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西北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_王连旗

汉朝的西北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_王连旗
汉朝的西北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_王连旗

第26卷第4期2014年12月塔里木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arim University

Vol.26No.4

Dec.2014

①文章编号:1009-0568(2014)04-0036-06

汉朝的西北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

王连旗1,2包朗1*

(1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2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屯垦戍边是历代中央王朝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战略,屯垦戍边在西汉首开统一西域大幕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汉朝的西北屯垦戍边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维护了汉朝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边疆安全和稳定,有效地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和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古代边疆的安全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当今的国家西进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朝;西北地区;屯垦与边疆安全

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0568.2014.04.007

The Settlement Strategy and Border Security

of the Northwest in Han Dynasty

Wang Lianqi1.2Bao Lang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s,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843300)

(2The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Frontier National DevelopmentResearch Center,

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843300)

Abstract The exploitation of virgin land in border area by troops w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many dynasties to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the northwest frontier,the Settlement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open the first western big screen in the unified process,the Settlement strategy of the Northwest guaranteed the supply of the rations and solved the difficult rations trans-portation,the Settlement strategy reduced the burden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maintained the security of the Han Dynasty North-west frontier regions;as well as smoothed SilkRoad and promoted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the Settlement strategy of the Northwest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rontier of ancient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west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SilkRoad Economic Belt has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Han dynasty;Northwest Territories;settlement strategy and border security

维护西北边疆安全是历代中央王朝的重要战略目标,在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的策略中,屯垦戍边是比较成功的战略,学界从移民、军垦制度、地方治理与开发、生态变迁、军事防御诸方面对汉代西北屯田进

①收稿日期:2014-03-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XMZ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招标项目(090114B03);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TDSKBS1201)。

作者简介:王连旗(1971-),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边疆非传统安全研究。E-mail:2316508078@qq.com

*为通讯作者E-mail:1978861016@qq.com

第4期王连旗等:汉朝的西北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

行了相关的研究,但这些学术成果从维护边疆安全视角研究汉朝西北屯垦的并不多见,故本文对汉朝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等方面做一些探究,力图为当今的固边、富边和兴边等边疆安全建设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1汉朝在我国西北地区屯垦的历史背景

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和丝绸之路的枢纽地位,是中西联系的前沿要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地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交融,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都在这里留下过印记,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本文涉及的汉代西北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六省区的相关地区。

屯垦戍边,千古之策,屯垦戍边战略作为一种治边策略,其理论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农战思想和屯戍思想。最早提出“农战”说法的是战国时期的商鞅。他在《商君书·农战》中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1]这是我国历史上屯垦戍边思想最早的理论根源之一。秦朝建立后,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公元前214年,秦军收复了被匈奴控制的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阴山(今内蒙古狼山)等军事要地,在收复地区设置郡县,公元前211年,迁内地居民3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进行屯垦,有效地遏制了匈奴的侵扰,这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在南方,秦王朝征服岭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公元前213年,秦政府迁徙50万刑徒戍守岭南,与当地越人杂处,共同开发南方地区,加速了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这些都为汉朝的西北屯垦提供了借鉴。

2汉朝西北屯垦过程的概说

进入汉代之后,屯垦戍边成为汉王朝管理边疆政策中的一项重要策略,汉朝政府为有效地管理西北边疆和丝绸之路的安全通畅,在军事政治建设的同时,实行屯垦戍边,这是汉朝巩固边疆、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西汉西北屯垦的最初目标是解决军需问题,在对匈奴作战中,军队给养的供应非常困难,“计一人三百日食,用精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当自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2]这反映国家安全是汉朝在我国西北屯田的首要战略因素,其中,连接西域、消除匈奴对汉朝的边疆威胁成为汉代在我国西北屯田的重要战略目标。

汉朝“屯田范围从伊犁河谷到吐鲁番盆地,从塔里木盆地周缘到天山之北,屯垦区大多分布在军事要塞和丝绸之路的要道,成为西汉制约匈奴势力、开辟丝绸之路和奠基大国威仪的基础。”[3]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汉时,社会十分凋敝,人民大量逃亡,汉初统治者实行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不久出现了“文景之治”繁荣昌盛局面。公元前169年,为有效巩固我国的西北边疆的稳定,晁错给汉文帝上募民实边书,主张以边疆的土地供养边疆的军民,以边疆的军民保卫边疆的安全,晁错的屯垦戍边理论为后世的屯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西汉实行大规模的屯田,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这时汉初的残破局势已大为改观。汉武帝雄才大略,而北方的匈奴势力自秦汉以来就逐步控制西域,威胁了西汉王朝的边疆安全与社会稳定。因此,经略西北边疆是汉武帝实现国家大一统目标的重要任务,为了解除匈奴威胁,实现“广地万里”、“威德遍于四海”[4]的战略,汉武帝改变了汉初以来“无为而治”的战略,决定武力讨伐匈奴。但最初由于汉武帝没有组织屯田,粮草供应成为战争中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多次因缺粮而大败而归,“道远多乏食,士卒不患战,患饥。”[5]汉武帝吸取教训,大兴屯田。在外交方面,为了反击匈奴奴隶主对西北边疆的不断侵扰,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的乌孙等国夹击匈奴,却促成了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壮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军队出陇西,大败

73

塔里木大学学报第26卷

匈奴军,驻守河西的匈奴浑邪王4万余人归汉。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再次打败匈奴。为巩固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公元前104年,西汉政府“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戊田之。”[6]此举不仅切断了匈、羌联系,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公元前101年,汉将李广利伐大宛后,汉政府随即派士卒在轮台屯田,此后,由于国内局势变化,汉武帝在政治上又适时发布了“罪己诏”和“罢轮台屯田诏”,这些措施都体现了汉武帝经略西北边疆的策略性。

汉昭帝即位后,吸取其父屯田的经验,命赖丹在轮台屯田,同年又命傅介子在伊循屯田。汉宣帝时期,为了稳定西北局势,遂“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将免刑罪人田渠犁、积谷,欲以攻车师”,[7]汉宣帝不仅恢复了渠犁屯田,还派兵多次与匈奴争夺车师,最终在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此机构代表西汉中央管辖西域各国,这些史实表明了西汉屯垦西北边疆的战略是长远的。

