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

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
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

目录页

常见血液病诊疗常规

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血型。

2尿常规、大便潜血、虫卵。

3肝功、肾功、必要时查各种自身抗体,如ANA、抗dsDNA、抗ENA等。

4 必要时胃肠道餐或胃镜检查

二.诊断标准

1男性:Hb﹤120g/L,RBC﹤4.0×1012/L,HCT﹤0.40

2女性:Hb﹤110g/L,RBC﹤3.5×1012/L,HCT﹤0.37

缺铁性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血清铁+转铁蛋白,运铁蛋白饱和度。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4血清铁蛋白。

5骨髓涂片及铁染色(必要时)。

6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必要时),红细胞铁蛋白(必要时)。

7大便潜血、虫卵。

8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9妇科检查(月经过多的患者)。

10肝、肾功能。

二、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g/L

2血清铁﹤50ug /dl,总铁结合力﹥350ug /dl,运铁蛋白饱和度%﹤15%。

3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

4血清铁蛋白﹤14ug /L。

5红细胞游离卟啉(FEP)﹥3.0ug/gHb。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用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上述1~6条中任2条以上者可论断。

三、治疗

1去除或治疗病因。

2铁剂补充治疗:元素铁150~200mg/天。

3疗程:血象恢复正常后,血清蛋白﹥30~50ug /L时再停药。

四、疗效标准

1治愈:Hb恢复正常,MCV﹥80fl血清铁及铁蛋白,FEP均恢复正常。贫血病因消除。 2有效:Hb增高﹥20g/L,其他指标部分恢复。

3无效:四周治疗Hb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反下降。

巨幼细胞贫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中性粒细胞分叶计数。

3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4生化检查: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红细胞叶酸水平;内因子阻断抗体测定(疑维生素B12缺乏时);血清胃泌素测定(疑维生素B12缺乏时)

5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必要时)。

二、诊断标准

1巨幼细胞贫血

(1) 临床表现:贫血、常伴有消化道症状及舌痛,舌色红、表面光滑(牛肉舌)。(2)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5%或6叶者﹥1%;骨髓:红系呈典型的巨幼红细胞生成,巨幼红细胞﹥10%,粒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型改变,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血小板生成障碍。

2 叶酸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

(1) 临床表现:同上。有偏食(蔬菜少或不吃)或空肠疾患或手术切除史。

(2) 实验室检查:除上述血象及骨髓象外,血清叶酸﹤3ng/ml(﹤

6.81nmol/L),红细胞叶酸﹤100ng/ml(227nmol/L)。

3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

(1) 临床表现:同上。素食或回肠疾患或胃手术切除史。

(2) 实验室检查:血清叶酸﹥3.0ng/ml,红细胞叶酸﹥100ng/ml,维生素B12﹤150pg/ml(111 pmol/L)。

4恶性贫血

(1) 临床表现:同上且有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有家族史或伴免疫性疾患。

(2) 实验室检查:血象及骨髓象同上,除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红细胞叶酸同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外,尚有:a. 内因子阻断抗体(+);b.转用泌素﹥100pg/ml;c.应考虑进一步做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

三、治疗

1去除病因。

2补充治疗:原则上是缺什么补充什么。叶酸5~10mg每天3次口服(单纯缺乏恶性贫血患难与共者禁用;);维生素B12:100ug每天1次肌肉注射(恶性贫血患者需终生注射

B12100ug,每月1次。)

四、疗效标准

1治愈

(1) 临床:贫血及消化道症状消失,舌质恢复正常。

(2) 血象及骨髓象恢复正常。

(3) 血清叶酸﹥3ng/ml,红细胞叶酸﹥100ng/ml,维生素B12﹥150pg/ml。

2好转

(1)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2) 血红蛋白增高﹥30g/L,白细胞及血小板基本恢复正常。

(3) 骨髓象恢复正常。

3无效:经上述补充治疗6~8周后,临床症状、血象及骨髓象无改变。

溶血性贫血

一、血象

Hb、RBC、Reti、RBC形态、WBC+DC、plt,肝、脾、胆B超,肝肾功能

二、为确定溶液血性贫血需做两方面检查

(一) 红细胞破坏增加

1血胆红素 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

2尿三胆 尿胆原升高为主

3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加(﹥5mg/dl)

4血清结合珠蛋白(预约)明显减少

5尿潜血

6尿Rous试验

751Cr标记红细胞半寿命测定(正常28±2.7天)示红细胞半寿命缩短

(二) 骨髓红细胞代偿增生

1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正常0.5~1.5%)

2骨髓象增生活跃,以红系为主,粒红比例倒置

三、为确定属何种溶血性贫血需做其他有关检查(详见后)

四、B超:肝、胆、脾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K)

一、 实验室检查:

1有关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2 Ham试验(酸化血清溶液血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抗凝血4ml)

3尿潜血或尿Rous(尿含铁血黄素)试验(晨留尿10ml)

4若条件许可,直接检测体内CD59-细胞数量(骨髓肝素抗凝0.5ml或外周血 肝素抗凝

3ml)

二、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符合PNH

2实验室检查:

(1) 具备溶血性贫血特点;

(2) Ham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或尿含铁血黄素)中二项以上阳性;或同一项检查二次以上阳性;或一次阳性,即使重复,仍为阳性,并有阴性对照。

(3) 流式细胞仪检测:糖化磷酰肌醇(GPI)连接蛋白阴性细胞(CD59)≥10%(>5%但<10%者应重复=。

3能除外其他溶血者,同时有肯定的血红蛋白尿发作。

凡有溶血性贫血、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者,可诊断为本病。无条件做流式细胞仪检测者,依Ham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尿Rous试验等结果诊断如上述。

三、 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以控制和减轻血红蛋白尿发作,强地松20~30mg/天。

2抗氧化物质:维生素E(阿魏酸钠)

3贫血治疗:促进骨髓造血药物(康力龙6-12mg/天)(G-CSF 100-300mg/天 皮下注射, EPO3000-10000u/天,皮下注射)适量补充造血原料(如补充铁剂,剂量宜小);酌情输血,输血本身有时可引起溶血,最好输入经生理盐水洗涤的红细胞。 注意并发症处理:感染、血栓、胆石症、肾功能衰竭;

4持续严重溶血发作者可短期试用:强的松40mg/d,瘤可宁2mg/d;或环磷酰胺

200mg/d,或隔日。频繁输入洗涤的红细胞。

四、 病情分级标准

1贫血:轻型Hb≥90g/L;中型Hb≥60~89g/L;重型Hb≥30~59g/L;极重型Hb≥30g/L。

2血红蛋白尿:频发:2月以内发作一次;偶发:2月以上发作一次;不发:观察2年不发作。

3骨髓增生度:极度活跃,粒/红<1;明显活跃,粒/红≈1;活跃,粒/红≈2~3;多部

位或一部位增生低下。

五、再障-PNH综合征:有以下类型:

1再障→PNH:明确地从再障转为PNH(再障表现已不明显);

2 PNH→再障:明确地从PNH转为再障(PNH表现已不明显);

3 PNH伴再障特征:指PNH为主伴有骨髓不增生、巨核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不增高等表现。

4再障伴PNH特征:指再障为主伴有PNH有关化验检查阳性结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异常细胞有助早期诊断AA-PNH综合征。

六、 疗效标准

考虑到PNH的个体差异较大,判断疗效只能在患者原有基础上进行;由于病情缓和,病情可有自然变化,因此,观察期不应少于一年,才能进行前后比较,建议标准如下: 1近期痊愈:一年无血红蛋白尿发作,不需输血,血象、网织红细胞均恢复正常;

2近期缓解:一年无血红蛋白尿,不需输血,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3近期明显进步:病情分级中任何一种进步2极,如血红蛋白升2极,血红蛋白尿发作减少2极;

4近期进步:病情分级中任何一种进步1级,或者其他 客观检查有进步;

5无效:无变化或有恶化。

(观察期达5年以上可除去近期二字;判断治疗效果时必须排除病情的自然波动)

七、 注意事项

1注意诱发血红蛋白尿或使贫血加重的原因;

2诊断前多次复查上述诊断性试验;

3多次查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计数(特别是发作前后的比较);尿含铁血黄素及尿潜血(特别是晨第一次尿);

4注意血清铁蛋白、叶酸水平;

5有条件可作BFU-E、CFU-E、CFU-GM检查及染色体检查;

6注意出血、血栓栓塞、胆结石等并发症;

7注意试验误差,及设阴性、阳性对照;

8注意与再生障碍性贫血、MDS的鉴别及转化。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

一、 实验室检查

1有关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2外周血涂片,注意球形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

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直接试验)

4用单价抗体测红细胞膜附着的IgG、A、M和C3

5冷凝集素测定 正常﹤1:64

6必要时做冷热溶血试验(L-D试验),若阳性应做梅毒、病毒等有关检查

7嗜异性凝集试验

8自身抗体测定

二、 诊断标准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1) 临床表现:原发性AIHA多为女性,年龄不限;除溶血性贫血外,半数有脾肿大,

1/3有黄疸及肝大。继发性AIHA常伴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2) 实验室检查:① 贫血程度不一,有时很严重,可并发急性溶血危象。血片上可见较多球形红细胞(﹤15%)及数量不等幼红细胞。偶有红细胞被吞噬现象。网织红细胞增多。② 骨髓呈增生象,粒红比例倒置,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③ 再障危象时,网织

红细胞极度减少,骨髓象增生低下。④ 广谱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主要为C3或IgG 型。

(3)诊断标准:① 符合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② 直接Coombs试验阳性③ 如广谱Coombs试验阴性,但临床表现符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切脾有效,又能除外其他溶血性贫血,可考虑为Coombs试验阴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④ 需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其他疾病(如CLL,Lymphoma)引起的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⑤ 近四月内无输血或特殊药物服用史,直接Coombs试验阳性。

2冷凝集素综合征

(1) 临床表现:以中老年患者为多,寒冷环境有耳廓、鼻尖、手指发绀,但一经加温即消失。除贫血和黄疸外其他体征很少。

(2) 实验室检查:① 慢性轻至中度贫血,周围血中无红细胞畸形及大小不一,可有轻度高胆红素血症,反复发作者有含铁血黄素尿。② 冷凝集素试验阳性,4效价可高至1:1000甚至1:16000。在30。C白蛋白或生理盐水内,如凝集素效价仍然较高,有诊断意义。③ 抗直接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几乎均为C3型。

(3) 诊断标准:溶贫患者冷凝集素阳性,效价较高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试验,可诊断为冷凝集素综合征。

3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1) 临床表现:多数受寒后即有急性发作,表现为寒战、发热(体温可高达40。C),全身无力及腰背痛。随后即有血红蛋白尿,多数持续几小时,偶有几天者。

(2) 实验室检查:① 发作时贫血严重,进展迅速,周围血红细胞大小不一及畸形,并有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及嗜硷性点彩细胞及幼红细胞出现;② 反复发作者有含铁血黄素尿;发作时尿潜血阳性。③ 冷热溶血试验(Donath-Landsteiner)阳性。④ 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大多为C3型。

