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佛罗伦萨为例

意大利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佛罗伦萨为例
意大利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佛罗伦萨为例

意大利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佛罗伦萨为例1

毛其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E-mail:qizhi@https://www.360docs.net/doc/1d18372710.html,

摘要:本文在介绍意大利著名历史城市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状况和保护与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表的《西安宣言》和“北京文件”,以及国内外近年来的保护运动和学术研究进展,从区域和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对中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考。强调应从城乡规划入手,面向未来,开展“整体保护”和“积极保护”方面的探索;将保护的内容从相对孤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其组织内的活动,逐步扩展到文物建筑的现代化、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市土地利用及城乡经济发展等领域。应进一步明确科学保护的理念与途径,在保护理论与规划技术方法等方面同时推进,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作为我们时代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佛罗伦萨,城乡规划

2007年10月14日-26日,我们中国代表团一行11人,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参加题为“从勘察到计划: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的信息”(From Survey to the Project: Heritage & Historical Town Centers -- Information on urban regeneration)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为期两周,共举行了10次正式会议,参观访问则主要安排在佛罗伦萨市区及周边属于托斯卡纳大区的几个小城镇。代表团成员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上海、无锡等城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故宫博物院等方面的学者。意大利方面组织和参加研讨会的单位有: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政府、托斯卡纳经济促进局、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等方面的官员和学者。举办研讨会的目的,除了促进中意双方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之外,还在于推广托斯卡纳在文物修复领域的先进企业和产品。[1]

近年来,我曾访问过世界许多城市,但在一个城市停留两周时间,专题进行有关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考察,这还是不多的。十多天的学术交流使我对城市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1. 关于意大利和托斯卡纳大区

意大利的国土面积为301277平方公里,全国现有人口5913万(2006年12月),城市化水平接近70%。意大利的人口数量在俄罗斯、德国、法国之后,位居欧洲第四位。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6人,但南北方分布很不均匀,北方人口稠密,最集中地区是波河平原、第勒尼安海和亚得里亚海沿岸,南方人口稀少。经济状况同样是北高南低,近几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2万欧元(合人民币30万元)。全国划分为20个行政区,共有103个省,8088个市镇。

意大利的首都罗马(Rome),面积1507平方公里,人口255万。古罗马建立于公元前753年,是而后整个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其它的主要城市包括:第二大城市米兰(Milan),面积182平方公里,人口130万。那波里(Naples),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107万人口。都灵(Turin) ,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90万。热那亚(Genoa),面积237

1本课题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为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课题(编号:20040003053)的资助。

平方公里,人口61万,是意大利的第一大港。

相比之下,我们这次访问的佛罗伦萨(Florence),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37万。还有旅游名城威尼斯(Venice),其主岛的面积仅6.9平方公里,人口27万。这两个举世闻名的历史古城,目前人口都在持续减少之中。

托斯卡纳大区(la Toscana)位于意大利中部,是全国20个行政区之一,土地面积 22992平方公里(平原8.4%,丘陵66.5%,山区25.1%),人口 362万,人口密度 163人/平方公里。大区的首都是佛罗伦萨。大区下属10个省,278个市镇。有两个国际机场(佛罗伦萨、比萨),三个商业港口,2006年的GDP达987亿欧元,人均27000欧元。现有注册公司40余万个(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全国有非农企业400万家),就业岗位150万个。据说,托斯卡纳大区所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重要历史文物,占意大利全国的百分之五十。

2. 佛罗伦萨的城市概况

佛罗伦萨位于意大利亚平宁山脉中段西麓,坐落在阿诺河(Arno River)河谷的一块平川上,城市四周环山,阿诺河横贯市区,有7座桥连接两岸,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旱。城市地处意大利南北交通要冲,东南距罗马230公里,是联系南北各主要城市的铁路、公路的交通枢纽,居民主要为意大利人、欧洲人、北美人和阿尔巴尼亚的少数民族。

在拉丁文和意大利文中,佛罗伦萨的原意为“花之城”,星罗棋布的村庄和乡间别墅点缀在环抱城市的平缓山坡上。用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的话讲,她是一座充满“细致的魅力”的城市,天赋超群者在此风云际会,层出不穷,她孕育出的诗人和艺术家们铺写了自公元二百年到我们当代的漫长历史。中国二十世纪早期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1897-1931)将其译为“翡冷翠”,并曾留下“翡冷翠的一夜”和“翡冷翠山居闲话”等天真妩媚的诗文。

历史上,佛罗伦萨最初为伊特鲁里亚人(Etruscan)在公元前6-8世纪的拓居地,后来被罗马人占领。公元前59年,凯撒大帝将该城命名为佛罗伦蒂亚(Florentia),成为罗马的一个城镇。1115年起佛罗伦萨成为独立的城邦,至13世纪已经是意大利最强大的城市共和国之一。作为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发源地,佛罗伦萨在15世纪美迪奇(Medici)家族统治该城后进入鼎盛时期,商业、金融、科学、艺术均达到过很高水平,呢绒和丝织工业曾在西欧市场一度占有支配地位。1530年,查理五世创建了佛罗伦萨公国,1569年改为托斯卡纳大公国。佛罗伦萨曾于1865-1870年成为意大利统一后的临时首都,现在是托斯卡纳大区首府。

目前,佛罗伦萨除了旅游事业相当发达之外,服务业也是它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它也是一座古老的工商业城市,主要工业有纺织、服装、重型机械、精密仪器、化工及医药等;传统的金银首饰等工艺品,刺绣、高级服装、草帽编织亦很有名气;市郊丘陵地盛产葡萄、橄榄,有佳酿美酒、橄榄油和闻名世界的佛罗伦萨牛排。

