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资料汇总(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狼》教学资料汇总(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狼》教学资料汇总(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狼》教学资料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狼》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狼三则》讲述的都是狼在与人较量中失败的故事。但第二则更突出了狼的贪婪狡猾的特点。故事篇幅虽然不长,但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在人与狼的斗争中表现了人的机智,告诉我们即便是凶残的狼也没有什么可怕。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

《狼》是一篇古典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小说仍然是一波三折,情节很吸引人。故事的开端,为我们设置了“一屠晚归”的图景,“晚”字给故事蒙上了一层阴影。独自一人回家的屠户,恐怕最担心的就是“狼来了”。可是狼真的来了,而且是两个。狡猾的狼先是远远地跟着,也许它们在揣测屠户的心理吧。果然,屠户害怕了。故事进一步发展,屠户采取了妥协退让的办法,先是将担中的“剩骨”投出去一个,结果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再妥协“复投之”,可是“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的贪婪可见一斑。最后,当“骨已尽”时,狼们并没有发善心离开,而是“两狼之并驱如故”。看来妥协是不能赢得它们的同情的,只能让贪婪的狼得寸进尺。屠户不得不进入抵御状态,当他发现“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时,决定找一个安全的防御之所。“奔”字突出了情况危急,屠户来不及多想,本能地“弛担持刀”面对两狼,但这已足以吓住了狼,狡猾的狼暂不敢上前,与之“眈眈相向”。故事的高潮,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一狼离开,一狼假寐。好在屠户没有错过进攻的时机,“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此情此景读者也无不为屠户欢欣,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正要离开的屠户突然发现身后“一狼洞其中”,原来它企图“隧入以攻其后”。到此屠户才明白,原来前面假寐的狼是“以诱敌”才如此,狡猾的狼竟然采用了分兵袭击的办法。此处的描写将狼的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高超的描写艺术不能不让我们钦佩,在人与狼的较量中,双方都在不断地变化着策略,狼是由远远地跟着,到采用分兵袭击之策。屠户由妥协退让,到与狼对峙,到奋而杀狼。在这种斗争中,狼是表现了贪婪狡猾的特点,而人却由退让进而到了勇敢。所以人与狼的较量最终以人的胜利而告终,这恐怕正是作者要告诫我们的,不要惧怕强大的敌人,只要敢于与之抗衡,胜利最终是我们的。在勇敢智慧的人面前,再狡猾的豺狼也只能是失败。全篇虽不到二百字,但语言生动,刻画人及狼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堪称精短小说的典范。

二、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段在表现手法上与前面有何区别,它起什么作用?

前面的故事是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而结尾段却是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点明全文主旨。古代这类文体的写法总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

2.课文写的狼是否有别的含义?

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不是可以随意表明自己观点的年代,作者以故事的形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有嘲讽的意味。讽刺那些奸邪狡诈的人,最后必将失败。

3.在这个故事中,斗争的双方一方是屠户,另一方是狼,在双方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分别处于什么位置?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故事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

在整个斗争过程中,双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开始是狼占上风,对屠户紧追不舍,屠户是“惧”“大窘”。后来屠户采取抵御之策,狼开始想办法对付他,前后夹击。屠户抓紧时机,反击恶狼,转眼间两狼被击毙。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对敌斗争中决不能软弱,恶的势力往往是你弱它就强。故事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恶的势力不能妥协退让,只能机智勇敢地面对。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思考与讨论

一、《狼》的第一部分是叙事: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想想看,这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有哪些好处?

设置此题意在考核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同时学习故事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高超的描写艺术。回答这道题,首先要抓住重点的词语、重点句子。

参考答案:这部分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如“缀行甚远”“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动作充分表现了狼的贪

婪和凶狠。“犬坐”“假寐”“径去”写出狼的狡猾。

二、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心进行体会。人与狼较量的过程中,人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从妥协退让到勇于斗争。从没有信心到勇敢地战胜敌人。

参考答案: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建议

一、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言故事,要想了解蒲松龄写作的文风,应该在引导学生阅读《聊斋志异》的情况下,再学习本篇文章。至少我们应该带领学生阅读几篇《聊斋志异》中的小故事。

二、文言文教学重在朗读,尤其是这篇文章故事性较强,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增强章的趣味性。

三、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课文的串讲,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狼》的故事。

四、借助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故事的情节发展是按照怎样的脉络进行的?能否用一些词语概括这些情节?屠户和狼在相互对峙中,他们的关系在发生着变化,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给你怎样的启示?

