,还可以诱发孤雌生殖,对雄性不育植株更简便。

(5)合子和胚细胞:合子和胚细胞处于旺盛的生命活动中,辐射诱变效果较好,特别是照射第一次有丝分裂前的合子,可以避免形成嵌合体,提高突变频率。

(6)营养器官

(7)离体培养中的细胞和组织:单细胞培养物、愈伤组织等

2.植物空间技术育种的特点及表现?

植物空间技术育种: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植物育种新技术。

特点:变异广,变异易稳定;大粒、高产、优质、抗病等有利突变率高。

表现:植株增高增粗、果型增大,产量比原来普遍增长10%~20%,品质提高,对病虫害的抗逆性增强。

第八章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

一、名词解释

1. 远缘杂交: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

2. 染色体组:一个属内各个种所特有的、维持其生活机能的最低限度数目的一组染色体。

3. 染色体基数:每个染色体组所含有的染色体数目。

4. 同源多倍体:含有2组以上同一染色体组的个体。

5. 异源多倍体:由2个或2个以上不同染色体组所形成的多倍体。

6. 单倍体: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孢子体。

7.花粉培养:将处于一定发育阶段的花粉从花药中分离出来,再加以离体培养。

8.多倍体:体细胞中具有2个以上染色体组的植物。

二、填空题

1.属间杂交,科、纲间杂交,种内不同类型间杂交

2. 浸渍法、涂抹法、滴液法、套罩法

3. 属间杂交

4.六、四

5.单倍体

三、简答题

1. 远缘杂交的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种属间界限,促进不同种属间基因交流,传递不同种属间特征特性,是品种改良的重要途径。

(2)将不同种属的有用基因结合起来育成新品种。

(3)创造异染色体体系

(4)诱导单倍体

(5)利用杂种优势

(6)研究生物的进化

2. 远缘杂种不育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

(1)不育原因

核质互作不平衡;染色体不平衡;基因不平衡

(2)克服方法

幼胚的离体培养;染色体加倍法;回交法即栽培种作轮回亲本,回交2~3次,把正常繁殖性状保持下来;延长杂种的生育期

3. 远缘杂种后代处理特点?

杂种早代应有较大的群体;放宽早代选择的标准,早期时代,结实率低、种子不饱满、生育期长,选择方法灵活,混合种植组合不同种、亚种优良性状,回交改进受显性基因控制个别性状,歧化选择野生种与栽培种有利性状结合。

4. 同源多倍体的特征?

无性繁殖、多年生;基因型种类比二倍体多;育性差,结实率低;平衡时间长;器官巨型。

5. 植物多倍体的育种意义?

(1)增加染色体数目,产生同源多倍体。染色体加倍剂量效应如容积、表面积、气孔面积、蛋白质、干物

质等

(2)远缘亲本或种间不育杂种的染色体加倍,克服远缘杂交的困难

普通小麦×节节麦(加倍)

(3)诱导多倍体作为不同倍数性建或种间的遗传桥梁

6.单倍体植物与它们的二倍体相比较有哪些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数减半;生长发育弱,体形小、各器官明显减小;雌雄配子严重败育,有的甚至不能进入有性世代。

7.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哪些?

(1)浸渍法浸渍幼苗、插条、接穗、种子

(2)涂抹法涂抹幼苗或枝条顶端(遮盖处理部位)

(3)滴液法滴于较大植株的顶芽、腋芽

(4)套罩法如新梢顶芽

四、论述题

1.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并如何进行克服?

