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_寡欲_思想的现代意蕴

老子_寡欲_思想的现代意蕴
老子_寡欲_思想的现代意蕴

老子“寡欲”思想的现代意蕴

李瑞艳

老子所居的周朝本是天子之国,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周朝失去了天子之威,与普通的诸侯国混同为一。上、下有序的社会结构被打乱,百姓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老子以一种淡泊的心态退居函谷关,

凭借自己丰厚的学识,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处世理念用五千言表述出来,即

现在我们知道的《道德经》。“寡欲”思想在《道德经》中有详尽的阐述。

一、“寡欲”的哲学基础

相传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气呵成的。五千言虽短,涉及的范围却从具体的天、地、人到一般的万事万物,可谓包罗万象。很多学者都对老子《道德经》的内

容做过分类。例如余元洲先生在其《老子新编》中把《道德经》分为“人生之道”

“社会之道”等,试图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到天下的治国安邦这个层层递进的阶

段对《道德经》进行解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德经》涉及个人、社会以及国

家各个层面。但无论是哪个层面,都要依“道”而行。因此,“道”是老子提出的所

有观点的基础。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告诉世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当代注家陆玉林认为,“平常所讲的道路,日常的行事规则都是可以说的,但‘道’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人也不能通过语言来了解和把握‘道’。”但是他又说,“这个‘道’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但它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并且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天地万物的运行也以‘道’为法则。”老子把这个观点放在开篇第一章,也许正是想要告诉人们,他反复强调的“道”存在万物之中,他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借用文章的五千言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到蕴含在万物之中的“道”的涵义。

老子的这一论述恰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个概念很抽象,但是概念虽然抽象,我们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具体的物质,而我们看到的这些具体的物质形象却不是“物质”本身。老子的“道”就存在与万事万物之中,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万事万物也是蕴含其中的“道”。《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反向转化是“道”的轨迹,事物的柔弱虚空之处是“道”发挥作用的地方。因此,人只有“寡欲”才能让自己的内在腾出足够的空间,用来生发出更多的东西。所以,“道”是“寡欲”的哲学基础。

二、“寡欲”的价值体现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这样表述:“五色令人目盲,五言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太过绚烂的色彩会让人眼花缭乱,过多的旋律会让人耳痛欲聋,繁多的口味会让人失去味觉,过多的游戏会让人心智发狂,难得之物会让人产生追逐的欲求而阻碍人格的发展。所以,老子认为圣人只求吃饱穿暖,绝不贪求声色犬马之乐。老子的“寡欲”思想是建立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清心寡欲,而不是无欲无求。老子的“寡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既然作为“寡欲”哲学基础的“道”包含天地人和万物这四域,那么“寡欲”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体现在修身、处世和治国三个层面。

(一)“寡欲”的修身观

1.“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对“水”是有偏爱的,他认为水是至善之物,因为水甘愿处在人们不喜欢的低下地位,可以接纳一切事物,是一种与世无争的价值境界。因此,对个人修身而言,要想做到像水一样不争,就要做到“寡欲”。无论是身处高位抑或是地处卑下,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宽阔的心胸去接纳现实。

2.“善恶有报”。《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此为教宗。”这里的善恶有报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所区别。老子所讲的善恶有报更多地是一种辩证转化的运动。作为万物之基的“道”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转变轨迹,“损而益,益而损”相反相成。所以在现实生活之中,不要有过多的欲望,也不要刻意去争夺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因为过多的争夺反而会让自己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二)“寡欲”的处世观

1.“三宝”的和谐社会构建。《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作为社会中的人,其行为要符合社会的规范,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寡欲”在个人修身方面提出的“上善若水”和“善恶有报”使人变得仁慈和内敛,此处的“不敢”意为“慎”,即谨慎周全。所以,“寡欲”思想让社会中的人学会仁慈、内敛和谨慎,这种处世态度有助于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状态。自工业革命至今,人类无休止的欲望促使人们对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然而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伤害也会作用于人类社会中来。例如2003年的非典、2013年H7N9禽流感以及雾霾等灾害。在人类社会已经获得可以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保障之后,应该“寡欲”和自律,对自然界秉承一颗仁慈之心,谨慎地处理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按照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办事,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

