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整理

心理学笔记整理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4、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根据研究的需要,既可以向被研究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研究者的人作调查。

四、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既研究人,也研究动物,但主要研究人。

既研究个体,也研究群体。

既研究心理,也研究行为。

第二章人的心理的实质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脊髓:是将脑和周围神经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元干线

脊髓的主要功能:

躯体与脑部之间神经传导的通路

来自躯干和四肢的刺激,经过脊髓到达大脑,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脊髓到达效应器。

简单反射中枢

感觉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入脊髓后,中间神经元不把它传入大脑,而是直接传给运动神经元,至效应器形成反射。

2、脑干

延脑:生命中枢,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

桥脑:传递身体运动的信息,对注意、睡眠有调节的作用。

中脑:存在着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

3、小脑:与大脑皮质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运动,调节身体姿势与身体平衡,在控制身体运动的运动技能的学习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4、间脑:

⑴丘脑:皮层下高级的感觉中枢,除嗅觉外的所有输入信息都要经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丘脑也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具有控制睡眠、觉醒的功能。

⑵下丘脑: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中枢,管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与饥饿、渴、性等生理动机有密切关系,与情绪、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关系。

5.边缘系统

⑴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等组织。

⑵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行为有关,如捕食行为、攻击行为等,也与记忆、情绪有关。

6、大脑

大脑由表面的灰质和深部的白质组成,表面的灰质部分叫大脑皮层。

大脑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为脑总重量的60%左右。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与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点:

感觉是一种直接的反映形式。

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感官活动,产生不同的感觉。

3.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及其所作用感官的性质,可以将感觉分为: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二)什么是知觉

定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基本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二)知觉的整体性(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或一定的程度上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能保持相对的稳定,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恒常性。

类型: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联系:

1、均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同(个别属性vs. 整体属性)。

2、生理机制不同(单通道vs. 多通道)。

3、产生的性质不同(先天经验vs. 后天经验)。

二.感受性的变化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觉察)能力,即感觉的灵敏度。

两者的关系:数值上成反比。

公式:E=1/R

绝对感觉阈限值并非是绝对不变的。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例如:两手掂500克物体,重量感觉一样,一手增加重量,直至产生两手重量不一样的感觉,增加的重量就是原重量在500克时的差别阈限。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差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差别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就越小。

(三)感受性的变化及发展

1、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适应

各分析器之间的相互作用

联觉现象: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有机体的机能状态

2、感受性的发展

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有计划的练习可以提高感受性。

感官的补充作用。

三、青少年感知的特点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青少年的感知特点

青少年感知的有意性和目的性逐渐提高;

青少年知觉的精确性发展更加完善;

青少年的逻辑性知觉开始发展。

(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遵循感知规律,运用直观原则丰富感性经验

1、基本的形式及特点: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

2、形象与言语相结合

3、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效果

例如,知觉的强度率、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率、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以及知觉的组合规律,等。(三)、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观察要有目的性。

观察前要有知识准备和观察准备。

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和整理观察结果。

第四章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一)定义: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划分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记忆表象就是一种形象记忆;情景记忆也是一种形象记忆。

抽象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事物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性质等内容的记忆。

词语记忆:对语言文字和词汇句子的记忆。

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以操作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

2、按记忆有无目的划分

无意记忆: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采用专门的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有意记忆: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并采取相应的记忆方法和努力的记忆。

3、按记忆是否受意识的控制划分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

(三)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式

1、感觉记忆

定义:也称瞬时记忆,是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0.25~2s)保存下来,如后像现象。其容量相当大,但信息保持的时间极其短暂。

特点

1、保持时间短:约0.25-2秒;

2、记忆容量大:一般认为是9~20个字母;

3、信息编码:按照事物的物理特征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4、感觉记忆的痕迹容易消褪,如果特别加以注意就进入第二阶段,没有注意就消失了。2、短时记忆

定义: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为一分钟左右,容量为7±2个组块。特点

1、保持时间短:一分钟左右。

2、记忆容量有限:7±2个组块。

3、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阶段,短时记忆里的信息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4、复述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

3、长时记忆

定义: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长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长,甚至可以是永久性的存储,而且容量似乎没有限制。其信息来源大多是对短时记忆的加工,也可能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

注:三种记忆系统的关系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为感觉记忆,没有注意便很快消失,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及时复述就会遗忘,如果加以复述,并编码归类,就转入长时记忆,在长时记忆内储存。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被提取出来,进入短时记忆,从而被意识到。此外,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受到干扰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遗忘。

(四)记忆的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记住的事物的数量。

(二)记忆的持久性: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

(三)记忆的准确性: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是否精确。

(四)记忆的准备性:对记忆内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

(一)识记过程

识记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复感知,并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形成暂时神经链接的过程。

