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

超级资源(共8套)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

1桃花源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

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C.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海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8·武威]从本文看, 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6·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 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 但终“不复得路”, 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 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 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 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豁然

..( )

..开朗( ) (2)阡陌交通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4)小.国寡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 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雪窦游志(节选)

水益涩①, 曳②舟不得进, 陆行六七里, 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 僧多读书, 不类城府。

越信宿, 遂缘小溪, 益出山左, 涉溪水, 四山回环, 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 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 高下联络, 田家隐翳竹树, 樵童牧竖⑤相征逐, 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 则舆夫朴野, 不深解吴语, 或强然诺, 或不应所问, 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 首有亭当道, 髹书⑥“雪窦山”字。

[注] ①涩:不通畅。②曳:拖, 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同“垄”。

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本文作者邓牧是杭州人, 宋亡后, 他怀着悲愤的心情漫游名山大川, 抒发亡国之痛。游记散文《雪窦游志》, 从作者闻胜而往, 一直写到游毕兴尽, 是作者漫游这座东南名山的实

录, 也是他欲独善其身而向往世外桃源的心理写照。因此, 许多鉴赏者、文艺评论家都称:“《雪窦游志》所叙雪窦山麓的田地、人物、风光, 颇类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 正反映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口同声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乃记之而去.停数日, 辞去.

D.不足为外人道.也妾妇之道.也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 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桃花源诗(节选)

相命肆①农耕, 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 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③王税。荒路暧④交通, 鸡犬互鸣吠。俎豆⑤犹古法, 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 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 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 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 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 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 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 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 高举寻吾契。

[注] 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暧:遮蔽。⑤俎豆:祭器。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日入从所憩.( ) (2)俎豆犹.古法(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荒路暧交通, 鸡犬互鸣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写世外桃源的社会情景, 但内容和写法又各有特点, 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游石笼①记

[宋] 王向

龙安②自陂③下东入其山, 蹑浮云而上之, 极十里, 有群石环会突立。石顶有双瀑淙下, 有石涧广六七寻, 傍无荒茅萑苇④之秽。而其水无泥沙, 皆清冷可啜, 游鱼沉泳, 历历可见。而水间之石, 或哮然如岩, 或剜然如臼, 或偃然如槽, 或落然如盂, 端正莹彻, 类非镌凿之能及。

凡若此行数十步, 即至其所谓石笼者。笼之状类巨槽, 而圜围斗壁, 下阔五丈, 会一涧之水而环之, 已即复泄而为涧。前之岩者、槽者、盂者, 又纷罗错列, 亦无苔藓泥沙之秽焉。由此少进, 而涧下之石乃坦然成盘, 纵数十尺, 盘之中直发小圳⑤, 广才盈咫。而一涧之水, 又悉流于盘之下, 其声珑珑若雷。窥其底, 广深不可穷, 而水涓涓可爱。

(选自《天下名山记钞》) [注] ①石笼:江西黎川西南龙安山中涧水流经的一块槽形大石, 石笼是本文作者给它取的名字。②龙安:宋时龙安驿, 在今江西黎州县西南, 往东多山, 地近赣闽交界处。③陂(b ēi):斜坡。④萑(huán)苇:芦苇。⑤直发小圳(zhèn):石盘上显出直的小沟。发, 表现, 显露。圳, 本指田间小沟, 这里指石盘上有沟状凹痕。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蹑浮云/而上之

B.有/群石环会突立

C.笼/之状类巨槽

D.广深/不可穷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一涧之水而环之( )

(2)窥.其底(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水无泥沙, 皆清冷可啜, 游鱼沉泳, 历历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涧之水, 又悉流于盘之下, 其声珑珑若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两段中都提到了“无……之秽”,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解析] C “间”是多音字, 此处应读“jiàn”。

2.(1)类(2)做记号(3)竟然, 居然

(4)邀请

3.[解析] B 要注意古今义, “交通”的古义为“交错相通”。

4.A

5.(1)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 自得其乐。

(2)村里的人对他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起(这里的情况)。”

