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水分和无机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下丘脑对水分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醛固酮对无机盐的调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体产热的原因?

2、人体产热的器官?人体散热的器官?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那里?

4、人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甚至。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如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当机体失水时,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相反,当机体含水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的原因。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也可以引起渴感。5.水和无机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谢(如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起润滑作用(如关节腔的滑液,能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唾液中的水分使食团润滑而易吞咽。);无机

盐能够维持体液的渗透压与水平衡、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和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课堂练习:

例1 以下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的叙述中,能准确表达激素作用的是 ( )

A.醛固酮可使渗透压升高

B.醛固酮可使渗透压降低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析与解本题考查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知识。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一种盐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相反,当血钾降低或血钠含量升高时,则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所以,醛固酮的作用是保持钠、钾在内环境中的比例。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就增强了。

答案:C

例2 下图是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途径示意图。请将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胃肠道中的水通过①方式进入内环境。

(2)内环境中的水通过②形式进入消化道。

(3)肾小管内的水通过③作用进入内环境。

(4)内环境中的水通过皮肤的④排出体外。

析与解题中的示意图将人体水的摄入和排出途径全面地表示出来,但要求看图回答的只限于①、②、③、④。因此,在审题时要把图中与答案有联系的内容看清楚,如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

(1)水由胃肠道进入血液是吸收过程,可见此处要答的是水的吸收方式。因此①为简单扩散(答渗透也可)。

(2)消化道中的水除饮食摄入外,就是各种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的,如成年人胃腺每昼夜分泌胃液 1.2~2.5L。消化液中的水是来自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所以③为消化液。

(3)示意图由细胞外液到肾的部分已标出了“滤过作用”4个字,所以就比较容易回答了。在尿的形成过程中,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重新进入血液。因而③为重吸收。

(4)内环境中的水排出体外,通过皮肤的只能以汗的形式排出,汗是由汗腺分泌的,所以④为汗腺(由于题干限制不严格,答排汗也可以)。

答案:(1)简单扩散(或渗透)(2)消化液(3)重吸收(4)汗腺(或排汗)

作业布置:导学大课堂中课后训练部分

教学反思:

2.1(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血糖的调节。

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胰岛对血糖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注意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是一对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四、血糖的调节

1、血糖来源的三种途径:食物中的糖类、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

2、血糖的去路三种途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非糖物质

3、血糖升高时的调节:

4、血糖降低时的调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体水分的摄入和排出途径?

2、人体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途径?

3、人体的水分调节中枢在那里?

4、人体的无机盐调节主要靠什么激素?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3.9~6.1mmol/L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稳态,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激素是最重要的调节因素。如果人体血糖代谢失去平衡,就会患低血糖病或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为什么?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

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血糖是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正常人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条途径:

①饭后食物中的糖消化成葡萄糖,吸收入血循环,为血糖的主要来源。

②空腹时血糖来自肝脏,肝脏储有肝糖元,空腹时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③蛋白质、脂肪及从肌肉生成的乳酸可通过一定的途径变成葡萄糖。

2、正常人血糖的去路主要有三条:

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非糖物质

3、血糖的调节:

4、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是终生疾病,须终生治疗,可出现多种重症并发。如血糖代谢异常,往往会引起血脂的代谢紊乱,出现高血脂症,血流缓慢,而易形成血栓、动脉硬化等多种严重慢性并发症。此外,严重的代谢紊乱导致机体产生过多的乳酸和丙酮酸,可引起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和乳酸性酸中毒,这是三种可直接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并发症。

课堂练习:例1 小白鼠在较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渐渐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该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雄性激素 C.雌性激素 D.胰岛素

析与解小白鼠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说明其缺少能量,而大剂量注射能导致缺少能量的激素是胰岛素,因其大幅度降低血糖浓度,使各组织尤其是脑组织葡萄糖供给不足,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减少,出现低血糖症状。答案:选D

2.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

A.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作业布置:导学大课堂中课后训练部分

教学反思:

2.1(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了解并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认识细胞免疫和淋巴免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体免疫能力,不滥用抗生素。。

[教学重点]认识细胞免疫和淋巴免疫。

[教学难点] 细胞免疫和淋巴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五、人体的免疫

1、免疫的概念:免疫器官: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

免疫因子:

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

3、人体的免疫: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血糖来源的三种途径:

2、血糖的去路三种途径

3、血糖升高时主要是那种细胞分泌何种激素来调节?

