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华摘抄感悟孔子思想

《论语》精华摘抄感悟孔子思想
《论语》精华摘抄感悟孔子思想

《论语》精华摘抄感悟孔子思想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如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慢慢感悟,细细品味。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9、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啊!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0、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是容易的。

21、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形容一个人,像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对这个人比较失望了。

23、听其言而观其行。

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形容人聪敏又好学,能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

25、三思而后行。

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

2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28、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的。

2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就像浮云一样不确定。

3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个小群体里,一定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3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我对论语的感悟

略谈我所感受到的《论语》的魅力 【内容摘要】:《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在仅仅一万一千多字的二十七篇文稿中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有着无穷的魅力,堪称中国人思想的源泉。他是修身、资政、教育教学等的范本,对后世的贡献是非凡的。 【关键词】:《论语》孔子魅力做人处世教育教学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现存《论语》二十七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于丹教授曾在《于丹〈论语〉心得》后序中这样介绍《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为什么《论语》能历千年而不衰,始终魅力无限呢?这就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自身所体现出的人类永恒的道德取向以及价值判断。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活水源头。宋代第一位宰相赵普曾经有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魔力和魅力。 《论语》没有成系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零星语录,吉光片羽。初读它,难免失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但它的魅力恒久远,千载以降,仍在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教化着我们。 回顾自己生活的几十年,特别是执教25年来,深感《论语》的魅力无处不在。下面就如下几点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感受。 一、做人篇 1.讲仁德树爱心 做人要先讲徳。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社会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宣传,大到以爱国为核心,强化团结和谐、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把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人颂为德高之人,现在社会上老幼皆知的风尚当属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小到集体、家庭中提倡互敬互爱,团结协作。 追根溯源,这些思想理念的本源当属《论语》。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

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

论语及其思想

《论语》及其主要思想 一、《论语》其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即论纂。“语”即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二、《论语》中的孔子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国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的阿奎那,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培根、牛顿、达尔文,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康德)之首。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倡导无可无不可。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⑤“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孝道有局限性。 ⑥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三、《论语》选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读《论语》感悟

读《论语》有感 孔凡江 孔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从《论语》中学习“万世师表”孔子关于教育的思想、方法?以及做人之根本?下面是我读后粗浅的感悟。 孔子论学 一、以德育为主,全面发展。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意思是没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知识也不可能持续发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使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加以保持,知识水平也会下降、倒退,以至完全丧失。孔子认为为人处事、立国都应以诚信为本,民无信不立,并深刻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的不知道他怎么处理事情,就像牛车没有、马车没有,那车怎么走呢?看看我们生活的今天,食品不放心,用品不放心,就连药品也不放心。虽然这只是个例,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谁也无法否认,现在的社会道德良知在缺失。我校领导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在教师中提倡发扬传统文化学习孔子思想,在学生中常抓小学生日常用行为规范。 二、言传不如身教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通过“正己”进而影响学生,而不是采用兵法来“驯服”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 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读《论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方式是非常民主的,对学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常常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孔子上课就是大家在一起轮流发言,自由讨论,然后他作一个总结。他的总结也不是说自己的就是绝对真理,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读《论语》,试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本文试图从《论语》中,所映衬出来的孔子诸多的教育思想入手,对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自古官学少大师?的原因等予以分析,并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以期可以指出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对当今教育实践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论语》孔子中庸之道自古官学少大师教育思想教育实践 序言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此,我们避之其它不谈,单述孔子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思想。 虽然,《论语》不能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全部的反映,但也基本上可以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核心予以简单的概括了。在对《论语》中,孔子的相关思想予以概括与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本身进行梳理和概述。 一、《论语》及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在经济上,土地私有已得到确认,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制生产关系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政治上,

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在思想意识上,一些传统观念已经动摇,另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都有发展。时代变化给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并且,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沾染之下,孔子的教育思想呈现出既要求革新又要求复古的两重性的特点。 二、《论语》及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一方面,以它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中不乏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的言论;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人物神情语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而作为《论语》描述的中心的孔子,书中自然有着大量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及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如《文心雕龙征圣》中的?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等。 《论语》主要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其与弟子们的谈话来展现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六个方面,分别如下:第一,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通过对教育与国家、教育与政治、教育与个人等多个方面关系的分析,来体现教育的重要性。第二,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一个方针对他办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第三,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在这一教育理念当中,又包含了许多小的教育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当是?学而优则仕?。孔子对?学而优则仕?的态度是相当明确的,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

论语读后感800字_论语读书心得五篇

论语读后感800字_论语读书心得五篇 读论语,会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和怎么学习的方法,喜欢里面的因材施教,不同的人不 同的教法,这样才能够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 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 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vv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 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 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 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 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 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论语》感悟

