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辨证论治

小儿发热辨证论治
小儿发热辨证论治

临床治疗小儿发热多以外感、内伤两大类辨证论治。

外感者,发病急,病程短,治疗以驱邪为主要法则,邪去则热退。一般在发热时常伴恶寒,其寒虽得衣被不减,此为外感发热之特点;

内伤发热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不伴恶寒,若有恶寒则会得衣被而减,治疗当顾及阴、血、正气,即驱邪不忘扶正之意。

(一)外感发热

1 伤风发热:由外感风邪而引起。其症恶风,有汗,身热,轻咳流涕,舌苔白薄,脉象浮缓,法当祛风解表。方以杏苏饮、葱豉汤加减。药用苏叶、桑叶、杏仁、甘草、桔梗、陈皮、豆豉、生姜、连翘。

2 伤寒发热:由外感风寒而引起。其症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周身酸痛,鼻流清涕,咳嗽,舌苔白薄,脉象浮紧。法当解表散寒。方以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甘草、桔梗、生姜、葱白、白芷等。虚者加党参,高热者加柴胡。

3 风温发热:感受风温之邪而引起。其症发热,微恶风,不恶寒,轻咳,口渴自汗,舌质红,苔白薄黄,脉浮数。法当辛凉透表,发热甚者用辛凉重剂银翘散加减。药用芥穗、薄荷、甘草、桔梗、牛蒡子、豆豉、银花、连翘、黄芩、葱白、芦根。咽痛者加山豆根、干青果;低热而咳嗽重者,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菊花、甘草、桔梗、杏仁、豆豉、薄荷等。

4 伤暑发热:由于酷夏暑热所伤而引起。其症发热,头晕重,身困倦,口渴自汗,或汗不第二卷362出,舌质红,苔白滑,脉浮濡而数。法当清暑解表。方以新加香薷饮加减。药用香薷、藿香、炒扁豆、厚朴花、银花、连翘、黄芩、滑石、甘草。表虚者加南沙参;呕吐者加陈皮、姜半夏、川黄连;腹泻者加白术、茯苓、焦三仙等。

5 伤营发热:由于温热病由气分入营血所致。其症发热,烦渴喜饮,不恶寒,有汗,时有谵语,精神倦怠,目喜闭不开,舌质红绛,苔光少,脉细数无力。法当清热滋阴和营血。方以清营汤加减。药用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川黄连、银花、连翘、丹皮、南沙参、鲜菖蒲、鲜荷叶、西瓜衣等。

6 湿温发热:由于湿温之邪不能发越于外所致。其症发热或发热午后较高,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不饥不渴,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细滑而濡数,法当辛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方以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滑石、竹叶、姜半夏、通草、黄芩、厚朴花、大豆黄卷、连翘等。

7 黄疸发热:由湿热郁于肝胆所致。其症发热无汗,头晕,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白,小便深黄不利,面目及一身发黄,舌苔黄或腻,脉浮滑而数。法当清热利湿退黄。方以茵陈蒿汤、四苓散加味。药用茵陈、炒栀子、黄芩、生大黄、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车前子、藿香、板蓝根、焦三仙等。

8 泻痢发热:由于饮食不洁兼外感风邪而引起。其症发热无汗,腹泻腹痛,大便脓血,里急后重,日数次或十余次,舌苔白或薄黄,脉浮数,法当解表清热利湿,调气行血。方以葛根芩连汤、香连丸加味。药用葛根、黄芩、黄连、广木香、白芍、银花、连翘、焦楂等。

9 麻疹发热:由于麻疹病毒、天行疠气感染所致。其症初起发热、咳嗽、喷嚏、目赤流涕,随之耳后、前额、全身出皮疹,唇赤舌质赤,苔白厚,脉浮数。法当辛凉宣透,清热解毒。方以银翘散加减。药用芥穗、防风、银花、连翘、葛根、蝉衣、牛蒡子、玄参、鲜芦根、桔梗、甘草、芫荽等。出疹期,身发高热,咳嗽气急,全身皮疹稠密,疹色鲜红或暗红,唇干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洪数。治宜辛凉宣透,清热解毒凉血。方以白虎汤、三鲜汤、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用鲜茅根、鲜芦根、鲜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玄参、生石膏、蝉衣、牛蒡子、紫草、银花、连翘等。高热不退而烦躁者,加用紫雪散。

10 烂喉痧发热:由于猩红热病毒所致。其症发热,咽干咽痛,发热1~2天后,周身弥漫性皮诊,境界不明显,压之退色,口唇苍白,舌质赤苔少,脉浮细数。法当辛凉解表、清热凉血、解毒利咽。方以银翘散、导赤散加减。药用薄荷、竹叶、玄参、生地、赤芍、丹皮、蝉衣、桔梗、甘草、山豆根、银花、连翘、生石膏、芥穗等。

11 痄腮发热:由于温毒外袭而引起。其症一侧或两侧腮腺肿胀疼痛,咀嚼更甚,身发高热,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或有呕吐,舌苔薄黄或厚腻,舌质红,脉浮数。法当清热解毒消肿。

方以普济消毒饮加减。药用板蓝根、蒲公英、连翘、夏枯草、柴胡、黄芩、龙胆草、苦丁茶、玄参、桔梗、牛蒡子等。壮热不退加生石膏、紫雪散;睾丸肿痛加橘核、荔枝核、元胡;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蜈蚣等;肿胀甚者,用如意金黄散加蜂蜜或醋调外敷,日换一次。

12 疖肿发热:由于热毒内蕴而引起。其症一处或多处生长疖肿,身发高热,局部红肿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薄,脉洪数。法当清热解毒消肿。方以仙方活命饮加减。药用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芷、当归、甘草、花粉、炮甲、皂角刺、制乳没等。

13 咳喘发热:由于外感风邪入里化热犯肺而引起。其症发热,咳嗽气喘,痰多色黄稠,气促发憋,甚则鼻煽,口唇青紫,舌质赤,苔黄腻,脉浮滑数。法当解表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味。药用生麻黄、炒杏仁、生石膏、甘草、炒苏子、炙冬花、陈皮、姜半夏、瓜蒌仁、川贝母、黄芩、银花、连翘等。高热甚者加用牛黄散、紫雪散;痰多者加鲜竹沥汁或天竺黄等。

14 少阳症发热:由于外感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所致。其症发热恶寒,口苦咽干,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数。法当和解表里。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黄芩、南沙参、姜半夏、生姜、大枣、陈皮、甘草、银花、连翘、焦三仙等。

