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一、“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发展回顾

(一)口岸体系不断优化

(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三)运营情况持续向好

(四)口岸作用发挥明显

(五)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标准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区域合作赋予公路口岸新内涵

三、“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原则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三)规划布局

四、“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一)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二)合理利用铁路资源,拓宽铁路进出通道

(三)加强“出海通道”建设,调整内陆港功能

(四)加强服务创新管理,提高口岸整体工作效率

(五)推进口岸法制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五、“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口岸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提高口岸宣传水平

(四)建设培养口岸人才

前言

北京口岸是首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为了更好地指导“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与管理,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改善首都发展环境,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和口岸相关行业法规要求,结合首都特点,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开展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围绕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口岸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了主要工作任务,并拟定了相关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期限:2011年至2015年

一、“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和驻京查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交通运输部门和运营主体的积极配合下,北京口岸各单位紧密配合,口岸建设与管理取得了重要成绩。

(一)口岸体系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体系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成为航空口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北京西站铁路口岸开辟了京港客运新通道,经国务院批准将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平谷国际陆港建成并启用,不但形成了北京又一条出海通道,也创新了口岸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至“十一五”末期,北京拥有已开放的首都机场口岸,已获批的西站铁路口岸,以及丰台货运口岸、朝阳口岸、平谷国际陆港三个具有口岸功能的物流园区,形成了以航空口岸为主导,铁路、公路口岸为补充的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多样、效率更加提高的口岸体系,进一步向“在空中、陆地、海上三个方面构筑设施现代化、服务优质化、功能多样化的国际大通道”目标迈进。

图1:“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功能布局图

(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T3航站楼作为首都新的标志性建筑,大大提升了首都机场口岸的吞吐能力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国际枢纽机场奠定了基础;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作为国内第一家依托空港口岸设立的特殊监管区,以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实现了空港口岸功能的进一步扩展;北京西站铁路口岸自助式通关设施,提高了旅客边检通关效率;平谷国际陆港建成并启用,为北京的公路口岸基础设施进行了扩容,实现了北京东南东北各有一个“出海通道”的口岸发展新格局。

(三)运营情况持续向好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北京口岸进出口货物监管量从109.1万吨增至137.8万吨,增长26.3%;征收关税及代征税从279.3亿元增至402.4亿元,增长44.1%;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从4865.48万人次增至7394.81万人次,增长52%(其中,进出境旅客从1260.93万人次增至1700.49万人次),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四)口岸作用发挥明显

“十一五”期间,北京空港口岸为重大国事活动的顺利举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进出保障。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庆典、防控甲型流感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第一国门”的作用,保障了国家安全,受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作为进出口贸易和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北京口岸的建设不但改善了投资和贸易环境,而且促进了北京会展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10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3.6亿美元,较2005年35.3亿美元增长80.17%;2010年国际会展活动收入44.50亿元,较2005年12.26亿元人民币增长262.97%;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90.1万人次,较2005年362.9万人次增长35.05%。

(五)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按照“依法把关、监管有效、方便进出、管理科学”的要求,积极优化通关模式,改进通关流程,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客运方面,航空口岸行李监管实现了“一机两屏”,信息预报系统(API)、无线验放系统、移动检查车和自助查验系统等一批科技成果投入口岸查验实践;首都国际机场在全球行业公认的旅客满意度测评中获得4.73分,被评为全球最佳机场第四名。货运方面,继续推进口岸“集中监管、集中查验”的同时,大力实施“区域通关”、“分类通关”等便利政策,减少了通关环节,降低了通关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

“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口岸规模与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目标不相适应;基础设施与建设安全高效文明绿色繁荣的一流口岸不相适应;综合性、地方性口岸服务与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标准

拥有巨大的国际客流和较高的口岸运营指标是世界城市的显著特征之一。设施一流、功能齐全、安全高效、服务优质和通关便利的现代化口岸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撑条件。北京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对口岸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标准,“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北京口岸的建设与管理必须要以“四个服务”和打造“五都”为出发点,满足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对外交流需要,适应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步伐和进程。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要求

北京的产业高端化发展态势和服务主导型经济特征已经显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首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在科技进步和信息发展的推动下,以高新技术和低耗能源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是北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结合高新技术和低耗能源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贸易要求北京必须强化以航空口岸为主导、铁路和公路口岸为配套的口岸发展意识,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三)区域合作赋予公路口岸新内涵

