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一单元听课手册答案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一单元听课手册答案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一单元听课手册答案

第十一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2讲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主干知识回扣】

1.基本矛盾华尔街法西斯国际市场自由放任

2.社会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措施: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

结果: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考点二

1.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实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2.理解:国家干预(或国家宏观调控)。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C[解析]本题以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的变化表格为切入点,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本题考查学生历史时空观、历史阐释素养,考查学生对表格有效信息的提取、解读与综合运用的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29—1931年美国三个行业工人周工资都出现下降,工资是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表现,工资大幅度下降说明企业经营很不景气,这是经济危机扩大的表现,故答案为C 项。A项错误,最低工资标准提出于罗斯福新政期间;B项错在材料无法体现产业结构变化;政府财政支出多少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

考题2C[解析]本题以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影视为切入点,考查1929年的经济危机,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材料时间,美国全国未摆脱危机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民众身陷危机无法克服时的回避态度,故排除B项,答案为C项;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应该突出社会各阶层的认可,这一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排除D项。

考题3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开拓国际市场。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是调整农业的措施,与题目不符,故A项错误;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要是抵御外来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是恢复工业的措施,故C项错误;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有利于国际市场的开发,故D项正确。考题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论结合的能力,以胡佛改革措施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即胡佛的部分措施被罗斯福所借鉴,可通过逆向思维方法来作答。A项与罗斯福新政允许罢工存在相矛盾;B项与罗斯福新政相违;C项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并非“自愿减少耕地”;D项的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

考题5B[解析]本题以1935年美国颁布退休人员可以领取养老金的法案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有效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给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是社会保障的内容,与《社会保险法》的内容相对应,故答案为B项。A、D两项是《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C项是《农业调整法》的内容,皆排除。

考题6D[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图片中显示1936—1938年联邦预算比重连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实施罗斯福新政促使经济复苏的结果,故D 项正确。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胡佛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故A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B项错误;据表格信息,1933—1935年联邦预算比重并非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

?练经典

[解析]经济大萧条充分说明了自由放任政策失灵,故选C。经济大萧条之所以发生,其原因之一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需要国家进行干预,A项错误;经济大萧条主要是因为生产相对过剩,要对生产的盲目性进行控制,B项错误;此时产品价格已经大幅下降,D项错误。

[解析]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造成了国家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了物资的自由流通,故选C。这次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产生的供求矛盾突出,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不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A项错误;增加进口关税、货币贬值,只会导致国家间的恶性竞争,不能实现物资的有效配置,B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D项错误。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下的社会现状,而经济危机就是产品的相对过剩,物价下跌,所以为了应对危机,政府毁掉牲畜和庄稼目的就是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故选A。经济危机期间,刺激出口容易引发贸易战,加剧危机,B项错误;危机时产品价格已经很低,减耕减产是为了提高价格,C项错误;销毁农产品并不是为了防止投机,D项错误。

[解析]据材料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企业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即改变企业生产管理的无序状态,故D项正确。这一做法是对全国工业的调整,没有体现“国有企业”,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限制最高工作时间,令企业减少产能,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B项错误;根据材料“每件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只有被政府贴上蓝鹰标志的才可以进入市场”可知该措施涉及工业方面的新政措施,而非金融业,C项错误。

[解析]罗斯福政府于1937年初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工程开支和农业补助,开征社会保险税,结果导致1937—1938年的经济衰退,采取措施后,1939年,经济形势才得到扭转,与材料中“1937—1939年间”的数据相符,故选A。已“完全摆脱”与材料中“1937—1939年间”的数据不符,B 项错误;“已宣告失败”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完全否定”与历史事实不符,D项错误。

[解析]材料中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的评价,说明当时罗斯福新政难以平衡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导致出现不满,故选C。罗斯福新政对缓解美国经济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成功的改革,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是强调罗斯福新政的不足,并未涉及对其成就的分析,D项错误。

第33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主干知识回扣】

1.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经济的干预

2.社会化

3.周期性波动

4.知识经济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福利制度的制定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

考点二

这些变化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有一定的容纳能力;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A[解析]本题以尼克松的咨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提炼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战后,美国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但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为了走出困境,美国联邦政府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故A项正确;据“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可知,美国联邦政府的意图不是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滞胀”危机,美国政府采取减少对经济干预的政策,缩小福利国家规模,故C项错误;自由放任政策是罗斯福新政之前盛行的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降低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但不是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故D项错误。

考题2D[解析]本题以产业结构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表格显示1990—2003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国家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变化,就本区域范围内比较,三者增幅比例基本趋同,故D项正确。高收入国家并没有忽视农业,只是投入比例稍微低一点,故A项错误;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发展明显快于工业和农业,故B项错误;三类国家三大产业明显体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

考题3A[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三国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表明三国第三产业带动了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下降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的衰退,B项错误;由表格可知,三国产业结构得到优化,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考题4C[解析]根据材料中工业设备的使用年限及“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可知,当时美国的劳动力产出远远超过法国,体现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选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两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对比,A项错误;法国的经济水平并不能代表欧洲的经济水平,B项错误;经济一体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练经典

[解析]由“1945年7月”的时间信息,结合材料中“对许多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实行国民医疗保健制”可知,二战结束后英国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故选A。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开始,B项错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二战后英国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并未涉及欧洲一体化,D项错误。

[解析]发达国家采取通货紧缩政策会使发展中国家借贷资金减少,出口减少,会导致债务负担不断增加,故选C。发达国家采取通货紧缩政策,会进一步导致发展中国家面临借贷资金减少,出口减少的情况,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停滞或减缓,A项错误;发达国家推行通货紧缩政策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紧张,B项错误;发达国家推行通货紧缩政策,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困难,会拉大与西方国家的差距,D项错误。

[解析]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于是80年代起英国开始减少对经济干预,缩减社会福利规模,目的是减轻政府负担,故选A。改革的主要目的不是改善公民住房,B项错误;缩减社会福利规模是表现,不是目的,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减少干预,D项错误。

