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试题

实验心理学试题
实验心理学试题

实验心理学试题( 99-10 年)

2009-01-14 14:31:55| 分类: 10.1.9 专 4 | 标签: | 字号大中小 订阅 99-10 实验心理学试题 1999 年试卷

一、单项选择

1 刺激复合感觉器官,会对反应时产生下列哪些影响( ) A 减慢 B 无影响 C 先减慢后加快 D 加快

2 两点阈是哪一种阈限( ) A 绝对阈限 B 差别阈限 C 绝对差别阈限

D 相对差呷阈限

3 在但字学习的再认和再测验中, 能够再认和再现的单字在全部学过的单字中的百分比就是 ()

A 字变量

B 控制变量

C 潜在自变量

D 因变量 A 粉笔-黑板

B 桌子-椅子

C 男人-女人

三填 空

1正常人比胖人更多地受 _____ 影响而进食;

胖从比正常人更多地受食物的 _______ 的影响

进食。

2两维图形的知觉分组原则中有 _____ 、連续性规律、 _____ 、接近性规律。 3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被试会产生 ____ 误差或 ______ 误差。 4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25岁以前反应时间逐渐 ______ ,

60岁以后反应时间逐渐 ______ ■

4 实验结果要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组内设计是 A 较困难的 B 不可能的 C 较容易的

5 司机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灯或绿灯时的反应属于( A 选择反应 B 简单反应

C 辨别反应

6 实验中出现低限效应的原因是( )

A 任务中等困难

B 任务过于困难

7 当进行再认测验时,低频字比高频字成绩(

B 一样

C 更好

D 无规律

D 肯定的

D 延缓反应

C 练习交数不

够 )

D 任务过于容易

A 更差

8 对一种气味适应后对另一种在气味的期限将 A 不影响 B 提高 C 降低 D 先提高后降低 9 恒定刺激法实验中,三类回答的实验易受被试哪些方面的影响 A 态度 B 血压 C 性别 10 因变量的效度是指 ( )

A 一致性

B 有效性

二多项选择

1 儿童的电报语言包括( A 内容词 B 轴心词

2 知觉恒常性包括( )

A 嗅适应

B 大小恒常性 D 智力

C 敏感性

C 算符

D 可测量性 D 开放性词

C 视网膜象的恒常性

3 从长远观点来看,对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是(

A 理解

B 死记硬背

C 机械背诵

4 反应时受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 )

A 额外动机

B 预备时间

C 智力

5 下列词对中哪些属于联系群集(

D 学会推理 D 年龄

D 颜色恒常性

D 狗-房屋

5再认的保存量的计算公式如;保存量=认对______ 的百分比数-认错 ______ 的百分数。

四判断

1比例量表既有绝对零点以有相等单位()

2不管文章的表达方式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其内容在人记忆中的存储方式是相似的()3儿童说话不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

4概念就是对具有相似特征的一组刺激所作的相同反应()

5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有绝对零点()五名词解释

1短时记忆

2实验中的高限效应

3节省法

4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5减法反应时

6差别阈限

六简答题

1简述部分报告法的实验程序?

2试述自变量的种类和特点?

3什么是闪光融合和临界闪光频率?

七图表题指出图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并对该实验结果做简要的说明。

见书(P206 图)

八设计题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计算机键盘与桌面的倾斜度对输入字符速度的影响。倾斜度有10

2000年北京高教自考“实验心理学”试题

一、单选

1、在时间估计难确性实验中,一只绿色小灯泡与电钟相链,主试按键让灯亮10 秒,然后让被试按键复制秒的时间,其中被试复制的时间长度是:()

A 自变量

B 控制变量

C 因变量

D 潜在自变量

2、提出制作心理量表的数量估计法的心理学家是()

A费希纳B韦伯C艾宾浩斯D斯蒂文斯

3、视崖要测量的知觉是()

A 成人深度知觉

B 成人视敏度

C 幼儿深度知觉

D 幼儿视敏度

4、前摄抑制是指()

A 先后学习材料互相干扰

B 先后学习的材料无关

C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D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5、有实验证明,在记忆中成人的主观组织程度与回忆数量是()

