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医-药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医-药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医-药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医-药专家共识

(广东省药学会2019年4月2日发布)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9 %[1]。随着高血压患病率的逐年增加,外科手术中高血压病人也逐渐增多。而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舒张压(DBP)超过110 mmHg者更易出现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存在较高的心血管风险[2],如围手术期血压升高可使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手术患者脑血管破裂和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出现[3]。而血压正常的患者围手术期血压也可因围术期应激增加和麻醉药等作用而发生波动,气管插管、导尿管、麻醉深度不当或镇痛不全等均可诱发围手术期高血压;手术操作涉及心脏及大血管或因纱垫填塞、拉钩等压迫心脏和大血管,牵拉内脏、腹膜和手术直接刺激迷走神经,术中失血过多以及输血反应等常可致血压急剧下降[4]。可见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已经成为临床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本共识拟通过医师和药师的共同讨论,对不同围手术期患者的血压管理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围手术期患者血压管理可供参考的医-药共管模式,为临床围手术期血压管理提供参考。

1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医-药共管模式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是指在外科手术患者住院期间(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一般3~4 d)进行的血压管理。目前临床对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监测已给予重视,但对于非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监测的关注并不多。现代应激理论认为,人在受到或即将受到有害刺激(手术、创伤等)的状态下,神经-内分泌系统会释放儿茶酚胺,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即使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也会呈现升高状态。各种应激反应同样也会导致患者术后血压波动,而血压过高易引起吻合口破裂、出血、脑血管意外等危险,血压过低又会出现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因此,也应加强非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变化的监测。

外科及麻醉科医师往往容易忽略自身专业以外的问题,如围手术期高血压,且大多外科住院医师对降压药物(特别是围手术期高血压常用治疗药物与一般高血压常用治疗药物有所不同[5-6])的使用经验不足,可能会对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的诊治不及时或不充分。当前院内患者血压异常的诊治主要由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负责,但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心血管内科医师不可能全程参与每个围手术期患者血压异常的管理,患者的血压管理大多由所在科室医护人员完成,专科指导有限。

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医师和药师合作是一种较好的血压管理模式[7-8]。目前国外的相关诊疗标准已将药师纳入高血压综合治疗团队,如美国心脏协会(AHA)《2017美国成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中关于血压管理方面推荐以团队为基础对患者的高血压进行控制,对成人推荐以多学科团队为基础进行高血压管理。团队成员主要包括病人、病人的初级保健提供者和其他专业

人员(如医师、护士、药师、医师助理、营养师、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卫生工作者)[9-11]。药师是此团队中的重要一员。随着我国临床药学工作的逐步推进,国内多

家医院的临床药师相继开展针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药学服务,为患者带来的获益也逐渐被证实[12]。临床药师参与高血压管理对血压控制的Meta分析表明临床药师参与高血压管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7]。

目前,我国临床药师参与的血压管理大多是针对心血管专科患者,对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提供的药学服务较少,而且缺乏可参照和遵循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因此,本共识拟通过讨论建立针对围手术期血压异常患者的医-药共管模式,为临床提供参考,具体流程见图1。

图1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医-药共管模式流程图

建立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医-药共管模式首先应成立院内血压管理团队,其成员应包含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心血管科临床医师、专科护士、临床药师等。临床药师可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药师的专业作用,密切关注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关注用药对血压的影响(附录1)。

对于术前存在血压异常的患者,临床药师首先填写病情评估表(附录2),根据评估情况进行药物重整,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重点标示并填写血压控制方案表(附录3)。外科医师根据评估表,最终确定诊治方案。若患者病情危重或存在急慢性并发症,可请心血管内科医师会诊。若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控制不佳或病情变化,临床药师将结果反馈给医师,以及时调整方案。对于即将进行手术的

患者,麻醉医师在术前访视,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手术要求选择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麻醉维持期应严密调控麻醉深度使之与刺激性强度相适应,对麻醉过程中血压波动进行处理。术后专科护士继续对患者术后先应进行心电血压监护(每小时测1次血压及心率),达平稳期后每日按医生医嘱进行血压监测,同时注意观察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某些因素,如寒冷、疼痛、焦虑、失眠及尿潴留等,发现异常问题及时对症处理或报告医生并进行复测。术后临床药师可继续进行药学监护,包括追踪血压监测结果(附录4,由护士协助填写)、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若患者血压仍控制不佳,协助医师及时调整药物。对于出院患者,临床药师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包括口服降压药的服用方法、低血压的防范等)。

2 围手术期血压异常的分类及高危因素

2.1 围手术期血压异常的分类

主要分为围手术期高血压和围手术期低血压。

2.1.1 血压测量方法

测量血压应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的电子血压计。测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5 min,至少30 min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测量前排空膀胱。开始测量时,受试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 min和5 min时测量。应相隔1~2 min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 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2.1.2 围手术期高血压

围手术期高血压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本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期内,患者的血压升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的30 %,或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1]。围手术期高血压危象是指围术期中出现短时间血压增高并超过180/110 mmHg。血压过高,不仅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影响心肌供血,诱发脑血管破裂,对心脑血管及肾疾病患者危害极大,而且会增加术中、术后创面出血几率。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也会明显增加麻醉危险性。

2.1.3 围手术期低血压

围手术期低血压是相对于患者基础血压而言,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围术期基础血压[13]=(术前等候区测量的血压+手术室第1次测量的血压)/2。现最常用的标准是:SBP小于80 mmHg、平均动脉压55~60 mmHg或SBP、平均动脉压较术前基础血压降低超过25 %[14]。围手术期急性低血压指的是SBP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大于30 mmHg且持续时间大于30 min[15]。围术期低血压造成组织器官低灌注,增加术后谵妄、脑卒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急性肾

损伤等风险及增加术后死亡率。

2.2 围手术期血压异常的高危因素

2.2.1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见表1。

表1 围术期高血压高危因素

影响因素具体情况

麻醉麻醉过浅或镇痛不全

手术操作*夹钳主动脉、刺激V、X、IV对颅神经、气管插管、导尿管、引流管等不良刺激、过度输液等

内分泌因素嗜铬细胞瘤、甲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原发病高血压

手术类型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神经系统及头颈部手术,肾脏移植及大的创伤(烧伤或头部创伤)等

心理因素紧张、焦虑、恐惧、失眠等

注:*详见附录5。

2.2.2围手术期低血压的高危因素

围手术期低血压的高危因素见表2。

表2 围术期低血压高危因素

影响因素具体情况

麻醉麻醉药如各类肌松药,麻醉期间体位剧烈变化

手术操作*压迫心脏和腔静脉、嗜铬细胞瘤切除后、骨胶反应、止血带松带后、术中大失血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垂体或肾上腺切除、长时间使用促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席汗氏综合症

药物因素镇痛泵药物的使用

原发病瓣膜病、心功能不全、肺栓塞等

注:*详见附录5。

3 围手术期血压的管理

3.1 患者术前血压评估及围术期血压监测

3.1.1 患者术前应综合评估以下因素[1,16]:

(1)是否有高血压病。鉴别术前高血压是持续状态还是紧张焦虑引起的,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常伴有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高血压的程度。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控制血压:1、2级高血压(BP<180/110 mmHg),危险性与一般病人相仿,手术并不增加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发

生的风险。而3级高血压(BP≥180/110 mmHg)未控制时,围术期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明显增加,需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使血压稳定在一定水平。

(3) 靶器官受累情况。高血压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应注意了解有无心绞痛、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糖尿病以及肾功能、脂类代谢紊乱等合并症。如存在上述靶器官受累或生理紊乱的情况,术前在控制血压水平的同时应对并存疾病进行治疗。

(4) 了解患者术前用药情况:中枢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不宜骤然停药。

(5) 手术部位和种类及评估手术时间:①高危手术(心脏危险性>5 %):急诊大手术(尤其是老年人)、主动脉或其他大血管手术、外周血管手术、长时间手术(>4 h)和(或)失血较多等。②中危手术(1%<心脏危险性≤5 %):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头颈部手术、腹腔内或胸腔内手术、矫形外科手术、前列腺手术等。③低危手术(心脏危险性≤1 %):内镜检查、浅表手术、白内障手术、乳腺手术等。

(6)其他:除紧急手术外,择期手术一般应在血压得到控制之后进行,并调整受损器官功能的稳定。

3.1.2 围术期血压监测:

围手术期血压异常主要表现为术前血压升高、麻醉诱导期气管插管和术终拨管期高血压、诱导后期低血压、术中血压不稳定及术后高血压。术前血压升高的程度与其基础血压、受刺激的程度有关,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原则上对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术前轻、中度血压升高(SBP 140~179 mmHg、DBP 90~109 mmHg)不影响手术进行,可严密观察,不急于处理,稳定病人情绪和消除紧张状态后血压多可恢复正常。术前重度以上(>180/110 mmHg)高血压患者,建议缓慢降压治疗。对于进入手术室后血压仍高于180/110 mmHg推荐择期手术。但对危及生命的紧急状况,为抢救生命,无论血压多高,都应急诊手术;对严重高血压合并威胁生命的靶器官损害及状态的,应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改善威胁生命的脏器功能。术中切皮等刺激可引起血压升高,而大失血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及麻醉过深等可致低血压,平均动脉压下降33 %持续10 min以上或短时间内下降50%均可造成心肌缺血,因此在术中应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术后的血压一般与术前高血压的程度、血压准备是否充分、手术创伤的大小、失血量的多少、麻醉方式及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等因素有关。术后短时间内血压不会太高,一般偏低或较正常。但随着临床上血容量的补充和麻醉药、镇静药及止血药物作用的逐渐消退,血压往往会逐渐升高。因此,术后应严密观察,及时监测血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2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管理