15 阳明发热:由于外感表证失于宣散,化热入里所致。其症高热烦躁,有汗或大汗出,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厚津少,脉洪大而数。法当辛凉重剂以清解气分之热。方以白虎汤加减。

药用生石膏、知母、甘草、黄芩、豆豉、银花、连翘、花粉。正气虚大汗出者加南沙参或西洋参;高热不退者加用紫雪散等。

16 阳明腑实发热:由于邪热入里,热结大肠所引起。其症身发高热,烦躁如狂,腹部胀满拒按,渴喜凉饮,大便燥结,或数日不大便,舌质赤,舌苔老黄无津,脉沉实有力。法当泻热通便,釜底抽薪。方用三承气汤或增液承气汤化裁。药用炒厚朴、枳实、生大黄、元明粉、生地、玄参、麦冬、甘草等。

(二)内伤发热

1 阴虚发热:由于病久阴津已伤所致。其症身发潮热,午后为甚,口渴而饮不多,有汗而热不退,纳差,神倦乏力,舌质赤,苔薄黄少津,脉细数。法当滋阴清热。方以青蒿鳖甲汤加减。

药用青蒿、制鳖甲、生地、丹皮、南沙参、知母、白薇、银花、连翘、豆卷等。若低热不退而伴咳嗽气喘者,方以泻白散加减,药用桑皮、地骨皮、银柴胡、黄芩、南沙参、知母、川贝母、银花、连翘、甘草、桔梗等。

2 虚劳发热:由于久病阴虚体弱而致。其症潮热,羸瘦,骨蒸盗汗,五心烦热,口渴喜饮,身倦乏力,纳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无力。法当滋阴退热。方以秦艽鳖甲汤加减。

药用秦艽、制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知母、南沙参、麦冬、乌梅肉、石斛、玉竹、青蒿、焦三仙等。

3 血虚发热:由于血虚卫外不固所致。其症常有发热,忽高忽低,头晕,神倦乏力,纳呆,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少,脉细弱无力。法当益气补血退热。方用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生芪、当归、白芍、柴胡、炒白术、党参、茯苓、炙甘草、大枣、焦三仙、白薇等。

4 症瘕发热:由于劳伤而引起气滞血瘀所致。其症时发潮热,胁肋阵发性疼痛,腹胀满,肋下有症瘕积聚(即肝脾肿大),触之有压痛,纳差,消瘦,舌质暗,有瘀点,苔薄,脉弦细弱或涩等。法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散结。方以鳖甲煎丸、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柴胡、制香附、郁金、制鳖甲、当归、赤芍、丹参、生牡蛎、红花、桃仁、京三棱、枳壳、黄芩、党参、焦三仙等。

5 食滞发热:由于暴饮暴食而致饮食停滞。其症腹胀腹痛,时有潮热,五心发热,烦急,或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沉滑有力。法当消食导滞清热。方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加减。药用枳实、陈皮、炒白术、茯苓、姜半夏、莱服子、连翘、焦三仙、熟大黄、青蒿梗等。

6 疳积发热:由于久伤乳食、脾虚食积而致。其症形体消瘦,低热盗汗,或手足心热,腹胀肚大青筋,爱吃泥土,两眼烂赤,鼻痒,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滑无力。法当清热消积,补脾助运。方以健脾消积汤(自拟方)。药用党参、炒白术、茯苓、使君子、青陈皮、胡黄连、芦荟、焦三仙、制鳖甲、炮山甲、银柴胡等。

一、小儿发热的临床类型发热

表热:一般外感疾病,病邪在表,如伤风发热,或伤寒发热等,皆为表热。

里热:一般内伤疾病,病邪在里,如肠胃不调,睡眠不安,惊热风痰等表现发热者,皆为里热。

虚热:一般气血不足,形体赢弱,睡眠露睛,夜间多汗,神倦乏力,经常发热等,皆为虚热。

实热:一般头昏面赤,肚腹胀满,小溲赤涩,大便干燥,烦渴有汗等,皆为实热。

壮热:一般血气壅实,表里俱热,突发高热,甚至惊厥者,属于壮热。

潮热:发热时起时伏,发歇有时。实证虚证。都可出现潮热。

食热:手足心热,腹部发热,日轻夜重,不思饮食,为积食化热。

血热:每日午前发热,夜间身凉,便血,面色潮红者,属于血热。

烦热: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唇红舌红,口鼻生疮,口渴发热,饮水不止,属于烦热。

余热:病邪未尽,药后尚有微热,精神、眠食仍未复元者,为有余热。

1.心经虚热小儿掌心发热,心烦不寐,善惊,胸部多汗,舌破咽干,神识呆滞,脉弱,舌质淡。治以益气清心,方用生脉散加味:

人参,麦冬,五味子,远志肉,云茯苓,柏子仁,生龙骨,生牡蛎。地骨皮。

2.心经实热小儿心火七炎,口舌生疮,烦躁不安,小便赤涩,脉数,舌质红。治以泻心导赤,方用导赤散加减:

生地,麦冬,黄连,栀子,木通,青黛,儿茶,连翘,竹叶,甘草,灯心。

3.肝经虚热小儿面青目肿,胸腹满闷,两胁及少腹疼痛,四肢困热,欲作惊痫。咏弦细,舌质干,苔薄。治以清肝和血,方用柴胡散加减:

云茯苓,银柴胡,青皮,鳖甲,炒丹参,白芍,黄芩,知母,甘草,地骨皮。

4.肝经实热小儿发热烦躁,目赤眼肿,睡中惊恐,耳中疼痛,脉弦数,苔黄。治以疏肝散风,方用泻肝汤加减:

白菊花,冬桑叶,青皮,山栀,夏枯草,钩藤,白蒺藜,龙胆草,草决明,生甘草。

5.脾经虚热小儿面黄肌瘦,长期潮热,口渴或不渴,汗多,腹胀,大便时干时溏,脉细数,苔黄。治以扶脾和胃,方用参苓散加昧:

人参,茯苓,白术,陈皮,柴胡,青蒿,鳖甲,鸡内金,淮山药,白芍,甘草。

6.脾经实热小儿面黄口干,夜热,手足心热,腹胀肠鸣,口臭,大便干,小便短黄,脉数,苔黄。治以导滞行脾,方用达原饮加减:

厚朴,槟榔,草果仁。黄芩,知母。焦三仙,熟军,青皮,甘草,藿香。

7.肺经虚热小儿面白气短,经常低热,容易感冒,咳嗽多汗,胸中肩背胀痛,脉虚数,苔薄白。治以益气补肺,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南沙参、麦冬、茯苓、五味子、紫菀、款冬花、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甘草。

