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历年真题及答案(自己整理)

中山大学历年真题及答案(自己整理)
中山大学历年真题及答案(自己整理)

中山大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840

科目名称:传播实务及研究方法

考试时间:12月28日下午

一,名词解释(任选4题,每题10分,共}o分) 1,系统抽样

又称其为等距抽样、机械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个单位按照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排列顺序所依据的标志,一般选用与项目目的有关的中立标志,系统抽样所得的样本在总体中分布均匀,具有较之简单随机抽样更高的代表性,使用方便,适用于没有培训和缺乏经验的调查人员。

2,态度{2013}

3,媒介融合{2011}

【首先,应当解释何谓媒介整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传播手段的进步,媒介整合(media convergence)与信息传播逐渐成为人类传播

行为的重要发展方向。从发展趋势来看,媒介整合包括两方面--媒介形态整合和媒介资本整合。媒介形态整合是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以及传统媒体彼此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媒介形态的变化、互融与创新。资本整合则是通过资产重组,使优势资源互补共存,使跨媒介、跨地区的媒介产业集团在中国成为现实。

【其次,结合我国媒介发展的实际,指出媒介整合对媒介产业的重要意义。】

媒介整合已经成为中国传媒发展的主流趋势,其意义不仅在于媒介个体竞争力的增强和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更在于能由此带动其他更多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增强整体竞争力,以迎接WTO的国际化竞争环境。【再次,结合自己的看法,谈谈媒介整合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如对媒介形态发展的影响、对传媒教育的冲击、对人们媒介接触和使用习惯的影响等。】4,目标受众

在市场营销业和广告业里,目标受众又称目标顾客、目标群体和目标客群是一个营销活动所作为目标的人口群体。目标受众可以是某一个人口群体,如年龄组、性别、婚姻状况、等等。常见受众有青少年、女性、单身、等等。目标受众也可以包括几个不同的人口群体,比如所有20到30岁的男性。营销过程也可以计

划如何对待其他非目标群体,决定一个产品或服务的适当受众是市场调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了解自己的目标受众能造成一个超额的低效力的营销活动。5,非概率抽样

6,说服

二,简答题(任选3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参数值和统计值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2,在调查研究中,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3,请简要谈谈你对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的理解{2013}

4,简述格鲁尼格提出的公共关系四种模式。

5,简述健康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并举例说明。{2013}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你所理解的“大数据”是什么?相对于其他数据,大数据有何特征?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中有哪些大数据可以研究?

2,请评述传播效果研究的简要历史{2005}

(一)子弹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1.定义: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一反应”论,是盛行于20世纪20至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2.内容: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肌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直接改变人们的信念,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刺激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初)

定义:也叫“最低效果法则”,由霍普.克拉伯(Hope Klapper)提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否定。其中包括个体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多级传播论、中介因素论、舆论领袖等许多理论。

1.内容:

(1)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2)大众传播并不是可以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充要条件,它经常是强化受众固有态度的力量,其次可以对固有

态度的强度弱化或微调,而很少能够从根木上改变受众固有的态度。

(3)媒介宣传效果的实现必须经过中介因素,由于传者难以对中介因素实施控制,预期效果不可能完全实现,是有限度的。

(4)中介因素:a.个人的心理倾向和选择过程

b.个人所处的群体及群体规范

c.人际影响(舆论领袖)

d.自由企业社会中的传播媒介

3.评价:揭示了制约大众传播效果的许多因素,有利于理解大众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复杂性。(正而) 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与效果的“有限性”。只考虑了大众传播的短期效果,而忽视了客观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负而)(三)适度效果理论(20世纪60-70年代)

出现于20世界60至70年代,主要以受众为中心进行研究,并着力于大众传播的长效作用。主要成果有:创新与扩散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等。

(四)强大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

20世纪70年代后的强大效果论,不是枪弹论的恢复,而是在适度效果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受众出发,

探讨媒介间

接、潜在、长期的影响,同时将传播过程置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进行多元化的宏观分析。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共25分)

近年来,针对企业上市的媒体“有偿沉默与新闻寻租”愈演愈烈。自新快报陈永洲到近期的21世纪网,企业与媒体的关系显得更加微妙,新闻界幕后的“潜规则”逐

渐浮出水面。请结合最近国内发生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1,有偿沉默和新闻寻租现象反映了怎样的媒体与企业的相互关系?

2,新闻界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3,杜绝有偿新闻和新闻寻租,媒体、政府应该怎样做?