[解析]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欧盟各国早在1945—1975年就进入了福利国家的黄金时代,接着出现了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说明福利国家在不断走下坡路,福利国家使欧盟各国不堪重负,故选D。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福利国家使欧盟每况愈下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发挥福利制度的正面效用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体力劳动者和农业人口比例的下降,故选D。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目中时间的变化以及体力劳动者和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无关,A 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强调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但题目涉及的是美国体力劳动者和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与题意无关,B项错误;美国经济的发展不足以描述美国出现的体力劳动者和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C项错误。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不断增加,说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故选D。材料表格反映的是美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例,不是产业结构不均衡,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美国自身经济发展,不能体现出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美国制造业的衰落,C项错误。

第34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主干知识回扣】

1.余粮收集制国有化义务劳动制

2.粮食税货币流通

3.重工业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重工业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变化:由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考点二

农业集体化。积极作用: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了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加快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消极作用: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B[解析]本题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对苏联的关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当时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破坏,故排除;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美国不需要考虑农村供应城市的问题,故排除C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需要公有制,故排除D项。题干的关键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需要考虑这一时间段苏联的经济建设与美国经济现状的关系,美国希望从苏联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或借鉴,而苏联在工业化中取得的成就是美国关注的核心。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B项。

考题2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量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在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以发展工业,故选A。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量反而增加,没有涉及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B项错误;粮食出

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D项错误。

考题3D[解析]本题以1928年苏联工业建设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工业化,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苏联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故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故排除C项。

考题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以苏共十九大报告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952年。材料内容是“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马林科夫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A、C两项显然与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长期落后的真实状况相违背,故排除;加快工业化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且工业化早已进行,所以B项错误。

考题5B[解析]本题以俄罗斯学者的讲话为切入点,考查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再联系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同样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远比苏俄新经济政策时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好,故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C项错误;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所以D项错误。

考题6B[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31年”“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判断B项正确。后来此模式日益僵化,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D两项理解有误。故本题应选B 项。

?练经典

[解析] 1918年,苏俄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故选C。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是在1941年开始的,与1918年的台词无关,A项错误;苏联是在1922年建立的,B项错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与时间1918年不符,D项错误。

[解析]1918—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故选C。根据沙俄/苏俄/苏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可知,粮食产量低谷出现在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在1918年,A项错误;1921年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B项错误;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的说法太过绝对,D项错误。

[解析]题干论述的是社会主义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因素来发展自身的力量,恰好反映了国内战争结束之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即新经济政策,故选C。1920年,苏俄的三年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不存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A项错误;工业化全面展开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时间不符,B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而不是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D项错误。[解析]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经济,由材料“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引起了这些言论,故选C。据材料“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可知,“有些外国革命者”是否认通过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不属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而非根本变革,D项错误。

[解析]根据题目中“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到“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得出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故选D。根据题目中时间“1930年”可知,此时处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25年苏联作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定,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是为了给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C项错误。

[解析]苏联“四五”计划期间是在二战后苏联恢复重建时期,该时期仍然以重工业为中心,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斯大林模式,故选D。材料反映出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但没有体现出对外部局势的影响,A项错误;B项出现在二战之前,不符合时间限制,错误;C项出现在二战之前,不符合时间限制,错误。

第35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主干知识回扣】

1.农业集体化收购制斯大林模式

2.经济手段停滞

3.社会动荡指导性计划指标所有制结构重工业政治领域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一

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使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是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

考点二

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高考链接突破】

?解考题

考题1A[解析]本题以苏共二十一大的七年经济计划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本题考查历史时空观、史料实证和历史阐释等素养,考查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提取、解读与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苏共二十一大通过的七年经济计划的内容,一是要求工业生产总值高增长,二是要求工业的基础产业成倍增长,体现了国家牢牢控制经济发展,这说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结束,故答案为A项;B项错在材料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开始,1928年后逐步被取消,C 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D项错误。

考题2A[解析]本题以苏共中央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斯大林时期,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故苏共中央改变了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试行工资制度,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内部进行调整,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该措施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的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和农业落后,并不是为了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故C项错误;1929年,苏联掀起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题干材料中的措施与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题3C[解析]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批判,造成苏联共产党内部思想的混乱,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有影响,故选C。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A项错误;越南战争爆发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B项错误;朝鲜战争停战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

考题4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材料中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等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管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工业体制改革,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中仅仅体现了苏联工业发展管理方式的变化,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说法过于绝对,故B 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未

涉及所有制改革,故D项错误。

考题5D[解析]本题以苏联政府在某一时期提高谷物收购价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A项是斯大林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排除;当时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农产品价格与世界市场几乎没有联系,C 项错误;赫鲁晓夫上台后,以农业改革为重点,试图通过提高谷物收购价格来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项正确。故选D项。

?练经典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赫鲁晓夫对无土栽培生产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成本太高导致市价昂贵保持缄默,说明他在反思成本与产出的关系,联系史实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盲目开荒,导致生产成本巨大,

同时产出较小,故选A。材料中赫鲁晓夫缄默是在思考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不是仅考虑投资方面,B项

错误;赫鲁晓夫时期,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这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仅对经济体制进

行了一定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因而材料中赫鲁晓夫的缄默与D项无关,错误。

[解析]材料中部长会议部级单位的一减一增,中央管理经济的各部、委的变化,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中思维的混乱,故选A。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机构改革的相关内容,不涉及产业结构的改革,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改革与现实的关系,D项错误。

[解析] 1966—1970年间,苏联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故选B。1960—1965年间苏美两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相当,不能说明两国经济实力基本相当,A项错误;1971—1975年间美国因凯恩斯主义失灵,经济出现“滞胀”现象,C项错误;美国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D项错误。

[解析]由材料可知,1973—1982年苏联农业投资额较大,说明苏联农业发展一直滞后,因而农业制约

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故选D。1973—1982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注重发展重工业,A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1973—1982年苏联农业投资额较大,说明农业落后情况没有得到改善,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苏联的农业投资情况,未体现农业投资与“冷战”的关系,C项错误。