五、现在人们在对《狼》这一课的理解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讨论,那就是狼该不该杀,尤其在今天狼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讨论。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书香家庭,父亲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到他时家境更为贫困。蒲松龄自幼勤学、聪敏,19岁时初应童子试,连获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4年后便死了。一生中,除31~32岁时,到宝应和高邮做过一年多的幕宾外,都在家乡设馆教书。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这为他创作不朽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奠定了生活和思想基础。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二、《聊斋志异》介绍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三、《聊斋志异》自序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康熙己未春日,柳泉自题

四、《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聊斋志异》曾被认为是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单从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和某些表现手法来看,这个评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纵横面来看,这个评价就不够全面了。因此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说。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发展系统。一个系统属文言,起自六朝的志怪而盛于唐的传奇;一个系统属白话,起于由唐宋时的说话而形成的话本,进而发展到大部头的长篇章回小说。文是文,白是白,界限分明。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如以文言写章回小说者。但是,这两个系统之间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竞赛,甚至有斗争。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聊斋志异》的出现,就不单纯的是文言小说自然地顺利地直线地发展的结果。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蒲松龄自己也承认是“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来继承这一小说传统的,是踏着前人开辟的创作道路前进的。然而,从当时的情况讲,这条路已经是歧路了。他以自己毕生的主要精力,又把歧路引直成宽平的大道,树下了历史的纪念碑。

《聊斋志异》是清初17世纪的作品,上距干宝的《搜神记》已千年以上,距唐传奇的兴盛也近千年。对于文言小说的发展来说,《聊斋志异》的出现,实在是“文起千年之衰”,其功不在“文起八代之衰”以下。

按照鲁迅的说法,中国古代严格意义的小说从唐代才开始出现,“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以前的志怪书不仅是“粗陈梗概”,“非有意为小说”,而且“以为幽冥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更无诚妄之别矣”。以志怪书的代表作《搜神记》为例,作者干宝就表明其创作动机是“发明神道之不诬”。蒲松龄自谦非干宝之才而“雅爱搜神”,正是从“才”的方面来看待六朝志怪书的,权其设幻的种种大胆想象,造异立奇,并非追随其明神道,有取有弃,所以能摆脱单纯模仿之恶道。六朝文人的设奇造幻,不同于单纯的宣扬迷信,为了动人,就要造得让你感到像真的一样,在这样的一个写作实践过程中,无疑的是锻炼和发展了文学的想象力,发展了后世所谓的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因素。蒲松龄从志怪书中所受到的启发,正是这种积极的文学因素。唐传奇的确堪称有唐一代之奇,产生了大量的作品,著名的如《枕中记》《长恨歌传》《李娃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等,作者又

多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立意在写人,又重情节,尚文辞,故能通过委婉曲折的故事给人留下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传奇蔚为奇观,也使后来的刻意模仿者望尘莫及。这个成就与当时文人思想上的较少束缚,社会风尚的较为开放大有关系,正因为如此,传奇才只盛于唐,至宋则日趋衰落,一蹶不振,走向了下坡路,再也没有产生过像唐代那样的名作,作为文言小说代表的志怪传奇的全盛时代过去了。文言小说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传奇的出现,虽然标志着“始有意为小说”,小说正式登上了文坛,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已争得了应有的文学地位。“传奇”一词就含有贬义,它与声势浩大的唐诗和散文是不能并驾齐驱的。宋以后的文言小说,用鲁迅的话说,“既平实而乏文采,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这时,另一种起于民间的新的小说形式即评话出现了。评话是白话小说,它的产生与广大的下层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主要的是为他们服务的,得到他们的喜爱。从评话到章回,历经几代数百年,越来越旺盛强大,同另一种起于民间的戏剧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后期主要成就的重要标志,诗文的地位反而越来越显得居于次要了。在这个历史阶段的文言小说,走着与白话小说并不相同的道路,远离了现实生活,远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变成了文人的趣味之作,犹如明末之文人小品,落后于时代的潮流,走向了末路,既缺乏白话小说的生命力,同唐传奇相比,相差也不可以道里计。

文言小说的衰落,到明朝已达极点,故鲁迅在讲“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时,一笔带过,批评多于肯定。“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而能够予以肯定者,实在寥寥。至于清末的文言小说,虽“亦记异事,貌如志怪者流,而盛陈祸福,专主惩劝,已不足以称小说”。文言小说发展到如此境地,真是名副其实的“呜呼哀哉”了。

在文言小说的衰败之风“弥漫天下”的境况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突然异军崛起,独树一帜,连当时鼎鼎大名的文人王渔洋,也不敢写这位三家村的教书先生,究竟是为了什么?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而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蒲松龄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大变化的时代。他经历了明朝的灭亡,经历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经历了清朝入关前后的掳掠和镇压,经历了清初民族的反清斗争。在清朝相对稳定的统一和巩固以后,他又幻想着通过科举制度的途径出仕,然而初显才华以后,紧接着而来的却是屡遭挫折,最后也只得到了一个“岁贡”的虚名。他除了短期到江苏给人做幕僚外,终生在山东农村生活。他始终没有放弃高升的幻想,然而随着幻想的破灭,他这个处

于下层的小知识分子,直接地广泛地观察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这种观察里自发地产生了“孤愤”之情,并且把这种“孤愤”之情自觉地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上溯千余年以来的文言小说的发展,有哪一位作家像他这样?唐传奇的作者大都是有较高地位的知名文人,而且传奇的产生还与投献干谒有关,说得不客气点,还是一种求名的工具。蒲松龄写了《聊斋志异》,还抵不上科场中三篇八股文,而他自己却认为是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何所为也?他虽写传奇志怪之文,心中未必完全以前辈作者为同道的。他心目中追随的是“二十四史”的开山祖师司马迁。《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当然,他还不懂形象的历史之类的说法,可他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面貌,提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