2.“不争”的社会生存态度。《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提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外,就是因为它善于处在较低的位置,川流才得以汇聚。所以,在社会中生存要像江海一样,以谦逊的态度对他们才能让他们尊重你;不侵害他人的利益才能保全自己的利益;乐意为别人服务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因为“寡欲”而与世无争,而恰是与世无争让自己得以蓄养巨大的能量,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别人根本无法撼动你的地位。

(三)“寡欲”的治国观

1.“无私而私,外身身存”:为君之道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与儒家提出的积极入世的观点相比,显得清净和退让。但老子在五千言中数次提到依“道”而治的观点,并且站在为君为主的角度上去论述自己的君王之道。例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所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同样入世,也讲治国之法,只是治国的角度同儒家不同,老子的方法是从反面入手,在事物的辩证关系中寻找出路。

《道德经》第七章中提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在此就鲜明地运用辩证法观点探索君王之道,作为一国之君,要像天地一样无私地存在,自觉退居人后,真正为百姓的利益着想,这样一来,虽然退居人后,也会因为无私的精神被人们推举,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放在庙堂之上。老子治国的睿智就在这“争与不争”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不欲以静,天下自定”:理国之方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有言:“道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自定。”在老子看来,为君之人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遵从“道”这一永恒的规则,让万物顺其自然的化育和生长。在自然的化育和生长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当的欲望是再正常不过的,如何去压制这些不当的欲望?不是依靠武力的

镇压和残酷的刑罚,而应该用“道”来整合人们的价值观念。而“道”又是如何整合人们的价值观念呢?那就要通过不断地教化和引导,让人们自觉发现物极必反的辩证规律,懂得自我克制,真正把“道”内化于心。

治理国家正是如此。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主导思想,在发展过程中被统治者所用,转换为控制百姓思想的武器,目的就是保障统治者自身的天子之位。然而道家在治理国家方面强调“无为”“不争”和“寡欲”,这几种观点的提出是以万事万物皆平等为前提的,不论地位的尊卑都要受到“道”的约束,治理国家的手段过于苛刻反而使民心离散,国本动摇。因此,老子的“无为而治”事实上是一种辩证的转换,看似“无为”,实际上是最有力度的“有为”。

3.“静以为下,以下为上”:邦交之法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说道:“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静以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老子认为,在国与国的交往之中,大国拥有雄厚的实力,要懂得以静制动。大国礼遇小国方可得到小国真心的尊重和归顺,小国精分大国方可得到大国的长久的庇佑。在战乱纷争的年代,老子意识到战争只会带来无休止的灾难,战争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与其劳民伤财地做无谓的争斗,还不如遵从“道”这一本质的规律,以“道”的教化使各国安定祥和,百姓安居乐业。

三、“寡欲”的现代意蕴

老子通过《道德经》从修身、处世和治国三个层面分别论证了“寡欲”的重大价值意义。“寡欲”可以使争与不争、无为与有为、上与下互相转化,通过辩证的运动达到人化“道”于心的目的。老子的这一思想虽然在战国时期提出,但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塑造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修正

对于个人而言,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

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一旦形成了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对个人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个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和发展。当前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的三观教育。然而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有很多人,尤其是学生这个群体,在重要的三观塑造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形成了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功利不讲公平的三观。道家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它所论述的“寡欲”思想就从三观上给人们指明了方向。首先,遵从客观规律的世界观。“道”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不以个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推而广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个人要认识到自己与世界的万物一样都是既渺小又巨大的,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都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其次,寡欲不争的人生观。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通过事物内部辩证转化的运动形式向大家展示寡欲不争的实质,目的就在于让大家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找准人生发展的方向。“上善若水”、“上德若谷”的方法论教导个人只有海纳百川才能长足发展;最后,慈俭谨慎的价值观。金钱、名利和荣耀都是有来有去的身外之物,世界万物都处在辩证的规律当中,拥有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所以,对于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应当用“寡欲”的思想去进行修正,这样才能使个人在社会中良性的发展。

(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

“寡欲”思想的内涵之一即“无为”,这种“无为”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寡欲”的外延之一即“和谐”,这种“和谐”追求的是万物顺其自然的发展生息。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于人类轻生态,重经济的单向发展,生态环境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随之而来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也在人类社会蔓延。因此,十八大强调“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模式,兼顾包括生态在内的五大方面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寡欲”思想与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坚忍不拔和谦虚谨慎的性格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中国梦”是一个全面可持续的梦,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理想。而“寡欲”思想对于营造天、地、人以及万物的“和谐”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和保障。

