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发展概况综述

摩擦学发展概况综述
摩擦学发展概况综述

摩擦学发展概况综述

姓名:XXX

学号:XXX

日期:2016年5月

目录

1.引言 (1)

2.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 (1)

2.1摩擦学教育 (2)

2.2摩擦学研究 (2)

3.现代摩擦学的发展 (3)

4.70~90年代摩擦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4)

4.1磨损研究 (4)

4.2流体动压轴承 (4)

4.3流体静压支承和动静压支承 (4)

4.4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5)

4.5固体润滑材料 (5)

4.6润滑油脂材料 (5)

4.7摩擦学测试技术及共况检测 (5)

5.90年代后至今摩擦学的发展方向 (5)

6.工业界的摩擦学研究 (6)

7. 摩擦学工业应用举例 (7)

8对摩擦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的几点认识 (8)

9.摩擦学面临的挑战 (8)

10.结束语. (9)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摩擦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及其在机械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当今摩擦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回顾了我国摩擦学发展的历程,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分析了摩擦学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节能、节资应该是摩擦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摩擦学在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国家安全、公众健康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显然,国内面临的严峻形势需要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并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即摩擦学除了继续发挥它对高新技术和许多科技与工程领域的技术支撑作用之外,还应成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1.引言

按照当今的概念,摩擦学是研究作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及其有关实践的科学与技术,以摩擦、磨损和润滑为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这个概念,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技术应该是比较早的摩擦学技术,在公元前几千年的制陶工具———陶轮中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轴承;战车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夏代。诗经里的“载脂载辖,还车言迈”是我国早期使用润滑脂的文字记载,说明最晚在2 500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普遍使用润滑剂了。我国摩擦学技术的早期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摩擦学(Tribolgy)一词是在1966年以后才开始使用并收入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中,这个新词是英国HPeterJost先生于1966年3月9日首先提出的。摩擦学包括摩擦、磨损与润滑。摩擦学被定义为“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的表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与技术”。摩擦学是当今国际上研究十分活跃和受到各国普遍重视的交叉学科领域。摩擦学涉及材料科学、表面工程、流体力学、化学、物理及机械工程等学科。目前,摩擦学的研究不仅存在于机械系统中,而且存在许多领域中,如计算机工业中的磁性信息储存器、核反应堆中的摩擦学问题、医疗工程中的生物摩擦学等。

由于过去没有摩擦学的概念,各项研究工作都是在自然形成的各自的技术领域(如摩擦、磨损、润滑)中进行的,摩擦学科学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966年,以H PJost博士为首的专家小组,提出了著名的《英国教育科研部关于摩擦学教育和研究的报告》(Jost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摩擦学”这样一个学科术语,它把摩擦、磨损、润滑及其相互作用的表面科学联系起来。摩擦学的提出对于促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

2006年中国工程院专门立项进行了《摩擦学科学与工程应用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由徐匡迪院长担任顾问,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张彦仲院士任组长,谢友柏、薛群基、徐滨士院士任副组长,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大型企业和军事部门的33个单位的15位院士、63名专家直接参加了调研工作,另有200余位各个行业的摩擦学专家教授、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协助参加了调研工作。项目组按照调研对象(行业)成立了冶金、能源化工、机车、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军事装备和农业装备等8个课题组,结合我国实际,采用面上调查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若干有代表性、专业人员基础较好、统计资料较完整的企业,通过问卷调查、组织座谈和专题讨论,以及深入现场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开展了调研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可以认为, 20年来我国在摩擦学教育、科研和工业应用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2.1摩擦学教育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摩擦学学科正式确立以来,广大的摩擦学科技工作者非常重视摩擦学教育和普及,在摩擦学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主要成果可以用“一个教学体系、一支教师队伍、一套科教著作、一批高水平人才”的“四个一”来描述。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摩擦学教育教学体系。根据调查结果,我国大专院校在2001—2005年间大约平均每年招收培养与摩擦学有关的博士研究生115人,硕士研究生338人,本专科生2 019人。这个数字相对于全国400多个二级学科专业来说,大约相当于一个中小型二级学科专业的招生人数。我国摩擦学师资队伍中大约有教授200人,副教授116人,讲师和其他人员45人,总数约361人。这支队伍中凝聚了我国摩擦学教学科研的高水平人才,是我国摩擦学学科发展的先锋队。在教材建设方面, 1985年以前,我国只有两本正式出版的自编摩擦学教材。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2006年,我国摩擦学工作者共编辑并正式出版摩擦学方面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30余本,其中英文教学参考书两部。温诗铸院士主编的《摩擦学原理》多次再版并获得全国科技图书奖。张嗣伟教授编著的《橡胶摩擦学》被国际著名出版社ELSEVIER 以英文出版。这些科技著作和教材必将为开展摩擦学教育教学活动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对近12年来在《润滑与密封》和《摩擦学学报》两大主要摩擦学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人数和篇数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大体上得到我国从事摩擦学教学和科研的专业队伍情况:近十年来曾经参与过摩擦学研究的人员大约在5 000人以上,能比较稳定地从事摩擦学专业研究,平均3年发表一篇论文的专业研究人员大约为600人,平均每年发表一项以上研究成果的专业核心研究人员约为100人。这些数据说明我国20年来开展摩擦学教育的成绩是显著的,它为我国进一步开展摩擦学研究和应用造就了一支骨干队伍。特别可喜的是,这支队伍中有一批中青年科技精英,其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这一个教学体系、一支教师队伍、一套科教著作和一批高水平人才为我国摩擦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这一批高水平人才必将在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2摩擦学研究

1986年全国摩擦学工业调查后,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对发展摩擦学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等对摩擦学研究给予了很大支持。摩擦学研究机构有了跨越性发展,先后以清华大学为依托建立了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兰州化物所为依托建立了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为代的高校学术队伍,以兰州化物所为代表的科研队伍和以原机械工业部有关院所、石油化工研究院为代表的技术开发队伍初步形成了一支比较完整的摩擦学研究队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摩擦学研究所(中心) 26个,摩擦学研究室大约100个。

我国摩擦学研究的基础性研究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86—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资助与摩擦学相关的研究共计335项,资助总经费计5 731.51万元。除上面项目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还资助杰出青年基金8项,优秀创新研究群体3项,重点项目11项。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既瞄准了科学前沿,又面向国家重大装备和工程的需求,大大促进了摩擦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时又解决了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出现的许多重要的摩擦学技术问题,使我国摩擦学的理论与应用技术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位置。例如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资助的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薄膜润滑和纳米摩擦学理论与技术,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空间和固体润滑理论、技术及其应用,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

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轮轨波浪磨损、接触疲劳与微动磨损的理论与实验,吉林大学在生物脱附、减磨原理以及地面机械脱附仿生理论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摩擦学研究,一方面在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又涌现出了为摩擦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数名院士和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摩擦学已成为21世纪初我国机械工程学科在国际上最具影响的学科之一。1991年以来,摩擦学研究领域获得的国家三大科技奖项,计有12项。

3.现代摩擦学的发展

人们很早就会利用滚动摩擦,但对于滚动摩擦的实验研究及理论研究都很不够。滚动运动可分成三种基本滚动形式,其表面作用与摩擦机理各不同。有:自由滚动;具有牵引力的滚动;伴随着滑动的滚动。

滚动摩擦阻力主要由以下四种因素形成:1)塑性变形;2)弹性滞后;3)微观滑动;4)粘着效应。自50年代来,滚动摩擦理论为:弹塑性固体的滚动阻力主要归因于固体接触过程中的变形损失及滞后损失。滚动阻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下列四个方面:1)滚动的类型及受力方式:2)滚动副的弹塑性性质(如弹性摸量,屈服点);3)负载大小;4)两物体的大小、形状及相互配置关系。另外,滚动阻力一般随负载的增加而增大,随滚动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但不一定成线性关系。

