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5 原子物理 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5 原子物理 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5 原子物理 知识归纳

原子物理

波粒二象性

能量量子化

(一)热辐射:

任何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四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称为热辐射。温度不同,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不同。

(二)黑体辐射:

(1)某种物体完全吸收各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合体。“只吸收不反射”(2)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分布,只与黑体温度有关。(3)黑体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1.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①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所增加,但最强辐射强度往短波方向移动。②在短波范围内,维恩公式最接近实验曲线;在长波范围内,瑞利公式最接近实验曲线。

2.普朗克能量量子化假设:

(1)振动着的带点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一最小能量称为能量子——能量子(2)能量子公式为νε

h =(ν为电磁波频率;s J h

.1063.634-?=称为普朗克常量)

(3)能量量子化:在微观世界中,能量不是连续的,只能是取分离值,这种现象称为能量量子化。(能量不连续,一份份间断)

光的粒子性

(一).光电效应

1.定义: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出的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光子找电子,一起生了个光电子”(1)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a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探究装置(如上右图)

b .光电效应的相关物理量:ν

(入射光频率)、0W (金属逸出功)、k E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c U (遏止电压)、0ν(截止频

率)、I (光电流)、光强(光照强度)

c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公式):

0W h E k -=ν——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0W h E eU k c -==ν——遏止电压,让光电子减速到停00W h =ν——逸出功绝对截止频率,只与金属本身有关

光电效应实验规律总结:频率导致一切发生,光强控制电流,金属本身决定逸出功和截止频率。

e .光电效应有关图像:

(2)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理解:

a .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光子。光是有大量光子构成,证实光确实具有粒子性。

b .光电效应方程是从能量角度去分析光电效应而得到的。0W h E k -=ν,其中包含了光电效应能发生的条件。

c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k E ,就某个光电子而言,其动能介于k E ~0范围内。

(二)康普顿效应

(1)定义:光在传播过程中与微粒发生相互作用,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

(2)在光的散射中,除了有入射光相同波长0λ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0λ的成分。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效应进一步揭示了光具有粒子性,也证实了爱因斯坦光子说的正确性。

2

c E

=

。再根据光子说可知νh E =。则光子的动量为:

c

h c c E mc p ν

=?=

=2光的波动性和波粒二象性

(1)1924年,德布罗意推想和光子相关的波。这种光子和实物粒子相互联系的波被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

(3)德布罗意的推想是爱因斯坦关于光子的波粒二象性的一种推广,使之包含了所有微观粒子。(4)1927年戴维孙和??P G 汤姆孙利用晶体做了电子衍射实验,从而证实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5)光的衍射、干涉、偏振都说明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6)从牛顿“微粒说”到爱因斯坦“光子说”,如今对光有了深刻的认识。

概率波、不确定性关系

1.概率波

(1)经典粒子和经典波:

经典的粒子就像弹性小球,具有一定质量,他们的运动遵循牛顿运动定律。再任意时刻有确定的位置、速度和轨道。微观粒子(和光子)集波动性和粒子性于一身,具有波粒二象性。

再经典的物理学中,波是一种“形”,其具有频率和波长,有周期性。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2)概率波——光波

通过光的双缝干涉图样分析可得:光子落在每个地方上的概率是不一致的,在,明纹初概率大;在暗纹处概率小。即光子在空间中出现的概率可以用波动的规律去确定,所以光是一种概率波。(3)物质波也是概率波:

在概率波中,对于单个微粒来说,具有偶然性;对于大量微粒来说,具有必然性。遵循统计规律。概率波把粒子性和波动性统一了起来。

2.不确定性关系

(1)内容:在经典力学中,质点的位置和动量都可以精确确定。但对于微观粒子,并不能精确确定其位置和动量。我们称这种关系为不确定性关系。(2)三种不确定关系:

a .位置不确定性:微观粒子在空间中的位置完全不确定。

b .动量不确定性:粒子运动方向无法完全确定,其动量也具有不确定性。

c .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π

4h

p x =

??原子结构

电子的发现

一.阴极射线

1.阴极发射出来的射线射在管壁上能发出荧光。

2.在研究气体导电的玻璃管内有阴、阳两级,当两级加一电压时,阴极便发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称为阴极射线。

