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 习题库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 习题库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 习题库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1、多态现象(腔肠动物):群体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员,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的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多态现象(昆虫):昆虫的变态阶段也有人认为是发育中的多态现象。显然昆虫的多态现象只是同一个体不同阶段的形态展示,严格说来,不应该属于生物的多态现象。腔肠动物的多态现象是指生活是一个群体一起的,每个不同的个体有各自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这是质的区别,一个是单一个体,一个是群体

3、滞育:滞育(diapause)是动物受环境条件的诱导所产生的静止状态的一种类型。它常发生于一定的发育阶段,比较稳定,不仅表现为形态发生的停顿和生理活动的降低,而且一经开始必须渡过一定阶段或经某种生理变化后才能结束。动物通过滞育及与之相似但较不稳定的休眠现象来调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时间,以适应所在地区的季节性变化。

与休眠的差别

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或繁殖期所出现的静止状态可明确区分为休眠和滞育两大类。

休眠直接由低温、干旱等不利环境条件引起,环境恢复正常即可开始活动。

滞育则发生于个体发育的一定阶段,是在不利环境到来之前,由某些季节信号,尤其如光周期变化的诱导而引起。例如柞蚕四、五龄幼虫,特别是末龄幼虫只要接受到每天13小时短光照的刺激,蛹期便进入滞育状态。滞育蛹即使有适宜温度仍不发育。滞育持续时间的长短,因昆虫种类而不同,有的数月,有的可达数年之久,例如小麦红吸浆虫幼虫在土内滞育可达10年以上。在自然情况下,滞育的结束要求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这些过程受激素的调节和控制。滞育可以发生于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有的发生于胚胎发育的早期,如家蚕;有的发生于胚胎发育已完成的阶段,如舞毒蛾;有的可发生于幼虫的某一龄期,如松毛虫;或幼虫晚期阶段,如玉米螟;有的发生于蛹期,如柞蚕;有的发生于成虫期,如七星瓢虫。成虫期的滞育主要表现为生殖腺停止发育。

类型

昆虫滞育的发生与它们的化性有关。有些一化性昆虫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即进入滞育,称为专性滞育(obligatory diapause) 。多化性昆虫发生滞育的世代和个体百分率等可以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兼性滞育(facuitative diapause)。

按诱导和结束滞育的因素不同,昆虫的这两大类滞育尚可分成不同亚型。如在兼性滞育中有的仅受光周期的调节控制,可延缓发育速度,但并不停顿,称为寡兼性滞育;凡因某一因素(如光周期变化)诱导而发生滞育后,须有另一因素(如温度升高)的作用才能结束滞育的,称为双因素兼性滞育。专性滞育的诱导期有时很难认出,似与外界因素无关,仅取决于遗传性。有的滞育需要某种环境因素(如温度)的剧烈改变才能结束,称为单因素滞育。

特征

昆虫滞育在生理上的表现是:生长发育停顿,呼吸率降低,虫体含水量下降,脂肪含量增高,某些酶系活性降低,抗寒性和抗药性增加。有些昆虫的幼虫滞育或成虫滞育在行为上也呈现各自的特点,如滞育前寻找隐藏的场所,滞育期间趋光性不同等。

生理原因

昆虫的滞育受激素的调节和控制,如家蚕食管下神经节分泌的激素,能决定雌蛾产生滞育卵。此神经节的分泌活动受脑控制。脑在长光照和高温的刺激下,促使食管下神经节产生滞育激素,从而使雌蛾产滞育卵。现巳查明昆虫的脑,前胸腺和咽侧体所分泌的激素,对昆虫滞育

有调节作用。因昆虫种类而不同滞育发生在不同时期,大致可分为3类:①脑激素的缺乏致使蜕皮激素分泌受阻,促使成幼虫、蛹及晚期胚胎的滞育;②脑激素的缺乏致使保幼激素分泌受阻,促使产生成虫滞育;③鳞翅目中家蚕等雌蛹食管下神经节分泌的激素能促使胚胎期进入滞育。

滞育昆虫在恢复发育前常需要一定时间和条件以完成特殊的生理变化,这段时间称为滞育进展期。此期的最适温度及其历时长短,和昆虫的地理分布有密切关系;分布在低温地区昆虫的滞育进展期的适温比较低,时间比较长;分布在温暖地区昆虫的滞育进展期的适温较高,并且历时较短。

4、鱼类:fishes 用鳃呼吸、以鳍为运动器官、多数披有鳞片和侧线感觉器官的水生变温脊椎动物类群。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鱼类是终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已探明的约20000余种,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原始最低级的一群。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质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鱼体的其他部分可制成鱼肝油、鱼胶、鱼粉等。有些鱼类如金鱼、热带鱼等体态多姿、色彩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5、肌管系统:主要可分为(1)横管,又称T管(2)纵管,又称L管(3)三联管。肌管系统与骨骼肌系统的兴奋—收缩偶联有关。

肌管系统是与肌纤维的收缩功能密切相关的另一重要结构。它是由凹入肌细胞内的肌膜(即肌细胞膜)和肌质网(又称肌浆网,即肌细胞内的滑面内质网)组成肌膜凹入肌细胞内部,形成小管,穿行于肌原纤维之间,其走行方向和肌原纤维相垂直,称横管又称T管。低等动物如蛙骨骼肌的横管位于线水平,而哺乳类动物骨骼肌的模管则位于明带和暗带交界的水平,横管与细胞外液相通。肌原纤维周围还包绕有另一组肌管系统,即肌质网,它们和肌原纤维平行,故称纵管,又称L管。纵管互相沟通,并在靠近横管处管腔膨大并互相连接形成终池。这使纵管以较大的面积和横管相靠近,每一横管和其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横管和纵管的膜在三联体处很接近。这种结构有利于细胞内外信息的传递。肌质网膜上有丰富的钙泵,它可将肌浆中的钙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

6、胚泡:blastocyst 哺乳动物受精卵连续分裂,形成桑椹胚,桑椹胚空腔化形成一个囊胚腔,内细胞团位于腔体的一端,这个结构称为胚泡。

胚泡:桑椹胚的细胞在子宫腔内继续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发育到第5天时已有100多个细胞,这时细胞重新排列成泡状,称胚泡或囊胚。胚泡由三部分构成即①滋养层②胚泡腔③内细胞群。

在哺乳类发生早期,称卵裂期终了的胚胎为胚泡。哺乳类的卵为无黄卵,进行完全卵裂而形成卵裂球的团块,不久在团块内部生出空腔,逐渐扩大,最后成为由一层细胞围成的泡状体,并从壁的一侧有一细胞团块向内腔突出,这样的泡状体就是胚泡。