概括说来,《聊斋志异》突出地提出了几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蒲松龄的笔下,当时的政治是非常黑暗残暴的,特别是中下层的封建官吏以及与之相勾结而受到庇护的豪绅恶霸,他们像一群恶狼一样吞噬着弱者的生命,用蒲松龄的话说,就是“花面逢迎,世人如鬼”,“官虎而吏狼者,比比皆是也”。《席方平》一篇就集中而典型地揭露了那种吃人的社会关系和官吏制度。蒲松龄幼而聪颖,却屡试不第,他虽然长期没有破除幻想,醒悟过来,但是从他亲身的经历和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广泛观察中,看穿了科举制度是一种坑害知识分子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反而培养出了各种各样庸碌无能的废物。在蒲松龄看来,封建社会提倡的所谓“学而优则仕”根本就实现不了,因为考场已经成了腐败的交易所,瞎眼衡文,无才得中而有才被黜,这也实际上回答了蒲松龄为什么没有通过考试关的原因。在蒲松龄的笔下,还多方面地反映了妇女问题,如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由于妻妾制度而造成的家庭不和,嫡庶之争。更可贵的是他创造出了众多的朦胧的渴望着自由的青年妇女的形象,如婴宁、青凤等,她们已经在幻想的形式中初步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牢笼和束缚,向着另一个新世界探索和追求。

除这三方面外,蒲松龄还像画风俗画一样,广阔地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中下层人们的生活和农村的生活,创造了众多的风采各异的人物形象。越是下层的生活和人物形象,越是令人感到亲切、生动、真实、朴素,具有泥土的芳香气,这同蒲松龄对农村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朴素的审美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聊斋志异》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阔,提出社会问题之重要,创造出的人物形象之众多,创作高水平的短篇小说之量大,艺术风格之独特而言,就他毕其一生的精力致力于此而言,在文言小说史上,有哪一位小说家堪与他相比?在文言小

说衰颓之风“弥漫天下”的环境中,《聊斋志异》力挽残局,既继承了优秀的传统,又开拓了新局面,达到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就这种意义讲,说蒲松龄是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并不过分,不仅文言小说如此,写白话短篇小说的,又有谁能超过他?即使拿到世界小说史的范围来考察,在那个时代,也是寥寥无几的。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还未出世,契诃夫比蒲松龄还晚二百余年。除了带有传说色彩的东方巨著《天方夜谭》之外,我想,拿《聊斋志异》同西方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塞万提斯的《惩恶扬善故事集》、薄伽丘的《十日谈》等名著作一番比较研究,也未必是使人汗颜的事。这样说也并不是为了耸人听闻,因为西方的那些名著,是在新的历史潮流的推动下,由短篇小说开始,开辟了西方小说史的一个新时代,而在中国,却是以《聊斋志异》为始,开辟了中国小说史上的新时代。

《聊斋志异》提出的上述三个重大的、尖锐的社会问题,蒲松龄以前以后的哲学家、思想家也看到了,特别是他以后的小说家也看到了,而且一步一步看得更深更透。思想家同小说家不期而遇地共同地注意到这些问题,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历史潮流。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解剖着这个封建社会晚期的腐烂特征,探索着向何处去。这不是思想家小说家的异想天开,而是社会的客观发展在他们头脑中直接的或曲折的反映,至于反映的程度如何,当作具体的分析。但是作为一种带有共同性的探索性的思想潮流,那就有它的开拓者和继承者。而在小说领域里,这个开拓者应该是写文言小说的蒲松龄,继承者则是写白话长篇小说的吴敬梓和曹雪芹。这是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在思想潮流方面的合流,站到了一条战线上,所以说单纯地认为《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不够全面,道理也在这里。对于一个思想家或文学家,看他对人类的贡献,不是要求他能达到他以后的人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是看他比以前的人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尽管后来的人对这些问题认识会越来越深刻全面,却不能以此来责备他的“局限性”。我觉得对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暂不涉及他另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上的复杂性或矛盾,既应该与他之前的小说家比较,也应该和他以后的小说家比较,把他当做一个中间环节,或者说是个过渡阶段,那就可能更符合实际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

蒲松龄对于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是有深刻的观察的,是满怀着愤怒的激情去揭露的,甚至在《促织》这样的作品中还敢于对为非作歹的皇帝流露微词,这就比过去的文言小说家勇敢多了。可是他的认识更多的是对于中下层官吏的表现,所以他幻想有清官来解民于倒悬。《聊斋志异》中不少本来是悲剧而偏偏又出现了虚幻的光明尾巴的作品就是这样形成的。在康熙时代,特别是中后期,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施世纶式的“天下第一清官”究竟有几个?蒲松龄

