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幅画》教案

《同一幅画》教案
《同一幅画》教案

《同一幅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2、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

3、表现出对世界名画欣赏、临摹与组合的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富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欣赏讨论

1、欣赏《向日葵》。

2、引导提问:你见过这幅画吗 ? 对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 学生组内交流、讨论。认识色彩是绘画的语言、色彩是相同的。

3 、导出新课,板书课题:同一幅画。

二、探索体验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哪些颜色 ?

(1) 观察与识色。

(2) 提问。

2、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么样调配出来的呢 ?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体验 l :根据教材提示,用大红与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 ? 为什么 ?

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面倾斜,所以调色时应先看准色彩的倾向性。

体验 2 :在一种颜色中调入白色或黑色,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

小结:通过这一方法可使色彩发生深浅变化,这又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丰富的颜色了。

体验 3 :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近 ?

学生自由交流。

体验 4 :从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 (G5) ,这一格是由 24 个小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颜色相对比。我们一起调出这些颜色并涂画在纸上。

三、师生合作,共同探讨。

分工合作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是些颜色。但远一点或眯眼看,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然后组合,可拼成一幅有丰富色彩的《向日葵》。

1、画格。

2、选择与分工。将横排 A — J 与竖排 l 一 5 交叉组成编号,选择你喜欢的一块。分工要有协调,别人已选的不能重复。教师调控方格被选情况。

3、临摹涂色。按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涂色不能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以一次涂完。

4、提出要求,巡视指导。

四、组合展示

1、让学生按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一部分。

2、引导学生眯眼看看,欣赏评述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的作品。

《一幅画》教案

一幅画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并弄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想象画中美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积累优美的词句和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感受、品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弄清作者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中的美景,掌握并能运用课文观察方法练习写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课件出示文中的插图)。你们喜欢这幅画吗?(喜欢)一位小朋友最喜欢这幅油画了,他不但欣赏了这幅画,而且还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一幅画》(板书课题)。看看这幅画,看看这个题目,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质疑)那么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这幅令人陶醉的画卷中,和作者一起欣赏这幅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 自己读通课文,注意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2) 读词: 蔚蓝苍翠覆盖中央木屋辽阔飞溅景色迷人勃勃生机乡土气息 令人陶醉昂首挺胸千年不化无边无际色彩鲜艳阵阵花香清脆悦耳奇形怪状令人向往 (3)这幅画画了些什么?用铅笔勾画出文中描写的画中景物。 (4)作者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幅画?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三、交流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仔细听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需要帮助。(指名读→师生评议)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摇曳、悦耳、奇形怪状”等词语。 说说哪些段落写了这幅画的主要内容,都写了些什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先汇报,教师点拨。课文的第2~6段写了这幅画的内容,2-4自然段是文中的第二部分,描写远处的景物,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天空—大山—树—草地—野花—小木屋。 5-7自然段是文中的第三部分,描写近处的小溪、小溪旁的野花、笔直的石铺小路、奇形怪状的石头。 四、重点阅读,学习怎样写 过渡:孩子们,刚才通过你们的自主学习,已经知道课文写了画上的天空、大山、绿树、草地、小木屋、小溪、野花、石铺小路和石头。画上的景色美,作者写的文章美吗?就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书上描写的这些内容吧! 教师配乐,有感情地美读课文第2~6段。 老师在读的时候,希望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小学美术折纸校本课程教材完整版

小学美术折纸校本课程 教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校本教材折纸艺术 教材说明 折纸又称“工艺折纸”,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折纸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它历史悠久盛行于全世界。折纸的材料非常普遍,各种厚薄适中的白纸、彩纸和花纸都可以用来制作。它简便易学,又妙趣横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手工活动。在折纸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的灵活性,也提高了想象力。他开发了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耐心的良好习惯。在简单的手工制作中,让孩子们味成功的快乐。 这本《折纸艺术》根据我校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展研发的一门校本课程。折纸作为一项普及的艺术进入课堂,从学生思维发展出发,将折纸运用到学生的游戏和学习中。教材中较完整地归纳了折纸的折纸符号和图解以及多种基本折法,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物体为主。造型生动活泼可爱,适合家长辅导及教师教学之用。 《折纸艺术》意在通过折纸特色活动,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折纸方法,并正确掌握折纸的技能技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动

脑、爱动手、不怕困难的精神。实际证明,折纸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既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又可促进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大脑的发育。 目录 一、折纸的基本折法........................... 二、千纸鹤................................... 三、日用品................................... 四、折小船................................... 五、折纸花................................... 六、折水果................................... 七、鱼(一)................................. 八、鱼(二)................................. 九、动物(一)............................... 十、动物(二)...............................

