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

一、文化

1、外国学者的观点

(1)康德

1970年在其名著《判断力批判》中认为:文化乃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效的创造。

康德把道德观念看成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这个看法曾经影响了我国学者辜鸿铭和唐君毅等(2)赫尔德

探讨了人、社会、文化的关系,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优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的必要条件和人们活动的重要手段。文化既促进了人也限制了人。文化和哲学的中心是人的问题。(3)歌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与思想的集体方式,即人类对自然的长期斗争的结果,此集团的的思想、感觉、行为的方式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气氛、特殊的美,即是文化。

(4)泰勒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1871年在其名著《原始文化》里对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来说,乃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或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中国学者的观点

(1)辜鸿铭: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具,不是制度,不是科学,不是艺术,而是人格,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春秋大义》

(2)唐君毅: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为其分殊表现。《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3)胡适:文明是一个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4)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所能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一切的共同业绩,都叫做文化。《什么是文化》

(5)梁漱溟: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式。他认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东西文化及哲学》

(6)文化涵盖了人类各民族如何进行生产,所有器具、技术及相关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教育设施乃至语言、衣食、家庭生活等。《中国文化要义》

(7)贺麟:在《文化的体与用》、《文化与人生》中指出:

文化是经过人类的精神陶铸过的自然

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改变的意义:文要化,要影响其他的一种东西,要感化或支配别的一种东西:譬如教育,譬如诗歌,可以使人向善,可以使人有优美的情操,这就是文化之一。

所谓文化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有可以说是文化即是理性化,就是以理性支配处理任何事、从理性中产生的,即谓之文化。文化包含三大概念:第一是真,第二是善,第三是美,即是真理化、艺术化、道德化。

(8)钱穆: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群的人类生活而言。《文化学大义》

二、文化与文明

1、文化与文明的联系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表现,但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结出文明之

果,而任何文明都有文化的背景和基础。文化可以决定文明的命运,文明的程度可以影响文化的改变。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的发展过程。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在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

三、文化的几种类型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中不仅积淀着制度文化的因素,同时也凝聚着精神文化的内涵。在传统宗法农业社会里,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辈分等,对每一具体个人的衣食住行作了明确规定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

·制度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具权威的因素,他往往规定着文化的整体性质。

3.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直接反映着制度文化的时代内涵,同时又受到精神文化的深层约束和影响。·一般来说,人的行为除了受各种有形的、物质的、他律的、带有强制性或暴力特点的规范(制度)约束外,还要受各种无形的、非物质性的、一律的和不带任何强制性的内在良知(精神)的制约。

4.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亦称心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的总和,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中华传统文化概说

1、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国:

1)“中国”一词本义考:

①京师:如《诗经·民劳》之“中国,京师也”

②天子所辖,如诸葛亮对孙权就曾经讲过:“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③中原地区,《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④内地,《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⑤诸夏所居,《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⑥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华夏”及“中国”相替并用。

2)“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①西周时期指西周人所居之关中、河洛地区。

②东周时期也可指称包括附近各诸侯国在内的黄河流域,进而包括列国全境。

③到19世纪中叶以来专指全境。

④首次在对外文件中使用“中国”,则是在1689年9月所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

⑤作为国名则是在1912年,英文写作Republic of China.

3)“中国”一词别名考:

①“中华”:最初之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松之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偓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②九州: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尚书·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他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

③四海: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中的“九州”,实为一州,即“赤县神州”

4)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在世界文化中,“中国”尚有诸多叫法。如:在古代希腊、印度、罗马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而俄国人则称之为“契丹”(Kumaǚ)

-传统:

①“传”:本意是“驿”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1)周初分封七十一国

文王诸子十六国:管、蔡、鲁、卫、毛等

武王诸子四国:邗、晋、应、韩

1)姬姓之周五十三周公后裔六国:凡、蒋、邗、茅

较疏远的家族:毓仲、毓叔等

旧殷贵族微子启封于宋

师尚父封于齐

2)异性亲戚之国帝舜之后封于陈

大禹之后封于杞

帝尧之后封于蓟

3)宗庙祭祀制

-宗庙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祭祀祖宗的处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达到维护宗教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教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的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的统治秩序。

