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课件)

植物营养学(课件)
植物营养学(课件)

《植物营养学》

第一节植物营养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第二节植物养分效率差异的生理学和遗传学基础(Part1Part2)

第三节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改良途径第一节肥料的科学施用第二节肥料的科学管理(Part1Part2)

第十一章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

第一节酸性土壤 (Part1Part2Part3Part4)

第二节盐渍土 (Part1Part2)

第三节石灰性土壤 (Part1Part2)

第四节渍水和淹水土壤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

绿色植物的显著特点是其根或叶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并利用这些物质建造自身的躯体或转化为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源。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即称为营养。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称为营养元素。营养元素转变(合成与分解)为细胞物质或能源物质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实质上,营养元素是代谢过程的主要参与者。这表明植物营养与新陈代谢过程是紧密相关的。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或者说,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养分)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粮食生产不仅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且也要为副食品生产、畜牧业、养殖业以及工业生产(糖、酒等)提供原料。通常,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根据我国国情,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已不大,虽然我国尚有许多未开垦的土地,但大多存在投资多、难度大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粮食

增产必须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7年以后,我国化肥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化肥生产量和化肥进口数量的逐年增加,粮食总产量也随之迅速上升(图1-1)。近十几年来,由于我国种植结构的变化,粮、棉、油的种植面积有所减少,而瓜、菜、果园的面积发展较快,从而出现粮食总产滞后于化肥用量增长的势头。

众所周知,施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

措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TAO)的估计,化肥在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占40肠一60%。FAO于1960-1977年在40个国家进行的10多万个化肥示范和试验的结果表明,最好的施肥处理平均增产67%;用于化肥的投资,可获得该投资4.8

倍的农产品产值。在我国,增施化肥同样也有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国粮食与棉花产量的增长与化肥施用量的增加紧密相关。中国农科院土肥所曾整理了30年间(1951-1980)化肥总用量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相关关系的资料,计算其相关系数为0.964;化肥每亩施用量与粮食每亩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9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30年中化肥总用量与棉花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为。.788;化肥每亩施用量与棉花每亩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86,也都达到显著水平。

目前全国各地粮食生产水平相差很大,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浙江等省均

属高产地区,如上海市和浙江省年平均每公顷产量均在11 250 kg以上,而全国仍有3 300多万hm2耕地粮食产量仍在每公顷1 500 kg以下。这一方面充分说明了提高单产有很大的潜力;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改造低产田的战略意义。高产田的经验为低产变高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生产实践表明,提高作物单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养环境,保证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多年的实践证明,获得作物高产和优质产品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分的平衡供应。它必须以植物营养理论为指导,以各类植物的营养特性与不同土壤供肥状况为施肥的重要依据。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施肥才能明显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保护环境,并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造福人类;反之,盲目施肥往往不仅不能增产,反而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危害。

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

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在施用肥料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植物营养科学理论的探索,最早是从西欧开始的。当时,科学家研究植物营养主要是围绕着植物生长发育究竟需要什么物质,所需的物质是矿物质养分还是有机物质养分等间

题进行的。

一、植物营养研究的早期探索

尼古拉斯(Nicholas, 1401-1446)是第一个从事植物营养研究的人,他认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与吸收水分的某些过程有关。200年以后,海尔蒙特(VanHelmont,1577-1644)于1640年在布鲁塞尔进行了著名的柳条试验。他在一个装有200 10(90. 72 kg)土的陶土盆中,插上一枝5磅(2.27 kg)重的柳条,除浇雨水外

不加任何东西,并在盆上盖有带气孔的马自铁板,以防止其他物质落人。5年后,柳条长成了164 4(74. 39 kg)重的柳树,而土壤仅减少了2盎司(即56.7 g,1盎司一28. 35 g)。由于他没有认识到柳树从大气中摄取碳素以及从土壤中获得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所以他得出柳树增重是来自水而不是来自大气和土壤的错误结论。尽管他的结论并不正确,但他的重要功绩在于把科学的试验方法引人了植物营养研究的领域。

1661和1680年,罗伯特·波义尔(Robert Boyle)曾做过相似的试验,他根据植物体含有矿质灰分的事实,对植物仅从水中获得物质的见解表示怀疑。1804年,索秀尔(de Saussure)采用精确的定量方法测定了空气中的CO:含量以及在含不同数量CO:的空气中所培养的植物体内碳素含量以后,他证明植物体内的碳素来自大气中的CO:,是植物同化作用的结果;而植物的灰分则来自土壤;碳、氢、氧来自空气和水。至此,海尔蒙特柳条试

验的问题才算得到澄清。

19世纪初期,欧洲十分流行德国学者泰伊尔(Von Thaer,1752-1828)的腐殖质营养学说。他认为,土壤肥力取决于腐殖质的含量,腐殖质是土壤中惟一的植物营养物质;而矿物质只是起间接作用,即它可加速腐殖质的转化和溶解,使其变成易被植物吸收的物质这一学说当时在欧洲曾风行一时,但也有不少学者持

反对意见。

法国的农业化学家布森高(Boussingault,1802-1887 )是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植物营养的创始人。1834年,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农业试验站。他采用索秀尔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碳素同化和氮素营养问题。他运用田间试验的技术,并首先把化学测定方法从实验室运用到田间试验中,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提高人们对氮素营养的认识。他确认豆科作物可利用空气中的氮素,并能提高土壤的含氮量;谷类作物则不能利用空气中的氮素,只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素,并使之不断减少。他通过计算不同轮作中氮素循环的平衡账后指出,豆科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布森高对氮素营养的见解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此后,不少科学家曾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过植物营养。例如,西尼比尔(Sene-bier,1791)发现植物死于不流动的水中,这是一个溶液培养试验的重要实践。索秀尔在1804年充实了这一见解,提出假如把栗树苗的根暴露在CO:而不是空气中,树苗几天内就会死去。后来萨克斯(Sachs)率先强调了溶液培养中根系适当通气的重要性。伍德沃德(Wood-ward)和索秀尔都是用溶液培养

方法研究植物营养的先驱。

二、植物营养学的建立和李比希的工作

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国际公认的植物营养科学的奠基人。他于1840年在伦敦英国有机化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著

名论文,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并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他指出,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现的,而不是在植物出现以前,因此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这就是矿质营养学说的主要论点。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他指出:植物以不同的方式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连续种植会使土壤贫瘩,为了保持土奥肥力,就必须把植物带走的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否则由于不断地栽培植物,势必会引起土壤养分的损耗,而使土壤变得十分贫瘩,产量很低,甚至寸草不生,如通过施肥使之归还,就能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养分归还学说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意义。李比希提出的矿质营养学说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它使得植物营养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农业科

学的领域之中。

李比希在1843年《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的第3版中提出了“最小养分律”。这一理论的中心意思是,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最小养分律”指出了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应有针对性。150多年前,李比希提出的这一卓越见解,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至今仍不失其光