随着“首都经济圈”的形成和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一个辐射面更广、区域合作更深、优势资源互补更强的对外经贸格局正在形成。广泛的区域合作要遍及各个领域,北京口岸需要着眼于“大口岸”发展,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并凭借区域资源整合来实现功能和政策的集成。公路口岸是北京重要的海运进出口通道,打造国际商贸中心需要北京借助津冀沿海资源建设内陆的“无水港”。同时,突破了传统转关监管模式的区域通关政策深化了区域口岸合作的内涵,使内陆城市的海运进出口贸易通关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辐射更广迈进。“十二五”时期,北京具有公路口岸功能的物流园区发展需要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利用周边的港口资源,借助区域通关,实现内陆“无水港”的功能。

三、“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理念,从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出发,坚持空港优先、资源整合、服务创新、和谐发展的原则,全方位推进口岸的建设和管理。

1、航空口岸优先发展原则。把优先支持航空港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利用北京空运资源和首都优势,以打造国际枢纽机场为契机,不断推动首都机场口岸改进通关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品牌影响。大力支持北京新机场建设,推动制订土地、财政、税收等领域的政策促进措施,协调各方力量,推动新机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航空口岸服务设施的根本好转和整体保障能力的大幅提升。

2、口岸资源整合共享原则。对口岸资源从区域分工、空间布局、功能设计等方面统筹协调,形成口岸功能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点突出、资源集约、优势互补、发展协调的新格局。建立京津冀地区大口岸资源共享与互补机制和合作平台,形成面向市场、客户至上、便捷高效和监管有效的大通关服务体系。

3、口岸服务管理创新原则。强化口岸服务管理的地方性综合性内容,依法合规创新模式、改进方式,形成与场区运营管理、通关查验管理互为补充、互相衔接、依据充足、职责清晰、目标明确的合作发展机制,提升北京口岸整体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4、服务社会和谐发展原则。抓住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带来的重大机遇,利用口岸自身优势,强化口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体系建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功能扩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从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服务于首都经济和对外交往发展需要。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到2015年,预计北京口岸进出口监管货量突破170万吨;空港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其中进出境旅客达到2600万人次,中转旅客比例超过25%;货邮吞吐量超过300万吨;北京西站铁路口岸年进出境人员达到14万人次。

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时期的口岸发展,必须要与不断增长的客货吞吐量相适应,与不断增长的首都经济和城市交往要求相适应。根据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总体要求,未来五年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是:

继续发挥好现有口岸作用,立足首都,面向华北打造一个初步现代化的口岸体系。以航空口岸国际一流、铁路客运口岸国内领先、内陆港功能国内先进为标准,加快调整口岸结构,改进基础设施,完善口岸功能,进一步构筑以航空口岸为主导、铁路口岸为延伸、公路口岸为补充,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突出的北京口岸体系;积极推进两个提升,继续提升口岸整体服务水平,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以改善进出环境为指引,强化安全管理、协调合作、创新发展三个机制,实现北京口岸持续安全、高效、文明、绿色、繁荣的发展目标。

(三)规划布局

“十二五”时期,结合北京对外交往、进出口物流和城市交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在依托多式联运,以航空口岸为主导、以铁路口岸为延伸、公路口岸为补充的体系下,打造重点突出、配套完备、分类齐全的“两主(航空口岸)五辅(铁路、公路口岸)”发展格局,形成空陆海体系完备、南北分布均衡、东西发展协调的口岸布局。

航空口岸:进一步发挥首都机场口岸主导作用,提高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推动大兴北京新机场口岸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航空口岸格局。

铁路口岸:完善通关环境,推动北京西站铁路口岸正式开放;改进基础设施,提高丰台货运口岸发展能力;加强选址研究,推动铁路货物进出通道的拓宽。

公路口岸:扩大平谷国际陆港口岸功能,提高过货量;将朝阳口岸外移至通州马驹桥物流基地,改善口岸交通环境。

图2:“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布局图

四、“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将紧紧围绕口岸发展原则,按照发展思路,落实发展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口岸功能升级,以服务管理机制创新促进口岸效率提升,推动北京口岸的建设和管理迈上新台阶。