九年级下册音乐知识说课材料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百卉含英 《茉莉花》江苏民歌。 《花之圆舞曲》选自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管弦乐合奏,(俄)柴可夫斯基作曲。 圆舞曲: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民间舞曲,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其节拍特点是三拍子,第一拍重音较为突出,旋律流畅。 《玫瑰三愿》由黄自作曲。 模进:音乐创作中旋律发展的常用方法之一,是将主题或动机、乐句等,用模仿的方式在不同的高度上重复而成。模进可分为严格模进与自由模进,常用于歌曲开始乐句的重复。 《梅花引》女声独唱,徐沛东作曲。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共同完成艺术表现的一种题材,其名称以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德作品而确立,称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生两个最具有普通感染力的音乐元素,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送我一只玫瑰花》新疆民歌。 第二单元梨园风采(二) 1、《夫妻双双把家还》是黄梅戏《天仙配》选段。 黄梅戏:主要流行于安徽,其唱腔以板腔变化体为主,用安庆地区方

言演唱。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等。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2、《谁说女子不如男》豫剧《花木兰》选段。常香玉演唱。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形成了独特的“常派”唱腔,代表剧目《拷红》《白蛇传》《花木兰》等。豫剧:主要流传于北方的地方剧种之一,又名河南梆子。用河南方言演唱,属梆子腔系。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还有小三弦、二胡、笛子、梆子等。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朝阳沟》等。 3、《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越剧《红楼梦》选段。 徐玉兰:越剧表演艺术家,“徐派”唱腔创始人。代表剧目《红楼梦》《西厢记》《春香传》《追鱼》等。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唱腔属板腔体,伴奏乐器以胡琴类乐器为主,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 4、《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评剧《刘巧儿》选段。 新凤霞:评剧表演艺术家,“新派”唱腔创始人。其唱腔俗称“疙瘩腔”,代表剧目《刘巧儿》《花为媒》《小二黑结婚》等。 评剧:源于冀北一带的莲花落,后又吸收东北蹦蹦、河北梆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京剧等唱腔和表演而形成。代表剧目《秦香莲》《小女婿》《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等。 5、《秦腔牌子曲》板胡独奏。

最新《十二生肖歌》说课稿

《十二生肖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十二生肖歌》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音乐》(下册)中的一首歌曲。 2、说教材简析 它是一首轻快活泼,富有诙谐情趣,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儿童歌曲。是一段体,二四拍的。歌词简明,曲调欢快,歌曲根据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逐一表现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3、说教学目标: (1)聆听音乐,参与游戏活动,初步了解十二生肖的相关民俗,感知和体验各种生肖动物的特征,并能根据音乐用动作、语言加以表现。 (2)用自然的声音,诙谐的情趣演唱《十二生肖歌》。 4、说教学重难点: (1)聆听音乐,感受十二生肖动物的形象特征,并能用动作、叫声模仿表现其中的部分动物。 (2)记住歌词,用活泼有趣的声调来演唱歌曲,并能设计简单的表演方式。 (3)注意歌曲中八分休止符要音断气连。 5、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钢琴、各种动物的图片等。 二、说教学设计理念: 依据课程标准和二年级学生自律性差,好动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突出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中体验和感受音乐情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想象,在想象中表现,在表现中创造。 三、说教法学法: 二年级小朋友天真、好动、好奇心强,这堂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法、快乐学习法等,要求学生对十二生肖的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通过聆听叫声、看老师表演、猜图片、猜谜语、张贴图画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情感,在趣味中学习,在游戏中训练,玩中学,学中乐。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师:上课之前老师要请同学们猜个谜。说它多,真是多,全国每人有一个。说它少,真是少,全国只有十二个。请大家猜猜它是什么啊?(十二生肖)今天十二生肖的动物们要在一起举行一场联欢会。听,哪些动物来了?我用多媒体依次播放“鸡、马、羊、虎、牛、猪、”的叫声,让学生听后分别说说是哪种动物,并张贴其图画,我相机引导对部分动物按节奏仿叫。我表演展示动物形象。(猴)蒙图猜,谁还来了。(蛇、龙、兔)猜谜语,看看还有哪些动物来了。我用多媒体出示两谜语让学生分别猜是鼠和狗,再让学生有节奏地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这样设计,是由于二年级小朋友天真、好动,对一切陌生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十二生肖的相关民俗知道不多,但对这些动物的形态和声音已有了浅显的了解。课始,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以故事导入,通过聆听叫声、看我表演、猜图片、猜谜语、张贴图画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不仅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重点节奏。 2、学习新歌。 (1)静听歌曲,初步感知。师:十二生肖动物朋友都到齐了,联欢会开始了,它们欢乐地唱起了同一首歌。(多媒体播放歌曲《十二生肖歌》)

