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三论

语用三论
语用三论

《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评介

张运桥, 严敏芬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 文章介绍并简评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该书摒弃了传统语用学经典课题, 向读者展示了当今语用学研究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 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著作, 它有益于语言学专业学生作进一步具体的专业化研究, 也有助于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自学者提高言语理解能力。

关键词: 语用学; 关联论; 顺应论; 模因论; 评介

20世纪70年代, 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 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然而, 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却极为迅猛, 它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的优秀学者和语用学著作教材不断涌现。暂不算国外的语用学著作,仅是国内出版的有影响力的著作就有二十多种,如熊学亮、何兆熊、姜望琪、严辰松、冉永平、何自然等学者都著有一定水平和影响力的学术作品, 而其中何自然编写或主编的语用学著作及教材居多, 如《语用学概论》、《语用学与英语学习》、《语用与认知: 关联理论研究》、《语用学讲稿》、《当代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等。[ 1 - 12 ]这些语用学专著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语用学研究的发展。

2007年12 月, 由何自然主编, 谢朝群、陈新仁两位学者合作完成的语用学著作《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以下简称《语用三论》) 诞生了。[ 13 ]与以往国内的语用学著作相比, 该书并没有沿袭诸如指示语、语用含义、前提关系、言语行为等语用学经典课题的讨论,而是紧扣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集语用学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于一书, 取名为《语用三论》, 让人耳目一新, 可谓独具匠心, 值得一读。

一、著作的理论来源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也随之日益丰富, 除了探讨指示结构、会话结构、语用预设、语用隐含等常规议题外, 还探讨特定民族中程式性言谈的社会特征及功能、习语的语用理据与功能等。语用学与诸多学科之间存在不可分离性, 因此,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面研究也不断涌现, 如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等。毋庸置疑, 语用学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各种新理论的涌现为语用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丰富了它的发展。而将西方理论引介给中国读者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作者们没有知难而退, 而是紧扣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集语用学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于一书, 可见其在学术问题上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 关联论: 认知语用学的核心

1986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在《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论, 它是以一般认知观为基础, 研究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的一种认

知心理学理论。[ 15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关联论已日趋成熟, 在“语用学、修辞学、交际研究、语言哲学和文学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 是语用学理论的又一重要发展”。

(二) 顺应论: 宏观语用学的核心

1985年, 维索尔伦(Verschueren) 在国际语用学研讨会上, 明确提出了语用学是关于语言的一种综观的观点, 1999年又以专著的形式即《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系统呈现了该理论[ 16 ] , 标志着该理论走向成熟。这本专著之所以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是因为作者提出的“顺应性理论”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当今的语用学。

(三) 模因论: 语用学研究的新视角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模因论中

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该术语由新达尔文主义(Neo2Darwinism) 倡导者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在其所著的《自私的基因》( The Self ish Gene) 中首次提到, 其发展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但在国内这一理论似乎并没有引起人

们太多的注意, 仍是一个很新的理论。2003年何自然在《现代外语》上发表《模因论与社会语用》[ 14 ]一文, 首次将模因论引进国内, 短短五年的时间, 模因(meme)的语言语用研究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语言模因的理论框架经学者们的努力也正日渐成型。模因论为审视和解释语用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为语用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语用三论》为《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译介》丛书之一, 作者通过介绍语用学当前的三种理论, 力图让读者对“三论”有一个

清晰的印象[ 13 ] ( P2) 。

以下对该论著作简要的评介。

二、对著作的评介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 共九章。上篇(1 - 3章) 介绍关联论, 中篇(4 - 6章) 探讨顺应论, 下篇(7 - 9章) 引荐模因论。

从全书的篇章结构和篇幅可以看出, 该书视野广阔, 立意新颖, 结构合理, 详略得当, 它既适合语言学专业学生作进一步具体专业化研究,也可帮助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自学者提高言语理解能力。总体而言, 该书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著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建语言模因的理论框架

模因论在国外的发展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近年, 西方对模因论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 尤其是Blackmore出版的The Meme Machine [17]为模因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掀起研究高潮。在国内, 模因论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从2003年起国内语言学者们才开始密切关注和积极介入, 但大多是以论文的形式展现

研究成果, 比较零散, 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 13 ] ( P149) 基于此, 该书作者在介绍此理论时力求做到全面翔实, 其中包括对道金斯简介、“meme”一词的翻

译、模因概念的提出、成功模因的特点、模因的复制, 以及Blackmore对模因论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 等等。此外, 作者将模因论与语言语用结合起来, 尝试性地创建语言模因的理论框架。作者分别在第八章和第九章通过大量的汉语语料分析指出: 语言是模因的主要载体之一, 模因可以通过语言复制、传播而生存;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 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 即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 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交际意图有选择性地重复或类推出某种语言模因, 帮助自己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