3.阴极射线的特点是能使荧光物发亮。

二.电子的发现

从1890年开始,汤姆孙对阴极射线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在1897年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揭示了阴极射线是高速电子流。电子质量:C

e

1910602.1-?=电子电量:kg

m

3110109.9-?=电子比荷:

kg C m

e

/107588.111?=电子电荷量由密里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得

测量依据是:mg

Eq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一.汤姆孙的原子“枣糕”模型

汤姆孙的原子“枣糕”模型能解释原子电中性,电子分布等问题,容易被很多物理学家所接受。

三.α粒子散射实验

1.卢瑟福和其助手通过α轰击金箔的实验获得重大发现。

2.实验现象是: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进而不受影响;少数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偏转90°,甚至被180°反弹回来。

3.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明确了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

三.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重难点)

1.内容:在原子的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核几乎所有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原子核作高速旋转。

2.原子的半径数量级为m -10

10;原子核的半径数量级为m

-15103.原子核的组成:

(1)核电荷数Z =质子数=原子序数(2)质量数

A =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称为同位素。(4)原子核符号:X A

Z

(如铀235,U

23592)

四.α散射实验中的受力核能量转化问题:

1.α粒子守库仑力作用:2r

kQq

F

=

(Q 为原子核所带电荷量,q 为α粒子所带电荷量,r 为α粒子到原子核的距离)受力方向在

其连线上指向α粒子。距离越近时,库仑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2.做功核能量转化问题:靠近做负功,动能变为电势能;远离做正功,电势能变为动能。

氢原子光谱

一.光谱

1.定义:把光用光栅或棱镜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记录,即光谱。

2.分类:

(1)发射光谱:物直接发出的光分光后产生的光谱,有连续谱和(明线谱)线状谱两种。

连续谱是炽热的固液体和高压气体发出,是有连续分布的一切波长的光组成的光谱——是一条光带。线状谱是处于游离态的原子发出,包含一些不连续的亮线——是一条条亮线。

(2)吸收光谱:高温物体发出的光经过低温物体时,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而产生的光谱。——由若干条暗线组成。

3.太阳光谱:太阳光谱是吸收光谱。太阳光在经过大气时,高层大气会吸收自己特征谱线的光,然后发射出去,这些光就会变弱,就形成了在连续谱背景下的暗线。研究太阳光谱可以分析大气中的化学成分。

二.光谱分析

1.每一种原子都有一定特征的线状谱。

2.在各种原子的吸收谱中,每一条明线都与原子发出的某种吸收光的频率相对应。——一条明线谱对一种频率的光。

3.由于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因此可以根据光谱来鉴别物质或确定它的化学组成,这种方法称为光谱分析。

三.氢原子光谱

1.在充满稀薄氢气的放电管两级间加上kV

3~

2的高压,使氢气放电,让其在电场中发光。通过分光镜观察氢原子光谱。

2.在氢原子光谱中,可见光范围内有四条谱线,分别用αH 、βH 、γH 、δH 表示。

3.氢原子光谱的规律:(1)巴耳末公式:

,...5,4,3,12

1

1

22=??? ??-=n n R λ1

71010.1-?=m R (2)在不同谱线区域:

莱曼系(在紫外区域):

,...5,4,32,1111

22,=??? ??-=n n R λ帕邢系(在近红外区域):...6,5,4,131122,=???

??-=n n R λ布喇开系(在红外区域):

...76,5,1411

22,=??? ??-=n n R λ普丰德系(在红外远区):,...8,7,6,151122=???

??-=n n R λ(3)综上可得一个统一公式:

,...3,2,1,11

1

22=??? ??-=m n m R λ,...

3,2,1+++=m m m n

波尔的原子模型

一.波尔原子模型三条假设:(特别重要)

1.能级定态假设。氢原子处于基态和激发态两种状态(其中基态为最低能级)

2.轨道量子化假设。轨道介于两个不同数值之间的某个值(轨道是一个范围,不能完全确定)

3.跃迁假设。在能级之间跃迁满足:n m E E h -=ν

这一辐射公式。

二.能级和能级图:

1.能级:原子的可能状态是不不连续的,相对应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称为能级。

2.基态和激发态:基态为能量最低的能级,激发态能量较高级都称为激发态。基态能量和激发态能量关系为2

1

n E E n =

3.能级图:

4.能级跃迁规律: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①吸收光子而跃迁:n m E E h E -==ν吸

