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2010—2020)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1)

(一)人才发展成就 (1)

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 (1)

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

(二)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2)

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 (2)

2、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 (2)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待健全 (3)

4、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3)

(三)发展形势分析 (4)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5)

(三)发展目标 (6)

1、总体目标 (6)

2、具体目标 (6)

三、主要任务 (9)

(一)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 (9)

1、突出培养一批高精尖关键技术人才 (9)

2、大力培养一批领导与经营型高级管理人才 (10)

3、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 (12)

(二)构建人才集聚发展的三大战略高地 (13)

1、构建重点区域人才集聚高地 (13)

2、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14)

3、构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 (15)

(三)打造人才成长成才的三大基地 (15)

1、打造高校高端人才储备基地 (15)

2、打造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锻造基地 (16)

3、打造一线娴熟产线操作人才实训基地 (16)

(四)建立人才创新创业的三大平台 (17)

1、建立重点产业科技研发平台 (17)

2、建立高端人才创业发展平台 (18)

3、建立人才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18)

四、保障措施 (19)

(一)加强组织领导 (19)

(二)加大经费投入 (19)

(三)优化发展环境 (20)

(四)完善相关政策 (20)

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2010—2020)

前言

为更好地发挥人才在重庆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核心作用,打造与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人才队伍,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制订本纲要。主要阐述规划期内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取向,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激励全市各级各类人才共同奋斗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本纲要是政府推进重点产业人才事业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本规划重点产业是指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加工、电子信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6+1”支柱产业,以及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人才发展成就

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

近年来,重庆市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强了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才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末,重点产业从业人员达189万余人,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各类技能人才等在内

的重点人才93.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49.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33.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17.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才12.0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6.4%。

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重庆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的决定》、《关于进一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若干政策的意见》、《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科研经费、收入、住房、户籍、子女入学等方面支持人才的引进与发展,为重点产业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

随着重庆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结构升级,伴随而来的是一批高精尖人才和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不断增大,已经成为制约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瓶颈”。如汽车摩托车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在紧缺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仍需大量人才支撑;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未来重庆的支柱产业,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急需大量系统设计(SA)、项目管理(PM)以及桥梁软件工程师(BSE)等中高端人才。

2、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

从区域分布看,重庆主城区高层次人才的密度大,主城区

以外的各区县人才数量偏少。从产业分布看,传统产业人才较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较少,全市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的一线人才严重不足。从企业分布看,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多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部分外资企业,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具有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相对不足。此外,有相当多的人才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与重点产业关联度不高。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待健全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侧重于抓重点产业的技术项目和资金,对重点产业的人才建设关注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发展工作的领导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的重点产业人才工作机制。二是人才发展政策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直辖以来重庆市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优化人才环境的政策,但还没有一个针对重点产业人才建设的政策文件。现有养老、住房、医疗、户籍等配套政策不完善,导致一些紧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三是现阶段人才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比较单一,适应重点产业发展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培养任务还十分艰巨。

4、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与发达地区相比,重庆专门为重点人才发展搭建的平台层次低、数量少,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还比较落后,对重点人才

的吸纳能力有限。全市重点产业需进一步加强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资源的结合,需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服务等平台建设。

(三)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开局,重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通过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重庆着力打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能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2009年出台的《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6+1”重点产业的定位,明确了“6+1”重点产业今后要重点发展壮大的53条产业链。到2015年,重庆“6+1”重点产业将实现总产值2.5万亿元,到2020年,重点产业将实现总产值4万亿元,力争突破5万亿元。未来五至十年,全市“6+1”重点产业将进一步扩张和提升,所需要的产业人才也将成倍增长,特别是对掌握产业链高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研发等方面人才,以及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深入,人才已成为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国际国内市场的产业竞争已经演变为产业人才的竞争。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与挑战,重庆市重点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夯实人才基础,以世界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建设一

支高水平的产业人才队伍,以人才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按照“重统筹、抓两端、建机制、增投入、筑高地”的总体思路,坚持人才知识化、专业化、实用化方向,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快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作用,为我市重点产业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实现新阶段重庆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出一条人才资源开发的新路。

(二)基本原则

——党管人才,形成聚才合力。加强党对重点产业人才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加快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

——依托基础,突出发展重点。在重点产业现有人才基础上,根据各行业人才发展需求,突出重点,着力抓好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协调发展,合理配置人才。统筹兼顾,合理配置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协调推进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环境,健全成才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落实鼓励政策,优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围绕重庆重点产业发展要求,立足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技能人才为基础的总量增长、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素质优良,能够充分满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发展局面。

2、具体目标

——人才总量充实,结构合理。到2015年,全市重点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5万人,占重点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1%;到2020年,全市重点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65万,占重点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5%,各类人才基本能够满足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

——人才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重点产业中高级管理人才本科以上学历比重达到90%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为1:3.5:5.5。到2020年,中高级管理人才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为1:4:5。

