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资料

老子道德经资料
老子道德经资料

导入:老子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经》、《论语》和《易经》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解读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而不争,二是蓄居流注于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处。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水处于卑下的地方,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水,渊深清明,有道德的人虚静沉默,水施于万物,有道德的

人博施不望报,水照万物,各如其形,有道德的人,所言至诚,绝不虚伪,水性柔弱,能方能圆,人能效法水的不争,就能产生利万物,谦下的效果,于是就接近【道】了。

修水观的水道,与物无争,谦下自处,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 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

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

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

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平常心是道”

佛学中讲:“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老子《道德經》第九章解读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解读]

盛在任何器皿里的水,太满了就会溢出来,人骄傲自满也会变得一天不如一天;刀锋能够用就可以了,如果磨得太锐利了,就会折断,一个人锋芒太露,就很容易引来祸害,而不能保持原有的地位;一个人金银财宝太多了,会遭到别人的观窥而虎视眈眈,或会因为生活糜烂,挥霍无度,最后不能保有这些财宝。应傅贵而骄奢淫逸,就会走向堕落的道路。

所以,一个人在成功之后,就要急流勇退,这才合乎与自然之道。

本章的主旨在于写“盈”。“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自满、自骄、富贵、功名、利禄等都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招致倾覆的祸患。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

长保之道。

“身退”并不是隐身而去,更不是隐匿形迹,而是不居功自傲,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老子说的“身退”,不是要人去做隐士,只是要人在功成后,不自我膨胀。

[心灵药方]

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分,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即止。

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心醉神往,趋之若鹜,也会招来祸害。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也会带来祸害。为人,处世都要把握好度,要适可而止。

当你功成名就之后,要功成而不骄,急流勇退,结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则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从古至今居功自傲者均没有好下场!

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也就是“功成身退”。

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

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理,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他奉劝人们做事须见好即收,否则便会招致灾祸。

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更不要争名夺利,不要居功自傲,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这才是有道德的人之所为。备注:孔子在《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体道入门阶段部分元精转化为元气,气足则神充

“内丹术”分为四个层次,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本章抛却绝妙的修身方法不谈,就我们的现实人生、社会而言,亦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从文字表象而言,“持而盈之”可理解为积累而达到盈满,满则受损;“揣而锐之”为锤炼而变得锐利,尖锐之物失去圆滑而不能长久保全;“金玉满堂”为财宝多,必会被他人窥视盗取;“富贵而骄”为惹人

嫉妒、憎恨,必招祸央;“功遂身退”是建立功勋业迹之后,功业会使上下产生威撮震动和祟拜景仰的心理,加之易生自骄自傲之心,以古代社会而言,必被杀头无疑,所以要退身,不可居于高官厚位。故本章老子所言,是自然之道的规律,也是断代社会的规律。

老子《道德经》第33章解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知足者富。强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③。死而不亡者寿④。

注释:

①强:果决。

②强行:应物而动。

③所:宜、适宜。久:持久。

④死而不亡:身亡而道犹存。

意译:

能认清别人叫做智,能认清自己才叫明。能战胜别人叫做有

力,能战胜自己才叫强。知足的人富有,坚持做下去的人有志。不失去根基的人能保持长久,虽死而不被遗忘的人才是永生。

点题:

老子在这一章通篇是在谈个人修养,只有做到老子所要求的“智”、“明”、“强”、“富有”和“有志”,才能进入“死而不亡”的境界,并最终成为得道之人。

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异同比较

“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什么儒道能共生互补?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有哪些异同?老子为道家,孔子为儒家。道家以自然为本,儒家以人为本。老子思想的中心是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后来有庄子,被合称老庄。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后来有孟子,被合称孔孟。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超越了国家、民族和宗教。当代中国和人类面临的许多突出难题,需要运用中国古代和人类历史上积累储存的智慧与力量才能解决。人类历史进步是由杰出思想家引领的,当今中国和世界需要杰出的伟大精神领?引领前行。

一、老子其人其书其道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国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后来有庄子,被合称老庄。

老子思想的中心是道,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老子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经》、《论语》和《易经》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二、孔子其人其书其道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出生地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礼治”就是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三、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超越了国家、民族和宗教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