新莽篡汉时期,西北地区政局混乱。匈奴乘虚统治了西域。东汉建立后,东汉政府继承了西汉在西域的屯垦事业。东汉初期,汉光武帝消极经营西北地区,屯田受阻,而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受到制约,后来东汉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策略发生了变化,《后汉书·西域传》载:“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8]留士卒在伊吾屯田,随着屯田事业的恢复,改变了汉朝对西北地区消极统治的局面,77年,汉章帝在位时期由于汉朝势力东撤,西北地区的屯田活动而废止,89年,随着汉朝势力再入西域,屯田事业又得以恢复,东汉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得以巩固,在此期间有曾投笔从戎的班超在西域经营屯垦多年的故事。107年,西北地区出现变故,东汉政府撤销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屯田士卒返回内地,北匈奴残余势力乘机再次卷土重来。后来东汉政府为了维护西北地区的安全,任命班勇(班超之子)为西域长史,率兵出屯柳中(今鄯善县西南),西北地区屯垦事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另外东汉政府还在金满(今吉木萨尔县北庭乡护堡子古城)、柳中、疏勒(今喀什东北汉诺依古城)、于田(今和田东北阿克斯比尔古城)、楼兰、精绝(今民丰县北尼雅古城)等地屯田。由于东汉政府重内轻外,对统一西北地区的策略消极动摇,屯田事业也时断时续,因而规模小,人数少,成效也远不及西汉。

汉朝政府在西北地区还设有一套完整的屯田管理系统,“设立和派遣屯田官吏,设有屯田校尉、农都尉、护田校尉、守农令、仓长、仓佐、仓曹吏、事田、田卒、河渠卒等官职。其中农都尉受边郡太守节制而直属大司农。”[9]这些官吏负责开井修渠,发展农业,并吸收西北的各族共同开垦,使得西北小国,逐步改变了原来的的游牧生活,转为定居与放牧结合,加强了内地与西北地区的联系和族际融合。

3汉朝西北屯垦的历史作用

汉朝西北的屯垦,开拓了疆域,保卫了西北边疆,推动了边疆的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增进了中西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3.1促进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的伟大国家的形成汉初西北地区冲突不断,因此,汉政府把稳定西域、固边戍边、保卫领土当做管理西北边疆的主要方略。在西北地区常驻有大量兵力,尤其是西汉保持了这样一支军事力量,平时可以有效震慑对手,战时钳制对手,“它攻守自如,主动灵活,有敌可攻,无敌可守,攻可以以逸待劳,守可以发展生产”,[10]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派军队大败匈奴,大兴屯田,完成了中原与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联合,消除了战争给中原和西北人民带来的灾祸,维护了边疆的安全,同时也确立了国家在西北地区的疆界,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新局面,成就了“秦皇汉武”的历史格局。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朝廷建立了西域都护府,使西域部分政权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转向生产技术先进,经济比较发达的汉王朝,从而加强了与内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有利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汉朝的西北屯田,促成了西北地区的统一,斩断

83

第4期王连旗等:汉朝的西北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

了匈奴右臂,保卫了西北边防,保证了西北地区驻军的军粮供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从内地运往西北地区物资的经济负担,如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屯田,满足了数10万汉军的粮草供应,这些屯田点成为西汉经略西北地区的前进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汉朝的屯田活动基本上实现了汉代统治者的最初目的,削减了战争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使士兵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赋税负担,同时保证了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益垦溉田”、“多田积谷”[11]的显著效果,从而部分解决了前线士兵军饷不继的问题,这些都有利于我国西北边疆的安全。此后,虽经王朝更替和变迁,西北地区始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抵御外敌侵略、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北地区的屯垦使西北地区在版图上与中原王朝连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汉代的西北屯垦解决了军队的补给问题,也训练了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对于戍边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自秦汉统一的王朝出现后,边疆防御以‘守’为主,汉王朝继承了这一战略思想,致力于维持内部秩序,于边疆修塞,屯戍防守,将国家政权的‘大一统’和‘华夷一体’相结合,汉代战略文化走的也是一条内向性的发展道路。这可以被看做是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安定、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的爱国情怀。”[12]

3.2促进了汉代西北地区各族民众对国家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汉代的屯垦戍边促进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的伟大国家的进一步形成,促进了我们国家形态的进一步完备,国家版图进一步扩大。屯垦戍边的实践活动教育感染了当地少数民族民众逐步树立起祖国观念,并促进了汉代各民族的融合与共同进步,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补,加强了民族团结,大大增强了历史上各族人民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民族大融合时期,以高昌等为代表的西北地区诸国羡慕中原文化,以附属中原为正宗。由于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使汉文化在西北地区社会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并为后来的屯垦活动奠定了历史基础。

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留住及往来的种族、氏族、部落、民族极为复杂。这些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常处于血缘交混和文化形态的交流之中,两汉以后,华夏族在同周边各族的对立和接触过程中逐渐地有了“汉族”之称,以致后来形成了现代的各个民族,屯垦在这种民族融合中如同催化剂一样起到了推动作用,汉代在屯垦戍边的过程中,西北地区各族杂糅相处,在语言、习俗、文化、信仰等领域相互交融,促进了铁勒和高车族的发展,增强了西北地区各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提高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汉代的西北屯垦使铁器和冶铁技术、农耕和水利灌溉技术作为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一种文明形态为促进西北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好地满足了西北地区当地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因此汉朝的屯垦戍边活动,不仅对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和国防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边疆与内地、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相互之间文化的碰撞、交流、吸纳、融通、汇合,促进一体多元、水乳交融、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丰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屯垦使我国西北地区各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主流,使西北各族在糅合、交融和碰撞中推进了社会整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使我国西北地区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格局,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屯垦文化。

3.3汉代的西北屯垦促进了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两汉通过屯田,把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西北地区,铁器和冶铁技术的传入,改变了西北地区原有铁器品种数量少和冶铁技术质量低的状况,同时汉朝的屯田与水利建设密切相连,随着屯田范围的扩展,屯田士卒带来了内地先进的水利灌溉技术,从而加速了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的发展。从现在新疆

