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设计

(完整版)《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设计
(完整版)《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设计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基本实验,加之此节是生物三大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的核心内容。所以在展开光合作用的相关学习内容之前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完成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学习,增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和学习光合作用的兴趣,也为后续光合作用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是职业中学的体育班,全班29位学生,其中只有3名女同学,以男生居多的这个班级学生学习的重视度,自觉性都比较差。而且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文化课的底子薄,对课堂教学兴趣不浓厚。但学生比较好动,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往往他们对实验课具有很高的兴趣,这样对开展生物实验课很优势。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探索叶绿体有色素的种类。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

(2)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3)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相互交流的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态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关心爱护绿色植物,关心发展农业的意识,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和色素的提取。

五、实验原理:

提取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中,所以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当没有丙酮时,也可以用其他有机溶剂替代,如酒精。

分离原理:分离色素的方法叫纸层析法。分离色素与色素的溶解度有关,而与色素的浓度、

含量无关。因为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虑纸条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从而将各种色素分开。

六、实验材料用具和试剂

材料用具:足够多的植菠菜叶、小油菜叶。

烧杯(100mL)、研钵、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小试管、培养皿、角匙、

量筒(10mL)、天平、丙酮、层析液、二氧化硅、碳酸钙。

试剂:有机溶剂:丙酮、石油醚、无水酒精;

层析液:(1)石油醚:丙酮:苯(20:2:1)

(2)石油醚:丙酮(10:1)

(3)93号汽油。其他用具和药品按教材要求准备。

七、实验的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在前一节课主要针对我班学生底子薄的特点就已经给学生播放了本实验的部分过程,再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优化组后,分成每4人一小组共八大组进行实验。决定本组选择的探究内容,设计出本组认为最佳的实验探究方案。并在黑板上呈现出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和查阅相关的资料亟待解决和弄清楚的问题。

课堂探究具体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描述同学们生活遇到的小问题:夏天穿条白色的裤子在草地上玩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把裤子染绿了。现在的问题是同学能不能用水将染上去的绿颜色洗下来呢?(学生回答:不能)。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当你今天做完咱们今天的这个实验后你会很容易的解决此问

题-----洗干净被草染绿的衣服。

1. 提取色素

称取5g绿色叶片,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少许二氧化硅(或石英砂、细沙)和碳酸钙,再加入10mL提取液,迅速研磨至匀浆。将研磨液倒入玻璃漏斗(漏斗基部放一块双层尼龙布)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到一个棕色试剂瓶中,及时盖上瓶塞。

通过探究小组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石英砂、碳酸钙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2)、加入丙酮(无水乙醇)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要迅速、充分研磨?

(4)、为什么必须及时用棉塞塞紧试管口?

2. 制备滤纸条

方法一:

取一干燥的定性滤纸,将滤纸剪成长约10cm、宽约1cm的滤纸条,在距滤纸条一端1.5cm 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如图剪去两角。

方法二:

(1)取一张干燥的圆形滤纸片,用牙签在滤纸中心扎一个孔眼。用玻璃管(或塑料管)管口蘸取滤液,将滤液均匀地印在圆形滤纸片中央处,待滤液干后,再重复二至三次。

(2)剪取约3cm棉线做灯芯,将灯芯穿入圆形滤纸片中央的孔眼中,一端打结。

(3)取2mL层析液倒入一培养皿中,把制备好的插有灯芯的圆形滤纸片盖在培养皿上,让灯芯的一端(未打结的一端)浸入层析液中,用另一大培养皿盖好以防止层析液的挥发。

3.画滤液细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画一条细而直的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画两至三次。

也可用载(盖)玻片的一侧蘸取滤液,将滤液均匀地印在铅笔细线处,待滤液干后,再重复二至三次。

4.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取2mL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制备好的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沿试管的内壁轻轻插入到层析液中(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塞上试管塞。

探究小组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色素会在滤纸条上分离?

(2)、为什么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二个角?

(3)、为什么滤液细线越细、越直越好?

(4)、为什么画滤液细线需要重复2-3次?

(5)、为什么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

(6)、为什么烧杯要盖培养皿?

5. 观察结果

观察滤纸条或圆形滤纸片上出现的条状或环状色素带。

八、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1.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

2.分离色素的关键是:①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画几次。②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九、知识拓展

1、植物正常叶片显示绿色的原因是什么?(正常叶子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分子比例为3比1,所以正常叶片显示绿色。)

2、秋天绿色叶片变黄的原因又是什么?(寒冷时,叶绿素分子容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较稳定,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所以叶片变黄。)

3、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提取和分离变黄的植物叶片中的色素,出现的还会是4条色素带吗?

