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

儿科输血特点

1.儿童时期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血容量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而变化。

因此血液成分的使用需考虑患儿当时的体重、正常状态下的血容量、贫血的程度、出凝血状态等因素。失血比例应根据体重和机体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

2.新生儿由于在宫内处于相对乏氧状态,出生时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但以胎儿血红蛋白(HbF)为主,其对氧的亲和力强,释放氧的能力较低。

因此,新生儿对缺氧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评判贫血程度时其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儿童。

3.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血容量较少,对有活动性出血或手术出血的患者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和合理补充非常重要。足月新生儿血容量仅为300m l 左右,而失血量又不易准确评估,故易出现失血性休克等临床表现。

4.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血液成分。

5.大量失血时常伴有凝血因子的丢失与消耗。

儿童输血前评估

1.急性失血,Hb呈进行性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定及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

儿(尤其是新儿)。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因伴发凝血功能障碍(如DIC,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等),易导致颅内或重要脏器出血而死亡。初治和复发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血液肿瘤化疗后常会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

3.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出现鼻出血不止。青春期女孩血小板计数<30×109~50×109/L,经期出血不止。

4.重度贫血合并心肺功能不全。

5.对于围术期的患儿,应对术中出血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备血方案时应考虑到以下因素:

(1)新生儿。

(2)术前贫血,Hb<90g/L。

(3)各种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再次手术、粘连严重,预计手术较为困难。

(5)复杂手术、大型手术或Ⅳ级手术估计出血较多,恶性肿瘤根治术等。

(6)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可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感染性损伤及非感染性损伤,只要条件许可,应尽可能地开展自体输血。

儿童输血指征

1 红细胞输注指征

(1)一般儿科红细胞输注指征:

1)Hb<60g/L或Hct<0.20,伴有明显贫血症状。

2)急性失血(如消化道大出血)或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G6PD缺乏症急性溶血期、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合并感染出现急性溶血等),估计出血或溶血将持续加剧时输注指征应适当放宽。

3)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应慎重。若生命体征稳定,Hb>40g/L,可暂不输血。若确需输血应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的冲击治疗下输注同型或“O”型洗涤红细胞,也可采用血浆置换的方法予以治疗。

4)重型β地中海贫血或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和部分HbH病患者(Hb持续低于90g/L以下,脾脏明显增大)应考虑定期输注红细胞,并维持Hb水平在90g/L以上(100~120g/L之间较为适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维持H b 水平在50~60g/L以上。

6)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需成分输血支持治疗的患者,为预防抑制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发生应使用经过辐照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当受血者与供血者血型不符时,或受血者处于血型转换期时,应输注经辐照的洗涤红细胞。

7)DIC患者Hb<80g/L,或Hct<0.24,并伴有心慌、发绀等临床缺氧症状或存在活动性出血。

8)婴幼儿围术期H b水平应维持在80~90g/L以上。

(2)新生儿红细胞输注指征:

1)出生24小时内静脉血Hb<130g/L。

2)急性失血量≥血容量的10%。

3)医源性失血累计≥血容量的5%10%。

4)严重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伴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者应进行换血治疗。

5)外科手术时,Hb应维持在100g/ L(或Hct>0.30)以上。

6)慢性贫血患儿,Hb<80`100g/ L(或Hct<0.250.3),并伴有贫血症状。

7)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Hb<130g/L。

(3)极低出生体重儿红细胞输注指征:

1)出生时严重贫血和(或)低血容量性休克。

2)一次性失血量≥血容量的10%。

3)第一周Hct<0.40,第二周Hct< 0.35。

4)出生后第二周仍有严重肺部疾病或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婴,Hct<0.40。

5)二周以上慢性肺部疾病患儿Hct<0.300.35。

(4)红细胞用量及用法:

一般来说,输注全血6.57m l/kg,悬浮红细胞3.5 4m l/kg可提高Hb 约10g/L。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及洗涤红细胞在制备过程中分别有最大不超过15%和30%的红细胞丢失,因此输注量可适当增加。

红细胞输注量(m l)=[期望Hb值(g/L)-当前Hb值(g/L)]×体重(kg)×0.3(输悬浮红细胞为0.3,若输全血则为0.6)。

儿童输血量应按每次10m l/kg进行输注,必要时8~12小时后重复输注。输血速度宜慢(特别是出生后一周内),以避免引起脑血流波动导致颅内出血。

新生儿一般按每次10~20m l/kg,采用输血泵缓慢静脉输注,一般不少于2个小时。

2 血浆输注指征

(1)一般儿科血浆输注指征:

1)各种原因导致PT、APTT>正常对照值1.5倍,存在活动出血的风险。

2)已知凝血因子缺乏而又无法获得相应的凝血因子进行补充。

3)各种疾病导致机体出现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或需手术治疗,或有明显的凝血功能实验结果异常。

