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考研817笔记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考研817笔记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考研817笔记

817发展心理学试卷分析及笔记整理

试卷分析:

第一题,单选(20分左右)第二题名词解释(4个或5个,20分)第三题简答题(4个40分),第四题论述题(2个,30分)第五题案例分析(2个40分)

第一章导论

1.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界定。(15年考题目: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广义上,是研究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动物的心理演变过程和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动物心理的发展顺序:刺激感应性阶段(变形虫、草履虫)——感觉阶段(如蜜蜂等昆虫)——知觉阶段(如鸟类)——思维萌芽阶段(如高等哺乳动物)。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主要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类的个体从受精卵的形成直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的演变过程。

狭义上,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的形成一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认知的发展与人格、社会性的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的发展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

2.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①研究取向上:a,发展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出现不少新分支学科,如发展心理语言学等。日益强调采用跨学科或多学科合作的方式研究。b,跨文化研究日益频繁,目的在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相同问题进行研究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似性和特殊性。

②研究范围上,研究年龄范围不断拓展,不仅重视研究个体早期阶段心理发展规律,而

且注意研究成年期包括中老年期心理发展规律。

③研究方法上,呈现出生态化、综合化、复杂化的特点。

总体上,日益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则趋于综合化、整体化、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5年考题目: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a,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b,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问题;c,心理连续发展与分阶段发展的关系问题。

(2)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典型特征(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本质特征(某些阶段所特有而其他阶段所没有的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从各个年龄阶段的大量个别心理特征中,概括出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或本质的特征,揭示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整体特征。

4.发展心理学年龄分期。(8阶段)重要

阶段1:产前期或孕期(从怀孕到出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生命的开端,主要在母体环境中发展,怀孕或受精卵的形成是最关键事件。从受精卵形成到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人,个体先后经历了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这一阶段,一个生命各个器官和基本身体结构逐渐形成,身体成长最迅速,也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优生是主要任务。

阶段2:婴儿期(从出生到3岁)。从母体环境到体外环境,感知觉等心理活动发展起来,身体成长和动作技能发展迅速,最初几周已表现出学习、记忆能力,运用各种符号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起来,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迅速发展。儿童与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依恋构成儿童早起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早教关键期。

阶段3:童年早期(3岁到6、7岁)。又称幼儿期或学前期,到幼儿园接受系统的学校

教育,是系统的学校教育的开端,是接受学龄期系统教育的准备期。

阶段4:童年中期(6、7岁到10、11岁)学龄初期,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学习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时期。是道德发展的重要时期。

阶段5:青少年期(11、12岁到17、18岁)儿童向成人的转变时期,生理日益成熟,产生成人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重要期。任务是形成明确的理想和积极的价值观并为之奋斗。

阶段6:成年早期(18到35岁)个体生理机能发展到顶峰,恋爱,结婚,为人父母,形成亲密人际关系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立业、成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阶段7:成年中期(35岁到55~60岁),又称中年期。感觉能力衰退,健康、耐力和爆发力开始下降。是事业发展高峰期,承担多种责任。

阶段8:成年晚期(60岁到死亡)又称晚年期,老年期。;生理机能下降,健康和“社会责任感”丧失。任务是适应老年期变化和死亡,寻找生活的意义。

5.发展。

答:发展是从受精卵的形成一直到个体生命的终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发生的系统的、连续的变化。

“系统的”指生理、心理上的变化是有序的,表现为特定模式,且相对持久的,而不是瞬间即逝或不可预测的。

“连续的”指生理、心理上保持稳定,或仍然反映着过去。发展过程包括变化与相对稳定性两个方面。

变化包括量的变化与质的变化。量变指生理或心理上发生的数量或程度变化,如身高、体重或词汇量的变化。质变指在性质、结构或组织上的变化,如从非言语交流到言语交流。发展既包括生命各个阶段中的积极变化或获得,如词汇量的增长、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消极的变化或丧失,如言语学习敏感性的降低。

相对稳定性是发展的另一方面。儿童的思维是按照直观行动思维(婴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幼儿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童年期)、抽象逻辑思维(青少年期)的顺序逐渐发展的。

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认知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和体重的增加、各个器官的成长、身体系统功能的增强、衰老迹象的出现、运动能力的变化等。

认知的发展包括知觉、言语、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和其他心理过程的变化和持续性。