4、血糖降低时主要是那种细胞分泌何种激素来调节?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正常人体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而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对某种病原体所具有的针对性的抵抗力。那么,特异性免疫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呢?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保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2、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等组成。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

3、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而成的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由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的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还可以形成记忆细胞。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的两个关键过程是:①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效应B细胞,由效应B 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②产生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在血液和淋巴中循环,随时“监察”,如有同样抗原再度入侵,立即发生免疫反应以消灭之(二次反应)。2)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一样,T细胞活化时,也要产生记忆细胞。记忆T细胞是一部分T细胞在分化发育过程中停止下来而形成的。它们可以长期存活并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记忆T细胞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就能够产生较强的回忆反应,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具有免疫活性的各种T细胞,并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将抗原消灭掉。

3)在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不仅能清除血液和淋巴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清除效应T细胞作用的靶细胞裂解后释放出来的病原体,还能结合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可见,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互相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课堂练习:例1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人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析与解灭毒的蛇毒相当于抗原,抗原物质进入动物体后,可通过免疫反应刺激动物体产生抗体,这一反应具有特异性,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选A

作业布置:导学大课堂中课后训练部分

教学反思:

2.1(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了解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

了解人体其他的超敏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艾滋病,不歧视艾滋病人。

[教学重点] 了解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

[教学难点] 人体其他的超敏反应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六、免疫失调引起疾病

1、艾滋病病毒的结构

2、艾滋病病毒的增殖方式

3、先天性免疫缺陷

4、超敏反应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人体免疫分哪两部分?

3、特异性免疫有什么特点?

4、淋巴免疫和细胞免疫由那种细胞完成?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及时地清除抗原,维持人体生理的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就会导致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英文缩写为“AIDS”)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那么,HIV是怎样危害人体的呢?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怎样?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

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

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一、当人体免疫功能失调时,如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就会导致免疫缺陷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为“AIDS”,中文译为“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遗传物质由两条单链RNA分子组成。二、HIV 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可以整合到寄主细胞染色体上的DNA,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它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大量的病毒颗粒裂解人体T细胞,大量T细胞死亡,最终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人体感染HIV后,潜伏期由数月到10多年不等,处于潜伏期的病人虽然毫无症状,但是具有传染性。

三、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的危害因素广泛存在

1.日益增加的具有高危行为的人数,使得艾滋病的危险性加大。如静脉注射毒品、性接触都是感染HIV的主要途径。

2.社会公众尤其是易感人群严重缺乏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如歧视HIV感染者和病人,加剧了艾滋病的流行;我国农村妇女生殖系统疾病感染率高,增加了感染HIV的危险性;农村妇女因各种不同原因处在感染HIV的高度危险状态之中。3.我国边远地区输血时仍存在感染HIV的危险,部分农村仍有经输血感染HIV 的事例发生。

4.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由于多数人缺乏竞争力,有些可能从事危及自身健康的高危活动。

课堂练习:1.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主要侵犯人体B淋巴细胞

B.主要侵犯人体T淋巴细胞

C.常用AIDS表示

D.先使体液免疫功能严重缺损,继而影响细胞免疫

2.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艾滋病是一类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

B.艾滋病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毒品、性接触和采血等途径感染

C.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类病毒

D.艾滋病的治疗在目前有突破性进展

作业布置:导学大课堂中课后训练部分

教学反思:

第二章

第二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生理知识理解生命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培养和增强学生的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神经元的结构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3、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单方向的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免疫系统由哪三部分组成?

2、特异性免疫有什么特点?

3、细胞免疫的特点?

4、免疫缺陷病有哪两种?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人体的各种机能、各个器官和各个系统活动之所以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以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神经系统的调节起着主导作用。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

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一、神经元

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细胞膜内外的Na+、k+等分布不均,膜外Na+浓度比膜内高,膜内k+浓度比膜外高。

作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传导和处理兴奋,进而对其它组织产生调控效

应。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2.兴奋:动物和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弱活动态变为强活动态。神经冲动: 沿神经纤维传导着的兴奋。3.兴奋的传导:

①当神经纤维未受刺激(静息状态)时,k+大量外流,膜外侧聚集较多的正离子,膜内侧聚集较多的负离子,形成了膜电位差:膜电位----外正内负。

②当神经纤维某部位受到一定刺激(兴奋状态)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迅速内流形成局部膜电位----外负内正。

③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a.膜外电流:未兴奋区→兴奋区

b.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

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部位发生电位变化,原先部位恢复成静息状态,②③过程在膜的表面连续进行,表现为兴奋的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

⑴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另有一个神经元或其它细胞相互接触,并发生信息传递和整合的部位。

