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黑色1家族”简论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1家族”简论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1家族”简论

论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目录

引言 (1)

一、鲁迅及其作品特征简述 (1)

1、鲁迅简介 (1)

2、鲁迅作品及其主要特征概述 (1)

二、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概述 (2)

三、黑色家族外貌及性格特征 (3)

四、人物形象与主体精神 (4)

五、黑色家族的文化内涵 (5)

结语 (5)

参考文献 (6)

论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摘要:鲁迅作为中国民国时期的文坛巨匠,用其锋利的笔尖创造了一批极其典型且反映当时时代特色的人物。而以黑色为典型装束的人物作为其中的一支代表性队伍,同样是鲁迅表达自身对时政、世事看法的出口,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黑色家族”。而他们也正是成就鲁迅犀利写作风格的一部分。接下来,本文将以对“黑色家族”研究为出发点,解析鲁迅通过描写这些人物所要突出的人物精神和他们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鲁迅;黑色家族;人物;主体形象;文化精神

引言

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以笔为矛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倾注毕生精力献身于唤醒国民的文字运动当中,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给中国国民意识也以深刻警醒。作为不向传统封建势力妥协的人物之一,鲁迅将自身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精神也灌输到了笔端,并塑造了一系列此类人物,这就是他笔下的那些“黑色家族”。这些人物不仅具有反抗封建观念的意识,而且具有利用自身能力对现实的不合理状况进行改革的精神,而他们的反抗行为也给当前的国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和奋斗标准,为国民反抗意识的萌发和反抗行为的实践注入了强心针。当然,这些人物本身的思考和表现也深刻展现出鲁迅本身的抗争意识,展现出他在现实情况下对生活、生命的思考。本文将从“黑色家族”成员本身的性格特点、主体意识和所体现的内涵等等方面探讨这些人物本身的表现义和内涵义。

一、鲁迅及其作品特征简述

1、鲁迅简介

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巨匠、先进的思想领导者、坚决的革命志士,鲁迅一生著作无数,以其锋利的文笔为中国文坛留下了一抹冷峻的色彩。事实上,鲁迅如此成就与其自身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其本身生活在没落的旧式封建家族,家道中落加之父亲病重让他过早开始体验人间冷暖。当然,在家庭影响下受的教育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世界性思想,也让他尽早的认识到国民本身的劣根性。因此他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拯救国民。但是现实是,以医救国并不能适应他本身的梦想。不只因为国民本身的病入膏肓,更因为中国本身缺乏自救和团结的精神,太长时间的压迫统治让人民逐步习惯了被压迫,更因为很多人反抗的意识已经在长久的封建制度下逐渐磨灭。这也使得鲁迅更深刻的认识到,“东亚病夫”最为重要的病症不在国民本身身体素质上,而在其精神思想上。因此,他决定以笔为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国民本身的意志和对时政的看法,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当家做主人的想法,鼓励国民去为国家的独立以及更好的发展而努力。当然,鲁迅在转行成为文学家之后,也经历了多年不被人理解甚至被国民党政府迫害等的生活,不过这些都没有让他放弃努力,相反的却成为了催生他文学作品不断成熟的力量,并最终成就了他文学大家的身份和成绩。

2、鲁迅作品及其主要特征概述

早在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之后,他就开始频繁的参加革命活动,并根据自身多年实际经历和参加活动的经验撰写了一些评论性文章,但是这一时期的文章大都是从当前的时政入手,针对文坛所进行的,文笔锋利的同时内涵不足。而到其初次开始用“鲁迅”这个笔名之后,尤其在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之后,鲁迅的文学家、革命者等的地位才被正式认定,且其将自身的文学创作彻底的和当前的时政联

系了起来,其创作也为中国的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且其在之后陆续创作了一系列的散文、小说等等,这些大都是在他结合自身对时事的理解下做出的一些希望启发民智、促人奋进的文章。当然,这一时期的他还对中国人抱有希望,且希望自身成为有着拯救世人思想、解放世人的人,这也是本文接下来要涉及到的“黑色家族”人物的主要信念。不过,从其众多的文章我们也可以分析出,作者有一种无法被人理解的悲哀感。总的来说,鲁迅先生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品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冷静而锐利的文笔更能让人思考在当时环境下,一个文人如何与自己所看到的不公平作斗争,如何与自身所受到的桎梏作斗争,如何凭借自身的努力激发国民本身的抵抗意志和反省观念。