93

塔里木大学学报第26卷

的轮台、渠犁、楼兰、焉耆、库车、若羌等地的汉代屯田遗迹中可以看出那时的田埂、沟渠的痕迹,特别是现轮台县境内的卓果特沁古城和柯尤克沁古城,仍留有汉代城堡、渠道、田埂的遗迹。

汉朝的西北屯垦传播了内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并推行了内地的典章制度,如中原王朝先进的制度文明和汉文化也受到西北地区各民族的推崇和青睐,当地地方政府也仿照汉朝的礼仪制度制定了典章,这些都加速了西北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屯垦戍边活动把古代西北地区的特产如葡萄、西瓜、波菜等果蔬农作物,以及牲畜、玉器与杂技、舞狮、琵琶、胡琴以及西北地区的乐曲、舞蹈、绘画、雕刻带到了内地,而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酿酒、天文、历法等也传到了中国,大大丰富了内地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同时,古代西北地区的屯垦军民,通过开交通、修馆驿、办车坊等,给古丝绸之路提供了安全保障,通过交流,中国的造纸术、冶铁、养蚕、缫丝、织绸的成套技术、井渠法、陶瓷术、中医术等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到了西方。另外大量的中国的丝绸、药材等物品运往和传到西方,从而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3.4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两汉在西域的屯垦,大多属于军屯性质,除军事作战的职能外,还有保护丝绸之路南北道的任务。屯垦使中西交通畅行无阻,使者、商贾络绎载道,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发展,西北地区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两汉在西北地区的屯田,主要任务是承担对匈奴的军事作战和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选择的屯田点基本上是战略要地,这可一举两得,既有利于军事行动又有利于维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如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南道的屯田点有楼兰(今罗布泊北岸)、伊循(今若羌县境)、精绝、于阗等,这些屯田点基本上是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东西方来往使者、商人、旅客必经之地。又如,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北道(东汉时期的中道)的屯田点有柳中、车师、焉耆、轮台、渠犁、姑墨等,这些大多数是西北地区的军事要冲和丝绸之路的要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北道屯田如伊吾卢、金满城、且固城、赤谷(今伊塞克湖东南)、乌孙国都等,这些都是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汉匈频繁争夺的战略要地。一些屯田点与那些关隘建有城垒烽燧相连,使丝绸之路点中有线、线中有点,基本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无阻。来往于西北地区的使者和商人1,羡慕汉朝的制度和汉文化,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丝绸之路成为了多民族经济文化聚汇线,也成了中西经济文化融汇线。正是基于汉代屯田对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的保障,才使得西北地区成为多元经济文化日益发展、中外经济文交流的重要桥梁。两汉西北地区屯垦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与作用有的学者是这样表述的:“兴屯垦,西域安定,丝路畅通而废屯垦,边疆往往陷于混乱,丝路断绝。”[13]

4汉代西北地区屯垦的历史地位及启示

汉代西北地区的屯垦有其基本特征。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历史跨度看,两汉屯垦的时间加起来是24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北地区屯垦时间最长的朝代(唐朝在西北地区屯垦有160多年,清朝经历195年),从治理措施看,西汉政府屯田的“使者校尉”、“戊己校尉”等官职设置,为后来历代王朝治理西北地区提供了示范意义。从汉代屯垦的治理成效看,西北地区的屯田和国力强盛,政府在西北地区的政策进取以及屯田事业发展程度成正比,屯垦主导着治理西北地区的兴衰。这里以东汉的屯垦活动为例来证明屯垦的这种历史地位和作用,东汉初期,西北地区诸国多次遣使,恳求东汉政府派遣西北地区都护。“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献其珍宝。及得见,皆流涕稽首,愿得都护”。[14]由于东汉初期统治者违背民心,东汉光武帝消极经营西北地区,屯田受阻,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制约;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东汉政府决定学习西汉西北屯田的做法,随着屯田戍边的恢复,改变了东汉政府在西北消极统治的局面。107年,西北

04

第4期王连旗等:汉朝的西北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

地区出现变故,东汉政府撤销西北地区屯田官吏,屯田士卒返回内地,北匈奴残余势力乘机再次卷土重来,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率兵出屯柳中,西北地区屯垦事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汉代西北屯垦是中原封建王朝在我国西北地区大规模屯垦的开端,也表明汉代以后的中原封建王朝在西北地区屯垦的发展是汉代屯垦的历史延续。从汉代屯垦的治理成效看,汉代西北屯田彰显了西域屯田与西北边疆安全之间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及西域屯田的战略价值,从主观上讲,汉代西北地区屯垦的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军事上抵御外敌、平定边患和巩固权的需要,但就屯垦客观上产生的作用、贡献而言,其效应超出了屯垦决策者的初衷,这对当今的屯垦戍边和实现民族文化融合有一定的启示。

历史告诉我们,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进而影响全国,西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屯垦是千古良策,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屯垦和国力强盛,政府的政策进取以及屯田事业发展程度成正比,屯垦主导着治理地区的兴衰,边地屯垦与边疆安全密切相连,在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屯垦的管理效果决定着西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进而维系着西北边疆的安全。“国家的实力与战略重心是屯垦管理制度的内在动力!”[15]

汉代成功的屯垦戍边经验对我们今天建设西北边疆、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今天新疆兵团的建设和我国的政治戍边向经济戍边、文化戍边、生态戍边向纵深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要继承汉代以来屯垦戍边的成功经验并与时俱进,形成新的内涵更丰富更适合于西北边疆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屯垦戍边理论,这些理论使我们树立起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人民维护边疆安全和共同建设边疆的凝聚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而为实现国家的西进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石然,范楚玉,陈美东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3.

[2][汉]班固.汉书·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64.

[3]张安福等.西汉屯田西域的战略考量分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2):38.

[4][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1417.

[5][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75.

[6][汉]班固.汉书·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73.

[7][汉]班固.汉书·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916.

[8][南朝]范晔.后汉书·西域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858.

[9]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2008:47.

[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14[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390.

[15][汉]班固.汉书·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986.

[12]江娜.汉代边防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96.

[13]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68.

[14][南朝]范晔.后汉书·西域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864.

[15]王春辉.新疆历代屯垦管理制度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2):31.