加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末,新增急需紧缺人才8.7万人,急需紧缺人才总量达15.8万人;到2020末,新增急需紧缺人才4.5万人,急需紧缺人才总量达20.3万人。

表1:重庆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建设预测

——人才布局合理,协调发展。人才逐步向重点优势产业、向非公有制企业、向工业园区、向主城区以外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流动,基本实现人才分布与产业布局发展相协调的目标。

——人才开发多样,满足需要。采取培养、培训、引进等方式,打造人才队伍,满足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和各类职校的主体作用,加快产业与教育资源的紧密结合,培养产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100万名高技能人才,培育500名左右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开辟“人才绿色通道”,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高技能、懂市场规则的重点产业人才,到2020年新引进1000名以上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和外国专家。

——人才发展环境优化,机制创新。到2015年,重点产业吸纳当年高校毕业生50%左右就业,吸纳年度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达18%,引进国外专家数达到0.78万人次。到2020年,重点产业吸纳当年高校毕业生的52%左右就业,吸纳年度回国人员增长率达18.5%,引进国外专家数达到1.26万人次,人才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人才使用效能提高,贡献增长。到2015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3%,人才贡献率达到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到2020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到38.2%,人才贡献率达到38.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6%。

三、主要任务

配合重庆市重点产业建设的思路和目标,着力推进重点产业人才建设的“四个三”战略,即着力培育和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构建覆盖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三大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完善促使重点产业人才成长成才的三大基地,搭建推动人才创新创业的三大平台,为我市重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一)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

1、突出培养一批高精尖关键技术人才

以化解重点产业发展“瓶颈”为突破口,加紧培养一批重点产业的急需紧缺人才。重点加快五个方面的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即:能够对科技进步、企业自主创新起关键作用的国家级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能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化和国际化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汽车、船舶配套装备、精品钢材、新材料、电子信息、制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风险投资、理财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紧紧围绕五类急需紧缺人才,重点开展“重点产业百名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重点产业海外精英人才集聚计划”、“软件

蓝领万人培训计划”、“IT5000公益培训计划”、“全球IT CBO海选行动”等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训计划专项。

以提升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加紧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施“重点产业学科研究梯队计划”,依托重大产业科技项目建设,在每个产业选拔1名市级领军人才、3名后备人才和第三梯队成员,培养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能够引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军人才。实施“重点产业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打破部门和专业界限组建100个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促进各类科研力量的整合,同时依托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抓紧培养一批青年技术骨干。鼓励各大企业以“柔性引进”方式引进国际顶尖技术人才来渝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鼓励企业在市外、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广泛吸引沿海和国际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庆重点产业发展服务。

2、大力培养一批领导与经营型高级管理人才

以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产业规划建设能力为重点,着力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术精通的党政干部人才。采取理论培训、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方式,有计划地选派相关部门党政干部到高等院校集中学习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知识,到工业园区、基层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到发达地区进行

专题培训,继续推进相关部门之间干部交流任职工作,提高党政干部应对现代产业发展新形势、国际国内市场变化的能力,真正成为政治上成熟、业务上精通、具有战略眼光和规划思路,能够推动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党政干部人才。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为目标,规范初任培训,抓好任职培训,逐步实行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按照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堪当重任的要求,加强党政干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坚持跟踪培养,定期考察,动态管理,不断提高后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在重点产业相关部门推进政府雇员制度,从全社会广泛选拔优秀管理人才,改善政府部门人才结构。

以优化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和提高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引进一批长于管理、善于经营的企业领导人才。实施“重点产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鼓励重点企业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用人方式使用人才。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评价和选拔机制,选拔大批符合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的懂经营、善管理、敢干事、能干事并且熟悉国际惯例、具有战略眼光、善于驾驭市场的优秀企业家和产业领军人物。实施“重点产业优秀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每年从重点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选拔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采取到重点高校集中学习、到知名培训机构专题培训、到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顶岗锻炼、赴国内发达地区或

境外培训等方式,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继续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工作,力争5年内对重点产业领域的主要领导型人才轮训一遍。实施“重点产业百名优秀海外企业家引进计划”,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机遇,采取团队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从海外引进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领导人才。

3、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

以提高技术革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知识全面、技术精湛的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实施“重点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发展,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推进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扩大升级。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完善培训制度,鼓励大型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培训高技能人才。开展名师带徒活动,通过名师带出一批高技能人才。鼓励重点企业在关键职业(工种)岗位、工序设立“首席技师”、“特聘技师”,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解决技术难题、组织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实施精品工程和带徒传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关键技术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和区域合作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合作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发挥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特别是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需求进行“订单培

