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意事项及免疫程序

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意事项及免疫程序
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意事项及免疫程序

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意事项及免疫程序

一、使用说明

1、保存:在-15℃以下保存。

2、性状:乳白色或淡黄色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

3、稀释:按瓶签注明头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为每毫升含1头份。

4、注射方式:颈部皮下注射。

5、注射用量:1ml

6、不良反应:接种后个别羊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外,一般无可见不良反应。

二、注意事项:

1、稀释后的疫苗应避免阳光直射,气温过高时在接种过

程中应冷水浴保存,稀释后的疫苗限3小时内用完。

2、免疫前后10天不能使用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

3、仅接种健康羊,老、弱、病、幼(1月龄以内)、怀

孕后期(临产1个月)羊暂不免疫。

4、应单独免疫,不与其他疫苗联合使用,与其他疫苗的

间隔时间至少在10天以上。

5、用过的疫苗瓶及瓶中剩余疫苗集中焚烧后深埋,接种

用注射器、针头冲洗干净后高温消毒。

三、免疫程序

1、所有1月龄以上羊集中免疫1次,在颈部皮下注射1头份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期3年。

2、补免:每年春秋两季对未免新羊进行补免,对免疫满3年的羊追加免疫。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附件2: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也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国家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疫情监测、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 2 诊断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疑似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流行病学特点 2.1.1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有差异。 2.1.2牛多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2.1.3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临床症状 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 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内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2.2.4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2.2.5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2.6特急性病例发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在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病理变化 2.3.1 口腔和鼻腔粘膜糜烂坏死; 2.3.2 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 2.3.3 有时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发病初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在本病的洁净国家和地区发现病例,应严密封锁,扑杀患羊,隔离消毒。对本病的防控主要靠疫苗免疫。 l.牛痘弱毒疫苗,因为本病毒与牛瘟病毒的抗原具有相关性,可用牛瘟病毒弱毒疫苗来免疫绵羊和山羊进行小反刍兽疫病的预防。牛瘟弱毒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抗牛瘟病毒抗体能够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攻击,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2.小反刍兽疫病毒弱毒疫苗目前小反刍兽疫病毒常见的弱毒疫苗为Nigeria7511弱毒疫苗和Sungri/96弱毒疫苗。该疫苗无任何副作用,能交叉保护其各个群毒株的攻击感染,但其热稳定性差。 3.小反刍兽疫病毒灭活疫苗本疫苗系采用感染山羊的病理组织制备,一般采用甲醛或氯仿灭活。实践证明甲醛灭活的疫苗效果不理想,而用氯仿灭活制备的疫苗效果较好。 4.重组亚单位疫苗麻疹病毒属的表面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无论是使用H蛋白或N蛋白都作为亚单位疫苗,均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

能中和小反刍兽疫病毒和牛瘟病毒。 5.嵌台体疫苗嵌合体疫苗是用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替代牛瘟病毒表面相应的糖蛋白基因。这种疫苗对小反刍兽疫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在免疫动物血清中不产生牛瘟病毒糖蛋白抗体。 6.活载体疫苗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F基因插入羊痘病毒的TK基因编码区,构建了重组羊痘病毒疫苗。重组疫苗既可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强毒的攻击,又能预防羊痘病毒的感染。 羊疫康(英国意康生物)肌肉注射:本品与粉针1:1稀释后,治疗量:200—300斤/瓶,一次/天,连用两天。预防量减半或遵医嘱。