-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牌位。

4)君主专制制度

-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一个皇帝独裁、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制度

·分封制:·中央集权制

天子皇帝

诸侯丞相

卿、大夫中央其他官僚

士地方各级官僚

庶民庶民

-什么是君主专制制度

1)封建君主专制是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上,君主终生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

2)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不受任何约束。君主实行终身制,并且是世袭的。这种政治制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多实行这种专制制度。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知识结构

1)夏商周:

夏:由天下为家演变为家天下。

商:君主制开始出现,家法制出现

周:君主制发展——宗法世袭形成(分封制——诸侯世袭【世官制】)

2)春秋战国秦:

春秋战国:君主制出现,部分地区分封制开始被官僚制取代

秦:君主专制出现、确立——皇帝制(三公六卿制、郡县制,分封制被取代)

3)西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解决五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4)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设中朝削弱相权、察举制)

5)隋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完善(三省六部制、廷议、科举制)

6)设副丞相——参知政事、分相权

两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

收地方兵权、财权,文官做知州

7)中央社中书省下总百官

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进一步)

地方设行省,另腹里、宣政院辖地

8)明:君主专制极端强化: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9)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设军机处、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

-中国的君主专制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1)欧洲王权——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而中国宗教常为统治者服务。

2)欧洲是多元经济结构,民主意识强,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得以发扬光大。

3)欧洲的君主专制形成较晚、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出现较早,极力维护农耕经济。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宗法制度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2)专制主义严密,尤其是地主阶级的专制,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日益强化的趋势3)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园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

2)农耕经济基础稳定,一系列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商周井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均田制)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4)对人身控制严密“治民”就是“制民”(“奔之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社会结构的宗法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式范式

·对血缘关系的格外注重

·浓烈的“孝亲”情感

·对传统的极端尊重(文统、家法、师法)

·重“人治”,轻“法制”,而“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

2)社会结构的专制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两千多年的一贯制的“思想大一统”

·专制主义政治理论高度发达与早熟

·知识阶级“入世”态度、“经世”抱负与君主专制政治对知识阶层笼络、利用、恫吓、镇压之间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

·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国所有民族的人民,即中华民族,包括历史上延续至今的和已经消亡了的民族。

·目前中国考古学的成果已能粗略勾勒出我国远古人类进化的轮廓:

猿人,又称直立人,在我国发现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距今170万年至10万年

古人,又称早期智人,在我国发现有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等距今10万年至4万年

新人,又称晚期智人,在我国发现有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等,距今4万年至一万年上述各个阶段的人类化石测定证明,中国的远古人类都属于蒙古人,即黄种人,其特点是铲形门齿,他们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居民,中国传统文化正是从这些来自远古洪荒时代的人类开始的。

4、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上古

①中国人起源

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2)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从元谋人、蓝田人到马坝人、大荔人,再到山顶洞人,颧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印中缝等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明显体征在明显的进化趋势中一脉相承。

3)从古猿转变到人类,这是两大物质形态之间的转变,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中。

②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

-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

-大型砍砸器、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能使用天然火

2)新石器时代

-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

-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犁等。粗糙的石器也广泛出现。

③原始观念文化

1)自然崇拜

2)生殖——祖先崇拜

3)图腾崇拜

④原始社会组织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先民经过血亲杂交、血缘群婚和族外婚等阶段。

2)就氏族关系而言,经过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⑤上古文化分布

1)华夏集团:发源于黄土高原,散布在中国中部和北部部分地区。内部又分为黄帝和炎帝两支。

2)东夷集团:大致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

3)苗蛮集团:分布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2)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奠基——先秦

