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官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

玉门市官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
玉门市官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

玉门市官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

申报教师李秀兰现任学科

二年级

语文、数学

职称二级教师

50

课程

形态必修课课程类型

学科拓展

延伸类

课程名称经典诵读

总课时

数18课时适用年级

一----六

年级

申报时间2014.2

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古诗文是我国文学中的一支奇葩,不仅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审美理念,更重要的是她蕴涵着我们的民族精神,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之光,是我们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赖以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支柱。千百年间,万口传诵,经久不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大量地背诵古诗是继承这笔财富的好办法。背诵得越多,获益就越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而教材中编排的古诗文仅有70篇,数量有限,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为增加学生课内外阅读量,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提高学校办学品位,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积极引导学校走民族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内涵式发展之路,确定学校新的办学特色——以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为突破口,顺应“回归国学,崇尚经典”的教育潮流,创建“中华古诗文背诵”特色学校,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底蕴,锻造优雅人格,促学生全面发展,促教师修身养性,铸学校特色品牌。

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诗人及著名的诗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

2、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所学古诗词并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深意。通过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4、通过古诗文的背诵和欣赏,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5、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中或者一定的场景中联想到相应的名句,实现积累基础上的适当运用。在诵读美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6、初步学会理解,鉴赏古诗文,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课程内容概要一年级:《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弟子规》二年级:《千字文》《百家姓》《成语儿歌》

三年级:古诗, 名言警句美文,成语,等

四年级:《古诗》《宋词》50首

五年级:(古诗词,论语,名言警句,成语等):

六年级:(古诗词,论语,古今贤文,名言警句,成语等):

课程实施计划

每学期授课不少于18课时,由各年级授课教师根据课程纲要所规定内容制定计划授课

主要

教学

方式

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结合

课程评价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层次的评价方式。

(1) 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内容包括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训练实践的态度(投入程度),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成绩册,记分等方式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简单记录,作为评价依据。

(3) 学校评价:可以是学校了解本课程情况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在学校某写活动中特长发挥,得到学校的认可,肯定.

(4) 学生互评:学生根据被评价者参与研究学习以来能力的变化,给予合适的评价。

(5) 他评:指家长,社会等对学生的评价.

审议小

组意见

组长年月日

学校

意见

年月日

玉门市官庄学校“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基本项目】

一,课程项目:经典诵读

二,课程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三,教学材料:选编,改编

四,课程类型::科拓展延伸类

五,课时安排:每学期18节

【具体内容】

二、具体内容

(一)编写意图:

古诗,名言警句,成语,《三字经》等都是我国文学中的一支支奇葩,她们仅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审美理念,更重要的是她蕴涵着我们的民族精神,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之光,是我们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赖以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支柱。《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而教材中编排的古诗文仅有70篇,数量有限,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为增加学生课内外阅读量,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在学生中开展经典活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经典诵读》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将引领学生兴起读书学习的热潮,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

受益、进步、成长、成材,让祖国母语美丽学生的人生。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将有力的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推进文化校园的建设。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1,在诵读美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初步学会理解,鉴赏古诗文,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古诗文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人文素养,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了解古诗文的写作特点.

4,在吟诵中学习古人运用多种多样的风格表达不同情感的方法,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吸取他们的智慧,加厚人文底蕴,提高自身修养

5,激发阅读兴趣,加强诵读指导,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加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6,在诵读中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

(二)课程分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文,增强语感,加强记忆.

2,能够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文,初步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搜集,筛选,处理资料的能力

4,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5.了解优秀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宏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6.诵千古美文,品人生百味,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融会古诗文中的智慧,胸怀,情操,建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各年段目标) 低年段

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文,增强语感,加强记忆.

2,能背诵所学美文,提高记忆能力.

3能初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中年段(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几点)

1,能够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文,初步分析诗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诵读中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

3,了解优秀的美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4,激发阅读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年段(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几点)

1,激发阅读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吸取他们的智慧,加厚人文底蕴,提高自身修养.

二,课程内容:

一年级(古诗,《三字经》古诗篇推荐(上册)

1,《咏鹅》2,《悯农》(锄禾日当午) 3,《敕勒歌》4,《古朗月行》5 ,《采莲童曲》6,《绝句》(迟日江山丽) 7,《风》8,《江南》9,《悯农》(春种一粒粟) 10,《.江上渔者》11,《乐游原》12,《明日歌》13,《池上》14,《数字歌》15,《山中问答》16,《观游鱼》

古诗篇推荐(下册)

17,《相思》18,《江雪》19,《陶者》20,《秋夕》唐杜牧21,《夜宿山寺》22,《七步诗》23,《独坐敬亭山》24 ,《秋浦歌》25,《菊花》26,《江滨梅》27,《题竹》28,《送兄》29《西河》唐七岁女童30,《今日歌》31,《村居》32,《梅花》

二年级(《千字文》《古诗》《成语儿歌》

古诗推荐(上册)

1,《静夜思》2,《登鹳雀楼》3,《春晓》4,《寄陵早春》5,《忆江南》6,《游子吟》7,《赋得古原草送别》8,《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 9,《绝句》(迟日江山丽)10,《送元二使安西》11,《鹿柴》12,《惠崇》13,《绝句》(江碧鸟逾白)14,《听弹琴》15,《赋新月》16,《春雨》

古诗推荐(下册)