4)大量失血或大量输血引起继发性凝血因子缺乏。

5)各种原因造成凝血因子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的20%30%,存在活动性出血,或需进行手术治疗。

6)口服香豆素类药物导致PT延长并伴出血表现。

7)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给予血浆输注和血浆置换联合应用者。

8)抗凝血酶Ⅲ缺乏,肝功能衰竭出现凝血因子缺乏,心脏直视手术等。

9)禁止将血浆用来扩容、增加胶体渗透压、补充白蛋白、增加免疫力和营养。

(2)新生儿血浆输注指征:

1)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大量输血、体外循环等。

2)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3)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

4)抗凝蛋白缺乏血栓形成。

5)禁止将血浆用来扩容、增加胶体渗透压、补充白蛋白、增加免疫力和营养。

(3)血浆用量及用法:

所有凝血因子不足或缺乏所致的出血均可补充新鲜血浆,一般用量为1020m l/kg。但不同凝血因子的半衰期不同,应结合患儿所处状态正确使用。

3 血小板输注指征

(1)一般儿科血小板输注指征:

1)血小板计数<5×109/L,需紧急输注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10×109/L时,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颅内或重要脏器的自发出血时,应及时输注足量血小板。

对ITP(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而言,一般不主张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但急性ITP患儿有大出血或需进行手术治疗时输注血小板是需要的。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其不但可以阻断抗原-抗体反应,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还可起到减少出血危险的作用。

3)一般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为10×109/L,但血小板<20×109/L,伴有发热、感染或有潜在出血部位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若血小板计数≥20×109/L,但临床有明显出血症状或疑有重要部位出血(如颅内出血、眼底出血等)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DIC、化疗等导致血小板减少时,还可能伴有多种凝血因子的缺乏,出血情况可能与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应加以注意。

血小板计数30×109/L50×109/L,一般不需输注血小板,但若伴有出血倾向且需进行创伤治疗者,如手术、活检时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4)血小板计数<50×109/L,伴有出血倾向。

5)DIC时血小板大量消耗,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渗血不止时,应输入足量血小板。

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处于月经期时应维持血小板计数>30×109 50×109/L水平,以减少出血风险。

7)一般侵入性检查或腹部手术血小板应提升至50×109/L以上,但脑部、内眼、某些泌尿外科手术应将血小板提升至100×109/L以上。

8)先天及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并伴出血,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血管性假血友病、尿毒症、阿司匹林类药物等所致的出血。

9)血小板生成障碍性血小板减少伴严重出血,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大剂量化疗和放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现大出血或需接受手术治疗。

(2)新生儿血小板输注指征:

1)血小板计数<2O×lO9/L,即便病情稳定也应预防性输注。

2)血小板计数<50×1O9/L,需进行侵入性检查时。

3)血小板计数在5O×lO9~lOO×lO9/L,伴有明显出血的情况。

4)血小板计数在5O×lO9~lOO×lO9/L,病情不稳定时应考虑预防性输注。英国对未足月或足月新生儿的输注血小板的参考阈值为:50×109/L,有出血症状;30×109/ L,无出血症状;20×109/L,无出血、病情稳定的未足月或足月新生儿。一般建议维持新生儿血小板计数>50×lO9/L,早产儿血小板计数>100×lO9/L的水平。

5)若血小板减少症是由血小板过度激活所致(如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输注血小板无效,甚至可能加重血栓形成。例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除非发生威胁生命的出血,否则应避免输注血小板。肝素诱导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可导致急性动脉栓塞。

(3)血小板用量及用法:

1)体重较小的儿童(体重低于20kg),给予l0l5m l/kg直至1个成人剂量的浓缩血小板。

2)体重较大的儿童,应当使用1个成人剂量的浓缩血小板。也可按以下计算公式计算:应用血小板数=(期望达到的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体表面积×2.5。

3)血小板输注的时间建议在30分钟左右输完。

4 冷沉淀输注指征

(1)纤维蛋白原<1.0g/L,或纤维蛋白原在1.01.5g/L并伴有出血表现。

(2)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等)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

(3)严重外伤、大出血、DIC、尿毒症出血(血小板障碍)、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伴出血及大量输注库存血后。

(4)心功能不全患者伴凝血功能障碍需补充凝血因子,但因心脏负荷的限制不能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时可输注冷沉淀。