①亲缘关系较远的两亲本由于在生理上、结构上的差异,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②远缘杂交的亲和性与双亲基因组成有关,杂种后代分离强烈,时间长,不易稳定。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作物育种学复习题及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复习题及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剩余变异:自交后代群体中残留的杂合基因所引起的变异。 2.轮回选择 3.QTL 4.增效基因:在基因定位时,特别是QTL定位时,有的遗传效应是正的, 即为增效基因,相反,记为减效基因。如果作图亲本涉及两个亲本,对一个性状(如垩白)而言,一个亲本可能存在增效基因,也可能存在减效基因。 5.减效基因:在基因定位时,特别是QTL定位时,有的遗传效应是正的, 即为增效基因,相反,记为减效基因。如果作图亲本涉及两个亲本,对一个性状(如垩白)而言,一个亲本可能存在增效基因,也可能存在减效基因。 6.优势指数:F1与两个亲本平均值的比。 7.等位基因 8.两系杂交稻 9.分子农业 10.孢子体不育 11.Rf-1 12.三系配套 13.系谱法 14.种质资源 15.基因库 16.育性 17.理想株型 18.遗传改良 19.目标性状 20.Match 二、简答题 1.试述比较基因组学在育种中应用。 2.简述杂种优势预测的技术与方法。 3.如何固定杂种优势? 4.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 5.如何鉴定水稻花粉的典败,圆败,染败?把花粉败育分为典败,圆败, 染败有何意义? 6.简述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7.简述sd-1基因利用。 8.为什么育性是重要的农艺性状? 9.简述稻米垩白的遗传与基因决定。 10.简述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鉴定方法。 11.简述基因定位的方法学新进展。 12.简述作物品种有哪些群体类型。 13.作物基因组研究对作物育种有意义? 14.育种学的突破在于关键种质的利用。试举例说明。 15.简述水稻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并说明为什么利用野败细胞质培育的三 系杂交稻推广面积最大?

作物育种学历年考题及答案

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382作物育种学 看到此处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2分)0378考过名词解释 1.品种:是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是人工进化和人工选择的结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2.杂交种:利用不同基因型的品种或类型杂交,以创造变异,获得新类型,并通过培育和选择而育成的品种。 杂交种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他们的基因型是高度杂合的,群体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同质性,表现出很高的生产力。杂交种品种通常只种植F1,即利用杂种优势。杂交种不能稳定遗传,F2将发生基因型分离,杂合度降低,导致产量下降。 自交系品种又称纯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它实际上包含了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纯系品种和异花授粉作物的自交系品种。 3.测交种:用不育系作母本,用恢复系作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品种。 测验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交叫测交,测交所得的后代成为测交种。 用不育系作为母本,恢复系作为父本,测验自交系配合力进行的测交,所获得的后代称为测交种。 4.杂种:不同基因型的品种或类型杂交后获得的基因型混杂的未经选择的种群。 5.制种:按照良种繁殖技术规范进行大规模种子繁殖称为制种。 6.系统育种:根据育种目标,从现有品种的自然变异类型中,选出具有优良变异的个体,分别种植,每一个体形成一个系统,经连续比较鉴定,选优去劣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7.系谱法:自交种第一次分离世代开始选株,分别种植成株行,即系统,以后各世代均在优良系统中继续进行单株选择,直至选出性状优良一致的系统升级进行产量实验。在选择过程中,各世代予以系统编号,以便考察株系历史和亲缘关系,故称系谱法。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 作物育种学的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物育种学的任务:(1)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2)搜索、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3)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简述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 4、基本概念:自然进化、人工进化 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 相互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基本方向。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 作物遗传方式的种类:一类是有性繁殖,凡是由雌配子(卵子)和雄配子(精子)相互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称为有性繁殖。第二种是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主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 (1)自花授粉是指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代表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天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2)异花授粉是指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等。异花授粉的天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3)常异花授粉是指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代表作物是棉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高粱、蚕豆等,常异花授粉的天然异交率在5%-50%之间。 2、论述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作物的育种特点 作物品种的类型: (1)自交系品种:又称纯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结合群体。