彩。

李比希最初的功绩在于他编辑和总结了前人有关矿质元素对植

物生长重要性方面的零散报道,并把植物矿质营养确定为一门科学。1843年以后,李比希与他的学生们陆续进行了化肥研制、田间试验等大量工作,为广泛施用化肥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李比希是一位伟大的化学家,他把化学上的成果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成功地运用到农业、工业、政治、经济、哲学等各个领域,并特别重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李比希还十分注意以通俗的笔调撰写“化学通信”,以阐述化学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如工业、农业、商业以及药物等方面的联系。李比希及其学说对于农业的影响着重于使化学融合于现代的农学、园艺学、植物生理学、林学以及其他农业科学之中。总之,他的学说在许多科学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比希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推行新教学法的教育家。他一改当时只鼓励迫切求知的学生从书本中去学,而提倡学生应从实践中去学。他教会学生使用仪器,并和他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他强调通过实践去观察,从而检验某些观念是否可靠,某些结果是否正确,并且进一步提出新的概念,尔后再作进一步观察,获得新的发现。李比希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了著名的研究者导师。后人从李比希倡导的“通过研究来教育”的独特风格中

获得了极大的启发和教益。

值得提及的是,1842年英国洛桑农业试验站创始人鲁茨(Lawes )取得制造普通过磷酸钙的专利,第2年采用兽骨加硫酸制成过磷

酸钙,以后逐渐发展为磷肥工业。鲁茨和吉尔伯特(Gilbert)都是李比希的学生,他们在洛桑农业试验站开创的肥料试验系统研究工作一直延续至今。与此同时,法国发现钾盐矿,开始生产钾盐并用于农业。1904-1908年德国化学家哈伯(Haber)提出了合成氨工艺,尔后于1913年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合成氨工厂。至此,由于矿质营养学说的建立,使得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化学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发展,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李比希提出的“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只是他尚未认识到养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养分的作用各自独立起来。此外,李比希过于强调了矿质养分的作用,而把腐殖质看成仅是在分解后放出CO2,误认为厩肥的作用只是供给灰分元素。他还错误地指责布森高关于豆科作物使土壤肥沃的正确观点。尽管如此,他仍不愧为植物营养学杰出的奠

基人。

第三节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植物营养学的范畴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营养生理学主要研究:

(1) 营养生理学:即养分元素的生理功能与养分的再循环、再利用,养分的吸收,养分在体内的长距离和短距离运输,养分的分

配等;

(2) 产量生理学:即研究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形成,养分的分配和调节过程,源-库关系及其在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利用各种内外源激素或调节剂对产量形成过程的调控和机理;(3) 逆境生理学:即研究植物在旱、涝、盐碱、高温、寒冷、病虫害、通气不良、营养缺乏或失调等逆境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及适应机理,通过营养调节挖掘植物抗逆性的遗传潜力。

2. 植物根际营养主要研究根-土界面微域中养分、水分以及其他物质的转化规律和生物效应;植物-土壤-微生物及环境因素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的机理及调控措施。

3. 植物营养遗传学主要研究不同植物种类及品种的矿质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生理与分子机理及遗传规律,以便筛选和培育

出高营养效率植物新品种。

4. 植物营养生态学主要研究不同生态类型中各种营养元素在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规律;各

种养分退化生态环境重建过程中的营养机理,污染土壤和环境的生物修复机理等重金属和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富集、迁移规律及

调控措施。

5. 植物的土壤营养主要研究:

(1) 土壤养分行为学:即土层中各种养分的形态、含量,吸附、固定等转化和迁移的规律;有效养分的形态,其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各种养分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土壤肥力水平与植物营养的关

系。

(2) 土壤肥力学:即研究在农业耕作条件下,施肥对土壤肥力演变的影响,阐明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农业措施与影响条件。

6. 肥料学及现代施肥技术主要研究各类肥料的理化性状和农艺评价、在土壤中的行为、对植物的有效性;建立以有机、无机肥料合理分配为中心的轮作施肥制以及建立电子计算机作物施肥决策与咨询系统,推行定量化配方施肥新技术。

综上所述,植物营养学是农业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与多种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研究植物营养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以植物营养特性为依据,在土壤供肥的基础上,通过施肥措施,为植物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在其他农业技术措施的配合下,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效果,并对环

境质量和土壤培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常常要依赖于各种研究方法的应用。植物营养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生物田间试验法、生物模拟法、化学分析法、生物数理统计法和核素技术法等。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把各种试验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

(一)生物田间试验法

生物田间试验是植物营养学科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由于它是在田间自然的土壤、气候条件下进行的生物试验,最接近于生产条件,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农业实际,因而它所得的结果对生产更有实际和直接的指导意义。田间试验有微区试验、小区试验和大田对比试验等不同的方式。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应该强调的是,一切其他试验的结果在应用于生产以前都应该经过田间试验的检验。但是,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在田间条件下有许多因素难以控制。因此田间试验法必须与其他方法配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使田间试验的结果更具有普遍意义。

(二)生物模拟法

生物模拟法是借助盆钵、培养盒(箱)等特殊的装置种植植物进行植物营养的研究,通常称为盆栽试验或培养试验。盆栽试验与田

间试验不同,它是在严格的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给予特定的营养环境进行植物营养问题的研究。它的优点是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子的研究。这种方法是在田间条件下难以进行的探索性试验。一般来讲,田间试验的主要任务是鉴定各种肥料和施肥技术的效应大小,而生物模拟试验则侧重于揭示产生这些效应的实质。盆栽试验也可作为田间试验的深入和补充。当发现田间试验结果中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时,即可布置补充试验,通过盆栽试验探索各因子的作用,以便对田间试验结果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应该注意的是,盆栽试验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因而盆栽试验的结果多用于阐明理论性的问题,只有通过田间试验的进一步验证,才能应用于生产。

盆栽试验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土培法、砂培法和营养液培养法等。在研究特殊营养问题时,也可采用隔离培养、流动培养和灭菌培养等方法。这常常需要根据试验目的选用不同的方法。

(三)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研究植物、土壤、肥料体系内营养物质的含量、分布与动态变化的必要手段。化学分析方法常常需要和其他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例如,通过对生物模拟试验或田间试验所获样品的分析,可了解研究对象内部的变化规律和各阶段的状况,从而帮助研究者了解研究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本质。

(四)数理统计法

在近代植物营养研究中,数理统计已成为指导试验设计、检验试验数据资料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数理统计以概率论为基础,研究试验误差出现的规律性,从而确定了误差的估计方法,帮助试验者评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并能客观地认识试验资料,合理地判断试验结果,做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研究植物营养带来了方便,它不仅可进行大量数据的运算,而且可进行试验的数学模拟,建立数

学模型等。

(五)核素技术法

利用放射性和稳定性同位素的示踪特性,追踪它们的变化以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在植物营养学研究中,应用核素技术可深入了解植物营养及其体内代谢的实质,同时也为探索土壤、植物、肥料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手段。在田间试验、盆栽试验及化学分析研究中应用核素技术,可缩短试验进程,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解决一些其他方法难以深人研究的问题。

(六) 酶学诊断法

由于一些营养元素是酶的组分,或是酶的活化剂,或是对酶结构起稳定作用,或有调节作用。因此了解植物体内某种酶的活性变

化就可以反映出植物的营养状况。利用这一技术研究植物营养,

被称为酶学诊断法。

酶学诊断法的主要优点是反应灵敏,往往在植物尚未出现缺素症状(即潜在缺素阶段)时,就可测出酶活性的变化。但这一方法的不足之处是专一性差。因为,酶活性除受营养状况影响外,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此外,酶活性变化与养分供应状况虽有正相关关系,但很难精确地反映出植物体内某一营养元素的实际水平。例如,植物体内锌营养状况与碳酸酐酶的活性有很好的正相关,但由于植物体内的碳酸酐酶活性变化幅度很大,而植物固定CO2并不需要很高的碳酸酐酶活性。因此通过碳酸配酶活性的诊断,

