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工艺美术历史发展概述

20世纪的工艺美术历史发展概述
20世纪的工艺美术历史发展概述

20世纪的工艺美术历史发展

20世纪的工艺美术可以划分为传统工艺、现代工艺和民间工艺三大部分,依据自身发展变化的不同特点又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30年代之前;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50至60年代;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30年代之前,伴随大量廉价的外国机制商品的涌入,以皇家宫廷工艺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工艺在激烈的中外商品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辛亥革命后,传统的宫廷工场经历了由惨淡萧条到彻底解体的过程,原来倍受禁锢的良工巧匠在民间组织起工场、作坊或商会,将属于宫廷皇家的技艺传播到社会,传统工艺由封闭的深宅大院走向民众。

尽管传统手工产品一时难以和汹涌而来的机制产品相抗衡,但传统工艺在民国初年一度仍有所发展。由于小生产者的保守意识和传统习惯阻碍着对社会需求、发展趋势的思考,加上海外市场对中国传统工艺出于猎奇心理的欣赏,现代早期工艺生产只是囿于传统工艺的范畴,一时间社会上仿古之风大盛。紧随仿古之风而来的是仿洋风的兴起,此种生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际性大萧条期间曾一度兴盛,在某种程度上也适应与满足了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由于当时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加上中国社会对大工业生产缺乏基本的认识,同时对民族工业生产传统的加强与重视在这一时期呈现薄弱的态势,一时间许多新式工厂纷纷破产倒闭。战后外国工业产品迅速地将中国产品逐出竞争市场,中国的仿制品根本不具备与舶来品抗衡的力量。可以说,仿古与仿洋风气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仿造技术的提高和中国新装饰风格的产生,中国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匠师与作品,并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奖牌。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艺术风格日趋粗陋简单,艺术价值日渐低微。

与此相反,紧随时代的变化,以图案设计、书籍装帧和商业美术为代表的现代工艺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得到长足发展。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成长,新兴都市意识与新的社会结构带来生活方式与消费需求的变化,新技术、新材料的认识与初步运用,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和现代工艺思想的进步,成为促进现代工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工艺的衰落、希冀实业救国的构想和西方工艺思想的影响,唤起蔡元培、颜文梁、陈之佛等一批有识之士的爱国热情和图新意识。他们纷纷针砭时弊,抨击传统的落后因素,积极肯定工艺美术于民族振兴的现实意义,主张学习西方的经验并保留传统的精华,强调工艺生产为大众服务的方向和经济实用的价值取向。一时许多工艺美术家参与到工艺美术创作设计活动中,在上海、天津、广州和香港等城市形成一支专业或半专业的队伍。工艺美术教育早在本世纪初就已施行,如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开设过手工、图案等课程。进入中华民国后,更有蔡元培提倡美育,黄炎培提倡职业教育,许多美术专业学校都设立了图案系科并采用新式教学方法,为现代工艺美术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吕凤子、陈之佛、颜文梁、雷圭元、李有行等人曾为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一时期,中国的现实迫切需要在经济领域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而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则迫切需要传播新文化、新思想。这样,作为传播媒介的图案、书籍装帧和包括商标、广告、包装和店面装饰在内的商业美术率先发展起来,服装设计、室内装饰、工业设计等现代工艺也在起步或初露端倪。

作为自然经济的产物,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集中体现着劳动大众的需要。随着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商品经济和都市文明不断将新的文化因素注入到古老的民间文化中,民间工艺美术逐步向平民化、商品化方向过渡。而且这一特点在某些地区表现明显,特别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周围地区,这一部分民间工艺逐渐失去质朴、粗放的乡土品质,日趋精巧工细、严谨雅致,而在现代文化尚未影响的广大内陆地区,民间工艺仍按照其自身的规律生息发展,并保持着其不同于商品的属性和固有的美学品质。

30年代至40年代,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大地上,工艺美术赖以生存的生产环境完全被战火摧毁,工艺美术品的对内销售和对外销售道路暂时中断,大量手工艺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改行或转业,甚至流离失所。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后方,传统工艺虽保持某种程度的生产,但相对情况也十分惨淡。即使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政治局面依旧不稳定,国民党政府无暇着力恢复生产,传统工艺美术凋零不堪。而现代工艺由于受到战事的影响,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大大减慢,规模也仅局限在上海等几个大城市。但这一阶段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和思想气氛增进了工艺美术家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文化观念,使这一时期的现代工艺在风格和形式上都比前期具有更多更强烈的民族色彩,显现出刚健明快、清新有力的特点。

伴随动员宣传抗日的浪潮进一步提出的以大众化的形式和语言唤起民众的问题,使人们进一步发现了具有深厚基础的民间艺术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这个年代一批文化人如徐悲鸿、钟敬文、黄苗子、丰子恺、孙福熙、徐蔚南等,都曾对民间美术做出高度评价和肯定,并亲身进行过一些搜集、整理、介绍和研究工作。钟敬文等人于1937年在杭州筹办中国首次民间美术展览--民间图画展览会,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第一次。此后,大规模展开的对中国民间美术的搜集、研究,范围扩展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如庞熏琴对西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岑家悟对西北边疆地区民间美术都曾做过专门研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和以后的解放区,古元、陈叔亮等一大批美术家深入民间,在广泛生动的生活中收集了大量剪纸、泥塑和木版年画,加以宣传研究并从中汲取营养,创作出许多为普通战士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随着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带有新兴特点的工艺美术生产如陶瓷、玻璃、染织、木器、编织、装潢等也应运而生。可以说,解放区的工艺美术具有简洁实用、朴实淳厚、刚健清新的品质,反映了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崭新的时代风貌。

50至60年代前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破碎的社会基础上的新建,也标志着中国工艺美术事业一个新历史阶段的开始。在国家颁布施行“保护、发展、提高”的经济政策指导下,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组织陆续建立起来。不少解放以前已经停产或濒于灭绝的传统工艺美术经过政府组织人力物力挖掘和扶持,以新的面貌、内容与题材重新恢复了生产。但到1958年,由于受盲目的“大跃进”和“一大二公”人民公社集体化运动的影响,全国各地在手工业集体经济中掀起一股“转厂过渡”的浪潮,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一时间造成工艺美术合作组织四分五裂、管理混乱的局面。恶风狂浪之后,原来不少的企业背离开传统工艺的手工生产特点,一味强调生产集中,盲目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进行改产转向,致使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严重受损,产品锐减。直到60年代前期,在国家政策调整的作用下,传统工艺生产领域的失误才逐步得到纠正,生产又渐趋恢复发展,工艺美术的生产手段也从手工制作转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随着整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普遍需求的增长,工艺美术界的视野逐渐拓展。与人民生活日常需求密切相关的现代工艺,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开始逐步受到重视和发展。原有意义上的工艺美术生产突破了传统工艺的狭小范围,研究、试制和推出了许多适应城乡人民需要的内销工艺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用工艺品。

在重视发展生产和技术的同时,新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也受到极大的重视。1956年在原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基础上,调集原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等单位成立了新型的集研究、教学、设计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陆续设立工艺美术系科或专业,并出现一批中等工艺美术学校和多种形式的职工业余教育。新型的学院式教育的建设发展,改变了旧社会以师徒方式相传的单一陈旧的教育形式,极大地扩大和提高了工艺美术创作队伍的规模和素质。与此同时,中国工艺美术研究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室),这样的机构成为工艺美术组织系统中人才最为集中、技艺力量最为雄厚的研究兼生产的部门。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工艺美术通讯》和《装饰》杂志的创刊,为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阵地。一代著名的美学家、文学家、工艺美术家如王朝闻、陈之佛、庞熏琴、雷圭元、沈从文、沈福文、张光宇、罗叔子等人曾先后发表了一些关于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社会作用、本质规律和分类特征诸问题的论文和著作,对推进工艺美术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使工艺美术事业受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斥为“封、资、修”或“复古倒退”的封建迷信品而遭禁止

生产,大量库存的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题材的工艺品被砸烂销毁。同时,人民日常生活用品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工艺粗制滥造,粗陋不堪;产品的造型与装饰毫无艺术设计可言,到处可见千篇一律的语录口号,单调至极的图解性图案使普通生活器物也沦为当时政治宣传的工具。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建立时间并不很长的工艺美术院校和研究机构被迫解散,国家投入大量精力的理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工艺美术创作设计队伍的素质大大减弱。

70年代末至80年代,工艺美术事业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复和发展起来。面对国家工业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进一步改善和创造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便成为工艺美术的时代课题。过去那种致力于观赏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状况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时代要求。与人民生活需要直接关联的室内环境设计、服装美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包装设计和日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现代工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工艺美术事业的主流。传统工艺美术在保持原有特色、立足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和旅游商品市场。体现工业文明的现代工艺的发展,激起了以传统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民间工艺的繁荣。在新时期的商品市场上,民间工艺以其高度的审美价值赢得消费者的欢迎。他们不仅作为工业文明的补偿进入国内的现代化家庭,而且也像传统工艺那样作为外贸商品进入国际市场。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土生土长的乡村民间工艺制作又趋活跃。

改革开放也促进了工艺美术教育和研究事业的繁荣。进入新时期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取消的高中等工艺美术院校、系科和专业陆续恢复,并增设了一批新的专业,如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后又名环境艺术设计)和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许多工科院校也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除开展正常的教学之外,一些院校还举办各种短训班、进修班或研究班,为工艺美术企业培训人才。全国各地还创办了许多专业职工学校,企业自身也广泛开展了职工教育。这一时期恢复和新建了一百多所工艺美术研究所,在设计和开发新产品的同时,一些较有远见的研究所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未来生产力的开发方面。这一时期还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1982年《中国工艺美术》杂志在北京创刊,继之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工艺美术专业刊物,理论研究领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

80年代末至90年代,在文化领域进入后现代主义的讨论时期,工艺美术行业因经济政策的倾斜,出现了耗散重组的趋势。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不再保持原有的速度与规模,而是以更灵活、多样的形式与市场流通领域进行沟通与衔接,将原来接近大工业模式的生产方式进行重新组合与整顿,将工艺美术品原有手工业的特点予以极大地调动,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进行新型生产模式的探索。而现代工艺美术随着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在更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中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会公众媒体,运用于更大范围的经济领域。民间工艺美术则愈来愈普遍地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民间美术的研究在多种学科交叉、并列的形式下,得到跨学科的发展。工艺美术研究和理论工作在一批8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型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下,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在原来工艺美术通史的研究基础上开始出现门类史、断代史研究,原来非常薄弱的基础理论,出现了借鉴新学科、新方法、从新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研究框架。各地工艺美术刊物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在临近世纪末的文化回顾中,工艺美术领域扮演了一个文化使者的角色。

中国美术史教案

第1周

教学内容:史前美术

教学重点:彩陶

授课过程:第一节概述

史前美术的概念是指没有确切文字历史记载之前的历史.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空间.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就现有的出土文物

来看,宽泛意义上的美术已初见端倪.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于这一时期所使用的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的美术则转向了器用.陶器的发明,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另外,岩画,地画,壁画,玉石雕刻等工艺也得到了发展.