就看不清,不仅看不清,他自己还一直想做官,这岂不是矛盾?我不相信蒲松龄做了官就一定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因为他对荣华富贵是有幻想的,这和做清官又是矛盾的。比蒲松龄的生活稍微好的人不少,比他生活苦的当更多,但是他们却未必都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在“盛世”下“乐天知命”安心当顺民的大有人在。而蒲松龄却大揭“盛世”下的烂疮疤,替被迫害的下层人民提出控诉,这不正表现出他敢于正视现实的一面吗?不要因为他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盛世”的虚弱性,就再加他一个“局限性”的评语,要具体分析透他为什么没有认识到的原因就行了。蒲松龄是从农村下层的观点来观察当时的吏治的,带有农民的直观性和朴素性。他不了解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他也没有接触到上层的政治活动。用个形象的比喻,他的愤怒和控诉,正像俚曲中的“哭皇天”,只要“皇天”一睁眼,就会天下太平、吏治清明、五谷丰登了,他的穷苦生活就有改变的希望了,至少可以变得稍微富裕点,不必为毕家老爷坐馆当“西宾”了。蒲松龄只能走到这一步,再往前就迈不开步了,需要接力的人。

18世纪的小说家曹雪芹踏上了蒲松龄开辟的路,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问题。蒲松龄眼下的“盛世”,到了曹雪芹的眼下就成了“末世”,因此他不去“哭皇天”,认为天也有缺陷,需要补。但是,补天的石头还有一块没用完就补上了“天洞”,结果呢,仍然不是好天,天下依然是“美中不足今方信”,怎么办?干脆等它塌了吧,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走到这里也止步了。这是“最后的问题”,他以后的小说家回答不了,只好由历史来回答了。科举制度毒害了知识分子几百年,小说史上有谁提出来反对过?相反的是在小说戏剧中充满着状元发迹的故事。蒲松龄第一个提出来了,揭露了考场的种种黑暗弊端。但是,他还没触及制度,只认为考场之弊误了人才,革除此弊,有的即可得中,他自己就老想得中。他这种想法也是矛盾的,因为即使公正地得中的人,也并非真才。吴敬梓比蒲松龄前进了一步,在《儒林外史》的一开头,就说这个制度定得不行,使知识分子连行为出处都不顾了,所以他笔下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科举制造出的假名士的丑态。吴敬梓也有才,但他看破了,无意于功名,洒脱得开,所以走得远。曹雪芹就比他走得更远,认为凡热衷于此道者,皆为“国赋禄鬼之流”,大有悬崖撒手的气魄,彻底看穿了连制造科举制度的那个社会也没出路,有才者又何所用?蒲松龄只能创造出灰心了的形象,吴、曹则创造出了摆脱此牢笼的人物形象。但是他们所面对的却是同一个制度,是志同道合的挑战者。

再如,蒲松龄观察到了封建制度下妇女问题的各个方面,可是他一旦想找解决的办法就陷入窘境,连多妻制也想来调和,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吗?他当然也有更理想的人物,但那只存在于幻想之中,以花妖鬼狐的形象出现。吴敬梓则不仅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还敢写杜少卿拉着

老相好的手游山玩水,放达多了。他自己的行为也狂放不羁,比蒲松龄更少受约束。曹雪芹不仅在理论上大胆地向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挑战,歌颂女子比男子钟灵毓秀,而且更创造出了现实生活中争取婚姻自主的男女青年的典型形象。封建礼教帷幕被他们逐渐撕破了。仅从这几个方面,就能看出几位小说家是沿着一条路走过来的。如果说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的出现,是以明朝的几部白话长篇小说为代表,那么,第二个高峰就是以清初文言的《聊斋志异》和白话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表现出来的。文白在思想上合流,把古代小说推向了最后的更高的新阶段。

《聊斋志异》使用的是文言,这对于它的传播和影响有不利的一面。但它在社会上居然广泛流传开来,突破了语言的障碍,关键在于它是成功的小说,创造出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历史所提出的新问题、新动向、新趋势,从而在读者的思想感情里引起强烈的共鸣。正因为如此,才能进一步影响到美术、戏剧、曲艺的再创造,甚至在近代还产生了专说聊斋的评书名家。这又进一步间接地帮助《聊斋志异》在社会上继续扩大影响,使之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书,变成海外许多国家争赏的短篇名著。因此,用《聊斋志异》的文言比古文的语言更浅近明畅的说法以解释其影响面广,是不够的。因为,它以前以后还有一些白话小说,语言是更好懂的,但是其影响却远远赶不上《聊斋志异》,有的甚至早就被人忘记了,可见语言的文白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

辨明这一问题,目的是把《聊斋志异》与“聊斋风”式的作品区别开来,后者曾长期被看做同前者是一个流派,这是很不恰切的。

继《聊斋志异》之后,又出现了《新齐谐》《谐铎》《夜谭随录》等一批笔记小说。有的仅笔法仿《聊斋》而杂记方物,既不敢触及社会问题,又写不出动人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无愤激之情,有闲暇之致,“戏编”文字以自赏,与人民的疾苦不相干,从精神上同《聊斋志异》是背离的,甚至是对立的,怎么能算做一个流派呢?