(一)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全力支持首都机场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推动口岸扩大开放,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支持首都国际机场继续开发新的国际通航点,增加国际航线,提高进出境旅客吞吐能力;努力争取在首都机场口岸有条件实行更长期限的过境免签政策和扩大落地签证范围,提高北京的对外开放程度。支持首都国际机场进出口货运发展,推动货运信息平台的研究开发,完善口岸货运区通关设施;以天竺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为龙头,推动具有空港特色的生产型服务企业、高端物流产业和转口贸易发展,进一步壮大首都临空经济。协调本

市相关部门完善机场周边综合交通配套,推动省际交通和快速公共交通网络衔接机场,改善周边交通环境;进一步强化轨道交通、机场大巴的公共交通属性,提升进出机场道路的通达性。建立净空保护工作机制,协调推进《北京市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管理若干规定》的实施,保障民航飞行安全。完善口岸服务,进一步加强机场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突出口岸管理的地方性和综合性,从更深层次上提高空港的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率。

开展北京新机场口岸开放的可行性研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做好口岸查验基础设施与机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启用的研究推进工作;提出查验机关口岸配套设施和人员编制的安排和意见;总结分析以往通关实践经验,研究新机场口岸监管流程和地方综合管理意见。

(二)合理利用铁路资源,拓宽铁路进出通道

着力加强西站铁路口岸建设。继续调整补充查验基础设施,推动西站铁路口岸正式开放;进一步改进服务,方便进出,提高社会认可度,增加旅客吞吐量;建立联合应对机制,妥善处理口岸重大和突发事件;加强统一协调和综合治理,形成有效防范偷渡和走私活动的合作机制。

改善丰台货运口岸发展环境。加强与内蒙古满洲里、二连浩特、新疆阿拉山口等边境口岸的合作,提高转关效率;完善与铁路部门的有效合作机制,确保通道畅通,保证口岸平稳运行;推动基础资源共享,提高管控效率;改进查验设施,加强安全监管。

研究提出拓展铁路进出口货运通道的可行性意见。根据铁路部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调整规划,研究合理选址设置口岸功能的可行性;根据可行性研究,提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意见和周边道路改造意见,为铁路货物进出口提供保障;开展进出口物流研究,调查了解北京地区进出口货物对铁路的需求情况。

(三)加强“出海通道”建设,调整内陆港功能

加快推进朝阳口岸向通州马驹桥的外移。在通州马驹桥物流基地合理规划口岸功能区及配套功能区,依法、合理,适当超前建设口岸基础设施、综合业务用房和口岸电子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完善口岸内外部交通设施及货运枢纽建设;研究内陆港通关模式,缩短转关时间,节约通关成本,带动具有海运进出口需求的产业聚集,促进口岸区域经济发展和贸易便利化。

进一步扩大平谷国际陆港的功能。增加保税功能,降低物流成本,满足进出口企业需要;多渠道挖掘货源,提高过货量;推动二期工程建设和国际物流甩挂运输项目落地运行,加快与周边港口一体化发展,拓展出海通道;树立大口岸意识,开展区域合作,推动扩大区域通关范围;改进场内基础设施,增加货主通关便利。

(四)加强服务创新管理,提高口岸整体工作效率

服务管理创新是口岸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提高口岸整体工作效率,提升口岸整体工作水平的前提和保障。“十二五”时期要把依靠科技进步与服务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把完善政策环境与服务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把提高口岸效益与服务管理创新结合起来,以服务促进步,以创新求发展。

推动建立口岸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依靠科技力量和大型企业,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促进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口岸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减少通关环节、促进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为目标,以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有效管控为保障,加快推动北京电子口岸建设。

推动建立大口岸、大通关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区域通关政策为口岸发展带来的新变化,研究探索内陆港建设的新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内陆口岸与沿海口岸、沿边口岸合作的新途径,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抓住并扩大政策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大口岸、大通关发展格局。

推动建立口岸效益评估和发展促进机制。针对口岸的不同类别、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研究提出不同的效益评估办法,以便制定区别性更大、针对性更强的

政策促进措施;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大通关促进政策的实践经验和有效做法,研究提出措施更加有效、应用更加合理、效果更加明显的促进意见和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从整体上提升口岸的服务管理水平。

(五)推进口岸法制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

总结分析口岸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口岸管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推动口岸法制化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根据《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口岸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提出符合首都特点的贯彻细则与办法;研究制定法理依据充足、职责定位清晰、服务内容明确、管理方式规范的切合北京口岸实际情况、适合北京口岸发展的管理办法,推动口岸服务管理迈上新台阶。

