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光温室结构及性能的演变

中国日光温室结构及性能的演变
中国日光温室结构及性能的演变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日光温室结构及性能的演变

作者:魏晓明, 周长吉, 曹楠, 盛宝永, 陈松云, 鲁少尉, WEI Xiao-ming, ZHOU Chang-ji,CAO Nan, SHENG Bao-yong, CHEN Song-yun, LU Shao-wei

作者单位:魏晓明,周长吉,曹楠,盛宝永,鲁少尉,WEI Xiao-ming,ZHOU Chang-ji,CAO Nan,SHENG Bao-yong,LU Shao-wei(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北京100125;农业部农业设施结构工程重点实验

室,北京100125), 陈松云,CHEN Song-yun(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北京,100125)刊名:

江苏农业学报

英文刊名:Jiangsu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12,28(4)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19条)

1.陈端生中国节能型日光温室的理论和实践[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01(01)

2.张真和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期刊论文]-长江蔬菜 2010(03)

3.陈翠竹灌溉方式对日光温室切花百合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 2011(04)

4.徐刚;张爱民;张雪荣新型节能日光温室的温光效果及对辣椒生长的影响[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 2010(06)

5.吴华兵;季国军;黄少华苏南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研究[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 2010(04)

6.国淑梅;牛贞福;冀永杰塑料日光温室双孢蘑菇双膜覆盖高效栽培技术[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 2010(02)

7.魏晓明;齐飞;丁小明我国设施园艺取得的主要成就[期刊论文]-农机化研究 2010(12)

8.齐飞;魏晓明;鲍顺淑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期刊论文]-农机化研究 2010(12)

9.聂和民日光温室的结构与发展问题探讨[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1990(02)

10.亢树华鞍山日光温室的沿革与改进[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1990(02)

11.陈端生中国节能型日光温室建筑与环境研究进展 1994(01)

12.宗素庭院日光温室的结构 1987(z1)

13.赵义平辽宁优型日光温室结构简介 1990(01)

14.周长吉现代温室工程 2010

15.王铁良;白义奎辽沈系列日光温室类型与应用[期刊论文]-新农业 2011(02)

16.丁小明;周长吉;魏晓明下沉式机打土墙结构的日光温室性能与适应性分析 2011

17.周长吉中国设施园艺-全国设施园艺生产调研报告 2011

18.周长吉阴阳型日光温室 2011(04)

19.李春生蓟春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的基本结构与性能[期刊论文]-中国蔬菜 2008(04)

引证文献(2条)

1.王文武.白义奎.黄文永.刘艳华.王鸿新型滑盖式节能日光温室钢桁架结构试验分析[期刊论文]-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3(5)

2.孙周平.黄文永.李天来.佟雪娇.白义奎.马健彩钢板保温装配式节能日光温室的温光性能[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13(19)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819169639.html,/Periodical_jsnyxb201204031.aspx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日光温室设计--方案.docx

日光温室设计方案 一、结构设计说明 温室设计规格为东西长80m,南北宽 8m,北墙高、顶高、骨架间距。顶部选用进 口无滴膜单层覆盖,单栋温室占地面积640m2。 1、墙体北墙为( 240+120+240)mm厚复合砖墙。内、外墙为240mm砖墙,中间120mm保温层(保温层可用炉灰或黄土)。 2、屋顶:单层薄膜。 3、操作间一侧北墙后砌筑楼梯,便于屋顶检修。北墙每隔设一通风洞,每套尺 寸500mm× 500mm,便于夏季通风。地面根据实际种植需要进行硬化或做其它处理。4、温室前坡地面挖防寒沟。 5、朔州土建基础设计资料: 年平均气温一般为℃~℃左右。 1 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一℃~一℃,极端最低 气温一℃ (1971 年 1 月 21 日 ) 。从 3 月到 5 月,每个月气温平均升高8℃左右。 7 月份为最热,平均气温为℃~℃,最高气温可达℃(1961 年 6 月 10 日 ) 。秋季每个月气温平均下降 7℃左右 二、温室技术性能指标 1、抗风载: m2 2、抗雪载: m2 3、顶部载荷: m2,需及时清雪。 4、墙基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00KN/m2且均匀。 5、电源参数:电压采用中国220/380V,50Hz标准。 三、主要系统设计 1、温室骨架:温室骨架形状及材料规格均经过严格周密的计算,并最终通过计 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并制造,确保他们符合建筑标准和耐久性要求。结构计算依据最