并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

此外,调查研究也是植物营养研究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尤其是在需要了解某一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时,进行调查研究往往是不可缺少的。调查研究包括查阅有关资料,召开调查座谈会和现场观察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可进一步确定研究的范围、主攻方向及具体的工作方案。

近十几年来,研究植物营养的方法和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如示踪技术、X光衍射、电子探针、电镜观察以及各种精密仪器,如电超滤(EUF)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色谱仪、流动分析仪等的问世,使植物营养研究工作的手段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这无疑能加速植物营养学学科向纵深发展。

复习思考题

1. 说明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关系以及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

位。

2. 就“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

律”的意义加以评说。

3. 叙述土培法和营养液培养法在植物营养学科中的重要性及适

用范围。

第二章大量营养元素

第一节植物的营养成分

一、植物的组成和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

要了解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什么养分,首先要知道植物体的养分组成。新鲜植物体一般含水量为70%-95%,并因植物的年龄、部位、器官不同而有差异。叶片含水量较多,其中又以幼叶为最高,茎秆含水量较低,种子中则更低,有时只含5%。新鲜植物经烘烤后,可获得干物质,在干物质中含有无机和有机两类物质。干物质燃烧时,有机物在燃烧过程中氧化而挥发,余下的部分就是灰分,是无机态氧化物。用化学方法测定得知,植物灰分中至

少有几十种化学元素,甚至地壳岩石中所含的化学元素均能从灰分中找到,只是有些元素的数量极少。经生物试验证实,植物体内所含的化学元素并非全部都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人们早就认识到,植物体内某种营养元素的有无和含量高低并不能作为营养元素是否必需的标准。因为,植物不仅能吸收它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同时也会吸收一些它并不必需、甚至可能是有毒的元素。因此,确定某种营养元素是否必需,应该采取特殊的研究方法,即在不供给该元素的条件下进行营养液培养,以观察植物的反应,根据植物的反应来确定该元素是否必需。1939年阿隆(Arnon)和斯托德(Stout)提出了确定必需营养元素

的3个标准:

(1) 这种化学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对高等植物来说,即由种子萌发到再结出种子的过程。

(2) 缺乏这种元素后,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而且其他任何一种化学元素均不能代替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

减轻或消失。

(3) 这种元素必须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

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符合这些标准的化学元素才能称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其他的则

是非必需营养元素。但在非必需营养元素中有一些元素,对特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需,如黎科植物需要钠;豆科作物需要钻;蕨类植物和茶树需要铝;硅藻和水稻都需要硅;紫云英需要硒等。只是限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尚未证实它们是否为高等植物普遍所必需。所以,称这些元素为有益

元素。

要严格分清必需营养元素和非必需营养元素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植物的某些生理功能可由相关的两种元素相互代替,当然这种代替是暂时的、部分的,如K+和Na+,Ca2+和Sr2+;某些元素只是在一定场合下需要,另一场合就不一定必需,如钼一般只是在N03--N为植物氮源时才需要,而在NH4+-N为氮源时,则并不一定需要。由于分析技术,尤其是化学药品的纯化技术不断改进,有可能使许多植物体内含量极低的一些化学元素进人必需营养元素的行列,也有可能再发现一些新的必需营养元素。

二、必需营养元索的种类和确定的年份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它们是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硼(B)、锰(Mn)、铜(Cu)、锌(Zn)、钼(Mo)和氯(Cl)。上述必需营养元素是经过较长时间、

陆续确定的。

氢和氧:早在化学元素发现以前,人们就知道水是植物必需的营养物质,而后来发现水是由氢和氧2种元素组成的。

碳:1800年由Senebier和Saussure确定为必需营养元素氮:1804年Saussure发现了植物对它的必需性。

磷、钾、镁、硫、钙:1839年由Sprengel等人确定为植物的必

需营养元素。

铁:1844年Cris在黄化的葡萄叶片上涂以铁盐溶液,使叶片转绿;1860年J. Sachs发现它是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

锰:1922年由J. S. McHargue确定为必需营养元素。硼:1923年K. Warington在蚕豆试验中发现缺硼的典型症状,接着A. L.Sommer和C. B. Lipman(1926),Brenchley(1927)也

证实了硼的必需性。

锌:1926年A. L. Sommer fn C. B. Lipman用向日葵和大麦证明了锌是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铜:1931年C. B. Lipman及G. Mackinney等在番茄上证明了植

物对它的必需性。

钼:1939年由D. 1. Arnon和P. R. Stout证明它是一种必需

抚州市2020-2021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抚州市2020-2021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他是一个处事谨慎的人,一向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所以很少交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不愿交往过深。 B . 流放的人们在饱尝世事沧桑之后,对生死的问题已看得很淡了。 C . 他们已经成为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至交,他们的友谊,已经成为了文坛的佳话。 D .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2. (2分)(2018·南山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根据杭州出台的国内首部网络交易政府规章,卖家如果骚扰、威胁消费者,使其违背意愿作出或修改交易评价,将对其处以最高两万元的罚款。 B .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人也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驱壳,能不能创作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 C . 植物营养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施肥等措施提高作物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因此植物营养不仅对粮食数量安全,而且对粮食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D . 国务院近日完善消费品进出口的相关政策,对国内消费者需求的大部分进口日用消费品,于今年6月底前确定降低进口关税试点,扩大降税商品范围。 3. (2分)下列公共标语,表达不太好的一项是() A . (某候车室)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勿吸烟。 B . (某企业)今天您工作不努力,明天您努力找工作。 C . (某游点)禁止乱写乱画,违者重罚! D . (某建筑工地)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植物营养学(上、下)复习题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归还学说 21 作物营养临界期 41 氨的挥发 2 矿质营养学说 22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42 腐殖化系数 3 最小养分律 23 短距离运输 43 土壤速效钾 4 必需营养元素 24 长距离运输 44 土壤缓效钾 5 有益元素 25 共质体 45 易还原态锰 6 微量元素 26 质外体 46 氮肥利用率 7 肥料三要素 27 养分再利用 47 生理酸性肥料 8 根部营养 28 质流 48 生理碱性肥料 9 根外营养 29 扩散 49 长效氮肥 10 自由空间 30 截获 50 包膜肥料 11 水分自由空间 31 根际 51 合成有机长效氮肥 12 杜南自由空间 32 根际养分亏缺区 52 过磷酸钙的退化 13 主动吸收 33 根分泌物 53 磷的固定作用 14 被动吸收 34 专一性根分泌物 54 枸溶性磷肥 15 离子拮抗作用 35 菌根 55 难溶性磷肥 16 离子相助作用 36 强度因素 56 高品位磷矿 17 维茨效应 37 容量因素 57 异成分溶解 18 离子通道 38 有机氮的矿化 58 闭蓄态磷 19 载体学说 39 硝化作用 59 忌氯作物 20 离子泵学说 40 反硝化作用 60 复合肥料 61 高浓度复合肥料 68 厩肥 75 化成复合肥料 62 二元复合肥料 69 绿肥 76 混成复合肥料 63 多功能复合肥料 70 以磷增氮 77 绿肥 64 多元复合肥料 71 胞饮作用 78 缓冲容量 65 中和值 72 鞭尾病 79 灰分 66 热性肥料 73 花而不实 80 灰分元素 67 冷性肥料 74 激发效应 81 养分化学有效性 82 养分空间有效性 83 养分生物有效性 84 逆境土壤 85 单盐毒害 86 耐盐机理 87 泌盐机理 88 避盐机理 89 基因型 90 养分利用效率 91 生物肥料 92 铵态氮肥 93 硝态氮肥 94 酰胺态氮肥 95 碳/氮 96 铵的晶格固定 97 堆肥 98 生理性缺钙 99 再吸收 100 释放 101交换吸附 102 基肥 103 追肥 104 种肥 105 钙镁磷肥 106 掺和肥料 二、填空题 1、在固体氮肥中易挥发的是________,?吸湿性强的是________?,?宜作追肥的是_______,最适于作根外追肥的是_________。 2、钼在植物体中是________和_______酶的组成成分,所以_______?作物缺钼受影响最为明显。 3、矿质养分在_______的运输是单向的,而在________的运输是双向的。两部分之间的养分主要靠__________来勾通。 4、人粪尿腐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它不宜与__________肥料混合施用。 5、植物能直接同化____态氮素,_____态氮素则需经过_______作用,?生成______后才能被同化,而这一过程至少需要微量元素_____和_____。