(3) 诊断标准:溶贫患者冷热溶血试验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三、 治疗

1治疗原发病:AIHA继发性病例远较原发性病例为多;

2肾上腺皮质激素(强地松):温抗体型AIHA治疗首选;

3免疫抑制剂:温抗体型AIHA激素治疗不满意,或需依赖大剂量激素;或不适于切脾治疗或切脾治疗失败者;一般多与小剂量激素联合应用;

4脾切除: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且反复发作者。

5输血:因血清中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常发生配血困难及输血后溶血加重,输血必需审慎,予压缩的洗涤红细胞输入为宜;

6其他治疗:① Danazol(丹那唑):一般在激素治疗无效,或在激素减量时联合应用;作用时间短暂,必要时可重复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减用。② 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0.4g/kg/d*5d③ 血浆置换疗法:其他各种治疗无效,严重威胁生命者可使用;④ 环孢素A(CyA)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试用;⑤ 瘤可宁(CB1348)或环磷酰胺:可试用于冷凝集素综合征。

四、 疗效标准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数均正常。血清胆红素正常。抗人球蛋白试验阴转。

部分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红蛋白﹥80g/L,网织红细胞﹤5%血清总胆红素

2mg/dl,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或仍为阳性但效价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无效:未达部分缓解标准者。

2冷凝集素综合征:

痊愈:继发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原发病治愈后,冷凝集素综合症亦治愈。此时症状消失,无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反应C3阴性,冷凝集素效价正常(1:40)。

完全缓解:原发性及继发于目前尚不能治愈而能缓解的疾病者,原发病缓解,冷凝集素综合症亦缓解。症状消失,无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阴性,冷凝集素效价正常。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血红蛋白未恢复正常,但较治疗前上升20g/L,冷凝集素效价仍高于正常,但较治疗前下降50%。

进步:有所好转,但达不到显效指标。

无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好转或加重。

3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征:

痊愈:继发性急性病毒感染,梅毒者,于原发病治愈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可治愈。此时,无临床表现,无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及冷热溶血试验阴性。

完全缓解:原发性伴发疾病尚不能治愈而能缓解者,原发病缓解,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亦缓解,无临床表现,无贫血,冷热溶血试验阴性。

显效:临床表现基本消失,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上升≥20g/L,冷热溶血试验阴性或弱阳性。

进步:症状有所消失,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上升不足20g/L,冷热溶血试验阳性。

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好转或恶化。

红细胞酶缺陷疾病

一、 实验室检查

1 G-6-PD活性定性测定(预约)

2 PK酶活性定性测定(预约)

二、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贫血、黄疸;

2实验室检查:有溶血性贫血指标;符合G-6-PD或PK酶缺乏的试验室诊断标准。 三、 治疗

1目前尚无特殊治疗。G6PD发作时激素治疗可能有一定疗效。

2应避免进食蛋白或应用奎宁等药物。

四、 疗效标准

在判断G-6-PD缺乏所致溶血性贫血的疗效时,应对照其自然病程,不可将疾病本身的缓解当为治疗有效。此病具有自限性。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

一、 实验室检查

1有关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2红细胞形态

3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正常值:开始溶血0.24~0.48%;完全溶血0.41~0.48%

3红细胞自溶试验

4红细胞膜蛋白电泳

5红细胞膜蛋白定量测定

二、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贫血、黄疸、脾大、阳性家族史

2实验室检查:具备溶血性贫血特点;血片中球形红细胞﹥10%;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自溶试验阳性,加入葡萄糖ATP后可纠正;膜蛋白电泳证实有膜骨架蛋白(特别是

膜收缩蛋白、锚蛋白)缺少;凡有溶血性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渗透脆性试验阳性或证实有膜骨架蛋白缺少者,可诊断本病。

三、 治疗

1贫血明显﹥7岁可行脾切除,若发生溶血危象,应酌情输血,控制感染、出血,2补充叶酸及多种维生素。

四、 疗效标准

1临床缓解:贫血及溶血症状消失,Hb3120g/L(男),Hb3110g/L(女),Reti﹤3%。

2明显进步:贫血及溶血症状改善,Hb370g/L,Reti﹤8%,不输血。

3无效:临床症状及血象未达到明显进步者。

4复发:经治疗达临床缓解或明显进步后,血象又复恶化者。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

2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病理检查。

3肝、肾功能。

4必要时酸溶血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流式细胞仪测CD59(-)细胞,以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二、 诊断标准

(一) 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1临床表现:发病慢,以贫血为主,感染及出血倾向较轻。

2实验室检查1)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20×109/L。(2) 骨髓涂片及病理检查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多。(3) 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患,如PNH、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二)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1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感染或出血倾向。

2实验室检查1) 血红蛋白下降速度快。(2) 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3)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4) 血小板<20×109/L。(5) 骨髓增生呈重度减低。

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1临床上仅有贫血症状,无出血倾向或感染。

2血象: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而白细胞及血小板在正常范围,红细胞指数正常,网织红细胞低于正常。

3骨髓象:红细胞系各阶段明显减少,甚或缺如;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无病态造血表现。

4部分患者胸相示胸腺瘤存在或有感染(以病毒为主)、药物病因。

三、治疗

1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 康力龙2mg每天3次口服,共3~6个月。或长效复方睾丸酮(巧力宝)250 mg每周2次肌肉注射,共3~6个月。疗效好时还可延长疗程。(2) 抗胸腺(或淋巴细胞)球蛋白(ATG、ALG)5~10 mg/Kg/天,i.v.5天为一疗程。(详见有关说明)。或口服环孢素A5~10 mg/Kg/D3~6个月,疗效好,可延长疗程。(3) 视血象情况及时对症治疗,包括小量多次输血或成分输血。(4) 监测血清铁蛋白及肝功能。

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 抗胸腺(或淋巴细胞)球蛋白+CsA,同上。(2) 对症治疗。(3) 有条件时考虑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

3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 去除病因,如胸腺瘤行胸腺切除术。(2) 强地松30~

40mg/天,口服。有效后逐渐减药维持治疗。(3) 对症治疗(输血等)。(4) 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100mg/天或环孢菌素A5~10mg/Kg/天,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5) 必要时试脾切除术。

四、 疗效标准

1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象基本正常,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

2缓解:临床症状消失,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基本正常,血小板数有一定增长,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

3明显进步:临床症状明显好转,3个月内可以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增加

>30g/L,并能维持3个月以上者。

4无效:经充分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血象未达明显进步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一、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骨髓象及活检。

3骨髓干细胞培养常见CFU-E,CFU-GM。

4染色体:核型分析。

5骨髓核素显象:(必要时)。

二、 诊断标准及临床分期

1诊断标准: (1) 骨髓至少2系呈病态造血或骨髓活检发现ALP。(2) 外周血1系、2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偶可血细胞增多,可见幼粒细胞、有核红细胞或巨大红细胞或其他病态造血现象。(3) 除外其他引起病态造血的疾病,如红白血病、巨幼贫等,及低增生性MDS与再障的鉴别。诊断为MDS后按骨髓中原始细胞(I型+II型)的百分比的多少进一步分为RA,RAS,RAEB,RAEB-T及CMMoL。但是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oL),是否列入MDS尚有争议。当RA或RAEB伴单核细胞增多(外周血单核细胞>1×109/L)时可在诊断时分别注明。

附1、病态造血表现:

1红系:BM红系过多(>60%)或过少(<5%),或有环状铁粒幼细胞>15%,核呈多核或核破碎或核形异常、巨幼变、胞浆出现点彩或多嗜性。血象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巨大红细胞或其他形态异常。

2粒系:BM中粒细胞颗粒过多,过少或无,核浆发育不平衡,中幼粒有双核,分叶核。血象中有幼粒细胞或与BM相同的形态异常。

3巨核系:BM中出现淋巴样小巨核,单园核小巨核,多园核巨核及大单核巨核,血象中出现巨大血小板。

附2、FAB分型标准

1、 难治性贫血(RA):血象:贫血,偶有患者仅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而无贫血。红细胞和白细胞有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粒细胞无或<1%。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长有病态造血现象。粒系及巨核细胞系病态造血较少见。原始细胞<5%。

2、 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数3有核红细胞总数的15%,其余同RA。

3、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RAEB):血象:2系或3系细胞减少,多见粒系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细胞<5%。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及红系都增生。2系或3系有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粒细胞(I+II型)为5%~20%。

4、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oL):血象:单核细胞绝对值﹥1×109/L。粒细胞亦增加并有颗粒减少或Pelger huet异常,原始粒细胞<5%。骨髓:同RAEB,原始细胞5%~20%。

5、 转变中的RAEB(RAEB-T):血象及骨髓似RAEB但具有下列3种情况之一:(1)

血中原始细胞>5%(2) 骨髓中原始细胞20%~30%(3) 幼细胞有Auer小体。

三、 MDS治疗

1 RA及RAS型治疗:

(1) 刺激造血剂① 康力龙6~12mg/日,连用至少3个月以上② 丹那唑0.6/日,3个月以上

(2) 皮质激素:用于有出血倾向或并发免疫异常者:① 强的松40~60 mg/日,3个月以上② 甲基强的松龙冲剂治疗1g/日,连用3-4天后逐渐减量③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于EPO水平低下,中重度贫血。1~2万u/日④ G-CSF和GM-CSF:100ug~300ug/日,适用于粒细胞减少合并感染

(3) 诱导分化剂:① 全反式维甲酸10~40 mg/日,4~8周一疗程② VtD3 0.25~15ug/日,8~24周一疗程③ 干扰

素100~150万u/日,连用3个月

2 RAEB及RAEB-T型治疗:可先试用康力龙+全反式维甲酸。3个月无效者,试用其它药物。

(1) 诱导分化剂:用法同上

(2) 对RAEB用小剂量Ara-c、三尖杉。对RAEB-T小剂量Ara-c,亦可用DA、HA、HE方案

(3) 骨髓移植:适用于有HLA配型一致的供者的年轻患者

四、 疗效标准采用欧洲MDS协作组标准

1完全缓解:血红蛋白>120g/L,中粒>1.5×109/L,Plt>100×109/L,BM中原粒<5%,病态造血消失,染色体畸变消失。

2部分缓解:网织红细胞>1%和不输血Hb较疗前增加>50%或/和中粒较疗前增加>50%或/和血小板较疗前增加>50%及BM中原粒明显减少或至少不增加,脏器肿大缩小>50%。 3微效:符合以下条件3个或3个以上者:(1) Hb较疗前增加20g/L;(2) 中粒较疗前增加1.0×109/L;(3) 血小板较疗前增加20×109/L;(4) 输血量减少50%以上;(5) BM 中原始细胞无增加,(其中第5条为必备条件)

4稳定:无变化

5进展:细胞减少加重,外周血原粒>50%,BM中原粒>30%及任何在FAB分型范畴内时进展。

血液系统肿瘤

急性白血病

常规检查

一、 化疗前完成以上检查

1血常规:包括Hb、RBc、WBc+Dc、Ret、PLT;