科目代码:646

科目名称:新闻传播学基础

考试时间:12月28日上午

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80分)

1.你如何理解新闻价值要素中的“重要性”?请结合一些典型新闻报道举例说明。

2.试述拟态环境的成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013}

3.什么是infortainment?这个概念表述的是何种现象?请举例说明

4.当今世界范围内存在哪些传媒体制?每一种传媒体制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005}

二、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媒介技术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并简述他们的基本观点。

2.什么是新闻寻租?请结合具体案例论述新闻寻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新闻寻租。

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840

科目名称:传播实务及研究方法

考试时间:1月5日下午

一、名词解释(任选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把关人

把关人(gatekeeper)又译“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

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

2.休眠效应

霍夫兰等人在做态度改变研究时,在“可信度效果”的实验中发现“休眠效果”现象。即低可性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因而出现随着时间推移,高可性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减弱,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趋势

3.霍桑效应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内容:本来是想通过控制实验发现照明强度和福利条件等对工人效率的影响,却发现了完全出乎意料的结果——霍桑效应,即由于观察者的存在、人际关系、心理过程等对工人的行为造成的影响。

意义: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

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

另:实验本身也是对控制实验法应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解析:说实话,这个题杀伤力很强,就算看到过也不一定能答对。学经管类的人可能占点便宜,这是个管理学的问题,大多数肯定都涉及过,但也不见得知道在传播学上的意义。在基本的数目里,只有李彬的引论有一个注解提到了“霍桑效应”,在郭书第104页也有引用到。管理学的问题可以归到组织传播这块,一向是冷门,不过每年还都要靠点东西出来,可以看看小约翰的相关章节,还有传媒网出的那个精编总结的也可以。

相关概念:管理革命论囚徒困境博弈科学管理学派控制实验法格式塔心理学

4.简化论(reductionism)

社会调查的一个名词。指用个体层次资料揭示宏观层次的现象。即用比较低的分析单位来测量,而作出的是比较高的分析单位才能得出的结论。

与之对应的是层次谬误,也叫生态谬误(以较高层次的分析单位搜集资料作研究,而对较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得出结论。)

简化论(或还原论)在社会研究中是指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在解释人的行为时,心理学家只考虑心理特征(如动机、性格),经济学家只考虑经济特征(如经济地位、经

济利益),社会学家只考虑社会学特征(如角色、规范)。

5.超真实

6.图像修辞

二、简答题(任选3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

(2)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地位赋予”功能。

2.比较传播学研究流派中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3.实验研究中为什么常常需要控制组?

4.简述网络传播中过分依赖图像而造成的消极影响。

5.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观,在视觉传播范畴中你如何理解麦氏的观点?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分)

1.结合三种假说谈谈你对电视暴力效果的认识。

2.议程设置理论中是如何确定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的?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共25分)

财新网报道2012年7月中旬的一个周一上午,

位于北京最繁华商圈之一的三里屯SOHO开进了三辆警务大巴;100多名警察冲入新讯天下广告传媒有限公司(下称新讯传媒)和雅歌时代广告传媒有限公司(下称雅歌时代)的办公室,一部分警察负责控制在场员工,另一部分警察搜查办公电脑,当场封存了所有员工的QQ聊天记录。此次抓捕,源于一个为期两月的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由中央外宣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部署,从2012年4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中重案由公安部直接启动。大多数员工被关押至第二天晚上,警方询问的内容主要是描述日常从事何种工作。一位员工对于警方如此大规模行动颇为不解:“新讯传媒的业务只是帮助客户企业在一些合作网站上发软文而已。”在他快离开派出所时,一位警官反问他:“你们不知道删帖是违法的吗?”很多业务员不知道他们日常工作的内容—删帖行为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I64条,对网站工作人员的行贿涉及“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对属于政府工作人员的网管办或网监处官员的行贿,则涉及《刑法》第389条规定的“行贿罪”。个别情况下,也涉及“敲诈勒索罪”。联合网站主动发布负面信息,找企业联业务,即属此类。财新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删帖”

早己经脱离了早年的粗放模式,成为一条由公关公司、门户网站中高层甚至部分监管官员里应外合联手操纵的灰色产业链。删一条负面新闻需要几千上万元,屏蔽关键词业务收费多达百万元之巨,要求删帖的客户既有企业,也有政府官员。公关公司大多通过收买网站编辑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监管部门人士完成删帖业务,有的业务员为赚取高额利润不惜挺而走险,通过私刻政府、监管部门公章,伪造通知要求网站删帖。更有甚者,公关公司自己给自己制造客户,通过外包门户网站频道并在外包频道上转发企业负面新闻,直到企业出钱才给删除一一这一行径已成变相勒索,令企业苦不堪言。长期以来,删帖生意隐而不显,无人监管,给公关公司带来不菲的利润,其中既有像雅歌时代这样以删帖为主要生意模式的公关公司,也有很多知名公关公司承接相关业务,直接或间接收费。

针对上述案例,请分析;

1,你如何看待现实中存在的网络删帖现象?

2,分析删帖生意存在的产业链和时代背景。

3,从政府、网络媒体和公关公司的角度分析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

科目代码:646

科目名称:新闻传播学基础

考试时间:1月5日上午

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80分)

1你如何理解新闻的客观性?你认为新闻的客观报道与新闻报道追求对社会现实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吗?请结合报道案例来阐述你的理解。

2网络的发展对传统报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有人预测2040年最后一个报纸读者将会阅读最后一份报纸。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认为数字化对报业的冲击涉及哪些方面?未来报业可能的形态会是怎样?