类型: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客观因素

识记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识记活动的任务与时间

参与活动的分析器

记忆的方法

主观因素

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主观经验

意识情况

情绪状态

意志力

动机与兴趣

(二)保持过程

保持即信息的存储,并非是识记内容在头脑中原封不动、一成不变的静态过程,相反,它是一个动态过程。

主要变化为:

主要的信息保留下来,不重要的信息流失;

某些特点更加突出、明显。

信息更加完整、合理、有意义;

遗忘是保持的反面,即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产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遗忘的类型:

(1)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2)主动性遗忘和被动性遗忘

遗忘的原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遗忘进程。

1、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

2、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渐趋平稳;

3、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影响保持与遗忘的因素

客观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主观因素

学习的程度

识记者的态度

(三)再认与回忆过程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是指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心理过程。

客观因素

材料的性质

材料的位置

其它材料的干扰

编码与提取时的一致性

记忆的方法(联想)

主观因素

信息的加工水平

识记的巩固程度

认知地图

意识状态

情绪状态

动机

认知方式(人格)

三.青少年记忆特点及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

(一)、青少年时期记忆的特点

1、青少年识记的有意识性随目的性增强而发展;

2、机械记忆逐渐减弱,意义记忆逐渐增加;

3、抽象记忆逐步发展;

4、记忆广度有所发展。

(二)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第五章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1、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关系密不可分:

指向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

集中是指向的深入和发展;

在注意高度集中时,指向范围会缩小。

注意的指向性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瞬间选择了某些对象而忽略了其它事物。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为了更有效地加工某些刺激,其它的要退出来。、注意的集中性

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

两种体现:

(1)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如,“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2)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不仅指向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能够不断深入下去,如,“注视”、“倾听”。

3、功能

1、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被注意选择了的信息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加工。

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它信息的干扰。

2、保持功能

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

3、整合功能

人们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编码、加工与整合作用,往往是在注意的条件下进行的。

4、调节和监督功能

调节功能:当人脑的信息加工对象发生转移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

监督功能:使心理活动不会偏离预定的目标。

4、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人在注意时会停止与注意该事物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来说,吸气更短促,而呼

气更延长。在紧张注意时,常发生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即所谓的“屏息”现象。

5、注意的生理指标

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集中注意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

瞳孔直径的变化:努力维持注意时,瞳孔直径变大

脑诱发电位的变化:分心的生理指标: P300(在刺激后300毫秒才出现的一种正向波)

二、种类和品质

(一)种类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兼具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二)品质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与普通儿童相比,超常儿童通常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重要指标

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是在外部诱因的干扰下,注意离开了当前任务,被无关事物所吸引,是一种不良的注意品质。

注意的起伏:是指当人专注于某一对象时,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要求,及时、主动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三.青少年注意的培养

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的记忆: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运用两种注意互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4、引导学生掌握集中与保持注意的方法

培养学生优良的注意品质

1、注意的广度与个体的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的对象以及个体本身的特点有关;

3、注意的分配与活动的熟练程度以及活动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有关;

4、注意的转移与个体的神经类型以及前后活动的特点有关。

第六章思维和想象

一、思维

定义:人脑借助语言、表象、动作等,对客观现实进行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特点: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反映。

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反映。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不同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主要凭借物的思维。

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

聚合思维:把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答案。

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探求各种答案。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

常规性思维: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和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性是其根本特征。

二、思维过程及规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

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特征或属性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过程。

2、比较和分类

比较: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其异同及关系的思维过程。

分类:以比较为前提,按照某种标准将事物归到一定的类别当中。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舍去其个别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

4、系统化与具体化

系统化:把具有相同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的过程。

具体化:把本质特征和规律运用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

三、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

1、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指那些对于解答者来说没有现成解决方法的认知任务。

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

初始状态——已知条件

目标状态——问题的答案

障碍——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

2、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所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问题情境与知识表征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情绪与动机

6、个性因素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算法式策启发式策略

四、想象

1、什么是想象?

想像: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种类

3、想象的过程

粘合:把客观事物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形象,如猪八戒美人鱼。夸张:通过改变事物的正常特点,突出或省略一些特征,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如千手观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的形象,如阿Q。

拟人化: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客观对象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如米老鼠。

五、青少年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良好的思维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的逻辑性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通过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培养学生迅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敢于对权威提出挑战和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怎样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

一、概述

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与情感的构成成分:

1、主观体验: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2、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与言语表情。

3、生理唤醒:情绪与情感活动所产生的生理反应。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稳定的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通过情绪来表达。

2、情绪的变化反映了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3、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二者密不可分。

情绪和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认知对情绪、情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前提;

?对刺激情境的认知决定了情绪、情感的性质;

