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护理教学文稿

脊髓损伤的护理教学文稿
脊髓损伤的护理教学文稿

脊髓损伤的护理

脊髓损伤的概述

(一)概述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或脱位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是指由于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颈髓损伤造成上下肢瘫痪时称为四肢瘫,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下肢瘫痪而未累及上肢时称为截瘫。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

(二)致病原因

主要见于车祸伤、坠落伤、运动性扭伤、脊柱损伤、过重负荷等。

(三)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

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

2.脊髓休克以迟钝性瘫痪为特征,病理反射消失、二便功能丧失,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通过X线片基本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类型。

2.CT检查有利于判定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及发现突入椎管的骨块或椎间盘。

3.MRI(磁共振)检查对判定脊髓损伤状况极有价值。

4.脊髓造影对陈旧性外伤性椎管狭窄诊断有意义。

(四)治疗原则

脊柱脊髓损伤治疗原则已有共识,即早期用药、早期手术(彻底减压、合理固定和有效融合)、早期康复。脊髓损伤24小时内属于急性期,此期内治疗都属于早期治疗。

早期用药

由于脊髓血运障碍及代谢产物等对脊髓造成的继发性损伤是可以阻止或预防的,临床常联合应用药物来阻止或减少继发性损害,或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

1.糖皮质激素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被认为是目前治疗急性SCI 经典有效药物。冲击疗法是指利用极短时间内超过通常口服剂量约20倍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充分发挥其抗炎及免疫抑制效应,强烈地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趋化分子等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阻断炎症细胞活化及其黏附和在组织中的聚集,使炎症反应得到控制。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减轻水肿,增加脊髓血流量,抑制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增加NaK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增大静息电位和脊髓运动纤维的兴奋性,促进脊髓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快速、强大,甚至在若干小时内病情可以得到改善。

尽早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进行冲击疗法可预防脊髓水肿及缺血造成的继发损伤。脊髓损伤时不能用于低于L2或马尾神经的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规定,对脊髓损伤进行治疗必须在8小时之内,3小时最好,持续24小时。

(1)方法如下:[准备好输液泵→前15分钟按30mg/kg的剂量,将甲泼尼龙溶于100ml的0.9%NaCL中→用0.9%NaCL500ml维持45分钟→23小时的维持量为5.4mg/(kg.d)的剂量,将甲泼尼龙溶于2500ml的0.9%NaCL中]共持续24小时

(2)护理要点:

1)12岁以下儿童慎用。患有结核、艾滋病或严重糖尿病、有溃疡病史的患者慎用。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2)甲泼尼龙的不良反应:MPS属类固醇类激素可发生免疫抑制继发感染、应激性溃疡、延缓伤口愈合等不良反应,还有发生急性应激性溃疡、便血、呕血的危险。

3)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如果发现有血变、呕血等症状,立即通知医生早期给予治疗。

2.神经节苷脂 GLS(代表药物有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是位于细胞膜上含糖脂的唾液酸,存在于哺乳类动物细胞膜,神经系统中含量尤其丰富,是神经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神经发生、成长、分化过程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对于损伤后神经修复液非常重要,具有促进神经再生、促进神经轴突生长和突触形成、恢复神经支配功能;改善神经传导、促进脑电活动及其他神经电生理指标的恢复;保护细胞膜、促进细胞膜各种酶活性恢复等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稳定膜的结构与功能,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3.神经营养因子(NTFs)实验证明,NTFs能够促进和维持神经元生长、生存和分化,是神经元发育存在和执行功能所必需的一些蛋白质,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早期手术

许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减压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解除脊髓压迫和(或)通过体内固定维持脊柱稳定性。早期脊髓内外减压术、结合牵引、过深整复骨折脱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稳定脊柱等是目前治疗脊髓损伤较理想的方法。早期康复

康复治疗是脊髓损伤综合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回归家庭和社会必不可少的方法。早期开展康复治疗不仅对于预防关节挛缩、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体位性低血压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恢复期康复治疗创造条件。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治疗主要在床边进行,内容包括关节被动活动、体位变换、呼吸及排痰训练、膀胱功能训练、坐起练习及站立训练等。早期进行高压氧疗应用效果也较好,有条件者伤后4~6小时使用,以2.5个大气压的高压氧治疗,每日1~2次,每次1~2小时。