植物营养学期末卷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养分归还学说 2. 作物营养临界期 3. 生理酸性肥料 4. 化成复合肥料 5.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 6. 堆肥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0空,每空1分,共30分) 1.植物的有益元素中,对水稻、对大豆、对甜菜有好处。 2. 土壤溶液中养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和。其中前者主要表现在之间,如 和之间。 3.矿质养分在的运输是单向的,而在的运输是双向的。两部分之间的养分主要靠来沟通。 4. 在磷肥鉴定中,pH值是常用指标之一,过磷酸钙一般呈性,钙镁磷肥呈性,而磷矿粉呈性。 5. 某一复合肥料含N 20%、含K2O 15%、含B 2%,那么它的表达式为,它属于(二元、三元或多元)复合肥料。 6. 指出下列营养病害是缺乏何种营养元素:水稻缩苗病,苹果苦痘病,花菜褐心病,茶树茶黄病。 7. 有机肥料的种类主要有、、和等四类。 8. 施肥技术中,根据施肥时期的不同,施肥方法主要有、 和三种。复混肥料或有机肥料施用时主要用作。 9. 人粪尿含氮物质分解最终都产生,容易,故贮藏期间要防止养分损失。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2小题5分,第3、4小题6分,共22分) 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是什么?已确定的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包括哪些? 2.石灰性土壤上作物缺钙的原因是什么? 可采取哪些措施调控钙素营养水平? 3.试分析土壤条件与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关系。 4.叶面施肥有何优点? 它能否取代根部施肥? 为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任选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比较钙和磷在根部吸收的部位、横向运输、纵向运输、再利用程度和缺素症出现的部位等方面的特点。 2.我国的钾矿资源极其贫乏,农业生产中所用的钾肥绝大部分依靠进口。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入手解决我国钾矿资源不足与农业生产需要大量钾肥之间的矛盾? 3.试述酸性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机制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关键与途径。 4.分别说明氮肥在旱地施用时,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哪些?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相应措施有哪些?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养分归还学说:“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就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 属植物学的范畴,是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的重要部分 基本概念 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营养元素——植物体用于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完成生命周期所需的化学元素 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是植物营养诊断的理论基础、依据. 植物营养诊断的主要任务—— 诊断、识别出植物缺乏哪种营养,哪些营养需要补充,以指导施肥(如何补充营养) 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 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形态识别、植物分析(含量)、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 1.植物缺素症是植物体内营养状况的外部表现. 2.植物形态识别是植物营养诊断的一种方法. 3.及时施肥是消除症状,减少损失的办法. 第二章植物的一般特性 结构、生理特性、生长条件、必需的营养元素 各器官的功能: 叶的功能:光合作用,固定CO2,合成有机物 植物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它是由表皮组织、叶肉组织及输导组织所组成的。 气孔是由表皮细胞分化出来的组织,并按一定距离分布于叶表面上,其主要功能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及蒸腾水分。 根系的功能:固定;吸收水、营养。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也是养分和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重要部位,它在土壤中能固定植物,保证植物正常受光和生长,并能作为养分的储藏库。 二、生理特性 光合作用 CO2 + 2H2O (CH2O) + O2 + H2O 呼吸作用 C6H12O + 6O2 6CO2 + 6H2O 蒸腾作用 物质吸收运输 三、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空气:支撑: 四、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 (一)、植物的组成成分:植物由水和干物质组成,一般新鲜植物含有75—95%的水和5—25%的干物质。

植物营养学(课件)

《植物营养学》

第一节植物营养性状的基因型差异 第二节植物养分效率差异的生理学和遗传学基础(Part1Part2) 第三节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改良途径第一节肥料的科学施用第二节肥料的科学管理(Part1Part2) 第十一章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 第一节酸性土壤 (Part1Part2Part3Part4) 第二节盐渍土 (Part1Part2) 第三节石灰性土壤 (Part1Part2) 第四节渍水和淹水土壤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 绿色植物的显著特点是其根或叶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并利用这些物质建造自身的躯体或转化为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源。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即称为营养。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称为营养元素。营养元素转变(合成与分解)为细胞物质或能源物质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实质上,营养元素是代谢过程的主要参与者。这表明植物营养与新陈代谢过程是紧密相关的。 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或者说,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养分)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粮食生产不仅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且也要为副食品生产、畜牧业、养殖业以及工业生产(糖、酒等)提供原料。通常,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根据我国国情,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已不大,虽然我国尚有许多未开垦的土地,但大多存在投资多、难度大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我国粮食

植物营养学试题及答案(8)

植物营养学练习题(8)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4分): 1. 生物有效性养分: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 2. 反硝化作用:硝态氮在微生物等作用下被还原成氮气或氮氧化物的过程 3.交换吸附:带电粒子被带相反电荷的土壤胶体可逆吸附的过程 4.养分再利用:早期吸收进入植物体的养分可以被其后生长的器官或组织利用 5.生理酸性肥料:植物选择性吸收后导致环境酸化的肥料 二、简述NO3-N吸收与同化过程,影响因素(10分) 1、以NO3-形式主动吸收 2、经过硝酸还原作用分两步还原为NH4+,然后同化为氨基酸,再进一步同化。 3、影响因素:(1)硝酸盐供应水平当硝酸盐数量少时,主要在根中还原;(2)植物种类木本植物还原能力>一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其还原强度顺序为:油菜>大麦>向日葵>玉米>苍耳(3)、温度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高,所以也可提高根中还原NO3--N 的比例。(4)、植物的苗龄在根中还原的比例随苗龄的增加而提高; (5)、陪伴离子K+能促进NO3-向地上部转移,所以钾充足时,在根中还原的比例下降;而Ca2+和Na+为陪伴离子时则相反; (6)、光照在绿色叶片中,光合强度与NO3-还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三、在小麦/玉米、小麦/水稻轮作体系中,磷肥应如何分配?为什么?(10分) 1、小麦/玉米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玉米、小麦生长期温度的,对磷的需要量高。 2、小麦/水稻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水稻、小麦在旱地,磷的有效性低于水稻季。 四、举6种元素,说明养分再利用程度与缺素症发生部位的关系(10分) 氮磷钾镁,再利用能力强,缺素先发生在老叶。 铁锰锌,再利用能力低,缺素先发生在新叶 硼和钙,再利用能力很低,缺素先发生在生长点 五、什么是酸性土壤, 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是什么?(10分) 1 酸性土壤是低pH土壤的总称,包括红壤、黄壤、砖红壤、赤红壤和部分灰壤等。 2 主要障碍因子包括:氢离子毒害、铝的毒害、锰的毒害、缺乏有效养分 六、双子叶植物及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对缺铁的反应机理是什么?(20分) 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在缺铁时,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还原酶活性提高,增加对Fe3+的还原能力,质子和酚类化合物的分泌量加大,同时增加根毛生长和根转移细胞的形成,其适应机理称作机理Ⅰ。 1) Fe3+的还原作用机理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缺铁时植物根系表面三价铁的还原能力显著提高。 2) 质子分泌:机理Ⅰ类植物根细胞原生质膜上受ATP酶控制的质子泵受缺铁诱导得以激活,向膜外泵出的质子数量显著增加,使得根际pH值明显下降酸化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增加根际土壤和自由空间中铁的溶解度,提高其有效性;二是创造并维持根原生质膜上铁还原系统高效运转所需要的酸性环境。 3) 协调系统:对机理Ⅰ植物而言,缺铁不仅诱导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还原酶的形成与激活,而且诱导质子泵的激活,这两个过程之间不论是在发生的时间,还是在发生的部位上,都是密切配合、协同起作用的。这一协同系统保证了植物在缺铁时,特别是在高pH环境中,也能有效地还原Fe3+ 。