学习《论语》感悟 学习《论语》感悟 学习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使我受益非浅。于丹老师对《论语》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拆讲与分析。我就从作为一名普通的角度就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我觉得教师很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这就是我们学习《论语》后,我们应该追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扎实的学习功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也许已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错误的认识我是老

师,你是学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怒字。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觉得不该。这是没有正确理解教师这个名词的结果。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吗?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二)、心灵之道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孔子的论语警句:

孔子的论语警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论语: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交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她们不仅是道德根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礼制主张 [摘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具体体现其“仁”和“中庸”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礼”的重要性,对礼的这些现实作用的阐述,不仅淡化了传统礼制中突出宗教信仰的神秘色彩,扩大了礼的调节范围,也为重建和推行礼制找到了最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 礼制;社会秩序;个人修养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具体体现其“仁”和“中庸”思想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孔子在《论语》中多处强调“礼”的重要性,“为国以礼。”“不知礼,无以立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都是孔子对于“礼”的重视的体现。 孔子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时期,由于社会转型,政治格局和阶级关系发生调整,使礼制的发展也随之遇到挑战和阻碍。孔子面对这一社会问题,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继承和改进,使礼乐制度得以复兴,逐渐成为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仁”和“中庸”不同的是,“礼”在孔子以前已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

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周礼是将以祭祀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宗法制的习惯统治法规。[1]孔子推崇周礼,因周礼是在夏、殷两代的基础上丰富起来的,较为系统和完备,所以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然而孔子在寻求前人创造的思想文化中进步的部分并予以弘扬的同时,也对其消极的成分加以摒弃和改造,如周礼中用“人俑”随葬的礼法,孔子就坚决反对。 孔子对传统礼仪的最大改造,是要求人们不要只注重形式而是注重精神实质,用“仁”的新精神置换传统礼仪的内涵,主张重视现实和人事而轻事鬼神,并要求将主要用于调节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礼用于善待百姓,慎用刑罚而以德化民。[2]《子罕》篇中,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 做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做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礼冕的材质问题有根本的区别。此处一“从”一“违”大有深意:麻料织成的礼冕虽然符合传统的礼仪,但没有大家现在都戴的丝料织成的礼冕这么节省,所以孔子在这个问题上同意大众,因为这里材料的更换不影响

《论语》读后感(共10篇)

《论语》读后感1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职责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能够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 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能够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此刻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十分有好处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 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完美的明天。。 《论语》读后感2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论语》所传递的第一个生活的要诀,便是持续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

论语感悟

论语感悟 有一本好书叫《论语》,有一种事业叫治天下,于是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以前读《论语》,是希望语文考试不失分。现在读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 孔子生存于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贫穷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夹击之下,孔子却激发了生命的潜能,乃至成为圣人。孔子的言论及行为,并无神秘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恒,也会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 孔子亲自教导的学生,自然成为《论语》的第一代受益者。学生们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人格的转化与提升可以达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悦诚服,且愿意随从孔子周游列国。甚至到了孔子辞世之后,众多弟子还在他的墓旁筑屋而居,守丧三年,回忆与讲述老师的教导,于是也就有了传世的《论语》。 孔子每隔十年就有不同的进展。如果人生只是一个平面的过程,由生到死,那样的人生非常无聊且毫无意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最后都会消逝无踪。人生惟一不会失去的,乃是由内而发的潜能,实现自我的要求。孔子就是由知的潜能开始,开拓心灵及视野,让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开发,从一个平凡的人演变为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及使命,了解自己在时代中所特有的意义,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得其乐。 孔子这样的人并不是神话,而是可以达到的具体表现。人生意义的重点不在于人是快乐的或痛苦的,而要看个人是否能善用机缘所带来的挑战,让自己成长。人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能让自己的人格成长。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情况都差不多,但是到生命结束时,却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作出选择。 《论语》有很多切实可行的东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人的一生中,很多时候是因缘而聚,缘尽即散。聚聚散散,身不由己。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很可惜的事实。人生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生辰八字,无法选择种族、国家、文化传统,无法选择成长的经验。如果连朋友也无法选择,那么这一生剩下能选择的实在很有限了。人的价值在于以某种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强。人生有许多无奈,但所有的无奈都比不上与和谐生存相去甚远。交朋友要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且不要对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结识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朋友少一些不要紧,寻觅不到完美无缺的朋友也不要紧,要紧的是相知投契、和谐相处。 读《论语》后,不免扪心自问,人的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觉悟自己是一个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选择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选择应该往哪里发展。自我选择来自于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必须考虑人类共同的追求途径——真、善、美,以及个人特别的途径——志向与兴趣。我觉得,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满足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又能够接近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 具体说来,就是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充分实现,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复杂,更混乱。故此,人只要活着,就有一个内在的使命,这使得他在世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1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1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对论语与孔子的看法与见解

