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课堂实录

桥之美课堂实录
桥之美课堂实录

《桥之美》课堂实录

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李宗刚

一、导入新课

师: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去领略“桥之美”。(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师:下面老师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学案中课前预热中的词语。

生1读(“煞它风景”误读为四声)

师正音

生齐读识记。

三、展示目标

师:这一节课我们有这样三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随后出示学习目标)

生读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师: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结合预习思考归纳如下问题:

1、从中画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说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生1: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你能将这个句子完整的读一读吗?

生读:我之爱桥,……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句子的结构,“并非……也并非……而是”,意在强调什么?

生:最后上一句话。

师:也就是在强调桥与环境的关系,是吗?

生:是。

(师板书:桥环境)

师:请同学们将这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朗读一遍。

师:作者为了展现桥之美,列举了哪些桥的例子呢?

生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的石桥。

师:再简炼一些。

生1、石桥

师:既要简炼,同时也要明确说明,所以可以说是乌镇苇丛中的石桥。

师:请同学们就用这样的概括方式再进行提炼。

生纷纷回答,先后答出:江南乡间石桥;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生2: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

师:这些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2:拱桥

师:还有呢?

生3:长桥

师:很好,那用一个词语来形象地修饰一下。

生4:卧龙长桥。

生5、鹊桥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概括的都是一些有形的,实在的桥。这位同学说的则是无形的,想像中的桥。

师: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合作交流重点研读

师: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将其看作是一幅幅的美景画面。在文中诸多的桥之美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赏析。老师提示大家:我们在赏析的时候,先说说这种桥美在哪里;也要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现这种桥之美的?(可以从修辞、句式、词语运用……这些方面入手)

(学生回到文本,找到片段,开始读所欣赏片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最喜欢的一种桥的画面,也带着你的赏析,回到小组中去,交流一下,可以将你的赏析说给别人听一听,让他们帮你补充完善,也可以两人配合,一人读,一人品析。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交流)

师:好,哪一个小组先展示你们的交流成果?

生1:我们赏析是“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的石桥……构成鲜明的对照。”这一部分描写石桥在密密的苇丛中间,使得芦苇丛舒畅了。

师:石桥怎样使得芦苇丛舒畅了呢?

生2:芦苇丛本来是密密的,有一石桥,使得苇丛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师:苇丛也会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2: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对,作者将芦苇拟人化,说它像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可以见得石桥的出现是恰到好处的。

师:这位的赏析不错,先将自己欣赏的片段朗读了一遍,然后再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也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式继续欣赏。

生3、我们低沉的是“湖水苍茫,水天一色……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这一句写在湖水上面出现长桥,使得长桥像是有了生命。

师:所以作者怎样形容长桥?

生3:卧龙。

师:很好,长桥的出现,犹如卧龙一样,一下子打破了湖面的单调。

生1:我们欣赏的是山区的风雨桥。它廊与亭的构造与桥下的流泉飞瀑相对对照,显得人很安闲自在。

生2:我们欣赏的是索桥。它是一道富有弹性的线。它有险峻的环境、山岩、树丛相衬托,从而有了生命。

生3:我觉得《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很美。它将两岸的生活联接在一起。形成丰富的生活画面。

师:不错,这里的桥起到了联接的作用。

生4:我欣赏的是南京长江大桥。它是一道直线。

师:这位同学说南京长江大桥是一条直线,很美。那么在作者看来呢?也很美吗?

生:不美。

师:为什么?

生沉默(学生不能理解作者的描述)

师:同学们请看,在作者看来,桥应该与周围的环境下衬托、呼应,可是南京长江大桥怎样与周围环境相呼应的?

生:找不到。

师:对,包括钱塘江大桥大桥在内,都“构不成画面”。所以作者说这些桥不美。

师:还有谁想说一下自己的欣赏?

生1:我觉得鹊桥很美。作者用“不仅……也”说明了鹊桥的意义好,形式也好。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赏析的是现实中的桥,而这位同学赏析的则想像中的桥。

……

师:老师也有一处,请同学们来帮助我分析一下。“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也令画家销魂!”他美在哪里呢?

生1:江南乡间石桥有细细的柳丝的陪衬,犹如柔软的发丝垂在肩上,这样的景色很美。

师:确实如此,所以作者说“也令画家销魂”,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替换“销魂”吗?

生1:用“陶醉”。

师:好,用“陶醉”。因此可以说江南乡间石桥有了细柳的衬托,令画家陶醉了。

师:品析这些桥,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在欣赏他们时都注重于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与配合,那么你能根据刚才描绘的画面,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吗?