A 负相关

B 正相关

C 无关

D 无规律

6、当有人要你判断中年人得心脏病的概率时,你多半首先想到某些朋友有心脏病,然后再来判断中年人患心脏病的概率。这样,你想起的例子多少就决定你判断的概率大小,这时你利用的策略是()

A 代表性

B 可利用性

C 样本大小

D 记忆

7、移动哈诺伊塔的策略之一是()

A整体策略B部分策略C循环子目标策略D记忆

8、认知失调是用来指()

A 两种互不一致的认识

B 两种互不一致的行动

C 做事失败后所产生的不愉快状态

D 与爱人吵架后所产生的不愉快状态

二、多选

1、在组间设计实验中,被试的分组原则应该是()

A 用拉丁方平衡实验顺序

B 区配被试

C用完全的平衡方法平衡实验顺序D随机分配被试

2、个案法适宜于研究的对象有()

A 一个具有超常记忆的人

B 狼孩

C 母亲语言与孩子语言的关系

D 神童

3、反应时实验中防止假反应的办法是()

A 改变每次发出预备信号与呈现刺激间的距离

B 取消被试

C 实验前口头警告

D 插入侦察试验

4、两点阈是()

A 绝对阈限

B 相对阈限

C 差别阈限

D 能觉察到两个点的最小距离

5、加工层次理论认为,记忆是认知系统对刺激物进行各种不同水平分析加工的产物,记忆取决于()

A 加工时间

B 加工层次

C 加工与提取的一致性

D 加工与提取的不一致

6、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

A 刺激的名称是否呈现

B 噪音

C 定势

D 个性

三、填空

1、因变量的测量与选择应注意其(),效度和()

2、可以用()法与()法制作顺序量表

3、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有受刺激的感觉器官,(),刺激的()和空间特性,以及有机体的适应状态

4、象棋大师的下棋经验以及他对于象棋的知识使他能迅速看出棋子之间的关系,从而把几个棋子组成一个(),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四、判断

1、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2、回忆时,人们并不倾向于按照群集的原则来组织材料

3、有实验表明,与视觉相比,人们更容易记住听觉呈现的材料

4、语言中的差异与思维中的差异没有联系

5、沉思的被试多提出一般性问题,而性急的被试更多地提出具体的问题

五、名词

1、自变量的混淆

2、知觉辨认

3、记忆广度

4、儿童的电报语言

六、简答

1、简述平均差误法

2、简述彭瑞祥汉字物征缺陷取实验及其结果

3、通过分析“我看这本书很合适”这个句子,简述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概念

4、在一年的期间内,每个医院都记下男孩出生率超过60%的天数,你认为哪个医院有这样

的天数多?为什么?1)大医院2 )小医院3)两个医院大致一样(注:大医院每天约有45 个婴儿出生,小医院每天大约有15 个婴儿出生)

七、图表(略)

八、设计:怎么进行实验去获得一条记忆中的毓位置效应曲线?

2001年北京高教自考“实验心理学”试题

一、单选

1、闪光融合频率测量的是人对()

A 时间刺激物的分辨能力

B 空间刺激物的分辨能力

C物体形状的分辨能力D物体颜色的分辨能力

2、波斯纳1970 年用实验证明了,在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他所用的实验是()

A加法反应时实验B减法反应时实验C心理物理学实D感觉剥夺实验

3、当你查到一个电话号码刚要打电话时,有人叫你一声,你抬头打了个招呼,刚才记住的号码却忘了,这种记忆现象是()

A感觉登记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主观组织

4、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学过的与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在一起,在速示器中呈现给被试,

要求被试读出所呈现的单字,这种检查记忆效果的方法叫()

A 再认法

B 节省法

C 知觉辩认

D 对偶联合法

5、大医院每天约有45个婴儿出生,小医院每天约有15个婴儿出生,在一年内生男孩的比例超过60??…的天数()

A 大小医院一样多

B 大小医院无规律

C 大医院多

D 小医院多

6、默塞在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验中发现,沉思的被试多提出()

A 具体问题

B 假具体问题

C 一般问题

D 假一般问题

7、提出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思想的心理语言学家是()

A 乔姆斯基

B 彼得森

C 沃尔夫

D 塔尔文

二、多选

1、在应用平均差误法测定感觉阈限时容易出现()

