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题材电视剧的批判性分析

抗日题材电视剧的批判性分析
抗日题材电视剧的批判性分析

目录

绪论

1.研究意义与内容

1.1论文的研究意义

1.2论文的研究内容

2 抗日剧的概述

2.1抗日剧的简述及神剧的出现

2.2 抗日神剧的现状

2.3抗日神剧风靡的原因

2.3.1创作者个人的选择

2.3.2 媒体的推波助澜

2.3.3社会环境的影响

3 抗日神剧神在何处

3.1故事情节杂糅,言情成主导

3.2抗日英雄浓厚的传奇色彩

3.3 英雄多有草寇气息

3.4抗日变成武侠

3.5偶像色彩浓厚

3.6差距极大的双方形象

3.7故事娱乐化

4 抗日神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抗日神剧产生的不良影响

4.2 抗日题材电视剧该何去何从

致谢

参考文献

近代史论文——抗日战争

广石化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谈中华民主之抗日战争 前言:在日益严峻的国际大环境底下,我们更应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让后 日铭记着我们先辈的共荣历史,从而警醒后人。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恶性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 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 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然而,日本就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发动九一 八事变、制造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各种各种都是日本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 故意制造的虚假事件。日本的残暴的殖民统治对我们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 难。它不仅将宝岛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还在东北扶持了“满洲国”,企图将东北从祖国怀抱分割出去,最后还诱降汉奸汪精卫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 政府”。然而,最令人发指的就是日本对中的大规模侵略对中华人民造成了无法 弥补的伤害。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慰安妇”,这些词语真是无声地控 诉着日本侵略者得无耻的面孔。 除此之外,日本侵略中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了“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股份公司”两大垄断企业,独占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夺矿产资源。在关内就由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分别主管对华北和华 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制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

廉价出卖给伪政府,除保证侵华日军的需求外,大部分粮食被运往日本国内,为了它那对外扩张的野心作准备。 二、中华民主抗战的转变 众所周知,在反侵略战争的开始,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国民党,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这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热情。这时,中国共产党率 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又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共中央以及东北党组织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 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东北抗联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 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 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 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伟大目标,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进行“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依然实行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紧接着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成为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中国内部矛盾有了初步的缓解,开始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是 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投入抗日洪流。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赠钱物,一些人还不避艰险,把工厂迁往大后方。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一致拥护国共

批判性思维

浅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人才一必备的素质。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无论对大学生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 ,还是对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大学教育改革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社会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面对无数的信息选择 ,如果个体缺乏批判性思维 ,不能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 ,就会陷入“信息无知”或“信息消化不良”的状态 ,就会被信息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所淹没;如果不具备对来自互联网、各种大众传媒等知识进行辨别与区分的能力 ,不能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 ,就可能被信息汪洋大海所淹没 ,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被他人别有用心的谎言所误导。可以说 ,没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是无法在信息社会立足的。 (二)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 后现代教育学认为 ,人类迄今为止没有取得任何一种不可质疑的知识。知识的增长不是新知叠旧知的过程 ,而是一种对原有知识不断修正甚至全部抛弃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 ,掌握和理解原有的知识固然重要 ,但只完成了知识创新前一半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批判和反驳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知识假设。没有批判反驳的意识和能力 ,就容易陷入原有知识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从而形成盲从的习惯 ,根本不可能进行知识创新。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两种能力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批判性思维重在“破”,而创造性思维重在“立”。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和基础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要创造 ,就要求人们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从所谓的“定论”、“真理”中发现不合理之处。大学生只有在批判思维的过程中 ,才能学会“反省的怀疑”、“有根据的判断”,激发大胆的想象 ,提出新问题 ,探索和发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论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论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抗战中血肉磨坊的价值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内容提要: 在日本扩大侵华和七七事变的背景下,以虹桥事件为导火索的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三个阶段的战争,虽然最终战败,但却在中国的抗战乃至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在战略指导思想上和战略战术方针上,吸取教训,丰富战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淞沪会战抗日战争爆发过程意义与思考