《同一幅画》教案

《同一幅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2、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 3、表现出对世界名画欣赏、临摹与组合的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富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欣赏讨论 1、欣赏《向日葵》。 2、引导提问:你见过这幅画吗 ? 对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 学生组内交流、讨论。认识色彩是绘画的语言、色彩是相同的。 3 、导出新课,板书课题:同一幅画。 二、探索体验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哪些颜色 ? (1) 观察与识色。 (2) 提问。 2、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么样调配出来的呢 ?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体验 l :根据教材提示,用大红与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 ? 为什么 ? 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面倾斜,所以调色时应先看准色彩的倾向性。 体验 2 :在一种颜色中调入白色或黑色,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 小结:通过这一方法可使色彩发生深浅变化,这又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丰富的颜色了。 体验 3 :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近 ? 学生自由交流。 体验 4 :从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 (G5) ,这一格是由 24 个小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颜色相对比。我们一起调出这些颜色并涂画在纸上。

三、师生合作,共同探讨。 分工合作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是些颜色。但远一点或眯眼看,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然后组合,可拼成一幅有丰富色彩的《向日葵》。 1、画格。 2、选择与分工。将横排 A — J 与竖排 l 一 5 交叉组成编号,选择你喜欢的一块。分工要有协调,别人已选的不能重复。教师调控方格被选情况。 3、临摹涂色。按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涂色不能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以一次涂完。 4、提出要求,巡视指导。 四、组合展示 1、让学生按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一部分。 2、引导学生眯眼看看,欣赏评述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的作品。

小学美术折纸》校本课程教材

小学校本教材折纸艺术 教材说明 折纸又称“工艺折纸”,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折纸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它历史悠久盛行于全世界。折纸的材料非常普遍,各种厚薄适中的白纸、彩纸和花纸都可以用来制作。它简便易学,又妙趣横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手工活动。在折纸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的灵活性,也提高了想象力。他开发了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耐心的良好习惯。在简单的手工制作中,让孩子们味成功的快乐。 这本《折纸艺术》根据我校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展研发的一门校本课程。折纸作为一项普及的艺术进入课堂,从学生思维发展出发,将折纸运用到学生的游戏和学习中。教材中较完整地归纳了折纸的折纸符号和图解以及多种基本折法,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物体为主。造型生动活泼可爱,适合家长辅导及教师教学之用。 《折纸艺术》意在通过折纸特色活动,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折纸方法,并正确掌握折纸的技能技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动脑、爱动手、不怕困难的精神。实际证明,折纸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

既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又可促进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大脑的发育。 目录 一、折纸的基本折法........................... 二、千纸鹤................................... 三、日用品................................... 四、折小船................................... 五、折纸花................................... 六、折水果................................... 七、鱼(一)................................. 八、鱼(二)................................. 九、动物(一)............................... 十、动物(二)............................... 一、折纸的基本折法

初中音乐湘教版《同一首歌》精品说课

《同一首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 课题目是《同一首歌》,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同一首歌》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的内容,这首歌曲为降E 调,4/4拍,歌曲整体呈现出一种非常深情的状态。它是由陈哲、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1996年,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曾和孩子们在上海举行的特奥会上唱过这首歌,以后中央三台又设置了“同一首歌”栏目,《同一首歌》就是此栏目的主题歌。由此,《同一首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千家万户,成了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 二、说学生 初中二年级学生虽然对歌唱知识与技巧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声音的变化而带来的恐惧心理和紧张心态,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唱歌技巧,不敢自信的演唱。所以老师要特别注意让同学们欣赏、鉴赏以及发声的基本技能技巧,并在本节课进行大胆的演唱实践,从感性和理性上提升学生对歌唱的情趣和认识,引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使其喜欢歌唱,逐渐升华为理智歌唱。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 1

