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心理

病人心理
病人心理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八讲病人心理

一、病人角色与角色冲突

(一)病人的概念

“病人”过去常指一个患有病痛的人,即病人是忍受疾病痛苦的人。现在我们视“病人”为寻求医疗或正处医疗之中的人,因而,现行的医院统计方法无形中体现了医学社会学的观点,即广义的病人概念。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人群中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

(二)病人角色

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1.病人的权利

病人作为社会的特殊人群,有其一定的心理要求,被社会所认可就成为他们的权利,这是维持病人社会利益的标志。病人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享受医疗服务和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

2.病人的义务

社会给予病人权利的同时,也要求病人担负一定的社会义务。病人的义务主要有;及时就医,早日康复的义务;寻求有效医疗,认真遵守医嘱的义务;遵守医疗部门的规章制度。

(三)病人求医、遵医行为及影响因素

1.求医行为

求医行为是指人们发觉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求医的类型分为:主动求医型;被动求医型;强制求医型。对症状的认识与评价、医疗保健系统、社会经济状况是影响求医行为的重要因素。

2.遵医行为

遵医行为指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病人是否遵从医嘱常常决定了治疗的效果和疾病的后果。不遵医行为的发生率范围为19~72%。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

⑴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职业、婚姻状况、种族和宗教信仰等。

⑵所患疾病的特点:包括部位和持续时间,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⑶治疗计划的特点:用药方式、所要求行为改变的程度、治疗方案的复杂程度及费用。

⑷医患关系的特点:包括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与满意程度、对医务人员的一般态度,医务人员的指导与监督情况等。

⑸病人的社会行为特点:如病人对治疗效果的看法、关于疾病和治疗的经验、智力以及家庭的影响等。

(四)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1.角色行为缺如

指患者未能进入病人角色。其产生的原因很多,例如,个体可能怀疑医生的诊断,忽视自己患病的严重程度。角色行为缺如者不易与医护人员

合作。

2.角色行为冲突

患病后的个体应以病人角色为主,原有的其他社会角色变为从属地位。但如果个体存在某种强烈动机超过求医治病的动机时,病人就会出现心理冲突,影响情绪,甚至延误治疗,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其他角色的社会功能。

3.角色行为减退

指已经进入病人角色的个体,由于强烈的情感需求,不顾自己的病情而从事不应承担的活动。由于对角色要求难以满足或不能满足时则出现角色矛盾。

4.角色行为强化

表现为安于病人的角色,或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或小病大养。

5.角色行为异常

病人因受病痛折磨而悲观、失望,由此导致行为异常。如出现攻击行为,或者病态固执等,甚至拒绝有效的治疗方案,发生角色应激,严重者可因抑郁和悲观而导致自杀。

(五)病人的心理需要与满足

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病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病人安全感需要成为突出方面。病人的心理需要及其满足是病人心理问题一个重要方面,会影响诊断和治疗,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1.安全感与早日康复的需要

病人将生命安全和早日康复放在最重要地位。医护人员的言行都要考虑到病人的安全感,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回答,消除疑虑。

2.信息的需要

病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不仅需要知道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治疗设备及水平情况,还急于知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信息。提供适当的信息不仅可消除病人的疑虑,还可避免消极情绪反应的产生。

3.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

在求医过程中,病人需要了解他人,也需要让别人熟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医务人员要主动与病人沟通,消除病友之间的陌生感,让病人熟悉医院环境和医护工作者。

4.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

病人需要得到别人(包括医务人员)的关心、体贴与尊重。医护人员要注意自己的医德培养,视病人为亲人,尊重病人的人格,不做会伤害病人自尊的事情。

二、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与干预

(一)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1.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感知觉异常;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

2.病人的情绪特征:焦虑、抑郁、愤怒,常伴随攻击性行为。

3.病人的意志行为特点:患病后病人主要表现为愈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加,许多病人有行为退化的现象。

4.病人的个性改变:部分病人会出现个性的改变,可表现为独立性降低而依赖性增强、被动、自卑、孤僻和退缩等。

(二)病人心理干预

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疾病种类以及病人的心理生理反应特点,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临床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支持疗法;

2.认知疗法:帮助病人识别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认知系统里的问题,并通过各种认知疗法纠正病人错误的认知,重建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模式;

3.行为治疗技术:通过学习和训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消除和减轻心理和躯体症状;

4.健康教育和咨询:病人提供有关疾病和康复的医学知识,包括疾病的基本知识、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应对策略、病情的监测及生活管理等。

三、各类病人的心理特征

(一)急性期病人的心理特点和干预

急性期病人大多病情危重,病人的心理反应往往非常强烈。常见的主要为情绪反应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反应主要是焦虑、抑郁和恐惧;行为反应主要表现为行为退化和情感幼稚,以减轻巨大的心理压力。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对急性期病人的心理反应起关键作用。

