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19年度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doc

晋江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7年1月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4)

一、现状基础 (4)

二、发展环境 (10)

三、指导思想 (13)

四、发展目标 (16)

第二章高质量普及15年基本教育 (18)

一、加快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18)

二、加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9)

三、加快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21)

四、加快推进教育公平包容共享 (22)

第三章加快构建具有晋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5)

一、优化布局结构 (25)

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26)

三、健全协同办学机制 (27)

第四章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29)

一、助力在晋高校建设发展 (29)

二、着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30)

第五章加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2)

一、提升学生基本素养 (32)

二、全面强化实践育人 (36)

三、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 (37)

第六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39)

一、推进教育资源社会共享 (39)

二、健全终身教育学习网络 (40)

第七章加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41)

一、提升师德建设实效 (41)

二、打造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集群 (42)

三、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 (44)

四、支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45)

第八章加快推动教育开放化多样化信息化发展 (47)

一、加快扩大教育开放 (47)

二、加快推动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 (48)

三、以教育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49)

第九章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51)

一、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51)

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52)

三、加快项目建设 (54)

四、强化依法治教和依法行政 (54)

五、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55)

六、强化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57)

第十章切实强化规划保障领导 (59)

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责任 (59)

二、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和教育综合改革 (60)

三、凝聚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合力 (60)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晋江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本《规划》根据《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泉州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与《晋江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及其他专项规划衔接,主要阐述晋江市对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明确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本《规划》基期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现状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打造均衡发展先行区、质量提升领先区、改革创新先导区、人民满意样板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从30.29万人增加至35.98万人,增加5.69万人,增幅18.79%,其中,来晋务工人员从15.72万人,增加到21.54万人,增加5.82万人,增幅37.02%。基本形成“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发展健康、水平较高、人民满意”的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先后通过了全省首批“教育强市”省级督导评估、全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

家认定,先后获评“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创建县”、“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全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等荣誉。

1. 结构布局全面优化。市教师进修学校获评“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扩大优质普惠性幼儿园。全市公办园从14所增至43所,新增学位0.79万个,在园幼儿从10.17%提高至17.27%,增幅7.1%,晋江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从36所增加到52所。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公办学校创建全覆盖。晋江二中、英林中学升格为省一级达标中学。中职学校均进入省级改革发展示范校以上行列,并均被确定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培育学校。在晋台两地举办“晋江职教论坛”,选派骨干教师赴台蹲点,晋台教师交流160多人次。形成“引企入校”、“前厂后校”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与175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130个实训基地、2个研发室;5家引企入校企业。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及21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开发44种校本教材。每年为企业输送了5000多名的技术技工型毕业生,培训4000多名的农村劳动力和来晋务工人员。实现各镇(街)社区学院全覆盖。

2. 教育保障持续强化。市级财政教育支出达107.65亿,每年均超过法定标准1.5%以上;各镇(街道)投入教育资金达11.58亿元,均实现逐年增长。引导成立8个镇级教育发

展基金,总规模达3.6亿元。在全省率先实施高中免学费政策。提高初中和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900元和700元,均高出省定标准50元。率先按每生350元/年的标准核拨非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建立逐个镇街现场办公机制,逐个项目协调推动,将项目建设审批时限由495天压缩至240天。组建项目报建小组。编制实施《晋江市域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发展专项规划》。实施中小学扩容、薄弱校改造和校安工程,新增教育用地1461亩,222个项目建成投用,建筑面积92.35万平方米,投入14.3亿元,新增学位3.55万个。消除危险校舍43.41万平方米。校园面积从577.5937万平方米增至611.5391万平方米,增幅5.877%;校舍面积从233.1182万平方米增至301.2997万平方米,生均面积从10.02平方米增至23.48平方米,增幅134.34%。同时,完成118所校园改造,投入7774.68万元。实施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新增多媒体教室5220个,改造升级142所学校的网络中心,更新配备电脑7454台。机生比1:9.9提升到1:9.09,增幅10%。全市学校仪器设备资产从1.29亿元增长至5.17亿元,增幅300%,生均值从396.17元,增长至1436.71元,增幅262.65%。实现学校保安员全部由保安公司派驻并“持证上岗”,“一键式报警系统”、“全球眼”全覆盖。

3. 改革创新进程提速。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率先开展教育现代化探索,《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正对照推进实施中。试点教育集团、联合办学、名园带新园、委托管理、小片区等新模式,建成

义务教育“小片区”43个、参与学校135所;组建10个教育集团,吸纳整合办学水平相对一般的新建或相对薄弱学校21所,新增优质学位2.45万个。推行一级达标校“初高中”直升工作。率先推行民办、集体办幼儿园等级评估管理制度。成立校车服务公司。启动一镇(街道)一校一游泳池(馆)”工程。推进社会购买服务,试行政府向社会游泳池购买服务和委托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设青少年暑期夏令营。

