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测定聚合物的熔点及结晶度

DSC测定聚合物的熔点及结晶度
DSC测定聚合物的熔点及结晶度

实验八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

聚合物的熔点及结晶度

注:图中红箭头指出的是加热炉的放大照片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聚合物的熔点及结晶度

仪器:CDR-34P型、SR-1型

测定PE的结晶度及PET的T g 、T c 、T m。

具体内容如下:

实验一(二)熔点的测定

实验一(二) 熔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使学生掌握和熟悉显微熔点测定仪的操作步骤; 2、使学生学会利用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物质的熔点; 3、使学生了解测定物质熔点的意义。 二、实验的装置图 三、实验内容: 1、按照装置:如右图正确安装实验装置仪 器。 2、校正仪器:先用熔点标准药品进行测 量标定(操作参照具体的测量步骤)。求出修正 值(修正值=标准药品的熔点标准值-该药品的熔点测量值),作为测量时的修正值依据。 3、操作步骤: (1)将热台的电源线接入调压测温仪后侧的输出端,并将温度计插入热台孔,将调压测温仪的电源线与AC220V电源相连。 (2)取两片盖玻片,用蘸有乙醚(或乙醚与酒精混合液)的脱脂棉擦拭干净。晾干后,取适量待测物品(不大于0.1mg)放在一片载玻片上并使药品分布薄而均匀,盖上另一片载玻片,轻轻压实,然后放置在热台中心,然后盖上隔热玻璃。 (3)松开显微镜的升降手轮,参与显微镜的工作距离(88mm或33mm),上下调整显微镜,直到从目镜中能看到熔点热台中央的待测物品轮廓时锁紧该手轮;然后调节调焦手轮,直到能清晰地看到待测物品的像为止。 (4)打开调压测温仪的电源开关。根据被测熔点品的温度值,控制调温手钮1或2(它们表示:1 升温电压宽量调整,2 升温电压窄量调整,其电压变化可参与电压表的显示),以期达到在测物质熔点过程中,前段升温迅速、中断升温渐慢,后段升问平缓。具体方法如下:先将两调温手钮顺时针调到最大位置,使热台快速升温。当温度接近待测物体熔点温度以下40℃左右时(中段),将调温手钮逆时针调节至适当位置,使升温速度减慢。在被测物熔点值以下10℃左右时(后段),调整调温手钮控制升温速度约每分钟1℃左右。(注意:尤其是后段升温的控制对测量精度影响较大,在待测物熔点值以下10℃左右,一定要将升温速度控制在大约每分钟1℃。经过反复调整手钮1或2,方便的无级调整会让用户很快掌握,运用自如。) (5)观察被测物品的熔化过程,记录初熔和全熔时的温度值,用镊子取下隔热玻璃和盖玻片,即完成一次测试。如需重复测试,只需将散热器放在热台上,电压调为零或切断电源,使温度降至熔点值以下40℃即可。

熔点测定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2.熔点测定 固液两相的蒸气压相同而且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的温度就是该固体物质的熔点。 测熔点时几个概念:始熔、全熔、熔点距、物质纯度与熔点距关系。 混合熔点测定法——鉴定熔点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试样是否为同一物质? 测定熔点实验关键是:由于毛细管法是间接测熔点方法,所以加热升温速度是本实验的关键,当接近熔点时升温速度一定要慢,应小于1~2℃/min;密切观察加热和熔化情况,及时记下温度变化。 实验关键 1.样品填装(研碎迅速,填装结实,2~3mm为宜) 2.毛细管安装在温度计精确位置、再固定 3.加热升温测定、注意观察、做好记录 加热升温速度:开始时可快些~5℃/min 将近熔点15℃时,1~2℃/min 接近熔点时0.2~0.3℃/min 每个样品至少填装两支毛细管,平行测定两次。 操作要点和说明 影响毛细管法测熔点的主要因素及措施有: 1、熔点管本身要干净,管壁不能太厚,封口要均匀。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封口一端发生弯曲和封口端壁太厚,所以在毛细管封口时,一端在火焰上加热时要尽量让毛细管接近垂直方向,火焰温度不宜太高,最好用酒精灯,断断续续地加热,封口要圆滑,以不漏气为原则。 2、样品一定要干燥,并要研成细粉末,往毛细管内装样品时,一定要反复冲撞夯实,管外样品要用卫生纸擦干净。 3、用橡皮圈将毛细管缚在温度计旁,并使装样部分和温度计水银球处在同一水平位置,同时要使温度计水银球处于b形管两侧管中心部位。 4、升温速度不宜太快,特别是当温度将要接近该样品的熔点时,升温速度更不能快。一般情况是,开始升温时速度可稍快些(5℃/min)但接近该样品熔点时,升温速度要慢(1-2℃/min),对未知物熔点的测定,第一次可快速升温,测定化合物的大概熔点。 5、熔点温度范围(熔程、熔点、熔距)的观察和记录,注意观察时,样品开始萎缩(蹋落)并非熔化开始的指示信号,实际的熔化开始于能看到第一滴液体时,记下此时的温度,到所有晶体完全消失呈透明液体时再记下这时的温度,这两个温度即为该样品的熔点范围。 6、熔点的测定至少要有两次重复的数据,每一次测定都必须用新的熔点管,装新样品。进行第二次测定时,要等浴温冷至其熔点以下约30℃左右再进行。 7、使用硫酸作加热浴液(加热介质)要特别小心,不能让有机物碰到浓硫酸,否则使溶液颜色变深,有碍熔点的观察。若出现这种情况,可加人少许硝酸钾晶体共热后使之脱色。采用浓硫酸作热浴,适用于测熔点在220℃以下的样品。若要测熔点在220℃以上的样品可用其它热浴液。 注释: (1)管壁太厚样品受热不均匀,熔点测不准,熔点数据易偏高,熔程大。