一、疫苗免疫程序时间表与接种禁忌症

一、疫苗免疫程序时间表与接种禁忌症 疫苗预防疾病免疫程序接种方法接种禁忌症常见预防接种反应及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乙型肝炎出生后24小时 内接种第1剂, 1、6月龄分别接 种第2、3剂 肌内注射, 5ug/0.5ml、 10ug/0.5ml、 20ug/1ml 发热、急性或慢性严 重疾病患者、对疫苗 成分过敏者 少数可出现局部疼痛红肿、中低 度发热,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可 对症处理 卡介苗 结核性脑 膜炎、粟粒 性肺结核 出生3个月以内 的婴儿或PPD试 验阴性的儿童 皮内注射, 0.1ml 患结核病、急性传染 病、肾炎、心脏病、 湿疹或其它皮肤病及 免疫缺陷者 接种后2周局部出现红肿浸润, 8-12周后形成小溃疡,随后结痂, 为正常反应,如局部淋巴结肿大 形成脓疱应及时诊治 脊灰减毒活疫苗小儿麻痹症 出生后2、3、4 月龄初免, 4周岁加强共4 剂 口服1粒, 发热、急性传染病患 者、免疫缺陷者 服苗前、后半小时内不要喂热开 水或母乳,发热、恶心、腹泻等 无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 疗 百白破疫 苗百日咳、白 喉、破伤风 出生后3、4、5 月龄初免,1岁 半至2岁加强共 4剂 肌内注射, 0.5ml 发热及急性传染病 (包括恢复期)患者 暂缓注射;有癫痫、 神经系统疾病、惊厥 史及有过敏史者 局部可有红肿、疼痛、发痒、硬 结;可有低热、疲倦、头痛等无 需特殊处理,如有严重反应及时 诊治 白破疫苗白喉、破伤 风 6周岁1剂 肌内注射, 0.5ml 麻风疫 苗(麻疹疫苗)麻疹、风疹8月龄1剂 皮下注射, 0.5ml 发热、患严重疾病、 急慢性感染、免疫缺 陷者;对新霉素过敏 者。 一般无反应,少数可出现一过性 发热或皮疹,一般2天内自行缓 解,必要时可对症处理 麻腮风疫 苗(麻腮疫苗、麻疹疫 苗) 麻疹、腮 腺炎、风疹 18-24月龄1 剂 乙脑减毒活疫苗乙型脑炎 8月龄,2周岁共 2剂 皮下注射, 0.5ml 发热、急性传染病、 心、肾、肝疾病患者、 有过敏史或癫痫史及 免疫缺陷者 可出现一过性发热、一般2天内 自行缓解,必要时可对症处理 A群流脑疫 苗A群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 6-18月龄共2 剂(间隔三月) 皮下注射, 30ug/0.5ml 发热、急性传染病、 脑部疾病、肾脏病、 心脏病及活动性肺结 核者,有癫痫、惊厥 及过敏史者 可有短暂发热、局部压痛,可自 行缓解,如有严重反应及时诊治 A+C流脑疫 苗A群、C群流 行性脑脊髓 膜炎 3周岁,6周岁共 2剂 皮下注射, 100ug/0.5ml 甲肝减毒活疫苗甲型肝炎18月龄1剂 皮下注射, 0.5ml、1ml 发热、急性传染病或 严重疾病患者、免疫 缺陷及过敏体质者 少数可出现局部疼痛红肿、72小 时内可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 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小反刍兽疫有哪些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有哪些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小反刍兽疫,(又名小反刍兽伪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小反刍兽疫是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口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的急性病毒病。感染动物的临床症状类似于牛瘟,必须与其作鉴别诊断。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山羊发病比较严重。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目前,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该病在密切接触的动物之间可通过空气传播。本病潜伏期一般4~6天,最长可达21天。 临床症状 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高热达41℃以上,并可持续3~5天;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口鼻腔分泌物逐步变成黏液脓性,如果病畜不死,这种症状可持续14天。发热开始4天内,齿龈充血,口腔黏膜弥漫性溃疡和大量流涎,进而转变成坏死。在疾病后期,常出现血样腹泻。肺炎、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等。本病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期死亡率为100%,中等暴发致死率不超过50%。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尸体剖检,该病与牛瘟相似,糜烂性损伤从嘴延伸到瘤、网胃交接处。在大肠内,盲肠和结肠结合处出现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脏出现坏死病变和肺尖肺炎病变。 小反刍兽疫的治疗方案:刀豆素+头孢+羊疫清(治疗效果好)/羊肽乐(预防效果彻底)。先用生理盐水将刀豆素和头孢稀释后混合注射,观察20分钟后在注射羊疫清或羊肽乐(20毫升用于治疗200斤体重,预防可以用到400斤体重)。一般注射2次即可,如果病情严重最多打3针。(如果你没有我们的头孢,也可以依照其他家的的头孢用量) 羊疫清----针对针对羊小反刍兽疫、羊痘、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羔羊痢