[解析]据材料“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国家官员……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可知,苏联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故选B。材料中“股份公司”说

明苏联让市场发挥作用,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C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政府职能转变问题,D项错误。

[解析]材料中给定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并推行改革“跨越鸿沟”,得出是赫鲁晓夫改革;“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次改革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得出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选D。斯大林推行的模式是斯大林模式,并不涉及改革,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引发苏联经济的

停滞和混乱,并没有涉及政治改革,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时间为1964—1982年,C项错误。

班级高考备考方案三篇

班级高考备考方案三篇 班级高考备考方案篇一:高三班级高考备考方案没有科学的备考策略,就不可能取得备考实战的胜利。如何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高考背景,从宏观层面上和微观层面上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是确保高考立于不败之地的要害。现在剩下最关键的一年。面对高考,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心态和扎实的知识顺利通关,与各学科的教与学有密切联系,也与班级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现班上学生总体落后面较大,高考任务重。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帮助学生做好备考工作,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一、学情分析: 高三290班全班学生68人,其中正式生46人,留级生14,借读生1人,补习生7人。班级呈现以下特点:1.整体成绩较差。以8月11、12日考试成绩为例,年级前100名有1人(69名)、年级100-200名3人、年级200--300名7人,年级500名以后有13人 2.偏科现象严重。总体成绩差的学生各科都差,总体成绩稍好一点的学生又有偏科。总成绩在年级前300名的学生中,偏科严重的学生有: 语文: 毕文斌、李文娟、李晋丞、沈洪苇 数学:李文娟、杨丽、张树保、王李元、苏爱妮、毕文斌

英语:徐洪波、李江、李晋丞、沈洪苇、马亚利 物理:杨丽、王李元、马亚利、苏爱妮 化学:李文娟、杨丽、沈洪苇、王李元、马亚利、苏爱妮 生物:李文娟、杨丽、张树保、马亚利、苏爱妮、毕文斌 二、班级教师配备 班主任:窦建明 语文教师:王亚杉 英语教师:王桂莲 物理教师:陈小燕 化学教师:夏艳 生物教师:王丽琼 三、工作思路 1、目标明确,重在落实 2、科学管理,精心调度 3、关爱学生,悉心呵护 4、严抓纪律,确保秩序 四、班级目标 一本上线目标:1名 二本上线目标:10名 三本上线目标:10名

高考历史备考方法

高考历史备考方法 历史试卷考查的内容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坚持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考历史备考方法,欢迎大家参考。 一、高考全国卷命题特点: 1、考查方向保持稳定。试卷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的知识点均为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对考生的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较为全面。试题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考生作答都须结合所学知识。 2、试题难度较为平稳。命题材料简洁明了,没有大的阅读障碍。材料体现的逻辑关系清晰贯通,指向性明确具体,考生容易归纳总结出材料主题。选择题区分度较大,多数试题学生较容易做出正确判断;材料分析题中的第41题与42题,材料线索清晰,第42题设问开放,能让考生有话可说;选做题部分均能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和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试卷较好地把握住试题与教材知识的契合点,在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明确主题之后联系教材有关内容来解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作答的难度。 3、注重能力考查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从考查的学科能力来看,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均有考查。 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考查,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在试卷中也得到较好地体现。如第24题借助历史地图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命题均以材料出题,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意识,如第25题和35题所体现的考查方向;对考生历史理解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能够充分体现。总体来看,试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 4、突出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命题材料鲜活生动,丰富多样;从考查方向来看,关注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解读,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材料的选择和命题的导向,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另一方面于潜移默化中表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历史的现实借鉴意义和纵深感。 二、高考历史复习方法 1、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深入研究和领会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是了解高考命题方向和命题思路的唯一正确途径。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是指导高考命题和高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高考的考试性质、指导思想、考试范围、试卷结构等等,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 《考试大纲》提出: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表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一些命题专家多次指出:材料第一,论从史出,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主要原则;远离教材,越来越远,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趋势。 2、认真分析高考命题的特点: (1)、试题形式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征。 选择题基本上为清一色的材料选择题,最佳选择题比例有所上升; 选择题中串题、排列组合题、反项选择题等形式被迅速淘汰; 主观题全部为材料问答题,其背景材料较为丰富;两道必做题中有一道为开放性试题,给考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 图表材料在试卷中每年都有出现,通常是一个表和一幅图。 试卷文字阅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文综卷的历史部分由2007年约2800个字符逐渐增