在中国摩擦学发展历程中,特别值得纪念的是第一次全国摩擦学学术大会。1962年10月15日—20日在兰州由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和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1篇,有96个单位的160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分3个小组宣读和研讨了28篇学术论文及5个专题报告。会上还建议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下筹备成立摩擦、磨损与润滑学会。1979年3月18—25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广州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摩擦磨损润滑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磨损润滑学会”,选出了由42名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与会代表沟通了情况,提高了认识,研究、提出了包括科研、教育、培训等内容的中国摩擦学发展的策略。“摩擦磨损润滑学会”经过将近两年的学术讨论之后,在1980年11月于苏州召开的第一届理事扩大会上,全体同意将本学会名称正式定名为“摩擦学学会”。

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对摩擦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次调查从198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摩擦学工业调查座谈会”开始,通过1982年8月的兰州会议、1983年7月的安徽会议、1983年9月的大庆摩擦学工业调查现场座谈会、1984年10月的镇海座谈会和1985年12月的厦门“全国摩擦学工业应用技术交流会”等6次会议,参加调查的人数达5 000人以上。调查的直接收获是得出了在中国应用摩擦学技术可能获得的潜在经济效益的一个较为客观的估计。这个估计数值是根据各个行业提供的应用案例或实验数据测算来的。根据比较有说服力的各行业调查报告的测算结果:冶金行业节约为2.8~4.4亿元,石油行业约为2.8亿元,煤炭行业为3~4亿元,铁道运输业为3~4亿元,农机行业约20亿元,交通运输(汽车)行业约为5亿元。“根据我国对冶金、石油、煤炭、铁道运输、机械5大行业的调查,经过初步统计和测算,应用已有的摩擦学知识,每年可以节约37.8亿元左右,约占这5个行业1984年`可计算部分'生产总值的2.5%左右”。这部分产值相当于1984年工业总产值的20%,按此比例推算, 1984年我国应用摩擦学可节约的潜力为176.4亿元,约占国民总产值的1.37%。进一步推算到2000年,应用摩擦学技术在工矿企业中的节约潜力约为400亿元。根据石油、冶金、煤炭等有关企业估计,要获得这些经济效益估算投资效益比大约为1∶50。这次调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第一次给出了中国开展摩擦学研究、教育和应用活动的经济效益估计,也不仅仅在于它第一次动员了那么多企业和技术人员参加,更重要的是,它使众多的企业和广大的技术人员认识到了摩擦学应用的重要性,极大地促进了摩擦学技术的应用,对其

后的摩擦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70~90年代摩擦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4.1磨损研究

通过对磨损状态和磨损微粒的分析及对磨损过程的深入研究,出现许多磨损机理研究。早期有粘着磨损理论,磨料磨损理论和疲劳磨损理论。近代有磨损的剥层理论,此理论是由美国的SUH提出的,它是以位错理论以及靠近表面金属的断裂和塑性变形为基础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照片分析表明,磨损碎片的形状为薄而长的层状结构是由于表面下裂纹生长的结果.

磨损、腐蚀与断裂是机械零件损坏失效的三大主要原因,在摩擦学中对磨损的研究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磨损机理和影响因素1)磨损机理的基础研究,如摩擦表面分析、次表层结构和应力以及表面疲劳机理分析等;2)工程研究,如开发新型耐磨、减摩材料和磨损实验方法等。在磨损机理的研究上,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众多的理论如微观切削理论、原子转移理论、粘附失效理论、疲劳失效理论、剥层失效理论、能量理论等,所有的摩擦磨损理论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没有全面的、综合的、统一的概念。由这些理论选用相应的磨损模型,加上统计分析法等来分析和评价机械零件的耐磨性。从国外磨损机理研究可看到,当前摩擦学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采用微观、表面分析仪器来观察表面形态的瞬间变化和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采用先进数据处理设备,处理实验所得的数据。

在开发新型耐磨、减摩材料方面,金属玻璃、聚合物复合材料、橡胶和陶瓷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新型表面处理工艺如涂敷、刷镀、离子注入、离子敷涂、离子溅镀、表面速熔、电子束熔化、激光表面熔化等工艺得到快速发展。在摩阻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天然材料~合成材料~多种材料复合。

4.2流体动压轴承

流体动压轴承的研究己有一个世纪,基本理论己相当成熟,然而由于机械设备向超大型化、自动化、高精度和高参数运行发展,需要相应的轴承。1)新型结构或特殊用途轴承。2)轴承计算中考虑惯性、紊流、热效应及表面粗糙度、弹性变形、轴颈歪斜等影响。3)改善轴承动态特性和可靠性。4)应用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变分直接法和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提高计算精确度。

4.3流体静压支承和动静压支承

流体静压支承已作为一种成熟技术广泛应用于机床和各种机械、精密仪器中,具有回转精度高、抗振性好、摩擦阻力小、能耗低、使用寿命长等特性。其发展有以下几方面:

1)从一般结构形式的静压支承到特殊结构形式的静压支承;

2)从静压支承的原理与结构上增加节能措施;

3)提高支承动态特性和运转精度;

4)使用差分法、有限元法及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测试及处理实验数据;

5)支承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4.4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有关光滑表面的弹流润滑理论,尤其是等温状态下膜厚与膜压计算已较成熟。在弹流润滑理论研究中,部分膜弹流和微弹流有了很大发展。而粗糙表面的弹流润滑理论

4.5固体润滑材料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机械需要在无油或少油润滑条件下工作,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研究和应用固体润滑材料。特别是那些在特殊共况下工作的机械,对固体润滑材料的承载能力、寿命及环境适应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摩擦副的高温工作状态对固体润滑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

4.6润滑油脂材料

我国润滑油脂材料发展快,生产形成规模。但科研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差距。

4.7摩擦学测试技术及共况检测

常用的工况检测技术有光谱分析、铁谱、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技术、污染度自动计算分析仪等。

5.90年代后至今摩擦学的发展方向

1997年9月8日至12日,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世界摩擦学大会。这次大会是自从摩擦学这门新学科在1966年创立后,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召开的规模空前的盛会。会议探讨了当今摩擦学的发展方向。

1)润滑和磨损仍是当今摩擦学研究的两大主题,但更注重工业应用。

在润滑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弹性流体动力薄膜和边界膜,厚流体膜轴承,转子轴承,固体润滑及汽车发动机润滑等。在磨损研究方面,主要涉及表面接触力学、金属系统、陶瓷系统和高分子材料系统磨损。

2)表面工程的研究是当前摩擦学的重要领域。

表面工程是摩擦学研究的基础,因摩擦、磨损和润滑一般都发生在相对运动的摩擦表面上,因此了解和研究摩擦表面形态、接触过程、提高表面耐磨性的工艺方法和表面抗摩减磨材料的使用技术等,均是表面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当前国际摩擦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分以下几个内容:

a)表面耐磨涂层技术发展。如CvD化学气相沉积法,yPD物理气相沉积法及离子注入技术法可制得厚度只有几个亚微米(纳米级)但硬度极高的表面涂层。

b)表面高分子抗摩耐磨材料。为满足高精度大型机床发展的需要,德国率先在国际上成

功开发了低摩擦系数、高耐磨性、无爬行和高强度的环氧涂层材料,解决了机床在重载低速运行下的爬行问题。这种表面抗摩涂层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环氧树脂及高性能的填料组成。另一类表面高分子抗摩材料是以美国震板公司开发的用于滑动表面的高分子抗摩软带。它是以聚四氟乙烯为基添加不同填料所成的高分子复合材料。

c)激光表面的改性技术。激光技术是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重大科学成就之一。经

过了30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金属表面强化技术。其优点是:加热速度快,无需淬火介质:可对工件选择性处理,变形小,可在廉价材料表面取得摩擦学性能优异的合金层。按激光密度由小到大顺序分为:激光相变硬化、激光包覆、激光合金化、激光上釉和激光冲击强化等。据报道,激光热处理后其材料表面硬度可达110OVH。