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

结合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评价PDF来学习 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点击数:186更新时间:2007年07月20日 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是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以1995年《成分输血指南》为基础,分析近期的大量相关文献制订的。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科学合理用血、保证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与1995年指南相比,本指南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输血技术,输血规范更加科学合理。本指南应用对象是手术病人或因有创操作而大量出血的病人,包括:(1)体外循环或心脏手术、急诊、产科、器官移植以及非心脏大手术病人;(2)血液病及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继发大出血病人;(3)危重病人;(4)拒绝输血病人。 1术前评估 1.1病史回顾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如Ⅷ因子缺乏、镰状细胞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肝病等。 1.2病人本人或其亲属述说是否存在相关危险因素1)器官缺血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转运;(2)凝血功能障碍如应用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影响非红细胞成分的转运;(3)是否应用维生素及中草药;(4)是否用过抑肽酶等药物(再次应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1.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凝血测定,可估测输血需求和大量失血可能。如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还应进一步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1.4告知病人输血利弊 2术前准备 2.1调整或终止抗凝治疗择期手术前停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手术延期至抗凝药作用消失。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作用时间大约1周。华法林作用持续几天,逆转药物有维生素K、凝血酶原复合物、重组活化Ⅶ因子和新鲜冰冻血浆。改变抗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会同时增加失血,应权衡利弊。 2.2预防性应用药物术前应用抗纤溶药物(如抑肽酶、6-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可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手术失血。但是应用抗纤溶药物应考虑到潜在的不良预后,如移植物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罕见的大块血栓形成。而再次应用抑肽酶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抗纤溶药物适用于大量失血病人,但是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术前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避免或减少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慢性病贫血或拒绝输血病人)的异体血输入。但促红细胞生成素价格昂 贵,而且起效慢,使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增加需要几周时间。 2.3术前收集自体血在需要时回输收集的自体血,可减少或避免异体血输入。但这样可引起术前贫血,并使术中自体血或异体血需要量增加,费用也相应增加,其可行性尚待探讨。 2.4预计出血量大而须输血时应确保病人及时获得血液和血液成分。 3术中术后失血和输血的管理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成分输血指南讲解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成分输血指南 1成分输血的定义 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供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 2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各地应积极推广。 3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见表1、表2、表3、表4。 表1红细胞的临床应用 品名特点保存方式及 保存期 作用及适应证备注 浓缩红细胞(CRC每袋含200ml全血中全部RBC,总量 110~120ml,红细胞压积017~018 含血浆30ml及抗凝剂8~10ml,运氧 能力和体内存活率等同一袋全血 规格:110~120mlΠ袋 4±2℃

ACD:21天 CPD:28天 CPDA:35天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①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②各 种慢性贫血;③高钾血症、肝、肾、心 功能障碍者输血;④小儿、老年人输 血 交叉配合试验 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过滤法:白细胞去除率9613%~ 9916%,红细胞回收率>90% 手工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79%± 112%,红细胞回收率>74%±313% 机器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93%, 红细胞回收率>87% 4±2℃ 24小时 作用:(同CRC 适用:①由于输血产生白细胞抗体,

引起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 ②防止产生白细胞抗体的输血(如 器官移植的患者 与受血者ABO血 型相同 红细胞悬液(CRCs400ml或200ml全血离心后除去血浆,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 所有操作在三联袋内进行 规格:由400ml或200ml全血制备 (同CRC(同CRC交叉配合试验 洗涤红细胞(WRC400ml或200ml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 4次,最后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 白细胞去除率>80%,血浆去除率> 90%,RBC回收率>70% 规格:由400ml或200ml全血制备 (同LPRC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①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 贫血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

输血指南 一、红细胞制剂输注适应症与禁忌症 红细胞可用于输注晶胶体液无效的急性失血。 各种非输血治疗(如铁剂、促红素、维生素B12与叶酸等)能纠正的贫血不应输注红细胞;对于某些病因已明的疾病,除非出现致命性贫血、否则也不应输注红细胞,这类疾病包括缺铁贫、巨幼贫、与自免溶贫等。 红细胞不应该用于扩充血容量、提升胶体渗透压、促进伤口愈合或改善患者自我感觉等。 输注指征 1、手术及创伤患者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 (2)血红蛋白<70g/L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年轻而原来的患者Hb<60g/L (3)血红蛋白7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出血的量及速度、心肺状态、血管容量等情况) 决定就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 血容量减少15%(成人750ml),若患者无贫血史或心肺功能正常,患者无需输血;血容量减少15%-30%,患者病情同前时,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血容量减少30%-40%,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快速恢复患者血容量,并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血容量减少大于40%时,应输注红细胞在内的快速扩容。 重度创伤患者液体复苏后Hb<70g/L, 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出血性休克或机械通气患者Hb<70g/L,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70g/L可输。 2、非手术病人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 (2)血红蛋白<60g/L或HCT<0、2并伴有明显的贫血症时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 (3)血红蛋白6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贫血程度、心肺代谢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年龄)决定就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尽量避免输血。有心脏病史的重症患者Hb<70g/L,重度海洋性贫血患者维持95-105g/L。再障患者Hb<40g/L,可输注红细胞,并尽量延长间隔时间,若同时有明显出血,PlT<20*109可输血小板。 二、血小板制剂输注 1、非手术病人 (1)无其她止血异常或高出血风险的血小板明显减少的病人,PLT≤10×109/L,输注后PLT >20×109/L (2)存在其它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在高出血风险(如发热、败血症、贫血,肿瘤放、化疗后等)的病人,PLT<30×109/L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教学提纲