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曾聚集了一批享有盛名的文学艺术巨匠,如诗人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作家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建筑师菲利浦·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画家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7-1337)、波蒂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1483-1520)、提香(Tiziano Vecellio,1490-1576),雕塑家多纳泰罗(il Donatello,1386-1466)、米凯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以及物理学和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政治理论家尼克尔·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等。

佛罗伦萨现有4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60多座宫殿和许多大小教堂、广场,收藏了大量的优秀艺术精品和精美文物,市内的乌菲齐画廊(Galleria degli Uffizi)、比蒂宫(Palazzo Pitti)、学院画廊(Galleria dell’Accademia)、巴尔杰洛国立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等,展出无数件意大利的国宝级珍品,被称之为欧洲的艺术明珠。自20世纪50年代起,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时尚之都。目前的旅客游人量约在每年500万左右,2007年被评为世界最佳旅游城市(第一名)。

佛罗伦萨大学是意大利著名的现代化高等学府,拥有着辉煌的历史。1321年建立的佛罗伦萨研究院(Studium Floritinum)是其前身,1923年通过法律正式命名为大学,1999年被欧盟授予“欧洲杰出科研教学中心”的称号。现有注册学生60,000人,与世界上150个著名大学签订了科研与教学合作协议。佛罗伦萨大学共设有12个学院,其中建筑学院设立的专业包括:建筑学、城市建筑、数学与建筑、城镇与农村规划、建筑与结构、城市规划与计划、工业设计等,已开展大量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

3. 佛罗伦萨的主要历史文化遗产

古罗马时期的佛罗伦萨城建在阿诺河一侧,河上第一座桥建于公元前一世纪,位置在今天的老桥(Ponte Vecchio)附近。早期的城市为矩形平面,棋盘式路网,城墙约1800米长,占地约20公顷。至公元1172年,城池扩展至97公顷;1284年又向外扩建了一圈城墙,城市面积达480公顷。进入14世纪后,佛罗伦萨已有9万人口,市区越过阿诺河向四面展拓,成为自由式布局。佛罗伦萨的城墙在19世纪最后十年内被大部分拆毁,2000多年发展历史中的文物古迹中也只有少量最重要的得以保留。20世纪重建了共和国广场(Piazza della Repubblica)和君主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一些被战争摧毁的建筑和桥梁也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如古罗马时代的圣三一桥(Ponte Santa Trinita)重建于1955年。

佛罗伦萨最著名的历史建筑是在世界排名第三的圣母百花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大教堂与乔托钟楼(Campanile di Giotto)、圣乔万尼洗礼堂(Bittistero di San Giovanni)相邻,被誉为“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大教堂为哥特式建筑风格,长153米,宽38米,在十字交叉处连耳堂在内共宽90米,加上采光亭的建筑总高为107米。[4]

建造大教堂的故事脍炙人口。1293年,佛罗伦萨的行会起义,为了纪念这场平民对贵族斗争的胜利,市政当局决定兴建和“市民的财富...相称”的主教堂。大教堂于1296年动工,主体完工于1496年,但直到1887年才算最终完工,期间参与教堂设计的著名设计师有阿尔诺沃·迪·坎皮奥(Arnolfo di Cambio,?-1302)、菲利浦·布鲁内莱斯基、埃米利奥·德法布里(Emilio de Fabris,1808-1883)等,他们分别设计了教堂主体、圆顶及教堂的外墙装饰等。[4] 大教堂外墙为白色、绿色、淡粉色的大理石所拼成几何图案的墙体装饰,线条明快;装饰所用的白、绿、淡粉色大理石分别产于意大利的卡拉拉山、普拉托和玛雷玛。

大教堂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圆顶(Dome)。1420年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方案中标并开始修建。八角圆顶为红色,最大直径43米,以罗马万神殿为范本,建成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圆顶的正中为尖顶采光亭。布鲁内莱斯基在设计圆顶时,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骨架券结构,穹面为中空双层,并使用了鼓座。当圆顶建成时,世人为之震撼,连米开朗基罗都赞道:“可以造出比她更高的圆顶,但是不能比她更美。”

乔托钟楼因设计师乔托而得名。钟楼始建于1334年,最终完成于1359年,高84.70米,宽14.45米,为四方形钟楼。乔托钟楼分为五层,乔托在建造完钟楼的地基和第一层后,便

去世了。此后的设计师们根据乔托所留下的钟楼设计图纸继续建造,基本上尊重原作。钟楼的外墙装饰与相邻的大教堂相似,采用白色、绿色、淡粉色大理石相互交错拼接而成,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罗马古典风格与第三、四、五层的新哥特风格的完美结合,烘托出乔托钟楼不同于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简约气质。

圣乔万尼洗礼堂又称圣约翰洗礼堂(Baptistery of St. John),是佛罗伦萨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其建造历史可以追述到古罗马时代。1059年到1128年间,洗礼堂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据说诗人但丁就在这里接受了洗礼。目前的这座八边形洗礼堂直径27.5米,高31米。洗礼堂外墙装饰采用白色、绿色大理石交错镶嵌而成,建筑风格与钟楼和大教堂略有相似。洗礼堂在14-16世纪增添了三个青铜大门,其中被世人熟知的“天堂之门”正对着圣母百花大教堂。“天堂之门”由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创作完成,他在青铜大门上用透视法雕刻了十个圣经旧约故事。据说米开朗基罗见到后脱口而出:“天堂之门”(Gates of Paradise),从此这个名字被广为流传。

大教堂广场以卡里扎奥利大街(Via de Calzaiuoli)与君主广场相联。君主广场从城邦时期起即是佛罗伦萨政权和人民生活的中心,东侧的市政厅韦奇奥宫(Palazzo Vecchio)前端立着一座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David)复制品,原作收藏在学院画廊中。大卫雕像面对着贵为天下艺术画廊之最的君主长廊和乌菲齐画廊。

