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虚热证

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缓慢,病程长

高热,怕热,大汗出低热,骨蒸潮热,盗汗

神昏谵语,甚则发狂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烦渴引饮口干,但饮不多

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

面红目赤两颧绯红

舌红,苔黄厚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洪数脉细数

热邪炽盛阴液亏耗,虚损内呈

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多由机能亢进所致

治以清热泻火治以滋阴清热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

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外感病中的里证还需结合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而内伤杂病中,则以脏腑辨证为主。里证要辨别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

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眩。

病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负,故寒热往来。邪犯半表半里,胆经受病,故胸胁胀满,口苦。胆热而肝胃不和,故心烦,目眩,欲呕,不思饮食。

治则:和解表里。

常用方剂:小柴胡汤。

(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

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二是发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见里证,但表证未解,也称为表里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原有内伤,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等,也属表里同病。治疗原则为表里双解。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

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治则:温中祛寒

常用方剂:附子理中汤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主证: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热盛故见脉数。

治则:清热法。

常用方剂:白虎汤等。

(三)实热与虚热

由于感受热邪所形成的实热证,与机体阴液亏损或机能亢进所致的虚热证,其临床表现及治则都是不尽相同的。见下表

表3-3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虚热证

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缓慢,病程长

高热,怕热,大汗出低热,骨蒸潮热,盗汗

神昏谵语,甚则发狂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烦渴引饮口干,但饮不多

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

面红目赤两颧绯红

舌红,苔黄厚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洪数脉细数

热邪炽盛阴液亏耗,虚损内呈

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 多由机能亢进所致

治以清热泻火治以滋阴清热

(四)寒热真假

在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危重阶段,可以发现一些“寒极似热”、“热极似寒”的假象,临床上把本质是热证而表现为寒象的叫“真热假寒”,本质是寒证而表现为热象的叫“真寒假热”。这种情况往往表示疾病比较严重。如果不能抓住本质,就会被假象所迷惑,而致误诊、误治。

1.“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2.“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一般来说,寒、热的表象属标,是一种假象;内、里的寒、热属本,是它的本质。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尤其是寒热、口渴不渴、面色、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几方面更为重要。即畏寒喜热为寒,发热,怕热喜冷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口渴喜饮为热;面色红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四肢烦热多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舌淡苔白为寒,舌红苔黄为热等等。从寒证与热证的比较可以看出: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阴液亏耗的表现。

三、虚实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纲。一般而言,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而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若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实证虽是邪气过盛,但正气尚未衰,表正邪相争剧烈的证候。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一)虚证

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

主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

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虚证(如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脾气虚、肾阳虚等)。下面列表说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证候及治则。脏腑的虚证在脏腑辨证中讨论。

表3-4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鉴别表 分类

共同证侯 不同证侯 治则 常用方剂

气虚 面色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纳少,舌淡胖,脉无力

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显,脉虚无力 益气 四君子汤等 阳虚 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 补阳 肾气丸、参茸丸等

血虚 消瘦,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脉细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

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养血 四物汤等

阴虚

低热或潮热,颧红,五心烦热,

口干,咽燥,盗汗,舌红绛,质瘦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滋阴 六味地黄丸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气虚和阳虚,属阳气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等症状,但二者又有区别,气虚是虚而无“寒象”,阳虚是虚而有“寒象”――怕冷,形寒肢冷,脉迟等。血虚和阴虚属阴液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消瘦,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但二者又有区别,血虚是虚而无“热象”,阴虚是阴液亏损不能约束阳气而导致阳亢,故为虚而有“热象”――低热或潮热,口干,咽燥等。

(二)实证

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临床表现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常见症状为高热,面红,烦躁,谵妄,声

高气粗,腹胀满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肿块,水肿,食滞,虫积,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所谓“实则泻之”。但泻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气、活血化瘀、消导和驱虫等不同的泻法用于不同病邪产生的各种实证,将在有关章节中讨论。

辨证虚证与实证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从发病时间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属实证,旧病、久病或病程长的多属虚证;从病因上,外感多属实证,内伤多属虚证;从体质上,年青体壮者多属实证,年老体弱者多属虚证;从临床症状与体征上,参考下表鉴别。