体育高考训练计划

体育特长生训练计划 一、训练指导思想: (1)确立“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以高考四项作为素质练习的重点,注重小肌肉群和神经系统灵活性的练习,提高肌间协调性.以速度发展为突破口,确立以速度发展为中心的训练体系,一切以“快”为中心,注重速度和力量发展的均衡性.(在力量跟不上速度发展需要时就适当加强力量训练,以解决力量和速度发展的不平衡) (2)在练习中的所有动作都要求质量高,轻松,准确,快速完成. (3)培养自信、拼搏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 二、训练总原则: (1)基本训练与高考四项技术训练相结合原则:把技术训练分解成套,一天练几套,穿插进行。要求完成得快速、熟练、准确。每天都安排一定数量的各种素质练习,使运动员既得到全面的素质发展和技术发展,又不至于使身体某部位产生过度疲劳(注意预防运动损伤)。 (2)合理的运动负荷和循序渐进原则:处理好量和强度的关系,在逐步加长训练时间和加大动作练习数量的基础上,自然的、适当的逐步增加运动负荷强度,即让运动负荷从一个经过加大到适应,再加大到再适应的过程.负荷的增加要缓和,不要突击增加强度,(注意处理好量和强度的关系),即量是基础,强度是保证,质是关键!同时要注重训练的恢复,采用各种积极的与自然的放松恢复措施,控制好负荷的节奏.(量的安排是一条波浪线,强度是一条直线) (3)区别对待原则; (4)训练手段的选择要有很强的科学性:一切从高考能力出发.目的明确,不摆花招. (5)训练的整体观:每个训练分期必须有侧重点。如力量训练时大肌肉群轮流练,小肌肉群天天练。 (6)把技术、力量、速度三者协调起来,力求完美。 (7)懂得三大能量的供能特点和超量恢复的原理,合理认真安排运动负荷.(通过观察出汗,心率指标等,来检测训练计划) (8)根据运动员的生物节奏来合理安排运动节奏(和学生经常沟通)。 三、训练时间:从9月—7月体育术科考试前止。 四、训练项目: 基本素质训练100米跑、立定三级跳、原地掷实心球和800米四项。 五、各月训练计划如下: 1、9—10月为调整适应期,现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恢复体力,尽快提高身体适应性,为下一阶段的全面身体训练打好基础。以一些专门性的练习与协调性为主。 2、11--12月主要是让学生为各项目的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以力量、爆发力与速度为主,一般耐力与协调能力为辅。 3、12月到次年2月为冬训阶段,这个阶段是提高学生体育成绩的重要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大强度高密度的训练以及专项技术为主,隔周进行一次测验,检验训练效果、提高应考能力。 4、3月为备考调整期,这个阶段的训练主要是让学生把生理、心理状态调整好,并做好补缺工作,以一个充满信心的状态迎接测试的到来(高三年级调整训练时间,根据高考安排,分上、下午二次训练,以适应高考的高强度。) 5、4月前半个月是适应期。(高三年级参加省统一考试)。 6、5月-6月高一高二年级为准备期末考。 每周训练六次,即周一至周六,高三(上午5:30-6:30、下午3:40-6:00),高二(上午5:30-6:30、下午4:20-6:00),高一(上午5:30-6:30、下午5:10-6:00),周

高三备考复习计划方案

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计划 1、指导思想⑴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明晰考试要求。结合考点,紧扣教材,以全面落实双基为目标; ⑵结合高考题型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理解、联系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总体安排时间安排:第一轮: 9月1日-- 3月6日。 第二轮:3月7日——4月下旬(以学科专题训练或板块训练为主,期间安排三次综合学科模拟训练)第三轮:4月下旬——5月底(调整课表,以综合模拟训练为主)临考前自主复习时间:6月1日——6月6日 各备课组应制定好高三复习总体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各科应按月落实复习进度和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考点,全面复习,抓纲务本,单元过关,夯实基础,初步总结方法规律。穿插和渗透做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训练,重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注重知情关,把握时效关,强化习惯关,加强落实关。 3、总体目标二本以上最低目标人;较高目标人;最高目标人。一本力争突破人。 二、任务要求第一轮复习要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基础知识上下功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在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掌握解题规律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答题习惯上下功夫。第二、三轮复习的总体指导思想: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各单元按“习、读、讲、练、考、评、补”顺序进行。各环节要目的明确,确保实效。要完成四项基本任务:⑴全面、系统而有重点地复习所有的知识点; ⑵强化记忆,夯实基础;⑶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⑷着力培养初步的学科综合能力。 三、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第一轮复习中力求追求全面和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构建知识体系。要力求做到知识无遗漏,面面俱到,不留死角,不留“空档”,切忌将复习课当成新课来上。。 2.基础性原则。用足教材,把握基础,教材的图表、数据、小实验等全面关注,零散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3.针对性原则。⑴复习指导思想的确定,复习计划的制定,复习方法的选择,例题、练习题的选取和编制等都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⑵所谓针对性是指:①针对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②针对学生学习中薄弱环节; ③针对重、难点;④针对高考的热点;⑤针对考试中心的命题信息;⑥针对湖南命题特点;⑦针对四中学子现状。 4.追求三精的原则。⑴精选:例题、材料精选,以中低档题为主,以基础知识的应用为主,要适合四中校情、学情,要突出问题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与方法、人文情感。⑵精讲:例题精讲,要突出教师的主导性。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深讲透,分析过程要强化。例题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解答结果,也不是为了展示解题过程,而是通过题目的解答过程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原型或模式,教会如何找准切入点。既然是“精讲”,就不能“满堂灌”。 ⑶精练:习题精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所选的练习题要对准高考。 5.主体性原则。⑴在复习课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而不能成为知识的贩卖者。 ⑵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一讲到底,要启发、引导学生,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主要做法目标高、任务重、来势压头,为此,学校研究决定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做好文章。 第一,学校从“早、变、实”三字入手,明确教学工作的整体思路。(一)在“早”字上布全局。 1、领导部署学校工作早。 2、成立高三教学视导工作小组早。 3、领导蹲点到班、到组、到年级早。 4、科学分解高考指标早。 5、每轮复习统筹计划安排早

高考历史备考方案

高三历史学科备考方案 同创中学陈军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考试题的难度不仅仅表现在知识本身的深度、广度上,而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体现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根本就不表现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上,而是表现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上。这就告诉我们该怎样依据难度的表现形式,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考复习: 通过二轮复习,达到对基础知识的记准、记全、记牢的基本要求,达到对基本能力的史论结合、活用知识、以史为鉴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科应试能力,最终实现抓基础、促能力、提分数的作用。 本届高三学生主要掌握:必修Ⅰ《中外政治史》、必修Ⅱ《中外经济史》、必修Ⅲ《思想科技文化和教育》 大体复习进度是: (1)第一轮复习:高三上学期,复习必修Ⅰ、Ⅱ、Ⅲ。 (2)第二轮复习:高三下学期,专题建设,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高考仿真训练,学生自悟,高考心理建设。 第一轮复习 (1)时间安排:高三上学期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 第一轮复习时使用学校下发的《全品高考复习方案—历史》,同时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 (3)教学安排(按每周5课时)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课时) 第2讲汉代至清明政治制度的演变(1课时)

阶段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课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3讲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1课时) 第4讲罗马法德起源于发展(1课时)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5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课时) 第6讲治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1课时) 阶段检测二西方政治制度(2课时)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课时) 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2课时)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3课时) 阶段检测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课时)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0讲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课时) 第11讲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即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2课时) 第12讲祖国统一大业(1课时) 阶段检测四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现代中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课时)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3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课时) 第14讲开创外交新局面(1课时) 阶段检测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课时)