时代分期和主要遗址

目前我国所知出土有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大约有两百多处,下面仅介绍其中较为重要部分:

旧石器时代早期

山西城西侯度文化遗址,距今约180万年,是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有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云南元谋人文化遗址,距今约为170万年,发现有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此外,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坨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陕西蓝田公王岭蓝田人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文化遗址,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均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和火烧痕迹.

旧石器时代中期

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遗址,距今20万年,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陕西大荔甜水沟大荔人文化遗址,距今10万余年,有人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遗址,距今19万余年,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骨角器和动物化石.

旧石器时代晚期

辽宁海城小孤山文化遗址距今4~2万年;山西朔县峙峪人文化遗址,距今2.8万年;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遗址,距今2.5~1.6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文化遗址,距今1.8万年等等,均发现有石器工具,骨角器,装饰品和动物化石.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约起始于公元前8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它们的文化面貌多样,内涵丰富,各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4个区域: 黄河流域

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集中于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900年;河南北部的磁山文化,约公元前5400~前5100年和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5200~前4800年.中期主要一在黄河中游分布甚广,延续时间久长的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为主,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月公元前4300~前2500年).属于晚期的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约公元前3000~前2050年,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它与仰韶文化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

长江流域

早期主要有河姆度文化(其下层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前4600年)和马家滨文化,约公元前5000~4000年.中期主要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3300年,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约公元前4000~3300年.晚期以继承马家滨文化发展而来的良渚文化为主,约公元前3300~前2250年,还有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600年.

华南和西南地区

早期有仙人洞一期文化(发现于江西万年仙人洞,约公元前6800年)和广东粤西地区的阳春独石寨,封开黄岩洞等.中期有台湾大坑文化。晚期文化遗址分布较广,主要有石峡文化,山背文化,凤鼻头文化等等.广大的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存在着面貌多样,相互关系复杂的新石器文化.

北方地区

早期的新乐文化(发现于辽宁沈阳新乐,约公元前5300~前4800年)分布于辽宁东南部,

中期的红山文化(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约公元前3500~3000年)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区.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文化类型有相互交流,影响以至融合统一的趋势,而中原地区文化的先导地位也日益突出.

陶器和彩陶

陶器的分类: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其中盆,钵,碗,杯,豆,勺属饮食器;鼎,鬲,簋,釜,灶属炊煮器;壶,罐,瓶,瓮属储藏器.

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来看,绝大部分是组合方式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

彩陶

一,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学界根据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将陶器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1.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

彩绘纹样中除几何纹样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这些纹样一般都画于陶器最显眼的地方.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和《鹿纹盆》等,纹样形象生动自然,手法简练,笔触粗犷,特征鲜明.几何纹样中主要有并列折线,并列斜线,三角形面构图的二方连续装饰带,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二方连续纹饰在我国早期的装饰图样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

2.庙地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地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但很稳重.纹饰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饰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以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来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1.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陶器的制作方法没有太大改变,形制却比以前丰富,主要有盆,钵,罐,瓮,壶,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外彩绘,少数瓶,壶通体彩绘.纹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以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幛纹.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肃永靖的双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稳定匀衡,纹饰由旋涡纹,圆圈纹,波状纹,弦纹组成,线条生动流畅,弧线旋转造成强烈的运动感,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

2.半山类型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罐是最常见的器物.它们造型圆浑厚重,大方稳定,外型轮廓线转折变化最为考究,是工艺制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红黑的强烈对比与胎地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装饰面积较大,有的装饰带有四五条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应,结构严谨,规整,形成一个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装饰色彩.装饰

纹样多是几何纹,最常见的有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从陶器的顶部俯视,其图案变为优美的适合纹样,妙趣横生.

3.马厂类型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马厂彩陶装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最具特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处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同的纹饰.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龙山文化的黑陶

在整个龙山文化系统中,又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为发达,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由于陶坯经过磨光,加上封窑严密,又有意识地让烟熏黑,表面光亮如漆.形制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如盆,碗,豆,杯,鬲,鼎,罐等.

黑陶以造型见长,精细俊巧,样式繁多,独具风格.其工艺技术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征:色调乌黑;器物表面光亮如有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是0.1~0.2厘米,被称为"蛋壳陶";黑陶的转折关系棱角清楚分明,有的黑陶上刻有凹凸的弦纹;有的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钮鼻.

彩陶上的绘画

史前彩陶上的绘画,严格来讲还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绘画,它们仅仅是人类早期对器物的"美饰".彩陶上的几何纹饰和具有一定写实风格的鱼,蛙,鸟,虫,兽的动物纹饰,以及枝叶花朵的植物纹饰等这些装饰性绘画,都说明原始人类具备了对美的初步体验与艺术表现的基本能力.陶器上的这些装饰性绘画,不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存活动,而且充满了浓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宗教观念.

半坡彩陶纹饰的动物形象已有接近写实水平的能力,尤其是关于鱼的形象,同时还有大量的关于鹿的形象的描述.庙地沟彩陶中,鸟和植物花卉的形象较多,风格写实.彩陶器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太多.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人面纹.更有名的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陶盆,内壁上画的是原始人载歌载舞的景象.

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在绘画技法上大多比较熟练.从彩陶上的那些生动流畅的笔触和某些线条来看,可以推测原始人类使用了某种类似毛笔的工具,这为中国后来的绘画确立的发展方向.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器中,有的在口沿上刻有符号,约有二百七十多例,五十多种不同的符号,有的重复出现几次,有的集中发现与某一遗址,有的相同符号出现在不同遗址.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上则发现用黑色颜料画的符号,仅柳湾墓地就有一百三十余种.

在山东莒县的陵阳河,诸城前寨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划符号,则具有浓重的图画色彩,如陵阳河出土的刻符陶尊上的符号,好象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下面有五峰耸立――这已经是一种通过形象组合表示较抽象含义的表意符号.

1974年在江苏吴县澄湖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上也有数个刻划符号其中一个八角形符号似受大汶口文化影响.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多元的.

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雕塑

就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在新石器时代.从其材质来分,可分为陶雕,石雕,玉雕,骨雕;从题材内容来分,主要有人物,动物以及少量植物.

一,陶雕陶雕人物一般是原始人所喜欢的氏族成员的形象,从现有的陶雕作品来看,多是妇女儿童的头像,人面五官是陶雕的主要部分.陶雕除了人物外,还有大量的动物雕塑作品,造

型颇具匠心,生动简练.

二,玉雕玉雕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对自然硬质材料工艺加工的自觉.原始于雕造型匀称,种类繁多,制造精细巧密,并结合了使实用和审美的双向价值.代表作品有:山东日照龙山文化墓葬遗址出土的碧玉斧,玉刀和玉铲;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一件玉龙;辽宁阜新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龟,玉鸟等.

工艺美术制品

旧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制品主要是经过打制的锋利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有:染织,骨器和编织等.

小结

中国史前艺术的特色集中体现于七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上.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实能力,但是,单纯的视觉审美享受并不自觉.史前美术与同样产生于原始思维平台之上的原始宗教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关系.

术语

原始思维是相对于文明思维的一种思想认识方法,受自然泛神论影响,不分物我,长于整体地把握事物.其逻辑前提是感觉而不是论证.

陶器是用陶土作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彩陶在打磨过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赫石和氧化锰作成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赫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是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

弦纹是指在轮制成型时用工具接触器物,使得器物表面出现粗细宽窄不同的平行纹线,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思考题

简述陶器的分类和装饰手法.试分析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简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归纳原始思维与文明思维的差异.

教学内容:夏商周美术

使学生了解夏商周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青铜器

第一节概述

夏,商,西周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伴随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漆器及纺织等手工业的技巧日益精湛.这一时期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青铜器艺术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礼器

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其中,炊煮器有鼎,鬲等品种.食器有簋,盂,豆等品种.酒器有觚,觯,爵壶等品种.水器有盘,鉴等品种.乐器有铃,鼓,钟等.车马器和杂器有辖,马衔,炉等.

青铜器的纹饰

几何纹类:

云雷纹:云雷纹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的回旋形线条组成.云雷纹由云纹和雷纹构成.云纹由圆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雷纹由方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以回旋为特点,因此又称回纹.云雷纹一般是青铜器上的底纹,衬托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

绳纹:绳纹是由波浪形状的线条结成绳索形状的纹饰.一般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纹样的附属装饰带,盛行于西周的后期.

环带纹:环带纹是由起伏较大的波浪纹呈二方连续方式构成的.其凹处用类似于眉口形的纹饰填充.该纹饰盛行于西周的中后期.

动物纹类:

饕餮纹:饕餮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凶猛贪食的动物.饕餮纹装饰在青铜器腹部的中心地带,以鼻子为中心向两边对称,有双眼,双角和双我耳.左右两侧陪有龙形纹样.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

夔纹:夔也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类似于龙的动物.多以侧面表现.

象纹:大象纹样一般不作为青铜器的主要部位的装饰,也有个别例外,还有将器物作成象形的,如象尊.象纹盛行于商代与西周初期,着重刻画象的粗壮形体.

此外还有龙纹,凤纹,鹿纹,蚕纹等等.

人物活动纹类:

人物活动纹饰比较晚,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流行.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夏代青铜器

此时是青铜器的"滥觞"时期.这个时期青铜器的造型还很幼稚古朴,率简凝重,还没有脱离原始意味.甚至有的青铜器没有任何装饰,通体素面.一般以单层凸起的饕餮纹和弦纹为装饰纹样,没有底纹.此时,青铜器上饕餮纹形象的处理比较松散,不象后来商代那样神秘,威严与恐怖.1972年在河南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属夏代.

商代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商代前期,这是从新石器时代脱离出来形成自己风格的时期;商代后期,这是整个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体现了"礼器"的性质,蕴藏着深刻的宗教与政治意义.综观商代的青铜器,造型以庄威,典雅,厚重,古朴为主要特征.青铜器以礼器为重,故常见的种类主要是食器和酒器,如鼎,鬲,簋,爵,尊等种类,常用的纹饰有饕餮纹,夔纹,龙纹等动物纹样以及几何纹样.商代早期的纹饰铸造比较浅,无底纹图案,后期就逐渐趋向繁缛华丽,主要纹饰基本上是浅浮雕,并有繁华的底纹.