(二) 强调交际的观点, 体现语用学的本质

交际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之一, 交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语言, 没有语言, 交际将会变得异常困难。如何运用语言提高交际效果, 是语用学界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该书聚焦关联论、顺应论和模因论三种理论, 专题性强, 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三种理论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 那就是它们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此来指导人们的交际实践, 增强交际的有效性。该书以专章的形式讨论了该理论与言语交际的关系, 如第三章、第九章。关联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 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 人们在意向性言语交际中理解语言, *的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 13 ] ( P47)顺应论强调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顺应过程, 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面, 包括语音、形态、句法、语义等。语言使用的顺应过程, 不仅需要顺应交际意图, 而且需要顺应交际环境。[ 13 ] ( P102) 而模因论则认为人是模因的主人,也是模因的机器, 在语言交际中, 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 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 直接套用, 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模仿出新模因。[ 13 ] ( P175)

(三) 增添评价、研讨环节, 凸显学术争鸣

该书作者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介绍当今语用学前沿理论, 但作者并不满足于纯粹的单方面介绍, 也没有一味地罗列概念和理论。与以往的国内语用学著作相比, 本书加大了“评”的比重,做到了“评”“介”结合, 相辅相成。同时作者对一些问题进行适度分析论述后,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并适当地拓展和创新, 这是该著作的又一大特点。通过目录我们可以看出, 作者在每一篇中都有专门的评价章节, 如第三章第三节; 第六章第三节; 第七章第四节。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 作者大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理论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 有理有据, 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当然也有一些对其他学者的质疑进行思考、回应的讨论章节。如在关联论: 评价与思考一节中, 对于黄衍提出的“关联论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的…不可证伪性?( non-falsifiability) ”的观点, 作者摆出斯波伯和威尔逊以及宙斯博士对批评观点的积极回应, 内容客观、翔实。[ 13 ] ( P61)在顺应论一章中, 作者在肯定顺应论有创新性时,也介绍了多位学者对顺应论不足之处的观点, 如Jaffe、刘正光、吴志高、谢少万。[ 13 ] ( P117 - 118)再如:模因论第七章第三节, 对于部分学者, 如刘宇红等, 对模因论所提出的质疑, 作者直抒己见, 从模因论学科独立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 一一给予回应。我们暂且不去评论他们孰是孰非, 仅这一评价环节和评介内容, 就有助于语用学研究者拓宽视野, 加深对

现有语用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后人对此项研究少走弯路, 提供了有益的

帮助, 无疑也给此书增添了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研讨色彩。

(四) 提取理论精华, 通俗易懂, 将西方理论中国化

西方理论原著大多晦涩难懂, 国内很多读者望而却步, 视如畏途。该书并不是将西方的三种理论原搬复制, 而是在全面掌握、精细梳理材料的基础上, 站在学术前沿, 提取其理论的精华。该书的撰写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 不拿晦涩的术语吓人, 既充分考虑了通俗易懂, 又不缺乏理论深度。更可贵的是, 作者还根据汉语的特点和描写的需要. 对部分理论作了一些创新性探索和必要的调整。如在上篇关联理论中, 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 增加了关联原则的演变过程; 中篇顺因论中, 作者结合汉语语料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会话信息过量现象的语用研究”

加入书中, 丰富了该理论的内容; 下篇模因论中, 作者则更是使用了大量的汉

语语料来阐述语言模因, 语言轻松活泼, 趣味盎然。

三、小结

当然, 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介绍关联论时, 文中涉及了对认知语境的阐释, 但对认知语境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关联论的应用的分析则略显单薄。下篇模因论, 第八章阐述模因与语言时, 作者认为语言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

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 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共使用了22 个例

子来加以论证, 但汉语例子就占了20 个, 英文例子仅有2个。可以看出, 作者在选例方面似有欠缺, 过于偏重汉语语言。此外, 笔者认为作者如能在参考书目后加上术语索引则更能提高本书的实用性。瑕不掩瑜, 该书仍不失为当今语用学研究领域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参考文献:

[ 1 ] 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 2 ]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 3 ] 姜望琪. 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 4 ] 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5 ] 严辰松. 语用学[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 6 ] 冉永平, 张新红. 语用学纵横[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 7 ] 何自然, 冉永平. 语用学概论[M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 8 ]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 9 ] 何自然, 冉永平. 语用与认知- 关联理论研究[M ].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1.

[ 10 ] 何自然. 语用学讲稿[M ].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11 ] 何自然, 陈新仁. 当代语用学[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 12 ] 何自然, 冉永平, 莫爱屏, 王寅. 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 13 ] 何自然, 谢朝群, 陈新仁. 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 14 ] 何自然, 何雪林.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 现代外语,2003, (2) : 94 - 103.

[ 15 ] SPERBER, D. & D. W 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 Oxford: Blackwell, 1985 / 1995.

[ 16 ] ERSCHUEREN , J. Understanding Pragm atics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9.

[ 17 ]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18 ] DAWKINS, R. The Self Gen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A Review of New Development in Pragmatics: Relevance, Adaptation and Memetics

ZHANG Yun-qiao, YAN Min-f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icates and appraises the book New Development in Pragmatics: Relevance, Adaptation and Memetics, pointing out that the book dispenses with the classic subjects of pragmatics and presents the three pioneering theories in pragmatics which contribute a very unique book. The book is conducive to not only students who major in linguistics in further specialized studies, but also autodidac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pragmatics in speech comprehension.