植物生理学2套模拟卷及答案讲解

第一套: 一、选择题 1、促进叶片气孔关闭的植物激素是(D)。 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 2、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向地上部分运输时,主要通过(C)。 A.筛管B.共质体C.质外体D.胞间连丝 3、以下关保卫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保卫细胞的叶绿体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体,黑暗时淀粉积累,而光照时淀粉减少B.气体通过气孔表面的扩散速率不与气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气孔的周长成正比C.气孔完全关闭时,用无 CO2的空气处理可使气孔张开 D.不是所有的气孔外侧都有副卫细胞 4、下列关于细胞壁蛋白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伸展蛋白具有丝氨酸羟脯氨酸高度重复的基序 B.纤维素在细胞壁中是纤维素酶的主要底物 C.酸性环境有利于纤维素酶的水解活性 D.扩张蛋白对pH敏感,且具有高度专一性 5、C3、C4、CAM植物的碳固定的CO2受体分别是(A)。 A.RuBP PEP PEP B.RuBP RuBP PEP C.RuBP PEP RuBP D.PEP RuBP PEP 6、在光照弱、温度低的条件下,C4植物的光和速率(B)C3植物。 A.高于B.低于C.等于D.无法比较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A.C4植物在低温环境下仍可以很好地生长 B.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净光合产物的积累,所以北方生长的苹果比较甜 C.在高CO2浓度下,温度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 D.水分过多不利于植物生长 8、光呼吸碳氧化循环在以下哪三种细胞器中完成(C)。 A.叶绿体、核糖体、线粒体B.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液胞 C.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D.高尔基体、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 9、氨的同化作用中(A )植物多利用其绿色组织还原硝酸根。 A.热带B.温带C.寒带D.亚寒带 10、下列不是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是(C)。 A.土壤温度B.土壤pH C.土壤水分D.土壤通气情况 11、大部分硝酸还原酶在还原硝酸时的供氢体式(C)。 A.水B.NADPH C.NADH D.NADH 和NADPH 12、利用水泵将营养液循环利用的方法是(B)。 A.溶液培养法B.营养膜培养法C.有氧溶液培养法D.都不是13、下列属于生理酸性盐的是(AD )。 A.硫酸铵B.硫酸钠C.硝酸钾D.氯化铵 14、具有门控特性的离子跨膜运输蛋白是(A)。 A.离子通道B.离子载体C.致电离子泵D.中性离子泵 15、不属于植物细胞膜上H+-ATP酶的是(B)。

(完整版)高级植物营养学考题及答案

1根系的形态及其结构,根的初生结构及其功能 1) 根系在形态上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其中直根系由主根与侧根组成,而须根系由若干不定根组成,另外还有许多的特殊根系,如肉质根(萝卜)和支柱根。 2)根系的结构可以从纵、横两个侧面去分析: 纵向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根尖、根冠、顶端分生组织、伸长区、根毛区和成熟区。 横向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层、皮层、微管柱、韧皮部、根冠 3) 根的功能: 表皮层:构成皮组织系统, 皮层:通常只由薄壁细胞组成,皮层的最内层分化为内皮层,而靠外的一层或几层分化为外皮层,其中内皮层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分及溶质在根中的运输。 微管柱:体内水分和无机物运输,信号传导及机械支持等。 韧皮部:使微管植物将茎叶系统光合产物运输到根、茎、花、果实等器官。 根冠:保护根系分生组织,协助根系向下层穿透,物理与化学信号的感知部位。 2试述侧根及根毛的发生、形成部位和影响因素,及对矿质养分吸收的重要性? 1)发生、形成部位:侧根发生于中柱鞘,根毛外表皮; 2)影响因素: 侧根:a土壤养分状况b土壤微生物,包括一些内生菌c土壤含水量d激素种类及浓度e 病原体 根毛:a土壤湿度b土壤通气状况c土壤质地d生长物质 3)重要性:除了一些水生植物和特殊情况下的叶面施肥外,植物主要靠根系和根毛吸收养分和水分。因此,侧根和根毛的发生数量和发生时间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状况。一般来说,侧根和根毛发生越多,植物的吸收功能越强,尤其是当养分缺乏的时候,植物生长更多的侧根和根毛,扩大吸收面积,能吸收更大范围的养分。 3内外皮层对根系吸收和运输水分及矿质元素的影响 水和矿质养分进入外皮层后,可通过质外体和共质体两条途径向内皮层运输,到达内皮层后由于其有凯氏带的阻隔,不能直接进入中柱,而必须先穿过内皮层细胞原生质膜转入共质体途径,才能进入中柱。 4质外体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何作用 1)质外体是细胞壁,质膜与细胞壁间的间隙,以及细胞间隙等空间组成的体系。 2)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a水分,矿质养分运输的重要途径,可贮存、活化养分。B其性质影响根系对离子的吸收。c影响离子行为的因素。d是微生物的生活空间,有利于抵御真菌入侵。e叶片质外体是第一个与大气有害物质接触并进行防御的部位。f 和光合产物运输有关。 5植物如何维持细胞的PH恒定和电荷平衡?以供NO3_和NH4 +说明。 1)细胞通过2种机制来完成这项工作。一是生物物理方式,以通过质膜或液泡膜上的质子泵将H+ 从细胞质通过质膜运输到质外体或通过液泡膜运输到液泡中来实现的。二是生物化学方式,包括质子的产生和消耗,通过羧基基团的形成和消耗来完成。植物过多吸收阳离子与细胞质PH上升有关并诱导有机酸合成,从而产生阴离子(R.COO)来维持PH恒定及电荷平衡。反之过量的吸收阴离子与细胞PH的下降有关,细胞通过储藏库中的有机酸脱羧来维持PH的恒定及电荷的平衡。 2)供N形态在植物体内阴--阳离子相互关系中起关键作用。供NH4+时尽管细胞吸收阳离子总量多,但是其同化过程中细胞质PH下降,必须通过质子分泌和有机酸的脱羧来维持PH稳定。供NO3 _时,NO3 _同化伴有OH_ 的产生或 H+的消耗,植物根中有机酸的合成数量会增加,来维持PH的恒定及电荷的平衡。 6植物对缺铁的适应性反应及其生态意义 1)植物对缺铁的适应性反应有两种不同的机制:一是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属于机理I型,缺铁时其在形态上表现为根系伸长受阻,根尖部分直径增加并产生大量根毛,有些植物根表皮细胞和皮层细胞会形成转移细胞;在生理上表现为还原能力增强,质子净分泌量增加。二是对于禾本科机理Ⅱ型植物,在缺铁时表现为根系铁载体的释放增加,而且Fe(Ⅲ)─植物载体复合物的吸收速度也增加,表现出较高的运输能力。 2)禾本科植物对缺铁的适应性机制,对我国北方普遍缺铁的石灰性土壤上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同寻常的生态学意义。 7养分胁迫条件下植物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举例说明 1)植物根的形态变化:胁迫条件下,根一般会增长,变细。但当缺铁时,根生长受阻,根尖增粗。有的植物会形成排根。根毛的长度,密度会增加 2)地上部的变化,植株矮化,叶面积变小,颜色变化等,如缺锌时会出现小叶病。3)根冠比的变化,养分胁迫时根冠比会发生变化,缺钾时,根冠比下降,缺氮、磷时根冠比增加。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第一章、植物营养原理 1、影响根系吸收养分得外界环境条件 a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土壤中养分得溶解与迁移,促进根系对养分得吸收 b通气状况,良好得通气状况,可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得数量,减少有害物质得积累 c PH,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土壤养分得有效化,偏酸性条件有利于根系吸收阴离子,偏碱性有 利于吸收阳离子 d土壤水分,土壤水分适宜有利于养分得溶解与在土壤中偏移,但水分过多时会引起养分得淋失2、土壤养分迁移得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 a截获,质流,扩散。 b影响因素:土壤养分浓度与土壤水分含量。 (1、浓度高时根系接触养分数量多,截获多; (2、浓度梯度大时,扩散到根表得养分多; (3、水分多时水流速度快,浓度高单位容积中养分数量多,质流携带养分多。 3、有益元素:非必需元素中一些特定得元素,对特定植物得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必 需。如豆科植物-钴,人参-哂。 4、大量营养元素:干物重得0、1%以上,包括C、H、O、N、P、K、Ca、Mg、S等九种。 5、微量营养元素:干物重得0、1%一下,包括Fe、B、Mn、Cu、Zn、Mo、Cl(Ni)等七种。 6、确定必须营养元素得三条标准: a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b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得症状,而其她元素均不能替代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c直接性:这种元素就是直接参与植物得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得营养作用,而不就是改善环境得间接作用。 7、同等重要率: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得作用就是同等重要得,与其在作物中得含量无关。 8、必需营养元素得一般营养功能: a构成植物得结构、贮藏与生活物质; b调节植物得新陈代谢; c其她特殊作用,参与物质得转化与运输、信号传递、渗透调节、生殖、运动等。 9、有害元素:Al、Mn、Fe,重金属。 Al得毒害:抑制根系得生长;抑制水分、养分得吸收;抑制地上部分得生长;抑制生物固氮 10、有益元素:Na、Si、Se、Co等。 Si得作用:硅可能就是禾本科植物,尤其就是水稻等作物必需;硅积累,增加植物得抗逆力,包括抗倒伏,抗病虫等;硅可以减轻低价铁或锰对水稻得危害作用。 11、根系吸收得特点: a选择性,对某些元素优先吸收,对另一些元素吸收较弱或不吸收细胞