(二)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征

慢性病病人常存在主观感觉异常,常将注意力转向自身,对身体的细微变化感受性明显增高;抑郁心境;怀疑心理;角色强化;药物依赖和拒药心理。

(三)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

在临近死亡的时候,病人一般要经历以下5个阶段:否认期、愤怒期、

协议期、抑郁期和接受期。一般情况下,进入接受期的病人常会表现出平静,原有的恐惧、焦虑和最大的痛苦己逐渐消失。另外,焦虑也是临终病人的非常普遍的心理反应。疼痛和其他一些难以忍受的症状也让病人非常焦虑和恐惧。

(四)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

手术前心理反应主要是焦虑,手术后常见的心理反应有:术后意识障碍;术后精神疾病复发;术后抑郁状态;部分病人术后仍维持较高水平的焦虑反应。

手术前焦虑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病人对手术的安全性缺乏了解,特别是对麻醉不了解;手术前的心理准备不足,常不能对手术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对医务人员过分挑剔;对手术疼痛的恐惧;过去的经验,如病人有过住院或手术的经历,特别是伴有负性的情绪体验,或听说过某些手术意外的议论等。

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包括:对手术的恢复过程缺乏了解,对手术结果的期望不切实际;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下降,降低了治疗的依从性;情绪不稳定、焦虑反应过高或过低以及抑郁情绪等;治疗和康复的动机不足,缺乏自信心。

(五)伤残病人康复期心理问题

伤残病人康复期存在错误认知,如否认、认同延迟、失能评价,有的病人还存在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的某些躯体病残的不合理信念;情绪反应如焦虑、易激惹、烦躁、抑郁等;伤残病人比较普遍的性格特点是孤僻和自卑。对残疾的反应强度与不同的人格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对伤残病人康复期心理问题的干预要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纠正错误的认知;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积极利用各种有利的社会因素,增强患者的谋生能力,提高自信心,促进康复。

(六)癌症病人的心理问题

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大致分四期:①休克-恐俱期;②否认-怀疑期;③愤怒-沮丧期;④接受-适应期。另外,癌症治疗的过程中所伴随的不良反应常会使病人感到焦虑和恐惧,如手术和放、化疗造成病人体像的改变,也使病人产生自卑、抑郁及社会退缩。

对于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临床义务工作者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告诉病人真实的信息;纠正病人对癌症的错误认知;处理病人的情绪问题;减轻疼痛;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切断生活方式与癌症的通道。

参考文献:

[1]陈力.医学心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吴均林.医学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朱婉儿.医患沟通基础[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癌症病人的心理特征

癌症病人的心理特征 人生中最不愉快的事情,莫过于接受病痛的煎熬。而癌症病人尚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的心理反应取决于个体对人生的态度,平时对疾病和挫折的认识和评价。有些人对治疗的适应和进入病员角色都比较快,这类病人一般都通情达理,生性乐观,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规律。他们遇事镇定,能理智地对待疾病,满怀信心地同疾病斗争,从而康复较快或超过预期的生存期。有些人则比较悲观,遇事慌张、忧郁、孤僻,一听到自己患癌就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脚冰凉、两脚站立不稳,心理的天平严重失衡,机体抵抗力下降,从此一蹶不振。这些不同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疾病的预后。临床上,消极悲观的癌症病人治疗效果差,药物副作用高,并能加速疾病的恶化,预后不佳,而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对治疗充满信心,平时注意气功、体育锻炼者,预后佳,三年、五年以上生存率高。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曾对1981年度住院的原发性肝癌病人通过粗略的分类,总共91名病例中,精神一直处于乐观状态的41例,其中5例(14%)治愈(肿瘤完全切除、甲胎球降至正常),13例(38.1%)好转,10例(28.4%)稳定;而处于忧虑和情绪不稳定的一组57例中,仅8例(14%)好转,12例(21%)稳定。 一、焦虑和恐惧

