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的妇女生活习俗最有代表性和独具特色,她们与其它朝代尤其是后世妇女相比受到封建礼教束缚较少,生活开放自由,因而精神面貌也比较开朗、奔放、活泼、勇敢这是唐代妇女的特色,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首先,唐代以其特有的开放著称于古代,封建礼教在那个时代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酷。其次,李唐源于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非常频繁,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很深,使唐代形成了特有的“闺门失礼”礼教不兴的状况。也正是因为唐朝的社会风气、妇女的地位的特殊性,促使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武则天。其称帝后又推行了一系列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使得妇女地位有所上升,更进一步助长了唐代妇女生活特色的形成。唐代宫廷妇女参政之事屡屡出现,尤其是唐朝前期,不仅后妃参政,公主、女官也纷纷干预政事。在人际交往中,唐代妇女与异性接触,交游不拘礼法,比较自由随便。后妃、女官、公主可与外官交往,民间妇女甚至官宦人家的妇眷也不大回避男宾,普通女子更可随意与异性交往。《琵琶行》便记叙了一商妇夜晚与一群陌生男子同席交谈,共饮并弹奏琵琶之事。唐代上层家庭的女子都较有文化修养,还特别注重歌舞、音乐方面的修养,并从事骑马、射箭、逐猎之类的体育活动,爱情婚姻较自由,“女儿自看好,自入郎君怀”,自择佳偶之事较多。

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

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

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

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

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

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

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

有的。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

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

但这只是唐文学繁荣的客观条件。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

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它的艺术特质得到

了充分的认识,它已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

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觉地追求审美。自内容言,重个人情

怀的抒发,无论是表现玄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发展到极端时,

甚至由抒情走向娱乐。自形式言,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创作

过程的体认,包括对于想象、灵感、言意、形神的感知与把握,都已经有了惊人

的进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诗歌的声律

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馀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已经呼之欲出。表现领

域的扩大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促进了文章体裁(文类)的变化与扩展。原有的多

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仅刘勰《文心

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虽然其中包含有大量应用文体,并不属于文学的

范围,但文学体裁的多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

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作好了一切准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迎

来了一个诗的辉煌时代,吸取了骈文的成就,摒弃了它的弱点,进行了文体文风

改革。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就没有唐文学的繁荣。

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诗的发展最早,在

唐文学中也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当诗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散文开始了它的文体

文风改革。就文体文风改革的规模和影响说,前此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它

相比。小说也开始走向繁荣。而当散文、小说、诗相继进入低潮时,诗的另一种

体式——词,又登上文坛,焕发光彩。终有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

时期。

唐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全唐文》收作者303

5人,《全唐诗》收作者二千二百馀人,据不完全统计,唐人小说今天可以找到

的还有二百二三十种。唐代出现的杰出诗人数量之多,为我国诗歌史上所仅见。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唐诗的发展存在着

不同的段落。最初的90年左右,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就表现领域说,

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

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

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唐人做了两个工作,一是

把四声二元化,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

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

—律诗。到了开元十五年前后,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兴象,还是声律形式,都

已经为唐诗繁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继之而来的便是开元、天宝盛世唐诗的全面繁荣。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

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

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晶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当然最重

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

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后人对此期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

括的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正当唐诗发展到它的高峰的时候,唐代社会也从它繁荣的顶峰走向动乱与衰

败。天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部分诗人开始写生民疾苦。天宝十四载(755)

冬,安禄山反于范阳,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席卷北方半个中国,

经百馀年积累起来的社会繁荣毁于一旦。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

岭,这一社会大变动,也引起了文学的变化。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那种

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意味已逐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消退。

代表这一时期的最伟大的诗人,就是诗圣杜甫。他直面这场历经八年的大战乱,

以动地的歌吟,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血泪。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

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从题材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诗了。这可以说是唐

诗发展中的一种转变。此后大历诗人出来,因社会的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

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待到贞元元和年间,士人渴望中兴,与政治

改革同时,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的风气。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韩愈、孟

郊、李贺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化、炼字的影响,更加怪变,怪怪奇奇,甚

至以丑为美,形成韩、孟诗派。白居易、元稹,还有张籍、王建,则从乐府民歌

吸取养料,把诗写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诗派。这些中唐诗人在盛唐诗那样高

的水平上,在盛极难继的局面中,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一片

诗歌的新天地。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也趋

向细腻。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在这一片诗的退

潮中,杜牧、李商隐突起,聚显光芒。特别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灵心、细腻丰富

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

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唐代文学的繁荣,除诗之外就是散文的成就。唐诗的发展变化,除元稹、白