(三)有助于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各种“大国威胁论”等不和谐的声音在世界响起。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中国在世界中的姿态是谦逊答礼的。十八大就国家间关系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这个概念的阐释与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每个国家都是拥有独立主权的个体,而这些个体都存在于一个整体的关系网之中,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改变将会引起连锁反应,进而影响着整个人类的发展。

老子的“寡欲”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流转和变化,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现实外延至今为止都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在多元文化引起的价值观混乱的当代,保持一颗干净纯粹的心灵,秉承一份踏实笃定的信念,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才能让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接近自己的梦想,更加接近“中国梦”。□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精)

《老子》是战国时期成书的一本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81章,5000余字;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曲乡人老聃的思想。 《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因此,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老子》思想所以能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老子对远古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其学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笔者还认为,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基础并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方位影响的《老子》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整合和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首先,《老子》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金岳霖《道论》。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对老子所提出的诸如“道”、“德”、“有”、“无”、“动”、“静”、“无极”等范畴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涵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公管1班崔惜舜 20173216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于《老子》,应在中国或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口口中流传。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蒂全在道教。 在诸多影视作品、志怪小说、远古传奇中都有着关于道家的各种描述,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封神榜》、黄巾军张角的传于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道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要说道,又不得不说老庄。老子被誉为道家祖师,写出《道德经》的皇皇巨著,其思想主要存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道生万物。这个思想,是为我们中国人,当然也是为世界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的框架。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顺服自然。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准则,根本的原则。第三,就是相反相成。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总结,相反相成。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持盈,盈是盈满,把这杯慢慢的水端在手上这

个叫持盈,持就是把持,持盈守缺以柔克刚。第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后面四个字也行,就是以柔克刚。而庄子则是继老子后道家中集大成者“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庄子》其书,以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与天地万物共舞的神采,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文人毫不吝啬的称誉:“其言汪洋自恣”,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对于我而言,听了关于于丹对庄子的解读,了解了庄子的世界观和生死观,发现他的思想,是我们这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可火炬没有熄灭,对于光亮而言,不是太难堪了吗?应时的雨已经降临,可浇灌还在进行,对于润泽而言,浇水不是多余的吗?如果立先生为天下之主,那么天下定然太平;而今我还身居其位,这不是多余的吗?请让我将天下交给你。”肯将天子之位出让,尧乃是一片公心;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日月可鉴。但许由不这么认为,他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还要叫我来接替你,难道我是为了虚名吗?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没有好处。”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 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旨在揭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探讨中国古代史中各个管理流派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研讨各个历史时期管理理论和思想状况与特征,同时,进行与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比较,反思中国古代管理历史知识和管理历史经验。这些对提高今天人们的管理决策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政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传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现代企业是一个目标性很强的群体组织,群体的效率从根本上取决于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和谐统一,而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我们的大文化背景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的。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从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上来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气候温暖湿润、江河纵横勾联、土地广袤富饶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从事单一的种植型农业生产活动。这种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具体到管理思想方面,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管理上群体的小富即满、小成即安的小农意识,固守封闭不思冒险、甘于守成乏于开拓,易于满足鲜有进取,就是这种思想的鲜明写照。 其次,从宗法制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强悍的宗族凝聚力量和“家长制”式的集权专制,将社会全体成员通过共同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导致了中国管理思想上重“人治”轻“法制”、重裙带关系轻法律约束的传统形成。使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既带有鲜明的专制性、等级性,同时又具有牢不可破的血缘亲情和心理上的融合凝聚能力。 再次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而道家和儒家相比,它更倾向于清心寡欲和宁静自守,采取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管理思想。它主张凡事与世无争,顺其自然,一切都超然世外、甘于寂寞退隐,在“无为”中追求“无不为”。在长期的儒道融合交流互促中,使得中国人无论在得意或失意时都能非常容易地找到思想和心理平衡的支点。 因此,受儒家和道家影响,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入世追求,也有遇困难挫折就退隐山林、避于桃源自娱的消极遁世思想,这给古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很大的通达权变的空间,因而也使得中国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下都能活得适得其所。