院常大群教授对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的异同进行比较后认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家、民族和宗教,都是中国文化的根,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都是具有建设性。道家和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学派,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对于这些思想,学界更多地是注意到了两者的差异,而对其统一性的认识并不深入。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大道倡行的社会,人们都自然地遵从大道的要求,所想所做都符合道,提倡仁义反而是多余的。老子认为,道有天道,有人道,天道生养自然万物,而人道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人类社会失去了道德的制衡能力而只能靠僵硬的礼来强人就范时,祸乱就不可避免。老子思想的中心是道,世界万物,包括人、人类社会的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发展是道的一种表现。道生成涵养万物的本性就是德,道和德是宇宙最根本的物质及其最根本的性质。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在生之大德上是相通的,这就是老子和孔子思想统一性之根本。朱熹在解释《道德经》时候认为,程伊川的“生生之意”的思想取自老子。他承认仁爱的“生生之意”说来自老子的道的生长之功能德性的思想。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孔子把天道与人道结合起来,把道落实到人间,以仁爱作为人间伦理道德法则的根本。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涵义就是爱人,爱自己,爱他人都是爱人,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礼记·礼运》说:“圣人所以治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十义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节、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是规范人行为的准则,遵从这些准则以达到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的目的。《礼记》认为这种人伦秩序规范的本源根植于宇宙大自然之中,即从根本上说礼来自于道。

四、人类历史进步是由杰出思想家引领的,当今中国和世界需要杰出的伟大精神领?引领前行,当代中国和人类面临的许多突出难题,需要运用中国古代和人类历史上积累储存的智慧与力量才能解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预言:“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

存,毎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熖。”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同时出现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的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文化堪与中国春秋至秦汉时代和印度列国至孔雀帝国时代的文化相媲美,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古希腊涌现过大批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百科全书式学者,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和他的学生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徳(公元前384—前322)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后人普遍认为他们三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们的思想蕴含了后来各种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被誉为西方文明源头。希腊文明后来被罗马所继承和发扬,从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现在,仍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美国开国元勋们借助轴心时代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代先哲的智慧,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现代化国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涌现了管子(公元前723—前645)、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孔子(公元前

551—前479))、孙子(公元前545—前470)、墨子(生卒年不详)、鬼谷子(公元前400—前320)、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庄子(公元前369—前286)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存。

人类历史进步是由杰出思想家引领的,当今中国和世界需要杰出的伟大精神领?引领前行。美国第40届总统里根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明其施政纲领。意思是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不要频繁翻动导致破碎。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说:“21世纪,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过和平幸福生活,就应当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中国孔子的智慧和力量。”2011年连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就职演说中援引《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表示将用老子这一思想践行《联合国宪章》时代精神,与各国一起共同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