居易曾提出过讽谏说和主功利的诗歌主张之外,总的趋势,是朝着诗歌自身艺术

特质的探讨、发挥与完善的方向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有社会生活的诱

因,但表现方法、表现技巧的不同,不同艺术趣味的追求,则更多的是诗歌自身

的原因。初唐律诗的逐步走向成熟,盛唐诗歌意境创造的完美,盛极难继之后中

唐诗人的革新,晚唐李商隐对于诗歌表现技巧所能达到的神妙幽微境界的探讨,

都出自诗歌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非出于政治功利的目的。但是散文的发展与诗的

发展不同,它的新变,主要是出于政治功利的动机。

2018超星慕课《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100分答案

2018超星慕课《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100分答案

1、名士文化传统在弘扬个性价值的同时,已逐渐淡化了什么的社会意识B、儒家 2、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朝文风进行批判A、政治意识 3、后人用下面哪个词概括李白诗歌的风格C、豪放飘逸 4、唐代文学辉煌的起点是以什么为标志的B、四杰的成名 5、青丝指的是A、黑色的头发 6、在行为方式上,李白更崇拜的是D、魏晋风度 7、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A、酷吏政策 8、能够充分表达李白愤世嫉俗的心理的诗作是D、《答三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9、道家的人一般都爱带()。B、绿棒子 10、“人日”指的是古代正月前面七天的第几天 C、七 11、杜甫在思想上是一个B、正统的儒家

36、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A、《切韵》 37、高适在()时仕途开始起步A、50.0 38、在诗歌的感情基础上,四杰的诗歌C、非常充实 39、在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B、九 40、705年,谁带人发动了政变C、张柬之 41、进士科考试是由谁主持的D、尚书省礼部 42、义不食周粟指的是D、伯夷和叔齐 43、咏蝉三绝不包括C、杜牧的《咏蝉》 44、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C、瘦 45、对四杰风格的定性是D、青年 46、王昌龄被后人誉为B、七绝圣手 47、占据唐代文学三分之一的是A、唐代小说 48、唐代人最高的精神理想是? B、得道成仙 49、武则天时,经谁的倡导和定型,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完成的地步A、沈佺期、宋之问

50、传统的题材写山涧求道都表现出()的特点。D、清幽雅致 51、高适最有影响的《燕歌行》写的是战乱时候什么地方的事情C、东北边防 52、《滕王阁》是一首几言律诗A、七 53、初唐四杰之首是B、王勃 54、高宗上台后,主管文场的是A、上官仪 55、杨炯几岁的时候被推举为神童B、11.0 56、《唐韵》比较复杂,在什么时候人们把它简化了C、宋代 57、《长安古意》中的“五公”指的是那些人D、国家最高等级 58、“返景入深林”的“返景”指的是B、落日 59、陈子昂讲的寓意指的是D、儒家文化上所强调的社会批判意义 60、王维在《秋夜独坐》中提到,要想解决人老这个问题,只有进入到什么样的体悟里 C、哲学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一)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一) 汉族自形成之日起,便与周边的民族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冲突、交流与融合。汉族与周边民族大至形成了以南北冲突为主,东西交流为辅的基本格局。所谓南北冲突,主要是指汉族与北方匈奴、鲜卑、氐、羌、契丹、女真、蒙、满等民族的冲突和战争以及民族大融合;汉族与南方的楚、巴蜀、滇、越等地区的其它民族虽亦有不少的冲突,但不及北方之剧烈。所谓东西交流,主要指汉族与西方的印度等国和诸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以玄奘西行取经、佛教东传为主线;东边则指与日本、朝鲜等国和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以鉴真东渡和日本谴唐使来华为主线。汉族与周边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正是在一纵一横两条琴弦上奏出多元文化变奏曲,正是这一纵一横两条琴弦上多元文化碰撞和冲突、交流与融和交响乐中的旋律和乐章。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闪烁奇光异彩的时代,中国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尤其是“体大虑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产生,往往令人赞叹不已。但赞叹之余,人们常常会追问,为什么一个战乱频仍,腥风血雨的时代,却恰恰成为中国“美的成就最高”(宗白华语)的时期?甚至成为整个世界古代文论的一个成果卓著的时代?这个问题富于挑战性,学者们可以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若干次大的民族融合过程。其中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冲突最剧烈的时代之一,北方的鲜卑、氐、羌诸民族甚至长期占领中原,建朝立国: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建立政权,316年灭西晋,国号赵,史称前赵;329年羯族政权灭前赵,建立后赵,曾领有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357年氐族建立的前秦曾一度统一中国北方;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领有广阔的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至淮河,与南方汉族政权相对峙,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多年。自西晋灭亡到隋统一这二百多年中,北方各民族与汉族的冲突和战争,演成了多少惨烈的悲剧!铸就了多少康慨咏歌:祖狄北伐,中流击楫;淝水之战,草木皆兵;侯景之乱,满目疮痍……。北方各民族与汉族的剧烈冲突,又引起了汉族与南方各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在这期间,汉族的地主政权偏安到南方,把北中国的人民完全丢给敌人。在外族统治,烧杀恐怖下的汉族人民,也纷纷向长江和珠江流域逃亡,如‘永嘉之乱’,‘胡人’杀‘晋人’不下数十万,‘中州士女’避乱南迁者十居六七,号曰‘渡江’;……由于民族的移徙,东南的东瓯、杨瓯、百越,四川的〖CX2〗〖SX(B-*6〗〖HT7,4”〗宗〖〗目〖SX)〗〖HT4”SS〗〖CX〗族,西南的苗族等等,便与带着高度生产技术、高度文化去的汉人,发生了更频繁的接触;以后在争夺自然条件或生存斗争的过程中,他们或步步后退,或渐次成为‘汉蛮杂居’的状态。然而,这最痛苦的时代,却成为“美的成就最高的时代”。这世积乱离,风衰俗怨之世,却恰恰是一个思想大解放,哲学思辩异常深刻活跃,文学艺术大踏步前进,文艺理论收获最丰的时代。在文学上,小说的产生标志着新文体的诞生;五言诗的成熟,尤其是“声病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近体格律诗的开端,堪称“诗歌史上的壮举;而以《文心雕龙》、《诗品》为代表的文艺理论的繁荣,甚至形成了一个空前的理论高峰!常常令学者们大惑不解的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这战乱频仍,生民涂炭的时代,却偏偏成为文化繁荣,文论昌盛之时?学者们就此曾做过多种探讨,提出过许多看法,但很可惜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被人们忽略了,即:这时期各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及其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包括南北东西交流),这是促成这时期文化繁荣的一个重大因素。而中国文学理论的高峰,就恰恰产生在这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之中。 吕振羽先生指出:“由于这时期民族大同化和各民族关系交错的结果,在汉族,从人种上的体质、面貌、生产技术、生活习惯,以至哲学、科学、文艺、宗教等方面,都加入了其他民族一些成分,有着不少的改变;同时,其他各民族在人种和文化内容上,也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汉民族的一些成分。吕先生在这里所指出的汉民族在哲学、科学、文艺、宗教等

