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几何习题大全

平面几何习题大全
平面几何习题大全

平面几何习题大全

下面得平面几何习题均就是我两年来收集得,属竞赛范围。共分为五种类型,1,几何计算;2,几何证明;3,共点线与共线点;4,几何不等式;5,经典几何。

几何计算-1

命题设点D就是Rt△ABC斜边AB上得一点,DE⊥BC于点E,DF⊥AC于点F.若AF=15,BE=10,则四边形DECF得面积就是多少?

解:设DF=CE=x,DE=CF=y、∵Rt△BED∽Rt△DFA,∴BE/DE=DF/AF

<==> 10/y=x/15 〈==> xy=150、?

所以,矩形DECF得面积150、

几何证明—1

命题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O为圆心,己知∠AOB+∠COD=180、求证:由O向四边形ABCD所作得垂线段之与等于四边形ABCD得周长得一半。?证明(一)连OA,OB,OC,OD,过圆心O点分别作AB,BC,CD,DA得垂线,垂足依次为P,Q,R,S。易证ΔAPO≌ΔORD,所以DR=OP,AP=OR,

故OP+OR=DR+AP=(CD+AB)/2。

同理可得:OQ+OS=(DA+BC)/2.

因此有OP+OQ+OR+OS=(AB+BC+CD+DA)/2。

证明(二)连OA,OB,OC,OD,因为∠AOB+∠COD=180°,OA=OD,所以易证

RtΔAPO≌RtΔORD,故得DR=OP,AP=OR,

即OP+OR=DR+AP=(CD+AB)/2。

同理可得:OQ+OS=(DA+BC)/2。

因此有OP+OQ+OR+OS=(AB+BC+CD+DA)/2.

几何不等式-1

命题设P就是正△ABC内任意一点,△DEF就是P点关于正△ABC得内接三角形[AP,BP,CP延长分别交BC,CA,AB于D,E,F],记面积为S1;△KNM就是P点关于正△ABC得垂足三角形[过P点分别作BC,CA,AB垂线交于K,N,M],记面积为S2.求证:S2≥S1 . ?证明设P点关于正△ABC得重心坐标为P(x,y,z),a为正△ABC得边长,则正△ABC得面积为S=(a^2√3)/4. ?由三角形重心坐标定义易求得:?AD=za/(y+z),CD=ya/(y+z),CE=xa/(z+x),AE=za/(z+x),AF=ya/(x+y),BF=xa/(x+y)、

故得:

△AEF得面积X=AE*AF*sin60°/2=Syz/(z+x)(x+y);

△BFD得面积Y=BF*BD*sin60°/2=Szx/(x+y)(y+z);?△CDE得面积

Z=CD*CE*sin60°/2=Sxy/(y+z)(z+x)、

从而有S1=S—X—Y-Z=2xyzS/(y+z)(z+x)(x+y)。

因为P点就是△KNM得费马点,从而易求得:

PK=(xa√3)/[2(x+y+z)],

PN=(ya√3)/[2(x+y+z)],?PM=(za√3)/[2(x+y+z)]、

故得:

S2=(PN*PM+PM*PK+PK*PN)*sin120/2=3S(yz+zx+xy)/[4(x+y+z)^2]。

3/4)*(yz+zx+xy)/(x+y+z)^2≥2xyz/(y+z)(z+x)所以待证不等式S2≥S1等价于: ?(

(x+y);?<====〉3(y+z)(z+x)(x+y)(yz+zx+xy)≥8xyz(x+y+z)^2;

上式展开等价于

3x^3(y^2+z^2)+3y^3(z^2+x^2)+3z^3(x^2+y^2)-2xyz(x^2+y^2+z^2)-4xyz(yz +zx+xy)≥0;?上式化简等价于

x^2(x+2y+2z)(y-z)^2+y^2(y+2z+2x)(z-x)^2+z^2(z+2x+2y)(x-y)^2≥0、?因为P点在正△ABC内,故x>0,y>0,z〉0,所以上式显然成立。命题得证。

几何不等式—2

命题设P就是三角形ABC内一点,直线AP,BP,CP与三边得交点分别为D,E,F。则三角形DEF叫做点P得塞瓦三角形。试证点P得塞瓦三角形DEF得面积不超过三角形ABC面积得四分之一。

证明设三角形ABC得面积为S, 塞瓦三角形DEF得面积为S1, 三角形AEF得面积为Sa,三角形BFD得面积为Sb,三角形CDE得面积为Sc。令BD=xBC,CE=yCA,AF=zAB,则CD=(1-x)BC,AE=(1-y)CA,BF=(1-z)AB.那么

Sa=(AE*AF*sinA)/2=z*(1—y)*S,

Sb=(BD*BF*sinB)/2=x*(1-z)*S,

Sc=(CD*CE*sinC)/2=y*(1-x)*S。

所以有

S1=S-Sa-Sb-Sc=S*[1—z*(1-y)—x*(1—z)-y*(1-x)]

=S*[1—(x+y+z)+yz+zx+xy] ,

据此命题[S≥4S1]转化为证明

4*[1—(x+y+z)+yz+zx+xy]≤1

根据塞瓦定理得:

xyz=(1-x)*(1-y)*(1—z)

上述恒等式展开等价于

1+yz+zx+xy=2xyz+x+y+z

将其代入得:8xyz≤1、

由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得:

2√[x(1-x)]≤1,

2√[y(1—y)]≤1,

2√[z(1-z)]≤1,

上述三式相乘得:

8√[xyz(1-x)*(1-y)*(1—z)]≤1,〈==>8xyz≤1 、

几何不等式-3

命题设P就是三角形ABC内一点,点P在三边BC,CA,AB上得射影分别为D,E,F。则三角形DEF叫做点P得垂足三角形.试证点P得垂足三角形DEF得面积不超过三角形ABC面积得四分之一。

证明设P点垂足ΔDEF面积为F,ΔABC面积为Δ,

令PD=r1,PE=r2,PC=r3,BC=a,CA=b,AB=c,R表示三角形ABC得外接圆半径。则有

F=[r2*r3*sinA+r3*r1*sinB+r1*r2*sinC]/2

=[a*r2*r3+b*r3*r1+c*r1*r2]/(4R).

故命题转化为求证

a*r2*r3+b*r3*r1+c*r1*r2≤RΔ (1)

据恒等式:abc=4RΔ,则上式为

a*r2*r3+b*r3*r1+c*r1*r2≤abc/4(2)

设P点得ΔABC重心坐标为P(x,y,z),对(2)式作置换等价于

R^2*(x+y+z)^2≥yza^2+zxb^2+xyc^2(3)

(3)展开化简为

(R*x)^2+(R*y)^2+(R*z)^2+(2*R^2—a^2)*yz+(2*R^2—b^2)*zx+(2*R^2—c^2)*xy≥0

上式配方整理得:

[R*x+(2*R^2-c^2)*y/(2R)+(2*R^2—b^2)*z/(2R)]^2+[c*y*cosC-b *z*cosB]^2≥0,

显然成立.易验证当x:y:z=a*cosA:b*cosB:c*cosC,即外心时取等号。

几何不等式-4

命题试比较给定一三角形得最大内接矩形得面积与最大内接正方形得面积大小。

证明设给定三角形ABC得边长分别为a,b,c,相对应得高线分别为ha,hb,hc,给定三角形ABC得面积为S.不妨设a>b>c,则ha

S1=y*a*(ha—y)/ha=-[1/(a*ha)]*[a^2*y^2-2*a*S*y]?=—[1/(2*S)]*(a*y-S)^2+S^/2≤S/2。

当y=S/a=ha/2,x=a/2时,S1得最大值为S/2. ?所以给定三角形得最大内接矩形得面积为S/2,它共有三种形状,即(长,宽)=(a/2,ha/2);(长,宽)=(b/2,hb/2);(长,宽)=(c/2,hc/2)。注意这里长与宽相对而言。?(2)对于给定三角形得最大内接正方形得面积可如下求:设正方形边长为x,正方形得面积为S2。运用相似比可得:

(ha-x)/x=ha/a<==> x=2*S/(a+ha),

因为a>b〉c,易证得:a+ha>b+hb>c+hc, ?所以给定三角形得最大内接正方形得面积:?S2=[2*S/(c+hc)]^2.

(3)下面确定给定三角形ABC得最大内接矩形得面积与最大内接正方形得面积大小。

[2*S/(c+hc)]^2≤S/2 ?<==>8*S≤(c+hc)^2

因为c^2+(hc)^2≥2*c*hc=4*S,所以8*S≤(c+hc)^2显然成立。

当c=hc时等号成立。

几何不等式—5

命题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BAC=90°,E,F在BC边上[E点靠近B点,F点靠近C点]。求证: ?(1)如果∠EAF≤45°,则BE^2+CF^2≥EF^2; ?(2)如果∠EAF≥45°,则BE^2+CF^2≤EF^2、?证明设AE为y,AF为z,AB=AC=a。?在△ABE,△ACF中[∠ABE=45°,∠ACF=45°],根据余弦定理得:

BE^2=y^2-a^2+a*BE*√2;?y^2=a^2+BE^2-a*BE*√2;

z^2=a^2+CF^2-a*CF*√2;CF^2=z^2-a^2+a*CF*√2、?

两式相加得:

BE^2+CF^2=y^2+z^2—2a^2+a√2(BE+CF)=y^2+z^2—2a^2+a√2(a√2—EF) ?=y^2+z^2-a√2EF。

注意到:△AEF面积得两种表示式?yzsin(∠EAF)/2=aEF/(2√2) a√2EF=2yzsin∠EAF ?所以有BE^2+CF^2=y^2+z^2—2yzsin∠EAF

而在△AEF中,根据余弦定理得:?EF^2=y^2+z^2-2yzcos∠EAF?对比上述两式,当∠EAF=45°时,有BE^2+CF^2=EF^2。?(1)如果∠EAF≤45°,则tan∠EAF≤1,

即BE^2+CF^2≥EF^2;

(2)如果∠EAF≥45°,则tan∠EAF≥1,即BE^2+CF^2≤EF^2、

附证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E,F在BC上,不妨设F在E右侧

将△AFC旋转90度到△ADB ?∠ABC=∠ACB=∠ABD=45==〉∠DBE=90BD=C F

==>BE^2+CF^2=BE^2+BD^2=DE^2?DE^2=AD^2+AE^2-2AD*AE*co

s∠DAE

EF^2=AF^2+AE^2-2AF*AE*cos∠EAF?AD=AF ?DE^2—EF^2=2AF*AE(cos

∠EAF—cos∠DAE)

∠DAE=∠DAB+∠BAE=∠CAF+∠BAE=90-∠EAF

(1)∠EAF≤45°,则90°>∠DAE≥∠EAF>0°,

DE^2-EF^2=2AF*AE(cos∠EAF-cos∠DAE)≥0?DE^2≥EF^2

BE^2+CF^2≥EF^2?(2)∠EAF≥45°,则0°<∠DAE≤∠EAF<90°,

DE^2-EF^2=2AF*AE(cos∠EAF-cos∠DAE)≤0 ?DE^2≤EF^2 ?BE^2+CF^ 2≤EF^2

几何不等式-6

命题非钝角三角形得三条中线组成得三角形,它得外接圆半径大于原三角形外接圆半径得5/6。

证明(1) 设非钝角三角形ABC得三边长为a,b,c,相对应得中线分别为ma,mb,mc,R,S为非钝角三角形ABC得外接圆半径与面积.而以三角形三中线组成得三角形得面积为3S/4。根据三角形恒等式:abc=4R*S,故只需证明:

8*ma*mb*mc〉5*a*b*c (1)

即64*(ma*mb*mc)^2>25(a*b*c)^2(2)

据三角形中线公式:

4*(ma)^2=2b^2+2c^2-a^2,4*(mb)^2=2c^2+2a^2—b^2,4*(mc)^2=2a^2+2b^2—c^2,

因为三角形就是非钝角三角形,则b^2+c^2-a^2>=0,c^2+a^2-b^2>=0,a^2+b^2-c^2〉=0,注意三式不可能同时取零,当直角三角形时,有一为零.设x,y,z为非负实数,

则令2x=b^2+c^2-a^2,2y=c^2+a^2—b^2,2z=a^2+b^2-c^2。则a^2=y+z,b ^2=z+x,c^2=x+y。

对(2)式作置换等价于:

(4x+y+z)*(4y+z+x)*(4z+x+y)>25*(y+z)*(z+x)*(x+y)

x^3+y^3+z^3-x^2(y+z)-y^2*(z+x)-z^2*(x+y)+7*x*y*z>0(3) (3)式就是全对称得,不失一般性,设x=min(x,y,z),(3)化简整理等价于

x*(x—y)*(x-z)+(y+z—x)*(y—z)^2+4*x*y*z>0,显然成立。

证明(2)设RtΔABC得三边长为a,b,c,相对应得中线分别为ma,mb,mc,R,Δ为RtΔABC得外接圆半径与面积。而以RtΔABC三中线组成得ΔA'B'C'得外接圆半径与面积分别为Rm,Δm。显然Δm=3Δ/4。命题转化:

Rm≥5R/6 (1)?根据三角形恒等式:abc=4R*Δ,ma*mb*mc=4Rm*Δm.故只需证明:?8*ma*mb*mc≥5*a*b*c(2)?即64*(ma*mb*mc)^2≥25(a*b*c)^2 (3)不失一般性,设a^2=b^2+c^2,据三角形中线公式:

4*(ma)^2=2b^2+2c^2-a^2=b^2+c^2,4*(mb)^2=2c^2+2a^2—b^

2=4c^2+b^2,4*(mc)^2=2a^2+2b^2-c^2=4b^2+c^2,?所以(3)式等价于: (4c^2+b^2)*(4b^2+c^2)≥25*b^2*c^2(4) ?(4)〈==〉4*(b^2—c^2)^2≥0。显然成立,当三角形三角之比为:2:1:1时等号成立.