训”。

(二)构建人才集聚发展的三大战略高地

1、构建重点区域人才集聚高地

打造重点城市人才集聚高地。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城市)建设,将万州、黔江、涪陵、永川、江津、合川、长寿、荣昌打造成为全市效能高、活力强、贡献大的人才发展高地。重点建设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药业、机械制造、冶金建材、印刷包装、汽摩零部件等产业相关的中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打造重点园区人才集聚高地。以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为平台,以入驻企业为主体,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企业发展方向,把特色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纺织、冶金等产业一线企业管理和营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集聚发展的高地。

打造总部基地人才集聚高地。树立人才队伍建设的国际化视野,紧紧抓住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在渝设立区域性总部的机遇,促进跨国公司研发、生产、销售人员本地化,将两江新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西部新城、茶园新区等总部经济发展区打造成为拥有国际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总部经济人才集聚高地。

2、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根据重庆市重点产业的实际情况,到2020年,基本建成电子信息、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材料、能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集聚高地,为重庆市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提供人才支撑。

打造西部地区笔记本电脑、网络通信设备及终端、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信息家电、互联网技术、国际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安全、软件设计和测试等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集聚高地,为中国西部“硅谷”建设的提供人才支撑。打造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化工等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集聚高地,为长江上游综合化工基地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打造整车设计、汽摩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高级维修等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为重庆建设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的提供人才支撑。打造内燃机、特种船舶、风电装备、轨道交通、核电辅助设备、节能环保等设备的研发、操作、调试、维护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集聚高地,为重庆打造中国现代装备制造高地提供人才支撑。打造铝工业、钢铁工业、铜镁硅有色金属、锰及铁合金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纳米、超导等新材料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为重庆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国家级镁合金产业应用研发基地和西部精品钢材基地提供人才支撑。打造电力生产供应、天然气采输、煤炭生产加工等方面的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

才集聚高地。打造家电、造纸及奶制品、服装、酒类饮料等方向的中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集聚高地。

3、构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

充分发挥重点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在人才培育与集聚的作用,构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依托长安、庆铃、建设、嘉陵、力帆等汽车摩托车企业,惠普、富士康、思科、英业达、广达等电子信息企业,机电、四联、海装风电、长征重工等装备制造企业,重钢、西南铝、国际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制造企业,能投集团、电力公司等能源企业,重啤、天友等轻工食品制造企业,成为吸纳重点产业核心人才的主体,打造重点企业人才集聚和发展高地。鼓励每个重点企业加快打造高素质企业领导人才和后备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研发人才,产业技能人才四支队伍。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引导科技人才向重点企业和生产一线聚集。支持重点企业吸引科技人才,进一步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十二五”期间,全力支持全市工业50强企业打造成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

(三)打造人才成长成才的三大基地

1、打造高校高端人才储备基地

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势主导产业需求,采取资金支持、政策优惠、工作评选等方式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应

用型高端人才,建立与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市内高等院校合作培养高端人才机制。鼓励重点产业中的大型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培养高端人才机制。探索建立校企间互动反馈机制,鼓励企业参与改革和创新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高端人才,提高园区智力成果向经营成果的转化效率,拓展人才多元化的成长空间;鼓励高校打造成为高端人才培养集聚基地,重点打造重庆大学城、江南大学园区、北碚大学园区三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万州、涪陵所在城市高校,构建环保、冶金、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2、打造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锻造基地

支持全市各类各级职业院校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加大实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骨干作用。重点支持5—10家综合办学实力较强、符合全市产业发展实际的职业院校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职业教育基地,支持40家职业院校打造成市级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在职业院校中重点建设100个与全市重点产业相关的特色专业,打造30个精品专业。

3、打造一线娴熟产线操作人才实训基地

建立覆盖全市、互通协作的重点产业实训基地,重点推进

重庆市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体系建设,根据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依托相应职业校院、重点企业建设汽车摩托车、机电、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现代服务业五大公共实训基地。到2015年,分别建成规模为5000平方米/个的汽车摩托车制造维修、机电、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实训中心,培养生产第一线娴熟技能人才,打造西部地区专业性最强的公共实训基地体系。到2020年,在两江新区新建国家级职业技能综合实训基地,在万州、黔江、涪陵、永川、江津、合川建设6个市级实训基地,其余区县各建1-2个区域性实训基地。

(四)建立人才创新创业的三大平台

1、建立重点产业科技研发平台

发挥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以及中电科24所、26所、44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集中力量形成一批与重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大中型企业共同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主体。鼓励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加快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建设。到2020年,建成20个国家级、8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00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个国家级、10个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新增10个国家级、50个市级重