构成泡壁的细胞层叫滋养层,细胞团块称为内细胞群(inner cell mass)或胚结(embryoblast 德Embryonalknoten)。后者相当于其他羊膜类的胚盘部位,以后在此形成胚体。又其内腔称为胚泡腔,相当于其他羊膜类卵黄块的部位,充满含有大量蛋白质的液体。胚泡迅速膨大,滋胚层变得极薄。与此同时胚泡的形状有的保持着接近原来的球形,有的变得非常细长。内部细胞群不久就分成胚盘上层和胚盘下层(内胚层),前者与滋养层共同形成外胚层,而胚盘下层则沿滋养层的内面进行扩展。进一步胚盘上层形成原条,在外、内二胚层之间产生中胚层,而内胚层与所贴附的中胚层(胚外中胚层的内侧板)共同形成卵黄囊(亦称脐囊。在

灵长类内胚层不伴有滋养层的扩大,故卵黄囊为小形)。受精卵在从输卵管下降中形成胚泡,继续进入子宫植入于子宫内膜。

7、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

其他名称:神经肌肉接点(neuromuscular junction)

定义: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纤维间的一种化学突触结构。

运动终板是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抵达所支配的骨骼肌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膨大,与一条骨骼肌纤维接触,形成化学突触连接,连接处呈椭圆形板状膨大,称为运动终板,也叫神经-肌连接。

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图片为骨骼肌纤维压片,氯化金染色。其中:

箭头→运动终板

M→运动神经元纤维

Sm→骨骼肌纤维

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是一种不稳定的高能化合物,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组成,简称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

三磷酸腺苷(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水解时释放出能量较多,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

ATP的元素组成为:C、H、O、N、P,分子简式A-P~P~P,式中的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普通的磷酸键,“~”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称为高能磷酸键。它有2个高能磷酸键,1个普通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均来自于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除了呼吸作用之外,在进行光合作用时,ADP合成ATP还利用了光能。ATP在ATP水解酶的作用下离A(腺苷)最远的“~”(高能磷酸键)断裂,ATP水解成ADP+Pi(游离磷酸基团)+能量。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细胞中,它能与ADP的相互转化实现贮能和放能,从而保证了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生成ATP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植物体内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生成ATP;另一条是所有活细胞都能通过细胞呼吸生成ATP。

生理功能

能源物质

肌肉中储藏着多种能源物质,主要有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PC)、肌糖原、脂肪等。

能源代谢

(一)无氧代谢:剧烈运动时,体内处于暂时缺氧状态,在缺氧状态下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过程,称为无氧代谢。它包括以下两个供能系统。①非乳酸能(ATP—PC)系统—一般可维持10秒肌肉活动无氧代谢②乳酸能系统—一般可维持1~3分的肌肉活动非乳酸能(ATP—PC)系统和乳酸能系统是从事短时间、剧烈运动肌肉供能的主要方式。ATP释放能量供肌肉收缩的时间仅为1~3秒,要靠PC分解提供能量,但肌肉中PC的含量也只能够供ATP合成后分解的能量维持6~8秒肌肉收缩的时间。因此,进行10秒以内的快速活动主要靠ATP—PC系统供给肌肉收缩时的能量。乳酸能系统是持续进行剧烈运动时,肌肉内的肌糖元在缺氧状态下进行酵解,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在体内产生乳酸,同时释放能量供肌肉收缩。这一代谢过程,可供1~3分左右肌肉收缩的时间。

(二)有氧代谢:是在氧充足的条件下,肌糖元或脂肪彻底氧化分解,最终生成大量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同时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称为有氧氧化系统。

人体内约有0.5kgATP,只能维持剧烈运动0.3秒,ATP与ADP可迅速转化,保持一种平衡。ADP转化成ATP过程,需要能量,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胞来说,均来自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作用时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除了依赖呼吸作用所释放的能量外,在叶绿体内进行光合作用时,ADP转化为ATP还利用了光能。

疣足:疣足是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纲动物中环节动物门多毛类的一种附肢。在每个体节的两侧有一对(左边一个右边一个)的疣状体壁突起,称为疣足。它是动物的运动器官。疣足扁平,可分背肢和腹肢,各肢具有1根粗的针毛和1束刚毛。适于游泳和爬行。最常见的动物为沙蚕。夜间出穴,借疣足在海滩的泥沙中寻找食物,爬行迅速,或在海水中游泳。,雌雄异体,无生殖环带,发育中经过担轮幼虫。从生态习性上,多毛类可分为两种生活类型。一种是自由生活的,包括在海底泥沙表面爬行的。

2010年

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splite gene)。

基因结构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十分复杂,DNA的含量也比原核生物的大得多。噬菌体由于基因组很小,但又要编码一些必不可少的蛋白,碱基显然不够用,这样不仅几乎所有的碱基都参加编码,而且在进化中还出现了“重叠基因”,以有限的基因编码更多的遗传信息。真核基因组正好相反,DNA十分富余,这样不仅无需“重叠基因”,而且很多序列不编码,如重复序列、间隔序列(spacer) 和间插序列(intervening sequence) 即内含子(intron)等。但不编码并不等于没有功能。有的我们可能还不了解,如重复序列。间隔区和间插序列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间隔区是指基因间不编码的部分,有的转录称转录间隔区(TS),有的不转录称为非转录间隔区(NTS)。间插序列是指基因内部不编码的区域,也称内含子,在初始转录本中存在此序列,但在加工后将被切除掉,所以常不作为翻译的信息。间隔区常常含有转录的启动子

和其它上游调节序列。有的内含子也可以编码,如成熟酶和内切酶等。

在遗传学上通常将能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称为结构基因。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断裂的基因。一个断裂基因能够含有若干段编码序列,这些可以编码的序列称为外显子。在两个外显子之间被一段不编码的间隔序列隔开,这些间隔序列称为内含子。每个断裂基因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外显子的外侧各有一段非编码区,有人称其为侧翼序列。在侧翼序列上有一系列调控序列。