焦虑是癌症病人在预期可能发生不良后果时出现的一种 复杂的情绪反应,严重的焦虑可发展为恐惧。恐惧,可以知道也可以确定其对象,如恐癌,恐惧手术,恐惧死亡。而焦虑是一种担心和害怕,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安,可以没有确定的对象。比如早期肿瘤病人感觉到自身种种不适,尚未做出检查诊断,也不一定考虑到要患癌,但有一种罹患大病的预兆。 焦虑和恐惧也可发生在没有危险或与客观危险不成比例时。如良性肿瘤病人或疾病恢复期癌症病人的无根据焦虑、夸大的恐惧,在行为上表现为神经过于敏感。通常,癌症病人因生活、工作而忧虑,至于忧虑什幺,有时他们自己也讲不清,因此医护人员常常需要耐心细致地寻找病人焦虑的心理根源,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 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由于对癌症缺乏早崩诊断和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所以一旦发现并确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死亡率很高。目前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在逐年提高,已经接近国外的最高水平。再加上平时看到癌症的严重症状,如剧烈的疼痛等,可造成人们恐癌、畏癌的不正常心理。 个体的人格特征、过去的生活经验及目前身体状况等因素,均会影响对焦虑和恐惧的忍受力。患癌后人的防卫能力很差,那怕是日常琐事也会引起严重的不安。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精选文档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三分护身、七分护心”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 1.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TA的五种人格类型:控制性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型、顺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2. 良好的护患关系 ?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包容、关爱 ?是各种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实施护理任务的有力保证 3.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说起来好像很专业、很神秘,通俗的说: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认为患者怎么说怎么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认为患者是弱者,是低能,是可怜可悲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工作中也经常用,举例:护士忙碌中,患者没事却频繁找她聊天(护士:大姨,你稍微一等,我给那个人换个吊瓶就过来--非常有礼貌、有耐性、尊重、包容,该患者就频繁找她等她;病友:中午活多人少,护士太忙了,没有时间说闲话啊---该患者马上就理解了,先不说了,你忙你的吧)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动力学疗法 ?催眠疗法 ?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雕塑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等 心理护理的意义 1.帮着病人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躯体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 件。许多疾病,特别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同 时,常常需要病人的坚强意志、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治疗就难 以进行。例如:一位下肢截瘫病人进行某种功能恢复锻炼,需要忍受 极大的痛苦,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帮助病人建立起克服困难的 勇气。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的临床护理质量,优化医院的就诊环境,近年来针对性地分析门诊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采取对策,解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隐患,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满足日益增长的身心健康需求。门诊;心理反应;对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人员从服务角度认识到,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而医院的门诊更是面向社会、患者,并直接为社会人群进行医学和保健的窗口。门诊接受各种疾病类型的患者,不同疾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要求的前提下,可出现各种与疾病相关和不相关的心理反应,门诊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帮助和理解患者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求,这样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有利于门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人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帮助了解人们心理特征的形成及其变化,在门诊医疗护理工作中有着积极的作用。门诊工作特点本身是全天候服务的窗口,来自多个阶层的众多患者,由于患者所患疾病种类的不同及患者面对的疼痛忍受能力差别等,患者的心理因素变化也不完全一样,通过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的观察,部分患者存在复合负性心理,主要表现有怀疑、猜疑、焦虑、抑郁等。 1.1猜疑、紧张不安整个就诊过程中,患者往往心有顾虑,与当今社会人情网有一定的关系,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看病要找熟人,一旦没有熟人,几次复诊没有明确诊断,产生怀疑心理;担心辅助检查如多次抽血,拍X光片,特殊检查,如各种造影、穿刺等会伤害身体,因而显得惊慌和不安。同时,中医的治疗有针对慢性病的特色中医方案,但有些顽固性的慢性病,单纯使用中药不能治愈,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开展,需要增加新项目的治疗检查,患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做实验的,产生猜疑和怀疑,对医务人员不信任。 1.2期待性焦虑门诊患者在短时间内期望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到就诊地后,常表现为坐卧不宁或来回踱步,不断询问就诊的号码,围观医生诊疗等,遇到和自己疾病相似的患者,便急于知道其诊疗结果,往往喜欢“偷听”或“偷看”诊疗过程,以探听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他们共同的心理愿望是迫切希望得到认真细致的检查及准确度诊断,希望看病后药到病