3.2.1 一般手术围术期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目标及降压药物的选择

3.2.1.1 一般手术围术期高血压控制目标

一般认为,患者年龄<60岁,血压控制目标<140/90 mmHg;患者年龄≥60岁,不伴有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150/90 mmHg;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140/90 mmHg[17]。术中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血压的30%。进入手术室后血压仍高于180/110 mmHg的择期手术患者,建议推迟手术;如确有手术需要(如肿瘤伴少量出血),家属同意可手术。术前重度以上(>180/110 mmHg)高血压者,建议缓慢降压治疗,否则常带来重要靶器官缺血及降压药物的副作用;而轻、中度高血压(<180/110 mmHg)一般不影响手术进行[18]。

3.2.1.2一般手术围手术期降压药物的选择

(1) 高血压患者术前降压药物的应用建议

欧美及我国高血压管理指南均推荐:在接受大手术的高血压患者中,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高血压患者在围手术期期间应继续使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剂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且能增加静脉麻醉药、吸入麻醉药、肌松药和镇痛药的作用,故不主张术前停药,对于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可考虑启动该类药物治疗;而RASS抑制剂(ACEI和ARB)会增加围术期低血压和血管性休克的风险,ACEI术前停用或减量,ARB则建议手术当天停用或建议术前停用,待体液容量恢复后再服用;利尿剂则由于其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增加术中血压控制的难度,同时利尿剂可能会加重手术相关的体液缺失,因此主张术前停药[16,19,20],但具体的停药时间应根据患者个人具体疾病情况来确定。高血压患者术前降压药选用推荐意见详见表3。

表3 高血压患者术前常用降压药应用推荐意见

降压药物围手术期用药建议理由

β受体阻滞剂继续用药可降低术后房颤发生率、非心脏手术心血管并发

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适用于术前血压控制。术

前要避免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防止术中心率

的反跳。围手术期要维持此类药物使用的种类以

及剂量,无法口服药物的高血压患者可经肠道外

给药。

RASS抑制剂术前停用包括ACEI和ARB,增加围术期低血压和血管

性休克的风险,ACEI术前停用或减量;ARB则

建议手术当天停用,待体液容量恢复后再服用。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术前不需停药可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治疗剂量对血流动力学

无明显影响。同时,能增加静脉麻醉药、吸入麻

醉药、肌松药和镇痛药的作用。

利尿剂术前需停药降低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增加术

中血压控制的难度,同时利尿剂可能会加重手术

相关的体液缺失。

注:RAS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 一般手术围术期降压药物的选择

围手术期高血压有别于临床高血压,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临床高血压以控制血压平稳为目的,主张选用中、长效的降压药;而围手术期高血压则以短时间内调整好血压为宗旨,主要选用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的药物。肾上腺素α1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和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和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尼卡地平)等是围手术期常用的降压药物(详见附录6)。另外,许多吸入性麻醉和部分静脉用的麻醉药也有降压作用[6,21]。

一般手术患者在麻醉状态下极易出现高血压反应,若患者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超过基础血压30 %即应处理。气管插管、手术切皮、开胸去肋、开腹、内脏探查等强烈刺激性的操作极易导致血压急剧波动,除适时适当地加深麻醉外,可追加异丙酚、芬太尼等麻醉药来辅助控制血压;若血压持续较高,可加用乌拉地尔或尼卡地平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较短的降压药,约1 min左右均可有效地降压,而少见后继的低血压,如仍未能有效控制,可考虑使用硝普钠,短时间内可迅速降压,但应注意严格控制剂量及速度,禁止静脉注射,防止低血压的发生。围手术期控制血压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来进行,同时结合药物使用的经济性[16]。

3.2.2特殊类型手术围术期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目标及降压药物的选择

3.2.2.1 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

心脏外科手术一般需要麻醉和体外循环,因此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血压影响因素较多,一般围术期血压控制目标为SBP<140 mmHg或平均动脉压<90 mmHg[22],但具体情况有不同的要求,下文将对每种不同情况进行详细叙述,具体流程见图2。

术前血压管理:术前需要充分的镇静,先麻醉后再降压。麻醉中出现高血压时,首先必须消除诱发血压增高的各种因素,并且要保证麻醉深度适宜。对于血压过度增高的病人,可同时给予血管扩张剂,每次静脉注射尼卡地平0.5~1 mg 或乌拉地尔12.5~25 mg或酚妥拉明1~5 mg[21, 23]。

术中血压管理:(1)体外循环期间。维持适当灌注流量,体外循环中动脉压一般维持在50~80 mmHg间,老年人血管阻力高,灌注压亦相应偏高,小儿则可稍微偏低。若平均动脉压>90 mmHg应加深麻醉或用降压药物,如乌拉地尔、尼卡地平。血压过高或过低,必须消除诱发血压异常的各种因素,应针对原因作相应处理。在灌注流量调整前要考虑到血管阻力、温度、血液稀释对血压的影响[21,23]。(2)主动脉瓣膜手术在体外循环转流和术后易发生高血压,可用乌拉地尔、尼卡地平、硝普钠处理;对合并心肌肥厚的患者应维持血压在较高水平。(3)二尖瓣成形术后应控制SBP<120 mmHg[21]。(4)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应维持较高的灌注压,平均动脉压>70 mmHg,避免降压过程中心率增快,保持平均动脉压(mmHg)/心率>1。不建议用硝普钠控制血压,以免引起冠脉窃血。(5)动脉导管结扎术在结扎导管时将SBP降至70~80 mmHg或血压降低不超过基础水平的40 %,应注意术后高血压反跳,及时给予镇静和乌拉地尔、β受体阻滞剂

或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降压治疗[21,23]。

术后血压管理:完善镇痛,消除高血压诱因,根据心功能状况合理控制血压。

3.2.2.2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术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目的是预防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生,降低母儿围产期患病率和死亡率,改善围产结局。

孕妇未并发器官功能损伤,收缩压(SBP)应控制在130~155 mmHg为宜,舒张压(DBP)应控制在80~105 mmHg;孕妇并发器官功能损伤,则SBP应控制在130~139 mmHg,DBP应控制在80~89 mmHg。在出现严重高血压或发生器官损害如急性左心室功能衰竭时,需要紧急降压到目标血压范围,注意降压幅度不能太大,以平均动脉压的10 %~25 %为宜,24~48 h达到稳定[24-26]。分娩期间应监测血压并继续降压治疗,应将血压控制在<160/110 mmHg。对于需要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患者,需要减缓降压速度或是暂时停用降压药,因为硬膜外麻醉可以降低大约15%的血压。而且麻醉效果比较好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所以通常不需要在手术时应用降压药,但术后30 min,应注意麻醉效果后的血压回升,及时应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波动。如产后血压升高≥150/100 mmHg应继续给予降压治疗。子痫前期孕妇产后3~6 d是产褥期血压高峰期,高

血压、蛋白尿等症状仍可能反复出现甚至加重,此期间仍应每天监测血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产后应继续使用硫酸镁至少24~48 h,预防产后子痫。注意产后迟发型子痫前期及子痫(发生在产后48 h后的子痫前期及子痫)的发生。哺乳期可继续应用产前使用的降压药物,甲基多巴除外,使用甲基多巴者可换用ACEI 和ARB类(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除外)降压药。产后血压持续升高要注意评估和排查其他系统疾病的存在[27]。

3.2.2.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术期降压药物的选择

用于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降压药物应选择不减少肾脏、胎盘灌注,同时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常用的口服降压药物有拉贝洛尔、硝苯地平及甲基多巴等,禁止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口服降压时,建议采用联合用药。若口服降压效果不理想,可改用静脉用药,常用的有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硝酸甘油、酚妥拉明、乌拉地尔及硝普钠等(具体用法用量见附录7[27-30])。

大多数降压药物在FDA妊娠分级中属于C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选择药物时应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充分考虑药物对母体与婴儿的安全性,权衡利弊下使用。

3.2.2.4 颅脑病变围术期

颅脑病变引起的高血压多与颅内压升高有关,部分垂体肿瘤可因导致水钠潴留而引起高血压[15]。

术前SBP在160 mmHg以下,可不做特殊准备;血压过高者,麻醉诱导和手术应激可并发脑血管意外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危险,术前应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以控制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时(血管再通前)SBP应维持在140~180 mmHg;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麻醉管理时SBP控制目标为低于140 mmHg[31];对于SBP在150~220 mmHg和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SBP可降至140 mmHg;对于重症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处理前建议将SBP控制在140~160 mmHg[15];但需注意降低血压同时应保证脑灌注压>60 mmHg。