14

西部边塞风光古诗

西部边塞风光古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边塞奇异风光的诗句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边塞奇异风光的诗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3、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5、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边塞奇异风光的诗句。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

人。 7、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佛”王维(唐) 9、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10、风吹一夜满关山。 1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3、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1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16、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 18、随风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规。 19、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 20、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 21、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己亥岁曹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2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唐) 23、戍鼓断行人,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谈谈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谈谈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概况与趋势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是指我国在其国土周围面临的安全条件和所处的安全状况,也即我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我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利害关系。 影响我国周边安全形式的国际、国内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但是,对一国的安全形式起决定作用的是地缘政治因素,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周边安全的复杂程度,也决定了它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其影响具有长久性。我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有15个国家与我国领土接壤;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邻居",那就是美国,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它目前所处的"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使它和我国处在一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状态,它的触角伸到了我们的周边。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邻居多了,自然好邻居坏邻居也都有。在周边的这些邻国中,有些国家和我们的关系很好,有些国家和我们关系很不好,有些国家也好也不好;在世界将近200个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邻国,这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在国际竞争中,邻国越多,特别是接壤邻国越多越不利。如此看来,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从来就是复杂的。 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世界上10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中国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多是军事强国,几乎都在我们旁边,或把手伸到了我们周围。历史上这些国家中,俄罗斯、印度、

越南、韩国、日本与我国发生过军事冲突,它们现在仍然是潜在的军事对手。 中国与8个海上邻国均有海洋争端,尤其复杂的是我们的海洋国土,按照国际海洋法,属于我国管辖的海区面积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然而,在这些海洋领土中却有近150万平方公里是有争端的。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冷战结束,为中国进一步稳定周边的和平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个时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况下,中国一方面打破西方大国的制裁,另一方面争取和尚未建交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一些关系尚未正常化的国家恢复正常关系。在此期间中国不失时机地解决了一些同周边国家的边界问题。中国陆地安全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安全环境则由于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发展和美国加大对华遏制力度、日美加强军事同盟等因素而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具体表现在:第一,陆地边界领土争端不断得到解决,海洋权益争端进一步突出。在陆地方向,目前只剩下中印边界问题尚未解决。反观海洋方向,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岛屿主权、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等海洋权益争端大都未获解决,有的更趋严重。中国与日本存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之争,中日之间还存在着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南海问题;中国与朝、韩之间在海域划界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和争端。第二,海洋方向面临的安全隐患和安全威胁重于陆地方向。从安全隐患来看,陆地方向主要存在印巴冲突

中国边疆

现在国外媒体一直惊呼中国崛起了现在国外媒体一直惊呼中国崛起了!! 但是他们一边叫喊却是一边在无耻的啮噬着中国的领土耻的啮噬着中国的领土!!找张中国地图看看吧中国地图看看吧!!边疆千疮百孔边疆千疮百孔!! 今天在此清点一下中国边疆的失地.。 一、中国未收复领土 台湾台湾((中国内政中国内政)):中国固有领土,却碍于美国、日本迟 迟不得收复!失去台湾中国将失去一半海洋国土。 二、主权在中国却被他国占据 1. 东海钓鱼岛东海钓鱼岛:: 钓鱼岛是台湾省附属岛屿,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早在15世纪就已归中国管辖,这已为大量历史文献所证明。而日方却强词夺理,声称钓鱼岛是位于冲绳岛西南的小岛屿。根据当年归还冲绳协定而属于日本,是日本固有领土。日本一些人所谓在1895年已将该岛“编入日本领土”的说法,实际上是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将其窃取的。日本在1945年投降后,按波茨坦公告,钓鱼岛与台湾已一并归还中国,理所当然

是中国领土。1996年7 月14日,日本政府单方面采取措施,加速钓鱼岛等岛屿的日本国土化。东京都内的一个政治团体在钓鱼岛上设置了灯塔。 钓鱼岛虽然不大,但周围石油储量30-70 亿吨,年捕鱼量15万吨。日本争夺钓鱼岛目的就是通过侵占岛屿与中国平分东海大陆架,多占中国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获得15万吨以上的渔业资源,攫取中国东海海底油气资源的一半多。妄图在军事上实现“千海里防卫”的设想。据此,将其防卫范围由冲绳向西推远300 多公里,对中国沿海地区实施舰、机抵近侦察和监视。而且还可以削弱台湾回归祖国后台湾海峡军事功能的发挥,大大不利于我东南沿海的安全,同时也会对我跨出第一岛链的未来海上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 2. 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 印度与我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并坚持不合理的领 土要求。目前,双方边界全长1700公里,双方争 议地区有8 块,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 段9 万平方公里、中段2 千平方公里均为印方控 制,西段3.3 平方公里为我方控制。 印度1947年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 侵占中国的部分领土,还进一步扩大占领范围。 到1951年前后,印度军队先后侵占了中印边界东 段传统习惯线以北、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 南约9 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中段2000平方公 里以及西段的巴里加斯,并企图侵占西段的3.3 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印度政府还私自改画地图,把已占领和想占领的中印边界东段、中段、西段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 : 3. 南海南沙群岛 南海南沙群岛:

中国古代的西北边疆

中国古代的西北边疆 摘要:古代西北边疆使我国的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西北边疆的研究也是重点之一。本文分析了西北边疆的演变史,分别从地理环境变迁,民族和国防安全三方面阐述。 关键词:西北边疆,地理环境,变迁。 疆域,意指领土的范围或面积。例如,我国疆域辽阔。《荀子·君道》:“则是其人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而边疆则是指有关国家边缘地带地理研究的统称。边疆通常是指毗邻国界的连续地域,具有邻接国家、国界线和边疆地区的自然、历史、经济及社会诸方面的地理特征。 一、地理环境变迁 1.西北地理格局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地质运动在我国西部表现为受印度板块向北移动的影响,以挤压、褶皱和隆起为主,形成山系与盆地相间排列,奠定了“三山两盆”的地貌形态。早第三纪(距今7000万~2500万年),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发生海侵,形成与古特提斯海相连的喀什海湾,而其他地区均已成陆,其中包括准噶尔、柴达木、藏北盆地和内蒙古一带的戈壁盆地等陆相盆地区,以及古天山、古祁连山和晋陕高地等山区。