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回忆、抒发、诉说同窗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真挚情感,乐于与人交往,学会演唱《同一首歌》。 2、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对人间真情的追求,学会与人沟通,关爱他人。能用真挚、深情的歌声表达人们对人间真情的渴望、呼唤,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体验、深化歌曲的意境、内涵。 四、说重难点 学唱歌曲时各个声部之间的配合。能够正确理解歌词的内涵,并能与歌曲产生共鸣。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根据这个标准,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来引导学生积极互动,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相互探讨,综合比较,互相评价的方法来完成学习自己的任务。 六、说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电教板。 七、说教学的过程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2

让世界充满爱 说课稿

第一单元流行乐风 选编意图 中学阶段的学生一方面痴迷于流行音乐,而另一方面则对其不甚了解,树立中学生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审美观则是本单元编写的主要意图。本单元选取了较能迎合中学生音乐审美需求贴近他们生活的作品,涉及爵士音乐、摇滚音乐和现代电声乐等多种音乐风格,同时音乐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让世界充满爱》作为演唱歌曲,将“爱”作为主题,使得整首歌曲闪耀着人性的光芒。1986年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百名歌手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正式演唱此歌,打破了以往对流行音乐限制的状况。在这首歌曲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中,它改变了人们对于流行歌曲单表现小爱,不表现大爱的看法。这首歌曲旋律流畅抒情,易于中学生学唱、背唱。 《隐形的翅膀》、《夜莺》、《我们同属一个世界》、《铃儿响叮当》本单元五首作品不仅有益于学生学习和了解爵士、摇滚、现代电声乐等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同时也是健康向上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音乐作品,通过对它们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流行音乐现象。 二、教学目标 1、感受流行音乐,了解流行音乐相关知识, 2、进一步听赏中国与外国、古典与现代、声乐与器乐等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流行音乐。 3、用自然松弛的方法背唱《让世界充满爱》。掌握歌唱的艺术处理方

法。 三、作品分析 《让世界充满爱》 《让世界充满爱》由四个部分(序曲和三首歌曲)组成,教材中选用了歌曲的第二部分进行演唱。第二部分音乐为G大调,拍,是典型的A、B、 A1三段体结构。 A段的两个乐句展示平行结构,空拍弱起,采用了同头换尾的乐曲创作手法,使乐句较为舒缓的进行,女声齐唱带出温馨抒情的气氛。B段也采用平行结构,起始形态为强拍进入,仍使用了同头换尾的乐曲创作手法,不同的是节奏密度发生变化,男女声的合唱,唱出了“共风雨、共追求”这个主题。 A1段四个乐句完全再现A部,由A段女声合唱改为男女声合唱,在音乐情绪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使全曲前后呼应。仿佛在倾吐着主人公心灵的呼唤。 《让世界充满爱》整首作品洋溢着时代的朝气,歌中描写的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倾诉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憧憬。在演唱形式和配器上有着较大创新,独唱、领唱、重唱、轮唱、齐唱、合唱并用,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在配器中既有古典风格,又有现代气息,钢琴、乐队、电声乐队的有机组合,使这部组歌成为一部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 《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首公益歌曲,由郭峰作曲,陈哲等作词,录制于1986年。1986年5月,《让世界充满爱》这部组歌由参加全国青