(光子能量必须等于能级差,不多不少)

②吸收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离子等)而跃迁:n m E E h E -≥=ν吸(实物粒子能量大于等于其能量差即可)

从高低能级跃迁到低能级:以放出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

①一群(大量)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以发出2

n C 种不同频率的光②一个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以发出1

n C 种不同频率的光③放出的光子的能量为:n

m E E h E -==ν放

三.能波尔模型的成功之处和局限性:

1.成功之处在于: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概念,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实验规律。

2.局限性在于:无法接受复杂一定的原子光谱(如氦原子光谱),还没有完全解释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保留了经典力学的观点,仍然把微观粒子的运动轨道用经典力学来描述。

原子核

原子核的组成

一.天然放射现象

1.放射性:物质发射放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2.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

3.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称为天然放射现象。

二.3种射线

α射线(氦核He 42粒子流);β射线(高速电子e 0

1

-流);γ射线(光子流)

电荷量贯穿能力电离能力速度在电磁场中

α射线

e

2弱强0.1倍光速偏转β射线

e

较强较弱0.99倍光速

反向偏转γ

射线

很强

很弱

光速

不偏转

三.原子核的组成

1.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质子,并且确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质子H 1

1带正电,带电量与电子相同。2.卢瑟福预言原子核中除了质子外,还有一种质量与质子相当的不带电粒子。

3.查德威克验证了其老师(卢瑟福)12年前的猜想,发现这种不带电的粒子是电中性,质量几乎核质子相同。命名为中子n

1

基本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Z )=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

A )=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核子数:质子核中子质量差别非常微小,二者统称为核子,质子数核中子数之和称为核子数。

4.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互为同位素。如:H 1

1,H 2

1,H

3

1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一.原子核的衰变

1.定义:原子核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由于电荷数变了,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变了,变成另外一种原子核,这种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2.变化规律: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

3.衰变方程:①α2

442+→--Y X A Z A

Z ——α衰变

衰变实质是:He H n 4

2111022→+②β

011-++→Y X A Z A

Z

——β衰变

衰变实质是:e

H n -1

1-1

11

0+→③γ衰变总是伴随α衰变和β衰变而一起产生。两个重要的衰变:

He

Th U 4

223490238

92

+→e

Pa Th 0

123491234

90

-+→

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

1.定义:放射性元素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叫做这种元素的半衰期。半衰期表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

T

t T

t N N N -

?==

2

2

003.半衰期只与原子核内部因素有关,与外部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无关。

4.半衰期是一个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对少数或一个原子核没有一样,无法确定单个原子核何时衰变

三.探测射线的方法

1.威尔逊云室探测射线:在有酒精蒸气的筒状容器内,由于飞过室内的射线使其中其他电离,进而观测射线径迹。三种射线在威尔逊云室中的轨迹特征有所不同。

①α粒子由于质量较大,飞行方向不易改变,则α射线在云室中径迹直而粗。

②β粒子质量小,方向容易改变,则β射线在云室中的径级迹比较细,且常常发生弯曲。③γ粒子电离本领很小,在云室中一般看不到γ射线的径迹。

2.气泡室探测射线:气泡室的原理核威尔逊云室类似,不同的室气泡室中温度压强可以控制。

3.盖革—米勒计数器:射线使管内的气体电离,产生的电子在电场中被加速,加速后的电子与气体分子再次碰撞,反复进行,导致产生大量电子,这些电子到达阴极。在外电路的作用下就会产生一次脉冲放电,电子仪器记录放电次数。

4.乳胶照片法探测射线:利用射线能够使得照相底片感光,进而观测径迹。

四.探放射性的应用核防护

1.核反应、核反应方程

(1)定义: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的原子核的过程叫做核反应。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核反应方程是:

H

O He N 1117842147

+→+(2)核反应的条件:α粒子、质子、中子、甚至是光子轰击原子核是原子核发生转变。

(3)衰变核人工核反应的区别和联系:衰变是自发进行的,而人工核反应是在其他粒子轰击下进行的。他们都遵循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

(4)典型的人工核反应:①卢瑟福发现质子

H O He N 111784214

7

+→+②查德威克发现中子:n

O He Be 1

012

64

29

4+→+③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n

P He Al 1

030

154

227

13+→+e

i P 0

1301430

15

S ++→2.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优点:①放射确定容易控制;②可以做成各种所需要的形状;③半衰期短,废料容易处理。