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思想 16111002生工2班 1120102471王宇洲 一、摘要: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 方法论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它的三个中心管理思想是“守柔居弱知人善任以人为本”这三个理论被无数成功人士作为座右铭,指导他们的奋斗之路。 二、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守柔居弱知人善任以人为本 三、正文: 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背诵《论语》,尽管不是特别明白,但是能感觉到圣人字字真金的感觉。后来就经常听爸爸说道家的老子,说他是孔子的老师。我就怀着好奇的心理找出了那本《道德经》,觉得它应该比《论语》经典。于是翻看起来,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顿时一头雾水,想说什么呀。问爸爸,他也不是很精通。从此,我就对这本书心生敬畏,它的神秘也就封存在了书柜里。10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上了大学,看到了“诸子百家”这门选修,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目的就是跟随老师走进老子的世界,揭开《道德经》的面纱。 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虽然有其保守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产生消极被动的出世情绪,但是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并不是让人无所作为,它的真正涵义是管理要达到“道”的层面,管理国家或一个组织要从细微处,容易处着手,一定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凡事应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所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方法论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为何对老子有如此高的公认评价呢?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我国知名企业家张瑞敏、牛根生、薛永新等对道家管理思想推崇备至,他们运用老子智慧获得企业管理的巨大成功。其中有两句话张瑞敏一直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记取:一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是“柔能胜刚”。无独有偶,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道家文化的推崇更使道家的思想大放异彩。日本企业津津乐道的柔性管理充分吸收老子的水式管理方式,日本的各种茶道、柔道、神道、武士道无不是从中国道学演变来的“日本道”。都在追寻顺应一种经典的规律,并且发扬传承。 通过上课与看书,我总结出了老子几个管理思想: (一)、守柔居弱 很多人对于这个的理解是“低调”。我也认同。我记得一句名言: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 正像道家所讲:不争,无为。老子之所以出关,原因是:“既然狡诈的人我避不了。 那么我就避世吧”纵然自己胸中有万卷书,也不与没用的事情浪费时间。这个观点推论到管理学上面,也有相应的证明。低调——不是简单的领导方法或模式,而是一种领导风格。绝大多数的艰巨问题,往往是那些不引人注目、远离镁光灯的人,通过他们谨慎小心、深思熟虑、小而踏实的行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2003年中国诸多企业CEO们的做事风格和对著名企业的观察来看,企业比以前更理性,更“沉寂”了。张瑞敏、倪润峰们在各大传媒上主动的露面越来越少,而企业练内功的势头越来越猛。 这方面,华为老总任正非是典型的案例。他以不接受媒体采访、不上电视而著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在其哲学思想中提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此话的大意是:最好的领导者,部属与他无私交,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部属亲近他,而且赞美他;再次一等的,则是让部属畏惧害怕;而最差劲的领导者,则是处处被部属看不起,遭人蔑视。而且,领导者最重诚信,没有诚信则得不到部属的信任与效忠。最好的领导者的态度是悠闲自然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对部属多鼓励、少责难,如此而为,则事事顺遂、功成业就,大家就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老子还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段话实际上说的就是什么是“道”;这里的“法”是取

法、遵循的意思,不仅道要以自然为法则,天、地、人都要取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并非客观世界的大自然,也非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引申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就是其本来的样子,“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其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法则。老子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反映了其学说的精髓和本质,简而言之,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事实上,如果从管理企业的角度来思考,这些思想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子的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功成事遂”,就必须追求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唯有具备如此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才是真正称职和优秀的领导者。 为何要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已经演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层次,由单极转向多极,从区域遍及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一、对老子的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思想家,出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后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道德经》中心范畴是“道”和“德”,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1.老子的世界观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感觉不能把握的规律。老子思想讲究道法自然。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说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还有“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我觉得这句话的深意就在于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有时候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老子的世界观讲究道法自然,道是以其本来状态存在的,也顺其固有态势运行。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存在的客观性而且是有规律可寻的。 2.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又是相互转化的。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就解释了福与祸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同时老子思想也讲究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这也同样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3.老子社会思想 在课上,我知道了老子提出过“大道废,有仁义”的社会思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大道兴隆,仁义行焉,自然就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而崇尚仁义的时代,乃是社会道德危机的表现。返璞归真,百姓以真情实性行事生活是最大的善。这既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也同时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观点。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想,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以民为本、清静无为,可以联想起汉初的统治者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圣人常无为,以

