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输血

儿科输血
儿科输血

儿科输血

贫血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如发生缺氧应立即采取支持疗法,若患儿病情仍不稳定,才考虑输血。决定输血不应只依据血红蛋白水平,而应根据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一、小儿贫血

1.输血原则(参考2001年WHO《The Clinical Use of Blood》)

(1)血红蛋白浓度≦40g/L,或Hct<0.12,不论病人临床情况如何,都需要输血。

(2)血红蛋白浓度为40~60g/L,或Hct 0.13~0.18,如伴有缺氧的临床特征,如酸中毒、意识障碍等,则需输血。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红细胞。

3.注意事项

(1)在输血过程中液体的容量可能促使心力衰竭的发生或加重。5ml/kg红细胞和10ml/kg 全血对提高血液运氧能力相同,但含增加循环负荷的液体和血浆蛋白较少,故患儿应用红细胞而不用全血。

(2)减少细菌污染的危险。绝不可再使用已用过的血液。输血前血液应在2℃~6℃环境下保存,不可用已离开冰箱30分钟以上的血液。输血应在4小时内完成。

二、血小板减少症

1.输血原则

(1)血小板明显减少,临床有明显出血,特别是有颅内出血。

(2)临床无明显出血,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

①血小板<20×109/L;

②在下列特殊情况下,

血小板输血的阈值应调为:早产儿<50×109/L;病态早产儿或需作侵入性操作术患儿<10×109/L。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血小板。

3.注意事项

由于母体血小板与患儿体内循环的血小板抗体相容,故可输注母体血小板。若急救时,

无法采集相容性血小板,可用血浆交换以减少循环中抗体和减轻出血症状。

三、小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1.输血原则

(1)血红蛋白70~90g/L,有血红蛋白尿。

(2)血红蛋白<70g/L,无论有无血红蛋白尿。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红细胞。

3.注意事项

抢救急性溶血时,可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再补充红细胞,既达到纠正损失细胞外液的目的,又有利于防止游离血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

四、地中海贫血

1.输血原则经常性输注足量的红细胞以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红细胞

3.注意事项在输血的危险性小并进行铁螯合剂治疗的条件下,血红蛋白升至100~120g/L 即可,不要超过150g/L。

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输血原则

血红蛋白<40g/L,或Hct<0.12。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洗涤红细胞。

3.注意事项

输血应十分慎重,可输可不输的尽量不输。病情稳定,即使血红蛋白在40g/L左右原则上不输血。

新生儿输血治疗:

一、新生儿失血性贫血

⒈输血指征

⑴急性失血:有血容量不足表现,如苍白、心率

>160次/分,收缩压<6.65kpa(50mmHg),HCT<0.40;

⑵慢性失血:出生后一周内HCT<0.30,心率>160次/分,心脏扩大。

⒉输血方法

⑴急性失血有休克表现可以输全血,每次输20ml/kg ;

⑵急性失血无休克表现以及慢性失血以输红细胞为主,每次输10ml/kg ;

⑶输血量计算:

红细胞量(ml)=〔期望Hb值(g/L)—实测Hb值(g/L)

×3×体重(kg)〕÷10

●新生儿每kg体重输红细胞10ml可使Hb升高约30g/L。

⑷如有休克或病情危急来不及配血者,应先输5%白蛋白20ml/kg 补充血容量,然后再输红细胞;

⑸贫血伴有心衰者,可在输血同时以快速利尿剂静注;

⑹输血同时给氧气吸入,以减少组织缺氧所带来的损害。

●供血部门应提供小包装红细胞或全血,红细胞适应证(见表1)。

表1 新生儿小容量红细胞输注的适应证*

⒈与急性出血相关的休克;

⒉抽血使患病婴儿失血总量占血容量10%以上;

⒊有心肺疾患的婴儿Hb<120~130g/L;

⒋Hb<70~80g/L伴有贫血的临床征象。

*(10~20ml/kg)

二、新生儿出血症(低凝血酶原血症)

输血治疗

⒈出血轻者缓慢静脉注射维生素K15~10mg ,常在用药后2~3小时内止血,一般不需输血;

维生素k3对新生儿有溶血作用,不宜应用。

⒉出血重者应在静注维生素K1的同时输新鲜冰冻血浆,每次10~12ml/kg ;

⒊发生颅内出血(少见)最好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50IU/kg)。

三、新生儿溶血病

1.产前血浆置换(PE)