⑵结构:包括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有相同的离子成分)和突触后膜(突触后神经元与突触前膜相对应部分的膜)三部分构成。

⑶功能: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构基础。

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包括乙酰胆碱、甘氨酸等化学物质,分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兴奋传递的特点

⑴递质传递。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

⑵单向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⑶传递方向:(一个神经元)细胞体→轴突→(后一个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课堂练习:课本P

作业布置:导学大课堂中课后训练部分

教学反思:

第二节(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反射和反射狐的结构和功能

理解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生理知识理解生命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培养和增强学生的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反射和反射狐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教学难点] 各语言中枢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是反射弧

反射活动的过程:

二、人脑的高级功能:

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失写症(不会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说不清)

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

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失读症(看不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神经元的结构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3、突触包括哪三部分?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神经调节在医疗卫生、体育运动方面的应用研究有着诱人的前景。科技热点主要是脑科学研究的进展,脑科学是当代科技的前沿。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

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是反射弧(见下图)。反射弧包括感受

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神经中枢: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结构。

2、反射活动的过程:感受器能感受外界环境或人体内的某些变化,并将这

些变化转变为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由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以产生相应的调节活动。

神经中枢具有分析、综合各种变化以调节机体各项活动的功能。

二、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

动等高级中枢,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受大脑皮层上多种控制言语活动的区域控制。(见下图)

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失写症(不会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说不清)

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

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失读症(看不懂)

2、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它们分别位于颅腔和脊椎管内。

神经中枢: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结构。

一般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中,如膝跳反射中枢(腰椎第3-4结段)、排便中枢和排尿中枢等;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和言语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一般低级中枢受大脑控制。课堂练习:

例1 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A.脊髓、大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

C.大脑、脊髓、大脑 D.脊髓、脊髓、脑干

析与解排尿反射是低级反射活动,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中;阅读属于高级神经活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而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

答案:B

作业布置:导学大课堂中课后训练部分

教学反思:

第二节(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体液调节的概念和激素的概念

理解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

知道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生理知识理解生命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培养和增强学生的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人体激素的主要种类及生理作用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三、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主要形式

体液调节激素的种类、作用、调节、关系

其它物质:组织胺、CO2、H+的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反射弧有哪五部分组成?

2、大脑分哪三部分?

3、脑干是什么中枢?

4、患失写症是大脑的哪一部分受损?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使自己连续做深呼吸,你能连续不断一直做下去吗?到了一定程度是否有再不想深呼吸,甚至想停一会儿的感觉?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原来由于连续的深呼吸,血液的成分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二氧化碳大大减少,可见血液的这种变化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也起到了调节作用。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

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一、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H+等)

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1、激素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形式。

⑴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人体主要激素:见课本32页

激素与健康: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机能过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甲亢。(血压升高、心博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症状)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神经系统和生殖器官的发育会受影响。幼儿期缺甲状腺激素会患呆小症。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可使其发育恢复正常。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出现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即甲状腺肿。

⑵激素分泌的调节:反馈调节(见课本33页)

⑶激素间的作用

①协同作用:

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正常生长发育

甲状腺激素促进神经系统生长发育

②拮抗作用:

胰岛素降血糖

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共同调节生命活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枢纽:下丘脑。

①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如性激素的分泌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课堂练习:

例1 对两只小兔作如下处理:甲兔切除甲状腺,乙兔定期注射甲状腺激素。一段时间后,两只兔子的生长情况是()

A.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生长发育停止

B.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体温较低,心跳较慢

C.甲兔生长发育停止;乙兔食欲旺盛,但身体消瘦

D.甲兔生长发育停止;乙兔行动迟缓,食欲不振

析与解甲兔甲状腺被切除后,体内就没有甲状腺激素,小兔的发育也就停止。小兔原本是正常的,定期注射甲状腺激素后,体内甲状腺激素就高于正常水平,所以乙兔就表现出甲状腺激素功能亢进的症状,食欲旺盛,但身体消瘦,好动不安,心跳加快等症状。

答案: C

作业布置:导学大课堂中课后训练部分教学反思:

2.3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1、举例说明昆虫激素及其作用。

1.2、简述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调查动物激素在农业、渔业、畜牧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举出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理解生命的珍贵。

【重点难点】

1、重点

描述昆虫激素及其作用。

2、难点

信息激素的调节方式。

【教学方法】

1、教师的启发式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2、多媒体环境下的课件讲述、板书、提问等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提出新课

教师活动:“做茧成蛹,破茧成蝶”,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指蝴蝶生长发育的那些阶段?