《老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Vol.33No.6 Jun.2012 第33卷第6期2012年6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老子”一书虽然没有提到教育二字,然而仔细研究其思想,不难发现在短短五千言中包涵着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老子以“道”为核心,在其著作中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进行了独到的阐释。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目标 老子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圣人”。所谓“圣人”就是理想的执政者。为什么要把教育目标放在培养“圣人”上呢?老子认为,“圣人”能够悟道、体道、弘道、 惟道是从;“圣人”能够力行身教,崇柔不争,帮助人们回复到淳朴的自然原始状态;“圣人”能够“知雄守雌”、“知荣守辱”,“复归于朴”,成就大功;“圣人”能够通察道体的柔弱,善于居下而不争。所以,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圣人”。“圣人”一词在《老子》全书八十一章中共出现三十一次,除有时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而外,大都是指能够按照自然之道的规律来治理国家的执政者。 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圣人”,成为理想的执政者呢?老子认为,做为“圣人”———理想的执政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老子认为,“慈”、“俭”和退让三者是治理国家的三个法宝。第一个条件是“慈”。老子所说的“慈”,其根本含义是 “无为”。他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也就是说无为而治,才是真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第二个条件就是“俭”。老子批评当时的统治者增收赋税,加重人民负担。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指责当时过着骄奢淫逸 生活的统治者为强盗头子。所以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在生活上必须做到“俭”。第三个条件是“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包含有大公无私的意思。 他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因为天地的存在不是为它自己,所以天地才能长久。所以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得到自身的生存,这岂不是由于他能无私吗?这种具有大公无私精神人的执政者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 老子把慈爱、节俭、谦让作为理想的执政者必备的条件而提出,反映了执政者对劳动人民利益的慈爱、诚实、宽容、无私等思想因素,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积极意义,值得我们批判的继承。 二、教育内容 《老子》一书博大精深,在其书中包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内容,本人通过研读特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形而上的教育 “形而上”是老子“道”的根本特征。形而上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们符合 “道”的世界观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老子首先要求人们要树立“道”的世界观。因为“道”是世界上最大的智慧。只有理解了“道”的真谛,人才有无比的智慧和能力。人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这也是老子的教育理想。 其次老子要求人们要认识和掌握“道”的规律,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告诫人们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 而且更论《老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杨广林 (赤峰学院 社会科学部,内蒙古 赤峰024000) 摘要:老子以“道”为核心,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圣人”———理想的执政者。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通过 “身教重于言教”、“因材施教”、“图难于易、循序渐进”等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形而上”的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社会历史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子的教育思想充满着智慧,即使千年后的今日视之,仍可发现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6-0225-03 225--

现代管理思想

现代管理思想 ---读《追求卓越》 人类属于群居动物,从远古时代到诸侯强国再到现在的国家、民族,均是由群体组成的。在一个群体里,必定会有生活,生产等活动,如若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指挥必定会乱成一团,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上,为自己的生活不择手段的去争取或者说是抢夺,不会在意其他人的生活处境。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群体是不会有发展前景的,团体亦不再是团体,只会是一团散沙,群体也不再称作群体,因此管理者在一个群体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而一个管理者也必须拥有一套足以令众人信服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才可以带领整个群体进步,发展,壮大。 在社会的发展中,有关于管理思想的理论在不断的随着实践完善,现代管理思想在经历工业改革,世界大战,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改变等等因素的影响下,也逐步完善。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由托马斯·彼得斯执笔所写的《追求卓越》是不得不提的一本书。 《追求卓越》这本书故事背景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追求卓越》出版于日本企业在世界上步步紧逼,美国企业却是节节败退的大背景下。当时的美国企业热衷于在管理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理性模型”和“企业战略范例”,职业经理人和MBA 习惯于计划模型和精确财务分析,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却普遍忽视管理学最基本的原则和品质,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美国企业的惨败和自信心习丧失。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而1982年出版的托马斯·彼得斯《追求卓越》成为美国商业的拯救者和美国商业史上的转折点。 《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东西。它的风格是刻意形成的。这本书的逻辑就是美国式管理已被严重地扭曲。这是对美国式管理和麦肯锡式思维方式猛烈的、面对面的攻击。此书面世之后即成为最畅销的工业管理书籍,被誉为:世界最畅销的工商管理书籍,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福布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工商书籍。托马斯·彼得斯的《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轰动整个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 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就是要恢复管理学的基本面貌,赋予那些被管理学专家们所视而不见但却在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应有的地位。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理论框架,通过对43家卓越企业的分析,捕捉到要作为一个优秀企业所必备的基本要素。《追求卓越》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大量的事实,数据分析处理,而且文笔生动流畅,利用案例说明原理,引用名家理论如数家珍,因此,任何人当然包括我们这些尚未进入社会,没有实际经验的大学生也可以从这些企业理想中感受到激情。 为了探询管理艺术的秘密,作者花费数年时间辗转美国各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取得了数百个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样本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售、交通、食品等诸多行业,其中有我们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跨国公司,如IBM、通用电气、惠普、通用汽车、3M、麦当劳、宝洁等等。经过一系列调查之后,作者