五.核力和结合能

1.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核力:

(1)定义:核力是核子与核子之间很强的相互作用。(2)核力的特点:核力是短程力m -15

101.5?;核力很强;核力与核子是否带点无关;核力是性质力。

2.原子核中质子核中子的比例:

(1)在自然界中,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核中子数大致相当;在较重的原子核中,中子数大于质子数;在越重的原子核中,两者相差最大。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与核力的不同特点有关;与核力的饱和性有关。3.结合能与比结合能:

(1)结合能:把原子核分解成核子需要吸收能量,把核子结合成原子核需要放出能量。这个能量称为原子核的结合能。——总能量(2)比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与其核子数下比值称为比结合能,也可叫平均结合能。——平均能量(3)比结合能的大小可以反应原子核的稳定性,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

①由图可知,核子数较小的轻核和核子数较大的重核,比结合能都较小,不稳定。②当比结合能较小的原子核转化为比结合能较大下原子核时,就会放出能量。

六.核裂变和核聚变

1.重核裂变:

(1)1939年,德国科学家哈恩与斯特拉斯曼利用中子轰击铀核时,发现了铀核的裂变,人类向核能的利用迈出了第一步。(2)使得重核分裂称中等质量的原子核的核反应叫做重核裂变。(3)铀核裂变发核反应方程:

n

Kr Ba n U 1

08936144561052392

3++→+(4)铀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不断去轰击新的铀核将进行裂变,不断进行下去,释放越来越多的能量。叫做链式反应。(5)链式反应产生的条件:

①体积超过临界体积(链式反应发生的最小体积),保证中子能够碰到铀核;②有足够浓度的

U 5

2392

③有足够数量的慢中子2.核电站与核燃料(1)核电站的组成

(2)核电站与火电站

①核电站燃料消耗少,燃料储量丰富。②核电站污染少,火电站烧煤污染大。

③核电站一旦发生泄漏会造成严重污染,且废料处理困难。(3)核燃料:①在天然铀中,U

23892

占99.3%;

U 52392

占0.7%。

②U 52392能够俘获各种能量的中子而发生核裂变,且俘获低能量的中子发生核裂变的概率大。③

U

82392

只能吸收超过MeV 1的中子才能发生核裂变,且裂变概率小。为了链式反应容易发生,选择

U

52392

作为核燃料。

(4)此外,原子弹的原理也是核裂变。3.轻核聚变:

(1)定义: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释放处核能的反应叫做核聚变反应,也叫热核反应。(2)聚变方程:γ

++→+n He H H 1

04

23

12

1(3)聚变发生的条件:①轻核接近核力发生作用的距离m -15

10;②聚变发生的条件是高温(要达到几百万开尔文),只有原子弹爆

炸才能达到这一高温条件。所有氢弹需要原子弹来引爆。(4)聚变和裂变比较:

①释放能量的原理不一样,放能多少不一样(聚变中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是裂变的3~4倍)。②聚变的废料处理较为简单,且聚变原料氘在地球上储量非常丰富。③目前除氢弹外,人们还不能控制聚变反应。

(5)爆炸式热核反应与受控式热核反应(实验探究阶段)