2尿常规、便常规(包括潜血),血型(ABO、Rh);

3MIC分型

4血液生化:肝功、乙肝5项、抗HCV、肾功、电解质、血糖、血尿酸。拟用左旋门冬酰胺酶者,加查血清淀粉酶、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纤维蛋白原。拟用蒽环类及三尖杉类药物者,加查心肌酶谱。

5胸片、心电图、腹部B型超声。

6细菌学检查:咽、鼻拭子培养;皮肤、粘膜破溃炎症处,应做局部拭子培养;疑肛周感染者,行肛拭子培养;下呼吸道感染者做痰培养。高热、寒战原因未明者,应边疆血培养2~3次,且宜在使用抗菌素前抽取。

7 AML-M3,或伴全身广泛出血者,做DIC全套检查(3P试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FDP定量、纤维蛋白原半定量、PT+A、APTT、D二聚体等)。

8 ALL及AML-M4、M5行腰穿刺,检测颅压及脑脊液常规、生化及找幼稚细胞,同时鞘内

注药。(见后)

二、 化疗中及化疗间期的检查。

1 化疗中血常规,包括PLT,每周2次,WBC或PLT明显下降者,每1~2天1次。使用全反式维甲酸后白细胞明显上升者也应每1~2天查1次。化疗间期每周1次。

2尿常规、便常规(包括潜血),每1~2周1次。化疗期间特别注意尿PH及尿酸结晶。

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尿酸等至少每月1次,异常者及时复查。乙肝5项、抗HCV每4周1次。

4用蒽环类、三类杉酯硷类、大剂量阿糖苷等,每疗程前后均需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

5用左旋门冬酰胺酶者,用药前做皮试,皮试液浓度为10单位/0.1亳升。每疗程前后查肝功能、PT+A、血糖、淀粉酶。

6 AML者完全缓解后行腰穿检查及鞘内注药。

诊断标准

一、 形态学分型(FAB分型)

(一) AML

1 M1(粒细胞未分化型):BM原始细胞I型及II型占非红系细胞(NEC)的90%及以上。

2 M2(粒细胞部分分化型):BM原始细胞I型及II型占NEC的30~79%,各阶段单核细胞

<20%,分化的粒细胞>10%。

3 M3(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型):BM中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在NEC中>30%。又分三种亚型:(1) 粗颗粒型(M3a);(2) 细颗粒型(M3b);(3) 变异型(M3v),BM 形态近似M3a或M3b,但周围血早幼粒细胞胞核为双叶、多叶或肾形,胞浆中嗜天青颗粒少,甚至缺如,而部分细胞仍呈典型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形态。

4 M4(粒-单细胞型):有下列几种情况。BM中NEC的原始细胞>30%,原粒及以下各阶段粒细胞占30~79%,各阶段单核细胞>20%和/或外周血原粒细胞>5×109/L。另有M4变异型,称M4E0,嗜酸粒细胞>NEC的5%,且胞浆中同时出现嗜好硷性颗粒,和/或伴不分喷泉暑酸性粒细胞。染色体畸形(ivt 16)。

5 M5(单核细胞型):又分为M5a(原始单核细胞型)及M5b。前者BM中原始细胞>80%,后者则>30%。

6 M6(红白血病型):BM原始细胞占NEC的30%及以上,红系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50%及以上。

7 M7(巨核细胞型):BM原始巨核细胞>30%。还需电镜检查血小板过氧化物酶阳性,或免疫学检查血小板膜蛋白IIb/IIIa或因子VIII相关抗原阳性。

(二) ALL

1 L1:胞体小,较一致;胞浆少;核形规则、核仁小而不清楚,少见或不见。

2 L2:胞体大,不均一;胞浆常较多;核形不规则,常呈凹陷、折叠,核形规则,核仁清楚,一个或多个。

3 L3:胞体大,均一;胞浆多,深兰色,有较多空泡,呈蜂窝状;核形规则,核仁清楚,一个或多个。

二、 细胞化学染色

(一) 过氧化物酶(POX)、苏丹黑(SBB)染色>3%为阳性,AML阳性,ALL阴性。

(二) 酯酶染色:

1萘酚醋酸酯酶(NAE),单核细胞强阳性,且被氟化钠抑制;粒细胞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萘酚AS-D氯醋酶(NAS-D-CAE),粒细胞阳性,M3的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单核细胞阴性。酯酶双重染色,原、早幼粒细胞呈蓝色,原、幼单核细胞呈暗红色。

2丁酸萘酚酯酶(NBE),单核细胞强阳性,被氟化钠抑。粒细胞阴性或弱阳性。

(三) 糖原染色(PAS反应):幼红细胞及原、幼淋巴细胞呈阳性,单核、巨核细胞呈弱阳性。

(四) 酸性磷酸酶(ACP)染色:T淋巴细胞及巨核细胞呈强阳性,原、幼粒及单核细胞阳性。

(五) 血小板过氧物酶染色:电镜下巨核细胞核膜及内质网阳性。

三、 免疫学分型

根据急性白血病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不同进行分型。

(一) ALL各亚型细胞表面主要阳性标志

1裸型(Null-ALL)HLA-DR,其他CD大多数阴性。

2普通型(C-ALL)CD10、CD19。

3前B细胞型(Pre-B-ALL)CD19、CD20、CD22、Cyu。

4 B细胞型(B-ALL)CD19、CD20、CD22、SmIg

5前T细胞型(Pre-ALL)CD7、CD5、CD2。

6 T细胞型(T-ALL)CD7、CD5、CD2、CD3、CD4、CD8。

(二) AML各亚型细胞表面主要阳性村志

M1 CD33、CD13、CD15。

M2同M1。

M3 CD33、CD13、CD15,但HLA-DR及CD34应阴性。

M4 CD33、CD13、CD15、CD14。

M5同M4。

M6 CD33、CD13。此外,CD71(转铁蛋白受体)、血型糖蛋白A及红细胞膜收缩蛋白也阳性。

M7 CD41、CD42、CD61、VWF。

四、 细胞遗传学

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发生率高,但除少数类型外,变异范围甚大,仅下列几种异常和分型有一定关系。

(一) t(8;21) 见于10~15%的AML,主要为M2。

(二) t(15;17) 见于AML M3。

(三) inv/del(16)(q22 ) 见于5%的AML,主要见于M4E0。

(四) t(9:22) 见于25%的成人ALL,基本上无免疫表型特异性。

五、 并发症诊断

(一) 感染

(二) 出血

(三)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1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症状、体征。如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颅神经麻痹、偏瘫、截瘫、神智和/或精神异常、抽搐等。

2 腰椎穿刺时颅压>200mmH2O.

3脑脊液(CSF)中有核细胞>0.01×109/L.

4 CSF蛋白定性(潘氏试验)阳性,定量>45mg/dl,或糖降低(<同时测定血糖值的一半)。

5 CSF找到白血病细胞(如当时周围血中有白血病细胞,而腰穿有明显损伤者,应复查后确定,以排除腰穿操作带来的假像)。

(四) 维甲酸综合征

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ML M3过程中,当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的同时,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肺部浸润征象、胸膜和/或心包积液等表现,且能除外肺部感染可诊为

维甲酸综合征,并在停用全反式维甲酸及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加用化疗后也能缓解。

预防

(一) 感染

1 保持环境清洁。

2 严格静脉穿刺的无菌操作,操作人员行穿刺前必须认真洗手。静脉插管者应予以精心护理。

3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者局部涂以溃疡散,鹅口疮者局部涂以2%龙胆紫及含服制霉素50万单位,每日3~4次。

4保持大便通畅,原有肛周疾病(痔疮、肛裂、肛瘘等)者宜每日行1:2000高锰酸钾坐浴1次。

5严重粒细胞缺乏(35×109/L)者,即使体温正常,也宜予以一般广谱抗生素。 (二) 出血

血小板<20×109/L,或已有较多皮肤出血点、瘀斑,或已有口、鼻粘膜出血者,应及时输注血小板,每周1~2次。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 CNS-L

1 AML CR时鞘内注射(IT)MTX 7.5mg/m2/次,氟美松2mg/次,如颅压及CSF检查正常,连续IT用药,每周2次,总共5次。有条件时可以Ara-C 15mg/m2/次,和MTX交替应用。注意Ara-C的质量必须符合IT的要求。M4、M5预防用药同ALL。

2 ALL诊断后即IT,药物同AML,如颅压及CSF正常,待CR后2周内再按AML方式连续IT4次,此后8周1次,共2年。高危ALL宜行全颅放疗,总量20GY。放疗结束后仍以相同药物IT,每8周1次,共2年。

疗效标准

一、 完全缓解(CR) :骨髓 白血病细胞<5%,增生程度正常,各系比例基本正常。 血象 Hb>100g/L,中性粒细胞数>1.5×109/L,血小板>100×109/L,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 临床无白血病浸润所致的症状和体征,生活正常或基本接近正常。

二、 部分缓解(PR):骨髓中白血病细胞>5%,但<20%,或血象、临床2项中有1项未达CR标准。

三、 未缓解(NR):未达(PR)标准者。

四、 复发:有下列三者之一者为复发:

1骨髓白血病细胞>5%,但<20%,经有效的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仍未达CR者。

2骨髓白血病细胞>20%。

3临床出现髓外白血病浸润(骨髓及血象仍正常)。

五、 持续完全缓解(CCR):自达CR起,无白血病复发>3~5年。

六、 长期存活:确诊白血病起,无病或带病生存>5年。

七、 临床治愈:停止化疗后无病生存5年,或无病生存10年。

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一、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骨髓象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4染色体

5 bcr/abl融合基因检测

6 CFU-GM培养

二、 诊断标准

1慢性期:(1) 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2) 血象:WBC>10×109/L,分类以中性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为主,原始细胞(原+早)10%,嗜酸和嗜碱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降低。(3) 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其中主要为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10%。(4) ph染色体阳性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5) CFU-GM培养,集落及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2 加速期:具有下列二项或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可考虑为本期:(1) 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倾向,和/或骨疼。(2) 脾脏进行性肿大。(3) 非药物所致血小板进行性增高或下降。(4) 原粒细胞(I+II型)在血或骨髓中>10%,但<20%。(5) 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6) 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7) 出现ph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

(8) 对常用的治疗药物无反应。(9) 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加。

注:2+3需除外脾亢,2+6需除外继发性MF

3 急变期:具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本期:(1) 骨髓中原始粒细胞(I+II型)或原淋+幼淋>30%,或原单+幼单等在外周血或骨髓中>30%。(2) 外周血中原始粒+早幼粒细胞