稍可同《聊斋志异》抗衡者,是乾嘉时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并欲取而代之。纪晓岚是总编《四库全书》的大学者,可是一比较蒲松龄,他就现出才短了。“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媒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之?又所未解也。”为什么“未解”,分不清小说和非小说的区别嘛!按照他的看法,则其他长篇小说更不可解矣。一个不懂小说的人,要写一部书以代替盛行百年的小说,难免要落空。所以,《聊

斋志异》盛行到现在,而《阅微草堂笔记》在社会上的影响就很小了。至于它以后的一些同类型的书,则“已不足以称小说”,更与《聊斋志异》不相类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系统中空前绝后的一部巨著,未尝不可。

(蓝翎,选自《文史哲》1980年第6期)

五、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故居,位于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院落坐北朝南,前后四进,西有侧院。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正房三间,为蒲松龄的诞生处和其书房“聊斋”。室内陈列着他74岁时的画像,上有其亲笔题字。南院有平房两间,旧称“磊轩”,是以蒲松龄长子蒲箸的字命之。西院系新建的陈列室,陈列着蒲氏家谱、手迹和其多种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聊斋正房后为6间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丰子恺、李苦禅、俞剑华、李桦、戴敦邦等书画家为故居所作的书画、题词百余幅。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泉,又名满井,在淄川区蒲家庄东侧约百米的山谷中。据载,早年井中清泉涌流,外溢为溪,大旱不涸,古称满井。最初蒲家庄也由此得名满井村,至明朝末年,蒲姓日繁,因而村始易为今名。当年井四周有翠柳百株,故后人又称之为“柳泉”。相传蒲松龄曾多次在此设茶招待过往行人,搜集创作素材。蒲松龄酷爱此地,自号“柳泉居士”。1980年,柳泉旁新建草亭、凉亭,井口围加了栏杆,井旁“柳泉”石碑为著名文学家沈雁冰所题写。柳泉北面原有一座龙王庙,也叫满井堂,庙西庑原有《新建龙王庙碑》一块,碑文系蒲松龄所撰。现庙已无存,碑已移存蒲氏故居内。

蒲松龄墓位于淄川区蒲家庄东南约500米处。墓地四周系砖石砌围墙,内有10株松柏树,古木阴翳,郁郁葱葱。墓院系蒲氏老林,内有古墓几十个,蒲松龄墓在墓园北侧,封土高约两米,墓穴呈头向西南,足向东北之势。墓前立清雍正三年(1752年)同邑后学张元撰的《柳泉蒲先生墓表》。1954年建立了一座四脚碑亭,1979年又在亭前立沈雁冰撰写的《蒲松龄柳泉先生之墓》碑。

聊斋园,位于淄川蒲家庄村东,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聊斋园分为艺术陈列馆、狐仙园、石隐园、聊斋宫、满井寺、观狐园六部分。艺术陈列馆共三个展室:第一、二展室陈列反映蒲松龄生活的诗词、文稿及颂扬蒲松龄的图画、诗歌、

书法等艺术作品;第三展室展出了18组蒲松龄生平塑像,形象逼真。“狐仙园”内建筑错落有致,小巧美观,包括共笑亭、留仙桥、柳拉碑、奇幻门、聚仙峰、卧狐、独眼狐等景观。“石隐园”内建有远心亭、同春堂、迟月亭、九回廊、文梓树、蔓松桥、霞饴轩及各种石景等,并有假山、怪石及花草。“聊斋宫”内有《罗刹海市》《席方平》《画皮》《娇娜》《尸变》等聊斋故事艺术雕塑作品,并采用灯光、音响、电影特技等现代科技表现手法,再现了蒲松龄笔下神鬼狐妖的艺术形象。“观狐园”内有各种狐狸1400余只,具有极高的观赏及经济价值。

六、蒲松龄纪念馆

蒲松龄纪念馆是以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的故居为主体扩建而成的名人纪念馆。蒲松龄故居修复于1954年,建馆于1980年,现有生平、著作、聊斋正房、名人书画、外文、彩塑6个展室。

聊斋正房是蒲松龄当年居住的地方,这三间正房就是著名的“聊斋”,东西各有两间厢房,是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蒲松龄故居在蒲松龄去世后一直由他的后人居住,后因故被毁,房主出走东北辽宁,现在的正房是1954年重新修复的。走进正房,首先可以看到蒲松龄的画像,这是蒲松龄74岁时,他的小儿子蒲筠请寓居济南的著名画师朱湘鳞画的。画像上还有蒲松龄的亲笔题跋两则,一则是:“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康熙癸巳自题。”一则是:“癸巳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画像两旁悬挂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题写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西侧是蒲翁的会客室,这里有他当年用过的坐榻,中间放个小矮桌,可以盘腿而坐,以会客、聊天。南窗下还有先生用过的书桌、砚台,它们看上去简朴而平凡,却仿佛能告诉我们先生满腹才华和怀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与执著。东侧为先生的卧室,公元1715年正月22日,蒲翁就在这个炕上“倚窗危坐而卒”。