就其作品来分析,鲁迅的小说或者散文等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鲁迅的文学作品一直富有鲜明的创新色彩。在当时环境和当时思想的催生下,鲁迅创作出了很多新的文学形式,不仅观点独特,内容也极其新颖。从其作品体裁和形式来说,鲁迅的著名著作《呐喊》、《彷徨》等小说集里的每一篇文章,其都力争按照原作内容采取不同的叙述视角和文体格式来进行创作;而从作品内容来说,鲁迅学识渊博,接触的知识范围较广,生活经验丰富,且非常擅长进行故事新编。这里主要指的是其非常擅长与将中国原有的传说故事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进行再创造,赋予小说主人公以新的个性,当然,也赋予小说新的内涵。其次,鲁迅的小说具有浓烈的时代感。其作品大部分都是结合当时时政分析得出的观念,很多创新形式也都是作者在思考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做出的努力。一方面其希望通过形式创新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希望以内容创新来更正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当前的想法,从思想上解放世人,帮助他们将自身的认识落实于行为实践,进而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改变中国当前受压迫的现状。可以说,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思想领袖,其作品内容影响了一代人,对当前时代也有重要的思考意义。再次,鲁迅十分注重作品的形象性。就其小说、杂文等而言,其十分善于利用当时的时代特征进行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从其具体的文章内容来看,其作品当中的很多人物仿佛都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却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性格特征,且具有很大的真实性。如《药》中的华老栓等等。当然,鲁迅作品当中的多重人物也是其本身意志以及其对国民希望的表现载体,如“黑色家族”成员的总体色彩构成了鲁迅本身的思想观念和最终选择,给其自身提供一个情感抒发出口的同时也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了鲁迅本身的思想内涵。最后,鲁迅的作品一般言辞犀利且意义深刻。鲁迅本身文学造诣颇深,正如其作品中每一个新的创作形式都体现出作者的独特用心一样,其作品当中的每一句话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作者经过周密的思考所得出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中的语言大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所作,因此内容丰富,语言凝练,反映作者深刻思想的同时又能直指当前政策和形势,体现出作者本人体察社会特征、能够深入剖析人民和社会等的特点。当然,这些特点也成就了鲁迅作品当中人物形象鲜明,时代色彩浓郁等的特性,成就了鲁迅作品本身的极高辨识度,是鲁迅思想特征的集中表现体。(李霞,2010)

二、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概述

“黑色家族”成员主要指的鲁迅笔下那些具有一定特色的,具备一定墨家侠客精神的人物。他们有的可能以一身黑衣出现,有的可能不计自身得失,甚至有的可能在现世环境的影响下备受煎熬,但是他们都尽可能的坚持以生存为标准的奋斗精神,坚持反抗旧势力,具备积极实践革命事业的复仇式精神。(钱理群,1999)具体的比如宴之敖、夏禹、墨子等等人物。他们每个人都是鲁迅自身的真实写照,是他在生活和现实的多重打压下所磨砺出的反抗意志和反叛精神的主要表现体。当然,更是作者本人

所希望表现的,最能够激发个人意志的直接人物。接下来,本文将从对这些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的研究出发,挖掘这一系列人物在具体的作品当中所展现的精神面貌和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探讨其主要精神和具体的内涵代表义。

三、黑色家族外貌及性格特征

一般来说,既然称之为“黑色”家族,这类人物就肯定跟“黑”这一色彩有着必然的联系。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就拿《铸剑》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来说,其平日身着便是一袭黑衣。而在描写其外貌时,作者也采用了大量深色或者纯黑色来描述。比如形容其所带的包袱、头发等时都用的是与黑色十分接近的“青色”;而在描写其脸部特征时,也着重突出其胡须和眼睛的颜色。当然,其给别人的印象也是以“黑色”为主。事实上,黑色本身代表着一种坚韧,代表着个人对于生活的不屈精神,更代表着作者自身内敛含蓄的性格。当然,也代表着一种遮掩,可能作者塑造此类人物是为了掩盖其本身被人民现状或社会弊端所伤害的现实,或者掩盖其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努力却始终不被理解的悲哀感。事实上,就黑色家族的表现来看,其之所以选择如此着装一方面可能是为了突出自身坚强的意志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用“黑色”这一混合色来遮掩自己本身被社会现实所击伤的灵魂,遮掩掉自身不被社会理解的悲哀,期望以坚强的外表塑造自身坚不可摧的形象,让人民信服也让自己信服。另外,黑还有蓄势待发之意,作者常用黑色本身的沉重感和冷峻色彩给其小说中的人物增添更多的隐忍、复仇的个性。《非攻》一文中所描述的墨子,《理水》中所描写的禹、《过客》里的主要人物过客等形象大都如此。他们虽并不是都着黑衣,但是他们都有着与黑色相关的个性。比如《理水》中的夏禹,作为中国引水第一人,他切实的将人民的利益为己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带动,帮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或者说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让人民了解更好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子。当然,他也通过自身的实际经验和行动证明了自身想法的正确性。在这部小说里,夏禹一开始可能是被人接受的,因为他默默无闻的为人民做了很多事且不求回报,这也十分符合当时中国革命者的形象和特征。可是人民对于夏禹的理解最终被人民自身所曲解,不光将其默默无闻的作为变得更加功利和世俗,也让其成为了专制的又一表现工具,加重了其自身的悲哀色彩;《孤独者》里的魏连殳,整个人都比较瘦弱,但是他的那双黑漆漆的眼睛却成为了人物本身最大的闪光点,这双眼睛便是人物在受尽现实折磨之后,所有精神力的集中表现。事实上,鲁迅曾表述“孤独者”本身就是鲁迅自己,他可能非常热衷于帮助别人,但是他自身又深刻的感觉的与社会的不相容,其妄求寻得一种平衡,希望从社会和自我的拉扯当中找到生活本身的现实意义。他明白当前的现实不给他以及他爱的人任何活路,因此他需要不断的复仇,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生命本身的内涵,需要不断的正是自我和他人存在的价值,因此他在生活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社会现实的打磨推翻了自身之前所有的信仰,但是也正是这些被推翻的阻力让他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社会与人民本身的劣根性,因此他需要重新找寻生命的定义,重新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重新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再如《奔月》里的主要人物后羿,作为中国射日第一人,后羿本身便给人一种憨厚、朴实、与现实不公做斗争的顽强而坚强的典范印象,而在鲁迅的笔下,后羿有着挺拔的身躯、锐利的目光,整个人周遭仿佛燃有黑色火焰,在衬托此人英武不凡、刚直不屈的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雄形象。且此人有着拯救世人的气概、刚毅果敢的个性、敢作敢为的品质,该受世人敬仰和爱戴。可是现实则是,后羿在刚完成射日的巨任时,被众人当做英雄对待,可是长久的生活考验让人民逐步忘却了这个英雄本身的作为,甚至他的生活也变得十分艰难,而这些,他都必须忍受,且需要为谋生不断努力。而从后羿身上,我们更能够看出鲁迅身为革