3)摩擦学系统工况检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工况检测技术在40年代从航空工业开始迅速扩展应用到机械工业、铁路机床、船舶、采矿冶金及化工等许多部门。铁谱技术是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机器磨损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随着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各不同的检测方法已逐步形成一个系统的状态检测技术体系,不仅应用在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中,而且形成摩擦学系统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按磨屑磁性沉淀原理设计的铁谱仪目前有几种类型:直读式、分析式、旋转式及在线式。

4)磁记录系统摩擦学研究是微观摩擦学领域的热门课题。

近巧年来,微观摩擦学研究在许多国家已逐步深入,并取得很大进展。微观摩擦学(Miintirbolog卯或称纳米级摩擦学(Nan。一tirboogy)近年来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兴趣,因为它对现代磁记录系统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纳米摩擦学是研究纳米尺度(1一10mn)的超薄膜的摩擦学行为。纳米尺是介于原子、分子与宏观物体间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新领域。常用磁盘保护层厚度20一30lnn。专家预测,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这层保护膜厚度可减小到10二或更薄。

5.研究摩擦学对机械工业的重要意义摩擦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国外发展很快.摩擦学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机械设备运行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减少事故发生及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等方面己取得很大经济效益。

摩擦学是一门研究作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的对偶表面的理论和应用的科学技术。也就是研究各种机械设备普遍使用的运动副如轴承、齿轮副、蜗轮蜗杆副、丝杠螺母副、传动链或皮带、滑动导轨副、缸套活塞环、犁烨、斗齿、钎套、纺锭等等在相对运动时接触表面的摩擦磨损与润滑问题。摩擦过程,其实也是能源损耗过程,因此减少摩擦和由于摩擦而造成的磨损也就是减少能源损耗。润滑是降低摩擦,减少磨损,节约能源和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众所周知,世界上目前能量的平均有效使用率不超过60%,也就是说有1/3~1/2能量是在传递过程中消耗在克服摩擦上,同时还使零件表面产生磨损。机器的零部件因摩擦磨损导致失效而必须更新或修理的,约占部件总数的60一8%0。为了修复和更换已磨损的零配件,又要花费大量能量、材料和人力。从国外报告可知,开展摩擦学科研与教育培训,采用优化的机械设计,

适当进行润滑,降低摩擦,提高产品效率、可靠性和质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就可以节约能源,减少表面磨损,从而减少零配件消耗能量和维修工作量,得到最大经济效益.从英美等国的调查报告所列举的数字可看到,充分运用已有的摩擦学知识,可使该国工业所节约的费用,相当于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

6.工业界的摩擦学研究

英国工业界的摩擦学研究很广泛,其特点是与学术界有很密切的联系。具有代表性的单位有以下几个:

(1) Jost摩擦学技术研究所: 2003年8月成立于中兰开夏大学技术系,主要开展与工业有关的研究与教学以及技术转移工作。

(2) Unilever公司:它有重大的摩擦学研究计划用于支持大量的食品以及家庭与个人护理的产品。该公司有员工23万,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约10亿英镑(相当于营业额的2.5%)。用于改善产品质量的摩擦学研究主要在两个研发实验室进行。近几年来进行的摩擦学研究有:牙齿磨损,牙刷的磨粒磨损以及与进食食物口感有关的水溶液聚合物的流体润滑等。

(3)国家摩擦学中心(NCT):它是AEA技术公司的一部分。其研究活动由工业界或政府资助,摩擦学研究主要有:空间摩擦学(真空环境下的高温润滑、低温摩擦学),轴承(用聚合物轴承取代金属轴承的新轴承设计研究),表面工程(富勒烯纳米颗粒涂层的研究,新型固体润滑涂层的开发,低粘附界面的研究,聚合物的粘滑行为),微观摩擦测量仪,轮轨摩擦学。

(4)国家物理实验室(NPL)材料中心。与摩擦学有关的工作涉及表征表面机械性能测量方法的开发与认证,包括摩擦学测试方法的开发,以及表面工程和涂层材料机械性能的测量等。他们的主要研究活动是围绕一项由英国贸易和工业部(CDI)与英国工业界联合资助的3年研究计划。近期的研究项目包括:在与工业相应条件下的材料与涂层的磨损,薄涂层特性的测量,硬材料的表面性能等。

7.摩擦学工业应用举例

应该肯定,我国在摩擦学工业应用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摩擦学带来的效益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要给出一个全面的统计数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仅列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摩擦学在汽车行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20年来,汽车润滑剂更新了5代。1987年前我国汽油机油86.3%是SB级的[9], 2005年我国轿车用润滑油中SF及其以上等级的润滑油已经占据了81%[10]。这种变革使润滑油的抗氧化性、抗磨损性和抗腐蚀性有了很大提高,提高了汽车的寿命和可靠性,降低了维修成本。在这20年中,多级润滑油从无到有,至今已经普遍取代了单级油。仅就润滑油带来的汽车节省燃料油一项,按我国2005年汽油消耗4 076万t,车用柴油消耗9 274万t,以现代润滑剂比80年代的SB润滑剂节能10%计算,每年可以节约燃料油1 300万t以上,节约资金在500亿元以上。如果加上维修费用的降低和寿命提高带来的效益,则这个数字还要大得多。

现代润滑油的更重要的作用是减少了汽车排放。如英国专家IanTailor所言:“事实上典型的现代交通工具的排放已经降低到60年代产品的1/50”。其中润滑技术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铁路运输行业中, 1984年摩擦学调查时提出的第一个摩擦学节能措施就是在新造货车上全部安装滚动轴承,根据实验数据,滚动轴承比滑动轴承可减少基本运行阻力11%~22%,减少启动阻力75%~80%[11]。现代机车已经普遍采用了滚动轴承,并且滚动轴承的阻力系数比当年也有了显著下降。

2006年全国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1 714.73亿吨公里,如果按2000年电力机车单耗129.8kW·h/万吨公里的15%计算,约可节电42亿kW·h。仅此一项就节约资金25亿元以上。此外,随着大功率机车的发展,机车质量和轮轨摩擦副的摩擦成为决定列车牵引力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动车组已经成为铁路提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社会经济效益是相当巨大的。据冶金行业的调研,通过摩擦学的应用,在冶金工业中设备修理费和备件消耗费有了显著下降。我国2003年全国钢铁行业的吨钢修理费为109.9元, 1999年为125.94元, 2003年吨钢备件消耗为76.53元,而1999年为92.45元。

按2003年全国钢材产量2.41亿t计算,仅此一项, 2003年比1999年全国冶金工业在修理费和备件消耗方面就已经节约了大约77亿元的资金。在航天工业中,许多高新技术是难以

依赖引进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靠我们自己的高技术成果。我国航天工业领域对摩擦学的重视程度是比较高的,在空间摩擦学领域已有40多年的积累,研究工作针对液体火箭、各类卫星及“神舟”飞船等的润滑材料与技术需求,解决了相关运载工具和空间飞行器的润滑问题,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航空航天事故发生的概率分析来看,我国航空航天事故发生率显著低于国际平均值,这里面也不乏摩擦学的重要贡献。