?对刺激情境的认知影响着情绪、情感的强弱。

情绪、情感的性质和水平反过来又影响认知过程

?积极的、良好的情绪、情感,能激励认知的主动性,改善认知活动的各项品质,提高认知过程的效率。

?消极的、不良的情绪、情感,会干扰认知的顺利进行,影响认知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对认知过程产生消极影响。

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区别

?认知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和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

?认知过程的随意性较强,人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调控;而情绪、情感只有通过认知活动,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二、情绪与情感的类别及表现

(一)情绪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

基本情绪:原始情绪,人与动物所共有。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而来。

2、按情绪状态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

根据持续时间和强弱程度等,可划分为:

?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较为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二)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道德感: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意图或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海因茨偷药

2、理智感

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和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等相联系的情感。理智感在认知活动中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给认知活动以巨大的推动。

3、美感

美感: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等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调节情绪的方法

转移法

自我分析法

合理情绪法

放松训练

全然接受法

音乐疗法

第八章意志

心理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量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像也是精神病学的对介。不过二门学科有侧重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与预后以后精神障碍康复。 学科简史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有三个方面: 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提出的四类标准) 医学标准:神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人的某种心时或行为疑为有病就需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出厂上认为该人有精神障碍。其民证明或行为表现,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病理的变化,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中的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标准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很少,很少就会被认为病态。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心理测量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故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二方面:病人的内省经验,自我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的不舒适感,自认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自己看到的行为与过往经验相比,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判断有主观性)。 社会管适应标准 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些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就性行为。如果器质或功能缺陷,使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我们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比较得出)。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1、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生产与技术系统 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市场营销与公关系统 财务经济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 研究与发展系统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输入、转换与输出过程。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突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机制与方法。 根据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规律、行为规律;运用动机与激励、竞争与压力、规范与约束、保证与保障、选择与培养、组织与团队环境影响等形成与建立有效的人本管理机制;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主观能动性、生命的价值、生存的需要、团队意识、个人素质)2、在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中,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组织的重要资 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3、组织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是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的。 强调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强调其主体地位。依靠员工个人、团体、组织和领导行为来实现企业目标。 4、关系资本(市场资本)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人力资本为核心与结构资本形成良好的互动 关系。 内部人际关系、市场与公共关系、团队心理气氛、组织形象、文化建设。 2、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一)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基本理论,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关于个体心理研究(核心)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他涉及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问题。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版《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什么就是变态心理学 (简答)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与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这些就是异常进行分类与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简单地说,变态心理学就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名词)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与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与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与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就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与预防,它也就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与假设。 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 (1)严重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疾病;(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

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 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 精神病症状重轻 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 部分丧失 人格改变明显部分 自知力没有有 主动求治不会会 心理异常就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与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心理异常的实质: 首先,异常的精神活动的就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也有其物质基础。 其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即大脑的发展水平越高,症状就越丰富,但这种观点不应把大脑的高级机能与低级机能截然分开,两者就是有机联系的。 再次: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瞧,心理异常就是不健全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应,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 变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就是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提供划分心理异常的标准与有效的方法,并为各种临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实质。从实践上说,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对心理异常的各种解释 首先,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就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当代很多作者都把统计上的偏离作为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第二,心理异常也被理解为就是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障碍与病理心理学 1、心理障碍 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心理障碍的基本元素: ?痛苦(suffering) ?适应不良(maladaptiveness) ?不合理(irrationality) ?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unpredictability and loss of control)?少见的和非传统性(rareness and unconditionality) ?观察者不适(observer discomfort) ?违背标准(violation of standards) 3、心理状态: 主要包括两大类: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划分为: ①心理健康(健康心理); ②心理不健康(不健康心理):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 ③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变态人格、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

4、判定建议 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注意判断这的不同角度,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它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其研究的理论任务是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实践任务是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变态心理的定义 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2、生物理论学家认为脑的功能失常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①脑部结构与心理障碍-海马控制情绪和记忆,杏仁核与恐惧有关等;亨廷顿氏病是一种典型脑部退化的疾病,表现为情绪爆发性、记忆力丧失、认知困难、自杀想法、不随意动作、以及怪异的想法。 ②神经递质与心理障碍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普通心理学课堂笔记及重点内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心理学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心理及行为 (1)心理及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及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及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发展;(5)心理及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就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需要与动机; 能力与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与动机就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就是说脑就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她的需要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与思维萌芽(灵长类)三个阶 段。 12.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就是心理的源泉与内容(狼孩)。客观现 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就是社会的产物,就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就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与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就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 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与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与铁钦纳就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 的机能作用。创始人就是杜威与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就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分之 与。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与无意识。她把人的心理 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罗杰斯与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与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32.神经元就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 33.神经元就是由细胞体、树突与轴突组成的。 34.反射就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35.把反射活动的结构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的过程叫反馈。 36.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

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