鼎是商代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物之一,象征着某种权威.鼎的形制随着不同时期纹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鼎分为方鼎和圆鼎,商代时期方鼎较多.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出土的商代前期的大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方鼎等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除了鼎外,商代青铜器的其他种类工艺水平也非常高.

西周青铜器

西周后期青铜器不重装饰而重记事,故铭文逐渐增多.西周的方鼎较少而圆鼎较多,具有狰狞恐怖的饕餮纹减少,神秘的龙夔纹也逐渐变为自由,朴素单纯的环带纹,窃曲纹,垂鳞纹,蛟龙纹等,加上长篇的铭,形成了西周后期青铜器典雅,朴素,简练的面貌.

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是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的代表.

三星堆的新发现

1986年在成都附近广汉的三星堆村发现的古代遗址,出土了大批玉器,金器,象牙等珍贵文物距今大约5000年至3000年以前.

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实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头像.这些青铜人面具或头像具有异乎寻常的性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占非常重要的位置,青铜人物头像的形制有格式化倾向.人物的造型大致相同,眉毛宽大粗长浓厚,眼睛略呈现为倒三角,鼻子是一个挺拔的三角形.双耳较大,有装饰图案化的感觉.耳垂有一到多个小孔.青铜人物面具与青铜人物头像的造型极为接近.三星堆的人物面具基本上是"U"形构造.其另一个特征是巨大的突出的双眼造型,这种类似螃蟹眼睛纵向突出在外的双眼造型十分独特.

三星堆青铜器的发现,对中国青铜器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中

国的"两河"古代社会文明,究竟是相互影响还是各自平行发展.

第三节书法艺术

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契刻或书写在龟甲,牛胛骨上的文字,绝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所属时代为商代后半期,其内容大多是求神问卜所涉及的祭祀,征伐,田猎,收成,天气等等.

甲骨文基本上是以刀刻成,因而其线条往往是瘦劲,犀利,以直线形的较多.字的结构一般为长方形,以横竖,斜角线为主.文字竖行排列,由上向下,从左向右.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金文

金文即青铜铭文,又称钟鼎文,大篆或籀书.金文代表了西周书法的最高成就,金文最辉煌灿烂的时代也在西周.

西周金文的书法风格大致上可分为三期.前期笔画有波磔和粗细变化,风格圆浑凝重.代表作有《大盂鼎》;中期笔画趋向于匀整,风格平实端丽,柔和含蓄,如《大克鼎》铭文等;晚期金文形成多种风格,如《散盘氏》的气势飞动,又如《毛公鼎》的混沦雄圆,笔端精丽.

第四节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青铜雕塑

我国商周时代具有圆雕性质的青铜雕塑,包括铜铸人像和鸟兽型铜尊卣.铜铸人像的典范为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另一方面鸟兽型铜尊卣和铜器座,亦为先秦工艺装饰的优秀典范,代表作有湖南湘潭出土的猪尊,传为湖南暗化的猛虎食人卣等.

玉器工艺

此时的玉器主要分为礼玉,佩玉和装饰玉三大类.礼玉基本上包括琮,圭璧以及戈上的装饰物品,一般是在政治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使用,是贵族阶级身份的象征,并有神圣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代贵族统治阶级注重礼乐,玉器的含义进一步扩展到伦理道德方面来.由于玉器代表了不同阶级,佩带玉佩成为贵族阶层的时尚,死后以玉殉葬更体现其显赫的地位.

陶瓷工艺

商代的制陶业有明显的分工.陶瓷以灰陶为主,多为素面,也有刻印兽纹和几何纹的的陶器,以及刻有简单的绳纹,弦纹,旋涡纹等.商周时代出土的原始陶瓷在原料的处理上尚不精致,釉彩不够稳定.原始瓷器造型主要有尊,罐,瓮,豆,簋等.

小结

中国的早期文明主要体现于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的造型和早期文字之上.这些创造都是在"敬天"的思维前提之下开始的.同时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的的某些工艺技术得到了总结和新的发展.

术语

青铜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史官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它以祖先祭祀崇拜为基础,从早期的巫术占卜记事发展到宫廷史官记事编年,由此保存一个国家每一朝代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活动.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体,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其形象狞厉可怕,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到春秋时就基本消失.

思考题

1青铜器的分类.

2商周青铜器的特点和代表作.

教学内容:战国,秦汉美术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战国,秦汉美术基本范围.

教学重点:帛画,兵马俑,汉画像

授课过程:战国,秦,汉美术

概述

墓葬美术

墓葬帛画

战国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一贵妇着宽袖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而立,在腾龙舞凤的接应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御舟型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立一鹤,龙身下画一条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这两件楚国帛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它们的实际用途都是作为葬仪中的"铭旌";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引魂升天";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人物都作正侧面立像,墨笔线条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战国帛画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和技巧.造型,构图,运笔均已摆脱幼稚的绘画时代,为秦汉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代帛画

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T"字形旌幡帛画,全长两米许,构图基本相同.上段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席等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的生物.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这两幅帛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特色:首先,在构图上,通过穿壁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阍,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将墓主人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跪应与随从的衬托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高贵;墓主人形象画成正侧面或画成四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展现了西汉绘画卓越的艺术水平.

随葬俑

秦始皇兵马俑

1974年至1976年,在秦始皇陵东郊的临潼西杨村南边,约当东陵道之北侧,先后发现三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马俑的从葬坑.其中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坑内作土棱与巷道颉比相间布局,东段设开阔的前厅;巷道与前厅部分,整齐地埋藏着与真人真马等大的陶塑兵马俑,按其密度推算,总数达6000余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它们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绩的纪念.

为数众多的陶塑兵马俑,通过严谨的布局,排列成面向东方,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军阵整肃,勇于攻占的宏伟气派.这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禁;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两汉陶俑及木俑

陵墓雕刻

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

这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现存之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石蛙,野人,石鱼二,人与熊等14件作品.另有题铭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刻而成.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

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东汉墓前石雕

东汉墓前的石雕以石兽居多,石人雕刻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遗存不多.较为有名的是山东曲阜乐安太守墓前两躯石人雕象,以及河南开封中岳庙前的两躯石人雕象,两处的石人雕象造型都较粗短,古朴稚拙,伫立如柱,略显呆滞.

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

汉代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因材施艺,较多地保留了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很好地表现出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构.画像石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画像石分布地区扩大,形成四个中心:山东,苏北,皖北区;豫南,鄂北区;陕北,晋西北区;四川地区.

西汉晚期画像石,在山东,豫南两地均有发现:1山东沂水鲍宅山的凤凰刻石,上有"元凤","三月七日","凤凰"等榜题刻字,画面为阴线刻成的两只简率的凤凰.2河南南阳赵寨砖瓦厂画像石门扉与石门柱上雕刻的楼阁,门阙图象,题材比较单调,技法属于凹面阴线刻.3山东汶上县新莽元凤三年画像石,亦称"路公食堂画像",画面为阴线刻成的车骑出行图.4河南唐河湖阳始建国天凤五年,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墓室结构呈"回"字形,东接带南北两车库的甬道,全部用石材构筑,墓内雕刻着30余幅画像,有描绘社会现实生活的迎宾,驯虎骑象,乐舞杂技,有反映升仙思想的羽人,应龙,四首人面虎等.

雕刻技法主要是减地浮雕,阴线刻者仅有一石.综观此墓画像石,具有布局疏郎,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象质朴等特点,纪年明确.

东汉前期画像石,在山东地区,以肥城栾镇村建初八年画像石,长清孝堂山石祠以及南武阳石阙画像石为代表.

长清孝堂山石祠为南向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其雕刻技法和边框图案酷似肥城栾镇村建初八年画像石,故推测其建造于东汉章帝,和帝时期.祠内石壁及三角形石梁上,布满精美画像:有神话传说,天文星象,历史故事,也有封建贵族朝会,出行,迎宾,征战,狩猎等生活场面,具有东汉早期"精练质朴"的风格特点.

南阳地区的东汉早期画像石,以南阳扬官寺和唐河针织厂发现的两座画像石墓为代表.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平面呈"回"字形,画像内容颇丰富.雕刻技法主要采用物外留有粗犷凿纹的浅浮雕,布局简洁疏郎,物象鲜明醒目,具有古朴豪放,深沉雄大的风格特点.

东汉后期画像石.南阳地区以襄城芡沟永建七年画像石墓,南阳东郊李相公庄建宁三年许阿墓为代表.两者均属砖石混合结构墓.艺术风格趋向粗放简率.

山东,苏北地区的东汉画像石,以创建于东汉桓帝时期的嘉祥武氏石祠氏石祠,安丘画像石墓,沂南画像石墓以及徐州茅山画像石墓等为代表.

嘉祥武氏石祠位于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西北,其中,武梁祠画像,最初著录于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武梁祠为面北的单檐悬山顶单开间石结构房屋,由东西山墙,南墙以及屋顶前后两坡等五块石材组成.西壁画像分五层:第一层山墙锐顶部分,刻西王母和奇禽异兽,西王母作蓬发戴胜状.第二层刻古代传说中的始祖及帝王像.第三层刻曾母投杼,闵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等孝子故事.第四层刻荆轲刺秦王等义士故事.第五层刻车骑人物.东壁画像亦分五层:第一层山墙锐顶部分,东王公,仙人以及奇禽异兽.第二层刻列女故事.第三层刻孝子故事.第四层刻义士列女故事.第五层刻庖厨场面.

武氏祠石刻画像皆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刻而成.作者擅长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待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地非常出色. 四川地区的画像石均属东汉后期物,艺术风格明显受南阳画像石的影响.

画像砖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画.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西汉.陕西博物馆的一块"侍卫瑞壁纹模印画像空心砖",大约属于西汉初期物,砖面中央为铺首图案,左右两侧印着亭阙侍卫及绶带瑞璧,侍卫作双手捧盾壮,状貌颇威武;上下边框部位,印着鱼龙嬉戏图案.

东汉.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多.郑州南关一座两汉之际的空心砖墓,用两块印着庭院画像的空心砖封门,阴线与阳线兼用的巨幅画面.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砖,皆为实心的方砖或长方砖,画面一次模印而成,构图完整生动.四川画像砖在题材内容方面独树一帜,除少量神话内容之外,绝大多数刻画现实生活,风格清新隽永,乡土气息特别浓郁.