命者却不被理解、不被认同的悲哀。总的来说,这些人虽然都是鲁迅笔下的英雄且身着黑衣或黑不溜秋,看起来与世人不太相同,但他们都是来自于人民大众之中的英雄。因黑色历来就是普通大众常着的颜色。而且,这些人除了有真正的英雄气质之外,还是人民当中目的单纯、意念执着的代表。他们有着唤醒世人的决心和行动,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激发世人抗争的意志,但是世人却一次次让他们失望。

其实,从鲁迅自身来看,他之所以常用这类人物作为自身复仇意志和革命精神的表现体,是因为这些人物的存在不仅表达了他的意志和精神,而且他本身也正是这一类型人物中的一员。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一——宴之敖者本身就是鲁迅曾用笔名之一。(李欧梵,2000)而鲁迅也将自身的形象和所具有的的精神全部灌输到对这些“黑色家族”成员的塑造当中。他瘦骨嶙峋,常着黑色或青色衣服,来自人民大众,在时间和世事的磨砺下,越来越能够看清世事,并希望以自己的笔来唤醒人民,激起他们奋而抗之的勇气和斗志。可是同时,鲁迅又被现实所严重伤害,所以“黑色家族”的成员虽大都具有行侠仗义的侠客精神和拯救世人的想法,但是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是孤独的侠者或者探路人,是以自身实力去与现实社会作斗争的人。

四、人物形象与主体精神

就这些人物的普遍形象而言,他们一般具有三种特点,即强烈的复仇式革命情感,无所畏惧的反抗式精神、勇往直前的勇士气质。

首先,复仇式的革命情感是这些人物成就自身的基点。鲁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反叛精神的人物,他希望以自身的弱小实力去反抗社会中的旧有封建势力,并对现实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能够在冷静判断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方向和目标。他笔下的人物也是如此。虽然经历的时事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就算被社会不停的打压,被人民的劣根新不停的折磨,但是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和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且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十分坚定,无论生活的磨砺是如何艰辛。就拿《铸剑》这部小说而言,本身个性忧郁软弱的主人公在听到与“铸剑”相关的事之后,忽然整个人都发生了变化,仿佛为父报仇的情感让他获得了新生,或者说为他找到了生命当中能够为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故事发展到这里,他作为人的生命内涵已经被挖掘且被正视,成为了他最终成就自我、改变旧有生活状态的重要转折点。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希望通过这一人物找寻到自我的过程给众人以启发,让世人明确自身存在的理由是为何。(李荣启,1997)当然,作者作此部小说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表现主人公在对复仇这一概念的不断探索中重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最终得以升华、找寻到生命意义的过程,并希望以此激励世人不断前进和探索,明确生之为人的内涵。

其次,无所畏惧的反抗式精神是人物最强大精神力的集中展现。侠之一字在我国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与墨家思想“兼爱”“非攻”相关的侠者精神,第二种则是与儒家思想相关的侠义之士。而鲁迅所崇尚的其实更是第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侠者。就他所塑造的人物而言,鲁迅希望他们在自身平常人的基础上具备行侠仗义的精神,能够以除去恶势力为奋斗目标,能够将自我和社会意志相互融合并不断践行自身的侠义理念。而且,他们这种行侠仗义的行为可能不被众人所理解,或者即使被理解也会被扭曲。比如《理水》中的禹,他除去拥有踏实肯干的精神,能够不畏困苦毅然承担下理水的重担;有果敢坚决的精神,能够以百姓意见为基准,践行自己的导水理论,更重要的是他有伟大的牺牲精神,即能够根据人民意念不断牺牲小我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精神。

最后,勇往直前的勇气是侠者之所以成为侠者的重要支撑。就人们的普遍看法来

说,随大流其实是最安全的办法。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希望与世人相同,这样就不会成为人们指责的焦点。当然,人人也都希望受人敬仰爱戴,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承担成为备受景仰的人物之前的艰难困苦。鲁迅笔下的侠者则不同。他们本身不是以自我的成就为目标,而是以人民前途的美好为己任。在他们眼里,虽然侠者之路可能无人理解甚至备受指责,但是他们能够在不断的抗争当中找到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终意义。比如上文中的夏禹,虽然在他刚刚完成理水大业的时候,其可能被众人不断称赞,可是在他完成理水的大业之后,其却成为了众矢之的,或者说,其形象成为了统治阶级利用的对象,其成就也成为了他被抨击的标杆,他们为人民奋斗的目标反变成了他人利用进而再次强加到人民身上的工具。他从受世人爱戴变成了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人人谈之色变的工具,他本身也被曲解的更具功利性。《过客》当中的过客更是这样一种形象。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希望在前路的指引下不断前进,但是他本身在没有支持者和同行者的环境下感受到自己生存的悲哀和对前路到底在何方的迷茫。可是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前行,或者说他并没有放弃对自我、对生存本身的追寻。其实这些人物本身都好像在践行死何其容易,活着才是十分艰难的事,因此他们追寻的过程虽然充满坎坷,但是他们都在勇往直前,尽管前路艰险、世人险恶。当然,这也是作者鲁迅在坚持革命过程中的孤独、彷徨等精神的真实写照。值得庆幸的是,他们都在与自身和现实斗争,即使前路遥远、终点不可见,但他们始终坚信前路一直都在。