输血指南 一、红细胞制剂输注适应症和禁忌症 红细胞可用于输注晶胶体液无效的急性失血。 各种非输血治疗(如铁剂、促红素、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能纠正的贫血不应输注红细胞;对于某些病因已明的疾病,除非出现致命性贫血、否则也不应输注红细胞,这类疾病包括缺铁贫、巨幼贫、和自免溶贫等。 红细胞不应该用于扩充血容量、提升胶体渗透压、促进伤口愈合或改善患者自我感觉等。 输注指征 1.手术及创伤患者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 (2)血红蛋白<70g/L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年轻而原来的患者Hb<60g/L (3)血红蛋白7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出血的量及速度、心肺状态、血管容量等情况) 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 血容量减少15%(成人750ml),若患者无贫血史或心肺功能正常,患者无需输血;血容量减少15%-30%,患者病情同前时,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血容量减少30%-40%,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快速恢复患者血容量,并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血容量减少大于40%时,应输注红细胞在内的快速扩容。 重度创伤患者液体复苏后Hb<70g/L, 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出血性休克或机械通气患者Hb<70g/L,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70g/L可输。 2.非手术病人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 (2)血红蛋白<60g/L或HCT<0.2并伴有明显的贫血症时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 (3)血红蛋白6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贫血程度、心肺代谢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年龄)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尽量避免输血。有心脏病史的重症患者Hb<70g/L,重度海洋性贫血患者维持95-105g/L。再障患者Hb<40g/L,可输注红细胞,并尽量延长间隔时间,若同时有明显出血,PlT<20*109可输血小板。 二、血小板制剂输注 1.非手术病人

产科输血指南整理

产科输血指南整理 一、输血的原则 限制性输血比开放性输血好 输红细胞比全血好 输去白细胞血比不去白细胞血好 输晶体液/胶体液比单纯晶体液好 羟乙基淀粉(万汶、贺斯)扩容比白蛋白扩容好 急性创伤病人延迟性液体复苏比快速补液好 二、输血指征 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1 .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政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Hb>100g/L不必输血 Hb<70g/L应考虑输浓缩红细胞 Hb<70~100g/L根据病情决定 出血量>30%可输入全血 美国 美国ASA Hb<60g/L 美国NIH Hb<70g/L 美国FDA Hb<70g/L 美国输血学会Hb<80g/L 台湾Hb<6g/dl 日本Hb<7-8g/dl 2.血小板 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美国ASA 血小板一般用于血小板计数<50×109 /L ,很少超过100 ×109 /L 新加坡严重血小板减少,有威胁生命的出血或可能性。血小板大于20 x 109/L通常不会自发出血。输注15-20单位全血或红细胞,血小板经常下降低于这个水平,是输入血小板的指征。 台湾(當血小板低於50,000/μl或血小板機能不良者、有明顯出血或正在出血者) 巨量輸血後之血小板稀釋現象。 日本输血小板的基准:5万以下 3.新鲜冰冻血浆(FFP)(全部凝血因子,包括V和VIII因子)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输血临床指南

输血临床指南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临床输血指南 一、外科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1)浓缩红细胞 【适应症】用于增强运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血小板 【适应症】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者。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如果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3)新鲜冰冻血浆 【适应症】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a、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后; 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d、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 * 新鲜冰冻血浆的使用,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二、内科输血指南 1)浓缩红细胞 【适应症】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 2)血小板 【适应症】由患者血小板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0×109/L,一般不输注; 血小板计数﹤10×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以防出血; 血小板计数在10-50×109/L之间,应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 3)新鲜冰冻血浆 【适应症】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3)普通冰冻血浆 【适应症】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输血临床指南

临床输血指南 一、外科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1)浓缩红细胞 【适应症】用于增强运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血小板 【适应症】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者。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如果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3)新鲜冰冻血浆 【适应症】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a、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后; 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d、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 * 新鲜冰冻血浆的使用,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二、内科输血指南 1)浓缩红细胞 【适应症】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 2)血小板 【适应症】由患者血小板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0×109/L,一般不输注; 血小板计数﹤10×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以防出血; 血小板计数在10-50×109/L之间,应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

临床输血管理文件(完整)手册范本

临床输血管理手册 第A版 编号:LYZY-LAB-SX-001-023 编制: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2012年8月1日