熔点的测定

熔点的测定 1〃测定熔点对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① 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判定物质纯度 2〃毛细管法测定熔点时,Thiele管中应倒入多少热浴液体? 加入使液面稍高于侧管的液体 3〃为什么一根毛细管中的样品只用于一次测定? 一次测定后,样品的晶型发生改变对测量结果有影响 4〃接近熔点时升温速度为何要放慢? 方便观察初熔和全熔温度,不放慢易使测定的温度偏高 5〃什么时候开始记录初熔和全熔的温度? 当观察到样品外围出现小滴液体时为初熔 当固体样品刚刚消失成为透明液体时为全熔温度 重结晶 1.简述重结晶的操作步骤和各步的主要目的 选择溶剂,溶解固体,加入活性炭(脱色),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与活性炭),结晶析出(可溶性杂质留在母液中),减压过滤(使晶体与母液分离),洗涤晶体(除去附着的母液),晶体的干燥 2理想重结晶条件? 溶剂不与提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重结晶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即高温时溶解度大,而低温时溶解度小

杂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或者很大,或者很小; 沸点较低,易挥发,干燥时易于结晶分离除去 溶剂应容易与重结晶物质分离 无毒或毒性很小,价格便宜,操作安全,易于回收 3〃溶剂加多少比较合适?应如何控制用量?溶剂加多或少有什么后果? 考虑到热过滤时,有部分溶剂被蒸发损失掉,使部分晶体一起留在滤纸上或漏斗颈中造成结晶损失,所以适宜用量是制成热饱和溶液以后,再多加20%左右;过量太多,不能形成热饱和溶液,冷却时析不出晶体或结晶太少。过少,有部分待结晶的物质热溶时未溶解,热过滤时和不溶性杂质一起留在滤纸上,造成损失。 4〃什么时候需要加活性炭?何时加入,加入多少合适?能否在溶液沸腾时加活性炭?为什么? 除去溶液中的有色物质;除去颜色为宜约粗品量的1%~5%;不能,会引起暴沸。 5〃热过滤后的滤液为什么不宜摇动或用冷水冰箱快速冷却? 因为这样析出的晶体不仅颗粒较小,而且因表面积大会使晶体表面从溶液中吸附较多的杂质而影响纯度。 6〃抽滤完成后能否先关真空泵,后拔掉抽滤瓶上的橡皮管或后打开安全瓶上的放空阀活塞?为什么? 不能,避免水倒吸 第2 / 6页

熔点测定

化学与环境学院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熔点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的测定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

【实验原理】(包括反应机理) 1、熔点:通常晶体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即可从固态变为液态,此时的温度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 2、纯化合物从开始熔化(始熔)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叫做熔点距(熔程),也叫熔点范围。每种纯有机化合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晶形结构和分子间的力,要熔化它,是需要一定热能的,所以,每种晶体物质都有自己的熔点。同时,当达溶点时,纯化合物晶体几乎同时崩溃,因此熔点距很小,一般为0.5~1℃,但是,不纯品即当有少量杂质存在时,其熔点一般会下降,熔点距增大。因此,从测定固体物质的熔点便可鉴定其纯度。如测定熔点的样品为两种不同的有机物的混合物,例如,肉桂酸及尿素,尽管它们各自的熔点均为133℃,但把它们等量混合,再测其熔点时,则比133℃低得很多,而且熔点距大。这种现象叫做混合熔点下降,这种试验叫做混合熔点试验,是用来检验两种熔点相同或相近的有机物是否为同一种物质的最简便 的物理方法。 3、纯晶体物质具有固定和敏锐的熔点,也告诉我们要使熔化过程尽可能接近于两相平衡状态,在测定熔点过程中,当接近熔点时升温的速度不能快,必须密切注意加热情况,以每分钟上升约1℃为宜。【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名称分子量熔点/℃沸点/℃外观 乙酰苯胺135 114.3 304 白色有光泽片状结晶或白

色结晶粉末 【仪器装置】 1、主要仪器: 纤维熔点测定仪、高型烧杯、载玻片、镊子。 2、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1、用镊子取少量乙酰苯胺至于载玻片上,再盖上另一张盖玻片,接着盖上隔热片,旋转反光镜,使光线照亮热台小孔。 2、调节调压器旋钮,调节电压为200v,使热台快速升温,当温度计示值接近待测物品熔点温度以下40℃左右,立即把调压器的电压调节到适当电压值,使升温速度控制在1℃/1分钟左右 3、记录:密切观察样品的变化,当样品开始塌陷、部分透明时,即为始熔温度。当样品完全消失全部透明时,即为全熔温度。记录温度。始熔温度减去全熔温度即为熔程。 4、重复测试时,只需待加热台温度下降到待测物品熔点温度以下40℃左右,即可重新测试。 5、测量完毕,应及时切断电源用过的载玻片可以用有乙醚的脱脂棉将载玻片擦干净,以备下次测试使用。 乙酰苯胺在118.1℃开始塌陷、部分透明,在120.0℃时固体完全消失全部 透明 【实验结果】 始熔温度:118.1℃

