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第八次备课

六年级数学第八次备课
六年级数学第八次备课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胡燕来

六年级数学备课主备人:胡燕来课时编号:055

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P64-P77)备课人:昆仑镇四年级集体备课组 韦翠华仇翠玲张忠圣柏凤芹刘长云杜静丁玲 电话:5772605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⒉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⒊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是第一次正式出现,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作图是本单元的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画正方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方法不难理解,但是不易掌握,应考虑在这部分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如何突破。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块,第一部分是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关系,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 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第二部分学习两种图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记住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五、教学措施: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 2、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重点。 3、注重学用结合,就地取材,充实教材内容。 4、加强作图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本单元安排六课时进行教学 七、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 课题:垂直与平行(例1:认识平行和垂直) 单位:昆仑中心小学 备课人:刘长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备课

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课时安排:见进度表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单元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的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2、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4、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5、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 2、为学生创造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 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不骗你,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握因数、倍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握2、 3、5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4、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并学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否为2、3、5的倍数的规律,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 单元教学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3、创设具体教学情境,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感。 单元课时安排:约7课时 因数和倍数 2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课时 质数和合数 2课时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大安区永嘉乡小学校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 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初稿) 年级:五年级 学科:数学 内容:方程 时间: 2016-5-13 备课人张忠芬梁信德钟君良

第五单元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备课人:张忠芬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1) 学习内容:教材73、74页的例1、例2,第75页课堂活动。 学习目的: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并撞我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书写规则。 2、学生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感受符号化思想,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学习重、难点: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浏览主题图,然后齐唱字母歌。我们都知道,上英语课要用到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字母?并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在生活中要用到字母,在数学中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课前热身 我们过去学习运算定时用到用字母表示数,回忆一下,完成下 表。 三、合作探究 1、学习例1 :一只青蛙4条腿,2只青蛙8条腿,3只青蛙12 条腿……x只青蛙多少条腿? 1)自学例1并思考73页“试一试”。 (2)编儿歌填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 张嘴,()只眼睛()条腿,()只青蛙()张嘴,8只眼睛()腿,……,x只青蛙()张嘴,( )只眼睛()条腿。 (3)讲解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之间 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数字通常写在字母的前面。 如 x×4写作4·x或者4x (4)巩固: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 写出来。 2×3 a×7 14+b a÷7 a×a 5-x 0.6×0.6 2、学习例2 小强我今年11岁小丽我比你大2岁 (1)当小强9岁、10岁……a岁时,小丽多少岁岁? (2)当小丽15(a=15)岁时,小强该多少岁? (3)如果用b表示小丽的年龄,则小强的年龄是多少呢?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集体备课精修订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 集体备课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二次复备洪水学区数学备课组 平均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90—9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 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 根据情况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 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课件、课前预习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导入新课

1.通过课前预习,你从统计表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次复备 2.有统计表你能看出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吗?淘气及数 字的水平用几表示比较合适 组内交流,集体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课 题) 二、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到底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呢你们想知 道什么吗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13、8、13、13、8、8、14、8、11、 5、14、14、8、8、13、8、5、21 14、13、5、8、5、8、14、8、13、 8、13、8、8、14、8、8、14、14、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

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

四年级数学下册学期备课

一、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四年级三班有学生42人,男25人,女17人。绝大多数的学生已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本班学生两级分化较为严重,优秀生学得轻松,还是老师的好帮手,中等生少而很难向上迈进,后进生总给人感觉是扶不起的阿斗!这几个后进生学习习惯不好,思维不活跃,家庭教育跟不上。总而言之,我应该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少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知识系统及结构分析: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用字母表示数;乘法运算定律;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观察物体,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乘法运算定律是在前三年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高。四、五、六、七单元系统地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小数四则计算能力。在三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统计。 三、本册总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会根据条件写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使学生理解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他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培养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5、学习统计,能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6、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7、引导学生做好实践操作题。培养学生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第二、四、五、六、单元。 教学难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应用题。 四、课时安排 1、用字母表示数————8课时