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动机、情绪、人格特质、人际交往技能和人际关系、在家庭内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变化和持续性。

6.发展的基本性质。(考)

(1)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时期内,相对平稳的、细微的变化,属于量的积累,体现发展的连续性;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取代旧质要素而占主导地位,这时量变过程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中的间断或跳跃现象,即阶段性。从儿童动作发展来看,婴儿出生半年后开始爬行,腹部着地移动到靠手、膝爬行,摇晃站立住,到最后东倒西歪前进。随时间推移,爬得较快,动作更协调,技能上变化是逐渐连续的。但是,从爬到走,出现本质不同的行为模式,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连续性指一定时期的发展变化总是在前一时期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发生,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变化为基础。先前的发展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是以后发展的前提;后一阶段既包含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某一阶段占优势地位的主导因素体现着这一阶段的本质特征。

(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儿童身心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指向一定方向并遵循一定先后顺序,但这种顺序不可逆也不可逾越。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按从上至下法则(头尾法则)

和从中心到边缘法则(近远法则)进行的。发展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可以加速或延缓,但发展顺序一般不能变。

(3)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方面在发展速度、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从不同阶段来看,不同阶段发展速率有很大差别,就总体发展而言,整个发展不是等速上升,而是波浪式前进。从发展的不同方面来看,个体内部不同的组织系统、不同的技能特性的发展也不相同。如:神经系统的发展先快后慢,生殖系统的发展先慢后快。

(4)发展的差异性。发展既有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个别差异,即共同性中包含特殊性,共性是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来的。同属正常范围内的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类型及时间上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神童”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有的儿童对音乐敏感,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性格方面,有的好动,善于与人交往,能说会道;有的安静,好独处,沉默寡言。

7.遗传、环境、教育与发展(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考,结合实例分析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

(一)遗传和生物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物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如:生下来有缺陷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健康及其标准 1.健康:实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 美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是生理健康(生理无重大疾病就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健康的十条标准(略) 二.心理 ?历史上,相当长一段实际,人们曾经认为心理是产生智力活动的器官,心理 是心脏的机能。 ?亚里斯多德认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只是使来自心脏的血 液冷却而已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形式。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应过程,是心理现象的 动态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 的总和,是人的心理现象的静态形式,包括自我意识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直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1)自我意识 2)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3)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 所谓心理健康 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中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卫生联合会 心理健康分为狭义的心理健康和广义的心理健康 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状态。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即除了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也包括心理调节能力、发展心理效能能力。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无心理疾病 ?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正常心里不正常 心理健康 心里不健康 (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病) 含病态人格、神经病、各 各类精神障碍心理正常、心理异常问题示图 心理康宁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序列 心理康宁 个体的主观体验积极:不觉痛苦,或者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行为与周围环境协调:即他人不感觉异常 社会功能良好:能够胜任家庭及社会角色 一般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的亚健康状态,又称心理困扰 个体主观体验中愉快感小于痛苦感,但程度较轻;一般表现为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对个体社会功能影响较小;问题困扰的产生具有情境性;通常能自行调节或在指导下进行自我调节。 心理障碍 部分一般心理问题可以累积、迁延、演变成为心理障碍; 个体的主观体验痛苦,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功能损害较大常伴有病理性变化,不经过专门治疗难以自行消失; 主要有神经症、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等。 精神疾病(略)

心理咨询读后感(共7篇)

篇一: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读后感 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读后感 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读后感 一直以来,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强烈的好奇与探寻欲望,学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使我感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如:遇到了学生有自卑心理时,我们不能不关心他们,我们要多鼓励他们,使他们知道自己在班里面也是有 用的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他们就会和同学们友好的相处。 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那么,我们就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来设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如:我是教学二年级的学生,那么我可以教会学生要善于和老师交流自己心理的想法,和同学们友好的相处,会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就要时时刻刻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在和谐的校园里,拥有健康的心理快乐的成长。 篇二:心理咨询读后感 心理咨询读后感 读完《毕淑敏的心理咨询手记》再看这本,就发现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了。在毕淑敏的书里,很多都是问题非常严重,然后咨询师灵机一动忽然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解决问题。而这本书里描写的那些案例,都很平常,解决起来都很困难,咨询师也没有什么把握,只能准寻一些根本性的原则,尽力而为之。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资深的咨询师,心理咨询并不是像小说一样,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有那么多奇迹,其实也很平淡,甚至枯燥。很多问题咨询师也很难解决,因为很多心理问题其实也都是社会问题,不是每个人都经过心理治疗都可以康复,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有的要治疗,有的要吃药,有的根本就解决不了,心理医生和生理医生一样不是万能的,有很多问题心理医生也没有办法。 书里面很多地方很有启发,读的过程中我随手遇到精彩的地方,就加一个书签,后来感觉太麻烦,就干脆把书签撕开,读完以后书里插了好多撕开的书签,这也是我第一次为一本书把书签都撕坏了。最后盘点一下,把夹书签的地方都再读一遍,然后把感觉最经常的都记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任何个体的心理问题都是家庭问题的暴露形式。老年痴呆症心理医