不利的情况,甚至考虑到各种荷载同时作用下进行了测试,以确保结构的可靠性,各 种型材的壁厚除考虑强度满足外还充分考虑了各种锈蚀、腐蚀的作用。经验证,结构 的稳定性及强度都达到标准。 2、覆盖材料:日光温室的覆盖材料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前坡采光面覆盖 材料,另一部分为后坡保温覆盖材料。本次设计,温室南坡采光面采用单层 PEP15丝聚乙烯无滴长寿膜,为希腊进口产品,该膜为防紫外线层、抗静电层、无滴层三层共挤,使膜里有抗露滴、防紫外线、保温的作用。该膜具有高、中温保温效果好,高透 光率,高折射,防尘,抗流滴,抗病虫害,品质稳定,使用寿命长和超大尺寸等特点。 薄膜的固定采用加强卡槽卡簧及压膜线固定,使用寿命 3 年以上。 后坡面采用建筑通用的彩钢复合保温板(中间夹 100mm厚高溶质聚苯泡沫板);保温性能卓越,相比其它材料可节能 10%以上,并可提高整个温室抗风能力。 塑料薄膜的主要技术参数: 性能参数数值 厚度 .10min 纵向断裂强度240kg/cm2 横向225kg/cm2 纵向收缩拉力100kg/cm2 横向90kg/cm2 纵向抗拉强度3500Gr./mm 横向7000Gr./mm 纵向伸长率600% 横向700% 抗 50 冲击强度700Gr 透光率88% 能见光散射率17% 远红外线穿透率55% 添加剂抗紫外线辐射受阻胺光稳定剂 主要性能1. 出色的机械性能; 2. 优良的抗紫外线递减; 3. 高日光传播率; 4. 卓越的隔热效果; 备注以上各性能参数为按国际标准UNE和 ASTM进行试验的结果 幅宽米 复合保温板的主要技术参数: 厚度: 100mm; 彩钢板厚度 3mm,内层为乳白色,外层为彩色防老化漆,可根据实际选用颜色;聚苯泡沫板厚度100 mm,每立方米容重: 10kg/m3;