小反刍兽疫防治知识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问答 1.什么是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假性牛瘟,是由副黏膜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疫病。 2.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特点是什么,并有哪些危害? 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较为易感,临床症状也较为严重,绵羊次之,野生动物偶有感染;传染源多为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饮水也可以导致感染;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到21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该病对养殖业危害重大,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损失。 3.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一般有哪些?鉴别诊断时应与哪些疫病进行区分。山羊临床症状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突然发热,发热的第2-3天体温达40—42℃,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以及舌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出现眼结膜炎;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小反刍兽疫诊断时,应注意与牛瘟、蓝舌病、口蹄疫、羊痘等做鉴别。 4.加强动物的饲养管理对预防小反刍兽疫有用吗?提高环境控制水平的意义。动物的饲养方式与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控制有密切关系,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所有动物传染病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才能保证家畜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并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从动物疫病预防的角度来说,必须将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尽量避免羊群与野生易感动物接触,提高环境控制水平对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5.加强饲养场的消毒工作对预防小反刍兽疫有效吗?做好基础防疫工作的意义。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可以随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排出体外进而污染周围环境,但是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乙醚、氯仿等较为敏感。因而加强消毒灭源等基础防疫对有效防控小反刍兽疫有重要意义,可选用农业部《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常规针对病毒无机氯制剂、季铵盐类、强酸强碱、醛类的消毒药品,如环境消毒可选用可佳、百毒杀、火碱、过氧乙酸等;针对皮毛、仓库等熏蒸消毒可选用甲醛、高锰酸钾等。 6.养殖户应如何预防小反刍兽疫?预防小反刍兽疫可采用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并加强报批报检工作,不从疫区引进反刍动物

关于羊小反刍兽疫疫苗用法

羊小反刍兽疫疫苗 羊小反刍兽疫疫苗,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 【商品名】羊专用免疫球蛋白(精致五联)(美国瑞普斯)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主要成分】精制血清免疫球蛋白(IGg) 【药理作用】牛同源精制高效免疫球蛋白是用高度纯化抗原免疫健康青年牛后,经检测ELISA实验免疫效价合格后,经采取血液,分离血清,利用盐析、酶切、沉淀、离心、超滤纯化、Co60灭菌、杀毒等生物分离技术从高免牛血清中分离,得到的精致高效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牛肺疫、牛流行性腹泻、口蹄疫、牛流行性热、牛出血性败血症等病毒性、细菌性疾病及混合感染性疾病,提高动物群免疫力,增强体质。 【适应症】用于预防和治疗长期咳喘、反复高烧、呼吸困难、流鼻涕、烂肺、肺部有明显化脓灶、有大小不等白色脓包、肺与胸腔粘连久治不愈后心肺衰竭死亡。口蹄疫、心肌炎、口鼻足部水泡病引起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大量流口水,口腔内或舌面发生水泡溃疡,趾间及蹄冠出现溃烂。羊小反刍兽疫引起的口炎、腹泻、肺炎。消化道粘膜糜烂,溃疡,脱落,出血性炎症,白细胞下降,繁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也可用于羊痘、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羊黑疫、羔羊痢疾的紧急预防和紧急治疗。该病易形成持续性感染,引起免疫抑制。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每500kg注射本品50ml,预防减半。根据病情可连续使用1-2次。保护力14日。 【注意事项】 1、注射:本品打开后应在24小时内用完,勿与活疫苗同时使用。 2、若有细菌混合感染,应配合抗生素同时使用。 【停药期】暂无规定 【规格】50ml/瓶 【包装】50ml/瓶×1瓶/盒×26盒/件 【贮藏】2℃-8℃冷藏保存。 【有效期】两年