目录 目录 (2) 修订页 (3) 临床输血管理总则 (4) 输血管理三统一 (5) 临床输血申请、登记、审批制度 (6) 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制度 (8) 输血科血液发放和输血核对制度 (9) 临床输血制度 (10) 满足临床24小时用血管理办法 (12) 急诊用血和“O”型异型输血的规定和程序 (13) 血液接收、储存的规定及成分血输血指南 (14) 输血管理 (19)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21) 配合性试验及血液成分的选择 (22) 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 (23) 储血室、储血冰箱消毒和空气培养制度规程 (24) 血库感染管理 (25) 血库工作制度 (26) 血库技术人员培训制度 (27) 血库资料保存制度 (28) 血液标本的保存制度 (29) 血库配血技术操作的复核制度 (30) 血液报废审批制度 (31) 临床输血登记制度 (32) 泸医附属中医医院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 33 临床科室和医师用血评价和公示制度 34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35

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培训制度 36

修订页

临床输血管理总则 总则: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输血科主任对输血方针、政策、试验技术实施的操作程序负责,它包括成份血液输注的适应证的决策、血液的储存发放、实验试剂及方法的选择。对血库操作规程进行全程监控。做到“一切行为有依据,一切行为有记录,一切行为可溯源。”使每一个工作过程和方法都有章可循,使过程和方法质量有可靠保证。 我院临床输供血管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中华人民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 法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医发[1999]第6号 《临床输血技术规》卫医发[2000]184号 《输血技术规的附件容》 《血液制品管理条例》 《医疗废物处理条例》 《医院感染管理规》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关于下发《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的通知:川卫医发[1999]007号

输血指南

围手术期输血共识(2014) 目录 术前评估 术前准备 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自身输血 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 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 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手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术前评估 1、了解过去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令、氯吡格雷等; 4、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5、运用临床结构化问卷法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史及详细用药史; 6、一般体格检查; 7、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对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术前血小板功能评估;

8、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9、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二、术前准备 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如氨甲环酸和6-氨基乙酸等)。择期手术患者可推迟手术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既往有出血小板功能检测,并判别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肾功能不全、炎症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拒绝输血的患者术前可考虑铁剂治疗,排除缺铁因素,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8、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手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围手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密切观察手术失血量(如吸引器和纱布计量);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Hct),必要时监测血气和酸碱平衡、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pHi ; (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T、INR 、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及时凝血监测如血栓弹性图(TEG)、Sonoclot等; (4)监测原则

临床输血效果评估程序

临床输血效果评估程序 输血前评估 1、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使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在决定输血治疗前,应予病人做充分的检查:基本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电图、呼吸、脉搏等)、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功能、血肝肾功能、血电解质、传染病四项(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查。 2、科学合理用血是安全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和成分输血两方面。《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包括4个附件:成分输血指南、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内科输血指南和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指南;这些为临床提供了输血适应证的指南以及输血效果评价的依据。 3、输血量和输血速度需根据输血适应症、年龄、贫血程度、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心肺情况等决定。 a)一般来说,对一个体重60公斤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输注 400ml全血约 可提高血红蛋白(Hb)10g/L或红细胞压 (Hct)0.03;对大量出血或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量要大;对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每次输注l~2单位b)红细胞为宜;对老年人和儿童以及心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每次宜输注少量 红细胞。 c)在大出血时,止血、输液以尽快的维持循环容量是非常重要。病人大出血时, 在有效采取止血和补液措施的同时,需要尽快进行输血治疗。输血应合理应用血液成分: 失血量为血容量的30~50%,补充血容量+输注红细胞;失血量>血容量的50%,补充血容量+输注红细胞+白蛋白, 且应考虑输注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 输血后效果评价 1、输血治疗后应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功能、血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a)输注全血、悬浮红细胞:应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血胆红素等,以评价输血 效果及输血不良反应。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红细胞】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急慢性贫血和失血病人 1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 2、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1)血红蛋白v 70g/L ; (2)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山?W 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 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3)术前心肺功能不 全和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血红蛋白〉100g/L 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3、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 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4、所有先心病术前备红细胞悬液,作为术中体外循环灌注 预充及手术失血补充。术中同时采用血液回吸收技术。先心病术后红细胞输注指征:有活动性出血,即每小时失血量>血容量的