①殷商神本文化

神本位:商人观念中的神,地位最高的是帝或上帝。它统帅各种自然力,也主宰人间事务。甲骨文就是记录占卜的文献资料,占卜的目的就是按上帝的旨意办事。甲骨文中,凡占曰前的主语多半是王

②周人的文化革新

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

2)确立了礼制

周代的“制礼作乐”

礼的内容:

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

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③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是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涵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主要依据有: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的中原民族和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3)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秦汉

①宏阔的文化精神

1)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万里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长安昆明湖、《史记》

2)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张骞出使西域、班超再次出使西域

②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1)书同文

2)车同轨

3)度同制

4)行周伦

5)地同域

③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原来并不专属儒家的古之道“渊薮”——《诗》、《书》、《礼》、《义》、《春秋》,亦一变为儒家独奉的经典而被正式尊为“五经”。到了东汉,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

2)西汉统治者既尊《诗》、《书》、《礼》、《义》、《春秋》为“五经”,复“立五经博士”,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天下学士多斐然风从,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这就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

(4)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变异——魏晋隋唐

①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1)玄学崛兴:玄学一词源于《道德经》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推崇“贵无”,世界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无是世界的本体,有是各种客观具体的事物。

玄学家以达到无限为最终目的。魏晋时期兴起了“重神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追求。

-越名级而任自然,魏晋人士或是寄情山水,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以陶渊明为代表。

魏晋人士或是动违礼法,放任豁达,以竹林七贤为代表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刘伶、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2)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是本土的家教,它源于远古的鬼神崇拜,是东汉人张陵创立的。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首次使用“道教”一词,统一各个道教派别,与此同时,道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和斋蘸程序、道德戒律,所以说“道教”创始于南北朝。隋唐是道教的兴盛时期。道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柔,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强调信徒“修养道德”,以便达到“得道成仙”之目的。道教最关心的是“人如何不死”

3)儒、玄、佛相与激荡

玄学之士“以老、庄为宗而黜方经”(干宝《晋纪总伦》)。儒学之士则谴责玄学家“好谈老庄,排弃世务,崇尚放达,轻蔑礼法”(《晋书·卞壶传》)

儒玄二学虽然相互排斥,却也有相互吸收的一面,一些儒者注意到,老庄之学具有教伪弊之功,玄学中也出现了推动玄学像儒学靠拢的修正派。“儒玄双修”之士的大量涌现体现出那一时期儒玄分流的趋势。

②隋唐:隆盛时代

1)文化背景

隋末农民大起义、均田制、科举制

压制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

中下级士子得以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踌躇满志

唐代文化具有明朗、高亢、奔放的时代气息

2)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弘大气派。

在文化政策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样的

在意识形态上,奉行“儒、释、道”三教并行政策,,创造开放的氛围

-广为吸收外来文化:玄奘取经、鉴真东渡

3)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文学:

诗歌:李白、杜甫、白居易

散文:韩愈、柳宗元

传奇小说《霍小玉传》

-唐代的词与变文

书法: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

艺术: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定型——宋元

①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粗放、放倾、色调浓烈的开放性文化表现出一种外向、粗犷、豪华的特色。

-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表现出一种内省、精致、雅致的特色。

两学:

两教:

1)理学的建构

伦理纲常是天理——万事万物之根本,人们应自觉恪守

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修身自律内省

两宋的士大夫文化表现为精致内趋

2)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在文学上,诗歌“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诗风趋于雕饰和精致,侧重于表现理念。诗风经婉约、豪放而雅练、艰深、精致。

此外两宋的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乃至士大夫们饮茶、收藏、服饰都体现出优雅、细密的风格。(宋代五大名窑——官、汝、均、哥、定,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

3)宋代的市民文化非常繁盛:《清明上河图》

②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1)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忧患意识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辽朝,《史记》《汉书》被译成契丹文字,广泛流传。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推崇。唐宋诗词受到辽人的喜爱。贾岛的诗称为儿童学习的启蒙读物。

-西夏,党项族人把《孝经》、《论语》、《孟子》等译成本族文字,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