重识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是大多数人在初中时期就熟知的信息。当时学习孔子,仅仅是从学习《论语》的角度出发,但其实也只是跨进文言文的门槛。记得老师总是先介绍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而那时只是大概了解一下,对于孔子的生平与仕途我并不是很了解;思想方面,“仁”与“礼”是主要两点,但当时也未能深层理解其义,反倒是简简单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以及“默而知之,学而不厌……”等在脑海里刻下了很深的烙印,直至今天,这几句依然时刻提醒着我们生活最基本的哲学。现在,有了更多的文学储备,再重读《论语》,突然又会拾起一些很独到,很适用的见解。 首先,对于孔子其人的认识是不可以单独而论的,毕竟后人对于他的了解主要还是借助其语录和弟子们的评价。孔子出生贵族,没有什么好争议的;但是其父母的特殊结合现在看来未免太不合理,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不规范的婚配上都如此,所以我一直认为关于孔子的家庭记载不是很可靠,因为这里排除了关乎神与仙的可能性。在少年时期,孔子一直生活在鲁国,在娶妻生子之前,他还没有踏上仕途。所以在这期间,孔子是不为人关注的,但是从“十五志于学”又能看出他是有志向和理想的,但是一句话太过简单,“学”的原因与“学什么”因此被后人列为“疑云”之一。 在这里,对学的原因我们大可不必纠结,因为古人十五已接近冠礼,由于孔子少时无父,和母亲及兄长过着清贫的生活,所以没有得到好的教育,随着其年龄增长,到了建功立业的时候,必然要考虑未来,所以“志于学”;学习的主要就是做人和生活的本领:做人,孔子一直强调仁义,这与他早年的艰苦的生活环境有关,屡次被拒,被家人赶出门外等等,可能都导致了他对他人的仁心,并促使他期望将这种思想带到各地;其次,他学习“孝”,“忠”,“信”,“礼”等;在生活方面,他学习“谋生”“处世”,鉴别“君子”与“小人”,学习“天命”,“人性”等。这些思想是后人根据语录整理而得,但是这些并非是随口而出,它们是建立在孔子少年学习以及后来闯荡积累而得的经验之上的,所有哲理都是从生活中汲取而来。孔子之所以可以成为圣人,撇开他某些特别的见解来看,是因为他将生活中一些很重要的道德、规律加以规范而整体的概括,使得人们对那些模糊的东西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自觉地产生了共鸣。 在这些思想体系中,如前所述,最贴近生活的最深入人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涉及了学习、交友、君子三个方面的行为约束。学习中,接受知识的那一个短暂时期固然重要,但是若没有了后期的复习,一般人都会渐渐遗忘,这不管对什么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无差异,所以我们从小被教或教授别人时,都要求经常复习,以形成深刻的记忆;在《论语》后面多条语录当中,都有关于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说明,例如“传不习乎?”也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学而不厌”会令人联想到“止于至善”,但它特别强调了在学习上的一种永久追求,既然知识可以被比喻成海洋,那么就说明了它的无穷性,因此人们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但是这种学习针对的应该是广义的知识,包括生活上的,人性上的,交往上的等大类,而不是今天我们大部分人

《论语》读后感读书感悟500字五篇

《论语》读后感读书感悟500字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论语》读后感500字(一)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论语》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我们品德高尚,更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哲理性的知识。如我们在学《论语十则》时,里面既有讲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又有讲思想修养的。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它告诉我们。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被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如果只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还有一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意思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说明了我们应当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在任何处境都应坚贞不屈。 然而,《论语》毕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又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是不会过期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宣扬祖先们的博大精深。总的来说,《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我们在生活中,对于这些哲理中的要求我们能做到的就尽量做到,不能做到的也不能完全忽视,只要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做到最好,才算我们真正领悟到了一些真谛。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吧! 《论语》读后感500字(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我并不是很理解学习《论语》的作用竟然有如此之大,但这个周,通过对我们班的论语一角的学习,我了解了一条条《论语》里蕴含的知识,发现它对我们的学习真的很有帮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她的意思是: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趣的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积累更渊博的知识。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古筝学习。最初,我因为她优美的旋律和音色而喜欢上了她,但枯燥的日复一日的练习却让我几次都想放弃,坚持到现在,我已经慢慢体会到了,古筝带给我的乐趣,每天的练习也不再只是完成作业。我还发现一个秘密,要是我这个周喜欢练了,总会有很大进步,要是这个周应付了,不仅没有提高,可能还会后退,所以我觉得孔子的这句话真对,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用心才能学得好,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在,我已经把学古筝当作一种乐趣了,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