韦奇奥宫又名老宫,设计师是阿尔诺沃·迪·坎比奥,建于1294年,是当时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国政厅。中世纪权倾佛罗伦萨的美迪奇家族,曾对韦奇奥宫进行了大规模修整。1861年,韦奇奥宫成为意大利王国的外交部,从1871年起,一直是佛罗伦萨政府所在地,现为对外开放的市政厅。韦奇奥宫是一栋方形建筑,共分三层,齿牒状的顶部矗立有94米高的四方钟楼。韦奇奥宫右侧的兰琪敞廊(Loggia dei Lanzi)是集中展出雕塑的地方,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3]

佛罗伦萨的老桥(Ponte Vecchio)始建于1000多年前,今天所见的老桥是在1345年重建的,它是阿诺尔河上唯一的一座廊桥,也是佛罗伦萨一件难得的文物。二战时期,经过盟军的多次轰炸,阿诺河上的十座桥梁中有九座都毁于战火中,但只有老桥丝毫未损。究其原因,据说是由于驻守佛罗伦萨的德军指挥官对历史建筑的喜爱,曾下令予以特别保护。

佛罗伦萨的美迪奇家庙(Cappelle Medicee,1520-1534),劳仑齐阿纳图书馆(Biblioteca Laurenziana,1523-1526)是米开朗基罗把建筑作为雕刻的代表作。图书馆楼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他的学生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在其死后主持完成。

建于1294年的圣十字教堂(Basilica di Santa Croce)是文化艺术科学名人的长眠地,相当于佛罗伦萨的“名人祠”。在这幢高耸的哥特式建筑里,有约300位文学、艺术、科学和政治人物的陵墓和纪念碑,供人凭吊和参观。教堂大门的左侧立着诗人但丁的雕像,教堂内安放着但丁、米开朗基罗、伽利略、马基雅维利、罗西尼等大师的墓,幕碑装饰精美。

佛罗伦萨市内其它重要的历史建筑还有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巴齐礼拜堂(Pazzi Chapel,1420年),位于安农齐阿广场(Piazza della S.S. Annunziata)的育婴院(Ospedale degli Innocenti,1419-1424年)等。

目前在意大利,有人称罗马是政治首都,米兰是经济首都,佛罗伦萨则是文化首都。佛罗伦萨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家和区域城市中的地位更加明确,它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得到世界的公认。正如中国学者王瑞珠所指出:文物古迹所具有的这些价值,使富有遗迹的城市,即所谓“历史性城市”(Historic City),宛如活的历史博物馆。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荟萃之处,从城市规划布局形式,到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艺术品,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脚

印,科学、艺术和技术上的每一次进步,都在这里留下它们的痕迹。对这些文化珍品的保持力,正是历史性城市的主要价值所在。[2]

自20世纪初,佛罗伦萨开始现代城市规划工作,1964年完成的最后一次总体规划延续执行至今。新一轮城市规划一直在市政府的酝酿之中,但由于用地条件等限制,动作不大。为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更好的为旅游业服务,前几年政府开始修建佛罗伦萨第一条城市地铁线路,现已接近竣工,但这一举措究竟会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振兴地方经济起到何种作用,各方面的意见还很不统一。

4. 关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思考

4.1 国际上对“整体保护”共识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今天的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已经是一件基本达成共识的事情,并发表有广为人知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1964),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1972),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通过的《佛罗伦萨宪章》(1982),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1987)等重要文件。

从1970年代起,欧洲各国逐步开展了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活动。其中,形成今天我们面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态度,即从城乡规划入手,进行“整体保护”(Integrated Conservation)。1976年,欧洲议会的部长会议(Council of Europe, Committee of Ministers)在斯特拉斯堡通过的一项决议“关于采用法律法规来整体保护建筑遗产的要求”(Concerning the adapta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可视为倡导整体保护的一个起点。这项决议的目的是“保证建筑环境中的遗产不被破坏,主要的建筑和自然地形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同时确使被保护的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这样一些措施不仅涉及到保护的问题,它们对环境的复兴和恢复也是必需的”。“纪念物及其场地的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是区域城乡规划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规划中一定要以人为本。”“这些措施要求将对纪念物及其场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生活整合在一切,作为区域和城乡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更为拓展的保护新概念将成为区域和城乡规划政策更为人性化途径的基础。”

2005年10月,在中国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COMOS)第15届大会发表了《西安宣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提出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以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活动。《宣言》认为,在保护理念和保护范围得到了科学的拓宽后,文化遗产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它如同在文化遗产周围搭建了牢固的保护屏障,其作用是不仅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而且有利于保护遗产环境中动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巩固和加强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保护。[5]

4.2 在城市和区域规划层面的“积极保护”

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始认识到,对一个城市来说,保护工作现已不再是一个纯防御性的活动。保护工作的重点应从消极维护(Negative Preservation)逐步转向积极保护(Positive Conservation)。而历史文物建筑保护所具有的价值,不仅包括情感和文化方面的价值,而且包括社会使用价值。因此,积极保护不但应包括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组织内的活动,也同样包括文物建筑的现代化、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城

市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问题等社会层面的内容

城市首先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活”的有机体。千千万万的市民聚居在这里,工作、生活、游憩,并渴望得到不断的更新改善。以万众瞩目的北京传统胡同四合院居住区为例,一方面这里是北京城千百年发展的历史见证,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得到全面的规划和整体的维护;另一方面,这里居住着多种社会层次的居民,并有相当一部分以低收入群体为主的居住地段,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很差,亟待改善。因此,保护工作不但要使城市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久存,还要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古迹遗存的城市和地区,在制定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建设规划时,应充分关注其历史文化特征,从保护的角度考虑其发展进程。但由于各个名城在城市性质、规模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城市又都有自己的个性表现。特别是对于那些功能综合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难度也就更大一些,必须从一开始就把它们和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布局直到城市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从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统筹协调。同样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为例,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封建古都珍品,旧城62.5平方公里范围内,理应得到整体和全面的保存与维护;作为国家的首都,又要承担繁重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职能,以及为了城市发展而大力进行的经济建设。对此,清华大学梁思成、陈占祥在建国之初曾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主张新旧分开,在保护北京旧城的同时规划建设新城。由于种种原因,方案被否决。此后,北京的城市发展一直以旧城为中心,特别是近年来,城市经济突飞猛进,城市功能不断叠加,城区的历史文化环境被宽阔的街道分割,大片历史性建筑被拆除,超高、超大的新建筑接二连三的出现,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没能在规划层面得到很好的统筹协调,造成了人类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