脊髓损伤的护理

一、急救护理要点

(一)迅速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

1.告知患者性别、年龄和病情,不舒适的具体症状,是否有神志不清、胸痛、呼吸困难、肢体瘫痪等症状,以便急救救护人员做好准备,到达后对症抢救。

2.告知详细地址要清楚、准确地讲明患者所在的详细地址,以及救护车进入的方向、位置,特别是夜间,以便急救人员可迅速、准备地到达现场。

3.留下可联系的电话号码并保持电话畅通,以便救护人员随时通过电话联络,进一步了解病情和电话指导抢救。

4.说清楚以上内容,得到120或999指挥中心示意挂机后方可挂机,然后耐心等待120或999转呼急救中心。

(二)脊柱创伤正确的伤情评估和处置

1.伤情评估脊柱脊髓损伤有时合并严重的颅脑损伤、胸部或腹部脏器损伤、四肢血管伤。和所有伤员一样,脊髓损伤伤员的生命,先抢救危及生命的损伤,包括大出血、呼吸道梗阻、心搏骤停、张力性气胸、腹部实质性脏器出血、脑疝等。对于脊柱损伤的伤员来说,急性呼吸衰竭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是现场急救中死亡的原因,所以首先要进行呼吸功能的处理,C3以上的完全性损伤伤员因呼吸肌的完全瘫痪常在损伤现场死亡。C4水平的脊髓损伤保留一定的呼吸功能,仍会表现出明显的缺氧症状,常需现场进行气管插管、人工通气。低位颈段脊髓损伤可用面罩或鼻导管给氧。据统计约1/3的颈髓损伤的伤员需进行气管插管。对于T6以上的脊髓损伤出现血压下降,心率过缓的现象的伤员,应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早期

大剂量应用甲泼尼龙冲击,从而减轻脊髓神经组织的损伤。8小时之内开始,效果最佳。

2.合适的固定如果脊柱外伤伴有颅脑损伤或严重的四肢骨折时,千万不要随意搬动患者,一般情况下主要判定损伤部位、有无瘫痪、维持呼吸道通畅及予以固定。仅可左右轴向翻转即可,避免坐起、行走或使脊柱前屈、后伸,防止受伤部位的移位产生脊髓的再损伤。颈椎损伤患者要使颈部保持中立位,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头颈两侧,防止头部转动,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3.正确的搬运凡怀疑有脊柱骨折者,应使患者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线,避免脊柱过屈、过伸,搬运时应让伤者两下肢靠拢,两上肢贴于腰侧,并保持伤者的体位为直线。采取多人搬运,一般3~4人同时将患者平抬至硬担架或硬木板之上,切忌使用软担架搬运患者,搬运过程中避免旋转、扭曲脊柱,以免二次损伤的发生。重视搬运过程中的安全护理:严格搬运原则,避免继发损伤。使用安全带将伤者与担架紧密固定,避免坠落,如遇上下楼梯或斜坡,为避免身体下滑,可通过其腋下绑一条安全带。

4.转运途中的护理措施

(1)二次护理评估:伤者置于救护车后,嘱驾驶员平稳驾车,避免紧急刹车,伤者脊柱始终保持中立位,给予心电监护及吸氧,检查四肢感觉活动情况。

(2)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要立即清楚呼吸道的分泌物、异物,开放气道,颈椎损伤者开放气道时禁止使用仰头抬颌法,以免

造成或加重脊髓的损伤。昏迷者更要高度重视,以防窒息,必要时给予气管切开。

(3)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的变化。

(二)术前护理要点

1.观察四肢感觉活动情况,不仅可以及早发现病情是否有恶化,也可与术后四肢感觉活动进行对比。

2.颈髓损伤患者应注意呼吸的改变、胸部损伤的患者应注意有无气胸。骶尾部损伤患者应注意有无大、小便失禁。

3.观察脊髓受压的征象,在受伤的24~36小时,每隔2~4小时就要检查患者四肢的肌力、肌张力、痛温触觉等,以后每班至少检查一次,并及时记录患者感觉平面、肌张力、痛温触觉恢复的情况。

4.鼓励卧床患者多饮水,减少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也可以有效预防便秘。

5.术前皮肤保护卧床的患者需准备一个“翻身易”,用于协助患者轴向翻身,以免加重脊髓损伤;术前应给予气垫床护理,皮肤保护,定时翻身,以免产生压疮,保证手术尽早进行,同时可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6.功能锻炼如患者四肢肌力存在,除患者存在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下鼓励患者最大可能地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降低发生血栓的风险,保证手术尽早进行。

7.备皮范围上至肩胛骨下缘,下至臀裂顶点,两侧至腋中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