-金国,女真族定居中原后,与汉族人民长期杂居,学说汉话,与汉人通婚,改姓汉姓,在金国学习汉文化经典,科举考试仿汉唐之制,儒学被奉为正宗传统。

2)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汉族人士文化被游牧民族践踏的支离破碎。科举制度的中断使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他们投身于杂居的创作,使元代杂剧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谴责黑暗

·表达时代悲愤

·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

③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1)中外文化交流的社会背景

元帝国对欧亚的征服,中亚交通的开辟为为中亚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2)中外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

异邦的先进技术,如阿拉伯文学、数学流入中国科技界。外来宗教涌入中国(穆斯林、景教等)中国的火药、印刷术、历法、数学、瓷器、丝绸、绘画、算盘等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世界文化总体面貌因此更为辉煌灿烂

(6)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终结——明清

①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1)文字狱盛行,文化领域气氛恐怖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所作《贺万寿表》中有:“作则垂庞”(“则”为“贼”的谐音)

-常州府学训导蒋锦所做《贺正目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为“僧”的谐音)

-四大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

2)统治者崇正宗、灭异端,中国文化遭到巨大浩劫

朱元璋多次诏示,士人必须“一宗朱子之书”(陈鼎《东林列传》)。又规定科举考试一律以朱熹的注为标准答案。于是,明初学术界成为程朱一统天下,士人一味“尊朱”“述朱”,凡“言不和朱子,率鸣鼓而攻之”(《名山藏·儒林记》)

3)闭关锁国

4)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注:

1、锦衣卫:

1)专掌缉捕、刑狱和侍卫之事,直属皇帝指挥

2)明朝锦衣卫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2、东厂:

明成祖时期为清除文帝余党和体察民情,一方面恢复和加强锦衣卫,一方面并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辑事厂(简称东厂),其机构位于东安门,具体地址:今王府井大街北部,名字还叫东厂胡同

东厂的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宦官干政之端。

②早期启蒙思想

1)明朝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儒的启蒙思想

2)明清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之比较,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3)受启蒙思想家的熏陶,许多流传后世的文学名著都出于此时《儒林外史》《红楼梦》,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病端,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③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1)图书典籍方面: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2)古典科技方面,问世了一大批科学技术巨著——李时珍《本草纲目》、潘季训《河防一览》、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方以智《物理小识》等,成为封建社会晚期科学成就的高峰。

3)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考据规模空前(《四库全书》:迄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

④西学东渐及中断

1)《坤舆万国丛书》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所绘制的世界地图,它使中国人知道了世界上有五大洲,该图于明万历十三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丛书》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宫廷中的彩色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2)清初百年禁教:1706-1805年中国政府对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禁令持续了100多年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崇尚统一,追求稳定

(二)伦理至上,群体至上

(三)尊老尚古,贵中尚和

(四)兼容并包,丰富多彩

1、人文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中国虽然也有神学,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神学也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无上权威的地位。中国没有教堂,没有宗教裁判所。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例如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虽然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和祠堂,但他们还是人而不是神。

2、“神”(天)与“人”的关系

-《尚书》里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连上天也要顺从人民的视听,以决定其好恶取舍。

-《左传》里还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置办神的事。-《说文解字》解释“人”这个字的时候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是和天地并列的三才之一,是万物之灵。

-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3、如何做人

-中华文化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人和一个禽兽的重要区别,就是人的道德,这可以叫做道德意识和人格意识。

-孔子说:“朝而闻,夕死可矣。”又说“杀身以成仁”

孟子说:“舍身而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崇尚群体

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先公后私,对群体负责的精神在千百年文人墨客的文字中不可胜况

《礼记》中说:“天下为公”

孔子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苏辙说:“不以私爱而害公义。”

顾炎武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鲁迅在《自题小像》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

夏明翰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5、注重平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均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倡导:“过犹不及。”“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贪而患不安,盖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

(“均”是“均衡”的意思,均衡就是公平、衡定,让人信服。孔子特别反对士大夫“超标”享受的僭越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中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