熔点测定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一个熔点测定操作规程,规范检验方法,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2.范围 适用于原料、辅料的熔点测定。 3.责任人 质控部负责人、质控部化验员。 4.内容 4.1.规程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ⅥC及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4.2.简述 4.2.1.熔点系指一种物质按照规定的方法测定由固相熔化成液相时的温度,是物质的一项物 理常数。依法测定熔点,可以鉴别或检查药品的纯杂程度。 4.2.2.根据被测物质的不同性质,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ⅥC “熔点测定法” 项下列有三种不同的测定方法,分别用于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不易粉碎的固体药品和凡士林及其类似物质,并在各该品种项下明确规定应选用的方法;遇有在品种项下未注明方法时,均系指采用第一法。在第一法中,又因熔融时是否同时伴有分解现象,而规定有不同的升温速度和观测方法。由于因测定方法、受热条件和判断标准的不同,常导致测得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测定时,必须根据药典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选用方法,并严格遵照该方法中规定的操作条件和判定标准进行测定,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 4.2.3.仪器与用具 4.2.3.1.加热用容器硬质高型玻璃烧杯,或可放入内热式加热器的大内径圆底玻璃管,供 盛装传温液用。 4.2.3.2.搅拌器电磁搅拌器,或用垂直搅拌的环状玻璃搅拌棒,用于搅拌加热的传温液, 使之温度均匀。 4.2.3.3.温度计具有0.5℃刻度的分浸型温度计,其分浸线的高度宜在50mm至80mm之间 (分浸线低于50mm的,因汞球距离液面太近,易受外界气温的影响;分浸线高于80mm的,则毛细管容易漂浮;均不宜使用),温度计的汞球宜短,汞球的直径宜与温度计柱身的粗细接近(便于毛细管装有供试品的部位能紧贴在温度计汞球上)。温度计除应符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规定外,还应经常采用药品检验用“熔点标准品”进行校正。 4.2.3.4.毛细管:系用洁净的中性硬质玻璃管拉制而成,内径为0.9~1.1mm,壁厚为 0.10~0.15mm,分割成长9cm以上,一端熔封(用于第一法)或管端不熔封(用于 第二法);当所用温度计浸入传温液在6cm以上时,管长应适当增加,使露出液面 3cm以上。也可将两端熔封,临用时再锯开其一端(用于第一法)或两端(用于 第二法),以保证毛细管内洁净干燥。 4.2.4.传温液与熔点标准品

高聚物相对分子量测定方法

高聚物相对分子量测定方法 高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是研究聚合物及高分子材料性能的最基本数据之一。它涉及到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的力学性能,高聚物的流变性质,聚合物加工性能和加工条件的选择。是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领域对具体聚合反应,具体聚合物的结构研究所需的基本数据之一。科标分析实验室科研团队集成多名资深行业专家,拥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数名,提供专业分子量测定服务,为客户提供检测数据,检测方法,检测图谱等论文需要的资料。 (1)端基分析法(end-group analysis,简称EA) 如果线形高分子的化学结构明确而且链端带有可以用化学方法(如滴定)或物理方法(如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分析的基团,那么测定一定重量高聚物中端基的数目,即可用下式求得试样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 式中:m-试样质量;Z-每条链上待测端基的数目;n-被测端基的摩尔数。 如果用其他方法测得,反过来可求出Z,对于支化高分子,支链数目应为Z-1。 (2)沸点升高和冰点降低法(boiling-point elevation,freezing-point depression) 利用稀溶液的依数性测定溶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是经典的物理化学方法。对于高分子稀溶液,只有在无限稀的情况下才符合理想溶液的规律,因而必须在多个浓度下测ΔT b(沸点升高值)或ΔT f(冰点下降值),然后以ΔT/C对C作图,外推到c->0时的值来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式中:A2称第二维里系数。 (3)膜渗透压法(osmometry,简称OS)

当高分子溶液与纯溶剂倍半透膜隔开时,由于膜两边的化学位不等,发生了纯溶剂向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当渗透达到平衡时,纯溶剂的化学位应与溶液中溶剂的化学位相等,即 或 由Floy-Huggins理论,从Δμ1的表达式可以得到 由于C2项很小,可忽略, 式中:χ) A2表征了高分子与溶剂相互作用程度的大小。 对于良溶剂,χ1; 对于θ溶剂,χ1; 对于非溶剂,χ1

高分子分子量的主要测定方法

高分子分子量的主要测定方法 用途 高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是研究聚合物及高分子材料性能的最基本数据之一。它涉及到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的力学性能,高聚物的流变性质,聚合物加工性能和加工条件的选择。也是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领域对具体聚合反应,具体聚合物的结构研究所需的基本数据之一。 表征方法及原理 1.粘度法测相对分子量(粘均分子量Mη) 用乌式粘度计,测高分子稀释溶液的特性粘数[η],根据Mark-Houwink公式[η]=kMα,从文献或有关手册查出k、α值,计算出高分子的分子量。其中,k、α值因所用溶剂的不同及实验温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数值。 2.小角激光光散射法测重均分子量(Mw) 当入射光电磁波通过介质时,使介质中的小粒子(如高分子)中的电子产生强迫振动,从而产生二次波源向各方向发射与振荡电场(入射光电磁波)同样频率的散射光波。这种散射波的强弱和小粒子(高分子)中的偶极子数量相关,即和该高分子的质量或摩尔质量有关。根据上述原理,使用激光光散射仪对高分子稀溶液测定和入射光呈小角度(2℃-7℃)时的散射光强度,从而计算出稀溶液中高分子的绝对重均分子量(MW)值。采用动态光散射的测定可以测定粒子(高分子)的流体力学半径的分布,进而计算得到高分子分子量的分布曲线。 3.体积排除色谱法(SES)(也称凝胶渗透色谱法(GPC)) 当高分子溶液通过填充有特种多孔性填料的柱子时,溶液中高分子因其分子量的不同,而呈现不同大小的流体力学体积。柱子的填充料表面和内部存在着各种大小不同的孔洞和通道,当被检测的高分子溶液随着淋洗液引入柱子后,高分子溶质即向填料内部孔洞渗透,渗透的程度和高分子体积的大小有关。大于填料孔洞直径的高分子只能穿行于填料的颗粒之间,因此将首先被淋洗液带出柱子,而其他分子体积小于填料孔洞的高分子,则可以在填料孔洞内滞留,分子体积越小,则在填料内可滞留的孔洞越多,因此被淋洗出来的时间越长。按此原理,用相关凝胶渗透色谱仪,可以得到聚合物中分子量分布曲线。配合不同组分高分子的质谱分析,可得到不同组分高分子的绝对分子量。用已知分子量的高分子对上述分子量分布曲线进行分子量标定,可得到各组分的相对分子量。由于不同高分子在溶剂中的溶解温度不同,有时需在较高温度下才能制成高分子溶液,这时GPC柱子需在较高温度下工作。 4.质谱法 质谱法是精确测定物质分子量的一种方法,质谱测定的分子量给出的是分子质量m对电荷数Z之比,即质荷比(m/Z)过去的质谱难于测定高分子的分子量,但近20余年由于我的离子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质谱可用于测定分子量高达百万的高分子化合物。这些新的离子化