七、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试析《狼》的写作特色

《狼》是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它的文字简洁,全文仅二百余字,而且有叙有议。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全文有五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缀行甚远”,写屠户晚归遇狼。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层,从“屠惧”到“并驱如故”,写屠户妥协“投骨”,狼得寸进尺。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层,从“屠大窘”到“眈眈相向”,写屠户自卫防御,同狼相持。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层,从“少时”到“盖以诱敌”,写屠户坚持斗争,杀死两只恶狼。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写屠户怎样杀死第

一只狼和第二只狼。当屠户自卫防御时,两只狼互相配合,企图用假象来欺骗屠户,达到“攻其后”的目的。但是屠户没有受骗,也抓住恶狼假寐这一有利时机,“暴起”杀了第一只狼。屠户“转视积薪后”,发现第二只狼正在打洞,立即“自后断其股”,又杀死了第二只狼。这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让故事在两只狼全被击毙的高潮中结束。第五层,文章的最后一句,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故事的寓意。

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看吧,狼遇到担有剩骨的屠户,贪心勃勃地“缀行甚远”,抢吃骨头时贪得无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头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户的后面“并驱如故”,当屠户进行防御时,它们还是不甘心地“眈眈相向”。这些动作的描述,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又是非常狡诈的。当屠户自妥协退让转入防御斗争时,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然而狼又是非常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给屠户造成了“刀劈狼首”的有利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获得“自后断其股”的有利条件。因此作者在故事结束时发表的议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这篇寓言故事的语言简练而生动,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写屠户与恶狼斗争时,贴切地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如奔、倚、持、劈、断等,逼真地描述了屠户坚决果断的行动。文中还多次巧妙地运用了文言代词“其”,如:“受其敌”“断其股”的“其”代狼,“攻其后”的“其”代屠户,“积薪其中”的“其”代麦场,“奔倚其下”“洞其中”的“其”代柴禾堆。用一个“其”字分别指代几个对象,使文句更加简洁。

(安余文,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八、参考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说课稿

《狼》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狼》,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 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我所教学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狼》。本单元是以“动物”为主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与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进一步思考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来的人类的生活轨迹。 《狼》是一篇文言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中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本人把教学目标定为1、a、知识与技能:a朗诵文言课文。b积累文言词汇c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d理解句意、文意。 b、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识,让学生懂得用智慧同敌人做斗争。 c、道德及情感价值观: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教学重点:a、积累文言词汇。 b、理解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 3、教学难点:理解句意、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说学情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无味,甚至反感和恐惧,故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法、质疑探究法、问题导引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学于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探究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上可采用设置一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析到综合,由表层到实质,层层深入,迎刃而解。课后通过练习加以及时巩固。 五、说教学流程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 姓名 ______________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 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 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 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 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 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 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 li do 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瞭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二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 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 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 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 d cm s o u 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 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 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li d n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I o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bi m ji u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论语十二则》 yu e y tn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 子何其芳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li d o ku o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 廓了。 li e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m e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知识点总结 作者: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中年以后一边教书,一边应考,直到71岁才再中,4年后便死去,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写作: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聊斋志异》简介: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聊斋志异》的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 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止:通“只”,只有。缀:连接,紧跟 甚:很,非常。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2018年高

(时间:40分钟满分:44分) 1.(xx·日照质检)请以“时代是一棵树”为起句,围绕“真抓实干”这个话题写一段话。要求语言准确、生动。(不超过100字)(4分) 时代是xx, 2.(xx·湖北八校联考)xx年1月,我省著名职业网球运动员李娜获得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和约1 400万人民币冠军奖金,湖北省领导__机场为李娜举行欢迎仪式并代表政府奖励李娜80万元。这一行为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热议,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请你为双方各拟一条理由,要求语言准确简明,每条不超过25字。(4分)赞成:反对: 3.(xx·淮北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低头玩手机。”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日益发达,智能移动的电子产品渐渐充斥我们的生活。“低头族”“手机控”数不胜数。正是这些电子产品成为人类情感沟通的屏障,成为扼杀情感的杀手。 请就此现象写一段公益广告词。要求:语言表达鲜明、生动;不超过40字。 答:4.(xx·太原模拟)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120字。(6分) 材料一xx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__死难者国家拜祭日。 ——xx年2月2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日本__的侵略画上了句号,对此应该确定一个纪念日。中国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也是令人尊重的。 ——德国反__主义者联盟主席福尔克马尔·哈尼施材料三有媒体报道称,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对中方在二战结束69年后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感到疑惑。 ——xx年2月国防部例行记者会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 原文及教案 课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教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 一、成语积累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二、文学常识 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课文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