12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制度与发展生产的措施 ?唐初户口数量大减,土地大片荒芜。到高宗显庆年间,河南一代还是“田地极宽,百姓太少”。(《通典》卷七《历代盛衰户口》)624年,推行均田制。 ?1、均田制度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凡给田之制有差:丁男、中男以一顷;老男、笃疾、废疾以四十亩;寡妻妾以三十亩,若为户者则减丁之半。凡田分为二等一曰永业,一曰口分。丁之田二为永业,八为口分。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凡官户受田减百姓口分之半。凡天下百姓给园宅地者,良口三人已下给一亩,三口加一亩;贱口五人给一亩,五口加一亩,其口分、永业不与焉。” ?《通典》卷二《食货典·田制》:“诸以工商为业者,永业、口分田各减半给之,在狭乡者并不给。”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 ?其一,授田对象的变化。妇女、奴婢、耕牛原则上不再授田。除户主为寡妻妾以外,一般妇女不授田,增加了僧尼、道士、女冠和工商业者授田的规定。 ?其二,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贵族官僚普遍授田。贵族按照爵位高低,授永业田一百顷到五顷不等,亲王一百顷,至男爵授五顷,职事官(实际职位)、勋官(武官)、散官(文阶)按品级授予永业田。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都有职分田和公-田。 ?第三,对土地买卖限制的放松。 ?《唐律疏议·户婚》曰:“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即应合卖者,不用此律。” ?“即应合卖者”,“谓永业田家贫卖供葬,及口分田卖充宅及碾硙、邸店之类,狭乡乐迁就宽者,准令并许卖之。其赐田欲卖者,亦不在禁限。其五品以上若勋官,永业地亦并听卖。” ?这就为土地兼并开了方便之门。 2、租庸调制 ?《唐六典·尚书户部》:“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二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凡丁岁役二旬,有闰之年加二日,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陆贽《陆宣公奏议》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概括为:“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一般称作租庸调法。此外还有杂徭即小徭役,是指中男(十八岁以上)起承担的临时的夫役和杂使。 ?租庸调法直接继承隋代的,并有所调整。 ?其一,租。隋朝交纳三石,唐代妇女一般不授田,也不课税,口分田从120亩降为80亩,租也由三石改为二石。 ?其二,调。583年隋朝将绢一匹调整为二丈,布也应减少,可能史书漏载。唐朝沿用此法,将调绢定为二丈,布则二丈五尺,另加绵或麻。 ?其三,力役。隋力役为二十天,590年又规定丁年五十可以“免役受庸”或“输庸停防”。唐代将输庸代役制度化,普遍推广,适用于任何年龄。 3、乡里制度和户籍制度 ?乡里组织:乡、里、邻、保。 ?《唐六典·尚书户部》:“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村、

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对今天的启示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原因、作用和启示 ※主要特点 1、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 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3、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 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5、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原因: 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人前来学习和贸易; ②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 ③唐朝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 ④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作用: 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②同时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进一步促使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启示: ①唐朝的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频繁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③唐朝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 1 -