4. 教师队伍建设迅速提升。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先后选派13批149名中小学校级干部到清华附中等26所全国名校挂职锻炼。试点“校长组阁制”。通过公开招聘和绿色通道,共招录公办教师2883名,出台合同教师规范管理办法。坚持每年按工资总额2.5%的上限安排教师培训经费,设立名师津贴。成立2个名师工作室,新增省中小学教学名师1名、特级教师13名、名校长2名,骨干校长12名;泉州市中小学教学名师46名、名校长2名;新增省级学科带头人25名,泉州市学科带头人70人,泉州市骨干教师200人。举办培训教师9.75万人次。每年组织对全市近2000名骨干教师开展年度考核。委托东北师范大学举办四期学科名教师高级研修班;举办60期名师名校长讲堂。开展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交流。启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5. 办学质量持续提高。融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局,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实施学校德育、体艺、科技提升工程。建设晋江市级以上文明学校57所、绿色学校153所,建设晋江市“科

技创新实验室”试点学校42所、学校少年宫54所、国学教育实验校17所、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学校21所、书香校园教育示范校20所、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实验校100所。开展体艺“2+1”工程,校园足球形成了“学校+企业+俱乐部”等模式,21所学校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考体育A 率持续五年居泉州第一。保障生均50元的体育艺术活动专项经费。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学校37所、嗦罗嗹等乡土文化传承项目95个,闽南文化校本课程达56种。聘请70名兼职督学,建立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机制。组建初中课堂教学建模联盟。实施25个市级“重点学科”、“名学科”培育工程和高中拔尖学生培养工程。完善中考七率评价机制。本科总上线率从59.33%提高到76.23%,增幅16.9%。

6. 教育公平得以良好保障。建立健全各学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共兑现帮扶资金3600万元,惠及4.76万人次学生。共为400名学生办理生源地大学生助学贷款,金额960万元。保障外来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外省籍考生在我市参加高考人数从156人,增长至2195人。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特教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新设自闭症等班级。新增特教辅读班3个,为重残儿童开展“送教上门”。

7. 党风廉政建设得以全面深化。每年至少召开2次专项工作会议,层层签订责任状。完成晋江市中小学生敬廉崇洁教育基地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创新廉政谈话提醒机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财务进行审计。先后组织开展惠民资

金使用管理落实情况、公共资源出租等进行多个专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逐个通报整改。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共对52所学校、教委(育)办,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和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10所学校的10个投资项目进行审计。

8. 学校党建得以全面强化。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泉州市委教育工委确定我市学校9个党建工作联系点、2个学习型党组织。建立党支部关怀党员“十必访”制度,建立“病困党员”台账,完善党内关怀帮扶制度和平台。成立71支党员义工服务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义工进村社”服务活动。推行教育系统党代表工作室驻室接待工作制度,试行党代表春秋两季集体视察活动。推进党建工作“一支部一特色”工程,打造“五个一”、“四联四帮四促进”、“助力实现微梦想”等多个教育党建品牌。

专栏一:“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实现度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国家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是中央、福建、泉州全面支持晋江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创新转型、跨越赶超的历史机遇期,也晋江调整结构、转换动力的重大窗口期。晋江正努力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等,均给“十三五”期间晋江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1. 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新活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望迎来新突破,将为晋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高开放层次与水平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我市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将给晋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和新动力,而且,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厦漳泉同城化等区域性战略的深入实施,集成电路等重大项目的落地,将促进区域发展格局优化重构,晋江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加依靠全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2. 群众对优质教育充满新期待。我市完成GDP从908.74亿元增长到1492.86亿元。经济实力的增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优质均衡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教育正日益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群众关注的焦点。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特别是提供服务高端产业人才的高端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导向。

3. 人口规模结构出现新变化。我市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大环境和人口老龄化加速,“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实施,人口向城镇集聚,学龄人口规模恢复性增长,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学前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特征的信息社会背景下,教育内容、教

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日新月异,学校形态、学习方式和组织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4. 合力兴学引领新风尚。我市崇文重教底蕴深厚,推动教育发展已成为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识。特别是我市海外华侨众多,海外华侨和社会各界捐资办学、捐资助学持续升温,已成为助推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弥足珍贵的内生驱动力。

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教育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高端教育短缺,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端教育的需求。高端教育引领我市教育跨越发展和服务转型升级动力不足。教育资源布局、供给和结构尚待优化。特别是随着城市大规模改造更新和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强力推进,大量安置房、商品房的建成投用,但部分规划布局的教育资源未能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部分区域学位出现紧张,如陈埭、池店、青阳、梅岭、新塘以及经济开发区等。

2. 管理难度日益加大。我市规模庞大的来晋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该部分学生家长主要以一线工人为主,流动性大,家长监护责任普遍缺失,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尚未全面均衡,受“择师、择同伴”等因素影响,由过去“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向镇区和市区学校流动。

3. 队伍素质不相适应。随着学生日益增长,教师缺口较大。特别是民办学校,以自聘教师为主,素质参差不齐,亟待提升。全市教师领军人物较少。目前在职特级教师12名,泉州市级以上骨干教师850人,只占5.44%,比例低。在全国、全省范围内有知名度的名校长、名教师数量偏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4.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相称。“晋江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院校技工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企业技工型人才短缺,不能满足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特别是集成电路、莲花汽车等新兴产业项目人才培养配套急需提升。