湘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同一幅画》教案设计

湘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同一幅画》教案设计 一、教材同一幅画分析 世界美术丰富而精彩,应让学生对世界美术文化的精华有所接触,从中了解美术生动的艺术语言。欣赏同一幅画,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感受,但色彩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本课同一幅画学习的设置特挑选了美术史上以色彩表现见长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的名作《向日葵》,进行一次有趣的赏析、临摹与组合的学习活动。学习同一幅画活动方式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训练学生调色涂色的技能和色彩画的表现技巧,提升对美术名作的鉴赏水平,提高同一幅画美术绘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它的意义在于运用色彩这一美术语言来与美术大师对话,体会美术语言的魅力,获得艺术情感的熏陶,在临摹与组合游戏中感悟和体验艺术带来的美感与快乐。一般多数学生对世界名画《向日葵》曾经耳闻目睹。《向日葵》占据了教材较大的版面,并配上富丽堂皇的画框,显得特别珍贵而富有视觉感染力,诱发学生崇尚美和珍视世界文化的强烈意识,从而对美术学习充满热情,学生自主的视觉愉悦需要也得到满足。 学习活动为临摹练习与组合成画。本课的教学分两部分进行,这里的临摹并非写实地临摹《向日葵》的原始模样,而是临摹《向日葵》的色彩。所以教材右页上有一幅对原画进行了马赛克处理的作品,眯眼远看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向日葵》,该画上分出五十个方格,每小块内呈现出不同的色块,这里的色块就是世界名画《向日葵》所用颜色。临摹这些颜色,需要进行涂色练习和色彩临摹的学习,临摹颜色实际是局部临摹,学习效果完全可以达到。只有将涂好色的方块按固定的位置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完成世界名画《向日葵》的整体临摹。本教学将枯燥的涂色练习置于有趣的组合活动中,使学习变得轻松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力,增强学生的班级集体意识,获得成功感。 二、教学目标 ◆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 ◆表现出对世界名画欣赏、临摹与组合的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富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色彩知识,了解与掌握配色、调色、涂色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与观察能力。采用的工具为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及调色用的清水等,进行分格临摹涂色练习,并集体组合成名画《向日葵》。 教学准备应考虑全套的水粉画工具,大白纸l一2张,并完成一部分的涂色范式,要布置学生带好铅笔与尺子,以备画格子使用。 本课教学策略,应以调色练习为基础,选择教材名画作品中的色块进行临摹为重点,个体临摹与集体组合为活动组织方式,展开对同一幅画的欣赏、识色、调色、临摹表现及组合再现。教学设计可作相应的安排:欣赏讨论、感受色彩美一认知色谱,配色调色练习一对比练习,获得方法一提出规则,选择任务一个体临摹,集体组合一作业评述,再赏色彩美。 四、教学选择 本课学习应使用水粉画工具材料,水彩画颜色在调色时会有些不准,但并不影响组合后的整体效果,对于个别地区因条件限制,也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工具材料,只要达到最后的组合色彩效果,都可以尝试,但却失去了色彩调色涂色本身的训练意义了。 五、教学建议

手工制作校本课程

东平街道小河小学 2014年2月 前言 当今世界,技术领域的变革和全球性经济的发展,迫使我们重新认识创造精神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人们越来越关注“创意”对社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重大贡献。高科技、高文化附加值、高艺术创造的产业来势如虹,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可创造上千亿美元的价值,当今世界,培养创意型人才成为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 建行希望小学是即墨市的一所农村学校,开展的课题《手工制作》能很好地建立在学校具体情况和环境优势的基础上,我们都知道,农村孩子都具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农村乡土的材料又十分丰富,稻草、泥巴、树叶等几乎随处可见,基本不需要什么花费即可获得,孩子们所需要的是艺术创造技术与思想的传授,建立这样的课题正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了极好的结合点。我们从学校课题开展的过程中也很好的看到了这一点,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开展,还是校园活动的进行,在课题负责人胡校长的带领下,孩子们都在无比创意的活动中创作出了一大批充满艺术想象力与艺术品质的作品,很好地呈现了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本身对于一所农村的小学来说就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由此,我们也想到了农村学校如何很好地开展现代化美术教育的新路子,即因时地利,充分发挥自己乡土的特色与资源优势,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艺术水准。同时,课题研究要建立坚定的信念,找准一个最好的切入点,即长期坚持,不断最深、做细,坚持,最后才能获得自己强大的特色优势与丰硕成果。我们希望三河小学能把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不断地坚持下去,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实,儿童创意智慧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艺术教育最高的追求。只有注重创意培养的教学才具有时代的前瞻意义,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对教育高品质的追求,创意的实现就一定不会是梦想。 目录

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说课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使用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五课第二框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因为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保证。我国的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本课内容既是前面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政权组织形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②.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了解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府两院”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2)能力目标 ①.提高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现象的能力,如分析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或网上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的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②.初步树立公民要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努力的观念。 4.教学重点、难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适合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政体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其他政治制度均由它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没有它,人民民主专政就无法实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此,这是教学的重点问题。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推荐精品语文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一个人和一幅画》优质课教案