总体来说,革命情感、反抗精神以及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三者的综合最终构成了“黑色家族”本身的强大和不屈。他们和鲁迅一样,不畏生活困苦,不畏现实艰难,即使不能被理解和认同,但是他们一直在为了自身和整个民族在不断前行,并不断希望以此来提升自身甚至是整个民族。

五、黑色家族的文化内涵

如前文所言,黑色家族的成员大都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强烈的复仇情感,他们如鲁迅一般在侠者的路上不断前行。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和自身的实践意义极不相符。他们大都为现实无所畏惧、为人民不断牺牲,但是他们却全都在实现自己的目的之后被现实伤害、被人民遗忘。正如作者为后羿、墨子等人设定的结尾一般,这些人虽实践了生命的意义,但是却不被人理解,甚至遍寻不到自己如此奋斗的意义。(许广平,2000)当然,英雄事业完成之后侠者的遭遇才是鲁迅想要表现的“黑色家族”本身最为重要的文化内涵。

就拿《奔月》当中的后羿来讲,他虽然完成了射日的目标,但是人民却都已经忘却了他如此做的意义,甚至在之后寻找野鸡的过程中被人抓住且要求赔偿,体现出侠者本身的辛酸和无奈。当然,这也是中国当时革命志士的悲哀。虽然这些侠义之士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之下有过一时的风采,但是他们最终都会被现实所磨灭,也会被人民所遗忘。再如《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以扭曲自我作为复仇的代价,虽然得以实现最终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不能在自我的解脱当中找寻到新的生命的意义或者不能找到现实和自身的平衡点,因此他的躯壳虽死,灵魂却永无安宁。

其实这些黑色家族本身的崇高与现实的嘲讽之间的对比,成就了他们自身的复杂化色彩,而鲁迅给这些人以双重的定义也是为了引发人民更多的对于革命者的思考,并希望革命者本身能够在不断的实践当中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明确自身的定位。结语

综上所述,鲁迅在塑造这些“黑色家族”的成员时,一方面让他们极具英雄主义情怀,另一方面又让他们不断经历现实的打击。除了推动他们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革命的意义,激励他们沿着自身选择的道路不断前行,同时也在启发世人,要正视这

些人的努力,了解这些侠者并支持他们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霞.漫谈鲁迅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思想性[J]大家.2010(08).

[2]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A].走进当代的鲁迅[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李荣启.论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语言[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2).

[5]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难:许广平忆鲁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l,(3).

[7]张万仪.鲁迅与吴越文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8).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1 (2)分析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寡妇悲剧形象 ——以《明天》《祝福》为例 ) 摘要:作为现代小说奠基者的鲁迅先生,以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广大妇女所承受的来自精神的以及身体的苦痛。本文主要从“失节事大”、“母爱悲歌”的表现及原因探究来分析《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两个寡妇的悲剧命运。 关键字:单四嫂;祥林嫂;寡妇;悲剧 Analysis of the tragic image in Lusun's novels the widow ——Tomorrow and Blessing as examples Lan Ximei (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He 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 Abstract: As a modern novel founder, Mr. Lusun, to perplexing the real life as the background, with dark tone, emotion, strong color, created in twenty or thirty, China at semi-feudal, semi-colonial society, women suffered from mental as well as physical pai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Disloya l., Love Song and the reason of inquiry to analysis of Tomorrow by Shan Sister in law and Blessing of Xianglin Sister in law the two widow's tragic fate. Key words: Shan Sister in law, Xianglin Sister in law, tragedy, widow 一、悲剧内涵 《汉语大词典》中对悲剧的解释是: “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我”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我” 鲁迅是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一位大家。在鲁迅小说中有大量的“我”,如《一件小事》中有“我”,《社戏》中有“我”,《孔乙已》中有“我”,《祝福》中有“我”……这些“我”是不是就指作家自己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普遍认为:鲁迅作品中的“我”并不就是鲁迅本人。那么,既然不是鲁迅先生本人,是不是就是鲁迅先生编造的人物形象呢?鲁迅先生为什么在小说中喜欢用第一人称“我”,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 笔者认为,鲁迅在小说中大量塑造“我”的形象,不但是叙述方式的需要,更是内容表达的需要。 在小说创作时,作家必须考虑一定的叙述视角,也就是说作家表现生活时,要考虑到叙述的角度,考虑到表达的方式,即通过什么样的角度、在怎样的视力范围内来反映生活。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观点是传统小说的基本叙述方式。作家虽然不是事件的参与者,但却是一个“知情的旁观者”,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地位。一切事件、各种人物都可以被作家收摄、检视,它好比是作家的一个踞高临下的广视角镜头,可以任意地扫描一切,观察一切,突现一切。这种具有广视功能的叙述观点,对作家表现生活来说无疑是十分方便的,因为它便于冷静而客观地刻划人物,观照人生,尤其适合于中长篇小说组织规模宏大的社会内容。我国作品大多采用了这种全知全能的第