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课题组,下设一个综合材料组和三个调研小组,分机关、事业、企业三块开展调研,以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下一步的对策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5月中旬以来,我们共召开座谈会27个,走访企事业单位200多个,走访有关人员50多人次,回收调查问卷455份,掌握了比较详细的情况。现汇总如下: 一、人才队伍现状。 1、党政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到201X年5月,江山市共有党政干部1977名,其中中专以上文化1688人,占总数的85.4%,大专以上文化1423人,占总数的72%。市级机关干部1382人,女性194人,大专以上文化1013人,占总数的73.3%;乡镇机关干部595人,其中女性134人,大专以上文化410人,占总数的68.9%。全市共有市级领导干部35人,其中女性6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273人,其中党政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7.5岁,大专以上文化占95%,女性43人;市级机关部门领导干部249人,其中女性22人。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基本情况。我市事业单位现有各类人才7285人。从学历层次看: 大学学历1156人,占15.86%;大专2676人,占36.73%;中专2649人,占36.36%;高中及以下804人,占11.04%。从职称层次看:

正高级1人,仅占0.01%;副高级241人,占3.31%;中级职称2046人,占28.09%;初级职称4716人,占64.73%;其他无职称281人,占3.86%。从年龄结构看: 35岁以下的3427人,占47.04%;35至45岁的1729人,占23.74%;45岁以上的2129人,占29.22%。从专业分布结构看: 教育类的4118人,卫生1440人,农林水859人,城建土管221人,群众文化144人,交通环保140人,财税工商116人,新闻112人,人力资源71人,其他64人。 3、企业人才队伍基本情况。此次对全市50万元注册资金以上的企业,全部发放调查表,按时间要求回收400多份。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企业各类人才合计2809人。其中按学历分: 研究生以上学历5人;大专以上1685人,占调查合计数的60%;中专学历735人,占26.2%。按专业技术职务分: 高级职称60人,中级职称817人,初级职称1492人。按年龄分: 30岁以下641人,30-35岁648人,36-40岁765人,41-45岁402人,46-50岁207人,51-55岁98人,56-60岁38人,60岁以上10人。按人才专业分: 机电412人,建材102人,经济管理982人,化工243人,营销224人,财会323人,轻纺2人,其他521人。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一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我市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为“兴工强市”战略的实施,为江山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文化体育广播影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案 为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科学性,全面加强我**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立项建设工作情况,结合今后文化体育广播影视事业发展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的方针,紧紧围绕我**立项建设和事业发展工作主题,以建设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重点,为我**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二)发展目标 人才是推进文化体育广播**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未来几年,是我**立项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科学规划,重点推进,不断开创我**人才工作的新**面。 我**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未来几年,培养和造

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人才队伍。使人才在我**立项建设工作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发挥,对我**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1.人才队伍素质大幅提升。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重点提高管理人才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增强人才竞争力,在总量适度增长、满足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与我**事业发展更趋协调,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专业层次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分布更加科学合理。业务工作急需紧缺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不断加强,中青年干部人才培养数量逐步增加。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充满活力。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和服务的制度方面取得进展,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人才制度。人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形成更加科学、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汇报提纲

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汇报提纲 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汇报提纲 近几年来,我县通过开展“营造良好人才环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实践等活动,不断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力度,围绕市委组织部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全市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县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不断加强管理,完善机制,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全县经济跨跃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现将工作情 况汇报如下:一、全县人才队伍的现状及结构 2005年底,全县干部7386人,其中:党政人才1566人,占21.2%;专业技术人才5539人,占74.9%;企业管理人才281人,占3.8%。 1、党政人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1566人中, 大学本科309人,占19.7,大专704人,占44.9,中专355人,占22.6,高中及以下198人,占12.6; 35岁以下550人,占35.1%;36--45岁614人,占39.2%;46--54岁369人,占23.5%;55以上33人,占2。1%。 2、专业技术人才5539人中,其中: 大学本科837人,占15.1%;大专2109人,占38%;中专2387人,占43%;高中及以下205人,占3.7%; 35岁以下766人,占13.8%;36--45岁3326人,占60%;46--54岁1265人,占22.8%;55岁以上182人,占3.2%。 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5.4%,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341人,占43.8%,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063人,占76.1%。 3、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281人,其中大学本科19人,占6.7%,专科80人,占28.4%,中专85人,占30.2%,高中及以下97人,占34.5%;35岁以下89人,占31.6%,36--45岁70人,占24.9%,46--54岁59人,占20.9%,55--59岁63人,占22.4%。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选准人。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干部选任工作中,坚持把好“政治关”,选政治上“靠得住”的人,把能否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拔任用干部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坚持把好“能力关”,选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有本事”的人,注重选拔思想解放、素质过硬、实绩突出、能力较强、有魄力、有闯劲的干部;坚持把好“作风关”,选在思想、工作、生活中“作风正”的人,确保把一些既干事、又廉洁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年初以来,结合县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和县直机构改革,我们严格遵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央办公厅《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条例》,认真落实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扩大民主渠道,增强干部工作透明度。一是在县委全委(扩大)会议上,对若干名政府部门缺职“一把手”和县处级后备干部人选进行民主推荐,同时,在全委会上再次进行推荐,为组织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二是结合机构改革(更名),调整(或重新任职)43名领导干部,其中提拔11名,改任非领导职务13名,重新任职8名。在调整干部中我们严格按照领导职数配备干部。同时在调整中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对班子不团结,群众威信差的果断进行了调整。二是对于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工作思路清,创新能力强的干部予以提拔使用。三是对搞个人主义,工作作风不实,完不成工作任务的干部降职使用。四是结合本人工作经历和所学专业特点,从有利于培养锻炼干部角度进行交流任职。五是对年龄偏大,工作力不从心的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六是采取“一推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1—2020年) 序言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同时也是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实践表明,人才是推动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智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结构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才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阶段,要加强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要作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整体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着眼于为信息产业中长期发展提供