(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向,城市的规划、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

1)书法和绘制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讲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了,文采超过质朴就浮华了,两方面配合适当,“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

3)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达到平衡和协调,就可祛病延年。

4)中国人早就懂得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道理,强调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就含有这种光辉思想。

5)这些都是强调把握一个恰当的度,以求得均衡,均衡才能稳定,均衡才美。

一、儒的释义

1、“儒”古汉语写作“需”,会“沐浴”之意。人为何要沐浴?准备参加祭祀活动。

2、许慎《说文解字》:“儒,术士之称”

3、儒,最早指以相礼治丧的文化人

4、作为殷苗裔的孔子,年轻时以儒为业

5、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儒”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学派

6、儒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以孔子为家师的学派,儒家以《诗》《书》《礼》《义》《乐》《春秋》为经典,以“仁义”为行为准则,以“礼乐”为教化方式,以“内圣外王”为人格理想。

二、孔子与儒学的创立

(一)孔子的身世之谜

1、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前479年4月十一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2、“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身世

1、唐代史学家司马负《史记索引》:“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音机)之礼,故为野合,谓不合礼仪。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于礼乐,野人也’,都言野者是不合理耳”

2、唐代著名学者张守节《史记正义》:“男用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

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故家语云“梁纥取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於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徵在。据此,婚过六十四”

(二)儒学的创立

经济:井田制崩溃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争霸称雄

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孔子面对礼乐崩坏,战乱频繁的社会而呼吁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三)孔子思想

1、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理想政治:为政以德

孔子的理想国君:政者,正也

孔子的执政之道:为政以德,富民以教

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和“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于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来说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2、孔子的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重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孔子的教育思想

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基本方法:因材施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基本内容:诗、书、礼、义、乐、春秋

培养目标:净化灵魂、协调行为、学而优则仕

4、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造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5、孔子的文艺思想

孔子说的“无邪”就是正,就是要符合“仁”与“礼”的要求

三、儒学三期

(一)原始儒学:儒家思想形成和理论体系的奠定时期。

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但其实践意义未受到时人重视。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

孔子去世后,儒分八家,其中对儒学思想在理论上贡献最为突出的是孟子为首的“孟氏之儒”和荀子为首的“孙氏之儒”

孟子:名柯,邹国(今山东邹县)人,生卒年不详。据《孟子》一书推断约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卒于周郝王十一年(前385-前304)

孟子思想:

1)认为人性本善,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

2)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孟子对梁惠王谈了四件事情:

1)省刑罚,这与法制有关;

2)薄税政,这是属于财政的问题

3)深耕易,这是属于经济建设;

4)文化教育:以孝悌忠君为大要

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孔子,名况,又称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不详。

《荀子》是我们研究他的思想的主要依据。

荀子思想的主要特色是综合百家、调和儒、法。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恶从善,才能达到道德品质的高尚境界。

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

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五霸并用。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多的因素

1、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2、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3、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1)宗法制度

2)君主专制制度

3)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

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

儒教三义

(一)仁义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1、“仁”释义

1)小篆“仁”,从“人”,从“二”,“仁”是二人合而为一,乃亲如一体也。

2)“二”有两者相容的仁厚之象,即厚以待人,故能亲。二人能相容相合,故有视人如己之意。“二”象上为天下为地,盖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

3)“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际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将“仁”提升为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

4)如何达到“仁”,孔子提出了两个根本标准:忠恕。“忠”含有真心实意,积极为人之意,所谓“子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恕”相对于“忠”而言,意谓如果不能做到有利于人,至少不要有害于人,也就是孔子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别人——