小反刍兽疫在中国的流行趋势及应对措施

动物医学进展,2015,36(1):110‐113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专论与讲座 小反刍兽疫在中国的流行趋势及应对措施  收稿日期:2014‐04‐19  基金项目:华中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科研联合基金项目(HNTDL H 140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畜牧科技重点实验 室开放课题(HS 201401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博士资金项目(2012BB 023);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GJ 1409)  作者简介:刘永宏(1981-),男,内蒙古武川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传染病与免疫病理学研究。倡通讯作者 刘永宏1,赵 丽1倡,曹胜波2,李龙凯3,王海国4,廖秋萍1,焦海宏1 (1.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畜牧科技重点实验室,新疆阿拉尔843300;2.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70;3.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32;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红旗农场生产科,新疆阿图什845350) 摘 要: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小反刍兽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高 热、口炎、胃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该病呈全球性自西向东流行趋势,我国目前已有9省市发生该疫情,其他省份防控局面也颇为严峻,对我国畜牧业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论文对小反刍兽疫在中国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流行;防控 中图分类号:S 852.6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38(2015)01‐0110‐04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PPR )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PPRV )感染小反刍兽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口炎、胃炎、腹泻和肺炎 为特征[1] 。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 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潜伏期为4d ~5d [2] 。在易感群中,严重暴发时致死率为100%,中等暴发时致 死率不超过50%。山羊高度易感,绵羊次之[3] ;2004年8月,苏丹出现了大量大型反刍动物‐骆驼感 染PPRV [4] ;牛和牦牛亦可感染,但无临床症状,也 不排毒[5] ;野生动物(如白尾鹿)偶有感染,猪可被实验性感染,未见人感染的报道[3]。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 类动物疫病,在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942年,PPR 首次暴发于西非科特迪瓦[6] ,现在全球至少49个国家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该疫情,其 中至少23个亚洲国家[7] ,包括我国周边的老挝、孟加拉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缅甸、尼泊尔、阿富汗和韩国等国[7‐9]。PPR 给疫情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仅肯尼亚每年因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1500余 万美元[10] 。 1 小反刍兽疫病毒 PPRV 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同属的还 有海豚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鼠海豹麻疹病毒、牛 瘟病毒和麻疹病毒[11],PPRV 只有一个血清型[12] 。PPRV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 ,大小为15948nt ,基因组3′末端为基因组启动子区,5′末端为反向基因组启动子区,6个基因排列顺序为3′‐N ‐P ‐M ‐F ‐H ‐L ‐5′,依次编码的6个结构蛋白为核衣壳蛋白(N )、磷蛋白(P )、基质蛋白(M )、融合蛋白(F )、血凝蛋白(H )和大蛋白(L ),P 基因还编码两个非结构蛋白C 和V [13]。 N 蛋白通过自我组装形成核衣壳粒子,与P 蛋白和L 蛋白协同作用调控病毒RNA 转录和复制。N 蛋白还是保守性较强的免疫源性蛋白,当病毒感染时可以引起强烈的抗体反应。此外,N 蛋白上含有T 细胞表位,在细胞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4]。 根据N 或F 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均可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目前PPRV 分为4个基因系,Ⅰ系和Ⅱ系分布于西非,Ⅲ系病毒流行于东非、阿拉伯(阿曼和也门)及印度南部,Ⅳ系仅见于中东、阿拉 伯和印度次大陆[1,13] 。比较两种分别基于N 和F 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方法,N 基因系统进化

