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时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从旧时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从旧时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从旧时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北京猿人是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代表,他们主要采用单向打击技术制作石器,虽然很粗糙,但包含着对称、平衡等基本的美的形成因素,是主体内在精神和创造力的显现。丁村人他们的造型技术和对造型样式的认识比北京猿人有明显的进步,山顶洞人他们对物质材料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并直觉按照美的法则创造出美的造型。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主要类型及其风格特征。

(风格上分黄河上游彩陶[仰韶、马家窑]、下游素面陶[大汶口、龙山])

仰韶陶器:在彩绘上表达美的意识和愿望,但受实用性的约束,形体变化不大。

龙山文化:表面装饰相对简单,但造型变化丰富。许多器皿已摈弃了实用目的。

从美术继承性的角度说明原始岩画与陶器美术可能存在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都是对美的初步认识与加工,

发展:岩画是原始美,陶器是装饰美,陶器美术在岩画美术的发展之上,

简述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其风格特征?

夏代青铜工艺处于初期阶段,造型稚拙,体态较薄,很少有装饰花纹。

商代青铜冶炼技术飞跃进步,青铜器品类相当丰富,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装饰图案多为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几何纹样。

西周前期的青铜器仍沿袭商代后期的风格样式,但铭文开始逐渐增多。从周穆王前后的西周中期开始,青铜器的酒器明显减少,风格趋向简朴,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兽面纹、夔龙纹等纹饰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并出现了长篇铭文,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形成了典雅和谐、洗练朴素的风格。

饕餮纹等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及其特征

动物(造型及主体装饰)和几何纹样(底纹或细部)两大类,

造型装饰特征:a、根据动物形态造型,被称之为“尊”;b、将人或动物形象与青铜器造型融为一体;c、以主体动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的附件

简述先秦时期的雕塑艺术。

就制作材料来看,大致可分为青铜雕塑、玉石雕塑、陶雕三类。

青铜雕塑主要指青铜器上的立体雕塑附件,可分为动物形象造型和器物附件立体雕塑。

玉石雕塑历史悠久,商代的成就最为显著,有大型大理石立雕,也有表现动物的小型雕塑陶塑相对青铜玉石,为数较少,商代中期内容逐渐增加,商代后期以后由于玉石雕塑显著增多,陶塑大为减少。

秦汉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与异同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1)-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②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2、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3、对资源过度的消耗(意思相近即可)。 4、①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答出第一句即可)②a.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b.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答出一种即可)。 5、答出文章所涉及的两点知识即可。

考古与人类2019(秋季版)尔雅答案

1.1 1 【单选题】()是考古学专业学术着作。C ?A、盗墓笔记 ?B、鬼吹灯 ?C、中国墓葬史 ?D、最后一个摸金校尉 2 【多选题】考古学重大研究课题有()。ABCD ?A、人类起源与迁徙 ?B、文明起源 ?C、农业起源 ?D、城市起源与发展 3 【多选题】()是盗墓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ABC ?A、有故事性 ?B、寻宝情节

?C、空间感鲜明 ?D、描述真实的考古现场 4 【判断题】考古就是挖宝,考古与盗墓相仿。错误 1.2古墓题材何以吸引公众 1 【单选题】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王陵的防盗措施是()。B ?A、积石积沙 ?B、挖坑深埋 ?C、砖室墓 ?D、凿山为陵 2 【单选题】()以前古墓大多没有墓门和砖室。B ?A、战国 ?B、西汉 ?C、新石器时代 ?D、唐代

3 【单选题】河北满城汉墓的结构是()。C ?A、土坑竖穴 ?B、砖室墓 ?C、凿山为陵 ?D、石室墓 4 【单选题】一般来说,考古发现中最常见的发现物是()。A ?A、碎陶片 ?B、完整陶器 ?C、青铜器 ?D、瓷器 5 【判断题】土坑墓自古至今都存在。正确 1.3 文物与考古的关系 1 【单选题】考古学与文物学最大的区别是()。C

?A、研究对象 ?B、研究目的 ?C、获取资料的方法 ?D、研究角度 2 【单选题】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取到的资料称为()。D ?A、发掘品 ?B、征集品 ?C、修复品 ?D、传世品 3 【单选题】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观点属于()学科的观点。A ?A、人类学 ?B、历史学 ?C、考古学 ?D、民族学 4

【多选题】区别学科的三个要素是()。ACD ?A、研究对象 ?B、研究成果 ?C、研究方法 ?D、研究目的 5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错误 1.4 汤姆森与三期说 1 【单选题】1819年,丹麦国家博物馆汤姆森提出“三期说”,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C ?A、金器时代 ?B、瓷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陶器时代 2 【单选题】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工艺主要是()。A

人类审美意识发生.