2、“义”释义

3、“仁义”的基本内涵

(二)礼乐

(三)内圣外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简答题 1. 简述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2.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有哪些。 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性,研究协调与协和,可为现代智能理论提供启示。 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和人际协调理论对调节工业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⑶中国儒学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重视。 3. 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 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这种对于他人的关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孔子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自觉追求,它是要通过艰苦的追求才能取得的。作为君子,在任情况下都不能没有仁。仁是全德之德,恭、宽、信、敏、惠、敬、忠、礼、恕、勇、孝、刚、毅、木、纳及爱人等德目与仁相较而言也能说成是对仁的某一方面的限定。仁应是孔子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并不轻意以仁许人。仁的本质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益处。 4. 简述孔子的礼学。 孔子认为春秋明期礼崩乐坏,礼乐所代表的等级秩序观念已丧失殆尽,社会动荡而不稳定,因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复礼,即复归周礼。仁是礼的基础,但内心之仁外现的行动要以礼来规范,最终并表现为合礼的规范,因此也可以说复礼是仁的目标所在。 5. 简述庄子的相对论。 庄子认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强弱,知识涵养有大小,立场观点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问题解答方式、应答内容就会有不同。井底之蛙、望洋兴叹都表达了人的认识有限性的思考。与其以人的有限性观察各种存在物,不如尽量舍弃身从道,从道的角度思考问题。 6. 简述《周易》一书的构成。 现行本的《周易》一书,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传为七篇十翼。每卦皆有卦爻辞组成。义理与象数都是周易不可缺少的部分,辞、变、象、占四者皆可成为学易的门径,但四者皆知才能真正懂易。 7. 什么是文化传统? 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一般指“软文化”部分)特征或个性。? 8. 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强为,顺应道而为。道并非不作为,而是无心于作为,无意于作为,而是为而不宰治,为而不居功,为而不图报。无心于万物,无心于为仁,任其自然,顺其自然。而无不为并非目的,它只是顺从道作为的自然而的结果。 9. 中国古代系统论有何特点。 (1)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2)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如阴阳双方,有别有序。 (3)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 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 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 (1)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 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2)制度创新:宗法建构 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3)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 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 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 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 (1)孔子成就 A.创立儒家学说 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 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 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2)基本思想 A.仁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仁的内涵: 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d.人道之根本 B.礼制思想 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 a.将周礼的肯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更理论化了 b.强调道德教化注:礼的辩证看法P49 C.认识论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3-11 11:45:27 一、单选题 1. (5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 A. 儒道互补 ? B. 儒法互补 ? C. 儒墨互补 ? D. 法墨互补 得分:5 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王羲之

? B. 陆探微 ? C. 谢赫 ? D. 张僧繇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 B. 子产 ? C. 商鞅 ? D. 吴起 得分:5 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黄帝内经》 ? B. 《神农本草》 ? C. 《伤寒杂病论》 ? D. 《本草纲目》 得分:5 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A. 湘语 ? B. 北语 ? C. 吴语 ? D. 粤语 得分:5

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聚餐制 ? B. 分餐制 ? C. 自助式 ? D. 个体式 得分:5 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A. 《水浒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 (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 A.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 B.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 (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 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 (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 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

(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 (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 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 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 (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浅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的基本历史地理环境 什么是文化? 1979年版的辞海的释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们不完全赞同出海的这一决定,让同意有着流传很广的定义作为讨论的基础。传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在传承发展中逐渐定型的,是对民族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的文化现象。 而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积极的体现民族优良品质,代表民族发展方向,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疆域。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政权,他的主要版图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到公元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清朝乾隆年间,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目前我国的疆域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中国的政区。 中国古代证据是不断演变的系统。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1、行政区划分反映了各地政治经济地位。2、两千年来,最高行政区的变化最大,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则最为稳定。这是因为,两千年来,农耕经济,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基础,没有动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根本上动摇了小农经济模式。全国行政区划,变动最大的就是两千年来最稳定的县一级。3、在中央集权制前期,你二级行政区为主,南北朝以后你三级行政区为主。 中国的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广义的民族包括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还可以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夏朝,但到了春秋时候才出现华夏这个名称。华夏族向汉族转化的前提,是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经济统一的国家的建立。从这个意义上说,秦王朝,是汉族形成的开端,不过,秦立国日短,汉族真正形成是汉朝开始的。 中国的人口。 1999年的10月12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中国人口总数一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到1/3。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加上亘古不变的自然经济模式,多子多福观念深入人心。所以社会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之时,就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所以社会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之时,就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 隋唐以前我们可以看到,6000万人口增长的最高值,是朝代,鼎盛的标志。 北宋时期,1100年的人口超过1亿。道光三十年,也就是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在古代,人口是重要的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人口的多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人口成为社会问题是从清朝开始的。在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这个层面上,人口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气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述题