几何不等式—7

命题设ΔABC得三边长为BC=a,CA=b,AB=c,外心为O,内心为I。求证:

(1)∠AIO为锐角得充要条件就是:b+c〉2a;

(2)∠AIO为直角得充要条件就是:b+c=2a;

(3)∠AIO为钝角得充要条件就是:b+c〈2a。?证明连AI并延长交圆O于D。易证BD=DI=CD,令BD=DI=CD=d,利用托勒密定理:

d*c+d*b=a*(AI+d)

从而得:AI=d*(b+c—a)/a。?

(1)对于等腰ΔAOD,我们有∠AIO为锐角得充要条件就是:AI〉d,即b+c〉2a。

同理可证(2),(3)成立。

几何不等式-7

命题设ΔABC得三边长为BC=a,CA=b,AB=c,外心为O,重心为G。求证:

(1)∠AGO为锐角得充要条件就是:b^2+c^2>2a^2;

(2)∠AGO为直角得充要条件就是:b^2+c^2=2a^2;

(3)∠AGO为钝角得充要条件就是: b^2+c^2<2a^2。

证明连AG并延长交圆O于D。BC边上得中线为ma,则AG=2*ma/3。易求得: DG=ma/3+a^2/(4*ma) 。

(1)对于等腰ΔAOD,我们有∠AGO为锐角得充要条件就是:AG〉DG,即b^2+c^2>2a^2。同理可证(2),(3) 成立。

几何证明-2

命题在ΔABC中,BC=a,CA=b,AB=c,s为半周长,在BC上得一点M,使得ΔABM 与ΔACM得内接圆相等。求证:AM^2=s*(s—a)

证明设AM=x,依题意可得:?

MB+MC=a (1)

MB/MC=(x+c+MB)/(x+b+MC) (2)

(2)等价于MB/MC=(x+c)/(x+b)

据(1),(2)式可得:

MB=(x+c)*a/(2x+b+c)MC=(x+b)/(2x+b+c),

由余弦定理得:

MB/MC=(x^2—c^2+MB^2)/(-x^2+b^2-MC^2)(3)

所以(x+c)/(x+b)=(x^2—c^2+MB^2)/(-x^2+b^2—MC^2)(4)

将MB=(x+c)*a/(2x+b+c)MC=(x+b)/(2x+b+c)代入(4)式化简整理得:

(x+b)*(x+c)*[4x^2+a^2-(b+c)^2]=0,

故得: AM^2=s*(s-a)

经典几何-1

命题在平行四边形ABCD边AB,BC,CD,DA上分别取点K,L,M,N,如果所取这四个点为顶点得四边形KLMN得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ABCD得面积得一半,求证:四边形KLMN至少有一条对角线平行于平行四边形ABCD边.

证明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DAB=θ,AD=a,AB=b、则四边形KLMN得面积

等于平行四边形ABCD得面积减去三角形△AKN,△BKL, △CLM, △DMN得面积之与。由面积公式不难求得:

△AKN得面积=(1/2)*AN*AK*sinθ,?△BKL得面积=(1/2)*BL*(b-AK)* s inθ, ?△CLM得面积=(1/2)*(a-BL)*(b-MD)*sinθ,

△DMN得面积=(1/2)*(a-AN)*MD*sinθ,?平行四边形ABCD得面积=ab*s inθ

所以四边形KLMN得面积等于?=(1/2)*ab*[1-(AN-BL)*(AK—MD)/ab]*sinθ。另一方面,据已知条件,四边形KLMN得面积等于(1/2)*ab*sinθ。?比较四边形KLMN 得面积得两种计算结果,可见:

(AN-BL)*(AK-MD)=0

于就是,或者AN=BL,从而LN∥AB; 或者KA=MD,从而KM∥AD。故命题得证。

几何不等式-8?命题设P就是平行四边形ABCD内一点,求证: PA*PC+PB*PD≥AB*BC

并指出等号成立条件。

证明作PQ平行且等于CD,连CQ,BQ,则四边行CDPQ与ABQP均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CQ=PD,BQ=PA,PQ=AB=CD.

在四边形PBQC中,由Ptoiemy不等式有?BQ*PC+PB*CQ≥PQ*BC即PA*PC+PB*PD≥AB*BC?等号成立当且仅当P,B,Q,C四点共圆,即∠CPB+∠CQB=π,而∠CQB=∠APD。所以不等式等号成立得条件为:∠CPB+∠APD=π.证毕。?据此证明该题可作如下改动

命题设P为平行四边形ABCD内一点,满足∠CPB+∠APD=π,则有?PA*PC+PB*PD=A B*BC.

经典几何-2

命题圆与圆有5种关系,相离,外切,相交,内切,相含。三角形有三个圆,即外接圆,内切圆及九点圆。问三角形上述三个圆得关系

解九点圆:三角形三边得中点,三高得垂足及三顶点与垂心间线段得中点,共九个点共圆,这个圆称为三角形得九点圆;其圆心为三角形外心与垂心所连线段得中点,其半径等于三角形外接圆半径得一半,半径为R/2。

外接圆:以三角形得三条中垂线得交点为圆心,这个点到三角形顶点得距离为半径得圆,半径为R。

内切圆:以三角形三个内角得角平分线得交点为圆心,圆心到任意一边得距离相等,半径为r. ?设三角形ABC得九点圆心为Q,外接圆心为O,内切圆心为I,三角形ABC半周长为s,则易求得:

OQ=[√(9R^2+8Rr+2r^2—2s^2)]/2,OI=√[R(R-2r)],IQ=(R-2r)/2、

根据圆与圆有5种关系,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可判断:

(1),九点圆与内切圆得两半径差等于R/2-r=IQ=(R-2r)/2,故内切圆I内切于九点圆Q,即两圆内切。?(2),易证R-r>OI=√[R(R—2r)],〈==〉r^2〉0,所以外接圆内含内切圆,即两圆内含。

(3),外接圆与九点圆,当三角形为锐角时外接圆内含九点圆,R/2>[√(9R^2+8Rr+2r^2—2s^2)]/2,<==>s〉2R+r;当三角形为直角时九点圆内切于外接圆,R/2=[√(9R^2+8Rr+2r^2—2s^2)]/2,<==>s=2R+r;当三角形为纯角时九点圆与外接圆相交,3R/2〉[√(9R^2+8Rr+2r^2-2s^2)]/2,〈==>s^2>4Rr+r^2、

几何证明—3

命题己知P为正五边形ABCDE得外接圆AE圆弧上一点。

求证:PA+PC+PE=PB+PD

证明设正五边形得边长与对角线分别为a,f.据托勒密定理,

在圆内接四边形PABE中,

PA*f+PE*a=PB*a(1)

在圆内接四边形PADE中,

PA*a+PE*f=PD*a(2)

(1)+(2)得:

PA*f+PE*a+ PA*a+PE*f=(PB+PD)*a (3)

在圆内接四边形PACE中,

PA*f+PE*f=PC*a(4)

将(4)式代入(3)式得:

a*(PA+PC+PE)=a*(PB+PD)

因为a≠0,所以PA+PC+PE=PB+PD,证毕。

共点线与共线点-1

命题在等腰△ABC中,∠B=∠C=40°,P,Q为等腰△ABC形内两点,且∠PAB=∠QAC=20°,∠PCB=∠QCA=10°。求证:B,P,Q三点共线.

证明以BC为一边,在A点得同侧作正三角形DBC,连DA,BQ。

易知AB=AC,可知DA为BC得中垂线,由∠QCA=10度得∠QCB=30度,

可知CQ为BD得中垂线,所以有∠QCD=30度=∠ADC.

由∠QAC=20度=∠ADC,有AQ∥DC,可知四边形AQCD为等腰梯形,即AD=QC,

进而ΔABD≌ΔBQC,得BA=BQ.

在ΔABQ中,可知∠QBA=20度,所以∠QBC=20度。

在BA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BE=BC,连EP,EC,BP,

可知∠PCE=(180-40)/2—10=60度,

∠EAC=80度=∠PAC。进而ΔEAC≌ΔPAC。得PC=PE,所以ΔPEC为正三角形,

有PC=PE,可知BP为EC得中垂线。于就是∠PBC=∠EBC/2=20度=∠QBC。

因此B,,P,Q三点共线.

几何证明题-4

命题在△ABC中,∠A=120°,K、L分别就是AB、AC上得点,且BK=CL,以BK,CL为边向△ABC得形外作正三角形BKP与CLQ。证明:PQ=BC 。

证明延长直线PK与QL交于O, 根据正三角形BPK,正三角形CQL及∠A=120°,显然可证:四边形OLAK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K=LO,AL=KO.又因为BK=CL,

故PO=PK+KO=BK+AL=CL+AL=AC;QO=QL+LO=CL+AK=BK+AK=AB。

而∠POQ=120°,所以△ABC≌△PQO.故PQ=BC。

几何证明题-5

命题在△ABC中,∠A=120°,K、L分别就是AB、AC上得点,且BK+AC=CL+A B,以BK,CL为边向△ABC得形外作正三角形BKP与CLQ.证明:PQ=BC 。

证明延长直线PK与QL交于O,根据正三角形BPK,正三角形CQL,∠A=120°及BK+AC=CL+AB,,显然可证:四边形OLAK为菱形,所以AK=LO=AL=KO。

故PO=AB,QO=AC。而∠POQ=120°,所以△ABC≌△PQO.故PQ=BC。

几何不等式—9

命题在△ABC中,∠A=120°,K、L分别就是AB、AC上得点,且BK+AC≥CL+A B,BK≥CL,以BK,CL为边向△ABC得形外作正三角形BKP与CLQ.证明:PQ≥BC 。

证明延长直线PK与QL交于O,令AC=b,AB=c,BK=x,CL=y。

根据正三角形BPK,正三角形CQL及∠A=120°,

显然可证:四边形OLAK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K=LO,AL=KO,∠POQ=120°.