调控序列

调控序列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在5′端转录起始点上游约20~30个核苷酸的地方,有TATA 框(TATA box)。TATA框是一个短的核苷酸序列,其碱基顺序为TATAATAAT。TATA框是启动子中的一个顺序,它是RNA聚合酶的重要的接触点,它能够使酶准确地识别转录的起始点并开始转录。当TATA框中的碱基顺序有所改变时,mRNA的转录就会从不正常的位置开始。②在5′端转录起始点上游约70~80个核苷酸的地方,有CAAT框(CAAT box)。CAAT 框是启动子中另一个短的核苷酸序列,其碱基顺序为GGCTCAATCT。CAAT框是RNA聚合酶的另一个结合点,它的作用还不很肯定,但一般认为它控制着转录的起始频率,而不影响转录的起始点。当这段顺序被改变后,mRNA的形成量会明显减少。③在5′端转录起始点上游约100个核苷酸以远的位置,有些顺序可以起到增强转录活性的作用,它能使转录活性增强上百倍,因此被称为增强子。当这些顺序不存在时,可大大降低转录水平。研究表明,增强子通常有组织特异性,这是因为不同细胞核有不同的特异因子与增强子结合,从而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基因表达有不同的调控作用。例如,人类胰岛素基因5′末端上游约250个核苷酸处有一组织特异性增强子,在胰岛素β细胞中有一种特异性蛋白因子,可以作用于这个区域以增强胰岛素基因的转录。在其他组织细胞中没有这种蛋白因子,所以也就没有此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胰岛素基因只有在胰岛素β细胞中才能很好表达的重要原因。

④在3′端终止密码的下游有一个核苷酸顺序为AATAAA,这一顺序可能对mRNA的加尾(mRNA尾部添加多聚A)有重要作用。这个顺序的下游是一个反向重复顺序。这个顺序经转录后可形成一个发卡结构(图3-4)。发卡结构阻碍了RNA聚合酶的移动。发卡结构末尾的一串U与转录模板DNA中的一串A之间,因形成的氢键结合力较弱,使mRNA与DNA杂交部分的结合不稳定,mRNA就会从模板上脱落下来,同时,RNA聚合酶也从DNA上解离下来,转录终止。AATAAA顺序和它下游的反向重复顺序合称为终止子,是转录终止的信号。

性逆转:sex reversal

定义:个体由一种性别转变成另一种性别的现象。

性逆转的动物主要是因为体内既有雄性生殖器官又有雌性生殖器官,只是一般会表现出一种,而当某些时候,被抑制的另一个器官被激发,从而显示另一种性别。

在一定条件下,动物的雌雄个体相互转化的现象称为性逆转。性逆转的动物主要是因为体内既有雄性生殖器官又有雌性生殖器官,只是一般会表现出一种,而当某些时候,被抑制的另一个器官被激发,从而显示另一种性别。在动物中有时会发生雌雄个体的相互转化,生物学上将此称为“性逆转”现象。据鱼类学家研究发现,鱼类中这种现象很多。

性逆转的动物黄鳝

孤雌生殖: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

孤雌生殖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一些较原始动物种类身上的生殖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不需要雄性个体,单独的雌性也可以通过复制自身的DNA进行繁殖。很多种生物都有孤雌生殖现象的记录,甚至在锤头鲨这种较为原始的软骨鱼类身上竟也曾出现过孤雌生殖的现象。植物中黄瓜不经过传粉受精就能结果。而在英国的切斯特郡立动物园在2006年5月期间,一只单独饲养的雌性科莫多龙flora居然发生了孤雌生殖的奇特现象——也算是称得上是孤雌生殖现在在蜥蜴中的最高等的表现。

蚜虫的孤雌生殖(1)

生殖方式

(一)均等分裂型孤雌生殖:即卵原细胞正常进行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卵细胞独立发育为后代个体的现象。(后代为单倍体)

(二)卵核与极体融合型孤雌生殖:即卵原细胞正常进行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卵细胞与任意极体随机结合,形成“极体-卵细胞-受精卵”,并由此细胞发育成后代个体的现象(后代为2倍体)。

蚜虫的孤雌生殖(2)

(三)分裂核融合型孤雌生殖:卵原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正常分裂,但不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最形成了1个极体和一个“双套卵”(diploid),由于它携带有母体的全套遗传物质,自然可以独立地发育为后代个体(后代为2倍体)。在一些偶发实例中,有的卵细胞形成后,因某种原因自然加倍,可以独立发育为后代个体(后代也是2倍体),也算作这种情况。

(四)极体融合型孤雌生殖:即卵原细胞正常进行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但任意两个极体间发生了融合,形成了“极体-极体”融合细胞,由于此细胞也携带有母体全套遗传物质,也可以独立发育为后代个体(后代是2倍体)。

以上四种情况在蛾、蝶中均有发现。另外,孤雌生殖一是区别于无性生殖,是由生殖细胞而非体细胞完成的繁殖现象。二是产生的个体多数为单倍体,或者是进行重组之后的2倍体,而无性生殖产生的和母体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个体。所以通常把孤雌生殖归类于有性生殖而非无性生殖。

相关区别:

1.区别于无性生殖,是由生殖细胞而非体细胞完成的繁殖现象。

2.产生的个体多数为单倍体,或者是进行重组之后的2倍体,而非无性生殖产生的和母体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个体,所以通常把孤雌生殖归类于有性生殖,而非无性生殖。

胞质溶胶:cytosol

其他名称:细胞基质(cell matrix)

定义:细胞质中除膜性细胞器和不溶性细胞骨架以外的可溶性部分。

胞质溶胶(cytosol):

细胞匀浆经超速离心除去所有细胞器和颗粒后的上清液部分。富含蛋白质,占细胞内的25~50%;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活动的场所;还有各种细胞内含物,如肝糖原、脂肪细胞的脂肪滴、色素粒等。

胞质溶胶属细胞质的可流动部分,并且是膜结合细胞器外的流动部分,它含有多种蛋白和酶以及参与生化反应的因子。胞质溶胶是蛋白质合成的的重要场所, 同时还参与多种生化反应。

在教学中,对细胞质与胞质溶胶概念的混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两者都存在于质膜与核被膜之间,但是细胞质包含细胞器,而胞质溶胶不包含细胞器.因此在教学中给以一定的关注是必要的.

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质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由均质半透明的胞质溶胶(cytosol)和细胞器及内含物组成。胞质溶胶约占细胞体积1/2,含无机离子(如K+、Mg2+、Ca2+等)、脂类、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包含酶类及构成细胞骨架的蛋白)等。骨架蛋白与细胞形态和运动密切相关,被认为对胞质溶胶中酶反应提供了有利的框架结构。绝大部分物质中间代谢(如醣酵解作用、氨基酸、脂肪酸和核苷酸代谢)和一些蛋白的修饰作用(如磷酸化)在胞质溶胶中进行。悬浮在胞质溶胶中的细胞器,有具界膜的和无界膜的,它们参与了细胞的多种代谢途径。内含物则是在细胞生命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如糖原、色素粒、脂肪滴等。

刺丝泡:原生动物在表膜之下有一些小杆状结构,整齐地与表膜垂直排列,有孔开口在表膜上,此为刺丝泡

刺丝泡(trichocyst) 。

刺丝泡的作用:动物在遇到刺激的时候,刺丝泡会射出其内容物。该内容物遇水则聚合成细丝,能够麻痹敌害,具有防御的功能。如用5%的亚甲基蓝、稀醋酸或墨水对草履虫进行刺激时,可见其放出刺丝。