五、“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口岸组织领导

按照国务院关于口岸建设和管理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坚持市委、市政府对口岸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对口岸综合管理的具体指导;进一步发挥北京口岸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坚持重大口岸问题由领导小组研究,重要管理机制由领导小组协商,重点工作事项由领导小组推进的工作原则;强化对口岸突发事件、重大通关事项和其他综合事项的组织协调,坚持依法推进由属地牵头组织的各类管理活动,突出综合性、地方性和服务性。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策支持是确保口岸改进通关环境,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时期,依据口岸建设和管理确定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力度;改进并完善现有大通关专项经费使用办法,按照依法、科学、合理和规范的要求,制定可操作性意见。

(三)提高口岸宣传水平

高度重视口岸宣传工作,用宣传促发展,以发展扩影响,增强口岸竞争力;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广泛沟通媒体,加强信息公开,服务社会发展;做好信息交流,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北京口岸发展成果,提升口岸地位和社会认知度。

(四)建设培养口岸人才

人才队伍是口岸发展的关键,“十二五”时期,尤其注重口岸队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作风扎实、业务精通的口岸干部队伍;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到口岸单位挂职锻炼的学习机制,扩大干部队伍工作视野;深入开展业务研讨和口岸理论研究,拓展干部队伍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社会专业人才资源服务口岸,支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展口岸建设与管理课题研究,不断创新口岸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附件:关于口岸发展目标的说明

附件:

关于口岸发展目标的说明

一、国际一流航空口岸的基本指征

根据国际机场协会的统计资料,总结归纳国际一流航空口岸(世界排名前10位)在各项指标上的具体特征如下:

①设施设备:3-5条跑道,3-6座航站楼,航站楼之间的中转便捷。

②客货运规模:年客运吞吐量在5000万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在185万吨以上。

③国际旅客中转时间:45-60分钟。

④通关速度:一般货物平均通关时间进口不超过2小时;出口不超过1小时。

⑤旅客满意度:4.5分以上。

二、国内领先铁路客运口岸的基本指征

①口岸基础设施:联检大厅分设入境大厅和出境大厅。出境、入境大厅通道充足,设有自助通关通道,满足旅客通关需要。

②口岸配套服务:设有签证、金融服务、免税消费等服务功能。

③通关服务:通关流程简捷、便利,平均通关时间3分钟/人次。

三、国内一流内陆港的基本指征

内陆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依靠“海铁”和“海陆”等多式联运方式与海港连接,为进出口企业提供通关服务。国内一流内陆港应具备基本特征如下:

①堆场堆装能力。集装箱堆场堆存能力超过5000标箱,年吞吐量20万标箱以上。

②口岸基础设施。设有专用查验平台,检验检疫熏蒸设施,海关监管库、保税库,冷藏库等先进仓储设施。

③货物通关服务。具备电子通关服务能力,通关流程简捷,手续便利。

④口岸配套服务。设有查验单位、港务、船代、货代、银行等部门一站式办公场所。具备保税、仓储等服务物流配套服务功能。设有有电子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四、“安全、高效、文明、绿色、繁荣”口岸的内涵

安全,即利用安全长效机制和风险管理的方法技术,充分获取和分析国际资源,加强口岸执法工作,最大限度地确保通关安全、顺畅和稳定,在保障贸易安全和便利的同时,保护社会和公共安全,发挥安全国门的作用。

高效,即通过完善口岸通关基础设施,改进和优化通关流程,简化通关业务手续,确保口岸客、货通关更加协调顺畅,通关效率不断提升,为进出口企业及进出境人员节约时间和成本。

文明,即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宣扬北京首善之区、文明有礼的道德礼仪规范,不断提高口岸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口岸服务水平,从而树立热情友好的国门形象。

绿色,即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口岸功能区,减少物流环节的能源消耗,借助电子信息化手段,提高口岸作业水平,降低单位效益的碳排放量。