其他形式的美术作品

书法:秦汉时代,是中国文字变迁最为剧烈的时期.秦灭六国后,省改大篆而成小篆,隶书则在东汉发展成熟,草书则进入章草阶段,行书,楷书亦在萌芽之中.同时,书法渐成艺事,书家辈出. 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长方体,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行的新书体.流传下来的刻石作品有《泰山刻石》较可信.刻符则以《阳陵虎符》艺术水准最高.

隶书:由于功用,地域和意趣的不同,汉隶风格显得华彩斑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汉的碑刻隶书.书写风格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字体方整,法度森严,波磔分明:一类则较为随意,重自然意趣.现存有《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等.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到了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工艺生产分化为官方和民间两种体制形式,其产品已经不再仅仅是达官显贵的专署,同时还作为商品在国内外流通.尤其在汉代,漆器和丝织工艺的发展最为突出;金属工艺进一步发展为豪华的贵族日用品;陶器仍然作为日用器皿;原始青瓷已经发展成熟,完成了工艺技术上的大飞跃.

小结

中国美术自战国至秦汉最终突破了神秘主义的束缚,而开始转变为人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并且,美术的独立自觉进程开始了.为这之后的美术自身的形式意义的觉醒铺平了道路.

思考题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有霍去病墓石刻来思考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

总结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美术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画家

授课过程:魏晋南北朝美术

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有""无"之间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并成为显学,实质上是自战国,秦汉以来各种哲学思想对世界本质探求的继续和深入.经过战国秦汉以来的哲学思辩,中国的思维模式已实际上成为一种无本体终极的思想.原因在于哲学思辩的逻辑起点已经不是在某一具体的概念之上了,而是转向了"存在"与"存在"的关系之中.

玄学是较早的成体系的以"存在"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的哲学思辩.首先,玄学将世界之本元归纳为"有""无"之间,"玄而又玄不可道也".对"有""无"之关系进行审视,晋而推泛至"生"与"死","本"与"末"等等.同时,玄学思想又是游弋于先前诸家学派之间的哲学:"以儒释道","以道释儒","儒道释佛".这分明就是基于不同思想之"关系"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哲学思维.对于思维活动本身的关注取得了与对思维结果同样的重视,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哲学最显著的特点――终极概念的缺失使得思维活动本身得到彰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除了动乱时代人之心灵慰济的需要,另外也是玄学思维模式作用的必然结果.玄学的"有""无"之间的思维模式从原理上消除了不同思想,不同哲学之间身份认同上的障碍――"万物皆自有无之间".更重要的是,思维起点始自"有""无"之间,实质上就是允许了用一种已在的思想或哲学去对另一种待解释的思想或哲学进行全方位的解构与重组,使之纳入已在的思维框架之中,并最终实现同化.因此可以说,玄学不仅仅是魏晋时代的显学,而且又是各种哲学思想之"哲学的哲学".

伴随着玄学清谈对"有""无"的探讨,出现了对于"形式"问题的讨论,具体是指"形式"与"内容"之关系的讨论,如王弼关于语言本身的表达能力与人之精神的关系的讨论.在这种氛围下,美术自身的问题成为自觉,出现了大量的绘画理论的著作,正式探讨美术形式与美术内容之关系.于是,在此基础上各画科之间也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并初步萌发出相互独立存在的各画科.

绘画艺术

著名画家

曹不兴,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传说他画屏风是落墨为蝇,使孙权误以为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能力.

卫协,西晋画家,他的创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谢赫评价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秒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顾恺之,字长康,出身贵族.他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同时他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模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顾恺之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陆探微,南朝刘宋时杰出画家,擅长人物画.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利润媚","笔力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张僧繇,萧梁时期的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不同于顾恺之,陆探微的"笔迹周密"的"密体"风格,张僧繇则使"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画学论著

顾恺之的画论

顾恺之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在此,顾恺之明确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谢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他特别注重人物的"传神",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阐明表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顾恺之论画的重要性在于把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

谢赫的《画品》

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发面.他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宗炳《画山水序》

宗炳的思想始终与般若派名僧释慧远相一致,而般若学则与玄学互为连类而相比附,因此宗炳的主张受玄学影响很深.

他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但是,他提出的"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创作构思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有感于物而在内心引起反响,激起创作激情则充分表明了他的审美意识.他在《画山水序》中接触到了绘画创作的规律和方法问题,以及对形象再现和创造的认识,对具体的表现方法和初步领会到的透视原理也十分透彻精辟地作了概括. 宗炳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即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动.这种对情致和意境创造的领略,无疑和后世追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书法艺术

书法家

钟繇,其书法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气象,因此被奉为"正书之祖".其书法特点是字型扁方,行笔古朴厚重,结字疏郎,笔画富有意趣.

索靖,字幼安.善章草,《月仪帖》是其代表作.

王羲之,字逸少.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今体书法,他的书法完全脱开隶书的形制而成熟完美.其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赞誉.王羲之被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

书法理论

西晋的书法家卫恒著有《四体书势》,这是一部史论结合的重要理论著作,其内容主要是对篆,隶,草书的源流遗事等的论述和赞赏书法艺术的成就.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所作《笔意赞》是最早在书法里提出形神问题的评论文章.文中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佛教美术

佛教美术按其类别,一般可以分为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三大类.在佛教初萌的魏晋南北朝,这三种美术形式集中体现于佛教石窟艺术之中.

佛教壁画

新疆石窟壁画

新疆石窟颇多,著名的有东疆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胜金口千佛洞,南疆著名的有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等.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早的当属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从其壁画的风格和题材来看当属4~8世纪的依存.早,中期的壁画题材佛教本生故事.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类似铁线描勾勒的轮廓严谨而生动,画面中人物多为半裸.画面色彩丰富,人物肌肤部分的渲染富有质感和体积感,所用颜色以蓝,白,绿,赭,灰等为主调,图中配

以散花装饰,十分精彩.这些绘画风格被成为"龟兹风格".

敦煌壁画

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主要使北朝时的壁画,以讲述佛本生故事为主.常见的有尸吡王本生,须达那本生等故事,宣扬自我牺牲,自我拯救生灵以修成正果的佛教思想.

敦煌254窟北魏壁画表现的是萨垂那太子本生故事.为适应信徒的欣赏习惯,用本土民族的语言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佛教壁画的表现手法是用细劲线条勾勒轮廓并用色彩晕染,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具有明显的"龟兹风格".

敦煌249窟和285窟显示了西魏时期的壁画成就.249石窟壁画绘于窟顶,采用了中国的传统神话与佛教神祉合并的形式,画面天空有白虎,玄武,雷神,十一首蛇身怪兽等,还有帝释天妃乘坐龙凤驾的云车.用笔不多,却生动感人,其中.云车的造型与《洛神赋图卷》中的造型很有几分相似之处.

佛教雕塑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5公里的武州山之南崖,开凿于北魏时期,根据开凿时间先后和风格变化,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昙曜五窟.第二期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前,为云冈石窟造像最鼎盛时期,开十几窟.第三期,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至公元526年,此间主要是小型石龛.

昙曜五窟,即16至20窟,规模宏伟,石窟约呈马蹄形,穹隆顶,前门有明窗,窟内主造像为三佛像,主佛造型最高大,顶天立地.面相丰满方圆,凹眼隆鼻,薄嘴唇,后背有华丽的顶光和背光,直达窟顶中央.壁面雕满千佛,气势壮观肃穆,高度皆在13米以上,19窟主尊高达17米.雕刻手法有来自西域的风格,也兼有本民族工匠的独具匠心的创造.昙曜五窟的佛教造型各具特点,比如20窟佛像英伟端庄,19窟佛像俊秀闲雅,18窟佛像巍然挺立.16窟本尊佛像独具全窟空间而高大雄伟,且服饰是宽大的中国式袍服,说明了佛教造像向民间转化,也表明了鲜卑族的汉化.

第二时期总结了前期昙曜五窟的丰富的雕刻经验,使得这一时期石窟造像的艺术水平进入崭新的阶段.此时一改过去的穹隆顶为平面呈方型的殿堂式和庙塔式结构.本尊佛像一般放在大龛内,佛像开始变得慈祥和悦,服饰也变化为宽大的冕服.菩萨和供养天的形象活泼妩媚.造像题材逐渐丰富,其中供养人的形象几乎是显示人物形象.

第三期多为小型创作,多瘦骨清像的佛像造型,含蓄的微笑表现了对显示的关爱.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北魏时期的石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洞以及莲花洞等.

北魏时期龙门石窟最宏伟的石窟是宾阳洞.宾阳洞的雕凿有着完美,周密的设计计划,所以布局特别严谨,整体.正壁有五尊雕像,正中为本尊说法雕像,相貌丰满,微露笑意,给人以一种亲切之感,阶梯似的厚重衣纹余留着云冈石窟造像的风格.菩萨和弟子们分列两侧,.地面刻出走道和莲花图案装饰,洞外两侧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金刚力士,力士身躯肌腱骨坚,眉目挺怒,气势威武,所谓"怒目金刚"是也.这是教早运用夸张的手法雕塑的力士形象.

莫高窟雕塑

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0公里的鸣沙山东面崖壁上.莫高窟是以中心塔庙式结构为主凿窟形式,适应僧徒巡回礼拜仪式.

莫高窟雕塑是作为僧徒信众礼拜偶像的彩塑.塑像有释迦牟尼像,弥勒菩萨像以及释迦,多宝并坐像.彩塑的组合形式一般是一尊佛像,两身胁侍菩萨.弥勒像最多,姿态多是交脚而坐,或沉思或禅定.弥勒信仰的兴盛,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结束现实的痛苦,幻想未来的幸福生活. 莫高窟的佛像和菩萨彩塑,都是以背部紧贴壁面,有的甚至是近似于高浮雕,手臂不管作任何动作还不能完全离开身躯,这种特征表明,此时的工匠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和发挥泥塑的独特

表现性能,只是沿袭石雕的特征.因此动作不够舒展,自然.另外,在中心柱的四面还有"影塑"的飞天,供养人以及千佛的陪衬形象.

敦煌彩塑与石窟壁画风貌一致,鲜艳灿烂,形成了一个整体辉煌的画卷.

佛教建筑

小结

魏晋玄学对"有""无"之间问题的探讨之美术史意义在于:一,使得美术自身的形式意义得以关注.二,美术形式与内容之关系的协调成为绘画的主要任务.三,直接影响并开启了后世的文人士大夫绘画.