6.[解析] 围绕“幽美宁静”“和乐富足”来描述且表意正确即可。

[答案] 前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 那里民风淳朴, 人们热情好客、和谐幸福, 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7.[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情感。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 可是, 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 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赋税徭役繁重。在国家濒临灭亡的动乱岁月里, 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辞官隐居田园, 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 但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他对当时政权不满, 对现实社会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 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答案] 没有剥削压迫, 没有战乱, 安宁和乐, 自由平等, 丰衣足食。

8.[解析] D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D项, “柳暗花明”不是出自本文的成语。

比较阅读

1.[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要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 如“交通”。

[答案] (1)开阔的样子(2)交错相通 (3)迁徙(4)使……变小

2.[解析] 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要抓住关键词语, 如“尽”“望”“闻”等, 补充省略的部分, 使句子通顺。

[答案] (1)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 于是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 (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

(2)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 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 (但)人民直到老死, 也不互相往来。(意对即可)

3.[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 要根据同一类别内其中一篇文章的提示语言, 找到另一篇文章中和它相似的语句。

[答案] ①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②甘其食

③安其居④乐其俗

[参考译文]

[乙] 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不使用, 使人民重视死亡却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 却不必每次坐它们;虽然有武器装备, 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使人民吃得香甜, 穿得漂亮, 住得安适, 过得快乐。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 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 (但)人民直到老死, 也不互相往来。

4.[解析] C A项, 第一个“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第二个“异”是“不同”的意思;B项, 第一个“舍”是“舍弃”的意思, 第二个“舍”是“房屋”的意思;C 项, 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D项, 第一个“道”是“说”的意思, 第二个“道”是“准则”的意思。

5.[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直译, 二是意译。能直译尽量直译, 不能直译处才可意译。翻译首先要求忠实于原文, 要准确;其次要求翻译得通顺且有文采。此题直译即可。注意“无论”一词的意思。

[答案]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6.[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概括能力。概括文章的中心, 首先要通读文章, 理清主要内容;其次要把文段中体现出的社会特点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状作对比, 作者的社会理想就明显了。

[答案] 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7.[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对比阅读的能力。这道题难度不大, 只要能读懂文章, 大致理解语段的意思, 就能概括出两个地点的特点, 把它们的特点加以对比, 就可以找出它们的相似点。

[答案] ①山阻水隔, 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 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 水更浅, 行船不通畅, 拉着船也不能前进, 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 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 僧人大多喜欢读书, 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 就沿着小溪, 再从山的左侧出来, 蹚过溪水, 四周被大山环绕, 远远望去, 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 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 上下连接, 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 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 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 可是轿夫质朴土气, 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 有的勉强回答, 有的答非所问, 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 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 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课外阅读

1.(1)休息(2)还

2.(1)春收蚕丝, 秋收粮食, 没有官家征税, 这里没有什么君王。

(2)荒草掩路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 村里鸡犬相互鸣吠。

3.描绘了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安宁、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4.《桃花源记》有传奇色彩, 富有小说情调;《桃花源诗》意蕴深远。《桃花源记》以渔人之眼展现桃源, 对桃源社会并不了解;《桃花源诗》则以诗人之眼观照桃源, 对桃源作深入揭示, 表达对桃源的认同与追求。《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为一整体, 《桃花源记》是缘起, 《桃花源诗》是本体。

[参考译文]