到早第三纪晚期的渐新世(距今4000万~2500万年),印度 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碰撞拼合,西部海湾消失,塔里木盆地与古地中海分离,形成统一的内陆盆地。 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300万年),在印度板块向北的强烈挤压下,青藏高原急剧隆升。西北地区因此受到强烈的南北向挤压,盆地急剧下沉,天山、昆仑山快速隆升,并向盆地挤压逆冲,形成了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在东部甘陕一带,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挤压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块,在地块边缘受力区形成了六盘山脉,而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北和东南两侧分别形成了类似“压力影”的拉张盆地,即银川、河套与汾渭盆地。 进入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后,青藏高原以及各盆地周围的山脉强烈隆升,在塔里木盆地山前堆积了3000多m的西域砾岩,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柴达木盆地早期为一巨大的淡水湖泊,晚期湖面减小变咸。在准噶尔盆地,早期的艾比湖和玛纳斯湖为淡水湖泊,南部山前为西域砾石,盆地中部开始出现沙漠,晚期湖泊变咸,沙漠扩大。 2.中新世(距今2500万~1200万年)奠定了西北现代气候基 本格局——从行星风系到季风风系 早第三纪,我国的干旱带呈东西向展布,具有明显行星风系的特征。中新世时期,干旱带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改过去的纬向展布,出现了东西分异。干旱区分布在昆仑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地区,干旱

汉朝的西北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_王连旗

第26卷第4期2014年12月塔里木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arim University Vol.26No.4 Dec.2014 ①文章编号:1009-0568(2014)04-0036-06 汉朝的西北屯垦战略与边疆安全 王连旗1,2包朗1* (1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2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屯垦戍边是历代中央王朝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战略,屯垦戍边在西汉首开统一西域大幕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汉朝的西北屯垦戍边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维护了汉朝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边疆安全和稳定,有效地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和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古代边疆的安全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当今的国家西进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朝;西北地区;屯垦与边疆安全 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0568.2014.04.007 The Settlement Strategy and Border Security of the Northwest in Han Dynasty Wang Lianqi1.2Bao Lang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s,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843300) (2The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Frontier National DevelopmentResearch Center, Tarim University,Alar,Xinjiang843300) Abstract The exploitation of virgin land in border area by troops w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many dynasties to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the northwest frontier,the Settlement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open the first western big screen in the unified process,the Settlement strategy of the Northwest guaranteed the supply of the rations and solved the difficult rations trans-portation,the Settlement strategy reduced the burden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maintained the security of the Han Dynasty North-west frontier regions;as well as smoothed SilkRoad and promoted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the Settlement strategy of the Northwest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rontier of ancient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west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SilkRoad Economic Belt has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Han dynasty;Northwest Territories;settlement strategy and border security 维护西北边疆安全是历代中央王朝的重要战略目标,在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的策略中,屯垦戍边是比较成功的战略,学界从移民、军垦制度、地方治理与开发、生态变迁、军事防御诸方面对汉代西北屯田进 ①收稿日期:2014-03-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XMZ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招标项目(090114B03);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TDSKBS1201)。 作者简介:王连旗(1971-),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边疆非传统安全研究。E-mail:2316508078@qq.com *为通讯作者E-mail:1978861016@qq.com

民国时期的边疆与社会研究(1911-1949)述略

“民国时期的边疆与社会研究(1911-1949)学术研讨会”述略 吴会蓉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成都 610039)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中心、四川师范大学与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民国时期的边疆与社会研究(1911-1949)”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8月11至12日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现史”省级重点学科承办,《四川大学学报》杂志社、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及四川师范大学校院共建科研创新团队“中国西南区域研究(1840-1960)”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民国时期的边疆与少数民族。 8月11日9点,研讨会举行了隆重而简短的开幕式。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院长王川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教授、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罗中枢教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先生以及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研究员出席了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来自京、宁、陕、甘、赣、冀、豫、滇、黔、川、渝、吉、闽、桂等14省市的40余家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108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并聆听了大会的主题发言。 大会主题发言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先生主持。四川大学罗中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主编凌兴珍编审、第二历史档案馆曹必宏研究员、云南大学潘先林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李玉教授及西南民族大学张世均教授先后作了主题发言。罗中枢对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战略意义、重点研究方向及协同创新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四川师范大学凌兴珍教授考察了国民党中央筹办边疆教育的历史动因、过程、成效及其历史地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孙宏年研究员梳理了1912至1916年间陆兴祺治藏活动的表现及其建议,论述了陆氏在民国时期西藏治理中的贡献与影响。云南大学潘先林教授就西南边疆早期现代化的类型、主要现象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李玉教授指出,1874年日本侵台事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田澍

2011年3月 第21卷 第1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hina s Bo rderland H istor y and G eog raphy Studies M a r 2011 V ol 21N o 1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田 澍 何玉红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学界在西北边疆史地文献整理、西北边疆经略与边疆管理、西北边疆民族史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的研究路径,全面、系统、综合地研究西北边疆财政、边疆民生、边疆生态、边疆地区 内地化 进程、边疆民族地区对国家认同等问题,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需要认真对待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西北 边疆史地 边疆民族 研究评述 作者田澍,1964年生,历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玉红,1977年生,历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地址:兰州市安宁区967号,邮编730070。 一、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总体回顾 今日我国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即河套以西)地区,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西北边疆地区。探讨历史时期西北边疆历史演变及其特点,是深入认识中国整体历史的重要方面,亦对当今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史鉴价值。自清末以来,西北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北史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学术界对西北史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论著数量大大增加,成绩显著。已有的研究成果各有关注的不同侧面,各有自己的特点,诸如历史时期西北历史地理、经济开发、民族格局演变、军事战争、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均有深入的研究,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引领学术潮流。 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是西北史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领域。清末就涌现出了一批西北边疆史地的重要著作,如松筠 西陲总统事略 、徐松 西域水道记 、龚自珍 西域置行省议 、沈垚 新疆私议 、魏源 圣武记 、张穆 蒙古游牧记 、何秋涛 朔方备乘 等,掀起了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高潮。 上个世纪20-40年代出版的一批关于中国疆域变迁的论著中,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是一个重要内容,如顾颉刚、史念海 中国疆域沿革史 和童书业 中国疆域沿革略 等。其中曾问吾所著 中国经营西域史 ,是这一时期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代表著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文献资料整理,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由兰州古籍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整理出版的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收录了500余种文 *甘肃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 西北边疆管理模式演变与社会控制研究 的阶段成果。