>5%。(3) 有髓外原粒细胞浸润。此期临床症状,体征比加速期更恶化,CFU-GM培养呈小簇生长或不生长。

三、 治疗

1化疗 可用羟基脲(Hu)、马利兰4-6周 Hu 1-3g/d ,po,2-4周起效。WBC下降,脾回缩。

2干扰素 适应于慢性期患者,INF 3-9mU,qd,或qod,皮下,疗程>6个月,可与保疗合用,或在控制白细胞数后单用。

3骨髓移植 异基因骨髓移植:适用于45岁以下慢性期患者尽量争取在疗程第一年内进行。

4 WBC>200×109/L,可行白细胞去除术

四、 疗效标准

1完全缓解:1) 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分类正常,无幼稚粒细胞(原、早、中、晚幼粒细胞)。2) 血小板计数正常或不超过450×109/L。3)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如脾大消失)。4) 骨髓正常

2部分缓解:1) 白细胞计数降至治疗前的50%以上,有至少<20×109/L。2) 白细胞计数正常,但仍存在幼稚粒细胞或/和脾大。 3无效,未达部分缓解者。

4细胞遗传学反应:1) 无细胞遗传学反应,Ph染色体持续在所有分裂相中存在。2) 微小细胞遗传学反应,Ph染色体占分裂相的35-95%。3) 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Ph染色体占分裂相的5-34%。4) 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Ph染色体细胞消失。

注:目前尚难结合用标准4来判定疗效。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一、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骨髓象

3免疫分型

4血Ig

5疑有溶血时作Coombs试验

6淋巴结明显肿大应作活检

二、 诊断

1国内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1)疲乏、消瘦、低热,贫血或出血表现。(2)淋巴结和肝脾肿大。2) 实验室检查(1) 血象:WBC>10×109/L,成熟淋巴细胞绝对值35×

109/L,淋巴细胞持续增高时间>3个月。(2)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及以上,成熟淋巴细胞340%,活检淋巴细胞浸润型或可分3种类型:结节型、间质型、弥漫型。(3) 免疫分型:①B-CLL,SMIg弱阳性,单克隆轻链型:CD5、CD19、CD20阳性,CD10、CD22阴性。②T-CLL:CD2,CD3,CD8阳性,CD5阴性3) 应除外淋巴瘤合并白血病和幼淋细胞白血病。

2临床分期

1) 治疗:(1) 临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WBC<20×109/L,长期稳定,可仅观察不予治疗。(2) 瘤可宁2-8mg/d或30-60mg/m2,1-3天内分次服用,每4周用1次。(3) 强地松

2-8mg /d,对CLL合并溶贫及血小板减少者有效。(4) CTX 50mg Bid或Tid,至WBC下降时减量维持。(5) Fludarabin 25-30mg/m2/d,dl-5每4周一次,对CLL有效率80%以上。(6) 联合化疗CVP:CTX 600-1000mg,dl,VCR 2mg dl,强地松40-60mg/d,dl-5每4周一次。(7) 脾区放疗或脾切除术适用于巨脾或/伴脾亢者。

2) 疗效判定1)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受累淋巴和肝脾回缩至正常,外周血

WBC£10×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4×109/L,Hb和Plt正常。(2) 部分缓解:症状减轻,累及淋巴、肝脾区域数或/和肿大体积较疗前减少50%以上且无新的累及区域出现。血WBC、淋巴细胞绝对值和骨髓中淋巴细胞比例降至疗前50%以下。Hb和Plt较疗前增加50%以上(3) 无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未达到部分缓解或恶化。

淋巴瘤(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病淋巴瘤)

I.入院检查

一、 病史:注意发热、消瘦、盗汗、等症状。

二、 体检:重点为扁桃体、淋巴结、肝、脾和神经系统

三、 辅助检查:

1、一般常规:1) 血常规2) 尿常规3) 大便常规+OB4) ECG5) 胸片(正侧位)

2、血液学:1) 白细胞分类(镜下)2) 嗜酸细胞计数3) 血型4) 骨髓涂片

3、血生化:1) 肝功能(包括LDH、ALP)2) 肾功能3) 尿酸4) 血糖5) ESR6) IgG、A、M

4、血清学:1) 乙肝五项2) EBV抗体3) HIV抗体(必要时)

6、 影象学:1) 腹部B超(包括腹腔淋巴结)2) 胸、腹CT3) 全胃肠钡餐造影4) 淋巴管造影(必要时)

7、 活检(诊断未明确时进行):1) 淋巴结2) 结外受累组织

8、 腰穿(必要时)

II.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分型与分期

霍奇金病(HD)

一、 诊断标准:

1、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多种正常细胞的背景上,见到Reed-Sternberg细胞或其变异型

2、除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及服用苯妥英钠等药物的可能。

3、 免疫病理示:CD15(Leu-M1)+,CD25,CD30(Ki-1)+,CD45(LCA)-

二、 分型: (Rye会议,1966)

1、淋巴细胞为主型

2、结节硬化型

3、混合细胞型

4、淋巴细胞消减型

三、 分期: (Ann Arbor 1971,Cotswold 1989修订)

1、I期 侵犯单个淋巴结区域(I)或单个结外器官或部位(IE)

2、II期 侵犯膈肌同侧两个以上淋巴结区域(II),或局部侵犯单个结外器官或部位膈肌同侧一个或多个淋巴结区域(IIE);应指明受累解剖部位数(如II4)。

3、III期 侵犯膈肌两侧的淋巴结区域(III),可伴有单个结外器官或部位的侵犯(IIIE),或脾侵犯(III S),或两者均受侵犯(III SE);脾门、腹腔或门脉旁淋巴结受累(III 1)或腹主动脉旁、髂动脉或肠系膜动脉旁淋巴结受累(III 2)。

4、IV期 广泛侵犯1个或多个结外器官或组织,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的侵犯。肝或骨髓受累为IV期。

5、各期进一步分组:

A- 无全身症状。

B- 有全身症状:不明原因的发热(>38℃)、盗汗、6个月内体重下降>10%。

E- 由一个淋巴结部位局部扩散引起的单一结外部位受累。

X- 块型:在T6—T7水平纵隔宽度大于胸腔直径的三分之一,或肿块最大直径>10cm。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一、 诊断标准:依靠组织病理学报告

二、 分型:(NCI工作方案,1982)

低度恶性:

1、小淋巴细胞性(包括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即MALT型)

2、泸泡性,小裂细胞性

3、泸泡性,小裂细胞性和大细胞混合性

中度恶性

4、泸泡性,大细胞为主

5、弥漫性,小裂细胞性(包括帽带细胞型,即Mantle Cell型)

6、弥漫性,小细胞性和大细胞混合性(含有上皮细胞成分者又称Lennert’s淋巴瘤)

7、弥漫性,大细胞性(包括血管中心型)

高度恶性

9、淋巴母淋巴母细胞性(核折叠或不折叠)

10、小无裂细胞性(Burkitt 淋巴瘤)

11、其他:蕈样霉菌病,组织细胞性,髓外浆细胞瘤,不可分类型

三、 分期:同霍奇金病

III.淋巴瘤的常规治疗

A.霍奇金病(HD)

一. 早期病例(自I至IIAE),适于放疗,MOPP或ABVD2~3个疗程再放疗

二. 晚期病例(自IIB至IV),适于联合化疗

三. 常用诱导缓解化疗方案

1.MOPP:氮芥 6mg/m2 i.v. d1,d8.长春新碱 1.4 mg/m2 i.v. d1,d8甲基苄肼 100 mg/m2 po d1-d14强的松 40 mg/m2 po d1-d14每28天重复一次,最少6个疗程(或CR后巩固2个疗程)

2.ABVD:阿霉素 25mg/m2 i.v. d1, d15平阳霉素 10mg/m2 i.v. d1, d15长春新碱 1.4mg/m2 i.v. d1, d15氮烯咪胺 375mg/m2 i.v. d1, d15每28天重复一次

四. 复发时的化疗方案

1 BEAM:卡氮芥 300mg/m2/日 i.v. d-d5 足叶乙甙 100~200mg/m2/日 i.v. d2-d5阿糖胞苷 100~200mg/m

2 2/日 i.v. d2-d5马法兰 140mg/m2 p.0 d6(需输注造血干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一、入院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ECG、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血清Ca、P、尿酸、β2-M、LDH、CRP

3血清蛋白电泳、Ig定量、血及尿免疫球蛋白轻链定量

4血清免疫电泳

5骨髓穿刺

6骨骼X结检查(头颅、肋骨、胸腰锥、骨盆)。必要时进行ECT骨显象、CT或MBI检查 7眼底及血液粘滞度检查(疑有高粘滞综合征时进行)

8组织活检(疑有淀粉样变性时进行)

二、 诊断标准

1血清或尿中出现“M”蛋白且其水平达到下述标准:IgG>35g/L(IgG型),IgA>20g/L (IgA型),IgM>15g/L(IgM型),IgD>2.0g/L(IgD型),IgE>2.0g/L(IgE型),尿中单克隆轻链>1.0g/24h(轻链型)。

注:“M”蛋白特征:①血清蛋白电泳出现异常窄底高峰泳带(“M”成分);②血清及尿中轻链比值严重失衡;③免疫电泳出现异常沉淀弧。

2骨髓中浆细胞>15%且出现幼稚浆细胞。

3溶骨性损害

具有上述3项中2项,即可诊断为本病。无M蛋白而具2、3项者符合非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但对IgM型多发性骨髓瘤,则需具有上述所有3项方可诊断。

三、 治疗方案

1诱导治疗:

⑴初治病例:

5%G.S. 500cc iv drip d1

BCUN 1.0mg/kg iv > 小壶入.d1

N.S. 10cc

CTX 10mg/kg > iv. 小壶入.d1

N.S. 20cc

Melphalan 0.25mg/kg PO.d1-d4或8mg/d PO.d1-d7

Prednisone 1mg/kg PO d1-d7

0.5mg/kg PO d8-d14

VCR 0.03mg/kg>iv

N.S. 10cc 小壶入 d21

间歇2周,5周为一疗程

⑵耐药病例

1) VAD方案:

VCR 0.4mg/>iv drip 24h d1-d4

5% G.S. 1000cc (泵)

Adriamycin 10mg/m2/> iv drip 24h d1-d4

5% G.S. 1000cc (泵)

Dexamethasone 40mg po d1-d4 d9-d12 d17-d20

25天为一疗程

2) EDAP方案:

Etoposide 25mg>iv drip d1-d5

N.S. 200cc

Dexamethaxone 25mg PO d1-d7

Adriamycin 30mg iv d1-d2

Carboplatin 200mg> iv drip

5%G.S. 500cc d1-d2

28天为一疗程

2 巩固治疗:诱导治疗有效后,继续原化疗方案4~6个疗程作为巩固治疗。

3 维持治疗:对完成巩固治疗后仍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的患者进行治疗即维持治疗。给予干扰素300万~600万单位(H)3次/周,持续半年以上。对无条件注射干扰素者,停药观察。

4 并发症治疗:(1) 高钙血症—强的松60mg/日和/或降钙素50IU/日(M)用至血钙水平降至正常。(2) 高尿酸血症—别嘌呤醇 100~200mg 3/日用至血尿酸至正常。同进口服碳酸氢钠0.