皮肤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皮肤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皮肤科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方法针对皮肤科的特点,对门诊120例皮肤性病(80例皮肤病,40例性病)患者给予心理护理措施干预。结果通过对患者采取心理干预,解除了焦虑、恐惧的心理,增强了治病和防病意识。结论心理干预是对皮肤科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有效护理方法。 标签:皮肤科;心理特点;护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移,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提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皮肤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因皮肤病种类繁杂,且都是发于内而形于外,和机体内部脏器在功能上常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特别是有些病变广泛而又严重的皮肤病,病程慢而目前尚缺乏良好的治疗手段,造成患者康复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心理上的压抑和精神上的痛苦。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来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 1皮肤科患者心理特点 1.1自卑、恐惧皮肤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些发生在颜面部或暴露在体表的皮肤病,如白癜风病,表现为皮肤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虽然不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但由于影响美观,使患者的形象受损,给患者的社会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导致患者产生自卑心理。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天疱疮、硬皮病等患者由于病程长和长期激素的应用,导致患者色素沉着,造成满月脸、水牛背等,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使患者羞于与人交往,因害怕传染给家人和遗传给下一代而产生恐惧、焦虑心理。 1.2抑郁、烦躁如银屑病患者由于皮疹呈多种形态,鳞屑厚积,头发呈束状,造成患者自我形象紊乱,因病情反复和长期的疾病折磨,造成患者经济上的拮据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由于患者对疾病过程不了解、治疗方案不清楚以及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而产生郁闷、烦躁。 1.3羞怯、懊悔多见于性病患者,其大都因不健康性生活而感染发病,对自己的病情难以启齿,羞于就医,害怕无法治愈及病情反复、担心被发现以及传染给家人和担心费用过高等等,其来自社会、家庭及疾病本身等各方面的因素都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在心理上表现为恐惧、懊悔。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取得患者配合治疗及护理的重要前提。护理人员以文雅的举止、娴熟的操作技术来取得患者的信赖,以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和理解患者的需求,减轻患者的痛苦;针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摘要】不同的性格、病情和治疗过程,使癌症患者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心理护理对癌症患者建立信心、调整心态、增强生理机能非常重要,在护理过程中要及时了解、超前预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用科学的护理语言积极施护。 【关键词】乳腺癌;心理特征;心理护理;语言 1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1.1怀疑否认期 患者突然得知确诊为乳腺癌,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的诊断错误或检查上的错误。 1.2愤怒发泄期 否认之后,患者常会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悲痛,一旦证实癌症的诊断,病人会立即感到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无限的愤怒和不平,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弄的感觉。并把这种愤怒向周围的人发泄。如常借故各种理由表现出愤怒和嫉妒,常常与亲人、医护人员发生吵闹,事事感到不如意,不顺眼,还会认为所有人都对他不起,委屈了他。同进以怕周围人遗弃他。表现这些心理行为的如:大声喧哗,百般报怒,愤愤不平,这种情绪持续不定,会消耗病人战胜疾病与正常生活的精力。 1.3悲伤抑郁期 当病人在治疗或休养过程中,想到自已还未完成的工作和事业,想到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家中的一切而自已又不能顾及时,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难以言状的痛楚和悲伤。再加上疼痛的折磨,用药难受,则进一步转化为绝望,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之后,就可能采取各种手段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1.4情感升华期 也有许多癌症患者虽有多种心理矛盾,但最终能认识到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惧怕死亡是无用的,而能以平静的心情面对现实,生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这就是升华,升华为积极的心理防范反应,病人把消极的心理转为积极的效应,以使心理通过代偿来达到平衡。病人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不但心理平衡,而且身体状态也会随心理状态的改变朝好的方面发展。 2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癌症患者的护理,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除创造安静、舒适、良好的修养治疗环境和提高病人同病魔作斗争的积极性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2.1及时了解病人心理变化 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情况,要了解病人真实的心理状态。就必须要把关心病人,对病人的职业、文化、家庭、配偶以及个人生活境遇等都就在有所了解,同时还应熟悉病人的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第一窗口,是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时间最早,人数最广泛,病种类型最多的部门。大部分门诊患者都处刚进入患者角色,行为退化,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恐惧.紧张等。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确诊,达到最佳治疗。做好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改善护患关系,保持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进行诊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及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针对门诊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寻找对策。 1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1.1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由于急诊患者病情急,来势猛,缺乏思想准备,来就诊时主要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惊慌,急躁,易怒。希望医务人员最好的,技术过硬,尽快详细的检查,及时、准确的诊疗。能马上缓解或解除自己的痛苦。 1.2慢性患者的心理特点慢性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到处求医,服药杂,多,疗效差,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患者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表现为对好的建议或指导多采取拒之不理的态度,情绪低落,心情郁闷。 1.3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外科患者以外伤,急诊为多,大都需要手术治疗。其心理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焦虑的心态,在心理上还没能完全接受”患者”这个现实,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医生,护士发生口角。 1.4初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初诊患者对医院的环境陌生,患者到医院就医,一般都经过挂号、候诊、诊断、检查、交费、取药、治疗等过程,在这个诊疗过程中,由于医院面积大,科室和专业又进一步细化,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要来回多次,加上求治心切,希望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希望医护人员尽早明确诊断,或者害怕病情加重,往往对疾病的治疗表现出焦急、烦躁情绪,甚至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2 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和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和护患关系是体现医院对患者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与患者交谈时要正视患者,专心听取患者的主诉让其感觉到你是值得信赖的,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敬.绝不能敷衍患者及恐下患者。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作为一个称职的医护人员,常常要做到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患者”这句话常记心中。同时在做病情介绍时尽量不要用医术语,要用患者能听懂的语句来描述。这样可以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其次,要重视患者的人格,包括在操作时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样就能使患者避免窘境,从而得到患者信任。

浅谈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浅谈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