高三备考工作方案

高三备考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奋斗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团结全组教师打总体战为方略,围绕本年度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强化管理,优化过程,提高效率把复习备考的各项工作落实实处,力争xx年高考本科线上人数达到150人,二本线上的人数达到25人,一本线上的人数达到2人。 二.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高三年级现有在校生共450多人,学生复杂,其中绝大部分学生是本县各乡镇的,也有周边县市的学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还有少数学生极端厌学,整体的基础较差,通过高一,高二的调考分析,我校本届学生的水平在全县普高位于下游。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定好一套班子: 经学校董事会研究决定,在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挑选有高三教学经验,工作责任心强,有进去心的教师上高三,高三年级组共有25人,其中语文5人,数学5人,英语5人,物理2人,化学2人,生物2人,政治2人,历史1人,地理1人。确定年级组教师后,在其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年级领导,加强年级组管理。确定高三年级组由肖自校长牵头,吴斌全面负责,王玉坤分管高三教务,组成了一套有力的班子。 〈二〉强化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1.要充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是高三复习备考的领导核心,在高三年级的全体党员应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高三复习备考工作的典范。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教育教学的质量高低与班主任的工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班主任要加强班级管理,按政教处要求全面履行班主任职责,切实做好跟班跟队工作,实行全日全程管理,各班应根据本班的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管理,违者必究,努力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班主任要注意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督促学生上好课间操,倡导学生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以适应紧张的备考复习和高考,同时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准确掌握学生心理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力争高考取得优异成绩。 坚持一月一次班主任工作会,总结,交流班主任管理经验的教训,提出近期工作的任务与设想,坚持年级组的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改正,全面推进学风建设,努 力营造良好的复习氛围。 坚持一月一次的科任教师联系会,加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密切配合,打好总体战,会前班主任拟出议程并提前一天同志科任教师作充分准备,会议必须是高质量且具有前瞻性,会后将有关材料交年级组备案。 2.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确定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

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doc

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 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一、未变的(云南卷) 其一,严格按照2016年《考试说明》要求,契合近年课改的精神和理念,试题涵盖中学历史的全部主干考点,仍注重试题的主题立意,注重新材料运用和新情景创设; 其二,注重对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查,特别了凸显学生对材料的信息获取、理解、运用等能力的考查,突出对主干知识和历史学科思维的双基考查; 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二、新变化 采用全新的试卷类型。2016年云南省高考历史试卷,最大的变化就是,使用了全新的新课标Ⅲ卷,而往年采用的是新课Ⅱ卷; 突出对历史阶段性的宏观框架与主旨的考查。如选择题的第25、30、31以及简答题的第41等题目。 加大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知识的考查。如第24题以青铜器为载体,第26题唐太宗对书法的评价、第29题对清末学堂章程的理解以及第34题直接考查美术流派。 考点考查更加隐晦,材料载体的情景设置难度相对增加。如第33题以英国铁路轨距为材,考查统一市场的内涵与表现,又如第35题以法国为例,考查二战后欧洲政治局势。 更加注重当下社会热点与历史学科的联系性。该倾向在简答题中表现最为突出,第40题考查明清与英国的福利制度的比较。这样当下欧洲高福利政策争论、中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问题高度契合;第41题要求论述近代中国开埠的问题,与当下中国经济深化改革、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要求高度一致。 强调对解题思维与技法的应用。由于试题的材料载体的设置难度相对增加,这就要求考生对历史解题的思维与技法的应用

更加娴熟与灵活。如选择题第24、27、29以及简答题的第40题(1)问的18分等题目。 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三、新课标I卷考情分析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乙卷)历史试题的题型结构,较之往年并无明显变化,材料选用、问题设置和答题要求也没有大的调整。但命题思路却有着显著变化,那就是更加突出学科特点,尤其突出历史学科的功能,以增进社会理解为命题的根本出发点,以现实参与为试题的基本立意。在此基础上,新课标全国Ⅰ卷(乙卷)历史试题更大程度地突破命题的清规戒律,直面社会现实,以此引领历史教学实践的走向,这值得为之叫好,并引起高度重视。 ■重社会经济发展,关注现实问题 12道选择题全部以社会现实、现象、现状为命题情境,突出历史学科社会解释的功能,没有纯粹的概念辨析题和理论解析题。历史学习在从历史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过程中给人以历史智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对考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学会解释历史。如第24题考查汉代崇尚儒学的解释;第28题考查考生对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洋货增多这一历史状况的理解;第32题中德国文学家歌德对罗马法的评价,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又包含了怎样的历史智慧,这是值得探究的有趣的历史现象。 ■重社会共识培养,关注发展问题 历史教学的核心功能最终要作用于社会共识的形成,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这样的教学要求在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乙卷)历史试题中也得到充分体现。选择题第24题的崇尚儒学、第28题的求之于市、第31题对******颁布《抗战期间名词正误表》的认识、第34题国际组织出现等,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现或其形成过程的反映。至于第40题对清代人口状况的认识、第41题对于制度构想与实践等,更是对社会共识来源及其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

2019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和方法 命题题型变化和趋势 1.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模型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趋势。新课改要求应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因此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模型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成为高考考查的一大趋势。 2.主干部分的基本知识的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力学、电学的主干知识依然是新课改后高考考查的重点部分,由于新课改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是更加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的考查,仍应是今年考查的重中之重。 3.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在物理试题中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考生应在今后的复习中更加重视各部分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轮备考策略和方法 1.依托考纲,回归课本。在后期的复习中考生应回归课本,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尤其是加入很多与生活、生产实际和新科技相联系的知识,学生可以依照考纲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回归课本,一一对照,对于考纲上的考点,全面复习,做到各个击破。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注意