2015版药典熔点测定法

0612 熔点测定法
依照待测物质的性质不同,测定法分为下列三种。各品种项下未注明时,均系指第一法 第一法 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传温液加热)
取供试品适量, 研成细粉, 除另有规定外, 应按照各药品项下干燥失重的条件进行干燥。 若该药品为不检查干燥失重、熔点范围低限在 135℃以上、受热不分解的供试品,可采用 105℃干燥;熔点在 135℃以下或受热分解的供试品,可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过夜或 用其他适宜的干燥方法干燥,如恒温减压干燥。 分取供试品适量,置熔点测定用毛细管(简称毛细管,由中性硬质玻璃管制成,长 9cm 以上,内径 0.9~1.1mm,壁厚 0.10~0.15mm,一端熔封;当所用温度计浸入传温液在 6cm 以上时,管长应适当增加,使露出液面 3cm 以上)中,轻击管壁或借助长短适宜的洁净玻 璃管,垂直放在表面皿或其他适宜的硬质物体上, 将毛细管自上口放入使自由落下,反复数次, 使粉末紧密集结在毛细管的熔封端。装入供试品的高度为 3mm。另将温度计(分浸型,具 有 0.5℃刻度,经熔点测定用对照品校正)放入盛装传温液(熔点在 80℃以下者,用水;熔点 在 80℃以上者,用硅油或液状石蜡)的容器中,使温度计汞球部的底端与容器的底部距离 2.5cm 以上(用内加热的容器,温度计汞球与加热器上表面距离 2.5cm 以上);加入传温液以使 传温液受热后的液面适在温度计的分浸线处。将传温液加热,俟温度上升至较规定的熔点低 限约低 10℃时,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管浸入传温液,贴附在温度计上(可用橡皮圈或毛细管 夹固定),位置须使毛细管的内容物部分适在温度计汞球中部;继续加热,调节升温速率为 每分钟上升 1.0~1.5℃,加热时须不断搅拌使传温液温度保持均匀,记录供试品在初熔至全 熔时的温度,重复测定 3 次,取其平均值,即得。 “初熔”系指供试品在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出现明显液滴时的温度。 “全熔”系指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 测定熔融同时分解的供试品时,方法如上述,但调节升温速率使每分钟上升 2.5 ~ 3.0℃;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时(或开始产生气泡时)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供试品固相消失全 部液化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 遇有固相消失不明显时, 应以供试品分解物开始膨胀上升时 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某些药品无法分辨其初熔、全熔时,可以其发生突变时的温度作为熔 点。 第二法 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电热块空气加热)
本法是采用自动熔点仪的熔点测定法。 自动熔点仪有两种测光方式: 一种是透射光方式, 一种是反射光方式; 某些仪器兼具两种测光方式。 大部分自动熔点仪可置多根毛细管同时测 定。 分取经干燥处理(同第一法)的供试品适量,置熔点测定用毛细管(同第一法)中;将 自动熔点仪加热块加热至较规定的熔点低限约低 5℃时, 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管插入加热块 中,继续加热,调节升温速率为每分钟上升 1.0~1.5℃,重复测定 3 次,取其平均值,即得。

实验三熔点的测定

实验三熔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 2、了解温度计较正的意义,学习温度计较正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熔点:通常晶体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即可从固态变为液态,此时的温度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 纯化合物从开始熔化(始熔)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叫做熔点距(熔程),也叫熔点范围。每种纯有机化合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晶形结构和分子间的力,要熔化它,是需要一定热能的,所以,每种晶体物质都有自己的熔点。同时,当达溶点时,纯化合物晶体几乎同时崩溃,因此熔点距很小,一般为~1℃,但是,不纯品即当有少量杂质存在时,其熔点一般会下降,熔点距增大。因此,从测定固体物质的熔点便可鉴定其纯度。 如测定熔点的样品为两种不同的有机物的混合物,例如,肉桂酸及尿素,尽管它们各自的熔点均为133℃,但把它们等量混合,再测其熔点时,则比133℃低得很多,而且熔点距大。这种现象叫做混合熔点下降,这种试验叫做混合熔点试验,是用来检验两种熔点相同或相近的有机物是否为同一种物质的最简便的物理方法。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请学生自已整理罗列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步骤 1、准备熔点管 通常是用直径1~毫米,长约60~70毫米一端封闭的毛细管作为熔点管 2、样品的填装 取 ~ 克样品,研成粉未,聚成小堆。将毛细管开口一端倒插入粉末堆中,样品便被挤入管中,再把开口一端向上,轻轻在桌面上敲击,使粉未落入管底。也可将装有样品的毛细管,反复通过一根长约40厘米直立于玻板上的玻璃管,均匀地落下,重复操作,以免样品受潮。样品中如有空隙,不易传热。 样品:萘,苯甲酸,萘和苯甲酸的混合物 样品一定要研得很细,装样要结实。(每种样品装2根毛细管) 3、仪器的安装 将熔点测定管夹在铁座架上,装入液体石蜡于熔点测定管中至高出上侧管约1厘米为度,熔点测定管中配一缺口单孔软木塞,温度计插入孔中,刻度应向软木塞缺口。毛细管附着在温度计旁,样品正好位于水银球的中间部分。温度计插入熔点测定管中的深度以水银球恰在熔点测定管的中部为准。加热时,火焰须与熔点管的倾斜部分接触。这种装置测定熔点的好处是管内液体因温度差而发生对流作用,省去人工搅拌的麻烦。但常因温度计的位置和加热部位的变化而影响测定的准确度。