学生活动:从蛹→成虫阶段。

教师活动:“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来的”,那么毛毛虫在变成蝴蝶的过程中经历了

那些阶段呢?

学生活动:从幼虫→蛹→成虫。

教师活动:那幼虫又是由什么生长发育而来的?

学生活动:受精卵。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对以上阶段进行总结,可以得出昆虫一生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

学生活动:昆虫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教师活动:昆虫的四个阶段的变化中起作用的是:昆虫激素。什么是昆虫激素?

学生活动:昆虫激素昆虫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或体外,对其他器官或

同种其他个体具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设计意图:使用学生常见的成语和民谚,引出学生对昆虫生长阶段的思考,使现实生

活和生物理论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理解概念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8页知识海洋,完成下列关于昆虫内激素的任务1。

任务1:昆虫内激素可以起到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的作用,请同学们总结内激素的相

关知识。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总结如下:

教师活动:蝴蝶在幼虫期取食植物树叶,是害虫;而其成虫期能够传播花粉,对植物

脑激前胸

蜕皮激咽侧脑神经分泌细促分

控制昆虫幼虫期的蜕促使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水分和无机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下丘脑对水分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醛固酮对无机盐的调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体产热的原因? 2、人体产热的器官?人体散热的器官?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那里? 4、人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甚至。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如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当机体失水时,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相反,当机体含水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的原因。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也可以引起渴感。5.水和无机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谢(如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起润滑作用(如关节腔的滑液,能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唾液中的水分使食团润滑而易吞咽。);无机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试卷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套测试题 高二生物集体备课组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 A.细胞内液B.主要组成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液体环境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CO2、O2B.H2O、Na+ C.C6H12O6、尿素D.血红蛋白、氧化酶 3.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心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 D.细胞可直接在内环境中获取营养 5.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6.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7.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8.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渗透压下降 C.糖尿病D.细胞代谢紊乱 9.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关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由于血浆中含有H2CO3、NaHCO3等缓冲剂,它的pH才能正常 B.内环境体温调节受到下丘脑控制 C.剧烈运动积累了乳酸、碳酸,肌肉感到酸胀,并随排尿使这些物质排出而症状消失 D.血浆中缺少蛋白质引起组织水肿 10.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会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C.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严重影响 D.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二、非选择题 1.右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体液的名称:

(完整word版)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 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一一碳循环 3.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光合作用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CO2 (CH2O) 呼吸作用(CH2O)有氧呼吸CO2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 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含碳有机物;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循环的主要形式?CO2 [师生归纳] 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生物群落(有机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4.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必修三生物必备知识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一、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4、内环境的成分的区别和联系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左右

二、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三、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 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腋窝、口腔、直肠 (最接近人体的体温) 3、体温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 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 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四、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 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五、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必修)(彩图版)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还包括免疫调节)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 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器官产热增加: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增加,另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 散热器官散热减少: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散热器官散热增加: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 产热器官产热减少: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减少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水的来源和去路: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2、调节水平衡的激素:抗利尿激素 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3、水平衡调节的过程:(负反馈) 小结: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2、调节无机盐平衡的激素: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 3、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过程:血钠降低、血钾升高→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钠升高、血钾降低(反之则相反) 小结: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五、血糖调节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课件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本章规划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与其他章的联系: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从容说课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章的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草履虫取食、排遗过程的视频和人体血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动态演示,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在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组织教学时

【2020年】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时练习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时 练习汇总 课时跟踪检测(一)内环境的稳态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直接从肠道吸收葡萄糖 解析:选D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 2.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 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 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 引起组织 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 出现了水泡, 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② 解析:选C 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②为组织液, ③为组织细胞, ④为淋巴, ⑤为血浆, ⑥为红细胞。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为镰刀形;组织液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 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由一层细胞构成, 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液体是组 织液。 3.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脑脊液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内液⑩胃液 A.③④⑥⑦⑧⑨B.③④⑤⑦⑨⑩ C.②③④⑤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 解析:选A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胆汁、胰液、原尿与外界直接相通, 既不属于细胞内液, 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是外环境。 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2-4、葡萄糖、氨基酸 解析:选D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 过氧化氢酶存在细胞内, 载体位于细胞膜上,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种群与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李晶 教学需要分析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策略 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第4章种群与群落 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 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 种群A 物种群B 个体种个体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 (2)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②♀≈♂ 出生率<死亡率♀<♂ 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 年龄组成 预测 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 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 影响 性别比例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 + -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 第4节免疫调节 (17)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 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

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参考课时 一课时 二、设计思路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2.知识方面 (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 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 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