异染色质: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具有强嗜碱性,染色深,染色质丝包装折叠紧密,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S期复制。异染色质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功能异染色质两种类型。结构异染色质是指各类细胞在整个细胞周期内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区,含有大量高度重复顺序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称为卫星DNA (satel-lite DNA)。功能异染色质只在一定细胞类型或在生物一定发育阶段凝集,如雌性哺乳动物含一对X染色体,其中一条始终是常染色质,但另一条在胚胎发育的第16~18天变为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该条凝集的X染色体在间期形成染色深的颗粒,称为巴氏小体(Barr body)。

区分:常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浅色,或对孚尔根反应呈弱阳性。异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或对孚尔根反应呈阳性。

异染色质着色较深,常位于细胞核的边缘和核仁周围,构成核仁相随染色质的一部分。可以分为结构性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和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两种。

1.结构性异染色质是各类细胞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都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此类染色质多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区,端粒区,次缢痕,以及Y染色体长臂远端2/3区段,含有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没有转录活性,是异染色质的主要类型。

2.兼性异染色质是在特定细胞的某一发育阶段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失去转录活性,转变成凝缩状态的异染色质,二者的转化可能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例如,女性体细胞中的两条X 染色体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是有活性的常染色质,约在胚胎发育的第16天,其中一条x染色质失去活性转变成异染色质,在核膜内缘形成高度凝聚的浓染色小体,及x染色质。

功能

关于异染色质的功能,目前还未深入了解。但以下的几点是明显的。

1结构型异染色质可以加强着丝点区,使着丝粒稳定,以确保染色体分离。

2可以隔离和保护重要基因(例如NOR区的18S和28S基因),防止或减少基因突变和交换。

3促进物种分化,同源染色体可通过其异染色质区的重复序列在减数分裂时配对,这种配对

能帮助染色体全长的联会。重复序列中可以容纳突变,进而形成新的不同重复序列,由此而促进物种的分化和形成。

4有利于非必要基因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5具有斑点位置效应,能导致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化,使其中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

6异染色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参与基因调控:一是通过一种与“异染色质化”有关的过程,使多数大片段的染色质结构关闭;二是通过稳定更多的已开放的染色质结构来避免其关闭结构状态的存在。

2009年

双重信使假说:

普通生物学- 习题库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1、多态现象(腔肠动物):群体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员,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的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多态现象(昆虫):昆虫的变态阶段也有人认为是发育中的多态现象。显然昆虫的多态现象只是同一个体不同阶段的形态展示,严格说来,不应该属于生物的多态现象。腔肠动物的多态现象是指生活是一个群体一起的,每个不同的个体有各自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这是质的区别,一个是单一个体,一个是群体 3、滞育:滞育(diapause)是动物受环境条件的诱导所产生的静止状态的一种类型。它常发生于一定的发育阶段,比较稳定,不仅表现为形态发生的停顿和生理活动的降低,而且一经开始必须渡过一定阶段或经某种生理变化后才能结束。动物通过滞育及与之相似但较不稳定的休眠现象来调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时间,以适应所在地区的季节性变化。 与休眠的差别 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或繁殖期所出现的静止状态可明确区分为休眠和滞育两大类。 休眠直接由低温、干旱等不利环境条件引起,环境恢复正常即可开始活动。 滞育则发生于个体发育的一定阶段,是在不利环境到来之前,由某些季节信号,尤其如光周期变化的诱导而引起。例如柞蚕四、五龄幼虫,特别是末龄幼虫只要接受到每天13小时短光照的刺激,蛹期便进入滞育状态。滞育蛹即使有适宜温度仍不发育。滞育持续时间的长短,因昆虫种类而不同,有的数月,有的可达数年之久,例如小麦红吸浆虫幼虫在土内滞育可达10年以上。在自然情况下,滞育的结束要求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这些过程受激素的调节和控制。滞育可以发生于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有的发生于胚胎发育的早期,如家蚕;有的发生于胚胎发育已完成的阶段,如舞毒蛾;有的可发生于幼虫的某一龄期,如松毛虫;或幼虫晚期阶段,如玉米螟;有的发生于蛹期,如柞蚕;有的发生于成虫期,如七星瓢虫。成虫期的滞育主要表现为生殖腺停止发育。 类型 昆虫滞育的发生与它们的化性有关。有些一化性昆虫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即进入滞育,称为专性滞育(obligatory diapause) 。多化性昆虫发生滞育的世代和个体百分率等可以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兼性滞育(facuitative diapause)。 按诱导和结束滞育的因素不同,昆虫的这两大类滞育尚可分成不同亚型。如在兼性滞育中有的仅受光周期的调节控制,可延缓发育速度,但并不停顿,称为寡兼性滞育;凡因某一因素(如光周期变化)诱导而发生滞育后,须有另一因素(如温度升高)的作用才能结束滞育的,称为双因素兼性滞育。专性滞育的诱导期有时很难认出,似与外界因素无关,仅取决于遗传性。有的滞育需要某种环境因素(如温度)的剧烈改变才能结束,称为单因素滞育。 特征 昆虫滞育在生理上的表现是:生长发育停顿,呼吸率降低,虫体含水量下降,脂肪含量增高,某些酶系活性降低,抗寒性和抗药性增加。有些昆虫的幼虫滞育或成虫滞育在行为上也呈现各自的特点,如滞育前寻找隐藏的场所,滞育期间趋光性不同等。 生理原因 昆虫的滞育受激素的调节和控制,如家蚕食管下神经节分泌的激素,能决定雌蛾产生滞育卵。此神经节的分泌活动受脑控制。脑在长光照和高温的刺激下,促使食管下神经节产生滞育激素,从而使雌蛾产滞育卵。现巳查明昆虫的脑,前胸腺和咽侧体所分泌的激素,对昆虫滞育

《医学心理学》名解简单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 健康观等,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 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 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主观观察法 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5.纵向研究 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从而探讨某一问题的发展规律。 6.前瞻性研究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7.回顾性研究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朔到过去的研究方法。 二、论述题 1.举例说明医学心理学的性质。 ①交叉学科。医学心理学与许多现有的医学院校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各有关课程有交叉联系。 ②基础学科。医学心理学揭示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心理活动和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的作用规律。 ③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将心理行为科学的系统知识,包括理论和技术,结合医学实践,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部门,包括医院、疗养院等。 2.简述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①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有关,而这些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 ③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保持心理的健全和情绪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④人们意识到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⑤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3.简述新的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①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考研教育综合名词解释