三人称叙述方式。 但如果仅仅使用这一种方式,尤其是短篇小说,形式就会单一和板滞;由于缺乏视角的变化,容易流于平铺直叙;如果把握不好,还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感。这就要求有时也需变换叙述的视角。 用第一人称叙述观点的主要优点在于缩短了叙述人、作品人物及读者之间的感情距离,增强了小说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把叙述人“我”直接摆进作品的环境,有时甚至介入事件的矛盾冲突之中,能便于作家选择和调整最佳视角,便于渗透叙述人物的主体意识、主体情感,为深入刻划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方便。这样作家可以淡化作品里需要淡化的某些成分,强化某些需要强化的成分,增强作品的主体思辨色彩和抒情氛围。 鲁迅先生就较好地通过突破单一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小说模式,变换叙述观点,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增强了小说的亲切感与真实感,较好地反映了自己的思想意识,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孔乙已》中的那个“我”——二十二岁的小伙计,因为样子“太傻”和没有学会弄虚作假的那套市侩的生意经,不但遭到了掌柜的苛责,而且也受到了主顾们的歧视,因而,只好专管温酒这一单调而无聊的职务。小说正是以“我”来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写了孔乙已的穷困、痛苦及死亡;又以“我”的生活的刻板及在“只有孔乙已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情况,进一步显示了孔乙已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的可悲。“我”虽然不象咸享酒店的一帮人那样把孔乙已当作嘲弄的对象,但在大家嘲弄孔乙已的时候,“我”也“可以附和着笑”,也只有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鲁迅悲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探析

鲁迅悲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探析 刘玉兴 (福建电大龙岩分校福建龙岩364000) 摘要: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是人物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鲁迅悲剧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出色的,阴冷的自然景象、麻木愚昧的周围人群和凶残酷烈的封建势力所形成的典型环境为悲剧人物活动设置了特定的历史舞台。 关键词:鲁迅悲剧小说;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I210.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06)S1-0043-03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周围的人事关系以及时代风貌、地方习俗等,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客观条件总和。”[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通常指山川风物,孙梨在《荷花淀》开篇用娟秀轻盈的语言为人物设置了一个清新柔美的生活舞台,朦胧凄迷的月色伴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为人物的性格形成、发展和人物行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不少小说中,自然环境又被充分社会化了,这使得它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成为现实社会的某种象征。例如《李自成》第二卷中有一段描绘崇祯皇帝所生活的乾清宫的自然环境,“窗外,雨声淅沥,雷声不断,雨点打在白玉阶上,梧桐树上,分外地响。风声缓一阵,紧一阵,时常把雨点吹过画廊,敲在窗上……一阵雷声在乾清宫的上边响过。他从梦中一乍醒来,在风声、雨声、闷雷声和铁马丁冬声中,听到一个凄惨的战栗声……”,这种自然环境,其实就是崇祯心理、情绪的对象化。这种渗透着人物主观色彩的物象描写,在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中随处可见。“优秀的作品在描写环境时,都不仅仅是提供人物活动的简单场所,更不是给人物的活动贴上苍白的布景,而是把它和人物揉在一块,使之紧密环绕在人物性格,并创造一个最有利的时机、条件,驱使人物行动,为人物性格的特征及其发展提供客观的依据。”[1]这正如吴功正先生在《小说美学》中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相向、相逆、相克、相生结成了多走向、多色块、多内涵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也就构成了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环境。”[2]鲁迅是一位“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笔触伸向旧中国的黑暗,伸向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因此他的小说,尤其是悲剧小说,对描写的环境赋予深刻的含义和明确的指向,为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命运的发展设置了合理的舞台。本文试就其悲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特色作初浅的探索。 一、自然景物:阴冷萧索 鲁迅悲剧小说中的景物萧索灰暗,透出寒气。《故乡》中的“我”回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经不住悲凉起来了”。是悲凉中看到了肃杀,还是萧索引起了心态悲凉呢?应该说二者是统一的。《药》中首尾各有一处沉寂阴晦的景物描写,“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这是华老栓带着为儿子治病的希望出门时的景物,从这些毫无生气的景物描写中,读者不难预测华老栓此行的无谓和华小栓悲哀的命运。“微风早已停息,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是死一般的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两人”的特写镜头和凄寒的深秋景色,让人心生寒栗。同病相怜,华夏同悲,这浓黑的景物不仅折射了鲁迅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还承载着对民族命运和国民素质的深深忧虑。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而侠肝义胆的革命者,渴望救治的年轻生命合理地被遗葬在荒郊秃岭,营造了极好的悲剧效果。此外,《祝福》里鲁镇满天飞舞的梅花那么大的雪花,《孔乙己》中“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固然都是秋冬的自然景象,但是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作者的审美对象后,经过情感的过虑、选筛重现在作品中,己经很自然地和悲剧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了。在鲁迅的悲剧作品中,景物描写最多的是秋冬景物,而且大都笼罩在黄昏夜光下。故事背景大都这样安排,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鲁迅呼吸着浓重的黑暗和“惯于长夜过春时”的心理重负。因为鲁迅先生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出于对国家、民族最真诚无私的爱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感,他努力将自己对黑暗的感受投射在景物中,藉以唤起国人的心理共鸣,达到改造灵魂的目的。当然,在有些短篇里,也偶尔写到明朗的景物,《风波》里的农村晚景,《社戏》里的 收稿日期:2005—12—202006年7月July2006 第24卷增刊1Vol.24Supp.1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ofLongyanUniversity 43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 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其中我最推荐的是《孤独者》,这本书中描写的沦落过程和沦落前后社会对于魏连殳的态度的改变颇有深意。而对于喜欢言情小说的同学们,我建议阅读《伤逝》一书,这书要是放到现在,起码是女频霸票俩月的内涵暧昧流神作。 接下来切入正题,即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在表现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时,主要写出了几种类型,即已经觉醒的狂人(《狂人日记》)、疯子(《长明灯》)和正在觉醒“我”(《一件小事》)。而在这几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作者都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意蕴。鲁迅先生在描写这一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时候,多是注重了心理描写以及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鲁迅先生自己也在经历着一次心灵上的觉醒的过程。同样的,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到这些描写的时候,也不免会和主人公一起觉醒。而在这个觉醒的过程中,我们会再次感受到那个年代和那个社会制度之下的人群的生活。在感受了那个时代之后,我们便可以理解那个时代的很多思想,而那时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已经觉醒的“狂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先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看过的外国作品构思而成的。这是个非常怪的人,在他身上同时具有“疯”与“不疯”这两面。如果说他是个疯子,可是他却能够从嘴里喊出“救救孩子”的伟大呼声,并且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如果说他“不疯”可是他又确实是一个非正常人,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不过我并