日光温室的建造技术

日光温室的建造技术 一概述 温室又称为暖房,是一种以玻璃或塑料薄膜等材料作为屋面,用土、砖做成围墙,或者全部以透光材料做为屋面和围墙的房屋,具有充分采光、防寒保温能力。温室内可设置一些加热、降温、补光、遮光设备,使其具有较灵活的调节控制室内光照、空气和土壤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蔬菜作物生长所需环境条件的能力,成为当今蔬菜保护地设施之一。 日光温室是一种在室内不加热的温室,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也只依靠太阳光来维持室内一定的温度水平,以满足蔬菜作物生长的需要。 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加之玻璃易破损,农村日光温室大多以塑膜为屋面材料。特别是我国北方在土温室基础上兴起的塑料日光温室,具有明显的高效、节能、低成本的特点,深受菜农及消费者的欢迎,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有效措施之一,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实践证明,凡室外最低温度不低于-25℃的,利用塑料日光温室的特殊结构性能,可使室内保持5℃以上的温度时,均可获得满意结果。 我国日光温室及栽培技术独具特色,在发展中国家处领先水平。其工艺路线与发达国家没有可比性,发达国家以钢结构、大型日光温室为主,我国以中小型为主;发达国家覆面材料以聚酯为基材的透光材料为主,我国以塑膜(聚乙烯膜和多功能膜、无滴PVC棚膜)为主要覆面材料。我国日光温室投资回收期短,竹木结构的当年可收回投资,钢结构的投资回收期一般为2~4年。我国日光温室的调控手段落后于发达国家。 日光温室是四位一体生态型大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建造是在沼气池、猪舍及厕所建造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沼气池要先建,猪舍与温室同步进行。当然,若将现有日光温室改建成“模式”也是可以的,在日光温室的一端建造沼气池和猪舍即可。因此,对沼气池、厕所、猪舍、日光温室的建造顺序也需根据具体条件灵活掌握。 二日光温室的类型 日光温室通常坐北朝南,东西延长,东、西、北三面筑墙,设有不透明的后屋面,前屋面 用塑料薄膜覆盖,作为采光屋面。 日光温室从前屋面的构型来看,基本分为一斜一立式和半拱式。由于后坡长短、后墙高矮不同,又可分为长后坡矮后墙温室、高后墙短后坡温室、无后坡温室(俗称半拉瓢)。从建材上又可分为竹木结构温室、早强水泥结构温室、钢铁水泥砖石结构温室、钢竹混合结构温室。 决定温室性能的关键在于采光和保温,至于采用什么建材主要由经济条件和生产效益决定,比较常用的温室有一斜一立式温室和半拱式温室。“模式”日光温室一般采用带有后墙及后坡的半拱式日光温室,这种温室既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又具有较强的棚膜抗摔打能力。因此,温室结构设计及建造以半拱式为好。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5712演变为2004年的2673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 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 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 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3%。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83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和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结构设计及建造技术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结构设计及建造技术 节能型日光温室是我国近年来在蔬菜生产中大规模采用的一项农业园艺设施。由于较好地解决了采光、载热和保温的一系列问题,可在北方地区严寒的冬季不加温条件下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达到节能、优质、高效的目的。 该项技术在全国推广以来,深受生产者欢迎,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农村已形成了支柱型农业产业,其经济效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节能型日光温室在全国已发展到几百万亩,全范围解决了蔬菜的周年生产、均衡上市、四季常青,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人民的吃菜问题。为部队农副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有利的保障。 一、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的基本特征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是在科学的利用太阳能的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园艺设施,在生产中体现了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其性能特征是: 1、采光好: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的前屋面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纬度条件下的太阳高度角及太阳光对棚面的入射角,使其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太阳光入射时段,都形成较理想的直射条件,尽可能减少光的散射和折射,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太阳能。 2、保温好: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利用后墙体、后屋面及前屋面的透明覆盖材料和保温材料,最大限度的把白天太阳光入射带来的幅射热保存下来,尽可能减少夜间热传导、热幅射和热量的缝隙扩散效应,使室内温度在夜间不低于8℃,以保证蔬菜在冬季的安全生产。 3、载热好(贮热好):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利用墙体吸热,后屋面载热等特点,在白天有太阳照射的条件下,尽可能使墙体、后屋面、地表面大量吸热,采用热容量大的材料,大量贮蓄热量,在夜间再不断释放出来,补偿温室气温损失的部分,以保证室内温度达到要求的区间。 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的特征要素

日光温室墙体多种结构形态及性能

日光温室墙体多种结构形态及性能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着眼当前,展望未来。本文作者以30多年对中国日光温室的所见所闻,以日光温室墙体的变迁为例,给广大读者系统勾画出我国日光温室创新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经验沉淀,以便梳理发展成果、普及成熟技术、启迪研究思路,为我国日光温室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智慧。 日光温室的墙体结构及建造材料的更新与发展,是随着人们对日光温室墙体功能的研究和认识、温室建设要求的提升、建筑材料的变化以及建造技术的革新而同步发展的。 在近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日光温室的墙体结构从最早的土墙结构发展到砖墙结构,从蓄热保温的复合墙体发展到隔热围护的单功能墙体,建筑材料更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生土、砖石、作物秸秆等传统建材发展到保温彩钢板、加气混凝土块、大型楼屋面板、发泡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使温室建造的工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墙体设计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可以说当前日光温室墙体结构和材料已经走到了一个创新与变革的年代。 土墙结构日光温室墙体承载着温室的围护、结构承重和保温蓄热等多重功能,因此,墙体材料和墙体结构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日光温室整体性能。 从日光温室建设的性价比分析,墙体材料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因素:①易获取性;②成本;③承载能力;④保温性能;⑤蓄热性能;⑥砌筑的建设速度;⑦对环境的影响。综合考虑以上诸多因素,发现土墙是很理想的日光温室墙体,因此,我国日光温室建造大部分墙体采用土墙结构,至今仍是广大农村日光温室建设的主流。 以土为建筑材料的墙体做法有两种形式:干打垒和堆土碾压。早期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日光温室的土墙主要采用干打垒结构。这种结构耐久性好,结构占地面积小,尤其适合降雨量较小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材料主要以黏土和黄土为主,可就地取材,其中若掺杂一些麦草或稻草秸,更能提高墙体的强度。 但打造干打垒结构主要依靠人工,建造费时费工,所以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革新创造了堆土后墙,目前发展为机打土墙结构,就是用履带机直接碾压堆土,形成宽厚墙体,再用挖掘机裁出温室内墙面,即形成宽厚的温室墙体。由于结构宽厚,这种墙体的保温性和承载能力都得到了保证,而且施工速度快、造价低,因此,受到广大农民欢迎,得到快速推广。 土墙结构也存在一些天然的缺陷:①结构的耐久性差;②各地土质不同,墙体的性能差异较大(沙质土壤不能打墙);③吸湿能力强,潮湿后保温能力下降很快;④墙体防雨水冲刷的能力差;⑤材料的保温性能较差,要满足温室的保温,