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趋势 (一)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现状 “十一五”以来,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稳步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50万人,其中,电子信息产业913万人,电信业137万人。每十万人口中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90人,比“十一五”初期增加一倍。大学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占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26、2%,比“十一五”初期提高约3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达到30%左右。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新型显示、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断成长。 (二)信息产业人才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呈现新的变化,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经历深度调整,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步伐日益加快。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领域的战略部署,信息产业是各国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战略制高点的关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SWOT分析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一、SWOT分析 (3) 二、重庆市高新产业发展现状 (3) 三、重庆发展高新技术的优势 (4) (一)教育资源 (4) (二)自然资源优势 (4) (三)产业优势 (4) (四)环境优势 (5) 四、重庆发展高科技产业劣势分析 (5) (一)高科技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总体比较落后 (5) (二)区域的创新体系互动能力不足 (6) (三)制度观念创新不够 (6) 五、重庆高新产业发展的机会 (6) (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近 (6) (二)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 (6) 六、重庆高新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6) 七、重庆市高新技术发展的分析结论 (7) 参考文献 (8)

摘要 十二五规划国家出台了振兴新兴产业的计划,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以及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重庆作为教育资源比较发达的城市,在高新产业的发展中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重庆依靠自身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于重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重庆市 SWOT 新兴产业

Abstract Our country launched a plan to develop energing industry,including new energy,aerospace,new material,biopharmacetical,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Chong qing,a city that has a developed education material,aheading in China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but there are also challenges.It is critical impertion to estabilsh a international city for Xi’an to develop high-tech depending his own occasions. Key words:Chong qing SWOT;emerging industry

人才队伍建设三年发展计划

XXX妇幼保健院 妇幼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计划 (2013—2015年) 人才是创业之本,是高科技发展的核心,“治院之道,唯在用人”。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妇幼健康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争创二级医院,加快医院发展步伐,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一、医院目前人才队伍现状 1.高学历人才缺乏。在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没有硕士以上学位人才,大学本科毕业24人,大专毕业31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63人,学科带头人2人。 2.人才分布不平衡。大部分专科专业技术人员初、中、高比例不符合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医、药、技系列高级职称人员偏少。 3.有些专科缺乏人才或有人才断层现象。如中医科、康复科、心理咨询、营养科、五官科是二级医院的必备,目前缺乏此类人才,药剂科、放射科人员配备不足,急诊科、感染科人才缺乏目前尚未规范设置。 4.管理人才缺乏。中层干部大多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或管理知识的更新,探索式、经验式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管理。 5.非卫技人才缺乏。目前,非卫技人员7名,仅有中级以上2名。按照岗位设置与等级医院评审标准,非卫技人员应达到8-10%,实际与此相距较远。 二、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指导方针,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各部门各专业各岗位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培养一批适宜人才、留住一批合格人才。 三、基本原则 1.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要把中层干部管理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重基础,抓管理,出效益。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范本

XXX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公司是由原国有企业XXX公司重组而成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员工都是从原国有企业职工转变身份而来,现有员工xxx人,其中:中高层管理人员xx人,专业技术人员xx 人,技术工人xx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司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队伍的竞争。我公司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建立和完善制度,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力度,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为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开辟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公司从完善《XXX公司劳资人事制度》、制定《XXX公司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办法》、《XXX公司技工管理办法》和《XXX公司学习培训制度》着手,健全培训教育设施,加大员工培训投入,提高管理人、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激励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组织员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安排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学习管理和专业知识,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管理队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公司今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方面 为了适应公司生产需要,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度,也为了积极稳妥地使我公司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工作转入正常化,全面地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工作,建立健全了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档案,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聘用细则。通过对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对本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情况、个人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进行综合评估,客观、全面、有效的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全年工作业绩,了解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状态,并根据聘用结果给予相应的待遇,激励专业技术人员钻研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来,创造性地开展专业技术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骨干作用,进行技术创新,全面推进公司的技术装备水平。 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工作,由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专业技术人员年度和平时考核结果择优提出推荐,报公司专业技术考核聘用小组考评,考评合格者报总经理聘用。各单位考核要坚持实事、公正合理的原则,单位领导和员工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对照不同专业系列、岗位的职责,确定各类人员的考核容和细则。考核结果要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档次,作为聘用、续聘、缓聘、低聘和解聘的主要依据,要充分体现奖优罚劣、鼓励竞争、优上劣下和按劳分配原则。