17,《大风歌》18,《夜雪》19,《古郎月行》20,《使至塞上》21,《马诗》22,《蝉》23,《月下独酌》24,25,《田园杂诗》26,《夏日》27,《素梅》28,《易水歌》29,《.山中送别》30,《花影》31,

《.昨日歌》32,《雨过》

三年级(古诗, 名言警句美文,成语,等)古诗推荐(上册)

1,《塞下曲》(一)2,《登乐游原》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竹石》5,《过故人庄》6,《晚晴》7,《望庐山瀑布》8,《渔歌子》9,《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10,《枫桥夜泊》11,《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12,《小池》13,《梅花》14,《滁州西涧》15,《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16,《西塞山怀古》

古诗推荐(下册)

17,《七步诗》18,《回乡偶书》19,《采莲曲》20,《关山月》21,《暮江吟》22,《钱塘湖春行》23,《山行》24,《乌衣巷》25,《田家》26,《鸟鸣涧》27,《所见》28,《田园乐》29,《赤壁》30,《登幽州台歌》31,《长歌行》32,《春夜》

四年级《古诗》《宋词》50首

古诗推荐(上册)

1,《望洞庭》2,《别董大》3,《清明》4,《别董大》5,《早发白帝城》6,《春夜喜雨》7,《芙蓉楼送辛渐》8,《饮湖上初晴后雨》9,《小儿垂钓》10,《江南春》11,《将进酒》12,《风》,13《木兰诗》14,《望天门山》15,《从军行》(其一)16,《塞下曲》(二) 古诗推荐(下册)

17,《关山月》18,《大林寺桃花》19,《劝学》20,《渡荆门送别》21,《滁州西涧》22,《春雪》2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4,《南园》25,《凉州词》26,《江畔独步寻花》27,《渔歌子》28,《满江

红》29,《论诗》30,《山居秋暝》31,《十一月四日风雪大作》32,《出塞》

五年级:(古诗词,论语,名言警句,成语等):

古诗词推荐(上册)

1,《惠崇春江晚景》2,《商山早行》3,《登飞来峰》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5,《游园不值》6,《书愤》7,《题西林壁》8,《书湖阴先生壁》9,《蜂》1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1,《泊船瓜洲》12,《宿建德江》13,《元日》14,《寻隐者不遇》15,《送元二使安西》16,《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词推荐(下册)

17,《春望》18,《江南逢李龟年》19,《浪淘沙》20,《题李凝幽居》21,《登科后》22,《卜算子咏梅》(苏轼)23,《水调歌头》(苏轼)24,《如梦令》25,《渔家傲》26,《声声慢》27,《登飞来峰》28,《商山早行》29,《独坐敬亭山》30,《蜀相》31,《江上》32《马上作》

六年级(古诗词,论语,古今贤文,名言警句,成语等): 古诗词推荐(上册)

1,《示儿》2,《石灰吟》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4,《己亥杂诗》5,《赠汪伦》6,《乡村四月》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9,《咏柳》10,《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11,《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2,《朝天子咏喇叭》13,《硕鼠》14,《观沧海》15,《饮酒》16,《题临安邸》

古诗词推荐(下册)

17,《春日》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9,《泊秦淮》20,《夏日绝句》21,《竹枝词》22,《虞美人》23,《念奴娇赤壁怀古》24,《望岳》25,《天净沙秋思》2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7,《白雪歌送武判官雪京》28,《过零丁洋》29,《芙蓉楼送辛渐》30,《墨梅》31,《无题》(李商隐)32,《西江月》

三,课程实施建议

校本课程的实施建议

(一)实施模式

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结合的模式.

(二)实施原则:

使用教材本着参照性,灵活性,变通性的原则.提出:给你一种理念,让你去思考;给你一个空间,由你去创造.

(三)实施保障:

每周专门设立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一课时.校本课程的课时,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完善.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多种渠道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

(四)实施方案

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以语文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以校本教材为载体探讨校本课程的组织

原则,方法和手段.

1, 课堂教学.

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有效策略与方法.

主要手段:

(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诵读水平,掌握诵读方法.

(2)总结教学方法与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实践.

(3)搜集整理诵读小贴士,在课堂教学中指导诵读.

2,环境创设.

切入点:从校园环境,学习环境的创设出发,寻求环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主要手段:

(1) 创设人文的,优美的,具有美文特色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2) 创设"美文欣赏与实践"的广播,让学生欣赏名家朗诵,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

3,资源利用.

切入点: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活动资源寻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

4,主要手段:

(1) 开设美文诵读选修课程,丰富课程资源.

(2) 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效果,呈现学校丰富多彩的学

习形式.

(3)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祖国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4, 家校协同.

切入点:利用因特教学网络平台,实现家校学习一体化.

主要手段:利用网络美文诵读欣赏,取得家校一致,创设氛围. 四,课程评价建议

1,评价原则:本课程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感悟,真正使评价起到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同时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本人,还可以是学习小组团队.

2,评价内容

(1) 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

(2) 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有关知识的态度,熟练程度.

3,评价形式

(1) 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

价.内容包括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第.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训练实践的态度(投

入程度),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册,记分等方式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简单记录,作为评价依

据.

(3) 学校评价:可以是学校了解本课程情况的方式,也可以是学生在

学校某写活动中特长发挥,得到学校的认可,肯定.

(4) 学生互评:学生根据被评价者参与研究学习以来能力的变化,给

予认为合适的评价.

(5) 他评:指家长,社会等对学生的评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