植物营养学必过版

一、名词解释 1.根自由空间:指根部某些组织或细胞允许外部溶液中离子自由扩散进入的区域。 2.水分自由空间:即水溶性离子可以自由进出的那部分空间。 3.被动运输:是离子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此过程不需要能量。 4.主动运输:是在消耗能量的条件下,离子逆电化学势梯度的运输。 5.离子通道:是生物膜上能被动运输离子、具有选择性孔隙的蛋白质。 6.离子载体:是指质膜上能主动或被动、有选择性的携带某种离子穿过质膜的蛋白质。 7.离子泵: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它通过ATP水解提供能量,能逆电化学势梯度将某 种离子“泵入”或“泵出”细胞。 8.拮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根系对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9.协同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 10.维茨效应:Ca2+具有稳定质膜结构的特殊功能,有助于质膜的选择性吸收,因此,Ca2+对多 种阳离子有协助作用。 11.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 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叫做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12.最大有效期:在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效能的时期。 13.根外营养:植物除可以从根部吸收养分外,还能通过地上部吸收养分的方式 14.叶面营养:植物通过叶片吸收养分的方式叫叶面营养。 15.横向运输:介质中养分从根表皮细胞进入根内皮层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叫养分横向运输。 由于迁移距离段,又称短距离运输。 16.纵向运输:养分从根部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的运输,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部向 根的运输过程叫养分纵向运输。因迁移距离较长,又称长距离运输。 17.养分的再利用: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他器官或部位,而 被再度利用,这种现象叫做矿质养分的再利用。 18.生物有效养分:指存在于土壤的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系 的一些矿质养分。 19.化学有效养分:是指能采用不同化学方法从土壤中提取出来的养分。 20.缓冲容量:指土壤保持一定养分强度的能力。 21.截获:是指根系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养分不经过迁移。 22.质流:是指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土体之间出现明显水势差,土 壤溶液中的养分随水流向根表的迁移过程。 23.扩散:由于根系不断的吸收养分,使根表有效养分的浓度明显降低,并在根表垂直方向上 出现养分浓度梯度差,引起土壤养分顺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的方式。 24.根际:是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 域地区。 25.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和能量,使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高于土体的现象,即为根际效应。 26.速效性钾:指土壤中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 27.缓效性钾:指2:1型粘土矿物固定的钾和云母类次生矿物中的钾。 28.矿物态钾:又称难溶性钾,是指含钾原生矿物中的钾。 29.铵态氮肥:凡氮肥中的氮素以NH4+或NH3形态存在的均属铵态氮肥。 30.硝态氮肥:凡肥料中的氮素以硝酸根(NO3-)形态存在的均属于硝态氮肥。 31.多元复混肥料:除氮、磷、钾三种养分外同时还含有微量营养元素等

植物营养学课堂笔记及期末复习参考

第一章 第一节:植物的组成 一、植物的组成 单宁、脂肪等(占15%) 有机物碳水化合物:各种糖类(60%) 有机物质(占干重95%)蛋白质(占10%) (占鲜重25%)木质素(占25%) 植物体灰分(占5%):P、K、Ca、S、Si、Fe、Mn、B、Mo、Zn、Cu、 Na、Cl 水(占鲜重75%) 二、物质组成的差异 ⑴水分差异:①不同植物种类;②不同生育期;③不同器官 ⑵有机物种类差异:①糖类植物;②脂肪类植物;③纤维类植物 ⑶灰分的成分差异:①不同植物种类;②不同土壤条件;③不同器官 三、植物体的必需营养元素 ⒈必需营养元素判断标准: ⑴完成植物生命周期所不可缺少的; ⑵缺少后会呈现专一的缺乏症; ⑶在植物营养上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 大气影响营养元素:C、H、O ⒉必需营养大量必需营养元素:N、P、K 元素的种类必需矿质营养元素中量必需营养元素:Ca、Mg、S 微量必需营养元素:Fe、Mn、Zn、B、Mo、Cl ⒊有益元素(不具有普遍性,只作用于个别植物) Si 禾本科Co 豆科植物 Na C4植物Al 茶叶 四、⑴植物营养同等重要律: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被需求量多少,对植物的生长所 求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⑵植物营养不可替代律:一种必需营养元素的胜利功能不能被其他营养元素所完全替 代。 第二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植物吸收养分的形态 ⒈离子态(主要吸收形式):NH4+、NO3-、H2PO4-(酸性)、HPO42-(碱性)、K+、Ca2+、Mg2+ ⒉分子态:Co(NH2)2(尿素) 二、植物吸收养分的部位 ⒈根:根冠区吸收能力强土壤施肥主要部位 ⒉叶子叶面施肥次要部位