十、实验检测

1、从叶绿体中提取色素,选取的最佳叶片应是()

A.肥嫩多汁 B.革质叶片

C.刚刚长出来的小嫩叶 D.鲜嫩,色浓绿的叶片

2、叶绿体的色素能够在滤纸上彼此分离开的原因是()

A.色素提取液中的不同色素已经分层 B.阳光的照射使各种色素能彼此分开C.滤纸对各种色素的吸附力不同 D.丙酮使色素溶解并彼此分离的扩散速度不同

3、下列关于“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描述中,不属于实验要求的是()

A.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 B.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

C.了解各种色素的吸收光谱 D.验证叶绿体中所含色素的种类

4、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要加入丙酮,其目的是()

A.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B.使叶片充分磨碎

C.使各种色素充分溶解在丙酮里 D.为了使叶绿素溶解在丙酮里

5、下列各项液体,可作为色素溶剂的是()

A.水 B.氯化氢 C.乙醇 D.草酸

6、在进行叶绿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A.滤纸条上几种色素会扩散不均匀而影响结果

B.滤纸条上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而使结果不明显

D.滤纸条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

7、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滤纸条上最上端的色素名称和颜色分别是()

A.叶绿素a、蓝绿色 B.叶绿素b、黄绿色

C.胡萝卜素、橙黄色 D.叶黄素、黄色

8、在研磨绿叶时,下列哪种物质不需加入()

A.丙酮 B.层析液 C.碳酸钙 D.二氧化硅

十一、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分组完成实验的情况来看,在八个小组内有两个小组的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其他小组滤纸条有重叠,跑歪,色素带较模糊等情况,所以教师要适当的做以引导,让他们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施展和显示的领域。通过发展性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实验目的 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材料用具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观察时,可对照课本上的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 讨论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答: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能够使机体产生运动。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实验目的 在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 实验材料 绿豆50粒,培养皿1个、吸水纸若干 实验步骤 1.在培养皿内垫上4—5层吸水纸,洒上水让纸充分浸湿。在培养皿中均匀的放入50粒种子,再盖上两层吸水纸,放在通风阳光处。 2.每天要检查培养皿内纸的湿度,经常保持湿润,不能有干燥或水淹现象。 3.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内将观察到萌发的种子数记录在表中,连续观察七天左右。实验结果 发芽率计算:50÷50×100%=100% 实验结论

本组实验结果发芽率为100%。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实验目的 观察根尖,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 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根尖的永久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方法步骤 1、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 这就是根毛。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根毛。 2、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看看构成根尖的不同部位的 细胞有什么特点。 讨论 比较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说说幼根的伸长主要由哪些部位的细胞起作用。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实验现象: 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资料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龙源期刊网.cn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作者:郭鹏飞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11期时代呼唤课堂教学改革,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自从被引入国内以来,翻转课堂就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大批教育工作者围绕翻转课堂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翻转课堂概念的兴起,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也掀起了学习翻转课堂的热潮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尚不能给出有力的证明为此,我们联合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以期从中获取一定的答案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甲班和乙班学生,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相似甲班作为实验班,共45人;乙班作为对照班,共45人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为教师特质、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和评价工具等,保证以上项目相同;自变量为教学方法,即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本研究选取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表和统计图》整个单元作为实验教学内容,该单元主要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和数学学习成效前测然后开

始进行教学,实验班通过对整个单元内容的分析、知识点的梳理、教学微视频制作、课前和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按照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照班则严格按照同年级平行班的要求进行实验研究四周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的后测,并进行访谈辅助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显著增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促使该学习活动朝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本研究指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数学领域所表现出努力和投入的内在趋力对于学习动机的测量,主要参考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数学学习动机量表修订而成,每道题有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学习者根据每题题意描述,选出最符合自我感受的选项,对应得分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者在数学领域学习动机越强下页表1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数学学习动机前、后测结果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在肥城实验小学的实现的一点思考本周六在泰安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名师微课程与翻转课堂小学数学观摩课”,让我颇受启发几位名师的讲课深入浅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老师都在提问:“为什么呢”,注重学生的启发诱导,从提问自己的年龄、身高等入手,不断向学生发问,启发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让数学联系的生活,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尽量让