表3-5 虚证与实证鉴别表

症状与体征治则

虚证面色白、苍

白、萎黄无

神疲乏

声低懒言隐痛喜按

舌淡苔白

或少苔

脉虚无力补虚

实证面红烦躁谵

声高气粗剧痛拒按

舌红苔黄

厚腻

脉实有力泻实

四、阴阳

阴阳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八纲的总纲,即将表里、寒热、虚实再加以总的概括。《类经.阴阳类》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指出了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总不外阴阳两大类,而诊病之要也必须首先辨明其属阴属阳,因此阴阳是八纲的总纲,一般表、实、热证属于阳证,里、虚、寒证属于阴证。阴证和阳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等已述于表里、寒热,虚实六纲之中。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一)阴证

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阴偏盛的证候。一般而言阴证必见寒象,以身畏寒,不发热,肢冷,精神萎靡,脉沉无力或迟等为主证。由脏腑器官功能低下,机体反应衰减而形成,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呈现一派虚寒的表现。

(二)阳证

阳证是体内阳气亢盛,正气未衰的证候。一般而言阳证必见热象,以身发热,恶热,肢暖。烦躁口渴,脉数有力等为主证。由脏腑器官机能亢进而形成,多见于体壮者,新病,初病呈现一派实热的表现。

阴证与阳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参考下表:

表3-6 阴证与阳鉴别表证侯

四诊

阴证阳证

望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

怠无力,萎靡不振,舌质淡而胖

嫩,舌苔白而润滑

面色潮红或通红,狂躁不安,口唇

燥裂,舌质红绛,舌苔厚,甚则燥

裂,或黑而生芒刺

闻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

气短

语声壮历、烦而多言,甚则狂言,

呼吸气粗,喘促痰鸣

问饮食减少,喜温热,口不渴,口

淡无味,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

口干口苦,喜凉,烦渴引饮,大便

燥结,小便短赤

切疼痛喜按,身寒足冷,脉沉,细、

涩、迟、弱、无力

疼痛拒按,身热足暖,脉浮,洪、

滑、数、实而有力。

(三)亡阴与亡阳

亡阴与亡阳,是疾病过程中两种危险证候,多在高热,大汗不止,剧烈吐泻,失血过多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情况下出现,常见于休克病人。亡阴亡阳虽属虚证范围,但因病情特殊且病势危笃,而又区别于一般虚证。

亡阴与亡阳的临床表现,除原发疾病的各种危重症状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汗出。但亡阴之汗,汗出热而粘,兼见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饮,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等阴竭而阳极的证候;亡阳之汗,大汗淋漓,汗凉不粘、兼见畏寒倦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阳脱而阴盛的证候。由于阴阳是互根的,阴液耗竭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阳气衰竭则阴液无以化生而枯竭,所以亡阴与亡阳的临床表现,难于截然割裂,其间可迅速转化,相继出现,只是有先后主次的不同而已。

亡阴与亡阳的治疗都以扶正固脱为主。亡阴者,应益气敛阴、救阴生津,大补元气以生阴液而免致亡阳,常用方有生脉散;亡阳者,应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常用方有独参汤、参附汤等。

亡阴与亡阳的证治,参见下表。

表3-7 亡阴亡阳的鉴别表

汗四肢其它症状舌脉治则

亡阴汗热、味咸

而粘

尚温畏热

面色潮红、全身

灼热、烦躁、昏

迷、气促、渴喜

冷饮

红绛而

细数疾而按

之无力或虚

益气敛

救阴生

亡阳汗冷、味淡

不粘

厥冷畏寒

面色淡色,全身

发凉、淡漠、昏

迷、气微、口不

渴或喜热饮

淡白滑

微细欲绝或

浮而空

益气固

回阳救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八纲辩证的运用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区分并不是单纯的、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归纳起来,八纲之间存在着“相兼”、“夹杂”、“转化”的关系。