多元文化与唐代社会

多元文化与唐代社会 ----从唐代女子的变化来说 自唐代以来,特别是自唐太宗以来,他征服突厥,平吐谷浑,文治武功杰出,使得四面八方纷纷来朝。唐朝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的顶峰,唐朝经济和文化处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统治者能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而唐代都城长安更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世各国人民所向往。特别是当时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唐朝和亚洲各国、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的中国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据史料记载,唐朝日本、朝鲜半岛、印度半岛、西亚的大食、波斯帝国等都有良好关系。唐朝有记载在案的与各国交流的有:①日本派“遣唐使”13次,留学生很多。 ②阿倍仲麻吕(汉名晃衡)和李白、王维建立了深厚友谊。鉴真六次 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 ③唐文化在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文学、日常生活方面对日本影响很大。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 ①唐太宗时,互派使者通好。 ②唐太宗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③中国的造纸术和文化典籍传到天竺,天竺的医学、天文、历 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④“玄奘西游”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译本成为研究印度 又因为我们的文化体现出一种无所畏惧、兼收并蓄是包容性,能够“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所以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很快被我们所吸收,这其实是汉化的一个过程。由此,唐朝文化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与趋势。 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最大表现,就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华文化将一股豪强侠爽之气注入作为农业民族的汉文化系统内,唐人不仅气质上“大有胡气”,而且立法颇富“胡风”。而唐代妇女在这种“胡风”文化的氛围中,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地位等都有了巨大变化。 一.服饰装扮显示开放之风 唐代的美人们,装束可谓百花齐放,但归其种类,基本可以分为褥裙、胡服和男装风尚三大类。 上褥下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朝至初唐时期,女性一般上身着窄袖短褥,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甚至系于腋下,并用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美感。而襦裙的材质也是多种多样,颜色鲜艳,搭配也较为灵活,为当时妇女所喜爱。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着胡服;幞头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装束,至天宝年间,妇女也模仿穿着。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这竟演变成为一种时尚。男装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显示女性身体各部分的曲线。 这跟唐代妇女的自我表现欲望较强有很大的联系,同时,这也体现出唐代女性追新逐异 崇尚新奇、爱众不同的心理。这种变化,明显是文化融合之下的产物。《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的妇女生活习俗最有代表性和独具特色,她们与其它朝代尤其是后世妇女相比受到封建礼教束缚较少,生活开放自由,因而精神面貌也比较开朗、奔放、活泼、勇敢这是唐代妇女的特色,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首先,唐代以其特有的开放著称于古代,封建礼教在那个时代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酷。其次,李唐源于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非常频繁,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很深,使唐代形成了特有的“闺门失礼”礼教不兴的状况。也正是因为唐朝的社会风气、妇女的地位的特殊性,促使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武则天。其称帝后又推行了一系列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使得妇女地位有所上升,更进一步助长了唐代妇女生活特色的形成。唐代宫廷妇女参政之事屡屡出现,尤其是唐朝前期,不仅后妃参政,公主、女官也纷纷干预政事。在人际交往中,唐代妇女与异性接触,交游不拘礼法,比较自由随便。后妃、女官、公主可与外官交往,民间妇女甚至官宦人家的妇眷也不大回避男宾,普通女子更可随意与异性交往。《琵琶行》便记叙了一商妇夜晚与一群陌生男子同席交谈,共饮并弹奏琵琶之事。唐代上层家庭的女子都较有文化修养,还特别注重歌舞、音乐方面的修养,并从事骑马、射箭、逐猎之类的体育活动,爱情婚姻较自由,“女儿自看好,自入郎君怀”,自择佳偶之事较多。 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 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 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 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 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 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 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 有的。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 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 但这只是唐文学繁荣的客观条件。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 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它的艺术特质得到 了充分的认识,它已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 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觉地追求审美。自内容言,重个人情 怀的抒发,无论是表现玄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发展到极端时, 甚至由抒情走向娱乐。自形式言,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创作 过程的体认,包括对于想象、灵感、言意、形神的感知与把握,都已经有了惊人 的进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诗歌的声律 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馀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已经呼之欲出。表现领 域的扩大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促进了文章体裁(文类)的变化与扩展。原有的多 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仅刘勰《文心 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虽然其中包含有大量应用文体,并不属于文学的 范围,但文学体裁的多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三课盛唐气象 一、【课标与教材】 1、新课标要求 (1)通过经济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艺,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2)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2、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时代的重要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唐朝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本课展现的正是唐朝前期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辉煌的景象,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在学习中,学生从多角度体会唐朝的鼎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1、理解盛唐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了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难点:1、民族交往与交融,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2、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基本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出现了盛世局面。 2、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无法做到对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学生对盛唐气象的认识缺乏整体构建,对于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理解上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补充相关视频、图片、史料等加以归纳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盛唐经济的繁荣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用历史思维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了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理解文成公主进藏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3、了解多彩的文学艺术和开放的社会风气,感受盛唐气象。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史料袋中的史料体会盛唐经济繁荣的情况,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用历史思维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表演历史剧文成公主入藏,学生了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新颖满分问题详解