高中化学必修一《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 殷铁新 一、课标要求? ?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 二、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 ⒈知道什么是分液,初步学会分液的基本操作,理解其适用范围。 ? ⒉知道分液漏斗与三角漏斗、长颈漏斗的区别,了解分液漏斗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学会使用分液漏斗。 ? ⒊知道什么是萃取、萃取剂,初步学会萃取的基本操作。 ? ⒋学会应用萃取和分液操作从碘水中提取碘。 ? (二)过程与方法 ? 在化学学习和实验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渐形成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 三、重点和难点? ? (一)教学重点:分液、萃取 ? (二)教学难点:萃取? ? 四、设计思路? ? 教材“萃取”这部分内容实际包含萃取和分液,另外教材是通过从碘水中提取碘实验来介绍萃取和分液。以往我们都是按照教材这种编排来介绍萃取和分液,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二者还是不能理解,经常混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也不会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现改为通过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识,先学习分液,再学习萃取,最后学习从碘水中提取碘。这样就使得难点得以分解,而且学生能将新旧知实很好的联系起来。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由实验上升到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就更加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也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每个知识点。? ? 五、仪器、药品?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 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 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 个、玻璃片4 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 瓶空气和1 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Q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O 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 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案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案 1 / 1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案 课程名称: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Pharmaceutical Botany and Pharmakognosie) 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药学 教材:《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郑汉臣蔡少青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ISBN7-117-05650-9/R·5651 学时:总学时204学时(理论116学时,实验88学时)周学时8学时(理论4,实验4) 绪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1 / 1

熟悉学习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方法。 熟悉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 了解我国近代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2学时) 1、提要: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发展史(古代重要本草著作)。 2、要点: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几本重要本草。 3、难点: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4、方法:讲述。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2、古代重要本草著作简介。 第一篇药用植物学基础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植物细胞的形态和构造,细胞壁的特化及其鉴别法,细胞后含物的种类、形态及鉴别法。掌握细胞的分化与组织的形成,各种组织的形态特征、存在部位和功能;维管束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8学时) 1、提要: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特化,细胞后含物种类);植物的组织(类型、特征);维管束类 型及特征。 2、要点:植物细胞主要结构,包括特化的细胞壁,后含物;机械、分泌、输导、保护组织;维管束类 型结构。 1 / 1

胡萝卜素的提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胡萝卜素的基础知识 2、掌握提取胡萝卜素的基本原理 3、掌握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的技术 4、学会纸层析的操作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胡萝卜素的提取,纸层析的操作 教学难点: 胡萝卜素的提取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有哪些?这一节我们再来学习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的原理、方法和提取技术。 (二)背景知识 1.基础知识 (1)胡萝卜素的性质:橘黄色晶体,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 (2)胡萝卜素的来源:植物、岩藻、微生物发酵。

(3)分类 根据双键的数目可以将胡萝卜素划分为α、β、γ三类,β-胡萝卜素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 (4)用途 一分子的β-胡萝卜素在人或动物的小肠、肝脏等器官被氧化成两分子的维生素A,因此,胡萝卜素可以用来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夜盲症、幼儿生长发育不良,干皮症等。胡萝卜素还是常用的食品色素,广泛地用作食品、饮料、饲料的添加剂。最近发现天然胡萝卜素还具有使癌变细胞恢复成正常细胞的作用。 (5)方法:萃取法。 影响因素:萃取剂性质、用量;原料颗粒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温度、时间等。 选择控制:溶剂:石油醚 原料:颗粒小、干燥。 条件:温度较高,时间长。 (三)胡萝卜素的提取 1.实验设计 1.1实验流程:阅读教材图6-6。 溶剂:应选择使用水不溶性有机溶剂,如石油醚(为什么?)。 选择溶剂应注意哪些因素?:(提取效率、水溶性与水不溶性、沸点高低、有无毒性、是否易于产品分离等) (1)提取方法 胡萝卜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用萃取的方法提取。 (2)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 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3)萃取剂的选择

2019年全员培训小学数学实践作业提交-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第98、99页。 课标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为落实这一目标,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亲身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不仅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而且为今后逐渐形成较强的探索能力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如果我们将数学公式的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那么它就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只有发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才能演绎出生动结论。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材首先由怎样计算三角形警示标志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打下基础。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体会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建立猜想、归纳发现和抽象出公式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这样的编排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锻炼数学推理能力,从而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学生分析:

药物制剂专业培养方案

药物制剂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药物制剂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药物制剂设计与制备、生产与 应用等领域,从事药物制剂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改造和应用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二、基本要求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 学生应达到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意识、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掌握药学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掌握与药学相关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化学、生物学、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掌握药学的基本知识与实验技能 掌握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受到各学科实验技能、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的基本能力。 .掌握药学相关方面的知识及能力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能够了解药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熟悉药事法规、政策, 熟练应用至少一门外语。 .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心理健康。 三、主干学科 药学、化学、生物学、医学 四、主干课程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工业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药物化学等。 五、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学制年,弹性修业年限~年,符合郑州大学授予学士学位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须修满培养方案中规定课程学分(其中公共平台学分包括校级素质平台课学分,学科基础平台学分,模块学分,课程群学分),方准毕业。 七、主要实践性教案环节 实践性教案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 八、学分、学时汇总表(见下表) 平台 模块 课程群 合计 公共基础平台 学科基础平台 专业 共享课 专业方向课 实践 教案 药学方向 药物制剂方向 各一 学分 课 程 类 别 学 分 学 时

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萃取和分液教学设计 执教人:广东华侨中学陈芸芸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知道什么是分液,理解其适用范围。 ⒉掌握分液漏斗的操作步骤。 ⒊知道什么是萃取、萃取剂,初步学会萃取的基本操作。 ⒋掌握萃取和分液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在化学学习和实验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观察、思维、独立操作等能力,使学生容易获得成功感,树立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萃取和分液的原理。 三、教学设计 通过粗盐提纯和自来水的蒸馏实验,学生已经对初中化学实验进行了复习以及对高中化学实验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萃取和分液,教材是通过从碘水中提取碘实验来介绍萃取和分液。以往我们也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介绍萃取和分液,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二者还是不能理解,经常混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也不会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考虑到这个情况,现改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构建知识结构的台阶,让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了解,什么是分层→分液的定义→什么是萃取→萃取的定义和条件→萃取的原理,最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萃取和分液这两个分离操作。设计中由易到难,层层分化,先观察现象,再分析本质,最后掌握原理,逐步搭建台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体系。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由实验上升到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就更加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也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每个知识点。 四、仪器、药品 铁架台、烧杯、铁圈、分液漏斗(锥形)、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四氯化碳、苯、酒精、碘水、碘单质。 五、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P75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 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应用等过程,经历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体验互相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视频1:小淘气分饼的情境 有一天淘气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蓝猫、菲菲、霸王龙。蓝猫说:“我功劳最大,我要吃一大块。”菲菲说:“我要吃两块。”霸王龙抢着说:“我个头最大,我要吃3块。”淘气想了想便动手切饼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并向他们提问:“刚才,我把3个同样大小的饼,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分别给了你们1块、2块、3块,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淘气的问题,立刻引起了他们的争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谁吃的多吗? 生:用分数表示出它们各吃了一块饼的几分之几。 视频2:出示三个分数:1/2 2/4 3/6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三个分数。并让学生猜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1)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吃得多呢?亲自分一分,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操作验证——集体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视频3:演示操作过程 (2)既然他们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他们分得饼的三个分数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得出结论,三个分数相等)

《蒸馏和萃取》教学设计讲课稿

《蒸馏和萃取》教学 设计

《蒸馏和萃取》教学设计 丽泽中学高中化学组张淑媛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在课程内容标准中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中是这样规定的:让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实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并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好奇心强,同时以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知识储备上,他们已经熟悉了过滤和蒸发这两种固体液体的分离方法,但对于两种都是液体的混合物如何分离还不太明确,有这方面的学习渴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也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蒸馏及萃取的原理 (二)教学难点萃取的操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萃取原理,掌握萃取的实验操作。 2、了解蒸馏原理,练习蒸馏操作。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3、会用合理的方法检验离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安全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对实验探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对初中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辨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体验成功的乐趣。 2、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实验仪器和实验设计的巧妙,感受化学之美 四、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用品 药品:制取蒸馏水装置1套、50ml分液漏斗、10ml量筒、烧杯、铁夹台、铁圈、CCl4、碘水。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 (三)主要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实验探究、练习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小学