繁荣,即口岸入出境吞吐量与进出口货量保持增长,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满足城市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基本需要。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 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档案局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前言 “十一五”回顾 一、档案资源不断丰富 二、档案利用服务成效明显 三、档案安全保管不断加强 四、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扎实推进 五、档案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新形势新要求 指导思想 主要目标 主要任务 一、档案资源建设 (一)加强档案馆资源建设 (二)加强档案室资源建设 二、档案利用服务 (一)做好查阅接待工作 (二)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三)积极开展惠民活动 三、档案安全建设 (一)构筑思想防线 (二)构筑制度防线 (三)构筑技术防线 (四)构筑设施防线 (五)构筑网络防线 (六)构筑应急防线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建设数字档案馆系统(二)加快档案数字化步伐(三)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接收工作(四)推进资源共享和网络化服务五、档案馆馆舍建设 (一)加快市档案馆新馆建设(二)推进区县档案馆馆舍建设六、档案依法行政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

(二)加大业务监督指导工作力度 (三)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贯彻 二、深化科学研究 三、提升队伍素质 四、强化监督检查 前言 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工作,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指导“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规划主要总结“十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xx集团调整战略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加大资本投入、持速快速发展的五年。是不断增加积累、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打造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也是企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灵活的特点和优势,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使企业在全球经营风暴中傲立市场。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奋斗,企业形成了以建材、地产和建筑为支柱的循环产业发展集群。2014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超1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以硅酸钙板和水泥、商品混凝土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已成为XX市最大的产业。房地产已成为XX市十强开发企业。信德建设成为XX市为数不多的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集团在XX市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社会的奉献名闻遐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明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弘洋集团现有建材、地产和建筑企业大都是关联企业,均有资源相互利用、相互补充、再生利用的循环功能和特性。为此,加快“十三五”时期集团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为了明确“十三五“时期集团发展方向,做到干有目标,赶有方向,经自下而上反复酝酿,征求意见,特编制宜昌弘洋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把弘洋集团建设成为XX市乃至湖北省产业规模一流,管理水平一流、企业效益一流、社会贡献一流、员工待遇一流的民营企业集团。 二、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集团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规模和发展趋势,未来五年总体思路是:加快发展做强建材业;超常发展做精地产业;持续发展做大建筑业,统筹发展做好辅助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资源循环、全面提升弘洋综合实力。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教发2010-7号)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合理布局、有序建设,现就“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做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做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任务。强国必先强教,学校基本建设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和实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建立和完善教育基本建设体制机制的重要载体,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各级政府对学校基本建设持续投入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科学有序地推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建设管理水平。 (二)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教育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加速的关键时期,人口结构和布局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结构调整、人口变化更加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学校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紧密衔接,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学校建设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历史时期,也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面临着人均耕地少、农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农业增产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压力增强、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突出等挑战。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满足新阶段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在“十五”现代农业技术主题和相关专项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863计划中增设了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以下简称“863农业领域”)。“十二五”以来,863农业领域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坚持“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引领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设立了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技术、动物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农业生物制剂创制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与修复技术、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与装备、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7

个主题,覆盖了《纲要》规定的全部农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9个优先主题。项目实施以来,共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50项、国外发明专利58项;制订国家标准30项,地方、行业标准165项;获得国审新品种32个,新产品、新装置481项,软件登记著作权206项;发表EI、SCI、ISPT收录论文7772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5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4项(国家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16项);实现成果转让158项,成果产值15.44亿元。相比“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对农业高技术研发领域的支持比重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幅仅为10.7%,远低于20%的预期;平均每个课题国拨经费的支持强度由“十一五”的197.3万元增加到了1034.7万元,增幅高达424.4%,表明课题集中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承担国拨经费的比例分别为48.5%、39.3%和12.2%,与“十一五”的51.2%、41.4%和7.4%相比,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分别给企业让出了2.7%和2.1%的份额,由此可见“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在农业前沿技术研发活动中日渐显现;团队人员以中青年 科学家为主的中级职称人员比重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人员学历构成有了较大提升和优化。1、“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研究进展在各级责任主体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近5年的组织实施,863农业领域在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新产品/装备创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企业培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序言 规划意义:老龄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是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编制实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积极、主动、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对推动首都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性质:本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建设,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老龄工作体系为目标,提出“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内容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全市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依据。 编制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首都老龄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本市围绕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在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敬老优待服务,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稳步推进,《北京市“十一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得到积极落实。 (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人口。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了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制度上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的目标。建立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科学调整机制,196.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逐年上调。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17.2万名参保人员享受到保险待遇。建立了福利养老金制度,61.3万名无社会保障城乡老年居民享受福利养老金待遇。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城乡老年社会救助体系,4万名老年人应保尽保。建立了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现了五保人员供养模式从村民互助向公共财政供养的转变。建立了高龄津贴制度,2.2万名9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完善了征地超转人员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父母奖励扶助制度。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1)