8对摩擦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的几点认识

(1)摩擦学在国民经济中最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作用就是节能。在中国工程院的调查中,最重要的预期潜在经济效益就是汽车节油,它约占总效益的70%以上。其实在许多领域中应用摩擦学都是可以节能的,如煤炭行业、冶金行业、建材行业、石油行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都应该有非常大的节能潜力。能源是国家推动循环经济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能源价格的提高,这种效益将会变得更加突出。摩擦学科技工作者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发挥和实现摩擦学的这种重要作用。

(2)摩擦学在延长设备寿命、提高设备可靠性、减少事故停产等方面所发挥的社会效益是远大于经济效益的。冶金行业中提供了1999—2003的5年间应用摩擦学技术使维修费用降低的宝贵数据,它表明我们的摩擦学应用已经于2003年为国家节约了近80亿元的资金。其实在许多行业中我们都已经发挥了这种作用,只是数据统计上有一定困难。此外,要获得通过应用摩擦学延长设备寿命、提高设备可靠性、减少事故停产等带来的效益的数据会更加困难,但是,可以肯定延长设备寿命、提高可靠性以及减少设备故障给企业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要远比直接经济效益大得多。

(3)关注环境,以人为本,摩擦学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现代润滑技术已经在控制汽车排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摩擦材料的进步也为减小环境污染做出了重要贡献,生物摩擦学已经为许多疾病(心脏病、关节病、口腔疾病等)患者带来了福音。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摩擦学在减少污染,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此外,有效地掌握和控制摩擦,对于提高设备性能和可靠性,特别是对于安全生产和避免安全事故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

(4)摩擦学在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的早期摩擦学科学研究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科学院为解决“两弹一星”发射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而开展的,许多摩擦学科技工作者已经为国防尖端科技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微纳米领域中,摩擦学研究也已经为推动磁盘抛光、芯片制造、微纳米机械设计和制造等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摩擦学是一个充满着高技术的专业学科,从宏观宇宙的星际摩擦学到微观世界的纳米摩擦学,有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科技创新将是我们全体摩擦学科技人员面临的重要挑战。

9.摩擦学面临的挑战

在未来的10年,摩擦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将主要来自生态/环境,信息和生物3方面的技术发展和需求。未来环境和能源的需求将会提出越来越困难的摩擦学问题,常规的摩擦学考虑将会被排除在主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之外,而对再循环、轻量化和在摩擦学应用中采用仿生的办法等技术的需求将会随着设计的可持续性需求的增加而增长。我们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如想取得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就必须克服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利用全球装备的各种障碍。

根据摩擦学本身的科学属性和技术属性,它不是带头的主体(主干)学科,然而却是一种对

许多学科不可缺少的、起支撑作用的基础性学科。它不是单一技术,而是一种集成的共性技术。因此,它的发展必须与被支撑的各种学科与技术领域紧密结合,以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同时还要善于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充分发挥其集成技术与共性技术的作用(例如,在机械装备的全寿命过程运用集成技术)。

对于机械零件和发动机应用这样一些传统的摩擦学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将对现有技术产生影响。今后要求机械零件和发动机在越来越高的负荷,转速和温度的条件下运行,这对材料的性能和润滑技术是一个挑战,并要求发展先进的寿命预测和性能评价方法。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的徐明炯在摩擦学前沿国际研讨会(2005, 5, 8 -29,日本,神户)上所作的“摩擦学研究的未来”这篇报告中,提出摩擦学的主要挑战是能够设计出可达到预期寿命的自修复、自保持的摩擦学系统和具有特定概率寿命的、不用维护的摩擦学系统。如何普及和改进摩擦学的教育与培训,并更使更多的工程部门从这个重要领域充分受益,以增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摩擦学意识,这也是一个挑战。

10.结束语.

多年来,具有多科性摩擦学在基础研究和工业化应用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飞速发展,并且深入各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人们已经认识到摩擦学知识的正确应用对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促进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显示其巨大作用。摩擦学是科学和工程学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因为它既具有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及节约材料和能源的意义,又是当今最活跃的交叉科学领域之一。它涉及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化学、物理、材料科学、数学和机械工程学等学科,其所研究的对象复杂,要求多学科配合进行。摩擦学研究的多样性,加上它对工业的重要性,迫使我们要特别注意其发展概况和趋势,以便因势利导使摩擦学研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预测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时,必须注意区别科学带动的研究和技术带动的研究。对于前者,技术发展是在特殊的科学取得突破之后;而对于后者,则是科学研究跟随着一个即将来临的技术发展。摩擦学研究是一个技术带动的领域。其过去的许多贡献都是出现在某些技术发展受阻或需要重大改进的时候。如铁路运输和水力发电技术中需要更好的润滑,引起了流体动力润滑的发展;内燃机引起了润滑添加剂的发展;涡轮发动机的润滑需要产生了弹一流润滑和发展了合成润滑剂;宇宙飞行中的特殊润滑要求引起了固体润滑的发展;需要延长金属高速机加工中切削工具的使用寿命又引起了耐磨硬涂层的发展。

当前,先进的内燃机、燃气轮机系统、计算机工业的磁记录系统、空间技术中的空间站和太空发电站系统,以及机器人装置和生物医学工程,都属于摩擦学能够和应该起重要作用的领域。尽管这些技术领域每一个均有其独特的要求,但其基础问题是类似的,汇集起来形成了上述摩擦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换句话说,笔者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认为,跟着这些趋势开展摩擦学研究有可能导致这些技术领域的大发展,摩擦学本身也会获得长足的进步。当然,这是带有预测性的,“在任何领域里进行预测都可能有差错”阁,然而即使是“没有把握的预测也比从来没有预测要好”。

总之,这些年来摩擦学的概念在全世界不仅已逐步得到学术界、产业界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承认,而且摩擦学学科本身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有的企业已充分认识到摩擦学所能带来的经济、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利益,已开始注意进行摩擦学的设计,或主动要求进行针对性很强的研究。尽管摩擦学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在应用方面的进展不快,效益也不够理想,在机械设计中真正进行摩擦学设计的更少,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关键可能在于摩擦学的教育远没有普及,许多企业对摩擦学的作用认识不够,再加上摩擦学的研究课题并非都是企业所急需的。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讨论摩擦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使

未来的摩擦学研究朝着更适合于实际需要和更富有成效的方向发展。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和答案