术语

以形写神顾恺之特别注重的是人物画的"传神"."以形写神"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他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然而准确地再现.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具变矣."

曹衣出水曹仲达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这一风格实际上是吸取了印度芨多朝造像的特点,而使人耳目一新.在遗存的艺术作品中,尤其是雕塑品中时时可以见到"曹衣出水"的生动形象.概括了佛教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思考题

谢赫与"六法".

"曹家样"的艺术特点.

3. 评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的特点.

第5周

教学内容:隋唐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隋唐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人物仕女画,山水画

授课过程:

隋唐美术

概述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全面成熟,空前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主要体现在:各民族美术间的交流;文学与美术的关系较之魏晋时期更加紧密与自觉;同时除人物画之外,山水,花鸟,鞍马等画科开始出现并且独立成科.

同时,唐代的宗教美术逐渐走向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探索改进而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就绘画题材而言,现实性题材逐渐增多也曲折的表现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另外,开始出现政府对绘画活动进行干预的现象.

绘画艺术

人物画

唐代人物化主要以贵族生活为题材,并以为贵族服务为主.

阎立本与尉迟乙僧以阎立本为代表的绘画风格体现了中原风格,而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绘画则体现了西域画风.

阎立本,其主要成就在绘画方面,毕生为皇室创作.他的传世作品有《步辇土》,《职贡图》,《历

代帝王图》等.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阎立本的绘画都是省略了背景,以突出主体的,这是这一时期绘画的特点.

尉迟乙僧为西域人,王族子弟.他最擅长画佛像,人物,鬼神,也善花鸟.所画人物"皆是外国之形象".尉迟乙僧的画风具有浓郁的西域特色,其创作多是寺庙壁画,他采用西域的"凹凸"法,所画壁画具有立体感.他画佛像"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均彩相错,乱目成沟",但是在用笔上"小则用笔紧劲,如曲铁盘丝,大则洒脱而有气概".

二,"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的创作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创作了300余堵壁画,涉及各类经变,文殊,普贤,佛陀等.传为吴道子的作品有:《地狱变相图》,《送子天王图》,《钟馗捉鬼图》等.

吴道子不但吸收了张僧繇的立体画法,还发展了张的洗练概括的绘画技巧,即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并在此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尤其是他创作的豪迈奔放,变化丰富,错落有致的"莼菜条"线描,能表现对象"高测深斜,卷褶飘带之势",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视觉效果.这就是吴道子创造的"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

吴道子为强调其线条的表现力和独立功能,有意识的在画中将色彩弱化,"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从而突破了南北朝以来的重彩风格,当时称为"吴装".此外,他还创作有"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为后世白描之先声.

吴道子再绘画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与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审美变化,所创"吴带当风"成为后世典范,因而享有"百代画圣"之誉.

唐代仕女画

张萱盛唐画家,代表做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以盛唐贵族妇女生活为题材.画面上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符合游春的愉快主题.不依靠背景,仅以一组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运用而能衬托出春天的气息是此幅画的成功之处.

周肪继承并发展了张萱仕女画的是周肪,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其代表作有《挥扇仕女图》,《游春仕女图》,《宫骑图》等,多表现贵族妇女的幽怨生活.同时,周妨又是一名宗教画家,他画的形象"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这就是为后世广为承传的"水月观音"之体,被称为"周家样".

山水画

展子虔《游春图》

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自然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经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成熟.画面取俯瞰式构图,重叠的山冈,平远的河水,确实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乐于山川中的人物以及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春天的气息,显然是在追求"画外有情"的艺术境界.以前只在理论上探讨过的山水画技法,这时已经能够部分的作到了,反映出作者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的能力显著提高了.

从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点等方面可以明确看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给后世以深重的影响,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倪.

李思训和李昭道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所开创的青绿山水画风格

李思训字建,唐朝宗室.他的画风突破了单纯以线勾勒填色的画法,以富有变化的勾褶表现山石树木的结构,再以青绿重彩填染,使画面富丽堂皇.代表作为《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是李思训之子,被称为"小李将军",代表作《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图》.绘画手法均用细笔勾填,仍无皴法.

青绿山水画,基本上是用细笔勾勒山石树木,用石青石绿填染为主,既表现了对象的固有颜色,又绿带主观化装饰意味的手法.这是较早的山水画样式,因为使用青,绿为主的颜色而被称为"青绿山水".后世把李思训推崇为"北宗"或青绿山画派的鼻祖.

水墨山水画的创立

盛唐期间,山水画出现了重大变革,有异于青绿山水而出现了吴道子笔迹豪迈和王维水墨简淡的山水画.

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技法,大大的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王洽画松石山水则以疯癫狂放,创"泼墨"之法.唐中期画家张,作品多以水墨作山水松石,意趣追摹王维.其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强调的在于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

中晚唐的花鸟与鞍马画

薛稷,边鸾,曹霸,韩

画论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陵墓雕塑

昭陵六骏

六骏是唐太宗征战时先后骑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白蹄乌,特勒骠,青和什伐赤.其中,飒露紫和拳毛早年被盗往国外.浮雕六骏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其中,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丘行恭为其拔箭的瞬间,具有情节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运用了"起位"这一典型的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千余年前的雕刻家能够如此明确的意识到浮雕创作的这一基本特征,是令人惊叹的.

乾陵石刻、顺陵石刻、书法艺术、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楷书与草书的发展

颜真卿

柳公权

张旭

怀素

李阳冰的小篆

书法理论

李世民的《笔法诀》

孙过庭的《书谱》

张怀的《书断》

佛教美术

石窟壁画

新加地区的石窟壁画

新疆的唐代石窟壁画,虽然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但是中原的画风已经逐渐波及新疆的石窟和寺庙壁画.如克孜尔千佛洞第27窟的《说法图》与第80窟的涅磐变,菩萨,千佛等形象丰满.有的石窟根据佛经故事的情节,在须弥山之间加上大量的鸟兽花草,用色单纯而富丽.各种飞禽走兽姿态万千,极富情趣,体现了画工们对人物形象的人格化处理,使得佛经故事充满人情味.同时,在某些山水画中出现了比较简单的皴法.

莫高窟壁画

初唐的敦煌壁画开一代先锋.中宗以后的敦煌壁画在艺术上更加成熟,进入繁荣阶段,大佛经变相愈加宏伟;菩萨形象丰润肥艳,;天王神采飞扬,鬓发怒张,力量无穷.艺术手法出现了新的风貌,出现了富有抑扬顿挫的莼菜条线描,略施淡彩的"吴装",浓烈富丽的青绿山水,使得壁画更加绚丽多彩.气象宏大,装饰缛丽,繁复的内容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风貌.

这一时期的净土变相题材在敦煌壁画中大量出现.法华经变相和弥勒经变,自隋入唐生活气

息逐渐浓郁.

唐代石窟壁画的总体特征是:初唐的作品以造型生动,气势恢弘为主要特点;中晚唐则趋向于情节的趣味性描绘.唐代佛像多以现实人物形象为依据,具有很强的人性化倾向.

石窟雕刻

龙门石窟雕刻

龙门石窟在唐代再次成为大规模宗教活动的中心,现存唐代开凿的洞窟数十处,其中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其巨大的规模和造像的完美均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的.

奉先寺南北约30米,东西深35米,原高40米.奉先寺本尊卢舍那佛坐像,高17米,两侧迦叶,阿难,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其规模之大是空前的.奉先寺造像的价值还在于形象的塑造,卢舍那大像,天王,力士以及脚下的地鬼等形象表现了各种不同的理想化的典型性格.卢舍那佛慈祥亲切的面容,阿难文静温顺的外貌,菩萨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的威严和力士的刚烈,都如同现实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写照.艺术家通过独具匠心的形象刻画,完美地营造出神情感人的整体气氛,成为唐代石窟艺术中的瑰宝.

天龙山石窟造像

炳灵寺石窟造像

莫高窟唐代彩塑

莫高窟唐代彩塑的特点是善于利用泥塑与色彩,壁画相结合而达到统一的效果.菩萨像在唐代彩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由于这会的变迁,它和壁画中的形象一样更多的表现女性的温柔和沉思.这种表现往往不只是通过头部的刻画来完成,而是将整个雕塑当作一个整体,以各部细致的变化,不同的质感和色彩的对比来实现.出现了"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古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反映了宗教美术与生活之间的饿联系.

唐代佛教美术的基本成就和特点

唐代的佛教美术明显地走向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探索而更加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就绘画题材而论,现实性因素逐渐增多也曲折的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根据经典创作的佛像,菩萨天女形象直接来源于现实人物,其体态丰满,容貌端丽,具有动人的风貌.先前流行的"张家样"和"曹家样"至唐代则逐渐形成了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吴家样"和以周肪为代表的"周家样".这是融合中原与外来因素形成的两种中原地区新的艺术样式,成为更加受人们普遍喜爱的道释画流派.

工艺美术

陶瓷工艺

染织工艺金属工艺

思考题

解释"吴带当风","吴装".

解释"昭陵六骏".

简述《游春图》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中的意义.

总结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美术的发展变化.

总结唐代美术的总体特征.

第6周

教学内容:五代两宋美术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五代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画院制度,文人画,山水画

授课过程:五代两宋美术

概述

五代两宋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一方面,绘画自身的形式意义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另一

方面,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书法等)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与唐代相比,五代两宋绘画艺术的变化表现在:皇家画院的创立,画学的兴办,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以及适应民间需要的商品性绘画的兴盛.山水,花鸟画的成熟与地位的上升,水墨画的发展,各课画家对"真"的致力与"形似"能力的提高,诗歌,书法对文人士大夫绘画以及宫廷绘画的渗入,作品由偏重描写客体到有意识的展现主体,集中地体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的发展变异.

至此,中国美术形成了完整而成熟的格局体系.

承前启后的五代绘画

人物画

一,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宫中图》

二,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山水四家中晚唐之际山水画已经有明显的进步.五代时期一些画家进而深入自然,创作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一,荆浩笔下山水大多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观.他在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其重要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所作《匡庐图》巨副中表现了巍峨山峰及山脚下的幽居景象,笔墨皴法,全景式构图,高远,深远,平远兼具,技巧上较唐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关仝荆浩之追随者.他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竟景少意长,予人以深刻印象.所作《山鼷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特别是《关山行旅图》,峰峦峻厚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店荒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董源所画风光,烟雾迷朦,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林木清幽,与北方荆关画中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加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其擅长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手法,成功地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和烟氲气氛,具有革新精神.董源的山水画中点景人物多穿插贵族游乐或风俗情节,以青红重彩描绘,具有宫廷绘画的痕迹.传世名迹《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等.前三图皆为水墨为主,表现山峦起伏,江河萦回,烟雨空蒙的江南风光.