●Rh溶血病抗D效价>1:64可用PE治疗,使胎儿安全孕至32~35周。

2.孕母免疫球蛋白输注:妊娠10周开始,每天0.4g/kg ,连用5天,每3周1次;

产前宫内输血

⑴适应证:

●△OD450在0.2~0.3之间测定胎儿HCT和Hb;

●HCT<0.30,Hb<100g/L进行宫内输血;

●宫内输血于妊娠24~26周进行(胎儿过小,成活率低,无必要)。

⑵途径与方法

●胎儿腹腔内输血(血液靠膜膜的淋巴管吸收,再经胸导管进入血循环);

●胎儿镜指导下作脐血管内输血(胎儿丢失率高);

●经B超导向,穿刺脐静脉近胎盘的脐带部分,进行宫内胎儿血管内输血(现常用)。

⑶血液的选择

●选用O型Rh阴性少白细胞的红细胞,与母血交叉无凝集,CMV阴性,HCT0.80,

需辐照,辐照血适应证(见表3)。

●采用孕妇自身血液制成洗涤红细胞也能获得较好效果。

⑷输血量

●按(妊娠周数-20)×10ml计算;

●每隔2~4周输一次,直到分娩。

换血治疗

⑴换血指征

●新生儿出生时Hb<120g/L,伴有水肿,肝脾肿大,心力衰竭等;

●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达到427.5μmol/L(25mg/dl)或每小时胆红素

上升11.97μmol/L(0.7mg/dl)者;

●有进行性核黄疸症状者;

●早产儿或前一胎病情重已夭折者,适当放宽换血指征。

⑵血液的选择

●ABO溶血病选用O型红细胞及AB型血浆或5%白蛋白的混合血;

●Rh溶血病选用ABO血型同婴儿,Rh血型同母亲的血;

●由于Rh(D)阴性血难找,现多采用冷冻血;

●有人报告用母亲血液经生理盐水洗涤3~6次,去除血浆,最后用AB型血浆悬浮;

●无奈时采用Rh(D)阳性血进行换血比不换血好。

●有心衰者可用血浆减半的少浆血;

●注入血以5天内的CPD新鲜血为好;

●血温以室温为佳,但应<37 ℃;

●血液需要用r射线照射。

(3)换血途径的选择

?多数采用脐静脉,如脐静脉插管失败,可用大隐静脉。

(4)换血量

?换血量为患儿血容量的2倍(新生儿血容量为85ml/kg);

?每换100ml血后,应用10%葡萄糖酸钙1ml加葡萄糖慢注。

⑸换血方法

●由甲、乙两个人负责,在手术室进行。进出血量相对平衡,先抽后注;

●以每分钟10ml的速度注入预温的合适血液5~15ml,经3~5次抽注后,出入差

达20ml,以后就改为等量交替进行;

●每换100ml血,即测静脉压一次,一般维持静脉压为0.78kpa(8cmH2O)左右;

●如在换血前1~2小时静注白蛋白,可使胆红素换出量增加(贫血、水肿严重者

禁用)。

●换血过程中要防止血栓、气栓、心衰、心脏停搏、低钙惊厥;

●换血后要注意高血钾、酸碱失衡、低血糖、感染、TA-GVHD等。

●换血程序、注意事项及并发症(见表4、5)

●表4 换血程序及注意事项

(6)换血程序

● 1 在换血疗法期间和换血疗法后至少4小时内给婴儿禁食,如在4小时内婴儿已

喂食,应将胃排空。

● 2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糖和体温。准备好复苏的设备。

● 3 用无菌操作为新生儿插入的脐和静脉导管都可应用(血山动脉导管抽出和经静脉

导管输入)。或者使用两条外周通路。

● 4 只有当你们有质量控制的血液加温器时才能预温血。不能临时用水池加温血

液。

● 5 足月婴儿换血量增加15ml,较小的和较不稳定的婴儿用较小的容量。不要让

血袋中的细胞形成沉淀。

● 6 抽出和输入血的速度为每分钟2—3ml/kg以避免对病人和献血者细胞造成机械

性损伤。

●7 心电图证明低血钙症的病人(QT间期延长),缓慢地静脉注射1~2ml 10%葡萄

糖酸钙溶液。在钙输注之前和以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液管,输注时观察有无心动过缓。