4.3 在历史建筑保护层面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目前意大利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多数工作,主要集中在保护技术与方法上,或是参与在发展中国家的保护工程项目。这次我在佛罗伦萨参与“从勘察到计划: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研讨会,听到许多有关保护方面听到的学术讨论,从理论到实践。其中:在历史城市方面的报告有:“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环境与地方遗产”(Raffaele Paloscia),“古迹与历史城市”(Marco Bini),“新旧遗产,往昔与今天的抱负,保护工作的缘由”(Roberto Maestro),“历史城市的研究方法:定义一项工程计划的因素”(Stefano Bertocci),“对城市形象的感知:反映城市的镜子”(Sandro Parrinello);

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报告有:“历史建筑砖瓦墙面的装饰质量和保护修复技术”(Maria Grazia Torricelli,Adolfo Baratta)以古建筑加固为目的的结构稳定性分析(Michele Paradiso),“剧院的修复: 新的技术, 古老的象征”(Elisabetta Fabbri),“佛罗伦萨美迪奇家庙室内装饰的修复”(Vincenzo Vaccaro),“纳米技术在建筑表面保护中的应用”(Luigi Dei);

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应用新技术方面的报告有:“三维扫描建筑的处理和互动显示方法”(Roberto Scopigno),“从设计到模型:一座未建成的梵蒂冈大教堂”(Mario Docci),“虚拟景观博物馆”(Sofia Pescarin),“保护和更新米开朗基罗建筑作品的三维测量技术”(Paola Puma),“古城庞贝的三维形态勘测与数据采集集成技术”(Marcello Balzani);

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管理方面的报告有:“建筑遗产与景观环境的管理:过去与未来的保护”(Paola Grifoni),“托斯卡纳大区的文化遗产管理”(Giambruno Ravenni),“托斯卡纳的园林和观赏植物保护问题”(Riziero Tiberi),“托斯卡纳的广阔艺术领域和景观环境”

(Mariella Zoppi),“文化财产维护方案的知识领域:管理数据的采集过程”(Francesco Maglioccola)。[1]

另一方面,这次我们在佛罗伦萨和托斯卡那地区还专题参观了乌菲齐画廊、瓦萨里画廊、圣十字教堂、美迪奇家族礼拜堂等修复现场和韦奇奥宫(老宫)的文物挖掘地,参观了专门从事文物修复的“硬石工厂”(Opificio delle Pietre Dure)以及实验室,有关青铜、砖石、陶土、木材和彩绘文物的各种修复技术,特别是在巴尔杰洛国立博物馆现场进行的Donatello 大卫像修复工作(EL.EN.公司)等,并拜访了多家使用高新技术进行历史文物修复的研究机构。

4.4 对中国问题的思考

我这次在佛罗伦萨实地考察得到的主要印象是:作为一个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意大利有着较为成熟的保护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个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起步早,保护的数量多、质量高,并已成为一种民族自觉、一种国人的素质,融入社会的风俗习尚之中。他们清楚的认识到,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复古,而是面向未来。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如今的意大利已经开始向其它国家输出成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技术。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是具体历史时空中“各民族及他们生存环境的见证物”。我国正处在快速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各地对待历史建筑保护,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的前提下,一般有“保护不动-维护健全-拆毁重建”等三种方法。而目前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亟待解决的,一方面需要建设整体的文物地图和数据库,清楚了解自己城市的文物现状;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维护好正在使用中的历史文物建筑,使其“益寿延年”。

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历史建筑正在受到一种新的、经常性的破坏,甚至是灾难性的损失。大量游客在参观活动中出现的所谓“涂写污染”(Graffiti Pollution,即在古迹上乱写乱画、留言刻字等造成的污染),以及大量人流造成对文物建筑地面的磨损等,更是日益严重。

在中国,关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争论,遍及从古都北京到地方小城镇的每一个角落。面对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也面对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高度的重视和越来越多的经费与人力、物力的投入,进一步明确科学的保护理念与途径,已成为时代的急迫需求和当代人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如果采取了不正确的理念、准则、途径与程序,迅速而大量增加的经费和遍地开花的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反而会被引向大规模的灾难,大量尚存的看似残旧但真实的历史建筑,会被改变成“辉煌”的假古董。正如王瑞珠(1993)所言:“在近代,因人为的原因引起文物建筑破坏的诸因素中,最大的危险还是来自破坏性的建设、错误的修缮及复建。破坏性的建设或表现在毁坏古建筑的环境,或表现在直接损坏拆毁古建筑本身。”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学术界也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对话和交流。2004年,在苏州成功承办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2007年5月24至28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东亚地区历史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会上通过“关于东亚地区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Beijing Document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East Asia)的“北京文件”。“文件”通过回顾一系列国际性文件,明确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注重保护维修工程的记录建档,重申历史建筑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探讨历史建筑维修理念、手段,并再

次强调了文化遗产管理、展示和培训等确保遗产安全的保障措施。“文件”指出,由于地理、气候、材料等特点,东亚历史建筑、特别是中国的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与欧美以砖石为主的历史建筑不同。应在坚持遵循《威尼斯宪章》确定的文化遗产保护精神的前提下,采取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体保护方法。“文件”建议东亚历史建筑保护维修的专业人员应自律、自觉遵守各项国际文件的基本原则,使文物建筑的保护维修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

[6]

然而,新的问题总在不断提出,如:怎样保护历史文物的社会特性?旧城保护如何执行现有的抗震、消防等规范?这方面意大利的规定是:凡列为文物古迹者可不执行现行各类规范,一切以保护为先。在中国是否可以做到?