(2014版)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社会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批评功能教育功能 二、选择 D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它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四、简答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 (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 将来怎么样。 (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 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 (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维护 和改善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社会体制方面从而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 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的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 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 1、B 2、B 3、B 4、A 5、C 6、B 7、B 8、C 二、填空 1、指导与被指导 2、圣西门 3、整合 4、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法理型 5、托夫勒奈斯比特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本土化”:就是社会学中国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四、简答 1、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分层结构的三重标准: (1)经济标准,指个人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收入和财富的多少。 (2)政治标准,即权力。 (3)社会标准,即声望。 2、(1)研究理论的模式化; (2)研究过程的程序化; (3)测量工具的精确化。 五、论述 (1)情感方面:情感性——情感中立。 (2)义务方面:扩散性——专一性。 (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 (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 (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 第三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 1、C 2、B 3、A 4、C 5、B 6、B 7、C 8、A 9、D 10、A 11、ABCD 12、C 13、D 二、填空 人口环境文化劳动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它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2、文化濡化: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 四、简答 1、(1)他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要。 (2)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并不仅仅满足于生理上的需要。因为满足不会解决需求,只激起更大的欲望。 (3)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 (4)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5)失范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是不利的。 2、(1)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关系是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的关系,这就是家庭中的关系。家庭中的关系是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

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试卷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试 卷及答案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201*-201*学年第二学期考试科目:植物育种学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 分钟 学号姓名年级专业 10级农生、农信、农贸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30空,每空0.5分,共15分) 1、自然异交率≤4%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在50%~100%之间的是典 型的作物,自然异交率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作物。 2、现代化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是、、、适应机械化。 3、下列作物的品种间杂交第一代是否分离?(在空白处注明是或否)小 麦;甘薯;玉米。 4、根据瓦维洛夫的学说,作物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即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 基因的频率较高,所以又可名为基因中心和中心。 5、杂交育种中,单交组合代分离最大,复交组合代分离最大。 6、〔(甲×乙)×甲〕×甲的杂交式中,甲为亲本,乙为亲 本。 7、诱变育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育成大量和提供大 量。

8、诱变育种的M 代应采取方法控制分蘖,只收获上的种 1 子。 9、远缘杂交主要有两方面的障碍:和。 10、同源多倍体无论植株、器官还是细胞的最大特征是。 11、遗传的雄性不育分为:和两种类型。 12、环境胁迫可分为:、和三大类。 13、作(植)物抗病性机制有:、、 和等。 14、根据雄性不育的花粉败育特征,可以将花粉败育分为:无花粉 型、、圆败和染败等四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作物育种的基本目的是培育符合()的新品种。 A.自然条件 B.生产条件 C.经济条件 D.人类需要 2、种质资源就是指作物的()。 A.所有品种 B.地方品种 C.新品种 D.一切基因资源 3、水稻品种南种北引时,以()易于成功。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

1 社会学正式出现于(C ) A.人类社会出现时 B.十三世纪 C.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 社会学的创始人:(A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马克思 D.马克斯·韦伯 3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B.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整体 C.过去了的社会 D.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的各种原始部落 4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C ) A.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客观存在的实体 C.社会关系的总和 D.聚集到一起 5 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A ) A.社会

B.小康社会 C.理想国 D.和谐社会 6 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C ) A.孔子 B.马克思 C.孔德 D.韦伯 7 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A )一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8 《自杀论》的作者是(C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马克斯·韦伯 9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 A.迪尔凯姆和马克斯·韦伯 B.帕森斯和默顿 C.科赛和达伦多夫

D.库利和米德 10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在(D) A.1952年8月 B.1958年6月 C.1978年12月 D.1979年3月 11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后,对中国社会学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B ) A.晏阳初 B.费孝通 C.景汉 D.本文 12 下列属于评比性文化的是(D ) A.庆典方式 B.拜访方式 C.礼仪禁忌 D.科学技术 13 组成文化的最小的单位是( A) A.文化特质 B.文化特质丛 C.文化丛 D.文化模式