●8 完成两倍容量交换时,足月婴儿输血量为170ml/kg,早产婴儿输血量为

170~200ml/kg。

●9 抽血完成时留血样送实验室测定血红蛋白或钉细胞比容、血涂片、血糖、胆红素、

血钾、血钙和血型及交配试验,

●10 继续输注含葡萄糖的晶体液预防换血疗法后的低血糖。

●注童事项

● 1 当实施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溶血性疾病时,输入的红细胞必须与母亲的血清相

配合,因溶血是由于母亲的IgC抗体引起,抗体通过胎盘并破坏胎儿的红细胞。所以采用能检出IgG抗体的抗球蛋白法对输入的血液和母亲的血清作交叉配血。

● 2 不需要调整输入全血的血细胞比容。

●表5 换血疗法的并发症

(7)换血疗法的并发症

● 1 心血管方面

●■血栓栓塞或空气栓塞

●■门静脉血栓形成

●■心律紊乱

●■血容量超负荷

●■心脏呼吸停止

● 2 液体和电解质紊乱

●■高钾血症

●■高钠血症

●■低钙血症

●■低血糖

●■酸中毒

● 3 血液学方面

●■血小板减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过度肝素化(在输入血液单位中每100单位的肝素可以用1mg鱼精蛋白)

●■输血反应

● 4 感染

●■肝炎

●■艾滋病

●■败血症

● 5 机械方面

●■血细胞的损伤(特别是因过热所致)

●■血管的损伤

●■失血

四.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输注

●只起临时止血作用,输注后第2天血小板又下降,最好输注移除大部分血浆的

血小板,制备方法(见表6);

●同种免疫性最好输洗涤的母体血小板,制备方法(见表7),但需辐照;

●输注指征:血小板<20×109/L(早产儿<50×109/L)。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版

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指标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 1、H 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2、H 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3、H 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1、H 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2、H 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3、H 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 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 红细胞=Hb-10g/L 或Hct-0.03 ;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 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创 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 >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川(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 “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v 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V 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 V5,但无出血症 状; (4)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5)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 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三、血小板 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X 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10~50X 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v 5X 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9 1、血小板计数〉100X 10/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v 50X 109/L,应考虑输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诊断及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著,科学出版社)。 (一)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三)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骨髓原始幼稚细胞≥30%. (四)免疫分型。 (五)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六)白血病相关基因。 【危险度分组标准】 (一)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1.年龄≥1岁且<10岁; 2.WBC<50×109/L; 3.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 4.非T-ALL;

5.非成熟B-ALL; 6.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无(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 7.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5%)或M2(原幼淋细胞5%-25%),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二)中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 1.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 2.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 3.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 4.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天MRD<10-2。 同时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5.WBC≥50×109/L; 6.年龄≥10岁; 7.T-ALL; 8.t(1;19)或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 9.年龄<1岁且无MLL基因重排。 (三)高危组: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泼尼松反应不良(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 2.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临床输血指征.doc

临床输血指征 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将临床输血指征明确列出,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便临床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 红细胞的输注指征(>14岁的成人标准) ●外科: ●Hb>100g/L,不输血;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代谢情况及年龄等因素 决定是否输血,并在病历中和申请单中记录输血的理由; ●Hb<70g/L,可考虑输红悬液; ●内科: ●Hb<60g/L或Hct<0.2,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伴缺氧症状; ●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输血。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 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急性失血的输血 治疗原则:在通过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输血来改善携氧能力。 常用治疗方案: ●失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2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并可考虑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选择输注血小 板、血浆、冷沉淀。 注:急性失血申请输血时,要描述失血量。如果是术中出血,则需注明术前病人Hb值。注:按每输注2U的红细胞可以提高成人Hb10g/L,计算所需输注的血量。 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指征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PT或APTT大于正常中值的1.5倍(PT>19.1秒、APTT>53.3秒)、创面弥漫性渗血; ●患者因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出血量或输血量达到患者自身血容量时)而引起的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1、内科: Hb<60g/L 或 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Hb<70g/L 或 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 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2、外科: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Hb70~100g/,伴有: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 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3、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 Hb 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 48 小时;次选第 24 或 72 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 2U 红细胞=Hb-10g/L 或 Hct-0.03;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1、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2、DIC 急性期; 3、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4、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 或 APTT 延长>1.5 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5、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 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 6、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三、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 24 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 红细胞+200ml 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 2U 红细胞,第二天输 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 PT 或 APTT 显著延长或 INR<5,但无出血症状;低体重早产儿 PT 或 APTT 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4.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 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四、血小板 1、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 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2、外科: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是 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儿科规培制度