目录 一、淞沪会战的爆发 (1) (一)日本扩大侵华 (1) (二)七七卢沟桥事变 (1) (三)虹桥事件 (2) 二、淞沪会战的经过 (2) (一)第一阶段 (2) (二)第二阶段 (2) (三)第三阶段 (2) 三、淞沪会战的意义及思考 (2) (一)淞沪会战的意义 (3) (二)对淞沪会战的思考 (3)

论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 ——抗战中血肉磨坊的意义与思考 一、淞沪会战的爆发 (一)日本扩大侵华 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侵华已经得到十分大的利益,大陆政策第一步的预想变为现实,就更加积极地扩大侵华。而为侵略战争服务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推动战争。 日本的政治也迅速地走上天皇制的法西斯主义统治。1937年6月,近卫文麿任日本首相,采取了关东军参谋长、侵华狂热分子东条英机的主张:鉴于西安事变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渐形成,应立即扩大侵华战争。 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的宣传机器,大肆鼓吹侵略中国的“正义性”。另一方面,对外又不断制造“和平”的阴谋,鼓吹所谓“日中友好提携”。 在这种“和平外交”的烟幕下,日本大量增加其华北驻屯军的兵力,在北宁路屯驻重兵,并侵占丰台这个重要军事据点,大批日舰开到青岛、上海,并进入长江各埠。37年6月以后,驻丰台的日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在外交上,日本对一切表面上还有一层反侵略、非战外衣的国际组织、限制其独占中国的条约,统统抛开,与正在进行侵略殖民地的意大利、德国组成联盟。 进入1937年,日本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军事上,已经全面进行了侵略战争的部署,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就要开始了。 (二)七七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遂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7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共产党员大会上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与抗日的革命者,应该沉着地完成一切必须的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前线!”1同时红军立即集中,准备奔赴民族战争的战场。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推动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各地爱国军民纷纷行动起来,大力支援华北前线。卢沟桥的炮声,唤起了全国人民团结御侮的抗战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新的觉醒。 七七事变发生以后,国民党政府处于动摇状态。然而无论是国民党想要直接交涉、斡旋、调解或是公断等等,均未得日本之置答。国民党在7月16至20日,召开庐山谈话会,讨论了和战方针问题,会中张群则向蒋介石提出所谓“和必乱、战必败,战而后和,和而后安”的“十四字真言”。2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一篇关于准备抗战的谈话。仍然希望对日和谈、妥协,还没有放弃苟安的幻想。 尽管国民党政府存在侥幸心理,幻想寻求“外交方法”来解决华北事件,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决不会改变。它在谈判的幌子下,加紧调集兵力, 1https://www.360docs.net/doc/1b8167558.html,/GB/69112/70190/70192/70270/4763940.html 2https://www.360docs.net/doc/1b8167558.html,/view/b_202071.html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常丽娟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理论发展、研究的原则、内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动态等方面加以概括, 预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的新动态。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学;概述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 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 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 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