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可持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由于利尿剂的使用会出现围手术期低渗透压和低钾血症风险,应在手术当天停止使用,如存在利尿剂持续治疗,术前一天应注意复查钾离子,手术后利尿剂需尽早恢复使用;在手术当日应停止使用RASS抑制剂(ACEI或者ARB)[32]。围手术期出现高血压急症者需给予静脉降压药物治疗,推荐降压药物包括乌拉地尔、依那普利、尼卡地平、拉贝洛尔或艾司洛尔,应避免使用增高颅内压风险的硝普钠[31]。降压药物宜从小剂量应用,谨防发生低血压。

图3 颅脑病变围术期血压管理流程图

3.2.2.5 嗜铬细胞瘤围术期

嗜铬细胞瘤可合成和分泌大量儿茶酚胺而致继发性高血压。临床可表现为阵发性、持续性或在持续性高血压的基础上阵发性加重[33]。术前应积极抗高血压治疗同时补充容量,术前准备时间一般至少为2~4周,最终控制目标为术前24 h 内未出现血压>160/90 mmHg、血压<80/45 mmHg及体位性低血压;术前1周无新出现的ECGST段或T波改变;无频发性室性早搏[15]。

术前抗高血压药物准备宜首选α受体阻滞剂,可使用非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酚苄明0.5~1 mg﹒kg-1·d-1;或者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哌唑嗪1~3 mg/次、每天3次[34]。临床上常用酚苄明10~20 mg/次、每天2~3次,连续两周。如患者服用α受体阻滞剂后出现心动过速或患者合并儿茶酚胺心肌病,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25~50 mg·d-1、阿替洛尔25~50 mg·d-1、普萘洛尔10~30 mg·d-1,但切忌在未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单独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以免出现严重肺水肿、心衰、高血压危象。在嗜铬细胞瘤患者中,建议加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应使用到手术当天早晨。如患者血压仍未能控制,则可加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30~60 mg·d-1,氨氯地平5~10 mg·d-1。另外,嗜铬细胞瘤患者应在服用α受体阻滞剂后开始口服电解质,进行正常或高盐(>5 g·d-1)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入院后1~2 d可静脉补充晶体液或人工胶体液;可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给予1 L或更多的平衡盐溶液。

术中的首要目标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1)诱导前准备:对于术前血压控制不佳,肿瘤较大、术前儿茶酚胺水平高的患者可在手术当天早晨给予镇静催眠药,以免患者紧张焦虑引起高血压危象。(2)麻醉诱导:

丙泊酚可以安全的用于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诱导,依托咪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可用于心功能较差、容量不足的患者。诱导时给予少量利多卡因、艾司洛尔也能减少血压的突然升高。麻醉前禁用阿托品、吗啡、筒箭毒碱,因其可抑制迷走神经并诱发心律失常。另术中应避免使用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如麻黄碱、氯胺酮等)、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引起组胺释放的药物(如吗啡、阿曲库铵、氟哌利多等)。(3)肿瘤切除前:术中触碰肿瘤往往会导致过量儿茶酚胺释放,血压急剧升高。当血压升高较缓和时,可给予5~25 mg乌拉地尔或0.2~1.0 mg 尼卡地平降压治疗;当血压急剧升高时,酚妥拉明持续静脉滴注(100mg配置予500 mL生理盐水)。术中出现心率>100次/分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则在使用α受体阻滞剂后,静脉注射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4)肿瘤切除后:血供阻断后,部分患者的血压可出现迅速的降低,应立即停止所有血管扩张剂,由开放的外周通路和中心静脉快速补液,液体复苏往往比血管活性药的使用更有效。

血流动力学的管理仍然是术后的首要任务。大多数患者的血管活性药会逐渐减量至停药,术后24~48 h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如出现血压明显下降或低血压,则应立即停用α受体阻滞剂并快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35]。

图4 嗜铬细胞瘤围术期血压管理流程图

3.3 围术期低血压的管理

3.3.1 围术期低血压的危害

临床研究显示,术中出现的低血压可能会影响患者术后转归,与术后谵妄、脑卒中、急性肾损伤、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增加及术后1年内的死亡率增加有关。而未在术中呈现症状的低血压(隐性低血压),也会在术后带来低灌注相关的并发症,导致重要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36-37]。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围术期低血压的危险性远大于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时

间高血压状态,器官对相对高的血压比较耐受,可满足健康人器官灌注的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却是相对过低的。在麻醉诱导期、手术刺激较轻,以及大量失血情况下,血压会降得更低,进一步增加高血压患者围术期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38],故应在关注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同时,也要积极预防和处理围手术期低血压。

3.3.2 围术期低血压的处理

资料表明血压波动在基础血压±20 %内是合乎生理要求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各重要器官和组织灌注良好,在代偿范围内无缺血、缺氧等表现[39]。当血压下降超过20 %时需及时进行干预,给予容量治疗或静脉注射或滴注合适的升压药物,至血压恢复至基础血压±20 %内:(1)起因于交感神经阻滞导致的静脉扩张和心排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低血压,通常使用拟交感神经药处理,如麻黄碱或去氧肾上腺素;(2)因手术出血、休克等引起的低血压,通常进行扩容和应用血管升压药物,在血压非常低时可利用拟交感神经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收缩血管作用进行升压[40]。一项比较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作为一线缩血管药的研究发现对预后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是多巴胺不良反应更多(详见附录8)。必要时可考虑同时给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和间羟胺。

低血压的处理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液体的补充,避免因低血容量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损害。维持性液体治疗即补充病人生理需要量:25~30 mL﹒kg-1·d-1液体,1 mmol﹒kg-1·d-1的Na+、K+、Cl-,50~100 g·d-1葡萄糖。液体复苏推荐给予钠浓度130~154 mmol﹒L-1的平衡盐液或胶体液,在15 min内快速输注500mL。需注意,晶体液对凝血、肝肾功能基本没有影响,但扩容效率低、效应短暂,输注液体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仅约20 %的输液量保留在血管内,大量输注可致组织水肿、肺水肿等。胶体溶液维持血容量效率高、持续时间长、外周水肿轻,但价格高、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或肾功能损害,还可引发过敏反应,故应根据病人疾病情况进行补液[41-42]。

图5 围术期低血压管理流程图

3.4 常用麻醉药、肌松药及镇痛药对血压的影响

围手术期麻醉药、肌松药和镇痛药是使用率最高的药物,几乎每个手术患者都能用到,这三类药物对血压的影响需要格外关注。下面我们对部分常用麻醉药、肌松药和镇痛药对血压的影响做一个简要概述。其它常用药物对血压的影响见附录1。

3.4.1 常用吸入性全身麻醉药

常用吸入性全身麻醉药有:(1)氟烷、恩氟烷、七氟烷,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2)异氟烷,深度麻醉下可引起低血压。

3.4.2常用静脉全身麻醉药

常用静脉全身麻醉药有:(1)依托咪酯,对心血管系统血压无影响。(2)氯胺酮、羟丁酸钠,使血压升高。(3)丙泊酚、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可引起血压下降,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增快;但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注射后,先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和心率减慢,且注射速度越快,血压升高越明显。故临床建议负荷剂量应在10~15 min内给予。(6)硫喷妥钠,在患者血容量不足或脑外伤时容易出现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甚至心跳骤停。与大剂量氯胺酮同时并用,常出现低血压、呼吸慢而浅,两者均应减量。

3.4.3常用局部麻醉药

普鲁卡因小剂量可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大剂量使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可卡因、左布比卡因可导致低血压。

3.4.4 常用肌松药

肌松药米库氯铵、维库溴铵、哌库溴胺、磺顺阿曲库铵无心血管不良反应。罗库溴铵有轻微的组胺释放作用,但临床剂量无心率及血压变化。泮库溴铵有轻度迷走神经阻滞及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可引起剂量相关性的心率增快、血压升高。阿曲库铵常用剂量不影响心功能,不产生心动过缓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快速静脉注射大剂量(大于0.5 mg﹒kg-1)因组胺释放可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缓[43]。

3.4.5 常用镇痛药

大剂量使用喷他佐辛可引起血压升高。使用大剂量吗啡进行静脉全麻时,常和神经安定药并用,诱导中可发生低血压,手术开始遇到外科刺激时血压又会骤升,应及早对症处理。阿芬太尼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务必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停用14 d以上方可给药,否则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血压先升后剧降。瑞芬太尼可使动脉压和心率下降20%以上,下降幅度与剂量不相关。静脉注射哌替啶后可出现血压下降。地佐辛少见低血压。钠布啡对心血管影响轻微,适用于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手术后的镇痛[44-45]。

4 总结

围手术期良好的血压控制对于预防术中并发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可通过医-药共管模式来加强对围手术期患者血压的管理。血压管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疾病程度、手术类型及手术时间等制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及治疗方案。

对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围手术期出现的轻、中度血压升高,可严密观察,不急于处理,稳定病人情绪,消除紧张状态后血压可恢复正常。对血压仍高或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使血压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尤其对于高血压病3级(SBP>180 mmHg,DBP>110 mmHg)的患者。临床药师的加入,可以很好地协助外科医师对患者血压进行调整,通过术前评估和药物重整,与外科医师一同制定血压控制方案,维持术前患者血压平稳,保证手术的安全及良好的预后。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尽量避免血压大幅波动和低血压的发生。如若术后患者血压控制不佳,临床药师可进行药学监护,协助医师及时调整药物。

对于没有合并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和脑血管事件的低危患者,推荐予短效β受体阻滞剂降低血压。针对特殊类型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也应制定相应的降压目标和治疗方案,如妊娠期高血压围术期降压首选口服用药。对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而言,围术期低血压的危险性远大于高血压,可利用拟交感神经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进行升压。此外还需格外关注围手术期麻醉药和镇痛药对血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血压联盟(中国).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心脑血管病防

治, 2019,19(1):1-44.