心理健康读后感

心理健康读后感 心理健康读后感(一) 今年寒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让我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书中不仅详细解释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以各种浅显的实例加以说明。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以下不成熟的一点感想。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潜意识地把完美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工作中,总是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现实中,个人的个性、能力、特长和机遇各不相同,而这些自身条件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作成绩。业绩并不一定能从教师自身的学历、能力和花工夫的多少中直接反应出来,而要从学生方面间接地反映。所以,成绩和付出的劳动并不总是成正比。所以,把原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来,就会带来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不可否认,近年来教师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党和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在保障教师的工资兑现上,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状况,提高了工作热情。但是,在工作待遇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当前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教师的劳动价值很难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无法计算出一个准确而合理的数目来。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自己的工作并不比公务员轻松,但工资待遇却相差较大。另一方面,由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准时足额到位,教师住房不能得到解决,而且医疗条件极差,这些因素都对教师工作心态的稳定和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面对太多的诱惑,很多青年教师总是会摇摆不定,对自己的选择进行重新思考或则提前出现职业倦怠以致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如何消除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呢?使教师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 育教学工作中去。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读后感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读后感 李峰 前几天很晚回家,不经意地看到桌子上有一篇儿子从学校带回来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阅读材料,材料从理论方法到现实事例,做了简明而透彻的讲解。我读了以后心情好久不能平静,虽然经常在网上看到类似的内容,每次看关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文章,心理都会引起不少共鸣,但这次感触很深,同时也会更加关注自己孩子心理的健康。我本人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每天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与其交流、沟通的时间更少,其实有时我们做大人的深思一下,在教育孩子上,有关孩子心理健康方面,自己做的怎么样?对照《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每人做家长的心里都有数,努力提高自己吧,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只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感受到道路两旁有五彩芬芳的花,就能感受到的天空上也有温馨的阳光。 许多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们总是担心孩子营养不良,现实却是许多孩子营养过剩。其实父母对于孩子健康的关心,更多的是生理健康方面,而心理健康这一块内容是许多家长容易忽略的,通过材料的学习,加深了我们对健康的理解,引起我们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我的孩子是男孩子,我的父母和儿子的外公、外婆都很高兴,他们有

着封建的思想,很宠他("长辈包围晚辈"),我不怪他们。我还经常看见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打凳子,是凳子让宝宝摔跤了;打爸爸,是爸爸没有扶好宝宝…,长大后,那么多的不如意,你说你们让孩子打谁啊?其实阅读材料上告诉了大家答案,这些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是不对的。 长辈们也不是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是他们不懂得怎么去关心。其实跟孩子用心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心甘情愿的把内心的想法告诉你。作为父母,有时只要做一个倾听者就好了。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要让孩子的不好情绪有个宣泄的途径。而不是当大人自己心情不好时,极度愤怒的时候(忙人无计,怒人无智),对孩子大吼大叫,其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也很烦躁。孩子不懂事,他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后果可想而知,马克思说“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这就是说,家长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式。 阅读材料上既举了成功的例子,也举了失败的例子。留学生汪某与母亲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一怒之下,连刺母亲9刀!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其实不少,这就是心理健康问题。相信每位阅读过的家长都能认识到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性。躯体疾病的危害大多是一个人,而心理的疾病危害范围有时要大得多。我们应该尽早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虽然每位孩子的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但是对自己孩子的爱没有差异。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可以多陪他看书、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感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感悟,心理健康教育学 习心得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一)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 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 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 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 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 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 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 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 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 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 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 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 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 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 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 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考研817笔记