《中国西北边疆划界》

【中国西北部边疆划界】 2012-12-15 一、中缅划界情况: 1886年,中英关于缅甸条约中规定英国管理缅甸。1884年,中英签定《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二十条附件》。1897年,中英签定《中缅条约附款十九条专条一条》,将尖高山以南中国云南与英属缅甸的边界作了有利于英国的修改。 1941年,正当中国因抗战急需打通经由缅甸的国际通道时,英国提出重划部分地段边界。国民政府与英国签定了《中英滇缅南段界务换文》,一般称为1941年线,此线将原来划定的部分段线作了有利于英国的修改。 1954年,缅甸政府向中国提出要讨论解决中国与缅甸的边界问题. (一)谈判前情况: 1.1955年,中缅两国边防部队在黄果园发生冲突。黄果园在1941年线以西,属于缅甸地方,我解放军因追击国民党残余部队进驻到那里,越过了1941年线。 2.中国政府经过多方商讨与研究,认为1941年中英划定的中缅边界条约不能不承认,但该条约将我佤族居住地的班洪、班老部落辖区一块划出,我佤族群众强烈要求收回。 3.北段未定界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一向属于中国,后被英国强占,1941年英国曾照会中国政府承认上述三地是中国属地,但企图出钱收买,被中国拒绝。 4.南段勐卯三角地向属中国,在英国吞并缅甸后,要修建缅北至八莫的公路,强行向中国政府“永租”该地,直到现在。 (二)中缅边界的解决办法: 除尖高山以北未划界按传统习惯线和高黎贡山分水岭为界外,其它有争议地区作如下互谅互让的解决:中国收回片马、岗房、古浪和1941年划出的班洪、班老部落的辖地;将勐卯三角地取消永租划给缅甸。勐卯三角地是缅北交通枢纽,我若收回将使缅北交通产生难以克服的困难,故留给缅甸以换回1941年划出的班洪、班老的辖地。 这个解决方案,不但公平合理,而且根据边界实际情况和照顾到各自的利益,缅甸方面表示同意。1960年,中缅双方根据上述精神签定了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协定。 具体勘界、划界工作中,按缅方建议,确定片马、古浪、岗房地区153平方公里

中国的西北地区

中国的西北地区学案导学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全面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 2、学会分析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 3、学会分析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成因解决措施 4、树立分析地理问题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重点与难点】 1、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 2、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成因解决措施 3、树立分析地理问题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地理原理】 1、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思路——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体现 3、工农业交通的区位条件分析 课前预习案 【自主学习要求】 结合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及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本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基础知识梳理思维拓展在空白图中填出熟记下地理事物 地形: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 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 平原)河西走廊

河流:塔里木河黄河额尔齐斯河伊犁河 矿产:金昌镍矿塔中塔北油田克拉玛依油田霍林河元宝山石嘴山煤矿 铁路:包兰线;兰新线北疆铁路(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南疆铁路(吐鲁番—喀什) 一、位置范围 1.位置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范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 二、自然特征—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是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1)主要地形区有哪些?、、。 (2)西北地区以哪种外力作用为主?塑造了那些地貌? 4.生物(植被)-景观变化 2、气候:一--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西北地区三地气候比较 (1)西北内陆大陆性特征的体现: (2)西北地区降水的分布规律: (3)天山北坡降水多的原因: 3、水文:该地区多内流河,季节性河流,湖泊多属于内流胡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新世纪的到来,在祈祷和平的钟声敲响之际,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还有近期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南海纠纷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未来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我国的邻国有14个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隔海相望的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在地形方面:东北部有外兴安岭、萨哈林岛(库页岛)濒临日本海;东部隔黄海与韩国相望,隔东海与日本相望,与台湾省相隔台湾海峡,台湾岛东北部有著名的琉球群岛;南部的南海分布着储量巨大的油气田,有南沙、西沙、永暑礁等岛屿,最南端是位于北纬4度的曾母暗沙;而北部湾的部分海域和越南有争议,云南、广西有很多从金三角来的毒贩,中国的澜沧江(经越南向泰国,叫做湄公河)和怒江(进缅甸,称萨尔温江)流向东南亚;西南是中印边界,多以喜马拉雅山为天然边界(存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雅鲁藏布江(南亚次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地理缝合线)曲折地流向印度;西北,天山延伸出去有帕米尔高原、咸海等,新疆北部有阿尔泰山,其中有中俄交界处的友谊峰;北方有巨大的蒙古高原和大量的戈壁,再北有原属中国的世界最深湖泊——贝加尔湖。 中国周围分布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阿富汗)、中亚、北亚等国家。亚洲所有的习惯性分界,中国都与之相邻,所以亚洲所有地区的形势的变动,都和中国息息相关。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形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形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民族地区维护稳定的重要性及基本措施

民族地区维护稳定的特殊性及基本措施 摘要: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集区,文化多元,宗教复杂,是当前群众性事件的多发地带。西部地区的稳定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关系到边疆的巩固和我国现代化的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主要表现在民族关系融洽、宗教和睦相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安良好,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民族地区稳定基本措施 一、民族地区的不稳定现状 对于社会的稳定不同的社会学家提出不同的观点。孔德敏锐地观察到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弊端后,从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主张实行改良而不是革命的方案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革,认为社会的进步必须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秩序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也有社会学家从冲突角度重新检视以往的稳定理论,比如齐美尔等人就认为社会冲突也属于社会的正常现象,不能把冲突看作是社会的病态,不激烈的、适度的冲突不仅不会导致社会的剧烈动荡,反而会释放紧张的社会情绪,避免冲突的突然、集中的大爆发而引起剧烈的社会动荡,从而促进社会群体之间的整合。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以研究社会政治稳定而著称,他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社会稳定。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迅速变迁之中,旧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而新的矛盾就出现了,问题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西部民族地区近年来发生的新疆巴楚暴徒袭杀警察、“乌鲁木齐事件”、西藏的“拉萨事件”、甘肃的“甘南事件”、贵州的“瓮安事件”等等是由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以“民族独立”为幌子,采取隐蔽或公开的形式,制造舆论,大搞暴力恐怖活动,意在破坏社会安定,而策划的严重暴力恐怖打砸抢或群体性活动。这说明了在社会转型加速期,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西部民族地区公民的非制度参与日益频繁。这些事件背后有着许多具体的因素,它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二、民族地区稳定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民族地区的稳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如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的稳定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在理论层面上,学界也进行了大量研究,比如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是指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系统保持动态稳定的有序性和连续性,是整个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社会系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实践层面上,政府出台了专门针对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可以说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 民族地区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事关全局的关键环节。