(一)相兼关系

“相兼”即指两个纲以上的症状同时出现,如外感热病初期,见有表证,还须进一步辨其兼寒或兼热,故可分为表寒证和表热证;久病多虚证,当进一步辨其属虚寒证或虚热证。相兼证的出现,不能平均看待,而是有主次和从属关系,如表寒、表热证都是以表证为主,寒或热从属于表证,治疗当以解表为主,分别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虚寒、虚热证都是以虚证为主,寒或热也从属于虚证,治疗时当以补虚为主,分别用补阳或滋阴的方法。至于表里相兼时,以何证为主,须看具体病情而定。

(二)夹杂关系

“夹杂”即指患者同时出现性质互相对立的两纲症状,如寒热夹杂、虚实夹杂、表里夹杂(习惯上叫表里同病)病。另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假象,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所以,在辨证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全面分析,去伪存真,抓住本质,以免造成误诊、误治,延误病情。

(三)转化关系

“转化”即指某一纲的症状向其对立的一方转化。表里之间、寒热之间、虚实之间、阴阳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外感风寒见恶寒发热、头痛等表寒证,若因病情发展或治疗不当,则病邪可由表入里,病变性质可由寒转热,最后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实证可因误治、失治等原因,致病程迁延,虽邪气渐去,而正气亦伤,逐渐转化为虚证,虚证可由于正气不足,不能布化,以致产生痰饮或水湿、气滞或血瘀等实邪,而出现种种实证。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辨证时必须随时审察病机的转变,及时诊断治疗,避免疾病向恶化方向发展,促进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八纲辨证运用时,首先辨别表里,确定病变的部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了解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最后可以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

小结

八纲辨证是对疾病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方面归纳、分析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虽然它还要和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结合起来诊断才能趋于完善,但它是各种辨证的基础,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各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一定条件而转化;表证传里为病热加重,里证出表为病势向愈;热证变寒证、实证变虚证多为正不胜邪,寒证变热证、虚证变实证多为正气逐渐恢复。

八纲虽有各自不同的见证,但很少是单纯的、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兼”、“夹杂”的复杂关系,有时还会出现“假象”。因此,在辨证过程中要认真地调查研究,连贯起来进行思索,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及时掌握疾病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有中肯的分析,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恰当的治疗。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实热证虚热证 发病缓慢,病程长发病急,病程短低热,骨蒸潮热,盗汗高热,怕热,大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神昏谵语,甚则发狂口干,但饮不多烦渴引饮 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 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两颧绯红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或无苔舌红,苔黄厚 脉细数脉洪数 阴液亏耗,虚损内呈热邪炽盛 多由机能亢进所致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 治以滋阴清热治以清热泻火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xx中医诊断学?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 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 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 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 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 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 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 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xx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9、简述xx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 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 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 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8、xx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9、xx耳鸣、耳聋、重听? 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 22、xx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xx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 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 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 绪论 【学习要点】 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 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 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 第一章问诊 【学习要点】 一、问寒热 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 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 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 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与口味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

发热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21y (-)感染性疾病!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 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 感染。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 其次为病毒等。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 (二)非感染性疾病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 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21yod版权所有!21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 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21yod版权所有!21 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彖。严重失水或出血 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等。21yod版权 所有!21世纪药店!5E 机理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21yod

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 定点上移。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 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 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 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 干扰素等)。其致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通 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 (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疑色胺)环磷酸腺昔(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岀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 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 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人冲动,也参与寒战 的发生。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 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这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升高 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 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而引 起发热。21yod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 5E19B343FE2F5421yod 版权所有!21世纪药店!5E19B343FE2F54 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组织损伤(心肌梗死、肺栓塞、术后发热、胸腔或腹腔积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虚热证 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缓慢,病程长 高热,怕热,大汗出低热,骨蒸潮热,盗汗 神昏谵语,甚则发狂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烦渴引饮口干,但饮不多 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 面红目赤两颧绯红 舌红,苔黄厚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洪数脉细数 热邪炽盛阴液亏耗,虚损内呈 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多由机能亢进所致 治以清热泻火治以滋阴清热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