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十二五”发展回顾 回顾公司“十二五”发展,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以精益生产管理深入扎根为目标,以车间班组建设为抓手,在保证产值产能的同时,完成了推进组织机构建设、加强行业标准顶层设计和规划、实施精益生产管理并努力拓展其外延等工作。 一、推进组织机构建设 “十二五”期间,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共设立生产运营部、质量保证部、质量控制部、物资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设备工程部、行政事务部、财务部、安全保卫科,均由公司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直接领导,在整体工作运行上,达成了高效准确的管理目标。固体制剂一车间、固体制剂二车间、动力维护车间作为公司产能保证,由车间主任直接负责,车间主任配备工艺技术员、质量管理员、劳资核算员、设备管理员四大职能管理人员,该管理体系独立支持车间生产运作。 在后勤管理方面,公司依靠管理协调体系、后勤保障体系两大主体带动生产、保证发展。从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质量、控制成本。在生产中,严格要求过程控制,全面落实“三检制度”,确保流入市场产品的合格性。 二、加强行业标准顶层设计和规划 “十二五”期间,公司积极参与山西省内制药行业标准设计,努力投身我省生物制药科技项目工作。

通过小试工艺研究、中试、大生产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研究等,太原制药公司独立起草了“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产品质量标准,其中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公司自主研发技术,已申报专利。 三、实施精益生产管理 在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公司组建“精益生产管理小组”,结合公司生产经营的特点,全面审视公司的组织运作,解决组织架构与组织运作的冲突。在整体运作方面,公司以管理流程为中心组建管理架构,对公司的部门进行重组,不断改善管理流程。 在不断打造精益样板的同时,目标管理体系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通过目标管理工具的运用,管理逐渐以数字和事实为基础。通过系统的培训,公司全员将自身工作和公司目标对标,达成了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的目标。 6S的深入落实,保证了工作环境的整洁,同时也在挖掘“精益生产管理”精髓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作为集团“精益生产管理”的试点,太原制药公司在车间管理方面率先施行班前会、工作教导等多种管理形式,以“三件事情两张表”作为管理工作的抓手,提高了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车间员工的工作技能。 第二部分“十三五”面临形势 伴随制药行业政策的发布、执行,不能严格按照GMP规定生产的制药企业会面临倒闭风险。在政府不断提高制药企业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制药行业成熟度已经很高。面对更加规范化、严格化的政府管理现状,药品生产企业更加需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提高自身的管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北京市房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北京市房山区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在国家和北京市扩大内需政策作用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全区“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2.2亿元,年均增长9.9%,完成规划目标的78%;区域税收达到181.8亿元,年均增长27%,完成规划目标的20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8.6亿元,年均增长65.9%,是规划目标的5.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53亿元,年均250.6亿元,是规划目标的2.78倍;全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94.5万人,比“十五”末增加7.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8平方米。 一、十一五期间房山区住房保障发展成就与现状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在北京市政府和房山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把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目前多个住房保障项目已开工,部分项目已竣工入住,住房保障审核窗口、街道(乡镇)住房保障审核窗口已经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规模在北京市十六区县中处于领先水平,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家庭通过保障性住房改善了住房条件。 (一)房山区住房保障建设状况 1. “十一五”期间房山区住房保障稳步发展 房山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就组织建设了大规模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解决了相当数量的中 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近几年来,在中央和北京市各级政府的总体 1

某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某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xx集团调整战略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加大资本投入、持速快速发展的五年。是不断增加积累、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打造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也是企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灵活的特点和优势,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使企业在全球经营风暴中傲立市场。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奋斗,企业形成了以建材、地产和建筑为支柱的循环产业发展集群。2014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超1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以硅酸钙板和水泥、商品混凝土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已成为XX市最大的产业。房地产已成为XX市十强开发企业。信德建设成为XX市为数不多的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集团在XX市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社会的奉献名闻遐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