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

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 为适应将****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建设一支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和****建设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公司目前的人才状况 (一)基本情况 截止 2010 年9月公司共有在岗员工 **人,其中:经理以上领导**人,财务人员**人,办公室人员**人,规划建设人员**人,后勤保障人员**人。 公司员工学历结构为:本科及以上**人,占**%;大专生*人,占**%;高中及以下**人,占***%。 公司员工年龄结构为:平均年龄***岁,其中45周岁以上****人,占****%;35-45周岁***人,占***%。35周岁及以下***人,占****%。 公司员工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为:初级职称?人,中级职称?人,高级职称?人。 (二)公司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公司刚在原有基础上组建成立,在人力资源结构、人员的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思维观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缓解目前面临的人力资源配置的压力。 1、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 2、缺乏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

3、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 4、企业文化缺失 5、岗位设置不清晰 二、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企业稳步发展为指导,以“人才强企”为战略,完善企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建立一支综合素质优秀、学历结构合理、专业人才充足、适应企业经营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的人才队伍。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开发为重点,加快形成适应公司发展的人才群体和梯队,提高我公司人才整体素质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发展原则 在加快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 人才高地的核心是高层次、高素质、高效用的人才。大力培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支撑性的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工作业绩突出的高级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初步形成公司高层次人才群体。 2、坚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原则 以公司经营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为原则,重点围绕****创建,**项目引进、土地开发等****发展的具体抓手为目标调整专业结构,以有组织地引进、培养、选拔专业

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2010—2020)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1) (一)人才发展成就 (1) 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 (1) 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 (二)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2) 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 (2) 2、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 (2)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待健全 (3) 4、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3) (三)发展形势分析 (4)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5) (三)发展目标 (6) 1、总体目标 (6) 2、具体目标 (6) 三、主要任务 (9) (一)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 (9) 1、突出培养一批高精尖关键技术人才 (9) 2、大力培养一批领导与经营型高级管理人才 (10)

3、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 (12) (二)构建人才集聚发展的三大战略高地 (13) 1、构建重点区域人才集聚高地 (13) 2、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14) 3、构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 (15) (三)打造人才成长成才的三大基地 (15) 1、打造高校高端人才储备基地 (15) 2、打造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锻造基地 (16) 3、打造一线娴熟产线操作人才实训基地 (16) (四)建立人才创新创业的三大平台 (17) 1、建立重点产业科技研发平台 (17) 2、建立高端人才创业发展平台 (18) 3、建立人才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18) 四、保障措施 (19) (一)加强组织领导 (19) (二)加大经费投入 (19) (三)优化发展环境 (20) (四)完善相关政策 (20)

针对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针对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 报告 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十五”期未,xx市编制了《xx市人事人才“xxx”计划和发展规划》,确定了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开发的发展目标。截止到XX年底,xx市人才总量目标达到了万人,增长约%。各类型单位人才队伍的发展呈现不同趋势:国有企业人才总量逐年递减,党政人才和事业单位人才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乡土人才开发步入正规,非公经济领域人才总量较快增长,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较快,对推动全市科技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成为xx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特征如下: 近年来,xx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职务结构逐步优化,到XX年底,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成为xx市人才队伍的主要力量。 1、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逐年递增 自XX年底至XX年底,xx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万增长到万人,总量增长万人,年均增长约为%。其中,非公企业

专业技术人才由万人增长到万人,在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占有主体地位。 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学历逐年提升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全市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逐年递增,从XX年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增长到XX年的%。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数从1103人增加到1717人,占总数的%。 3、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主力军 在全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才占%,已经成为该市专业技术队伍的主力军。 4、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能级结构不断优化 xx市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担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逐年递增,专业技术职务能级结构不断优化,XX年初,xx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684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聘任中级职务的有4294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高、中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是1 : 。到XX年底,全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12090人,增长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聘任中级职务的有63352人,增长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调整到1:。 5、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xx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