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前列,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完整地延续下来的国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国虽旧邦,其命惟新,天人合一,允执其中,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传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所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模式震动了西方,也意味着国际社会正迎来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当今中国,唯有以超迈前古的胸怀走向世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多种文化精华,向世界展现一种最优越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现实。当代的大智大勇大能大德者应该担当“天降大任”,把古今中外有用之学熔于一炉,用新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造福人类。因此,既要跳出东方,也是跳出西方,脚踏东西文明,关注人类未来,让思想之光照耀未来人类的漫漫征程。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iān 天 dì 地 zhī 之 s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hī 之 mǔ 母。 ɡù故c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iào 妙; c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其jiǎo 徼。 cǐ此liǎnɡ 两 zhě 者, tónɡ 同 c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hī 之 xuán 玄。 xuán 玄 zhī之yòu 又 xuán 玄, zhònɡ 众 miào 妙 zhī 之 mén 门。 第二章 tiān 天xià 下 jiē 皆 zhī 知 měi 美 z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iē 皆 zhī 知 shàn 善 zhī之wéi 为 s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iānɡ 相 s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iānɡ 相 chénɡ 成, chánɡ 长 duǎn 短 x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下xiānɡ 相 yínɡ 盈, yīn 音 shēnɡ 声 xiānɡ 相 hé 和, qián 前 hòu 后 xiānɡ 相 s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hī 之 s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hī 之 jiào 教; wàn 万wù 物 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hǐ 始, s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精彩文档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第二章 yǒu 有wú 无 x iānɡ 相 s 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 iānɡ 相 c hénɡ 成, c hánɡ 长 d uǎn 短 x 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 下 xiānɡ 相 yínɡ盈,yīn 音 s hēnɡ 声 x iānɡ 相 hé 和, q ián 前 hòu 后 x iānɡ 相 s 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wàn 万 wù物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 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 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 hī 之 h uò 货, s hǐ 使 mín 民bù 不 wéi 为 dào 盗; bú 不 j iàn 见 kě 可 yù 欲, s hǐ 使 mín 民 xīn 心 bù 不 l uàn 乱 。 第四章 dào 道chōnɡ 冲, ér 而 yònɡ 用 z hī 之 h uò 或 bù 不 yínɡ 盈。 y uān 渊 xī 兮, sì 似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zōnɡ宗;zhàn 湛 xī 兮, sì 似 h uò 或 cún 存。 wú 吾 bù 不 z hī 知 s huí 谁 z hī 之 zǐ 子 , x iànɡ 象 dì 帝 zhī之xiān 先。 第五章 tiān 天dì 地 bù 不 rén 仁, yǐ 以 wàn 万 wù 物 wéi 为 c hú 刍 ɡǒu 狗; s hènɡ 圣 rén 人 bù 不 rén 仁 , yǐ 以 bǎi 百xìnɡ 姓 wéi 为 c hú 刍 ɡǒu 狗。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老子》第十五章《老子》第十六章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道德经》拼音版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 ɡù故c hánɡ 常 wú 无 ,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 iào 妙 ; c hánɡ 常 yǒu 有 ,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j iǎo 徼 . cǐ 此 l iǎnɡ两z hě 者 , tónɡ 同 c 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 tónɡ 同 wèi 谓 z hī 之 x uán 玄 . x uán 玄 z hī 之 yòu 又 x uán 玄 , z hònɡ 众 m iào 妙z hī 之 mén 门 . 《老子》第二章 s hì是yǐ 以 s 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 wàn 万 wù 物 z uò作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 ɡōnɡ 功 c hénɡ 成 ér 而 bù 不 jū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老子》第三章《老子》第四章 dào 道c hōnɡ 冲, ér 而 yònɡ 用 z hī 之 h uò 或 bù 不 yínɡ 盈。 y uān 渊 xī 兮 , sì 似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zōnɡ宗;z hàn 湛 xī 兮, sì 似 h uò 或 cún 存。 wú 吾 bù 不 z hī 知 s huí 谁 z hī 之 zǐ 子, x iànɡ 象 dì帝z hī 之 x iān 先 . 《老子》第五章 t iān 天dì 地 z hī 之 j iān 间 , qí 其 yóu 犹 t uó 橐 y uè 龠 hū 乎 ? xū 虚 ér 而 bù 不 qū 屈 , dònɡ 动 ér 而 yù 愈 c hū 出 . 《老子》第六章《老子》第七章《老子》第八章 jū居s hàn 善 dì 地, xīn 心 s hàn 善 y uān 渊, yǔ 与 s hàn 善 rén 仁, yán 言 s hàn 善 xìn 信, z hènɡ 政 s hàn 善z hì 治, s hì 事 s hàn 善 nénɡ 能, dònɡ 动 s hàn 善 s hí 时。 fū 夫 wéi 唯 bú 不 z hēnɡ 争, ɡù 故 wú无yóu 尤 .

道德经(拼音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 dào kě dào fēi cháng dào 道可道,非常道; míng kě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名可名,非常名。 wú míng tiān dì zhī shǐ 无名,天地之始; yǒu míng wàn wù zhī mǔ 有名,万物之母。 gù cháng wú yù yǐ guān qí miào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cháng yǒu yù yǐ guān qí jiào 常有,欲以观其徼。 cǐ liǎng zhě tong chū?r yì míng t?ng wai zhī xuán xuán zhī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 y?u xuán zh?ng miào zhī m?n 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i měi sīa y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jiē zhī shàn zhī w?i shàn sī bù shàn yǐ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gù yǒu wú xiāng shēng nán yì xiāng ch?ng cháng duǎn xiāng xíng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gāo xià xiāng qīng yīn shēng xiāng ha qián h?u xiāng suí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shì yǐ shang r?n chǔ wú w?i zhī shì xíng bù yán zhī jiào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wàn wù zu? yān ?r bù cí shēng ?r bù yǒu w?i ?r bù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 shì gōng ch?ng ?r fú j ū 恃,功成而弗居。 fū w?i fú j ū shì yǐ bù qù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bù shàng xiàn shǐ mín bù zhēng 不尚贤,使民不争; bù guì nán d? zhī hu? shǐ mín bù w?i dào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bù xiàn kě yù shǐ mín xīn bú luàn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shì yǐ shang r?n zhī zhì xū qí xīn shí qí fù ru? qí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注音版】 使(shǐ)我(wǒ)介(jiè)然(rán)有(yǒu)知(zhī), 行(xíng)于(yú)大(dà)道(dào),唯(wéi)施(shī)是(shì)畏(wèi)。 大(dà)道(dào)甚(shèn)夷(yí),而(ér)人(rén)好(hǎo)径(j ìng)。 朝(cháo)甚(shèn)除(chú),田(tián)甚(shèn)芜(wú), 仓(cāng)甚(shèn)虚(xū);服(fú)文(wén)采(cǎi),