佛罗伦萨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区的保护规划,自1960年代后没有大的调整,整个旧城区的面貌长期基本保持不变,这种作法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目前中国在城乡发展中,缺乏规划,过度规划和任意变更规划的现象都很多,除了法制不健全外,规划思想和指导原则也需要认真检讨。这一点在总体规划层面的问题似乎已经引起舆论界的关注,但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总之,“文化遗产保护”这个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出来的崭新概念,今天已经全面进入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视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和落实,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也必将会逐步赶上国际的潮流,并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致谢

本文为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课题(编号:20040003053)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拟同时在《城市导刊(CITY PIONEER)》2008年6月号发表。作者对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政府、托斯卡纳经济促进局、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佛罗伦萨大学等对研究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Stefano Bertocci, Sandro Parrinello (editing),2007. From Survey to the Project: Heritage & Historical Town Centres. Infromation on urban regeneration, Publish by Edifir - Edizioni Firenze

[2] 王瑞珠著,1993. 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台北,淑馨出版社

[3] 沈玉麟编,1989. 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陈志华著,1997.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第十五届国际古遗址大会发表《西安宣言》[10/22/2005]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8372710.html,/publishcenter/sach/subject/icomos/board/9439.aspx

[6] 国家文物局-北京文件,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8372710.html,/subject/bjwj/list4.htm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Italy: Case Study of

Florence

Mao Qizhi

Q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Abstract

Based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works at the Italian historical city of Florence, and according to the “XI’AN DECLARATION” and “Beijing Document” published by ICCOMOS, as well as the conservation movement and academic progress recently, a few of thinking concerning China’s urban heritage protection are discusse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with conservation point of view. Th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and “positive conservation” are stressed to facing future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and the working contents should be expanded from isolated protection activities to cultural relic modernization, upgrading people’s lif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ields. The idea and approach of scientific protection should make definite, and to advance the theory and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same time, and to take the heritage conservation cause as our no time to delay of historic mission.

Keywords:cultural heritage;conservation;Florence;urban-rural planning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 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 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 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控制适当的建筑尺度——高度、体量非常重要,切记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护历史环境: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

在.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保护; 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应暂不拆除.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农村,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却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有相当高的价值.当地人不知道,有没有财力和机会请专家鉴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暂不拆除,以免造成遗憾,待专家论证后在根据情况处理. 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

意大利公众参与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意大利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提要:意大利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已成为一种民族自觉。意大利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主要集中在重视吸引公众参与遗产社会教育、加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法律建设、保障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渠道等三个方面。意大利的经验启示我们,中国遗产管理也应在这三个方面加强建设。 关键词:意大利公众参与遗产保护 意大利作为希腊文化的重地、罗马文明的中心、天主教的核心、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西方文明中最有代表性的古迹大约有60%一70%集中在意大利。其中,考古遗址6000余处(不含水下),教堂建筑95000处,修道院1500余处,古城堡大约20000余座,保持完好的古城历史中心区900个,其他别墅、庄园、宫殿和历史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不计其数,此外还有各类博物馆3500多座,古建筑类图书馆18500余座。可以说,意大利本身就是一个露天大型博物馆。作为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意大利在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意大利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对我国文化遗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及意大利模式 意大利半岛共分为20个区、98个省、8099个市镇,实行中央、大区、省、市四级国家管理体制。意大利历史上多次长期分裂,造成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遗产传统,也直接导致意大利的文化遗产收藏和保管较为分散,许多珍贵的收藏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政府(大区、省和自治区)、私人、大学、机构,这就形成意大利显著的分散遗产管理特征。虽然管理比较分散,但意大利的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在寻找平衡点。意大利政府坚持国家对艺术、历史遗产和景观进行保护,而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使用者和管理者则应承担起相应的保护义务并接受相关的限制,这种限制,不但从法律上保证了政府对文化遗产管理的合法性,而且也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现实机遇。 意大利人具有浓厚的“乡土(乡愁)观念”。在意大利语中,“乡土观念”源于“钟楼”一词,而钟楼则是意大利历史遗产的构成要素之一,亦是8000多个自治市的标识所在。在这种乡土观念的影响下,意大利人往往同时兼具两种情绪:一方面担心历史遗产现状被改变,另一方面也能在不否定历史的前提下发展遗产,这也恰是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目前,在意大利,保护遗产已成为一种民族自觉和时尚。例如在罗马,无论是干道旁,还是民居前后,都能看到古代留下的一段“残墙”,半个“门洞”;甚至在市中心的台伯河上一座桥梁的旁边,还保存着废弃的“桥墩”,,,这些尽管给人们带来了种种不便,但意大利人无怨无悔,对他们来讲,与得到妥善保护的文物古遗共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品位。正是基于这种民族自觉,经过多年的探索,意大利逐渐形成遗产保护的“意大利模式”,即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遗产保护的规章制度并负责保护文物古迹,私人和企业来经营管理和利用这些古迹,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作用。可见,公众参与是“意大利模式”的核心内容。 二、意大利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意大利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是在上述保护理念的侵润下,政府和公众在长期的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互动的结果。归纳起来,这种经验主要集中在重视吸引公众参与遗产社会教育、加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法律建设、保障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渠道等三个方面。 1.吸引公众参与遗产社会教育