Key words: pragmatics; relevance; adaptation; memetics; review

作者简介: 张运桥(19762 ) , 男, 江苏徐州人,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严敏芬(19632 ) , 女, 江苏张家港人,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文章来源:《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年9月第3期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 Arts, 2009, No. 3)

浅论形声字声符的表义功能

浅论形声字声符的表义功能 摘要:形声字声符表义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现象。本文对历代关于形声字声旁表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声旁表义的原因,声旁表义的使用范围和声旁表义与形旁表义功能的区别三个方面进行了略述。 关键词:形声字;声符;表义功能 形声字,因其“半主义,半主声”[1],构字能度强,而成为汉字系统的主体。义符和声符是组成形声字的两大构字部件。义符具有从某一侧面提示形声字所记录的词的意义范畴的功能并有一定的类化作用,声符与形声字所记词的语音有特定联系,同时,声符还能显示形声字组的语源关系。 从功能角度看,声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记音的,这类声符仅具有表音功能,是纯粹的记音符号,声符的读音与该形声字所记录的词的意义没有必然联系,这类声符对语源研究不起作用;另一类声符则不然,它不仅记音,而且与形声字所记录的词在意义上也有联系,这类声符除具有表音功能外,还具有表义功能(示源功能),对语源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从理论上讲,这两种类型的声符,它们的界限是分明的。我们讨论声符的表音功能时,所说声符可能是仅记音而不表义的,也可能是既记音又兼表义的。 一、历代关于形声字声旁表义的研究综述 1、萌芽期形声表义研究 汉代刘熙、许慎在《释名》《说文解字》中就较早地利用声旁为形声字作声训来推究词源。如: 《释名》中“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水草交曰湄。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注沟曰浍。浍,会也。水沟之所聚会也。”[2] 《说文解字.言部》:“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3]遗憾的是,刘熙等人虽然看到了声旁表义这一现象,却没有对这种表义的声旁做出理论性的概括,而且他的有些提法都有些牵强附会。真正的成系统地研究声旁表义的是“右文说”。 2、拓展期形声表义研究 晋人杨泉《物理论》:“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4],这一说法被世人称之为“开右文之端绪”者。其后,王安石在其所著《字说》、郑樵在《六书略》中对这一观点也有所阐述,只是不详。 王子韶(王圣美)的右文说。沈括在《梦溪笔谈》十四中有所记载:“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5]由此可见,王圣美的右文理论是研究同从一个声母的形声字与其声母在训诂上的关系。他对右文的研究具有开创之功,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研究带来了不少启迪,但毕竟右文说是几百年前人们对于形声字声旁的看法,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具体表现如下:1)“右文”的称呼不严谨。他只注意到了形声字中的左右结构的字,而忽略了其他结构的形声字。2)所选例字不够准确、恰当。他说“金之小者为钱”,而实际上“钱”本义是指一种古田器,即农具。《说文》中解释“钱,銚也。古田器。从金从戋声”3)过于

顺应论与翻译研究_贺华丽

摘 要:本文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翻译过程,认为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 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语言顺应论作为Verschueren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将对翻译学的理论革新产生巨大的影响。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语言选择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06)03-0105-04 收稿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贺华丽(1980—),女,汉族,湖北当阳人,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1引言 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际活动。翻译离不开 语言的转换,但远比单纯的语言转换要复杂。综观译界对翻译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以其他学科的理论为指导,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但由于翻译这一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翻译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以及现有翻译理论来源的差异性,翻译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有待深化,需要继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就现有译论而言,Nida(1993:157)比较系统地区分了三类为翻译提供理论养分的学科,但他忽略了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事实上,语用学的很多研究领域,如预设、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语篇结构、言语行为理论等都可为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微观的语用分析方法。(张新红,何自然,2001)翻译创作中,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影响。然而传统的语用学研究多从不同的侧面研究言语的运用,其分析单元间缺乏有机联系,不能充分有效地解释语用学的全貌,而只能或多或少地解释翻译的某一个侧面,难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宋志平,2004:19-20)Jef Verschueren在其新著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 书中全面阐述了顺应性理论(theoryofadaptation), 提出了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观点,为翻译 学的理论来源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拟就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解释作一探讨。 2顺应理论概述 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 对语用学构建的整体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路,否定了长期以来语用学被认为是和语言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相并行的学科的观点,提出了语用综观论,声称:迄今为止,一切可以贴上语用学标签的东西和按宽泛定义衡量适合于这一标签的东西都能在这个新建的框架内得到描写(转引自钱冠连,1991)。Jef Verschueren在他的PragmaticsAsaTheoryof LinguisticAdaptation一书中指出,语言适应即指语 言适应环境,或者环境适应语言,或者两者同时相互适应。恰当的、成功的交流既是适应的过程,又是适应的结果。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适应(Jef Verschueren,1987)。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 核心内容。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的使用,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JefVerschueren, 1999:55-56)。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 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Ji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 2006年6月第3期 Jun.,2006No.3 顺应论与翻译研究 贺华丽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