作物育种学课后思考题题目及部分答案

绪论 1.作物品种的概念是什么?它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作物品种(Variety)概念:指某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相对一致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并与同一作物的其它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品种属性:生产资料属性;经济类型属性;地区性时间性。作物品种的类型: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等。) 优良品种的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扩大作物种植面积。 2.作物育种学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哪些学科关系密切?你打算如何学好作物育种学这门课程? 作物育种学(crop breeding)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主要任务:研究育种规律;培育新品种,实现品种良种化;繁育良种,实现种子标准化。 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创新与利用; ?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人工创新变异的途径、方法及技术;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作物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 ?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及种子生产 3.常规育种技术的主要任务和特点是什么? 主要任务: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和增强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抗病、虫、草害和抗旱、寒、碱等)。 特点: 综合多个优良基因; 同步改良作物的产量、品质、抗性水平; 盲目性大; 育种是科学艺术。 4.现代作物育种发展动向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研究 2.深入开展育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3.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育种单位间的协作 4.种子产业化 5.调查了解农作物优良品种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完整word版)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考试题

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与填空(30分,每空1分) 1、根据种质资源的类型与性质,可以将种质资源分为地方品种、主栽品种、 原始类型、野生近缘种等。 2、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介导法。 3、选择的实质就是造成有差别的生殖率,从而能定向的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基因频率与 基因型频率是群体遗传组成的标志。 4、“先杂后纯”和“先纯后杂”分别是指组合育种、优势育种育种途径。 5、只改善某一品种的1~2个缺点,常采用回交或诱变育种途径。 6、亲本性状互补是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重要原则,它的含义是①不同性状互补,②同一性状不同单位 性状互补。 7、回交育种对非轮回亲本的要求是输出性状特别优良,并是质量性状。 8、多倍体育种时常用的诱变剂是秋水仙素,它的作用原理是作用于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能抑制纺 锤丝的形成,而不抑制染色体的复制,从而使细胞的染色体加倍;多倍体的鉴定方法有形态鉴定、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鉴定等。 9、根据遗传,作物雄性不育系可分为:核雄性不育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系等。 10、根据品质测定的方法,可将果树、蔬菜的品质分为感官品质和化学品质。其中化学品质又可分为 营养品质、卫生品质和药用品质。 11、对某一数量性状进行选择时,入选亲本的后代群体的平均值与最初原始群体平均值之差,称为 C 。 A、遗传力 B、选择差 C、遗传进度 D 、选择强度 12、母系选择法常用于 A 的选择。 A、异花授粉作物 B、常异花授粉 C、自花授粉作物 D无性繁殖园艺作物 13、在杂交育种中只对F1进行选择的园艺作物是 D 。 A、异花授粉作物 B、常异花授粉 C、自花授粉作物 D无性繁殖园艺作物 14、单子传代法最适用于 C 杂交后代的选择。 A、行株距大的自花授粉园艺作物 B、行株距小的自花授粉园艺作物 C、行株距大的异花授粉园艺作物 D、行株距小的异常花授粉园艺作物 二、名词解释:(2分×10=20分) 1、驯化引种:如果引入地区与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种植物适应范围较窄,只有改变其遗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作物育种学总论整理 绪论 1.作物品种的概念: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具有三性(DUS):特异性(Distinctness) 、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 2.作物品种类型:纯系品种、杂种品种、综合品种、无性系品种。 3.优良品种:指在一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生产上所谓的良种,包括具有优良品种品质和优良播种品质的双重含义。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 1.不同作物的授粉方式: 自花授粉作物(<4%): 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等 异花授粉作物(>50%): 玉米、黑麦、甘薯、白菜型油菜 常异花授粉作物(5-50%): 棉花、甘蓝型油菜、高粱、蚕豆等 2.自交不亲和性:具有完全化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却上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3.雄性不育性:植物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4.无性系: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 5.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性细胞不经过正常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包括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6.自交的遗传效应 ①保持纯合基因型 ②使杂合后代基因型趋于纯合、并发生性状分离Xmn=(1-1/2n)m ③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型的后代生活力衰退 7.异交的遗传效应 ①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杂交) ②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8.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突变或杂合基因型连续自交和选择育成的基因型同质纯合群体。 9.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自交系)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10.群体品种: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或异质性的一群植株群体。 11.无性系品种:由一个或几个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的繁殖而成的一个群体。