教学设计模板教材分析: A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第( 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本课将进一步学习(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 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 识的基础。B 《》是小学数学课本第册(修)的第章“”的第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 》的知识与我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打下基础,所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 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教学目标: A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理解(),掌握(),探究和发现(),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B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法: ⒈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 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等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等学具。备(教学过程: A

《萃取、分液》教学设计

新课标《萃取、分液》的教学设计 陆毅 江苏省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222341 Eimal:luyi1967314@https://www.360docs.net/doc/1c14734623.html,;luyi1967314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4734623.html,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①熟练掌握萃取分离实验操作,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设 计实验方案,解决物质分离,提纯问题。 ②利用萃取的原理解释自然界中有关自然现象,设计 简单的方案处理自然界中常见的有关萃取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提 高、观察、比较、分类、概括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科 学思想。 ②通过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让学生感到化学 就在身边,化学很有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中的 化学,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萃取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萃取的原理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慎将油汤洒到衣服上,我 们往往采用洗涤剂、汽油等有机物将其除去,而用普通洗 衣粉洗涤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油渍具有亲油性,抗水 性的特点,油渍的去除主要采用了有机溶剂萃取法,又如 煎煮药酒就是利用乙醇溶剂萃取法将中药材中易溶于乙 醇的物质提取出来。萃取是一种常用的物质分离操作。什 么是萃取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板书]一萃取 [教师]展示一瓶四氯化碳液体 [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闻气味 [教师设疑]如果将四氯化碳与水混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结果]出现无色液体,说明水和四氯化碳不互溶 [教师追问]你有什么方法确定上层、下层各是什么液体吗?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取上层液体,向其中加入适量水,如果与水互溶, 证明该层是水层,否则为四氯化碳层 [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其推理 [汇报结果]实验证明上层是水层,下层是四氯化碳层, 说明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 [教师]请同学们做以下实验,并思考所展示的问题 [展示实验内容]

数学实验教学设计

數學實驗教學設計 陳子健 實驗課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一.教學目的: 探索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發現勾股定理 二.教學模式: 動態數學實驗教學 三.課堂環境: 電腦室、一人一機、PG_Lab。 四.教學過程 引導證明完成演譯證明: 1. 大正方形面積=(a+b)2 2. △面積=ab/2 3. 大正方形- 4個△=a2+b 4. 小正方形面積=c2 巡視 1.書本上的拼圖實驗 2.

五. 教學思路 1. 學生自行用測量法發現勾股定理猜想: ? 銳角三角形 -- 222b a c +<; ? 直角三角形 -- 222b a c +=; ? 鈍角三角形 -- 222b a c +>。 學生在發現勾股定理的同時,也為以後學習餘弦定理埋下伏筆。 2. 教師演示拼圖法,同樣可得到勾股定理猜想 – 從另一方面進行驗證。 3.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勾股定理演譯證明 – 從猜想到證明。 4. 學生自行實驗獲得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結論。 5. 留下拼圖實驗作為作業 – 在家熟習軟件操作。 6. 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不進行普適性實驗,普適性實驗也可以留作課外作業,作為對課上實驗的鞏固和補充。

平面幾何實驗報告 班級:_____ 學號:___ 姓名:_____ 日期:_____ 實驗課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一、實驗目的:探索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發現勾股定理 二、預習 任意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 如果a 、b 、c 為三角形的三邊,它們的邊長關係有: 1.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三、實驗環境:PG_Lab 四、實驗過程: 實驗設計一: 1. 用工具 作任意△ABC ; 2. 用工具標示出∠C ; 3. 用測量工具分別測量BC 、AC 及AB*AB ;並分別定名為a 、b 和c 2。 4.用測量工具測量∠C 的大小; 22 觀察 1. 移動B 點,監察∠C 的大小變化,分別當∠C 小於、等於和大於90°時停下來; 2. 觀察22b a +與2c 的大小關係 發現 1. 當∠C < 90°時,有22b a +___2c 。 2. 當∠C = 90°時,有22b a +___2c 。 3. 當∠C > 90°時,有22b a +___2c 。 猜想(勾股定理): 當△ABC 為___三角形時,___邊的平方等於________邊的平方和。

中药学教案 (2)