8.肺经实热小儿咳嗽气急,发热,多汗恶风,口渴,痰稠。脉数,苔黄。治以清肺泻火,方用苇茎汤加味:

杏仁,桃仁,瓜蒌仁。冬瓜仁,桔梗,知母,黄芩,枳壳,栀子,桑叶,甘草,苇根。

9.肾经虚热小儿体瘦,嗜睡善惊,口干,饥不欲食,耳呜。低烧,手足心热,二便不调,脉数大,苔灰黑。治以滋肾退热,方用地黄汤加味:

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丹皮,泽泻,云茯苓。知母,黄柏,桑螵蛸,地骨皮。

lO.小儿血热小儿血热,系指疮疥、丹毒等证而言。古人认为:“血热则生疮疥而搔痒。”这类病证应以清热败毒凉血为治。

疮疥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防风,赤茯苓,川芎,蝉退,牛蒡子,苦参。赤芍,黄芩,甘草,蒲公英。

丹毒以金花散加减:

黄芩,栀子,黄连,郁金,升麻,连翘,银花,防风,生地,丹皮,甘草。

小儿血分病,当然不只是疮疥、丹毒。而治血也不只是凉血一法。血分的疾病,范围很广,也有虚实之分。而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肾精也可化血,这些皆当随其病之所属,审其虚实,辨证论治。在此不作赘述。

小儿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最为多见。《金鉴·幼科》认为小儿发热有“表里虚实之异”,而在治疗上有“汗下补泻”之殊。而历代医家都着重于明辨虚实。

发热中医诊疗方案

发热 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常见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 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①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④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 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还要对有关体征的辨认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特点的辨认 1.卫气营血发热之临床特点: (1)卫分辨证:属卫气抗邪阶段,机体内发生各种防御代谢活动,没有出现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主症是发热,恶风寒,少苔,脉浮。 (2)气分辨证:属正未虚,抗病力强的阶段。机体对致病因子呈亢进性反应,机体的代谢反应尚旺盛,脏器的病变以充血、水肿、变性为主,其中可能是某一组织或脏器的某部分病变突出明显,但是可逆性的。主症是高热而不恶寒,口渴,舌苔黄。 (3)营分辨证:属脏器受损,功能障碍阶段。机体部分脏器或组织的坏死改变,并能累及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主症是发热夜甚,口干不甚渴、斑疹隐隐,

39.5℃以下 宝宝发烧处理方法

39.5℃以下宝宝发烧处理方法 孩子发热了怎么办?只要孩子发热时精神不是很差,温度没超过39.5℃,家长也可以自己处理。孩子发烧有个规律:如果发烧时手脚冰冷、面色苍白,则说明孩子的体温还会上升;而如果孩子手脚变暖,出汗了,就说明体温不会再上升。 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帮孩子按摩。先搓孩子的脚心,把热往下引,等脚搓热了,再搓小腿,上下来回搓,把小腿搓热后,再搓孩子的小手、胳膊、后背和耳朵,最后搓孩子头顶正中的百会穴。 家长在帮孩子按摩时不可太用力,要轻轻地搓,搓的速度不能太快,要一下一下慢慢地搓,不能着急,一边搓,一边让孩子多喝些温开水。如果孩子烧还不退,可用温水把孩子全身擦一遍,用毛巾把孩子的皮肤擦红、擦热,让孩子的身体自行散热。 如果孩子还是手脚发凉,则说明受寒较重,家长可连续给孩子多喝几次生姜红糖葱水,这样处理后,孩子多半都能降温。 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喝葱姜红糖水加按摩治疗发热时,要先喝葱姜红糖水,然后再按摩。 有一次,一个5岁的男孩因吹空调受凉感冒发热,我教给他妈妈这种方法。过了3天,孩子的妈妈来找我,她说,按照我的方法给孩子按摩后,孩子的烧就退了,即使一天连续发烧3次,按摩都能管用,可后来发现孩子有点儿喘,又赶紧带孩子去医院输液了。我问她,你给孩子喝姜糖水了吗?她说没有。我说,孩子明明是吹空调受凉引起的感冒,你应该首先给孩子祛寒,让孩子全身暖起来再按摩,如果只是单给孩子按摩,按摩多了,孩子就容易气虚,这样孩子体内有寒,同时咳嗽再加上气虚,自然就喘了。第二天的治疗非常关键,如果治好了,病情就不会再反弹,孩子也不会再发热了;但如果孩子体内的寒湿过重,还没祛干净,孩子会在下午以后又烧起来。 上面说的是家长可以自行处理的小儿发热,但是有些情况是必须送医院的 孩子患感冒、发热后出现哪些症状应及时送医院呢? 1.高烧39.5℃以上。 2.孩子已不能喝水,或出现惊厥。 3.孩子精神差,嗜睡或不易叫醒。 4.孩子呼吸时有喉喘鸣声。 5.感冒后孩子呼吸加快(2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呼吸次数每分钟≥60次,2个月至1岁的儿童每分钟呼吸≥50次,1~4岁的儿童每分钟呼吸≥40次),可能引发了轻度肺炎。 6.孩子呼吸加快并出现上胸凹陷(指孩子吸气时胸壁下部凹陷,这是由于肺部组织弹力差,吸气费力所致;若孩子吸气时仅有肋间或锁骨上方软组织内陷,则不是胸凹陷)。有此特征说明孩子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可能是重度肺炎。 一、临床有哪些退热药物 1、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婴儿和儿童高热时的首选退热药。它的解热作用缓和而持久,以疗效好、副作用少、吸收迅速完全为特点 2、布洛芬,退热速度快,效果显著,且退热持续时间可维持6~8小时,副作用小,可以减少服药的次数。副作用相对较小。 3、阿司匹林,退热作用较强,但副作用相对较大。一般小剂量短时使用,还是比较安全的。临床常用赖氨匹林注射给药,见效快。但是小儿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瑞氏综合征(一种严重疾病)的现象屡有报道,需要密切注意。 4、尼美舒利,一种新型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退热效果相对布洛芬好,但副作用相对也较大,特别是对肝脏的副作用屡有报道。 5、消炎痛,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具有较强而持久的退热效果,由于本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肝功、肾脏和血液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一般情况下都不采用