(一)唐诗的繁荣与唐代文化关系 1.1唐诗发展的背景 1 【单选题】唐朝时期,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 A、文言文 B、白话文 C、秦书 D、汉诗文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唐代文学中,占据其三分之一的文学形式是() A、唐代小说 B、唐代小史 C、唐代碑帖 D、唐代诗歌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 A、隋朝 B、明朝 C、唐代 D、五代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文化、国力对唐诗的影响 1 【多选题】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些政策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A、酷吏政策 B、儒释道并存 C、广开言路 D、文化开放 我的答案:BCD 得分:33.3分 2 【判断题】627年是唐代的开国年。()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唐代的文化比较保守。()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3宗教、政策对唐诗的影响 1 【单选题】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 A、小作坊老板手中 B、农民手中 C、商人手中 D、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唐代的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科。 A、十 B、九 C、三 D、二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唐文化不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汉朝末年佛教来到中国。()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4唐诗发展的阶段 1 【单选题】从什么时候开始,古典诗歌进入了发展期。() A、诗经 B、离骚 C、建安 D、楚辞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唐诗被明代的高棅划分为()个时期。 A、四 B、一 C、二 D、三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唐诗分期中的盛唐和历史分期的一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唐朝努力以北朝的“质”来充实南朝的“文”。()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二)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 2.1南北文风的区别 1 【单选题】生活在安逸富裕的生活环境中的南方汉人,他们的文化以()为主。 A、贵族化 B、农庄化 C、民族化 D、平民化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多选题】五乱华的少数民族包括()。 A、匈奴 B、鲜卑 C、氐 D、姜 我的答案:ABC 得分:25.0分