5%-10%,血球压积<30%(儿童)或35%(小婴儿),血色素<90g/L ; 5、骨科的大型手术出血。如发育性髋脱位、脊柱侧弯、四肢近端骨折等手术,术中及术后需要维持血色素在80g/L以上。术中尽可能使用自体血液回收。 注: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红细胞补充量=(Hct 预计X 55X体重-Het实际测定值X 55 X 体重)/0.60。 【血小板】 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1血小板计数〉100 X 109/L ,不需要输血小板; 2、术前血小板计数V 50 X 109/L ,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 X 109/L 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在(50?100)X 109/L 之间,应根据是否有 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 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5、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 儿科输血特点 1.儿童时期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血容量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而变化。 因此血液成分的使用需考虑患儿当时的体重、正常状态下的血容量、贫血的程度、出凝血状态等因素。失血比例应根据体重和机体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 2.新生儿由于在宫内处于相对乏氧状态,出生时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但以胎儿血红蛋白(HbF)为主,其对氧的亲和力强,释放氧的能力较低。 因此,新生儿对缺氧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评判贫血程度时其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儿童。 3.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血容量较少,对有活动性出血或手术出血的患者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和合理补充非常重要。足月新生儿血容量仅为300m l 左右,而失血量又不易准确评估,故易出现失血性休克等临床表现。 4.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血液成分。 5.大量失血时常伴有凝血因子的丢失与消耗。 儿童输血前评估 1.急性失血,Hb呈进行性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定及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 儿(尤其是新儿)。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因伴发凝血功能障碍(如DIC,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等),易导致颅内或重要脏器出血而死亡。初治和复发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血液肿瘤化疗后常会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 3.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出现鼻出血不止。青春期女孩血小板计数<30×109~50×109/L,经期出血不止。 4.重度贫血合并心肺功能不全。 5.对于围术期的患儿,应对术中出血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备血方案时应考虑到以下因素: (1)新生儿。 (2)术前贫血,Hb<90g/L。 (3)各种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再次手术、粘连严重,预计手术较为困难。 (5)复杂手术、大型手术或Ⅳ级手术估计出血较多,恶性肿瘤根治术等。 (6)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可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感染性损伤及非感染性损伤,只要条件许可,应尽可能地开展自体输血。 儿童输血指征 1 红细胞输注指征 (1)一般儿科红细胞输注指征: 1)Hb<60g/L或Hct<,伴有明显贫血症状。

输血指南

输血指南 1、全血 全血适应证: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或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30%的患者。 新鲜血主要用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需要输血或换血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严重心肺疾患需要输血者:因急性失血而持续性低血压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输血者。 有下列情况之一不宜输注全血: ■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 ■需要长期或反复输血的患者 ■对血浆蛋白已致敏,例如缺IGA而已产生IGA抗体的患者 ■由于以往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患者 ■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 ■可能施行骨髓移植及其他器官移植患者 此外,全血也不宜用于单纯为了补充血容量。因为晶体液和胶体液既有扩容效果,又无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2、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悬浮红细胞适应证:适用于临床各科的输血。儿童的慢性贫血特别适合本制品。 3、浓缩红细胞 浓缩红细胞适应证:与悬浮红细胞相同。 4、少白细胞红细胞: 少白细胞红细胞适应证: ■由于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患者 ■准备作器官移植的患者 ■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重型地中海贫血等患者,可以从第一次输血起就选用本制品 5、洗涤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适应证:

■输入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寻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的患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的患者 ■由于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输血溶血性发热反应的患者也可试用本制品 6、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主要用于稀有血型患者输血。 7、辅照红细胞 辅照红细胞用于有免疫缺陷或有免疫抑制患者输血。 8、年轻红细胞 年轻红细胞用于长期输血的患者,如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便延长输血的间隔时间、减少输血次数,从而延迟因输血过多所致继发性血色病的发生。 9、白细胞 白细胞输注要同时具备3个条件。且充分权衡利弊后才考虑输注。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有明确的细菌感染 ★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 10、血小板 血小板适应症: ■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伴有严重出血者 ■血小板计数不低,但功能异常所致严重出血者(如血小板无力症,肝病,尿毒症,阿斯匹林类药物所致等) ■大量输血所致的血小板稀释性减少(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伴有严重出血者) ■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有发热或感染或有潜在出血部位要输; ■作侵入性检查或腹部手术应将血小板升至50×109/L(骨髓穿刺例外); ■关键部位手术(脑、内眼、某些泌尿外科手术)应将血小板提升至100×109/L。

最新《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 附件一成分输血指南 附件二自身输血指南 附件三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附件四内科输血指南 附件五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技术指南 附件六输血治疗同意书 附件七临床输血申请书 附件八输血记录单 附件九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附件一成分输血指南 一、成分输血的定义 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供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 二、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各地应积极推广。 三、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一)红细胞 品名特点保存方式及保期期作用及适应证备注 浓缩红细胞(CRC)每袋含200ml全血中全部RBC,总量110ml~120ml,红细胞压积0.7-0.8。含血浆30ml及抗凝剂8~10ml,运氧能力和体内存活率等同一袋全血。规格:110~120ml/袋4±2℃ACD:21天CPD:28天CPDA:35天作用:增强运氧能力。适用:①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②各种慢性贫血;③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④小儿、老年人输血交叉配合试验 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过滤法:白细胞去除率96.3-99.6%,红细胞回收率>90%;手工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79±1.2%,红细胞回收率>74±3.3%;机器洗涤法:白细胞去除率>93%,红细胞回收率>87%。4±2℃24小时作用:(同CRC)适用:1.由于输血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2.防止产生白细胞抗体的输血(如器官移植的患者)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红细胞悬液(CRCs)400ml或200ml全血离心后除去血浆,加入适量红细胞添加剂后制成,所有操作在三联袋内进行。规格:由400ml或20ml全血制备(同CRC)(同CRC)交叉配合试验 洗涤红细胞(WRC)400ml或200ml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白细胞去除率>80%,血浆去除率>90%,RBC回收率>70%规格:由400ml或200ml全血制备(同LPRC)作用:增强运氧能力。适用:①对血奖蛋白有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④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