带(dài)利(lì)剑(jiàn),厌(yàn)饮(yǐn)食(shí), 财(cái)货(huò)有(yǒu)馀(yú);是(shì)为(wéi)盗(dào)夸(kuā)。 非(fēi)道(dào)也(yě)哉(zāi)! 【译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若使我介然有知,行大道于天下,最担心我会不自觉的施为于天下。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虽然大道荡然平坦,仍然有许多人弃之而走途径,不走正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不走正路者,他们使朝纲混乱、田地荒凉、仓库空虚;而他们自己却,穿锦衣、配利剑、酒肉挥霍,并且贪污抢夺百姓的财

货。 “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盗,这种行为完全的背离了大道。 扩展阅读:《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音版】 三(sān)十(shí)辐(fú)共(gòng)一(yī)毂(gū),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车(chē)之(zhī)用(yòng). 埏(shān)埴(zhí)以(yǐ)为(wéi)器(q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器(qì)之(zhī)用(yòng). 凿(záo)户(hù)牖(yǒu)以(yǐ)为(wéi)室(shì), 当(dāng)其(qí)无(wú),有(yǒu)室(shì)之(zhī)用(yòng).

故(gù)有(yǒu)之(zhī)以(yǐ)为(wéi)利(lì), 无(wú)之(zhī)以(yǐ)为(wéi)用(yòng). 【译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 “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赏析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想做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要从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从细节入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音版】 上(shàng)士(shì)闻(wén)道(dào),勤(qín)而(ér)行(xíng)之(zhī); 中(zhōng)士(shì)闻(wén)道(dào),若(ruò)存(cún)若(ruò)亡(wáng); 下(xià)士(shì)闻(wén)道(dào),大(dà)笑(xiào)之(zhī)。 不(bù)笑(xiào)不(bù)足(zú)以(yǐ)为(wéi)道(dào)。

故(gù)建(jiàn)言(yán)有(yǒu)之(zhī):明(míng)道(dào)若(ruò)昧(mèi); 进(jìn)道(dào)若(ruò)退(tuì);夷(yí)道(dào)若(ruò)颣(lei); 上(shàng)德(dé)若(ruò)谷(gǔ);广(guǎng)德(dé)若(ruò)不(bù)足(zú); 建(jiàn)德(dé)若(ruò)偷(tōu);质(zhì)真(zhēn)若(ruò)渝(yú); 大(dà)白(bái)若(ruò)辱(rǔ);大(dà)方(fāng)无(wú)隅(y ú); 大(dà)器(qì)晚(wǎn)成(chéng);大(dà)音(yīn)希(xī)声(shēng); 大(dà)象(xiàng)无(wú)形(xíng);道(dào)隐(yǐn)无(wú)名(míng)。 夫(fū)唯(wéi)道(dào),善(shàn)贷(dài)且(qiě)成(chéng)。