桃源人相勉努力耕种, 他们日出而作, 日落各归所居休息。桑竹采用犹有余荫, 五谷能够及时种植。春收蚕丝, 秋收粮食, 没有官家征税, 这里没有什么君王。荒草掩路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 村里鸡犬互相鸣吠。礼法、服制还保持古风, 古老的美德得到保持。孩子们在天真活泼地唱歌, 头发斑白的老人欢喜地游玩。桃源人从草木的荣发与凋落, 知道春秋之变化。虽没有岁历的推算记载, 四季却也分得清楚。简朴的生活快乐有余, 哪里用得上什么智巧呢。从秦到晋, 桃源隐没数百年, 今日向世人显露神仙般的境界。桃源和世间毕竟不同, 所以只显露一下便又深深隐蔽起来。试问世人, 你们又怎能了解尘世之外的人间呢?我愿意乘着轻风高飞远举, 寻找与我志趣投合的人们啊。

5.[解析] C “笼之状”意为“石笼山的形状”, 作主语, 不能分开。正确的划分为“笼之状/类巨槽”。

6.(1)汇聚(2)观察

7.(1)涧水中没有泥沙, 水都很清澈, 凉凉的, 可以喝, 鱼在水中上下游动, 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整条涧水, 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 水声隆隆, 像打雷一样。

8.起强调作用, 突出了水清、石洁的特点。

[参考译文]

从龙安出发, 自山坡向东进入龙安山, 踩着浮云上山, 走完十里, 迎面有很多石头环绕着, 耸立着。石崖的顶部有两条瀑布淙淙地流下, 脚下有一条涧水, 六七寻宽, 涧水在石头中间流淌, 旁边没有茅草芦苇之类的杂草。涧水中没有泥沙, 水都很清澈, 凉凉的, 可以喝, 鱼在水中上下游动, 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涧水中间的石头, 有的像是张口咆哮的洞穴, 有的像是人挖成的石臼, 有的像是仰倒的石槽, 有的像是被人丢弃的盂钵, 有模有样的, 很是光洁, 不是人工雕琢所能比得上的。

往前走数十步, 就到了我说的“石笼山”。石笼山的形状像巨大的槽, 槽壁圆形, 很陡, 槽底有五丈宽, 整条涧水都汇聚在这槽里, 巨槽围着它, 随即就又从槽沿流出去成为涧水。前面说到的像洞穴、石槽、盂钵等的石头, 错杂地分布在涧流中, 上面也没有苔藓泥沙等脏污之物。从巨槽稍稍向前, 涧水下面是一块平坦的巨石, 长有数十尺, 大石中有直直的小沟, 宽只有八寸多。而整条涧水, 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 水声隆隆, 像打雷一样。探出头去察看巨石的下面, 又深又阔, 看不到底, 而涧水在巨石上缓缓流动, 让人怜爱。

2 小石潭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珮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 龚古, 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 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

(2)佁然

..不动( )

(3)其岸势犬牙

..差互( )

(4)乃记之而去.(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

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

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D.心乐之.山川之.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 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 动静结合, 展现了生动的画面, 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 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 心情抑郁, 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 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 或许会流连忘返。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通过描写潭边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 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 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 如“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 而“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 移步换景, 前后照应, 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 《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 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6.[2016·新疆]建设兵团文中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2018·临沂](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题目。

[甲]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珮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乙] 游西山十记(记四)

袁中道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 不里许, 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 从山根石罅②中出, 喷吐冰雪, 幽韵涵澹③。有老树, 中空火出④, 导泉于寺, 周于廊下, 激聒石渠⑤, 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 界以石梁, 下深丈许, 了若径寸。朱鱼万尾, 匝池红酣⑥, 烁人目睛, 日射清流,

写影潭底, 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 群赴于左, 右亦如之, 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剌泼⑨游戏水上者, 皆数寸鱼, 其长尺许者, 潜泳潭下, 见食不赴, 安闲宁寂, 毋乃⑩静躁关其老少耶?