2011杭州师大: 4.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话。其内涵为:1.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分离的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公,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2.行是知之使,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3.有教先学,有学有教4.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 5.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侧重于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等几大部分。其中论述的主要教育原则有: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和教学相长。2011中山大学 1.非智力因素: 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6个方面: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报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学习迁移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4.变式 是通过改变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变现形式。其特点是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课题的表述常常把解决课题的特别关键的本质属性隐蔽在非本质属性之中,教师在教学时,就得启发学生一步一步从非本质属性中把本质属性揭露出来。这就必须运用变式规律。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 (2004——2013年) 2004年 1·献诗、采诗、删诗:是古代关于《诗经》编订和成书过程的学说。所谓献诗是指周代公卿列士向周王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采诗是指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确切与否尚有争论。但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朝廷。所谓的删诗,是指汉人认为,诗经编订成书,经过孔子的删订。事实上,孔子只对《诗经》做过正乐工作,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2·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杨雄在《法言·吾子》中对不同类型的赋体做出的评价。这里的诗人之赋,指的是屈原的骚赋,杨雄认为,屈原的赋符合诗经精神所以称之为诗人之赋。辞人之赋指唐勒,景差,宋玉,枚乘之赋,其实就是指汉大赋。诗人之赋丽以则,是指屈原的骚赋不失讽喻精神,虽丽而有法度。辞人之赋丽以淫指大赋在辞章上太过分注意修饰,而失去了讽谏意义。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在《诗品》中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上独标一帜,成为当时成就最高的诗人。左思的《咏史》诗被钟嵘认为是“五言之警策”。他借咏史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昂,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这种诗歌精神即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其诗歌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气势壮大,慷慨悲凉。他们反对纤小绮靡的上官体,提倡刚健骨气,为初唐诗坛吹进一阵清新空气。四杰扩大了诗歌题材,推动了律诗歌发展,但诗作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5·古今作者,唯昌黎最高。行文叙事,面目首尾,不再蹈袭:这是明代吴讷在《文章变体序说》中对韩愈墓志铭文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对墓志铭文的发展与革新。韩愈在碑志写法上不拘格套,别出手眼,尤其重视细节描写,借一二琐事将传主性格、心态巧妙展现出来,成为生动的人物传记。一举打破传统碑志死气沉沉的局面。与先叙墓主姓名籍贯谱系的碑志惯例不同,韩愈着意于变化。破空而来,一人一样。碑志不惟叙墓主事迹,时亦借以发议论,愈讽刺表现强烈的爱憎之情。 6·婉约词:词的一个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本为合乐而歌,内容上多写儿女之情,离愁别绪。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故称婉约词。代表词人是柳永,李清照。 7·江湖诗派: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够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成为江湖诗派。此派诗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文学宗主,只有大致相同的创作趋向。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或叹穷嗟卑,艺术上相对粗糙。 8·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称戏文。是宋元时期采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南戏最早起始并流行于浙江温州。故亦称永嘉戏曲或者温州杂剧。代表作有《张协状元》《小孙屠》《琵琶记》等。南戏的繁荣发展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潇湘行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行为变量与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念,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有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 3、意识(conscious):是心理活动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代表着能被自我感知到的心理活动。 4、潜意识(unconscious):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它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 5、前意识(preconscious):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的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6、自我(ego):大部分位于意识中,小部分位于潜意识。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自我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 7、本我(Id):指原始的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是真正的无意识,主要包括性本能和破坏欲等,有要求即刻被满足的冲动倾向,遵循“快乐原则”。 8、超我(superego):指道德化的自我,大部分位于意识中,它能对个体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遵循“至善原则”。 9、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al reflex):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10、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al reflex):当某一行为反应 R (如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 S (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 R 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即借助工具操作的学习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1、压抑(repress):当一个人的某种观点、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所接受时,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主的主动遗忘和抑制,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12、强化(reinforcement):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13、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这称为正强化。 14、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这属于负强化。 15、泛化(generalization):指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某些条件与之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其主要机制是大脑皮质内兴奋的扩散。 16、消退(extinction): 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 17、感觉(sensation):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物体的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 18、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即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做出解释,分析和整合。 19、记忆(memory):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20、思维(thinking):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应。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21、学习(learning):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2、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心身变化,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功能。 23、动机(motivation):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需要和刺激是动机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24、人格(personality):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25、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态度、情绪、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人们难于抉择,因而体验着不安,痛苦的心理紧张状态。 26、双趋冲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指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是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产生了双趋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7、双避冲突(avoidance- avoidance conflict):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又只能回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

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2011年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及答案1 外国教育历史 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 (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 (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 (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 (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 (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 (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 (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 (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 (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 (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 (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 (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 “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5、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6、“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7、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2011年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及答案2 1、“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2、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3、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述评。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苏格拉底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到一般性的概念。 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但由于苏格拉底视知识为人类头脑中所固有,因而他的启发法带有思辩性。

复旦大学新闻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1997-2014

名词解释 2014传播学考研真题-传播实务(823) 1、大数据 2、健康传播 3、创意产业 4、谷歌眼镜 2014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1、新闻要素、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2、信息娱乐(infotainment) 3、二十世纪之支那 2014新闻与传播基础能力 1、客观性 2、舆论导向、舆论 3、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新华通讯社 4、《中国的西北角》 5、“死人办报” 6、受众的选择性理解与行为 7、培养理论 2014MJC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1、品牌权益 2、网络舆论 3、报眼 4、新闻价值 5、新闻角度 2013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1.解释性报道 2.新闻法规 3.网络虚拟社区 4.内容分析法 5《遐迩贯珍》 6.时务体、《时务报》 7《劳动界》 2012传播学实务 1、组织形象 2、物联网

3、IPTV 4、维基 2012新闻传播基础 1、郭士立 2《国闻报》 3《西行漫记》 4、宣传 5、受众 2011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专硕 1、宣传(2) 2、《新青年》、《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新青年》季刊 3、时新性 4、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5、大众传播 6、《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2011年传播实务试题 1、公关的实事求是原则 2、曼纽尔.卡斯特 3、3T原则 4、三网融合 2011年新闻传播基础 1 沉默的螺旋理论、虚构的吉米、森杰·布莱尔事件 2 知识沟理论 3 新闻专业理念 4 每周评论 5 时务体(2) 6 洋旗报 7 中国报学史 2010传播实务

1、网络“客”现象 2、舆情 3、文化产业 4、爱德华·伯内斯 2010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1、编码·解码 2、《大清报律》 3、《每周评论》(2) 4、《热血日报》 5、汉斯·希伯 2009年传播实务 1、意见调查员 2、网上信息评估 3、电子政府 4、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 2009基础理论试题 1、时务体(3) 2、《中国日报》香港 3、每周评论(3) 4、《与大公报论国是》、新记《大公报》、《大公报》“四不”方针 5、法兰克福学派 2008年传播实务 1. 信息集成 2. 网络文化 3. 市场失灵 4. 危机 5. 消费者剩余 2008年新闻传播理论 1、新闻来源、新闻本源、新闻敏感、水门事件