人类审美意识发生 内容提要:辩证发关于普遍联系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类进化的起点恰恰是自然进化的终点。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晶。人类的原始快感大致分为“食”与“性”两个方面,前者有着保护个体生存的功能,后者有着维系群体繁衍的意义。然而,尽管中国与西方人的审美意识最初都是从“食”、“性”之类的审美快感中升华出来的,但是由于“宗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不同性质,致使二者相当长的时间内有着不同的依附对象。关键词:快感;美感;史前;艺术一、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类的美感“美”是随着“人”同时出现的历史范畴,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无所谓美;在人类出现之后,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也无法欣赏人类所创造的美。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都是人类的特权,是社会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讲,能否创造美和欣赏美,也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之一。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问题在于,人本身就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人类的这种超生物的精神享受又必然是从动物性的快感中逐渐脱胎而来的。过去,我们一般只是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别,而往往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把人与动物、人类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决然地割裂开来,这其实并不符合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正像人不同于动物却又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一样,人类的历史不同于自然的历史却又是从自然的历史发展而来的。说到底,人类进化的起点恰恰是自然进化的终点。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果。动物性快感与个体和族类的生存欲望密切相关,前者表现为“食”,后者表现为“性”。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食”的欲望,人的个体生命就无法延续;如果没有“性”的欲望,人的群体生命就无法繁衍。从目的论角度上讲,大自然要想使人类生存与繁衍下去,就必须赋予其“食”与“性”快感;从进化论的角度上讲,那些并不具备这些快感的动物或许曾经存在过,但恰恰是因为没有“食”与“性”的欲望而自行灭绝了。或许,动物性快感本身就是多层次的,其中甚至可能潜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科学因素”。例如,人在“吃饱”的前提下何以会生出“吃好”的欲望呢?人对不同“美味”的欲求是否恰恰符合了营养多样化的需要呢?又如,人在与异性“交配”的前提下何以会产生“择偶” 的欲望呢?人对不同“美色”的欲求是否恰恰符合了繁殖合理化的需求呢?例如,有人就曾经指出,选美活动中女性的“三围”指数,恰恰是最易受孕者的体形指标。在原始的人类那里,最初的食、性活动还只是为了满足遗传学意义上的生物本能,然而随着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出现,这些动物性本能渐渐演化为精神性享受: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而且是一种美味;性不仅仅是为了交配,而且是一种爱情。当然了,这种由动物性快感到人类美感的演进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难以量化分析的,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一种宏观的尺度上加以把握。“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认为,早在动物进化成人以前,就已经具备了对美的爱好与欣赏能力。而且这种爱好最为集中地表现为择偶时的“选美”活动中,即能领略异性的色相之美。“当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它的色相俱美的羽毛而惟恐有所遗漏的时候,而同时,在不具备这些色相的其它鸟类便不进行这一类表演,我们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阅读附答案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阅读附答案 阅读理解。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里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 球提供光和热,另一个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 什么? 答: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 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 审美意识(新)

第五章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美,尤其是艺术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它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原始艺术史提供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在花草极为繁盛的地方却偏偏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这些美丽的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不断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动物作为当时人们的欣赏对象,也与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有密切联系。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不能认为,野兽的皮、爪和牙齿最初之为红种人所喜欢,单单是由于这些东西所特有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 除了人的社会生活外,人们对和劳动生产有直接关系的自然事物,如土地、河流、庄稼等,也都发生了兴趣,这些本属于自然领域的客观对象,人们常常把它们当作为社会美来欣赏,带有明显和直接的社会功利观念。以后,随着人的社会生活的发展,不但对与人的劳动生产活动直接联系

中学生课外阅读训练与答案:《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中学生课外阅读训练与答案:《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原文展示】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阅读训练】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什么?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

