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

一、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 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B. 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

C.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

D.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

【答案】

【小题1】C【小题2】D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水圈是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所以ABD不符合题意,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符合题意,正确。故选C。

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所以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在软流层以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1 / 10

3.图中M界面为()

A. 地表

B. 莫霍界面

C. 软流层

D. 古登堡界面

4.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B. 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

C. 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

D. 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要厚

【答案】

【小题1】B【小题2】B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M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M为表达地壳厚度的曲线;由于地壳的下限是莫霍界面,所以M也可以表示莫霍界面。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读图可知,图中基本上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地势越低,地壳厚度越薄,故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A对;距海的远近,与地壳厚度关系不大,故B错;山地、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平原地区为33千米左右,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故C对;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故地壳厚度较薄,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要厚,故D对。依据题意,故选B。

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千米,导致半空布满火山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2017-2018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A. 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 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 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 岩石圈以上是软流层

6.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多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 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答案】

【小题1】C【小题2】B

【解析】本题考查了岩石圈的范围。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故AB错;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部分,故D错;生物圈渗透到了岩石圈的顶部,则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故C对。故选C。

本题考查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故A错;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B对;生物圈占据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故C错;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与地球的内部圈层也有联系,故D 错。故选B。

7.地震发生时,下列各地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最迟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解:A在青藏高原,地壳厚度最大,莫霍界面最深,接收到地震波最晚。

故选:A。

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壳分布的基本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而海拔越低,

3 / 10

地壳越薄即可解题

8.下图为我国新疆南部的板块运动示意图。读图,图中所示

A. 岩石圈厚度达120千米

B. 板块为东西相向运动

C. 岩浆喷发形成天山山脉

D. 板块边界为消亡边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读图分析可知,软流层顶部为45km的深度,所以岩石圈厚度大约为45千米,A错误;由图可知,南部为塔里木板块,北部为天山板块,呈南北方向分布,因此板块为南北相向运动,B错误;天山山脉是早期的洋壳俯冲到天山板块的下面,导致天山山脉隆起而成,C错误;读图分析可知,塔里木板块向北与天山板块相互碰撞,并俯冲到天山板块之下,说明该板块边界为消亡边界,D正确。故选D。

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2017年10月31日19时50分在印度尼西亚塞兰岛发生6.2级地震(如图),震源深度6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3.79度,东经127.83度。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9.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10.关于此次地震的叙述可信的是( )

2017-2018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5 / 10 A. 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 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风暴潮等次生灾害

C. 地震发生时,处于该海域的船只上的人先感到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 会导致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新的岛屿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厚度最大,地核与地幔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地幔与地壳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是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此次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而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故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B 对,ACD 错。故选B 。

本题考查地震灾害的相关知识。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A 正确;风暴潮是由强风引起的,不是地震引起的,B 错误;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故地震发生时,处于该海域的船只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 C 错误;火山往往引发地震,地震引发火山可能性小,D 错误。故选A 。

11. 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想设计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

看。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如果喜羊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如图2的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解: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所以当横波遇到油气资源时,横波会突然消失,根据这一特点,即可选出答案。

故选:A 。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

本题以找油气资源为背景考查了地震波的特点,

横波和纵波的区别要从传播速度和传播

介质去区分。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图),回答下题。

12.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关于地球大气圈叙述正确的是

A. Ⅲ大气最厚,大气质量主要集中在这一层

B. Ⅰ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对流运动十分显著

C. Ⅱ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空气水平运动为主

D. 云和雨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Ⅲ大气

【答案】

【小题1】B【小题2】B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特点。根据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的几个转折点的温度值判断,对流层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地面气温在20℃左右,到对流层顶的气温约-50°C,平流层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到平流层顶气温约0°C,故②曲线符合。故B对,ACD错。故选B。

本题考查大气圈的特征。地球大气圈可以分为Ⅰ对流层、Ⅱ平流层和Ⅲ高层大气。大气质量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A错误;对流层中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十分显著,故B正确;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空气水平运动为主,C错误;云和雨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中,故D错误。故选B。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示意图,①层代表硅铝层,②层代表硅镁层,完成下列各题。

