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1]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呢?

小平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美其名日“自我放松”。她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复习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数学、物理就很麻烦了。她觉得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愿意在数学上花费太多时间,遇到自己不会的题目,也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和同学,害怕被人笑话。最后。她的成绩非常糟糕,尤其是数学。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

[分析] 根据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理论,可以给出以下几个建议:

1、在目标定向上,不平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的确定,“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没有一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够很好激发学习动机,也是学习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2、在学习信念上,不平把学习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自己的自我效能差,久而久之,导致习得性无助,即防御性悲观。“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这样,小平需要成功体验,需要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在情绪状态,小平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小平应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这样是不会学习好的。

4、在教师变量这个因素上,教师可以对其关注,利用教师的效能使小平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5、任务变量。为了让小平体验成功,学习任务应从简单开始,循序渐进。

总之,学习是复杂的活动,影响因素很多,彼此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以要把握好自己,即个人因素。这是主要的。

[案例2]

林老师教初二的语文课。一天,刚上课时林老师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我们班出了一位诗人。王哲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林老师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林老师注意到王哲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林老师问王哲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中学生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王哲为什么有如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鼓励他?[分析] 王哲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见不得别人好,也就是说妒忌心强,对表现出众的同学往往会表现出排挤的态

度。这种环境(同学之间的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致于王哲不愿承认自己能写好诗。如果我是老师,我会私下鼓励,或是有能力帮助他发表,因为嫉妒只发生在比较微小差距的同伴之间,差距悬殊就会变成羡慕。所以作为老师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同的场合鼓励王哲,并使周围的同学看到王哲的长处。

[案例3]

李辉怎么了?最近变得越来越不想学习!因为他考试总有几门课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用红色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说起从前,李辉也有过辉煌的成绩:小学曾经评为三好生,在学校征文比赛中得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考的成绩还名列班级的前十名。然而,升入初中后的几次考试,他的成绩只排到班级的三十几名,从此,李辉便丧失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分析] 李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拨。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辉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他自身有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的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另一方面,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分数、考试、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

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李辉的无助感。

[案例4]

某中学的班主任王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他在自己的班级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和实践,在班级大力倡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比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更受用”的理念,开设专题讲座,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书面考试。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班的同学对于各种学习方法,能够倒背如流,但整个班级的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不仅没有提高,而且部分学生在一些事实性知识较多的课程,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方面还出现了倒退现象。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王老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做法。

[分析]

1、班主任王老师认识到并倡导“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给学生讲述学习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王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问题。

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它不是光从“理论”上“教”或通过“考试”就能教会的。

3、对于学习方法这种策略性知识功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和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的方式效果可能更好。

[案例5]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