最新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满分答案

2017社会学概论-任务4 (100分!) 、单项选择题(1/32)、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为()。(2分) A、绝对贫穷 * B、相对贫穷 C、短期贫穷 D长期贫穷 (2/32)、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中的观点。(2分) A、《人类的目标》 B、《人类处在转折点》 C、《超越浪费的时代》 * D《增长的极限》 A、贝尔 (3/32)、“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2分)

B、弗兰克 C、达伦道夫 D奈斯比特 (4/32)、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2 分) A、经济的发展 B、物质文明的进步 C、政府的足够重视 * D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5/32)、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2分) A、社会趋同论 * B、依附理论 C、“后工业社会”论 D全球发展理论 (6/32)、社会保险属于()。(2分)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 C、人身、人寿保险 *D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7/32)、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很可能陷入()状态(2分) A、相对贫穷 B、个案贫穷 C、短期贫穷 *D长期贫穷(8/32)、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2分) A、充分就业 'B、不充分就业 * C、就业 D隐性失业 (9/32)、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的西方社会。(2分)

作物育种学(专)-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作物育种学通论网上作业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作物品种* 2.作物育种学* 3.自然进化** 4.人工进化** 二、填空 1.作物进化的三个基本因素包括()、()和()。* 2. 1927年美国出版的Hayes和Garber所著的()是世界上第一部较系统的论述有关育种知识的专著。** 3.20世纪60年代小麦、水稻等作物通过()掀起“绿色革命”。20世纪80年代兴起(),使现代作物育种发展成为包容多学科发展的现代科学。** 三、简答 1. 作物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四、论述 1.遗传、变异和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 第一章育种目标 一、名词解释 1.育种目标* 2. 2. 产量结构性状** 3. 3.高光效育种** 二、填空 1.在开展作物育种工作时,首先要确定(),它是选育新品种的设计蓝图。**

2.禾谷类作物的产量结构性状为()、穗粒数和()。** 3.目前农作物光能利用率还很低,只有()或以下,通过提高光能利用率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潜力是很大的。** 三、简答 1、制定作物育种目标遵循的原则?* 2. 矮化品种的选育有什么优势?*** 3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应具备的性状?** 四、论述 1.制订育种目标时应考虑哪些主要目标性状?* 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一、名词解释 1.有性繁殖* 2.无性繁殖* 3.自交作物* 4. 异交作物* 5. 常异交作物* 6.营养体繁殖* 7.无融合生殖* 8.纯系品种* 9.杂交种品种* 10. 多系品种* 11. 无性系品种* 12.纯系** 13. 雌雄同花** 14. 雌雄同株异花**

2016年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2016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1/3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2分)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C、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D、心理上的紧张 (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 (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32)、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2分) ?A、阶级性 ?B、自然约束性 ?C、客观现实性 ?D、社会制约性 (4/32)、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2分) ?A、严复 ?B、陈千秋 ?C、康有为 ?D、梁启操 (5/32)、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2分)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血缘关系 ?C、家庭关系 ?D、地缘关系 (6/32)、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2分) ?A、社会发展 ?B、人的需要 ?C、个人发展 ?D、组织生存 (7/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8/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 (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9/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10/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 (2分) ?A、主观因素 ?B、社会因素 ?C、客观条件 ?D、自然环境 (1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12/32)、()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 (2分)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B、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C、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D、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13/32)、对于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是()。 (2分) ?A、再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4/32)、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是() (2分) ?A、角色扮演 ?B、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15/32)、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2分) ?A、角色扮演 ?B、角色失败 ?C、角色冲突 ?D、角色中断 (16/32)、“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2分) ?A、安全的 ?B、自我实现的 ?C、归属与爱的 ?D、自尊的 (17/32)、“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2分) ?A、米德