《一个人和一幅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闲适端详猎奇景致挽留山坳流溢 郁郁葱葱漫无边际兴趣盎然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校本课程 手工编织

社区教育校本课程 《手工编织》 当你看到一款很漂亮的毛衣或鲜红的中国结时,也许你会有一种冲动,希望马上能拥有它。那么就来学习编织吧!其实编织并不很难,但想编织一件精美的毛衣或漂亮的饰品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心思,除了需要具备一些编织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外,还应多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花样。 本教材面向全体社区居民,汇集了毛衣编织、中国结编织、串珠饰品编织、十字绣编织及废物利用编织等内容。每种都配有详细的编织过程描述及图解,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可使社区居民在闲暇之余,按图例编织出称心如意地好东西。 本教材共分为七个章节,原定教学总课时为36课时,其中讲授14课时、实践操作22课时。但为了更加紧密的满足咱们社区居民的要求,在七个章节中我们将重点学习中国结的编织、手链的编织、十字绣编织、纸篓的编织、串珠纸巾盒的制作等五个内容。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内容:中国结的编织法。 第一节中国结的编织法 中国结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尤其是逢年过节之时,四处张灯结彩,中国结也会变得非常畅销。那中国结的来历是什么呢?中国结的寓意又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受到大家的喜爱呢? 一、中国结的来历和寓意 中国结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装饰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始于上古先民的

结绳纪事。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而作为一种装饰品正式始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人们才开始给这种结命名,便有了“中国结”,从那时开始中国结也才真正成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 中国结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多用来装饰室内、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现如今已发展成为多个产品,其中主要有两大系列:吉祥挂饰和编结服饰。每个系列又包括多个品种,如吉祥挂饰有:大型壁挂、室内挂件、汽车挂件等;编结服饰有:戒指、耳坠、手链、项链、腰带、古典盘扣等。 “中国结”的编制比较简易。每个基本结均以一根绳从头至尾编制而成,并按照结的形状为其命名。最后再将不同的基本结加以组合,间配以饰物,便成为富含文化底蕴,表示美好祝福,形式精美华丽的工艺品。于是人们便赋予了中国结非常丰富的内涵,古往今来,中国结一直都是吉祥如意、财源广进、喜庆洋溢的象征,当然,不同风格图案和中国结的结合其寓意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 中国结除了其寓意吉祥受人喜爱之外,它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文化沉淀使“中国结”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它不仅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结构的展示,更是一种自然灵性与人文精神的表露。说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之无愧

五年级上音乐说课稿祖国印象_湘教版

祖国印象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以湘教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五单元“祖国在我心中”中《祖国印象》一课为内容为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祖国印象》是湘教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五单元《祖国在我心中》中的学唱歌曲,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祖国印象》是一首反映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歌曲,歌曲朴实无华,音乐充满活力。轻盈、舒展的旋律和富有动力的节奏,抒发了少年儿童赞美祖国时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本课介绍了6/8拍子的节拍特点,是一节以音乐知识6/8拍的学习及歌曲《祖国印象》演唱为中心内容的音乐课。新课程要打破学科中心,不是不要学科,而是不仅仅需要学科,还需要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相关文化的融合。新课程要淡化知识技能,也不是不要知识技能,而是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还要讲究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使学生自主地将新的知识技能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2、教学目标: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的设定教学目的是(1)能够有感情地演唱《祖国印象》。(2)听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感受、体验“我”和祖国之间永不分割的真挚情感(3)通过听、唱、拍等多种方法,充分感受6/8拍。 3、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重点是学会演唱歌曲《祖国印象》这首歌,用深情的歌声唱出少年儿童对祖国的满腔热爱。难点是通过听、唱、读、拍等多种方法,充分感受6/8拍。 二、说教法 具体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图谱教学法、比较法、听唱法、讨论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 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过:“只要音乐是形象的,即使是不同的体裁,都能使孩子接受。” 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必须运用某些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去熟悉音乐,了解音乐。我在音乐活动中尝试了运用“图谱感知”教学法。 1、用形象的节奏图谱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个人 和一幅画