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

实验十 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 一、 实验目的 掌握用乌氏粘度计测定高分子溶液粘度的方法并计算粘均分子量M η。 二、 实验原理 高分子溶液具有比纯溶剂高得多的粘度,其粘度大小与高聚物分子的大小、形状、溶剂性质以及溶液运动时大分子的取向等因素有关。因此,利用高分子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基于以下经验式: Mark 经验式: 式中:[η]-特性粘数 M -粘均分子量 K -比例常数 α-与分子形状有关的经验参数 K 和α值与温度、聚合物、溶剂性质有关,也和分子量大小有关。K 值受温度的影响较明显,而α值主要取决于高分子线团在某温度下,某溶剂中舒展的程度,其数值介于0.5~1之间。K 与α的数值可通过其它绝对方法确定,例如渗透压法、光散射法等,从粘度法只能测定得[η]。 粘度除与分子量有密切关系外,对溶液浓度也有很大的依赖性,故实验中首先要消除浓度对粘度的影响,常以如下两个经验公式表达粘度对浓度的依赖关系: []α ηKM =(10-2) (10-3) (10-1)

式中:r η-相对粘度 sp η-增比粘度 sp η/c -比浓粘度 c -溶液浓度 βκ,-均为常数 1-=r sp ηη (10-5) 式中:t -溶液流出时间,0t -纯溶剂流出时间 显然 ][η即是聚合物溶液的特性粘数,和浓度无关,由此可知,若以c sp /η和 c sp /ln η分别对c 作图,则它们外推到 0→c 的截距应重合于一点,其值等于][η。 ln r ηsp C η或 C 图1 外推法求[η]值 图10-1 外推法求][η值 三、仪器和试剂 试剂:聚乙烯醇,蒸馏水 []c c r c sp c ηηηln lim lim 0 →→==(10-4) (10-6)

最新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及其相关知识点

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 [适用对象]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制药工程、中药学(国际交流方向)、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学时] 4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原理。 2、用乌氏粘度计测定聚乙烯醇的特性粘度,计算聚乙烯醇的粘均相对分子质量。 二、实验原理 单体分子经加聚或缩聚过程便可合成高聚物。并非高聚物每个分子的大小都相同,即聚合度不一定相同,所以高聚物摩尔质量是一个统计平均值。对于聚合和解聚过程的机理和动力学的研究,以及为了改良和控制高聚物产品的性能,高聚物摩尔质量是必须掌握的重要数据之一。 高聚物溶液的特点是粘度特别大,原因在于其分子链长度远大于溶剂分子,加上溶剂化作用,使其在流动时受到较大的内摩擦阻力。 粘性液体在流动过程中,必须克服内摩擦阻力而做功。其所受阻力的大小可用粘度系数η(简称粘度)来表示(kg·m-1·s-1)。 高聚物稀溶液的粘度是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大小的反映。纯溶剂粘度反映了溶剂分子间的内摩擦力,记作η0,高聚物溶液的粘度则是高聚物分子间的内摩擦、高聚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内摩擦以及η η>η0,相对于溶剂,溶液粘度增加0三者之和。在相同温度下,通常 的分数称为增比粘度,记作ηsp,即 ηsp=(η-η0)/η0

而溶液粘度与纯溶剂粘度的比值称作相对粘度,记作ηr ,即 ηr =η/η0 ηr 反映的也是溶液的粘度行为,而ηsp 则意味着已扣除了溶剂分 子间的内摩擦效应,仅反映了高聚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和高聚物分子间的内摩擦效应。 高聚物溶液的增比粘度ηsp 往往随质量浓度C 的增加而增加。为了 便于比较,将单位浓度下所显示的增比粘度ηsp /C 称为比浓粘度, 而1n ηr /C 则称为比浓粘度。当溶液无限稀释时,高聚物分子彼此相 隔甚远,它们的相互作用可忽略,此时有关系式 [η]称为特性粘度,它反映的是无限稀释溶液中高聚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内摩擦,其值取决于溶剂的性质及高聚物分子的大小和形态。由于ηr 和η sp 均是无因次量,所以[η]的单位是质量浓度C 单位的倒数。 在足够稀的高聚物溶液里,ηsp /C 与C 和ln ηr /C 与C 之间分别符 合下述经验关系式: ηsp /C=[η]+κ[η]2C ln ηr /C=[η]-β[η]2C 上两式中κ和β分别称为Huggins 和 Kramer 常数。这是两直线方程,通过ηsp /C 对C 或ln ηr /C 对C 作图,外推至C=0时所 得截距即为[η]。显然,对于同一高聚物, 由两线性方程作图外推所得截距交于同一点,如右图所示。 ηsp /C 或ln ηr /C []ηηη==→→c c r c sp c ln lim lim 00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粘度法

中国石油大学 化学原理Ⅱ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成绩: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同组者: 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粘度法 一. 实验目的 学会一种测定分子量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 由于聚合物具有多分散性,所以聚合物的分子量是一个平均值。有许多测定分子量的方法(如光散射法、渗透压法、超速离心法、端基分析法等),但最简单、而使用范围又广的是粘度法。由粘度法测得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叫粘均分子量,以“V M ”表示。粘度法又分多点法和一点法: 1. 多点法 多点法测定聚合物粘均分子量的计算依据是: [][] , V V kM k M αηηα=---式中: 特性粘数;与温度和溶剂有关的常数; 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 若设溶剂的粘度为η0,聚合物溶液浓度为c (100mL 所含聚合物的克数表示)时的粘度为η,则聚合物溶液粘度与浓度间有如下关系: 20020[][]ln ln [][]SP r k c c c c c c ηηηηηηηηηηβη-==+==+ 以/SP c η,ln /r c η对c 作图,外推直线至c 为0求[η],即: 00ln []lim lim SP r c c c c ηηη→→== 由于k 、α是与温度、溶剂有关的常数,所以对一定温度和特定的溶剂,k 、α有确定的数值。 因此,只要测定不同浓度下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即可通过数据处理,求出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V M 。 2. 单点法 对低浓度的聚合物溶液,其特性粘数可由下式计算:

1[](ln )2r SP c ηηη= + 实验时,只要测定一个低浓度的聚合物溶液的相对粘度,即可求得所测试样的特性粘数。 本实验采用乌氏粘度计测定聚合物溶液在不同浓度下的粘度。 三. 仪器与药品 1. 仪器 乌氏粘度计,秒表,吸耳球,恒温箱,移液管,容量瓶。 2. 药品 聚丙烯酰胺(工业品),硝酸钠(分析纯),蒸馏水。 四. 实验步骤 1. 测定溶液的t 0 用移液管移取20mol/L 硝酸钠溶液由支管3 加到已洗净、烘干的粘度计的球9 中,然后将粘度计固定在已调至30℃的恒温槽中,恒温约15min ,即可按下述方法测定: ①用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将粘度计的支管1 捏住,用食指将支管1 的管口堵住; ②用洗耳球从支管2 的管口将溶液吸至刻度4 以上的粗直径部分,在将食指松开的同时将洗耳球从管口移开,这时球8 中的溶液因支管1 通大气即迅速流回球9,而支管2 中的刻度4以上的溶液则通过毛细管7 慢慢流回球9,用秒表测定溶液液面经过刻度4 与6 所需要的时间; ③重复数次,取平均值,作为1mol/L 硝酸钠溶液的液面流经粘度计4 与6 两刻度的时间t 0。 ④测定后,将粘度计的溶液倒出,先后用自来水、蒸馏水洗净,然后烘干、备用。 2. 测定不同浓度的聚丙烯酰胺溶液的t ①用移液管将10mL 浓度为0.4g/100mL 的聚丙烯酰胺溶液和10mL 2mol/L 硝酸钠经支管3 加入已洗净、烘干的粘度计的球9 中。 ②摇动球9,使加入的溶液均匀混合。然后将粘度计固定在30℃的恒温槽中,恒温约15min 后,用上述方法测定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液面流经4 与6 两刻度间的时间t 1。 ③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向球9 加入10mL 、10mL 、20mL 、20mL 、1mol/L 硝酸钠溶液进行稀释,每稀释一次,都要摇匀,并测该浓度的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液面流经4 与6 两刻度的时间。由此得t 2、t 3、t 4、t 5。 ④全部测定结束后,将球9 的溶液倒出,先后用自来水、蒸馏水洗净,然后烘干,备下次使用。 五. 结果处理 计算各溶液的浓度c 、00SP c t t ct η-()即、0ln(/)ln r t t c c η(即)的数值。 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

实验一(一) 熔点的测定(毛细管法)

实验一(一) 熔点的测定(毛细管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 2、掌握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的操作。 二、基本原理 物质的熔点是指物质的固液两相在大气压下达成平衡时的温度T M 。当温度高T M 时,所有的固相将全部转化为液相;若低于T M 时,则由液相转变为固相。 纯粹的固态物质通常都有固定的熔点,但在一定压力下,固液两相之间的变化对温度是非常敏锐的,从开始熔化(始溶)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熔程)较小,一般不超过0.5—1℃。若该物质中含有杂质时,则其熔点往往较纯粹物质的熔点低,而且熔程也较大。因此,熔点的测定常常可以用来识别和定性地检验物质的纯度。若测定熔点的样品为两种不同的有机物的混合物(如肉桂酸和尿素),他们各自的熔点均为133℃,但把它们等量混合,再测其熔点,则比133℃低得多,而且熔程较大。这种现象叫做混合熔点下降,这种实验叫做混合熔点实验,是用来检验两种熔点相同或相近的有机物质是否为同一种物质的简便的物理方法。 本实验采用简便的毛细管法测定熔点,实际上由此法测得的不是一个温度点,而是熔化范围,所得的结果也常高于真实的熔点,但作为一般纯度的鉴定已经可以了。 用毛细管法测定熔点时,温度计上的熔点读数与真实熔点之间常有一定的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温度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温度计中的毛细管孔径不均匀,有时刻度不精确。温度计刻度有全浸式和半浸式两种。全浸式温度计的刻度是在温度计的汞线全部均匀受热的情况下刻出来的,在使用这类温度计测定熔点时仅有部分汞线受热,因而露出来的温度当然较全部受热者为低。另外长期使用的温度计,玻璃也可能发生体积变形使刻度不准。 为了消除上述误差,可选择几种已知熔点的纯粹有机化合物作为标 准,以实测的熔点作纵坐标,测得的熔点与应有熔点的差值作横坐标, 绘成曲线,从图中曲线上可直接读出温度计的校正值。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b 形管、毛细管、酒精灯、铁架台、玻璃棒、表面皿、温 度计、缺口软木塞。 2、试剂:浓硫酸(H 2SO 4) 未知样(固体) 四、实验步骤 1、将毛细管封口: 将毛细管以向上倾斜45°角伸入酒精灯火焰中,边烧边不停转动,以使 毛细血管顶端受热均匀,直到顶端熔化为一光亮小球,说明已经封好。 2、填装样品: 取0.1—0.2g 样品,置于干净的表面皿中,用玻璃棒研成粉末,聚成小堆,将毛细管开口一端插入粉末堆中,样品便被挤入管中,再把开口一端向上,通过一根长约40cm ,使其自由落下,使粉末落入管底,