发热 病人 健康教育指导

发热病人健康教育指导 一.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发热程度的判断(以口温为例)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及以上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0℃,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⑴体温上升期: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不适,有时伴有寒战。 ⑵高热持续期: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呼吸深而快;心率加 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尿少;严重者可出现 谵妄、昏迷。 ⑶退热期:大量出汗、皮肤潮湿。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骤退是指体温 在数小时内降至正常,骤退者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易出现血 压下降、脉搏细数、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渐退是指体温在数天 内降至正常。 另外,发热还常有一些伴随症状,如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痛,结膜充血,单纯疱疹,皮疹等。 三.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1.休息与活动休息可减少能量消耗,有利于机体的康复。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同时提供安静、整洁的环境,室温适宜,温度在18-20度,每天至少通风一次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病人休息。 2.饮食教育 1)宜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忌吃甜糯滋腻,难以消化的食品;忌吃高脂肪及油煎熏烤炒炸的食物。 2)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励少量多餐,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3)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2500-3000ml,以补充高热的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3.药物教育避免大量应用退热药物,尤其对于老年病人,以免脱水,循环衰竭;关于抗生素的应用:应在病因明确或有证据支持的前提下应用,防止滥用。 4.监测体温的方法1、学会自己监测体温:发热患者每天测体温4次,高热者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正常三天后改为每日1-2次 2、测体温前,避免剧烈运动、进食、进冷热饮料、冷湿敷、洗澡等,应休 息30min后测量 3、行降温措施后30min复测体温 5.降温措施1)通常采用的是物理降温:用冷毛巾及冰袋放于患者头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处;酒精或温水擦浴:用25%-35%的乙醇200-300ml或用

猩红热的护理常规

猩红热患者的护理常规 【概念】 猩红热是一种较常见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由于病中发有鲜红皮疹,密集处可以连成红一片,一望猩红,故有猩红热之称。又因为易在咽偌位出现红肿溃烂,故中医刘叫它“烂喉痧”或“烂喉丹痧”。本病流行季节多在春冬,受染以儿童为多,但成人亦有染病。 【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感染、毒血症有关。 2.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与皮疹、脱皮有关。 3.潜在并发症:急性肾小球肾炎,与变态反应有关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消毒隔离 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处理,呼吸道隔离。隔离期限为症状消退后1周或每天1次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治愈为止。病房通风换气,每日3?4次,或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餐具、水杯煮沸15分钟可达消毒目的。病人鼻咽分泌物须以2%洗消净浸泡消毒。接触及护理病人应戴口罩。 2.饮食护理 急性期给予高热能饮食,并发肾炎者应进低盐饮食。红霉素应饭后服,或服前食用饼干、点心,可减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服送抗生素,不宜用茶水。给营养丰富的含大量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质、半流质饮食,恢复期给软食,鼓励病人进食。供给充足的水分, 以利散热及排泄毒素。 二、 症状护理 发热护理:发热期卧床休息,并发心肌炎应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接触其他传染病人,并做好一切生活护理,给予适当物理降温, 可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或遵医嘱服用解热镇痛剂,忌用冷水或酒精擦 浴。 口腔护理:口腔用温水或朵贝尔液含漱,每日4次。 皮肤护理:出疹期禁用肥皂水擦洗,大块脱皮不宜用手撕剥, 应让其自然脱落,或用消毒剪修剪,以免撕破发生感染。 三、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有无心肌炎及肾炎等并发症。病程中,注意观察心率、 心律、血压变化及有无眼睑水肿、尿量减少、血尿等。 四、 健康宣教 1?居室应通风,尽量让患儿隔离独居,避免传染给别人,也可 防止其他感染。在急性期 要卧床休息,以免产生并发症。 要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且要易消化, 发热出疹时应让患儿多饮水。 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一日3~4次 清除口鼻腔分泌 物,用青霉素软膏涂口唇和鼻腔。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 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 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小儿发热辨证论治

临床治疗小儿发热多以外感、内伤两大类辨证论治。 外感者,发病急,病程短,治疗以驱邪为主要法则,邪去则热退。一般在发热时常伴恶寒,其寒虽得衣被不减,此为外感发热之特点; 内伤发热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不伴恶寒,若有恶寒则会得衣被而减,治疗当顾及阴、血、正气,即驱邪不忘扶正之意。 (一)外感发热 1 伤风发热:由外感风邪而引起。其症恶风,有汗,身热,轻咳流涕,舌苔白薄,脉象浮缓,法当祛风解表。方以杏苏饮、葱豉汤加减。药用苏叶、桑叶、杏仁、甘草、桔梗、陈皮、豆豉、生姜、连翘。 2 伤寒发热:由外感风寒而引起。其症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周身酸痛,鼻流清涕,咳嗽,舌苔白薄,脉象浮紧。法当解表散寒。方以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芥穗、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甘草、桔梗、生姜、葱白、白芷等。虚者加党参,高热者加柴胡。 3 风温发热:感受风温之邪而引起。其症发热,微恶风,不恶寒,轻咳,口渴自汗,舌质红,苔白薄黄,脉浮数。法当辛凉透表,发热甚者用辛凉重剂银翘散加减。药用芥穗、薄荷、甘草、桔梗、牛蒡子、豆豉、银花、连翘、黄芩、葱白、芦根。咽痛者加山豆根、干青果;低热而咳嗽重者,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菊花、甘草、桔梗、杏仁、豆豉、薄荷等。 4 伤暑发热:由于酷夏暑热所伤而引起。其症发热,头晕重,身困倦,口渴自汗,或汗不第二卷362出,舌质红,苔白滑,脉浮濡而数。法当清暑解表。方以新加香薷饮加减。药用香薷、藿香、炒扁豆、厚朴花、银花、连翘、黄芩、滑石、甘草。表虚者加南沙参;呕吐者加陈皮、姜半夏、川黄连;腹泻者加白术、茯苓、焦三仙等。 5 伤营发热:由于温热病由气分入营血所致。其症发热,烦渴喜饮,不恶寒,有汗,时有谵语,精神倦怠,目喜闭不开,舌质红绛,苔光少,脉细数无力。法当清热滋阴和营血。方以清营汤加减。药用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川黄连、银花、连翘、丹皮、南沙参、鲜菖蒲、鲜荷叶、西瓜衣等。 6 湿温发热:由于湿温之邪不能发越于外所致。其症发热或发热午后较高,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不饥不渴,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细滑而濡数,法当辛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方以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滑石、竹叶、姜半夏、通草、黄芩、厚朴花、大豆黄卷、连翘等。 7 黄疸发热:由湿热郁于肝胆所致。其症发热无汗,头晕,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白,小便深黄不利,面目及一身发黄,舌苔黄或腻,脉浮滑而数。法当清热利湿退黄。方以茵陈蒿汤、四苓散加味。药用茵陈、炒栀子、黄芩、生大黄、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车前子、藿香、板蓝根、焦三仙等。