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可能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病人的心理需要主要表现为: (1)躯体需要主要指病人的生理需要,如对空气、休息、睡眠、饮食与水、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 (2)感情及精神需要病人需要亲人、朋友的探视与关怀。即便有病时,也希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有成。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 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云南航天医院 外科 张泽媛 2016年5月18日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情绪稳定。那么所使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才能顺利实施,这样做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患者、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逐渐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恰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类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病痛的突然性,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内心恐惧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时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所以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绝大多数患者对入院后需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患者、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双管齐下必然事半功倍。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对策【摘要】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的临床护理质量,优化医院的就诊环境,近年来针对性地分析门诊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采取对策,解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隐患,主动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满足日益增长的身心健康需求。【关键词】门诊;心理反应;对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人员从服务角度认识到,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而医院的门诊更是面向社会、患者,并直接为社会人群进行医学和保健的窗口。门诊接受各种疾病类型的患者,不同疾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要求的前提下,可出现各种与疾病相关和不相关的心理反应,门诊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帮助和理解患者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求,这样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有利于门诊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1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人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帮助了解人们心理特征的形成及其变化,在门诊医疗护理工作中有着积极的作用。门诊工作特点本身是全天候服务的窗口,来自多个阶层的众多患者,由于患者所患疾病种类的不同及患者面对的疼痛忍受能力差别等,患者的心理因素变化也不完全一样,通过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的观察,部分患者存在复合负性心理,主要表现有怀疑、猜疑、焦虑、抑郁等。11猜疑、紧张不安整个就诊过程中,患者往往心有顾虑,与当今社会人情网有一定的关系,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看病要找熟人,一旦没有熟人,几次复诊没有明确诊断,产生怀疑心理;担心辅助检查如多次抽血,拍光片,特殊检查,如各种造影、穿刺等会伤害身体,因而显

得惊慌和不安。同时,中医的治疗有针对慢性病的特色中医方案,但有些顽固性的慢性病,单纯使用中药不能治愈,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开展,需要增加新项目的治疗检查,患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做实验的,产生猜疑和怀疑,对医务人员不信任。12期待性焦虑门诊患者在短时间内期望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到就诊地后,常表现为坐卧不宁或来回踱步,不断询问就诊的号码,围观医生诊疗等,遇到和自己疾病相似的患者,便急于知道其诊疗结果,往往喜欢偷听或偷看诊疗过程,以探听医生的医术是否高明。他们共同的心理愿望是迫切希望得到认真细致的检查及准确度诊断,希望看病后药到病除,花最少的钱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一旦检查内容多、时间长,就会产生焦虑情绪。13抑郁主要是久治不愈、经济条件差不能够入院治疗的患者。由于长期经受疾病的折磨,身心痛苦、对治疗丧失了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主要表现是淡漠、寡言少语、愁容满面、不愿与人交谈。2门诊患者心理因素改变的对策21加强健康指导和防病治病宣传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使门诊患者一进医院就能主动了解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并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一些顾虑合理解决,以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因此我们门诊工作优化对策,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开展了辨证施护、辨证施养、辨证施膳,定期进行门诊患者健康讲座,体现了中医健康保健的创新之路。22以人为本,取得患者的信任门诊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和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文化、修养

病人心理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八讲病人心理 一、病人角色与角色冲突 (一)病人的概念 “病人”过去常指一个患有病痛的人,即病人是忍受疾病痛苦的人。现在我们视“病人”为寻求医疗或正处医疗之中的人,因而,现行的医院统计方法无形中体现了医学社会学的观点,即广义的病人概念。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人群中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 (二)病人角色 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1.病人的权利 病人作为社会的特殊人群,有其一定的心理要求,被社会所认可就成为他们的权利,这是维持病人社会利益的标志。病人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享受医疗服务和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 2.病人的义务 社会给予病人权利的同时,也要求病人担负一定的社会义务。病人的义务主要有;及时就医,早日康复的义务;寻求有效医疗,认真遵守医嘱的义务;遵守医疗部门的规章制度。

(三)病人求医、遵医行为及影响因素 1.求医行为 求医行为是指人们发觉症状后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求医的类型分为:主动求医型;被动求医型;强制求医型。对症状的认识与评价、医疗保健系统、社会经济状况是影响求医行为的重要因素。 2.遵医行为 遵医行为指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病人是否遵从医嘱常常决定了治疗的效果和疾病的后果。不遵医行为的发生率范围为19~72%。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 ⑴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特点: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职业、婚姻状况、种族和宗教信仰等。 ⑵所患疾病的特点:包括部位和持续时间,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⑶治疗计划的特点:用药方式、所要求行为改变的程度、治疗方案的复杂程度及费用。 ⑷医患关系的特点:包括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与满意程度、对医务人员的一般态度,医务人员的指导与监督情况等。 ⑸病人的社会行为特点:如病人对治疗效果的看法、关于疾病和治疗的经验、智力以及家庭的影响等。 (四)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1.角色行为缺如 指患者未能进入病人角色。其产生的原因很多,例如,个体可能怀疑医生的诊断,忽视自己患病的严重程度。角色行为缺如者不易与医护人员