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2数学第八册教案 第八册教案 题目:《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生活化 信息技术:IT是Intern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处理功能的技术。 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是指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课程通过人——机(网)——人互动的方式有机的融合为一个整体,使之不仅成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又可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使其实时传输视频、音频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的功能,在课堂上发挥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与学科进行整合,不仅可以使教师教的轻松、高效,而且可以使学生学得愉快、优质。 生活化:“生活化”是将抽象的数学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实现数学向生活的回归。强调将数学对象化为现实原则,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小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熟悉的生活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课题基本情况说明: 课题类别: 教师课题 课题组成员: 三、问题的提出 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知识时,能主动寻找真实的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熟悉的生活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情感体验也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促使转化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利用生活资源,让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8单元 全单元教案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学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备课全册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单元备课 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2、过程与方法: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正、负数,能够用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并会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正、负数的意义,对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抽象地理解和感知正、负数的大小。 教材分析 《认识正、负数》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只安排了一个信息窗,它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负数的相关知识对学 生来说是数的又一次拓展,也是过去小学数学教材里没有的内容。由于正、负数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材在编排上从学

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借助温度计和海拔示意图认识 正、负数,用正、负数表示生活熟悉的量,延伸到用正、负数表示生 活中的其他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课时分配 3课时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 成带分数或整数。 3.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处理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

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 一、内容安排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册教材也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在数与代数方面,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综合与实践)方面,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

最新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单元备课

最新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单元备课 一、教材内容 在本单元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认识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轴对称图形补充完整,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将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化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切实把握好“图形旋转”的具体目标及其要求的“度”. 例1:旋转的含义 例1借助钟面指针的运动,明确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描述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旋转变化.比如,先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准确地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过程,然后再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几点.也可以将操作和描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钟表上边拨指针边用三要素描述其运动过程,体会旋转的含义. 例2:认识图形旋转的特点 例2让学生观察图中旋转前后的三角尺位置变化,明确图形旋转的特征: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三角形的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还要让学生知道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发现,每个顶点旋转前后到O点的距离都没变,为例3的教学画图做好铺垫. 例3: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例3借助前面图形旋转的特征,让学生交流讨论,逐步引出画图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果有问难,可以提示只要找到三角形AOB的几个顶点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在确定对应点的位置的时候,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把图形的旋转分解为顶点与点O的连线的旋转,先把OA旋转90°,再把OB旋转90°,连接AB即可. 例4:解决问题 例4以解决问题的形式,编排了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小鱼图案的活动,让学生探索多个图形拼组的运动变化.“阅读与理解”重在让学生明确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一是小鱼图案是如何由七巧板的图形拼组出来的,二是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得到小鱼图案的.“分析与解答”通过对话展现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一种是先动手拼拼看,拼出后再看看七巧板是怎样平移和旋转到相应位置的;另一种是直接在小鱼图案上分解,把图案按七巧板的图形进行分解,找出拼组的方案再移动.基本思路都是要先完成小鱼图案的构成,再进行图形的运动.“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答案的不唯一性,这里的小鱼可以有不同的拼组方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认真分析新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其实没有把“平均数”这一概念解释得十分深奥,也没有让我们把“平均数”的所有特点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更没有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所有特征。 首先来看例1,教材呈现了全队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办法。显然教材选用这样的统计材料和这样的统计图,目的有以下三点。其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其二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空瓶,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平均数”是怎么得来的过程。其三运用平均分的思想得到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的编排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统计意识,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经历了得到“平均数”的过程。 再看例2,教材安排了一幅情景图和两个小朋友关于两队队员踢毽个数的对话及两张简单统计表。我们不难看出教材是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大小会受到每个数据的影响,但是个别数据不能代表整体情况。其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看例3,通过给某地区做城乡人口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进而激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难点: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 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备课教案

课题:三角形的特性(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81页例1、例2,练习十四第l、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难点: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教学准备】 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你在建筑框架上、吊车上发现三角形了吗?请你描出几个三角形。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 4、导入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1)画一画。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和同桌边指边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摆一摆。 师:每根小棒相当于一条线段。请你动手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3)看一看。 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课件出示。你们有什么看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强调: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怎样测量三角形房顶的高度? (2)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反馈:你是怎么测量的? (3)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 (5)出示教材第81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方程解决有关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三、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科书主要分三个活动呈现: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现实情境中,利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通过把一张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意在通过探索该问题的解决,初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为此,教科书呈现了学生探索中可能出现的思路:笑笑用的是直观算法,利用分数的意义,借助面积模型进行计算,把七分之四看成四个七分之一,得到的每份是这张纸的七分之二;淘气用算式记录了直观运算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得知每份是这张纸的七分之二。 第二课“分数除法(二)”《除数是分数的除法》,借肋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面积模型,体会“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教科书呈现了笑笑、淘气交流时的两种思路:一是提醒计算时的计算方法;二是提醒约分的问题。目的是提供一个讨论交流的思路。