一、培训目标 通过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新生儿内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对新生儿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有较详细的了解,并能独立处理;熟悉新生儿内科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和临床路径。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执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新生儿内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二、培训方法 通过在新生儿内科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新生儿内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地书写病历,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的新生儿内科临床教学工作。 三、培训内容与要求 新生儿(2~3个月) 1. 轮转目的 掌握:新生儿的分类;足月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过期产儿、巨大儿等的解剖生理特点及护理特点;新生儿的病史询问及病历书写;新生儿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 熟悉:新生儿、早产儿的喂养及用药(包括抗生素)及补液特点、新生儿输血适应证。 2. 基本要求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2)基本技能要求: 正确进行新生儿全面的体格检查不少于 3 例。 四、参考书刊 胡亚美等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刘湘云等主编.儿童保健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最新版. 朱宗涵等主编.小儿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最新版. 中国医师协会编著.国家执业医师、护师“三基”训练丛书——临床医师分册、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最新版.

临床输血指征

临床输血指征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将临床输血指征明确列出,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便临床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 红细胞的输注指征(>14岁的成人标准) ●外科: ●Hb>100g/L,不输血;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代谢情况 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输血,并在病历中和申请单中记录输血的理由; ●Hb<70g/L,可考虑输红悬液; ●内科: ●Hb<60g/L或Hct<0.2,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伴缺氧症状; ●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输血。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严重缺氧 (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 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急性失血的输血 治疗原则:在通过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输血来改善携氧能力。 常用治疗方案: ●失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2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并可考虑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选 择输注血小板、血浆、冷沉淀。 注:急性失血申请输血时,要描述失血量。如果是术中出血,则需注明术前病人Hb值。 注:按每输注2U的红细胞可以提高成人Hb10g/L,计算所需输注的血量。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指征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PT或APTT大于正常中值的1.5倍(PT>19.1秒、APTT>53.3秒)、创面弥 漫性渗血; ●患者因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血(出血量或输血量达到患者自身血容量 时)而引起的凝血机制异常; ●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儿科全部临床路径1汇总

科儿中医临床路径 录目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451)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455)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460)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464)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467)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471 小476 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50 —.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TCD 编码:BEZ240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ICD-10 编码:D69.004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版中国中医药出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1()中医诊断标准:)。社,2002 年民卫生(中华医学会编著,人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年)2002 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社)诊(过敏性紫癜)‘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疗方案”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过敏‘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性紫癜)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2 。18 天(四)标准住院日为≤(五)进入路径标准的患者。)编码:D69.004 ICD-10 和过敏性紫癜BEZ240编(第1.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 码:)(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出现严重腹痛、呕血、便血、肾脏损伤者,不进入本路径。3.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5)心电图、胸部 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放免检测;过敏原测定、C 反应蛋白(CRP)、尿 NAG 酶、血沉、ENA 抗体谱、血型、肝胆肾脏彩超检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 DNA 抗体(ds-DNA);输血前检查;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学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2)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化瘀。 (4)气不摄血证:益气摄血,活血止血。 2.辨证选择中成药注射液及中成药 3.中药熏蒸疗法: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治法方药。 4.儿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营养支持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输血适应症及评估模版

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 一.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 ◆ 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 H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 H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症状; ★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 以上二者均为不合理输血; 三、血小板 内科: ◆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临床输血指征

输血指征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区分紧急输血和择期输血的情况,确保输血的治疗作用。 一、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或红细胞压积≥30%不予输血:急性失血量在600ml以下,红细胞压积≥35%的患者原则上不输血。 二、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可小量分次输血,应采用成份输血。 1、悬浮红细胞 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功能障的病人。 (1)、PT或APTT>正常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失血量是判断输血的一项重要指标,准确地评估失血量对患者的救治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评估失血量的依据主要有:血液检查、临床指标、体位试验、中心静脉压等。 急性出血情况下,失血量的评估单纯依靠血液检测指标并不能正确反映出血管内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因为在急性失血后的短时间内,体液移动还不明显,仍可表现为正常水平,难以通过HB、Hct等指标准确体现。因此需要结合临床指标辅助判断。 轻度失血表现:口渴畏冷,皮肤苍白,血压及脉搏随体位变化而变化,颈静脉塌陷,尿色深且量少,预计成人失血量约为800~1200ml; 中度失血进一步表现:口干,出冷汗,脉搏>100次/分、且无力,收缩压<90mmHg,预计成人失血量为1200~1600ml; 重度失血表现:患者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四肢厥冷,血压明显下降,脉快而细弱,呼吸深快等,预计成人失血量>1600ml。 此外,休克指数亦可辅助判断失血量,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正常值为左右。