师:老师先举个例子。例如刚才同学们赏析的乌镇石桥,可以这样概括: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生1:长桥之美,美在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活泼。

生2:风雨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

生3:江南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搭配。

生4:鹊桥之美,美在既有好的意义,又有好的形式。

生5:乡村小桥之美,美在桥与桥下流水配合,形成美丽的倒影。

……

师:吴冠中先生以具体的阐释启迪我们认识桥梁之美,归结起来,我们在生活中从哪些艺术角度就可以欣赏到各种桥的美呢?

桥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学生朗读一遍)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请大家结合刚才所学的审美方法,尝试欣赏身边的桥美在何处。

师: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你曾经见过的桥,它美在哪里。请你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生1:乡间的小桥,横在水面上,下面有流水,也有水草,很美。

生2:我去过高密小康河,那里的桥弯弯的,是一座拱桥,与弯弯的小河搭配,到了晚上,有彩色的灯光照耀,桥影倒在水中,好像一轮圆月。

……

师:美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护”,桥自身无论多么美丽动人,周围环境与它的配合对于桥的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

师:今天,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连接心与心的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这是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所以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生齐读最后一句。)

七、课外延伸

师:桥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课外扩读的资料。希望同学们读一读,记一记,丰富自己的知识积蓄。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 学情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 1、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依据教学目标1、2、3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1、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优秀 教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布置】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悟二、导入新课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发生无限的难过……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

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三、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和重音的掌握)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五、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桥之美》教学设计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巩义市西村三中桥之美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

师生互致问候,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这节课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师:这座桥是什么桥? 生:赵州桥。 师:赵州桥是谁设计的? 生:李春。 师:唐朝的张嘉贞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的?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的? 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从结构角度评价的。 师:茅以升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结构的? 生: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像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师:可见,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出示课题,作者。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你的耳朵听课文录音,用你的眼睛去看屏幕的图片,更重要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感受。 (放课文录音,展示桥的图片。)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桥很美。 生:本文语言很美。 生:本文描写了很多座桥。 师:看来同学们都陶醉在一座座美丽的桥之中。桥的确很美,那么在画家的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生: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你答得非常准确。那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 生:就是写不同环境中,桥美的形式各不相同。 师:很好,桥美在形式。在画家的眼中,形式美当然是绘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绘画的形式美呢?请再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 生: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师:你在哪一段找到答案的?如此专业的块、线、面知识,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 生:第二段。作者从我们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教师指图片介绍块、线、面的知识。) 师: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说了,文章中写了许多桥,这些桥是在不同环境中的桥,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不同环境中的哪些不同形式的桥呢? 生: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教师展示每座桥的图片。) 师: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得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巡视。) 生:我们组最喜欢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因为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 师:细柳和石桥、阳刚与阴柔之美,的确美得动人。 生:我们组也最喜欢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因为这段文字中“销魂”这个词用得很好,表达出画家的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那你知道“销魂”这个词的含义么? 生:不知道。 师:“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 法。 3、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 人。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品味语言;理清文路,理解文意,把握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学会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教学难点: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清新婉约,行文典雅,学生爱读。但本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要理解这些内容,对初中生来说稍难了些,所以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疏导。 1 / 4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法,以读带讲。《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观察法。通过比较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4.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五、教学媒体设计 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始终。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卓有成效地进行读写训练,并通过网上教学,实现资源共享。 六、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2 / 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教学重难点: 体会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掌握抓住总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引趣激思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是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1)辨清字形,读准加点字字音。 每学一课书之前,老师都让大家对本课的字词做提前预习,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准备的怎样。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加点的字的读音? 煞风景(一声) 和谐点缀笼统脂粉纤细(首字母为x) (2)词语解释 驻足、史诗、销魂、美感、煞它风景、前瞻后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组) (1)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出示图片,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幅画,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明确讨论: (1)并不着眼于桥本身的结构设计,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句话我们如何理解,是不是与我们平时说话有些不同,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不如我们找些关键词,你觉得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将环境、作用这两个词抽出来,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环境中,桥有不同的作用。)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3)提示: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 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三、研读与赏析 1、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公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吗? 教师示范:乌镇石桥: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学生认真阅读文字,想想文章对几座桥是怎样描述的,请同学们小组交流,用最美的语言来描述。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降低要求:用桥之美,美在桥处在__环境中,它给我的感受是__ 的句式说话。 四、美句赏析 1、(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1)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反复朗读,体味句子的情味。