A 时间误差

B 空间误差

C 动作误差

D 习惯误差

2、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与下限之间的间距称为()

A不肯定间距B主观相等点C转折点D相等地带

3、感觉登记中的信息()

A 消失很快

B 消失很慢

C 能被意识到

D 可进入短时记忆系统

4、长时记忆的特点是()

A容量大B保持时间无限C容量是7+-2个项目D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

5、为了避免单字的系列位置效应与单字本身的频率、意义性等属性发生混淆,应该()

A确定单字的频率和意义性B增加被试人数C单字呈现顺序安排D每次以同样顺序呈现单字

6、使认知失调达到和谐的途径有()

A克服避免失败的倾向B增加一致认识的数目或重要性

C减少不一致认识的数目或重要性D与朋友和谐相处

三、填空

1、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主说存在着自变量的()

2、如果用数量估计法来制作比例量表,其结果支持()定律

3、当用选择反应时作因变量时,要考虑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之间的()

4、回忆时,人们倾向于按照群集的原则来组织材料,如果没有群集可利用,他们就用自己的()

5、经研究发现,儿童的语言能力与以下三个因素相关:1 儿童母系的复杂还复杂况,2z 母亲的情绪和言语响应,3()

6、调查发现,儿童词汇量的增长速度惊人的快,心理学家称这为()

7、代表笥和可利用性对被试判断事件的概率影响很大,虽然它们不是正确的线索。另一方面()是一个正确的线索,但人们没有好好利用它

8、一般说来,避免失败的倾向是干扰()动机的

四、判断

1、在做选择反应时实验时,选择反应的数量和要辨别的刺激数目必须相同

2、在测量味觉阈限时,刺激的安排绝不能用递减的系列

3、通过组块的方式可以把较多的材料组织在一起,因而减少了记忆容量

4、当任务困难时,其他人在场有利于操作

5、有强列成就动机的人,最愿意选择中等困难的任务

五、名词

1、因变量的信度

2、自变量的混淆

3、视敏度

4、节省法

六、简答

1、什么是75%差别阈限

2、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顺序量表

3、斯塔尔为研究幼婴对文法的理解,设计了一个儿童听偏好的实验。简要说明该实验是怎么进行的,其结果如何?

七、图表下表中的实验是怎么进行的,它说明了什么问题路济斯水壶问题的一个变式

ABC 是不同容量的空壶要求获得的水量

123 129 3 100

29 42 6 21

320 57 3 31

414 160 25 96

518 43 9 7

623 49 3 20

718 48 4 22

八、设计:用组间设计方法与组内设计方法分别设计实验,来测定视觉反应时和听觉反应时

2002年北京高教自考“实验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

1、用差别阈限的方法制作等距量表,其结果会支持()定律

2、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与()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3、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被试会产生()误差或()误差

4、可以用()法与()法制作顺序量表

5、象棋大师的下棋经验以及他对于象棋的知识,使他能迅速看出棋子之间的关系,从而是

把几个棋子组成一个(),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二、判断

1、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2、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也有绝对零点

3、不管文章的表达方式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其内容在人的记忆中的存储方式是相似的

4、儿童进在模仿中学习语言的,所以儿童平常说话并不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

5、只对单个被试进行的研究,不能为语言发展规律提供重要的信息

三、单选

1、组内设计在用来研究练习时,最为理想的是研究练习的()

A可效性B阶段性C可行性D积累作用

2、在时间估计准确性实验中,一只绿色小灯泡与电钟相连,主试按键让灯亮10 秒,然后让被试按键复制秒的时间,在这个实验中被试复制的时间长度是()

A 自变量

B 控制变量

C 因变量

D 潜在自变量

3、选择反应的数目和要辨别的刺激数目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二)