《心理学》练习题库新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练习测试题库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个性倾向性 4.观察法 5.实验法 6.反射 7.第一信号系统 8.第二信号系统 9.个性 10.需要 11.动机 12.兴趣 13.注意 14.有意注意 15.有意后注意 16、无意注意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 A.人的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想法D.人的思维2.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________ A.气质B.性格C.能力D.智力 3.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________ A.兴奋B.反射C.抑制D.操作 4.动力定型不具备哪一种特点________ A.定型化B.自动化C.概括化D.简约化 5.________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A.兴趣B.理想C.需要D.爱好

6.________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A.社会性需要B.生理性需要C.精神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级别的需要是________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8.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_______ A.兴趣B.需要C.爱好D.理想 9.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是_______ A.志趣B.有趣C.乐趣D.无趣 10.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___________ A.心理现象B.心理C.心理过程D.个性倾向性 11.______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象 12.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属于注意外部表现的______。 A.无关运动的静止B.呼吸运动的变化C.适应性运动D.调节 13.没有事先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______。 A.有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无意后注意 14.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是注意的______。 A.稳定性B.分配C.转移D.广度 15.______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A.记忆B.感觉C.知觉D.思维 1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______的音波。 A.16—20000次/秒(赫兹)B.20—20000次/秒(赫兹) C.15—15000次/秒(赫兹)D.16—16000次/秒(赫兹) 1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_______。 A.味觉刺激B.听觉适应C.触觉刺激D.嗅觉适应 18.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_______。 A.幻觉B.联觉C.错觉D.感觉 19.在_______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

古代史名词解释(考研真题)

古代史名词解释(考研 真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阿拉伯图案:纹饰是阿拉伯图案艺术的灵魂,其代表性的纹样主要有:植物花卉纹、抽象的几何纹样、阿拉伯文字纹样等三大类 B 巴西利卡:用做法庭、商业贸易场所会议厅大厅,平面长方形。主体大厅被两排柱子分成三个空间或被四排柱子分成五个空间。中央较宽的中厅侧廊窄,中厅高出其他部分。 玻璃摩塞克:拜占庭建筑中用半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装饰画。 邦克楼:专门用作宣礼或确定斋戒月起讫日期观察新月,是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标志之一。 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 和椭圆形空间。 C 窣堵波:瘗(yì)埋佛陀或圣徒骸骨的半球形的建筑物。 草庵风茶室:由神僧倡导而来,受禅宗影响,以淡雅为目的,追求自然天成,多与野趣庭院结合,内外避免对称,小而求变。 D 都铎风格: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过度时期的风格,因为当时正是英国都铎王朝,得名“都铎风格”(Tudor Style)。 倒柱: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国王王宫里的柱子,他们柱头和柱础都是一个大圆盘,而且上粗下细,比例匀称,挺拔俊秀。 罗马叠柱式:为了解决柱式和多层建筑物的矛盾。最常用的办法是把希腊晚期的叠柱式向前推进一步,底层用塔司干柱式或罗马式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的壁柱。新的法则是,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显得稳定。 但在罗马,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都是券柱式的叠加。 E F 帆拱: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飞扶壁:哥特建筑所特有的一种飞券,在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空,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在中厅四角抵住侧推力。 方尖碑: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 G 拱券结构: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拱顶体系:各种拱的结合使用,形成拱顶体系以实现拱顶平衡。最常用的方法是:一列十字拱串连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而横向的则由两侧的几个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同这一列十字 拱的纵轴相垂直,它们本身的横推力互相抵消,只在最外侧才需要厚重的墙体,这样就形 成了拱顶组合成体系。 骨架券:哥特式建筑中的拱顶承重构件,拱顶分为了承重部分和填充部分,这样大大减轻了拱顶的重量,节省了材料,减小了侧推力。骨架券使各种形状复杂的平面都可以用拱顶覆盖。 光塔:清真寺的重要特征之一,细而高,没有收分,分节;以圆锥体结束。 古典建筑:古典建筑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以柱式为主要设计出发点的建筑。 古典主义: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 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H 回游式园林:供人漫步游赏的园林叫做回游式园林。特点为:巧于剪裁,曲折,增加层次,缩小尺度,分区设景。

医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他研究心理学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3.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5.感觉阀限: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6.绝对感觉阀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程度即为~。 7.差别感觉阀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10.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1.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2.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14.气质:是一个人来与生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5.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16.意识:是指与语言(即信号系统)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17.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18.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的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 19.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20.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 21.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22.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23.常模: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24.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比较。 25.心理应激的现代化概念: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识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成助或挑战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的过程。应激就是一个过程。 26.评价: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27.社会角色:是与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心理状态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体育专业—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古代史名词解释(考研真题)

A 阿拉伯图案:纹饰是阿拉伯图案艺术的灵魂,其代表性的纹样主要有:植物花卉纹、抽象的几何纹样、阿拉伯文字纹样等三大类 B 巴西利卡:用做法庭、商业贸易场所会议厅大厅,平面长方形。主体大厅被两排柱子分成三个空间或被四排柱子分成五个空间。中央较宽的中厅侧廊窄,中厅高出其他部分。 玻璃摩塞克:拜占庭建筑中用半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装饰画。 邦克楼:专门用作宣礼或确定斋戒月起讫日期观察新月,是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标志之一。 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C 窣堵波:瘗(yì)埋佛陀或圣徒骸骨的半球形的建筑物。 草庵风茶室:由神僧倡导而来,受禅宗影响,以淡雅为目的,追求自然天成,多与野趣庭院结合,内外避免对称,小而求变。 D 都铎风格: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过度时期的风格,因为当时正是英国都铎王朝,得名“都铎风格”(Tudor Style)。 倒柱: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国王王宫里的柱子,他们柱头和柱础都是一个大圆盘,而且上粗下细,比例匀称,挺拔俊秀。罗马叠柱式:为了解决柱式和多层建筑物的矛盾。最常用的办法是把希腊晚期的叠柱式向前推进一步,底层用塔司干柱式或罗马式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的壁柱。新的法则是,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显得稳定。但在罗马,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都是券柱式的叠加。 E F 帆拱: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飞扶壁:哥特建筑所特有的一种飞券,在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空,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在中厅四角抵住侧推力。方尖碑: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 G 拱券结构: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拱顶体系:各种拱的结合使用,形成拱顶体系以实现拱顶平衡。最常用的方法是:一列十字拱串连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而横向的则由两侧的几个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同这一列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它们本身的横 推力互相抵消,只在最外侧才需要厚重的墙体,这样就形成了拱顶组合成体系。 骨架券:哥特式建筑中的拱顶承重构件,拱顶分为了承重部分和填充部分,这样大大减轻了拱顶的重量,节省了材料,减小了侧推力。骨架券使各种形状复杂的平面都可以用拱顶覆盖。 光塔:清真寺的重要特征之一,细而高,没有收分,分节;以圆锥体结束。 古典建筑:古典建筑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以柱式为主要设计出发点的建筑。 古典主义: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H 回游式园林:供人漫步游赏的园林叫做回游式园林。特点为:巧于剪裁,曲折,增加层次,缩小尺度,分区设景。 I J 吉萨金字塔群:三大金字塔:胡夫、哈夫拉、孟卡乌拉。方锥形金字塔的代表。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大斯芬克司。 奖杯亭: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希腊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集中式向上发展的多层构图。 巨柱式:为了立面尺度需要而使一棵柱子穿过几层楼的做法。 尖拱(尖券):尖拱由相交两圆构成,两圆共有一条半径,被哥特式教堂广泛采用。