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

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 【摘要】目的依据现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医学技术,还要依据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和疏导服务宗旨。方法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烦躁、悲观失望的心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结果经治疗和心理护理后,住院患者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结论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住院患者心理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从单纯的治疗疾病发展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过程中的人性尊重和人道护理。近年来,护理人员在深入开展整体护理的过程中,逐步将护理的重点,放在人性化,个性化上,以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宗旨。针对每个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更好地进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本方就住院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展开讨论。 1心理特征 患者因疾病住院改变了其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节奏,周围环境的变化对患者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强烈的冲击。患者要改变原来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来适应这种变化,再加上疾病给带来的痛苦体验,不仅会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病情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改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评价,以至人格特征,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住

院患者常出现以下心理特征。 1.1恐惧情绪患者住院要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医院,要面对一身素白的医生、护士,患者害怕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害怕各种医疗设备,害怕打针,尤其是对要做的各种检查,害怕疼痛,特别是对一些侵入性的治疗,如导尿、上胃管等各种插管,害怕会失去身体的某一部分,害怕医生或护士对自己的忽视。常表现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出汗,语速急促。 1.2焦虑烦躁心理以中年病人居多,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又需大量经济支出。给家庭带来很重的经济负担。担心预后不好,影响工作,高度的焦虑不仅会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对治疗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1.3悲观失望心理多见老年,病情重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他们对治疗失去了信心,认为无药可医,不配全治疗。患者变得软弱无力,没有自信心,独行言寡,厌恶社交,将自己孤立起来,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1.4自卑心理慢性病患者因长期用药治疗,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病情反复甚至出现严重发作,因此产生自卑心理[1]。有些皮肤病虽不严重,但表现在皮肤暴露部位,影响美观。尤其是青年患者,由于怕人嘲笑或影响恋爱婚姻问题,易产生自卑、紧张心理。有些性病患者,怕被别人歧视,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精神变得沉闷[2]。 1.5依赖性和退行性行为反应依赖、退行性行为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行为反应。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

门诊患者心理特点和沟通技巧

门诊患者心理特点和沟通技巧 发表时间:2016-04-25T10:48:45.6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3期供稿作者:包琼芬[导读]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室为与患者的第一接触者,代表着整个医院的综合实力,也是医院的“脸面”。包琼芬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655000 摘要:目的:分析门诊患者心理特点,提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87例本门诊接待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47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焦虑、就医依从率及门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为38.114.13,优于对照组43.20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就医依从率95.7%,优于对照组 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34例(72.3%),一般10例(21.3%),不满意3例(6.4),优于对照组满意9例(22.5%),一般14例(35.0%),不满意17例(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门诊患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理焦虑,提升就医依从性,提高患者诊疗满意度。 关键词:门诊患者;心理护理;诊疗 门诊室为与患者的第一接触者,代表着整个医院的综合实力,也是医院的“脸面”。患者在进入到门诊室时,因对自身身体状况发生原因与其严重程度的不了解,心理压力较大,易产生焦虑等问题。本门诊将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患者心理特点,并予以心理干预,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门诊接待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出87例作为观察对象,以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47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29.4±2.2)岁;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147例,女性23例,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27.3±3.1)岁。 1.2 接待与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门诊常规接待与护理;观察组加以心理护理:热情接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性护患关系,了解患者需求,引导患者入诊治疗;了解患者病情,对于因病情心理有一定压力与焦虑情绪的患者,积极沟通,耐心疏导,帮助患者放松心情,以正面的心态面对诊疗;引导患者进入诊疗室后,主动介绍医生,接近医患距离,简要说明患者基本情况,消除患者顾虑。 1.3 评价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诊疗效果(本次研究将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结果以及就医依从率)本次研究中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统计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焦虑程度,量表分值为:1~4分;共20个项目,50分以下为正常,50分<轻度焦虑<59分;60分<中度焦虑<69分;70分以上则为重度焦虑。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对诊疗工作的满意度(本次将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本次问卷由医院自行拟制,共设三个选项:满意、一般、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9.0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 2 结果 2.1 87例患者焦虑评分与就医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为38.11 4.13,优于对照组43.20 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就医依从率95.7%,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多表现为:①焦虑、恐惧心理。患者患病后,受病痛折磨,心情烦闷,多会有焦虑心理,而对医院的陌生感,以及对病情病况的不确定,衍生出恐惧心理[1];②疑虑、不信任心理。医患关系的恶化,让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变低,好感度变差,同时部分患者会对医生的能力有所怀疑,不利于患者良好就医[2];③消费心理。现代社会,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回注重身体的健康,对于看病治病也“舍得花钱”,但也使得患者对就医费用产生怀疑,担心“被宰”。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三分护身、七分护心”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 1.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TA的五种人格类型:控制性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型、顺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2. 良好的护患关系 ?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包容、关爱 ?是各种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实施护理任务的有力保证 3.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说起来好像很专业、很神秘,通俗的说: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认为患者怎么说怎么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认为患者是弱者,是低能,是可怜可悲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工作中也经常用,举例:护士忙碌中,患者没事却频繁找她聊天(护士:大姨,你稍微一等,我给那个人换个吊瓶就过来--非常有礼貌、有耐性、尊重、包容,该患者就频繁找她等她;病友:中午活多人少,护士太忙了,没有时间说闲话啊---该患者马上就理解了,先不说了,你忙你的吧)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动力学疗法 ?催眠疗法 ?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雕塑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等 心理护理的意义 1.帮着病人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躯体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许多疾 病,特别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同时,常常需要病人的坚 强意志、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治疗就难以进行。例如:一位下肢截瘫病人 进行某种功能恢复锻炼,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帮助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现代的医学模式已从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情绪变化与疾病的发展、转归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此,了解病人心理特征,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不良情绪,对提高诊疗效果、减少病人痛苦、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患者康复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门诊病人尚未完全进入“病人”角色,往往存在“急躁、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故对门诊病人的护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谈谈本人从事门诊护理工作的体会。 1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 1.1门诊病人普遍存在着“早就诊,早确诊,早治疗”的迫切心理:他们通常需要及时的获得病情信息,因此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医生和护士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情绪变化等对患者及家属可产生直接的影响。初次就诊的门诊病患者会有一定的陌生复杂心理,病人来到医院对陌生的就诊环境常感到困惑和茫然,迫切希望护理人员能适时引导。来院就诊者希望对自己所患病痛得到合理的诊治。需要更多了解所患病症前因后果,治疗的确切效果和不良反应。 1.2门诊病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格外突出,表现为紧张烦躁、抑郁不安、容易激惹,有些甚至兼有明显的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患者因病常处在情绪易激惹状态,常因小事与人争执。除了就诊时的焦虑心理还往往表现为抗拒与依赖赖的用药心理。由于受到“病弱需进补”理论的影响,病患常常要求医生开些含有人参等补气养血成分的药物,对