( (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 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什么是广义的文化? 与自然相对,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 的独特生存方式,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又称“大文化”。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 (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 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 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 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 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4、什么是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 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 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中华民族是中国 文化的创造文体。基本内容有:一、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二、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三、 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四、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五、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六、完备深刻 的道德伦理。 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化?指 6 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 年)时期的中 国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商周至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是怎样划分政区的? (1)商周: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 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 2)秦朝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全国。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 行制”。(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 朝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多样化有何影响?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 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 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3、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 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地理条件过于优越。因为在本文近代文明兴起之前,中国是东亚乃 至当时全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无求于人。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概况如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 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17.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A.过分追求眼前利益B.过分追求粮食生产 C.过度拓宽湖泊面积D.大片地围湖造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 . . w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参考

论文参考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

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 B、《尚书》 C、《周易》 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B.分封制C.谪长子继承制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发展。 A.儒学B.道学C.玄学D.经学 6.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 )族的著名史诗。 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 7.《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明代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 8.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渊薮,经学典籍主要是“五经”,即()。 A、《诗》、《书》、《礼》,《乐》、《易》 B、《书》、《礼》,《乐》、《春秋》、《左传》 C、《书》、《诗》、《礼》,《大学》、《论语》 D、《易》、《书》、《诗》、《礼》、《春秋》 9.宋明理学改变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讲求四书的义理,探讨身心性命修养,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的集大成者是( )。 A.程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10.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 A.日本B.朝鲜C.越南D.上述三国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狭义的文化 2、“五经” 3、家国同构 4、“今文经”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中国本土第一种人为宗教是道教,其创始人是老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 (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20、春秋战国是一个“”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含雾集,竞相争霸。 21、公元前722年,在犬戎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周平王从关中盆地丰镐东迁到的洛邑,从而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帷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在今年,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 不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自从学习之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

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文化:指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于自然和社会客体的适 应、利用和改造。(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活动)。广义: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文化总和。一是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二是,中国文化根深叶茂,有着异乎寻常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 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把选官和教育相结合。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选拔、使用的社会性管理制度。科举制有隋朝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民俗 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民俗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类型和价值观念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体现在衣饰、饮食、节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民俗文化。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的特征 (1)同一性(2)时代性(3)民族性(4)地域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源流和环境 (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1.多态的地形、地貌 2.多样的气候环境 3.辽阔的地域 4.多民族的融合 (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 (2)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交融(一枝独秀、自成一体、具有很长的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环境 1.社会政治环境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谈家乡文化—豫剧 摘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而豫剧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字:中原文化、豫剧、艺术、河南梆子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故乡,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根据中原文化内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史前文化、圣贤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中原文化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其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中原文化特点鲜明、作用独特 中原文化具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根源性,二是原创性,三是包容性,四是开放性,五是基础性。中原文化的显著特性,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河南人,从小就被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包围,使我深深的迷上了这魅力无穷的中原文化,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我姥姥是一个戏迷,所以豫剧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中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豫剧 豫剧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豫剧为榜眼),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鼎盛时期,除河南外,全国包括京、津、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辽、吉、黑以及贵州、青海、西藏、新疆、台湾等20多个省区都有专业豫剧(院)团分布,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近400年的历史。是在河南民歌,小调及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后吸收北曲、弦索、罗卷戏、昆曲、秦腔等其它戏曲剧种结合演变而成。豫剧诞生在七朝古都,东京汴梁城开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