《植物营养学(上册)》考研大纲

《植物营养学(上册)》考研大纲 考试大纲内容提要 营养物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是与生物、农学、资源、环境等学科有关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养分管理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植物营养学(上册)重点阐述了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包括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概念和分类,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转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分布、生理功能及其营养失调症状,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机制,植物的营养特性及其遗传,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等内容。 本课程以陆景陵主编《植物营养学(上册)》第二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为主要参考书。 植物营养学(上册)考试大纲目录 第一章:绪论 基本要求:了解植物营养学的内涵、地位、作用和发展;了解植物营养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掌握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率等基本概念以及李必希的贡献和认识的不足。 重点及难点: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内涵、植物矿质营养相关学说的内涵与发展。 第一节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 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 一、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早期探索

二、植物营养学的建立与李比希的工作 三、植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三节我国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 主要按时间顺序讲述我国植物营养与肥料的发展及成就 第四节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研究方法 一、植物营养学的范畴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养分的吸收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及确定标准,了解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和一般功能;了解影响养分吸收的影响因素,掌握根系吸收养分离子的机理及根外营养的有关内容。 重点及难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及确定标准、根系吸收养分离子的机理、影响养分吸收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植物的营养成分 一、植物的组成成分 二、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及功能 第二节养分进入根细胞的机理 一、养分吸收器官——根系结构与功能 二、养分向根表的迁移 三、养分在根细胞的积累特点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营养元素、肥料 二、回答题 1、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何重要作用? 2、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 3、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植物的营养成分 一、回答题 1、判断必需营养元素的依据就是什么? 2、目前发现的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哪些?按其在植物体内含量多少可划分为哪几类? 3、肥料三要素指哪些元素?为什么? 4、什么就是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律?对生产有什么指导作用? 5、什么就是有益元素与有毒元素? 第三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与运输 一、概念 1、自由空间 2、生物膜 3、截获 4、质流 5、扩散 6、主动吸收 7、被动吸收 8、根外营养 9、根外追肥10、短距离运输11、长距离运输12、养分的再分配与再利用13、养分协助作用14、养分拮抗作用 二、填空题 1、植物吸收养分的器官有( )、( )。 2、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途径就是( )→( )→( )→( )。 3、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最活跃的部位就是( ),吸收养分最多的部位就是( )。 4、根系可吸收利用的养分形态有( )、( )与( )。 5、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的方式有( )、( )与( ),其中( )就是长距离内补充养分的主要方式,其动力就是( );( )就是短距离内运输养分的主要方式,其动力就是( )。 6、根系吸收无机养分的方式有( )与( )。

7、根系吸收有机养分的机理有( )、( )与( )。 8、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 )、( )、( )、( )、( )、( )与( )。 9、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有( )与( )。 三、回答问题 1、根系主要靠什么部位吸收养分?在生产实践将肥料施在什么位置较好?为什么? 2、土壤养分向根系迁移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就是什么? 3、根系吸收养分的方式有哪些?其特点与区别就是什么? 4、植物茎叶吸收养分的途径有哪些? 5、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生产实践中应如何调控环境条件以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6、根系吸收的养分有哪些去向? 7、根外营养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它只能作为根部施肥的一种补充? 8、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有哪些?其特点分别就是什么? 9、论述养分在植物体内循环、再分配的意义? 10、根据养分在植物体内再分配与再利用能力可将植物营养元素分为哪几类?分别与缺素部位有什么关系? 第四章植物营养特性 一、概念 1、植物营养性状 2、基因 3、基因型 4、表现型 5、基因型差异 6、植物养分效率 7、肥料农艺效率 8、肥料生理效率9、相对产量10、施肥增产率 11、养分吸收效率12、养分运转效率 13、养分利用效率14、植物营养期 15、作物营养阶段性16、作物营养连续性 17、作物营养临界期18、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19、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 20、根际21、菌根22、根长23、根密度24根/冠比25、根际效应26、高效植物与耐性植物27、遗传力28、根系活力

植物营养学题库

植物营养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有益元素:是指为某些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而非所有植物必需的元素。 2.截获:指根系在土壤中伸展的过程中吸取直接接触到的养分的过程。 3.质流:指植物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差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 4.扩散: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使根表面养分离子浓度下降,根表养分发生亏缺,与附近土体间形成养分浓度梯度,从而使养分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迁移 5.被动吸收:指养分离子顺着电化学势梯度由介质溶液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6.主动吸收:指养分离子逆着电化学势梯度由介质溶液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7.叶部营养(或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叶片或非根系部分吸收养分来营养自身的现象称为叶部营养。这种供应营养的方式称为叶面施肥 8.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9.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是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促进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 10.短距离运输(横向运输):根外介质中的养分沿根表皮、皮层、内皮层到达中柱(导管)的迁移过程叫养分的横向运输。由于其迁移距离短,又称为短距离运输。 11.长距离运输(纵向运输):养分从根经木质部或韧皮部到达地上部的运输以及养分从地上部经韧皮部向根的运输过程,称为养分的纵向运输。由于养分迁移距离较长,又称为长距离运输。 12.质外体:是由植物体相邻细胞原生质外围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所组成的连续体。在质外体中水分和养分可以自由出入。 13.共质体:是植物体相邻细胞通过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把细胞的原生质相互连接起来的整体。养分离子可以由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 14.矿质养分的再利用: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它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的现象。 15.植物营养临界期: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甚至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的时间。 16.营养最大效率期:指营养物质能产生最大效率的时期。 17.根际:指受植物根系生长及生理代谢活动的影响,使周围土壤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原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18.根系分泌物:指植物生长过程中向生长基质中释放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19.氮肥利用率:指氮肥中的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占施氮量的百分数或比例 20.复混肥料:同时含有氮、磷、钾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养分的化学肥料 21.生理中性肥料:指肥料中的阴阳离子都是作物吸收的主要养分,而且两者被吸收的数量基本相等,经作物吸收后不改变土壤酸碱度的那些肥料。 22.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中的阴、阳离子经作物吸收利用后,残留部分导致介质酸度提高的肥料。 23.生理碱性肥料:化学肥料中的阴、阳离子经作物吸收利用后,残留部分导致土壤碱性提高的肥料。

西大成人教育植物营养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植物营养学 一.单选题(共32题,32.0分) 1下列哪种不属于根系对养分的获取方式()。 A截获 B扩散 C质流 D主动吸收 正确答案:D 2新鲜秸秆含()多,且有效性高,施入土壤后,可增加土壤中此种有效养分的含量。A氮 B钾 C磷 D镁 正确答案:B 3下列不属于有益元素的是() A硅 B铝 C钠 D氯 正确答案:D 4生物肥料包括 A硅酸盐细菌肥料 B磷细菌肥料 C根菌菌肥料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5追肥的最佳时点为() A生殖生长期; B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重期; C苗期; D营养生长 正确答案:B 6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 A老叶 B幼叶 C老叶和幼叶 D根部。 正确答案:B 7根据广西土壤供肥状况,我区一般应施用()复合肥为主。 A氮磷二元 B氮钾二元 C磷钾二元