[2]陈娟, 管向东.合并高血压病人围手术期处理[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2):102-104.

[3]董兰, 韩曙君. 围手术期高血压[J]. 中国医刊, 2005, 40(6):52-53.

[4]陈源源.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管理策略[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7(8):786-789.

[5]Howell S J,Sear J W,Foex P.Hypertension,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 and

perioperative cardiac risk [J].Br J Anaesth,2004,92(4):570-583.[6]黄震华.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治疗[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9, 28(5):

329-332.

[7]王飞, 史长城, 朱洁瑾, 等. 临床药师参与高血压管理对血压控制的Meta分

析[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6, 33(11):1448-1452.

[8]Hwang A Y, Gums T H, Gums J G. The benefits of physician-pharmacist

collaboration.[J].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 2017, 66(12):E1.

[9]Whelton P K, Carey R M, Aronow W S, et al. 2017

ACC/AHA/AAPA/ABC/ACPM/AGS/APhA/ASH/ASPC/NMA/PCNA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Hypertension, 2017. [10]P roia K K, Thota A B, Njie G J, et al. Team-based care and improve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 community guide systematic review[J]. Am J Prev Med, 2014, 47:86-99

[11]T suyuki R T, Al Hamarneh Y N, Jones C A,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pharmacist

interventions on cardiovascular risk:Th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RxEACH Trial[J]. J Am Coll Cardiol, 2016, 67:2846-54.

[12]李静, 吕迁洲. 临床药师对高血压患者的药学服务及其效果[J]. 药学与临床

研究, 2015, 23(2): 200-203.

[13]B ijker J B, Persoon S, Peelen L M, et al.Intraoperative hypotension and

perioperative ischemic stroke after general surgery: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J].

Anesthesiology, 2012 ;116(3):658-64.

[14]W alsh M, Devereaux P J, Garg A X,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operativ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toward and empirical definition ofhypotension[J].Anesthesiology,2013,119(3):507-515. [15]B ijker J B, Persoon S, Peelen L M, et al. 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hypotens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chosen definition: literature definitions applied to a retrospective cohort using automated data collection[J]. Anesthesiology, 2007 , 107(2):213-20

[16]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

管理专家共识2014)[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15-221

[17]W right J T, Fine L J, Lackland D T, et al. Evidence supporting a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goal of less than 150 mm Hg in patients aged 60 years or older: the minority view[J]. Ann Intern Med. 2014, 160(7): 499-503.

[18]W eber M A, Schiffrin E L, White W B,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 a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4, 16(1): 14-26.

[19]S ousa-Uva M, Head S J, Milojevic M, et al. 2017 EACTS Guidelines on

perioperative medication in adult cardiac surgery[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18, 53(1): 5-33.

[20]P ort S C. 2014 ESC/ESA guidelines on noncardiac surgery: Cardiovascular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4, 35(35):2344-2345.

[21]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围术期高血压专家共识[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6, 3(32): 295-297.

[22]R obert M. Bojar. Manual of Perioperative Care in Adult Cardiac Surgery(Fifth

Edition) [M]. Chichester: Wiley-blackwell, 2011

[23]赵玉沛, 陈孝平. 外科学(八年制第3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24]L owe S, Bowyer L, Lust K, et al. The SOMANZ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2014[J].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2015, 55(1): 11-16.

[25]S omerset D.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Executive Summary[J].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Canada, 2014, 36(5): 416-438.

[26]胡蓉, 李笑天.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降压的再认知及管理与子痫前期防范[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8, 34(5):484-488.

[27]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组.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

南[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5, 50(10):721-728.

[28]K han K, Zamora J, Lamont R F,et al. Safety concerns for the use of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in pregnancy for the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preterm labour and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J].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0, 23(9):1030-1038.

[29]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高

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7, 9(7) :28-126. [30]A 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Task Force on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J]. Obstet Gynecol, 2013, 122(5):1122-1131.

[31]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学组.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

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16):1241-1245.

[32]雷霆,孙炜,蒋伟等译.神经重症医学(第二版)[M].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

版社. 2014.

[33]陈家伦. 临床内分泌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637-644.

[34]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肾上腺学组.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的

专家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6, 3: 181-187.

[35]廖二元. 内分泌代谢病学(第3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712-732.

[36]S udfeld S, Brechnitz S, Wagner J Y, et al. Post-induction hypotension and early

intraoperative hypotension associated withgeneral anaesthesia[J].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17,119(1): 57-64.

[37]刘丝濛, 岳云. 非心血管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脑卒中[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6, 32(3).

[38]郑鑫. 外科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及围术期药物干预效果的研究[D]. 大连医

科大学. 2014.

[39]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α1激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组. 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

动剂围术期应用专家共识(2017版)[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7, 33(2): 186-192.

[40]李大魁, 金有豫, 汤光,等. 马丁代尔药物大典[M].第37版.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14:1134-1143.

[41]黄文起.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6):485-489.

[42]赵玉沛, 杨尹默, 楼文晖, 等. 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5)[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5, 35(9):960-966.

[43]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3)[J]. 临床麻

醉学杂志, 2013, 29(7): 712.

[4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

[M]. 2015年版.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7.

[45]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附录

附录1 围手术期用药对血压的影响

药品种类机制对血压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水钠潴留,糖、蛋白质和脂肪代

谢紊乱,水钠潴留使RAAS系统的升压

效应增强,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

的敏感性提高,使血压增高。

血压升高

雄激素上调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增强血管和

肾血管阻力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通

过NADPH氧化酶的作用,刺激过氧化

物的产生。

血压升高

甲状腺素类兴奋交感神经系统而升高血压血压升高

避孕药增加肾素底物,引起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浓度升高,增高的ANG既可使血管收

缩,促进钠进入细胞内,又可使醛固酮

分泌增加;雌二醇有盐皮质激素作用,

可直接作用于肾小血管细胞引起钠潴

留。

血压升高

催产素收缩毛细血管及小动脉血压升高

麦角新碱收缩子宫平滑肌,作用强而持久,剂量

稍大可产生强直性收缩

血压升高

垂体后叶素收缩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含钠盐的药物引起水钠潴留血压升高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贝伐珠单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等)抗血管生成药物抑制VEGF导致NO和

前列环素生成减少,血管收缩;微血管

密度的减低,从而致外周循环阻力增大,

血压升高;抗血管生成药物对神经—内

分泌有一定影响,可能通过影响某些激

素从而影响血压。

血压升高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内皮素1释放、血栓烷素B2合成增

加,前列腺素I2和血栓内皮细胞一氧化

氮合成下降,并使末梢血管异常反应性

收缩,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血压升高

减轻鼻充血剂(盐酸

麻黄碱、伪麻黄碱、

萘甲唑林、羟甲唑啉

等)

促使鼻粘膜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水钠潴留、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

左旋咪唑)

甘草及其衍生物类皮质激素作用血压升高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

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二者的

浓度,产生拟交感效应;单胺氧化酶抑

制剂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使儿茶酚胺

类物质和5-羟色胺蓄积,引起血压升高。

血压升高

拟交感胺类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排血

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同

时激活RAAS系统,促使肾素释放。

血压升高

麦角胺、毒扁豆碱直接收缩血管血压升高乙醇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升高血浆儿

茶酚胺,引起钠潴留,激活RAAS系统。

血压升高

环磷酰胺、白消安等抗癌药物、磺胺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 直接的肾损害作用导致急性肾衰竭,肾

素水平升高,导致继发性肾性高血压

血压升高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克拉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除外)抑制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3A4,减弱细