二、选择题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B)费希纳(C)高尔顿(D)艾宾浩斯 2. 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 (A) 超常儿童(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3.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 4. 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循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 (A)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 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C) 保密原则(D) 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5. 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6. 下列各领域中,被看作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是: (A) 实验心理学(B) 组织心理学(C) 比较心理学(D) 认知心理学 7. 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可能研究的是: (A) 调适问题(B) 老鼠走迷津(C) 儿童数学问题解决(D) 种属行为 8. 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B) 封闭性(C) 刺激间的关系(D) 以上都对 9.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10.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B)拉丁方设计(C) 匹配(D)ABBA设计 11.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C) 零结果(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12.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B)没有预备实验(C)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D)样本缺乏代表性 13. 实验信度的验证,包括: (A) 直接验证(B) 系统验证 (C) 概念验证(D) 内容验证 14.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____心理过程的研究. (A) 有意识(B) 无意识(C) 前意识(D) 潜意识 15.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____为指标来进行的. (A) 概率密度(B) 反应时 (C) 正确率(D) 信心评价 16. 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Fechner)定律对韦伯(Weber )定律的发展是基于____的假设 (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B) 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 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D) 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17. 对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A)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C)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18.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 极限法(B) 恒定刺激法(C) 阶梯法(D) 平均差误法 19. 感觉的直接测量方法有,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填空: 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的影响 2.费希纳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3.心理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名词: 1.实验者效应: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2.双盲:实验者与被试均对实验处理的类型和实验预期的结果一无所知。 3.实验的自动化:被试尽量不与人接触,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4.单盲:被试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实验或者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实验处理组。 5.掩饰情节:在研究过程中对实验程序进行似是而非的解释,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目的是不让他们猜测实验假设。 6.要求特征(需要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7.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8实验效度: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9实验的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10.实验的外部效度: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普遍推论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11.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实验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12.被试内设计: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实验处理),也叫单组实验设计 13.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14.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15绝对感受性:对物理刺激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6.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17差别感受性:对物理刺激强度变化的最低强度的感受能力,也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在数值上呈反比。18“开窗”实验: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像打开窗户一样,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简答: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860年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 = KlogR (1)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2)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被试内设计的优缺点: (1)优点:1、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2、组内设计方便、有效。3、组内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4、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缺点:1、顺序效应。2、多次实验处理,导致被试的疲劳、厌倦等情绪。3、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4、对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恢复期的实验,要防止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混合设计的基本方法:(1)先确定实验中的被试间因素和被试内因素,将被试按被试间因素的水平数随机分组(2)每组被试接受被试间因素的某一处理水平与被试内因素所有处理水平的结合。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

实验心理学试题

题型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全对得2分,多选、错选、 漏选均不得分,共20分)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六、实验设计题(本大题9分) 一、填空题 1. .反应时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 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2.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即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 传统心理物理法 3.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 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 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 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4.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 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 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5.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 6.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四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9.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1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11.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12.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加工单元。 13.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 14.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为形状恒常性。 15.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主要是指:遮挡、、。 16.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着《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着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 17. 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方法,