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1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 ——探讨产业结构变迁与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化的关系 郝成磊 20130202015 产业经济学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汇储备、外贸出口额由1978年的全球排名38、30上升到2011年的全球第一;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48.20亿元飙升至2011年的79646.65亿元,增加了24.44倍;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年均增9.62%,远远大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约为2.5%。特别是在2000——2010年这一段长达11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水平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研究我国在1978年到2012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为当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推进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1978年——2012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要受经济增长阶段的影响 判断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所处的阶段,对于把握产业结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判断经济增长阶段的主要指标有三个: 1.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综合指标。 2.产业结构GDP 比例。 3.就业结构。

2 (二)中国产业结构转变受到国内具体条件的影响 1.较高速度的增长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仍将并存。 2.多层面多档次的需求旺盛。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很大,不同企业使用的设备和产品的技术档次差距很大,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 建设状况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为各类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提供了客观的市场条件。 3.就业压力很大。在这16年中,有近2亿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每年需要转移1000万人以上.再加上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工业中就业人数的增长会明显慢于工业产值的增长,工业中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就业的压力十分突出。 (三)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1.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从总体上判断,我国已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已基本上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严重失调的状况,并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务,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的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朝着高服务化,重工业化,高度加工化,知识技术密集化。下面分别从以上四点分析近几十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高服务化

分析: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高,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二)重化工业化

分析:轻重工业调整大体分为三阶段。 一是建国初期至1978年,重工业化特点非常明显。为改变重工业薄弱局面,从“一五”开始我国就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最终导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60年,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3.4:66.6。经过三年调整,失衡的轻重工业比例关系重新趋于协调。七十年代开始,轻重工业生产结构再次出现不协调状态。1978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分别为43.1:56.9。轻、重工业结构的失衡,使得国家不得不对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大多凭票证限量供应,市场处于全面紧张状态。 二是1978年到80年代末,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的政策,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989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48.9:51.1,轻重工业基本协调增长。

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主旨:为了便于了解中国产业结构的详细变化,我从中国统计局网站上搜集到了1978-2012年中国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相关数据,本文共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了解三大产业每年的生产总值以及变化。第二方面了解三大产业中每年从业人数的比重和相关变化。正文: (一).中国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变化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978-2012中国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均呈上 升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中国总产值的两大重要部分。我们再看下面一幅图可以知道,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生产的总值从1992年开始呈跨越式发展,增长速度最快,到2012 年时所生产总值与第二产业几乎差不多。而其中第一产业从 1978-1990年生产总值差不多到现在不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25%,增长最为缓慢。而第二产业所产值一直居于首位,自1998年之后也 开始飞速增长中。

如果我们还无法看清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我们可以看下面一幅图。

由上图可以清晰看出三大产业的变化,第一产业从1978年的接近30%下降到2012年的11%,呈不断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从大趋势上来说略有上涨,但起伏不大,在40%左右。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25%上涨到2012年44%,涨势惊人,但与国际相比来说,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其第三产业的GDP比重均达到70%以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5%左右,所以如果三大产业结构评价我国的发展水平,只能说我国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第三产业仍需大力发展提高,第一产业继续下降,而第二产业也应开始呈下降趋势,我国才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任重而道远。 (二).中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变化

试析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试析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陶良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从总体上判断,我国已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 产业结构已基本上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严重失调的状况,并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务,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的阶段。 1949年以前的中国经济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经济并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近代工业几乎没有得到发展。1949年至1952年,我国用了三年时间进行了恢复性建设,到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1953年开始的工业化是在人均收入水平极低、工业生产能力很弱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1953年至1980年,我国在产业结构方面发生了两次大的超前转换和一次大的被动调整。第一次大的产业结构超前转换是“大跃进”时期,由于重工业超前发展,使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出现严重失衡,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由1957年的43.3:31.2:25.5变为1960年的21.8:26.1:52.1。在经过5年的被动调整,初步扭转了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后,十年文革片面强调为备战服务,使产业结构重又步入“重型化”的轨道。1976—1978年,在经济发展上又出现了“急于求成”,通过大规模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发起了对工业化的新一轮强攻。这第二次产业结构的超前转换进一步加剧了各