据此得:?PO=PK+KO=BK+AL=x+b-y,QO=QL+LO=CL+AK=y+c—x。?在三角形PQO中,根据余弦定理得:

PQ^2=PO^2+QO^2-2*PO*QO*cos120°=PO^2+QO^2+PO*QO

=(x+b—y)^2+(y+c-x)^2+(x+b-y)*(y+c—x)?=b^2+(x-y)^2+2b*(x -y)+c^2+(x—y)^2-2c*(x—y)+bc+(c—b)*(x—y)—(x-y)^2

=b^2+c^2+bc+(x-y)^2+(b—c)*(x-y)?=BC^2+(x-y)*(b+x-c-y)

因为BK≥CL,即x≥y,BK+AC≥CL+AB,即x+b≥c+y。

所以(x-y)*(b+x-c—y)≥0,

因此PQ≥BC . ?当BK+AC=CL+AB或BK=CL时取等号。

几何不等式-10

命题在△ABC中,∠A=120°,K、L分别就是AB、AC上得点,且BK+AC≥CL+AB,BK≤CL以BK,CL为边向△ABC得形外作正三角形BKP与CLQ.证明:PQ≤BC。

证明延长直线PK与QL交于O,令AC=b,AB=c,BK=x,CL=y。

根据正三角形BPK,正三角形CQL及∠A=120°,

显然可证:四边形OLAK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K=LO,AL=KO,∠POQ=120°。

据此得:

PO=PK+KO=BK+AL=x+b-y,QO=QL+LO=CL+AK=y+c—x。

在三角形PQO中,根据余弦定理得:?PQ^2=PO^2+QO^2—2*PO*QO*cos120°=PO^2+QO^2+PO*QO

=(x+b-y)^2+(y+c—x)^2+(x+b-y)*(y+c-x)?=b^2+(x—y)^2+2b*(x—y) +c^2+(x-y)^2—2c*(x-y)+bc+(c-b)*(x-y)-(x-y)^2

=b^2+c^2+bc+(x—y)^2+(b—c)*(x-y)

=BC^2+(x—y)*(b+x-c-y)?因为BK≤CL,即x≤y,BK+AC≥CL+AB,即x+b≥c+y。?所以(x-y)*(b+x—c-y)≤0,

因此PQ≤BC . ?当BK+AC=CL+AB或BK=CL时取等号.

几何证明题-6

命题设ΔABC得三边长为BC=a,CA=b,AB=c,外心为O,类似重心为K。求证:(1)∠AKO为锐角得充要条件就是:b^2+c^2>2a^2;

(2)∠AKO为直角得充要条件就是:b^2+c^2=2a^2;

(3)∠AKO为钝角得充要条件就是:b^2+c^2<2a^2。

证明连AK并延长分别交边BC及圆O于D与A’。BC边上得中线为ma,易求得: AK=2*b*c*ma/(a^2+b^2+c^2) ,AD=2*b*c*ma/(b^2+c^2),KD=2*a^2*b*c*ma/[(a^2+b^2+c^2)*(b^2+c^2)],

BD=a*c^2(b^2+c^2)/,CD=a*b^2/(b^2+c^2)

所以据BD*CD=AD*A’D,得:A’D=a^2*b*c/[2*ma*(b^2+c^2)]

故A’K=A'D+DK=3*a^2*b*c/[2*ma*(a^2+b^2+c^2)] .

(1)对于等腰ΔAOA',我们有∠AKO为锐角得充要条件就是:AK>A’K,

即2*b*c*ma/(a^2+b^2+c^2)>3*a^2*b*c/[2*ma*(a^2+b^2+c^2)],

4*(ma)^2〉3*a^2 b^2+c^2>2a^2。?

同理可证(2),(3)成立。

几何证明题-7?命题设ΔABC得三边长为BC=a,CA=b,AB=c,外心为O,垂心为H。求证:

(1)∠AHO为锐角得充要条件就是:tanB*tanC>3;

(2)∠AHO为直角得充要条件就是: tanB*tanC=3;

(3)∠AHO为钝角得充要条件就是:tanB*tanC <3。

证明连AH并延长分别交边BC及圆O于D与A'。易求得:

AH=2R*cosA,HD=A’D=2R*cosB*cosC,

故A’H=4R* cosB*cosC、

(1)对于等腰ΔAOA’,我们有∠AHO为锐角得充要条件就是:AH>A’H,

即2R*cosA >4R*cosB*cosC<=> tanB*tanC>3;

同理可证(2),(3) 成立。

几何不等式—11

命题在非纯角ΔABC中,设ma,mb,mc;R分别表示得三中线及外接圆半径、求证:ma+mb+mc≥4R

证明在非纯角ΔABC中,设A=max(A,B,C),G,O分别表示ΔABC得重心与外心,则O点必落在ΔBGC中,

故有:BG+CG>BO+CO,?

而BG=2*mb/3,CG=2*mc/3,BO+CO=R,

所以mb+mc>3R(1)

又因为ma≥R (2)

(2)式当∠A=π/2时取等号。

(1)+(2)即得所证不等式。

经典几何—3

命题试证到三角形三顶点距离得平方与为最小得点就是三角形得重心.

上述重心性质可改述为:

命题在ΔABC中,G就是重心,M就是平面上任一点。求证;

MA^2+MB^2+MC^2=GA^2+GB^2+GC^2+3GM^2 证明ΔABC得三条中线AD,BE,CF交于G,不妨设M在ΔBGC内。

对于ΔAMD与G,由斯特瓦尔定理得;

MA^2*DG+MD^2*AG—MG^*AD=AD*DG*AG

因为DG=AD/3,GA=2AD/3,代入整理得:

3*MG^2=MA^2+2*MD^2—2*AD^2/3(1)

容易算出,在ΔMBC与ΔGBC中有

MD^2=(MB^2+MC^2)/2—BC^2/4

GD^2=(GB^2+GC^2)/2—BC^2/4

将上述两式代入(1) 式得:

3*MG^2=MA^2+MB^2+MC^2-(GB^2+GC^2)+2GD^2—2*AD^2/3

= MA^2+MB^2+MC^2—(GA^2+GB^2+GC^2)

所以MA^2+MB^2+MC^2=GA^2+GB^2+GC^2+3GM^2

从等式显然可瞧出,当M异于G时,有

MA^2+MB^2+MC^2>GA^2+GB^2+GC^2

所以到三角形三顶点距离得平方与为最小得点就是三角形得重心。

几何证明-8

命题在ΔABC中,各边不相等,O,I,H,Q分别为外心,内心,垂心与九点圆心,如果三角形ABC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求证:IQ⊥OH、

证明(1) 因为三角形ABC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所以有一角必为π/3。记A=π/3,R为外接圆半径.则AH=2RcosA=R=AO,又因为AI平分∠OAH,所以ΔAHI≌ΔAOI,即IH=IO。由于九点圆心在欧拉线OH上且平分线段OH。因此AI⊥OH、证毕。

证明(2)因为三角形ABC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所以有一角必为π/3。记A=π/3,R,r,s分别为ΔABC外接圆半径, 内切圆半径与半周长。

根据己知恒等式:s=3RsinA+rcot(A/2)=(R+r)√3

而IH^2=4R^2+4R*r+3r^2-s^2,OI^2=R*(R-2r)。

所以IH^2=4R^2+4R*r+3r^2—s^2=4R^2+4R*r+3r^2-3(R+r)^2=R*(R—2r)=OI^2,

即IH=IO、?

又因为九点圆心在欧拉线OH上且平分线段OH。

因此AI⊥OH、证毕。

几何计算-2

命题设ABCD就是一个矩形,BC上有一点M,CD上有一点N,连接AM,MN,AN,S三角形ABM=4,S三角形CMN=3,S三角形ADN=5,求S三角形AMN=?

解设AB=CD=a, BC=DA=b,BM=x,DN=y,故有CM=b-x, CN=a-x

所以2*S三角形ABM=8=ax, 2*S三角形CMN=6=(b—x)(a—y),2*S三角形ADN =10=by、

因此有ab*xy=80;ab+xy=24

据此可得:ab=20,xy=4、

而2*S三角形AMN=2ab-ax—by-(a-y)(b—x)=ab-xy =20—4=16,

所以S三角形AMN=8.

几何计算—3

命题设ABCD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BC上有一点M,CD上有一点N,连接AM,MN,AN,ΔABM得面积S1=4,ΔCMN得面积S2=3,ΔADN得面积S3=5,求ΔAMN得面积S4、

解设sin∠ABC=sin(π—∠BCD)=T,AB=CD=a,BC=DA=b,BM=x, DN=y,

故有CM=b—x,CN=a—x ??所以2*S1=8=ax*T,2*S2=6=(b—x)(a-y)*T, 2*S3 =10=by*T、?因此有ab*xy*T^2 =80; ab*T+xy*T=24

据此可得:ab*T=20,xy*T=4、

而2*S4=[2ab—ax—by-(a-y)(b-x)]*T=(ab—xy )*T=20-4=16,

所以S4=8。

几何计算—4

命题已知三角形三边为连续偶数,且满足cosA+cosB+cosC=7/5。求该三角形得面积。

解设三边为2n—2、2n、2n+2,利用余弦定理代入计算

(n^2-4n)/[2n(n—1)]+(n^2+2)/[2(n-1)(n+1)]+(n^2+4n)/[2n(n+1)]=7/5 ?〈==> (3n^2—6)/[2(n^2—1)]=7/5

〈==〉n^2=16 <==〉n=4、?所以三角形三边为6,8,10、

而6^2+8^2=10^2,三角形ABC就是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得面积=6*8/2=24、

几何证明-9

问题试证:对边之与相等得四边形必有内切圆。

命题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D=BC+AD。求证四边形ABCD有内切圆。

证明不妨设AB>AD,BC>CD,因为AB+CD=BC+AD,所以AB—AD=BC-CD。在AB上取点M,使AM=AD;在BC上取点N,使CN=CD,所以BM=BN。即△ADM, △CDN, △BMN都就是等腰三角形.故A,B,C三角得平分线,必就是△DMN三边得垂直平分线,它们交于一点O,O点到四边形ABCD得四边得距离相等,所以必存在以O为中心一圆内切四边形。

几何证明-10??

问题若引自三角形一顶点得高,角平分线,中线四等分这顶角,则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命题己知ΔABC得高AH,∠A得分角线AD,BC上得中线AM,且∠BAH=∠HAD=∠DAM=∠MAC。求证∠BAC=90°、

证明延长AD交ΔABC得外接圆于N,连NM。

∵∠BAD=∠CAD,∴N为圆弧BC得中点。

∵M为BC得中点,∴MN⊥BC、

∵AH⊥BC,∴AH∥MN,∴∠ANM=∠HAD=∠NAM, ∴MA=MN、

∵MN与MA不重合,而MN所在得直线必过ΔABC外接圆圆心、

故M必为外接圆圆心, ∴BC为直径,∴∠BAC=90°、证毕。

几何证明-11

命题己知在△ABC中,BE与CF分别∠B,∠C得平分线,AM⊥CF,AN⊥BE,垂足分别为M,N。求证(1),MN∥BC;(2),MN=(AB+AC-BC)/2、

证明分别延长AM与AN交BC[或BC延长线于点P,Q]

(1),因为∠ABN=∠CBN,AN⊥BE,所以AN=NQ.

同理可证:AM=MP,?

所以MN∥PQ,即MN∥BC。

(2), 因为PC=AC,BQ=AB,即

PQ+QC=AC (X)

BP+PQ=AB (Y)

(X)+(Y)得:BC+PQ=AB+AC,即

PQ=AB+AC-BC

又因为MN=PQ/2, 所以MN=(AB+AC—BC)/2、证毕。

几何证明-12

命题己知AD,BE,CF分别为锐角三角形ABC得三边上得高, 作DP⊥AB,DQ⊥AC,P,Q为垂足、求证:(1),PQ=(DE+DF+EF)/2;(2)如果∠A为钝角,则PQ=(DE+

DF—EF)/2、

证明DE^2=CD^2+CE^2-2CD*CE*cosC=b^2cosC^2+a^2cosC^2-2abcosC^3 ?=cosC^2(a^2+b^2-2abcosC)=cosC^2*c^2

所以DE=c*cosC?同理EF=a*cosA,DF=b*cosB?PQ^2=AP^

2+AQ^2—2AP*AQcosA

=b^2sinB^2sinC^2+c^2sinB^2sinC^2—2bcsinB^2sinC^2cosA?=sinB^2

sinC^2(b^2+c^2-2bc*cosA)?=a^2sinB^2sinC^2

=a^2*b^2*c^2/16R^4(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所以PQ=abc/4R^2 ?所以(DE+DF+E F)/PQ

=cosC/sinAsinB+cosB/sinAsinC+cosA/sinBsinC

=—(cotAcotB-1+cotBcotC—1+cotCcotA—1)?=-(1—3)=2?所以PQ =(DE+DF+EF)/2?(注:cotAcotB+cotBcotC+cotCcotA=1?