形声字论文

浅谈形声字声旁的表意功能 摘要形声字,因其构词能力强,现已成为汉字系统的主体,因此对形声字的 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从形声字的产生途径入手,从理论上阐释了声旁表意的根源,并以途径为轨迹,归纳总结了形声字声旁表意的分类以及声旁意义与形声字意义的关系。 关键词形声字;产生途径;原因;分类;关系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的。其构词能力强,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汉字结构形式。据有人统计,在甲骨文中,形声字仅占20%左右,汉代以后,已经发展到80%以上。一般认为形声字是半形半声的,形旁表示意义范畴,声旁表示读音类别。它们的分工确实如此明确吗?其实不然,形声字的声旁在表音的同时有的也起表意作用,形旁在代表字的义类时有的也指示了字的读音。本文的重点是浅谈一下形声字声旁的表意功能。 形声字产生的途径 当然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形声字产生的途径,因为形声字的产生途径与声旁表意功能密切相关。裘锡圭先生在讨论形声字的产生途径时说“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①他认为大多数形声字是从已有的表意字和形声字中分化出来的,或是由表意字改造而成的。改造和分化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 一、是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鸡”的初文是象物字,后来加注了音符“奚”,再后来象鸡的形符又被换成了“鸟”旁,就成了一般的形声字。 二、是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何”是负荷之“荷”的本字(“荷”的本义是荷叶,表示负荷之“荷”是假借用法)。“何”的表意初文在甲骨文中象人肩荷一物,后来,荷物的人形简化为一般的“人”旁,肩上象所荷之物的形符改成形近的“可”,就成为“从人,可声”的形声字了。 三、是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有的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注意符,如“狮”就是在“师”(本当师众讲)字上加注意符“犬”而成为“从犬,师声”的形声字;有的为了明确引申义而加注意符,如“取”字引申而有娶妻意,后来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来专门表示这个引申义;有的为明确本义而加注意符,如当“其”假借作虚词后,为明确本义而加“竹”,成为“箕”。 四、是改换形声字的偏旁,分化出一个新的形声字来专门表示它的某种意义。如振作的“振”引申而有贩济的意思,后来就把“娠”字的“手”旁改为“贝”旁,分化出“贩”字来专门表示这种意义。 除了上述形声字产生的途径外,还有一些后起的形声字是由声旁和形旁直接组合而成的,化学元素中的许多字,如“铀”“铂”“锌”“镭”等,语言中的叹词“呀”“哎”“呦”和拟声词“哗啦”“吱唔”等等。这样的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分工比较明确,声旁表音形旁表意义类属。 声旁表意的原因 声旁表意,很早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这种现象,汉代刘熙、许慎在《释名》《说文解字》中就较早地利用声旁为形声字作声训来推究词源。晋人杨泉在《物

顺应论视角下学术论文翻译(英文版)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in E-C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Thesis Adaptation Theory thinks that “... using language must consist of the continuous making of linguistic choice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Versehueren, 2000: 55-56) Versehueren points out that the process of making-choice can be comprehended on three linguistic properties -- variability, negoti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Adaptability can be viewed from four perspectives, namely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dynamic adaptability and salience of adaptability process. (Versehueren, 1999: 65-66) This passage will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thesi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means making choices at various layers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including sound, word, syntax, cold, style and chapter.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will mainly analyze E-C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1 Adapt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the informative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the text, we need to make adap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meaning of words combining specific contexts and also convey the meaning in appropriate way of expression. 1.1 Transformation of Lexical Meaning Transformation of lexical meaning mean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another one, with one as literal meaning in the dictionary and the other one as specific meaning considering specific context. (Yang Man, 2015)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mprehe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combining the context and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expression to convey the meaning. Adaptation at lexical level conforms to the reading habit of target reader so as to improve reading experience. ST1 Hume interprets our tendency to assign identity through time as a "natural propension," TT1休谟把我们确定长期身份的倾向解释为一种“自然天性” ST2 pension" to ascribe identity where evidence shows diversity "is so great," TT2 迹象呈现多样性时,确定身份的“倾向”“极大” Analysis: Common meaning of “assign” in the dictionary is “distribute, attribute”. In the text, we can see a paragraph explaining that people start to investigate question of identity “what makes an individual the same through time despite partial changes” and we “constructs experience to conform to our modes of cognition”. Here we know the “assign identity” means we “determine identity”. For example, we may assign identity to a “dog” saying “this is a dog”, which means we are also determining identity for it. Therefore, the word “assign”is translated as “确定”. So it is the same a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ascribe”. In the dictionary it means “be caused by”or “make sb possess”. In the context, “ascribe” has the same meaning as “assign” so it is translated as “确定” as well. By choosing the best expression of a word, we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correctly and improve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语言顺应论下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一)