临床输血技术指南——内科输血指南

最强,但不良反应重,应用常受限,当感染极重或上述药物无效时仍应选用,采用逐步增量法或联合类固醇激素,减少其不良反应。替代:52氟胞嘧啶(念珠菌,隐球菌)。咪康唑(芽生菌属、组织胞浆菌属、隐球菌属、部分念珠菌)。 41219 巨细胞病毒 首选:更昔洛韦单用或联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 IG)、或巨细胞病毒高免疫球蛋白。替代:磷甲酸钠。 412110 卡氏肺孢子虫 首选:复方新诺明,其中磺胺甲恶唑(SMZ) 100mg/(kg?d),甲氧苄啶(TMP)20mg/(kg?d)口服或静滴,每6小时1次。替代:戊烷脒2~4mg/kg,每天1次,肌注;氨苯砜100mg/d联合TMP20mg/(kg?d)口服,每6小时1次。 4.3 疗程 疗程应个体化。其长短取决于感染的病原体、严重程度、基础疾病及临床治疗反应等。以下是一般的建议疗程:流感嗜血杆菌10~14天,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14~21天,铜绿假单胞菌21~28天,金黄色葡萄球菌21~28天,其中MRSA可适当延长疗程。卡氏肺孢子虫14~21天,军团菌、支原体及衣原体14~21天。 5 HAP抗菌治疗评价和处理5.1 HAP抗菌治疗无效常见原因 ①诊断不可靠:非感染性原因、病原学诊断不明或评估错误。②病原体持续:耐药、呼吸道药物浓度不足(药物或解剖因素)、感染肺外扩散、呼吸机有关污染源持续存在、宿主免疫防御机制损害。③二重感染或肺外扩散。④药物不良反应,选用受限制。⑤系统性炎症反应被激发,肺损伤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5.2 处理 ①确立可靠病原学诊断,参考药敏或血药浓度等相关测定,慎重和周密地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②消除污染源,严格防止交叉感染。③防止其他可能引发或加重肺损伤的因素。 6 HAP的预防 ①患者取半坐位以减少吸入危险性。②诊疗器械特别是呼吸治疗器械严格消毒、灭菌,切实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医护人员洗手是减少和防止交叉感染的最简便和有效措施之一。③尽可能缩短人工气道留置和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优先考虑经口插管(经鼻插管极易并发鼻窦炎)。减少鼻插管和缩短留置时间。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抗酸剂,或以硫糖铝取代之。④选择性胃肠道脱污染和口咽部脱污染预防HAP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不提倡使用。避免呼吸道局部应用抗生素。 (2000210212收稿 2000211211修回) [陈 磊 编发] 临床输血技术指南———内科输血指南 1 红细胞 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比容<012时可考虑输注。 2 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指征:①血小板计数>50×109/L,一般不需输注;②血小板计数(10~50)×109/L,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③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2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注: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1小时测定值。CCI >10者为输注有效。 3 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各种原因(失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4 新鲜液体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5 普通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6 洗涤红细胞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doc-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第二章输血申请 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六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七条术前自身贮血由输血科(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手术室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第八条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输血科(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室)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第九条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血

库)或有前科室参加制订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 第十一条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签字同意,由血站和医院输血科(血库)提供适合的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和输血科(血库)人员共同实施。 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第十二条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第十三条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逐项核对。 第四章交叉配血 第十四条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第十五条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第十六条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第十七条凡遇有下列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 交叉配血不合时;