四,巨然他的山水画笔墨秀润,充满田园自然风致.现存《万壑松风图》.

徐黄异体

黄荃西蜀宫廷画家,所作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合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乎不见勾勒痕迹,情态生动逼真.由于他所画的题材和用于装饰宫廷的特点,画中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

徐熙南唐士大夫,终身不仕.他的画注意"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他所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彩晕淡细碎为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填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而有所创造,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

黄荃,徐熙一在宫廷,一为处士,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怀以及不同的笔墨技巧,都使得他们形成面貌迥异的风格."皇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

五代绘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

五代绘画为宋代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准备,在隋唐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南的南唐和四川的西蜀政权,两地的统治者酷爱书画,开创了宫廷画院,绘画上呈现出繁荣活跃的局面.其中,西蜀更多的继承了唐代中原绘画传统,在宗教画和花鸟画方面颇有建树.南唐绘画发展全面,特别在山水,花鸟画领域颇有创新.

化学实验发展史概述(1)

浅谈化学实验发展史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看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实践总是发现和检验真理最有效的途径,在人类化学发展的历程中也是一样,不论是原有物质的检测还是新物质的合成都离不开实验,既然实验在化学发展中充当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谈谈化学实验发展的历程。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大致经过了早期化学实验、近代化学实验和现代化学实验等三个发展时期。 一、早期化学实验 从远古时代开始到17世纪,化学实验在向科学道路迈进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时期。 (一)化学实验的萌芽 人类最初对火的利用距今大概已有100多万年了。火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实验手段。人类最早从事的制陶、冶金、酿酒等化学工艺,都与火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熊熊烈火中,烧制成型的粘土可获得陶器;烧炼矿石可得到金属。陶器的发明使人类有了贮水器以及贮藏粮食和液体食物的器皿,从而为酿酒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制陶、冶金和酿酒等化学工艺,已孕育了化学实验的萌芽。例如,在烧制灰、黑陶的化学工艺中,工匠们在焙烧后期便封闭窑顶和窑门,再从窑顶徐徐喷水,致使陶土中的铁质生成四氧化三铁,又使表面覆上一层炭黑,因此里外黑灰。这表明当时已初步懂得了焙烧气氛的控制和利用。 (二)原始化学实验 古代的炼丹术,是早期化学实验的主要和典型的代表。焙烧是炼丹术士经常采用的一种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除焙烧之外,炼丹术士还经常使用一些液体“试药”来对各种金属进行加工。液体试药通常是一些能在金属表面涂上颜色的物质。例如,硫黄水(多硫化合物的溶液)能把金属黄化成黄金;汞能在其他金属表面留下银色。在制造液体试药的过程中,炼丹术士发明了蒸馏器、烧杯、冷凝器和过滤器等化学实验仪器,以及溶解、过滤、结晶、升华,特别是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方法。蒸馏方法的广泛使用,促进了酒精、硝酸、硫酸和盐酸等溶剂和试剂的发现,从而扩大了化学实验的范围,为后来许多物质的制取创造了条件。 蒸馏是早期化学实验中最完整的一种重要实验操作方法。蒸馏在早期化学实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至今还在基础化学实验中被经常运用。 (三)向化学科学实验的过渡 到了十五六世纪,炼丹术由于缺乏科学基础,屡遭失败而变得声名狼藉。化学实验则开始在医学和冶金等一些实用工艺中发挥作用,并不断得到发展。 在医药化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瑞士的医生、医药化学家帕拉塞斯。他强调化学研究的目的不应在于点金,而应该把化学知识应用于医疗实践,制取药物。 化学实验在冶金方面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德国著名化验师埃尔克在其编著的《主要矿石加工和采掘方法说明》一书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当时对银、金、铜、锑、汞以及铋和铅的合金的检验技术;制取和精炼这些金属的技艺;以及制取酸、盐和其他化合物的技术。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分析化学和冶金化学的第一部手册。 (四)早期化学实验的特点 早期的化学实验还只能算做是化学“试验”,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还没有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实践。尽管如此,还应该肯定从事早期化学实验的工匠和

数学发展简史

数学发展简史 数学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数学形成时期(——公元前5 世纪) 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创造简单的计算法,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算术与几何尚未分开。 二、常量数学时期(前5 世纪——公元17 世纪) 也称初等数学时期,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术、几 何、代数、三角。该时期的基本成果,构成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 1.古希腊(前5 世纪——公元17 世纪) 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阿基米德——面积、体积 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 托勒密——三角学

丢番图——不定方程 2.东方(公元2 世纪——15 世纪) 1)中国 西汉(前2 世纪)——《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魏晋南北朝(公元3 世纪——5 世纪)——刘徽、祖冲之出入相补原理,割圆术,算π 宋元时期(公元10 世纪——14 世纪)——宋元四大家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 天元术、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求解; 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式组求解 2)印度 现代记数法(公元8 世纪)——印度数码、有0;十进制(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也称阿拉伯记数法)

数学与天文学交织在一起 阿耶波多——《阿耶波多历数书》(公元499 年) 开创弧度制度量 婆罗摩笈多——《婆罗摩修正体系》、《肯特卡迪亚格》代数成就可贵 婆什迦罗——《莉拉沃蒂》、《算法本源》(12 世纪)算术、代数、组合学 3)阿拉伯国家(公元8 世纪——15 世纪) 花粒子米——《代数学》曾长期作为欧洲的数学课本 “代数”一词,即起源于此;阿拉伯语原意是“还原”,即“移项”;此后,代数学的内容,主要是解方程。 阿布尔.维法 奥马尔.海亚姆

西方逻辑学发展

逻辑学的发展 逻辑学,就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围绕着逻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应对问题,研究方法也经历着历史的演变过程。本文以历史时间顺序为主,以逻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方法、面临问题、评价为线索,对逻辑学的发展演变脉络做一次梳理。以期明确不同逻辑理论体系的内涵与外延,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研究逻辑学的发展特点与方向。本文作者认为,与其她学科一样,逻辑学,因为需要而产生,因为不足而发展,本文思路也就是这种想法的体现。 根据逻辑学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传统逻辑的发展阶段与现代逻辑的发展阶段。 传统逻辑”,就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创至19世纪中期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以前的逻辑理论与体系。主要包括亚里士多德逻辑(以三段论演绎体系为中心内容的逻辑体系,或相对与现代为此逻辑体系而言的词项逻辑体系)、中世纪麦加拉学派与斯多葛学派奠定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发展的命题逻辑、近代的F、培根的归纳法与穆勒的求因果关系五法。 古希腊就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在重视民主氛围的政治生活中, 演讲与辩论很受重视, 为论辩提供工具,为反驳谬误的盛行,亚里士多德提出与确立了以三段演绎体系为中心内容的逻辑学说与体系。亚里士多德以以推理与论证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演绎推理规则,建立历史上第一个逻

辑演绎系统,即三段论系统。她把简单命题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如主项、谓项、量项等词项,并对这些词项的逻辑性质与相互关系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直言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关系推理等。三段论,又称类演算,即三段论以词项为单位,研究概念或词项之间外延上的关系,类与类,类与个体的关系。虽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以三段论为主体, 但也包含有辩证推理、归纳、定义、辩缪、反驳等内容。 研究复合命题推理规律的逻辑理论称为命题逻辑。命题逻辑以简单命题为基本单位作,研究以简单命题以及命题连接词构成的各种复合命题的逻辑性质及其相应的逻辑规律与规则,研究实质蕴含关系,解决了复合命题推理的有效判定与推导问题。命题逻辑把简单命题瞧作一个整体,不对简单命题的内部进行分析。而诸如传统逻辑的三段论等,因其性质取决于简单命题的各词项的性质与关系,涉及到简单命题的内部结构时,命题逻辑就无法进行有效处理。因此词项逻辑就克服了命题逻辑局限。 但词项逻辑对直言命题结构及其推理的分析还就是粗糙的、不够细致的,此外它没有对关系命题的结构及其推理进行分析,因此词项逻辑的工具就是贫乏;并且,命题逻辑、词项逻辑等传统逻辑一般采用自然语言,根据日常语言来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果,它的真正的逻辑内容较为狭窄贫乏、粗疏浅陋, 从而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总之统逻辑具有不精确性,内容贫乏, 不成系统等特点。因此, 到了近、现代, 一种新的逻辑的产生,这就就

公司发展历程简介范文

公司发展简介范文 篇一 **旅游有限公司创建于1989年,公司主营入境、出境、客运、机票代理和旅游关联业务。为PATA(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成员。自1993年以来,历年荣获国家旅游局评选的“全国国际旅行社百强”证书,多次被浙江省旅游局和**市旅委评为“浙江省国际旅行社10强”及“**市旅行社”,“百佳诚信旅游企业”。2009年荣获浙江省首批五星品质旅行社。公司拥有自置的办公楼宇耀江广厦三楼全层和西湖大道营业部营业用房。 公司以经营旅游业为主,“优质服务、信誉第一”为公司的立身之本,“严格管理、效益至上”为公司的经营理念。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 1、出境旅游业务自1994年开展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以来,公司具有出境旅游五大优势:人员素质优势、营销网络优势、航空订位优势、地接服务优势、领馆送签优势。 2、入境旅游业务以招徕、接待世界各地的客人来中国旅游、商务考察。公司拥有一支精通多种语言的专业队伍。 3、国内旅游业务目前已成功运作国内上百条成熟的旅游线路,以满足高、中、低不等的消费层次。 4、出资参股公司 —**海顺客运有限公司,是涉外旅游用车定点单位,拥有各种类

型的高档旅游车辆50余辆,为公司组织的旅游客人和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海外旅游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是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成员,是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客运销售代理人,具有一类代理资质。 篇二 **旅游社有限公司是以接待旅游为主并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制 企业,是上海最早成立的旅行社之一。自1984年建社以来本着“真诚、善良、精益求精,让每一位旅游者满意”的服务宗旨,热诚为旅游者服务,受到了上海市旅委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自1993年至2008年来连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内旅游“30强企业”、“50强企业”、“百强优胜企业”、“上海市服务行业达标规范企业”、“质量计量双信”单位。 篇三 **市度假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东门南营业部,专门从事国内外旅游业务的国家特许经营出境旅游一类旅行社,公司秉承“品质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凭借**、香港的口岸优势及多年的旅*业经营,提供丰富、高性价比、高品质旅游度假产品,丰富的旅游线路,优质的旅行服务,卓越的品质保证,包含海岛旅游,自由行,出境度假、欧美日韩出境旅游、国内旅游、邮轮旅游、港澳、台湾旅游等,客户群体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业界知名的王牌品质旅游度假专家。 篇四 **外旅游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具有经营出境、入境、国内旅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许可证编号为