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8372710.html, 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建议 作者:周双鹤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10期 摘要: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不仅仅在于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留存城市的记忆,同时也是城市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借鉴各地成功经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道路可谓大势所趋。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建议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到:“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老建筑对街道和街区的安全和公共生活是一种必需,人们离不开他们提供的方便和亲近的人际关系”。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目的正是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 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他历近三十年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使中华汉字的形、音、义趋于规范和统一,被后世尊为“字圣”、“字学宗师”。许慎文化园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慎墓规划建设而成。全园在形式上是一组汉代风格的建筑群;内容上以展示汉字文化为主,以儒家文化为补充,集经典文化教育、励志进取教育、崇文尚贤教育于一体。 一、许慎文化园概述 许慎文化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开发利用园区资源同时,也要做到充分的保护园区文物。许慎著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在汉字、汉文化、文物古籍的宣传、实践、保护、利用上,许慎文化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学术科研 许慎文化园每五年一届(2015年后每三年一届)的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从许学、经 学、说文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各位专家学者提交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并编印成册,促进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交流切磋,也增强了许学爱好者坚持做学问的信心。 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书籍的收藏、研究。许慎文化园资料中心是园区的心脏,现藏书万余册,同时立足于建成全国最大的许学资料研究中心,以满足广大许学爱好者的科研需求,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兼利用的作用。 2.场馆及库房

意大利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佛罗伦萨为例

意大利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佛罗伦萨为例1 毛其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E-mail:qizhi@https://www.360docs.net/doc/1d18372710.html, 摘要:本文在介绍意大利著名历史城市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状况和保护与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表的《西安宣言》和“北京文件”,以及国内外近年来的保护运动和学术研究进展,从区域和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对中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考。强调应从城乡规划入手,面向未来,开展“整体保护”和“积极保护”方面的探索;将保护的内容从相对孤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其组织内的活动,逐步扩展到文物建筑的现代化、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市土地利用及城乡经济发展等领域。应进一步明确科学保护的理念与途径,在保护理论与规划技术方法等方面同时推进,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作为我们时代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佛罗伦萨,城乡规划 2007年10月14日-26日,我们中国代表团一行11人,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参加题为“从勘察到计划: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的信息”(From Survey to the Project: Heritage & Historical Town Centers -- Information on urban regeneration)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为期两周,共举行了10次正式会议,参观访问则主要安排在佛罗伦萨市区及周边属于托斯卡纳大区的几个小城镇。代表团成员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上海、无锡等城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故宫博物院等方面的学者。意大利方面组织和参加研讨会的单位有: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政府、托斯卡纳经济促进局、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等方面的官员和学者。举办研讨会的目的,除了促进中意双方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之外,还在于推广托斯卡纳在文物修复领域的先进企业和产品。[1] 近年来,我曾访问过世界许多城市,但在一个城市停留两周时间,专题进行有关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考察,这还是不多的。十多天的学术交流使我对城市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1. 关于意大利和托斯卡纳大区 意大利的国土面积为301277平方公里,全国现有人口5913万(2006年12月),城市化水平接近70%。意大利的人口数量在俄罗斯、德国、法国之后,位居欧洲第四位。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6人,但南北方分布很不均匀,北方人口稠密,最集中地区是波河平原、第勒尼安海和亚得里亚海沿岸,南方人口稀少。经济状况同样是北高南低,近几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2万欧元(合人民币30万元)。全国划分为20个行政区,共有103个省,8088个市镇。 意大利的首都罗马(Rome),面积1507平方公里,人口255万。古罗马建立于公元前753年,是而后整个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其它的主要城市包括:第二大城市米兰(Milan),面积182平方公里,人口130万。那波里(Naples),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107万人口。都灵(Turin) ,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90万。热那亚(Genoa),面积237 1本课题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为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课题(编号:20040003053)的资助。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闽南师范大学 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精神与文化遗产保护姓名:黄红林 学号:1203030126 系别:政法系 专业:行政学与政治学 年级:12级 指导教师: 2013年11月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2) 1、文化遗产保护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化精神 (2) 2、文化遗产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精神 (2) 3.文化遗产对社会的作用 (3) 三、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3) 四、结论 (4) 五、致谢 (4)

摘要 人类文化遗产被破坏的事件历历在目,无不让人心痛惋惜。而我们该怎么去保护现存的文化遗产,才能避免上述悲剧重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与马克思主义精神都肯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与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必须从基础做起,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让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继续绽放华彩。关键词:文化遗产;三中全会;马克思主义;创新 前言 新浪网报道2012年1月26日,原本计划恢复原貌的“梁林故居”现已基本被拆掉,只剩门楼旁一小间。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此前并不知晓故居被拆一事,已责成东城区文委调查。目前考虑的方案是复建故居,但最终方案还未出炉,整个复建工程需等住户全部搬走才行。对于这个问题,网上争议不断,在现代化的今天,难道一切都得现代化?发展就是要破除一切旧事物?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所谓文化遗产,是指人们所承袭的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就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言,它集中地表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我们今天所必须面对的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这些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仍面临文化生态、政策环境、行业自身等多方面问题。1而相关行业与政府部门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意识与保护力度的薄弱更让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譬如漳州版“三坊七巷”——文川里走过数百年,而今却面临拆除的危险。虽然在报道后政府部门有效地将之保护起来,但这件事无疑是反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梁林故居,林白水故居、赵萝蕤与其父亲长住过的四合院遭遇危机,最终都被粗野的推土机连骨带肉全吞噬了。,到了2005年,北京的名人故居,全市308处,有189户暂未 1 节选自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新华社北京2月8日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