最新语文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忆读书(冰心)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风筝(鲁迅)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7、*我的老师(海伦?凯勒)8、*“两弹”元勋邓稼先(顾迈南) 口语交际——采访任课老师写字——写一个人 综合性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 第三单元 9、春(朱自清)10、*济南的冬天(老舍) 11、竹林深处人家(黄蒙田)12、*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口语交际——说家乡写作——描写景物 综合性学习——调查社会用字情况 第四单元 13、空城计(罗贯中)14、*美猴王(吴承恩) 15、心声(黄蓓佳)16、*勇气(狄斯尼) 口语交际——说特征,猜同学写作——写童年的故事 写字——行楷字的笔画组合 第五单元 17、犟龟(米切尔?恩德)18、小溪流的歌(严文井) 19、*基因畅想(漆孝诗) 20、*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坎斯?彼勒)口语交际——讲故事,评故事写作——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22、《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期行乘船 23、*伤仲永(王安石)24、木兰诗 25、*诗五首 回乡偶书(贺知章)夜雨寄北(李商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口语交际——交谈学习体会写作——改写《木兰诗》 第七单元 26、卖油翁(欧阳修)27、三峡(郦道元) 28、*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戴震难师(段玉裁) 29、*陌上桑 30、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江南春(杜牧)登飞来峰(王安石) 望岳(杜甫)观沧海(曹操) 口语交际——古诗文朗诵写作——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狼》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狼》课文 狼 作者: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 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 6 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b e n)倚其下,弛(chí) 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 a n)眈相向。 少(sh a 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 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shù) 刀毙(bì) 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 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 a 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 矣,而顷(q 1 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述),

“异” 指奇异怪异的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二、通假字止同“只”,只,只是,仅仅 三、古今异义词 屠自后断其股股: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四、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名词作动词)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胁迫。(名词作动词)狼不敢前前:向前(名词作动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从柴草堆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2、止增笑耳。笑:笑料。(动词作名词。)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五、狼吞虎咽、声名狼藉、鬼哭狼嚎? 豺狼当道、杯盘狼藉、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狈不堪? 狼奔豕突、狼心狗肺、引狼入室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电子文档版

第一单元 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学期开始了,你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读初步读出语气。 1《在山的那边》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2《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研讨与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狼》教案

狼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能脱离课本较形象、准确的复述故事情节,朗读和背诵。 4.能独立概括文章的寓意。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情节的发展。 [教学难点] 理解它的寓意和意义。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出处) 1.图片“狼”(远、近观察) 2.蒲松龄,字留仙,清朝山东人,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缀zhuì窘jiǒng苫shàn蔽bì

弛chí眈dān瞑míng 隧suì尻kāo黠xiá 三.合作讨论,疏通文意 四.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有关情节 五.回音壁(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练习) 六.师生互动探究课文的情节,理解文章的寓意 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2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体现了狼的什么品性? 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6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7、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8、狼的表现呢? 9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 前狼假寐的神态: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径去的目的

10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11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12、朗读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13、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14“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七.回顾小结,课文背诵 八.课后作业: 1.收集有关狼的资料,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狼,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开展交流活动。 2.摘抄有关“狼”的成语并熟记下来。 板书: 遇狼狼:缀行--------狡 ↓ 惧狼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 御狼屠:窘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 杀狼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1 《论语》十则 ?原文和译文 1、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 不亦君子乎 ?”( 《学而》 ) 解词 : 时: 按时 ; 说: 同“悦”,愉快。 翻译 :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 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 :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解词 : 故: 旧的( 知识 ); 知: 理解、领悟。 翻译 :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 : “学而不思则闰 ; 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 解词 : 罔: 迷惑而无所得 ; 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 :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 会有疑惑。 赏析 :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 :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解词 : 愠: 恼恨。 翻译 : 孔于说 :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公冶长》 ) 解词 : 耻: 以,, 为羞耻 翻译 : 子贡问道 : “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 : “他聪敏而又爱好学 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 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述而》 ) 解词 : 识: 记住; 厌: 满足; 诲: 教导。 翻译 :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 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 满足。“诲人不倦”,讲的 2 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 “对我 来说,有什么呀 ?”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 翻译 : 孔子说 :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 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 处都有老师。 8、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翻译 : 孔子说 : “( 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 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 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狼三则》的另外两则原文及翻译

第一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译文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忽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发了一笔小财.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shàn)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shǐ)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户乌能作此谋也! 译文 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田间休息处,他就跑进去躲藏在里面.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两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如果)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电子文档版

第一单元 人生,就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学期开始了,您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就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就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与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您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读初步读出语气。 1《在山的那边》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她真的就是在寻找大海不?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就是理想境界;山,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就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就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就是写山的颜色不?)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就是什么意思?)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就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与其她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就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就是,总就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铁青着脸”,就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瞧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就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就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就是自然的,也可以就是生活的;既可以就是甜美的,也可以就是苦涩的;既可以就是宁静的,也可以就是狂暴的;既可以就是开朗的,也可以就是阴郁的…… 2《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写的就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您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研讨与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狼》教学设计

20 狼 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有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户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屠户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呢?难道他会重蹈覆辙?狼也许变善良了? 1.理解、积累文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情节,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情味,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谁能够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的确,狼历来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三则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又意味深远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杀两狼的智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为下列汉字注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o) 寐(mèi) 少(shǎo)时 2.作者链接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 3.作品链接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读懂文义,掌握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

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 一、成语积累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二、文学常识 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课文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2、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把一块骨头扔给了狼。 3、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4、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5、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6、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非常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7、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一样。 8、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电子文档版

第一单元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学期开始了,你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读初步读出语气。1《在山的那边》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2《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又练说话。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新版初一上册语文课本知识点总结