2017-2018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③代表地核

B. ④是古登堡面

C.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D. 自下而上横波穿过④速度减小

15.地质循环发生的范围是软流层与

A. 地壳内部

B. 水圈和地幔之间

C. 岩石圈内部

D. 地壳和地核之间

【答案】

【小题1】D【小题2】C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地壳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两层:上层是硅铝层(在海洋上往往缺失是个不连续圈层),下层是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上都有是个连续圈层)。地壳在水平方向上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比较厚,大洋地壳比较薄。据图分析,图中①为硅铝层、②为硅镁层、③为地幔、④为莫霍界面,AB错误;硅铝层(在海洋上往往缺失是个不连续圈层),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上都有是个连续圈层),C错误;④为莫霍界面,自下而上横波穿过④速度减小,D正确。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发生在软流层与岩石圈内部,故选C。

二、综合题

16.2017年08月0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九寨沟景区的比芒村。此次地震震级大,达到了7.0级;震源偏深,有20千米。截至2017年8月13日20时,地震造成25人死亡(其中24名遇难者身份已确认),525人受伤,6人失联,176492人(含游客)受灾,73671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倒塌76间)。

7 / 10

(1)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幔的厚度最大B.地震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比在地幔快

C.软流层紧贴于地壳以下D.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2)请推测本次地震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毁程度都远低于青海玉树7.1级、四川芦山

7.0级、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原因。

(3)列举本次地震造成的危害有。

【答案】(1)D

(2)重灾区除景区人口集中外,其他区域村寨稀疏,总体人口密度较低;加之当地防震减灾能力近年来不断提升;震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较高,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的比例很低,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抗震防灾意识强。

(3)导致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旅游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造成较严重破坏;对当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引发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

【解析】(1)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幔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厚度为2800多千米;地核从古登堡界面到地心(地球半径约为6378千米),厚度为3400多千米,故地核最厚;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在莫霍界面以下(即地幔部分),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其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合称岩石圈,故软流层并不紧贴于地壳;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本题考查防震、减震。可从人口密度、防震减灾能力、防震意思及建筑物的抗震水平等校对分析。读材料知,本次地震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重灾区除景区人口集中外,其他区域村寨稀疏,总体人口密度较低;加之当地防震减灾能力近年来不断提升;震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较高,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的比例很低,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抗震防灾意识强等,使得本次地震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毁程度都远低于青海玉树7.1级、四川芦山7.0级、云南鲁甸6.5级地震。

(3)本题考查地震造成的危害。可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破坏、破坏景区环境、引发地质灾害等角度分析。读材料和所学知识知,本次地震造成的危害有导致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旅游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造成较严重破坏;对当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引发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等。

17.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2017-2018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1)图中A、B、C、D、E分别表示地球的不同圈层,其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_______,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是______,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圈层是________。(填字母)

(2)图中D层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显著

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图中C圈层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4)如果我们要了解E圈层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其传播的特点?

【答案】(1)A、B、C D、E A、B、C、D

(2)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3)C是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生物的生命活动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4)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图中分别对应A、B、C,内部圈层为地壳及其以下的部分,对应D、E。生态系统由四大圈层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分别对应A、B、C、D。

(2)图中D层为地壳,分布特点是地壳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显著差异是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3)C有生物存在,是生物圈,因为生物圈存在范围很广,所以与其他圈层关系密切,本题可以从生物圈的形成受其他圈层影响,生物圈形成后也会影响其它圈层两个角度分析:C是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生物的生命活动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9 / 10

(4)目前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常用方法有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来判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要了解E圈层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可以依据以上规律。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必背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 、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 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4、举例: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的易侵蚀性强:地貌、黄土状况看书P35 (2) 降水集中多暴雨(3)黄土疏松 垂直节理分布 (4)植被稀少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修路、采石修建窑洞群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 (5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等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 版)复习提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 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 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 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 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全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 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 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时期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 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 人口数 量情况 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 人口增 长情况 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 人口变人们获取食生产力水生产力水平大大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 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 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 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16.7%B.14.3% C.0.9% D.1 解析:通过图中的数据1992年人口68.7万,1993年人口80.2万,计算1992—1993年人口增长率(80.2-68.7)÷68.7×100%,即为16.7%。故选项A正确。 答案:A 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高高低”模式 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 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 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