5 3/日碱化尿液。(3) 高粘滞血症—血浆交换(每次以5%白蛋白液2,000~3,000cc交换)。(4) 继发感染及肾功能不全按有关原则处理。对骨痛严重者,给予骨磷或阿可达(双磷酸盐类药)30~60m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4小时,3~4周一次,此药也可用于治疗高血钙症。

5 手术治疗:颈、胸、腰椎溶骨性病变可能导致截瘫时,请骨科进行“病椎切除及人工椎体置换固定术”。

6 放射治疗:局部放疗用于缓解严重局部骨疼患者。半身放疗(上半身或下半身放疗视病情需要而定)用于耐药病例,代替周身化疗。

7 周围血干细胞移植:凡年龄在65岁以下,化疗和/或放疗有效,一般情况良好者应争取进行强化

疗配合自身周围血干细胞移植,延长生存期及长期生存。

四、 疗效判断标准

1完全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2部分缓解:达到一项主要指标或2项以上次主要指标为部分缓解。

注:主要指标—M蛋白减少50%以上;浆细胞瘤直径缩小50%以上;溶骨性病变改善。次要指标—骨髓中浆(瘤)细胞<5%;血红蛋白增加20g/L以上;血钙及尿素氮水平降至正常。

3无效:未达部分缓解标准。

出凝血系统疾病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综合征)

一、 常规检查

1血常规(Hb、RBC、WBC+DC、Pt) 、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管型、糖)、 便常规(潜血、寄生虫)

2必要时:出凝血相初筛(平板法出血时间、血小板聚集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

3咽拭培养+药敏

4肝、肾功能

5血清蛋白电泳

6 ESR

7必要时作免疫学检查(IgA,G,M、ANA+dsDNA、抗ENA、RF、CRP、冷球蛋白、冷凝集素、免疫复合物)

8必要时查24h尿蛋白定量、血/尿免疫电泳、胆固醇

二、 诊断标准

1有前驱症状

2凸出皮面性紫癜

3可有腹痛、关节痛或肾累及

4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时间正常

5除外其它具有弥散分布的类似紫癜的疾病

三、 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停用可疑药物

2对单纯皮肤型者仅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克敏嗪),保护血管药物(路丁、维生素C、钙剂、安络血等)

3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于症状较重患者,可缓解急性期症状,但对自然病程可能不发生影响。强的松30~40mg 1/日口服,或氢化考的松200mg 1/日静脉滴注(不能口服或消化道出血者),以后根据病情逐步减量。

4环磷酰胺:200mg 2~3/W iv 总量4克以后症状缓解后口服维持。只适用于多次复发并有肾累及的患者。

5对症处理:关节痛者可用非甾固醇类抗炎药。皮疹显著可静脉给钙剂。

6可试用中药

四、 疗效标准

大部分患者可在短期内自愈。

1显效:症状消失,检查正常。与对照组比较,痊愈时间明显缩短且一年内复发率显著减少

2有效:与对照组比较,病情好转时间缩短或痊愈后两个月内不复发

3无效:与对照组(未治疗组)无差别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一、 常规检查

1血常规(Hb、RBC、WBC+DC、PC、网织红细胞计数) 、尿常规(蛋白、细胞、糖)

2血沉、蛋白电泳,ANA、dsDNA、抗ENA、CH50、C3、C4、Ig定量,必要时

3查直接Coombs、RF、HIV-Ab。

4肝、肾功能、乙肝五项、抗HCV

5血小板相关抗体(PA IgG)

6骨髓象

二、 诊断标准

1多次化验血小板数<100×109/L

2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少数可有巨核细胞减少。

3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

4肝、肾功能、乙肝五项、抗HCV

5血小板相关抗体(PA IgG)

6骨髓象

三、 治疗

1病因治疗:去除可能的病因,如控制感染、停用可疑药物等。

2肾上腺皮质激素:①急性期、强的松40~60mg/日(1~2mg/kg/d)口服,3~6周若见效则原量维持1个月,之后逐渐减量。若减量同时伴血小板下降,则找出最小治疗量,以维持治疗。症状严重者可用氢化考的松短期静脉滴注。②慢性ITP:有活跃出血或血小板<30×109/L者宜服强的松,血小板>60×109/L或无出血趋向者可以不服皮质激素。 3脾切除 适用于药物不能稳定病情者。<6岁患者不宜脾切除。

4其它药物:(1) 丙种球蛋白 大剂量人血IgG 0.4/kg iv×5天(2) 长春新碱1~2mg 入10ml NS iv/周×3周(3) 环磷酰胺(CTX)2mg/kgd po至总量4g。间歇给药维持(4) Danazol 200mg bid-tid po 5输注血小板:需外科手术者可在麻醉插管时输注20单位浓缩血小板(1单位浓缩血小板来自200ml新鲜全血,悬浮于10ml血浆)。10单位可使健

康人血小板达40~50×109/L。为达到止血效果,必要时可3天输注一次。

四、 疗效标准

1显效: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维持2年以上无复发为基本治愈。

2良效: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

3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2周以上

4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一、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骨髓象:增生活跃及以上,巨核细胞增多。

3血小板聚集试验。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二、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有出血、血栓形成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脾大。

2血小板计数:>1000×109/L。

3血片中血小板聚集成堆,可有巨大血小板。

4骨髓增生活跃及以上,巨核细胞增多,体大,胞浆丰富。

5应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

三、 治疗

1化疗:可用羟脲、CTX、马利兰等,用法参考慢粒。

2 INF 300万-600万u皮下注射,每周3次

四、 疗效标准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暂定如下疗效标准:

1 CR:Plt计数正常,临床无出血、血栓形成或脾脏肿大。

2 PR:Plt降为治疗前50%及以下,脾脏回缩至疗前1/2及以下,无出血或血栓形成。

3 NR:未达到PR标准。

血友病类疾病

一、 常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

2出凝血相初筛(平板法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1血浆纠正、凝血酶原时间(PT)、1:1血浆纠正)。

3凝血因子FVIII:C或FXI:C定量

4必要时检测FVIII:RAg(火箭电泳法)或vWF:Ag(ELISA法)

5必要时查凝血因子抗体

二、 诊断标准

1男性患者,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性联隐性遗传规律。女性纯合子型极少见。

2关节、肌肉等深部组织出血或血肿。小手术后的迟发性出血。

反复出血可致关节畸形、强直或假性骨瘤形成,继发性肌萎缩,神经挛缩、疼痛等症状。

3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水平<50%(正常值60~140%)。

4严重程度判断:

循环中F活性(%正常) 临床表现

重度 <1% 儿童期反复自发出血,未充分治疗者关节畸形

中度 1-5% 外伤后出血,偶有自发性出血

轻度 5-25% 外伤或手术后出血

亚临床型 25-40% 可无出血症状

三、 治疗原则

1禁止肌肉注射药物,未作替代性治疗前禁骨穿

2关节出血发作时,患肢抬高、休息并保持在功能位置。出血停止后在替代输注3条件下可适当锻炼和功能训练

4替代性治疗

(1) 甲型血友病:①轻度关节出血:为使体内FVIII:C水平达15~20%,约输注FVIII 8~10u/kg,1~2次/日,1~4天②中度关节、肌肉出血:为使体内FVIII:C水平达30%,可按15u/kg/12小时输注③大出血或严重外伤,但无出血证据:为使体内FVIII:C水平达50%,FVIII按规定5u/kg/12小时输注。④外科手术或严重外伤伴出血:使体内FVIII:C水平达80V~100%,FVIII按40~50u/kg术前1小时开始输注,之后维持FVIII:C在30~60%水平,10~14天。

(2) FVIII抗体生成伴出血: 首剂500~1000u/小时,继之300~1000u/小时,使体内水平达30~50u/ml。如联合应用血浆交换术,宜追加FVIII40ug/kg ,可增强疗效。

(3) 乙型血友病:①轻、中型的一般出血:新鲜冷冻血浆(FFP)首剂30ml/kg之后,10~20ml/kg/24h使体内FIX:C水平达30%②轻、中型需手术或外伤、肌肉大血肿:FFP30~60 ml/kg或采用FIX浓缩剂或凝血酶腺复合物,按25~50u/kg/d,使FIX水平达30~80%,视手术或出血部位而定。

5其它辅助治疗:(1) 肾上腺皮质激素: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加速血肿吸收,可口服强的松30~40mg/d,7~10天(2) 纤溶抑剂:止务血环酸(血尿者勿用)或抑肽酶。 四、 疗效标准

目前无根治方法,替代性治疗目的为改善预防出血。替代治疗的疗效判断宜根据出血症状的改善及血浆FVIII:C或FIX水平检测而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 常规检查

1血常规(Hb、RBC、WBC+DC、PCBT、CT) 、尿常规(蛋白、细胞、管型、糖)

2 DIC初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T]、纤维蛋白原半定量、3P试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纤维蛋白原降角产物[FDP]半定量测定或D—二聚体水平。)

3 必要时查FVIII:C、FV、AT-III

4 肝、肾功能

二、 诊断标准

(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一般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1) 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2) 有下列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①多发性出血倾向。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④抗凝治疗有效。

2实验室指标:(1)主要诊断标准 同时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①血小板<100×109/L/和/或进行性下降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8g/L,肝病<1.0g/L),或进行性下降L。③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FDP>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阳性)。④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s以上)。⑤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⑥AT-III含量及活性降低(不

心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一、高血压诊疗常规 1、定义: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和标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可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高血压分级诊断: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 临界收缩期高血压140~149 <90 3、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诊断: 低危组: 高血压1级,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见注),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 如6个月后无效,再给药物治疗。 中危组: 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 素者。治疗除改善生活方式外,给予药物治疗。 高危组: 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者,必须药物治疗,或高血压3级病人, 但无其他危险因素。 极高危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者(包括糖尿病),必须尽快给予强化治疗。