作物育种学通论作业题

作物育种学通论 作业题(一) 一、名词解释 1、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栽培植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栽培植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都符合生产发展需要。 2选择育种:根据育种目标,在现有品种群体内出现的自然变异类型中,通过单株选择或混合选择等方法,选出优良的变异个体,经过后裔鉴定,选优去劣而育成新品种。 3、雄性不育保持系:给不育系授粉,使不育系保持不育特性,这样品种或自交系。 4、远缘杂交: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 5、群体改良:通过鉴定选择、人工控制下的自由交配等一系列育种手段,改变基因、基因型频率,增加优良基因的重组,从而达到提高有力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 6、引种:从外国或外地区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以及为育种有关理论研究需要的遗传资源材料。 7、品种退化:作物品种群体经济性状发生劣变的现象。 二、填空 1、作物进化的三个基本因素包括(遗传)、(变异)和(选择)。 2、植物授粉方式的分类,是根据(自然异交率)高低而定的。一般该值在4%以下为典型的(自花授粉或自交)植物;该值在50%以上为典型的(异花授粉或异交)植物。 3、自交系是指经过多年、多代连续的(人工强制自交)和(单株选择),形成的基因型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 4、作物起源中心的二大特征是(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频率较高)。 三、简答 1、制定作物育种目标遵循的原则? ①国民经济需要和生产发展前景②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③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④品种的合理搭配 2、选育自交系的基本材料有哪些,有何特点? ①地方品种和推广改良品种:地方品种适应性强、优良性状;产量不高。推广品种生产力高、优良农艺性状多 ②自交系间杂交种:配合力高,具有优良农艺性状如稳定快、综合性状好、配合力高、遗传基础简单;适应性差。③综合品种和人工合成品种:遗传基础复杂、变异广泛,适应期长。 3、单倍体在植物育种中有何意义,通过那些途径可以获得单倍体? 意义(1)加速育种材料的纯合(2)提高选择效果(3)缩短育种年限,节省人力、物力。途径:(1)自然发生孤雌、孤雄、无配子生殖(2)人工诱导射线处理花粉、延迟授粉、花粉花药培养 4、试写出F1代超高亲优势和超标优势的计算公式? 超亲优势= 超标优势= 其中F1 、HP、CK分别代表 5、回交育种对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的要求?

作物育种学本科作业题(三)

作物育种学本科作业题(三) 第五章杂交育种 一、名词解释: 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并对杂种后代进行培育、选择以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系统群:来自同一 F3系统(即属于同一F2 单株的后代)的F4诸系统称为系统群姊妹系:来自同一F3系统(即属于同一F2单株的后代)的F4诸系统称为系统群,系统群内各系统之间互为姊妹系。 衍生系统:由F2或F3一个单株所繁衍的后代群体分别称之为F2或F3衍生系统。 原始材料圃:对从国内外搜集来的原始材料,分类型种植,每份种几十株,并对所有材料定期进行观察记载。 二、简答题 1、杂交育种按其指导思想可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各自的遗传机理是什么? 答:分为组合育种、超亲育种。 组合育种是将分属于不同品种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随机结合后形成各个不同的基因的基因组合,通过定向选择选育成集双亲优点于一体的新品种。其遗传机理主要是基因重组和互换。 超亲育种是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于一个杂种个体中,形成在该性状上的超过亲本的类型,其遗传机理主要是在于基因累加和互作。 2、简述在杂交育种选配亲本时对亲本的优缺点要求的理论依据。 答:优缺点要求: (1)双亲都具有较多的优点,没有突出的缺点,在主要性状上优缺点尽可能互补。 (2)亲本之一最好是能适应当地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推广品种. (3)注意亲本间的遗传差异,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材料互相杂交 (4)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 理论依据: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3、为什么在三交、四交或五交中要把农艺性状最好的亲本放在最后一次杂交? 答:安排这样的杂交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综合性状较好,适应性较强并有一定丰产性的亲本应安排在最后一次杂交,以便使其遗传组成在杂种遗传组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而增强杂种后代的优良性状。因此,在三交、四交或五交中,由于最后一次杂交的亲本其遗传比重占50%。而所有其他亲本的遗传比重占另外的50%,因此把拥有最多有利性状,综合性状好的亲本放在最后一次杂交是十分必要地的。将农艺性状最好的亲本放在最后一次杂交可增强杂种后代的优良性状。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与填空(30分,每空1分) 1、根据种质资源的类型与性质,可以将种质资源分为地方品种、主栽品种、 原始类型、野生近缘种等。 2、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介导法。 3、选择的实质就是造成有差别的生殖率,从而能定向的改变群体的遗传组成。基因频率与 基因型频率是群体遗传组成的标志。 4、“先杂后纯”和“先纯后杂”分别是指组合育种、优势育种育种途径。 5、只改善某一品种的1~2个缺点,常采用回交或诱变育种途径。 6、亲本性状互补是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重要原则,它的含义是①不同性状互补,②同一性状不同单位 性状互补。 7、回交育种对非轮回亲本的要求是输出性状特别优良,并是质量性状。 8、多倍体育种时常用的诱变剂是秋水仙素,它的作用原理是作用于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能抑制纺 锤丝的形成,而不抑制染色体的复制,从而使细胞的染色体加倍;多倍体的鉴定方法有形态鉴定、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鉴定等。 9、根据遗传,园艺作物雄性不育系可分为:核雄性不育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细胞质雄性不育 系、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系等。 10、根据品质测定的方法,可将果树、蔬菜的品质分为感官品质和化学品质。其中化学品质又可分为 营养品质、卫生品质和药用品质。 11、对某一数量性状进行选择时,入选亲本的后代群体的平均值与最初原始群体平均值之差,称为 C 。 A、遗传力 B、选择差 C、遗传进度 D 、选择强度 12、母系选择法常用于 A 的选择。 A、异花授粉作物 B、常异花授粉 C、自花授粉作物 D无性繁殖园艺作物 进行选择的园艺作物是 D 。 13、在杂交育种中只对F 1 A、异花授粉作物 B、常异花授粉 C、自花授粉作物 D无性繁殖园艺作物 14、单子传代法最适用于 C 杂交后代的选择。 A、行株距大的自花授粉园艺作物 B、行株距小的自花授粉园艺作物 C、行株距大的异花授粉园艺作物 D、行株距小的异常花授粉园艺作物 二、名词解释:(2分×10=20分) 1、驯化引种:如果引入地区与原分布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种植物适应范围较窄,只有改变其遗