绪论 (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本课程是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有关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掌握解决工程/煤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 >>宝贵的资源①理想的供水水源②重要的矿水资源③良好的景观资源 >>敏感的环境因子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地下水的变化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环境平衡状态,使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干扰地下水,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图14-1): ①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衰减、沼泽湿地消失、土地沙化、海(咸) 水入侵等; ②过量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的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 ③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粘土压密释水释放有害离子、化肥农药的不适当使用、废弃物的无序排 放──地下水恶化、污染; ④地下水位的变动会破坏其与周围岩土构成的统一的力学平衡,而产生某种效应──地面沉降 与地裂缝、岩溶塌陷、地下洞室垮塌或突水、滑坡、岩崩、水库诱发地震、渗透变形。) >>活跃的地质营力地下水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应力、传输热量和化学组分、侵蚀(化学溶蚀、机械磨蚀和冲蚀)等。 >>重要的信息载体由于地下水是应力传递者,同时又是在流动,所以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等的变化或异常可以提供埋藏在地下的许多信息,如找矿、地震预报、地质演变。(3)试分析我国地下水分区的特点,并探讨分区的自然背景。 略。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试比较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着,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文循环是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 >>水的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研究水的地质循环,对深入了解水的起源、水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乃至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循环特点──速度快、途径短、转化迅速。 内因──固、液、气三相可相互转化。 动力条件──太阳辐射和重力的共同作用。 形式──蒸发、径流、降水。) (2)试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水文地质工作需求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降水偏少,年总降水量比全球平均降水量少22%; (2)人均水资源量偏低; (3)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丰富,西部贫乏; (4)季节及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5)水质污染比较严重。 合理有效地利用及保护水资源,是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头等大事。 (3)地球上水的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综 合 一、高校奖学金的定义 学界对于奖学金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奖学金和助学金是不同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奖学金属于助学金的一种。张丽芳和肖国超在《高校奖学金的合理评定发放研究》中指出,所谓的高校学生奖学金是高校自身、政府、团体或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的奖学金。奖学金不同于助学金、贷学金。奖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奖优,而助学金、贷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助贫;伍力、黄权标在《中美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认为,奖学金也指助学金,设立的目的是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这两种观点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二、高校奖学金的分类 高校奖学金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吴春娥、王林清在《关于高校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的研究》中,把高校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综合奖学金、企业设立的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以及单向奖学金;纪佳妮在《论高校奖学金的奖与罚》中指出,高校奖学金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国家奖学金、各高校设立的奖学金和社会各界设立的奖学金。各高校自己设立的奖学金大致又分为校级奖学金、院级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特长奖学金。对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奖学金进行分类,笔者赞同上述第二种分类方法。 三、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含义 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制度包含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欧阳曦、李宇红和欧阳球林在《高校奖学金制度合理性的浅见与探讨》中指出,奖学金制度作为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对学生进行奖励、激励的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校奖学金制度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把学者们的观点综合起来,把高校奖学金制度定义为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激励的制度,它主要包括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在各类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四、高校奖学金作用的研究 对于我国现行高校奖学金的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从诸多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奖学金作用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笔者也很赞同他们对于奖学金具有激励、导向和资助三大功能的观点。 五、高校奖学金制度的研究现状 1.对于奖学金制度的现状的研究 (1)高校奖学金设置的研究。杨晓雷在《高校奖学金工作“项目化”的设想》一文中认为,美国的奖学金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对优秀清贫者的奖学金、对学业优良者奖学金和“限制性”奖学金(它要求接受奖学金的学生所学习的领域与提供奖学金的组织有特殊关系)。潘俊宇在《中外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指出,我国的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还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研究生奖学金等。学界对于奖学金设置的观点非常多,而且观点各异,笔者通过阅读各类文献资料,结合学者们的不同观点,认为奖学金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家设立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二是各高等院校自己设置的奖学金,包括综合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其中综合奖学金又分为校系两级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得出的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包括文艺特长奖学金等某一方面的奖学金。三是社会奖学金,包括企业、组织或个人在高校中设立的奖学金。 (2)高校奖学金评定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冯变英、李霞在《奖学金计算方法的改进》一文,指出了奖学金评定中学习成绩的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将学习成绩的标准化处理以确定奖学金的归属。徐永生在《对我院学生奖学金评定方法的改革研究》一文,提出正态分布理论,采用标准总分方法,对该院奖学金的评定方法进行改进,使学生奖学金的评定工作更趋于科学化、定量化。以上种种研究表明,奖学金评定方法和评价体系趋势朝着自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注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高校奖学金发放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提出,奖学金的发放制度是奖学金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将发放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的发放是奖学金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把奖学金发放工作的宣传制度化。从以上文献资料中可以得知学者们都认为高校对于讲学金发放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奖学金发放环节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完善不仅要解决奖学金的设置、评定等普遍关注的问题,还应把奖学金的发放正式纳入奖学金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奖学金制度。 2.对于奖学金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1)对于奖学金奖项设置存在问题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认为,奖学金的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邓亮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187

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学

研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7年硕士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真题 一、选择题——在括号内的三项选择中选择一项最佳答案。(30分) 例题:岩石的给水度通常(a.大于、b.等于、c.小于)它的空隙度。 例题最佳答案:c. 1、当某种岩石由两种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且粗大颗粒之间的孔隙完全为细小颗粒所充填时,则此岩石的孔隙度(a.小于、b.大于、c.等于)由粗颗粒和细颗粒单独组成时的岩石的孔隙度的乘积。 2、承压含水层接受补给时,主要表现为(a.测压水位升高、b.含水层厚度加大、c.向相邻含水层越流)。 3、地下水按(a.埋藏条件、b.含水介质类型、c.化学成分的形成)分类,可以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4、地下水的实际流速通常(a.大于、b.等于、c.小于)地下水的渗透流速。 5、在分水岭地带打井,井中水位随井深加大而(a.升高、b.不变、c.降低)。 6、包气带岩层的渗透系数随包气带含水量的降低而(a.增大、b.减小、c.不变)。 7、高矿化度地下水中的阳离子组分通常以(a.Na、b.Mg、c.Ca)为主。 8、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称为(a.侵蚀性二氧化碳、b.平衡二氧化碳、c.游离二氧化碳)。 9、用同位素(a.氚和14C、b.氘和18O、c.34S和36Cl)可以研究地下水的起源。 10、水对某种盐类的溶解能力随该盐类浓度的增加而(a.增强、b.不变、c.减弱)。 11、当潜水与河水有直接水力联系时,用直线分割法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求得的地下水泄流量将(a.偏小、b.偏大、c.不偏小也不偏大)。 12、山区地下水全部以大泉形式集中排泄时,可以认为泉流量(a.小于、b.大于、c.等于)地下水的补给量。 13、接受同等强度的降水补给时,砂砾层的地下水位变幅(a.大于、b. 小于、c. 等于)细砂层的地下水位变幅。 14、灰岩地区的峰林平原,是岩溶作用(a.早期、b.中期、c.晚期)的产物。 15、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a.降水量、b.蒸发量、c.地表径流量)的多寡。 16、用一个泉作为供水水源时,供水能力取决于泉的(a.最大流量、b.最小流量、c.平均流量)。 17、矿亢充水水源以地下水的(a.补给量、b.储存量、c.允许开采量)为主时,则矿亢涌水量充沛、不易疏干。 18、人工补给地下水的目的之一是可以防止(a. 地下水污染、b.大泉干固、c.海水入侵)。 19、在松散岩层中打供水井,常在井内滤水管外围回填砾石,要求回填砾石的渗透性(a.小于、b.大于、c.等于)岩层的渗透性。 20、在地下水水质分析中,常把(a.碳酸盐硬度、b.非碳酸盐硬度、c.负硬度)称为暂时硬度。 二、试对下列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二) 一.填空题(30 分) 1.从成因角度分析,粘性土空隙主要组成有原生孔隙(结构孔隙)、次生孔隙、次生裂隙。(3 分) 2.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和接触带泉(3 分) 3.地下水含水系统按岩石空隙特征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3 分) 4.由地下水蒸发排泄作用,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条件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水位埋深浅和土层岩性。(3 分) 5.上层滞水是指分布在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含水岩层空隙之中的重力水。(4 分)6.导水断层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意义,它可以起到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导水通道的作用。(3 分) 7.控制岩溶发育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水的流动性。(2 分) 8.水文循环按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2 分) 9.地下含水系统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相邻含水层间和人工补给。(5 分) 10. 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2 分) 二.是非判断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盐分的过程也称补给。(是) 2.承压水头是指井中静止水位到承压含水层顶板的距离。(是) 3.当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时,地下水必然向河水排泄。(否) 4.通常情况下,在洪积扇顶部打井,井打的越深,井中水位埋深也越大。(是) 5.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时,水位埋深越大,给水度也越大。(是)三.选择题(每题3 分,共15 分) 1.达西定律对下列条件适用( C ) A.层流、稳定流;B.层流、非稳定流;C.层流、稳定流和非稳定流;D.层流、紊流2.砂砾类松散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C ) A.孔隙度大小;B.排列方式;C.颗粒直径大小;D.结构 3.地下水流网中流线与等势线(C ) A.正交;B.斜交;C.相交;D.平行 4. 渗入-径流型地下水循环的长期结果,使地下水向( A )方向发展。 A.溶滤淡化; B.水质不变; C.溶滤咸化;或B。 5.在天然条件下,控制一个地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轮廓的影响因素是(B )。 A 水文因素, B 气象因素, C 地质因素, D 人类活动 四.根据图4-1 条件,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4.1 在图中画出示意流网;(图中“”表示地下分水线)。(5 分) 4.2 在甲、乙处各打一口井,要求井的深度不同,且甲井水位比乙井水位高。试在图上表示出两口井如何打,并标出井水位。(5 分)