产业间、轻重工业间、重工业内部的结构性的矛盾和比例关系失调,造成生产与消费的尖锐对立,社会经济关系全面紧张。在整个80年代,在需求总量迅速增长和需求结构快速变动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新的格局。工业以重工业的主导向优先发展轻工业转化,第三产业出现了历史上最快的增长时期。1951年至1990年期间,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动更为显著,变动幅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幅度,以此评价,产业结构的演进趋于合理。1991年至1997年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变动较大,从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体的结构变化看,第二产业增长最快,比重增加较大;第一产业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增长较快,比重也有所增加。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三次产业的构成由1990年的28.4:43.6:28.0变为1997年的18.7:49.2:32.1。第一产业减少了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了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3.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劳动力构成由1990年的60.1:21.4:18.5变为1997年的49.9:23.7:26.4。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明显加快,这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的考察与分析,可以看到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产业结构演变呈现非均衡性。所谓非均衡性是指在一定的总体收入水平上,三次产业的比重呈非均衡状况,即有的产业比重过大,有的产业比重过小。如果分别从三次产业内部观察,这种非均衡性则更为明显。根据钱纳里的“典型结构”分析,中国目前的产业结

日光温室建设标准

日光温室建设标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日光温室建设标准 温室采用钢骨架结构日光节能温室,每栋温室长58米,宽7.2米,建筑面积636.7平方米,温室东侧另建管理房3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6.7平方米,并配套卷帘机、防寒被、滴灌等设施。温室总工程量1305立方米,其中土方1860立方米,石方525立方米,砼方45立方米。材料量:木材45立方米,水泥59.3立方米,钢材7.7立方米。 项目区拟建3栋育苗日光温室。 1.温室方位为偏西5o--7o; 2.温室地基采用砼结构,深50厘米,宽30×30厘米; 3.温室采用钢骨架,跨高1米; 4.每栋温室规格为554平方米,每栋长5 5.6米,宽12米,占地面积66 6.7平方米。 日光温室大棚标准化建设技术 (一)节能日光温室大棚的特点 1、采用拱圆形采光屋面,采光率提高6—10%,采光时段优化,早晨升温快,夜间保温性能更优良。 2、采用钢架结构,通过多点焊接,使得整个温室大棚骨架连为一体,温室大棚结构更为稳定,使用寿命延长(可达8—10年)。 3、便于无损压膜,温室大棚密闭性提高。 4、温室大棚高度提高,无立柱设计,有效地减少了遮荫面积,增加了作物生长空间,温室大棚作业性能大幅度提高。 二)场地选择和规划 1、场地选择:(1)要求温室大棚区地形空旷,阳光充足,东南西三个方向没有遮荫物。(2)选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排水,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3)水源充足,水质

优良,供电方便,必须有井灌条件。(4)必须布置好输电线路,灌排水渠,交通道路。(5)避开水源、土壤、空气污染区,保证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2、场地总体规划:(1)温室大棚方位、长度、跨度。温室大棚方位坐北向南偏西50左右,土地无法调整的可接近正南方向建造,温室大棚长度应以60米为宜,不得少于40米,跨度7米。(2)温度间距:前后两排温室大棚的间距以7—9米为宜,东西两排温室大棚中间留道路及渠系。 3、材料准备: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大棚建造材料归结为“五度”、“三材”,(1)五度:指温室大棚的几个关键的角度和尺度,即角度、跨度、长度、高度、墙体及屋面厚度。角度指前屋面角、后屋面角,座向方位角等,一般前屋面角为45度,后屋面角为41—43度,只要按墙、柱的标准高度建造即可达到要求,就能保持良好的光照效应。座位方位角要求坐北向南偏西5度,这是根据敦煌地区冬季的太阳高度和光照时间确定的,定位可以用罗盘,指南针确定,也可用土法确定。土法确定时,先把地整平,在地里插一根2米长的竹竿,从中午12点开始,每8分钟划一道影子,影子最短的方位就是正南方。跨度:以7米跨度最为适宜。长度:60米最为适宜,高度:墙柱高度,主墙高2.25米,女儿墙高70厘米,柱高2.85米。厚度:指墙体厚度、后屋面厚度,墙体上宽1.2米,下宽1.5米,女儿墙宽0.6米。后屋面厚0.55—0.65米。(2)三材:指建筑材料、覆盖材料、保温材料 (三)墙体建造标准 1、总体要求:为避免盐碱及水浸泡坍塌,墙基要求用三合土夯实50厘米,墙基内自北向南依次放直径15厘米以上,长1.8米的铁丝拉线绑桩3—4根,间距1—1.5米,墙基厚1.5米,墙顶宽1.2米。打墙的土必须干湿均匀,墙体夯实程度一致,无明显接缝,以保证强度,山墙与后墙衔接处采用后墙顶山墙的方式,以增加山墙对铁丝的抗拉力,墙内外留80厘米空地不可取土,以保护墙体。打墙时不能取室内30厘米以上的熟土。