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水平(1~3级),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5),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4、症状、体征: 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脑部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心脏表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 肾脏表现:肾功减退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蛋白尿、管型和红细胞尿,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视乳头水肿。 5、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血钾、血糖、血脂)、心电图(识别有无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有条件者可选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白蛋白/ 肌酐、胸片、眼底检查等。 6、特殊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7、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所血压,测静息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平均值为依据。 诊断标准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 标准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学习领域)标准 制订《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开发组时间 2008年5月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动物临床诊疗技术 适用专业:畜牧兽医专业 第一部分前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禽养殖业由放牧发展到圈养,舍饲,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发展到了高密度、集约化饲养,这使畜禽养殖的疾病问题愈来愈显现出来。伴随着养殖数量的大量增加,各种动物疾病随之增多,病情也越来越复杂化,每年由于动物疾病的发生和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严重地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所以,动物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要想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扑灭动物疾病,必须首先建立正确的诊断,再进行一系列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大批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高素质的畜牧兽医高技术人才来实现,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观念、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畜牧兽医专业《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下,总结多年教学及教学改革中经验和不足,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将兽医临床领域的主要技术环节和技术规范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骨干课之一,是动物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技术之一,是劳动社会保障部设有农业行业的特有工种--“兽医化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核心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有动物临床检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白内障 (一)术前检查与准备 1.眼科入院常规检查 2.验光(双眼) 3.测双眼角膜曲率(电脑测量、手动测量相互参照,必要时可参考角膜地形图测量结果) 4.眼科A/B超检查 5.根据验光(包括对侧眼)与A超测量结果确定拟植入得人工晶体度数(注意A常数) (二)入院医嘱 长期医嘱: 眼科护理常规 三级护理 普食 盐酸左氧氟沙星眼液 0、1ml 点术眼 4/日 裂隙灯检查 1/日 临时医嘱: 裂隙灯检查、视功能检查、散瞳查眼底、间接检眼镜检查、角膜曲率、医学影像工作站、血常规、凝血四项、尿常规、血糖、胸正位片、心电图、 (三)术前交待要点 1.手术得目得就是摘除混浊得晶体,植入人工晶体,提高视力。 2.如同时伴有眼底病与其它眼病,术后视力提高不理想或不能提高。 3.有可能不合适放人工晶体,最多见得原因就是后囊破裂、悬韧带断裂,术中医生根据情况植入不同类型得人工晶体或不植入人工晶体。 4.可能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角膜水肿失代偿与交感性眼炎,瞳孔可能变形。 5.手术中若晶体核沉入玻璃体中,需尽快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6.术后如有晶体后囊混浊,影响视力者需激光治疗或再次手术。 7.有继发眼内感染得可能,虽然大部分经治疗能够好转,但仍极少数病人由于严重得感染,不仅视力丧失,重者还可能丧失眼球。 8.极少数有眼内驱逐性出血得可能,导致术中眼压突然增高,不能缝合切口,严重者甚至需要当场摘除眼球。 9.术后人工晶体发生排斥反应或偏位,甚至脱落。 10.术后可能仍有屈光不正,需要配带眼镜才能达到最好视力。 11.若人工晶体脱落或偏位严重,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需二次手术。 12.术中与术后发生麻醉与心脑血管意外或全身其它意外危及生命。 (四)术前医嘱: 拟于明日×时×分在局麻下行×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冲洗结膜囊 剪睫毛 冲洗泪道 托吡卡胺眼液 0、1ml 点×眼 1次/10分钟×6次术前1小时 (五) 术后处理: 1.术后3天每天换药,检查术眼视力,观察前房得炎症反应情况,有无前房出血与晶体皮质残

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换药术 (2) 二、拆线 (5) 三、清创术 (8) 四、急救止血法 (9) 五、腹膜腔穿刺术 (10) 六、胃插管术 (12) 七、气管切开术 (13) 八、胃肠减压术 (15) 九、清创缝合术 (16) 十、胸腔闭式引流术 (19) 十一、骨牵引 (22) 十二、皮牵引 (23) 十三、石膏固定 (24) 十四、小夹板的制作和应用 (25) 十五、外固定架技术 (28) 十六、内固定技术 (29) 十七、关节穿刺及引流 (31) 十八、局部注射疗法 (32)

一、换药术 【适应症】 1.手术、创伤、烧烫伤、感染。 2.术后复查、引流管、造瘘口。 【术前准备】 1.换药前应事先了解伤口情况,以便按伤口情况准备应用的器械、敷料及药品等。 2.与患儿及家属谈话,做好各种解释工作。争取病人及家长配合。 3.准备换药包、有时根据伤口创面的具体情况,还要准备引流条(管)、无菌剪刀、探针和必须的外用药、绷带、腹带或宽胶布等。 4.洗手、戴帽子、口罩。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为保护隐私可用屏风遮挡。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 2.用手取外层敷料固定物,使用消毒镊子揭去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湿润后再揭下。 3.观察伤口周围皮肤、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情况。如伤口创面出现感染或疑似感染分泌物时,应及时送检做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4.根据伤口、创面情况选择不同的敷料和换药的溶液进行相应处理。清洁伤口由内向外回字型消毒,污染伤口应由外向内消毒2遍,

范围≥15cm。有坏死组织或异物的应进行清理。清理后再消毒2遍。 5. 创面处理完毕,覆盖无菌干纱布,胶布粘贴固定。创面大,渗液多的创口,可加用棉垫,必要时用引流物,若胶布不易固定时须用绷带或头套包扎。 6.协助患者整理衣物。 7.分类处理医疗废物,污染的纱布、敷料应放入污物桶或弯盘,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不得与生活垃圾混放;尖锐器具放在利器盒,不得将损伤性的医疗废物与一般医疗废物混放。未使用的已开包装的棉球、纱块等不得放入无菌柜内再次使用。 8.摘去口罩及帽子置于医疗废物桶,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 【术后处理】 告知注意事项: 1.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橡皮管引流伤口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注意事项】 1. 在换药过程中两把换药镊要保持其中一把始终处于相对的无菌状态,不可污净不分,随意乱用。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2.在整个换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规范。按

脑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脑出血 [定义]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以深部穿通支小动脉出血为最多见。 发病原因:①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②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血液瘤、脑动脉炎; [诊断] 一、症状 (一)50-70岁男﹥女冬春季多,白昼发病多于晚间;体型:颈部粗短,两肩宽阔、颜面鲜红、五短体材者; (二)使血压升高的因素:情绪激动,用力排便、饱餐、剧烈运动;(三)前驱症状:(1)剧烈的后侧头痛或颈部痛;(2)运动或感觉障碍;(3)眩晕或晕厥;(4)鼻出血;(5)无视乳头水肿的视网膜出血。 (四)颅内压增高症状:(1)意识障碍(2)呕吐(3)头痛(五)惊厥: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少数为杰克逊发作。 二、体征 (一)血压增高:收缩压﹥26.6Kpa(200mmHg) (二)颅内压增高体征 1、呼吸变深而慢,或快而不规则,或呈潮式呼吸,脉搏充实而缓慢,每分钟常在50-60次/分。血压增高。 2、眼底改变 (三)脑膜刺激征 (四)局灶性神经系体征 1、壳核—内囊出血:三偏征:偏瘫、偏深感觉障碍、偏盲;失语(主侧半球病变) 2、丘脑出血:病灶对侧偏身浅感觉、深感觉缺失;波及中脑者发生系列眼球症状,如“日落眼”等。 3、脑桥出血:突然起病的深昏迷和无预感的头痛,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4、小脑出血:突然起病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一侧周围性面瘫等。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脑脊液检查:多为血性 (二)颅脑超声波检查:脑中线移位 (三)颅脑CT:高密度出血影,可显示出血部位、大小、邻近的脑水肿带、脑移位及是否破入脑室等。 四、诊断要点 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进

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脑血管意外及重度颅脑损 一.常规处理 1.保证足够的氧供,机械通气维持PaCO2 34~38mmHg,可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2min)以快速降低过高的ICP。 2.足够的循环血量,维持血红蛋白在110g/L,HCT在0.35以上,血浆白蛋白接近40g/L;维持每8小时阶段出入基本平衡,保证水电介质和内环境稳定。 3.病情需要时,应行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 4.避免高体温,允许给予冰毯控制低温状态(T在36~37度左右)。5.主要经胃肠的低热卡代谢支持(对成年人,最大热卡供给量为15~20Kcal/kg/24小时);避免高血糖,控制血糖在5~7.5 mmol/L; 避免低钠血症,允许性的高血钠值为150mmol/L。 6.头位抬高30~45度,头部处于中立位。 二.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经验性治疗选择有利于通过血脑屏障药物:罗氏芬(头孢曲松) 2.0 qd或特治星4.5q8h。 2.当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应完善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尽快转为目标学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三.颅内压>15mmHg,适当给予20%甘露醇100ml ivgtt q6h。四.早期给予充分的镇静 给予丙泊酚(得普利麻)30~80mg/h或咪唑安定(力月西)3~5mg/h。

五.为控制脑水肿,给予控制性降压,减少内源行二茶酚胺释放1.β1受体拮抗剂美托洛尔(倍它乐克)0.03~0.05mg/kg iv q6~8h,25~100mg po bid+中枢性的α2激动剂可乐定0.3~0.8ug/kg iv q4~6h。控制目标:成年人维持CPP在60~70mmHg。 2.小剂量的前列环素(凯时 0.4~0.8 ng/kg/min)可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并有修复损伤的血脑屏障的作用。 六.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1.早期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40mg iv qd 2.恢复肠内营养后,即更换为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0.15 bid 七.预防继发性癫痫 早期给与鲁米钠0.1 im q12h,开放饮食后替换为丙戊酸钠片 0.2tid,并注意监测血药浓度。 八.营养脑细胞及促醒药物 1.早期给予脑复康8.0 qd,慎用尼可林。 2.脑水肿高峰期过后,可给予适当促醒药物:醒脑静30ml qd。九.老年或较长时间机械通气者,可适当给予化痰药:沐舒坦/伊诺舒90~150mg qd.。 外科大手术后处理常规 常规处理 1.维持呼吸稳定,保证足够的氧供。 2.监测血流动力学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习题库47793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习题库 47793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习题库 项目一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症状 2. 诊断 3. 预后 4. 全身症状 5. 局部症状 6. 主要症状 7. 次要症状 8. 典型症状 9. 示病症状 10. 固定症状 11. 偶然症状 12. 前驱症状 13. 后遗症状14. 症候群(综合征,综合症)15. 预后良好 16. 预后不良 17. 预后慎重 18.预后可疑 二、判断题 1. 动物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刺激所呈现的全身性反应为主要症状。(×) 2. 对疾病诊断有决定意义的症状为典型症状。(×) 3. 三尖瓣闭锁不全时表现阳性颈静脉搏动为示病症状。(√) 4. 动物患病后能完全恢复,且保留着原有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其预后判断为良好。(√) 三、简答题 1. 诊断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 你认为如何才能学好本课程?