(整理完)作物育种学通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物育种学网上作业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栽培植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栽培植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都符合生产发展需要。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自然进化:是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进化。 人工进化:是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 二、填空题 1. 遗传、变异、选择 2. ?作物育种? 3. 矮化育种、生物技术 三、简答 1.作物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提高抗逆性,增强适应性和稳产性、有利于耕作制度改革,提高复种指数、扩大作物种植面积、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管理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论述 1. 遗传、变异和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 生物进化有三个基本因素即遗传、变异和选择,自然选择理论是其核心,而选择的基础是生物的变异和遗传,变异、遗传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一切生物都能发生变异,在众多变异中有的变异能遗传,有的变异不能遗传,只有广泛存在的可遗传的变异才是选择的对象。 在生存斗争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会得到保存,对生存有害的变异会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在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不多地进行。 第一章育种目标 一、名词解释 1.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生产条件下,对所育成品种应具备一系列优良性状的要求指标。 2. 产量结构性状:是指直接构成作物产量的性状,不同作物的产量结构性状不同。 3.高光效育种:是指提高单位叶面积的净光合速率的生理生理遗传改良或育种。 二、填空 1.育种目标 2.单位面积穗数、粒重 3. 1%~2% 三、简答 1. 制定作物育种目标遵循的原则? ①国民经济需要和生产发展前景 ②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 ③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 ④品种的合理搭配 2. 矮化品种的选育有什么优势? 矮化品种不仅抗倒伏能力强,而且可以加大密度,增进单位面积株数,提高收获指数和有效利用肥水,丰产潜力大。 3. 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应具备的性状? 株型紧凑、茎杆不倒、生长整齐、成熟一致、结实部位适中、不落荚、不落粒 四、论述 1.制订育种目标时应考虑哪些主要目标性状?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doc