老子管理思想

老子思想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有着很深的挖掘价值,本文将从老子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道”和“法”两个大的影响面来探讨其重大价值,有许多不成熟的见解,望能予以指正。 正文: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思是说,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既可参透老子学说,以观察其对现代中国人思想深出的许多固有观念,明了管理思想轨迹;又可从老子智慧的言论中觉悟出许多具体的管理技巧和手法,《道德经》管理思想对企业领导者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老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企业的成长发展靠的是企业的社会主体——人,因此对人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现代企业家所重视。 1、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这里的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或说是一种规律。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达之意。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人的管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规律的,如果说有的话,那也只能是“以人为本”,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在社会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行为结果等等都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正因为这“道”具有的只是一种共性的特征,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条件、问题不一样,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生搬硬套的,唯一所能做的也只是正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失败的教训,结合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遵循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客观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努力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制高点。

《解读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解读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发表时间:2018-09-18T10:08:47.540Z 来源:《知识-力量》2中作者:柳迪[导读] 老子是我国众所周知的一名伟大的古代思想家,《老子》作为一本哲学巨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思想,同时也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老子是我国众所周知的一名伟大的古代思想家,《老子》作为一本哲学巨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思想,同时也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细细解读老子,收获颇多,在《老子》这一著作中,老子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道,治国以及修身。“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在老子看来,道不仅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世界运行的规律。 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一)无为内涵 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万物的本源。同时从本质而言,“道”是不可界定的,无法以任何对象来定义它,我们也很难将其表述出来。但是老子对于“道”的表达有很多,其中有“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休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所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息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看作是阴阳、刚柔等对峙的力量、原理之间的相互转化。在“有”和“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物的有而言的,因此“无”并不代表零或者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在的形容。 (二)老子“无为”思想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七十五章)。从我国实际状况来讲,社会群众与政府机关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多,这些矛盾,多数是因为行政机关过多的去干预群众的经济生活,与居民有利益上的冲突。比如说是征地拆迁之类的问题。通过老子这一思想的认知而言,在行政机关中可以倡导“无为”观念,行政机关的一切工作出发点是维护社会群众的利益,这样可以避免行政机关与社会群众有利益相争,因此会减少同群众的矛盾,这样将减轻百姓的负担。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自知的内涵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去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则讲的是:能够熟知、洞悉他人的叫做智慧,能熟知、洞悉自己的才算聪明。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能够懂得满足这就是富有,懂得身体力行、坚持不懈,这就是有志气。不失本分的人才能够经久不衰。只是肉体上的死亡,但是精神还在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懂得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老子的观点来讲,“知人”与“胜人”固然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尤为重要,这让我对“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更深一层的认知。 (二)现实分析 “人贵有自知之明”,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能够在自知的基础上,才知道要不断的战胜自己,在坚持不懈的追梦道路上,坚守自己的本分和原则,方可表现出自己人生价值。因此谨记老子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观点。 三、“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一)方圆处世的内涵老子在这一章中说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说,固执强硬处于劣势,灵活圆滑则处于优势。这句话让我深知了——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方圆处世的原则。方圆处世中的“圆”则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假如能够把自己置于“圆”中,就能够让对方寻找不到攻击的要点,而是只能够望“圆”兴叹了;同样,在“圆”的处世方式中,又不可以全部的收起自己锋芒,而是在圆中措不及防的出现“方”,这样就会使得对方立刻败下阵来。天圆地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由此可见,“方圆”是一种非常聪慧的处世原则,也是一种层次更高的哲学处世方式,更是衡量天地万物的大尺度。 (二)方圆处世的重要性中国有句俗语说:“三分知识,七分人情”。通俗理解就是一个人要想获取成功,三分靠的是知识,七分则靠这个人的处世方式与能力。因此“方圆”处世的能力,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是极为的重要。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交往中,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就要努力成为一个受众人欢迎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受众人欢迎的人,那就必须的正确地认识到“方圆”处事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通常是我们前往成功之路的基础,这就要我们学会从生活日积月累。 (三)方圆处世的关键点首先,这让我们懂得要时刻尊重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在这个社会上你尊重别人,同样别人也会尊敬你。假如你轻视他人,那别人同样也对你也没有敬意。获得友情、广泛建立人际关系也是在人与人之间尊重的基础上。因此要求我们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懂得夸赞他人的优点,包容他人的缺点,不要故意的暴露他人的弱点,因为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每个人都是在乎自己自尊的。除此之外,老子的思想还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由此引发人们去努力探索自然与生命的奥秘。用心去解读与思考老子的核心思想,由此得到耐人寻味的启发,从而指导我们的思想与人生,终生将会受益无穷。 