儿科临床输血规范

儿科临床输血规范 现代临床输血进展很大,输血不仅仅是一个治疗措施,它已融入了遗传学、免疫学、生理生化学等知识,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许多临床输血观念现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①血液不是“补品”,输血(特别是全血)都有一定风险(如可能使受者免疫力下降);②提倡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必须输血者应根据受血者的实际需要尽量的输给成分血或“血代”; ③现代成分血纯度越高输注效果越好,这样可减少输血导致的免疫紊乱和其他风险;④血不是越新鲜越好,输当天的鲜血风险更大,采血后3~5天的血均可视为鲜血;⑤提倡自身输血。 随着血液分离技术的进步,高纯度、高浓度、高质量的血液成份不断推向临床;随着临床医生对成分输血的认识日渐加深,成分输血占输血的比例迅猛上升,很多国家(地区)已达95%~98%。 一、全血输注 全血不全,常规量输全血只能提高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不能有效地提高白细胞、血小板和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成分。输全血风险比输成分血更大,因此全血输注现在临床很少应用。 【全血输注指征】 仅在大量失血、体外循环和换血时采用。在以上情况下也要部分输注红细胞悬液、白蛋白、血浆代用品等。 【全血输注剂量】 按常规量进行输注。 二、红细胞输注 为纠正贫血者应输红细胞,不应输全血。由于减少了血浆、白细胞、血小板等的输入,使输血传染病和输血的其他副作用明显减少。 常用的红细胞制剂: 1.红细胞悬液是最常用的红细胞成分,含血红蛋白约150g/L,保存期同全血,应用方便。 2.浓缩红细胞含血红蛋白约为220g/L,适用于心、肺功能不全,特别是贫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3.洗涤红细胞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4~6次,以去除抗体、补体、杂蛋白等有害成分,但同时也损失了部分红细胞,影响疗效,且增加了费用。主要用于严重免疫性溶血,尿毒症等。 4.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用离心法去除白膜层,效果差,用过滤法去除白细胞可达99.99%以上,可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去除白细胞更彻底者,可大大降低同种免疫的发生和输血传染病毒的可能性。

输血指征

输血的临床指征和成分输血 输血是把双刃剑,正确的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是输血仍是有风险的,即使血液质量标准不断提高,输血仍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措施,需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实施输血治疗前,对患者的综合评估非常重要,评估包括实验室指标、贫血状况、耐受情况、心肺功能、机体代偿情况等。在不输血不足以维持患者的正常生命体征或不能渡过难关时,才考虑为患者实施输血治疗。 值得牢记WHO制订的“临床输血实践的原则”:①输血只是患者治疗的一部分;②根据国家临床用血指南,考虑到患者自身需要再做输血决定;③应尽可能减少失血以减少患者输血需求;④急性失血患者应首先采取有效复苏措施(静脉输液、输氧等),同时评估是否需要输血;⑤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尽管重要,但不是决定实施输血治疗的唯一因素。需要缓解临床症状,预防患者死亡和病情恶化等都是支持输血的因素;⑥临床医务人员应该了解输给患者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有传播输血传染病的危险;⑦只有当输血对患者的好处大于所冒风险时才应进行输血;⑧医师应明确记录输血的理由;⑨应有经培训的医务人员监测输血的患者,当出现不良反应时能立即做出反应,采取措施。 1.全血输注 (1)全血输注的适应证为:①急性失血、产后出血等大出血;②体外循环; ③换血治疗。 (2)全血输注的禁忌证为:①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婴儿、老年人、慢性病体质虚弱的患者;②需长期反复输血者;③对血浆蛋白已致敏的患者,以往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患者;④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⑤可能进行干细胞或其他器官移植患者。 (3)全血输注的输注剂量: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年龄及体重、输血适应证、心肺功能等来决定。 2.红细胞输注临床纠正贫血、提高患者的携氧能力,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制品。

围术期输血指征修订稿

围术期输血指征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围术期输血指征 1、输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红细胞含量 (2)输入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的策略,血红蛋白> 100g/L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红细胞; 以下情况需要输红细胞: A.血红蛋白<70g/L; B.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 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 B12治疗无效者; C.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 对液体复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 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D.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E.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 80?g/L的水平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55×体重—Hct实际测定值×55×体重)/。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Hb实际测定值)×体重×5?(Hb单位为mg/dl) ? 2.浓缩血小板 (1)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血小板; 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血小板; 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 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温、体外循环、肾衰、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血小板的指征; ?