数学发展简史

数学发展简史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数学发展简史数学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数学形成时期(——公元前 5 世纪) 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创造简单的计算法,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算术与几何尚未分开。 二、常量数学时期(前 5 世纪——公元 17 世纪) 也称初等数学时期,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术、几 何、代数、三角。该时期的基本成果,构成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 1.古希腊(前 5 世纪——公元 17 世纪) 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阿基米德——面积、体积 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

托勒密——三角学 丢番图——不定方程 2.东方(公元 2 世纪——15 世纪) 1)中国 西汉(前 2 世纪)——《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魏晋南北朝(公元 3 世纪——5 世纪)——刘徽、祖冲之出入相补原理,割圆术,算π 宋元时期(公元 10 世纪——14 世纪)——宋元四大家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 天元术、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求解; 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式组求解 2)印度 现代记数法(公元 8 世纪)——印度数码、有 0;十进制

(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也称阿拉伯记数法) 数学与天文学交织在一起 阿耶波多——《阿耶波多历数书》(公元 499 年) 开创弧度制度量 婆罗摩笈多——《婆罗摩修正体系》、《肯特卡迪亚格》代数成就可贵 婆什迦罗——《莉拉沃蒂》、《算法本源》(12 世纪)算术、代数、组合学 3)阿拉伯国家(公元 8 世纪——15 世纪) 花粒子米——《代数学》曾长期作为欧洲的数学课本 “代数”一词,即起源于此;阿拉伯语原意是“还原”,即“移项”;此后,代数学的内容,主要是解方程。 阿布尔.维法

电磁学发展简史

电磁学发展简史 07 电联毛华超 一.早期的电磁学研究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事件列出如下: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1720年,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的创立者-欧姆。欧姆,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欧姆定律,也就是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势差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这个结果发表于1826年,次年他又出版了《关于电路的数学研究》,给出了欧姆定律的理论推导。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研究成果被忽视,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二.安培和法拉第奠定了电动力学基础 1820年间,奥斯特在给学生讲课时,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当导线通电流时,小磁针产生了偏转。这个消息传到巴黎后,启发了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他思考,既然磁与磁之间、电流与磁之间都有作用力,那么电流与电流之间是否也存在作用力呢?他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几天后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与电流

集团公司发展史概要

新奥集团成立于1989年,经过创业者们的共同努力,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曲折,已成长为一个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群体,主要投资领域是城市燃气、燃气机械、生命科技和地产开发,在国内和境外拥有2个上市公司。到2003年5月,拥有员工8000余人,总资产50多亿元。集团总部位于京津之间被誉为"金色走廊"的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60多个全资、控股公司和分支机构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及香港、悉尼、伦敦等国际都市。 新奥燃气以城市燃气为主业,自1992年开始投资城市燃气领域,至今已气化30多个城市,在气化城市开发、管网设计、安全运营和优质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运作模式,赢得用户的信赖与支持。2001年5月在香港上市,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民营城市燃气专业运营商。2001年、2002年新奥燃气连续被美国《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小公司",并入选《亚洲周刊》"国际华商500强"。新奥置业经营领域集中在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旅游酒店等。1994年以来,在廊坊、北京、蚌埠等地完成多处居民生活区、大型商业建筑和办公设施的建设,并开展了配套社区服务,成为中国北方颇具竞争力的地产开发商之一。 新奥燃机主要从事燃气机械设备的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涉及燃气输配设备、压力容器、燃气计量器具产品,建有独立的研发中心、生产制造基地、营销中心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形成了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燃气储运设备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市场占有

率50%以上,改变了该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新奥集团将遵循以人为本、事求卓越、和谐共生的企业理念,致力于创造高品质公共服务,努力成为客户信赖、社会尊重、最有价值并具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群体。

“数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 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在中国,至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又至迟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值制。在成书不迟于1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有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的开平、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刘徽在他注解的《九章算术》(3世纪)中,还提出过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平方根的奇零部分,但直至唐宋时期(欧洲则在16世纪S.斯蒂文以后)十进小数才获通用。在这本著作中,刘徽又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成为后世求圆周率更精确值的一般方法。虽然中国从来没有过无理数或实数的一般概念,但在实质上,那时中国已完成了实数系统的一切运算法则与方法,这不仅在应用上不可缺,也为数学初期教育所不可少。至于继承了巴比伦、埃及、希腊文化的欧洲地区,则偏重于数的性质及这些性质间的逻辑关系的研究。早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即有素数的概念和素数个数无穷及整数惟一分解等论断。古希腊发现了有非分数的数,即现称的无理数。16世纪以来,由于解高次方程又出现了复数。在近代,数的概念更进一步抽象化并依据数的不同运算规律而对一般的数系统进行独立的理论探讨,形成数学中的若干不同分支。 开平方和开立方是解最简单的高次方程。在《九章算术》中,已出现解某种特殊形式的二次方程。发展至宋元时代,引进了“天元”(即未知数)的明确观念,出现了求高次方程数值解与求多至四个未知数的高次代数联立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通称为天元术与四元术。与之相伴出现的多项式的表达、运算法则以及消去方法,已接近于近世的代数学。在中国以外,9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米的著作阐述了二次方程的解法,通常被视为代数学的鼻祖,其解法实质上与中国古代依赖于切割术的几何方法具有同一风格。中国古代数学致力于方程的具体求解,而导源于古希腊、埃及传统的欧洲数学则不同,一般致力于探究方程解的性质。16世纪时,F.韦达以文字代替方程系数,引入了代数的符号演算。对代数方程解的性质的探讨,则从线性方程组导致行列式、矩阵、线性空间、线性变换等概念与理论的出现;从代数方程导致复数、对称函数等概念的引入以至伽罗瓦理论与群论的创立。而近代极为活跃的代数几何,则无非是高次联立代数方程组解所构成的集体的理论研究。 形的研究属于几何学的范畴。古代民族都具有形的简单概念而往往以图画来表示,形之成为数学对象是由工具的制作与测量的要求所促成。规矩以作圆方,中国古代夏禹治水时即已有规、矩、准、绳等测量工具。《墨经》中对一系列的几何概念,有抽象概括,作出了科学的定义。《周髀算经》与刘徽《海岛算经》给出了用矩观天测地的一般方法与具体公式。在《九章算术》及刘徽注解的《九章算术》中,除勾股理论外,还提出了若干一般原理以解多种问题。例如出入相补原理以求任意多边形面积;阳马鳖臑的二比一原理(刘徽原理)以求多面体的体积;5世纪祖暅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以求曲形体积特别是球的体积;还有以内接正多边形逼近圆周长的极限方法(割圆术)。但自五代(约10世纪)以后,中国在几何学方面的建树不多。中国几何学以测量与面积体积的量度为中心,古希腊的传统则重视形的性质与各种性质间的相互关系。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建立了用定义、公理、定理、证明构成的演绎体系,成为近代数学公理化的楷模,影响及于整个数学的发展。特别是平行公理的研究,导致了19世纪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产生。欧洲自文艺复兴时期起出现了射影几何学。18世纪,G.蒙日应用分析方法于形的研究,开微分几何学的先河。C.F.高斯的曲面论与(G.F.)B.黎曼的流形理论开创了脱离周围空间以形作为独立对象的研究方法;

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绪论 一、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1概述 早期,由于磁现象曾被认为是与电现象独立无关的,同时也由于磁学本身的发展和应用,如近代磁性材料和磁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磁效应和磁现象的发现和应用等等,使得磁学的内容不断扩大,所以磁学在实际上也就作为一门和电学相平行的学科来研究了。 电磁学从原来互相独立的两门科学(电学、磁学)发展成为物理学中一个完整的分支学科,主要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即电流的磁效应和变化的磁场的电效应。这两个实验现象,加上麦克斯韦关于变化电场产生磁场的假设,奠定了电磁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发展了对现代文明起重大影响的电工和电子技术。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这个理论支配着一切宏观电磁现象(包括静电、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电路、电磁波等等),而且在于它将光学现象统一在这个理论框架之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思想。

电子的发现,使电磁学和原子与物质结构的理论结合了起来,洛伦兹的电子论把物质的宏观电磁性质归结为原子中电子的效应,统一地解释了电、磁、光现象。 和电磁学密切相关的是经典电动力学,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原则的区别。一般说来,电磁学偏重于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从广泛的电磁现象研究中归纳出电磁学的基本规律;经典电动力学则偏重于理论方面,它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为基础,研究电磁场分布,电磁波的激发、辐射和传播,以及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等电磁问题,也可以说,广义的电磁学包含了经典电动力学。 2电学发展简史 “电”一词在西方是从希腊文琥珀一词转意而来的,在中国则是从雷闪现象中引出来的。自从18世纪中叶以来,对电的研究逐渐蓬勃开展。它的每项重大发现都引起广泛的实用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今,无论人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已离不开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带有专门知识的研究内容逐渐独立,形成专门的学科,如电子学、电工学等。电学又可称为电磁学,是物理学中颇具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

逻辑学研究的现状及趋势[1]