抗日战争的论文

六十年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所取得的完全胜利。它改变了近代中国抗击列强入侵屡战屡败的历史,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重新振兴奋起的重要起点。中国人民所以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应当说首先是由于这场战争的爱国的、进步的、正义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上个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发生的战争中,日本是发动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是被侵略国家。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灭亡中国的图谋,捍卫国家和民族生存的爱国战争。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此后三个多月内侵占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紧接着,1932年1月28 日夜,日本侵略军又发动一二八事变侵犯上海,受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发动七七事变,在此后一年零三个月里,侵占了北平、天津、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和我国的大片领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民在1937年至1945年间,前仆后继英勇牺牲,进行了长期的极为艰难、曲折、复杂的抗击日寇侵略的爱国战争,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我们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爱国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关系到中国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然而,我们知道,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正面临着实现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因此,在这个历史阶段爆发的抗日爱国战争,就其本质来说,乃是旨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合乎历史潮流的进步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战争,因而是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战争一般地可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大类。象抗日战争这样爱国的、进步的战争是正义的,而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则是罪恶的、阻碍历史进步的、非正义的。当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主要的法西斯国家不但在国内建立了残酷的恐怖统治,而且公然宣称要取得世界霸权对其他国家侵占领土、掠夺资源,并在全世界推行法西斯制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占领、奴役和掠夺的正义战争,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用血与火的洗礼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战斗豪情。任何一个抗日的中国军人和中国民众都可以自觉地意识到,我们所进行的抗战是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保卫祖国的爱国战争,是实现民族解放的进步的战争,是反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正义战争,因而是有着崇高的战争目的,能够极大地鼓舞战斗士气的战争。而替日本法西斯卖命的士兵是被欺骗或被强迫为侵略其他国家去作战的,因此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野蛮的、罪恶的、非正义的。日本兵没有能够鼓舞他和使他引为自豪的高尚光荣的战争目的,因此也不可能有积极正确的誓死奋战的战斗意志。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爱国的、进步的,正义的性质,是我们赢得这场战争完全胜利的内在根据。中国人民所以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除了战争的爱国的、进步的、正义的性质这一内在根据外,还在于中国共产党承担起领导统一战线和人民战争的历史重任,坚持团结抗战和全面抗战的路线,使之成为赢得战争胜利最直接的动力和动因。经过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5年的华北事变,日本帝国主义逐步实现其吞并东北、吞并华北进而吞并全中国的野心,从而使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中日矛盾的发展和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使得中国各社会阶级的阶级关系和政治态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众的抗日爱国精神。不但中国的工农群众和多数知识分子日益觉悟起来,而且其他社会阶级和阶层中的进步力量也不同程度地转向参加或同情抗日救亡运动。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抗战胜利,挽救民族危亡,动员千百万群众起来参加抗日战争,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和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使得我国的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经过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并在全国人民的强大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极力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是国内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是包括由于政治态度的分野而形成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因此,我们在实行团结抗日的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共产党提出和切实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是推动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根本性力量。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人民战争,是既包括正面战场又包括敌后战场,既包括阵地战又包

谷振诣批判性思维及思维基本功

谷振诣:批判性思维与思维基本功 标签:●谷振诣 演讲人:谷振诣 1962年生于内蒙古赤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从事逻辑学、批判性思维和思维方法论的教学与研究。代表著作:《论证与分析:逻辑的应用》(人民出版社,2000)、《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帕特里克·赫尔利《简明逻辑学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译者之一。 时间:2月20日 地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职业棋手与业余棋手有一个重要的差别:职业棋手非常注重基本功训练,要花大量时间对基本功进行高强度和系统性的训练,因而都有过硬的基本功;业余棋手通常不注重基本功训练,偶尔练一练,训练的强度和系统性也不够,因而总是不能与职业棋手相匹敌。大学生是职业的学习者,职业的学习者不是知识的储存者和复述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思考者。职业的思考者必须练好思维基本功,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基本功。 宽容原则中立原则 十七世纪法国文学家布鲁叶说:“世界上最稀有的东西,除了好的判断外,便是钻石和珠宝了。” 谈到批判,总要有一个批判的对象,也就是批判什么;还要有一个批判的标准,也就是依据什么来批判;当然,批判是有目的的。 如果对批判的对象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那就不具有批判的资格。因而,批判首先意味着准确和充分地理解批判的对象。在这方面,批判性思维坚持理解的宽容原则,也就是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理解批判的对象。宽容原则限制批判者对所批判的对象进行歪曲的或者片面的理解,要求批判者具有公正、准确的理解能力。 任何批判都会预设一个或多个标准。批判的标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立场性标准;另一类是中立的标准。 《孟子·滕文公下》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朱“为我”的观点,主张尊重个体生命,不做自伤其生的事情,也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和侵夺。墨翟“兼爱”的观点,主张普遍平等地爱人,不受等级贵贱和血缘亲疏的局限。孟子对杨、墨的批判,依据的标准是立场性的,以儒家有差等的人伦之爱为标准,对杨、墨的观点进行批判。立场性批判通常不能解决争议,易于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 苏格拉底在临终前面临三项指控:腐蚀青年;崇拜新神;不崇拜城邦诸神。苏格拉底不清楚第三项指控的确切意思,请法官美勒托为他澄清一下,美勒托说:这项指控意为苏格拉底是彻底的无神论者。苏格拉底说:倘若如此,那第二项指控就不能成立。由于“苏格拉底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与“苏格拉底崇拜新神”相互矛盾,其中必有一个不能成立。苏格拉底对美勒托的批判,以逻辑学的矛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_魏欣欣