的边缘知识,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做到心中有数。 2.利用针对性的专项练习,突破重点知识,清除知识死角。 高中物理中有一些普遍的重点知识,例如必考部分功能关系、 电学实验中仪器的选择、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等,选 考部分的碰撞问题、理想气体状态的变化等。同时也有一些 同学们各自的重点知识,就是那些同学们在历次练习过程中、 模拟考试中“丢分”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对这些重点知识, 我们要进行定点清除。如果觉得哪部分知识中有很大问题, 在每次做题过程中只要碰到就感到十分棘手,应尽快加大投入,定点攻破,不应再留有此类死角。因为物理题直观性很强,如果在考试中浏览试卷的时候,发现有极为害怕头疼的 知识或图形,就会影响考试的信心,因此必须现阶段及早清除,做到迎难而上,尽快扫除障碍。考生可以针对自己在综 合训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自己设置专项训练。例如:如 果自己选择题的失分率较高,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20分钟选择题专项训练。如果实验题没把握,可以进行实验题 专项练习等等。通过集中大量的专项练习,可以定向突破, 调整做题心态,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同时。将以往做过的 习题加以整理回顾,尤其是当时做过的错题应做到温故知新, 重点回顾方法。 3.规范解题过程,以提高计算题的得分率。物理计算题在考 试过程中规范性是很重要的。很多同学平时做题不计步骤,

高三年级复习备考计划

2013届高三年级复习备考计划 大姚县实验中学高三年级部 新课改实施第一年,我校2012年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面对2013年高考,我校迎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学校发展的良好契机,面对新高考的压力,全体高三老师充满信心,努力营造“紧张、有序、科学、高效”的备考氛围,争取大姚县实验中学中学2013年高考再创新的辉煌。为了使本届高三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高三工作领导小组总结我校历年高考备考经验,结合2012年高考方案,经多方讨论协商,对本年度高考备考进行统一规划,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明确目标、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夯实基础,提高备考效率。具体做到:形成一个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知难而进,精神振奋,群策群力的高三教师团队;抓好班风学风,使班风进一步优化,学风进一步浓厚;把握突出尖子层,狠抓基础层,促进中间层;严把课堂教学关,严把学生管理关,严把质量分析关,严把信息整合关。坚持实施“经典题”复习教学模式,实行分层教学,促优补差,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坚持人本理念,在精细化管理和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以严管树规范,向严管严抓要质量;做好音体美特长生的训练与教学工作,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为提高升学率奠定基础;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充分开发和发挥非智力因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学校党政领导下,全体师生负重奋进、拼搏进取,为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年级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 高三年级现有12个教学班,458名学生。其中:文科班共6个班,设1个特长班

(1班),1个文科重点班(2班),4个文科普通班(3-6班),共247名文科生;理科班共6个班,设1个理科重点班(7班),5个理科普通班(8-12班),共214名学生。经过两年来的学习生活,绝大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刻苦认真;班级基本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当然对比2012届取得的优异成绩,我们的现状与目标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2、教师情况 高三年级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任课教师41 人(4人跨年级任课),生活指导教师2人。大部分教师为中青年教师,高中教学经验丰富,很多教师有数年的高三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成绩,如王之锋老师、李国雄老师、杨华老师、普家相老师等。为了加强高三年级的管理,有6名学校领导在高三级部任课,对高三教育教学进行管理指导。 3、教学课程情况 2013届为云南省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后进入高考的第2届,虽然有了1年的高考实践,但还是存在较大的压力。课程内容繁多,时间紧,在高一、高二的课程设置中走过一些弯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考试制度和考纲变化大,信息不明,给复习备考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质量目标带来了很大困难。 三、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 1、总体目标 2013年高考确保完成下达的100%专科以上的升学指标;一本上线20人;二本上线率达45%(大约210人),本科上线率达全州第7名,艺术类、体育类本科上线率达99%。 2、单科目标

高考备考方案及策略

高考备考方案及策略 一.依据高考要求,准确把握考点要求 一轮复习中 第一,教材的把握:知识点要全面、系统。 第二,考纲的把握:考点要准确、规范。 第三,教师复习教学中自主备课不依赖教辅。 对已学过知识的复习,我们有些老师都是简要复述、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和归纳,形成知识系统或知识网络,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是被动的,势必会使学生听起来索然寡味,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不高。这种复习方式,学生的思维当然也会不够活跃,甚至厌倦。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激活,这样的复习当然是低效或无效的。 以前我第一次在高三上复习课时,曾经也是这样复习,回想当时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确如此。后来曾尝试过好几种复习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但始终存在不同的缺憾。我也一直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复习方法。虽听过不少高三老师的复习课,不同的老师,复习风格和方法各异,总感觉老师始终是那带路人,学生的思维还是顺势思维,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思维没有真正得到锤炼和提升。由此可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怎能应对能力选拔的高考? 最近常在网上检索高考化学的复习方法,出现最多的字眼是:"知识梳理""专题分类"、"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关注热点"、"综合提高"、"讲练结合"、"温故知新""善待课本"、"归纳技巧"、"把握重点"、"精讲精炼"、"仿真考试"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虽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真正瞄准激活学生积极思考、识破课标和考纲、有效突破重难点的为数不多。倒是"问题设计式复习法"或许见效。 所谓"问题设计式复习法",就是以课标和考纲为依据,围绕重点、难点,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情境进行复习的方法。 这种复习方法的好处:其一,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主动思考。其二,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历史高考备考策略 高考是对考生智力、知识、能力、心理的综合检测,也是对考生十多年“寒窗苦读”的全面检阅。作为准备参加2004年高考的历史考生,你们此时是否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充分的准备呢? 一、精心研究考试大纲,充分了解历史高考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因为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生复习备考的行动指南。尤其重点领悟大纲中的十项能力要求及题型示例、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从中感悟专家们的命题思路、风格、对知识的处理思维以及对考生的基本能力要求,这对复习备考是大有裨益的。它不仅能让考生方向清晰、目标明确,而且也让考生的复习备考更具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细心研读课本。因为课本既是命题的依托,也是考生答题的载体,考生只有熟练掌握并应用课本知识,才能应对高考试题。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再认、再现课本基础知识的试题大有增加的趋势。在研读课本过程中,需注意:①强化记忆。特别是对重点章节、重点知识要反复阅读、反复理解。如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四章和第六章等。②在阅读中归纳、概括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在阅读、记忆、理解过程中可以将它归纳概括为一条主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二个核心(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股浪潮(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这样可以从纷繁点点的知识记忆中走出来,高屋建瓴地领会和把握课本知识的精髓。③在临近考前,要跳出课本的封锁和包围。可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章节目录回忆法来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巩固,一方面检验自己的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及时查漏补缺。 三、梳理知识,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即历史知识的专题复习。我们可将高考历史划分为三大版快(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高考出题分值分别约为25%、40%、35%)、十三专题(即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对外关系史等五专题;中国近现代史分可分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五专题;世界近现代史可分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民族解放运动史等四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可分若干小专题。在复习中必须将课本内容和具体知识点融入到相关专题之中,切忌离开课本,空洞无物。 四、删繁就简,明晰重点。考纲中没有的和新教材中带★号的内容在近阶段复习中可以忽略,但必须重视重点和难点知识。对历史进程影响重大的事件、人物活动以及制度、统治政策调整要重点把握。 五、坚持用生产力的标准认识、评判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演进。如现代化问题、科技发展及其影响、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等。 六、关注时事和重大热点问题,联想相关问题在历史上的脉络和演进。如由“三农”问题联想到古代史上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水利工程、统治政策,中国近现代史上太平天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英、美、法、日、俄等国的土地政策等;由“台湾政局”联想到古代史上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理、荷兰入侵和郑成功收复台湾,近代史上日本割