国家农业部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国家农业部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小反刍兽疫是我国一类动物疫病,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安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以及《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二)小反刍兽疫应急与防治工作应当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格处理,减少损失。 (三)发生疫情或存在疫情发生风险时,各地兽医行政部门应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建立责任制,做好小反刍兽疫监测、调查、预防、控制、扑灭等应急工作。 二、疫情监测与报告 (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要密切监视国际疫情动态,科学评估疫情发生风险,定期发布预警信息。 (二)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小反刍兽疫疫情监测工作。与周边国家接壤的省份要密切监视边境地区山羊、绵羊以及野羊等小反刍兽疫情动态。林业部门发现羚羊、黄羊等异常死亡,要立即通知兽医部门采样检测。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以发热、口炎、腹泻为特征,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山羊和绵羊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四)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诊断,认定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五)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六)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报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三、疫情确认 (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出2名以上具备资格的防疫人员到现场进行临床诊断,根据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提出初步诊断意见。 (二)初步判定为疑似疫情的,必须指派专人按规范采集病料,送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或农业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最终确诊。 (三)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确诊结果,确认小反刍兽疫疫情。 四、疫情分级与响应 小反刍兽疫疫情分为两级。 (一)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级(特别重大)疫情: 1(两个或多个省份发生疫情; 2(在1个省有,个以上(含)地(市)发生疫情; ,(特殊情况需要划为,级疫情的。 确认,级疫情后,按程序启动《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二)在,个省,个以下(含)地(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疫情的,为?级(重大)疫情。 确认?级疫情后,按程序启动省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 五、应急处置 (一)疑似疫情的应急处置 - 2 -

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方案

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方案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也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流行病学 1.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有差异。 2.牛多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3.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 临床症状 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1.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内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4.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5.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6.特急性病例发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在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病理变化 1.口腔和鼻腔粘膜糜烂坏死; 2.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 3.有时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 4.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5.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 结果判定 1.疑似小反刍兽疫 山羊或绵羊出现急性发热、腹泻、口炎等症状,羊群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传播迅速,且出现肺尖肺炎病理变化时,可判定为疑似小反刍兽疫。 2.确诊小反刍兽疫 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阳性,可判定为确诊小反刍兽疫。

羊小反刍兽疫症状与治疗方法

羊小反刍兽疫症状与治疗方法 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假性牛瘟,2007年首次传入我国,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 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下面畜牧堂详细的介绍一下: 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较为易感,临床症状也较为严重,绵羊次之,野生动物偶有感染;传染源多为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消化道为主;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到21天;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该病对养殖业危害重大,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损失。 山羊临床症状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发热前4d,引起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障碍、多唾液,随后出现坏死病灶,口腔黏膜出现小而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随后呈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牙龈等。在重症病例中,坏死病灶累及牙垫、上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诊断方面应注意与牛瘟、蓝舌病、口蹄疫、羊痘等鉴别。 针对小反刍兽疫的治疗方案:使用香港龙达的羊瘟清(羊免疫球蛋白)每瓶200体重+刀豆素每支200斤体重配合头孢噻呋钠,肌肉注射,(最好分点注射),一天一次,打两天。预防量减半或尊医嘱。 想了解更多关于养殖管理的技术,请关注畜牧堂!“畜牧堂”APP,为我国广大养殖户提供“互联网+”畜牧养殖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农户勤劳致富,助力我国畜牧养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小反刍兽疫风险评估