七.粒子和宇宙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原子物理 一、波粒二象性 1、热辐射:一切物体均在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温度有关。故叫热辐射. 特点:1)物体所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分布情况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即同时辐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但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强度较强,某些较弱,分布情况与温 度有关。 2)温度一定时,不同物体所辐射的光谱成分不同。 2、黑体:一切物体在热辐射同时,还会吸收并反射一部分外界的电磁波。若某种物体,在热辐射的同时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叫做黑体(或绝对黑体)。在自然界中,绝对黑体实际是并不存在的,但有些物体可近似看成黑体,例如,空腔壁上的小孔. 热辐射特点吸收反射特点 一般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温度,材 料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既吸收,又反射,其能力与材料的种类及入射光波长等因素有关 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 分布只与黑体温度有关完全吸收各种入射电磁波,不反射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1)温度一定时,黑体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分布有一个极大值。 2)温度升高时,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均增加。 3)温度升高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4、能量子:上述图像在用经典物理学解释时与该图像存在严重的不符(维恩、瑞利的解释)。普朗克认为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ν εh =) 10 63 .6 (34叫普朗克常量 s J h? ? =-.由量子理论得出的结果与黑体的辐射强度图像吻合的非常完美,这印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5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光电效应由赫兹首先发现。 爱因斯坦指出: ① 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子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 ε=h ν,其中h=6。63×10-34 J ·s 叫普朗克常量,ν是光的频率; ②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一个光子会被一个电子吸收,吸收的过程是瞬间的(不超过10-9 s ).电子在吸收光子之后,其能量变大并向金属外逃逸,从而产生光电效应现象; ③ 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不会有一个电子连续吸收多个光子的情况,该过程需要克服金属内部原子束缚做功(逸出功W 0,其大小与金属材料有关),然后才有可能从金属表面飞出。因此在只有当一个光子能量较大时,电子才会将其吸收并从金属内部飞出,否则电子无法克服原子束缚从金属中逸出。由能量守恒可得光电效应方程: 0W h E k -=ν ④ 决定能否发生光电现象的决定因素是极限频率而不是光的强度。光的强度只会影响从金属中逸出的电子数目。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极限频率).截止频率的大小与金属种类有关。光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照射到金属表面单位面积上入射光中光子总数目. 若ν≥c ν,无论光照强度如何也会有光电效应现象产生 若ν<c ν,则无论怎样增加光照强度,也不会有光电效应产生 知识拓展之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在光照条件不变时,若正向电压升高,则电路中的光电流会随之变大,当正向电压调到某值后电路中的电流不再增加,该电流叫饱和电流。饱和电流大小反映了入射光的强度(光子数目)。在光照条件不变时,若反向电压升高,则电路中的光电流会随之变小,当反向电压达到某值后,电路中的电流变为零,这个电压叫遏止电压。遏止电压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 e W e h U c 0 -=ν0(W h E k -=ν由) 得出和00W h eU E eU c k c -=-=-ν

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知识点总结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分析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及其某时刻的速度;学会用图像法、列表法处理实验数据。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的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 ⑴电磁打点计时器 ①工作电压:4~6V的交流电源 ②打点周期:T=0.02s,f=50赫兹 ⑵电火花计时器 ①工作电压:220V的交流电源 ②打点周期:T=0.02s,f=50赫兹 ③打点原理:它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器,当接通220V的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电火花,于是在纸带上就打下一系列的点迹。 ⑵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⑶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 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或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 四、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取下纸带, 换上新纸带, 重复实验三次。 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 确定好计数始点0, 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 作v-t图线, 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五、注意事项 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不少于6个。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常见考法 纸带处理时高中遇到的第一个实验,非常重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均会高频率出现,以致在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也做为重点考察内容,是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同学们要引起重视。 误区提醒 要注意的就是会判断纸带的运动形式、会计算某点速度、会计算加速度,在运算的过

上海市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直线运动 知识点拨: 1. 质点 用一个只有质量没有形状的几何点来代替物体。这个点叫质点。一个实际的物体能否看作质点处理的两个基本原则:(1)做平动的物体。(2)物体的几何尺寸相对研究的距离可以忽略不计。 2. 位置、路程和位移 (1) 位置:质点在空间所对应的点。 (2) 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 (3) 位移:质点运动位置的变化,即运动质点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 向线段。它是矢量。 3. 时刻和时间 (1) 时刻: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确定的点。如“3秒末”和“4秒初”就 属于同一时刻。 (2) 时间: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间隔,即是时间轴上两个不同的时刻之差。 21t t t =- 4. 平均速度、速度和速率 (1) 平均速度(v ):质点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v = s t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s 的方向相同。在S - t 图中是割线的斜率。 (2) 瞬时速度(v ):当平均速度中的Δt →0时,s t ??趋近一个确定的值。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运动方向。在S - t 图中是切线的斜率。 (3) 速率:速度的大小。它是标量。 5. 加速度 描写速度变化的快慢。它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变化所用的时间之比值,即:

a =t v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 方向一致时,质点作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质点作减速运动。 6.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特点:加速度是一个恒量) (1)基本公式: S = t + 12 a t2 = v0 + a t (2)导出公式: ① 2 - v02 = 2 ② S t - a t2 ③ v == 2 t v v + ④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S Ⅱ-S Ⅰ=2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可导出: - =(M -N) ⑤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⑥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注: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 2 < 2 ⑦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内的位移之比为: S Ⅰ:S Ⅱ:S Ⅲ:……: = 1:3:5……:(21); 1、 2、3、…… ⑧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 t Ⅰ:t Ⅱ:t Ⅲ:…:=1:( )21-:()23-……(n n --1); 1、2、3、 7.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