语言顺应论下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一) 摘要]语言顺应论强调语言与交际目的,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之间的一致性。译者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者,要想成功地实现译作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就必须特应的语境条件和读者对象,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和翻译策略。本文是从鲁迅和利玛窦的翻译实践中,浅谈翻译文本的选择。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翻译文本鲁迅利玛窦 一、语言顺应论与翻译 语言顺应论(theoryoflinguisticadaptation)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Verschueren在上世纪80年代酝酿,于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它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也可以是出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交际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变异性(variability),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2)商讨性(negotiability),即语言的选择并不按照某种特定的程式或关系进行,而是有相当的灵活性;3)顺应性(adaptability),这是三个特征中最重要的一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项目中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特征(verschueren,1999:173)。语言顺应论的核心是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ofadaptability),即在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与语言结构互动从而动态地生成话语意义,语言的选择必须积极顺应具体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不管是口头话语还是书面语篇,语言使用者都应该有意识地将交际对象的接受能力考虑在内,才能成功地传达自己的意图。顺应过程中意识过程(salienceofadaptationprocesses)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廖晶,施红梅,2005:168)。 同一切言语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从文本的取材到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行为的每个阶段都包含译者对多种选择的确定。相比于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翻译这种双语间的转换活动涉及的选择层次更为复杂。“从译什么”到“怎么译”,无不贯穿着语言符号之外的社会,文化,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选择机制(宋志平,2004:20)。选择的目的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翻译活动中的各种选择都与交际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译者必须能够从特定的翻译语境中选择一种具体的翻译目的,而翻译活动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为了顺应这个翻译目的做出的。宏观层次的选择要顺应于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微观层次的顺应则体现在译者可以根据交际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客观存在,绝对的全方位的顺应是不可能在一次翻译活动中得到全部实现。译者在面对多种选择的前提下,只要能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目的出发,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有意识地选择文本和翻译策略,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从而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就可以算是成功的翻译(宋志平,2004:22)。 二、鲁迅翻译文本的选择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谈到翻译时曾明确指出:“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共译之例;三曰,善能译之才”(郭延礼,1998:227)梁氏所言“择当译之本”,指的便是译者的选材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加以介绍和翻译是翻译过程中一个最根本的选择。在历史大变革时期,较之“怎么译”,“译什么”更成为译事的头等要义(许钧,2002:63)。如何“择当译这本”,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动机,而这种目的或动机通常会受到译语文化的时代,社会和主流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大文豪,翻译家鲁迅身处风雨飘摇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的异化翻译的目的在于颠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但更深远的目的则在于“启蒙”,在于“文艺救国”,在于唤醒国民的革命意识。鲁迅当时所考虑的问题是要用科学和文艺来“救治”这“几至国亡种灭的中国”(2005g:318)。他指出:

从顺应论角度谈广告翻译

摘要: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广告翻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广告翻译顺应主要有语境顺应和语言方面的顺应,本文简单的从语言的两个方面——语音方面和句式方面来分析广告翻译中的顺应现象。 关键词:顺应论广告翻译语音顺应句式顺应 1、顺应论概述 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提出了语用综观说,在他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书中指出,语言顺应即指语言顺应环境,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相互顺应。恰当成功的交流既是顺应的过程,又是顺应的结果。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顺应。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 2、顺应论与翻译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认为翻译是信息的互相交流。翻译顾名思义是把一种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等值表达出来,实质上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因此语用学的提出对翻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leo hickey 在其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用学有助于翻译“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leo hickey:1999)。因此,翻译 “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学者们在发表自己的翻译理论时也会谈到如何做到翻译等值的问题。 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何自然,1995:186)。但由于译者的认识程度,翻译用意的侧重点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原文和译文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做到完全对等,只能是相对对等。“根据语用翻译理论,翻译就是译意。……译文无论做什么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文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他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只要有理论的正确指导,翻译技巧是可以灵活的……”(何自然,1995:196)。而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论框架下的顺应论正是指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做出的语言选择的过程。翻译作为对目的语的重新组合,根据交际语境,交际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译文语言的选择做出相应的顺应,说到底翻译就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 语言的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维的。语言顺应涉及四个方面:(1)顺应的语境相关成分(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包括交际语境中任何一个和语言 (2)顺应的结构客体(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选择构成相互顺应的要素; 包括任何一个组织层面上的结构以及构成原则;(3)顺应的动态过程(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即顺应过程在交流中的展开;(4)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即和认知机制相联系的这些过程的状态(维索尔伦,2000)。顺应有语言方面的顺应,还有语境的顺应,本文只从语言方面讨论广告翻译中的顺应现象。 3、语言方面顺应 3.1 语音顺应 广告的功能及商业目的决定了其语言一定要标新立异,所以广告撰写者千方百计的使得语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英语和汉语都有各自的语音特征,比如说汉语有其平仄特点,英语有压头韵,尾韵等韵律特征。语言顺应是首要简单的方法使得广告语言能够深入人心,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学研究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王 宏 军 (嘉兴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 要: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语用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加以论述。语用等效理论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是在翻译语用意义时牵涉到的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它们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无论在翻译中使用哪种理论,其语用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可见,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翻译;语用等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境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63-04 引 言 Nida 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翻译就 是交际”。Newmark 也曾指出“交际是翻译的职 能”。这种交际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一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按语用学原理,这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译者的解码过程实际上就是翻译的过程。语言学家把语用学看作是研究语言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这就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诠释。 一、语义与翻译 人们对意义的研究有着不同视角和出发点,意 义不仅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且还属于逻辑的、哲学的、认知心理学的以及社会文化学的范畴。这就将意义切分为纯语言意义观和语用学意义观。对翻译理论而言,这两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Newmark 曾说,语义学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体系中的符号意义,或称规约的意 义,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语义翻译只是将 目的语的语义直接译成母语,力求在句义上的等价。人们一般认为语义翻译似乎忠实原文,它能将目的语的词义准确地译成母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使用语言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会产生理解和翻译上的失误。我们说“失误”而不说“错误”是因为某个词或句译出的含义与目的语的含义不同,因而只能说是母语表达不符合原作者的用意而已。 二、语用与翻译 Levins on 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 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如:Shall 收稿日期:2006-12-25 作者简介:王宏军(1962-  ),男,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用学。第3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N o 11,20072007年3月 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erial N o 16