#学术评述#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魏欣欣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国外近二十几年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本文拟从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角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四种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评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必要信息。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0)01-0162-07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国外话语研究的一种新发展,严格说来,它既不是一种研究学派,也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仅仅是话语研究者/在进行语言、符号和话语分析时共同使用的一种研究视角01。它研究的主要不是语言是什么,而是语言为什么是这样;它感兴趣的不是话语本身的意义,而是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并为之服务o。自1979年Fo w ler等人出版5语言与控制6一书以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从多学科汲取营养,发展出各种分析理论和方法,形成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话语实践。在分析中,它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而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目前,它为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语言学等)所采用。本文拟就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方法做一评述,希望为国内相关领域理解和从事话语分析提供必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国内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做贡献。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三大转向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即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教学的语篇转向和文学评论的语言转向?。这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 作者简介:魏欣欣,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162

抗日战争小论文

论中国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抗日战争之前,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亚洲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正蓬勃地进行着,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给予了资本主义国家沉重的打击,导致法西斯国家的扩张。 抗日战争属于反法西斯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分为中国应战,中日相持,反法西斯同盟协作与战略反攻和日本战败四个阶段。 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平解决,开始合作一致抗日。 随后在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事变爆发。事前,日本通过与代表国民政府之何应钦、陈公博谈判,逐步获得了北平周边军事要点,包围了由冯玉祥西北军分化出之宋哲元29军。当日,日本中国驻屯军借口一个兵士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29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本遂开枪开炮猛轰北平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谈话,表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7月28日、30日,日本军阀相继占领北平、天津,第二十九军退守保定一线。平津一带的大学纷纷迁移。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就此中国正式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参战日军达30多万人,中国军队达110万人,战争中日本损失8万人,因病减员8万人,由此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国民革命军大部脱离战场,安全撤退,一部留在大别山区敌后坚持游击,主要是桂系军队。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最大的胜利是兵团司令薛岳指挥的万家岭大捷,这也是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胜利,日军第106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阵亡4000人。10月21日,在大亚湾登陆的日军占领广州,第七战区司令余汉谋部退至粤北地区。10月25日,湖北重镇武汉三镇相继陷落。中国国民政府的作战中心迁往重庆继续抵抗。 而日军在占领武汉和南方的广州后,战线拉长,无力作进一步大规模的战略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_杨峥

第16卷第8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6,No.8 Aug.,2010 2010年8月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西欧语言学界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它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生产、语言的消费与社会权势结构联系起来,揭示话语的政治性并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1]。 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2]。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批评性语言学家认为,不应该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人们生成的简单的社会符号和客观的 传播媒介,而应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关系,培养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人们对于语篇进行批评性鉴赏的能力,以便应对由于语言日渐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而引起的问题。 目前英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语法知识及应用技能,还要学习英语的学习策略与跨文化交际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最终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要求。但是中国大学生英语教育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差[3]。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已从“如何教”向“如何学”转移。研究者认为,培养学生英语语篇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但将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学生英语语篇能力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见,而批判性话语分析侧重语篇的结构信息及隐性权力意识关系,不仅能使学生批判性地阅读语篇,了解语篇的结构,也能让学生识别该语篇的文化特征及目的所在,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大有裨益。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 杨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语言形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且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权力及意识形态。而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专注于教授学生英语语法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字面理解层次达到批判性理解语篇本身。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篇之意,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英语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22(2010)08-0063-04 收稿日期:2010-06-20 作者简介:杨峥(1979-),女,江苏常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近代史论文-我眼中欧的抗日战争

学院:农学院 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班级:2012级农科2班 题目:我眼中的那段中国近 代史之抗日战争姓名:赵府 学号:2012512410 日期:2013.5.10