道德经原文注音版

道德经原文 第一章 Dào kě dào , fēichángdào 。 Míng kě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w ú míng tiān dì zhī shǐ,yǒu míng wàn wù zhī mǔ。gù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 cháng wú yù yǐ guān qí miào ;cháng yǒu yù yǐ guān qí jiǎo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jiào)。cǐ liǎng zhě tóng chūér yì míng ,tóng wèi zhī(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xuán ,xuán zhī yòu xuán ,zhòng miào zhī mén 。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 ,sīè yǐ。jiē zhī shàn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zhī wéi shàn ,sī bù shàn yǐ。gù yǒu wú xiāng shēng ,nán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yì xiāng chéng ,cháng duǎn xiāng xíng ,gāo xià xiāng qīng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yīn shēng xiāng hè,qián hòu xiāng suí。shì yǐ shèng rén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 chù wú wéi zhī shì,xíng bù yán zhī jiào wàn wù zuò yān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ér bù cí,shēng ér bù yǒu ,wéi ér bù shì,gōng chéng ér 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fú jū。fū wéi fú jū,shì yǐ bù qù。 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 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 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 iān 天 dì 地 z hī 之 s 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mǔ 母。 ɡù故c 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 iào 妙; c 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 两 z hě 者, tónɡ 同 c 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 hī 之 x uán 玄。 x uán 玄 z hī 之 yòu 又 x uán 玄,z hònɡ 众 m iào 妙 z hī 之 mén 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 t iān 天x ià 下 j iē 皆 z hī 知 měi 美 z 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 iē 皆 z hī 知 s hàn 善 z hī 之 wéi 为s 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 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 iānɡ 相 s 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 iānɡ 相 c hénɡ 成, c hánɡ 长 d uǎn 短 x 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 ià 下 x iānɡ 相 yínɡ盈,yīn 音 s hēnɡ 声 x iānɡ 相 hé 和, q ián 前 hòu 后 x iānɡ 相 s 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s hì是yǐ 以 s 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wàn 万 wù物z 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ɡōnɡ 功 c hénɡ成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第三章

《道德经》注音版第八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八十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音版】 小(xiǎo)国(guó)寡(guǎ)民(mín)。 使(shǐ)有(yǒu)什(shí)伯(bǎi)之(zhī)器(qì)而(ér)不(bù)用(yòng); 使(shǐ)民(mín)重(zhòng)死(sǐ)而(ér)不(bù)远(yuǎn)徙(xǐ)。 虽(suī)有(yǒu)舟(zhōu)舆(yú),无(wú)所(suǒ)乘(chéng)之(zhī),

虽(suī)有(yǒu)甲(jiá)兵(bīng),无(wú)所(suǒ)陈(chén)之(zhī)。 使(shǐ)民(mín)复(fù)结(jié)绳(shéng)而(ér)用(yòng)之(zhī)。 甘(gān)其(qí)食(shí),美(měi)其(qí)服(fú), 安(ān)其(qí)居(jū),乐(lè)其(qí)俗(sú)。 邻(lín)国(guó)相(xiāng)望(wàng), 鸡(jī)犬(quǎn)之(zhī)声(shēng)相(xiāng)闻(wén), 民(mín)至(zhì)老(lǎo)死(sǐ),不(bù)相(xiāng)往(wǎng)来(lái)。 【译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理想的国家是,国土很小,人民很少,没有冲突和纠纷,纵使拥有兵器也用不着,没有苛邢暴政,人民也不需要冒着生命危

险迁移远方了。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虽然有船只车辆,也没有机会乘坐。虽然有盔甲也没有机会去展示。使人们回到绳结记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人人恬淡寡欲,吃的虽是粗食,但也觉得很甘美。穿的虽是破衣服,但觉得很漂亮。住的虽是陋室,但觉得很安逸。风俗虽是俭朴,但觉得很快乐。与邻国之间彼此能听到对方的狗犬鸡叫,但人民从生到死都不相往来。 扩展阅读:《道德经》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老子道德经简文拼音