DB11 T 291-2005 日光温室建造规范

ICS 65.040.30 DB P 35 备案号:17159-2005

DB11/T 291—2005 目 录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构造与布局 (3) 4.1 日光温室的基本构造 (3) 4.2 日光温室主要参数 (3) 4.3 日光温室的布局 (4) 5 日光温室结构设计荷载及要求 (4) 6 日光温室的采光设计 (4) 7 日光温室的保温设计 (4) I

DB11/T 291—2005 II 前 言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北京京鹏环球温室工 程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伊宝仓、谢杰、王荣雪、张京开、尹雪琴。

DB11/T 291—2005 日光温室建造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日光温室建造结构、荷载、采光、保温等主要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建造钢骨架日光温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65-2003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性能要求 DB11/T 292 日光温室钢骨架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日光温室 sunlight greenhouse 一种充分利用太阳能为主要光、热能源,南侧前屋面白天为采集、透入日光能源屋面,夜间需要覆盖保温覆盖物,北侧后屋面为保温屋面,北墙及东、西山墙为保温蓄能围护墙体,主要用于农作物栽培的农业设施。(图1为日光温室横剖面简图)。 3.2 骨架 structure 用以支撑温室整体屋面并承受各种附加荷载的全部(除墙体外)建造构件单元(按规定的程序、方法、标准)安装组合或焊接架设而成的建造结构体。 3.3 桁架 truss 骨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温室用以承载屋面和各种附加荷载的类似拱形的主要建造构件单元。只有上弦而无下弦的桁架称为单拱桁架;同时具有上、下弦和腹杆的桁架,称为双拱桁架。 3.4 前地锚 front anchor 与温室骨架的桁架向阳(南)坡着地端互相连结、固定的基础预埋构件。 3.5 后支座板 back bracing plate 全称为桁架后支座板。它焊于桁架后坡弦底部着力端,向后墙传递顶部荷载并承受后墙的支座反力。 3.6 北墙 north wall 形成日光温室北侧以承载、蓄能和保温的围护墙体。是由砌筑材料和保温材料复合砌筑的建筑墙体结构。 1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第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主要实现了两个转折:第一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变为第二产业占优势比重,这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的。第二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逐步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这是在80年代后期实现的。这两个转折的实现,使我国的产业结构由20世纪50年代的一、二、三产业排序,演变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二、三、一排序。这一变化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由农业为主导产业转变为工业为主导产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则意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的趋向。 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性。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力源,而产业结构的变革又会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当产业结构处在以第一产业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是处于主要满足于人们生存需要阶段,即表现为农业社会的特征。当第二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也就进入到主要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阶段,即表现为工业社会的特征。而一旦当第三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那么,经济发展就进入了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生活质量提高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由此可以概括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由农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工业、服务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第三,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会因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表现为这样的趋势: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日趋减弱,1978年以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30%之间,1978年以后随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减少而不断下降,其贡献率均在10%以下。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在绝大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50%—70%,这与我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相连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随着其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增加而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现在已经大大超过第一产业,以后第三产业的高度发达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时,将取代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经济发展是由物质生产为主转向非物质生产为主的一般规律。 第四,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来源于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且取决于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资源投入的效率,造成产业之间的“瓶颈”制约,使宏观经济运行失衡,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产业结构条件。因此,适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完整版)日光温室建设标准2