3、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 答:(1)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只是与研究方法。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紧密的联系O (2)任务:A、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种质资源 B、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需要优息品种、杂交种以及新作物 C、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实现生产用种良种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相互关系: 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 (1)作物繁殖的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 A、自花授粉是指痛-?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花朵的雌蕊柱头上,代表的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 不超过4%o B、异花授粉是雌蕊柱头接受异株或异花花粉授粉的,代表作物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等,异花授粉的自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C、常异花授粉是指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代表作物有棉花、廿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高粱、蚕豆等,常异花授粉的夭然异交率在5%——50% 之间。 (3)无性繁殖的营养繁殖,即是利用营养体繁殖后代的方式,代表作物有甘薯、马铃薯、木薯、甘蔗等。 2、论述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作物的育种特点: (1)类型:A、自交系品种;B、杂交系品种;C、群体品种;D、无性系品种。 (2)育种特点: A、自交系品种: a、自花授粉加单株选择的育种方法; b、拓展遗传变异范围,在大群体中进行单株选择。 B 杂交系品种: a>包括白交系育种和杂交组合育种两个育种程序,贯穿于两个程序之间的关键问题是自交系间的配合力测定;b、对影响亲本繁殖和配制杂种产量的性状必须加强选择;c、需要建立相应的种子生产基地和供销体系。 C、群体品种:a、使群体品种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和基因型的多样性;b、使用群体品种能够保持广泛的遗传基础和基因型的多样性。 D、无性系品种:a、利用无性系迅速固定优良性状和杂种优势;b、选择优良芽变,培育新的优良品种。 3、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1)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 (2)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 (3)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 (4)必须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 4、各类作物的产量构成要素: (1)谷类作物-?般是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 (2)棉花是单位面积株数、株铃数、玲重和衣分;

作物育种学总论思考题答案全整理期末复习大纲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育种学》复习思考题整理 李亚超李志真整理 绪论 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 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 特点:1.人工进化的科学2.综合性的应用学科3.实践性强 任务:1. 研究育种规律;2. 培育新品种,实现品种良种化;3. 繁育良种,实现种子标准化 3、简述作物品种的属性和作用 属性:1.生产资料(必须具有高产、稳产、优质等特点,可进行再生产)2.经济类型(作物品种属于某一植物分类学的种或亚种,但不同于变种,是经济上类别)3.地区性,时间性(由于地区间生态、经济、栽培等条件的不同以及各条件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因而作物品种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作用:1.提高产量2.改善品质3.减轻自然灾害4. 扩大栽种地区5. 有利改革耕作制度6. 促进农业机械化7. 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1、名词解释: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 系品种 2、说明各类作物品种的遗传结构和育种特点。 遗传结构育种特点 自交系品种个体内基因性纯合,个体间一致。1、自交+ 单株选择,连续自交下选择纯合优良的基因型。 2、从变异丰富的大群体中选。 杂交种品种个体内基因型高度杂合,个体间基 因型有不同程度的异质性。 自交系间杂交种优势最强。 ①连续自交选择获得自交系。 ②自交系间杂交配得强优势组合。 ③利用雄性不育等 群体品种遗传结构:1.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是一种特殊的异质杂合群体,但保持着一些本品种的特征特性,可以区别于其他品种) 1、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个体内基因型杂合、个体间基因型异质,但有一个到多个代表本品种特征的性状。) 2、自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合成群体(这种群体内个体基因型纯合,个体间基因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较小。) 3、自花授粉作物的的多系品种(多系品种由若干近等基因系的种子繁殖而成。近等基因系只在个别性状上有差异,故多系品种可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异质纯合群体。抗病基因的多系品种在生产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育种特点同:杂交种品种 无性系品种基因型由母体决定,个体间一致。 1.有性杂交+无性繁殖固定杂种优势; 2. 利用芽变。 3、简述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自交:1.纯合基因型:使杂合的基因型趋向纯合2.性状分离:自交引起杂合基因后代发生性状分离。3.自交衰退:杂合基因型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衰退,称为自交衰退( 生长势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低等) 异交:1.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异交是基因型不同的两亲配子结合受精。由于产生基因交换、重组,从而后代具有杂合的基因型。2.增强后代的生活力:异交使后代的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等方面增强和产量提高,称为杂种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