817发展心理学试卷分析及笔记整理 试卷分析: 第一题,单选(20分左右)第二题名词解释(4个或5个,20分)第三题简答题(4个40分),第四题论述题(2个,30分)第五题案例分析(2个40分) 第一章导论 1.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界定。(15年考题目: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广义上,是研究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动物的心理演变过程和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动物心理的发展顺序:刺激感应性阶段(变形虫、草履虫)——感觉阶段(如蜜蜂等昆虫)——知觉阶段(如鸟类)——思维萌芽阶段(如高等哺乳动物)。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主要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类的个体从受精卵的形成直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的演变过程。 狭义上,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的形成一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认知的发展与人格、社会性的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的发展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 2.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①研究取向上:a,发展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出现不少新分支学科,如发展心理语言学等。日益强调采用跨学科或多学科合作的方式研究。b,跨文化研究日益频繁,目的在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相同问题进行研究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似性和特殊性。 ②研究范围上,研究年龄范围不断拓展,不仅重视研究个体早期阶段心理发展规律,而 且注意研究成年期包括中老年期心理发展规律。 ③研究方法上,呈现出生态化、综合化、复杂化的特点。 总体上,日益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则趋于综合化、整体化、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5年考题目: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a,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b,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问题;c,心理连续发展与分阶段发展的关系问题。 (2)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典型特征(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本质特征(某些阶段所特有而其他阶段所没有的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从各个年龄阶段的大量个别心理特征中,概括出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或本质的特征,揭示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整体特征。 4.发展心理学年龄分期。(8阶段)重要 阶段1:产前期或孕期(从怀孕到出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生命的开端,主要在母体环境中发展,怀孕或受精卵的形成是最关键事件。从受精卵形成到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人,个体先后经历了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这一阶段,一个生命各个器官和基本身体结构逐渐形成,身体成长最迅速,也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优生是主要任务。 阶段2:婴儿期(从出生到3岁)。从母体环境到体外环境,感知觉等心理活动发展起来,身体成长和动作技能发展迅速,最初几周已表现出学习、记忆能力,运用各种符号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起来,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迅速发展。儿童与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依恋构成儿童早起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早教关键期。 阶段3:童年早期(3岁到6、7岁)。又称幼儿期或学前期,到幼儿园接受系统的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心理咨询活动,会不会进行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教育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 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将失掉灵魂,健康的身心是一切的保证.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用高尚的道德,健康的身心,善于合作的意识去适应社会需求,健全人格,努力达到”德智心体”全面发展. 本学期我校”心育”工作注意观念的提升,认识的提高,开展”强国要强民,强民要强心”主题系列活动. 学校概况: 我们新春小学是今年隶属南岗区管辖的一所小学,一切都在步入正轨的过程中.现有学生800余人,15个教学班.先后参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育读本”等多项德育科研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心育科研的点滴经验.初步形成了以”心育”,”传美”,”德育读本”为实验课题的教育体系.本学期我校牢牢把握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积极探索心育的可操作性,尊重地狱的”打工一族”文化多元性的特色,不拘一格,开展行之有效的”心育”活动.

心育实验研究对我们理性启迪 1,”人性化”教育 在实验中我们深深感觉到,把学生当作人看待不能当作知识容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尊敬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些,首先在两方面急需改进:[1]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设计一些走进学生中间的讨论性问题,减少在讲台上面讲的时间,据心理咨询距离是成正比的,所以老师离学生越近,其心理咨询上缩短师生的距离.这种师生的交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2]为了使学生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教师的赏识要有”度”.任何教育都不是盲目的,尤其现代教育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不是一味的赏识,赏学生欣赏之处,识学生整体,有的放矢地运用”赏识”,激发孩子的闪光点,应该成为辨证地操行”赏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思想. 2,”个性化”教育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认识到,一定要”张扬学生的个性,过去张扬是贬义词,谁一表现就说人家张扬,出风头,现在就怕你不突出,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敢有怀疑的态度,有发散性的思维,有标新立异的答案,甚至是荒诞的思维都可以,一定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能有信心去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