中国西北地区介绍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 ①经纬度:73°E——120°E,35°N-50°N ②东半球和北半球 ③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④相对位置:大兴安岭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 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蒙古国以南;

③沙漠地区,有风积地貌,如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固定风向)树枝状沙丘(多种风向)

(2)特点 ①最显著特征:干旱 ②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降水变率大 (3)差异——由东向西,距海越远,降水越少,为海洋向内陆的地带分异规律:比较项目以西分界线以东 降水量200mm以下贺兰山200-400mm 景观沙漠和戈壁干旱草原 在一些高山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①海拔3000米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mm? ②年降水最多的地方,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③该山南北两坡,降水较多的是哪个坡?降水为什么多? 【答案】 ①南坡大约380mm,北坡大约580mm ②北坡2000米高度 ③北坡; 天山北坡北侧(准噶尔)盆地西北有缺口(额尔齐斯河河谷),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在北坡形成迎风坡,多地形雨。 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河水来自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每年 月以后,水量大减。近些年来沿途灌溉用水增多,使中下游河道断流现象更加

①额尔齐斯河(鄂毕河支流):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孕育了世界四大杨树派系(白杨、胡杨、青杨、黑杨),素有“杨树基因库”美称 ②黑龙江:因河水含腐殖质多,水色发黑得名,在俄罗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注入 克海。 ③黄河 5.植被: 西

骆驼刺 芨芨草 6.土壤 沙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盐分高,土壤贫瘠,透水透气性好 7.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新疆油气资源、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矿、包头铁矿、甘肃金昌镍矿二、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的五个阶段

(一)论文题目 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的四个阶段(二)论文提纲 1.选题依据(100字) 2.框架设计:(150字) 3.指导教师指导意见:

论文等级评定 (三)论文正文 摘要: 本篇论文记录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边疆问题,并将其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起始阶段(1949-1965年)、挫折阶段(1966-1976年)、初步发展阶段(1977-1987年)、深入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我们所经历的边疆问题以及我们所采取的自卫行动或者是解决措施。并对边疆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 边疆、近代、侵略、少数民族 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其发展到清朝前期的时候,我国辽阔的疆域基本上已经确定下来了。据资料显示,我国疆域东面到库页岛和鄂霍次克海领海,西到葱岭,北到外兴安岭,南到南沙群岛。在我国广袤的疆域内,既有中原内陆,也有边疆地区。我国的边疆包括陆疆与海疆。陆疆是指沿国界内侧一定宽度的地区,其要求一是要有与邻国相接的国界线,二具有自然、历史、人文诸多方面的自身特点。 我国的边疆地区十分的辽阔,居住着汉族和众多的少数民族,气候和地貌与中原内陆也有很大的不同。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后,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开始压在中国身上,中国大片边疆的领土被割占。随着边疆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以此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而关于近代边疆问题的讨论反映了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中国近代士林风气的变化和爱国知识分子要求发愤图强的强烈愿望。这些讨论激发了当代人们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是存是亡的关心, 使人们更加关注边疆,更加迫切的去了解我国所经历的历史和现在的现状,去找寻富国强兵、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式。 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幅员辽阔的边疆地区在中国政治外交、经济以及民族团结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解决好边疆地区的问题是从古到今国民所面对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来,受国内外政治形势以及学术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起始阶段(1949-1965年)、挫折阶段(1966-1976年)、初步发展阶段(1977-1987年)、深入发展阶段(1988至今)。[1] 一、起始阶段(1949-1965年)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一直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而边疆地

大国悲喜剧之美国征服西部边疆

大国悲喜剧之美国征服西部边疆 教学要求: 了解美国西进运动的相关史实,认识到此次运动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国西进运动的相关史实,认识到此次运动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以美国的发展折射世界的历史进程,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以一种整体的眼光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待世界,看待中国。 2、过程与方法 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证据意识;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对美国历史内容进行叙述、比较、概括和阐释;积极发表自己见解,并学会与具有不同见解的人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客观、公正的处事态度;养成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习惯,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美国西进运动的相关史实。 难点:分析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

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是指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和进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始于18世纪末,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运动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西进运动的进行,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幸存者被强行赶到更为荒凉的“保留地”,他们的被迫迁徙之路也被称为印第安人的“眼泪之路”。这里我们且不来研究美国征服西部边疆对美国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而是来谈谈西进运动对于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西进运动滋生了美国人的流动性 西进运动开始于北美殖民地时期,结束于19世纪末期,见证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变化。来自沿海地带及欧洲各国的移民蜂拥而至。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历经磨难,披荆斩棘,勤奋开拓,创建新的家园,也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现象既反映了功利主义也可谓是一种追求和探索精神,其成为美国西部当时的精神动力,也促使美国人不断迁移、追逐梦想,因而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流动,最转移不定的国家。 很少有美国人能在一个地方居住5年以上,他们总是追求新奇的事物,不断地改变环境;喜欢变换职业,四处迁居。美国人喜欢在自己的国家旅行,也喜欢到世界各地旅行,他们总想知道附近或邻市以外地方的模样。与一个美国人初识时,他也许就会问你的婚姻、工作、酬劳之类在欧洲看来是涉及隐私的话题。由于美国人的流动性,他们没时间去顾及礼节,因为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要搬去另一个遥远的城市。 2、西进运动培育和提升了美国人的民主意识 西进运动加快了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对美国人的民主意识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民主问题上西部新建的州是东部制度的延伸。西部新建州与东部各州以平等的成员身份加入美国联邦。人们在开拓初期时经济政治地位相对地平等,要求平等地分享政权,这与民主制度,边疆环境息息相关,“美国人对政治与社会民主的态度是以人人都可以通过开发自然而获得平等这一信念为基础的”。人们追求民主成了一种自觉行为和社会价值观。 美国的民主主义是西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自由和人权是它的核心价