自考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医学心理学--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 .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 .主观观察法--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5 .纵向研究--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从而探讨某一问题的发展规律。 6 .前瞻性研究--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7 .回顾性研究--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朔到过去的研究方法。 8.行为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型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这样,学习就成为支配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行为学习各环节的干预,可以用于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9.强化--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10.消退-- 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或者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 → S (积极)↓→ R (减弱)的关系 11.正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 → S (积极)↑ → R (促进)的关系,这称为正强化 12.负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R → S (消极)↓ → R (促进),这属于负强化 13.惩罚--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 → S (消极)↑ → R (减弱)的关系,这属于惩罚 14.经典条件反射-- 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15.操作条件作用--当某一行为反应R (如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S (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R 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作用 16.示范作用-- 是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mode1 )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而不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17.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与传统的行为学习理论不同,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等个体因素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作用,即S → O → R 的关系。 18.潜意识--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就是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它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 19.社会化--是指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生活环境中,个体适应该社会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化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信息三个主要因素。 20 .感觉--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物体的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 21 .知觉--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构成的。例如香蕉就是由它特殊的外形、特有的表皮、味道、果肉等多种特征综合构成。 22.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23.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4.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5.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周围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一定时间里,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26.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的经验把它组织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27.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它、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28.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改变以后,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29.遗忘--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30.识记--是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31 .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也就是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脑子里。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32.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情感则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33 .心境--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基础情绪状态。 34 .激情--是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常常是由于某种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突然来临时而产生的暴怒、狂喜、悲绝等。 35 .道德感--道德感是衡量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36 .动机--是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动力,具有激发、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 37 .双趋冲突--即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但由于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 38 .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 39 .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40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41 .个性--]或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 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 总和。 42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 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 43 .气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稳定的 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 度、强度、指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44 .性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了的行为方式。 45 心理评估-- 是通过观察、晤谈及心理测验等 手段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客 观描述。 46 心理测验--指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 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47标准化测验--只有通过一套标准程序建立测验 内容,制定评分标准,固定实施方法,而且具备 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技术指标,并达到了国际上公 认的水平,才能称为标准化测验。 48常模--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 的标准量数,即提供了可比较的标准。 49-信度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通过对测验分数测 量误差的计算来估计。 50 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某种测验是否 测查到所要测查的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测查了所 要测查的内容。 51智商(IQ )--智力测验结果的量化单位,用 于衡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 52.比率智商(ratio IQ)--最初由Terman 提 出,计算方法为:IQ=MA/CA ×100 。公式中 MA 为智龄指智力所达到的年龄水平,即在智力 测验上取得的成绩;CA 为实龄,指测验时的实 际年龄;设定MA 与CA 相等时为100 。比 率智商有一定局限性,适用最高实际年龄限制在 15 岁或者16 岁。 53离差智商(deviation IQ)--由Wechsler 提出, 它是用统计学的标准分概念来计算智商,表示被 试者的成绩偏离同年龄组平均成绩的距离(以标 准差为单位),每个年龄组IQ 均值为100 ,标 准差为15 。计算公式为IQ=100+15 (X- ) /SD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计算受年龄限制 的缺点 54心理治疗--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 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 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 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 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 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 目的。 55.行为治疗--是一类主要根据行为学习理论原 理来认识和治疗临床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 问题、针对目标和面向将来。目的是改善病人适 应性目标行为的数量、质量和整体水平。 56系统脱敏法--是行为治疗的一种,采用深度肌 肉放松技术拮抗条件性焦虑,包含了三个步骤: 放松训练、等级脱敏表,以及这二者的配合训练 (脱敏)。 57厌恶疗法--是行为治疗的一种,即在某一特殊 行为反应之后紧接着给予一厌恶刺激( 如电击、 催吐剂、体罚、厌恶想象等) ,最终会抑制和消 除此行为。厌恶疗法常用于治疗酒依赖或药瘾、 性欲倒错以及其他冲动性或强迫性行为障碍。 58 认知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根据认知过 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 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 的总称。 59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 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通过治 疗师的倾听、接纳与理解,促进患者的成长,即 以患者为中心或围绕患者的心理治疗。 60通情-- 医生要按患者看待世界的方式理解他 的行为,并对患者的情感反应有所反馈。 