水文地质学

什么是水文地质学? 狭义: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广义:研究地下水圈的科学。 地下水圈包括地壳浅部岩石空隙中的水以及地球深部层圈中的水。 具体: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水对人类生活与生产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影响,地下水是水资源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为: (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 (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 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 1.核心课题转移:找水水文地质学→资源水文地质学→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 2.视野扩展: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水文-生态环境→技术-社会系统

3.目标改变:由当前的问题转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4.内容扩展:从地下水的水量为主,转向水量与水质的研究并重;从狭义地下水,扩大到广义地下水,乃至地下水圈 5.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地下水科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以多学科方式研究与处理问题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地球上的水: 地球是个富水行星。地球上的水不仅存在于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也存在于地球深部的地幔乃至地核中。 地球各层圈水的分布状况及其存在状况差别很大。 深部层圈:地壳下部直到下地幔范围内的总水量为现代海洋的35-50倍。地壳下部深约15-35km范围,压力很大,400OC,水以压密的气水溶液存在;地幔物质的5-7%为水。 浅部层圈: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生物体水。浅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亿Km3;平铺地球表面水深约为2718m。

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暂行规定 为了使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根据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特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至少一篇专业文献综述(论文)。现对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作如下暂行规定。 一、课程设置及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为必修,记1学分,每篇文献综述要求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1篇(民语言学生不作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英文,其他专业学生可用中文完成。 二、文献检索 科技文献种类繁多,有著作、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会议文献等原始文献,也有在此基础上经整理、加工、压缩、提炼后编制成的各种检索工具,如书目、题录、索引、文摘、百科、手册、年鉴和名录等。本科生在撰写专业文献综述之前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要求是: 1、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检索法和间接检索法; 2、了解常用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结构及其使用方法,特别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索引、文摘、书目、年鉴等; 3、了解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各种科技文献的名称、种类和级别

等。 4、检索后要列出检索结果,并作为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 三、专业文献综述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应论述某一主题提出的原因及主要历史背景、当前进展情况、各种观点及评述、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要求文献综述必须要有论点,要有有见地的分析对比,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 (二)步骤 1、选择题目:题目一般应是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相近或相关的内容。 2、搜集资料和阅读文献: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各种检索工具,采用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做好记录(卡片、笔记等)。 3、分析归纳和草拟提纲:对于查找和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要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取舍,然后按照专业文献综述对内容的要求草拟提纲,对文献综述的全文进行整体构思和结构设计。 4、撰写综述(论文):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进行综合论述,并撰写成文。 (三)格式及打印 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应参照本专业刊物登载的常规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等部分。专业文献综述应由学生自己用计算机排版打印

水文地质学基础各章习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库 [第1章] (1)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是用什么表示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答:以 雨量计降雨量,以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降水总量平铺于地面得到的水层高度mm 数表示。 (2)某山区的地表水系如下图所示,由分水岭圈闭的流域面积为24 km 2, 在8月份观测到出山口A 点的平均流量为8.0?104 m 3/d ,而8月份这个地区的总降水量是700 mm 。试求出该流域8月份的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径流系数小于1.0;A 点的平均流量中是否包括地下径流。 解:Q= 8.0?104m3/d , F=24km2, X=700mm (3)空气湿度和风速如何影响蒸发量? 答:水面蒸发的速度和量取决于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因素。主要决定于气温和饱和差(饱和差=饱和水汽的含量-绝对湿度)饱和差愈大,蒸发速度也愈大。风速是影响水面蒸发的另一重要因素。 (4)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它们有哪些区别?水循环的大气过程属于其中哪一种? 答: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著,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的地质循环常发生于地球深部层圈水与表层圈水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4)地下径流与地表径流的特征有哪些不同点? 答: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并经常相互转化。 降落到地表的水通过下渗环节,对降水进行地表与地下径流的分配。 (5)沙漠地区降雨量很少,但是也能发现大量的地下水或者泉水,为什么?(P14) 答:它们或者是从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获得补充,实际仍是固他体降水的转化补给;或者是在长期地质历史时期积聚起来的,是多年水文循环的积累。 [第2章] (1) 对比以下概念: 空隙和孔隙;孔隙度和孔隙比;孔隙和裂隙; (2) 在一个孔隙度为30%的砾石堆积体中,充填了孔隙度为60%的粉质粘土,试估算该堆积体的实际孔隙度。 (3) 请对以下陈述作出辨析: A. 地层介质的固体颗粒越粗大,孔隙度就越大; A 分 水 岭 mm 103.3102431108.010F QT Y 3-43-=???=?=15.0700 3.103≈==X Y a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重点(结合以前画的) 绪论&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3、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小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入海洋;或是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表面。 6、大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在地面,再通过径流返回海洋的过程。 二、简答: 地下水的功能: (1)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2)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3)农业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4)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5)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并具有较高的温度,利用这些地下水可治疗某些疾病。 (6)有些地下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7)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作为找矿标志寻找某些有用矿产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空隙:包括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坚硬岩石的裂隙和可溶岩的溶穴。 2、对地下水储存和运移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大小。 3、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为孔隙度。它指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4、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之后由于各种内外应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5、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附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叫结合水。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6、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满,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液态水称为重力水。

7、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沿毛细孔隙上升一定高度,形成毛细水带,其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故称为支持毛细水。 8、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裂隙率或溶穴率。 9、给水性:是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取决于岩石的空隙大小,其次才是空隙的多少。 10、透水性:是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特性。决定于空隙的大小,可用渗透系数K作为衡量指标。 11、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2、隔水层: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只能透过和给出极少量水的岩层。 二、简答: 包气带和饱水带运动的区别: (1)饱水带水运动取决于重力势,包气带水运动则取决于重力势和毛细势。(2)饱水带任一点的压力水头是一个定值,包气带压力水头则是含水量的函数。 (3)饱水带的渗透系数是个定值,包气带的渗透系数随含水量的降低而变小。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水力坡度I:水力坡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消耗的机械能。 2、起始水力坡度I。:克服结合水的抗剪强度,使之发生流动所具有的水力梯度。 3、根据渗透系数在空间位置变化情况,可将地下水含水介质划分为均质各向异性、均质各向同性、非均质各向异性、非均质各向同性。 4、流网:有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所组成的网络成为流网。 二、作图: 1、流网作图细则: (1)首先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或流线:地表水体的断面一般可看做等水头面;河渠的湿周必定是一条等水头线;平行隔水边界可以汇出流线(平行隔水边界)。 (2)中间内插(注意疏密的变化要符合实际情况)。 2、达西定律作图: 参考课本P44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 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目录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4服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9暗室逢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15收复失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29QWDD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 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 第十章孔隙水.......................................................40是多少第十一章裂隙水.....................................................42三分法第十二章岩溶水.....................................................45we福娃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一、名词解释 1.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3.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 4.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 5.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6.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7.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8.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 9.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11.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12.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干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15.体积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16.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17.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 18.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用而保持的水。 20.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21.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水文地质学发展历史