实验心理试卷

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03年—07年试题题型分类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附答案) ★2007年★ 1、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 B ) A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 B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C定势的作用 D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时,计算差别阈限时相等地带的下限是( B ) A50%感觉弱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B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C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D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3、卡特尔制作天文学家声望顺序的顺序量表用的是( D ) A对偶比较法 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4、当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5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时,让被试比较的样品对数有多少?(包括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需要增加的对数)( C ) A 10对 B 15对 C 20对 D 30对 5、反应时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D ) A反应时不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 C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D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达到极限时反应时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6、用混色轮产生的颜色混合是( C ) A色光的混合 B相减的混合 C颜料的混合 D色调混合 7、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响度等级,其单位为( D ) A分贝 B色 C美 D方 8、记忆广度是( B ) A9个以上的项目B7±2 C无限的 D21个比特 9、对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实验是( A ) A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 B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 C插入材料对倒摄抑制影响的实验 D加工层次对记忆影响的实验 10、许多研究证实,赞琼的假设是正确的,即( C ) A当任务容易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B当任务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C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D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非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2006年★ 1、在记忆实验中时间作为自变量,是属于( B ) A刺激特别自变量 B环境特点自变量 C被试特点自变量 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是相近的,它测量的是因变量的( A )A信度 B效度 C敏感性 D高限效应 3、斯蒂文斯在制定比例量表时应用的方法是( B ) A差别阈限法 B数量估计法 C最小变化法 D恒定刺激法 4、邓德斯C反应时又叫( D ) A基础反应时B简单反应时C选择反应时D辨别反应时 5、在做选择反应时的实验时,选择反应的数目要和辨别的刺激的数目的关系是( C ) A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比辨别刺激的数目多 B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少于辨别刺激的数目 C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等于辨别刺激的数目 D选择反应时数目要和辨别刺激的数目每次实验时都不一样 6、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刺激的( D ) A空间辨别特性B适应特性C颜色辨别特性D时间辨别特性 7、吉布森在用视崖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时,他选择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的指标是( B ) A婴儿向视崖深的一边爬B婴儿向视崖浅的一边爬 C婴儿向妈妈站的那边爬D婴儿向妈妈相反的方向爬 8、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被试能觉察到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阈限。两点阈是一种( A )A绝对阈限B差别阈限C绝对差别阈限D相对差别阈限 9、许多实验证明了赞琼的假设,即其他人在场使被试的主导反应( B ) A减少了B增加了C没有变化D时高时低没有规律了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实验 2、开窗实验 3、等级排列法 4、视敏度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20分) 1、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是:_____________、资源限制理论、_________。 4、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__________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__________。 5、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此,反应 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等。 7、反应偏向可由二种方法计算:一种是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 8、思维的行为测量法有两个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情绪与认知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情绪____________认知,一方面情绪 ___________认知。 10、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三、不定向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4分。) 1、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2、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 (B) 封闭性 (C) 刺激间的关系 (D) 以上都对 3、“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 量的是:() (A)时距信息 (B)加工机制 (C)通道 (D)实验 4、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 量显然是指:()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作者: ————————————————————————————————日期: ?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 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2、什么是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Hawthorne effct (霍桑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 3、被试内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也叫单组实验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优点: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缺点:其一,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二,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克服办法: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即让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各种顺序误差相互抵消。

4、被试间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又称独立组设计。 优点:不同处理方式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扰。 缺点:难以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克服方法: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 5、对他人实验研究的实验设计类型进行分析,尤其是区分被试内 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三种类型。 一、多变量设计 多因变量实验设计: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情况,即将每一个被试分到每一个水平的自变量。 被试间设计:指要求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情况,即仅把一些被试分到一种水平的自变量(每一个水平接受不同的被试)。 混合设计:在有些多自变量的实验中可以既包含被试内设计,又包含被试间设计。我们把在一项实验中有些自变量是被试内的而有些自变量是被试间的实验设计称为混合设计。 三、小样本设计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1.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与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 (1)你研究的问题; (2)自变量; (3)因变量; (4)变量控制; (5)实验材料的处理; (6)实验过程; (7)数据的统计处理。 答:(1)我研究的问题是:年龄与文章主题熟悉度对小学儿童阅读理解的影响。 (2)自变量 ①年龄(被试间变量),分三个水平: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10岁(小学三年级儿童)、12岁(小学五年级儿童); ②文章主题熟悉度(被试内变量),分两个水平:熟悉(和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如描述游乐园的文章)、不熟悉(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如论述某个生僻物理原理)。 (3)因变量 因变量为阅读理解成绩,对被试回答文章后选择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道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未答计0分,共30 题,满分为30分。每位被试的得分即阅读理解成绩。 (4)变量控制 ①儿童性别,控制方法:在同一个年龄选择同样数量的男生、女生; ②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教师评定); ③文章字数,控制方法:全部选择字数在400左右的文章,字数变动在20字之内; ④生字水平,控制方法:将生字控制在5~10个,生字指超出小学语文大纲的汉字。 (5)实验材料 ①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