《一个人和一幅画》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更爱,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任务、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独自在荒山,克服生活条件的艰辛、精神上的孤苦,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的栽树老人的故事。 文章层次井然,脉络清晰。课文由景导入,先写山上的树很多“郁郁葱葱、漫无边际”,景很美“绿色的山和蓝色的天在遥远处衔接成一条线”,这些景物描写看似随意,实则是为后来体现老人为这青山美景所付出的艰辛打下了伏笔;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快乐的栽树老人;紧接着却笔锋一转,通过我和老人的对话以及老人外貌、语言描写来讲述这位植树老人的艰辛:生活上艰苦、精神上孤独。老人生活上的艰苦,作者从两方面进行了描述:

一方面是通过我和老人的对话,直接让我们知道老人吃的是又黑又硬的窝头,住的是一间石头砌成冬天寒冷夏天蝎蛰的房子;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老人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间接地告诉我们老人的艰苦劳作。精神上的孤苦,作者则是通过老人的语言和画在石屋外墙上的那幅粉笔画儿传达给我们。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那幅“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的粉笔画中的那“两个小人儿”更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老人是多么孤独,表达出老人希望有人陪他、和他一起植树造林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用豪放的山歌、老人的身影、流溢的晚霞营造了意味深长的情境,让人掩卷而思——这情这景又何尝不是“一幅画”呢!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特别是对植树老人外貌、动作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作者情感的表达更是自然、真挚,由他一开始初见老人时的“我首先被这张脸感动了,心里有一点儿发热。”到随着听到老人的生活的艰苦“我的心里有点酸。”再感到老人的孤独时的“我好像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忧郁牵扯着、牵扯着……”皆是真实的情感流露,而结尾处情感的升华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三)学生分析 1.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勾画批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感悟文本所蕴涵的感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四个生字,掌握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理

手工校本课程计划与教案

. 手工方课程的开设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可塑性,因而学生非常乐意参加。地方课程的开设,在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美术人才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现将本学期美术小组的活动安排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 本学期开设的手工地方课程活动为一部分有特长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才艺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的一技之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以点带面,促进全校的美术活动。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活动要求 1、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清洁。 2、每周二至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开始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美术室。 3、美术小组成员应严格遵守纪律,不准在美术室大声喧哗,不准做与美术学习无关的事。 4、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都应按时完成。 5、爱护美术教室的设施和用品。 三、活动容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平面剪贴和立体手工制作 2、卡纸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均可作为创作材料 3、给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 4、欣赏优秀手工作品,开拓学生眼界。 5、及时用相机拍摄活动容。(集体或个人) 四、定期举办美术比赛 举办美术展览,交流、回顾、总结学习成果,为同学们提供表现自己实力,增强自信心的舞台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学生大胆构思,不拘一格,精心绘制,多出佳作,在校展出以起到示作用。

文档Word . 五、备注 附:教学进程和教案

文档Word . 有趣的吊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表现物象的形态特征;运用剪、对折、粘贴制作吊饰;有目的的排列。 2、过程与方法: (1)在比较中,感受民间饰物造型、色彩、花纹特点; (2)在探索中学习吊饰的设计方法; (3)在“尝试运用”中掌握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意与同学合作完成; (2)对吊饰的串联与装饰发生兴趣。 教学重点:能运用纸材和点、线、色表现物象;运用“剪、对折、粘贴”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有目的的排列。