几何证明-13

命题以三角形ABC得各边为边,分别向形外作正多边形,若它们得边数分别为m,n,p 且三个正多边形各自得外接接圆共点。求证:1/m+1/n+1/p=1

证明设以BC,CA,AB为边所作得正多边形得边数分别为m,n,p,三正多边形各自得外接圆交于O。则

∠BOC+∠COA+∠AOB=(π—π/m)+(π-π/n)+(π—π/p)=2π

故1-1/m+1-1/n+1—1/p=2

即1/m+1/n+1/p=1,证毕。

几何证明—14

命题在△ABC中,其内切圆切BC于D,求证:△ABD与△ACD得内切圆相切。

证明设△ABD与△ACD得内切圆分别切AD于H,K。则

AH=(AB+AD-BD)/2;AK=(AC+AD-CD)/2

因为BD=(AB+BC_AC)/2;CD=(AC+BC-AB)/2。

所以AH=(2AB+2AC—AB-BC+AC)/4=(AB+2AD+AC-BC)/4;

AK=(2AC+2AD-AC—BC+AB)/4=(AB+2AD+AC-BC)/4

因此AH=AK,于就是点H,K重合,故△ABD与△ACD得内切圆相切.证毕、

几何证明—15

命题已知边数分别为m,n,k得三个正多边形得各一内角之与为2π。求证:

1/m+1/n+1/k=1/2

证明因为边数分别为m,n,k得三个正多边形得内角为:

(m—2)π/m;(n-2)π/n;(k-2)π/k。

根据题设条件: (m-2)π/m+(n-2)π/n+(k—2)π/k=2π

<==>1-2/m+1—2/n+1-2/k=2

<==> 1/m+1/n+1/k=1/2。证毕

几何证明-16

命题设正七边形得边长为a,两对角线分别为m,n.求证:1/m+1/n=1/a。

证明设ABCDEFG为正七边形,较长得对角线为m,较短得对角线为n。延长CB,GA交于K,即GC=m,AC=n、

∵AB∥CG,∴AB/GC=BK/KC、(1)

又∵∠KAB=π-∠BAG=π—5π/7=2π/7,

∠BCA=∠BAC=π/7、∴∠K=∠KAC,KC=AC=n,

∴AB/AC=AB/KC(2)

(1)+(2)得:AB/GC+AB/KC=(BK+AB)/KC=KC/KC=1,

即a/m+a/n=1 〈==〉1/m+1/n=1/a。证毕.

几何证明-17

命题己知a,b,c分别就是同一外接圆中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与正十边形得边长.求证:a^2=b^2+c^2

证明设外接圆半径为1,则

a=sin(π/5),b=sin(π/6)=1/2,c= sin(π/10)。

令T=[sin(π/5)]^2-1/4-[ sin(π/10)]^2

T=1—[cos(π/5)]^2—1/4-[1- cos(π/5)]/2

4T=4-4*[cos(π/5)]^2-1—2*[1—cos(π/5)]

4T=—4*[cos(π/5)]^2+2 *cos(π/5)+1

注意到:cos(π/5)=(1+√5)/4, 将其代入T式中得T=0.

所以[sin(π/5)]^2=1/4+[sin(π/10)]^2,即a^2=b^2+c^2,证毕。

几何证明—18

命题试证:三角形九点圆直径等于此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证明欧拉线:三角形垂心H,重心G,外心O在一直线上、三角形九点圆圆心Q在欧拉线上,且平分OH。设AD就是△ABC得高,H为垂心,O为外心,L,P为BC与AH 得中点,而连结PL交OH于K,PL即为此三角形得九点圆直径,K即为此三角形得九点圆心。连OA,在△OHA中,因为HP=PA,HK=KO,所以KP=AO/2。

故三角形九点圆直径等于此三角形外接圆半径。证毕。

几何证明-19

命题己知P为正七边形ABCDEFG得外接圆AG圆弧上一点.求证:

PA+PC+PE+PG=PB+PD+PF

证明设正七边形得边长较短对角线与较长对角线分别为a,m,n。据托勒密定理,

在圆内接四边形PABG中,

PA*m+PG*a=PB*a (1)

在圆内接四边形PAFE中,

PA*a+PG*m=PF*a (2)

(1)+(2)得:

PA*m+PG*a+PA*a+PG*m=PB*a+PF*a(3)

在圆内接四边形PABD中,

PA*m+PD*a=PB*n即PA*m=PB*n-PD*a (4)

(4)代入(3)式得:

PB*n+PG*a+PA*a+PG*m=a*(PB+PD+PF)(5)

在圆内接四边形PBDG中,

PB*n+PG*m=PD*m (6)

(6)代入(5)式得:

PA*aPG*a+PG*m= a*(PB+PD+PF) (7)

在圆内接四边形PCDE中,

PC*a+PE*a=PD*m(8)

(8)代入(7)式得:

a*(PA+PC+PE+PG)=a*(PB+PD+PF)

因为a≠0,所以PA+PC+PE+PG=PB+PD+PF,证毕。

几何证明-20

命题设一凸四边形ABCD得面积为S,由对角线抡它分成四个三角形得面积分别为a,b,c,d。

求证:abcdS^4=[(a+b)(b+c)(c+d)(d+a)]^2

证明设面积a与b得两个三角形与面积c与d得两个三角形分别位于凸四边形ABCD得对角线AC得两旁,两对角线AC与BD交于O。则

a/(a+b)=AO/AC=d/(c+d)=(a+d)/(a+b+c+d)=(a+d)/S,

同理:b/(b+c)=(a+b)/S; c/(c+d)=(b+c)/S;d/(d+a)=(c+d)/S、

四式相乘得:

abcd/[(a+b)(b+c)(c+d)(d+a)]=(a+b)(b+c)(c+d)(d+a)/S^4,

所以abcdS^4=[(a+b)(b+c)(c+d)(d+a)]^2、证毕.

几何计算—5

命题在边长为12得正六边形ABCDEF内部有一点P,己知点P到某两个顶点距离分别为13与5。求点P到其余四个顶点距离.

解因为边长为12得正六边形ABCDEF对角线为12√3与24而13+5=18小于12√3,大于12,所以这两个顶点就是相邻得.

设PA=13,PB=5,又因为PA^2-PB^2=AB^2,所以∠ABP为直角。

于就是点P位在对角线BD上,连CF, 交BD于H,则

PD=12√3-5;

PE=√(PD^2+DE^2)=√[(12√3-5)^2+144]= √(601—120√3);

PF=√(PH^2+HF^2)= √[(6√3—5)^2+(24—6)^2]= √(457-60√3);

PC=√(PH^2+HC^2)= √[(6√3-5)^2+36]=√(169-60√3)、

几何证明-21

命题求证:圆内接正六边形得面积为同圆内接正三角形面积与外切正三角形面积得比例中项。

证明设圆O半径为R,S1为圆O内接正三角形面积,S2为圆O外切正三角形面积,S为圆O内接正六边形得面积.则

S1=(3√3)R^2/4,S2=(3√3)R^2,S=(3√3)R^2/2

显然S^2=S1*S2。证毕。

几何证明-22

命题设正△ABC得外接圆半径为R,P为其外接圆上任一点,

求证:PA^2+PB^2+PC^2=6R^2

证明不妨设P在劣弧BC上,过C点作CD⊥BP,交BP得延长线于D,则

∠CPD=∠BAC=π/3,2PD=PC

BC^2=BD^2+CD^2=(PB+PD)^2+CD^2

=PB^2+2PB*PD+PD^2+CD^2

=PB^2+PB*PC+PC^2。

因为PA=PB+PC,所以

PA^2+PB^2+PC^2=2*(PB^2+PC^2+PB*PC)=2BC^2。

而BC=R√3,故PA^2+PB^2+PC^2=6R^2。证毕.

几何证明—23

命题设P就是正△ABC得内切圆上任意一点,

求证:PA^2+PB^2+PC^2为一常数。

证明设正△ABC得内切圆半径为r,中心为O,连AO,BO,CO分别交其内切圆于D,E,F。显然△DEF为正三角形,且D,E,F分别就是AO,BO,CO得中点。

根据三角形中线公式得;

2(PO^2+PA^2)=AO^2+4PD^2 (1)

2(PO^2+PB^2)=BO^2+4PE^2(2)

2(PO^2+PC^2)=CO^2+4PF^2(3)

(1)+(2)+(3)得:

6r^2+2(PA^2+PB^2+PC^2)=12r^2+4(PD^2+PE^2+PF^2)

注意到恒等式:PD^2+PE^2+PF^2=6r^2

所以PA^2+PB^2+PC^2=15r^2.证毕。

经典几何-4

命题△ABC边BC,CA,AB上得点D,E,F分别内分各边得比t:(1-t)。

求证:线段AD,BE,CF构成一个三角形得三边,记此三角形得面积为S,△ABC 得面积为△。则有S=(1-t+t^2)*△

证明过D作DG∥BE,EG∥BD交于G,四边形BDGE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CEG=∠BCA。

又CE=tCA,EG=BD=tBC,所以△ABC∽△CGE、

于就是∠GCE=∠BAC,GC=tAB=AF,从而CG∥AF。

进而AG平行等于CF。这说明△ADG即就是以AD,BE,CF为三边长组成得三角形。再由三角形得面积公式,有

S(ABC)/△=BD/BC=t,S(ACG)/△=S(ACF)/△=AF/AB=t。

S(DCG)/△=DC*CG*sin∠DCG/BC*AB*sinB=DC*CG/BC*AB

=(DC/BC)*(AF/AB)=(1-t)t.

于就是S(ABD)=S(ACG) ,S(DCG)=t(1—t)△。

从而由S=△+S(ACG)—S(ABD)—S(DCG)即得:

S=△-t(1-t)△=(t^2—t+1)△。证毕。

备注: (1)特别地当t=1/2时,D,E,F分别为△ABC得三边得中点,即1-t—t^2=3/4。故三角形得三中线构成得一个新三角形,且新三角形得面积为原三角形面积得3/4.

(2)AD,BE,CF两两交点构成得小三角形面积等于△*(2t-1)^2/(t^2-t+1)、

几何证明—24

命题由平行四边形ABCD得顶点A引它得两条高AE,AF、设AC=a,EF=b,求A点到△AEF得垂心H得距离。

证明—1 连AH,EH,FH,过C作CG⊥AD交AD于G,连EG,FG。

显然四边形AECG就是矩形,AC=EG=a,AE=CG、.

因为H为△AEF得垂心,EH⊥AF,又AF⊥CD,所以EH∥CD。

同理可证FH∥BC,从而知四边形HECF就是平行四边形。

因为AE=CG,EH=CF,∠AEH=∠GCF,所以△AEH≌△GCF,

因此可得AH平行等于GF。

又因为AH⊥EF,所以GF⊥EF。

在Rt△EFG中,GF^2=EG^2-EF^2=AC^2—EF^2=a^2—b^2

故AH=√(a^2-b^2)。证毕.

证明—2 连AH,EH,FH,在FD上取点G,使CF=GF,连HG,AG.

易证EH=CF=FG,EF=HG。

因为AF⊥CG,且F就是CG得中点,所以AC=AG.

于就是由勾股定理可得:AH=√(a^2-b^2),证毕.

几何证明—25

命题在正△ABC得边BC上任取一点D,设△ABD与△ACD得内心分别为I,P,外心分别为O,Q。求证:(IO)^2+(PQ)^2=(IP)^2

证明连AO,AQ,AI,DO,DQ,DI,DP,以A点为原点将△ABD旋转60°度,此时B 与C重心,D得对应点D’在AC外侧.显然A,D,C,D’四点共圆,

据此可得:O与Q重合。于就是OQ=AO=AQ=OD=QD,

也就就是说,△AOQ,△DOQ都就是正三角形,

因此得知O点在△ACD得外接圆上.?

因为∠DIA=∠IDB+∠BAI+∠B=(∠BADD+∠ADB)/2+60°=120°=∠DOA.

因而△ABD得内心I也在△ACD得外接圆上。

同理:△ACD得内心P也在△ABD得外接圆上。

而OD,QD分别就是△ABD,△ACD得外接圆得半径,

于就是∠DIO=180°-∠OAD=180°-30°=150°=∠QPD。

又∠PDI=(∠CDA+∠BDA)/2=90°,∠ODQ=60°,

这样便有∠PDQ+∠ODI=30°,

而∠ODI+∠IOD=∠OAI+∠IAD=∠OAD=30°,

所以∠PDQ=∠IOD,从而△PDQ≌△IOD,于就是IO=PD.