临床输血申请单最新版

.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永安医院 临床输血申请单 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 临床诊断: 输血指征: 预定输注时间:年月日时分输血需求状态:口常态口紧急口大量口特殊输血目的:口补充血红蛋白,纠正贫血口补充血容量 口补充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口手术备血 口补充血小板,预防或治疗出血口其它 预订输血方式:口异体输血口自体输血口异体+自体输血 申请输注血液成分:申请输注血量: 输血史:口无口有妊娠史:口无口有过敏史:口无口有 受血者输血前检测项目:口已送检口未送检采血护士签字: 血型:口A型口B型口O 型口AB Rh(D) 口阴性口阳性 血常规:红细胞:×1012/L; 血红蛋白: g/L; 血小板:×109/L; 红细胞压积: % ; 谷丙转氨酶: U/L ;HbsAg: 口阴性口阳性; HbsAb: 口阴性口阳性; HbeAg: 口阴性口阳性; HbeAb: 口阴性口阳性; HbcAb: 口阴性口阳性; HCVAb: 口阴性口阳性; TP-Ab: 口阴性口阳性; HIV(1+2)Ab: 口阴性口阳性; 注明:口紧急输血标本已取,结果未归;标本留取时间:年月日时分口受血者输血前的以上检测,因患者(或代理人)拒绝检测,故无数据(必须有告知书并签字) 申请医师签字:科主任(或主治以上医师)签字:申请时间:年月日时分 科主任审批意见(输注全血或红细胞≥8U时):签字: 输血科审批意见(输注全血或红细胞≥8U时):签字: 医务科审批意见(输注全血或红细胞≥8U时):签字: 注意:1.请严格按照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申请用血,认真填写,不得涂改;2.血液离开血库后概不退血;3.本输血申请单只能使用一次,并归入病历,长期保存;4.输血前检查由申请医师逐项如实填写,不能填写的必须注明相关原因,并于病程中记录相关情况;5.紧急情况送检的,必须注明保本留取时间,待结果回报后将报告单归入病历。 口此患者仅备血未输血(此种情况请在前面“口”内打“√”) 输血者请在此处粘贴发血报告单(此联必须有相关人员手写签名)

儿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科室: 时间:年月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记录本 目录 第一部分: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组成 第二部分: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第三部分: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第四部分: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计划 第五部分: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活动记录 第一部分: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组成

1、病案质量管理组: 组长: 成员: 2、医院感染管理组 组长: 成员: 3、临床路径管理组 组长: 成员: 4、药品管理组 组长: 成员: 5、三基三严培训考核管理组 组长: 成员: 6、医疗安全事件管理组 组长: 成员: 第二部分: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1、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对科室的医疗质量全面管理。 2、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内容要体现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遇特殊情况随时召开,讨论总结本科室的医疗运行情况,对医疗差错、投诉纠纷、医务科所发《医疗质量改进意见书》、重点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发现缺陷,针对所发现的制度和流程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在下一次会议中对改进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做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3、严格做好临床、护理质控工作。认真听取患者对医疗、护理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对临床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不足的地方及时改进。对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异常医疗信息要及时请示报告,增加工作的危机感和机敏性。 第三部分: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一、 医疗制度、医疗技术 1、重点抓好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 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规范、查对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知情同意谈话制度等。 2、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的管理。 3、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 4、加强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二、 病历书写 1.《病历书写规范》的再学习和再领会,《住院病历质量检查评分表》讲解和学习。 2.病历书写中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字迹的清楚性。 3.体检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上级医生查房的及时性和记录内容的规范性。 5.日常病程记录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包括上级医生的医疗指示、疑难危重病人的讨论记录、危重抢救病人的抢救记录、