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 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1900—1950年甲国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乙国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20世纪末,甲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第3题,读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答案:2.D 3.B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 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 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教学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综合检测(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综合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3分×20=60分) 如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一二三环线之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面积的比重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商业服务用地的序号依次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②④①③D.④③②① 2.近年来,该市在三环线以外规划建设了多个居住用地,不少市民在此购房入住,这一现象属于( ) A.城市倒退B.逆城市化 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 1~2.解析第1题,在城市所有的功能区中,居住区面积最大,故①表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故④表示商业服务用地;工业用地趋向于城市边缘,故②表示工业用地。第2题,郊区的开发属 于郊区城市化。 答案 1.A 2.C 如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来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3~4.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相比城市化起步晚,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 3.B 4.A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读图,回答5~6题。 5.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了(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6.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5~6.解析第5题,考查城市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大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的增大直接反映了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的分离。第6题,考查城市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变化大的条件,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城市交通条件改善,使得城市人口流动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居住在较远的郊区,这为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昼夜大幅度变化提供了必备条件。 答案 5.C 6.B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完善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 然 环 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 川融水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 机质少,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 —草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 类 活 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 化和盐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文化发达落后补 充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重点强化卷1 Word版含解析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重点强化卷(一) 地球的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标明的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a B.b C.c D.d 2.当地球在a~d公转的过程中,全球昼夜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047】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长于夜 【解析】第1题,根据自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可知,a为冬至日,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第2题,a~d公转是从冬至日到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 1.A 2.D 3.下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此时北京时间是()

A.2时B.4时 C.8时D.10时 【解析】读图可知太阳直射150°E经线,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经线的地方时,此时是10时。 【答案】 D (2016·嘉兴高一检测)家在香港的王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时间和日期,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王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11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8时。据此回答4~5题。 4.该岛的经度可能为() 【导学号:32980048】 A.160°W B.160°E C.80°W D.40°E 5.此时,全球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 A.1:2 B.1:1 C.2:1 D.1:3 【解析】第4题,该岛区时较北京时间早3个小时,位于东十一区,故该岛的经度可能为160°E。第5题,因北京时间为8时,故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所以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1:1。 【答案】 4.B 5.B (2016·汕头高一质检)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6~7题。 6.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A.调快1小时B.调慢1小时 C.调快24小时D.调慢24小时 7.从广州到美国的飞行中,旅客观察窗外的昼夜状况,发现这天的白昼时间较平常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2城市化教案 作者:加入日期:06-07-25 2.2城市化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城市概念 2、城市化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授过程]: 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 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 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 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读图]P36图2-2-3 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 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表现在: (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必2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深圳市梅林中学徐韵薇 一、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背景: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与技 能和人文素养: 2、生活经验:居住在城市对农业生产了解很少,是农产品的消费者。 3、思维特征:形式逻辑思维高于辩证逻辑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创 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二、教学分析: l、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选自课程标准申必修课程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项内容,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知识基础,对“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 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发 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②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闪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业景观、案例分析等内容;用实物(鲜花、鲜奶)创设情景;用板书归纳总结。 5、选用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必修2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 第一部分内容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通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生展开课题研究,完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感知——理解——运用——迁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参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能否与他人合作探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评 价; 2、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3、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反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总复习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相关概念 人口增长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受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 即人口迁移 2.人口过渡理论 3.人口增长模式 模式特点分布原因问题对 策 咼咼彳氐 (工业化 前) 出生率、死亡率为 35%左右 原始群落自然灾害、战争、 疾病;生产力水平 低下,营养不足, 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基本生存、生 活得不到保障 发 展 生 产 力 渡模式 高增长阶段 (工业化前 期) 首先是死亡率快速下 降,出生率仍很高一些发展中国 家(埃塞俄比 亚、坦桑尼 亚、肯尼亚) 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食品供应与营 养水平的提高,医 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口增长快, 人口压力大, 自然资源和社 会资源供应紧 张 计划 生人口数量的变化 o 工业化丹抬

3、应用举例 世界人口增长 1770 年之前增长缓慢:工业化之前 1770 - 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 1950 - 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 1999 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4.特别提醒 a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

小两个方面 b 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 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 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 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 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典型例题: 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 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 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 ;“三低”人口 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 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 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 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不同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高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资源环境压力 大,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 三低模式: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 外来移民等措施。 1.2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 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 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2、 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 543210 (J 1 2345 啟年型 老年型 年龄 76543210 女性 年酚 70-74 60-64 50^54 40-44 30*34 20-24 -14 -4 _____________ 01234^67 女 年龄 80-84 70-74 60-64 50-54 40-44 30-别 20-24 10 亠 14 0-4 年轻型

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 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 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 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