有机化学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熔点和沸点的测定

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熔点和沸点的测定 一、有机化合物熔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有机化合物熔点、沸点的概念、测定的原理及意义。 2.掌握微量法测定熔点、沸点的操作技术。 物质熔点的测定是有机化学工作者经常用的一种技术,所得的数据可用来鉴定晶状的有机化合物,并作为该化合物纯度的一种指标。 测定的意义:可以鉴别未知的固态化合物和判断化合物的纯度。 (二)熔点测定原理 什么叫熔点——用物质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理解。熔点的定义:固、液两态在标准大气压下达到平衡状态,即固相蒸气压与液相蒸气压相等时的温度。固态物质受热后,从开始熔化(初熔)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实际上是熔点范围。称为熔程或熔距。) 测熔点时几个概念:始熔(初熔)、全熔、熔点距、物质纯度与熔点距关系。 始熔(初熔)——密切注意熔点管中样品变化情况。当样品开始塌落,并有液相产生时(部分透明),表示开始熔化(初熔),即记录为初溶温度t1。 全熔——当固体刚好完全消失时(全部透明),则表示完全熔化(全熔)。记录温度t2 。 熔距或熔程——从初熔到全熔的温度范围。t1~t2为熔程。纯净物一般不超过0.5~10C 化合物的熔点是指在常压下该物质的固—液两相达到平衡时的温度。但通常把晶体物质受热后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时的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熔点。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在一定的外压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称为熔程) 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转化为液态时的温度不超过0.5-1℃。若混有杂质则熔点有明确变化,不但熔点距扩大,而且熔点也往往下降。

因此,熔点是晶体化合物纯度的重要标志。有机化合物熔点一般不超过350℃,较易测定,故可借测定熔点来鉴别未知有机物和判断有机物的纯度。 (三)熔点测定方法: 1)显微熔点测定仪《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4 2)数字熔点测定仪《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5 3)双浴式熔点测定器《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2 4)毛细管法测熔点,用b形管测熔点装置(本实验使用)及其它测定方法。(四)实验仪器及药品 毛细管法测熔点,用b形管测熔点装置(本实验使用) (1)实验仪器:b形熔点测定管、玻璃管(30—40cm)、温度计、酒精灯、表 面皿、毛细熔点管、指形管(沸点管) (2)药品:苯甲酸、尿素、苯甲酸加尿素混合物、酒精、 测定物导热液为甘油——测定完毕需回收,请倒回原瓶中 测定熔点装置图: (五)实验步骤及实验关键 1.样品填装——将0.1~0.2克待测样品粉末(干燥、研碎迅速)放在干净的 表面皿上聚成小堆,将毛细管开口垂直插入此小堆内将样品 挤入毛细管中,在桌面上踮几下,再在玻璃管中自由落下十 次左右,使样品填装结实、均匀、紧密,高度2~3mm为宜。 (因测定时到了初熔时样品塌落下来,如果中间有空隙,会

光散射法测定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及分子尺寸

实验三光散射法测定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及分子尺寸 光散射法是一种高聚物分子量测定的绝对方法,它的测定下限可达5×103,上限为107。光散射一次测定可得到重均分子量、均方半径、第二维利系数等多个数据,因此在高分子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高分子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形态研究也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散射法测定聚合物重均分子量的原理及实验技术。 M、均方末端2.用Zimm双外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并计算试样的重均分子量 w 距2h及第二维利系数2A。 二、基本原理 一束光通过介质时,在入射光方向以外的各个方向也能观察到光强的现象称为光散射现象。光波的电场振动频率很高,约为1015/s数量级,而原子核的质量大,无法跟着电场进行振动,这样被迫振动的电子就成为二次波源,向各个方向发射电磁波,也就是散射光。因此,散射光是二次发射光波。介质的散射光强应是各个散射质点的散射光波幅的加和。光散射法研究高聚物的溶液性质时,溶液浓度比较稀,分子间距离较大,一般情况下不产生分子之间的散射光的外干涉。若从分子中某一部分发出的散射光与从同一分子的另一部分发出的散射光相互干涉,称为干涉。假若溶质分子尺寸比光波波长小得多时(即≤1/20λ,λ是光波在介质里的波长),溶质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各个散射质点所产生的散射光波是不相干的;假如溶质分子的尺寸与入射光在介质里的波长处于同一个数量级时,那末同一溶质分子各散 图3-1 射质点所产生的散射光波就有相互干涉,这种干涉现象是研究大分子尺寸的基础。高分子链各链段所发射的散射光波有干涉作用,这就是高分子链散射光的干涉现

象,见图3-1。 关于光散射,人们提出了升落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光散射现象是由于分子热运动所造成的介质折光指数或介电常数的局部升落所引起的。将单位体积散射介质(介电常数为ε)分成N 个小体积单元,每个单元的体积大大小于入射光在介质里波长的三次方,即 301V N λ?= 但是小体积单元,仍然是足够大的,其中存在的分子数目满足作统计计算的要求。 由于介质折光指数或介电常数的局部升落,介电常数应是εε+?。假如,各小体积单元的局部升落互不相关,在距离散射质点r ,与入射光方向成θ角处的散射光强为(见图3-2) 022_____22 421cos (,)()2i I r V N I r πθθελ?? +=???? ?? ? (1) 上式中λ0为入射光波长;I i 为入射光的光强;_____ 2 ε?是 介电常数增量的平方值;V ?是小体积单元体积;N 为小体积单元数目。 经过一系列推导(较为繁琐,从略),可得光散射计算的基本公式: ___ 2 2 22221cos 181sin 22sin 92KC h A C R M θθπθ θλ??+ ??=++???+ ? ? ?? ---------(2) 式中2 224 04n K n N C πλ??? = ???? (N 为阿佛加德罗常数,n 为溶液折光指数,C 为溶质浓度),R θ为瑞利比,θ为散射角,___2 h 为均方末端距,A 2第二维利系数。 具有多分散体系的高分子溶液的光散射,在极限情况下(即θ→0及C →0)可写成以下两种形式: 2201cos 1 22sin w KC A C R M θθθθ→??+?=+ ? ? ?--------------------------(3) 22___22201cos 181sin 2sin 92w Z C KC h R M θθπθθλ→??????+?=+?? ? ?????????-------------图3-2