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三、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一)短期发热 1.病史要点首先考虑急性感染性疾病,注意各器官感染的症状询问,特别是呼吸道、消化道的症状。发热时的体温波动特点,退热药物的应用情况。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发热的伴随症状,如咳嗽,腹泻,腹痛,呕吐,尿急,尿频,头痛、惊厥等。 (2)是否出现皮疹,以及皮疹特点。 (3)发热时的精神、食欲等全身情况。 (4)传染病接触史,流行病学史。 2.体格检查全面、细致查体,注意查找感染部位,如有无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肺部啰音,有无肝脾肿大,颈部抵抗等。 3.辅助检查 (1)三常规:均应做血常规检查,细菌性感染时血WBC计数的临界阈值为<5×109/L或>(15-17.1)×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甄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有诊断价值,其临界阈值分别为9.6×109/L~10.6×109/L。小儿的泌尿系感染症状不典型,常以发热为突出症状,故发热超过3天应做尿常规检查,必要时检查粪便常规。 (2)C反应蛋白(CRP):CRP明显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3)降钙素原(PCT):对于3个月以上患儿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脑膜炎时,PCT的判断价值优于CRP和血WBC计数;在发热起病12小时内预测细菌感染,PCT优于CRP。PCT是鉴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理想指标,细菌感染时PCT升高,临界值为2μg/L。 (4)腰椎穿刺:怀疑颅内感染时应该选择腰椎穿刺;当新生儿、1~3个月婴儿一般情况不佳,或1~3个月婴幼儿WBC<5×109/L,或>15×109/L时也应考虑腰椎穿刺。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 (5)其他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胸部X片、血沉、血尿及粪培养等。 (二)长期发热 1.全面了解病史 2.全面详细的体格检查 (1)不可放过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 (2)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啰音,局部叩痛等。 (3)某些容易被忽视的部位,比如口腔、咽喉、甲状腺、指端、外生殖器等。 3.辅助检查 临床上的检查项目繁多,应根据初步诊断有目的的选择检查手段。应首先检查血、尿、粪便常规及胸片、B超、血沉。 (1)感染性疾病:可根据情况选择血、中段尿、粪便或痰液等进行病原体培养;病原特异性抗体,PPD试验、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粪便涂片找真菌;痰、粪便找寄生虫卵;寄生虫抗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找感染病灶等。 (2)风湿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抗体、类风湿因子;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必要时皮肤、肌肉或肾组织活检;肌电图检查等。

金绍文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老中医经验 金绍文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苏州市中医医院(215003) 符 虹 提 要 从疏风解表、清灵透达,清气透热、通腑泄热,芳香宣化、分消利湿,清热平肝、镇惊熄风等方面,总结了金老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并强调在治疗的同时需结合消食导滞、平肝熄风法以防小儿厥变。 关键词 小儿 发热 疏风解表 清气通腑 芳化分消 平肝熄风 金绍文 发热是儿科常见的主症之一。本症与小儿素质、病邪性质、季节变化、病变部位、病程长短等密切相关。已故江苏省名老中医、儿科主任医师金绍文行医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金老治疗本症重在辨证,抓住主症,大胆投药,屡奏奇效,现简介如下: 1 疏风解表 清灵透达 风邪初感,有风寒、风热之别。风寒表证,见发热、畏寒、清涕、肢楚,金老善以荆防风、柴胡、羌独活温散寒邪;喷嚏、鼻塞、清涕甚,常以生姜3片、葱白3个;小婴儿以葱白炖奶点鼻,宣通鼻窍;寒象甚,闭汗,则以麻桂相合以发表散寒。然中病即止,投以1~2剂,汗出热解,即以停服,不以一再取汗而伤其阴。 风热表证,见发热、微汗、咽痛、浊涕,金老多用荆防风、薄荷、白蒺藜、淡豆豉以疏散风热。白蒺藜乃金老善用之品,认为白蒺藜入肝经,不仅可以解表散热,还有疏散肝经风热之功,对于小儿发热易动肝风之证,尤为适宜,有未病先防之意。 麻疹初起,发热出疹不畅者以浮萍、蝉衣、西河柳、芫荽等疏风透疹;疹出密集、高热,以紫草、赤芍、银花等清热凉血。金老认为紫草不但有清热凉血之效,还可以作为麻疹的预防之品。 风热而热象甚,咽喉肿痛,加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等,金老认为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力大,而苦味较之芩、连少,故小儿易于接受。见乳蛾脓点,投以牛蒡、马勃、桔梗、生草,尤擅用蝉衣、僵蚕以清热散结。 例11王某,男,5月。1985年2月12日就诊。 发热1天,体温39℃左右,鼻塞、喷嚏、流涕、咳嗽,二便调,咽红。舌边尖红、苔薄,脉浮数。证属风热上扰,肺卫失宣。拟疏风清热。药用: 荆防风(各)10g,豆豉10g,薄荷3g(后下),牛蒡10g,野菊10g,银花10g,双钩钩10g。 服药2剂后体温退净,稍咳,以原方去豆豉、双钩钩,加杏仁10g、桔梗3g、甘草3g。更进2剂后痊愈。 按:此为感冒初起、邪郁肺卫之证。清?叶天士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肺为清虚之脏,位居上焦,小儿脏器清灵,易虚易实。治疗肺卫之证,药应以清轻之品,亦吴鞠通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理。风热之邪袭表,肺卫失于开合,阳气内郁而发热,金老以牛蒡、荆防风、豆豉等轻清疏散之品治疗,用药清灵透达,使风邪从上而散,郁热从表而发,邪去热退,实为轻可去实之意。 2 清气透热 通腑泄热 小儿阳气旺盛,感受邪热,易入阳明,出现胃家实热之证。金老在患儿出现高热烦躁、口渴溲赤、舌红脉大之际,即从阳明经证论治,投以白虎汤,酌加银花、芦根、野菊花等;渴甚加天花粉、葛根;高热、面赤、牙龈红肿、口腔糜烂,用玉泉散以清胃泄热;丹皮、赤芍、生地以清血分之热;蒲公英、板蓝根以清热解毒;发热伴见腹痛、泄泻、肛周灼热红赤、口渴、溲赤,以葛根芩连汤治之;若壮热、有汗、腹胀、大便干结不通、矢气频频,或见咽喉肿痛,金老擅用凉膈散以清热解毒、通腑泄热,或以生军10g(后下)、玄明粉10g(冲服)。往往大便得通,身热即降。 例21姜某,男,2岁。1986年4月14日就诊。 发热1周,午后热甚,体温最高达3918℃,咽痛,烦躁,腹胀,大便4日未解。苔薄黄,脉数。体检: T39℃,咽红,扁桃体不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发现。胸片正常,血肥达氏阴性。证属热郁气分,肠腑燥结。治以清气泄热通腑。药用: 淡豆豉10g,山栀10g,银花10g,连翘10g,杏仁10g,枳壳实(各)10g,生军10g(后下),玄明粉10g (冲服),板蓝根15g。