我家的一幅画-教案

我家的一幅画 在我的家里,有一幅最长的画,也是我最喜欢的画!那是我自己画的一幅竹子图。 那次,我和妈妈正在收拾家里没用的东西,我们干得热火朝天,忽然听见“砰”的一声,墙上的什么东西掉了。我和妈妈一点“防备”都没有,被吓懵了,过了两三分钟才缓过劲来。妈妈小心翼翼走过去一看,原来是挂历掉了,我俩也真是“胆小如鼠”呀。不过这挂历也懂点兵法似的,早不掉,晚不掉,非等到我们干活时候掉,真有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感觉呀。 但是,也真巧!这个挂历的画刚好是郑板桥的墨竹。妈妈原本想把它给扔了,可一想是郑板桥的墨竹,有些舍不得。老这么在家里放着,也不是回事呀!这时,他便把目光转向了我,好像是我能帮忙似的。“有了,你快把这些画临摹一遍,这样,不就可以一直保存下来了吗?对,快、快、快画吧。”我听了,吓个半死!要让我临摹郑板桥大师的墨竹,难死我也。我说什么也不答应。妈妈说:“这样吧,这个月的零用钱给10元,如何?”“不,给100元也不想画!”“要不然,带你去趟姥姥家?”“不!”“那你说,怎么着吧!”“太难了!”“没关系,就是因为难才要画嘛!我陪你一起。”最终,我还是被妈妈说服了,开始画。 我拿起笔,就仿佛拿起一块千斤重的石头。一笔一笔,慢慢地、小心地,刚画完一根竹竿,就已经大汗淋漓了!接下来,可就更难了!看着眼前这幅墨竹土,好似一座大山。竹叶有长的,有短的,有粗的,有细的,还有弯弯曲曲的,重重叠叠的在一起!看都能看花眼,更何况我还要画呢!不过,我发现长在竹根周围的叶子是最好画的了。那好就从这里开始画了!底下的,基本上是又长又细的,几下子就OK。可是中间的最让我头疼,一大群在一起。真不可比喻!我一定要稳下心来,细细的画。 上面一层还可以,有一根很特别。叶根长在前面的竹竿上,可是叶尖却转到后面的一根竹上,还转了个圈。为了画好它,我瞪圆了眼睛,仔细观察着它的变化:先在这个叶子上面,再绕到后面去,从这个细叶子底下钻出来,然后绕后面这个竹竿一圈……我自己小声嘀咕着!当我看完这片叶子时,我的眼睛已经离画面不到10厘米了…… 就这样,历时2个小时的绘画结束了,我把画贴在墙上,走远了一看,功夫

《一个人和一幅画》教案

5.一个人和一幅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3.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设计: 建议本课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便于确定教学方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闲适端详猎奇景致挽留山坳流溢 郁郁葱葱漫无边际兴趣盎然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

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设计意图: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和感悟能力。)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完成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 “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5.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 “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

《龙咚锵》说课稿说课讲解

《龙咚锵》说课稿

乌市第四十一小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音乐教研组第六期组本教研活动讲稿 时间:2013. 地点:音乐办公室 主持人:王毅 参加人员:杨静、梁晓鸿、王毅、海漫 活动过程:教师王毅首先交流《龙咚锵》的说课稿,之后,全体音乐教师根据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意见与建议。 整个研讨活动,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 神,共同为促进和提高我校音乐教学水平献计献策。 《龙咚锵》说课稿 乌市第四十一小学王毅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一册第八课《龙咚锵》 一、说教材 1、教材:歌曲《龙咚锵》选自人音版第一册音乐教材第十课。 2、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龙咚锵》;认识“锣、鼓、钹”三种打击乐,并为歌曲伴奏。 3、教材分析:歌曲《龙咚锵》是一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过年歌曲,节奏、旋律、歌词多次重复,使歌曲显得简单通俗,加上歌声与锣鼓声的交替,使过年的气氛更加热烈、欢快,抒发了小朋友敲锣打鼓庆新年的欢乐心情。 4、学情分析: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事物新鲜好奇、模仿性强,他们还喜欢“自己动手、发现探索问题”。而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几种

打击乐器,掌握了几种基本的节奏类型,为本课的认识、探究、实践打下了基础。 根据歌曲本身的特点,结合学校特色和一年级孩子实际,再考虑到新课程标准的部分要求,本人设计了这堂综合性的课例。 5、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龙咚锵》,体验过年的愉快心情。 (2)认识民族打击乐锣、鼓、钹,能掌握其奏姿,引导学生探索奏法,并能为歌曲简单伴奏。 (3)通过欣赏和学唱,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和器乐曲的兴趣。 6、教学重点: (1)通过感受、体验、探索、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感受过新年热闹的音乐情景,能用欢快的声音表达歌曲。 难点:探索“龙咚锵”声音的组成及为歌曲伴奏。 7、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光盘、打击乐等。 二、说教法 我在课堂上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采用生动的情境启发诱导,形象的演示点拔指导,以“唱”“演”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适当运用教学媒体。这将体现在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师生的每一次评价、课件的每一次展示、课堂的每一处声响。我将致力于创设一种亲、助、乐的人际情景,利用多媒体营造一种美、趣、智的学习情景,努力构建一个自主、民主、宽松、和谐、愉快、互助的真情空间。 三、说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