日光温室建设标准 温室采用钢骨架结构日光节能温室,每栋温室长58米,宽7.2米,建筑面积636.7平方米,温室东侧另建管理房3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66.7平方米,并配套卷帘机、防寒被、滴灌等设施。温室总工程量1305立方米,其中土方1860立方米,石方525立方米,砼方45立方米。材料量:木材45立方米,水泥59.3立方米,钢材7.7立方米。 项目区拟建3栋育苗日光温室。 1.温室方位为偏西5o--7o; 2.温室地基采用砼结构,深50厘米,宽30×30厘米; 3.温室采用钢骨架,跨高1米; 4.每栋温室规格为554平方米,每栋长5 5.6米,宽12米,占地面积66 6.7平方米。

日光温室大棚标准化建设技术 (一)节能日光温室大棚的特点 1、采用拱圆形采光屋面,采光率提高6—10%,采光时段优化,早晨升温快,夜间保温性能更优良。 2、采用钢架结构,通过多点焊接,使得整个温室大棚骨架连为一体,温室大棚结构更为稳定,使用寿命延长(可达8—10年)。 3、便于无损压膜,温室大棚密闭性提高。 4、温室大棚高度提高,无立柱设计,有效地减少了遮荫面积,增加了作物生长空间,温室大棚作业性能大幅度提高。二)场地选择和规划 1、场地选择:(1)要求温室大棚区地形空旷,阳光充足,东南西三个方向没有遮荫物。(2)选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排水,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3)水源充足,水质优良,供电方便,必须有井灌条件。(4)必须布置好输电线路,灌排水渠,交通道路。(5)避开水源、土壤、空气污染区,保证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2、场地总体规划:(1)温室大棚方位、长度、跨度。温室大棚方位坐北向南偏西50左右,土地无法调整的可接近正南方向建造,温室大棚长度应以60米为宜,不得少于40米,跨度7米。(2)温度间距:前后两排温室大棚的间距以7—9米为宜,东西两排温室大棚中间留道路及渠系。 3、材料准备: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大棚建造材料归结为“五度”、“三材”,(1)五度:指温室大棚的几个关键的角度和尺度,即角度、跨度、长度、高度、墙体及屋面厚度。角度指前屋面角、后屋面角,座向方位角等,一般前屋面角为45度,后屋面角为41—43度,只要按墙、柱的标准高度建造即可达到要求,就能保持良好的光照效应。座位方位角要求坐北向南偏西5度,这是根据敦煌地区冬季的太阳高度和光照时间确定的,定位可以用罗盘,指南针确定,也可用土法确定。土法确定时,先把地整平,在地里插一根2米长的竹竿,从中午12 点开始,每8分钟划一道影子,影子最短的方位就是正南方。跨度:以7米跨度最为适宜。长度:60米最为适宜,高度:墙柱高度,主墙高2.25米,女儿墙高70厘米,柱高2.85米。厚度:指墙体厚度、后屋面厚度,墙体上宽1.2米,下宽1.5米,女儿墙宽0.6米。后屋面厚0.55—0.65米。(2)三材:指建筑材料、覆盖材料、保温材料 (三)墙体建造标准 1、总体要求:为避免盐碱及水浸泡坍塌,墙基要求用三合土夯实50厘米,墙基内自北向南依次放直径15厘米以上,长1.8米的铁丝拉线绑桩3—4根,间距1—1.5米,墙基厚1.5米,墙顶宽1.2米。打墙的土必须干湿均匀,墙体夯实程度一致,无明显接缝,以保证强度,山墙与后墙衔接处采用后墙顶山墙的方式,以增加山墙对铁丝的抗拉力,墙内外留80厘米空地不可取土,以保护墙体。打墙时不能取室内30厘米以上的熟土。 2、后墙:后墙主墙高2.25米,同时在墙壁顶外侧打宽0.6米、高0.7米的女儿墙。 米。3.6米,屋脊高1.4、山墙:山墙应保证与拱管一样的弧度和弧长,脊高距后墙内侧垂直投影距离3. 四)骨架安装标准 1、拱管:七米跨度温室大棚的拱管长7米(规格为直径40毫米,壁厚3毫米钢管,用12#钢筋做拉筋)弧长4.5米,每3.6米一根。 2、檩条立柱:均采用直径50毫米、壁厚3毫米的钢管,檩条长2.6米,立柱长2.85米,每1.8米一根。 3、横梁、角铁:横梁应用直径50毫米,壁厚3毫米的钢管,角铁规格50*50毫米,二者均与温室大棚整体长度(包山墙)等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