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审美观;传统;中国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前言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二、审美观的产生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中。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三、审美观的形成那么中国普遍的审美观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在很强的归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黑格尔在评价《周易》时说:“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很显然“纯粹的抽象”正是大信息量的具体容纳,它抛弃了许多具体事物的形式外壳,而留其本质。我们祖先最早所认识的“象”,原本是“道”的物化形式,这个道,以依稀朦胧的物象为形式,可以说,自“象”诞生起就具有一种高度抽象从哲学层面上是要高于对事物的模仿的。或许在漫长的文明史中,这种高起点的哲学和美学的抽象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的。但是,从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到的情况看,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自从发端就占据了一个较高的哲学立场。不同的思想理论,导致了不同的好恶标准,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根据整个世界的地域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种观点;而根据时代变迁则可分为传统和现代。在16世纪和19世纪,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孕育出现代文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审美观。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漫长的积累形成的过程中,道家美学“真”、“味”等带有强烈民族心理的审美命题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形式,道家美学,对于纯粹的艺术发展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家师法于天地,抽象于自然的美学观确实为艺术审美明确了方法。”取物观象”的抽象方法需要对艺术表达方式反复推敲,这种对抽象的追寻,也是所有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完美的民艺品都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四、中华特色的审美观华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思想融合的一只大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华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它的多元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多样的。而其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的内容,在我国美学史上,表现出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内涵。这一切,只有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解释。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既是各自独立门户,有不同的学说,但又不断互相融合,长期共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华夏文化,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是人本主义的。当然我们这里借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些词语,是为了表述其以人为中心这一本质特征。至于其具体的内涵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差异。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孟子说: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 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至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由于其研究内容广、分支学科较多、且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独立成一门专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物学。但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生物体与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地球科学的研究范畴。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地球科学目前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学科。其中,地质学由于其研究领域广博、分支学科较多,并且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因而成为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有时把地质学和地球科学作为同义语使用,其实两者的含义是有差别的,它们具有包容关系。随着科学的发展,地球科学还会不断地诞生新的学科和出现一些边缘学科。 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 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形、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地志学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和社会与自然地形、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与聚落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 气象学以地球周围的大气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大气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其研究内容也很广泛,包括许多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高空气象学、动力气象学等,主要的应用学科有卫星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航空气象学、海洋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林业气象学等。其目的在于揭示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本质,从而掌握并应用它为人类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水文学和海洋学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体为研究对象。水文学主要研究地球上江河、湖沼、冰川、地下水以及海洋等各种水体的数量、质量、运动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海洋学是以海洋作为一个独立体进行研究的,它实际上是从地球科学的其它几个分支学科中独立出来的,这是由于海洋在现代地球科学、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缘故。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各门学科的总称,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可分为海洋物理学、海洋水文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气象学和海洋地质学等。 土壤学以地球表面发育的土壤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土壤的物质组成、结构、类型、分布和形成发展过程。根据具体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土壤学也有一些分支学科,如土壤生物学、土壤地理学、土壤气候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地质学等。 地质学研究的主体对象也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 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地壳或岩石圈的厚度一般为几十到二百公里左右,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只是一个很薄的表壳。这一薄壳之所以成为地质学当前研究的主要对象,一方面是出于实际需要,因为这一层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及生存都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是受现

10月自学考试《美学》练习题及答案(14)

10月自学考试《美学》练习题及答案(14) 论述题 2.1.试述有关审美起源各种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2.2.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参考答案 2.1.试述有关审美起源各种理论的意义与不足。 答:(1)游戏说: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说”,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之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进程。但是,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有严重缺陷:这表现在它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同义,即是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 (2)生物本能说:这种研究不仅拓宽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而它们的缺点则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

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用巫术说的确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巫术说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不能把艺术起源的理论无条件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的理论;第二,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的因素。 (4)劳动说:劳动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存理想即自由,却不能完全等同。很显然,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因此,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存在明显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2.2.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 答:所谓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审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

考古与人类2019尔雅答案

1 【单选题】()是考古学专业学术著作。C A、盗墓笔记 B、鬼吹灯 C、中国墓葬史 D、最后一个摸金校尉 2 【多选题】考古学重大研究课题有()。ABCD A、人类起源与迁徙 B、文明起源 C、农业起源 D、城市起源与发展 3 【多选题】()是盗墓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ABC

A、有故事性 B、寻宝情节 C、空间感鲜明 D、描述真实的考古现场 4 【判断题】考古就是挖宝,考古与盗墓相仿。错误 古墓题材何以吸引公众 1 【单选题】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王陵的防盗措施是()。B A、积石积沙 B、挖坑深埋 C、砖室墓 D、凿山为陵 2 【单选题】()以前古墓大多没有墓门和砖室。B A、战国 B、西汉

C、新石器时代 D、唐代 3 【单选题】河北满城汉墓的结构是()。C A、土坑竖穴 B、砖室墓 C、凿山为陵 D、石室墓 4 【单选题】一般来说,考古发现中最常见的发现物是()。A A、碎陶片 B、完整陶器 C、青铜器 D、瓷器 5 【判断题】土坑墓自古至今都存在。正确 文物与考古的关系

1 【单选题】考古学与文物学最大的区别是()。C A、研究对象 B、研究目的 C、获取资料的方法 D、研究角度 2 【单选题】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取到的资料称为()。D A、发掘品 B、征集品 C、修复品 D、传世品 3 【单选题】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观点属于()学科的观点。A A、人类学 B、历史学 C、考古学