胞色素P450 3A4的作用底物(钙离子通

道阻滞剂)的代谢

血压降低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咪唑类药物为P450 3A4的抑制剂,减弱

细胞色素P450 3A4的作用底物(钙离子

通道阻滞剂)的代谢

血压降低

抗精神病药物

氯丙嗪、舒必利氯氮平、利培酮抑制中枢调节的加压反射性和阻滞外周

α-肾上素受体

引起直立性低

血压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利多卡因、

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时血压降低

镇静催眠药

地西泮、硝西泮、苯

巴比妥、苯妥英钠

较大剂量或静脉速度过快血压降低

抗震颤麻痹药

左旋多巴、金刚烷胺

超剂量时可引起低血压可引起低血压

维生素类维生素K1 静注过快时血压剧降,可

致死亡

麻醉药对血管的影响随着剂量及注射速度的不

同而不同血压降低或者升高

解热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环氧化酶,导致前列环素、前列腺

素等合成受阻,引起血管收缩,人体血

压平衡失调,从而引起血压升高。退热

出汗增多,消化道出血导致贫血、低血

压。

血压升高或降

镇痛药

吗啡、哌替啶

可使组胺释放,致周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医生教您如何看懂动态血压报告

医生教您如何看懂动态血压报告 血压波动性很大,健康人的一天中血压的波动也达40~50mmHg。靠一次测量很难判断一个人的血压水平,所以提倡大家要经常测血压,而动态血压监测可反映一天之中的血压变化,尤其是第一次被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通过监测,帮助确诊是否真患了高血压,还可以评价用药的效果,了解血压变化的规律。 一般人右手活动较多,所以常将动态血压记录仪佩戴在患者左上臂,仪器会自动测量患者24小时的血压、心率,通常设定早7点到晚10点,每15分钟测量一次血压,为白昼血压,共测60次;晚10点到次日早7点,每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为夜间血压,共测18次。监测期间可正常活动并记录活动情况,但每当加压测量时,手臂需自然放松(站立位、坐位和仰卧位均可)。 问题来了:动态血压报告参数很多,如何看懂呢? 最高血压值、最低血压值、平均血压这些都很容易懂,但要结合起来看。有的人一看自己最高血压180mmHg,就很着急,以为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其实还要看您当时的状态,如果当时您正在活动或者刚激烈运动结束,正常人的血压都可能达到180mmHg或更高,所以我们还要看平均血压高不高(我国参考标准:24小时平均血压应小于130/80mmHg,白昼平均血压应小于135/85mmHg,夜间平均血压应小于120/70mmHg),同时还要看血压负荷等其它指标。 血压负荷值听起来难懂,其实就是高压、低压高于正常有多少次,占多大比重。比如一个人测了60次白昼血压,都成功有效,在这里面,有6次高压>140 mmHg或低压>90mmHg,6除以60,占10%。夜间我们进入睡眠状态后,血压会降低,所以判断夜间血压高不高,一般以高压>125 mmHg或低压>75 mmHg作为标准。正常人血压负荷值应<10%,但也不能绝对化,白天活动多、活动量大的人,夜间睡眠不佳、起夜次数多的人,往往血压偏高的次数也会多一些,但并不是血压高,所以最好记录下测量时的状态,供医生综合判断为佳。夜间血压下降率是看血压昼夜节律是否正常。用白昼平均血压减去夜间平均血压,再除以白昼平均血压,如果在10%-20%之间一般认为是正常的,称为勺型血压,而<10%称为非勺型血压,>20%为超勺型血压,都视为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提示人体血压调节能力的下降。血压变异性系数一般报告会给出24小时、白昼和夜间血压的变异系数,反映这些时间段内的血压波动是大是小。血压变异系数越大越不好,以<15%为宜。 温馨小提示: 做动态血压监测,应避免剧烈活动等影响血压的因素。因为在运动、紧张、生气时,血压都会升高的。

围术期高血压的处理

围术期高血压的处理 定义 围术期高血压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本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期间内发生的血压升高,可发生于手术前、手术中及麻醉恢复期。 通常分为以下 2 种情况: 1. 既往高血压,围术期血压升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的 20%; 2. 既往无高血压,围术期血压收缩压≥ 140 mmHg,和(或)舒张压≥ 90 mmHg。 有证据显示围手术期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引发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进而增加围手术期的死亡风险,但目前尚无确切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提示积极的围手术期高血压治疗能够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因此,须对拟手术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严格的评估。 高危因素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原发性高血压术前血压控制不理想,特别是舒张压 >110 mmHg; 2. 原发性高血压不合理停用降压药物; 3. 继发性高血压术前准备不充分; 4. 易发生严重高血压的手术类型:心脏、大血管、神经系统及头颈部手术等; 5. 麻醉诱导期麻醉深度不当或镇痛不全; 6. 清醒状态下进行有创操作; 7. 气管插管、导尿管、引流管等不良刺激、紧张、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应激因素; 8. 过度输液使容量负荷过重。 术前评估 对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术前评估主要包括: 1. 了解患者高血压病程; 2. 根据血压水平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控制血压; 3. 了解术前使用的降压药物;

4. 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 5. 评估合并的临床疾病。 术前准备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术前须作如下准备: 1. 在术前数天内将降压药替换为长效制剂; 2. 在术前当天仍然给药; 3. 须注意术前一天清晨应停用 RAS 阻滞剂类药物; 4. 术前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血压波动、心肌缺血以及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 5. 手术前 1-2 周(最好 2 周)停用利血平及含有利血平的降压药。 血压控制原则 1. 血压控制目的 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降低心脏后负荷,维护心功能。 2. 血压控制目标值 (1)年龄≥ 60 岁,血压 <150/90 mmHg; (2)年龄 <60 岁,糖尿病与慢性肾病患者,血压 <140/90 mmHg; (3)术中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血压的 30%; 高血压的控制应在术前数周内进行;不推荐在数小时内紧急降压以免导致重要脏器缺血及出现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 3. 高血压阈值 目前尚无延期手术的高血压阈值; 进入手术室后血压仍 >180/110 mmHg 的择期手术患者建议推迟手术; 若患者确有手术需要,可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手术。 原则上轻、中度高血压(<180/110 mmHg)不影响手术进行; 抢救生命的急诊手术,无论血压多高都应进行; 高血压合并威胁生命的靶器官损害(如急性左心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少尿型肾功能衰竭等),应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改善脏器功能; 合并严重低血钾症(血钾 <2.9 mmol/L),亦应尽快纠正。 高血压急症处理

动态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根据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我国≥18岁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其中≥60岁老年人患病率高达49.1%2。目前,我国≥18岁人口>11亿≥60岁人口>2亿,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近3亿。如果能够及时诊断,并使用各种类型的降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可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因高血压患者人数庞大,需要更多依靠创新科技,才能管理好高血压,减少其所承受的巨大心血管风险。 动态血压监测是高血压诊断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创新。它可测量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既可测量轻、中度体力活动状态下的血压,也可测量睡眠过程中的血压,因而可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血压整体情况,发现“隐蔽性高血压”56,包括单纯夜间高血压-8。动态血压监测由血压测量仪自动完成,因而还可避免“白大衣现象”。如进行一个昼夜24h的动态血压监测,还可了解血压的变化趋势,包括血压在夜间的下降情况-8;在晨起时的升高情况9;及个昼夜中血压的总体变异情况10。因此,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高血压管理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用于高血压的识别与诊断;用于评估心脑血管风险;用于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56。目前,英国1及加拿大口12高血压管理指南明确建议,诊室血压在1、2级高血压范围内即收缩压140~179舒张压90~109mmHg(1mmHg 0.133kPa),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对高血压进行确首选动态血压监测,若动态血压监测的白天血压 Hg,则可诊断高血压 无创的动态血压监测进入临床应用已超过 年13,在我国也已超过20年14。在这20多年时间里,我国动态血压监测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在高血压诊治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临床医生开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诊治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也开始主动要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但在其临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使用不够规范,包括监测对象选择不合适,或监测仪器设置不合理;其次,不能正确解释监测结果,导致信息使用不恰当或不充分;还有,对现有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夜间睡眠期间测量血压时干扰睡眠是否会影响测量准确性等,还无一致意见。这些都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动态血压监测的健康发展与广泛开展。因此,亟需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深入讨论,达成共识,形成规范 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要求 要获得真实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需要从正确选择血压计及正确制定监测方案开始。然后,根据相关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以及临床研究证据所确定的血压指标及其判别标准,对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做出判断 动态血压计:选择动态血压计的基本原则是,选择按照国际标准方案如欧洲高血压学会国际方案等15进行过独立临床验证( validation)的动态血压计,即选择验证过的型号;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还要定期进行校准 ),以确保每台血压计在每个时间段的准确高血压并发症为研究目标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据大多来自使用“示波法上臂式袖带动态血压计因此,在得到相应的临床研究证据之前,其他类型的动态血压计不推荐使用 新型的动态血压计增加了安全保护装置,比如袖带安装了排气装置,增强了使用的安全性。有些动态血压计则增加了肱动脉血压之外的心血管检测项比如,中心动脉血压、脉搏波增强指数或脉搏波传导速度等1;或增加了其他检测指标,比如血氧饱和度等。这些附加功能在选择血压计时具有参考意义 监测方法:应选择大小合适的袖带,和诊室血压测量一样,大部分成年人通常选择标准袖带;如果肥胖上臂臂围较大,应选择大袖带;相反,如果臂围较小,则应选择小袖带。监测前,应先测量