高一体育高考生训练计划

高一年级体育高考队高考备考指导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高考三年抓,抓三年”的管理思想。从高一开始挖掘体育高考苗子,经过近1年的基础训练,充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掌握符合高考要求的一些运动技能和训练方法。在训练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之成为一支作风硬朗、心理品质优良的后备队伍。 二、组队 从开学始,我们高一的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对高一的新生大力宣传近几年我校体育取得的成绩,努力发动体育兴趣小组的生源,第一周发意向表格,第二周收表,再用一周的时间进行筛选和组队工作,并且通过尽量多的渠道进行选苗工作,如课间操慢跑、高一篮球赛场、报名选拔、校运会田径赛表现等。 三、活动目标 1、通过训练,让队员掌握正确的跑步技术动作,增强学生的体质。 2、提高学生力量和耐力素质,发展放松跑的能力。 3、提高对高考四项球类(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的活动兴趣。 4、对队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队内团结一致,互帮互学,共同进步,队外树立体育特长生的好形象,尊师爱友,学会爱护场地器材和环境卫生。 四、措施 1、认真抓好每一节训练课,做好队员训练的考勤工作。

2、教练以身作侧,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科学的训练。 3、与班主任一起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确训练的目标。 4、组队初进行摸底测试,期未进行测试,检查一学期的训练较果。并进行末位淘汰制。对训练不刻苦,文化基础太差的队员进行劝退处理。 5、开始规划名校生,对体育素质比较好,文化也好的队员纳入名校生的培养范围。 五、阶段的划分 1、引导阶段(2014年9月20—11月中) 主要的训练任务:进行队风队纪整顿,初步掌握摆臂、压腿和准备活动流程;初步掌握跑和跳的基本技术。 2、培养兴趣阶段(2014年11月中—2015年2月) 主要的训练任务:进一步巩固提高摆臂、压腿动作,熟练掌握准备活动的流程,掌握跑的专门性练习方法,培养2—3项球类活动的兴趣,发展耐力。 3、基础训练阶段(2015年2月—2015年7月) 主要的训练任务:跑的练习、提高各种跳的能力,加强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和爆发力的练习,发展力量素质和提高放松跑的能力;初步掌握完整的三级跳远和前掷实心球的基本技术动作。 六、具体的周活动计划 1、引导阶段(2014年9月20—11月中)

某年高考备考方案

XX年高考备考方案 一、XX年高考回顾 XX年,我们xx中学高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被评为xx市XX年高考先进单位。这是我们xx 人团结、拼搏、奉献、进取所取得的骄人成果。我们xx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然而,成绩已成为过去,我们xx人还得靠团结、拼搏、奉献、进取的精神去面对XX年的高考。 二、高三年级的现状 高三年级现有学生860多人,共有15个教学班,理科班8个,文科班7个;其中理科重点班2个,文科重点班1个,美术班1个。本届生源与往届相比,人数虽然多,但基础差,底子薄,因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差生特别多。因此,与往届相比,与兄弟学校相比,我们学校这一届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做好符合实际的高考备考是我们取得XX年高考良好成绩的前提。好在我们年级有一支肯吃苦、能拼搏、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我们有信心在XX年的高考中再创辉煌。

三、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考纲为指南,以教材为依托,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视野搞好各阶段复习,落实培优、辅中、转差,坚持文理并重、体音美并举、全面备考的策略,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类要求,让不同层次方面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师生的备考积极性,通力合作,奋力拼搏,夺取XX年课改首次高考的胜利。 四、高考指标 (略) 五、工作思路 、加强管理,健全机构,确保备考工作和谐、科学、有效。 2、实施目标管理,强化责任意识,目标到班到人(到教师、到学生、到分数),实施动态管理。 3、从学生实际出发,实行分层教学,分别要求,分别指导,抓重点,促全面。 4、狠抓有效课堂,确保复习备考的有效率。

5、要精细备考,树立四种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精品意识、大局意识;提倡五种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6、优化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 六、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 时间: 9月1日——三月中旬 目标: 夯实基础,扫描所有知识点,实现知识系统化。 要求: 1、知识层面上,知识梳理到角,在全面复习巩固所有知识的基础上,查漏补缺,扫除学生知识点的盲区和理解上的障碍,构建学科知识技能体系; 2、能力培养上,围绕知识点,串点成线,串线成面,使学生在整体把握知识脉络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知识;