D、民族学 4 【多选题】区别学科的三个要素是()。ACD A、研究对象 B、研究成果 C、研究方法 D、研究目的 5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社会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错误 汤姆森与三期说 1 【单选题】1819年,丹麦国家博物馆汤姆森提出“三期说”,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C A、金器时代 B、瓷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陶器时代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阅读答案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阅读答案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闻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选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 2、第③段,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

试从原始造型艺术来分析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产生

试从原始造型艺术来分析人类早期审美意识的产生 一、原始造型艺术 原始造型艺术,广义地说包括原始社会早期的石制生产工具、武器、骨制器具和中后期的彩陶雕塑壁画装饰品等。原始社会早期使用的自制的最早工具,是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所用的石器。他们从使用天然的石块、树枝、到对石块的加工,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他们把鹅卵石或石英石砸击后,有的形成尖状,有的显出利刃,用作狩猎的武器和采集野果的工具。这些古人类制造石器的时候,完全是为着实用的目的。从对材料的选择、制作过程到最后完成,大概不会去注意工具样式的新颖,外形的美观,以及颜色的鲜艳。尽管在当时他们的活动已经有别于一般动物韵本能活动了,但是他们的活动依然是为着自身生存而进行的较为简单和低级的活动。这时,作为纯粹审美意义的艺术活动还没有开始。 但是,这些经过加工的石器,毕竟与天然的石块大不相同了。其中物化着人的智慧和才能,体现着人的意志和愿望。在这种意义上说,人类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已经包含了艺术活动的因素,这些看去很粗陋的器具中,蕴藏着艺术的萌芽,而在人类最初的意识中,也同时孕育着审美意识的萌芽了。 山顶洞文化时期的石器有了显著的革新,出现了骨器。在对器具的制作上,人类不仅能够利用打击、切割的方法,而且还掌握了磨制、钻孔和刮光的技术,能制造较为精细的骨针,以至能在鹿骨上雕刻文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出现了装饰品。“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很多晶莹美丽的石器。可见这时的人类,对于工具的取材,除注意到实用价值外,同时又顾及到造型和颜色的美了。当时的人们不仅能制造出各种用途的生产工具,而且还能制造一些装饰品,美化自己。在山顶洞人住过的洞穴里,发现的装饰品有白色带孔的小石珠、黄绿色的钻孔砾石及穿孔兽牙等装饰品。”在此比较晚的青莲岗、大汶口等遗址出土的石铲的外轮廓成矩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可以想象,这在开始很可能处于砍切便利的实用目的。石刀上面等距离、对称的孔眼,也许同样出于捆绑在木柄上较为牢固的实用目的。但后来这些都衍用下来,又在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中,由无意到有意的,把某些规则应用到造型艺术中

人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阅读答案

人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阅读答案 【篇一: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含答案(1 月24日)】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诀别头晕目眩憔悴可望而不可及 b.倔强班门弄斧磅薄一年之际在于春 c.闲适心旷神贻慷慨玲珑剔透 d.行乞走投无路迷漫多姿多采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地制造不被的清新。②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一个技术人员,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a.固执珍重不是而是b.固执珍惜不仅是而且是 c.倔强珍惜不是就是d.倔强珍重不仅是而且是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b.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c.有时候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镇定自若地飞起逃窜。.... d.不知什么时候,世间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应当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b.非常雪白的墙壁,晃得人的眼睛都睁不开。 c.刘老师虽然年过六十,而且身体很健康。 d.经历了千山万水,他千里迢迢地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了青神。二、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6分) 6.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阅读答案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答: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答: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答: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答:控制人类自身就是控制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使人类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更长些。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答:(1)如果我们人类能够控制自己,我们将生活在地球上不止4000万年。 (2)太阳具有很大的能量,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文学的审美意识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可从三个方面看:第一,从目的看,文学并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地又有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当作实现现实功利目的的手段。第二,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并要求人以活生生的审美态度去把握。但形象被置入文学时,必须依赖于作家分析时代、素材、主题及预测读者反应的理性力量。第三,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三处代表性的阐发: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此处“意识形态”被看做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文学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就这一点而言,它如同政治、哲学、科学、宗教、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这里的“审美特质”在客体上表现为:面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文学所撷取和反映的“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组合形式”(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而这里的“意识形态”已与“人类意识的外在化形态”大相径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它艺术等。”此处也对审美作了正面阐释:“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非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属概念的意识形态又不是“话语活动”了,而回到了“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上去了:“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而审美也变成了人对事物的特殊精神活动过程:“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客体的美的关照、感悟、判断。”,武汉、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