道德经 老子著 【老子即李耳,字聃dān,或伯阳。汉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 1 — 《 道 德 经 》 第 一 章 观gu ān 妙mi ào 道d ào 可k ě 道d ào ,非f ēi 常ch áng 道d ào ;名m íng 可k ě 名m íng ,非f ēi 常ch áng 名m íng 。无w ú,名m íng 天ti ān 地d ì 之zh ī 始sh ǐ;有y ǒu ,名m íng 万w àn 物w ù 之zh ī 母m ǔ。故g ù 常ch áng 无w ú,欲y ù 以y ǐ 观gu ān 其q í 妙mi ào ;常ch áng 有y ǒu ,欲y ù 以y ǐ 观gu ān 其q í 徼ji ào 。此c ǐ 两li ǎng 者zh ě,同tong 出ch ū 而ér 异y ì 名m íng ,同tong 谓w èi 之zh ī 玄xu án 。玄xu án 之zh ī 又y òu 玄xu án ,众zh òng 妙mi ào 之zh ī 门m én 。 第 二 章 观gu ān 徼ji ào 天ti ān 下xi à 皆ji ē 知zh ī 美m ěi 之zh ī 为w éi 美m ěi ,斯s ī 恶è 矣y ǐ;皆ji ē 知zh ī 善sh àn 之zh ī 为w éi 善sh àn ,斯s ī 不b ù 善sh àn 矣y ǐ。有y ǒu 无w ú 相xi āng 生sh ēng ,难n án 易y ì 相xi āng 成ch éng ,长ch áng 短du ǎn 相xi āng 形 x íng ,高g āo 下xi à 相xi āng 盈y íng (倾q īng ),音y īn 声sh ēng 相xi āng 和h è,前qi án 后h òu 相xi āng 随su í。是sh ì 以y ǐ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注音版】 民(mín)不(bù)畏(wèi)威(wēi),则(zé)大(dà)威(wēi)至(zh ì)。 无(wú)狎(xiá)其(qí)所(suǒ)居(jū),无(wú)厌(yàn)其(qí)所(suǒ)生(shēng)。 夫(fū)唯(wéi)不(bù)厌(yàn),是(shì)以(yǐ)不(bù)厌(yàn)。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自(zì)知(zhì)不(bù)自(z ì)见(xiàn);

自(zì)爱(ài)不(bù)自(zì)贵(guì)。故(gù)去(qù)彼(bǐ)取(qǔ)此(cǐ)。 【译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当人民不在畏惧统治者的暴行时,那天下就要打乱了。所以统治者在位不应该给人民造成威胁无法生存,不要压榨人民的生活。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想要使人民不厌恶,就应该这样做不要给人民造成威胁压迫。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不自持己见,知道自己位居万民之上,不求自我表现,但求自爱而不自显高贵。所以舍弃自见、自贵、才能获得自知、自爱。 扩展阅读:《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

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拼音版

道德经拼音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 ɡù故chánɡ 常 wú 无 ,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 iào 妙 ; c hánɡ 常 yǒu 有 ,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qí 其 j iǎo 徼 . cǐ 此 l iǎnɡ 两 z hě 者 , tónɡ 同 c 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 tónɡ 同 wèi 谓z hī 之 x uán 玄 . x uán 玄 z hī 之 yòu 又 x uán 玄 , z hònɡ 众 m iào 妙 zhī 之 mén 门 . 《老子》第二章 shì是yǐ 以 s 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iào 教; wàn 万 wù 物 z 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 wéi 为 ér 而fú 弗 s hì 恃 , ɡōnɡ 功 c hénɡ 成 ér 而 bù 不 jū 居 .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hì是yǐ 以 bù 不 qù 去。 《老子》第三章《老子》第四章 dào 道chōnɡ 冲, ér 而 yònɡ 用 z hī 之 h uò 或 bù 不 yínɡ 盈。 y uān 渊 xī 兮 , sì 似 wàn 万wù 物 z hī 之 zōnɡ 宗; z hàn 湛 xī 兮, sì 似 h uò 或 cún 存。 wú 吾 bù不zhī 知 s huí 谁 z hī 之 zǐ 子, x iànɡ 象 dì 帝 z hī 之 x iān 先 . 《老子》第五章 tiān 天dì 地 z hī 之 j iān 间 , qí 其 yóu 犹 t uó 橐 y uè 龠 hū 乎 ? xū 虚 ér 而 bù 不 qū屈, dònɡ 动 ér 而 yù 愈 c hū 出 . 《老子》第六章《老子》第七章《老子》第八章