寒症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寒症与热证寒症热证是区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阴寒邪盛或人体阳虚则表现为寒症;杨热邪盛或人体阴虚则表现为热证。所以【内径】用两句话来概括,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这里,“内”、“外”是互文,内外寒、内外热的意思。 【寒症】寒症是阴虚邪盛或阳气虚弱所表现的症候。所以寒症的形成原因有两类,其一,感受阴寒之邪,如受寒、淋雨、服过生冷。寒药等等;其二,人体自身的阳气虚弱,温热作用下降。寒症的主要特点是冷、白清、稀等。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肢冷;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而润滑;口淡不渴,痰,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或紧。阳气内虚或阳气为寒邪所遏,失去温热、推动功能,以致出现以上冷、白清、稀等症状。阳虚阴盛,阴寒主收引,故脉象紧。【热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所引起的症候。与寒症的成因有内外两类相似,热证的形成原因也有内外两种:其一,外邪所致,外邪主要有两种,一是热邪,如高温环境下,炎热逼人,或气候炎热、酷暑逼人之类;二是原本感受的寒邪,逐渐入里化热,变作热邪。其二,非外邪引起,如七情过激化火;饮食不节,积蓄化火;阴虚阳亢,等等。热证的特点是热、赤、干、稠、动。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头身热,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阳盛则热,会出现一派热、赤的征象,阳盛的程度不同,病机不同,症状及其强度会有许多变化,

但热、赤的特征是一致的。热灼津液,所以会出现干、稠的特征。阳热主动,亢盛则会脉数、烦躁。 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实热证与虚热证地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 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 (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

中医诊断学2模拟题

[模拟] 中医诊断学2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是 A.整体审察 B.诊法合参 C.病证结合 D.司外揣内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2题: 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者,多属 A.脾虚湿注 B.湿热下注 C.肝经郁热 D.冲任亏虚 E.肝肾阴虚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3题: 关于按诊的注意事项描述错误的是 A.必须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方法 B.医生举止要稳重大方,态度要严肃认真,手法要轻巧柔和 C.注意争取病人的主动配合,使病人能准确地反映病位的感觉 D.按诊时不得参入问诊,避免患者的情绪波动影响按诊的结果 E.要边检查边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以了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及程度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4题: 促脉的特征是

