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加强多元文化课程建设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加强多元文化课程建设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加强多元文化课程建设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加强多元文化课程建设

发表时间:2018-01-30T16:24:53.31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2期作者:王书友[导读] 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行课程三级管理,课程开齐,种类齐全,课程设置也有保证。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王书友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小学266300

一、基于问题,课程建设有根有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行课程三级管理,课程开齐,种类齐全,课程设置也有保证。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各自为政,彼此缺少关联,没有充分发挥各级课程的应有价值;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有些内容相互交叉、重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课时的浪费;重国家课程,轻地方、学校课程,国家课程成为应试的工具,其他课程形同虚设。因为国家课程要考试,而其他课程不参与考评,任课教师不够重视。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中一项迫切的任务。

二、多措并举,课程建设有形有神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构建适合校情和学情的课程体系,需要建立课程要素间的联结点。鉴于以上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1.顶层设计,明确课程创设立足点。

我校结合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进行课程顶层设计:以 “思河之源、聚合之力、成和之美”的3HE教育文化为统领,以培养“正气、灵气、大气”的现代有益公民为育人目标,建设“有根有魂”的课程;遵循“让学生站在学校中央”的课程建设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身心、艺术、实践”五大核心素养,实现“一个好身体、一种好心情、一生好习惯、演奏一种乐器、写一手俊字、爱好读书”的课程目标,系统构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努力实现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

2.适度整合,优化课程设计关键点。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专家智慧之结晶,我们一般不敢轻易改变;但为了让课程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大胆地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创生,通过优化整合,充盈课程内容。我校精心构建了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型课程、基于学生持续发展的活动性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拓展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和丰富,开发拓展性课程的核心是让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完美接轨,目标是让拓展性课程融入基础性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

(1)学科内整合。一是内容整合。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按主题先梳理“内容整合点”,再根据整合点进行教学内容调整,或适当增加新内容。在课程整合初期,我们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以“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文”为课程目标,基于“世界才是孩子的教材”的大语文观,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轴心,以教材为依托,秉承课外阅读课内化、课程内容结构化的阅读理念,采用人文主题和语用主题双线并进的方式,有梯度地进行语文课程整合,构建了一个语文母语课程群。①教材内纵向整合,包括同学段的整合和跨学段的整合。按照文体这一主题,打破单元壁垒或学段界限,重组教材单元,聚焦语用,习得方法,进行新单元主题阅读教学。②教材内的横向整合。教材顺序不变,围绕一篇课内文章,进行相关联的主题课外拓展。围绕题材或作家或表达或策略或人文等主题,一二年级一篇带一篇,三四年级一篇带多篇,五六年级一篇带整本书,开展群文阅读或整本书的阅读。

(2)学科间整合。①相关联内容的整合。同学段的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海洋教育》《思品》等地方课程整合,研读教材,梳理整合点,把学科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比如语文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语文课程中的实践活动有对周围环境的调查,环境教育课程中也有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内容。②不同学科教师的整合。比如音乐课程与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整合,语文教师提供诵读内容,音乐老师教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通过不同学科多个角度对春天的体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亲近万物,实现了与自然的对接,产生了许多新的感知,他们的想象、身体、语言、思维、情感被打通,与世界开始全方位接触。③节庆日课程、社团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融合。如科技节与数学、科学学科的融合,读书节与语文诵读课程的融合,金秋艺术节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融合,快乐周五社团课程与国家课程的融合等。利用这些特殊的节点,巧妙进行课程整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教育资源的整合。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为活动性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①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如稼穑园是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最好的实验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义卖——分享喜悦”,教师们进行了精心的课程设计。②盘活校外资源。我们开展了丰富的走向大自然、走进企业、走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亲子共做家务劳动。③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开放校内资源,让社会各届走进校园,特别是让家长和家委会成员经常走进课堂、走上讲堂,也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大白菜、报纸、陶艺的义卖。④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三里河文化和陶艺资源,开发了课程《三里河文化》《小陶器》,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4)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相整合。如语文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寓于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文化建设融于语文教学。我们开发了“国旗下的讲话”课程,与班级管理相整合,增强了立德树人的效果。

(5)课时整合。随着课程结构的变化,课时设置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课程结构与性质,要做好课时加减法,灵活调整课时。我校对课时设置做了如下探索:

调整课时比例,让课程有弹性。我校根据“3HE”课程的总体设计,根据整合后不同课程的实际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①调整不同课程的课时比例。国家基础性课程经过优化整合,把原来各学科重复的内容归并、整合,把学科内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当进行优化重组。这样整合后的基础课程比原来少了,占约60%,省下来的时间20%用于拓展性课程,20%用于活动性课程。经过调整,不仅课时开得足,而且还开得好,改变了基础性课程“一统课堂”的局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为有利。②调整不同学科的课时比例。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母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基于此,我校把语文课程作为“3HE”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适当增加了语文课程教学时间。打破传统的固定课时,根据课程性质、学科特点、不同课型、教学内容配以不同的课时,长短不一,大小相间。灵活的课时,使学习生活张弛有度、富于变化,给学生带来了新鲜学习体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