患者中最多见的这种盲目求补的依赖用药心理,医护人员要指出其危害性,必要时可做适宜的行为阻断。 1.3大多数门诊就诊病人刚进入“病人”角色,行为退化、感情幼稚、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希望得到医生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期确诊断,了解到最佳治疗方案,并有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的心理。 2 门诊病人心理护理措施 门诊护士需要积极主动的观察病情,寻查病因,实施治疗,了解思想,接受建议,征询需求。然而,门诊病人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各自的习惯和爱好,心理需求则不尽相同,对病人的外部心理观察是我们门诊心理护理的重要环节。 为进一步探讨门诊病人的心理,做好有针对性的护理,应制定下列措施: 2.1挂号室及住院处是门诊的窗口,我们要热情相接,礼貌相待,在其挂号、候诊、就诊、治疗、划价、收费、取药等过程中,用我们的言行去赢得真诚的信任和融洽的感情,做到认真解答病人就诊时的置疑,对老人、儿童、残疾、文盲、农村患者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必要的指导,解决他们就诊时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 2.2治疗室是一般实施治疗的地方,我们应“细”字当头,认真“三查七对”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介绍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利用墙报、板报等宣传手段介绍有关卫生预防常识,使患者能在心理上感到主动的配合及自我保健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面,对幼儿应多给予疏导,注意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内科收治的300例慢性病老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并分析心理护理结果。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措施,心理情况均得到了改善,其对医疗人员也充满了信任,可以在治疗中给予配合。结论:在给老年人护理时把握老年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战胜疾病,使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老年患者;心理变化;护理 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必需根据其心理学上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多会表现出不良心理,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且老年慢性患者的疾病多为终身性,治疗时间长,多会出现复发。故临床治疗时应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情况,给予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预,以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笔者临床中心理护理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6月笔者所在医院内科共收治老年患者300例。临床病例尤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梗塞等患者居多。男128例(42.6%),女172例(57.4%);年龄70~82岁,平均70.24岁。针对此阶段老年患者笔者进行了心理特点分析并实施心理护理方案,有效的减轻老年患者在诊疗期间经常出现的焦虑、抑郁、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在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护理方法 护理人员从患者入院开始利用护理、治疗的一切机会,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以了解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性格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指导。 2 结果 300 例老年患者经过护理人员的耐心护理,均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及护理。 3 讨论 3.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3.1.1 脑功能下降,记忆力衰退,这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联