A.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B.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C.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D.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E.脉形如豆,滑数有力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5题: 浮紧脉可见于 A.太阳中风证 B.风痹疼痛 C.风热袭表 D.表证夹痰 E.燥邪犯肺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6题: 数脉类不包括 A.数脉 B.促脉 C.疾脉 D.动脉 E.洪脉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7题: 《濒湖脉学》中记载的脉象有 A.28种 B.32种 C.24种 D.27种 E.33种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8题: 气营两燔的舌象为 A.绛舌黄润苔 B.红绛舌类干苔 C.绛舌黏腻苔 D.绛舌黄白苔 E.绛舌薄白苔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9题: 关于"夺气"的病因病机描述正确的是 A.风痰阻络 B.中气大虚 C.气郁化火 D.阳明腑实 E.热扰心神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10题: 舌青紫湿润而短缩者,其主病为 A.痰浊内阻 B.寒凝筋脉 C.肝风内动 D.热盛伤津动风 E.风气挟痰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11题: 嗳气酸腐的原因为 A.龋齿 B.宿食不化 C.中焦湿热 D.脾胃虚弱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虽然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既可以在患者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危重阶段,还可出现假象。总之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必须详辨。 1.寒热错杂证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类型。(1)上热下寒证: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频欲吐(上热);腹痛喜按、大便稀溏(下寒)。(2)上寒下热证:阴盛于上,阳盛于下。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清水痰涎(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下热)。(3)表寒里热证:寒邪袭表,表未解而邪气入里化热;或内本有热而又复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表寒);气喘,烦躁,口渴饮冷,尿赤便结(里热)。(4)表热里寒证:外感风热而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胃虚寒而外受风热所致。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表热);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里寒)。 2.寒热转化证寒证和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由寒转热证:临床上先出现寒证,后转为热证,其寒证消失,此谓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因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而致。例如外感寒邪,开始为表寒证,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临床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化热,恶寒症状消失,继而出现壮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等临床表现,表明证候已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2)由热转寒证:临床上先见热证,后转为寒证,其热证消失,此即为热证转化为寒证。可因邪盛正虚,正不胜邪,功能衰败所致;也可因误治失治,损伤阳气而致。如高热病人,大汗不止,气随汗泄,或吐下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寒证,此属由热转寒的过程。寒热转化是病情发展的表现,它能反映邪正盛衰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机体正气未衰,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3.寒热真假证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有时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证候。(1)真热假寒证:又称“阳盛格阴证”,由于阳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或肌表,而出现一些假寒的现象。患者可见手足厥冷、脉沉等似寒之症,但细察之,患者手足冷而身体灼热,不恶寒而反恶热,脉虽沉却数而有力,并见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等一派热象。此时所见之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之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2)真寒假热证:又称“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患者可见身热、口渴、面赤、脉大等似热之症,但仔细观察,患者身虽热而反欲加衣被,口渴但不欲饮,或喜少量热饮,面虽赤但颧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脉虽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有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精神萎靡,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虚热证 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缓慢,病程长 高热,怕热,大汗出低热,骨蒸潮热,盗汗 神昏谵语,甚则发狂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烦渴引饮口干,但饮不多 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 面红目赤两颧绯红 舌红,苔黄厚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洪数脉细数 热邪炽盛阴液亏耗,虚损内呈 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多由机能亢进所致 治以清热泻火治以滋阴清热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鉴别诊断 一急性发热 (一)感染性发热 1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本组疾病占急性呼吸道疾病的70%-80%。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其临床特点为多种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较轻而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症状较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和X线检查及对抗生素的治疗反应等近年由于诊断技术的进展,可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诊断方法可确定病原。常见有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腺咽结膜热;疱疹性咽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等。须与呼吸道细菌性感染鉴别。 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e-atory 、、syndrome,SARS)该病于2002年11月首发在我国广东省,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具有明显传染性的肺炎,重症患者易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死亡。对于有SARS 流行病学依据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和肺部体征,并有肺部X线CT等异常影像改变,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做出SARS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SARS冠状病毒RNA(SARS COV RNA)检测阳性,或血清SARS COV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则可确定诊断。SARS COV分离是确立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分离只允许在防护严密的p3实验室进行,且体外细胞培养分离方法复杂且烦琐,不适合临床实验室作为诊断的手段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重症SARS:①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min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48h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②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40 kPa(300mm-Hg)③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3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依据: ①流行病学资料除新疆、西藏、青海台湾省及自治区外,其他省市均有报告。高度散发有明显季节性。多数地区(野鼠型)在10-12月为大流行高峰,部分地区在5-7月小流行褐家鼠型发病≥高峰在3-5月。有直接或间接与鼠类及其排泄物接触史;②临床特点,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症及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X③白细胞计数增高可有类白血病反应,病后五1~2d出现异形淋巴细胞(≥7%),血小板减少蛋白尿且短期急剧增加,若有膜状物可明确诊断;④HFRS抗体IgM1:20阳性,用于早期诊断病后1-2d出现,4-5d阳性率达89%~98%。双份血清HFRS抗体IgG恢复期比早期有4倍以上增长也可确诊。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引起,全年均可散发,见于青少年特点是发热、咽峡炎、颈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单核细胞增高并伴有异形淋巴细胞(>10%)嗜异性凝集试验1:64阳性,抗EBV IgM阳性,可明确诊断 5流行性乙型脑炎有严格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89月。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近年成人和老年人发病率较前增高可能与儿童普遍接受预防接种有关。特点为起病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异常等。结合流行季节,一般诊断较易不典型者依

血热症要分清实热与虚热

血热症要分清实热与虚热 大宝最近一直心烦、流鼻血,而且痰里面带血。这个情况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血热症。 血热症有两个原因: 1、实热证 2、虚热证 实热证,我们就要用清热凉血的办法给他调理; 虚热证,我们就要用滋阴给他来调理; 实热证主要表现在舌红,有些眼睛也会眼睑发红、舌苔黄厚、这是湿热症,如果你摸他卖相的时候,他是时而有力,脉搏,跳动快。这是我们经常讲的实热证。这时候在临床上经常推荐的是莲子心或者喝一点大黄水或者喝一点灯芯草!这都是清实热的,夏天是心经在指令。 人心火旺,烦躁,所以我们用清热的办法来清湿热。那实热跟虚热有什么区别?实热就是来的快,症状很明显,走的也快。