唐为勇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唐为勇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发表时间:2013-11-21T10:58:37.64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周密[导读] 《内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发热是外感的主要症状,解表退热就是其治疗的方法。 周密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299)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3)10-97-01 唐为勇教授运用自拟的疏解合剂将疏散与和解的功效融合,以扶正达邪为目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了显著疗效。 唐为勇教授系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终身教授,曾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唐教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他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儿童心理疾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唐老师临证学习,收获颇丰。现将唐老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与同道分享。 1 概述 发热是小儿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造成诸多变证、影响儿童生命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肌肤藩篱不密,卫外机能不固,故常常突然发病,而且传变迅速,甚者热盛动风以至神昏抽搐。发热常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病后又常因正气受损,抗病能力低下而催患他疾。小儿发热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其中以外感发热更为多见。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唐老师运用自拟的疏解合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了显著疗效。 2 病因病机 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 [1] 主要是感受外邪和正气虚弱。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并常兼四时之气和时行疫毒,但一般以风寒、风热二者最为常见。若四时之气失常,非时之气夹时行疫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键在于正气之强弱。当小儿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失司而外邪侵袭时,则易感邪发病;若体质偏弱,卫表不固,稍不谨慎,吹风受凉后,则可见体虚发热。正如《幼科释谜·感冒》云:“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 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扰。”小儿先天禀赋各有差异,最易内外因相结合而引起发病。 《婴童百问》云:“……然肺之气,应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所以小儿外感之证主要病位在肺,亦常累及肝脾等脏。小儿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故每易出现感冒夹痰、夹滞、夹惊。唐老师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限之体,外感风邪,传变迅速,易入里化热,或热为寒闭,寒热夹杂。小儿卫外不固,易受四时气候、冷热变化而发病,日久则正阳虚损。因此小儿发热重在辨清寒热、虚实。 治法和方药 《内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发热是外感的主要症状,解表退热就是其治疗的方法。唐老师自拟的疏解合剂将疏散与和解巧妙融合,以扶正达邪为目的,在疏解的同时顾护正气,托邪外出,“正气盛则邪无所依”。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此方能快速退热,疗效显著。此方的主要组成有荆芥、防风、紫苏、藿香、佩兰、厚朴、香薷、半夏、茯苓、党参、柴胡、黄芩、甘草等。方中重用荆芥、防风、紫苏、香薷等辛温之品,具有良好的温散、发汗解热之功效。又因感冒常夹湿夹滞,加用藿香、佩兰、厚朴、茯苓之品芳香开窍,渗湿宽中,既有助于辛温表散之剂功能的发挥,又有助于正阳腾越,助长达邪之力。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外感风邪,传变迅速,太阳表证时间甚短,易向少阳、阳明传变,这主要由于正阳虚损,不能御邪之故,所以方中重设党参、柴胡、黄岑、半夏等小柴胡汤之主剂,增强和解之力,设防于表里之间,以防外邪里传。党参性甘平,补中益气,扶助正阳;柴胡、黄芩性凉,清热解毒,与辛温之品同用,则温凉兼施,阴阳并举,起到疏散、和解之双效。此乃古方联合使用之妙矣。 4、典型病案 患儿顾某,男,4岁,于2013年3月6日初诊。患儿发热5天,体温波动于38-39°C之间,无汗少咳,畏寒,口唇淡,手足冷,胃纳少,尿少便干,舌红苔薄白,脉浮。查体:T38.6°C,神清,精神一般,咽稍红,双扁轻肿,两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罗音,心腹无殊。全身未及皮疹。血常规示:白细胞5.8X10 9/L,中性粒细胞:43%,淋巴细胞:56%,C反应蛋白<8mg/l。胸片示:两肺纹理增深。中医诊断:感冒。证属外感风寒,内传少阳。治拟疏风解表,和解少阳。处方:荆芥、防风、紫苏、藿香、厚朴、半夏、茯苓、太子参、柴胡、黄芩(各)10克,甘草6克。共3剂,每日1剂,少量多次温热服用。患儿服药后第2日,体温下降,第3日体温正常。复诊:患儿热退,偶咳,少流涕,夜间有汗,饮食二便无特殊。舌淡苔薄白。处方:太子参、柴胡、黄芩、紫苏、陈皮、半夏、桂枝、白芍(各)10克,生姜3片,红枣5个,甘草6克。共3剂,每日1剂,服法同前。3剂后痊愈。 【按语】该患儿因外感风寒,表不得解,邪速内传少阳,形成半表半里之证。少阳为枢,邪入少阳,则枢机不利,正不胜邪,邪气内入,而寒热往来。唐老认为由于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不能只发汗以解表,亦不能攻下以治里,唯用疏散与和解并用,设防于表里之间,扶正达邪,以防外邪再入里。故方选疏解合剂,3剂后热退,又于小柴胡汤加桂枝、白芍来调和营卫、温通心阳,病乃瘥,不复来。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09.

2015年高热病人的健康教育

高热病人的健康教育 主讲袁霜 一、治疗指导 遵照医嘱,定时用药。在症状控制后的一段时间内,需巩固疗效,务必坚持治疗。 二、严密观察 每天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4次,必要时可重复再测,并作好记录。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应给病人降温。 1、高热时先采用物理降温法(高热发抖或刚服过退热药病人不可冷敷或擦浴),用冷湿毛巾或冰冷湿毛巾敷于额部,同时用温水湿毛巾(或酒精加一半水)揉擦颈部,四肢自上而下擦至腋窝、腹股沟处,并反复揉擦直至皮肤发红,动作不宜过重,半小时后测量体温。 2、疾病诊断明确,但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若出现大汗淋漓,则多饮糖盐水,更换内衣,以防着凉;如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和呼吸急促等症状,是虚脱表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及时处理。 3、高热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4、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果汁及盐水为宜,必要时静脉输液。 5、保持室温于28-30℃,室内应空气流通,并定时进行空气

消毒。 6、加强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7、查明感染病灶。有明显传染倾向的感染,应做好隔离措施,以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8、对持续高热者,应查血象及做血培养,同时注意观察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等,防止严重并发症,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发生。 9、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一切因素都应该避免,如剧烈的咳嗽、用力排便等。 10、注意个人卫生及保暖,预防继发感染。 11、注意营养摄入,适当户外活动,增加机体抵抗力。 三、饮食护理 1、发热期间选用营养高易消化的流质,如豆浆、藕粉、果泥和菜汤等。 2、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鱼类、蛋黄等以及各种新鲜蔬菜。 3、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