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明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弘洋集团现有建材、地产和建筑企业大都是关联企业,均有资源相互利用、相互补充、再生利用的循环功能和特性。为此,加快“十三五”时期集团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为了明确“十三五“时期集团发展方向,做到干有目标,赶有方向,经自下而上反复酝酿,征求意见,特编制宜昌弘洋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把弘洋集团建设成为XX市乃至湖北省产业规模一流,管理水平一流、企业效益一流、社会贡献一流、员工待遇一流的民营企业集团。 二、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集团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规模和发展趋势,未来五年总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第二章基础教育 (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七)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第三章职业教育 (九)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十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十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四章高等教育 (十三)建设高水平大学 (十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十六)提升社会贡献力

第五章学习型城市建设 (十七)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十八)大力开展继续教育 (十九)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第六章教育体制改革 (二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二十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二十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二十三)办学体制改革 (二十四)管理体制改革 第七章教育开放与合作 (二十五)加强教育合作与交流 (二十六)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二十七)进一步扩大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第八章教师队伍建设 (二十八)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二十九)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长效机制(三十)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三十一)建立和完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 第九章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与经费保障 (三十二)加强对空间布局调整的规划与实施(三十三)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

(三十四)依法增加政府投入 (三十五)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三十六)优化经费分配结构 (三十七)加强经费使用管理 第十章教育信息化 (三十八)加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 (三十九)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 (四十)创新信息化教育与管理方式 第十一章依法治教 (四十一)完善地方立法 (四十二)严格依法行政 (四十三)推进依法治校 (四十四)加大督导力度 第十二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四十五)组织实施十大重点建设项目 (四十六)加快“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第十三章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 (四十七)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四十八)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四十九)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五十)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 序言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期间一切金融工作应聚焦在四大目标上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有序的金融对外开放、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有效的调控监管体系。 中国金融环境分析 从今后10~15年的长趋势看,中国经济要保持稳定增长,面临的环境挑战主要有五个方面: 我国人口结构优势在2015年左右开始迅速消退,将构成未来经济增长的约束与潜在负担;环境与各种资源的约束,将增加未来世界和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的压力;困扰中国经济长期未解决的结构失衡(包括当前突出的储蓄消费结构失衡问题等),将在相当程度上伴随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顽疾,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中心任务;可以预计,今后的10~20年内,以美元为主、“一极多元”、动荡不确定的国际货币、汇率体系,将是长期直接制约中国经济崛起的外部因素。加上我国金融发展长期不足,明显滞后于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约束。 为了应对这五方面的挑战,需要从现在开始,进一步融入金融全球化,充分发挥金融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 从中期即“十二五”时期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又将突现过去中国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不曾有的两大重要特征: 一是美国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更为突出。以20国集团取代7国集团这一世界经济合作机制平台的更替为标志,世界经济金融秩序和进入变革、重整的探索期。探索初期,各国之间利益、实力的角逐与博弈,决定了世界主要货币之间汇率更趋不稳定,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明显抬头,加上危机刚刚过后各国经济调整的艰难性、中期性这一内在态势,决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相对于2003~2007年的高增长,将出现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期。经济的缓慢增长和调整时期国家间利益的冲突,必然会进一步增加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必然会对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金融政策的选择,形成过去任何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所从未出现过的新情况、新挑战。这表明,我国金融业在进一步参与金融全球化中,需要保持外界有一定风险隔离的情况下,加大自我发展,注重把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 二是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既面临着经济要继续保持稳定高增长的内在的强烈要求,同时又面临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及为应对这场危机采取了部分政策措施而产生的新的结构调整压力。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2020年(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 划

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十一五”回顾与总结 (1) (一)发展现状 (1) (二)存在问题 (6) 二、面临的形势 (7) (一)工业转型升级引导民爆行业健康发展 (7) (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拉动民爆行业市场需求增长 (7) (三)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民爆行业产能布局调整 (7) (四)一体化模式成为民爆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8) (五)倡导绿色发展和强化社会公共安全对民爆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8)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9) 四、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11) (一)推动结构调整 (11) (二)促进行业科技进步 (11) (三)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13) (四)推行绿色发展 (13) (五)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 (14) (六)加快行业市场化进程 (14) (七)扩大国际贸易与交流合作 (15)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6) 五、保障措施 (16)

(一)坚持依法行政和政策引导 (16) (二)加快技术与管理标准化工作 (17) (三)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17) (四)强化产品质量监督 (18) (五)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 (18) (六)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服务功能 (18) (七)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18)