原子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考点:原子物理考 点分析一、历史人物及相关成就 1、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枣糕模型——说明原子可再分 2、卢瑟福: 粒子散射实验— —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发现质子 3、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4、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 5、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

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再分6、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mc E=, 2 mc E? = ? 7、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8、密立根:油滴实验——测 量出电子的电 荷量 二、核反应的 四种类型 类型可 控 性 核反应 例 衰 变 α衰 变 自 发 β衰 变 自 发

人工转变人 工 控 制 H o He N1 1 17 8 4 2 14 7 + → +卢 瑟福 发现质子 n C He Be1 12 6 4 2 9 4 + → +查 德威 克发现中子 n P He l1 30 15 4 2 27 13 A+ → +约里 奥.居里夫妇 e Si P0 1 30 14 30 15 + →发

重核裂变比较容易进行人工控制 轻核聚除 变氢 弹 外 无 法 控 制 提醒: 1、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核反

应方程只能用单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等号连接。2、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只依据两个守恒定律杜撰出生成物来写出核 反应方程 3、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遵循电荷数守恒 三、三种射线比较 种 类

速 度 0.1c 0.99c C 在电磁场中偏转与a射 线反向 偏转 不偏转 贯穿本领最弱, 用纸能 挡住 较强, 穿透几 毫米的 铝板 最强, 穿透几 厘米的 铅板 对 空 气 的 电 离 作 用 很强较弱

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上课讲义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 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 4.末速度Vt=V 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 o2+Vt2)/2]1/2 6.位移s=V平t=V 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 o)/t {以V o为正方向,a与V 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 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 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 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 ot-gt2/2 2.末速度Vt=V 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 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 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 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 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 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 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 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关于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二物理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学好高二物 理的相关知识点尤其重要,下面是学而思的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1、e=1.610-19c;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精编WORD版

高中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知识要点精编W O R D 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光学 一、光的折射 2.光在介质中的光速:n=n/n 1.折射定律:n=nnn大角 nnn小角 3.光射向界面时,并不是全部光都发生折射,一定会有一部分光发生反射。 4.真空/空气的n等于1,其它介质的n都大于1。 5.真空/空气中光速恒定,为n=3×108m/s,不受光的颜色、参考系影响。光从真空/空气中进入介质中时速度一定变小。 6.光线比较时,偏折程度大(折射前后的两条光线方向偏差大)的光折射率n大。 二、光的全反射 1.全反射条件:光由光密(n大的)介质射向光疏(n小的)介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C,其求法为nnn n=n 。 n 2.全反射产生原因:由光密(n大的)介质,以临界角C射向空气时,根据折射定律,空气中的sin角将等于1,即折射角为90°;若再增大入射角,“sin空气角”将大于1,即产生全反射。 3.全反射反映的是折射性质,折射倾向越强越容易全反射。即n越大,临界角C越小,越容易发生全反射。 4.全反射有关的现象与应用:水、玻璃中明亮的气泡;水中光源照亮水面某一范围;光导纤维(n大的内芯,n小的外套,光在内外层界面上全反射)

三、光的本质与色散 1.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其真空中的波长、频率、光速满足n=nn(频率也可能用n表示),来源于机械波中的公式n=n/n。 2.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频率不变,光速与波长同时变大或变小。 3.将混色光分为单色光的现象成为光的色散。不同颜色的光,其本质是频率不同,或真空中的波长不同。同时,不同颜色的光,其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也不同。 4.色散的现象有:棱镜色散、彩虹。 5.红光和紫光的不同属性汇总如下: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 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在着对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有的甚至被反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D.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1-1所示表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线表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 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二 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 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 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________. ⑵ 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______子的不同轨道.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公式为: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12r n r n 。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整数.E 1=-13.6eV ,r 1=0.53×10-10m . 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称为_______,对应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 图1-1 a b c 原子核 α粒子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和知识网络图(大全)