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 为适应将公司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总体目标,建设一支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公司建设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公司目前的人才状况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7年7月公司共有在岗员工260人,其中:经理以上领导12人,财务人员6人,办公室人员16人,规划建设人员8人,后勤保障人员6人。 公司员工学历结构为:本科及以上80人,占70%;大专生110人,占30%。 公司员工年龄结构为:平均年龄40岁,其中45周岁以上22人,占12%;35-45周岁86人,占68%。35周岁及以下40人,占20%。 公司员工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为:初级职称96人,中级职称52人,高级职称13人。 (二)公司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公司刚在原有基础上组建成立,在人力资源结构、人员的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思维观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缓解目前面临的人力资源配置的压力。 1、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 2、缺乏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 3、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 4、企业文化缺失 5、岗位设置不清晰 二、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企业稳步发展为指导,以“人才强企”为战略,完善企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建立一支综合素质优秀、学历结构合理、专业人才充足、适应企业经营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的人才队伍。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开发为重点,加快形成适应公司发展的人才群体和梯队,提高我公司人才整体素质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发展原则 在加快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 人才高地的核心是高层次、高素质、高效用的人才。大力培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支撑性的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工作业绩突出的高级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初步形成公司高层次人才群体。 2、坚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原则 以公司经营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为原则,重点围绕****创建,**项目引进、土地开发等****发展的具体抓手为目标调整专业结构,以有组织地引进、培养、选拔专业人才,促进公司的人才储备。 3、坚持递次培养、注重长效的原则 遵循“长期开发,重点培养,以点带面”的人才培养策略,注重公司各人才队伍的建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方式,努力提高现有人才的学历层次,大力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才,储备后续人才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增强行业发展后劲。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案(2013—2016年)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时期,是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妇幼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为切实推进我区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明确我区“十二五”期间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点领域、主要目标和对策措施,提高全区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以实现妇女儿童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为核心,以解决妇女儿童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体和预防为主的总方针;以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提高母婴保健服务质量为目标,以满足社会需求和适应市场为导向,不断增强妇幼卫生整体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保障我区广大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充分体现妇幼保健发展规划的综合性和全局性,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居民对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的需求,制定适宜的总体规划目标和各项具体指标,实现供需平衡。 (二)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原则。按照区域覆盖、合理布局、方便就医、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原则,对全区妇幼保健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实现妇幼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三)坚持政府主导,深化改革原则。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职能,进一步健全妇幼卫生机构良性运行机制和财政补偿长效机制,坚持各级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保证优质妇幼保健服务的提供,促进与此相关的多部门协调、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 三、总体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安全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四位一体,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制度。建立起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妇幼保健队伍专业化的医疗保健管理体制,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保健需求。全面提升妇幼卫生服务质量和服

Xxxx公司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

Xxxx公司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 公司在2010年—2015年将以发展为主线通过基础管理的完善、运营机制的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文化重塑等方面的工作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经营结构调整以铁路主营业务为主的四大板块铁路工程、路桥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以铁路站房工程为主的房建工程来增加竞争优势使公司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战略、文化、品牌一体化发展阶段。然而所有这一切工作的完成均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保障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自然就摆在了公司发展战略的最重要位置。一、公司目前的人才发展状况近年来公司发展思路有了新突破。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实施战略化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稳步做大做强“铁路工程、路桥工程、城市轨道、房建工程”四大板块。公司正逐步向着“混凝土预制梁、运架设备运营、桥梁路基施工、现浇梁施工、轨道施工、铁路站房施工”这一产业链发展态势推进。同时根据板块结构、区域辐射对内部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整合了各类资源为公司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截止2009年底公司共有在岗员工225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81人质安人员163人物资设备人员157人测量人员81人实验人员122人法务合约成本人员149人市场营销38人其他专业人员526人。公司员工学历结构为研究生占0.29本科生占20.16大专占49.17中专占15.17高中及以下占15.21。员工的专业技术职称构成为教授级高工2人高级职称53人中级职称274人初级职称445人。目前在公司注册一级建造师57人其中建筑专业53人、公路专业7人市政、铁路、机电专业各1人二级建造师6名其中建筑专业4人、机电2人。注册造价师8人注册安全工程师9人注册会计师2人。随着公司营销、生产规模逐年的发展壮大人力资源总量不断增大专业技术人员在逐年增加人才队伍建设正逐步朝着知识型、年轻型、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得到优化。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公司在人力资源结构、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机制、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人员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思维观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缓解目前面临的人力资源配置的压力。二、公司2010年—2015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一指导思想以企业稳步发展为指导以“人才强企”为战略完善企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建立一支综合素质优秀、学历结构合理、专业人才充足、适应企业经营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的人才队伍。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开发为重点加快形成适应公司“四大板块”发展的人才群体和梯队提高我公司人才整体素质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二遵循原则在加快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1、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人才高地的核心是高层次、高素质、高效用的人才。大力培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支撑性的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工作业绩突出的高级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初步形成我公司高层次人才群体使我公司在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科研开发等领域处于八局较高水平。2、坚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原则以我公司经营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发展铁路工程、路桥工程、城市轨道工程、房建工程为目标调整专业结构以做大做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重点有组织地引进、培养、选拔高级经济管理人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级项目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操作人才促进我公司专业人才的储备。3、坚持递次培养、注重长效的原则遵循“长期开发重点培养以点带面”的人才培养策略注重公司七支人才队伍的建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方式努力提高现有人才的学历层次大力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才储备后续人才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增强行业发展后劲。4、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有利于优秀人才集聚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要求制定企业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我公司人才开发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和优化用人机制以市场需求配置人才以市场机制开发人才建立人才资源库实行人才动态管理促进高级人才脱颖而出。三主要目标以适应公司经营结构调整为目标在现有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计划方案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人才强企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使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促进我矿快速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以我矿发展对人才队伍的需求为动力,以提高全矿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整合资源,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我矿实现“5206”、“双四百万吨”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工作目标 基于我矿目前的人才队伍现状,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人才总量有显著增加,人才素质有明显提高,人才结构要进一步优化,高层次、创新型、综合型专业化人才要有明显增加,人才结构、规模基本满足我矿安全生产工作需要。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后备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后备干部队伍,保证我矿可持续发展。 (二)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应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建设重点,既要突出煤矿主体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兼顾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初步建立起符合我矿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形成重视和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努力营造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三、主要内容及培养措施 (一)后备干部的管理 1、后备干部必须按规定条件和程序选拔产生。要坚持公开条件、合理推荐、择优选拔、党组决定、组织内部掌握的程序选拔。 2、坚持跟踪考核,实行动态管理。经确定的后备干部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建立考核档案。由于后备干部具有一定的预备性,其人选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进入领导班子担任领导职务,也有可能被其他优秀分子所替代。因此,后备干部队伍具有一定的可变性。经组织考核,不适合作为后备干部继续培养的,要及时淘汰,后备干部因提拔或淘汰出现指数空缺时,要按程序及时进行补充。 3、加强培养,不断提高素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后备干部讲大局、干实事、比贡献。要根据后备干部队伍的素质结构和领导班子建设的要求,认真制定培养计划,科学安排培养内容,扎扎实实抓好培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后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4、坚持备用结合。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和后备干部的德才表现,将培养成熟的后备干部,及时提拔到适宜的领导岗位上,避免“备”而不“用”,备用脱节。 5、根据岗位要求,确定重点考核对象。对于工作中政绩突出,政