“十二五”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民用爆炸物品行业(以下简称“民爆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民爆行业是我国工业体系中的基础性产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使命。为继续促进行业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是民爆行业发展较快的五年。在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能源及资源性工业品的需求持续旺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加大的拉动下,民爆行业产能逐步释放,结构不断优化,安全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效益明显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发展现状 1.行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民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效益状况明显改善,运行态势趋稳向好,经济规模总量和企业利润大幅提高。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总值分别由2005年的137.8亿元、13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78.2亿元、278.3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1%、15.2%;销售企业的销售总值由2005年的12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8.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9%;产品和技术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不足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亿美元以上;实现利润总额由2005年的13.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8.6亿元。

十二五时期全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全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生产总值(GDP ):由“十一五”末(2010年)的12359.3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2015年)的22005.6亿元,总量增加近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3%提高到3.3%。五年平均增长10.8%,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过2万元、2013年过3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5997元(折合5779美元),相当于全国比例由2010年的68.3%提高到2015年的72.9%。 图1 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 2.粮食:实现“十二连丰”,2015年产量达3538.1万吨,比2010年增长14.9%,五年平均增长2.8%。总量占全国份额由2010年的5.6%提高到5.7%。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列。 4000 800012000160002000024000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000 1000018000 2600034000 42000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3.工业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969户,实现工业增加值9817.1亿元,比2010年增长93.2%,年均增长14.1%。五年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6%。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水泥、汽车等优势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4.经济结构: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4∶52.1∶33.9调整为2015年的11.2∶51.5∶37.3,其中三产比重上升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29.8%提高到3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9%提高到36.9%,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8.5%下降到26.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由2011 年的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一、“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发展回顾 (一)口岸体系不断优化 (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三)运营情况持续向好 (四)口岸作用发挥明显 (五)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标准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要求 (三)区域合作赋予公路口岸新内涵 三、“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原则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三)规划布局 四、“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一)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二)合理利用铁路资源,拓宽铁路进出通道 (三)加强“出海通道”建设,调整内陆港功能 (四)加强服务创新管理,提高口岸整体工作效率 (五)推进口岸法制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五、“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口岸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提高口岸宣传水平 (四)建设培养口岸人才

前言 北京口岸是首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为了更好地指导“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与管理,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改善首都发展环境,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和口岸相关行业法规要求,结合首都特点,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开展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围绕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口岸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了主要工作任务,并拟定了相关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期限:2011年至2015年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报告

公司 “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一六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2) 一、经济指标稳增长 (2) 二、战略布局促发展 (2)

三、自主创新上台阶 (3) 四、市场开拓创新高 (4) 五、管理水平显成效 (4) 六、存在的不足 (5) 第二章发展环境分析 (9) 一、市场环境分析 (9) 二、同行业对标分析 (10)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1) 第三章战略规划与发展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发展思路 (14) 三、发展目标 (14) 第四章保障措施 (17) 一、抢占市场 (16) 二、增加产能 (17) 三、储备人才 (17) 四、科技创新 (18) 五、狠抓成本 (18) 六、确保安全质量 (19) 七、文化建设 (19) 八、加强党建 (20) 结束语 (21)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公司实现管理提升、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时期,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对企业统筹规划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意义重大。本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集团公司“十三五”战略规划的精神和要求,明确了企业“十三五”时期方向性、整体性、全局性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保障措施等内容,是“十三五”时期公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是企业快速转型壮大并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时期。公司紧紧围绕股份公司总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及集团公司制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业务结构调整,细化管理责任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前进步伐,坚持三个市场齐头并进,实现产业链无缝对接,公司社会影响力、竞争力得以大幅提升。 一、经济指标稳增长 2015年各项任务目标的胜利完成,为实现企业“十二五”发展目标画上圆满句号。五年来,累计新签合同额15.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2.3%、30.67%。企业总资产、净货币资金存量分别由期初的 4.11亿元和9255.2万元增长到6.4亿元、1.1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27%、3.86%。十二五末和期初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大幅增长,一年一个小台阶,五年实现大跨越。 二、战略布局促发展 “十二五”期间,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集团公司制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以及《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战略纲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求好、求快、求实”的总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做强做大为重点,以求真务实为抓手,着力处理开拓经营与防范风险、做强优势与补好短板、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