项目二动物的基本检查方法及程序 一、名词解释 1.保定 2. 问诊 3. 视诊 4. 触诊 5. 指指叩诊 6. 听诊 7. 嗅诊 二、判断题 1. 对动物保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确保人和动物的安全。(×) 2. 视诊检查仅适用于个体检查。(×) 3. 皮肤温度的触诊检查方法属于深部触诊。(×) 4. 食道探诊检查属于触诊检查。(√) 5. 触诊检查敏感部位时,应先轻后重。(√) 6. 叩诊肺部产生的叩诊音响为清音。(√) 7. 临床基本检查方法的好坏,取决于检查者的熟练程度和应用技巧。(√) 三、选择题 1.下列属于兽医临诊检查第一步的是(D) A.视诊 B.触诊 C.叩诊 D.问诊 2.下列问诊技巧不恰当的是(D) A.避免重复提问 B.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C.注意提问的条理性 D.对腹泻患者可问:“有里急后重的表现吗?”3.问诊的内容不包括(D) A.主诉 B.现病史 C.既往史 D.临床检查结果 4.既往史内容不包括(D) A.传染病及其他病史 B.家族史 C.预防接种史 D.经济价值 5.下列问诊方式正确的是(D) A.大便发黑吗 B.有共济失调表现吗 C.呕吐物是否有铁锈色 D.除腹泻外,还有其他表现吗 6.下列不属于视诊内容的是(B) A.营养状况 B.胸壁震动 C.胸廓状态 D.运动行为 7.下列关于叩诊注意事项错误的是(B) A.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B.为判断叩诊音响,应使用强叩诊 C.叩诊方向与叩诊部位垂直 D.宜在安静的室内进行 8.关于触诊说法错误的是(D) A.可借助于器械进行间接触诊 B.触诊时应先健康后病变部位 C.直肠检查属于触诊 D.应用重力检查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题库(终审稿)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 常规题库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病因。 【出血部位及病因的诊断】 常将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1.小量出血与胃液混合,为咖啡色呕吐物;大量则呕吐鲜血,同时伴暗红色或柏油便。(注意与咯血及服中药鉴别) 2.根据便血判断出血部位,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或高位小肠出血,暗红常为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鲜红色血便常为左半结肠出血,与大便不混或排便后滴血常为直肠或肛门出血。(注意大便色泽与出血速度及肠蠕动有关)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必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贲门粘膜撕裂征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结肠癌、息肉、血管病。粘膜下肿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缺血性肠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 【出血量的判断】 1.消化道出血量微量――便潜血阳性,黑便――50-70ml,柏油便――200ml ,呕血――250-300ml 2.全身情况头晕、口渴、心慌等,出血量约>400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1000-1500ml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3.24h后Hb下降1g约失血400ml。【活动性出血的判断】持续呕血或便血,积极补液输血后生命指征不稳定,Hb继续下降,肠鸣音亢进。

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疗流程 强调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病24h内行胃镜检查)山同时行镜下治疗,活动出血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 1.一般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药物:垂体后叶素0.3-0.4U╱min持续静滴,可同时静滴硝酸甘油,止血后垂体后叶素0.1-0.2U╱min维持3-6d;生长抑素(包括施他宁)250ug静注后250ug╱h维持72;奥曲肽100ug静注后25ug╱h维持72h。 (2)生命体征平稳时可行急诊内镜下止血。 (3)视肝功情况选择急诊手术。 (4)必要时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 3.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下鼻胃管;灌注止血药。 (2)药物:H2RA、PPI、立止血。 (3)内镜下止血。 (4)保守治疗无效者急诊手术。二、下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流程

心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常见疾病诊疗常规(心脏外科) 【室间隔缺损诊疗常规】 一、入院评估 (一)病史采集要点:对于疑诊室间隔缺损的病例在病史采集中应明确以下几项: 1、首次就诊原因、时间、当时的诊断、随后的治疗和检查经过; 2、和正常儿童比较是否经常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感染是否容易治疗, 是否并发过心衰; 3、平时或哭闹时是否出现过口唇紫绀; 4、母亲怀孕3个月内是否有病毒性感冒和/或使用药物的情况; 5、尽量了解并搜集院外检查资料作为辅助诊断参考资料 (二)体格检查要点:在体格检查中要求重点记录以下几点体征的情况: 1、杂音的位置范围、性质、强度、震颤情况、传导情况; 2、肺动脉第二音的高低情况,是否分裂; 3、心界的大小; 4、有无胸廓畸形; 5、口唇及甲床的颜色; 6、肝脏是否增大; 7、四肢血压情况; 8、双肺是否存在啰音; 9、能够反映儿童发育情况的指标,如身高、体重、囟门的闭合情况,智力发 育情况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先天性心脏病是室隔缺损主要与一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诊断及鉴别诊断依 据主要是病史中的重点问题和体格检查中的阳性体征,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可 以是最终诊断依据。 1、房间隔缺损 2、心内膜垫缺损 3、动脉导管未闭或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4、轻度肺动脉瓣狭窄 对于室间隔缺损的最终诊断要求具体到以下内容: 1、明确室间隔缺损的诊断,而且是否合并其他畸形; 2、明确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 3、室间隔缺损处的分流方向 4、肺动脉高压是否存在以及程度 二、术前准备 (一)目的 1、控制可能存在的肺部感染,心力衰竭; 2、继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给与吸氧治疗,必要时应用扩血管药物;

常见急诊病种诊疗常规

中医、中西医结合常见急诊病种和急危重症诊疗常规 中风病急症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一、诊断要求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厚味、烟酒等诱 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的基本病机,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 二、分级 1、中经络:偏身麻木或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为主症,而无神 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 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三、治疗措施 1、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一般中经络者一周左右,中脏腑者四周左右。病情 稳定后即可辅助病人被动活动,而后逐步增加活动量。中脏腑患者头部可稍垫高,翻身时尽量少动头部。痰涎盛,频繁呕吐者,应取侧卧位(当以软枕垫起腰背臀部45度角)即可o 2、针剂 A、中经络 灯盏花注射液1-2支+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 丹参注射液10-20m1+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静滴 B、中脏腑 闭证:a、痰热内闭 清开灵注射液30-60m1+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1静滴 醒脑静注射液20m1+5%葡萄糖注射液2 50ml静滴 安宫牛黄丸1--2丸/次 B、痰湿蒙塞。 苏合香丸1--2丸/次 脱证:参附注射液20m1+5%葡萄糖注射液lOOml静滴 厥脱证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一、诊断要点 本厥脱证非单纯之厥或脱症,是指邪毒内陷或内伤阳气或亡血伤津失血所致的气 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病症。 二、分期分级 (一)分期 1、早期:表现气阴耗伤证o 2、中、晚期:表现真阴衰竭或阳气暴脱或阴竭阳脱证。 (二)分级 1、轻度:神清或烦躁不安,手足不温或肢端寒冷,汗出过多,脉沉细(数)无力, 收缩压降低至80mmHg以下,脉压小于20mmHg;有高血压者,收缩压低于平时

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

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 ---中医骨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及疗效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盘源性,骨源性,颈椎关节错缝或化学因素等导致颈神经根被压迫而导致颈椎 及上肢的疼痛,功能活动受到限制的一组综合征。其致病因素有很多,患者也会有多种疼痛表现,该病还会引起相关部位的并发症,临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式有许多种,包括中医疗法的中药疗法、针灸疗法以及西医疗法,但是实践中,不同治疗手段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因此,通过对中医和西医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自2014年4月---2015年1月接收入院治疗的108例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每组各54例,其中一组采取中医骨伤疗法,另一组采取西医疗法。中医骨伤疗法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为44.5岁,患病时间平均为3.4年;采取西医 疗法的一组,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4.5岁,患病时间平均为3.2年。将 这两组患者基本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2治疗手段 对于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其中施行

中医骨伤疗法的一组给患者服用汤药同时配合中医的针灸 和推拿手段对54位患者进行治疗,中药成分包括杜仲、续断、葛根、丹参等,并且根据患者个人的体质用药有所增减,如果患者为寒湿性体质,则需要加入独活、细辛等药材;若患者为湿热型体质,则需要加入薏苡仁、黄柏等药材,其他类型的体质也需要对症给予不同的药方,患者每天要服用一剂中药分两次分别服用,同时有些患者伴随上肢麻木、颈肩疼痛异常、手指有麻木现象等情况,应根据其具体部位的不同施针于不同的穴位,并配合指拨经络的方式进行推拿。采取西医疗法的一组,应每天一次静脉注射甘露醇,同时使用地塞米松配合葡萄糖注射液,连续几日后,观察患者的反应,减少地塞米松的用量,如果患者的自身感觉逐渐良好,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减少用量甚至停止用药,之后在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手术治疗。 1.3疗效评价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显效,基本痊愈。其中,若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不足30%则判定为无效;若采取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在30%-70%则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在70%-90%则判定为显效;若症状明显改善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不少于90%则判定为基本痊愈。

第七篇 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测试试卷带答案

第七篇临床常用诊疗技术 一、名词解释 1.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2.灌肠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帮助病人排便、排气或灌入药物,清洁肠道,协助诊断或治疗的一项技术。3.导尿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无菌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4.皮内注射法:将小量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5.局部麻醉: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神经末梢或神经干(丛)的痛觉传导,使受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且使病人保持清醒的一种麻醉方法。 6.脓肿:是由于组织或器官病变或感染后,组织坏死、液化形成的局限性脓液积聚,内含大量病原菌、中性粒细胞或脓球,外有完整的脓腔壁包裹。 7.清创术:在无菌操作下,处理污染伤口的一种手术方法。经过清除创口异物、切除失去活力和污染严重的组织、修整创缘、彻底止血和缝合伤口等操作,使之变为清洁伤口。 8.清洁伤口:清洁伤口指没有污染的伤口,实际上指无菌手术切口,其不用清创即可缝合,多能一期愈合。 9.污染伤口:污染伤口指伤口虽有致病菌存在,但尚未发生感染。外伤后8小时以内的伤口多属此类。其处理是及时彻底清创,变污染伤口为清洁伤口,争取伤口一期愈合。

10.环形包扎法:将绷带作环形的重迭缠绕,下周将上周绷带完全遮盖,最后用胶布将带尾固定,或将带尾中间剪开分成两头打结固定的一种绷带基本包扎法。 二、填空题 11.无菌物品应放在无菌容器或包内,保持干燥。无菌包要注明______、_______,一般可保持______周,过期应重新灭菌。 12.无菌钳应浸泡在盛有消毒液的_______的容器内,液面以浸没钳轴节以上______或镊子的________为宜,每个容器只能放置_______把无菌持物钳。 13.打开过的溶液瓶内溶液可保存_______小时,没打开的无菌包无菌日期为_______天,如包内物品没用完可于_______小时内再使用。无菌盘的有效时限不超过______小时。 14.膀胱高度膨胀时排尿需要缓慢,且第一次放尿量不得超过 ______,以免膀胱骤然减压引起__ 或__ 。 15.导尿时导尿管需缓慢插入尿道,插入深度男性约进入_______、女性约进入______,并将导尿管外端置于_______内。 16.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及排便失禁病人,均不宜做________。17.长期鼻饲者_______应更换胃管,每天做口腔护理_______次。18.雾化吸入常用抗生素药物________、________,解痉药________、_______,稀化痰液药________、________,减轻水肿药________。19.皮内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_______角刺入皮内;皮下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_______角刺入皮下;肌肉注射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之欧阳光明创编

一面瘫 欧阳光明(2021.03.07) 面瘫(口涡,口癖)是指颈乳突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属西医的面神经炎。 一诊断标准 ㈠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等。 ㈡体征: 本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急性发作,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减少或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三)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而眼睛及其以上不受影响,多伴有一侧肢体偏瘫。 二,治疗 取穴:

①主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地仓,颊车,颧髎,下关,健侧合谷。 ②配穴: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⑵电针:取阳白、丝竹空、顴髎、地仓、颊车等穴通电30分钟。 物理治疗:是最主要、针对性最强的治疗手段之一,早期可改善血循环,控制炎症发展,消除局部神经水肿;后期可改善神经营养,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风寒,戴口罩,注意保暖;忌食辛、香、燥、辣之品;因眼睑闭合不全,必要时应戴眼罩,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自我锻炼:如湿毛巾热敷、表情动作及咀嚼练习等。 二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中青年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中风是中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习题库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习题库 项目一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症状 2. 诊断:临床上对门诊或住院病畜(禽)应用适当的检查方法,收集到症状资料,并通过逻辑 思维最后对疾病的本质做出本质判断。 3. 预后:是对疾病的发展方向、速度、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结局做出的一种推测。 4. 全身症状 5. 局部症状 6. 主要症状 7. 次要症状 8. 典型症状 9. 示病症状 10. 固定症状 11. 偶然症状 12. 前驱症状 13. 后遗症状 14. 症候群(综合征,综合症) 15. 预后良好:这是指疾病能全面治愈,无论从形态学,还是机能上均不会有后遗症,一般的轻 病会或治疗及时的疾病应以此为结果。 16. 预后不良:指疾病无治疗的希望,最后以死亡告终。 17. 预后慎重 18. 预后可疑:根据现有的资料及诊断条件,无法做出肯定的诊断,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判断题 1. 动物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刺激所呈现的全身性反应为主要症状。(X) 2. 对疾病诊断有决定意义的症状为典型症状。(X) 3. 三尖瓣闭锁不全时表现阳性颈静脉搏动为示病症状。(V) 4. 动物患病后能完全恢复,且保留着原有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其预后判断为良好。 V)

三、简答题 1. 诊断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1 、调查病史,收集症状2、分析症状,建立诊断3、实施防治,验证诊断 2. 你认为如何才能学好本课程? (1)灵活掌握系统而有针对性问诊的方法,必须抓住重点,切合实际。言语通俗易懂,态度和蔼诚恳。 (2)熟悉掌握和运用临床基本诊断方法,并能根据临床检查程序全面系统的进行体格检查。(3)熟悉临床实验室各项检查和操作技能及临床意义,掌握实验室操作的基本技能,能根据病情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检查项目。 (4)掌握兽医X 射线、超声诊断仪和心电图机的基本操作的基本技能操作程序及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5)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所获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提出切合实际的诊断。 项目二动物的基本检查方法及程序 一、名词解释 1.保定 2. 问诊 3. 视诊 4. 触诊 5. 指指叩诊 6. 听诊 7. 嗅诊 二、判断题 1. 对动物保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确保人和动物的安全。(X) 2. 视诊检查仅适用于个体检查。(X) 3. 皮肤温度的触诊检查方法属于深部触诊。(X) 4. 食道探诊检查属于触诊检查。(V) 5?触诊检查敏感部位时,应先轻后重。(V) 6. 叩诊肺部产生的叩诊音响为清音。(V) 7. 临床基本检查方法的好坏,取决于检查者的熟练程度和应用技巧。(V) 三、选择题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精编WORD版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 标准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学习领域)标准 制订《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开发组 时间 2008年5月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动物临床诊疗技术 适用专业:畜牧兽医专业 第一部分前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禽养殖业由放牧发展到圈养,舍饲,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发展到了高密度、集约化饲养,这使畜禽养殖的疾病问题愈来愈显现出来。伴随着养殖数量的大量增加,各种动物疾病随之增多,病情也越来越复杂化,每年由于动物疾病的发生和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严重地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所以,动物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要想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扑灭动物疾病,必须首先建立正确的诊断,再进行一系列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大批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高素质的畜牧兽医高技术人才来实现,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观念、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畜牧兽医专业《动物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下,总结多年教学及教学改革中经验和不足,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将兽医临床领域的主要技术环节和技术规范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骨干课之一,是动物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技术之一,是劳动社会保障部设有农业行业的特有工种--“兽医化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核心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有动物临床检查,实验室化验,外科手术,动物疾病处置的能力,能使动物疾病得到及时的治疗,减少经济损失,使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 1.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标准研制小组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到动物临床诊疗技术的实用、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等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了全新的以“动物临床诊疗技术”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围绕“动物临床诊疗技术”,精心设计4个教学情境。 2.克服“繁难多旧”意识 标准研制组针对传统教学大纲“繁难多旧”的问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主要症结,并大刀阔斧地“动手术”,大量删减头颈部、胸部及胸腔器官、腹部及腹腔器官、脊柱与肢蹄的检查、CT、建立诊断的方法与原则等知识,引入兽医化验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的职业标准和新技术,使标准内容更贴近于临床应用,具有可操作性。 3.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内科:常用诊疗技术四

内科:常用诊疗技术四 12.眼眶周围注射法 (1)适应症:眼轮匝肌痉挛、眶上神经痛。 (2)操作方法: ①注射部位用75%酒精消毒,在眶缘(眼轮匝肌痉挛在眶缘颞侧1cm,眶上神经痛在眶上缘内鼻侧,其它眶内病在眶缘内相应部位)进针,注入0.5%普鲁卡因2至5ml. ②注射毕,用消毒棉球压迫进针点3至5分钟。 13.外麦粒肿切开引流术 (1)适应症:化脓性成熟的外睑腺炎。 (2)操作方法: ①皮肤用酒精消毒,用尖刀或刀片剌入脓腔,按睑缘平行方向挑开脓头。 ②如脓腔较大,不能一次排空脓液,则可放置引流条。 ③结膜囊涂消炎眼药膏,每日换药,直至伤口愈合。 (3)注意事项: ①外睑腺炎未成熟时,勿切开排脓,以防炎症扩散 ②操作时,勿用力挤压排脓,以防炎症扩散,引起眶蜂窝组织炎或海绵窦血栓形成及全身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③切开排脓切口必须与睑皮肤走行相同,以利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14.内麦料肿切开引流术 (1)适应症:内睑腺炎在结膜面有脓头出现者。 (2)操作方法: ①结膜囊内滴0.5%地卡因2至3次,每次间隔3至5分钟。 ②用尖刀片在脓点上速刺,做一和睑缘垂直的切口,排出脓液,用棉签拭净脓血或冲洗干净后,涂抗生素眼药膏,盖眼垫。 ③次日换药可去掉眼垫,继续滴用抗生素眼药水5至7天。 (3)注意事项: ①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 ②切口必须与睑缘垂直,切口不宜过大。 15.泪囊部切开引流 (1)适应症:泪囊部皮肤呈黄色脓点,触及有明显的波动感。 (2)操作方法: ①碘酒、酒精局部皮肤消毒。 ②尖刀顺皮肤走行切开排脓,并放橡皮条引流,每日换药,直至无脓时方可去掉引流条。 (3)注意事项: ①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 ②泪囊部脓肿波动明显者方可行切开排脓。 ③在引流的同时,全身用抗生素类药物。 【

级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基本诊疗技术标准

二级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基本诊疗技术标准 为有序合理使用本区域的医疗资源,学科设臵与专业项目,应立足本地区常见病为主,以下所列“学科设置与专业项目”大部分引自卫生部第一周期医院评审《二级医院评审标准》中设置的《临床科室技术标准》“一般”与“重点”科室的要求。若是本地区非常见病,县(直辖市的区)域内已有三级综合/专科医院、100公里范围内二级医院中已有该专业者或区域人口少于20万者,则为“可选”项目,非必备。如“血液内科专业”、“烧伤整形科专业”,非常见病较多、100公里范围内其他医疗机构已有该专业者,或人口过少、需求不足可以不设置。如有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已发布的现行文件不一致处,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文件为准。 一、内科(学科设置与专业项目) (一)心血管内科专业 1. 心脏骤停的抢救。 2. 心源性休克的抢救。 3. 静脉临时起搏(可选)。 4. 急性心肌梗塞的规范化治疗(溶栓)。 5. 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治。 6. 设立心脏监护独立的护理单元(CCU)包括监测心、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7. 高血压急诊抢救。 8. 高血压的诊治(包括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规范化治疗)。 9. 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规范化诊治。 10. 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规范化诊治。 (二)呼吸内科专业 1. 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分级与规范化治疗。 2. 肺炎和COPD 急性加重期的病原学检查及抗感染的合理应用。 3. 支气管肺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与规范化治疗。 4. 大咯血的诊断与治疗。 5. 自发性气胸诊断与治疗,张力性气胸的救治。 6. 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换药术-----------------2 二、拆线-------------------3 三、清创术-----------------4 四、急救止血法-------------5 五、腹膜腔穿刺术-----------5 六、胃插管术---------------6 七、气管切开术-------------7 八、胃肠减压术-------------8 九、清创缝合术-------------8-9

一、换药术 【适应症】 1.手术、创伤、烧烫伤、感染。 2.术后复查、引流管、造瘘口。 【术前准备】 1.换药前应事先了解伤口情况,以便按伤口情况准备应用的器械、敷料及药品等。 2.与患儿及家属谈话,做好各种解释工作。争取病人及家长配合。 3.准备换药包、有时根据伤口创面的具体情况,还要准备引流条(管)、无菌剪刀、探针和必须的外用药、绷带、腹带或宽胶布等。 4.洗手、戴帽子、口罩。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为保护隐私可用屏风遮挡。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 2.用手取外层敷料固定物,使用消毒镊子揭去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湿润后再揭下。 3.观察伤口周围皮肤、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情况。如伤口创面出现感染或疑似感染分泌物时,应及时送检做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4.根据伤口、创面情况选择不同的敷料和换药的溶液进行相应处理。清洁伤口由内向外回字型消毒,污染伤口应由外向内消毒2遍,范围≥15cm。有坏死组织或异物的应进行清理。清理后再消毒2遍。 5. 创面处理完毕,覆盖无菌干纱布,胶布粘贴固定。创面大,渗液多的创口,可加用棉垫,必要时用引流物,若胶布不易固定时须用绷带或头套包扎。 6.协助患者整理衣物。 7.分类处理医疗废物,污染的纱布、敷料应放入污物桶或弯盘,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不得与生活垃圾混放;尖锐器具放在利器盒,不得将损伤性的医疗废物与一般医疗废物混放。未使用的已开包装的棉球、纱块等不得放入无菌柜内再次使用。 8.摘去口罩及帽子置于医疗废物桶,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 【术后处理】 告知注意事项: 1.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橡皮管引流伤口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注意事项】 1. 在换药过程中两把换药镊要保持其中一把始终处于相对的无菌状态,不可污净不分,随意乱用。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2.在整个换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规范。按清洁—污染—感染—隔离伤口依次进行,气性坏疽、破伤风、溶血性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感染伤口,必须严格执行床边隔离制度。 3.给不同的患者之间换药要进行手卫生,给感染伤口换药后,应认真洗手,然后方可给另一患者换药。 4.换药时应查看各种敷料、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是否完整,污染的敷料应立即放在医疗废物筒内或有菌的弯盘,不得随便乱丢。 5. 伤口长期不愈者,应检查原因,排除异物存留、结核菌感染、引流不畅以及线头、死骨等,并核对引流物的数目是否正确。换药动作必须轻柔,注意保护健康的肉芽组织及上皮。 附:缝合伤口的换药 1.无引流的缝合伤口 多为无菌伤口,常于术后3天左右检查伤口,注意观察有无缝线反应、针眼脓疱、皮下或深部化脓;有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