怎样复习备考高考历史

(一、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体系 首先明确什么是主干知识:主干知识第一个层次是指列入考试大纲的要点,第二个层次是指教材中未打★的章节,第三个层次是指教材中用宋体字排版的内容,第四个层次是指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历史主干知识各校教师都会高度重视,这里不再赘述。 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不是要脱离教材,而是要用文明史观对教材知识重构和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再阐释,文明史是一种目光、是一种高度。例如:复习国共关系,就要站在“和则两利,分则伤民族元气”的高度来认识。 (二、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稳扎稳打,准确理解和把握每一节、每一单元 学生在学习每一节时,必须将知识内化,完成知识转化才是关键。: (1及时整理笔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理笔记千万不要抄写参考书上的预习提纲,而是要将知识浓缩、内化,要把书本读薄。边整理,边回想老师讲过的知识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 (2及时完成课后训练。知识的落实和转化,都要体现在会做题和做对题上。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若将不懂的问题堆积起来,就很难在高考中获得成功,那些认为历史突击一下就能提高成绩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 (3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要用“色笔”标出,要不断强化记忆。①可以通过典型例题来加深理解。②可以通过错题积累和自我反思达到提高的目的。 (4学会知识迁移:许多历史知识必须结合地图册来掌握,凡教材上划*号的地图都是 要求掌握的。尤其那些与主干知识相关、与热点区域经济相关的地图更要引起注意。 (三、分阶段,理线索,整合单元知识,宏观掌握历史 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网络体系。以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下册第六章为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背景 国际: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全盘否定斯大林;帝国主义成绩掀起反共反社浪潮 国内: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主要矛盾变化,中共吸取苏联教训,注重自身探索,但经验不足,对国情认识不足 有益的探索:毛两文(背景、内容、意义、一八大(背景内容精神意义——为以后的探索提供经验 阶级斗争:两反右( 57反右派 59反右倾 曲折: 59~61年严重困难 (左社建规模、速度:三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原因 纠“左” p108下三方面(具体措施— 62年经济开始好转;64年完成调整 发展:经济建设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p109~110 方法指导: 首先:将历史知识概要化、简要化。在复习时要能够“纲举目展”。 其次: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要点化,做到点线清晰。

高三备考方案

高三备考方案

锦屏县三江中学高三年级备考工作方案 在全校教师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为三江中学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全校同仁万众一心,我校在的高考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增强了三中人的信心和决心。可是,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我们没有退缩。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备考复习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高考目标任务,以核心考点为依据,以考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托,用新理念、新教法、新形式、新手段做好各个阶段的复习,落实培优、辅中、转差,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师生的备考积极性,争取在的高考能有新提升。 二、高三年级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 高三年级共有10个教学班,其中6个理科班,4个文科班。学生基础薄弱得,学困生和德困生较普遍是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师情况 高三年级大部分教师有过高三教学的经验。总体来说今年的高三年级教师团队是一支敢打硬仗,能吃苦、肯奉献的队伍。

三、备考具体措施 1、加强管理,健全机构,确保备考工作和谐、科学、有效。 我校高度重视高考备考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为成员的高考领导小组,高考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和督查高考备考工作。 组织机构及职责如下: 组长:龙正柱校长——对高考工作做整体、全面指导和督查。 副组长:刘兰蓉——主管高三年级备考工作,督促、指导高三年级组和教务、教研级年级抓好备考各项工作。 副组长:龙柱——负责学生安全、备考后勤保障工作。 龙道位——负责搭建教师与校务会沟通的桥梁,协调好高三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为校务会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正确作出决策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成员:吴世隆——指导或安排年级组做好高考报名、各类考试、信息收集、教学常规的检查落实、办理毕业证等工作。 龙运炳——协助分管校长负责接收、传达高考信息。 刘鹏——负责抓党建促体成绩的思想宣传等工作。 吴代武——负责高三班主任管理、高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龙登朗——学生资助贷款、宿舍管理等工作。 王宗林——负责高三教研、调研及高考信息的收集。 吴锡勇——协助分管校长做好高三年级后勤保障工作 龙宪广、杨再淦——负责年级组教学常规工作的监管、成绩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计划

2019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计划作者:佚名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为什么要进行高考第二轮复习?也就是高考数学复习通常要分三轮完成,对于第二轮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将我们学过的基础知识梳理和归纳,在这个过程当中主要以两个方面作为参考。第一个是以教材为基本内容,第二个以教学大纲以及当年的考试说明,作为我们参考的依据,然后做到尽量不遗漏知识,因为这也是作为我们二轮三轮复习的基础。 对于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来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高三数学第二轮的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高考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是考生数学能力和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关键阶段,我们学校此阶段的复习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就大多数同学而言,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单元复习的成果,把巩固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放在首位,强化知识的系统与记忆;完善,就是通过此轮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建立数学思想、知识规律、方法运用等体系并不断总结完善;综合,就是在课堂做题与课外

训练上,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试题,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增强试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就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对数学问题的阅读与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三数学第二轮的复习,对于课堂听讲并适当作笔记,课外训练、自主领悟并总结等都有较高要求,有“二轮看水平”的说法!是最“实际”的一个阶段。 要求学生就是“四个看与四个度”:一看对近几年高考常考题型的作答是否熟练,是否准确把握了考试要求的“度”--《考试说明》中“了解、理解、掌握”三个递进的层次,明确“考什么”“怎么考”;二看在课堂上是否紧跟老师的思维并适当作笔记,把握好听、记、练的“度”;三看知识的串连、练习的针对性是否强,能否使模糊的知识清晰起来,缺漏的板块填补起来,杂乱的方法梳理起来,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控制好试题难易的“度”;四看练习或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哪些内容应稍微拔高,哪些内容只需不降低,主次适宜,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注重适时反馈的“度”。在高考一轮复习即将结束、二轮复习即将开始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往往是有40天左右时间。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地复习呢?现结合我最近的学习及多年的做法谈下面几点意见,供同行们参考。 第一,构建知识网络,高考试题的设计,重视数学知识的综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第二轮复习期间进行关于历史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