2020年发热病人护理常规(课件)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2020年发热病人护理常规(课 件)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

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绝对卧床,因高热时,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弱,此时应减少活动. (二)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三)入院后尽早留取大、小 便标本及血培养送检. (四)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每日饮水3000ml以上;对不能进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流质 饮食。?(五)测量T、P、R: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待体温

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 (六)体温达38℃以上时行头部冷敷,体温达39。5℃时给予物理降温,行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后30分钟测量并记录于体温单 上.?(七)体温骤退者,注意保暖,防出汗过多而导致虚脱。 ? (八)口腔护理:因发热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口内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故对不能进食或昏迷病人行口腔护理日三次。 (九)皮肤护理:对出汗较多的病人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十)高热出

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 感谢聆听 ......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xx 因 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xx 因 (一)感染性发热 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 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① 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 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 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 ④ 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 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 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 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还要对有关体征的辨认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特点的辨认 1.xx 血发热之临床特点: (1)卫分辨证:属卫气抗邪阶段,机体内发生各种防御代谢活动,没有出现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主症是发热,恶风寒,少苔,脉浮。 (2)气分辨证:属正未虚,抗病力强的阶段。机体对致病因子呈亢进性反应,机体的代谢反应尚旺盛,脏器的病变以充血、水肿、变性为主,其中可能是某一组织或脏器的某部分病变突出明显,但是可逆性的。主症是高热而不恶寒,口渴,舌苔黄。 (3)营分辨证:属脏器受损,功能障碍阶段。机体部分脏器或组织的坏死改变,并能累及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主症是发热夜甚,口干不甚渴、斑疹隐隐,烦躁,神昏,舌绛,脉细数。 (4)血分辨证:属于神经、循环功能障碍阶段,脏器损害进一步严重,免疫防御功能遭到破坏可能致心、肝、肺、肾的功能衰竭、DIC水电解质、酸碱

《吴门治验录》-金绍文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汇总

《吴门治验录》-金绍文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 发热是儿科常见的主症之一。本症与小儿素质、病邪性质、季节变化、病变部位病程长短等密切相关。已故江苏省名老中医儿科主任医师金绍文行医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金老治疗本症重在辨证,抓住主症,大胆投药,屡奏奇效,现简介如下: 1.疏风解表清灵透达 风邪初感,有风寒、风热之别。风寒表证,见发热、畏寒、清涕、肢楚,金老善以荆防风、柴胡、羌独活温散寒邪;喷嚏鼻塞清涕甚,常以生姜3片、葱白3个;小婴儿以葱白炖奶点鼻,宣通鼻窍;寒象甚,闭汗,则以麻桂相合以发表散寒然中病即止,投以1~2剂,汗出热解,即以停服,不以一再取汗而伤其阴。 风热表证,见发热、微汗、咽痛、浊涕,金老多用荆防风、薄荷、白蒺藜、淡豆豉以疏散风热。白蒺藜乃金老善用之品,认为白蒺藜入肝经,不仅可以解表散热,还有疏散肝经风热之功,对于小儿发热易动肝风之证,尤为适宜,有未病先防之意。 麻疹初起,发热出疹不畅者以浮萍、蝉衣、西河柳、芫荽等疏风透疹;疹出密集高热,以紫草赤芍银花等清热凉血。金老认为紫草不但有清热凉血之效,还可以作为麻疹的预防之品。 风热而热象甚,咽喉肿痛,加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等,金老认为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力大,而苦味较之芩、连少,故小儿易于接受见乳蛾脓点,投以牛蒡、马勃、桔梗、生草,尤擅用蝉衣、僵蚕以清热散结。

例1 王某,男,5月。1985年2月12日就诊。 发热1天,体温39℃左右,鼻塞、喷嚏、流涕、咳嗽,二便调,咽红。舌边尖红、苔薄,脉浮数。证属风热上扰,肺卫失宣。拟疏风清热。药用: 荆防风(各)10g,豆豉10g,薄荷3g(后下),牛蒡10g,野菊10g,银花10g,双钩钩10g 服药2剂后体温退净,稍咳,以原方去豆豉、双钩钩,加杏仁10g 桔梗3g甘草3g更进2剂后痊愈 按:此为感冒初起邪郁肺卫之证。清〃叶天士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肺为清虚之脏,位居上焦,小儿脏器清灵,易虚易实。治疗肺卫之证,药应以清轻之品,亦吴鞠通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理风热之邪袭表,肺卫失于开合,阳气内郁而发热,金老以牛蒡、荆防风、豆豉等轻清疏散之品治疗,用药清灵透达,使风邪从上而散,郁热从表而发,邪去热退,实为轻可去实之意。 2.清气透热通腑泄热 小儿阳气旺盛,感受邪热,易入阳明,出现胃家实热之证。金老在患儿出现高热烦躁、口渴溲赤、舌红脉大之际,即从阳明经证论治,投以白虎汤,酌加银花、芦根、野菊花等;渴甚加天花粉葛根;高热、面赤、红牙龈肿、口腔糜烂,用玉泉散以清胃泄热;丹皮赤芍生地以清血分之热;蒲公英板蓝根以清热解毒;发热伴见腹痛、泄泻、肛周灼热红赤口渴溲赤,以葛根芩连汤治之;若壮热有汗、腹胀、大便干结不通、矢气频频,或见咽喉肿痛,金老擅用凉膈散以清热解毒、通

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

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 【摘要】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的升高。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临床上,按照体温的高低把发热发热的分类为: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发热病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任其发热下去,会给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笔者就自己在临床的工作经验,对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作如下总结。 【关键字】发热体温降温护理 一、降温 发热病人应适时降温,同时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常规的降温方法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一般首选物理降温。最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酒精擦浴,冰水浴,冰帽等,在行物理降温的时候,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要注意的是,对冷敏感的病人不宜使用任何物理方法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颤,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可选用温水擦浴等降温措施。同时,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应同时在足心置热水袋,这样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更应重视,降低头部温度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