新版初一上册语文课本知识点总结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新版初一上册语文课本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语文知识: 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 ⑶词性:名词 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 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 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 重点词语: 【春】朗润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酝酿宛转黄晕一年之计在于春花枝招展嗡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抖擞健壮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 【济南的冬天】响晴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

【雨的四季】花苞静谧高邈莅临造访吝啬淅淅沥沥咄咄逼人蝉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屋檐凄冷化妆淅沥干湿草垛绿茵茵 【古代诗歌四首】临碣石澹澹竦峙星汉幸甚至哉杨花子规龙标五溪夜郎客路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归雁洛阳边昏鸦断肠天涯 (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 需要背诵的篇目: 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后四篇古诗词为课标规定的必背篇目) 写作: ⑴概念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⑵方法的指导: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做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要善于观察、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趣、有意义、印象深刻。 ⑶写作的作用:能训练人的思维。 ⑷写作的要求:内容充实、文从字顺 第二单元 语文知识: 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散步》、《散文诗二首(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咏

七年级上册《狼》

《狼》导学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课文内容。 3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积累文言实词。 课前自学: 1关于作者及出处。 本文作者是(),字(),一字(),别号(),世称()。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代()家。他一生不得志,十九岁参加科举考试,中过秀才,此后却屡试不第,始终没有考上举人。 本文选自(),它是一部()集,共()篇。“聊斋”是作者()的名称,“志”是()的意思,“异”是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述妖狐鬼怪来反映现实生活。有的揭露官府的黑暗,有的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病,有的表达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愿望。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消极思想。 《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一则说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吊死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以爪伸入,结果被屠户割破肉皮、吹气胀死的故事。我们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则,是怎样的故事呢?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借助工具书,查找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大窘.()麦场.()积薪.()苫.()蔽倚.()眈.() 少.()时瞑.()暇.()隧.()尻.()黠.() 寐.() 4识记文言实词。 屠: 担.:止:缀行甚远: 缀:甚.:投以骨: 从:复.:尽.: 两狼之并驱如故:并: 驱:如故:

大.:窘:恐.:受其敌:敌.:顾:场.:积薪:苫蔽成丘:苫蔽: 乃.:倚.:弛:眈眈相向: 眈眈:少时:径去:径: 犬坐于前:犬.: 久之:瞑:意暇甚: 意:暇:暴:数刀 ..: 毙.:方.:洞其中:洞:其.: 隧入:隧:尻:自.:断.:股.假寐:寐盖:黠:顷刻: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变诈: 几何:止增笑耳: 笑.:耳.: 课内导学: 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进行点拨。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断句。 3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1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各段大意。 学习重点: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案新人教版 (12)

狼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狼》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狼三则》讲述的都是狼在与人较量中失败的故事。但第二则更突出了狼的贪婪狡猾的特点。故事篇幅虽然不长,但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在人与狼的斗争中表现了人的机智,告诉我们即便是凶残的狼也没有什么可怕。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 《狼》是一篇古典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小说仍然是一波三折,情节很吸引人。故事的开端,为我们设置了“一屠晚归”的图景,“晚”字给故事蒙上了一层阴影。独自一人回家的屠户,恐怕最担心的就是“狼来了”。可是狼真的来了,而且是两个。狡猾的狼先是远远地跟着,也许它们在揣测屠户的心理吧。果然,屠户害怕了。故事进一步发展,屠户采取了妥协退让的办法,先是将担中的“剩骨”投出去一个,结果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再妥协“复投之”,可是“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的贪婪可见一斑。最后,当“骨已尽”时,狼们并没有发善心离开,而是“两狼之并驱如故”。看来妥协是不能赢得它们的同情的,只能让贪婪的狼得寸进尺。屠户不得不进入抵御状态,当他发现“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时,决定找一个安全的防御之所。“奔”字突出了情况危急,屠户来不及多想,本能地“弛担持刀”面对两狼,但这已足以吓住了狼,狡猾的狼暂不敢上前,与之“眈眈相向”。故事的高潮,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一狼离开,一狼假寐。好在屠户没有错过进攻的时机,“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此情此景读者也无不为屠户欢欣,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正要离开的屠户突然发现身后“一狼洞其中”,原来它企图“隧入以攻其后”。到此屠户才明白,原来前面假寐的狼是“以诱敌”才如此,狡猾的狼竟然采用了分兵袭击的办法。此处的描写将狼的狡猾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高超的描写艺术不能不让我们钦佩,在人与狼的较量中,双方都在不断地变化着策略,狼是由远远地跟着,到采用分兵袭击之策。屠户由妥协退让,到与狼对峙,到奋而杀狼。在这种斗争中,狼是表现了贪婪狡猾的特点,而人却由退让进而到了勇敢。所以人与狼的较量最终以人的胜利而告终,这恐怕正是作者要告诫我们的,不要惧怕强大的敌人,只要敢于与之抗衡,胜利最终是我们的。在勇敢智慧的人面前,再狡猾的豺狼也只能是失败。全篇虽不到二百字,但语言生动,刻画人及狼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堪称精短小说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