临床输血指征

红细胞的输注指征(>14岁的成人标准) ●外科: ●Hb>100g/L,不输血;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代谢情况及年龄等因素 决定是否输血,并在病历中和申请单中记录输血的理由; ●Hb<70g/L,可考虑输红悬液; ●内科: ●Hb<60g/L或Hct<0.2,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伴缺氧症状; ●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输血。 ●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 或Hct-0.03;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急性失血的输血 治疗原则:在通过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输血来改善携氧能力。 常用治疗方案: ●失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2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并可考虑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选择输注血小 板、血浆、冷沉淀。 注:急性失血申请输血时,要描述失血量。如果是术中出血,则需注明术前病人Hb值。注:按每输注2U的红细胞可以提高成人Hb10g/L,计算所需输注的血量。 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指征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新生儿肺炎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在妊娠期感染。 3. 胎膜早破、急产、滞产、反复经产道检查。 4. 婴儿出生有窒息史,生后有感染病人接触史及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病史。 5. 接受侵入性操作和检查等医源性因素。 6. 吃奶少或拒乳、反应低下等一般症状及咳嗽、喘、吐沫、呛奶等呼吸道症状,体温不升或发热。 【检查】 1. 体格检查: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音的改变,罗音的性质及特征,重症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 2. 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学检查、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及摄胸部X片等。 【诊断】 1. 根据上述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X光片等辅助检查可确诊。 2. 需与大量羊水吸入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鉴别。【治疗】 1. 加强护理及监护、保温。

2. 抗感染治疗。 3. 加温湿化后供氧,加强呼吸管理。 4. 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胸背部叩击或震动。 5.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吸痰、雾化吸入及气管内冲冼等。 6. 纠正酸中毒,心衰者强心、利尿、对症处理,对并发症治疗。 7. 供给足够的营养及液体,支持疗法。 新生儿黄疸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病家族史,患儿父母血型。 3. 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疸新生儿病史。 4. 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 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 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 黄疸出现在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或消退延迟,?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 8. 黄疸退而复现。 【检查】 1. 体格检查: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 2. 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

临床输血指征新完整版

临床输血指征新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临床输血指征 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特将临床输血指征明确列出,供临床医生参考,以便临床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 红细胞的输注指征(>14岁的成人标准) ●外科: ● Hb>100g/L,不输血; ● 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代谢情况及年龄等 因素决定是否输血,并在病历中和申请单中记录输血的理由; ● Hb<70g/L,可考虑输红悬液; ●内科: ● Hb<60g/L或Hct<,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伴缺氧症状; ●贫血严重,虽然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输血。 ● Hb<70g/L或Hct<,急性贫血患。 ●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严重 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特别说明: ●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 ●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急性失血的输血 治疗原则:在通过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通过输血来改善携氧能力。 常用治疗方案: ●失血量不超过总血容量的2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原则上不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用扩容剂恢复血容量并可考虑输血; ●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选择输注 血小板、血浆、冷沉淀。 注:急性失血申请输血时,要描述失血量。如果是术中出血,则需注明术前病人Hb 值。 注:按每输注2U的红细胞可以提高成人Hb10g/L,计算所需输注的血量。 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指征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 PT或APTT大于正常中值的倍(PT>秒、APTT>秒)、创面弥漫性渗血;

临床输血指征

临床输血指征 一、红细胞悬液 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内科血红蛋白﹤60g/L或血细胞比容﹤0.2时可考虑输注,ICUb 病人Hb﹤90~100g/L,Hct﹤27%~30%可输注。对严重冠心病和肺疾患患者,如出现供氧不足的情况Hct可突破30%。外科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注,血红蛋白在70~100%/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二、血小板 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的患者。 外科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溶血决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内科血小板计数(10~50)×109/L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血小板计数﹤50×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 注: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1h测定值。CCI﹥10者为输注有效。 三、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或抗凝酶3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外科PT 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时、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红细胞悬液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学容量)、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时输用。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四、新鲜液体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五、普通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不伴有贫血的烧伤早期以及某些内科、儿科、疾病引起的血容量减少,以丧失水分火血浆为主,要根据情况输用晶体液、血浆、白蛋白、。大面积烧伤、肝硬化、慢性肾炎等低血浆蛋白血症的患者,当血浆总蛋白低时,可输用。

2021年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指标 一、 欧阳光明(2021.03.07) 二、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 1、H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2、H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3、H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1、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2、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3、H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 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 除,每输2U红细胞=Hb-10g/L或Hct-0.03;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 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三、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 >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 置换或人工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 内习惯性按照“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5,但无出血症状; (4)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5)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四、血小板 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 板 3、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