3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的共同继承者,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理论取向异同何在?

4.媒体对于人们认知的影响是媒体发生作用最主要的方面,通过有关传播学理论的学习,你认为媒体对于认知是如何发生影响的?请列举相关的理论,并介绍他们的基本发现。(提示:区别于媒体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二、论述题:(每题35分,共7a分)

1、哈贝马斯所言的公共领域在现代社会具有什么意义?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讨论今天中国的博微信等新媒

体的公共意义有何启示?你如何理解专业新闻业与公共领域概念的关系?

2、前些年我国互联网空间的关键词是“网络问政’,、打捞“沉默的声音”,而今年8月份以来,关键词变为了“造谣传谣”、“寻衅滋事’,、“揭批大V”和治安处罚等,这种变迁折射了技术、社会与国家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请结合相关理论来论述。

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840

科目名称:传播实务及研究方法

考试时间:1月6日下午

一、名词解释(请任选4题,每题10分,共40分) 媒介接近权

集合行为

媒介素养

认知不协调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2015}

态度{2015}

记录片

二、简答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健康传播?请举例说明。{2015}

2、什么是国家形象?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大众化报纸兴起的条件。

2,试述虚拟环境的成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共1题,共40分)

2012年8月26日,有36人遇难的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陕西一官员面带微笑的照片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有网友称,官员为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陕西省安监局工作人员曾证实,事故发生后,杨达才确曾连夜赶往现场。此外,该工作人员个人认为,“微笑照片”只是随手一拍,不能反映现场真实情况。而在“微笑门”事件后,也有网友从对官员身份的关注转移到了官员所戴的腕表上。有网友搜集了有关杨达才出席各种活动和会议的公开报道,将这些图片对比发现,杨在出席不同的活动时,经常更换自己的手表,至少有5块。有网友估算其价值共约一二十万元。之后,微博上还出现了福建“表叔”事件,请通过这类案例分析:1我国的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和公共舆论的特征。2新媒体传播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科目代码:644

科目名称:新闻传播学基础

考试时间:1月6日上午

一、简答题:(从以下题目中选择4道来回答)(每题20分,共80分)

1.你怎样理解新媒体?你认为新媒体的核心特征是什么?简要阐述之。

2.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包括各个阶段出现的时间、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子弹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1.定义:也叫“皮卜注射”论或“刺激一反应”论,是盛行于20世纪20至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2.内容: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们所传体的信息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肌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直接改变人们的信念,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刺激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初)

定义:也叫“最低效果法则”,由霍普.克拉伯(Hope Klapper)提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否定。其中包括个体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多级传播论、中介因素论、舆论领袖等许多理论。

1.内容:

(1)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2)大众传播并不是可以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充要条件,它经常是强化受众固有态度的力量,其次可以对固有态度的强度弱化或微调,而很少能够从根木上改变受众固有的态度。

(3)媒介宣传效果的实现必须经过中介因素,由于传者难以对中介因素实施控制,预期效果不可能完全实现,是有限度的。

(4)中介因素:a.个人的心理倾向和选择过程

b.个人所处的群体及群体规范

c.人际影响(舆论领袖)

d.自由企业社会中的传播媒介

3.评价:揭示了制约大众传播效果的许多因素,有利于理解大众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复杂性。(正而) 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与效果的“有限性”。只考虑了大众传播的短期效果,而忽视了客观的长期

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负而)(三)适度效果理论(20世纪60-70年代)

出现于20世界60至70年代,主要以受众为中心进行研究,并着力于大众传播的长效作用。主要成果有:创新与扩散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等。

(四)强大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

20世纪70年代后的强大效果论,不是枪弹论的恢复,而是在适度效果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受众出发,探讨媒介间

接、潜在、长期的影响,同时将传播过程置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进行多元化的宏观分析。

3.什么是数字鸿沟?其可能的社会后果是什么?

1、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它的产生,从世界范围看,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和信息化的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信息的不对称;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就是由于地区、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的差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

2、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因特网基

础设施建设和操作技术普及水平差异,造成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进而影响弱势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同人群之间因为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以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对因特网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机遇、待遇不等,出现了“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等问题。

数字鸿沟已不只是国家间或国家内部在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的使用、电子化服务方面差异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多寡和资金、文化、就业、生活质量等问题,牵扯到国家或地区科技参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增长方式的更深层次方面的社会问题。

4.在现代民主国家,新闻是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如何理解“新闻是民主的另一个名字”这个陈述?

5.新兴媒体的出现总是会对旧的媒体产生冲击:请简要阐述广播、电视报纸产生了哪些冲击?报纸如何应对,对报纸这一媒体的形态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在中国社会转型的今天,你如何理解国家与传媒的关系,又如何理解市场与传媒的关系,请选择一种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