力学知识结构图

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V t =V 0+at S=V 0t+21 at 2 as V V t 22 02 += 2 0t V V V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抛物体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水平,只受重力。 分析:水平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的合运动。 规律:水平方向 Vx = V 0,X=V 0t 竖直方向 Vy = gt ,y = 22 1gt 合 速 度 V t = ,2 2y x V V +与x 正向夹角tg θ= x y V v 匀速率圆周运动 特点:合外力总指向圆心(又称向心力)。 描述量:线速度V ,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α,圆轨道半径r ,圆运动周期T 。 规律:F= m r V 2=m ω2r = m r T 2 2 4π 物 体 的 运 动 A 0 t/s X/cm T λx/cm y/cm A 0 V 天体运动问题分析 1、行星与卫星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 遵循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 =m =m ω2R=m( )R 2、在不考虑天体自转的情况下,在天体表面附近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F 引=mg,即?=mg,整理得GM=gR 2。 3、考虑天体自传时:(1)两极 (2)赤道 平均位移:02 t v v s vt t +== 模 型题 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不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有机械能损失. 非弹性碰撞遵守动量守恒,能量关系为: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完全不能够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损失最多.此种情况m 1与m 2碰后速 度相同,设为v ,则:m 1v 1+m 2v 2=(m 1+m 2)v 系统损失的动能最多,损失动能为 ΔE km =12m 1v 21+12m 2v 22-12 (m 1+m 2)v 2 1 .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形变能够完全恢复的碰撞;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弹性碰撞除了遵从动量守恒定律外,还具备:碰前、碰后系统的总动能相等,即 12m 1v 21+12m 2v 22=12m 1v 1′2+1 2 m 2v 2′2 特殊情况:质量m 1的小球以速度v 1与质量m 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根据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有m 1v 1=m 1v 1′+m 2v 2′,1 2m 1v 21= 12m 1v 1′2+1 2m 2v 2′2.碰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分别为: v 1′=m 1-m 2m 1+m 2v 1,v 2′=2m 1 m 1+m 2v 1 动 量碰撞 如图所示,在水平光滑直导轨上,静止着三个质量为m =1 kg 的相同的小球A 、B 、C 。现让A 球以v 0=2 m/s 的速 度向B 球运动, A 、 B 两球碰撞后粘在一起继续向右运动并与 C 球碰撞,C 球的最终速度v C =1 m/s 。问: om (1)A 、B 两球与C 球相碰前的共同速度多大? (2)两次碰撞过程中一共损失了多少动能? 【答案】(1)1 m/s (2)1.25 J .线球模型与杆球模型:前面是没有支撑的小球,后两幅图是 有支撑的小球 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由mg=mv 2/r 得v 临=? 由小球恰能做圆周运动即可 得 v 临=0 .车过拱桥问题分析 对甲分析,因为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mg-?,所以(1)当v=?时,汽车对桥面的压力F N'=0; (2)当0≤v?时,汽车将脱离桥面危险。 对乙分析则:F N-mg=m , 甲 1.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 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 2. 自由落体

原子物理知识点讲解

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物体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论: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注意:从金属出来的电子速度会有差异,这里说的是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来的光电子。③ 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 s ;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 光电效应的应用: 光电管:光电管的阴极表面敷有碱金属,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发射电子,阴极发出的电子被阳极收集,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称为光电流。 注意:①光电管两极加上正向电压,可以增强光电流。②光电流的大小跟入射光的强度和正向电压有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③遏止电压U 0。回路中的光电流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当反 向电压U 0满足:02 max 2 1eU mv =,光电流将会减小到零,所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4、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①不论入射光的频率多少,只要光强足够大,总可以使电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从而产生光电效应,实际上如果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无论光强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强越大,电子可获得更多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应该由入射光的强度来决定,实际上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与光强无关,与频率有关。 ③光强大时,电子能量积累的时间就短,光强小时,能量积累的时间就长,实际上无论光入射的强度怎样微弱,几乎在开始照射的一瞬间就产生了光电子. 二、光子说 1、普朗克常量 普郎克在研究电磁波辐射时,提出能量量子假说:物体热辐射所发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hv 的整数倍,hv 称为一个能量量子。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其中v 辐射频率,h 是一个常量,称为普朗克常量。 2、光子说 在空间中传播的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ε跟光的频率ν成正比。hv =ε,其中:h 是普朗克常量,v 是光的频率。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