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情况汇报.docx.doc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建设领域消防安全,按照州城乡建设住房局关于贯彻落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住建领域消防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开展住建领域消防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是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人才是创新工作、履职尽责的需要,也是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 事业繁荣发展的重点所在。 为了适应发展,培养造就一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开展人才队伍建设课题调研的紧急通知》文件要求,结合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对全局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开展了实地调研,全面了解了住建队伍的整体情况,并学习借鉴外地县市住建部门人才工作好的经验做法,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近几年来,县住建局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和内部环境,住建系统人才队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队伍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全局现有职工 19 人,在编干部职工 19 名,其中公务员 8 人,技术人员 10 人、工勤 1 人。 在学历方面,本科以上学历 5 人,占全局职工的26。 在专业技能方面,高级职称 2 人,占技术人员的 20;中级职称 2 人,占技术人员的 20;初级职称 6 人,占技术人员的 60。 2017 年,通过事业单位统一招考引进专业技术人员 2 人,干部

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2018 年还将招考引进专业技术人员 2 人,我局即将满编。 总体来说,县住建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偏低,由于历史原因,还 有一大批初中、高中、中专等学历工作人员,人才队伍亟需加强。 二、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才队伍总体素质偏低, 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县住建局人才队伍总量偏少,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缺少一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在管理人才方面。 掌握经济运行规律的综合性人才匮乏,没有城市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更没有城市发展大规划、大繁荣,懂策划、擅管理方面的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住建事业的发展。 全局编制数为 22 人,其中行政编制 9 人,事业编制 12 人,工勤岗位 1 人。 现有人员 19 人,空编 3 人,其中领导班子还缺少一名副局长。 ----从年龄结构上分析, 30 岁以内 2 人,占 10;30-40 岁以内 4 人,占 21;40-50 岁以内 5 人,占 26;50 岁以上 8 人,占 43。 2012 年环保、国土、城管从我局独立出去,带走了一部分人员,而我局缺少编制无法再引进人员,造成目前人员老化情况非常严重, 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 ----从学历层面看,本科毕业5 人,占26,但其中4 人都非第一学历,不少人是因为职称晋升等需要通过在职进修获取的,较多人存在着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对业务提升的帮助不是很大。

民航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民航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编者按: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办公室的统一要求,作为全国人才规划体系18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之一和现代交通运输业人才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用航空局组织编制了《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该规划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民航强国建设需要和行业人才队伍实际,围绕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开发培养,提出了统筹推进民航“五支人才队伍建设”、“五大重点人才工程”、“四大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工作五项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经民航局党组会议研究通过并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同意,现予以发布。 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部署,着眼于为民航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规划。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

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定的科教和人力资源基础。 人才是民航发展的第一资源。今后十年,是国家交通运输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对加快民航发展、充分发挥航空运输优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航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民航强国战略为统领,以保障持续安全为前提,以夯实发展基础为重点,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建设国际一流的民用航空系统,完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民航已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民航业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特征决定了人才的重要性。推进民航强国建设,全面实施持续安全、大众化、全球化三大战略,必须大力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民航各级党委(党组)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满足了民航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民航人才队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