多元文化系统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多元文化系统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 作者:赵德全, 宁志敏, ZHAO De-quan, NING Zhi-min 作者单位:赵德全,ZHAO De-quan(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 宁志敏,NING Zhi-min(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上海,200090) 刊名: 上海翻译 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年,卷(期):2009,""(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9条) 1.Even-Zohar Itamar Polysystem Studies 1990(01) 2.Gentzler Edwin Contemporo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n) 2001 3.杜争鸣论直译、意译、不译的社会语言学与跨交际涵义 2000 4.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下)[期刊论文]-上海翻译 2006(01) 5.鲁迅鲁迅全集(四) 1957 6.马祖毅中国翻译史 1999 7.谭载喜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 2000(02) 8.王佐良严复的用心:论严复与严译名著 1982 9.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 2004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张坛柳色彩文化的挖掘及其系统应用分析——潍坊市白浪河色彩形象系统的建立实践性的理论分析2007 本文在对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对适合中国的城市色彩规划方法进行开发性的研究。最终在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挖掘、提出、整理的基础上,借鉴日本色彩研究所的NCD色彩体系,具体包括色彩形象坐标、形象配色艺术、色彩心理探析相关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完成了一个区域色彩形象系统的建立。在本文中模拟为南开大学色彩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色彩形象系统,简称NCP色彩形象系统。并以潍坊市白浪河区域鸢都湖段的色彩规划为实例,阐述了NCP色彩形象系统的应用方法。 在诠释了色彩文化的相关概念以及色彩文化挖掘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色彩形象系统的概念,同时提出将“文化基因”的合理运用作为色彩形象系统建立的创意视点。主要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色彩形象系统的建立过程就是将挖掘出的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元素作为色彩“文化基因”与国外科学的色彩分析方法进行“文化基因重组”的过程。对这种基因重组的过程结合潍坊市白浪河鸢都湖段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色彩文化的基因重组的具体应用方法,包括区域色彩文化的提取,区域社会背景和发展方向的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创建色彩形象系统分层次处理方法,并诠释了分层次处理的理论依据是色彩本身在色相和色调上存在层次和等级,继而借鉴NCD色彩体系的配色方法提出分层次处理的具体内涵,即区域色彩分层次处理的保留层、和谐层、创造层,并提出色彩分层次处理的实践步骤是保留层主要推荐运用邻近色范围的色彩,和谐层主要推荐运用对比色范围的色彩,而创造层主要推荐运用补色范围的色彩。 2.期刊论文冯国荣论文化释义系统-文史哲2002,""(6) 文化释义至今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即文化释义仍然很混乱,而且无法进入使用、文化释义缺乏内涵式切入、没有对文化本质的揭示、与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相脱节,需要提出用内涵性的人类社会的类特性来为文化作出最广义、最基本的释义,然后定位出各种已约定俗成的外延性子释义的位置,构成一个有清晰逻辑关系的系统,以便使各种释义能"和平共处",在各自的理解上使用.同时,应该从类特性的角度为具体事物(过程)的文化即子项文化(如企业文化、建筑文化、影视文化、饮食文化等)的具体内容指向作出阐释,以使子项文化释义及"文化底蕴"、"文化含量"、"文化品位"等说法有所确指,能进入使用. 3.学位论文沙莹《礼记》婚、丧二礼文化词语语义系统研究2006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共49篇,记载了秦汉以前以“冠、婚、丧、祭、乡、相见”六种古礼,即所谓“六礼”的礼制系统。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古礼,实际是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中经五帝时代(即父系氏族社会)和三代(即奴隶社会)两次整合而发展定型,以自然礼仪为源头,社会礼仪为基础,政治等级礼仪为主干的原生文化系统。从五帝之礼到三王之礼,再到直接继承三王之礼特别是周礼的儒学,形成了一个以礼文化为核心的源远流长的连续性的发展系列。在这个系统中,儒学价值体系中的天人关系,实际是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自然礼仪系统,五伦关系、大同理想、仁的思想、中庸思想等,都是起源于五帝时代的社会礼仪系统,而严格的君臣等级关系,则是起源于三代的政治等级礼仪系统。因此可以说,《礼记》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上古文化史资料集,本文旨在通过整理这些上古文化资料,考订各种礼制的内容及其产牛、发展变化的情况,从而对这些文化史料作出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 《礼记》所记载的六礼体系中,由于有的古礼已经失传,在现代社会影响甚微,也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因此只选择婚礼、丧礼两种古礼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文化语言学的整合外因分析法、语义学的语义场理论和义位结构式分析法,选择《礼记》中关于婚礼、丧礼的礼制文化词语80条,分析它们的指称意义和系统意义,从中发现它们的语义联系和区别。 本文的结构共分4章: 第一章“总论”,包括4方面内容:一,《礼记》的成书过程,即《礼记》部分篇目在西汉时单篇出现,东汉时由经学家辑录成书的大体过程;二 ,《礼记》部分篇目的著作年代,考证了2l篇成文的时间下限,即少部分作于秦汉,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即公元前350年~前200年期间;三,汉至清代的《礼记》研究,简单介绍了东汉至清末经学家为《礼记》作注的情况;四,《礼记》的文化语言学视角和本文的研究方法,丰要介绍了《礼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从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礼记》的价值,以及本文所运用的二种研究方法。 第二、三章分别研究婚礼、丧礼文化词语的指称意义以及它们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婚礼文化词语按照婚前礼、正婚礼、成婚礼的进行时间顺序分三部分介绍;丧礼文化词语则按照语义分类的原则分丧葬礼仪、丧服制度、居丧礼仪三部分介绍。这两章都试图深入分析这些文化词语的深层内涵及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从唐诗中看中外交流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当提到中国古代历史,最先想到的便是“汉唐气象”。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尤其是在对外交往方面,由于统治者开明的政策,更是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况。毫无疑问,这种广泛与频繁地中外交流给唐代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被载入史册,同时也被记录在诗人的笔下。在这些诗歌中,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看见了唐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中外交往对唐代人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物质方面,其中影响唐代人最大的无疑是胡食。在《全唐诗》中,题目中出现了胡食的诗歌有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刘禹锡的《葡萄歌》、《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赵鸾鸾的《酥乳》等8首;文本中出现胡食的诗歌有王绩《食后》、王维《送孙秀才》、卢绝《过楼观李尊师》、皮日休《太湖诗.雨中游包山精舍》、杜甫《太平寺泉眼》等共76首,其中初唐13首,盛唐41首,中晚唐22首。1 胡食对唐代人饮食习惯的影响体现在主食和副食两个方面。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很多种,但从史料记载中出现的频率看,饼为最多,也是胡化色彩最浓厚的。胡饼传入中原后,很快便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同时,胡饼也盛行于民间,《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云“唐代长安盛行此饼,日本僧圆仁入唐,在长安及见之,其言日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传入长安的副食包括水果、蔬菜、调料等。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水果大部分只有贵族能够享用,有葡萄、石榴、黄桃、波斯枣等,其中以葡萄传播范围最广,唐彦谦有《咏葡萄》一诗“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刘禹锡则有《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蔬菜包括胡萝卜、胡芹、波斯菜(即菠菜),调料包括糖、胡椒等。这些胡食的传入大大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唐代女性服饰大气而开放,追求身形美好而飘逸,多采用轻薄的纱制成,尤1乔乔《<全唐诗>中的胡食》[D],西北大学2015,第14页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唐诗发展的背景 1 唐朝时期,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D)。?A、 文言文 ?B、 白话文 ?C、 秦书 ?D、 汉诗文 2 (C)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 ?A、 隋朝 ?B、 明朝 ?C、 唐代

?D、 五代 3 全唐诗中现今知名的作者有多少人?(B) ?A、 七十二 ?B、 二千三百多 ?C、 四万八千九百多 ?D、 五万多 4 在唐代文学中,占据其三分之一的文学形式是(A)?A、 唐代小说 ?B、 唐代小史 ?C、 唐代碑帖