水文地质学发展历史 来源:地大热能2015-07-27 “水文地质学”这一术语,虽然早在19世纪初,就在欧洲被正式提出来,但真正成为地质科学中一门比较完整、系统的独立学科,祗是本世纪30-40年代的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地质科学的迅速发展,西方许多(包括前苏联)对地下水的研究,开始在地质科学的基础上(如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和其他一系列基础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以及水文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水文地质学从研究地下水的自然现象、形成过程和基本规律,发展到对地下水的定性、定量评价;它的基本理论,勘察方法和应用方向,也逐步形成。从70年代以来,水文地质学又从地下水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扩大为研究地下水与人类圈内由资源、环境、生态、技术、经济、社会组成的大系统。因此水文地质学的研究目标,开始转入到研究整个水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交叉关系的新时期。 我国对地下水的认识和开发利用,虽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但真正运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地下水的调查研究,仅开端于30年代。如老一辈的地质学家朱庭祜,谢家荣等,曾于这一时期分别到过江西、河南及南京等地区进行地下水的调查研究,并著有论文或报告。但水文地质学,作为地质科学领域内一门独立的应用地质学科,是在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 作者曾把我国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①萌芽阶段(20前纪前); ②初始阶段(1900-1950年),开始应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地下水;③奠基阶段(1950-1970年),主要有前苏联学术思想影响下,奠定水文地质的理论基础,是区域水文地质学与农业水文地质学的开创时期;④成长时期(1970-2000年),是水资源水文地质学与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时期,主要受西方科学技术思想影响,如系统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等新理论、新技术的输入,使我国的传统水文地质学,发展到一个以研究水资源与环境问题为重点的现代水文地质学。 二、50年代――区域水文地质学的开创时期 50年代地质部成立以后,各省的水文地质专业队伍和有关的研究机构以及地质院校等也先后建立;这为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时长春地质学院苏联专家克里门托夫教授,结合讲学编者了《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概论》、《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矿床水文地质学》、等教材,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水文地质专业教科书。前苏联新的理论,还通过许多著名学者的著述,不断输入中国。如朗格关于区域水文地质分区理论,卡明斯基关于地下水的渗流理论,普洛特尼柯夫关于地下水储量分类与评价,列别捷夫关于灌区地下水动态预测,以及奥弗琴尼柯夫关于矿水方面的专著等,对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国水文地质学的发展都是从区域水文地质的调查研究开始,我国也不例外。从50年代中期起,我国有计划地在全国开展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推动了区域水文地质学的发展。1958年编制出版第一幅比例尺1:300万中国水文地质图和第一本专著《中国区域水文地质概论》,1959年为纪念建国十周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利用本国资料编著《实用水文地质学》。1957年正式出版发行我国第一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刊物。这一时期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国水文

大学生文献综述3000字的范文

大学生文献综述3000字的范文 第一部分中阐述了集中注意力的定义,第二部分阐明了其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第三部分分析了学习注意力分散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指出了高中生如何集中注意力。 在小结中,我写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我根据此次文献综述而得出的培养自己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此次在做文献综述过程的收获、此次作业中留下的遗憾。 引言:我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注意到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以至于浪费了不少有用的时间。 所以此次文献综述作业,我选择了关于高中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研究的题目,并为此查阅了不少资料,希望对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集中注意力培养正文:一、良好注意力的定义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 判断注意力优劣主要看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 其中最重要的是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

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 注意总是伴随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一旦注意中止,心理过程将偏离目标,甚至终止。 外界的一切信息,只有在注意的监控下才能进人人的大脑,离开了注意,就不能正确、清晰、全面的感知事物、记忆事物,就不能深刻、全面的思考事物。 因而注意是学生认识事物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条件,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二、良好注意力的作用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智力因素对于他们正常地发展、稳步地进入史高一级学校去受教育固然很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牡意”的问题。 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与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1、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关键因素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水文地质学考博试题汇总

anh参考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专门水文地质学 1.地下水的含水系统和流动系统的含义与区别 地下水含水系统往往由含水介质和相对隔水介质组成,它既包括饱水带又包括包气带。地下水含水系统在概念上更侧重于介质的空隙特性及地质结构。根据不同的地质背景条件,地下水含水系统可分为基岩构成的含水系统和以松散堆积物为主的含水系统。地下水流动系统是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化过程的地下水统一体。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概念是以地下水渗流场的认识为基础的,除水文地质参数的空间差异外,不刻意区分含水层和隔水层。 2.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与含义 地下水动态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状况,地下水动态提供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系列信息。地下水动态受气候、水文、地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得比较多的是潜水水位变化,它实际上反映了潜水含水层水量收入(补给)与支出(排泄)之间的关系。 气候因素 气候是影响潜水动态最活跃的因素。雨季,降水入渗补给使潜水位上升,潜水矿化度降低;雨季过后,蒸发和径流排泄使潜水位逐渐下降,在翌年雨季前出现谷值,潜水矿化度升高。这种一年中周而复始的变化,称为季节变化。气候的多年变化,则使潜水位发生相应的多年周期性起伏 水文因素 地表水体附近,地下水动态受地表水的明显影响。河水位上升时,近岸处的潜水位上升最快,上升幅度最大;远离河岸,潜水位变化幅度变小,反应时间滞后。 气候水文因素决定了地下水动态的基本模式,而地质因素则影响其变化幅度与变化速度。例如,承压含水层受到上覆隔水层的限制,补给区动态变化强烈而迅速,远离补给区则变得微弱而滞后。对于潜水,包气带厚度越大,滞留于包气带中的水便越多,潜水位的变化越滞后于降水。 地质因素 人为因素 影响地下水的天然动态:例如,打井取水后,天然排泄量的一部或全部转由采水井排出,如采水量超过补给量,地下水位则逐年下降。再如,利用地表水大水漫灌而不加强排水,潜水位将因灌水入渗补给而逐年上升,引起土壤次生沼泽化或盐渍化。 3.地下水污染的含义与特点 地下水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发生改变,使其溶解的或悬浮的有害成分的浓度超过了国家或国际规定的饮用水最大允许浓度。 4.包气带、饱水带,地下渗流的基本运动方式

东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答案

东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 础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水文地质学基础试卷(作业考核线上) B 卷 学习中心:安徽省公路工程技工学校姓名杨琪 (共页) 1.下面对孔隙大小描述正确的是:c A)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储容影响很大。 B)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流动影响大,它取决于孔隙通道最宽大的部分—孔腹。 C)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流动影响大,它取决于孔隙通道最细小的部分—孔喉。 D) 孔隙大小的影响因素就是由颗粒大小决定的。 2.描述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错误的是:d A)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都含水。

B)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是根据透水能力来划分的。 C) 弱透水层是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 D) 粘土层一定是隔水层。 3. 下面对水力梯度的描述错误的是:c A)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机械能。 B) 水力梯度为沿渗透途径的水头损失值。 C)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驱动力,即克服摩擦阻力使水以一定速度流动的力量。 D)水力梯度就是地下水在渗透过程中,不断克服阻力而消耗的机械能。 4. 下面哪类物质不是地下水中C1-的来源:b A) 沉积岩中所含岩盐或其它氯化物的溶解。 B) 大气降水。 C)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 D)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5. 关于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正确的描述是:c A)在粘性土中都是捷径式下渗。 B) 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要么是活塞式下渗,要么是捷径式下渗。