第16卷 第1期 2003年03月唐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 angshan Co llege V o l .16N o.1M ar .2003 逻辑学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吴 新 民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摘要:阐述了国际、国内逻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关键词:逻辑学;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B 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9X (2003)01 0041 02 The Curren t Situa tion s and D evelopm en t Trends of the Study of L og ic W U X in 2m in (Schoo l of H um anities J ianghan U niversity ,W uhan 430056,Ch ina ) Abstract :A n in troducti on is given abou t the cu rren t situati on s &developm en t trends of the study of logic . Key W ords :logic ;cu rren t situati on ;developm en t trend 1 概述 从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学与数学、天文学和空间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一起并称为七大基础学科以来,逻辑学研究一直处在上升的发展中,并日益显示出它具有多方面作用。第一,教导作用:逻辑学能提供关于逻辑形式的知识和关于确定正确思维形式的规则和方法。学习逻辑学能提高思维的逻辑性,防止和识别逻辑错误,增强快速推断的能力等等。第二,方法作用:逻辑学,尤其是现代逻辑学提供的很复杂的逻辑运算和演算技巧作为方法广泛用于解决数学、计算机科学问题。第 三,理论作用:逻辑学中提出了许多理论问题,对它们的研究 既推动了逻辑学自身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又对哲学、语言学、思维科学等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逻辑学具有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三重性质,这是在当代科学体系中逻辑学独有的特征。现在,逻辑科学已经发展成为理论严密、分支众多、应用广泛的学科。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可将逻辑学分为传统逻辑学与现代逻辑学两大类型。而现代逻辑学又可分为现代演绎逻辑学(现代形式逻辑学)与现代归纳逻辑学两大部分。其中,现代形式逻辑学是现代逻辑学的主体,它的主要分支如表1所示。 表1 现代形式逻辑分支 理论逻辑 应用逻辑 1.基本逻辑 2.元逻辑 1.认知逻辑 2.实践逻辑 3.物理应用逻辑(1)标准逻辑(经典逻辑)A 命题逻辑B 词项逻辑(包括三段论)C 谓词逻辑D 关系逻辑E 数学逻辑a 模型论b 集合论c 递归论d 证明论 (2)非标准逻辑(非经典逻辑)A 模态逻辑B 多值逻辑C 模糊逻辑 D 直觉主义逻辑E 相干逻辑 (1)逻辑语法学(2)逻辑语义学(3)逻辑语用学(1)知道逻辑(2)相信逻辑(3)问题逻辑 (1)优选逻辑(2)命令逻辑(3)义务逻辑 (1)时态逻辑(2)空间逻辑 (3)部分与整体逻辑(4)电路分析逻辑(5)量子论逻辑 收稿日期:20021104;修回日期:20021201 作者简介:吴新民(1958-),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形式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DOC 64页)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DOC 64页)

引言 【本讲重点】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世界范围内TQM的实施状况和代表人物 TQM八大原则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 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

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 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如朱兰、石川馨、久米均等人,都提出了很多

数理逻辑心得

数理逻辑的心得 数理逻辑: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应熟练掌握将现实生活中的条件化成逻辑公式,并能做适当的推理,这对程序设计等课程是极有用处的。是大四接触到的,现简单介绍一下数理逻辑的发展史,算是一点感悟吧 1数理逻辑的发展前期 ·前史时期——古典形式逻辑时期:亚里斯多德的直言三段论理论 ·初创时期——逻辑代数时期(17世纪末) ·资本主义生产力大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学在认识自然、发展技术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人们希望使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维,把思维过程转换为数学的计算。 ·莱布尼兹(Leibniz, 1646~1716)完善三段论,提出了建立数理逻辑或者说理性演算的思想: ·提出将推理的正确性化归于计算,这种演算能使人们的推理不依赖于对推理过程中的命题的含义内容的思考,将推理的规则变为演算的规则。 ·使用一种符号语言来代替自然语言对演算进行描述,将符号的形式和其含义分开。使得演算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符号的组合规律,而与其含义无关。 ·布尔(G. Boole, 1815~1864)代数:将有关数学运算的研究的代数系统推广到逻辑领域,布尔代数既是一种代数系统,也是一种逻辑演算。 数理逻辑的奠基时期 ·弗雷格(G. Frege, 1848~1925):《概念语言——一种按算术的公式语言构成的纯思维公式语言》(1879)的出版标志着数理逻辑的基础部分——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的正式建立。 ·皮亚诺(Giuseppe Peano, 1858~1932):《用一种新的方法陈述的算术原理》(1889)提出了自然数算术的一个公理系统。 ·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数学原理》(与怀特黑合著,1910, 1912, 1913)从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开始,然后通过一元和二元命题函项定义了类和关系的概念,建立了抽象的类演算和关系演算。由此出发,在类型论的基础上用连续定义和证明的方式引出了数学(主要是算术)中的主要概念和定理。 ·逻辑演算的发展:甘岑(G. Gentzen)的自然推理系统(Natural Deduction System),逻辑演算的元理论:公理的独立性、一致性、完全性等。 ·各种各样的非经典逻辑的发展:路易斯(Lewis, 1883~1964)的模态逻辑,实质蕴涵怪论和严格蕴涵、相干逻辑等,卢卡西维茨的多值逻辑等。 集合论的悖论使得人们觉得数学产生了第三次危机,提出了数学的基础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罗素等的逻辑主义:数学的基础是逻辑,倡导一切数学可从逻辑符号推出,《数学原理》一书是他们这一思想的体现。为解决悖论产生了逻辑类型论。 ·布劳维尔(Brouwer, 1881~1966)的直觉主义:数学是心灵的构造,只承认可构造的数学,强调构造的能行性,与计算机科学有重要的联系。坚持潜无穷,强调排中律不能用于无穷集合。海丁(Heyting)的直觉主义逻辑。 ·希尔伯特(D. Hilbert)的形式主义:公理化方法与形式化方法,元数学和证明论,提倡将逻辑演算和数学证明本身形式化,把用普通的语言传达的内容上的数学科学变为用数学符号和逻辑符号按一定法则排列的一堆公式。为了消除悖论,要数学建立在公理化基础上,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石化; 空间格局; 集聚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

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交易所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全球性大公司,中石化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因此,总部的区位要求可以概括为:(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中石化的总部选择也不例外。其总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是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因此,北京基本能满足中石化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图1中石化总部所在地 三、子公司及其区位分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

语言与逻辑浅谈

语言与逻辑浅谈 语言与逻辑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足以写一本书。本文目的只是想谈谈人们在日常生活所说的「逻辑」究竟是指甚么,以及逻辑与语言的关系。 甚么是逻辑? 在日常语言中,「逻辑」有时被用作「定律」或「常理」的同义词。例如,在语句「你说张三昨天死了,但这不合逻辑,因为他今早还有上学」中,所谓「不合逻辑」是指违反常理。另外又如在语句「这本科幻小说说某星球的温度比绝对零度还低,这是不合逻辑的」中,所谓「不合逻辑」是指违反物理定律。以上两例中所指的逻辑究竟是否等同于逻辑学中所指的逻辑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了解逻辑学究竟是研究甚么的?一般而言,逻辑学就是研究正确思维方式的学科。由于推理是人类思维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逻辑学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研究正确的推理方式。推理的一般格式是给定某些前提(Premises),然后根据这些前提推导出某些结论(Conclusion)。所谓「正确的推理方式」就是运用一些已被证实为正确的推理规则从前提一步一步推出结论。例如,根据前提「如果张三掉下海,他会淹死」和「张三掉下海」可以推出「张三会淹死」,可是却不能从「如果张三掉下海,他会淹死」和「张三淹死」推出「张三掉下海」,因为张三可能是在河中或泳池中淹死的。

逻辑学所研究的不是个别的推理,而是一般的「推理模式」,而这些推理模式可以用符号表示。例如上段的「张三淹死」正确推理便可以表示为:给定前提「如果p,则q」和「p」,可以推出「q」(注1),此推理称为「肯定前件式」(Modus Ponens)。反之,从「如果p,则q」和「q」却不可以推出「p」。在上述正确推理模式中的p和q可以代表任何「命题」(Proposition)(亦作Statement,相当于语言学中的「陈述句」),即如果把p和q 换为任何命题,该推理仍是正确的,而不管p和q这两个命题是否真实或是否有意义。例如,假设p代表「太阳从东边升起」,q代表「一加一等于三」,那么以下推理虽然看似荒谬,但从逻辑上看去却是正确的:根据前提「如果太阳从东边升起,则一加一等于三」和「太阳从东边升起」,可以推出「一加一等于三」。 请注意上段的推理之所以会推出「一加一等于三」这个错误结论,乃在于它的其中一个前提-「如果太阳从东边升起,则一加一等于三」是错误的,而不是整个推理模式有错误。因此逻辑学所关心的是整个推理模式的正确性,而不是个别前提的正确性。逻辑学只能保证从正确的前提出发可以推出正确的结论,至于前提正确与否,并不属于逻辑学的研究范围,而须根据其它学科或常识作出判断。 由此可见,逻辑学所指的正确推理方式是纯粹从形式方面考虑的,而不考虑其实质内容,实质内容是其它学科的研究范围。这一点有点跟

化学发展史简介

化学发展史简介 概述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看越来越大的作用。化学史大致分为: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藉,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 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即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即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古代和近代化学史大事记 §我国有了青铜器;春秋晚期能炼铁;战国晚期能炼钢;唐代有了火药。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法国学家锡最早用天平和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并推翻了燃素学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雷利等陆续从空气中发现了惰性气体。 §1748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第一次证明有机物可用普通的无机物制得。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1888年法国化学家勒沙特列提出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890年德国化学家凯库蔓提出了苯分子的结构式。 §十九世纪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首先研究了分子间作用力。 §十九世纪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和植物学家布朗分别提出了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与

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作者:————————————————————————————————日期: 2

绪论 一、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1概述 早期,由于磁现象曾被认为是与电现象独立无关的,同时也由于磁学本身的发展和应用,如近代磁性材料和磁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磁效应和磁现象的发现和应用等等,使得磁学的内容不断扩大,所以磁学在实际上也就作为一门和电学相平行的学科来研究了。 电磁学从原来互相独立的两门科学(电学、磁学)发展成为物理学中一个完整的分支学科,主要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即电流的磁效应和变化的磁场的电效应。这两个实验现象,加上麦克斯韦关于变化电场产生磁场的假设,奠定了电磁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发展了对现代文明起重大影响的电工和电子技术。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这个理论支配着一切宏观电磁现象(包括静电、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电路、电磁波等等),而且在于它将光学现象统一在这个理论框架之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思想。 3

电子的发现,使电磁学和原子与物质结构的理论结合了起来,洛伦兹的电子论把物质的宏观电磁性质归结为原子中电子的效应,统一地解释了电、磁、光现象。 和电磁学密切相关的是经典电动力学,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原则的区别。一般说来,电磁学偏重于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从广泛的电磁现象研究中归纳出电磁学的基本规律;经典电动力学则偏重于理论方面,它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为基础,研究电磁场分布,电磁波的激发、辐射和传播,以及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等电磁问题,也可以说,广义的电磁学包含了经典电动力学。 2电学发展简史 “电”一词在西方是从希腊文琥珀一词转意而来的,在中国则是从雷闪现象中引出来的。自从18世纪中叶以来,对电的研究逐渐蓬勃开展。它的每项重大发现都引起广泛的实用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今,无论人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已离不开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带有专门知识的研究内容逐渐独立,形成专门的学科,如电子学、电工学等。电学又可称为电磁学,是物理学中颇具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 4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棗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