?D、 唐代诗歌 5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正确) 文化、国力对唐诗的影响 1 (D)之辩在宋代特别讲究。 ?A、 法律 ?B、 思想 ?C、 文明 ?D、 华夷 2 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些政策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BCD)?A、酷吏政策 ?B、儒释道并存 ?C、广开言路 ?D、文化开放 3 唐代的文化比较保守。(错误) 4

627年是唐代的开国年。(错误) 宗教、政策对唐诗的影响 1 唐代的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B)科。 ?A、 十 ?B、 九 ?C、 三 ?D、 二 2 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D)。?A、 小作坊老板手中 ?B、 农民手中 ?C、 商人手中 ?D、

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 3 佛教从(A)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A、 武则天时代 ?B、 唐玄宗时代 ?C、 唐明宗时代 ?D、 唐太宗时代 4 汉朝末年佛教来到中国。(正确) 5 唐文化不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正确)唐诗发展的阶段 1 从什么时候开始,古典诗歌进入了发展期。(C)?A、 诗经 ?B、 离骚

唐代社会生活概述

唐代社会生活槪述 刘玉峰 摘自:《历史教学》2000. 2 衣食住行 唐代的服饰在形制、质料.颜色诸方血仍有法规上的球卑贵贱之别。武徳四年(621),唐商祖初定服饰之制. 规定了祭服、朝服(又名具服)、公服(又名从省服人常服(又名燕服)四种服制。其中常服规定赤黄色为帝国专用,自此黄泡成为帝王的象征。其后,唐太宗.高宗.徳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对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饰区别做出明确规定。大致來说.贵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饰均以锦绣绫罗制成,庶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服饰穿着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唐代男子的服饰风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唐至盛唐时以裤褶服式为时塔.头戴倏头.身穿圆领.右衽、长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帶.足登长靴或软皮靴。中晚唐时.上层社会的男子服饰又恢复「秦汉时的宽袍长袖.长裙高履,但裤褶式仍在下层人民中间流行。 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变化,但基木的服装有裙、儒.衫、帔几种样式。唐初女装因隋之旧. 大藝上身穿窄袖衫儒,下身着曳地长裙,足登弓履或拓头履,即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密切,特别是妇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装的形制趋行暴露和开放C 唐初上层妇女外出多着,全身障蔽C自永徽之后.皆用帷幔,帽裙至颈,渐为浅爲,无复遮蔽.七庶竞相仿效。不久,又胡帽乘马,露髻驰骋.或着男子衣服樂衫,招摇过市。到天宝初年.”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出现了”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岡前”的开放服饰C 中唐以后.窄袖管服装逐渐过时?代之而起的宽袖衣裳,妇女服饰愈來愈肥,愈加喪博。 唐代妇女的发型十分繁多,以梳商髻为贸,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缩髻、半翻窖、三角髻、双环望仙髻、回他髻、乌蛮髻等。面部化妆也非常繁复.化妆顺序大致为敷铅粉、抹胭脂、涂鸦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廢、贴花钿等,其中眉式即有鸳資.小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数种。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女样,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女种朵粮。小麦面食是昴主要的食品,无论贵贱皆食之,以饼类样式最多,有汤饼、胡饼、蒸饼、煎饼、凡X饼,红绫馅饼、赍字五色饼等。馒头也已会制作.称为钉坐、豆钉或曼头.炙为祭祀所设。主食中还有烧饼、寒具(徹子),馄饨等。副食以小葱、韭、蒜、姜、裁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荀等蔬果为主。肉食也很常见,尤其是富贵之家,以牛羊猪鸡为主,动物的下水、腑脏也开始被戈制成各种芙味。蛤刪.報鱼、虾.盤等鱼类产品也都进入饮食之列。调味佐料有盐、醋、醫、胡椒、蔗糖等。 酒已成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饮酒之风甚盛。全国各地名酒县女.仅京师长安一帶就有西市腔.郎官淸、阿婆清、新丰酒、仇凉酒.户县酒等。城乡幹地酒丿占.旗亭众筝.酿酒沽酒生总红火,在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 茶成为唐人须臾不可离之物.自开元初年?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各地茶肆林立,煎茶卖之,茶道大行。陆羽所撰<茶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叶成为进贡、赏煬馈赠的佳品。品茶、斗茶成为士人的雅好。” to 闾之间,嗜好尤切”,普通百姓也已离不开茶。 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饿.尽供胡食’,成为时风尚。前述胡饼即是

