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化学九年级下册讲义3:溶液---教师版

3————化学九年级下册讲义3:溶液---教师版
3————化学九年级下册讲义3:溶液---教师版

恒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年级:初三课时数:3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化学学科教师:赵敏

授课

类型

T (溶液的形成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C(溶液的形成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授课日

期时段

教学内容

一、同步知识梳理

知识点1,溶液

1.溶液

(1)特征:具有_均一__性、_稳定__性,属于_混合__物。

(2)组成

①溶质:_被溶解__的物质。溶质可以是_固__体、_液__体或_气__体。

②溶剂:_能溶解其他物质__的物质。_水__是最常用的溶剂,_汽油__和_酒精__也可以做溶剂。

(3)质量关系

①溶液质量=_溶剂质量__+_溶质质量__

②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_密度__

2.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1)乳浊液:_小液滴__分散到_液体__里形成的_混合物__。其特征是_不均一__、_不稳定__、长期放置易_分层__。

(2)乳化是指洗涤剂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的过程,形成的乳浊液能够_稳定__存在。

知识点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过程分析

(1)溶质分子(或离子)_向水中扩散__,这是一个_吸收__热量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_水分子__作用,形成_水合分子__(或_水合离子__),这是一个_放出__

热量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_下降__,如NH4NO3溶解。

(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_不变__,如NaCl溶解。

(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_升高__,如NaOH、H2SO4溶解。

知识点3,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在_一定温度__下,向一定量_溶剂__里加入某溶质,当溶质_不能再继续溶解__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还能_继续溶解__,则该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2.浓溶液和稀溶液

(1)浓溶液:指_溶质__含量_相对较多__的溶液。

(2)稀溶液:指_溶质__含量_相对较少__的溶液。

知识点4,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_一定温度__下,某固态物质在_100_g__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_温度__。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升高__,如_KNO3__。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_较小__,如_NaCl__。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降低__,如_Ca(OH)2__。

(3)溶解度曲线

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纵坐标表示_溶解度__、用横坐标表示_温度__、根据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某物质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_溶解度__;

②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溶解度_相等__。

2.气体溶解度

(1)在压强为_101_kPa__和一定_温度__时,气体溶解在_1体积__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_气体体积__。

(2)影响因素

①内因:_气体和溶剂__的性质。

②外因:随温度升高而_降低__,随压强增大而_增大__。

知识点5,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

1.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_较大__的物质。

2.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_很小__的物质。

二、同步题型分析

【例1】(眉山) 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C、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D、饱和溶液不一定

答案:D

【例2】(孝感)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 a

的饱和溶液

答案:D

【例3】(雅安) 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化肥、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

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是102.5g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100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 g

D. 将70℃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

答案:D

三、课堂达标检测

1.(河北)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B.物质溶于水时都放出热量

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D.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2.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食醋除水垢B.用稀盐酸除铁锈

C.用汽油清洗油渍D.用洗洁精清洗油污

3.(广东)下表中的数据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溶质碘高锰酸钾

溶剂水汽油酒精水汽油

溶解性不溶易溶可溶易溶不溶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做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4.(哈尔滨)下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 ℃时,100 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 g

B.20 ℃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3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50 ℃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 ℃,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5.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是_ __。

(2)把t2℃时等质量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 __。

(3)当A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用_ __的方法提纯A物质。

(4)t2℃时,将90 gA物质投入到100 g水中,得到A物质的_ 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质量是_ __g。

一、同步知识梳理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_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__。

2.溶质质量分数=_溶质质量/溶液质量__×100%

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 g+溶解度)×100%

,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1.溶液的质量=_溶质__的质量+_溶剂__的质量=溶质的质量÷_溶质的质量分数__;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_溶质的质量分数__;溶剂的质量=_溶液__的质量-_溶质__的质量。

2.溶液稀释计算的依据是: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_不变__,即稀释前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1.实验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氯化钠、量筒(10 mL、50 mL)、胶头滴管。

2.实验步骤:

(1)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①计算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_50_g×6%=3_g__,水的质量为:_50_g-3_g=47_g__

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倒入烧杯中

③量取用_50__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

④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⑤装瓶

把上述氯化钠溶液装入贴有试剂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标签试剂瓶中,盖好瓶塞,

放到指定地点

整个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2)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溶液稀释问题)

①计算

所需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50_g×3%÷6%=

25_g__,水的质量为:_50_g-25_g=25_g__

②量取用_50__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

③混匀用_玻璃棒__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④装瓶同前

3.溶液配制中误差分析原因归纳

原因误差结果

仪器使

天平

①称量前天平指针偏右;

②右盘放了纸片,左盘未放纸片

①称量前天平指针偏左;

②称量前游码不在零点;

③称量时药品和砝码放颠倒(使用游码);

④左盘放了纸片,右盘未放纸片

量筒

①量水时俯视读数;