[注] ①碧云:碧云寺, 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 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 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剌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 相当于“恐怕”“只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 (2)不可久居.( )

(3)不里许.(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长尺许者其.真无马邪

B.乃记之而.去康肃笑而.遣之

C.投饼于.左当求之于.上流

D.以.其境过清蒙辞以.军中多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 皆数寸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 全部属于间接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

①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 下见文砾金沙。

④写影潭底, 清慧可怜。⑤下深丈许, 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 喷吐冰雪。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④⑤

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甲、乙两文, 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珮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乙]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 得石径。数步, 闻疾雷声, 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 度石罅, 瀑见。瀑行青壁间, 撼山掉②谷, 喷雪直下, 怒石横激③如虹, 忽卷掣折④而后注, 水态愈伟, 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⑤岩下望, 以面受沫, 乍若披丝, 虚空皆纬, 至飞雨泻崖, 而犹不忍去。暮归, 各赋诗。所目既奇, 思亦变幻。

[注] 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 此处有五大瀑布, 当地人称瀑布为“泄”, 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 是著名旅游胜地。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 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qī):倾斜。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光下澈.( )

(2)山行之极观.也(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步, 闻疾雷声, 心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从上面两篇选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1)《小石潭记》:______________

(2)《观第五泄记》:____________

9.两篇选文, 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宏伟气势, 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游三游洞记(节选)

刘大櫆

二石柱屹立其口, 分为三门, 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 右室如厨, 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 乳而下垂, 扣之, 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 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 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 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 其声轰然, 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 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 其下有径, 薪采者负薪行歌, 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 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 乐天携其弟知退, 与微之会于夷陵, 饮酒欢甚, 留连不忍别去, 因共游此洞, 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 相继而履其地, 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 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下.视深溪( ) (2)负.薪行歌( )

(3)适.自通州将北还( ) (4)或.为诗文以纪之( )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两处)

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自顾而嘻, 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本文表达的感情与《小石潭记》表达的感情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百丈山记①(节选)

朱熹

出山门而东, 十许步, 得石台。下临峭岸, 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 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②而出, 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日光烛.之, 璀璨夺目, 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 前揖③芦山, 一峰独秀出, 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 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 余光横照, 紫翠重叠, 不可殚数。旦.起下视, 白云满川, 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 皆若飞浮④来往, 或.涌或没, 顷刻万变。台东径断,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而作神祠于其东, 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 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⑤以识其处, 呈同

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注] 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 海拔690米。②瀵(fèn)涌:水源自地下喷涌而出。③揖:如人作揖, 这里是“对”的意思。④飞浮:飘飞浮动。⑤各别为小诗:各个另外作了几首短诗。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烛( ) (2)旦( ) (3)或( )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林薄间/东南望

B.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

C.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D.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 亦皆历历在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山之可观者, 至是则亦穷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第一段描绘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1)以……为乐(2)静止不动的样子(3)像狗的牙齿那样(4)离开

2.[解析] B A项, 前者意为“作为”, 后者意为“向、对”。B项, 均为连词, 表承接。C项, 前者意为“于是, 就”, 后者意为“竟然”。D项, 前者为代词, 它, 指水声;后者为助词, 的。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傍的。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

4.B

5.[解析] C 作者是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之人”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6.[解析] 回答此题首先亮明观点:不能删去。然后阐明理由。从句子前后照应及作者的情感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 不能删去。因为与“隔篁竹”中的“隔”相对应, 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 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 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表明作者在贬官之后, 为了排解心中的愤懑之情, 常常不避幽远, 探山玩水。

比较阅读

1.(1)以……乐(2)停留(3)大约

2.[解析] C A项, “其长尺许者”中的“其”是代词, 指朱鱼;“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解释为“难道”。B项, “乃记之而去”中的“而”是连词, 表承接;“康肃笑而遣之”中的“而”是连词, 表修饰。C项, 两个句子中的“于”都解释为“在”。 D项, “以其境过清”中的“以”解释为“因为”;“蒙辞以军中多务”中的“以”解释为“用”。

3.(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2)然而那些欢快游动发出击水之声, 在水面上嬉耍的, 都是几寸长的小鱼。