语文中什么是形声字_简单的概述

语文中什么是形声字_简单的概述 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是其主体,占的比重最大。下面是整理的语文中什么是形声字,欢迎阅读。 语文中什么是形声字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形声字概述形声字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 形声字的概念可能存在错误,请看一遍下面的文字: 茱:[茱萸],落叶乔木,果实红色,小球状。“艹”(cǎo)表示植物;“朱”(zhū)表示是红色,兼表示字音。大家都知道,不是所有的果实都是红色的。此时的“朱”主要的作用是表示红色,而表音不是主要原因,适想“朱”的同音字还有许多,造字时为什么没有被使用呢? 蛛:[蜘蛛],一种节肢动物的名字,八足向外伸展,躯干在中心。“虫”(chónɡ)表示虫类,即动物的类别;“朱”(zhū)表示形状,即蜘蛛外形,兼表示字音。篆书中的“朱”字与现在的“朱”

字是不相同的,仔细观察,当你把篆书中的“朱”字的中心交叉点放大后会发现,其形态与蜘蛛确实很相近。当然,不能否认,字毕竟是字,不可能与实物完全一致。 殊:[杀死]。“歹”(dǎi)表示骨头暴露在外、残骨,即死亡;“朱”(zhū)表示红色,即流血,兼表示字音。 株:隆起并暴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木”(mù)表示树木;“朱”(zhū)表示形态,即根向四外展开的样子,兼表示字音。注意看,这里的“朱”又开始表示形态了。有名成语叫做“守株待兔”,其中的“株”就表示树根。兔子在奔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判断失误而没有能够从根的下面钻过去撞死,大而粗的树干兔子是不可能看不见的。 洙:河流名。泗水的一个支流,现在的山东境内。“氵”(shuǐ)表示水,即河流;“朱”(zhū)表示河道或其支流的形状,兼表示字音。这个地方是作者杜撰出来的,还有待于懂得古代地质的学者去核实是否准确。 珠:[珍珠],贝壳内的球形颗粒。乳白色,有光泽,中心有砂粒,是一种特殊的中药。“王”(yù)表示玉石,即外部色泽如玉;“朱”(zhū)表示形态,即光芒四射的样子,兼表示字音。 诛:签署死刑命令。“讠訁”(yán)表示语言,即命令;“朱”(zhū)表示红色,即红色的颜料,醒目,表示郑重,负责,兼表示字音。诛的本义是声讨、谴责。 邾:周代的诸侯国的国名,后改称为邹。中国现在的山东省邹县。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作者:袁斌业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18(5) 被引用次数:26次 参考文献(17条) 1.关娟娟小心,路上有炸弹 2001 2.蒋锚淮英汉缩略语词典 1990 3.李国文汉语的无奈 2000(04) 4.李虹最新英汉缩略语词典 1991 5.李延林小议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与汉译 1999(03) 6.林成滔字里乾坤 1998 7.刘树森李提摩太与《回头看记略》—中译美国小说的起源 1999(01) 8.刘庆森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2001(07) 9.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述评 1991(01) 10.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 1997 11.王克非翻译问题三思 1997 12.王蒙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 1991 13.王学兴英汉缩略语大词库 1992 1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 1989 15.Huang Xinqu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1991 16.Veme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1999 17.Wang Meng The Butterfly and Other Stories 198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何传春语言顺应论动态观与不同文本译文顺应语境程度探析[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10(8) 2.陈丞浅析语用顺应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 3.陈丽霞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新探[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6(11) 4.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2(3) 5.王红迪浅议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海外英语(中旬刊)2010(8) 6.马秀兰浅谈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7.李琎.LI Jin语言顺应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3) 8.张婷玉语境顺应论与翻译[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10(44) 9.张克定Verschueren的语用理论对语用句法研究的启示[期刊论文]-外语教学2002,23(5) 10.彭劲松.PENG Jin-song外宣翻译中变译的语言顺应论阐释[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1) 引证文献(26条) 1.范开芳翻译质量的顺应性分析[期刊论文]-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形声字解读(上)

形声字解读(上) 【提要】从有无声标角度看,汉字的造字方法只有“两书”:形意法和形声法。形声字的形意符不表具体字义,只表字的抽象意类所属;声韵符不标注字音,只标示该字的韵部所属。“形声字”实际上应称为“意韵字”。形声字的声韵族中,韵母存在“韵辙联通”现象。声韵符到今天始终都在为标注字音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所蒙受的千百年的冤枉委屈应得以洗雪。形声字的构成,自有其清晰严整的规律。形声字是完全可以解读的。【导语】形声字的解读问题是个老问题,老到起码有两千岁,因为从许慎所著汉语史上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开始,人们就不大明白为什么形声字的很多声旁不太管用。到现代人手里,这个问题就更厉害了。据统计,现在声旁能正常工作的,只有25%左右。也就是说,有75%的形声字,其读音是模糊的。考虑到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之大,这个问题是令人震惊。一般认为,形声字在汉字中占有95%的高比率。即使把字数限定在3500常用字内,这个百分比至少也有90%。那么,在常用字中,形声字就是3150字。这些字中,有75%字音难以读准,那就是2360多字。这么大的数字,还是很惊人的。 由于这个问题的长久存在,受影响最大的是识字教育。后来人只是从许慎《说文解字》的《序》中知道,周朝的国