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

粘度法测定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使用粘度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的基本原理 2. 掌握乌氏粘度计测定聚合物稀溶液粘度的实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方法 3. 分析分子量大小对聚合物性能以及聚合物加工性能的关系及影响。 二、基本原理 聚合物稀溶液的粘度主要反映了液体分子之间因流动或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内摩擦阻力。内摩擦阻力与聚合物的结构、溶剂的性质、溶液的浓度及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它的数值越大,表明溶液的粘度越大。 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变化,一般采用下列的粘度量来描述。 1.相对粘度,又称粘度比,用ηr表示。 它是相同温度条件下,溶液粘度η与纯溶剂粘度η0之比,表示为:ηr=η/η0 (1) 相对粘度是一个无因次量,随着溶液浓度增加而增加。对于低剪切速率下聚合物溶液,其值一般大于1。 2.增比粘度(粘度相对增量),用ηsp表示,是相对于溶剂来说,溶液粘度增加的分数:ηsp =(η-η0)/η0 =ηr –1 (2) 3. 比浓粘度(粘数),对于高分子溶液,粘度相对增量往往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常用其与浓度c之比来表示溶液的粘度,称为比浓粘度或粘数,即:ηsp/c = (ηr-1)/c (3) 粘数的因次是浓度的倒数,一般用 ml/g表示。 比浓对数粘度(对数粘度),其定义是相对粘度(粘度比)的自然对数与浓度之比,即: ( lnηr)/c = [ln(1+ηsp)]/c (4) 单位为浓度的倒数,常用 ml/g表示。 特性粘度(极限粘度),其定义为比浓粘度(粘数)ηsp/c或比浓对数粘度(对数粘度)lnηr/c在无限稀释时的外推值,用[η]表示,即: [η] = lim(ηsp/c) = lim(lnηr/c) (5) c→0c→0 [η] 称为特性粘度(或极限粘数),其值与浓度无关,量纲是浓度的倒数。 实验证明,对于给定聚合物,在给定的溶剂和温度下,[η]的数值仅有试样的分子量Mη所决定。[η]和 Mη的关系如下: [η] =K Mηα (6) 上式称为Mark-Houwink方程。 式中:——扩张因子,与溶液中聚合物分子形态有关; Mη——粘均分子量 (注:一些常用聚合物的K 、α值见附表1所示) K 、α与温度、聚合物种类和溶剂性质有关,K值受温度影响明显,而α值主要取决于高分子线团在溶剂中舒展的程度,一般介于0.5~1.0之间。在一定温度时,对给定的聚合物-溶剂体系,一定的分子量范围内K 、α为常数,[η]只与分子量大小有关。K 、α值可从有关手册中查到(见附表1),或采用几个标准试样又式(6)进行测定,标准试样的分子量有绝对方法(如渗透压法和光散射法)确定。

熔点的测定实验报告

熔点的测定 前言:熔点是固液两态在大气压下成平衡的温度。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熔点范围一般不超过0.5℃。当含有杂质时,会使熔点下降,熔点距也较宽。如A和B物质的熔点都是110℃,当两个物质混合时,其熔点会在80℃-110℃,熔点会下降,溶点距会增长。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熔点都在300℃一下,故可以利用测熔点,估计有机化合物的纯度。 熔点的测定方法:毛细管法、升华物质的熔点测定、显微熔点测定法。 1、实验部分 1.1实验设备和材料 实验仪器:温度计(250℃)、毛细管、橡皮圈、切口木塞、表面皿、b形管(Thiele 管)、酒精灯、铁夹、铁架台 实验药品:乙酰苯胺、尿素、肉桂酸、硅油 1.2实验装置 1.3实验过程 ①熔点管的制备:毛细管的直径一般为1-2毫米,长50-70毫米。毛细管一端用小火封闭,直至毛细管封闭端的内径有两条细线相交或无毛细现象。 ②试样的装入和装置准备:取样品少量放在洁净的表面玻璃上研成粉末.将毛细管开口一端插入粉末中,再使开口一端向上反复通过一个长玻管,自由落下使粉末落入管底。往b 形管中加入硅油,用橡皮圈将毛细管和温度计系在一起用软木塞固定在b形管上。 ③熔点的测定:开始时升温速度可以较快,到距离熔点10~15℃时,调整火焰使每分钟上升约1~2℃。愈接近熔点,升温速度应愈慢。记录当毛细管中样品开始蹋落并有液相产生时(始熔)和固体完全消失时(全熔)的温度。 2、结果与讨论 药品始溶(℃) 全溶(℃) 熔点距(℃)

测定熔点比理论值过低或过高的原因: ①管壁太厚样品受热不均匀,熔点测不准,熔点数据易偏高,熔程大。 ②加热太快,升温大快,会使所测熔点数据偏高,熔程大,所以加热不能太快。 ③样品研得不细和装得不紧密,里面含有空隙,充满空气,而空气导热系数小传热慢,会 使所测熔点数据偏高熔程大。 ④熔点管底部未完全封闭有一针孔,空气会进人,加热时,可看到有气泡从溶液中跑出接 着溶液进人,结晶很快熔化,也测不准,偏低。 ⑤熔点管不洁净,等于样品中有杂质,致使测得熔点偏低,熔程加大。 ⑥样品未完全干燥,内有水分和其它溶剂,加热,溶剂气化,使样品松动熔化,也使所测 熔点数据偏低,熔程加大。 ⑦目测和读数的误差。 2.3实验结果分析 有实验结果可知,尿素和肉桂酸的熔点相近,而两者混合后熔点降低,熔点距增大。因此可以利用此性质来测定在鉴定某未知物时,如测得其熔点和某已知物的熔点相同或相近时,不能认为它们为同一物质。还需把它们混合,测该混合物的熔点,若熔点仍不变,才能认为它们为同一物质。若混合物熔点降低,熔程增大,则说明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故此种混合熔点试验,是检验两种熔点相同或相近的有机物是否为同一物质的最简便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