在Rt△IDP中,有

(IO)^2+(PQ)^2=(ID)^2+(PD)^2=(IP)^2。证毕.

几何证明—26

命题设M为平行四边形ABCD得边AD得中点,过点C作AB得垂线交AB于E,且BC=2AB。求证:∠EMD=3∠MEA.

证明过E点作AD得平行线,过M点作AB得平行线,两者交于E' 。

连CE’,DE' ,CM。因为AE⊥CE,AE∥ME' ,所以CE⊥ME’。

又M就是AD得中点,AE∥CD,故ME’就是线段得垂直平分线,

因而∠E’MC=∠E'ME=∠AEM。

又因为MD=CD,ME’∥CD,所以∠DMC=∠DCM=∠E’MC,

于就是有:∠EMD=∠E’ME+∠E'MC+∠DMC=3∠AEM。证毕.

几何证明—27

命题等边三角形边长为a,在BC得延长线上取点D,使CD=b,在BA得延长线上取点E,使AE=a+b、

求证EC=ED.

证明延长BD至F,使得:DF=a,连EF。

因为∠EBF=60度,BF=BC+CD+DF=a+b+a=2a+b=BA+AE=BE。

所以ΔBEF为等边三角形,∠BFE=∠EBF=60度,

又因为BC=DF=a,BE=EF=2a+b,所以ΔBCE≌ΔDEF,

故CE=DE.证毕。

代数法

解在△CAE中,AE=a+b,AC=a,∠CAE=120°,由余弦定理得:?CE^2=a^2+(a+b)^2+a(a+b)=3a^3+3ab+b^2。?在△DBE中,BD=a+b,BE=2a+b,∠DBE=60°,由余弦定理得:?DE^2=(a+b)^2+(2a+b)^2-(a+b)(2a+b)=3a^2+3ab+b^2。

所以EC=ED 。

经典几何-5

命题在已知△ABC所在得平面上,求一点P,使PA+PB+PC为最小。

解17世纪法国数学家P、Fermat曾向伽利略得学生托里拆里提出以下有趣得著名问题:

在△ABC得平面上求一点P,使P点到△ABC三顶点得距离之与为最小.托里拆里用好几种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得出结论:(1),当△ABC得最大内角小于120°时,则在△ABC 形内存在一点P使∠BPC=∠CPA=∠APB=120°,这点即就是使PA+PB+PC为最小得点;(2),当△ABC得最大内角不小于120°时,则当P为最大内角所在得顶点时,PA+P B+PC为最小。这点称作费马点.下面仅对情况(1)进行讨论.

设P就是△ABC内一点,连PA,PB,PC。以AB为边向外作正三角形ABA' ,则A' 为一确定点。以PB为边作正三角形BPP’ ,由于P点就是变动得,所以P’ 也就是变动得。但就是,因为BP=BP’,BA=BA' ,∠PBA=∠P’BA’=60°-∠ABP' ,所以ΔABP≌ΔA’B P’,

故PA=P’A’。又因为PB=BP’=PP’,所以有PA+PB+PC=P’A'+PP’+PC。

因为A' 就是定点,P就是可选择得动点,且P’随P而变.现在我们要讨论得PA+PB

+PC即就是A’ ,C之间得折线A’P'PC得长度何时取得最小值得问题了.显然,当这四点在同一直线上时,长度为最小。此时,因为∠PBP’=∠BP’P=60°,所以∠BPC=∠BP’A’=120°,即∠APB=120°,所以∠CPA=120°.这就就是我们要求得结论.

具体得P点位置: 设△ABC得最大内角小于120°,分别以边BC,CA,AB为边向外作正△A’BC,正△AB’C,正△ABC’。则AA’ ,BB' ,CC’交于一点P,P点就就是得费马点。经典几何-6

命题正六边形外接圆上任一点至六顶点得连结线,其中两长者得与必等于其余四者得与。

证明下面先证明这个命题,然后给出这一命题得推广。

设正六边形ABCDEF,任意点P在劣弧AB上.命题就就是要求证:

PD+PE=PF+PA+PB+PC

连BF,BD,DF.显然△BDF就是正三角形,在圆内接四边形PBDF中,根据托勒密定理得:BF*PD=PB*DF+PF*BD,

而BF=DF=BD,

所以PD=PB+PF。(1)

同样方式可证:PE=PA+PC. (2)

(1)+(2)得: PD+PE=PF+PA+PB+PC.证毕。

上述命题得推广

正3n边形外接圆上任一点至3n顶点得连结线,其中n长者得与必等于其余2n者得与。

证法与上述相同,这里略。

几何计算-6

命题设三角形得角A,B,C对边分别就是a,b,c重心与内心分别就是G,I。且GI 垂直于CI,求证(a+b+c)/3=2ab/(a+b)

证明根据三角形已知恒等式:

CI^2=ab(a+b-c)/(a+b+c) ,

CG^2=(2a^2+2b^2-c^2/9,

IG^2=(AI^2+BI^2+CI^2-AG^2—BG^2-CG^2)/3

=[2a^2(b+c)+2b^2(c+a)+2c^2(a+b)-a^3-b^3-c^3-9abc]/[9(a+b+c)] 。

在直角三角形CIG中,据勾股定理得:CG^2=CI^2+GI^2,即

(2a^2+2b^2—c^2/9—ab(a+b-c)/(a+b+c)=

[2a^2(b+c)+2b^2(c+a)+2c^2(a+b)-a^3-b^3—c^3-9abc]/[9(a+b+c)]

<==> 3[a^3+b^3+6abc—3ab(a+b)-c^2(a+b)]=0,

〈==〉(a+b)c^2—6abc—(a+b)(a^2+b^2—4ab)=0,

〈==>(c-a—b)*[(a+b)c+a^2+b^2-4ab]=0.

所以得: (a+b)c+a^2+b^2=4ab,而c=a+b,不合题意,舍去。

而(a+b)c+a^2+b^2=4ab <==〉(a+b)*(a+b+c)=6ab,

故(a+b+c)/3=2ab/(a+b) 。命题得证。

几何不等式—12

命题设P,Q,R,S分别就是边长为1得正方形ABCD得边AB,BC,CD,DA上得点,求证PQ+QR+RS+SP>=2√2、

证明设AP=x,BQ=y,CR=z,DS=w,则PB=1-x,QC=1-y,RD=1-z,SA=1—w.则有

PQ=√[y^2+(1-x)^2] ,QR=√[z^2+(1-y)^2],

RS=√[w^2+(1-z)^2],SP=√[x^2+(1-w)^2]。

而易证

PQ=√[y^2+(1—x)^2]>=(y+1—x)/√2,(1)

QR=√[z^2+(1—y)^2]〉=(z+1—y)/√2,(2)

RS=√[w^2+(1-z)^2]〉=(w+1-z)/√2, (3)

SP=√[x^2+(1-w)^2] 〉=(x+1-w)/√2、(4)

(1)+(2)+(3)+(4)得:

PQ+QR+RS+SP>=4/√2=2√2、证毕.

几何计算—7

命题在矩形ABCD内有一点PA=4,PB=3,PD=5、求PC得长、

解法一设矩形ABCD两对角线交于O,PA得中点为E,连PC.

在四边形ABPD中,运用四边形定理: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得平方与等于对角线得平方与加上对角线中点连线得平方得四倍。则

AB^2+AD^2+PB^2+PD^2=PA^2+BD^2+4OE^2

注意到:AB^2+AD^2=BD^2,PA=4,PB=3,PD=5,

所以4OE^2=25+9—16=18。

而PC=2OE,故PC^2=18,PC=3√2。

解法二将三角形ABP平移至DCE,作PE平行等于AD,

易知此时相关数据、考虑到此时4^2—DF^2=3^2-CF^2=EF^2,知DF^2-CF^2=7、?以及5^2-DF^2=PC^2-CF^2=PF^2,知25-PC^2=DF^2—CF^2=7,

由此得PC^2=25-7=18,PC=3*2^0、5、

几何不等式-13

命题在RtΔABC中,AD就是斜边上高,M,N分别就是RtΔABD与RtΔACD得内心,连结MN并分别延长交AB,AC于K,L,记RtΔABC与RtΔAKL得面积分别为S,S1.

求证:S≥2S1。

证明连结AM,DM,DN,AN。

由于RtΔABD∽RtΔACD,并注意到DM与DN就是这两个相似直角三角形直角得分角线,而M与N又分别就是它们得内心,所以DM/DN=BD/CD,

又易知∠MDN=直角,故RtΔABD∽RtΔMDN.

即有∠NMD=∠ABD,进而知K,M,D,B四点共圆.

据此∠AKL=∠MDB=45°。

故ΔAKL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因为AM就是∠AKD分角线,∠AKL=∠MDA=45°,AM就是公共边。

所以ΔKAM≌ΔDAM,即AK=AD.

因为S=AB*AC/2,AD=AB*AC/BC,

所以2S1=AK*AL=AD^2=AB^2*AC^2/BC^2

=(AB*AC/2)*(2*AB*AC)/(AB^2+AC^2)≦AB*AC/2=S。证毕.

几何计算—8

命题在ΔABC得边BC,CA,AB上分别取D,E,F,使BD/DC=x,CE/EA=y,AF/FB=z。连AD,BE,CF,BE与CF交于K,CF与AD交于M,AD与BE交于N。设ΔABC 得面积为S.求ΔKMN得面积为S’ .

证明根据面积比:S(ABD)/S=BD/BC=BD/(BD+DC)=x/(1+x),

所以S(ABD)=Sx/(1+x) .?

而截线BNE对ΔADC来说恰好满足梅涅劳斯定理,所以

(AE/EC)*(CB/BD)*(DN/NA)=1,即(1/y)[(1+x)/x]*(DN/NA)=1?,故有DN/NA=xy/(1+x) <==〉DN/AD=xy/(1+x+xy)。

而S(BDN)/S(ABD)=ND/AD= xy/(1+x+xy)。

即S(BDN)=S(ABD) xy/(1+x+xy)=S*x^2*y/[(1+x)*(1+x+xy)]

所以S(ABN)=S(ABD)-S(BDN)=Sx/(1+x)- S*x^2*y/[(1+x)*(1+x+xy)]即S(ABN)=S/(1+x+xy)。(1)

同理可证得:

S(BCK)=S/(1+y+yz) 。(2)

S(CAM)=s/(1+z+zx) . (3)

据此可得: S’=S—S(ABN)- S(BCK)— S(CAM)

=S[1-/(1+x+xy)-1/(1+y+yz)- 1/(1+z+zx)]

上式化简整理得:

S’=S*(1—xyz)^2/[(1+x+xy)*(1+y+yz)*(1+z+zx)]。

几何证明—28?

命题分别以四边形ABCD得边AB,CD为腰,B,C为直角顶点向形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E,CDF;再以BC为斜边向形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GC,M为边AD中点、求证:2MG=EF,MG⊥EF、?

证明在证明上述命题前,先给出一个引理。

引理在任意ΔABC中, 以A为直角顶点,分别以AB,AC为腰向ΔABC形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E,ACF,连EF,D就是EF得中点、则有(1),2AD=BC,(2),AD⊥BC、引理简证如下:以A点为旋转中点, 按顺时针将ΔABC旋转90°,则C→F, 设B→B'、则

FB'=BC,FB’ ⊥BC,E,A,B' 三点共线,且A就是EB’得中点。因为D就是EF得中点,于就是由三角形得中位线定理:2AD=FB’ ,AD∥FB’。因此2AD=BC,AD⊥BC、得证、

下面根据引理来证明上述命题、

以G为直角顶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GI,DGJ。连EI,FJ,IJ.

因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E与等腰直角三角形AGI同向相似, 由此易知ΔAIE与ΔAGB同向相似。这两个同向相似三角形有两组对应边得夹角为45°、所以EI与BG得交角也为45°。又BG与BC得交角同样为45°, 因此EI⊥BC。

又EI/BG=AE/AB=BC/BG,所以EI=BC。

同理可证:FJ=BC,FJ⊥BC。

所以EI=FJ,EI∥FJ。从而EF=IJ,EF∥IJ.