1.《雅典宪章》写道: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2.《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 3.《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 4.《内罗毕建议》会议上将各国历史环境问题归纳为以下五个共同点: ①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②历史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 ③历史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 ④历史环境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的传给后人 ⑤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 5.北京大学1922年设立了考古学研究所,后又设立考古学会,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机构。 6.1949年以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历史阶段,即: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的形成阶段,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发展阶段,以及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 7.1982年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即增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城市保护阶段。 8.城市保护的原则: 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③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④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⑤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9.冻结保护:《威尼斯宪章》 ①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 ②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区分,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即整体性和可识别性原则 10.利用方法: ①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寺庙、宫殿,如杭州灵隐寺 ②作为博物馆使用,这种使用方式数量最多,也是公认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的使用方式 如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 ③作为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各种文化、行政机构的办公地,如德国乌尔姆市政厅 ④作为参观旅游的对象,如南京明孝陵 ⑤对保护等级较低的古迹点,可做旅馆、餐馆、公园及城市小品使用 如北京泰和贵宾俱乐部 ⑥留作城市的空间标志,如西安大雁塔 11.历史地段保护:历史地段保护包括建筑、街道、巷弄、公共与半公共空间及其界面、私密和半私密院落、围墙、门楼、过街楼、牌坊、植物、铺地、河道和水体等构成历史地段风貌特色的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社会结构、街区文化等。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都知道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滔滔大国,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但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呢?要怎么保护呢?其实总共有52个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肯定要对这些遗产有所了解才不失为一个中国人,更要细心保护他们。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 结合文化遗产清晰条理的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问题。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法律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仅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即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不会保护其中的糟粕。 ▲二、为什么要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文化遗产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即历史之见证、身份认同的纽带、文化多样性之体现、创造力之源、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涉及不同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正当利益和不同文化遗产权益和文化遗产权益与其他正当权利 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三个方面向我们展开。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的重大意义与其保护过程中有诸 多问题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解决必然需要法律的保障。 ▲三、怎么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国内到国际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目前用于保护文 化遗产的法律。就国内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在宪法第22条、文化遗产基本立法、其他相关立法以及政府部门的行政立法和部门规章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明确的规定。而国际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1954年颁布的《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其他相关的国际公约也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理依据。 ▲四、公众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就目前中国文化遗产多的现状,王教授指出,只是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每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来。我们可以通过捐资募资、文物认领、文保义工、志愿活动等多种方

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 朱晓英12号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要求和休闲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越来越流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要。但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 1.申请完毕就没人管理。虎头蛇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没有人管理,使得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的因素,文化遗产被破坏。 2.宣传过大,导致游客众多,致使保护增加困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政府及媒体大力宣传,使得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游客素质又不相同,导致文化遗产的各类认为破环更为严重,管理和保护越为困难。 3.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开发。 文化遗产发现总会有或都或少的损坏,但是恢复和修理技术不没有很完善。还有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政府的后续开发并不是非常有效。 4.管理经常是外行领导内行。 许多文化遗产开发后就交给不同的人管理,而那些人并没有学习过文化遗产的管理,导致不能正确的处理文化遗产,使得文化遗产被破坏。 5.没有传承性,属于过了今天没明天那种,非常盲目 许多文化遗产被开发后,马上向大众人民开放,一时人流密集,使得文化被破坏而不能在传承下去,消失在历史之中。 6.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历史的气息。 现在的历史文化大都向大众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餐馆等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文化气息也越来越现代化。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等。 (一)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根据这些保护对象的不同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以便更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浅谈意大利传统手工艺品保护发展

浅谈意大利传统手工艺品保护发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5 年10 月18 日至11 月 6 日,为了解、借鉴国外保护发展传统手工艺品的现状和经验,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发展新路子,我们参加由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组织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培训班,赴意大利进行了考察。 我们这次培训班的理论课程,主要在罗马第二大学各教学点及威尼斯大学进行,由意大利国家政策咨询专家、民族学专家、经济学专家授课,内容包括意大利各族群的构成及发展历史和现状、意大利传统手工艺品扶持政策及发展情况、传统手工艺品传承人支持政策、文艺复兴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重大影响以及手工艺品的文化多样性、产品设计、保护与开发等。期间,我们先后在罗马、威尼斯以及维琴察、乌迪内、特雷维索、帕多瓦、科尔蒂纳等国际化手工艺品牌比较集中的城市进行实地调研,参观了包括意大利民俗博物馆、意大利手工业者协会、罗马国立民族民俗人类学博物馆、罗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威尼斯市政厅

博物馆以及罗马大理石采石场、马赛克工艺作坊、贡多拉造船厂、船桨及桨架手工作坊、面具作坊、蚀刻版画工作室、穆兰诺玻璃手工艺术博物馆、蒙特波尔东内市葡萄手工业博物馆、威尼托手工艺学校、珠宝首饰加工作坊、圣丹尼尔火腿工厂等在内的博物馆和诸多国际知名手工艺品牌生产基地。意大利在制定完善促进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方面的政策、社会对传统手工艺品的扶持、传统手工艺品企业自身创新与发展等,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意大利现有总人口6081 万,曾孕育出古罗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在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上有悠久的传统历史,拥有位居世界第一的47 项世界遗产,服务业、旅游业及传统手工艺的优势尤为突出。意大利的传统手工艺不但被保存得很好,而且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俨然成为高端产品的代名词,受到名流的追捧。近年来为中国所知的BVLGARI、GIORGIO ARMANI、PRADA、GUCCI、FENDI 等世界知名品牌,均来自意大利。所谓高端,不但要材质好,设计出色,更重要的就是工艺。而手工艺绝对是意大利的一张王牌,甚至是招牌。在历史上,德国人、阿拉伯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和奥地利人都曾经踏上过意大利这片土地。1871 年最终完成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

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论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