桥之美课堂实录

《桥之美》课堂实录 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李宗刚 一、导入新课 师: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去领略“桥之美”。(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师:下面老师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学案中课前预热中的词语。 生1读(“煞它风景”误读为四声) 师正音 生齐读识记。 三、展示目标 师:这一节课我们有这样三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随后出示学习目标) 生读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师: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结合预习思考归纳如下问题: 1、从中画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说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生1: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你能将这个句子完整的读一读吗? 生读:我之爱桥,……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句子的结构,“并非……也并非……而是”,意在强调什么? 生:最后上一句话。 师:也就是在强调桥与环境的关系,是吗? 生:是。 (师板书:桥环境) 师:请同学们将这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朗读一遍。 师:作者为了展现桥之美,列举了哪些桥的例子呢? 生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的石桥。 师:再简炼一些。 生1、石桥 师:既要简炼,同时也要明确说明,所以可以说是乌镇苇丛中的石桥。 师:请同学们就用这样的概括方式再进行提炼。

桥之美教案_桥之美阅读答案

桥之美教案_桥之美阅读答案 课文《桥之美》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orG,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

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师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师教 案 内容预览: 《桥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教案 教案的设计对于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就随一起去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12课教案,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多媒体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设计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品味本文形象优美而又富的意蕴的语言 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环节 一、引入 桥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建筑了。晴天丽日,我们可能和朋友一起在桥上漫步;微风细雨,我们可能独自在桥上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或是从书报电视上见过哪些桥呢?学生说。 同学们说得真不少,真是见多识广。老师这也有一些桥,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看的时候请把你最喜欢的桥的图片找出来。并想想你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桥美在哪?一会咱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看图。 学生交流。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最喜欢的桥。下边老师也说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桥和原因,好不好? 出示图片《弯弯的月亮》解说:其实老师喜欢的不只是这幅图片。可能的同学还记得《弯弯的月亮》这首歌的歌词: 遥远的夜空 有一个弯弯的月亮 弯弯的月亮下面 是那弯弯的小桥 小桥的旁边 有一条弯弯的小船 老师更喜欢的是这诗一样优美的意境。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星空、月亮、小桥、小河、流水、小船,还有那慢慢划着小船在走的人。多么令人神往的一幅生活的画卷!桥是美的。咱们能发现。更有数不清的诗人、画家吟咏过它,描绘过它,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画家吴冠中眼中的桥的美在哪里。 二、 1、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 学生读课文。 2、学生说自己的看法。 归纳: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重庆一中重庆一中2007年学术年会获奖及成果汇编

. . . . . . . 重庆一中2007年学术年会获奖及成果汇编 一、2007年省(市)级以上课题研究结题 一、重庆一中承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项目“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The Research Group of UNESCO item:Research and Experiment of Innovative Learning)子课题“科技活动策略研究”顺利结题。 二、重庆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重庆市普通高中示范校建设研究”一级子课题“发展性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结题 二、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评比集体奖 一等奖:地理组(2.08) 二等奖:初中语文组(1.72)高中语文组(1.55) 三等奖:信息技术组(1.40)体育组(1.38)高中英语(1.34) 三、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评比结果 一等奖(4) 王晓颖让我们爱上英语——重庆一中高中英语课堂“激活策略”教育模式的探索 杨晓康让中学语文教学走上发展教育之路 杨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和谐、发展的问题氛围 二等奖(50) 皮坤龙新学期语文教学改革畅想——对语文本质及操作论的探讨 邓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程昌玉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张鸣如若文章著我色,便得梅花扑鼻香——让你的文章充盈“人”气 钟方鑫读与品——谈现代诗歌教学 史瑞重视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生活态度的指导 韩君韬语文课,如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导读法 丛波在文学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之间——确立一种新的“语文态度”

唐敏浅谈如何调动语文课堂的气氛 王海洋类比思维在课堂教学激活中的运用 蔡乾国怀念孔夫子羡慕孔门人——读《论语?四子侍坐》谈我校特色教育 周鹊红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教学艺术和技术 张绍敏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李杰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应用意识 石含军优化数学课堂语言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李艳浅谈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曾晓瑜论现代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 梁波浅谈在数学课堂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邹发明敢于向数学常规思维叫“不” 张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黄正卫新课标下文科数学教学策略探索 蒲菲菲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谭顺福 刘红燕高中英语“写作激励法”实验研究——一项以写促学的教学尝试 窦有策探讨高三英语复习的系统性原则 喻晓燕试论课程改革对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对教师的转变要求 王丽娜如何引导高一新生走进英语——谈新课程下的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刘晓雨高中英语阅读课课堂设计新探 李黄川重庆一中的名校发展策略 郑筑如何设计实验课堂提问 余文君浅议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翟佑斌物理“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 李春丽激活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李善梅谈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学化学概念教学 陈国君校园特色,打造你我成功 刘卫兵如何转化化学后进生 彭颂春高中生物“因材施教”之美 李艳林“浮华”背后—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教学误区 李林新形势下地理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培养 吴文成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方式的探究 付申珍“审美化地理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报告 党丽娟浅谈中学生地图素养的培养方法 彭廷学激活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激活——以一堂优质课的教学设计为例 彭树云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刍议 涂华勋浅析思想品德课堂兴趣与情感的激发——基于课堂教学激活策略的实践研究李敏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初中政治教学 梁凤/沈清敏怎样培养中学生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杨国勇高中训练队学生休闲活动研究 刘欢游戏作为初中体育教学运用的研究 李洪波建设信息化校园,促进一中可持续发展 金晓玲新课标,新教材,新体验 三等奖(106) 万方萍近四年重庆市语文中考及相关试题与趋势浅析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布置】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悟 二、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发生无限的难过……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