D氮磷钾三元 正确答案:D 8下列哪种肥料是生理酸性肥料() A尿素 B硝酸钠 C硫铵 D硝铵 正确答案:C 9()肥料称为二元复合肥料。 A含有任何二种元素的; B含有任何二种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 C含有肥料三要素中任何二种的; D含有大量营养元素中任何二种的 正确答案:C 10高温堆肥原料的C/N比例约为80~100:1,难以分解,为促使其分解腐熟,在堆制时一般宜将堆沤材料的C/N比值调到()左右。 A10:1; B30:1; C40:1D50:1 正确答案:B 11肥料三要素为() A氮、磷、钾; B碳、氢、氧; C硼、铁、锌; D钙、镁、硫 正确答案:A 12作物缺素症外形诊断首先看()。 A叶片的大小是否正常 B叶片失绿的部位 C症状出现的部位 D叶片的形状是否正常 正确答案:C 13下列哪种钙肥的碱性最强() A生石灰 B熟石灰 C碳酸石灰 D硅酸钙 正确答案:A 14磷酸二氢钾是一种磷钾二元复合肥,适合于做() A基肥 B种肥 C追肥 D根外追肥 正确答案:D

(完整版)植物营养学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植物营养?什么是植物营养学? 答: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 动的过程。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 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李比希提出的植物营养“三大学说”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答:矿质营养学说:驳斥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是矿物 质,而非腐殖质。 养分归还学说: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若不及时归还被带走的养分, 土壤地力将逐渐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最小养分律:植物的生长量或产量受环境中最缺少的养分的限制,并随之增减而增减。环境 中最缺少的养分称为最小养分。 3.试述植物营养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答:研究范畴:植物营养生理学(营养元素生理学、产量生理学、逆境生理学);植物根际 营养(根-土界面、植物-土壤-微生物及环境因素);植物营养遗传学;植物营养生态学;植 物的土壤营养(土壤养分行为学、土壤肥力学);肥料学与现代施肥技术。 研究方法:生物田间试验法(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植物营养学科中最基本的研究 方法);生物模拟试验法(运用特殊装置,给予特殊条件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 因素);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分析法(同位素标记);酶学诊断法 第二章植物的元素营养 1.什么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其判别标准是什么? 答:植物必需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其判别标准是:①必要性: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少该元素, 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②专一性: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种元素时, 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③直接性:这种元素必须直 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2.高等植物的必需元素有哪些?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将N、P、K称为“肥 料三要素”? 答: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目前有16(17)种: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镍)。 大量元素:C、H、O、N、P、K、Ca、Mg、S(其中,Ca、Mg、S是中量元素。) 微量元素:Fe、B、Mn、Zn、Cu、Mo、Cl 将N、P、K称为“肥料三要素”:在土壤-植物间的供求矛盾大,常需施肥补充。 3.试述大棚、温室等设施栽培条件下进行二氧化碳施肥必要性,并举例说明二氧化碳施肥的方法。答:温室和大棚:因通气不足CO2浓度常降至很低,增施CO2肥料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增产技术。 二氧化碳施肥的方法: 4.植物体内活性氧的清除系统有哪些? 答:植物体内活性氧的清除系统有:①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 氧化物酶(POD或POX)。②抗氧化剂系统:维生素E;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ASA)。此 外,非酶类自由基清除剂还有细胞色素、甘露糖醇、氢醌、胡萝卜素等。 5.试述N在植物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N主要从哪些方面影响农产品品质? 答:N在植物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①N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分,通常被称为“生 命元素”。②促进并调节植物生长③影响农产品品质:影响农产品中粗蛋白含量(增加N素 供应(尤其生长后期)可增加农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但在评价其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时应慎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高中高三期中语文试卷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高中2011届高三期中语文试卷 (2010.11.)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伺.机/伺.候勉强./强.词夺理解.差/浑身解.数 B.道行./修行.薄.饼/日薄.西山扛.枪/扛.鼎之作 C.喧.闹/煊.赫钟磬./罄.竹难书偈.语/残碑断碣. D.分娩./央浼.苗圃./惊魂甫.定荟萃./心力交瘁. 2.(2011届常州武进高三联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30个有特殊编号的“世博币”在上海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253.65万元成交,每个纪念币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 B.尽管在刚过去的“十一”长假里已经使出浑身解数大搞促销活动,各商家在重阳节档期里仍然力度不减,再次掀起促销波澜。 C.植物营养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施肥等措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因此植物营养不仅对粮食质量安全,而且对粮食数量安全至关重要。 D.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它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3.依照下面的例句,另选两种花卉或事物,写两个有一定寓意的句子。(4分) 例句:玫瑰——你娇艳美丽的花朵下面,却有着锋利的芒刺,是不是你也懂得:既要展示美丽,也要保护自己? 答:① ② 4.右图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它简约的线条,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 合作”的理念。请结合画面内容,展开想象,任选一个角度,用准确、鲜明、生动 的语言写一段话,不超过60字。 (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渎,河南洛阳人也。渎之曾祖后唐天成中,以太子少傅致仕 ..。祖延昭,殿中丞。父莹字正白,广顺进士,蒲帅张铎辟为记室,因家河中。使江南,坐受李从善赂遗,责授右赞善大夫,卒。 初,莹祷河祠而生渎,故名渎字河神,后改字长源。淳澹好古,博览经史。十六丁外艰,服阙,杜门不复仕进。家世多聚书画,颇有奇妙。王佑典.河中,深加礼待,自是多闻于时。往来中条山中,不亲产业,所居木石幽胜。谈唐室已来衣冠人物,历历可听。罕著文。前后州将皆厚遇之。王旦、李宗谔与之世旧,每劝其仕,渎皆不答。所乘马,尝为宗人借,憩于廛间。人有见者以语渎,渎即鬻之,其恶嚣.如此。州闾化其俭德。 真宗祀汾阴,直史馆孙冕言其隐操,请加搜采,陈尧叟复荐之。命使召见,辞足疾不起。遣内侍劳问,令长吏岁时存抚。明年,又遣使存问,渎自陈世本儒墨习静避世之意。素嗜酒,人或勉之,答曰:“扶羸养疾,舍此莫可。从吾所好,以尽余年,不亦乐乎!”尝语诸子曰:“山水足以娱情,苟遇醉而卒,吾之愿也。吾将与尔永诀,尔辈当常在左右。”即设外寝,与诸子同处。一日,忽曰:“适有人至床下,诵诗云:‘行到水穷处,未知天尽时。’言讫不见,吾当逝矣。”亟取莹集七十编洎书画付诸子,促家人置酒。顷之,卒。时天禧三十年十二月三日也,年六十三。 四年春,诏曰:“故河中府处士李渎,惟蓬阁之司文,乃儒林之美秩。岂独旌于泉壤,亦足厚于民风。可特赠秘书省著作佐郎,赐其家帛二十匹,米三十斛,州县常加存恤,二税外蠲.其差役。”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太子少傅致仕 ..致仕:退休 B.王佑典.河中典:主持,掌管 C.其恶嚣如此嚣:嚣张 D.二税外蠲.其差役蠲:免除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渎“淳澹好古”的一组是(3分) ①杜门不复仕进 ②往来中条山中,不亲产业 ③渎即鬻之 ④直史馆孙冕言其隐操 ⑤辞足疾不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