61操作条件法(正强化法)-- 以操作条件反射 为依据,主要通过正强化(使用奖励)过程塑造 新的社会行为模式,从而矫正原有的不良社会行 为,因而又称奖励法。 62生物反馈--借助于仪器(生物反馈仪),将人 体内许多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被人们感知到的各 种生物活动变化的信息加以记录处理、放大并转 换成为能被人们所理解的信息,如以听觉或视觉 的信号显示出来( 即信息反馈) 的过程。 63 暗示疗法的种类-- 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操 作暗示。环境暗示。自我暗示。 64 支持疗法-- 一般是指医生合理地采用劝导、 启发、同情、支持、解释、提供保证、应激无害 化指导以及改变环境等方法,构成了心理治疗的 主要内容,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消除疑虑、改善 环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过程 65生命周期(life cycle)--是指个体从生物学受孕 到生理学死亡整个时期所经历的过程,即一个人 从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到死亡的发展过程。 66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以积极有益的教育 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 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67 代沟(generation gap)--是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 的差异和距离,以及由此引起的隔阂、猜疑、苦 闷和交流困难;代沟实际上是指代际交流困难, 常见于中学生。 68 第一反抗期(first-rebellion phase)-- 三、四岁 幼儿独立愿望增强,常要自行其事,表现不听话, 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 表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69“情商”(emotional quotient)--“情商”主要指人的 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学家 大量调查表明,智商高不一定能使人成功,倒是 “情商”高的人更易成功。 70自我中心(self-centered)-- 以自己为中心来推 测周围事物,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进行思 考,假定每个人的思考都与他一样,以为自己喜 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不能理解别人会有不同的 想法。 71空巢(empty nest)--子女长大求学、就业、成家 独立后离开家庭,家里只剩下夫妻二人的现象。 72依恋感(attachment)--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照顾 者之间的情感联结。当婴儿重复接触一个人或一 件物,就会产生依恋感。很多学者认为,孩子与 父母早期的依恋感与未来他的社会化及情绪发 展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73分离焦虑(disconnection anxiety)--分离焦虑是 指婴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或他所依恋的人离开 他时所经历的紧张和不安全感。分离焦虑是最原 始的焦虑之一。 74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人类个体对自 我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75母婴联结(mother-infant connection) --婴儿早期 与母亲之间的心理与情感关系。 76人格完整(personality integration)--人格完整是 指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 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 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有相 对完整的心理特征等。 77心身疾病--采用广义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在 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医师资格考试中使用狭义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 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 病。 78A 型行为--指冠心病倾向个性,主要特点是时 间匆忙感和竞争敌对倾向。 79 情感压制--研究显示,癌症病人较少有真正意 义上的否认机制。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只不过在 外表上表现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是有意识地强 行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家人朋友为自己过分担 心。 80异常心理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 生异常改变,又称变态心理。 81社会常模(social norms)--社会常模是指正 常人符合社会准则的心理与行为。 82焦虑(anxiety)--是因受不能达到目的或不能 克服障碍的威胁,使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 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预感到不祥和担心 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及带有恐惧和不愉快的 情绪。 83抑郁性障碍(depression)--是一种持久的心境 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属情感性障碍的一个方面。 84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从童年 或少年期开始,并持续终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 格。这种人格发展的畸形与偏离状态,表现出固 定持久的适应不良行为,亦称变态人格、人格异 常、病态人格等。 85性心理障碍(sexual perversion)--称性变态或性 欲倒错,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 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 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从而不同程度地 影响干扰和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性活动? 86酒精心理依赖(mental dependence of alcohol) -- 是由于长期饮酒而对酒精产生了心理上的嗜好, 经常渴望饮酒。 87惊恐反应(panic disorder)--可能由于内心冲突 所致,这种反应常突然出现,使个体主观上极其 惊恐与不安,出现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 如胸闷、心跳及窒息感等,多伴有失控感、濒死 感和将要发疯感。 88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亦称药物成瘾, 世界卫生组织(1974)将药物依赖定义为是一种强 烈地渴求并反复地应用药物,以获取快感或避免 不快感为特点的一种精神和躯体的病理状态。 89.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是由心理因素 引起的厌食,以自愿的饥饿和明显的体重下降为 特征 90社会角色--即社会身份,是与人的社会地位、 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91病人角色--是指那些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 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 人群。 92 角色冲突--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不能适应角色 要求而出现的角色矛盾。 93角色行为减退--已经进入病人角色后,由于家 庭、工作环境的变化对其提出新的角色要求而使 病人从病人角色中退出。 94 角色行为强化--]进入病角色并接受一定治疗 后,过份认同疾病状态,出现行为固着,对康复 后要承担的其它社会角色感到恐惧不安。 95焦虑--是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危险或 重要事件时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 96抑郁-- 是一组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情绪状态, 在抑郁状态下,个体会有悲观、失望、无助、冷 漠、绝望等不良心境。 97求医行为--是指当人们发现自己处于疾病状态 而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寻求帮助的行为。 98遵医行为--是指病人为了预防、治疗疾病而与 医嘱保持一致的行为,即病人的依从性。 99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建立 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与排 斥的关系。 100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 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 间的接近并建立感情的过程。 101. 医患关系--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 102. 交往--是人们以交换意见、表达情感,满足 需要为目的,彼此间相互了解、认识和建立联系 的过程。 103 非言语性交往--包括表情动作、目光接触等 方式以达到信息交往目的,在人际交往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 104咨询--咨询系指商谈、征求意见、寻求别人 帮助。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 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 105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咨询专家通过与来访 者晤谈与讨论来帮助他们,找出已经存在于来访 者的内在积极因素,并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主要 对象是正常人,所着重处理的是人们的正常需要 和问题。 106 医学心理咨询--是通过医学晤谈和讨论(必 要时进行心理测验),查明来访者心理障碍的性 质和可能的原因,给予劝告、建议、教育、支持 和各种形式帮助的过程,包括运用简短的心理治 疗和医药治疗(即综合干预)。 1 .医学心理学 2 .医学模式 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 .主观观察法- 5 .纵向研究- 6 .前瞻性研究- 7 .回顾性研究-- 8.行为学习理论 9.强化 10.消退- 11.正强化 12.负强化 13.惩罚 14.经典条件反射 15.操作条件作用- 16.示范作用- 17.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18.潜意识- 19.社会化 20 .感觉 22.记忆 23.思维 24.想象 25.知觉的选择性 26.知觉的整体性 27.知觉的理解性- 28.知觉的恒常性 29.遗忘 30.识记 31 .保持- 32.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33 .心境 34 .激情 35 .道德感- 36 .动机 37 .双趋冲突 38 .双避冲突 39 .趋避冲突 40 .挫折 41 .个性 42 .个性心理结构 43 .气质 44 .性格 45 心理评估 46 心理测验 47标准化测验 48常模 49-信度 50 效度- 51智商 52.比率智商 53离差智商 54心理治疗 55.行为治疗- 56系统脱敏法 57厌恶疗法 58 认知治疗 59来访者中心疗法 60通情- 61操作条件法 62生物反馈 或视觉的信号显示出来( 即信息反馈) 的过 程。 63 暗示疗法的种类-64 支持疗法 65生命周期( 66 心理卫生 67 代沟 68 第一反抗期 69“情商” 70自我中心 71空巢 72依恋感 73分离焦虑 74自我意识 75母婴联结 76人格完整 77心身疾病 78A 型行为 79 情感压制 80异常心理 81社会常模 82焦虑(anxiety) 83抑郁性障碍 84人格障碍 85性心理障碍 86酒精心理依赖 87惊恐反应 88药物依赖 89.神经性厌食 90社会角色 91病人角色 92 角色冲突 93角色行为减退 94 角色行为强化 95焦虑 96抑郁 97求医行为 98遵医行为- 99 人际关系 100人际吸引 101. 医患关系 102. 交往- 103 非言语性交往 104咨询- 105 心理咨询- 106 医学心理咨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