②量好的水倒入烧杯时溅出

量水时仰视读数

烧杯烧杯内壁有水

药品

①固体药品中含水分;

②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

③固体药品转移时损失

(洒落烧杯外面或沾在白纸上面)

二、同步题型分析

【例1】结合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 g

B.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C.升高温度可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例2】如果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是( )

A.称取的氯化钠固体质量偏大

B.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时,有少量洒落在桌面上

C.量取水的体积偏小

D.转移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例3】(德阳)20 ℃时,取四份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后,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保持温度不变,减少10 g溶剂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 g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减少10 g溶剂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D.降低温度至10 ℃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三、课堂达标检测

1、(安徽)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1℃时,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2. (福州)实验室用硝酸钾固体配制10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

3.0%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50mL量筒量水

B. 将固体放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称取

C. 将固体直接投人童筒中溶解

D. 将配好的溶液装人贴有标签(如图4)的试剂瓶中,塞好瓶塞

3. (呼和浩特)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O0g水的烧杯中,充分

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

B.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C.图乙中a、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4. (苏州)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5. (苏州)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5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

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6. (重庆B卷)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B、保持20 ℃,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

C、30 ℃时,将40g 甲物质加人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

的质量为80g

D 、10 ℃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 ℃,溶液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7. (天津)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 面粉

B. 泥土

C. 蔗糖

D. 汽油

8.(宜宾)右图为甲、乙两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不相等

B.将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或降温的方法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5%

D.t2℃时,将30克乙物质放入100水中,所得溶质的质量为130克

9. (上海) 生活中属于溶液的是()

A、草莓酱

B、蒸馏水

C、蔗糖水

D、玉米糊

10.(福州)分析处理图表中的信息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1) 表3是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①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g。

②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在20℃时,

将100g的水加入30 g碳酸钠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____________(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将上述溶液升温到30$,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③10℃时,分别配制表中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的物质是______。

(2) 将足量的稀盐酸加入一定量的铁、铜混合物中,写出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7是实验过程生成气体或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其中表示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标号)。

一:专题精讲

例1: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

A. 牛奶

B. 泥浆水

C. 冰水混合物

D. 澄清的石灰水 答案:D

例2: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温度无明显变化.....

的是( ) A .浓硫酸 B .氢氧化钠固体 C .硝酸铵固体 D .食盐 答案:D

例3: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氦气可用于填充安全气球

B.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

C.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将油污溶解,形成溶液

D.在管道煤气中添加微量难闻气味的气体是为了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答案:C

例4: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a 、b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的溶解度小于a 的溶解度

B .分别将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 1℃,肯定都有晶体析出

C .要从含有少量a 的b 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 晶体,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 .在t 2℃时,用a 、b 两种固体和水分别配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量取相同体积的水

答案:D

例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其测定某稀盐酸

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配制200g 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 g ,水的体积为 ▲ 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 /cm 3)。

②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将一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 ▲ 盘,称量其质量。然后 ▲ (按操作的先后顺序选填字母),直至天平平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烧杯中

B .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

0 t1 t2 温度/℃

解度/g

b

a

该步骤中用烧杯而不用纸称量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搅拌,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④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贴上标签。

答案:(1)①16;184;②左;B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或氢氧化钠易潮解);

二、专题过关

1. t1℃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加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2时出现甲、乙烧杯中所示的现象。根据上述实验,结合下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t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 .7%

C. t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110g

D. 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130g

2.(南京市).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的溶解度小于a的溶解度

B.分别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肯定都有晶体析出

C.要从含有少量a的b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晶体,通常可采用降温结

晶的方法

D.在t2℃时,用a、b两种固体和水分别配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

饱和溶液需要量取相同体积的水

三、专题总结

1.溶液概念:关键字词辨析法。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

0 t1 t2 温

度/℃

/g

b

a

3.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溶解与温度的关系:特例记忆法。浓硫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温度上升,硝酸铵溶解吸热温度降低。

5.溶解度的讲解注意点结合图形分析:

①t 3℃时A的溶解度为Sg ;

②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③N点为t 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④t 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⑤t 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 1℃会析出晶体的有A 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

⑥从A 的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采用冷却A 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分离A与B(B 含量少,要得到A )的混合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从B 的溶液中获取B 晶体,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分离A与B(A 含量少,要得到B )的混合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 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 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 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2.厨房中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 食用油 B. 白醋 C. 白糖 D. 食盐 3.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 .面粉

B .牛奶

C .白糖

D .植物油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一定是均一、无色、稳定的

B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 .溶液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D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5.关于溶液和乳化的下列说法这种错误的是( )

A. 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乳化现象

D.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C

0 ·

· B A

t 1 t 2 t 3

S

P

T

N

6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各50g分别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

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g

C.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7.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 a的

饱和溶液

8.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食盐 B.蔗糖 C.酒精 D.植物油

9. 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化肥、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是102.5g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100 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8.6 g

D.将70℃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