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 【导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管哪一种模式,落脚点都在教师,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不但要对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重点培训,而且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下面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一起来阅读下文吧! 【篇一】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心理常常使一些同学偏激,喜欢怀疑和争论,缺乏虚心请教精神,非常自信,行动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中间有的看问题总是抓住一点就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么好的不得了,要么坏的一无是处;有的则把教师、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和忠告视为对其独立性的一种限制,因此往往听不进去,并在心里上产生反感。无数事实证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好比是“盲人骑瞎马”,很难办成大事。 民间有“当事者迷”的说法,这不无道理。要使学生不“当事者迷”,能正确认识自己,教师和家长应帮助他们学会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不足之处进行客观判断,多听听别人对自己的真实的评价,这样把两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就能比较准确地认识自己。同时,还应学会自我控制,学会辩证地认识自己,即自己既不是完美无缺,也不是一无是处。在肯定自己的优点,发扬自己的长处的同时,应努力

改掉自己的缺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可能的话,还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再一个就是经常严格地审视自己,既不自我欺骗,也不放纵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要有一定的约束,克服心理上的偏激。 常言说得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是聪明的人。如果我们的小学生都能学会认识自己,勇于创新不断进取,那么将来伴随他们的一定是成功。 做为小学老师,我们应该抓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做正确的引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二】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C是让我最苦恼的学生,她可以堪称睡神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嗜睡的女生。()开学半个月以来,我依旧以到她身边轻轻询问的方式提醒,可是,在平常上课巡查时,我又常看到她嗜睡如命不争气的画面,在海师附中高二17班,学生们都知道自己的底线:无论男女生若顶撞老师、迟到或睡觉,我都惩罚其与同桌一起第二天值日。(因为同桌是自己选的伙伴,也是互相陪伴时间最长的同学,同桌间应互助互相提醒。)因为睡觉,她也主动领罚,她的同桌无辜躺枪两次,我想,她是能够为自己的行为主动承担的,可见,我的惩罚已经无效,也许她是有别的原因。 9月14日晚,我主动找她。“老师有三次发现你在数学

心理健康读书笔记

心理健康读书笔记 篇一: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读书笔记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张玲等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年.6 月(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袁振国主编) (一)心理健康新概念(第1-29 页) 1、为什么我们的心理会出问题想想人生匆匆,何苦如此苦闷。人们在竭力的变革着自然界,却忽视了对自我心灵的提升,这一快一慢,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显得多么的不和谐。人啊,你为何在倾斜和摇摆中仍不能正视自己的弱小 忘记了内心深处真实的本我。人总在寻找着一种力量,希望通过这种力量去改变人自身,使人强大、使人完美、使人永生??人在这种无限的寻求中不断地在大自然打上烙印。一方面是无止境的征服,另一方面又是不可更改的弱小。蓦然回首,却发现又回到了原点。弱小与强大,忽视与震撼,?? 人,怎能不恐惧、幻想、崩溃?! 2、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理想人格的标准是“圣人”,古人追求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内圣外王”。作为一个“圣人”,应具备四个特征:责任态度、进取意识、慎独能力、博爱之心、诚信精神。当代一些学者和专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意见整合起来,主要有几条是大家都认可的:一是热爱之心。即爱自我、爱他人、爱工作、爱自然。二是接受他人,能利己、利他三是积极的评价。无论对自己、对他人还是对物,都能做出恰当的、积极的评价和回应;不逃避、不隐讳、不妄为、不无限制放大欲求。 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马斯洛将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称为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这样的人具有如下临床特征: (1)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加适的关系 (2)更能接受自我、他人与自然。 (3)自发性;坦率;自然。所谓自发性就是很少做作与人为的努力,他们对现实的洞察力是轻松自如的。 (4)以问题为中心。。 (5)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需要;对于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

心理健康学习课标笔记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笔记 陈红霞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课程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又是他们不断开发自我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同时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

理健康水平。 (二)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活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三、设计思路 《标准》的确立是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确定的。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按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段这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1、能喜欢学校,爱上学 2、能初步学会观察,学会记忆 3、能初步学会与人交往 4、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第二学段(3~6年级) 1、能初步认识自我 2、初步具有交往能力 3、初步具有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4、爱学习、会学习第三学段(7~9年