鲁迅作品复习”综合性学习试习题及答案

鲁迅作品复习”综合性学习试习题及答案 “鲁迅作品复习”综合实践活动。(9分) 重点初中新课结束了,老师将三年所学的鲁迅作品列成一张表(见右),布置了三项学习活动,请参与。 (1)活动一:经典重温(2分) 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你选择下列中的一篇作品,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续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课文习题目。 七年级初一上册:《风筝》 七年级初一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八年级初二上册:《阿长与山海经》 八年级初二下册:《藤野先生》《雪》 九年级初三上册:《故乡》 九年级初三下册:《孔乙己》 示例:一件长衫,尽显迂腐落魄。(《孔乙己》) 一只风筝,彰显自省精神。(《风筝》) 一声老爷,喊出隔膜悲凉。(《故乡》) 一片笑声,尽现世态炎凉。(《孔乙己》) 一幅照相,寄托怀念感激。(《藤野先生》) 一条船舶,满载纯真快乐。(《社戏》) 一座荒园,尽显童真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活动二:观点争鸣(3分) 活动过程中,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老师摘引了三句话(见下),组织大家探讨鲁迅是“绝望而反抗者”还是“希望而战斗者”,请你也来发表观点,并结合材料②③陈述理由。 ①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致赵其文,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③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生命的路》) 答:我认为鲁迅属于绝望而反抗者,从“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没路的地方”可见鲁迅认为希望是不确定的,现实缺少可走的道路;从对“路”的开拓开辟中可见鲁迅认为必须反抗现实、实践道路才可能创造希望。 (3)活动三:薪火相传(4分) 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本周班级要出一期主习题 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也来供稿。要求:结合上面列举六册中的两篇文章,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撒下的“种子”。 答:示例1:鲁迅先生在我心里播下的种子是独立思考敢于质

论鲁迅小说中“死亡”

论鲁迅小说中“死亡” 每个作家者有独特的关键词,鲁迅也例外。鲁迅的关键词基本上都有暗藏在他的两篇重要的序言之中:《<呐喊>自序》(1922)和《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阅读两篇序言,我们发现由这些关键词:寂寞、忘却、死、沉默、隔膜、无聊、麻木等组成了一个意义错综的网络。在其中,死是一个中心纽结。可以说,“死”之于鲁迅,犹如“审判”之于卡夫卡,“瘫痪”之于乔伊斯,是关键词关键词。在具体的作品中,这个词被溶解和浓缩,派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词,这些词围绕着它进行向心——离心的旋转或扩延。 一、反讽是解读鲁迅关键词的一个最佳出发点。 值得注意的是,序言本身就是两个反讽式的陈述。词语互相说明着有不断破坏着彼此的词典意义,以至于它们超越了序言的散文性的实用意图而具有诗的价值。鲁迅曾说自己的习性不太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我们不妨把他的话转化一下:他不肯相信某个辞的字面意义,尤其是那些有着好名称的词的字面意义。如果说,反讽带有“表里不一,似是而非“的性质的话,那么,鲁迅本人的怀疑气质和反讽的性质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换言之,他的气质构成了他的文体的始基,造就了反讽式的叙述策略。 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到处都能发现反讽的杰出运用。美国学者帕特里克·哈南认为,反语(即反讽)是鲁迅小说第一个,也许是最显著的特点。在这个大的语境之内,鲁迅的词语必然“充满意义”或同时并蓄数种意义。反讽离字面意义最远的距离最偏的角度突破常用语言