中药学 总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学科。 ●相关概念∶ 1、中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即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2、生药∶即生品药材。 3、生药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知识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4、天然药物∶指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物。 5、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 授课内容 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10分钟) 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10分) 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20分钟) 4.中药的产地(20分钟) 5.中药的采集(2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重点难点 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 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 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1.掌握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 2.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著作。 3.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了解国家中药GAP发展计划及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1、东汉《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载药365种。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 2、南朝齐梁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整理、订正《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并增补《名医别录》365种药物,标志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3、唐代《新修本草》。由苏敬等主持编纂,载药844种。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本草。

蒸馏和萃取教学设计

蒸馏和萃取教学设计 课题:蒸馏和萃取 教科书版本:新人教版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内容:上节课讲了过滤和蒸发两个分离提纯的方法,这节课中心将放在蒸馏和萃取的讲解。蒸馏装置的安装注意事项以及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的实验操作,特别是分液漏斗的正确使用。 学生情况: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随着时间的过去都有所遗忘。学生来自不同的中学所以实验操作技能水平肯定是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好与初中知识的衔接还要照顾到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差的同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知道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用已 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加深对混合物分离、提纯等实验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实验安全标识、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 进而掌握实验的基本准备常识,并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在对物质性质研究的同时,能设计出 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逐渐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具有一 定的创造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 探究的艰辛和喜悦,逐渐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 3、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萃取实验步骤 教学难点:萃取实验步骤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实验室中溶解固体药品时要用到蒸馏水,同学们知不知道蒸馏水是怎么制得的吗? 〖教师讲解〗蒸馏定义、蒸馏装置及其安装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板书〗 一、蒸馏:利用液体沸点不同,提纯液态纯净物的方法 1、蒸馏瓶中放入少量碎石片防止液体爆沸 2、冷凝管中冷却水下进上出 3、蒸馏烧瓶液体在其容积的1/3至2/3之间 4、加热时蒸馏烧瓶要加石棉网 5、温度计水银球应在烧瓶支管口处 〖过渡〗怎么检验蒸馏水中是否含有Cl-? 〖教师板书〗Cl-的检验: ①加稀硝酸酸化 ②加AgNO3 〖过渡〗海水中含有少量的碘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提纯,但是蒸发会耗大量的能量,于是科学家们找到一种新方法提取碘——萃取 〖教师板书〗二、萃取 1、定义:用一种溶剂把溶在另一种溶剂中的溶质提取出来的方法〖过渡〗在萃取中要用到分液漏斗,展示分液漏斗 〖教师实验〗做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的实验,边做实验边讲解分液漏斗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展示实验过程中现象的变化 〖过渡〗萃取实验做完,两种互不相溶的溶液要将它们分开就要涉及到分液操作 〖教师板书〗三、分液 1、定义: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2、下层液体从下管放出,上层液体由上口倒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萃取剂的选择 〖教师板书〗2、萃取剂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容是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主要介绍了口腔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过程。在探究竟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掌握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并对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过程有一定认识。其后总结出了两种消化的方式,其中化学消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因此,在介绍时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课件等。最后总结了健康的饮食方式以及牙齿的保健知识。 引入:教师课前准备好馒头,课上分给学生每人两小块,进行咀嚼馒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食用馒头的方式产生的结果不同引起认知冲突,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组织:首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探究竟”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唾液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不同消化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说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说出消化的类别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 1.提高预防龋齿,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分析推理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的科学态度。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方式。 难点:不同的消化方式及原理。 四、教学媒体 小烧杯、试管、稀碘液、滴管、含淀粉物质(如淀粉、馒头等)、温度计、酒精灯、大小相等的馒头块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导学案: (一).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唾液中的什么成分让馒头的主要成分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3、如何鉴别淀粉? 4、麦芽糖与碘液变化么? (二)、 1、探究的实验问题是什么?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预期结果是什么? (三)、 1、如何模拟牙齿和舌头的作用。? 2、预期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3、结论是什么? 七、教学过程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74“连加、连减” 【教材分析】《连加连减》是第六单元的又一难点内容。之前我们的学习只需一步就可完成计算,而在此课,要分为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要用第一步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使课堂更生动,学生积极性更高,教材编排上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在连加、连减计算前各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利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二是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目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学情分析】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从而扩大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必须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领会并掌握知识。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师生基本关系的最新论述。反复单一的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往往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计算的学习变得乏味无趣,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思考:首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对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认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另外,一年级的孩子仍然以游戏玩耍为精神食粮,孩子需要通过半游戏半学习的过程进行学习;而且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稳定持续15到20分钟。因此,教学时我设计小青蛙回家的故事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把枯燥无味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