因为M就是AD得中点,根据上述引理即知:2MG=IJ,MG⊥IJ。

故得:2MG=EF,MG⊥EF、证毕。

共点线与共线点—2

命题梯形ABCD,AD∥BC,且AD=2BC、分别以梯形ABCD得腰AB,CD为腰,B,C为直角顶点向形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E,CDF;再以BC为斜边向形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GC、

求证:(1),EG=FG,(2),G,E,F共线、

证明在证明上述命题前,先给出一个引理。

引理在任意ΔABC中,以A为直角顶点,分别以AB,AC为腰向ΔABC形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E,ACF,连EF,D就是EF得中点、则有(1),2AD=BC,(2),AD⊥BC、

引理简证如下:以A点为旋转中点, 按顺时针将ΔABC旋转90°, 则C→F,设B→B’、则

FB’=BC,FB’⊥BC,E,A,B' 三点共线,且A就是EB’得中点。因为D就是EF得中点,于就是由三角形得中位线定理得:2AD=FB',AD∥FB' 。因此2AD=BC,AD⊥BC、得证、

下面根据引理来证明上述命题、

作正方形BGCH,连AH,DH,M,N分别就是AH,DH得中点,连BM,CN。显然MN=AD/2=BC,MN∥AD∥BC.所以四边形BCNM为平行四边形, 即有MB=CN,,BM∥CN。

因为ΔHBG,ΔHCG皆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由上述引理知:

MB=EG/2,MB⊥EG,NC=FG/2,NC⊥FG。

因此得:EG=FG,G,E,F共线、

几何计算-9

命题设M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得腰AB得中点,,N就是另一腰AC上一点,且CN=2NA,CM与BN交于P。求∠MPB。

解一以B点为顶点,将Rt△BAC逆时针旋转90角,设A→A',N→N',C→C'、

则N’在C’A’上,BN⊥BN',BN=BN’,∠BNN’=45角、连A’C',AC’,NN',CA’,则M 在线段CA'得中点上、四边形AC'A’B就是正方形、

因为CC'/C’N=2CA/(CA+AN)=6AN/(4AN)=3/2、

而C'A'/C'N’==3/2、所以CC’/C'N=C'A’/C'N',故NN'∥CA’、

从而∠MPB=∠BNN'=45角、?解二如图:将等腰Rt△ABC补成正方形ABEC(设边长为6),Q就是CE中点

延长CA至D,使AD=CA/2=3

易证:Rt△BEQ≌△CAM≌BAD(SAS)-—-〉BQ∥CM,BQ⊥BD

∵CQ=3,CN=4--->NQ=5=2+3=ND---〉△BNQ≌△BND(SSS)

==> BN就是直角DBQ得平分线--—〉∠MPB=∠QBN=45°

初一几何应用题及答案

初一几何应用题及答案 期末考试快到了,给大家精心准备了30题初一数学应用题,快来做做吧。 1.甲、乙两地相距189千米,一列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2千米,一列慢车从乙地去甲地每小时行54千米。若两车同时发车,几小时后两车相距31.5千米? 2.一个筑路队要筑1680米长的路。已经筑了15天,平均每天筑60米。其余的12天筑完,平均每天筑多少米? 3.学校买来6张桌子和12把椅子,共付215.40元,每把椅子7.5元。每张桌子多少元? 4.菜场运来萝卜25筐,黄瓜32筐,共重1870千克。已知每筐萝卜重30千克,黄瓜每筐重多少千克? 5.用两段布做相同的套装,第一段布长75米,第二段长100米,第一段布比第二段布少做10套。每套服装用布多少米? 6.红光农具厂五月份生产农具600件,比四月份多生产25%,四月份生产农具多少件? 7.红星纺织厂有女职工174人,比男职工人数的3倍少6人,全厂共有职工多少人? 8.蓓蕾小学三年级有学生86人,比二年级学生人数的2倍少4人,二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9.某校有男生630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7∶8,这个学校女生有多少人?

10.张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少4页,这时已看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1∶7。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 11.一个书架有两层,上层放书的本数是下层的3倍;如果把上层的书取30本放到下层,那么两层书的本数正好相等。原来两层书架上各有书多少本? 12.第一层书架放有89本书,比第二层少放了16本,第三层书架上放有的书是一、二两层和的1.5倍,第三层放有多少本书?艺书的本数与其他两种书的本数的比是1∶5,工具书和文艺书共有180本。图书箱里共有图书多少本? 13.有甲、乙两个同学,甲同学积蓄了27元钱,两人各为灾区人民捐款15元后,甲、乙两个同学剩下的钱的数量比是3∶4,乙同学原来有积蓄多少元? 14.小红和小芳都积攒了一些零用钱。她们所攒钱的比是5∶3,在“支援灾区”捐款活动中小红捐26元,小芳捐10元,这时她们剩下的钱数相等。小红原来有多少钱? 15.学校买回315棵树苗,计划按3∶4分给中、高年级种植,高年级比中年级多植树多少棵? 16.三、四、五年级共植树180棵,三、四、五年级植树的棵树比是3∶5∶7。那么三个年级各植树多少棵? 17.学校计划把植树任务按5∶3分给六年级和其它年级。结果六年级植树的棵数占全校的75%,比计划多栽了20棵。学校原计划栽树多少棵?

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平面解析几何 一、直线与圆 1.斜率公式 2121 y y k x x -=-(111(,)P x y 、222(,)P x y ). 2.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11()y y k x x -=- (直线l 过点111(,)P x y ,且斜率为k ). (2)斜截式 y kx b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112121 y y x x y y x x --=--(12y y ≠)(111(,)P x y 、222(,)P x y (12x x ≠)). < (4)截距式 1x y a b +=(a b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0a b ≠、). (5)一般式 0Ax By C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 ①121212||,l l k k b b ?=≠; ②12121l l k k ⊥?=-. (2)若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且A 1、A 2、B 1、B 2都不为零, ①11112222 ||A B C l l A B C ? =≠; < ②1212120l l A A B B ⊥?+=; 4.点到直线的距离 d =(点00(,)P x y ,直线l :0Ax By C ++=). 5.圆的四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222()()x a y b r -+-=. (2)圆的一般方程 220x y Dx Ey F ++++=(224D E F +->0).圆心??? ??--2,2E D ,半径r=2 422F E D -+. 6.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00(,)P x y 与圆2 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 若d =d r >?点P 在圆外;d r =?点P 在圆上;d r 相离r d ; 0=???=相切r d ; 0>???<相交r d . 其中22B A C Bb Aa d +++=. 8.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 1,O 2,半径分别为r 1,r 2,d O O =21 条公切线外离421??+>r r d ; 条公切线外切321??+=r r d ;

(整理)届高三数学总复习平面解析几何练习题目汇总

第8章 第1节 一、选择题 1.(2010·崇文区)“m =-2”是“直线(m +1)x +y -2=0与直线mx +(2m +2)y +1=0相互垂直”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 A [解析] m =-2时,两直线-x +y -2=0、-2x -2y +1=0相互垂直;两直线相互垂直时,m(m +1)+2m +2=0,∴m =-1或-2,故选A. 2.(文)(2010·安徽文)过点(1,0)且与直线x -2y -2=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 A .x -2y -1=0 B .x -2y +1=0 C .2x +y -2=0 D .x +2y -1=0 [答案] A [解析] 解法1:所求直线斜率为12,过点(1,0),由点斜式得,y =12(x -1),即x -2y -1=0. 解法2:设所求直线方程为x -2y +b =0, ∵过点(1,0),∴b =-1,故选A. (理)设曲线y =ax2在点(1,a)处的切线与直线2x -y -6=0平行,则a =( ) A .1 B.12 C .-12 D .-1 [答案] A [解析] y′=2ax ,在(1,a)处切线的斜率为k =2a , 因为与直线2x -y -6=0平行,所以2a =2,解得a =1. 3.点(-1,1)关于直线x -y -1=0的对称点是( ) A .(-1,1) B .(1,-1) C .(-2,2) D .(2,-2) [答案] D [解析] 一般解法:设对称点为(x ,y),则

????? x -12-y +12-1=0 y -1x +1=-1,解之得????? x =2y =-2, 特殊解法:当直线l :Ax +By +C =0的系数满足|A|=|B|=1时,点A(x0,y0)关于l 的对称 点B(x ,y)的坐标,x =-By0-C A ,y =-Ax0-C B . 4.(2010·惠州市模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 ,O(0,0),A(2,0),C(0,1),将矩形折叠,使O 点落在线段BC 上,设折痕所在直线的斜率为k ,则k 的取值范围为( ) A .[0,1] B .[0,2] C .[-1,0] D .[-2,0] [答案] D [解析] 如图,要想使折叠后点O 落在线段BC 上,可取BC 上任一点D 作线段OD 的垂直平分线l ,以l 为折痕可使O 与D 重合,故问题转化为在线段CB 上任取一点D ,求直线OD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问题, ∵kOD≥kOB =12,∴k =-1kOD ≥-2,且k<0, 又当折叠后O 与C 重合时,k =0,∴-2≤k≤0. 5.(文)已知点(3,1)和点(1,3)在直线3x -ay +1=0的两侧,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0) B .(10,+∞) C.??? ?-∞,43∪(10,+∞) D.??? ?43,10 [答案] D [解析] 将点的坐标分别代入直线方程左边,所得两值异号,∴(9-a +1)(3-3a +1)<0,∴43

高一数学立体几何练习题及部分标准答案汇编

立体几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已知AB//PQ,BC//QR,则∠PQP等于() A 030 B 030 C 0 150 D 以上结论都不对 2.在空间,下列命题正确的个数为() (1)有两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4)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 1 B 2 C 3 D 4 3.如果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是() A 平行 B 相交 C 在平面内 D 平行或在平面内 4.已知直线m//平面α,直线n在α内,则m与n的关系为() A 平行 B 相交 C 平行或异面 D 相交或异面 5.经过平面α外一点,作与α平行的平面,则这样的平面可作() A 1个或2个 B 0个或1个 C 1个 D 0个 6.如图,如果MC⊥菱形ABCD所在平面,那么MA与BD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垂直相交 C 异面 D 相交但不垂直 7.经过平面α外一点和平面α内一点与平面α垂直的平面有()

8.下列条件中,能判断两个平面平行的是( ) A 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B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C 一个平面内有无数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D 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9.对于直线m ,n 和平面,αβ,使αβ⊥成立的一个条件是( ) A //,,m n n m βα⊥? B //,,m n n m βα⊥⊥ C ,,m n m n αβα⊥=?I D ,//,//m n m n αβ⊥ 10 .已知四棱锥,则中,直角三角形最多可以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 11.已知?ABC 的两边AC,BC 分别交平面α于点M,N ,设直线AB 与平面α交于点O ,则点O 与直线MN 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 12.过直线外一点与该直线平行的平面有___________个,过平面外一点与该平面平行的直线有 _____________条 13.一块西瓜切3刀最多能切_________块 14.将边长是a 的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AC 折起,使得折起后BD 得长为a,则三棱锥D-ABC 的体积为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5(10分)如图,已知E,F 分别是正方形ABCD A B C D -的棱AA 和棱CC 上的点,且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测试题及答案一)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测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共80分,每小题4分) 1,三个平面可将空间分成n个部分,n的取值为() A,4;B,4,6;C,4,6,7 ;D,4,6,7,8。 2,两条不相交的空间直线a、b,必存在平面α,使得() A,a?α、b?α;B,a?α、b∥α;C,a⊥α、b⊥α;D,a?α、b⊥α。 3,若p是两条异面直线a、b外的任意一点,则() A,过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b都平行;B,过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b都垂直;C,过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b都相交;D,过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b都异面。 4,与空间不共面四点距离相等的平面有()个 A,3 ;B,5 ;C,7;D,4。 5,有空间四点共面但不共线,那么这四点中() A,必有三点共线;B,至少有三点共线;C,必有三点不共线;D,不可能有三点共线。 6,过直线外两点,作与该直线平行的平面,这样的平面可有()个 A,0;B,1;C,无数;D,涵盖上三种情况。 7,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立方体得到的截面为n边形,则() A,3≤n≤6 ;B,2≤n≤5 ;C,n=4;D,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8,a、b为异面直线,那么() A,必然存在唯一的一个平面同时平行于a、b;B,过直线b 存在唯一的一个平面与a平行;C,必然存在唯一的一个平面同时垂直于a、b;D,过直线b 存在唯一的一个平面与a垂直。 9,a、b为异面直线,p为空间不在a、b上的一点,下列命题正确的个数是() ①过点p总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都垂直;②过点p总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都相交;③