的规约,赋予词一种敏感和适应能力,授予词性的奇异和含混。 借助反讽,鲁迅成功地抵抗的伪抒情主义。伪抒情主义是浪漫主义的一种病态发展。五四时期流行的抒情小说,有很多大用大量空洞华丽的同义词镀饰出来的“半成品”。在这样的作品里,词语只能承担扁平的意义,而在鲁迅这里,词语经过反讽的“淬火”工序之后,经的起“经验的复杂性和矛盾的考验”。 二、出于对死亡的憎恨,鲁迅写出了死亡——肉体的死亡和精神死 死亡。 鲁迅一直被死亡意念所缠绕。他一生都在感受触摸和思考死亡——它的恐怖、它的寒冷和它的无所不在。他在死亡的阴影下成长——祖父因为科考贿赂而被判了“死缓”,父亲忧愤成病,久医不愈。于是,同死亡争夺亲人就成了周家人的日常生活,也就成为鲁迅早最深刻的记忆。 他在死亡谣言的追击下求学南京——“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便以为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是将灵魂卖给鬼子……”在这里,“走投无路”意味着绝境,而“灵卖给鬼子”意味着与“鬼”为伍。所以,在鲁迅的亲人看来。他的“走异路,逃异地”就等同走不归的死路。实际上,逃出家乡之后,鲁迅再也不能“回家”了。隐喻层面上来讲,他的确把灵魂卖给了“鬼”—摩罗。摩罗是“挣天抗俗”魔鬼,是“国民的公敌”,是令一切正统意识和识时之彦畏惧的化身。但是,在黑格尔看来,摩罗却是历史前进的杠杆;在鲁迅看来,摩罗是“旧弊之药石”新生之津梁“,也即中国历史惰性的解毒剂。

论鲁迅小说中子君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子君 吉木萨尔县马晓卿 【论文摘要】 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伤逝》中寻求个性解放的子君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封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也在对封建愚民政策无情批判的同时,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这个典型形象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鲁迅先生对受势力压迫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十分关注和同情,他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迫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关键词】:富有个性勇敢反抗揭露抨击 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发起之时,以反封建的如椽之笔首先对准封建礼教,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从他的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论雪锋塔的倒掉》等一系列著名杂文中足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他的《呐喊》、《彷徨》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反映妇女不幸和悲苦生活以及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妇女形象,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但又有其内在的联系,它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旧中国妇女形象的艺术画廊。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子君是鲁迅先生

题目鲁迅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题目鲁迅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㈠前言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还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弄清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渲染故事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二、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三、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四、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五、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㈡正文 ⒈鲁迅小说简介 鲁迅一生中写了33篇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鲁迅的小说创作以其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主题和新形式的创造,实现了中国小说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赋予了小说以现代的内容和形式,使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完成了有旧小说向现代新小说的转变。为改良人生,为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改造而创作,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核心。他的小说都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浑然一体的表现人生真实的画卷。在小说创作中,他从不故作惊人之笔,而追求在至平至实中显示至奇的艺术效果。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艺术上最大困难和最高境地,都是要自然地朴素地描绘和写作。”所以,鲁迅不去堆砌词藻、大段描写风月,而是以简明富有特色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我们看到的都是简洁的景物描写和白描的细节描写。真实、深刻、严峻、朴素、简洁就是鲁迅的艺术风格。⒉具体

小说阅读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阅读中环境描写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高娃三河市第九中学 教学目标;学习和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1、练习和巩固回答环 境描写的小说中的作用的答题方法和技巧。2、3、通过练习理解环境与小说中人物、情节之间的多边关系。 巩固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理解环境与小说中人物、情节之间的多边关系教学难点 :一课时课时安排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习题资料 :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可见在表现一篇文章“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环境描环境描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主题上,写的板块,去寻找环境描写的方法和规律。 二、点击考点: 问:环境描写的定义是什么? 答: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问: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是什么? 1、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情节。 2、情景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情感。 3、对比式描写,衬托出深刻的主题。 4、梦幻式描写,反映人物的期待 三、指点迷津: 答此类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 情节的作用三个 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 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③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链接导航:

问:阅读下面的语段,环境描写的有什么作用?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答:景物描写与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学生的小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拓展延伸: 问:小说中环境描写分析的四个切入点 解析: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时要找出表现环境特点的关键词句,想想这些词句描绘了环境的什么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社会环境描写答题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相关语句提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人物……的心情 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遭遇 交代人物……的身份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突出了天气的恶劣,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气氛,烘托了杜小