字写大,突出一下) 三、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和重音的掌握)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五、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最新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最新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而文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桥之美(作者:吴冠中) 1、字词注音、释义 口吻:(wěn),口气。 煞它风景:(shā)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残月:快落的月亮。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苍茫:空阔辽远。 驻足:停止脚步。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左右:此处是支配的意思。 前瞻后顾:即“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 2、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它 “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 家的眼里谈桥之美。 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 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 (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 (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 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 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 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 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 开篇收束全文。 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12桥之美说课稿

《桥之美》的说课稿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桥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_1

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教学重难点: 体会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掌握抓住总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引趣激思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是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1)辨清字形,读准加点字字音。 每学一课书之前,老师都让大家对本课的字词做提前预习,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准备的怎样。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加点的字的读音? 煞风景(一声)和谐点缀笼统脂粉纤细(首字母为x) (2)词语解释 驻足、史诗、销魂、美感、煞它风景、前瞻后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组) (1)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出示图片,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幅画,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明确讨论: (1)并不着眼于桥本身的结构设计,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桥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句话我们如何理解,是不是与我们平时说话有些不同,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不如我们找些关键词,你觉得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明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案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案 ,这篇*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一起看看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案!欢迎查阅!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案1 目的 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材、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但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学习,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师生互动)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桥之美》教案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学习过程 方法设计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 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 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 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 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二、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 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 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 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 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 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教师课堂点评方法谈

教师课堂点评方法谈 例一:有位教师上《致女儿的信》,在拓展学习时,他说:“爱情,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之讴歌,为之赞叹。请大家例举一些表达爱情主题的古代诗词。”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教师再问:“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作者吗?”见学生无言,教师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以后可要用心读书啊。” 其实,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拓展要求。教师没有给予正面而充分的点评,却偏偏正题,有意无意地批评起学生的知识不全面来,更有甚者,看似语重心长的一句“以后可要用心读书啊”,实际上传递着这样一种错误信息:你们不知道某一知识,不是正常的遗忘,而是没有用心读书。请问,哪个学生愿意承担“不用心读书”的罪名呢?本来的满腔热忱,一下子被教师的一瓢冷水浇灭,这样一来,他今后还有多大热情去“用心读书”呢?据观察,那位学生神情很沮丧。 那么,怎样有效地点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教师的引领作用呢? 真诚宽容。中学生总有强烈的自尊心,都希望得到教师充分、肯定的点评,而强烈的自尊又必然衍生强烈的敏感与脆弱。因此,教师要真诚对待任何一位学生。这种真诚,不仅体现在点评好学生的时候,更表现在点评后进生的时候。

教师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有缺点,宽容他们思维的模糊、错误,甚至荒谬。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师生互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确实是在引领着他们不断进步。这样,学生的心里就会得到安全保障,自然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例二:上完《唐雎不辱使命》,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写 一个能概括唐雎性格特点的成语。一位学生写了“大义凌然”,教师说:“这个‘凌’字写错了,应该是……”便板书“大 义冽然”四个大字。学生顿时一片哗然。教师笑了笑,说:“呀,我也写错了,看来粗心大意害人不浅哪!” 知道学生错了,怎样既明确指出又保护学生自尊,这位教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他不是直白地批评学生,而是似乎不经意地也写了一个错字,然后以自责式的点评,揭示粗心大意的危害,让犯错的学生默然心会,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宽容、良苦用心,从而心存感激,警醒自己,并亲其师而信其道。 声情并茂。要想取得良好的点评效果,教师不仅要注意词语的准确、得体,注意声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轻重、缓急,还要注意自己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从而使点评充分显露出浓浓的人性关怀。比如,肯定学生时,声音宜洪亮、清脆;指出学生不足时,声音要柔和、恳切。又如,教师可以走到学生身边,用鼓励的眼神、得体的手势,拉近与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