4. [解析] B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写法的分析与理解。甲文通过写“日影、游鱼”来间接描写潭水的清澈, 乙文通过写“文砾金沙、日影”来间接描写池水的清澈。

5.[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情感的能力,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回答。甲文中作者“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的感受。乙文中写喷泉老树、游鱼池水, 无不充满着作者对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 甲文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幽静快乐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乙] 从香山寺沿着石阶往下走, 杨柳夹道, 不到一里路, 就是碧云寺了。寺后有一股泉水, 从山脚的石缝中流出, 好像喷冰吐雪, 泉声清幽, 水波激荡。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 把泉水引入寺内, (泉水)围绕着走廊, 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 在石渠底部可以看得见五颜六色的石子和金黄色的泥沙。把泉水引流到大殿前面, 成为一个池塘, 用石条砌岸, 池水深一丈左右, (可是)清澈得看起来如同寸把深一样。池中有万条金鱼, 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 耀人眼目, 阳光照在清水上, 把金鱼的影子映在池底, 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在池左边抛下饼饵, (鱼)就成群地奔向左边, 抛在池右边也一样, 还会发出啜食吸饮的声音。然而那些欢快游动发出击水之声, 在水面上嬉耍的, 都是几寸长的小鱼, 那些尺把长的大鱼却往往躲藏在池底下, 看见饼饵也不来争夺, 安闲宁静, 恐怕是好静好动与年龄的大小有关系吧?

6.(1)穿透(2)景象、景观

7.(1)让人感到心情悲伤, 寒气透骨, 凄凉幽深。

(2)走了几步, 听到很响的雷声, 心里感到害怕。

8.(1)清。(2)伟(奇)。

9.《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参考译文]

[乙] 从庙门往右拐, 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了几步, 听到很响的雷声, 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 迈过一处石头缝隙, 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 震撼着山谷, 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 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 激起水花, 就像彩虹, 拍到岸边的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 水的气势更加雄壮, 是游山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 拿自己的脸接住溅起的水沫, 开始就像一丝凉线, 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 到了飞雨泻崖, 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 (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 回想起来更加奇幻。

课外阅读

1.(1)向下(2)背着(3)恰逢, 正遇上

(4)有的人

2.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

3.我想到自己, 不禁笑了, 是谁斥责我、赶走我的吗?是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

4.两篇游记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郁郁不得志的感慨。

[参考译文]

洞口有两根石柱, 把门分成了三部分, 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样。中间的房子像客厅, 右边的房子像厨房, 左边的房子像别馆。洞中有一块下垂的钟乳石, 敲它, 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头突出, 形状规则, 敲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夹杂着土, 撞它就会发出逄逄的鼓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 可以坐。我与几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 声音轰响, 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 水声潺潺, 就像是从地底下传来的一样。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绿色的山壁, 下面还有小路, 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 歌声缕缕不绝于耳。

以前白居易从江州司马迁为忠州刺史, 而他的好友元稹恰好从通州回北方, 白居易携同弟弟知退, 和元稹在夷陵相会, 喝酒喝得十分高兴, 不忍离别, 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 三游洞因为这三个人而得名。后来, 欧阳修及黄庭坚两个人都先后被贬到夷陵, 相继来此洞游玩, 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录这件事。我想到自己, 不禁笑了, 是谁斥责我、赶走我的吗?是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

5.(1)照耀(2)早晨(3)有的

6.[解析] B B项, 可以从动宾短语的角度划分, 正确的划分应是“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

7.(1)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 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2)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 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8.作者写出了百丈山景物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特点。

[参考译文]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 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 幽深昏暗, 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 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岩穴中喷涌而出, 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像散落的珍珠, 又像喷射的雾气, 被阳光一照, 光彩耀眼, 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 它的前面对着芦山, 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

前, 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 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 余光横射过来, 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 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 白云铺满平野, 就像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 都像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 有的涌出, 有的沉没, 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 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 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 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 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 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地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 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 )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3 核舟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人