ICU病人心理

ICU病人心理护理 ICU病人心理变化阶段住进ICU的病人,因病情危重,所以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很高,估计50—60%,他们的心理变化常见4个阶段: 初期的恐惧心理最突出的表现在入病房的1~2天,主要是因为对死亡恐惧,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心理反应,是原始的心理抗衡机制的反应。医护人员一般可以用简单的心理安慰,适当的保证,使之减轻这种恐惧心理,以尽快适应监护环境。 心理否认反应约50%的病人产生心理否认反应。多数病人在入室后第二天始出现,第3~4天达到高峰。由于急性症状略有控制,病人心理上否认自己有病或认为虽有病但并不需要住进监护病房,这是一种保护心理防御反应。心理否认反应可以防止过度恐惧的心理。一般持续2~3天,可能有1~2天反复。 中期忧郁忧郁症状一般在第5天以后出现,可见于30%的病人,这是一种心理损失感的反应。病人感到失去工作能力和自理生活能力,忧虑家庭,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自我评价过低,消极意念增强,这时医护人员应向病人说明进入监护室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有利于忧郁的消除。 撤离ICU的焦虑许多病人由于对离开监护室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或已对监护病人室产生,在离开监护室时怕不安全产生焦虑反应。医护人员应作好说明,对一些治疗项目不要停用,以解除后顾之忧,减轻病人的焦虑。 临终病人的心理问题 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过程,大致可分6个阶段: 回避期是指病人已知患了致命性病症,而医护人员和家属采取保护措施,不把实情告诉病人的阶段。家属与病人之间不谈论病情,也不谈论死亡,病人为了避免引起亲人的悲伤而佯作不知病情,掩饰痛苦。 否认期知道自己患了致命性疾病之后,心理上受到强烈的冲击,病人不承认自己病情变化,认为别人搞错了,但是又总想在医务人员那得到证实,并在护士面前打听医生对自己病情的预后判断。否认期长短不一,但大多数短暂,少数永久地否认。 愤怒期当病情加重,否定的感情无法保持下去时,病人就会出现愤怒、怨恨、羡慕他人不得病,敌视周围的人,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等情绪。 协议要求期病人有愤怒转入协议期,表现为部分承认疾病的存在,内心显得平静,并期待医护人员设法治疗,积极配合治疗,以期恢复健康。 抑郁期随着病情日益变化,症状逐渐加重,知道自己垂危无望,在心理上做好了死的准备,表现为极度的伤感。此时可能有安排后事的考虑,或留遗言、遗嘱,或有急切会见自己亲友的愿望。 接受期在心理上完全接受了死亡的结果,是临终的最后一段心理表现。此期病人多为既虚弱又衰竭,处于平静、安然的状态。 大部分病人的疾病经过治疗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不管死亡是突然发生或久病造成的,一般说护理重危病人和安慰这阶段病人的家属,是护理上最难处理的情况。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和多变的。有人将多数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活动变化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否认期 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存有侥幸心理,一旦确诊,又容易产生急躁、焦虑、

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治疗总结

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治疗总结 710600 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 刘英锋 黄宁侠 【摘 要】老年病人常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而当前对一些老年慢性病的治疗目的在于改善功能,减轻或限制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和关注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治疗和生活质量问题成为老年疗养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将近年来我院疗养的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治疗体会作一总结。 【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 【年(卷),期】2009(018)007 【总页数】1 老年病人常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而当前对一些老年慢性病的治疗目的在于改善功能,减轻或限制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和关注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治疗和生活质量问题成为老年疗养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将近年来我院疗养的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治疗体会作一总结。 1 老年病人有以下心理特点 1.1 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老年人由于长期患病,疾病本身给老年人带来各种躯体上的不适感,如疼痛、头晕、心悸、活动受限等,加之长期患病,导致经济负担增加,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社交困难等,致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疾病的过度担心和产生对死亡的恐惧等,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1.2 对自己患病认识不够 有些老年人平时身体健康, 无任何不适,一旦发现自己患有疾病接受不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保护性反应,对健康是有利的。但有些人否认自己有病,从而拒绝治疗,不听从医护人员的意见,如此就会耽误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1.3 停留在“病人角色”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病人逐渐面对现实,面对病情,配合医生,坚持治疗,这对疾病是有利的。但有些病人在经过一段治疗后,病情已有明显好转,却仍停留在“病人角色”阶段,能活动也不活动,则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1.4 内向投射反应 这类病人平时遇事责己多于责人,性格内向,对疾病失去信心,情绪抑郁沮丧 ,认为病魔缠身,不仅不能为社会和家庭作贡献,反而成为社会、家庭和他人的累赘与负担,此类病人最易产生自杀念头。 1.5 外向投射反应 此类病人遇事责人多于责己。患病后埋怨医生没有及时治疗,家人照顾不周,怨天尤人,常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对社会、对他人过分的挑剔,别人的好心劝导也听不进去,固执己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