心理健康教育B证笔记

心理健康教育B证笔记

3、树立班主任应有的威信。 4、尊重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5、作为老师,对待工作要:有敬心、有钻心、有进心、有恒心。 6、作为老师,对待学生要:有爱心、有严心、有耐心、有净心。 有净心:干干净净做事。 7、马卡连柯的话: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薄,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8、你越监视学生,学生的反监视能力越强。 9、如果高中生不会早恋,那么你把学生教傻了。 10好学生有好学生的优势,差学生有差学生的强项。 11当你开放自我时,学生会接受真实的你。 心理健康教育B证笔记(三) 一、班主任建立威信的方法: 1、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2、有让学生钦佩的才华。 3、品德高尚。 4、有爱心。 二、我厌我师之25条戏说: 三、做事的境界: 无心无意的境界 三心二意的境界 半心半意的境界 一心一意的境界 舍身忘我的境界

一、送给老师们的一段话: 无论身外的天幕是多么的阴暗,那几把染满加州的阳光之美的晴雨伞却更是亭亭伫立,它们从来都在竭力为自己喝彩。 二、A、教师的心理问题: 1、职业适应问题。 2、情绪问题。 3、人际交往问题。 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5、心身疾病。 B、教师常见的心身疾病有: 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病疡、紧张性头痛、偏头痛 C、教师所面对的社会现实: 人际圈小;学生难教;家长难处;成就难得; 结果:自我是无能的,他人是无情的,社会是残酷的。 D、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工作压力。4、环境压力。 2、家庭压力。5、人格因素的压力。 3、社会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B证笔记(四) 1许多心理问题与情绪困扰源于不合理的认知。 2 不合理的认知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性。 3 行为疗法的理论假设: (1)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学习来的。 (2)行为本身无善恶之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读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本书,深有感触,特别是怎样真正的让学生接受好心理健康的教育至关重要。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已取得了大家的共识。但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观念,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开展的重要性,让我感触颇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让它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本书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内容上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概述了小学生心理心理健康的理论,并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主线,介绍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认知、情绪、个性、学习等内容。 第二,第二,突出实践操作性。为克服心理学教科书理论性太强、太抽象等弊端,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选择小学生或者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带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的一些难题作为案例,使得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小学教师及普通家长,都可以将书中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直接用来分析与解决自己面临的小学生心理问题。讲述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既可以帮助教师、家长更好地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也可以使小学生增进对自身的认识,顺利度过人生的黄金时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俗话说得好:健康是1,而财富、名望、地位、家庭等等都是跟在“1”后面的若干个0,有1在前面,后面跟的0越多证明你拥有得越多;但如果1没有了,即使再多的0聚在一起也还是0,还是空的、白的,还是一无所有。健康是拥有一切的前提,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健康对于我们而言有多重要,可是我们往往会让它在不经意间悄然溜走,留下一堆无所依附的“0”空悲泣。 读了《做自己的健康天使》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从理论上剖析了健康的重要性,更从实践指导我们如何在饮食、营养、运动、睡眠、穿戴等方面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教会我们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不断提升健康素养水平,我们只有切实做好这些,才能成为自己和家庭健康的守护神。 首先,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是前提。健康是女性的美丽之源。拥有健康,女性才能充满活力、精神抖擞、端庄稳重、处事乐观,才能充分参与丰富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拥有健康才能有能力去实现美好的梦想,才能尽情享受梦想实现的幸福。试想一个失去健康,整天一副病态,没有生命活力,死气沉沉的人,即使她天生丽质,又有何美丽而言?

学习心理健康心得体会3篇

学习心理健康心得体会3篇 大学生心理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一、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在专家们的讲课中,很多都是具有实际操作方法的,更多的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 二、通过学习,自身心理素质有了提高。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另一个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

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乐于学习,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四、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三篇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三篇 今年寒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让我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书中不仅详细解释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以各种浅显的实例加以说明。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以下不成熟的一点感想。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潜意识地把完美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工作中,总是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现实中,个人的个性、能力、特长和机遇各不相同,而这些自身条件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作成绩。业绩并不一定能从教师自身的学历、能力和花工夫的多少中直接反应出来,而要从学生方面间接地反映。所以,成绩和付出的劳动并不总是成正比。所以,把原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来,就会带来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不可否认,近年来教师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党和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在保障教师的工资兑现上,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状况,提高了工作热情。但是,在工作待遇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当前教师的报酬水