最新 唐代妇女生生活开放性的表现与原因-精品

唐代妇女生生活开放性的表现与原因 唐代女子生活的开放性,不仅仅体现在婚前宽松的择偶和自由恋爱,也体现在婚后夫妻离异和女子再嫁等方面,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唐代妇女生活开放性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自从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地下,男尊女卑思想占主导地位。唐朝时,虽然女性依然处于从属地位,但大唐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和自信包容的,为唐代妇女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唐代妇女相对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女性,生活更为开放自由,多姿多彩。 一、唐代妇女生活开放性的主要体现 (一)开放大胆的婚恋观 1、未婚女性婚前大胆追求爱情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古代婚姻缔结的主要途径,但在唐代,很多未婚女性大胆主动追求爱情。相传宰相李林甫允许自己的女儿通过相对隐蔽的途径自己相看贵族子弟,遇到中意的人选可以选为夫婿。[1]据《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一“李翱女”条记载,元和十四年(819),卢储向中书舍人李翱,投寄自己所写的诗文,希望获得李翱肯定,得到推荐。卢储的文卷无意中被李翔的女儿看到了,她对自己的婢仆说:“这人肯定会成为状头。” 李翱听到后,即选卢储为婿。第二年,卢储果然以第一及第,并迎娶李翱之女为妻。另据《南部新书》丁卷记载,宰相郑畋之女因为欣赏罗隐之诗,有意嫁他为妻。但郑女在帘后窥见罗隐后,发现他容貌丑陋,爱慕之心顿熄。上述事例都是唐代女子婚前享受部分择偶自由,可以大胆追求爱情的明证。这种情况在唐代的传奇小说中也多有体现,如《李娃传》、《霍小玉传》和《莺莺传》等,故事主题都是年轻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大胆追求。 事实上,唐代社会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相对包容,在法律上也是有所体现的。《唐律·户婚》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婚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也就是说,即便没有父母的认可,已经建立的婚姻关系,法律是予以认可的;只有未成婚而不尊从长者才算违律。毫无疑问,尊长的主婚权是受到保护和绝对确认的,但是难得的是,在卑幼无过错情况下,未定婚而在外自娶,是可以被认可为合法婚姻的,这样开明的律法条款,在封建社会非常可贵。 2、婚后离异与再嫁阻力较小 唐代女子生活的开放性,不仅仅体现在婚前宽松的择偶和自由恋爱,也体现在婚后夫妻离异和女子再嫁等方面。唐太宗贞观元年(627)颁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若

甘肃省酒泉市第三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综合测试(无答案)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40分) A1. 960年正月的一天,后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身上,拥立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A.赵匡胤 B.赵光义 C.赵普 D.石守信2.北宋的建立者及其都城分别是()A.阿保机、上京(又称东京) B.赵匡胤、汴京 C.元昊、兴庆 D.赵构、临安 3.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A.北宋臣服于辽 B.辽统治者推行汉法,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 C.汉人与契丹人通婚 D.北宋不想接纳北上之人 4.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③客观上维持了一段相对和平的局面 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朽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请问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6.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后,被金军掳走的皇帝是() A.宋真宗、宋神宗 B.宋徽宗、宋高宗 C.宋神宗、宋钦宗 D.宋徽宗、宋钦宗 7.岳飞率岳家军重创金朝骑兵主力是在() A.陈桥驿 B.杭州 C.郾城 D.大散关 8.从唐朝中晚期一直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对这一巨大变迁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较少 B.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C.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快,超过了北方 D.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 9.历史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 A.西汉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中后期 D.南宋10.宋代金属冶炼业中哪一金属的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A.铜 B.铁 C.黄金 D.锡 11.“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兴起为瓷都、临安的商业超过东京反映的是中国古代()A.经济重心的南移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农业的发展 1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歌手腾格尔的经典名曲《天堂》,我们经常吟唱。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13.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其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14.忽必烈时,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中没有() A.户口增 B.田野辟 C.秩序安 D.赋役平 15.元朝诗句:“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了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又有一个新的民族形成,它是()A契丹族 B女真族 C维吾尔族 D回族 16.下列各项在宋代发明的是()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17.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学自() A.白族 B.彝族 C.黎族 D.蒙古族 18.元朝棉纺织业最兴盛的地区是() A.松江地区 B.太湖流域 C.苏杭一带 D.四川地区 19.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的词人是()A辛弃疾 B苏轼 C司马迁 D文天祥 20.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是其中的一位。他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人们称作“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A.《窦娥冤》B.《西厢记》C.《牡丹亭》D.《桃花扇》 B1.学习历史,不可忽视教材附录中的“大事年表”。公元960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应是()

多元社会与多元文化

多元社会与多元文化 第一节多元社会与多元文化的形成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纽带。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而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因此多元的社会体现为多元的文化。 “人类学之父”泰勒(E.B.Tylor)在其经典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①《法国大百科全书》②认为文化是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苏联大百科全书》③认为,广义的文化是社会和个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则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上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认为,文化是“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并指出,“文化是当代就特性、社会凝聚力和以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问题展开的辩论的焦点”。“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 ①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归结为文化现象。“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全体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通过文化的接受,人一步步从一个生物的人演变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可以说,“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②。 21世纪的中国,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