圆明园祭 ——从圆明园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300年的岁月,对于浩浩汤汤,蔚为壮观的中国历史来说只是过眼云烟,然而对于一座园林,却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三百年的雕琢,三百年的洗礼,于圆明园,即如此。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震撼于她的华美和无双,震撼于她沧桑的历史变迁,更震撼于这其中的巨大失落。曾经的万园之园,曾经的文化集萃,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怅惘低回。 圆明园,这个五世皇帝的御用之园,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和经营。每一朝,从帝王到臣民,都对她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感情。尤其是皇帝们,他们亲自参与园林的设计,亲自督察施工情况,为每一处景色取名、题词。乾隆将他钟爱的南方园林创造性地复制到圆明园中,帝王们将中国无数的稀世珍宝藏于此园中,一年中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此度过。因此圆明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座园林了,于当时,她已俨然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又一中心,于今,她是一座文化宝库,不仅体现着清国帝王们的审美情趣和政治抱负,更体现出一种凝练和集萃,凝练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核心,集萃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艺术成就。 圆明园的美不仅得到国人的称赞,也让外国人惊叹不已。当时一批批来自英国、俄国的使者,视其为仙境和梦幻之所在。然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这些,从那些来自西洋的贡品中早已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西方文明正在迅速崛起。但我们的天子们并未从那些精致的马车、大炮中读出更多的东西,却依旧沉迷在圆明园带给他们的安逸与平静中。 1860年10月6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入侵,惨遭洗劫与焚毁,并由此开始了她坎坷曲折而悲壮的命运。一切的荣耀、骄傲与奢华在大火中化为乌虚,在洗劫中粉身碎骨,帝王将相,君臣百姓无不失声痛苦。整个民族在滴血! 尽管皇帝太后们想通过修复的方式竭力挽回,然而对正处于刀尖上的中国来说,这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又给了原本脆弱的圆明园一致命的一击。 军阀混战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中国,都有太多的无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已无力保护这座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万园之园,尽管她已经面目全非,满目疮痍。园内的石块、木材、华表、碑帖、砖瓦…甚至是土地——这个稀世之园的仅存,仍被无情地掠夺与侵蚀着。而这个过程,长达六七十年之久。至此,她已失去了最后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第2期2011年1月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 No.2JAN.2011 一、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家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里曾说过“在生活条件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里,为人保存与其相称的文化环境,是大自然、先辈遗留的文明见证,这对人的平衡发展十分重要,为此应该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将当代成就、昔日价值和自然之美纳入整体规划加以考虑”。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她也是一部研究古代社会生产发展的百科全书,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窗口,并且她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 作者简介:李志霞,南阳市园林绿化管理局,473000。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李志霞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 前看来,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拟就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做一个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关系 入,提高公共服务绩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运行,对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信息资源也不可或缺,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公共组织才能针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群众提出的意见做出回应与纠正。 3.4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指公共服务绩效改进得以实现的手段,它是连接目标与结果的桥梁,是将改进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与机制。为改善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政府为主导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评估活动,如顾客满意度调查、行风评议、目标责任制考核等。这些基于不同技术方法的评估活动在方式、成本、效率、效果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随着时间、空间、服务类型 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对公共服务绩效改进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这些技术方法有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使公众充分参与公共服务绩效改进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Boyne George.What is public service improvement?[J].Public Admin-istration,2003,81(2):211-27. [2]施芳.学术界首次全面评估我国公共服务绩效———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N],人民日报,2007年4月17日. [3]孟华.公共服务绩效目标对服务绩效的影响———以英国萨塞克斯郡警察服务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6,(02). !!!!!!!!!!!!!!!!!!!!!!!!!!!!!!!!!!!!!!!!!!!!! 9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意大利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

意大利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 以威尼斯为例 20世纪意大利政府及社会各界充分意识到历史文化遗存的珍稀性、不可再生性及其不可替代性,矢志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意大利政府审时度势,扬长避短,高度重视本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多管齐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优化自身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意大利原本有着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个被誉为“欧洲天堂和花园”的国度,位于南欧地中海之滨,风光旖旎。意大利作为古罗马帝国遗产的主要继承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名胜古迹荟萃,尤以绘画、雕塑、建筑艺术见长。整个意大利有1296个著名的观光景点,俨然是个“露天博物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西方文明中最有代表性的古迹大约有60%—70%集中在意大利。由此可见,意大利在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之重要性。有赖于此,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大国,每年吸引了近4亿游客前来观光、消费,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世界各国中,最早遇到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正是意大利。1797年,根据法国和意大利签署的《波隆那协定》第8条规定,占领军法国对意大利文物开始大肆掠夺。 这种赤裸裸掠夺人类艺术珍品的举动引起了有良知的学者的反对。德·坎西在法军征服意大利战役期间发表了《致米朗达的信》,信中提出了“艺术品和产地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的观点。1800年教皇庇

护七世率先开始做出保护文化艺术遗产的努力。他在1802年颁布的敕令中规定: 未经教皇许可,禁止挖掘、出口艺术品。他还下拨了发展博物馆的经费,倡导改善考古学教学。此举极大地推动了考古学的发展。1820年意大利颁布了文化遗产保护法。 意大利现有的“世界遗产”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为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城区,如罗马古城区、佛罗伦萨古城区、那不勒斯古城区、乌尔比诺古城区。 第二类为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如威尼斯及其澙湖、波尔托维内列、利古里亚区的五渔村和群岛。 第三类为单体古建筑和建筑群落,如米兰的圣母玛利亚教堂、维琴察市威内托区的帕拉蒂奥别墅群、拉文纳市区基督教早期建筑群和壁画。 第四类为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艺术杰作,如卡莫尼卡峡谷的岩石画、米兰的多明戈教会修道院中的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 第五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2001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西西里傀儡戏。因篇幅所限,本文仅以威尼斯和罗马为例,探讨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希冀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在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方面,意大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逐渐摒弃了化妆式的纯美学修复及单纯追求提高艺术品身价的古玩式修复的观念,采取了科学性保护式修复与科学性考古式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努力降低各种因素对文化景观及艺术品的破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 报告

编号:FS-DY-2040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

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