四、《老子》思想对于当今艺术设计的启示 在当今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于作品的创作就是让作品从无到有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设计师在脑海中构思出作品,这就是作品创作的酝酿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求的是设计师对于日常生活的用心洞悉与体会,同时需要对于素材的积累与提炼以及对设计师自身审美的开拓与内涵。这些都与艺术设计作品的创造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设计师综合修养的表现。艺术作品是否可以有效使用,在于艺术创作者对于“无”与“有”辩证统一关系的恰当把握。在艺术产品的使用功能方面,着重突出造型中的“无”就是重视“有”,人们通过“有”来用这个“无”。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老子》带给我们 的现实意义 姓名 系别文化与传播系 班级传播学 学号 指导老师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甚远的影响。而《老子》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又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老子》的哲学,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其自身的内容和背景。 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老子着书,明道救时”,“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是在于“救世”,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老子成书的春秋时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以更好的了解《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公“制礼作乐”千年后,礼乐制度走到了崩坏的边缘。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显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孔子从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然足够完美,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用“礼乐”来教化百姓,让社会不再动荡,国家稳定。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且站在肯定礼乐文化的立场,对传统的西周继承下来的制度加以“损益”的改制。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不然,他恰恰认为礼乐制度才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他认真的反思着人为的一切因素在文明中,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尖锐的指出了礼乐制度的危机正是其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如同他这番话的辩证思想,社会之所以产生危机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也正是人们自身自食其果吗。他认为一切的罪恶都来源于欲望,而人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他的思想简单朴实而又犀利,并对于制度本身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让我们思考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之间的作用。他的学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伦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政府是清净无为的政府,因为人们所需要的是自由自在而不受约束的生活。但是老子又并不是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像林语堂所说:“教人以守愚之为智,处弱之为强,其言曰:不敢为天下先。而其理由即为简单,盖如是则不受人之注目,故不受人之攻击,因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对于儒家的态度也耐人寻味,以戏谑的口气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在他眼里,孔子一样的圣人,恰恰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故而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心,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而当我们了解到老子思想的核心便在于对文明的批判和“无为”的思想后,我们又怎么能将其古为今用,在现代社会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呢?“无为”真的就是无为吗?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做,并不是无为,而是不乱为、是顺应客观规律、尊重自然的意思。“无为”的理解更应该是“不妄为”,所以才能无不为。万事万物都有它们自身的规律存在,我们只能顺应规律和时代的潮流,在客观条件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便是乱为和妄为。就算是“为无为”,也是要以“无为”的态度去“为”才对。而我们再看“为而不恃”、“为而不争”,也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同时也不要去妄为,不要在欲望的驱使下违背了规律。而在当下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完成了儒法融合,在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以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刑并用、注重德教的统治原则,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手段,塑造了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管理典范。 二、辩证的看待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法、道、墨之说的反映和体现。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于如何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它们相互

文化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答案

文化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答案 传统文化概述(一) 1【单选题】古代所说的“扬一益二”中的“益”指的是现在以下哪个地区?()A、成都B、西安C、洛阳D、开封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单选题】以下哪种文字不是夏商周及秦朝时期所使用的文字?() A、甲骨文 B、草书 C、篆书 D、金石文字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判断题】两汉时期,我国南方农业生产力就超越了北方的农业生产力。()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企业的软实力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儒家学派(一) 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五经”的是()。 A、《尚书》 B、《周易》 C、《礼经》 D、《论语》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单选题】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义 B、忠 C、仁 D、礼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判断题】《天人三策》是孟子的儒学著作。()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周易》被认为是“五经”之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儒家学派(二) 1【单选题】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 A、国试 B、省试 C、文试 D、殿试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2【单选题】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张道陵 B、庄子 C、老子 D、荀子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单选题】科举制最早从()开始实行。 A、汉朝 B、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4【判断题】老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把“道”划入哲学范畴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孔子的天命观是对鬼神的迷信。()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道家学派(一) 1【单选题】关于老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 B、老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老子_寡欲_思想的现代意蕴