过点p 总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 、b 都平行;④过点p 总可以作一条直线与一条平行与另一条垂直;⑤过点p 总可以作一个平面与一条平行与另一条垂直。 A ,1; B ,2; C ,3; D ,4。 10,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为80°,p 为空间中的一定点,过点p 作与a 、b 所成角为40° 的直线有( )条 A ,2; B ,3; C ,4; D ,6。 11,P 是△ABC 外的一点,PA 、PB 、PC 两两互相垂直,PA=1、PB=2、PC=3,则△ABC 的 面积为( )平方单位 A ,25; B ,611; C ,27; D ,2 9。 12,空间四个排名两两相交,以其交线的个数为元素构成的集合是( ) A ,{2,3,4}; B ,{1,2,3,}; C ,{1,3,5}; D ,{1,4,6}。 13,空间四边形ABCD 的各边与对角线的长都是1,点P 在AB 上移动 ,点Q 在CD 上移 动,点P 到点Q 的最短距离是( ) A ,21; B ,22; C ,23; D ,4 3。 14,在△ABC 中,AB=AC=5,BC=6,PA ⊥平面ABC ,PA=8,则P 到BC 的距离是( ) A ,45; B ,43; C ,25; D ,23。 15,已知m ,n 是两条直线,α,β是两个平面,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①若m 垂直于α内的无数条直线,则m ⊥α;②若m 垂直于梯形的两腰,则m 垂直于梯形所 在的平面;③若n ∥α,m ?α,则n ∥m ;④若α∥β,m ?α,n ⊥β,则n ⊥m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6,有一棱长为1的立方体,按任意方向正投影,其投影最大面积为( )

七年级数学平面几何练习题及答案

平面几何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 如果两个角的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边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 ) A. 相等 B. 互补 C. 相等或互补 D. 相等且互补 2. 如图,l l 12//,AB l ABC ⊥∠=1130, ,则∠=α( ) A. 60 B. 50 C. 40 D. 30 A l 1 B l 2 α C 3. 如图,l l 1211052140//,,∠=∠= ,则∠=α( ) A. 55 B. 60 C. 65 D. 70 l 1 1 α 2 l 2 4. 如图,能与∠α构成同旁内角的角有( ) A. 1个 B. 2个 C. 5个 D. 4个 α 5. 如图,已知AB CD //,∠α等于( ) A. 75 B. 80 C. 85 D. 95 A B 120° α 25°C D 6. 如图,AB CD MP AB MN ////,,平分∠∠=∠=A M D A D ,,4030 ,则 ∠N M P 等于( )

A. 10 B. 15 C. 5 D. 75. B M C A N P D 7. 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 ,那么这两个角是 ( ) A. 42138 、 B. 都是10 C. 42138 、或4210 、 D. 以上都不对 二. 证明题: 1. 已知:如图,∠=∠∠=∠123,,B AC DE //,且B 、C 、D 在一条直线上。 求证:AE BD // A E 3 12 4 B C D 2. 已知:如图,∠=∠CDA CBA ,DE 平分∠C D A ,BF 平分∠C B A ,且∠=∠ADE AED 。 求证:DE FB // D F C A E B 3. 已知:如图,∠+∠=∠=∠BAP APD 18012 ,。 求证:∠=∠E F

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的知识点梳理

平面解析几何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 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倾斜角)180,0[?∈α,?=90α斜率不存在. (2)直线的斜率:αtan ),(211 212=≠--=k x x x x y y k .(111(,)P x y 、222(,)P x y ). 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1)点斜式:)(11x x k y y -=- (直线l 过点),(111y x P ,且斜率为k ). 注: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此时方程为0x x =. (2)斜截式:b kx y +=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1 21121x x x x y y y y --=-- (12y y ≠,12x x ≠). 注:① 不能表示与x 轴和y 轴垂直的直线; ② 方程形式为:0))(())((112112=-----x x y y y y x x 时,方程可以表示任意直线. (4)截距式:1=+b y a x (b a ,分别为x 轴y 轴上的截距,且0,0≠≠b a ). 注:不能表示与x 轴垂直的直线,也不能表示与y 轴垂直的直线,特别是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 (5)一般式: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一般式化为斜截式:B C x B A y -- =,即,直线的斜率:B A k -=. 注:(1)已知直线纵截距b ,常设其方程为y kx b =+或0x =. 已知直线横截距0x ,常设其方程为0x my x =+(直线斜率k 存在时,m 为k 的倒数)或0y =. 已知直线过点00(,)x y ,常设其方程为00()y k x x y =-+或0x x =. (2)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时,两条直线有可能重合;立体几何中两条直线一般不重合. 3.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矩可正,可负,也可为0. (1)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2)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3)直线两截距绝对值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4.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 ① 212121,//b b k k l l ≠=?; ② 12121l l k k ⊥?=-. (2)若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有 ① 1221122121//C A C A B A B A l l ≠=?且.② 0212121=+?⊥B B A A l l . 5.平面两点距离公式: (111(,)P x y 、222(,)P x y ),22122121)()(y y x x P P -+-=.x 轴上两点间距离:A B x x AB -=. 线段21P P 的中点是),(00y x M ,则??? ????+=+=2221 0210y y y x x x .

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专题线面角典型例题求法总结

线面角的求法 1.直接法 :平面的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即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通常是解由斜线段,垂线段,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垂线段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可以起到联系各线段的作用。 例1 ( 如图1 )四面体ABCS 中,SA,SB,SC 两两垂直,∠SBA=45°, ∠SBC=60°, M 为 AB 的中点,求(1)BC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2)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B M H S C A 解:(1) ∵SC ⊥SB,SC ⊥SA, 图1 ∴SC ⊥平面SAB 故 SB 是斜线BC 在平面SAB 上的射影, ∴∠SBC 是直线BC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为60°。 (2) 连结SM,CM ,则SM ⊥AB, 又∵SC ⊥AB,∴AB ⊥平面SCM, ∴面ABC ⊥面SCM 过S 作SH ⊥CM 于H, 则SH ⊥平面ABC ∴CH 即为 SC 在面ABC 内的射影。 ∠SCH 为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sin ∠SCH=SH /SC ∴SC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7/7 (“垂线”是相对的,SC 是面 SAB 的垂线,又是面 ABC 的斜线. 作面的垂线常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其思路是:先找出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然后一面内找出或作出交线的垂线,则得面的垂线。) 2. 利用公式sin θ=h /ι 其中θ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h 是 垂线段的长,ι是斜线段的长,其中求出垂线段的长(即斜线上的点到面的距离)既是关键又是难点,为此可用三棱锥的体积自等来求垂线段的长。 例2 ( 如图2) 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 , AB=3 ,BC=2, A 1A= 4 ,求AB 与面 AB 1C 1D 所成的角。 A 1 C 1 D 1 H 4 C B 1 23 B A D 解:设点 B 到AB 1C 1D 的距离为h ,∵V B ﹣AB 1C 1 =V A ﹣BB 1C 1 ∴1/3 S △AB 1C 1 ·h= 1/3 S △BB 1C 1 ·AB,易得h=12/5 ,

高中数学必修二立体几何入门试题精选

高中数学必修二立体几何入门试题精选 内容:空间几何体与异面直线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B. 圆锥过轴的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C. 平行于圆台底面的平面截圆台截面是圆面 D .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形成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是圆锥 2. 下列四个几何体中,每个几何体的三视图 有且仅有两个视图相同的是( ) 3. 如右图,一个空间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都是边长为 1的正三角形,俯视图是一个圆,那么几何体的侧面积为 ( B. ①正方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C. _2 D. 4 A i B i C i D i 中,既与 AB 共面也与CC i 共面的棱的条数为( 4.平面六面体ABCD

5. 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所示,其中正视图中厶 ABC 是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俯视图为正六边形,那么该几何体的 9. 在平面上,若两个正三角形的边长的比为 1 : 2,则它们的面积比为 1 : 4,类似地,在空 间内,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的比为 1 : 2,则它们的体积比为 _」 10. 过圆锥高的三等分点作平行于底面的截面, 它们把圆锥侧面分成的三部分的面积之比为 11.直三棱柱ABC A1B 1C 1的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 若AB AC AAA 2 , BAC 120,则此球的表面积等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视图的面积为( )? A. 12 B . 2 3 C . 3 2 D . 6 6 ?—个骰子由1~6六个数字组成 ,请你根据图中三种状态所显 示的数字,推出 “? ”处的数字是( : ) A. 6 B 3 C 1 D 7. 如右图所示的直观 图, 其平面图形的面积为( ) 3”2 A. 3 B . 2 C . 6 D . . 3 2 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不考虑接触 点) A. 6+ .3 B. 18+ .3 4 C. 32 D. 18+ 2.3 亠「3 丿 、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 4分,满分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正迄要 8.如右图为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尺寸如图所示, 俯视 侧视

七年级几何题大题大全

1.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AC = 8 cm ,CB = 6 cm ,点M 、N 分别是 AC 、BC 的中点。 (1)求线段MN 的长;(2分) 2、已知;两个角互补,且角度之比为3∶2,那么这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3、如图,已知∠AOC=∠BOD=90o,∠AOD=150o, 则∠BOC 的度数为: 4、一个角的补角加上20o,恰好等于这个角的5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5、如图,已知∠AOC=∠BOD=90o,∠AOD=150o, 则∠BOC 的度数为 F E D C B O A 6. 如图,∠AOB = 110°,∠COD = 70°,OA 平分∠EOC , OB 平分∠DOF , 求∠EOF 的大小。 C D B A O 第5题图 C D B A O

O A B C E F 6.如图3所示,?=∠90AOB ,OE 、OF 分别平分AOB ∠、BOC ∠,如果?∠=∠60EOF ,求∠AOC 的度数.(10分) (图3) 1 7.如图,已知110AOC BOD ∠=∠=?,75BOC ∠=? 求:AOD ∠的度数 8.(1)已知,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且6AC cm =, 14BC cm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求线段MN 的长度; (2)在(1)中,如果AC acm =,BC bcm =,其他条件不变,你能 猜测出MN 的长度吗?请说出你发现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9.一副三角扳按如图方式摆放,且∠1的度数 比∠2的度数大50°,则∠1=多少度 10.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是这个角的补角的4 1,求这个角.

高三数学《平面解析几何》

高三数学《平面解析几何》 单元练习七 (考试时间120分 分值160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请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抛物线y 2=ax (a ≠0)的焦点到其准线的距离是______. 2.过点A (4,a )与B (5,b )的直线与直线y =x +m 平行,则AB =________. 3.已知双曲线x 24-y 2 12=1的离心率为e ,抛物线x =2py 2的焦点为(e,0),则 p 的值为________. 4.若直线ax +2by -2=0(a >0,b >0)始终平分圆x 2+y 2-4x -2y -8=0的周长,则1a +2 b 的最小值为______. 5.若双曲线x 2a 2-y 2 =1的一个焦点为(2,0),则它的离心率为________. 6.已知曲线上的每一点到点A (0,2)的距离减去它到x 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则曲线的方程为________. 7.(2010·淮安质检)抛物线y =-4x 2上的一点M 到焦点的距离为1,则点M 的纵坐标是________. 8.已知点A 、B 是双曲线 x 2- y 2 2 =1上的两点,O 为坐OA 标原点,且满足OA · OB =0,则点O 到直线AB 的距离等于________.