最新最全面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质点、参考系 和坐标系 质点 参考系 坐标系 定义:有质量而不计形状和大小的物质。 定义:用来作参考的物体。 定义:在某一问题中确定坐标的方法,就是该问 题所用的坐标系。 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间隔 用线段表示。 第二节 时间和位移 时刻和时间间 隔 路程和位移 路程 位移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 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 段表示位移。 既有大小又有方 向。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矢量和标量 矢量 标量 公式: Δx=x 1-x 2 直线运动的位 置和位移 坐 标与坐标的 变化量 速度 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 述——速度 公式: Δt=t 2-t 1 定义: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 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公式: v=Δx/ Δt 单位:米每秒( m/s )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 大小,速度的方向也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和瞬 时速度 平均速度 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 度。 瞬时速度 时间间隔非常非常小, 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 在这个时间 速率 第四节 实验:用打点 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计时器测速度 用图象表示速 度 加 速度 速度—时间图像( 关系的图象。 v-t 图象):描述速度 v 与时间 t 第五节 速度变化快慢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 比值。 公式: a =Δv/ Δt 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m/s 2 ) 在直线运动 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 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大方 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从曲线的倾斜程度就能判断加速度的大小。 的描述——加速度 加速度方向与 速度方向的关 系 从 v-t 图象看加 速度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原子物理知识点讲解

一、光电效应现象 1、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物体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论: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注意:从金属出来的电子速度会有差异,这里说的是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来的光电子。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3、光电效应的应用: 光电管:光电管的阴极表面敷有碱金属,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发射电子,阴极发出的电子被阳极收集,在回路中形成电流,称为光电流。 注意:①光电管两极加上正向电压,可以增强光电流。②光电流的大小跟入射光的强度和正向电压有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越大。③遏止电压U0。回路中的光电流随着反向电压的增加而减小,当反向电压 1 U0满足:-mv max =eU o,光电流将会减小到零,所以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2 关。 4、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①不论入射光的频率多少,只要光强足够大,总可以使电子获得足够多的能量,从而产生光电效应,实际上如果光的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 无论光强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强越大,电子可获得更多的能量,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应该由入射光的强度来决定,实际上光电子的最大初始动能与光强无关,与频率有关。 ③光强大时,电子能量积累的时间就短,光强小时,能量积累的时间就长, 实际上无论光入射的强度怎样微弱,几乎在开始照射的一瞬间就产生了光电子? 二、光子说 1、普朗克常量 普郎克在研究电磁波辐射时,提出能量量子假说:物体热辐射所发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hv的整数倍,hv称为一个能量量子。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其中v辐射频率,h是一个常量,称为普朗克常量。 2、光子说 在空间中传播的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跟光的频率v成正比。;=hv,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v是光的频率。 三、光电效应方程 1、逸出功VW.电子脱离金属离子束缚,逸出金属表面克服离子引力做的功。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 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 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结果: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 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 在着对 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 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 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 的核,叫 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 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 . 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有的甚至被反 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 偏转 D. 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 型。如图 1-1所示表示了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 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 线表示 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 c 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 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b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原子核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α粒子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图1-1 二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 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 这些状态中原子是 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 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 ________. ⑵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 ______子的不同轨道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 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 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 公式为 :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 r n n 2 r 1。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E1=-13.6eV ,r1=0.53×10-10m .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 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在着对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有的甚至被反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D 。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1—1所示表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线表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 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二 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 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 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________. ⑵ 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______子的不同轨道.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公式为: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12r n r n =。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整数。E 1=-13。6eV ,r 1=0。53×10-10 m . 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称为_______,对应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 原子的较高能量状态称为_______,对应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轨道上运动. 4.氢原子核外的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与其能量相对应 核外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库仑力(量子化的卫星运动模型) 由r v m r e k F 222 ==库得动能r ke mv E k 2 22121==, 即r 越大时,动能________。 又因为12r n r n =,21 n E E n = 即量子数n 越大时,动能_______,势能______,总能量_______. 5.用玻尔量子理论讨论原子跃迁时释放光子的频率种数 氢原子处于n=k 能级向较低激发态或基态跃迁时,可能产生的光谱线条数的计算公式为:2 ) 1(2 -= =k k C N k 例1: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距核较远的轨道的过程中 ( ) A .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增大 图1-1 c 原子核 α粒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