围手术期血压控制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患者在外科手术住院期间(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3——4天内)伴发的急性血压升高(收缩压、舒张压或平均动脉压超过基线的20%以上),可以显著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外科手术中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5%。即使手术前没有高血压病史,麻醉时也易发生血压升高及心动过速。已有许多研究探索手术当中如何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避免此病症的发生,但是结果差异较大,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预防标准。对于围术期高血压何时开始治疗以及治疗目标也没有统一意见,难以推出统一的治疗建议。 尽管如此,围术期高血压仍需要恰当处理,降压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治疗方案。本文回顾了成人患者围术期高血压的治疗要点。 1 易发因素 短时间内血压升高并超过180/110mmHg时称为高血压危象,其发生率为4%——35%,心脏手术前后发生率可以高达50%。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危象极易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并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血管阻力增加有关。手术后高血压常开始于术后10——20分钟,可能持续4小时。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易发生出血、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手术前高血压一般不引起靶器官功能障碍,因此称为高血压次急症,有足够的时间降低血压。而在手术中血压快速升高超过20%时易发生靶器官功能损害,应考虑高血压急症。 大血管(颈动脉、腹部主动脉、外周大血管)或腹腔和胸腔手术易发生术中高血压,而严重术中高血压更多见于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手术)、神经手术、头部和颈部手术、肾脏移植以及较大创伤(烧伤或头部创伤),并较易发生并发症。例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血压持续>170/95mmHg易发生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特别是曾发生脑出血或有脑出血家族史患者在血压迅速升高时易再次发生脑出血。 下列手术易发生术后高血压:冠状动脉搭桥术、主动脉瘤修复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高血压发生时间短并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需要特别关注。围术期高血压发生原因可能与气管插管、麻醉、手术切口、手术中或麻醉后早期疼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有关。另外,低温、低氧血症、手术中或手术后24——48小时过度输液所致血容量超负荷以及手术前中断平时服用的降压药物等均是引起围术期血压升高的常见原因。 围术期高血压发生率还决定于高血压病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舒张压>110mmHg 的患者易发生围术期血压波动,并常伴有心肌缺血。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也明显增加。为了及时预防和治疗围术期高血压,有必要在手术前详细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降压药物和剂量,以及以往不能耐受的药物情况。体格检查应包括靶器官受损以及心血管系统病理改变情况。眼底镜检查可以提示高血压严重程度和病程。体格检查和常规化验可以排除一些少见但很重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如腹部明显杂音提示肾动脉狭窄,桡-股动脉波延迟提示主动脉狭窄,未使用利尿剂而存在低钾血症提示醛固酮增多症。当怀疑嗜铬细胞瘤时应延期手术以便排查。 但在外科手术前一般不需要做继发性高血压的详细排查。嗜铬细胞瘤患者停用可乐宁后可以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血压反跳,并易漏诊。然而,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术中发生显著血

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2015)

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 马正良,王天龙,王东信,王秀丽,王国林(负责人),王海云(执笔人),石学银,李金宝,余剑波,张卫,祝胜美,夏中元,喻文军,鲁开智,薛荣亮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指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 算全国高血压患者达2.66亿,并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合并高血 压的手术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围术期高血压可增加手术出血、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导致脑卒中以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我国高血压呈现 三高三低流行病学特点,即发病率、伤残率与死亡率高;知晓率、服药 率与控制率低,从而大大增加了国内围手术期高血压处理风险。 一、高血压的定义、分类及危险性评估 (一)定义和分类 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其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其中90%~95%为原发性高血压,余为继发性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3级(表1)。 表 1 血压(mmHg)的定义和分级 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120 和<80 正常高值120-139 和(或)80-89 高血压 1级(轻度)140-159 和(或)90-99 2级(中度)160-179 和(或)100-109 3级(重度)≥180 和(或)≥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 压 ≥140 和<90 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二)心血管总体危险评估 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能只根据血压水平,必须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分层。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层次(表2、3)。 表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其他危险因素 和病史 血压(mmHg) 1级高血压 ^*P140-159 或DBP90-99 2级高血压 ^*P160-179 或DBP100-109 3级高血压 ^*P≥180 或DBP≥110 无低危中危高危 1~2个其他危险因中危中危极高危

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365编辑 根据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140/90mmHg)患病率为18.8%,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高血压患者治疗率为81.8%,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控制率为24.4%[1]。与1991年第三次全国高血压普查相比,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升高(+6.9%),知晓率略有上升(+3.6%),高血压患者治疗率明显升高(+36.3%),但接受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无明显变化(+1.9%)[2]。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总体情况是,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尚可,但控制率极低。核心问题是,通常不测血压或很少测量血压,因此知晓率低;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或血压管理质量不高,因此控制率低。 让自动的电子血压计像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一样进入家庭,每个家庭成员定期测量血压,进行家庭血压监测,是提高高血压知晓率与控制率的有效手段。家庭血压监测通常由被测量者本人自我完成,这时又可称为“自测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但也可由家庭成员等协助完成。测量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因而可以避免在诊室测量血压时常会出现的“白大衣效应”;可用于评估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数年中血压的长期变化情况或降压治疗效应;而且有助于增强患者管理高血压的参与意识,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自动的电子血压计正在进入家庭,许多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经常在家中测量血压,并将这些测量结果带给治疗医生,供医生制定或变更治疗方案时参考[3-5]。为了促进家庭血压监测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广泛讨论与征求意见的情况下,在专业领域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文件。但考虑到我国目前家庭血压监测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家庭血压监测研究的数量与质量均嫌不足,因此,先参考近年来国外已经发表的几个家庭血压监测指导性文件[6-10],结合我国特点制定一个专家层面的共识,希望在合适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制定基于中国数据的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一、临床意义 (一)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 目前,我国通常是那些正在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才在家中测量血压。因此,家庭血压监测常被误认为是高血压患者才需要做的事情,而自认为血压正常者则很少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实际上,家庭拥有血压计并进行家庭血压监测的重要价值在于,那些血压正常者通过定期测量血压可及时发现血压升高,从而对高血压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家庭拥有血压计的比例比较高,高血压的知晓率也比较高。 (二)提高高血压诊断的准确性 家庭血压监测在家中进行,测量次数和天数均比较多,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水平。因此,和动态血压监测相似,家庭血压监测可以有效鉴别出那些只有在诊室测量血压时才升高的“白大衣性高血压”或主要在家庭测量血压时升高的“隐匿性高血压”。这样可避免给“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过度降压治疗的潜在风险,也可以及时控制“隐匿性高血压”的心血管风险。 (三)提高高血压患者判断预后的准确性 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血压监测在预后判断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日本进行的Ohasama

动态血压报告解读

动态血压报告解读 钟栩1滕政杰2王纪3寇宗莉4蒙占权5卢玉俊6 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科 血压作为重要的生理参数之一,随着机体的生理节奏或外界环境的变化呈明显的波动性,这种现象称为血压的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力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大量的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有相关性(1)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可反映不同生理节律和外界环境时的血压变化,无测量者偏差及“白大衣”现象,可全面、详尽地观察一天中血压的动态变化(2,3)。因此,采用动态血压检测技术可较好地反映血压的变异性,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临床常用的ABPM参数有平均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变异系数、血压负荷、动态脉压、趋势图、最高血压值、最低血压值、曲线下面积、动态心率、谷/峰值和平滑指数等。 一. 监测方法: 以美国Welch Allyn 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为例:袖带绑于受试者左上臂,自动充气测量收缩压、舒压,并同时记录心率的变化。设08: 00- 23: 00 为日间,23:00 - 08: 00 为夜间。白昼为每15min 、夜间每30min测量一次血压,监测期间正常活动,每小时区间有效读数无缺漏,符合有效血压读数标准: 收缩压 70-260mmHg, 舒压40-150mmHg, 脉压20-150mmHg(4)。有效测量血压>90% , 排除心房颤动者。 二. 动态血压正常参考标准: 根据最新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建议,“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 和AAMI)的检测仪,动态血压的国正常参考标准: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白昼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0/70mmHg,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值比白昼血压均值低10-20%”。目前动态血压的正常参考值全世界尚无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夹层动脉瘤等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其对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巨大。根据最新调查统计数据,我国目前有2.7亿高血压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者仅占13.8%,血压全面达标者的比例更低。测量血压是诊断高血压并进行有效管理的必需手段。目前除了可以在医院由医生、护士进行“诊室血压测量”之外,“诊室外血压测量”尤其是动态血压监测,正在高血压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015年9月20日,《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吴兆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伟伟教授出席了发布会。会上,王继光教授介绍了共识制定背景和主要内容。四位专家就动态血压监测的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本共识主要就以下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的四个问题达成了专家共识: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要求;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与适应证;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判定与意义;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与对策。 在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要求方面,共识建议必需选择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过独立临床验证的动态血压监测仪器;必需选择大小合适的袖带;监测时间必需达到24小时或以上,通常白天20分钟测量一次,晚上30分钟测量一次。 动态血压测量的对象,既包括怀疑高血压需明确诊断者,识别出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也包括已经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疗效评估,识别出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与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还有助于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这些特殊时段的隐蔽性高血压的诊断。 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判定主要依靠24小时、日间、夜间的平均值。如果24小时血压≥130/80mmHg,日间血压≥135/85mmHg,或夜间血压≥120/70mmHg,则可诊断高血压。通过和诊室血压进行对比,可识别出那些动态血压正常而诊室血压升高(≥140/90mmHg)的白大衣高血压,动态血压升高而诊室血压正常的(<140/90mmHg)的隐蔽性高血压。如果清晨起床后2小时以内所有血压读数平均值≥135/85mmHg,则可诊断为清晨高血压。 为了更加规范地开展动态血压监测,建立了基于云平台、互联网的动态血压监测技术支持系统,可以依托高血压专业机构,完成监测报告的解读与判断。 动态血压监测的一个常见误区是,担心夜间测量血压过程中因为反复充放气导致血压测量不准确。这样的充放气的确会因压迫上肢而有不适感,影响睡眠质量,但只要不起床活动,对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影响很小,不影响结果的判断。