我眼中的那段中国近代史之抗日战争 经过十几周的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及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明白了很多也有了很多的感悟。由于时间及篇幅的限制,现仅将我联系抗日战争史实得出的部分理解与心得陈述如下。 首先,我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不外有二。 一.日本本国内的矛盾之尖锐,日本政府在错误的方针下将其国内的矛盾转移到国外。 具体有以下几点: 1.日本本国,孤悬海外,各种资源严重匮乏,这一点,相信凡是 有点地理常识的,都是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的,因此本点,便不消多说。 2.时代背景:自19世界60年代日本在幼年天皇明治天皇的带领 下开始了自上而下整改,从政治到经济,从朝野到市井。堪称彻底啊!而此之前,美利坚合众国的坚船利炮将日本国门强行打开及日本朝野进行的几次大规模出国欧美之行考察给整个日本造成的巨大影响也是这次改革、维新能够成功的一大原因,另外,不能否认的是,日本国民的确具有极度爱学习强者的品质,在或者说是习惯。之后的日本几十年的发展中,也不乏有名的政治家,“东洋郫斯麦”之称的大久保利通、田光荣一、伊藤博文等等。 这些政治家的确担得上出色两个字。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其它国家几百年才能做成的事情,然后这些事情一旦完成了,他们便将坚船利炮指向了中国、开进了中国,由此引发了这个近半

个世纪的灾难。 3.世界局势的日趋变化,是的日本渐渐投向了法西斯阵营,并成 为了轴心国集团核心三大国之一,这个变化,也使得日本进一步与另外两国将瓜分世界进一步细化,德国占据欧洲,而日本则毫无疑问的将炮火引进了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古老华夏。事实上,无论是从蓄谋还是从形势上看,中国这块肥肉的确最好拿。不仅靠近,而且因为了解。 (其中日本对中国的觊觎良久有以下史实: 自甲午中日战争后,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军方会议”,宣布《对华政策纲要》,而这一纲要则是对我国的满蒙作为其第一步; 1931年9月18日深夜的“九·一八”妄图侵占我全中国的嚣张气焰已出现,次年2月,小小日本已占我华夏3倍于己的土地;岂不令人深思,岂不令人痛心啊!1937年的“七·七事变”之前,其在我国东抢西夺,终于,“七·七事变”爆发,其亦发起全面侵华战争,我华夏大地也开始了八年同心同德、艰苦抗战的战争岁月。八年的抗日战争,抑或说几十年的对日战争,我华夏亿万同胞、各族人们在共同浴血奋战、付出无数财产与生命的代价下终于获得了实质性的胜利。)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的条件,而,内因则是变的依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于战争方面我坚信此点。中华民族这场轰轰烈烈的反侵略战争便是这句话的完美诠释。若说日本“祸水东引,以邻为壑”是外因的话,那么中国的贫病便是内因。 二、此时我国内的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我国先人们说,“一山不容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其实,当时的我国就是一头病虎。现将中国的状态分析如下: 1、统治阶层:对外的软弱的无能,优柔寡断,不知变通注定了这一时期,居于主导地位者的失败。现代各方的大师都注重扶植年轻人,而,这个时期的领导者就像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却依然不愿放权。此时的中国政府,在观看了此前几十年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大