第三课“分数除法(三)”《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结合情境图中: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是多少?首先明确问题问的是什么,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目的启发学生思维,并探索寻找这个问题解决方法,呈献完整的方程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再次理解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格式。 四、教学建议: 1、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情境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并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变成他们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数学学习活动也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 2、重视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试一试”、“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练一练”、等一系列算法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能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于交流算法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特点。 要把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过程结合起来,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备课者:何永生

小学五年级数学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同学们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但随着年级的提高,内容的加深,孩子们已呈现出了两级分化的趋势。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共分七个单元、四个领域: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按单元):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分数除法、长方体(二)、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统计、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按领域划分) 1、第一单元“分数乘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倒数的含义,能求一个

数的倒数;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具体情境,能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4、第六单元“百分数”。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互化;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2、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1.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数学广角——搭配(二)”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抓住并把握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利素材。 1.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儿童节到了,穿什么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如何选择游览的路线等等。 2.注重学习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本单元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要尽可能的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排出不同的三位数,比赛场次问题等,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一一列举、连线等方法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3.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每种活动结束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活动前质疑:怎样才能保证不重不漏? 4.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述,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表达、交流即可,使学生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 3课时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特点,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重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科书除了讲述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科书在编排时,注重联系现实素材,利用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概念。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我们用推拉门、楼梯的扶手,提供给学生一些生活原型,同时还借助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学生学习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面积知识的基础,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的基础。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点,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并学习了角的度量。而且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因此通过教科书提供的一些图片,如伸缩门、楼梯栏杆、梯子等,让学生借助图片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研究它们的特征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要做的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教师要充分预测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会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只有水平线和铅垂线的关系才叫垂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两点加以点拨和说明:一是垂直和平行所说的都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二是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看它们相交所成的角是否是直角,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直线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呈现出各种不同方向的垂直情况,以克服学生的惯性思维。 2.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本单元涉及许多作图的内容,如画垂线、画长方形或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等。但教科书中很少呈现文字的作图步骤与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做一做”中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练习,教学时,要呈现不同位置的直线,让学生自己尝试去画,提高学生作图的灵活性。 3.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教学的资源。教科书在编排时,有意识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设计了不少学以致用的习题。如借助于生活实物或原型分别引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测定立定跳远的成绩、怎样挂画又快又正、怎样修路最近等,这些都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鞍湖实验学校(小学部) 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14.2.16出席情况张石标刘忠全 主讲人张石标记录人刘忠全 二、讨论记载: (讨论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进行学法指导,研究教法和设计作业,以及课件准备等等内容) 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及单元要点交流 张石标: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是用定义的形式来揭示概念。小学数学中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种,这里对方程的定义采取的是属加种差定义方式: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这里,被定义概念邻近的属是“等式”,种差是“含有未知数”。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考虑到中小学学习的衔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本单元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由于不再像过去那样,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因此,暂时只解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等式的性质是指等

式两边都加上、减去、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教材“循序渐进”的安排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将等式的性质分别安排在两个例题中进行教学,例3教学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4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例5教学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例6教学用相应的性质解方程。中间安排了练习一,让学生在内化对等式部分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性质。这样的安排,分散了学习的难点。第二个方面,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一是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二是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例3结合天平平衡的情境呈现了四幅图,第一幅图在20=20的基础上,得到20+10=20+10;第二幅图在X=50的基础上,得到X+20=50+20;通过这两个情境,学生发现“同时加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三幅和第四幅图都是同时减去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情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每一幅图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发现了什么,从而不完全归纳出等式的一个性质。 3.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方程就是一种数学模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本单元安排的都是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与列算式解决问题相比,是思维方式的飞跃。列方程解决问题是把已知和未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看成地位相同的量共同参与运算。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教材用天平图、带括线的图画、线段图等方式对怎样列方程、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意思加以体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根据事情发展的线索理顺数量关系。 教材在整理与练习中,还安排探索与实践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体会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 单元要点交流: 刘忠全: 1.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 第2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题都是看图列方程,编排这些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理解现实情境里的等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概念,并为以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直观情境的呈现从天平图开始,发展到带括线的图画。带括线的图画在一年级(上册)就出现了,学生比较熟悉。但是,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仍然会有困难。因此,教材先让学生看天平图列方程。天平两臂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