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2》指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达2.66亿,并逐渐呈现 出年轻化的趋势,合并高血压的手术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围术期高血压可增加手术出血、 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导致脑卒中以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我国高血压呈现三高三低流行病 学特点,即发病率、伤残率与死亡率高;知晓率、服药率与控制率低,从而大大增加了国内 围手术期高血压处理风险。 一、高血压的定义、分类及危险性评估 (一)定义和分类 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其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 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其中90%~95%为原 发性高血压,余为继发性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3级(表 1)。 表 1 血压(mmHg)的定义和分级 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和<80 正常高值120-139和(或)80-89 高血压 1级(轻度)140-159和(或)90-99 2级(中度)160-179和(或)100-109 3级(重度)≥180和(或)≥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和<90 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二)心血管总体危险评估 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能只根据血压水平,必须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分层。 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层次(表2、3)。 表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 血压(mmHg) 1级高血压 ^*P140-159 或DBP90-99 2级高血压 ^*P160-179 或DBP100-109 3级高血压 ^*P≥180 或DBP≥110 无低危中危高危 1~2个其他危险因素中危中危极高危 ≥3个其他危险因素,或 靶器官损害 高危高危极高危临床并发症或合并糖尿极高危极高危极高危

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管理指南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指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达2.66亿,并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合并高血压的手术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围术期高血压可增加手术出血、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导致脑卒中以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我国高血压呈现三高三低流行病学特点,即发病率、伤残率与死亡率高;知晓率、服药率与控制率低,从而大大增加了

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MI:体质量指数。 二、围术期高血压的病因: (一)原发性高血压 约占90%~95%,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其他因素如体重超重、口服避孕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 (二)继发性高血压 约占5%~10%,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主要见于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血管疾病、颅脑疾病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等。 (三)紧张焦虑 主要由于患者对麻醉、手术强烈的恐惧感所致,这类患者仅在入手术室后测量血压时才出现高血压,回到病房或应用镇静剂后, 血压即可恢复正常。 (四)麻醉 麻醉期间发生高血压的原因较多,主要与麻醉方式、麻醉期间的管理以及一些药物应用有关。 1. 麻醉过浅或镇痛不全; 2. 浅麻醉下气管内插管或拔管;

3. 缺氧或CO2蓄积。 (五)手术操作 一些手术操作如颅脑手术牵拉、嗜铬细胞瘤手术肾上腺血流阻断前等,可引起短时的血压增高。对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肾血管病变、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术中都有可能发生严重的高血压, 甚至心、脑血管意外。 (六)其他 除上述外, 较为常见的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还有:①液体输入过量或体外循环流量较大; ②颅内压升高;③升压药物使用不当;④肠胀气;⑤尿潴留;⑥寒冷与低温;⑦术毕应用纳络酮拮抗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⑧术后伤口疼痛、咳嗽、恶心呕吐等;⑨术后因麻醉对血管的舒张作用消失,血容量过多。 三、高血压患者术前评估及术前准备 (一)实施手术与麻醉耐受性的评价 1.高血压病程与进展情况高血压病程越长,重要脏器越易受累,麻醉危险性越大;高血压病程虽短,但进展迅速者,即恶性高血压,早期就可出现心、脑、肾并发症,麻醉危险性很大。 2.高血压的程度1、2级高血压(BP< 180/110mmHg),麻醉危险性与一般病人相仿,手术并不增加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而3级高血压(BP≥180/110mmHg)时,围术期发生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3.靶器官受累情况高血压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者, 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对于高血压患者, 应注意了解有无心绞痛、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糖尿病, 以及脂类代谢紊乱等合并症。

最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中日友好医院柯元南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2010年这个中国高血压的防治指南是在1999年和2005年指南的版本基础上,组织了包括心内科、肾脏科、神经科、老年科和内分泌科的专家,同时吸取了国外指南的,一些相关指南的经验,经过多次的讨论和编撰,讨论编撰而成。 首先来看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情况。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个是1958年到1959年的调查结果,患病率的粗率是5.1%,在1991年的调查,就上升到13.58%,200年的调查,上升到,这个是18.8%,呈明显的上升。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还有这么一些,五个方面的危险因素。一个是高钠低钾的饮食。咱们国家在大部分地区的人均的盐的摄入量都>12g/d,而世界卫生组织要求<5g/d,尿的钠钾比>6,而西方人群是2 — 3,是2 — 3。第二是超重和肥胖,对城市人群中,超重的患者比例达到25% — 30%,所以他这个高血压的风险就会增加。还有过量饮酒,再有就是精神紧张,就是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也是重要的因素。其他,比如像人口老化、缺乏运动、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还有高血压的家族史等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咱们的高血压的人群这个发生率增高,发病率增高和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咱们国家的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但知晓率和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对比较低。这个根据2002年的调查,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30%左右,治疗率24.7%,控制率6.1%。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病人都没有得到,就是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或者是没有治疗,有高血压没有治疗,或者是治疗了没有得到控制,94%,将近94%的病人没得到控制。这种情况,到2004 — 2005年的调查的时候有所改善,但是也不明显。同时2005年的知晓率48.4%,治疗率38.5%,控制率9.5%。治疗的患者控制的也是有24%,所以3/4的病人治疗了,但是还没有得到控制。所以对这个,对控制高血压方面,咱们国家有很大的,还有很多的。

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完整版)

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完整版) 手术前、手术中及麻醉恢复期发生的高血压统称为围手术期高血压,此期间的高血压可能是一过性血压增高,也可能是慢性高血压的急性加重【1】。有证据显示围手术期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引发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进而增加围手术期的死亡风险,但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显示此间期内积极的血压控制能够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ACC/AHA 关于非心脏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心血管危险评估指南指出:未控制的高血压本身对围手术期的治疗并不构成很大的危害,但须对拟手术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严格的评估。 一、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定义 围手术期高血压是指外科手术住院期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一般3~4天)伴发的急性血压增高,收缩压或舒张压超过基线20%以上【2】。手术后麻醉恢复期高血压常发生于术后10~20 min,可能持续4 h。 在围手术期出现短时间血压增高超过180/110 mm Hg,称为围手术高血压危象,其发生率为4%~35%【2】。

二、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 1、原发性高血压术前血压控制不理想,特别是舒张压超过110 mm Hg者。 2、原发性高血压不合理停用降压药物。抗高血压治疗应持续至术前,包括手术当天清晨;术前数日宜换用长效降压药物。 3、继发性高血压术前准备不充分:如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瘤的切除术或肾动脉狭窄手术,如术前未做好充分的药物准备,术中可能发生非常危险的血液动力学波动。 4、易发生严重高血压的手术类型:心脏手术,大血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手术)手术,神经系统及头颈部手术,肾脏移植以及大的创伤(烧伤或头部创伤)等。 5、麻醉诱导期麻醉深度不当或镇痛不全、术中因疼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麻醉恢复早期疼痛感、低体温、低通气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等。

180例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180例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2-03-19T11:45:18.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1期供稿作者:张进杨春萍段开昌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血压患病率呈日益增长态势。 张进杨春萍段开昌 (云南省南华县人民医院 675200)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277-02 【摘要】目的评价180例测试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临床意义,以及降压药物合理应用关系。方法应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系统(美国伟伦Welch Allyn ABPM 6100型)观察180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对24小时动态血压的趋势图、超常模式,平均动脉压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患者24小时血压存在不同的变化,其中,典型血压的节律变化呈“双峰一谷”,一级高血压患者夜间下降率最为显著,二级次之,三级高血压夜间下降率不明显。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正确评价高血压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夜间血压下降 率可作为评价靶器官受损状况的一项指标。 【关键词】24小时动态血压(ABPM)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合理用药靶器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血压患病率呈日益增长态势,在我国每年有一千万新增加高血压患者。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居高不下,如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脏疾病等。在基层医疗工作中,对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存在着许多误区,一是对高血压的危害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过度治疗,增加了药物对身体的损害。所以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可以有效评估每位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程度,并且合理应用降压药物。 1 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把我院2005年-2010年间具有完整资料的180份ABPM观察病例作为分析对象,其中门诊病例56例,住院病例124例。其中男99例,女81例,年龄在23-75岁之间。平均年龄47.3岁。病程0—5年127例,5年以上53例。1.2高血压分型,Ⅲ级58例,Ⅱ级92例,Ⅰ级15例,疑似病例15例。 2 结果及结论 2.1人体血压昼夜24小时存在明显的变化,如图所示: 图表一 我们观察到:生理状态下血压有节律性的变化。典型血压的节律变化呈“双峰一谷”,即清晨醒后血压逐渐升高,在上午6:00~8:00左右出现第1个高峰,此后血压趋于平稳,下午4:00~6:00左右出现第2个高峰,夜间进入睡眠后,血压逐渐下降,夜间2:00~3:00降至最低。 2.2从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中我们可以评估每一位患者病情的危险程度。图表二 2.3我们还发现:血压昼夜24小时的变化和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患病时间的长短相关。最为明显的是夜间下降率。其中从血压分型的角度来看,Ⅲ级高血压患者夜间下降率最为不明显,Ⅰ级高血压患者及正常人夜间血压下降率最为显著。我们统计了58例Ⅲ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夜间下降率仅为8.1%,92二级高血压平均夜间下降率为15.6%,而15例Ⅰ级高血压患者及疑似病例15例的收缩压,夜间下降