鲁迅作品中最温暖的文字

2011年第11期第29卷 (总第136期)NO.11,2011Vol.29General No.136 毕节学院学报JOURNAL OF BIJIE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11-10-08 作者简介:杨春艳,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07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摘要:总体来说鲁迅的作品,表现得很理性,大多呈现出苍凉阴郁、抨击讽刺的意味,而在1926年创作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则风格迥异。从《朝花夕拾》的情感脉络来看,这部散文集表露出了一个伟大但又平凡的普通人的情感,触摸到作者内心最深处的爱,每一篇文章都有温暖融入。其温暖的文字主要源于其1925年与许广平开始的爱情,当然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已过不惑之年的年龄阶段及其特殊的心理也促成了这部温暖的文字。 关键词:鲁迅;文学作品;最温暖文字;文学本质;社会环境;爱与死 中图分类号:I21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11)11-0122-07 鲁迅集文学家、思想家等众多大家称号于一身,他一生著作颇丰,其文学作品主要分为四大类: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最受关注的则为杂文与小说。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杂文集共计14部,集外集2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类书信日记等,这些都成为了鲁迅一生很重要的文献。 鲁迅文集及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及特征主要体现为: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兼备,但也不乏浪漫主义。①其杂文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一切落后、腐朽与愚昧的社会现象。其小说正如他自己所述,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在揭示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1]鲁迅的作品多数意在以文救人,改良人生。[2]其绝大多数作品无情地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毫不留情地对此进行抨击与批判,显示出一种苍凉与无奈的基调。 “生命的泥萎砌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3]如此严肃的阴郁与苍凉,如此艰涩的沉重与孤寂,仿佛鲁迅只有冷峻。但我们不能忘却的是他在1926年所作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却风格迥异,阅读《朝花夕拾》里的文章,每每觉得有一股温和的暖流缓缓流淌,河底蓄满的是鲁迅的故乡情、亲情、友情乃至爱情。 作为鲁迅作品众多奇葩当中的一支,《朝花夕拾》何以如此的风格迥异呢? 文学家总会带着浓浓的乡愁四处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作为一个理性主义作家的最温暖、最童真的一面闪现出来。在这部散文集里,我们较少看到作为“战士”的鲁迅的影子,而是看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迅哥儿”的温暖一面。 一、《朝花夕拾》的温暖 据鲁迅本人讲,《朝花夕拾》是从记忆深处抄出来的一组散文,是“带露折花”的意思。《朝花夕拾》皆作于1926年,最早的一篇《猫·狗·鼠》作于1926年2月,最晚的一篇《范爱农》作于1926年11月。《朝鲁迅作品中最温暖的文字 ———以《朝花夕拾》为例探析 杨春艳 (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毕节551704)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封建悲剧反抗 Abstract: Mr. Lu Xun is a famous thinker and writer in modern China. The female image in his novels have different types and features,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spontaneous women against women, the old and the new cracks in three type. In this paper, from his works capture the fourth Shan's wife, Xianglin's wife, love regardless, Zijun this several with strong tragic color female one analysis. Lu Xun under the several major female tragedy, its inherent personality, author both sorrow for their unfortunate, nuqibuzheng, but mining works resulting in the root of their tragedy is oppressed, toxic to the feudal system and the feudal ideology. Key words: Lu Xun female image against feudal tragedy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完整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教案)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环境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与特点。(知识与能力)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总结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的特点,掌握解题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青睐。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类文本阅读,往往扣住小说主题,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来设题。今天,我们就从小说最基本的要素——环境入手,共同探讨该如何解答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类试题。 (一)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手法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一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的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方面 环境描写的作用 2.人物方面 3.情节方面 4.主题方面 二、学过的作品回顾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直接描写“风雪”之处有: 林冲取路投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间接描写之处很多: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回到草料场时,“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①学生朗读画线部分的风雪描写②看看这些风雪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这些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天气情景-----风大雪紧(交代自然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也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谦一伙才会到附近的山神庙暂避风雪,林冲才得以隔着门洞悉奸人的阴谋。(熊熊火焰吞噬了他的所有隐忍)风雪山神庙,手刃仇人,终于使林冲完成了由安分守己的良民向大泽龙蛇的转变。(推动情节发展) 2.《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毕业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

浅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子形象的塑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一、本文阐述的背景 (2) 二、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3) 三、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类型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或惨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或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亦或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抨击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另一类是以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对一个民族的思考价值。给当代作家以创作的启示,给关注新时代的农民的朋友以启示,给关注社会进程的人们以思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 引言: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既不像同时代许多作家那样以经济、政治地位进行“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阶级划分,也不像巴金、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doc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善良纯朴的本性,更让我们深知了他们的软弱性,是旧中国社会制度对他们进行残害和蹂躏的。 关键词:知识分子形象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软弱性 封建礼教病态社会 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 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往往是最先觉悟的,他们和革命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思想意识上的弱点,也与时代浪潮的起伏分不开,他们坎坷的生活历程可以反映出中国革命的艰难和曲折。鲁迅对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视,说明他对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从狂人、孔已己、陈士成到子君、涓生、四铭等,鲁迅描写了好几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使之构成为一个可以烛照历史进程的系列,既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生活中所肩负的重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软弱或妥协,多方面揭示了他们梦醒之后而无路可走的精神危机,为他们的新的出路进行长期的思考和探索。自然,鲁迅本人也是知识分子,在这些题材的作品中,也有着鲁迅本人心灵经历的痕迹和思想的投影。鲁迅不是孤立的描写知识

穿长衫的人。这个有着“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青色脸色,皱纹间又时常夹杂些伤痕的老人,虽然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却显然不是“长衫主顾”的一类,而是属于“短衣帮”那一伙的。在咸亨酒店里,他又是怎样一个“穿长衫的”可笑人物啊!他是那样贫穷而又颓唐,衰老而又迂腐,“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令人发笑。据说他原来也读过书,可是他既无财产,又无靠山的家世,注定了他的终于没有进学的命运,而封建教育又把他变成一无所能,不爱劳动,好吃懒做的废料。于是,愈过愈穷,一直弄到给人抄书,将要讨饭,以至偷窃……除了供人愚弄和嘲笑,别无生活价值。可是,孔乙己潦倒穷困到这种程度,却还是舍不得脱掉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以显示自己读书人身份。当人们故意问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还要“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人们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却使孔乙已“显出颓唐不安模样的脸上笼上一层灰色”…… ( 注:呐喊/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月北京第一版,第15页 )说明孔乙已的生活虽然已经濒临绝望的境地,却还迂执的沉溺在腐儒的自尊自大的幻梦里,死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律条,而冷酷的现实又极端残忍的嘲弄了他这种轻视劳动的腐朽观念,无情的把他逐出长衫的行列扔向短衣帮。这里,鲁迅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深刻的揭露了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毒害一个善良贫穷的读书人,并愤怒谴责了封建豪绅阶级和那黑暗残酷的环境怎样给予了这个小人物以严重的侮辱和损害。 总之,孔乙已是—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短衣帮也处在社会最底层,然而他们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对不幸者又肆意嘲弄。他们以看见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的样子为乐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