比如我们晚上吃火锅、吃羊肉火锅,第二天早晨起来就感觉到上火。那这就是实症,来的很快,病因也很明显,这是心火旺的第一种情况。 心火旺的第二种情况,就是虚火,就是心阴不足、心血不足,这是一个慢症。日积月累形成是舌尖不突出、舌质偏白、孩子窃窃私语,而且睡觉睡的是非常的轻。稍微有点声音,他都会醒来。干什么都慢,是慢热型。兴趣不广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心阴不足的血热症。 这种血热症我们一般推荐的就是滋阴的一些方式,让孩子喝一些鸭汤、喝一些麦冬水,通过滋补阴津来解决虚火旺这种血热症。 前面我们也讲过,人久而久之阴虚最大的风险就是血液的问题。热如迎风之后和血峰之后给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热入血峰会使血液形成变化。如果血长期在热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些血的病变。 中医在治疗白血病这一块,主要用的是滋阴、降火、润燥的方式来治疗。可见长期

阴津不足就会得与血相关的一些疾病,所以夏天如果孩子心烦、心火旺、看到的实症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先把心火清一清。如果这个孩子长期处于这种虚火扰心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补一补。 中医治疗的原则是实则用清法,虚则用补法。实就是邪气过剩、虚就是正气不足,所以讲了心火旺,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是实火旺还是虚火旺。辨证施治,才能起到好的调理效果!

中医寒证与热症

中医寒证与热症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何谓中医诊断学?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 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 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 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 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 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 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何谓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9、简述阴虚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 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 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 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8、何谓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9、何谓耳鸣、耳聋、重听? 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 22、何谓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何谓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 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 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28、何谓便秘?导致便秘的原因有哪些? 29、简述泄泻的临床常见证型。 30、尿量增多或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31、怎样根据痛经的特点辨别其性质?

寒症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寒症与热证虚证与实证 的鉴别要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寒症与热证 寒症热证是区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阴寒邪盛或人体阳虚则表现为寒症;杨热邪盛或人体阴虚则表现为热证。所以【内径】用两句话来概括,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这里,“内”、“外”是互文,内外寒、内外热的意思。 【寒症】寒症是阴虚邪盛或阳气虚弱所表现的症候。所以寒症的形成原因有两类,其一,感受阴寒之邪,如受寒、淋雨、服过生冷。寒药等等;其二,人体自身的阳气虚弱,温热作用下降。寒症的主要特点是冷、白清、稀等。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肢冷;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而润滑;口淡不渴,痰,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或紧。阳气内虚或阳气为寒邪所遏,失去温热、推动功能,以致出现以上冷、白清、稀等症状。阳虚阴盛,阴寒主收引,故脉象紧。 【热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所引起的症候。与寒症的成因有内外两类相似,热证的形成原因也有内外两种:其一,外邪所致,外邪主要有两种,一是热邪,如高温环境下,炎热逼人,或气候炎热、酷暑逼人之类;二是原本感受的寒邪,逐渐入里化热,变作热邪。其二,非外邪引起,如七情过激化火;饮食不节,积蓄化火;阴虚阳亢,等等。热证的特点是热、赤、干、稠、动。 临床表现:面红目赤,头身热,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阳盛则热,会出现一派热、赤的征象,阳盛的程度不同,病机不同,症状及其强度会有许多变化,但