C)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D)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必须先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然后才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6. 关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正确表述是:c A)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都是平面二维流。 B)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径流方向基本一致。 C)地下水流动系统中可以发育多个层次不同的径流系统。 D)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水化学特征一般不随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力特征变化而变化。 7. 水文因素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c A)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引起的地下水位抬升是均匀的。 B)补给地下水而引起地下水位抬升与地表水体水位抬升基本同步。 C)潜水向河流排泄而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接近河流,水位变幅大,远离河流的分水岭地段潜水位变幅最小。 D)河流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范围:一般数百米至数公里,此范围以外,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8. 沉积物的粒度和分选控制:D A)孔隙水的分布。 B)孔隙水与外界的联系程度。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与总结

专门水文地质学总结与复习 第一章: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 1. 我国的地下水资源特点: ①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与降水量和地表水分布趋势相似,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②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北方,岩溶水和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南方。 ③在北方地区,东部的松辽地区和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约占北方地下水总量的50%,补给模数大于西部。 ④北方地区中部的黄河流域,包括黄土高原及其相邻地区是我国地下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 ⑤西闻的内陆盆地处于干旱的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小于100m m,但由于四周高山的降水及冰雪融水的补给,50%--80%地表水自山区进入盆地后便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资源量较丰富,但地表水与地下水应统一规划和开采利用。 2. 地下水资源特点系统性和整体性流动性循环再生性可调节性 3. 地下水储量分类动储量静储量调节储量开采储量 4. 允许开采量定义:允许开采量,又称可开采量或可开采资源量,是指在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并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在允许范围之内变化,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问题等前堤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开采含水层中可以取得的水量,常用单位为 m3/d 或m3/a。 简言之,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取得出来,但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 组成: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即开采补给量减少的天然排泄量储存的变化量。 5. 地下水系统水力方面的主要功能:储存功能、传输功能、延时功能、平滑功能。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 1. 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地下水资源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查明天然及

大学文献综述格式

附件一 某某大学 某某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200 年月日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制

专业文献综述题目(3号黑体) 作者及指导教师(小四宋体) 摘要:××××××××××××××××××(200—300字,小四宋体)×××××××××××××××××……… 关键词:×××;××××;×××××;×××(3-5个,小四宋体) Title(3号Times New Romar) Name(小四Times New Romar) Abstract:××××××(小四Times New Romar,200—300个实词)×××××××××××××……… Key words:×××;××××;×××××;×××(3-5个,小四Times New Romar) 前言(引言):×××××(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 正文:×××××(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 结论:××××××(小四宋体)××××××××××××××××××××××××××××××××××××……… 参考文献: [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期数):起止页码 [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 高等教育研究,2003,(1):7-14 [3] 作者姓名.书名(,译者).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五号宋体,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1篇,五号Times New Romar)××××××××××……… (说明:以上所有红色、蓝色文字仅供参考,学生在写作论文时请保留字体、字号,改写或删除掉文字,黑色文字请保留。每一页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分别留边25mm,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页眉和页脚为0。论文题目使用黑体三号字,小标题使用黑体小四号字,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为单倍行距,段前段后为0.5行,字符间距为标准。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能力拓展练习

班级:学号::

一、阅读以下材料,分别说明A、B两区的气候类型并比较两种气候类型对地下水的影响。 (1)A区处于黄土高原地带,气候变化显著,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年平均气温9.9℃,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9.8℃。年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7.2mm,最大年降水量767.4mm(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385.4mm(2004年)。最大年蒸发量2346.4mm,最大冻土深度61cm。全年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2)B区为温带季风区海洋~大陆性气候气候,四季分明。据气象站1959年1月到1998年11月的观测资料: 年平均气温13.5℃,月平均最高气温34.3℃(1957年7月),日最高气温41.6℃(1960年6月21日),月平均最低气温-9.8℃(1963年1月),日最低气温-19.4℃(1964年2月18日),多年来最低平均气温月为1月,平均气温-2℃,平均最高气温月为7月,平均29℃。 年平均降雨量677.17mm,年最大降雨量为1186.0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为347.90mm(1988年),日最大降雨量177.1mm(1965年7月9日),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7、8月份。一般春季雨量少,时有春早。年平均蒸发量1728.27mm,年最大蒸发量2228.2mm(1960年),年最低蒸发量1493.0mm(1984年)。春夏两季多东及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力8级,平均风速为2.3m/s。历年最大积雪厚度0.15m,最大冻土深度0.3lm。 说明:本题通过实际材料向学生说明气候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 本题主要从降水量、蒸发量等要素说B区比A区降水量丰富,蒸发量小,更有利于地下水形成。

东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答案

东北大学水文地质学基础 答案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水文地质学基础试卷(作业考核线上) B 卷学习中心:安徽省公路工程技工学校姓名杨琪 (共页) 1.下面对孔隙大小描述正确的是:c A)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储容影响很大。 B)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流动影响大,它取决于孔隙通道最宽大的部分—孔腹。 C)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流动影响大,它取决于孔隙通道最细小的部分—孔喉。 D) 孔隙大小的影响因素就是由颗粒大小决定的。 2.描述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错误的是:d A)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都含水。 B)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是根据透水能力来划分的。 C) 弱透水层是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 D) 粘土层一定是隔水层。 3. 下面对水力梯度的描述错误的是:c A)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机械能。 B) 水力梯度为沿渗透途径的水头损失值。 C)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驱动力,即克服摩擦阻力使水以一定速度流动的力量。 D)水力梯度就是地下水在渗透过程中,不断克服阻力而消耗的机械能。 4. 下面哪类物质不是地下水中C1-的来源:b A) 沉积岩中所含岩盐或其它氯化物的溶解。 B) 大气降水。 C)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 D)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5. 关于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正确的描述是:c A)在粘性土中都是捷径式下渗。 B) 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要么是活塞式下渗,要么是捷径式下渗。

C)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D)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必须先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然后才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6. 关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正确表述是:c A)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都是平面二维流。 B)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径流方向基本一致。 C)地下水流动系统中可以发育多个层次不同的径流系统。 D)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水化学特征一般不随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力特征变化而变化。 7. 水文因素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c A)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引起的地下水位抬升是均匀的。 B)补给地下水而引起地下水位抬升与地表水体水位抬升基本同步。 C)潜水向河流排泄而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接近河流,水位变幅大,远离河流的分水岭地段潜水位变幅最小。 D)河流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范围:一般数百米至数公里,此范围以外,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8. 沉积物的粒度和分选控制:D A)孔隙水的分布。 B)孔隙水与外界的联系程度。 C)赋存孔隙水的孔隙大小。 D)孔隙水的渗透性能。 9.对裂隙水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 10.A)裂隙水多呈脉状含水系统,裂隙率要比松散岩层孔隙度大。 B)裂隙分布不均匀且具有方向性,导致裂隙水的分布多具方向性,表现为渗透的各向异性。 C)不同方向裂隙相互交切连通,可以构成连续分布的空间—裂隙网络,形成网络裂隙水。 D)有些裂隙水也可以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层状含水系统。 10. 关于各类碳酸盐岩中构造裂隙发育及岩溶透水性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B A)厚层质纯灰岩发育很不均匀的稀疏、宽而长的构造裂隙。 B)中薄层灰岩发育密集、短小而均匀的构造裂隙,岩溶发育均匀而强烈。 C)泥质灰岩形成的裂隙张开宽度比较小,延伸性也比较差,不利于岩溶的发育。 D)厚层质纯灰岩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溶洞穴,但岩溶发育极不均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地下水是赋存在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2.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3. 岩石空隙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 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隙。 4. 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5. 达西定律也叫线性渗透定律。 6. 地下水中主要阴离子成分有 C1- 、 S042- 和 HCO3- 。 7. 入渗方式包括活塞式和捷径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