老子“寡欲”思想的现代意蕴 李瑞艳 老子所居的周朝本是天子之国,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周朝失去了天子之威,与普通的诸侯国混同为一。上、下有序的社会结构被打乱,百姓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老子以一种淡泊的心态退居函谷关, 凭借自己丰厚的学识,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处世理念用五千言表述出来,即 现在我们知道的《道德经》。“寡欲”思想在《道德经》中有详尽的阐述。 一、“寡欲”的哲学基础 相传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气呵成的。五千言虽短,涉及的范围却从具体的天、地、人到一般的万事万物,可谓包罗万象。很多学者都对老子《道德经》的内 容做过分类。例如余元洲先生在其《老子新编》中把《道德经》分为“人生之道” “社会之道”等,试图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到天下的治国安邦这个层层递进的阶 段对《道德经》进行解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德经》涉及个人、社会以及国 家各个层面。但无论是哪个层面,都要依“道”而行。因此,“道”是老子提出的所 有观点的基础。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告诉世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当代注家陆玉林认为,“平常所讲的道路,日常的行事规则都是可以说的,但‘道’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人也不能通过语言来了解和把握‘道’。”但是他又说,“这个‘道’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但它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并且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天地万物的运行也以‘道’为法则。”老子把这个观点放在开篇第一章,也许正是想要告诉人们,他反复强调的“道”存在万物之中,他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借用文章的五千言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到蕴含在万物之中的“道”的涵义。 老子的这一论述恰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个概念很抽象,但是概念虽然抽象,我们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具体的物质,而我们看到的这些具体的物质形象却不是“物质”本身。老子的“道”就存在与万事万物之中,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万事万物也是蕴含其中的“道”。《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反向转化是“道”的轨迹,事物的柔弱虚空之处是“道”发挥作用的地方。因此,人只有“寡欲”才能让自己的内在腾出足够的空间,用来生发出更多的东西。所以,“道”是“寡欲”的哲学基础。 二、“寡欲”的价值体现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这样表述:“五色令人目盲,五言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太过绚烂的色彩会让人眼花缭乱,过多的旋律会让人耳痛欲聋,繁多的口味会让人失去味觉,过多的游戏会让人心智发狂,难得之物会让人产生追逐的欲求而阻碍人格的发展。所以,老子认为圣人只求吃饱穿暖,绝不贪求声色犬马之乐。老子的“寡欲”思想是建立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清心寡欲,而不是无欲无求。老子的“寡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既然作为“寡欲”哲学基础的“道”包含天地人和万物这四域,那么“寡欲”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体现在修身、处世和治国三个层面。 (一)“寡欲”的修身观 1.“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对“水”是有偏爱的,他认为水是至善之物,因为水甘愿处在人们不喜欢的低下地位,可以接纳一切事物,是一种与世无争的价值境界。因此,对个人修身而言,要想做到像水一样不争,就要做到“寡欲”。无论是身处高位抑或是地处卑下,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宽阔的心胸去接纳现实。 2.“善恶有报”。《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此为教宗。”这里的善恶有报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所区别。老子所讲的善恶有报更多地是一种辩证转化的运动。作为万物之基的“道”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转变轨迹,“损而益,益而损”相反相成。所以在现实生活之中,不要有过多的欲望,也不要刻意去争夺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因为过多的争夺反而会让自己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二)“寡欲”的处世观 1.“三宝”的和谐社会构建。《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作为社会中的人,其行为要符合社会的规范,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寡欲”在个人修身方面提出的“上善若水”和“善恶有报”使人变得仁慈和内敛,此处的“不敢”意为“慎”,即谨慎周全。所以,“寡欲”思想让社会中的人学会仁慈、内敛和谨慎,这种处世态度有助于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状态。自工业革命至今,人类无休止的欲望促使人们对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然而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伤害也会作用于人类社会中来。例如2003年的非典、2013年H7N9禽流感以及雾霾等灾害。在人类社会已经获得可以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保障之后,应该“寡欲”和自律,对自然界秉承一颗仁慈之心,谨慎地处理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按照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办事,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 2.“不争”的社会生存态度。《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