物, 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 箬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 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 鲁直现左足, 各微侧, 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 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 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左手抚炉, 炉上有壶, 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其上,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足, 钩画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 文曰“初平山人”, 其色丹。

通计一舟, 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 为楫, 为炉, 为壶, 为手卷, 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 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佛印绝类.弥勒( ) (2)舟尾横卧一楫.( )

(3)其船背稍夷.(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

文学常识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大苏”泛赤壁水波不兴尝贻余核舟一

“大苏”指(1)________(人名) (2)兴:________________

(3)译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核舟雕刻技艺精巧的一项是( )

A.覆盖在船舱上的箬篷清晰可见。

B.船舱有八扇窗, 且都可开可闭。

C.王叔远能用直径一寸的材料进行雕刻。

D.左窗和右窗共刻有十六个字。

5.三、四、五段按________顺序, 依次介绍了核舟的________、________和船背。

6.“嘻, 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 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 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 原材料只是一个“(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桃核, 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2)____________”,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 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4)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 回答问题。

[甲] 核舟记(节选)

船头坐三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 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 鲁直现左足, 各微侧, 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 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 记桃核念珠

得念珠一百八枚, 以山桃核为之, 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 刻罗汉三四尊, 或五六尊, 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入定于龛中者、荫树趺坐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驱而后侍者, 合计之, 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错杂期间。初视之, 不甚了了。明窗净几, 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或衣文织绮绣, 或衣袈裟水田

褐, 而神情风致, 各萧散于松柏岩石, 可谓

艺之至矣!

(节选自《虞初新志》)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山桃核为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康肃笑而遣之.

2.下面对《核舟记》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采用了“先分说, 后总说”的结构方式。

B.选段运用摹状貌、作比较的方法表现三个人不同的衣着、姿态、动作和表情。

C.选段中连用“执”“抚”“指”“语”“矫”“视”等动词, 使人物活灵活现。

D.选段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大苏泛赤壁”的情景。

3.下面对《记桃核念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先总说念珠数量、材质和形状, 再分别从人物、器具、纹饰等多方面进行说明。

B.选段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C.整个念珠有一百八十枚珠子, 每枚刻有三到六尊不等的罗汉, 总计有五百个。

D.初看念珠, 作者并不喜欢, 待细看以后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4.用“/”给《记桃核念珠》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佛印绝类弥勒, 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完成题目。

[甲] 口技(节选)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于厅事之东北角, 施八尺屏障, 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

[乙]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6.填空。

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__________编选的笔记小说《____________》。甲文段以“__________”字为核心, 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技艺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___________”一词, 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 (2)罔不

..因势象形( )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 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 完成题目。

琢冰

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 被.以衣裳, 缀以丹碧, 神色如生, 形制如真。京师天寒, 置.之堂背, 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 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 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 为夏、殷、周、汉之器, 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 其形虽有, 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 心劳而无用, 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 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 模子, 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被.以衣裳军士吏被.甲

B...置.之堂背且焉置.土石

C.子之技诚巧.矣明有奇巧.人

D.子何.不范金琢玉风声一何.盛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孰能与我三斗粟, 吾授之以吾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 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核工记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9.桃花源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

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 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背诵篇目(最新)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篇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卖炭翁 关雎《诗经》 唐代:王勃唐代:白居易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蒹葭《诗经》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唐代:孟浩然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题破山寺后禅院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唐代:常建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式微《诗经?邶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代:杜甫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诗经?郑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送友人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 唐代:李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精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与奇异的水,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与细沙碎石,一直瞧下去,可以瞧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使人瞧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与远处伸展。(群山)都在互相竞争高低,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与鸣,鸣声嘤嘤,与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