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教师的劳动价值很难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无法计算出一个准确而合理的数目来。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自己的工作并不比公务员轻松,但工资待遇却相差较大。另一方面,由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准时足额到位,教师住房不能得到解决,而且医疗条件极差,这些因素都对教师工作心态的稳定和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面对太多的诱惑,很多青年教师总是会摇摆不定,对自己的选择进行重新思考或则提前出现职业倦怠以致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如何消除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呢?使教师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精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笔记1

学习笔记: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开展的重要性,让我感触颇深。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让它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本书有以下两个特点。 突出实践操作性。为克服心理学教科书理论性太强、太抽象等弊端,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选择小学生或者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带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的一些难题作为案例,使得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小学教师及普通家长,都可以将书中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直接用来分析与解决自己面临的小学生心理问题。讲述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既可以帮助教师、家长更好地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也可以使小学生增进对自身的认识,顺利度过人生 的黄金时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不能正确估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自己不“认识”自己。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是很有道理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片 面性和表面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心理常常使一些同学偏激,喜欢怀疑和争论,缺乏虚心请教精神,非常自信,行动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中 间有的看问题总是抓住一点就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么好的不得了,要么坏的一无是处;有的则把教师、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和忠告视为对其独立 性的一种限制,因此往往听不进去,并在心里上产生反感。无数事实证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好比是“盲人骑瞎马”,很难办成大事。

学习体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 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 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 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 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 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的新任务。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 尝试和体会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总的认识,即各种看待儿童观点的总和;教育观是在 一定的儿童观指导下,对儿童的态度和所实施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儿童观和 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 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 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 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 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 “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 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 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 的学习环境。

最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观课随笔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观课随笔 导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系统式家庭治疗者认为,来访者只是家庭问题的携带者,其症状是家庭成员间相互作用的表现。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观课随笔》,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观课随笔【第一篇】:听心理健康课有感 3月5、6日两天,我有幸来到厚生幼儿园,聆听为期两天的心理健康课。这两天的活动分为四个主题,5日上午的主题是“分享快乐”,下午的主题是“挫折教育”,6日上午的主题是“自控能力”,下午的主题是“学会合作”。 健康不单单指身体健康,心理也是健康的一方面,在幼儿园的课程中没有专门地安排心理健康课,但是心理健康的教育时时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天,但15位教师活跃的教学氛围,多样的教学方法,逐步深入的情感熏陶,精彩纷呈,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深深吸引着我,带来不少的启发,使我受益匪浅。 这么多的课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来自开发区幼儿园金丽老师带来的一节有关“自控能力”的活动《小乖,忍一忍》,教师运用故事导入,然后联系自身经验,学用魔语“宝贝,忍一忍”,接着气球诱惑,迁移经验,最后草莓实物,升级体验。这活动的亮点有很多,我特别欣赏老师的体态和语言,因为是小班幼儿,教师的语言表情带给孩子宽松自由的氛围,这也是心理健

康课中教师需要把握的一点,而教学活动中,气球的出现让整个教学活动推向高潮,因为有个别孩子跟随气球而去,有孩子说不能去,这个相互的矛盾让幼儿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活动目标。 活动后,专家对每个活动都做了点评。一堂好的好心理健康课,像点评的老师说的一样,需要宽松、自由的氛围,对幼儿来说,材料操作、内心体验、情绪内化是非常重要。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有互动,活动过程有讨论活动,孩子们的内心有所触动,解决问题会有行动,这样的心理教学活动才是完整的。 听完这些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后,我想,在今后的一日活动中,我会更加注意一些细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观课随笔【第二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听课笔记)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系统式家庭治疗者认为,来访者只是家庭问题的携带者,其症状是家庭成员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而小学班主任做心理疏导的优势在于:与班级学生关系已经建立,有感情基础,还有充足的互动时间和空间。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大于教育,所谓言传身教。班主任相对健全的人格素养,清楚自己的健康水平,设计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才具有导向性。班级的评估,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教育目标才能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

《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 梓里中学杨维翔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相应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制度。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的制约,多数中小学还没有开展起这项教育工作。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了运用相关课堂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外,更重要地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同时要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的沟通渠道,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当前,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培训工作,努力建立一支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教师队伍。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意见,指导师资培训工作。二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核心是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教育部将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规范基本的教育内容。四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条件不成熟,不要急于开展,避免一哄而起的形式主义;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区和学校,要避免片面性和医学化倾向,对于测量工具的使用采取谨慎的态度 培训教师至关重要 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