输血指南

12临床医师在用血时应注意那些? (1)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做到能不输者坚决不输,能少输者决不多输如受血者只需要某种(些)血液成分,应输注相应的血液成分,尽可能不输全血。若受血者符合自身输血条件,必须征得受血者或家属同意开展自身输血,不输或少输同种异体血。 (2)临床医师应熟悉血液及其成分制品的规格、特性适应证、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 (3)输血治疗前临床医师须向受血者或家属说明输血目的及可能会产生输血不良 及相关性疾病,征得受血者或其家属同意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治疗同意书与病例一 并存档。 (4)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护人员必须严密观察受血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需缓输血,严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经过均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向输血科(血库)及医务科报告;如疑似输血不良后果,需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应通知提供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人员到现场。 13.临床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应注意哪些? (1)在取血时须由1名医护人员仔细核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和血袋标签上的内容,并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的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有无溶血、混浊 (2)输血开始前,须由2名护士在受血者的床边核对受血者床号、住院号、确认受血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等);如果受血者意识不清或语言障碍,请受血者的亲属或陪护人员说明其身份。最有效的方法是为每个受血者配带标明受血者身份的腕环(带),输血前须仔细核对腕环(带)上的信息,同时核对受血者与血袋标签上的ABO血型和Rh(D)血型是否一致,检查血袋上的有效期等。 (3)核对与检查无误后,严格无菌静脉穿刺操作技术,用符合标准输血器进行血液或血 液成分输注。 (4)输血过程中须密切监测受血者,在输血开始后的15分钟内,输血速度宜慢,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如无不良反应可适当加快;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但须保持静脉通路,及时向医师报告。 (5)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并作相应处理;应记录完成输血的时间,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如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停止输血,须将原袋余血及新采集的血样交由输血科。 15医务人员在从事输血工作中应如何防护? (1)在操作前应严格洗手或消毒,并戴好口罩、帽子,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操作后必须洗手。 (2)若在操作过程中发生血液渗漏、溅出等情况,须先用含有有效氯的消毒剂消毒污染部位或物体表面,再用流动水清洗。 (3)在输血操作时须集中精力,保护自身的皮肤不被注射针头刺伤,如操作人员一旦被带血的针头刺伤皮肤时,应挤压刺伤部位,使其出血后,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冲洗,再对刺伤部位进行消毒,可选用2%碘酒、75%酒精、2%次氯酸钠等;若血液溅入眼结膜,则应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局部并接受医学观察。 (4)凡患有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应暂停从事临床输血操作 23何谓悬浮红细胞(红细胞量悬液),其特点与适应证有哪些? 悬浮红细胞是指全血通过离心的方法将大部分血浆移去后,加入适量添加剂的红细胞成分。现国内临床常用的是MAP(含氯化钠磷酸盐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红细胞添血加剂,Het为0.5~0.65。 悬浮红细胞的特点是血浆已尽量移除,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明显减少;每单位血,(200ml)

输血临床指南完整版

输血临床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临床输血指南 一、外科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 1)浓缩红细胞 【适应症】用于增强运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血小板 【适应症】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者。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如果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3)新鲜冰冻血浆 【适应症】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a、PT或APTT﹥正常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后; 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d、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 * 新鲜冰冻血浆的使用,须达到10-15ml/kg才能有效。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扩容剂,禁止用新鲜冰冻血浆促进伤口愈合。 二、内科输血指南 1)浓缩红细胞 【适应症】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时可考虑输注。 2)血小板 【适应症】由患者血小板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0×109/L,一般不输注; 血小板计数﹤10×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以防出血; 血小板计数在10-50×109/L之间,应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 3)新鲜冰冻血浆 【适应症】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3)普通冰冻血浆 【适应症】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ASA输血指南

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 2006 年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ASA)输血指南是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以1995年《成分输血指南》为基础,分析近期的大量相关文献制订的。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科学合理用血、保证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与1995年指南相比,本指南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输血技术,输血规范更加科学合理。本指南应用对象是手术病人或因有创操作而大量出血的病人,包括:(1)体外循环或心脏手术、急诊、产科、器官移植以及非心脏大手术病人;(2)血液病及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继发大出血病人;(3)危重病人;(4)拒绝输血病人。 1术前评估 1. 1病史回顾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如Ⅷ因子缺乏、镰状细胞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肝病等。 1. 2病人本人或其亲属述说是否存在相关危险因素1)器官缺血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转运; (2)凝血功能障碍如应用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影响非红细胞成分的转运;(3)是否应用维生素及中草药;(4)是否用过抑肽酶等药物(再次应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1.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凝血测定,可估测输血需求和大量失血可能。如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还应进一步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1. 4告知病人输血利弊 2术前准备 2. 1调整或终止抗凝治疗择期手术前停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手术延期至抗凝药作用消失。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作用时间大约1周。华法林作用持续几天,逆转药物有维生素K、凝血酶原复合物、重组活化Ⅶ因子和新鲜冰冻血浆。改变抗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会同时增加失血,应权衡利弊。 2. 2预防性应用药物术前应用抗纤溶药物(如抑肽酶、6-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可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手术失血。但是应用抗纤溶药物应考虑到潜在的不良预后,如移植物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罕见的大块血栓形成。而再次应用抑肽酶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抗纤溶药物适用于大量失血病人,但是不应作为常规治疗。术前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避免或减少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慢性病贫血或拒绝输血病人)的异体血输入。但促红细胞生成素价格昂 贵,而且起效慢,使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增加需要几周时间。 2. 3术前收集自体血在需要时回输收集的自体血,可减少或避免异体血输入。但这样可引起术前贫血,并使术中自体血或异体血需要量增加,费用也相应增加,其可行性尚待探讨。 2. 4预计出血量大而须输血时应确保病人及时获得血液和血液成分。 3术中术后失血和输血的管理 3. 1红细胞输入 3. 1. 1监测失血量定时观察术野,与术者沟通,及时发现弥漫性微血管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应用常规方法计算失血量(如统计吸引器吸引血液量和纱布吸血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