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瞧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瞧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就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道就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她的姓与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她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她;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与喝水用的瓢里常常就是空空如也,但她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及译文汇编(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及译文汇编 文言文篇目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 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 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 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 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 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专题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学生试题 (文言文、古诗专题) 文言文专题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 问衡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 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 、益.慕圣贤之道 益. 多弊少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 、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A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 、不以. 物喜,不以. 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1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4.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入党申请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当今的文化可谓一脉相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传承。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文言文及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 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名句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 一、古诗词名句,请填写完整。 1.、天山共色,、任意东西。(吴 均《与朱元思书》) 2.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情真意切而又含蕴地写出了浓郁的 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其中“、”表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千古传诵。 3.谭西南而望,、明来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4.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我们能够联想到《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5.《小石潭记》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二句子是: 、。 6.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诗句,虽只字未提送别,却饱含依依惜别之情。写出连续两句这样的诗:、。 7.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8.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9.苏轼的《小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1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 11.,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2.文天祥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 13.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14.,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5.,月有阴晴圆缺。(苏试《明朋几时有》) 16.《醉翁亭记》中,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17.面对人生的坎坷与不幸,我们应该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要像李白在《行路难》中所写到的那样:、。 18.晓镜但愁云鬓改,。(李商隐《无题》) 19.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20.,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寒假背诵预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quǎn)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jīn)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课外文言文阅读自学导学案 包头市固阳县第二中学刘喜平 2017/6/12 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课下注释,依靠小组的力量完成对课文文义的疏通 2.能够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认识部分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部分自己能够认识的文言句式等) 3.理解文章内容,认识文中的人物形象、经文章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能够掌握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学习形式:小组合作、自学自探 阅读材料: 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选自《新序》) ◎梁君:魏国国君。◎彀弓:“彀”读“gòu”拉满弓弩。 ◎骇:害怕。◎御:驾车的人。 ◎抚:按。◎忿然作色:气愤得变了脸色。◎与:助。◎卜:占卜,古时迷信话。 ◎必以人祠:必须用人来祭祀,即杀人做祭品。祠,祭祀。 ◎寡人:自己。◎援:拉。◎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本文选自:《新序》,由西汉刘向撰。

一、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对课文文义的疏通。把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来解决 二、请将重要词语的解释及你所发现的文言现象写在下面 1.文中重要词语的解释:‘必以人祠,乃雨.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 今.必使吾以人祠 ..求雨者 ...吾所以 ...,乃且雨 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 ...虎狼 2.文中的文言现象及其他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三、读完文章,你觉得文中的梁君和公孙袭各是怎样的人?能够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来? 四、“无描写不人物”,这是很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如果你觉得文章当中的描写方法有些单一,请发挥自己的想象还可以在文中加入怎样的描写方法呢? 五、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我们该怎样确立文章的主人公? 六、学了本文,你觉得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又怎样的指导意义呢?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语文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古诗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八下课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杜牧(八下课内)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文天祥(八下课内)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苏轼(八下课内)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八下课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页 1 第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饮酒(其五)陶渊明》(八下课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其一)》李白(八下课内)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下课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风和烟雾都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也看得到底。游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一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它们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处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还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作为自己的号。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他安安静静地,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喜欢读书,却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生性嗜好喝酒,但因家穷不能常常喝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去喝酒就要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离开,说走就走。 6、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依然安然自若。 7、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常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他)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吧?或者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23、马说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下受到屈辱,与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你一定能准确解答下列问题!(相信你!没错的!) 1.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酬”,这里是________的意思。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 一、做个小诗人 请将这首诗默写下来!(没问题的!) 二、你一定能准确解答下列问题!(相信你,没错的!) 1.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 2.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一、做个小诗人 请将这首诗默写下来!(看你的了!) 二、你一定能准确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又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诗中最负盛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 一、做个小词人 请把这首词默写在下面! 二、你一定能准确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朝________家。 2.请用原文语句来回答问题。 (1)“此事古难全”中“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做个曲作家 请将这首散曲默写下来!(没问题的!) 二、你一定能准确回答下列问题!(看你的了!) 1.这首散曲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_代____家。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这首散曲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抒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西东。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

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和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