我国周边安全隐患

一.我国周边地理环境 我国地处亚太地区中心位置,陆地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北亚相连,海上濒临西太平洋。陆地总面积大概有1040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00平方千米。陆地与14国接壤,其顺序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海上与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等8个国家相邻。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jiao权端势力、民族fen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 二.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三.各邻国与中国安全 九一一事件后,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固然中美关系因反恐而增加了新的合作基础与合作领域,合作气氛渐浓;固然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形象日益凸显,或者有可能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但无庸置疑的是,九一一事件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尤其是周边安全环境更趋复杂。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态势得以迅速推进与强化。 九一一事件后的今天,再检索美国近几个月的战略部署,我们会发现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已经赫然成型。环太平洋的对华遏制链条是既有的基础,而在过去美国难以立足的南亚、中亚地区,也就是中国的西部、西北和西南部边界外,美国已经在事实上完成了投棋布子。北约东扩已直抵中国西陲,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已是事实,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已然进行。这一切都表明,美国在反恐战争的旗号下,已经在事实上推进和强化了对华战略遏制圈。日本借鸡下蛋,力图冲破重重限制,继续推进军事大国战略。 近来,以支援美军在阿富汗展开战争为由,日本紧锣密鼓地在法律程序上实现了海外派兵的新突破。短短十多天,日本众参两院先后通过了政府提出的《反恐怖特别措施法案》、《自卫队法修正案》和《海上保安厅法修正案》。特别是第一项法案扩大了自卫队的活动范围,开辟了战时派遣自卫队的先例,放宽了自卫队的武器使用标准。这是二战后允许日本自卫队在战争时期开赴外国领土的第一个法律。与此同时,日本政坛要求修改和平宪法的呼声也有所高涨。而和平宪法一直是日本走向军事大国的最后也是最大的瓶颈,不能向海外派兵一直是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有力防线。如果日本趁乱局而挣脱束缚,那将是未来东亚与

民国时期的土尔扈特部落 第二节 砥砺察罕通古

第二节砥砺察罕通古 20世纪初,中国西北边疆的变化,使土尔扈特蒙古驻扎之地不再是清政府安定的后方和稳固的边疆,我国的唐努乌梁海、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阿尔泰、伊犁已成为边防前哨,土尔扈特部落人民密切注视着俄国在我国西北边疆的侵略活动。俄国主要的侵略活动是: 策动外蒙独立: 首先是经济渗透。 1861年俄国和清政府蒙古地区的贸易额仅为218万卢布,1900年就达到了171万卢布,是1861年的78倍,到1911年达到580万卢布,半个世纪增长了268倍。俄国在科布多的商号,1861年仅1家,到1911年增长到13家。其中较大的商号年贸易额为50万卢布,小的也有3到10万卢布。大批俄国商人深入牧区,他们往往将“货物作价赊与土尔扈特牧民和其它蒙古牧民,然后收取皮毛以为偿,是皮毛未离牛羊之身,而已为俄人之皮,俄人之毛”(杨增新著《补过斋文牍》甲集上)。蒙古市场每年向俄国提供一百多万只牛羊驼马,几百万斤驼羊毛。蒙古成了俄国毛纺业、皮革业、肉类加工业的重要的原料基地,而俄商在库伦和科布多,“充斥市场,狡不完税、财用暗消,漏厄难塞”。导致了清政府在蒙古外贸税源全部流失,牲畜日益减少,人民日益贫困。 其次是政治干预。 1901年到1910年,清政府准备在蒙古和新疆土尔扈特部落居住地区推行新政,将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3地设行省,这纯属中国内政,却遭到沙皇俄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沙俄驻华公使科索维茨声称“清政府在蒙古设行省,威胁俄国安全,表示强烈抗议”。俄国驻库伦领事向库伦办事大臣提出:“贵大臣向清朝政府提出的改革办法……本人不能同意,不能承认其实行。”(邹念之编译《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第137页)态度极其蛮横。 1911年初,沙皇俄国政府竟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将科布多领事馆移驻土尔扈特人民聚居区阿尔泰,为此遭到清政府的强烈抗议。他们就是赖着不走,反而为外蒙古独立要求驻军,以此进行外交讹诈和军事侵略。 再次是文化侵略。 1900年后,沙皇俄国政府组织了大批的考察队,前来外蒙古和土尔扈特人民聚居区考察。清政府如不同意,沙俄声言要进行军事考察。这些考察队有托木斯克大学鲍戈列波夫、索鲍列夫教授率领的科学考察团;有俄国地理学会的地理科学考察团;有俄国总参谋部的社会文化考察队;“有俄国73家商行出资、以巨商梁申斯基为首的商业考察队等几十个考察团”(新疆卫拉特蒙古简史编写组编《卫拉特蒙古简史》下册,第174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他们名曰考察,实为进行间谍活动,除担任一般的科学文化考察外,主要是搜集外蒙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情报,并有笼络蒙古王公和土尔扈特部落王公的使命。他们进入库伦,唐努乌梁海、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为俄国政府蚕食我国领土提供了战略情报,为外蒙古独立进行了大量的精神上、物质上、思想组织上的预谋。 外蒙独立: 沙皇俄国政府一方面在中俄边境赤塔和伊尔库茨克等地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炫耀武力,一方面利用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巴等人对清政府的不满,支持其分裂中国的阴谋。 1911年7月10日,哲布尊丹巴借蒙古王公僧侣会盟之机,召集外蒙古四部王公、上层喇嘛杭达多尔济,察克都尔札布、棍布苏伦、东林济布特等18人,举行秘密会议,密谋外蒙脱离中国,依靠沙俄实现独立。俄国驻库伦领事柳巴参加了会议。同时决定派遣以杭达多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