子监里,“(依据)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后人始终弄不明白,周代人是怎样用“六书”为学童文字启蒙的,为什么现代人用起来就不好使了呢。其实,不但现代人不明白,至少2200多年前的秦代,人们就已经弄不明白了。李斯那作为“书同文”字形规范和国家标准的汉字启蒙教材《仓颉篇》,所使用的识字方法,就已经开了摒弃字理、多读多背、死背硬记的先河,可谓后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滥觞。 针对“三百千”识字方法的弊端,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终结了这种识字方法,改为分散的“随文识字法”。满以为这种“随文识字”给每个字的出现找了一个温暖的家,自然应该比“三百千”识字法有更好的表现,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其识字效果竟还大大不如被人废弃的“三百千”。因此,这种“随文识字法”逐渐被人们所厌弃,也是必然的事。上世纪的80年代,识字改革已形成高潮,各种识字方法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可惜,不管什么识字法,面对90%的形声字而束手无策,就不是一个成功的识字法。我们已经不无遗憾地看到,多少识字法,莫不在形声字这只拦路虎面前败退下来,裹足不前,无所作为。期间,不时有人主张依据汉字科学,按照每个字的造字原理来“科学识字”。不过,现在的汉字科学,对形声字的解读问题,并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阐释,这就大大降低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2134719.html,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 作者:张红雪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9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英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到生活当中的各个角落。为了沟通与交际,许多城市使用双语来树立公示语。公示语汉英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顺应交际语境所涉及到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因素。译者只有全方面地考虑语境因素,才能准确无误的传递出公示语的信息,实现公示语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公示语;顺应论;交际语境 21世纪后,学习者对于顺应论的研究渐渐地走向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很少有 文章结合语用学的理论尤其是语言顺应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笔者将尝试利用语言顺应论对其进行探讨。 顺应论是语用学中一个理论,使用语言是个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指出,语言顺应涉及“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这些方面相互制约,相互顺应,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公示语汉英翻译作为灵活选择语言的过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语言,人们理解公示语与否取决于顺应程度。译者要想表达出公示语的正确信息就要充分考虑语言的顺应程度。 一、文献综述 在《语用学的理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Verschueren提出了顺应性理论。顺应性理论认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这三个特征以顺应性为核心,以变异性和商讨性为基础,相互之间彼此依存、密不可分。Verschueren认为人们在不同的世界里,具体地说,处于包括物质世 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环境。公示语主要的语境主要为交际语境。 公示语的应用领域很广,路标、广告、交通工具等等,我们随处可见,都应该可以归为公示语的范围。然而现在很多公示语英译的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完全会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埋没了公示语的价值所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公示语翻译的其译文的成功与否,其交际目的的达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顺应程度。本文主要探讨公示语是如何顺应语境的,如何顺应。