热、赤的特征是一致的。热灼津液,所以会出现干、稠的特征。阳热主动,亢盛则会脉数、烦躁。 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 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同一症状,多有虚实之分。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复习课程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 别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热证虚热证 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缓慢,病程长 高热,怕热,大汗出低热,骨蒸潮热,盗汗 神昏谵语,甚则发狂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烦渴引饮口干,但饮不多 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 面红目赤两颧绯红 舌红,苔黄厚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洪数脉细数 热邪炽盛阴液亏耗,虚损内呈 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多由机能亢进所致 治以清热泻火治以滋阴清热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寒热证候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寒热疑似证候的鉴别诊断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一、寒象热象与寒证热证的关系 1、概念: (1)寒象和热象:是疾病反应于外的单个症状和体征,如恶寒、口不渴、面白、肢冷、小便清稀、大便溏薄、舌淡胖嫩、脉迟、或紧、或微细等每一个症状都是寒象;发热、口渴、面目红赤、烦躁不宁、浊涕、黄痰、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数、或洪、滑等症状都是热象。 (2)寒证与热证:是对疾病症状、体征辨证分析所得的结论,是由多个症状或体征组成,是对疾病发展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高度概括。 2、区别: 寒象热象是疾病表面现象,可反映,但不一定代表疾病本质。 寒证热证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3、联系: (1)一般情况下,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相符合,寒象热象是组成和诊断寒证热证的主要依据。即寒证热证分别主要是由寒象或热象组成,但寒象可见于热证中,热象可见于寒证中。如风寒表证可见发热的热象,风热表证可见恶寒的寒象。有时因其这一个别的象表现较为突出,导致寒热性质诊断上的错误。 (2)复杂情况下,即阴阳严重失调时,或疑难杂病中,寒象热象可能以掩盖疾病本质,出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证候。 二、寒热疑似证候的鉴别 (一)热象可主寒证 1、实证:外感寒邪 1.1、外感高热:病机;寒郁卫阳。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 1.2、面赤肢红:病机,寒凝血郁。治法,散寒活血。方药,五积散。 1.3、目赤红肿:病机,寒凝血郁。治法,升阳散火。方药,升阳散火汤。 1.4、咽喉肿疼:病机,寒凝咽喉。治法,辛温解表,散寒利咽。方药,桂枝汤合半夏散及汤。 2、虚证: 多为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格阳于上所致。 肾阳虚衰(下焦寒火)。 脾阳虚衰(中焦寒火)。 2.1、脾阳亏损 2.1.1、唇红肿痛:病机,脾阳虚衰,阴寒内盛,逼出中宫。治法,温中散寒,降火消肿。方药,附子理中汤治疗。 2.1.2、口干舌燥:病机,中阳虚衰,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治法,温阳化饮,升津止渴。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升麻、葛根、干姜。 2.1.3、口疮溃烂;病机,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虚火煎熬。治法,温暖脾阳。方药,砂半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 2.1.4、吞酸吐酸:病机,脾阳虚衰,运迟食腐。治法,温中散寒,运脾制酸。方药,黄芪建中汤加良姜、香附、煅瓦楞、煅牡蛎。 2.1.5、痰涕黄稠:病机,脾胃阳虚,虚阳上浮,浮阳煎熬。治法,温中散寒逐饮。方药,用苓桂术甘汤加半夏、干姜、陈皮。 2.2、肾阳虚衰