9.(2009·全国Ⅱ改编)双曲线x 26-y 2 3=1的渐近线与圆(x -3)2+y 2=r 2(r >0) 相切,则r =________. 10.(2009·四川高考改编)已知双曲线x 22-y 2 b 2=1(b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 1、F 2,其一条渐近线方程为y =x ,点P (3,y 0)在该双曲线上,则12PF PF ?=________. 11.(2009·天津高考改编)设抛物线y 2=2x 的焦点为F ,过点M (3,0)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 、B 两点,与抛物线的准线相交于点C ,BF =2,则△BCF 与△ACF 的面积之比S △BCF S △ACF =________. 12.(2010·南京模拟)已知点(x 0,y 0)在直线ax +by =0(a ,b 为常数)上,则 (x 0-a )2+(y 0-b )2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3.直线l 的方程为y =x +3,在l 上任取一点P ,若过点P 且以双曲线12x 2 -4y 2 =3的焦点为椭圆的焦点作椭圆,那么具有最短长轴的椭圆方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过抛物线y 2=2px (p >0)的焦点F 的直线l 与抛物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A ,与抛物线准线的交点为B ,点A 在抛物线准线上的射影为C ,若 AF FB =,,AF FB BA BC =?=48,则抛物线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

七年级几何题大全

( ) A B C D 3.轮船航行到C 处观测小岛A 的方向是北偏西48°,那么从A 同时观测轮船在C 处的方向是( ) A.南偏东48° B.东偏北48° C.东偏南48° D.南偏东42° °32′5″+______=180°. 7.八时三十分,时针与分针夹角度数是_______. 6.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 2 3 还少40°,求这个角。 6.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AC = 8 cm ,CB = 6 cm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1)求线段MN 的长;(2分) (2)若C 为线段AB 上任一点,满足AC + CB = a cm ,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 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 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描述你发现的结论吗(2分) (3)若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 BC = b cm ,M 、N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你能猜想MN 的 长度吗 A B C M N 4、 6 1 平角是 度, 25o32ˊ×3= 。 6、已知;两个角互补,且角度之比为3∶2,那么这两个角分别是 。 7、时钟指向5:30,则时针与分针所成较小的那个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度. 6、如图,已知∠AOC=∠BOD=90o ,∠AOD=150o , 则∠BOC 的度数为:( ) A .30o B .45o C .50o D .60o 8、已知:线段AC 和BC 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AC=cm , BC=cm ,线段AC 和BC 中点间的距离是 。 1、下列图形中,能够折叠成正方体的是( ) A B C D 6、一个角的补角加上20o ,恰好等于这个角的5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1.下图是由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构成的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则这些相同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 个。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9.用一副三角板画角,不能画出的角的度数是( ) C D B O

高中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平面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一.直线部分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倾斜角)180,0[?∈α,?=90α斜率不存在. (2)直线的斜率: αtan ),(21121 2=≠--= k x x x x y y k .两点坐标为111(,)P x y 、222(,)P x y . 2.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1)点斜式:)(11x x k y y -=- (直线l 过点),(111y x P ,且斜率为k ). 注: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此时方程为0x x =. (2)斜截式:b kx y +=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121121x x x x y y y y --= -- (12y y ≠,12x x ≠). 注:① 不能表示与x 轴和y 轴垂直的直线; ② 方程形式为:0))(())((112112=-----x x y y y y x x 时,方程可以表示任意直线. (4)截距式:1 =+b y a x (b a ,分别为x 轴y 轴上的截距,且0,0≠≠b a ). 注:不能表示与x 轴垂直的直线,也不能表示与y 轴垂直的直线,特别是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 (5)一般式: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一般式化为斜截式: B C x B A y - - =,即,直线的斜率: B A k -=. 注:(1)已知直线纵截距b ,常设其方程为y kx b =+或0x =. 已知直线横截距0x ,常设其方程为0x my x =+(直线斜率k 存在时,m 为k 的倒数)或0y =. 已知直线过点00(,)x y ,常设其方程为00()y k x x y =-+或0x x =. (2)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时,两条直线有可能重合;立体几何中两条直 线一般不重合.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及练习题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 ㈠平面的基本性质 公理一: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直线在平面内。 公理二: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一:直线与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三: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公理三: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两个平面的交线)。 ㈡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 1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异面) 1.1 平行线的传递公理: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即:a∥b,b∥c a∥c 1.2 异面直线 定义: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称为异面直线。 1.3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⑴异面直线成角的范围:(0°,90°]. ⑵作异面直线成角的方法:平移法。 注意:找异面直线所成角时,经常把一条异面直线平移到另一条异面直线的特殊点(如中点、端点等),形成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相交、平行) 3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斜交、垂直) ㈢平行关系(包括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 1 线面平行 1.1 线面平行的定义:平面外的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则称为直线和平面平行。 1.2 判定定理: 1.3 性质定理:

2 线面角: 2.1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简称线面角):若直线与平面斜 交,则平面的斜线与该斜线在平面内射影的夹角θ。 2.2 线面角的范围:θ∈[0°,90°] 3 面面平行 3.1 面面平行的定义:空间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称为两平面平行。 3.2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⑴ 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两个平面相互平行。 即: 推论: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 平面的两条线段,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即: ⑵ 判定定理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平面互相平 行。即: 3.3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⑴ (面面平行 线面平行) ⑵ ⑶ 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㈣ 垂直关系(包括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 1 线面垂直 1.1 线面垂直的定义:若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 1.2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图2-3 线面角 图2-5 判定1推论 图2-6 判定2

最新初一几何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三角形初一几何--- .选择题 (本大题共 24 分)一以下列各组数为三角形的三条边,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1.117,6 (D) 3,,(B)1/3,1/4,1/5 C) 4,5((A)17,15,8 如果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等于另两个角的度数之和,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2. (D)等腰三角形(C)(B)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A)锐角三角形 3.)下列给出的各组线段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5,12,,87 (D)3,41813 (B)5,12,7 (C)8,, ),连接,AD平分∠BAC,AE=ACDE,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中,∠如图已知:4. Rt△ABCC=90°∠(D) ∠BDE=DAE ADE (B) (A) DC=DE ∠ADC=∠(C) ∠DEB=90° ,则它的最大边上的高为()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5. 15,2025(D) 5(C) 8 ))(A12 (B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6. (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B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C 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全等(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D 7.两条边长分别为2,第三边长是整数的三角形一共有(8 )和(C)5个(A)3个(B)4 个(D)无数个)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8.钝角∠(D) AOB C) BMN )线段(A ()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9.如图已知:⊥ADBC),此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于D BE=CF ,中,△ABCAB=AC,(B)3 (A)2对对对(C)4对(D)5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10.)(B)135°(A)125°(C)145°(D)150°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夹的钝角为()(B)135°(C)145°(D)150° (A)125° △DEF,那么还应给出的条件是()∠D,∠C=∠F,如果△ABC≌12.如图已知:∠A= ∠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平面几何题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平面几何题 1.(2000) 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的BC 边上有两点E 、F ,满足∠BAE =∠CAF ,作FM ⊥AB ,FN ⊥AC (M 、N 是垂足),延长AE 交三角形ABC 的外接圆于D .证明:四边形AMDN 与三角形ABC 的面积相等. 2. (2001) 如图,△ABC 中,O 为外心,三条高AD 、BE 、CF 交于点H ,直线ED 和AB 交于点M ,FD 和AC 交于点N . 求证:(1) OB ⊥DF ,OC ⊥DE ; (2) OH ⊥MN . 3.(2002) 4.(2003) 过圆外一点P 作圆的两条切线和一条割线,切点为A ,B 所作割线交圆于C ,D 两点,C 在P ,D 之间,在弦CD 上取一点Q ,使∠DAQ =∠PBC .求证:∠DBQ =∠PAC . A B C D E F M N

5.(2004)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B 上的高CE 与AC 上的高BD 相交于点H ,以DE 为直径的圆分别交AB 、AC 于F 、G 两点,FG 与AH 相交于点K 。已知BC=25,BD=20,BE=7,求AK 的长。 6.(2005) 7.(2006)以B 0和B 1为焦点的椭圆与△AB 0B 1的边AB i 交于点 C i (i =0,1). 在AB 0的延长线上任取点P 0,以B 0为圆心,B 0P 0 为半径作圆弧P 0Q 0⌒ 交C 1B 0的延长线于Q 0;以C 1为圆心,C 1Q 0 为半径作圆弧Q 0P 1⌒ 交B 1A 的延长线于点P 1;以B 1为圆心,B 1P 1 为半径作圆弧P 1Q 1⌒ 交B 1C 0的延长线于Q 1;以C 0为圆心,C 0Q 1 为半径作圆弧Q 1P 0'⌒ ,交AB 0的延长线于P 0'. 试证: ⑴ 点P 0'与点P 0重合,且圆弧P 0Q 0⌒与P 0Q 1⌒ 相切于点P 0; ⑵ 四点P 0,Q 0,Q 1,P 1共圆. P B 1 B 0 C 1P 1 P 0 Q 1Q 0 A C 0

最新七年级下册数学几何压轴题集锦

在矩形ABCD 中,点E 为BC 边上的一动点,沿AE 翻折,△ABE 与△AFE 重合,射线AF 与直线CD 交于点G 。 1、当BE :EC=3:1时,连结EG ,若AB=6,BC=12,求锐角AEG 的正弦值。 2、以B 为原点,直线BC 和直线AB 分别为X 轴、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AB=5,BC=8,当点E 从原点出发沿X 正半轴运动时,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AEG 成等腰三角形,若存在, 求出点E 的坐标。 1、 2 a b m b a-+b+3=0=14.ABC A S 如图,已知(0,),B (0,),C (,)且(4), o y =DC FD ADO ⊥∠∠∠(1)求C 点坐标 (2)作DE ,交轴于E 点,EF 为AED 的平分线,且DFE 90。求证:平分; (3)E 在y 轴负半轴上运动时,连EC ,点P 为AC 延长线上一点,EM 平分∠AEC ,且PM ⊥EM,PN ⊥x 轴于N 点,PQ 平分∠APN ,交x 轴于Q 点,则E 在运动过程中,

MPQ ECA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值。 2、如图1,AB//EF, ∠2=2∠1 (1)证明∠FEC=∠FCE; (2)如图2,M 为AC 上一点,N 为FE 延长线上一点,且∠FNM=∠FMN ,则∠NMC 与∠CFM 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 图1 图2 3、(1)如图,△ABC, ∠ABC 、∠ACB 的三等分线交于点E 、D ,若∠1=130°,∠2=110°,求∠A 的度数。 x B C B C

(2)如图,△ABC,∠ABC 的三等分线分别与∠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D,E 若∠1=110°,∠2=130°,求∠A 的度数。 4、如图,∠ABC+∠ADC=180°,OE 、OF 分别是角平分线,则判断OE 、OF 的位置关系为? 5、已知∠A=∠C=90°. (1)如图,∠ABC 的平分线与∠ADC 的平分线交于点E ,试问BE 与DE 有何位置关 B C A C F A

高三数学 平面解析几何

平面解析几何(附高考预测) 一、本章知识结构: 二、重点知识回顾 1.直线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直线的的斜率为k ,倾斜角为α,它们的关系为:k =tan α; 若A(x 1,y 1),B(x 2,y 2),则1 212x x y y K AB --= 。 (2) .直线的方程

a.点斜式:)(11x x k y y -=-; b.斜截式:b kx y +=; c.两点式:121121x x x x y y y y --=--; d.截距式:1=+b y a x ; e.一般式: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3).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1l ,2l 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没有公共点);相交(有 且只有一个公共点);重合(有无数个公共点).在这三种位置关系中,我们重点研究平行与相交。 若直线1l 、2l 的斜率分别为1k 、2k ,则 1l ∥2l ?1k =2k ,1l ⊥2l ?1k ·2k =-1。 (4)点、直线之间的距离 点A (x 0,y 0)到直线0=++C By Ax 的距离为:d= 2200||B A C By Ax +++。 两点之间的距离:|AB|=212212)()y y x x -+-( 2. 圆 (1)圆方程的三种形式 标准式:222)()(r b y a x =-+-,其中点(a ,b )为圆心,r>0,r 为半径,圆的标准方程中有三个待定系数,使用该方程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方便地看出圆的圆心坐标与半径的大小. 一般式:022=++++F Ey Dx y x ,其中?? ? ??--22E D ,为圆心F E D 42 122-+为半径,,圆的一般方程中也有三个待定系数,即D 、E 、F .若已知条件中没有直接给出圆心的坐标(如题目为:已知一 个圆经过三个点,求圆的方程),则往往使用圆的一般方程求圆方程. 参数式:以原点为圆心、 r 为半径的圆的参数方程是???==θθsin ,cos r y r x (其中θ为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