小反刍兽疫危害评估报告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 一、一般生物学特性 1、起源:小反刍兽疫首次发现于西非的科特迪瓦(象牙海岸),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及赤道以北的非洲国家,近年来,几乎遍及所有中东、西亚、南亚国家,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均呈地方性流行。我国2007年首次发现于西藏,2013年底又在新疆发现,专家推测,疫情均是从境外传入的。 2、形态特性:小反刍兽疫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学及免疫学特性。病毒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核衣壳为螺旋中空杆状并有特征性的亚单位,有囊膜。 3、培养特性:病毒可在胎绵羊肾、胎羊及新生羊的睾丸细胞、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CPE),形成合胞体。 4、分类等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2020年)》明确规定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 二、致病性 致病性:因本病毒对胃肠道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故能引起特征性病变。一般在感染细胞中出现嗜酸性胞浆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在淋巴组织中,小反刍兽疫病毒可引起淋巴细胞坏死。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细胞被破坏。含嗜酸性胞浆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出现,极少有核内包涵体。在消化系统,病毒引起马尔基氏层深部的上皮细胞发生坏死,感染细胞产生核固缩和核破裂,在表皮生发层形成含有嗜酸性胞浆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 三、感染途径及暴露潜在后果 1、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可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发生传播,病羊的鼻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可含有大量的病毒,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场等接触也可发生间接传播,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偶尔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 2、暴露的后果: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感染羊等小反刍动物,对人类无法造成感染疾病,所以在实验室内暴露小反刍兽疫病毒后,实验人员不会得病。但实验人员在该病毒暴露后,衣物上可携带病毒,在进出实验室时如不严格规范,会使小反刍兽疫病毒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外界动物将感染小反刍兽疫,出现发热、口炎、腹泻、肺炎等症状。 四、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1、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小反刍兽疫病毒时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低 2、对物理因素、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50摄氏度60分钟即可灭活,在冷藏和冷冻组织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在PH小于4或PH大于11时失活,醇、醚或普通清洁剂可杀灭病毒,苯酚和百分之二的氢氧化钠都是有效的消毒剂。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样本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PPR) 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 PPRV) 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 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 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处理、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依据该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 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2.1 流行病学 2.1.1 传染源 发病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传染源。 2.1.2 传播途径

主要经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2.1.3 易感动物 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 山羊比绵羊更易感, 临床症 状更严重。岩羊、野山羊、盘羊、鬣羊、瞪羚羊、长角大羚羊、亚洲水牛、骆驼等可感染发病。白尾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严重发病, 能产生抗体。牛呈亚临床感染, 并能产生抗体。 2.1.4 潜伏期 一般为4~6天, 最长可达21天。 2.1.5 发病率和病死率 易感羊群发病率一般达60%以上, 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1.6 季节性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2.2 临床症状 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 绵羊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 突然发热, 第2~3天体温可达40~42℃。发热持续3天左右, 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 病初有水样鼻液, 此后大量的粘脓性卡她样鼻液, 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 遮住眼睑, 出现眼结膜炎。 2.2.3 发热症状出现后, 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 继而出现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 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

儿童预防接种免疫程序

儿童预防接种免疫程序全国是一样的,是根据孩子出生月龄来安排的。 一类疫苗程序: 1.乙肝疫苗 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2.卡介苗 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 3.脊灰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次。 4.百白破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 5.白破疫苗 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 6.麻腮风疫苗(麻风、麻腮、麻疹疫苗)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麻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替代,麻腮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 7.流脑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6—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A+C群流脑疫苗。 8.乙脑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 9.甲肝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次。 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次)、卡介苗 1月龄:乙肝疫苗(第二次) 2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一次) 3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二次)、百白破(第一次) 4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三次)、百白破(第二次) 5月龄:百白破(第三次) 6月龄:乙肝疫苗(第三次)、A群流脑疫苗(第一次) 8月龄:麻疹疫苗(第一次)、乙脑疫苗(非活第一、二次)、(减活第一次)9月龄:A群流脑疫苗(第二次) 18月龄:百白破(第四次)、麻疹疫苗(第二次) 2岁:乙脑疫苗(非活第三次)、(减活第二次) 3岁:A群流脑疫苗(第三次) 4岁:脊髓灰质炎疫苗(第四次) 6岁:乙脑疫苗(非活第四次)、(减活第三次)、A群流脑疫苗(第四次)、精白破(第一次) 16岁:精白破(第二次)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年版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 (2016年版) 2016年11月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2016年版) 2、选择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一剂次接种程序。选择甲肝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说明 (2016年版) 一、一般原则 (一)起始免疫年(月)龄:免疫程序表所列各疫苗剂次的接种时间,就是指可以接种该剂次疫苗的最小接种年(月)龄。 (二)儿童年(月)龄达到相应疫苗的起始接种年(月)龄时,应尽早接种,建议在下述推荐的年龄之前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相应剂次的接种: 1.乙肝疫苗第1剂: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 2.卡介苗:<3月龄完成。 3.乙肝疫苗第3剂、脊灰疫苗第3剂、百白破疫苗第3剂、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第1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2剂:<12月龄完成。 4.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18月龄完成。 5.麻腮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第1剂、百白破疫苗第4剂:<24月龄完成。 6.乙脑减毒活疫苗第2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3剂、甲肝灭活疫苗第2剂:<3周岁完成。 7.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1剂:<4周岁完成。 8.脊灰疫苗第4剂:<5周岁完成。 9.白破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乙脑灭活