药物降温可与物理降温同时应用,临床最常用的降温药物一般都是解热镇痛的作用。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口服)等,而常用于肌注的药物为鲁米那,氨基比林等。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同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二、病情观察 病人发热伊始,经常会伴随寒战、烦燥不安、面色潮红、皮肤发热等症状,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口渴、头痛、全身不适、胃肠失调等不是。加强病情的观察,有利于及时得到病人的准确信息,对护理工作的开展,医生的用药,病人病情的发展及转归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对于发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注意发热的类型及经过,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变化。同时护士应当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三、休息与活动 发热病人因体温升高,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弱,因此应减少活动。特别是高热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同时病人寒颤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航天中心医院李红梅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治中西医都感到很棘手。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对这类疾病从辨证论治,而不只是辨病论治,往往取得一定疗效。 根据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其共同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过度劳累、饮食失调致脾胃气虚,气虚而虚阳外越、或气虚而阴火上冲;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生血,或因失血过多致营血亏虚,血属阴,阴血不足以敛阳而发热;素体阴虚,热病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燥药致阴精亏虚,阳亢乘阴而发热;寒证日久或脾肾阳虚,火不归元,虚阳外越而发热;外感热病,正虚邪恋,邪留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而发热;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情志郁结,恼怒过度致气郁化火,肝火炽盛发热;情志、劳倦、外伤、出血致瘀血产生,阻滞经络而发热,亦有疮毒内炽,郁而发热,或湿热蕴而生毒,聚而不散,发为瘰疬、症瘕等。 以上病因病机中,气、血、阴、阳诸虚所致均属虚证,而邪留半表半里、气郁、血瘀、湿滞、疮毒等属实证。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病,或互相转化,治疗中不可拘泥。 1诊断与鉴别诊断 首先鉴别内伤、外感发热,以明确诊断。(见表1) 表1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

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三、小儿发热得诊断思路 (一)短期发热 1.病史要点首先考虑急性感染性疾病,注意各器官感染得症状询问,特别就是呼吸道、消化道得症状、发热时得体温波动特点,退热药物得应用情况、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发热得伴随症状,如咳嗽,腹泻,腹痛,呕吐,尿急,尿频,头痛、惊厥等。 (2)就是否出现皮疹,以及皮疹特点。 (3)发热时得精神、食欲等全身情况。 (4)传染病接触史,流行病学史。 2.体格检查全面、细致查体,注意查找感染部位,如有无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肺部啰音,有无肝脾肿大,颈部抵抗等、 3.辅助检查 (1)三常规:均应做血常规检查,细菌性感染时血WBC计数得临界阈值为<5×109/L或>(15—17.1)×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甄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有诊断价值,其临界阈值分别为9、6×109/L~10、6×109/L。小儿得泌尿系感染症状不典型,常以发热为突出症状,故发热超过3天应做尿常规检查,必要时检查粪便常规。 (2)C反应蛋白(CRP):CRP明显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3)降钙素原(PCT):对于3个月以上患儿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脑膜炎时,PCT得判断价值优于CRP与血WBC计数;在发热起病12小时内预测细菌感染,PCT优于CRP。PCT就是鉴别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得理想指标,细菌感染时PCT 升高,临界值为2μg/L。 (4)腰椎穿刺:怀疑颅内感染时应该选择腰椎穿刺;当新生儿、1~3个月婴儿一般情况不佳,或1~3个月婴幼儿WBC<5×109/L,或>15×109/L时也应考虑腰椎穿刺、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 (5)其她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胸部X片、血沉、血尿及粪培养等。 (二)长期发热 1.全面了解病史 2.全面详细得体格检查 (1)不可放过身体得任何一个部位,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 (2)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得心脏杂音,肺部啰音,局部叩痛等、(3)某些容易被忽视得部位,比如口腔、咽喉、甲状腺、指端、外生殖器等。3.辅助检查 临床上得检查项目繁多,应根据初步诊断有目得得选择检查手段、应首先检查血、尿、粪便常规及胸片、B超、血沉、 (1)感染性疾病:可根据情况选择血、中段尿、粪便或痰液等进行病原体培养;病原特异性抗体,PPD试验、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粪便涂片找真菌;痰、粪便找寄生虫卵;寄生虫抗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找感染病灶等。 (2)风湿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抗体、类风湿因子;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必要时皮肤、肌肉或肾组织活检;肌电图检查等。 (3)恶性肿瘤性疾病:B超、CT、MRI、同位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支气管镜、胃镜、肠镜、膀胱镜等);骨髓、淋巴结或其她组织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

发热患儿健康教育

床号姓名饮食指导: 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的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多食新鲜蔬菜,保证摄入足够水分,咽痛者不宜进食过热、辛辣的食物。 疾病指导 1、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每日通风1—2次。 2、高热患儿护理 1)患儿盖被不宜过厚,要松解衣服或襁褓,以利散热。 2)降低环境温度,开窗通风,但应避免对流风。也可以利用空调控制室温在 21—22℃. 3)体温超过38.5℃时根据情况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枕冰袋或在颈部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温水浴等。 A、头部冷敷方法一般用20—30°冷水侵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之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B、冰敷方法是将装有碎冰块的冰囊置于腋下、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行走处, 通过传导散热,需及时更换及检查皮肤有无冻伤。 C、温水浴,水温比体温低2—3℃,洗浴时间10—15分钟,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D、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39℃或以上)降温。酒精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而促进散热的作用,且酒精在皮肤上蒸发时,可带走大量的热。酒精擦浴时置冰袋于儿枕部。准备25%—35%的酒精200—300ml,擦浴从颈部一侧开始沿上臂外侧擦至足背,自腹股沟沿腿内侧经腘窝擦至足跟,在大血管行经表浅的部位可反复轻轻擦片刻,以增加降温作用。左右两侧均擦浴后助患儿侧卧擦背部,整个擦浴过程为15—20分钟。禁擦胸前区、腹部、后颈、足底,这些对冷刺激敏感的部位。 4)及时更换湿衣服,避免再着凉,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5)采用降温处理后应注意观察降温效果,避免体温骤降,观察有无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脉搏细速、四肢冰冷、大汗、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 如出现虚脱表现应予保暖,饮热水,严重者,需静脉补液,一般体温降至 38.5℃左右即可停止物理降温措施。 6)家属学会观察有无高热惊厥先兆,当患儿出现兴奋、烦躁、惊跳等惊厥先 兆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及时给予处理。惊厥发作时,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扣,以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流入气管内引起窒息,及时吸出口鼻咽部分泌物或痰液,颈部和背部塞上小毛巾使颈部处于伸展位或将患儿下颌托起,防止意识丧失过程中舌后坠。用消毒纱布包裹号的压舌板或小勺,置于口腔一侧上、下磨牙之间,以防舌咬伤,但牙关紧闭时切勿强行拗开。 7)加强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或口泰液清洁口腔,在晨起、进食后、睡 前进行,婴幼儿在餐后、睡前饮xx。 儿科全体医护人员xx早日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