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必须抢抓机遇,砥砺前行,深化改革,敢拼善赢,高质量谋划推动未来五年发展路径,奋力开创发展改革新局面,加快向建设现代教育强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迈进。

三、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系列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努力建设“体系完善、布局合理、发展健康、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强市,打造晋江教育升级版。

“十三五”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全省中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全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等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制度改革。在教育对台合作交流,对外开放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推广经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富有时代特征,体现晋江特点的现代教育。

2. 坚持协调发展。以主动适应晋江经济发展为导向,从注重规模扩张、完善硬件配套转向注重结构优化,着力质量提升,打造特色品牌。加强未雨绸缪,科学统筹兼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优化教育供给侧改革,特别着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努力形成教育与晋江经

济社会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的格局。

3.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尊重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实践环节,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合适的教育。实行绿色评价,全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化解内部矛盾,优化外部环境,努力为每个人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4. 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面向社会、行业企业开放办学,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基础设施等要素资源的共建共享,全面推进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协同协作的良好教育生态。扩大教育系统内部的开放共享,使校校协同、城乡统筹、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挖掘和放大我市侨乡优势,加大世界各地教育交流合作力度,互通互利。实现国际学校办学新突破,不断提升国际学校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5. 坚持共享发展。突出普惠共享,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投入,强化要素保障,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谋划推进工作,力争在若干领域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教育品牌,让群众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经历平等的教育过程,获得公平的教育结果。健全覆盖

城乡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环节、薄弱区域、薄弱学校、困难群体倾斜,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强民、资助惠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形成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教育优势。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晋江现代教育品牌成为海峡西岸繁荣带的突出亮点。

——到2017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98.39%,义务教育巩固率99.6%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以上,基本建立起与晋江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达65.8%,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每万人口受高等教育人数达到750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7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

——到202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98.42%,义务教育巩固率9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0%以上,实现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毛入学率达77.2%,基本满足学习型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全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每万人口受高等教育人数达到790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2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建成基本完备的终身

教育体系。

经过五年努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普及15年基本教育,教育公平发展得到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教育对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各项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指标达到或高于全省、泉州确定的目标。

专栏二:“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第二章高质量普及15年基本教育

一、加快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1. 优化布局结构。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科学预测学前教育学位供求情况,落实新建小区同步配套幼儿园政策,按照城镇服务人口1万人、农村服务人口3000-6000人设置1所幼儿园的原则,优化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落实新建小区同步配套、使用幼儿园有关政策。教育、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要协调监督开发的商品房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和“谁开发建设、谁完善配套”的原则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幼儿园,并及时接收管理,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加强中心城区、居住小区、人口密集区公办幼儿园配建补建工作,满足就近入园需要。探索公办园组建教育集团、名园办分园模式,不断扩大公办教育资源,至2020年,全市新增公办园30所以上,总数达80所以上,公办性质幼儿园总数160所以上,在园幼儿4.6万人,占全市在园幼儿的50%以上。切实提高独立园比例,2017年全市独立设置幼儿园占75%以上,基本取消3班以下的民办、集体办幼儿园;至2020年,全市独立园设置达80%以上。

2. 扩大普惠性资源。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构建以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民办、集体办幼儿园等级管理补助制度,不断提高政府购买服务比例和扶持力度。到2017年,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幼儿达75%以上,到2020年达80%。新增各级示范园20所,示范园在园幼儿数占25%以上。

3. 提升保教质量。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动态监管,遵循教育规律,防止“小学化”倾向。积极推进0-3岁早期教育实验及试验工作,探索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化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体系,把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和镇街中心园建设成为本区域早期教育的基地。

二、加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 全面提高均衡发展水平。加快实施《晋江市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校园改造,特别是革命老区村校园改造。探索完善教师“县管校聘”体制,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常态化。建立奖励制度,开展“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与评估。开展“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建设活动,至2020年,60%的公办学校成为“义务教育管理达标校”、6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为“老百姓身边好学校”。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加强生活管理和卫生保健人员配备,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的监控,基本解决大班额问题,至2017年底,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段全面消除56人以上班额

数;至2020年,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51-55人班额数占比控制在10%以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办学规模基本达到国家办学规定标准,多校区学校每个校区办学条件和规模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全面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稳定提高。

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新区建设、组团片区改造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中,配套学校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推进农村学校闲置校舍盘活再利用。探索“多校划片”招生政策。总结集团化成功办学经验,出台响应推动进一步政策。完善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农村薄弱校“委托管理”等改革,推广“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等新模式,通过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等方式,适时组建条件成熟的教育集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同时,鼓励本市学校与国内外名校和高校联合办学。

3. 实施“初中校振兴三年行动”。实施初中校宿舍提升工程,市财政每年设专项资金,补助各初中校对学生宿舍进行修缮、提升,满足学生住宿要求。实施差异化提升工程,对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实施领头雁培育计划,市财政每年设立教育改革创新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学校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对基础比较差的学校,实施薄弱校扬鞭计划,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引入专业团队分批对学校进行诊断,从管理、队伍、硬件等方面帮助学校制定发展目标,建立校长定期工作汇报和督查跟踪制度,实施常年跟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