疫苗第4剂:<7周岁完成。 如果儿童未按照上述推荐的年龄及时完成接种,应根据下述疫苗补种通用原则与每种疫苗的具体补种要求尽早进行补种。 (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补种通用原则 未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14岁以下的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在补种时掌握以下原则: 1.对未曾接种某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根据儿童当时的年龄,按照该疫苗的免疫程序,以及下文对该种疫苗的具体补种原则中规定的疫苗种类、接种间隔与剂次进行补种。 2.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3.应优先保证儿童及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当遇到无法使用同一厂家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情况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同品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含补种)。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有特别说明的情况除外。 4.针对每种疫苗的具体补种建议以及2007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以下简称扩免)后新增疫苗的补种原则,详见下列具体疫苗的补种原则部分。 (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原则 1.不同疫苗同时接种:现阶段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可

2017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

2017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疫苗种类接种年(月)龄 名称缩写出生 时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8 月 9 月 18 月 2 岁 3 岁 4 岁 5 岁 6 岁 乙肝疫苗Hep B 1 2 3 卡介苗BCG 1 脊灰灭活疫苗IPV 1 脊灰减毒活疫 苗 OPV 1 2 3 百白破疫苗DTa P 1 2 3 4

白破疫苗DT 1 麻风疫苗MR 1 麻腮风疫苗MM R 1 乙脑减毒活疫苗 或乙脑灭活疫苗1JE-L 1 2 JE-I 1、 2 3 4 A群流脑多糖疫苗MPS V-A 1 2 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MPS V-A 1 2

发布日期:2017-02-13 15:23:12 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 注:1.选择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选择乙脑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四剂次接种程序;乙脑灭活疫苗第1、2剂间隔7~10天; 2.选择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一剂次接种程序。选择甲肝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说明 (2016年版) 一、一般原则 (一)起始免疫年(月)龄:免疫程序表所列各疫苗剂次的接种时间,是指可以接种该剂次疫苗的最小接种年(月)龄。 (二)儿童年(月)龄达到相应疫苗的起始接种年(月)龄时,应尽早接种,建议在下述推荐的年龄之前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相应剂次的接种: C 甲肝减毒活疫苗 或甲肝灭活疫苗2 Hep A-L 1 Hep A-I 1 2