中医护理学选择题-新版.pdf

绪论 A 1.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金匮要略》E 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本草从新》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A 3.中医学中成功应用辩证施护的第一部专著是 A.《伤寒杂病论》 B.《诸病源候论》 C.《难经》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A 4.我国第一部脉学史著的编撰者是 A.王叔和 B.刘宗素 C.张从正 D.李杲 E.朱丹溪 C 5.认为百病多因于火,治疗主张以寒凉清热的医家是 A.张从正 B.李杲 C.刘宗素 D.朱震亨 E.王叔和 C 6.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医家是 A.李杲 B.张井岳 C.朱震亨 D.张从正 E.李时珍 A 7.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史著是 A.《针灸甲乙经》 B.《铜人腧穴针灸经》 C.《针灸资生经》 D.《针灸大全》 E.《针灸聚英》 D 8.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概括为 D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C.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C 9.中医学中证的概念,是对 A.症状和体征的概括 B.病因和病位的概括 C.病因和病机的概括 D.病机与病位的概括 E.以上都不是 第一章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C 1.“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说明了阴阳的 A.相互对立 B.相互依存 C.相互消长 D.相互转化 E.对立统一 D 2.“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 A.阴阳的对立 B.阴阳的消长 C.阴阳的互根 D.阴阳的转化 E.阴阳的相互制约E 3.阴阳是指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D 4.在医学领域中,下列哪项功能属阴 A.推动 B.兴奋 C.亢进 D.滋润 E.温煦 D 5.下列哪项属于阴的症状 A.声高气粗 B.多言躁动 C.舌苔黄腻 D.脉象细涩 E.脉象洪大 C 6.中医学中,广义的“精”是指 A.血 B.津液 C.一切精微物质 D.生殖之精 E.脏腑 C 7.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水谷 B.精微 C.水谷精微 D.脾、胃 E.以上都不是 C 8.宗气积于 A.息道 B.喉咙 C.胸中 D.气街 E.脐下 C 9.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 A.心气 B.肺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第二章藏象 D 1.脏腑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 D A.五脏 B.六腑 C.五脏和六腑 D.脏、腑和奇恒之腑 E.奇恒之腑 C 2.五脏是指 C A.心、肝、胆、肺、肾 B.心、肝、胆、脾、肾 C.心、肝、脾、肺、肾 D.心、肝、脾、胃、肾 E.心、肝、胆、胃、肾 C 3.在脏腑之中,生命活动的中心为 C A.心 B.脑 C.五脏 D.六腑 E.奇恒之腑 B 4.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 B A.脑 B.心 C.肝 D.五脏 E.六腑E 5.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包括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形体、官窃 E.以上都不是 E.以上都是 A 6.神之舍为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B 7.心在五行中属于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D 8.肺在五行中配属为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C 9.外邪袭肺,多从哪个部位而入 A.皮肤 B.口腔 C.鼻喉 D.肺卫 E.腠理 B 10.把水谷精微通过传输和散精作用上输于肺的脏器是 A.胃 B.脾 C.肝 D.胆 E.小肠D 11.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腔中,以滋养 A.脑 B.脏腑 C.经络 D.骨骼 E.以上都不是A 12.患者男性,32岁,两个月来因工作压力大,常感精神紧张,出 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健忘、疲倦等症,应考虑主要为哪一脏 器功能失调 A. 心 B. 肺 C. 肝 D. 脾 E.肾 B 13、患者女性,38岁,因家庭纠纷,两个月前开始抑郁寡欢,时 而月经不调,或痛经,苔薄黄,脉弦细,应考虑主要为哪一脏器 功能失调 A.肾 B.肝 C.肺 D.脾 E.心 C 14.何脏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 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C 15.称为先天之本的脏器是 A.心 B.肝 C.肾 D.肺 E.脾 C 16.三焦中的上焦包括 A. 肝、肾 B. 脾、胃 C.心、肺 D. 大、小肠 E.女子胞 第四章病因病机 A 1.“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 A.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B.脏腑功能紊乱 C.气血淤滞 D.水液潴留 E.气机失常 A 2.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错误的是 A A.怒则气乱 B.喜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思则气结 E恐则气下B 3.以实证而言,错误的是 B A.神识狂妄 B.五心烦热 C.小便不通 D.痰涎壅盛 E.胸闷脘痞 D 4.寒邪致病,引发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是由于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B.寒客肌表,卫阳被遏 C.寒性凝滞,痹阻经脉 D.寒性收引,筋脉挛急 E.寒邪偏盛,阳气受损 B 5. 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A.为阳邪,其性炎热 B.为阳邪,其性开泄 C.为阳邪,伤津耗气 D.为阳邪,易生风动血 E.为阴邪,易阻遏气机 B 6. 七情内伤至病,最多见于 A.心、肺、脾 B.心、肝、脾 C.心、肝、肾 D.心、肺、肝 E.心、肺、肾 C 7.暑邪为病,症见汗多,气短,乏力,是因为 A.暑性炎热 B.暑多挟湿 C.暑性升散 D.暑扰心神 E.暑为阳邪 D 8.虚证的病理特点是 A.邪正交争 B.正邪相持 C.正虚邪盛 D.正虚邪不盛 E.邪胜正衰 A 9.瘀血引起的疼痛以()为主。 A.刺痛 B.胀痛 C.隐痛 D.重痛 E.钝痛D 10.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湿邪 C 11.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A.痰 B.饮 C.水 D.湿 A 12.湿邪困遏作痛的特点是 A.重痛 B.胀痛 C.冷痛 D.隐痛 E.刺痛 A 13.阳盛格阴是指 A.真热假寒 B.表寒里热 C.热证转寒 D.真寒假热 E.寒证转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