道德经 拼音版

道德经 第一章 dào kě dào, fēi cháng dào; míng kě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wú míng, tiān dìzhīshǐ; yǒu míng wàn wù zhīmǔ.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gù cháng wú, yù yǐguān qí miào; cháng yǒu, yù yǐguān qí jiào.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cǐliǎng zhě, tong chū ér yì míng ,tóng wèi zhī xuán, xuán zhī yòu xuán, zhòng miào zhī mén.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tiān xià jiēzhīměi zhīwéiměi sī èy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jiēzhī shàn zhī wéi shàn sī bù shàn yǐ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gù yǒu wú xiāng shēng nán yìxiāng chéng cháng duǎn xiāng xíng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gāo xià xiāng qīng yīn shēng xiāng hè qián hòu xiāng suí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shìyǐ shèng rén chǔwúwéizhī shì xíng bù yán zhī jiào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wàn wù zuò yān ér bù císhēng ér bù yǒu wéi ér bù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 shìgōng chéng ér fú jū 恃,功成而弗居。 fū wéi fú jū shìyǐ bù qù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bù shàng xiàn shǐ mín bù zhēng 不尚贤,使民不争; bù guì nán dé zhī huò shǐ mín bù wéi dào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bù xiàn kě yù shǐ mín xīn bú luàn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shìyǐ shèng rén zhī zhìxū qíxīn shí qí fù ruò qí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 zhì qiáng qígǔ 志,强其骨。 cháng shǐ mín wú zhī wú yù shǐfū zhìzhě bù gǎn wéi yě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wéi wú wéi zé wú bù zhì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dào chōng ér yòng zhī huò bù yíng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yuān xī sì wàn wù zhīzōng 渊兮,似万物之宗。 cuò qí ruìjiě qífēn hé qíguāng tóng qí chén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zhàn xī sì ruò cún 湛兮,似若存。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第一章 道 (d 0) 可 (k e)道(d 0) )非 (f e i)常 (ch n g)道(d 0) 。 名(m n g) 可 (k e) 名 (m n g),非 (f e i)常 (ch m g)名 (mm g)。 无 (w v) 名 (m g)天 (ti a n 地 (d )i 之 (zh i)始(sh i); 有 (y o u) 名 (m n g)万 (w d n)物(w U 之 (zh i )母 (m u) o 故 (gu )常 (ch n g)无 (w v ) ) 欲 (y u ) 以 (y 1)观(g u a n)其 (q )i 妙 (mi o); 常 (ch mg)有 (y o u), 欲 (y u ) 以 (y 1)观(g u a n)其 (q ) 徼 (ji a 0。 此 (c i )两 (li a n g 者 (zh e)) 同 (t n g) 出 (ch 口)而(e ) 异 (y )i 名 (m n g), 同 (t n)g)谓(w d ) 之 (zh i )玄 (xu m n) 。 玄 (xu m n) 之 (zh i )又 (y b u) 玄 (xu m n) ) 众 (zh b n g )妙 (mi d 0) 之 (zh i )门 (m 列 。 第二章 天 (ti a n)下(xi )d 皆 (ji e)知(zh i)美(m e i) 之 (zh i )为 (w e i) 美 (m e i) ) 斯 (S i)恶 ( d ) 已 (y 1) o 皆(ji e)知 (zh i)善 (sh d n) 之 (zh i) 为 (w e i) 善 (sh d n) ) 斯 (s i )不 (b v ) 善 (sh d n) 已 (y 1)o 有 (y o u) 无 (w v ) 相 (xi a n g 生 (sh e n g ,难 (n m n) 易 (y )i 相 (xi a n g 成 (ch e n g) )长 (ch m n g) 短 (du a n) 相 (xi a n g )形 (x n g) ) 高 (ga 0) 下 (xi )d 相 (xi a n g 盈 (y n g) ) 音(y i n)声(sh e n g 相 (xi a n g 和(h ? , 、八 前 (qi n m ) 后 (h b u) 相 (xi a n g 随 (su ) i o 恒(h n g )也 (y eo) 是 (sh )i 以 (y 1)圣 (sh d n g) 人 (r n e ) 处 (ch U ) 无 (w v ) 为 (w e i) 之 (zh i 事 (sh)i ,行(x n g)不(b U 言 (y m n) 之 (zh i )教 (ji 0d ) ; 万 (w d n) 物 (w u ) 作 (zu b ) 而 ( e r) 弗 (f v ) 始 (sh 1)) 生 (sh e n g 而( e r) 弗 (f v ) 有 (y o u) ) 为 (w e i) 而 (e r) 弗 (f v ) 恃 (sh)i ) 功 (g o n g 成 (ch e n g) 而 ( e r) 不 (b u ) 居 (j u) o 夫 (f u) 唯 (w e i) 弗 (f v ) 居 (j u) ) 是 (sh i ) 以 (y 1) 不 (b u ) 去 (q u ) 。 第三章 不 (b U ) 尚 (sh d n g) 贤 (xi n m ) ) 使 (sh 1)民 (m n) 不 (b v ) 争 (zh e n g ;) 不 (b U ) 贵(g u 1)难 (n m n) 得 (d ? 之(zh i)货(hu b , 使 (sh 1)民 (m n) 不 (b U ) 为 (w e i) 盗 (d d 0) ; 不 (b v ) 见 (ji n d ) 可 (k e) 欲 (y U ) ) 使 (sh 1)民 (m n)心 (x i n)不 (b U ) 乱 (lu n d ) o 是 (sh )i 以 (y 1)圣 (sh dg)人(r 之 (zh i)治 (zh )i , 虚 (x u)其 (q ) 心 (x i n) 「实(sh )i 其(q) 腹 (f U ) ) 弱 (ru b ) 其 (q ) 志 (zh i ) ) 强 (qi mg)其 (q)i 骨 (g u)o 常 (ch n g)使 (sh 1)民 (m n) 无 (w v ) 知 (zh i) 无 (w v ) 欲 (y U ) 使 (sh 1)夫 (f u)智 (zh i ) 者 (zh e ) 不 (b U ) 敢 (ga n) 为 (w e i) 也 (y e) o 为 (w e i) 无 (w v ) 为 (w ?i) )则 (z ?) 无 (w v ) 不 (b U ) 治 (zh )i 第四章 道(do )冲(ch o n g )而(? 用(y b g )之(zh i )或(hu 》不(b i> 盈