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②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6)被试选择、材料分配与实验过程 共60人。 每个被试均阅读全部的6篇文章,阅读完每篇文章都要完成文章后的选择题,共限时40分钟,文章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按照拉丁方进行平衡。 (7)数据的统计处理 ①数据整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 ②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③方差分析:使用SPSS软件分析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如果因素一(年龄)主效应显著,再进行事后检验,判断差异主要存在于哪两个或三个因素之间。然后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因素二(文章主题熟悉度)主效应显著,则可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则分两个方向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在年龄三个水平上,分别对熟悉度两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年龄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水平上,熟悉度不同的文章差异显著;也可以在文章主题熟悉度的两个水平上,分别对年龄三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主题熟悉度的哪一个或两个水平上,不同年龄个体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显著。 2.设计实验,说明咖啡是否对人的集中注意有影响? 答:(1)被试:北大在校大学生16名,年龄18~24岁,男女各8名,视力正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6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6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10,分数:20.00) 1.单项选择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多重选择器通常用来研究 (分数:2.00) A.注意分配 B.情绪特性 C.思维特征√ 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解析:解析:多重选择器(或耶克斯选择器)是通过对被试简单和复杂的空间位置的概念形成过程的观察来研究思维的仪器。因此本题选C。 3.关于听觉掩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单耳掩蔽作用比双耳要显著 B.无论何种掩蔽,只要掩蔽声强度增加,就会产生掩蔽量的相应增加√ C.同时掩蔽的最大掩蔽量出现在掩蔽声频率附近 D.掩蔽声和被掩蔽声相距时间很短时,后掩蔽作用大于前掩蔽作用 解析:解析:对于前掩蔽或后掩蔽来说,掩蔽声强度增加,并不产生掩蔽量的相应增加;而同时掩蔽的掩蔽声强度增加会产生掩蔽量的相应增加。故本题选B。 4.光谱感受性曲线表明人们 (分数:2.00) A.与明视觉相比,在暗视觉条件下对波长较长的光更敏感 B.与暗视觉相比,在明视觉条件下白光更敏感 C.与明视觉相比,在暗视觉条件下的感受阈限更低 D.与暗视觉相比,在明视觉条件下对红色的光更敏感√ 解析:解析:暗视觉比明视觉对光谱的蓝端更敏感;而明视觉比暗视觉对光谱的红端更敏感。故本题选择D。 5.在测量图形识别阈限实验中,不属于减弱视觉刺激的方法是 (分数:2.00) A.使用光谱波长较短的颜色√ B.减低照明强度 C.缩短刺激呈现的时间 D.使用边缘视觉 解析:解析:图形识别阈限实验中,减弱视觉刺激强度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四种:使用边缘视觉;降低照明强度;缩短刺激呈现的时间;移去刺激使用的图形而以图形的记忆痕迹为基础。所以,本题选择A。 6.Posner在1980年使用的空间提示任务(spatial cueing task)是用来研究 (分数:2.00)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选择 C.注意的定向功能√ D.执行控制功能 解析:解析:Posner在1980年使用的空间提示任务(spatial cueing task)是研究注意的定向功能的最著名的任务。故本题选C。

实验心理学试卷

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心理旋转实验说明了非言语材料的记忆编码方式是:—— A、语义 B、语音 C、视觉形象 D、反响回路 2、人差方程式是——提出的 A、马斯基林 B、布雷德利 C、贝塞尔 D、金尼布克 3、绝大多数被试者在测验中获得满分或接近满分的现象称为—— A、天花板效应 B、地板效应 C、间隔效应 D、绝对效应 4、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在渐增系列中——为差别阈限的下限 A、第一次非正到正 B、第一次非负带负 C、最后一次正到非正 D、最后一次负到非负 5、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在研究方法方面是因为使用了——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测验法 D、临床法 6、Cooper&Shepard等人的心理旋转实验支持了—— A、双重编码理论 B、基本表象理论 C、概念命题理论 D、格式塔理论 7、在研究感受性时,刚刚能够被人觉察到的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 A、差别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两点阈 D、绝对感觉阈限 8、下面那一个不属于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时所产生的误差() A、平均误差 B、习惯误差 C、期望误差 D、练习误差 9、下面哪一个属于影响反映时间的机体变量() A、刺激类型 B、刺激复杂程度 C、刺激强度 D、联系次数 10、下面哪一个不影响实验外部效度()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B、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C、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D、实验程序的不一致性 11、在一项研究中,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而另外一个自变量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这种设计属于() A、组间设计 B、组内设计 C、混合设计 D、所罗门设计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 二、简答题 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 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实验设计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四章反应时间 第五章视觉与听觉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 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 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二、心理学实验以及各种变量 1.心理学实验的概念 实验:为了重复以前的发现,并进行拓展与发现。 实验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用来验证理论,并提供解释行为的数据。 有两种情况:a.存在假设b.没有假设 实验心理学家采用的三种基本实验: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