中国血压测量指南

《中国血压测量指南》规范化测量血压 ▲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血压科王文 《中国血压测量指南》(简称“指南”)是我国首部血压测量的指导性文件,是规范化测量血压的依据。指南具有三项特点: 操作性强该指南没有长篇大论叙述血压原理、血压测量理论,主要就血压测量操作方法做了详细描述,包括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及动态血压测量的方法。 重点突出该指南分四个部分:即血压测量基本技术、诊室血压测量(OBPM)、动态血压测量(ABPM)和家庭血压测量(HBPM),每个部分均列出其要点。 具权威性该指南由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委员会、《中华高血压杂志》联合组成中国血压测量工作组,经30余名各学科专家历时4 年编撰而成。 三种血压测量方式 1、OBPM最常用的血压测量方式,也是目前高血压诊断、评估疗效的传统的基本标准方法。主要源于现实中高血压的诊治效果评估主要依据诊室血压水平,且OBPM 一般用台式水银血压计,价格便宜且准确性好。台式水银血压计也是目前验证电子血压计及动态血压计的常用仪器和依据。但OBPM 也有局限性:OBPM 为偶测血压,无法一天内多次测量;测量质量受测压人血压测量误差的影响。 2、ABPM 可测量24 h血压,了解血压节律,检测白大衣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等。测量血压较准确,无人为误差。但其价格较贵,一般基层单位无此仪器,目前无法广泛使用。同时24 h 中袖带的松紧及位置;夜间患者不习惯血压测量,从而影响正常睡眠,睡眠不佳也可影响血压测量。现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推行动态血压测量。 3、HBPM是患者在家庭测量的血压,可反映患者清醒状态下白天的血压,也可鉴别白大衣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等;可测量长时血压变异。可协助高血压诊断及疗效评估,是经济的易于操作的血压测量方式。

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血压控制要点

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的血压控制要点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05-28 作者:吴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患者在外科手术住院期间(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3~4天内)伴发的急性血压升高(收缩压、舒张压或平均动脉压超过基线的20%以上),可以显著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外科手术中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5%。即使手术前没有高血压病史,麻醉时也易发生血压升高及心动过速。已有许多研究探索手术当中如何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避免此病症的发生,但是结果差异较大,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预防标准。对于围术期高血压何时开始治疗以及治疗目标也没有统一意见,难以推出统一的治疗建议。 尽管如此,围术期高血压仍需要恰当处理,降压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治疗方案。本文回顾了成人患者围术期高血压的治疗要点。 1易发因素 短时间内血压升高并超过180/110mmHg时称为高血压危象,其发生率为4%~35%,心脏手术前后发生率可以高达50%。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危象极易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并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血管阻力增加有关。手术后高血压常开始于术后10~20分钟,可能持续4小时。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易发生出血、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手术前高血压一般不引起靶器官功能障碍,因此称为高血压次急症,有足够的时间降低血压。而在手术中血压快速升高超过20%时易发生靶器官功能损害,应考虑高血压急症。 大血管(颈动脉、腹部主动脉、外周大血管)或腹腔和胸腔手术易发生术中高血压,而严重术中高血压更多见于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手术)、神

2019 专家共识:中国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的管理

2019专家共识:中国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的管理 摘要 背景与目的:中青年人群高血压伴随肥胖、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愈发普遍,这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尽管国内外都对老年患者的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管理给予了更多关注,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于年轻患者的高血压评估和治疗尚无共识。我们达成了共识,旨在为中青年人群的高血压管理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策略。 方法:中国心脏病学会第十届委员会高血压小组的作者和专家回顾了有关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和抗高血压治疗的现有文献和证据,进行讨论并就相关建议达成了一致意见。 讨论和建议:青年和中年人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与老年人所观察到的有很大不同。特别是,该人群中交感神经系统(SNS)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均被显着激活。应进行总体CVD风险评估,作为开始抗高血压治疗的决定因素。降血压治疗首先应达到把血压降至低于140/90mm Hg的目标,如果可以忍受,大多数患者的最终血压应低于130/80mm Hg。在高CVD风险的患者中,首选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RAS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或与钙通道阻滞剂或利尿剂联合开始降低血压的疗法,以及积极改变生活方式。 结论:应在年轻和中年高血压人群中实施积极、全面的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管理策略。一.内容介绍 高血压定义为血压(BP)≥140/90mm Hg,是心血管疾病(CVD)最常见但可逆的 危险因素之一。2010年,全球有940万人死于高血压,占总死亡人数的17.8%;由高 血压引起的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为1.7亿人年,占全球DALYs总数的7.0%。来自 中国的数据显示,高血压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4.6%,占全部DALYs的12.0%,每年高血压的直接医疗费用已达366亿元人民币。 年轻人和中年(<65岁)人群的高血压大多是潜伏的或偶然发现。从历史上和目前 来看,人们更多地关注老人的血压和CVD风险管理。尽管由于预期寿命更长,尽管年轻 和中年高血压受试者的长期风险(>10岁)和终生风险比老年人高,但国内外只对老年人高血压有指导方案及专家共识。加强年轻患者的血压控制和系统性管理将有助 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负担。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谨代表中国心脏病学会第十届委员会高血压小组达成一致,为中、青年人的高血压治疗提供指导和建议。 二.方法 小组成员审查了现有证据并提出了建议。在三届全体会议上对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并且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小组成员同意才能通过任何决议。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临床意义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简介 心电图室新进英国牛津动态血压分析系统一套,可以对高血压病人进行用药前、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是高血压病临床诊断、用药指导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该检查项目收费标准:100元/人次,其临床意义如下: 一.明确高血压的诊断 由于血压波动,偶测血压值对高血压患者较易漏诊,而动态血压动态监测有助于及早发现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一过性血压升高者。 二.鉴别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与正常人相似, 98.5%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大于 15mmHg,而继发性高血压66%的患者无明显昼夜节律变化,如嗜铬细胞瘤、糖尿病、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肾移植术后患者血压夜间升高,无昼夜节律变化。 三.判断高血压病情程度 动态血压参数和高血压的病情程度均有很好的相关性。血压水平持续较高、日夜节律减小或消失、血压变异性较大、血压负荷增高等,提示高血压并发症的存在、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而且呈正相关。24小时血压均值<120mmHg/80mmHg者很少有并发症,而>160mmHg/100mmHg者则出现并发症。血压负荷>40%,是高血压心、脑受累的警报。 四.评估高血压的预后 1.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 24h平均收缩压增高是导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重要因素。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降幅越小,左心室肥厚程度越重。 2.动态血压与心肌缺血 与“勺型”血压患者相比,“非勺型”血压患者更易出现心肌缺血,尤其是清晨血压升高的患者,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高。 3.动态血压与肾脏损害 “非勺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白蛋白的排泄率均高于“勺型”血压患者,是肾功能受损的早期表现,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水平越高,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白蛋白的排泄率越高。 4.动态血压与脑卒中 血压越高,脑卒中发生率越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脑卒中。 五.指导及评价降压治疗 动态血压监测能反映24小时患者真实血压变化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医生更全面的掌握病情进行合理治疗。目前常用的指标有: 1.血压水平(平均值、最高值) 2.血压负荷 3.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增高比率 4.血压昼夜节律 门诊二楼心电图电话:60908766

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的血压控制要点(全文)

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的血压控制要点(全文)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患者在外科手术住院期间(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3~4天内)伴发的急性血压升高(收缩压、舒张压或平均动脉压超过基线的20%以上),可以显著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外科手术中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5%。即使手术前没有高血压病史,麻醉时也易发生血压升高及心动过速。已有许多研究探索手术当中如何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避免此病症的发生,但是结果差异较大,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预防标准。对于围术期高血压何时开始治疗以及治疗目标也没有统一意见,难以推出统一的治疗建议。 尽管如此,围术期高血压仍需要恰当处理,降压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治疗方案。本文回顾了成人患者围术期高血压的治疗要点。 1 易发因素 短时间内血压升高并超过180/110mmHg时称为高血压危象,其发生率为4%~35%,心脏手术前后发生率可以高达50%。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危象极易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并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血管阻力增加有关。手术后高血压常开始于术后10~20分钟,可能持续4小时。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易发生出血、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手术前高血压一般不引起靶器官功能障碍,因此称为高血压次急症,有足够的时间降低血压。而在手术中血压快速升高超过20%时易发生靶器官功能损害,应考虑高血压急症。 大血管(颈动脉、腹部主动脉、外周大血管)或腹腔和胸腔手术易发生术中高血压,而严重术中高血压更多见于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手术)、神经手术、头部和颈部手术、肾脏移植以及较大创伤(烧伤或头部创伤),并较易发生并发症。例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血压持续>170/95mmHg易发生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特别是曾发生脑出血或有脑出血家族史患者在血压迅速升高时易再次发生脑出血。 下列手术易发生术后高血压:冠状动脉搭桥术、主动脉瘤修复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高血压发生时间短并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需要特别关注。围术期高血压发生原因可能与气管插管、麻醉、手术切口、手术中或麻醉后早期疼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有关。另外,低温、低氧血症、手术中或手术后24~48小时过度输液所致血容量超负荷以及手术前中断平时服用的降压药物等均是引起围术期血压升高的常见原因。 围术期高血压发生率还决定于高血压病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舒张压>110mmHg的患者易发生围术期血压波动,并常伴有心肌缺血。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也明显增加。为了及时预防和治疗围术期高血压,有必要在手术前详细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降压药物和剂量,以及以往不能耐受的药物情况。体格检查应包括靶器官受损以及心血管系统病理改变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