老子道德经简文拼音

道德经 老子着 d an 【老子即李耳,字聃,或伯阳。汉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 年至471 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道德经》 gu ai mi a o 第一章观妙 d a o 道k e d a o f 耳chdngd d o 可 道,非常道 ming k e ming f 百 ;名可名,非 ch dng ming w u 无, ming ti a d i zh i sh 1y d u 有, ming wdn w u 常名。名天地之始;名万物 zh i m u g u ch dng w u y u y 1gu a n q 1 mi a o ch d ng y du y u y1gu a n q i . ji a o c1li dig zh e tong ch u e r y i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

ming tong w百 zh i xu d n xu d n zh i y du xu d n zh d ng mi a o zh i men 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gum ji do 第 二 章 观 徼 ti m xi d ji e zh 1 m 百 zh 1 w 百 m 百 s 1 e y 1 ji e zh 1 sh d zh 1 w 百 sh cn s 1 b u sh cn y 1 ydu w u xi mg sh oig n 印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斯 恶 矣;皆 知 善 之 为 善 ,斯 不 善 矣。有 无 相 生 ,难 y i xi mg ch eng c h dig du dn xi m g x ing g m xi d xi mg y ing q mg y in sh e ng xi m g h e qi 印 h du xi mg su 1 sh i y 1 sh e ng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倾 ), 音 声 相 和 ,前 后 相 随 。是 以 圣 r e n ch u w u w e i zh 1 sh i x ing b u y d n zh 1 ji c o w c n w u zu d e r b u w e i sh 1 s h e ng er b u y du w e e r b u sh i gcng ch e ng 人 处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万 物 作 而 不 为 始, 生 而 不 有,为 而 不 恃 , 功 成 e r f u j u fu w e i f u j u sh i y 1 b u q u 而 弗 居。 夫 唯 弗 居, 是 以 不 去。 an min 第三 章 安民 b u sh c ng xi 印 sh 1 min b u zh e ng b u gu i n d n d e zh 1 hu d sh 1 min b u w e i d c o b u xi d k e y u sh i min x in b u lu c n 不尚 贤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使 民 不为 盗 ;不 见 可 欲,使 民心 不 乱。 sh i y 1 sh e ng r e n z h 1 zh i x u q i x in sh i q i f u ru d q i zh i qi d n ig q i g u ch d g sh 1 min w u zh 1 w u y u sh 1 fu zh i 是 以 圣 人 之 治,虚 其 心 ,实 其 腹,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常 使 民 无知 无 欲, 使夫 智 zh e b u g m w e y e w e i w u w e i z e w u b u zh i 者 不 敢为 也。 为 无 为 , 则无不 治。 b u y ing 第 四章 不 盈 hrk d c o i zh mg e r y d ng zh 1 hu d b u y ing yu m n x 1 s i w c n w u zh 1 z e g cu d q i ru i ji e q i f o n h e q i gu m ng tong 道 冲,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似 万 物 之 宀 宗; 挫 其 锐, 解 其 纷 , 合 其 光, 同 q i ch e n ch e n x 1 s i hu d c u n 其 尘 。湛 兮, 似 或 存 。 w u b u zh 1 shu i zh 1 z i xi eng d i zh 1 xi m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