批评话语分析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话语制衡的批评话语分析 汤红娟 (乐山师范学院,乐山614000) 提要:话语制衡在话语交际中有惠人利己的语用功能。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看,话语制衡是话语交际者在社会权力、社会阶层、年龄、认知能力等语境因素的制约下,为保全面子和均衡面子采用的话语策略。本文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话语制衡为例,通过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及语境因素的分析,探讨话语制衡的语用功能和语用原则;阐明话语制衡在发挥惠人利己语用功能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机制。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话语制衡;语用原则;电影《金陵十三钗》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3)02-0036-5 On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Flowers of War 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 Tang Hong-juan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614000,China)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ave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purport to be the corresponding discourse strategies the interlocutors apply in order to save face and balance face 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contextual elements like social power,class,age,and cognitive abil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ts contextual elements and delves into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principles.Based on the exemplification of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movie,the Flowers of War,this paper elaborates how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elp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human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on the condition of executing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Key w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pragmatic principle;the Flowers of War 1批评话语分析和语境因素 批评话语分析是1979年由R.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话语分析方法,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社会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社会现实中的权力失衡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主要探讨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揭示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建构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效能(Fairclough2003,Gee1999,Mar-tin2000,Wodak2001,廖益清1999,刘立华2008)。批评话语不仅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因而批评话语分析关注语言的社会实践性、话语呈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批评话语分析有3种研究方法。第一,批评话语分析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和解释语言的变化,特别是那些由于受到社会权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言语变化。第二,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为本,话语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话语和语境媒介发生间接联系,这种联系是批评话语分析所描述和解释的对象。第三,批评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对不同的受众来说,由于情感态度、阶级地位、种族、性别、年龄、认知能力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尤其是由于涉及的语境因素的不同,相同话语可以有不同的诠释(王占斌苑春鸣2007)。 语境因素是指话语或言语行为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语言上下文或非语言的主客观环境因素(武瑷华2006)。van Dijk曾说,“我们可以将语境分为全局语境(global context)和局 2013年第2期总第171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13,No.2 Serial No.171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论文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日本发动这场劳民伤财的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呢?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思想界开始对中国传入日本的“汉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激烈的批判,对于世界和东亚局势以及日本的未来进行了重新思考,日本思想界产生了“脱亚论”和“兴亚论”两种表达对亚洲形势看法的思想。而这两种的思想的共同之处是视中国为弱者,用武力占领中国,并演变成企图实现日本称霸东亚“领导”中国等所谓的半开化亚洲国家的侵略野心的工具。这种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日本的平民和统治者,而且中国近代的衰落更加激发了日本人对中国的敌视,开始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学习西方,当中国正在爆发太平天国时,日本国内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改革,并且在短短的几十年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一跃成为资本军事强国。然而国内有线的资源又制约了日本的发展,使得他不得不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其他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自然成为它觊觎的对象。 随着天皇制国家体制的确立,日本政府开动了全国的教育机器来推行军国主义教育,把“忠君爱国”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标榜天皇是唯一的上帝,誓死效忠天皇,把侵略正义化、合法化。并通过种种手段,军事主义的思想被强制灌输给孩子们,是他们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接受各种歪理邪说,最终沦为日本侵略战争的炮灰。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就在上节课老师让看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那一幕幕让我触目惊心啊!日本军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已经不能用禽兽来形容他们了。这足以看出日本军事主义洗脑教育对他们的毒害,连人最初的本性都抹杀啦!! 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他急需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原料的供应市场,还有就是在1933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承重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为了转移危机对日本的影响,再加上日本军事主义教育造就了一批高度忠于天皇的军队,他毅然发动侵华战争,所以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必然的。 以上我从日本方面论述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呃...这纯属个人见解啊!仅供参考。 话说回来,抗日战争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粘合剂,它促成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各民族各党派的大团结,四亿亿中国人民用鲜血筑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国民党和共产党一正一后,相互配合,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纲要》中中国抗日战争这一章,使我深刻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使我更加坚定了跟着党走的信念,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但是这本书好像在尽力缩小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放大了共产党的影响。有新的读者会发现整张的文字对共产党的影响和作用的描述要比写事件本身多得多,而对于国民党的描述就更微乎其微了,试敢问如果没有国民党在真面战场的那几次大会战,只凭共产党凭借地形打得歼灭战和游击战,中国的战局会怎么样?呃…这其中的意思就不言而喻啦! 抗日战争更让我体会到了什么事弱国无外交呀!无论是在什么时期弱肉强食都是社会生存的最终法则,而且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只有利益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时的中国政府请求其他国家进行调节,但是他们对日本的这种行为致以默许的态度,因为发动战争可以使他们大发战争横财。当日本的侵略触及他们的利益时,最明显的是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迫使美国放弃了发财的梦想,加入了反法西斯的阵营中来,直接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因而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静思一下,如果没有珍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