1.乙肝疫苗第1剂: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 2.卡介苗:<3月龄完成。 3.乙肝疫苗第3剂、脊灰疫苗第3剂、百白破疫苗第3剂、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第1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2剂:<12月龄完成。 4.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18月龄完成。 5.麻腮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第1剂、百白破疫苗第4剂:<24月龄完成。 6.乙脑减毒活疫苗第2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3剂、甲肝灭活疫苗第2剂:<3周岁完成。 7.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1剂:<4周岁完成。 8.脊灰疫苗第4剂:<5周岁完成。 9.白破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乙脑灭活疫苗第4剂:<7周岁完成。 如果儿童未按照上述推荐的年龄及时完成接种,应根据下述疫苗补种通用原则和每种疫苗的具体补种要求尽早进行补种。 (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补种通用原则 未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14岁以下的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在补种时掌握以下原则: 1.对未曾接种某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根据儿童当时的年龄,按照该疫苗的免疫程序,以及下文对该种疫苗的具体补种原则中规定的疫苗种类、接种间隔和剂次进行补种。 2.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3.应优先保证儿童及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当遇到无法使用同一厂家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情况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同品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含补种)。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有特别说明的情况除外。 4.针对每种疫苗的具体补种建议以及2007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以下简称扩免)后新增疫苗的补种原则,详见下列具体疫苗的补种原则部分。 (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原则 1.不同疫苗同时接种:现阶段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可按照免疫程序或补种原则同时接种,两种及以上注射类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1.什么是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或伪牛瘟,是又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绵羊和山羊等小反刍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和腹泻为主要特征。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 2.小反刍兽疫有哪些流行病学特点? 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变现比绵羊更为严重。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季节多发病。奉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3.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4.小反刍兽疫有哪些病理变化? 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5.如何确诊小反刍兽疫? 当发现山羊或绵羊出现急性发热、腹泻、口炎等症状,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传播迅速,且出现肺尖肺炎病理变化时,可判断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由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派人采集病羊口鼻棉拭子、淋巴结或血沉棕黄色层送指定实验室(必须在生物安全3级以上实验室进行)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阳性可判定为确诊小反刍兽疫。 6.发现疑似小反刍兽疫时如何报告疫情?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以发热、口炎、腹泻为特征,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山羊或绵羊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镇畜牧兽医站报告。 7.小反刍兽疫消毒选用的药品种类有哪些? 碱类(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物和酚化合物适用于建筑物、木质结构、水泥表面、车辆和相关设施设备消毒。柠檬酸、酒精和碘化物(碘消灵)适用于人员消毒。 8.场地及设施如何消毒? 一是清洗,消毒前必须清除有机物、污物、粪便、饲料、垫料等;二是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消毒器械和防护用具;三是采用合适的消毒方法。金属设施设备的消毒,可采取火焰、熏蒸和冲洗等方式消毒;羊舍、车辆、屠宰加工、贮藏等场所,可采用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式消毒;养羊场的饲料、垫料、粪便等,可采取堆积发酵或焚烧等方式处理;疫区范围内办公、饲养人员的宿舍、公共食堂等场所,可采用喷洒的方式消毒。 9.人员及物品如何消毒? 饲养、管理等人员可采取淋浴消毒; 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消毒液浸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处置、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依据该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2.1 流行病学 2.1.1 传染源 发病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传染源。 2.1.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2.1.3 易感动物 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岩羊、野山羊、盘羊、鬣羊、瞪羚羊、长角大羚羊、亚洲水牛、骆驼等可感染发病。白尾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严重发病,能产生抗体。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2.1.4 潜伏期 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21天。 2.1.5 发病率和病死率 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1.6 季节性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2.2 临床症状 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 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可达40~42℃。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 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 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内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2.2.4 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2.3 病理变化 2.3.1 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 2.3.2 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 2.3.3 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 2.3.4 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2.3.5 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 2.4 实验室检测 2.4.1 样品采集、运输与保存 无菌采集病羊眼棉试子、口棉拭子、鼻棉拭子和抗凝血,采集被扑杀或刚死亡病畜的脾、胸腺、肠系膜和支气管淋巴结、肠黏膜、肺等组织,无菌采集全血,用常规方法分离血清。样品采集后,置冰上冷藏尽快送至实验室检测。 2.4.2 血清学检测 应在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 抗体检测可采用病毒中和试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