形声字大全表

形声字大全表 形声字-声母类推表 zh 声母丈:zhànɡ丈、仗、杖。专:zhu?n 专、砖,zhuǎn 转(转身、转达),zhuàn 转(轮子转动)、传(传记)、啭。(传又念chuán[宣传]) 支:zh?支、枝、肢,chì翅。止:zhǐ止、芷、址、趾。(耻念chǐ) 中:zhōnɡ中(中央)、忠、钟、盅、衷,zhǒnɡ种(种子)、肿,zh?nɡ中(打中、中暑)、种(种植)、仲。(冲念ch ōnɡ[冲锋],又念ch?nɡ[冲床、冲劲儿]) 长:zh?nɡ张,zhǎnɡ长(生长、班长)、涨(涨潮),zhànɡ胀(头昏脑胀)、帐、涨(豆子泡涨了)。(长又念chánɡ[长短、特长]) 主:zhǔ主、拄,zhù住、注、炷、柱、驻、蛀。正:zhynɡ正(正月)、怔、征、症(症结),zhtnɡ整,zhanɡ正、证、政、症。(惩念ch?nɡ) 占:zh?n 沾、毡、粘(粘贴标语),zh àn 占(占据)、战、站。(砧念zhyn,钻念zu?n[钻研),又念zuàn[钻石]) 只:zh?只(两只手、只身)、织,zhí职,zhǐ只(只有),zhì帜。(识念sh í[识别],炽念chì) 召:zh?o 招、zhǎo 沼,昭,zhào 召(号 召)、诏、照。(召又念shào[姓]) 执:zhí执,zhì贽、挚、鸷;zh?蛰。至:zh í侄,zhì至、郅、致、窒、蛭。(室念shì) 贞:zhyn 贞、侦、祯、桢。(帧念zh anɡ) 朱:zhū朱、诛、侏、洙、茱、珠、株、铢、蛛。(姝、殊念shū) 争:zhynɡ争、挣(挣扎)、峥、狰、铮、睁、筝,zhanɡ诤、挣(挣脱)。志:zhì志、痣。折:zhy折(折跟头),蜇(被蝎子蜇了),zh?折(折磨)、哲、蜇(海蜇),赫浙。(折又念sh?[折了],誓念shì) 者:zht者、赭、锗;zhū诸、渚、潴,zhǔ渚、煮,zhù著、箸。(楮、储、褚念chǔ) 直:zhí直、值、植、殖(繁殖),zhì置。知:zh?知、蜘,zhì智。(痴念ch?) 珍:zhyn 珍,zhtn 诊、疹。(趁念ch an) 真:zhyn 真,zhtn 缜,zhan 镇。(慎念shan) 振:zhan 振、赈、震。(辰、宸、晨念ch?n) 章:zh?nɡ章、漳、彰、獐、嫜、璋、樟、蟑(蟑螂),zhànɡ障、嶂、幛、瘴啄:zhuō涿,zhu?诼、啄、琢、椽 z 声母 子:z?孜,zǐ子、仔(仔细)、籽。匝:z?匝,zá砸。宗:zōnɡ宗、综(综合)、棕、踪、鬃,z?nɡ粽。(淙、琮念c?nɡ,崇念ch?n ɡ) 卒:zú卒(小卒);zuì醉。责:z?责、啧、帻、箦。(债念zhài) 则:z?则;ca侧、厕、测、恻。(铡念zh á) 兹:z?兹(兹定于)、滋,孳。祖:zū租、zǔ诅、阻、组、祖、俎。资:z?咨、姿、资、趑,zì恣。 造:zào 造、糙。(糙念c?o) 尊:zūn 尊、遵、樽、鳟。曾:zynɡ曾(姓)、憎、增、缯,zanɡ赠。(曾又念c?nɡ[曾经]) 赞:zǎn 攒(积攒)、趱,zàn 赞。澡:zǎo 澡、藻,zào 噪、燥、躁。 ch 声母 叉:ch?叉(鱼叉)、权,chá叉住),chǎ叉(叉开)、衩(裤衩),chà权(树权)、衩(衣衩);ch?i 钗。斥:chì斥;cha坼;ch?i 拆(拆信)。出:chū出,chǔ础,chù绌、黜。(拙念zhuō) 池:chí池、弛、驰。产:chǎn 产、泸、铲。场:chánɡ场(场院)、chǎɑɑɡ场(会肠,场),chànɡ畅。成:ch?nɡ成、诚、城、盛(盛东西)。(盛又念shan ɡ[茂盛,姓]) 抄:ch?o 抄、吵(吵吵)、钞,chǎo 吵(吵架)、炒。辰:ch?n 辰、宸、晨;chún 唇。呈:ch?nɡ呈、程、酲,chtnɡ逞。昌:ch?nɡ昌、阊、菖、猖、铝、鲳,chànɡ倡、唱。垂:chuí垂、陲、捶、棰、锤。叕:chu?啜、辍。春:chūn 春、椿,chǔn 蠢。

文化翻译与语用学

第7卷 第1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7 No11 2007年2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Feb.2007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7)0120144204 文化翻译与语用学 王幼军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用学 摘 要:翻译作为一种语码的转换活动,实际上是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 码表达出来。从文化和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的实质。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化内涵与翻译 “文化”一词最早来自德语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文化”的含义非常广泛,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化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另一个是普通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俗和惯例。现代文化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语言学家赫德森指出: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所谓翻译,就是借助语言这一多功能符号体系,进行各种文化信息之间的转换。因此,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王佐良)。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 二 文化转换 由于两种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向译文读者忠实地传达原文语用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双关语是个典型的例子。例如, 1 Separate pear,separate pair1分梨,分离。 前一部分是将梨分开,第二部分暗指夫妻天各一方。原文与译文,无论是从形,从音还是从义,都是非常贴切自然,犹如天造地设的一般。 2 I’m thrice a waiter:waiting f or f ood,wait2 ing for sleep and waiting f or death1 我是一个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 本句可能是说某些自我调侃的人,因终日无所事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多余的人”,甘愿把自己看作“三等”公民。这与实际意义上的三等“third class”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从时间或做事顺序方面讲,后者则是指政治上的地位。此译文借助谐音,使人从严肃的话题中读出了几分诙谐和幽默。 3 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对话: Romeo:W hat has thou f ound? Mercutl o:No hare,Sir1 上句是该剧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 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说的一句话,句中的hare一语双关,既指野兔,又寓指“娼妇”,但我们暗指此义时用“野鸡”不用“野兔”,鸡同妓谐音,梁实秋先生熟练地驾驭两种语言,处理此句时巧妙地传达了两种语言的双关效果,使得语用意义在语法平面上,语言文化上,文字结构上和行文风格上达到了形式对等,曲尽其妙。 4 再看夏威夷大学魏莉莎和丈夫刘丹翻译的京剧《凤还巢》中的两句独白: 程雪雁:咱们两人可以称得郎才女貌。 朱焕然:我看是豺狼虎豹。 Xue yan:The t w o of us will p r ovide a shining ex2 a mp le of“fe male beau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the state”1 Zhu:It l ooks t o me more like“fe male authori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his mate”1 收稿日期:2006203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